第5课 《大自然的语言》(解析版)-“举一反三”拓展延伸阅读(部编版)

合集下载

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课件(共25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课件(共25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新课导入
在生活中,我们人类用语言来交流,那么大自然 呢?它也有语言吗?原来是指草木荣枯,候鸟去 来等现象。像这些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的现象, 古代的劳动人们称为“物候现象”。今天,让我们 一起走进大自然,去聆听她们的语言。
背景了解
《大自然的语言》是现代科学家、教育家竺可桢 创作的科学小品文。此文通俗生动地介绍了物候 学及其研究的对象,阐述了物候学现象来临的有 关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与知识,说明了物 候学的特性与本质。全文综合运用了多种拟人和 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语言浅显确切、简 洁生动、层次清楚,条理明晰,因而通俗易懂。
物候又分为什么呢?
物候是自然环境中动植物生命活动的季节性 现象和在一年中特定时间出现的某些气象、 水文现象的特征。包括三方面: (1)植物物候,又称为作物物候,如各种 植物发芽、展叶、开花、叶变色、落叶等现 象,农作物生育期中的物候现象。 (2)动物物候,如候鸟、昆虫及其他动物 的迁徙、初鸣、终鸣、冬眠等现象。 (3)各种水文、气象现象,如初霜、终霜、 结冰、消融、初雪、终雪等自然现象。
• 西南交通大学教授刘占祥《经典阅读的三重
境界》:“重读竺可桢学长的《大自然的语
言》,我们依然能强烈地感受到先贤文化功
底的厚重和语言艺术的高妙。”
重点知识了解
你了解物候学吗?
物候学,它是对周期性生物现象的科学研究, 如与气候状况相关的植物开花、动物迁移。 物候是指生物长期适应光照、降水、温度等 条件的周期性变化,形成与此相适应的生长 发育节律,这种现象称为物候现象,主要指 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与非生物的 变化对节候的反应。
此文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 引人入胜。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 的工具,一看到这一题目会有“大自然怎么会 有语言”这样的疑惑。但读了文章会恍然大悟, 原来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如草木荣枯、候鸟 去来等,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 一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 自然的语言”。题目标作“大自然的语言”,其 实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的说法。运用了拟 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能引起读 者的阅读兴趣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课本知识 课后练习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课本知识 课后练习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课本知识+课后练习知识点一、作者简介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是我国卓越的科学家。

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有很高造诣。

重要作品有《中国之雨量及风暴说》《中国历史上气候的变迁》等。

二、文体知识按照不同的标准,说明文可分为不同的类别:1.依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

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

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等作客观而准确的说明,使读者认识、了解这个或这类事物。

第三单元的文章都是事物说明文。

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

将抽象事理的成因、关系、原理等说清楚,使读者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明白这个事理“为什么是这样”是其主要目的。

第四单元的文章都是事理说明文。

2. 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表达方式的使用情况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平实说明文和生动说明文两种。

生动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

《大自然的语言》一文在语言上是生动说明与平实说明相结合。

三、理解词义萌发:种子或者孢子发芽。

次第:一个挨一个地。

销声匿迹:原意是不公开讲话,不公开露面。

文中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衰草连天:形容荒草遍地、极其凋敝的样子。

风雪载途:风雪满路,遍地都是。

四、课文结构第一部分(1—3):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五、问题归纳1.课文第一自然段,语言生动形象,哪些地方体现了这一点?写大地回春,用了拟人手法;写燕子归来,用“翩然”形容,给人以轻快敏捷的感受; 写秋天植物叶枯落地,用“簌簌”一词;写昆虫用“活跃”和“销声匿迹”对比,令人仿佛置身于肃杀的秋天之中。

这些生动的词语或状其具体情态,或概括其总体特征,给人以生动形形象的感受。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理解题及答案大自然的语言阅读训练5篇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理解题及答案大自然的语言阅读训练5篇

关于大自然,我们还有很多不了解的地方,大自然的魅力是神奇的,也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5篇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理解题及答案,快和小编一起看看吧。

大自然的语言①几千年来,他们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与气候之间的联系,并据以安排自己的农事活动。

在农民看来,鸟语花香、秋山红叶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他们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他们赶快种谷子。

春末夏初,布谷鸟开始唱歌,可是我们的农民却懂得她在唱什么:她在声声地啼叫着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②这一类的自然现象,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

物主要是指生物(动物和植物),候就是我国古代人民所称的气和候。

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古代人民就把一年四季寒暑的变换分为所谓二十四节气,把在寒暑的影响下所出现的自然现象分为七十二候。

物候知识的起源,在世界上以我国为最早。

从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关于物候方面的农谚,就是劳动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

③利用物候知识来指导农业生产的研究,在世界各国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科学,叫物候学。

物候学和气候学相似,都是观测一年里各个地方、各个区域的春夏秋冬四季推移,它们都是地方性的科学。

所不同的是,气候学是观测记录某地的冷暖晴雨,风云变化,例如某天刮风,某时下雨,早晨多冷,下午多热等等,据以推求其原因和趋向。

物候学则是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往来、养育,例如杨柳绿、桃花开、燕子始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气候变化及其对动植物的影响。

气候观测是记录当时当地的天气;而物候观测的记录,不仅反映了当天的天气,也反映了过去一个时期内天气的积累。

所以物候学有时也叫生物气候学。

物候观测所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的构造比一般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因此,物候观测的数据是综合气候条件(气温、湿度等等)的反映,同时也反映了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

把它用于农事活动,就比较简便,易为农民所接受。

物候对农业的重要性就在于此。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在各领域中,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接触到阅读答案,通过对照阅读答案可以发现自己的知识盲区。

大家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好的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1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首先是纬度。

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

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

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

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

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

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

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

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

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

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

这叫逆温层。

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

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

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

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1选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是按照怎样的说明顺序说明的?(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2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中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5 《大自然的语言》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5  《大自然的语言》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5《大自然的语言》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本文题为《大自然的语言》,主要是讲物候现象,你能概括一下“物候”是什么吗?参考答案:草木枯荣、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

作为物候学的研究对象,物候就是指动植物等随着气候变化而在生长、发育、迁徙、繁殖等生命活动方面表现出的反应。

二、阅读相关段落,体会课文说明事理的严密性,回答下列问题。

1.第1-3段是怎样将“物候”这一科学概念一步步引出来的?2.第7-10段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你认为这样的顺序安排是出于什么考虑?参考答案:1.文章先描绘四季变迁的景象,再指出诸如草木荣枯、候鸟迁徙等动植物的变化与气候之间存在的关联,最后指出,这些“大自然的语言”就是物候。

2.作者采用了逻辑顺序来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因为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对物候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由主到次的顺序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的差异又次之,古今的差异最次,这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

另外,前三个因素是空间因素,后一个因素是时间因素,这样安排条理清楚。

三、说明事理有许多方法,如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引用等。

试从课文中各找出一个例子,说说其作用。

参考答案:1.举例子: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 1960年迟五六天。

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

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

作用:说明物候对农业生产的重要。

2.作比较: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

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作用:说明经度是决定物候现象的重要因素。

3.列数字: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二十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

作用:说明纬度是决定物候现象的重要因素。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知识点训练(有答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知识点训练(有答案)

第二单元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一、知识点汇总:(1)事理说明文知识(2)字词积累(3)竺可桢生平及主要贡献(4)条理清晰、层次分明的说明顺序(5)多种说明方法并用的写法(6)准确、生动、典雅的语言特点二、知识点解读与训练:1.事理说明文知识说明文就是对事物的状貌、性质、特征、成因等加以说明和解释的一种文体,目的是给人以科学的知识和科学地认识事物的方法。

通常有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事理说明文是以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介绍科学道理为主的说明文称作事理说明文。

(1)事理说明文常用的说明顺序有哪些?(2)事理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哪些?2.字词积累字音、字形:熟练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和字形,能准确拼读和书写。

词义:理解文中重点词义,能准确解释并灵活运用。

(1)下列书写或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 冰雪融化,草木萌(méng)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piān)然归来。

B.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消声匿迹。

到处呈现一片衰(shuāi)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zài)途的寒冬。

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C. 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qiáo)和榆(yú)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D.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yīng)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2)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销声匿迹:本义是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公开露面。

这里指昆虫无声无息、无影响无踪。

)B. 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载途:沿途;周而复始:转了一圈又一圈,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C.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初中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大自然的语言》拓展阅读及答案解析.

初中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大自然的语言》拓展阅读及答案解析.

初中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大自然的语言》拓展阅读及答案解析.《大自然的语言》类文阅读冰雪精灵——雾凇①如果说冰雪是冬天的信使,那么.雾凇一定是信使的精灵。

②“寒江晓雾,正冰天、树树松花云叠。

昨夜飞琼千万缕,谁剪条条晴雪?冰羽晶莹,霓装窃窕,欲舞高寒阙。

烟波照影,翩翩恩与谁约?”③从古至今、赞美雾松的诗词太多了,但好像千言万语都无法描述那种通透灵动的美。

它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更是天地间的造化,是可遇不可求的上天的赠予。

④雾凇非冰非雪,是冬季低温环境中,空气中水汽直接凝华或者是无数0℃以下的过冷雾滴随风在树枝等物体上不断积聚冻黏的结果,表现为白色不透明的冰品沉积物。

⑤形成雾凇的气象条件非常苛刻,要求冬季寒冷漫长,而且空气中水汽充足。

【甲】其次,雾凇的形成要求天晴少云,静风或是风速很小。

【乙】冬季,空中的云像是大地的一床被子,夜间有云时,削弱了向外的长波辐射,使地面气温降低较慢,昼夜温差相对较小,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就不会凝结。

【丙】若是掀掉了这床被子,热量就更多地散发出去,使得地面温度降低,为水汽的凝结提供了必要条件。

【丁】大风是雾凇形成过程中的天敌,它总能把形成过程中结构松收的冰品吹散,即使簇拥在一起的雾凇也会被吹得无影无踪,微风或静风条件为水汽凝结凝华成雾凇提供保障。

⑥雾凇形状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过冷雾滴碰到冷的地而物体后迅迷冻结成粒状的小冰块,叫粒状雾凇(或硬凇),它的结构较紧密;另一种是由雾滴蒸发时产生的水汽凝华而形成的晶秋雾淞(或款凇),结构较松散稍有震动就会脱落。

⑦由于雾松中雾滴与雾滴间空隙很多,不仅看起来轻盈洁白附着在树米上,宛如琼树银花、清秀雅致,也具有很多内在的优秀品质。

人们在观赏玉树琼花极的吉林雾松时,都会感到空气格外清新舒爽、滋润肺腑,这是因为雾松蓬松的结构能够吸附大量空气中的污染颗粒,是空气的天然“净化器⑧雾凇是天然的“负氧离子发生器”,在有雾松时,负氧离子增多。

据测,吉林松花江畔在有雾凇时负氧离子每立方米可达上子至数千个,比没有雾凇时的负氧离数量多5倍以上。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试题答案及解析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理解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试题答案及解析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理解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试题答案及解析题目一: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答案及解析: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自然界中各种生物和环境所传达出来的信息和交流方式。

这种语言表现在动物的叫声、植物的香气、森林中的声音等形式上。

它是无需任何文字和符号的沟通方式,主要通过声音、气味、视觉和触觉等感官传递信息。

题目二:大自然的语言对人类有何作用?答案及解析:大自然的语言对人类有多方面的作用。

首先,它可以让人类更深入地了解自然界的规律和生命的奥秘。

通过观察和分析大自然的语言,我们可以发现动植物之间的互动关系、种群之间的协作机制等,从而加深对自然界的认识。

其次,大自然的语言也可以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治愈。

沉浸在大自然的声音、气味和景色中,能够使人们放松身心,减轻压力,提高生活质量。

此外,大自然的语言也是人类社会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源泉,启发了艺术、文学和哲学等领域的创新。

题目三:如何更好地理解和利用大自然的语言?答案及解析:要更好地理解和利用大自然的语言,首先要具备观察和感知的能力。

只有通过敏锐的感官和仔细的观察,才能捕捉到大自然语言中微妙的变化和细节。

其次,要学会倾听和体会大自然的语言。

不仅要聆听动物的叫声和风吹草动的声音,还要倾注心灵去感受自然界的气息和氛围。

此外,与大自然保持联系也很重要。

可以通过户外活动如远足、露营等来亲身感受大自然的语言,与自然界进行互动和交流。

最后,要将对大自然语言的理解和利用与保护环境结合起来。

保护环境是人类理解和利用大自然语言的基础,只有保护好自然环境,才能更好地感受到大自然的语言,并从中获得益处。

题目四:大自然的语言如何影响人类文化?答案及解析:大自然的语言是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影响力之一。

首先,大自然的语言启发了人类艺术的创作。

音乐、绘画、舞蹈等艺术形式常常以自然的声音、景色和元素为灵感,将大自然的语言转化为艺术作品,给人们带来审美的享受。

其次,大自然的语言也影响了文学创作。

许多作家和诗人通过描写自然的景色和气息来表达情感和思想,使文学作品更加生动和有深度。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5课 《大自然的语言》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5课 《大自然的语言》

北京的物候记录, 作用:这句话运用
1962年的山桃、杏花、了作比较的说明方
苹果、榆叶梅、西府 海棠、丁香、刺槐的 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
法,突出强调了物 候现象对农业的影
左右,比1960年迟五 响。
六天。
H
43
(4)分类别
影响物候的四 个因素……首先 是纬度……
作用:运用了分 类别的说明方法, 条理清楚地说明 了影响物候的因 素有哪些。主次 关系如何。
为什么观测物候现象 二.(4-5)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物候现象是怎么形成的 三.(6-10)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阐述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四.(11-12)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启示:写说明文要有条理,做到
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H
33
2.文中第7—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采用 了怎样的说明顺序?这部分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为什么?
H
20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 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 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 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 应用在农业生产上。(4)
H
21
3.决定物候观测的因素有哪些?
①纬度的差异(7) ②经度的差异(8) ③高下的差异(9) ④古今的差异(10)
H
22
H
15
记载 zăi 风雪载途 zài
衰草连天 shuāi 鬓毛衰 cuī
连翘 qiáo 观测 guān 播种 zhŏng 翘尾巴 qiào 道观 guàn 耕种 zhòng
落叶 luò 丢三落四 là 落枕 lào
差异 chā 差遣 chāi 差劲 chà 参差 cī
H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一课一练:5大自然的语言(含答案解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一课一练:5大自然的语言(含答案解析)

部编版⼋年级语⽂下册⼀课⼀练:5⼤⾃然的语⾔(含答案解析)第⼆单元5⼤⾃然的语⾔01积累运⽤1.下列加点字的读⾳全部正确的⼀项是(A)A.竺.可桢(zhú)翩.然(piān)孕.育(yùn)重峦叠嶂.(zhàng)B.萌.发(méng) 农谚.(yàn) 延.迟(yán)销声匿.迹(nuò)C.簌.簌(sù) 丘陵.(líng) 物候.(hòu)风雪载.途(zǎi)D.经.度(jìng) 差.别(chā) 海棠.(táng)草长莺.飞(yīng)(解析:B项中“匿”应读nì;C项中“载”应读zài;D项中“经”应读jīng。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项是(C)A.次第起源榆叶梅北燕南飞B.纬度侯鸟桃花开周⽽复始C.刺槐连翘逆温层冰雪融化D.采集悬殊⽣态学哀草连天(解析:A项“燕”应改为“雁”;B项“侯”应改为“候”;D 项中“哀”应改为“衰”。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使⽤不正确的⼀项是(D)A.历代的国画创作者更是不惜笔墨描绘草长莺飞....的美妙春景。

B.寒冬腊⽉,屋外⼀⽚衰草连天....,⼤兴西⽠种植基地的温室⼤棚却是绿意融融。

C.在风雪载途的历史记忆⾥,只有建筑始终⽤最直⽩的语⾔诉说着城市⽂明的源远流长....。

D.每年暑假,有关部门都会加⼤对游泳池卫⽣的监管⼒度,变化⼀年⽐⼀年⼤,周⽽复始....。

(解析:D项“周⽽复始”指绕完⼀圈⼜从头开始。

⽤于形容不断循环的规律。

⼀般作谓语。

此处⽤来形容“变化”不妥。

)4.下列句⼦,没有语病的⼀项是(A)A.继美国、法国和芬兰之后,我国成为第四个拥有“⽣物航油”⾃主研发技术的国家。

B.为了提⾼同学们的语⽂素养,我校团委今年积极开展了“读经典作品,建书⾹校园”。

C.最近,阿尔法狗与围棋世界冠军柯洁的对战,连胜三局,再次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课件(共30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课件(共30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自学方法】 • 圈点勾画,用原文句子或自己的话概括。 【自学时间】5分钟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1-3段: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就是物候学。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 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以生动优美的自然现象说起,将 大自然一年四季的自然现象描写得生 动形象,给读者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画, 激发读者对物候知识的兴趣。
描写在说明文开头的作用!!!
语言特色:准确严谨
例 如:
1.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 2.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3.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 可能避免。 此 外:
……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露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课 结堂

同学们,本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11-12段
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 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 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 农业发展。
问题探究
下列句子分别使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1、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 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自 然 的
纬度差异 决定物候现象来 经度差异
进强 农物 业候
语 临的因素
高下差异 发 研

古今差异
展究
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拓展延伸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蚯蚓路上爬,雨水乱如麻。 鱼跳水,有雨来。 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不久就来到。 蚂蚁垒窝要落雨。 “清明前,开秧田” (根据节气 确定“开秧田”的时间。) “柳毛开花,点豆种瓜” (根据 物候现象安排“点豆种瓜”的时 间。)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课文解读+批注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课文解读+批注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课文解读+批注人类有语言,大自然也有自己的“语言”。

“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

”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语言?物候学研究的许多自然现象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

作者介绍这门学科时,结合实例,娓娓道来,条理清晰,语言准确。

快速浏览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批注]本段不是单纯的文学性、抒情性景物描写,而是用形象的语言说明自然现象;“立春”来自中国农历的24节气,暗示着“物候观察”与“农业生产”的密切关系。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②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样看来,鸟语花香,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批注]这8个字,突出了长期稳定的气候规律,而非短期的天气变化。

这个自然段中的词语特别丰富,引导学生划线、积累。

③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批注]此句是全文不多的长句之一,包含丰富信息,可谓关键语句。

读懂这句,要抓住“气候”这个关键词。

05《大自然的语言》(课后解析)

05《大自然的语言》(课后解析)

05 《大自然的语言》(课后解析)一、参考答案: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解析:注意从课文中提取信息,根据课文中有关“物候”的阐述回答。

二、参考答l.第1段,首先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四季风景画,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作了铺垫。

第2段,把花鸟草虫的规律性变化和气候的关系点出来,透露出物候学的内涵,点明这种关系对农事的影响,指出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第3段,在了解物候现象的基础上,引出物候学这一科学概念,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由表及里地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2.7-10段作者把决定物侯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按照由主到次的顺序进行说明。

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

另外,纬度和经度标示地球上的不同位置,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最后一个是时间因素,从空间到时间又是一种说明顺序。

这样安排,使文章的条理更加清晰。

解析:梳理行文思路,理清说明顺序,体会说明文说明事理的严密性。

三、参考答案:例1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这句话使用了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举北京物候记录的例子,列举具体的数字,把1962年和1961、1960年的物候记录作比较,说明了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例2布谷岛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句话运用了引用的说明方法,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解析:注意掌握常见的说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四、参考答案:1.“传语”“暗示”“唱歌”,拟人手法的使用,把大自然中无比丰富的物候写活了,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可读性。

2.通过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影响物候现象来临还有古今差异。

“七种乔木”“后者““前者”“早九天”“提前九天”等体现了说明语言和准确性。

解析:仔细品读这两段文字,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性和准确性。

2023年春八下语文第05课 大自然的语言 知识总结及习题(含答案)

2023年春八下语文第05课  大自然的语言 知识总结及习题(含答案)

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知识点01 文题解读“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物候现象,标题“大自然的语言”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生动形象地点明了说明文形象,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知识拓展】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指中国农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先秦时期开始订立、汉代完全确立的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

它既是历代官府颁布的时间准绳,也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积累的成果和智慧的结晶。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知识点02 文体知识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体裁。

分类:按说明对象可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本单元的课文都是事理说明文。

说明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知识点03 作者作品作者简介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气象学家,地理学家。

是我国现代物候观测网的倡导者和组织者,还带头撰写物候学专著,普及物候知识。

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物候学》等。

【知识拓展】相关背景本文是根据《科学大众》1963年第1期竺可桢的《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一文改写而成。

竺可桢长期坚持物候观测,掌握了翔实的资料,为我国武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写作此文的目的在于普及物候知识,帮助困难时期的农业生产,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知识点04 字词积累1.字音:衰.草连天(shuāi)连翘.(qiáo)纬.度(wěi)销.声匿迹(xiāo)蓑.衣(suō)阻挠.(náo)忌讳.(huì)悄.然无声(qiǎo)2.词义:次第:依次。

课文详解丨八下第二单元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

课文详解丨八下第二单元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

八下第二单元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5 大自然的语言预习须知一、文题解读本文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新颖别致、引人入胜,内容也具有极强的趣味性和启发性。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呢?其实,“大自然的语言”是“物候现象”形象化的说法。

二、作者简介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气象学家,地理学家。

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对中国气候的形成、特点、区划、变迁以及地理学和自然科学史等都有深入的研究。

代表作有《气象学》《物候学》,另著有《竺可桢全集》。

知识重点一、字音词义次第:依次。

翩piān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孕yùn育:怀胎生育,用来比喻酝酿着新事物。

簌sù簌:形容纷纷落下的样子。

销声匿迹:本义是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公开露面。

文中指昆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

载zài途:满路,有遍地的意思。

周而复始:转了一圈又一圈,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草长莺yīng飞:形容生机勃勃、万物复苏的景象。

连翘qiáo:一种落叶灌木,春季开鲜黄色花,果实可以入药。

衰shuāi草连天:形容荒草遍地、极其凋敝的样子。

二、主题概述课文以生动形象的语言介绍了物候现象及其成因、意义等内容,告诉我们:物候学是关于农业丰产的科学,人们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懂得大自然的语言,争取为农业带来更大的进步。

三、文章结构第一部分(第1-3段):引出物候和物候学的概念。

第二部分(第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第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纬度、经度、高下差异和古今差异。

第四部分(第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重要意义。

四、思考探究1.课文第1自然段语言生动形象,请结合具体语句进行赏析。

写大地回春,用了拟人手法描写;写燕子归来,用“翩然”形容它们的轻快敏捷;写秋天植物叶枯落地,用“簌簌”一词;写昆虫,用“活跃”和“销声匿迹”作对比,令人仿佛置身于肃杀的秋天。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及答案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及答案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及答案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物候学问在我国起源很早。

古代流传下来的很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学问。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学问来讨论农业生产,已经进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哺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季节推移的气候改变和这种改变对动植物的影响.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它比气象仪器冗杂得多,灵敏得多。

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

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拟简便,简单把握。

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下面是一个例子。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依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推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

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旧是根据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

假设能留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合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开。

小题1:依据选段内容,推断下面说法的正误,在后面的括号里打“√”或“×”〔2分〕 A.物候学就是观看物候现象的科学。

〔〕B.讨论物候现象所用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C.“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中“这里”指“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

”〔〕D.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这句话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小题2:文中划横线一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2分〕参考答案:小题1:A×B×C√D√小题1: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白说明物候学对我们的生产生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避开一些损失。

小题1:此题考察分析文章内容的力量。

A、物候学就是利用物候学问来讨论农业生产的一门科学。

B、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及阅读答案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及阅读答案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及阅读答案语言是人类进行沟通交流的表达方式,但是也存在着许多不同的语言,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大自然的语言阅读及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自然的语言篇一竺可桢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②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③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④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

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下面是一个例子。

⑤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

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竺可桢①我国古代相传有两句诗说道:“花如解语应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

”但现在看来,石头和花卉虽没有声音和语言,却有它们自己的一套结构组织来表达它们的本质。

自然科学家的任务就在于了解这种本质,使石头和花卉能说出宇宙的秘密。

正如贾思勰在《齐民要术》里所指出的那样,杏花开了,好像它传语农民赶快耕土;桃花开了,好像它暗示农民赶快种谷子。

春末夏初布谷鸟来了,农民知道它讲的是什么话:“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从这一角度看来,花香鸟语都是大自然的语言,重要的是我们要能体会这种暗示,明白这种传语,从而理解大自然,改造大自然。

②明末的学者黄宗羲说:“诗人萃天地之清气,以月、露、风、云、花、鸟为其性情,其景与意不可分也。

月、露、风、云、花、鸟之在天地间,俄顷灭没,而诗人能结之不散。

常人未尝不有月、露、风、云、花、鸟之咏,非其性情,极雕绘而不能亲也。

”换言之,月、露、风、云、花、鸟乃是大自然的一种语言,从这种语言可以了解到大自然的本质,即自然规律。

而大诗人能掌握这类语言的含意,所以能编为诗歌而传之后世。

③唐白居易十五岁时,曾经写过一首咏芳草的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诗人顾况看到这首诗,大为赏识。

一经顾况的吹嘘,这首诗便被传诵开来。

这四句古诗指出了物候学上两个重要规律:第一是芳草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第二是这循环是随气候转移的,春风一到,芳草就苏醒了。

④在温带的人们,经过一个寒冬以后,就希望春天的到来。

但是,春天来临的指标是什么呢?这从许多唐、宋人的诗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

李白诗:“东风已绿瀛州草,紫殿红楼觉春好。

”王安石晚年住在江宁,有句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据宋洪迈《荣斋续笔》中指出:王荆公写这首诗时,原作“春风又到江南岸”,经推敲后,认为“到”字不合意,改了几次才下了“绿”字。

李白、王安石他们在诗中统用“绿”字来象征春天的到来,到如今,在物候学上,花木抽青也还是春天重要指标之一。

王安石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能说明物候是有区域性的。

若把这首诗哼成“春风又绿河南岸”,就很不恰当了。

因为在大河以南开封、洛阳一带,春风带来的象征,黄沙比绿叶更有代表性。

⑤唐宋诗人对于候鸟,也给以极大注意。

他们初春留心的是燕子,暮春、初夏注意的在西南是杜鹃,在华北、华东是布谷。

如杜甫晚年入川,对于杜鹃鸟的分布,在《杜鹃》诗中说得很清楚:“西川有杜鹃,东川无杜鹃……杜鹃暮春至,哀哀叫其间……”⑥南宋诗人陆游,在七十六岁时作《初冬》诗:“平生诗句领流光,绝爱初冬万瓦霜。

枫叶欲残看愈好,梅花未动意先香……”这证明陆游是留心物候的。

他不但留心物候,还用以预告农时,如《鸟啼》诗可以说明这一点:“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三月闻黄鹂,幼妇悯蚕饥;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簇;五月鸣鸦舅,苗稚忧草茂……”陆游可称为能懂得大自然语言的诗人。

⑦我们从唐宋诗人所吟咏的物候,也可以看出物候是因地而异、因时而异的。

换言之,物候在我国南方与北方不同,东部与西部不同,山地与平原不同,而且古代与今日不同。

为了了解我国南北、东西、高下不同,古今时间不同而有物候的差异,必须与世界其他地区同时讨论,方能收相得益彰之效。

(选文有删改)1.作者从唐宋大诗人的诗中发现了物候变化的哪些规律?2.下面两句说法矛盾吗?为什么?(1)石头和花卉虽没有声音和语言,却有一套结构组织来表达其内在性质。

(2)花香鸟语都是大自然的语言,问题在于这种语言是无声的,只有具备科学的头脑才能系统地听懂它。

3.下面的语段应放在哪两段之间?为什么?物候就是一年中月、露、风、云、花、鸟推移变迁的过程。

对于物候的歌咏,唐宋大诗人是有杰出成就的。

4.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指出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物候”现象的一项是()A.阿公阿婆,割麦插禾B.西川有杜鹃,东川无杜鹃C.鸟语花香,雄鸡晓唱D.萃天地之清气,极造化之大观5.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6.结合课文内容,比较《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与《大自然的语言》两篇文章的标题,你更欣赏哪一个?说说你的见解。

【答案】1.芳草有一年一度的循环,春风一到芳草就苏醒;绿是春天来临的标志;物候因地而异、因时而异(物候在我国南方与北方不同,东部与西部不同,山地与平原不同,而且古代与今日不同)。

(意同即可)2.不矛盾,说石头和花卉没有语言,是指它们不能通过语言表情达意,不会说话;说花香鸟语都是大自然的语言,是指花香鸟语能暗示并从而告知人们大自然的一些规律。

(意合即可)3应放在第②③段之间。

这样既能紧承前文黄宗羲说的话,又能引出下文唐宋诗人的诗句。

4.D5.本文主要运用了作引用的说明方法。

通过引用大量的诗词等资料,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与生动性。

6.示例一:更欣赏《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因为《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直接点出文章说明的中心;而《大自然的语言》没有直接显示出文章说明的中心。

示例二:更欣赏《大自然的语言》,因为《大自然的语言》运用比喻,生动形象,而且激发读者的兴趣,更能吸引读者;而《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语言平实,有欠生动。

【解析】1.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根据文章诗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芳草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第二是这循环是随气候转移的,春风一到,芳草就苏醒了。

“东风已绿瀛州草,紫殿红楼觉春好”“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在物候学上,花木抽青也还是春天重要指标之一。

“西川有杜鹃,东川无杜鹃……杜鹃暮春至,哀哀叫其间……”——物候因地而变。

“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三月闻黄鹂,幼妇悯蚕饥;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簇;五月鸣鸦舅,苗稚忧草茂……”——因时而变。

据此概括作答。

2.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

语句“石头和花卉虽没有声音和语言,却有一套结构组织来表达其内在性质”是从使用语言的角度,二者无法表达;“花香鸟语都是大自然的语言,问题在于这种语言是无声的,只有具备科学的头脑才能系统地听懂它”是从现象反应的信息角度来说的,二者并不矛盾。

意思理解合理即可。

3.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和结构的梳理。

词语段的主要作用是承上启下。

观察原文,语句“物候就是一年中月、露、风、云、花、鸟推移变迁的过程。

对于物候的歌咏,唐宋大诗人是有杰出成就的”,前一句所写的内容承接第②段前文黄宗羲说的话,后一句又引出下文第③段对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说明。

所以应该放在②③段之间。

4.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根据“物候”这一概念便知。

物候指动植物或非生物受气候和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的季节性变化现象。

D项不属于此现象。

故答案为D。

5.试题分析: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等。

各种说明方法的目的都是为更准确、更形象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作答时,先明确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然后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说明即可。

本文主要运用了引用说明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选取相关的内容分析作答即可。

如:文章3~6段中大量的引用唐宋诗词等事例,在具体准确地说明了物候现象的同时,还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与生动性。

答案是多元的,符合题目的要求即可6.试题分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

既可以认为《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比《大自然的语言》好,也可以认为《大自然的语言》比《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好。

若认为《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好,可从说明对象和说明中心的角度来分析;若认为《大自然的语言》好,可从题目的生动形象角度来分析。

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春风十里,何时花开何孟洁①来到户外,十里春风扑面而来,又见草长莺飞,全国各地也陆续进入暖春赏花季。

那么,花何时会开?这背后有什么科学秘密吗?②答案是肯定的,很多气象部门往往会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推测花期,发布花期预报,比如北京市气象部门自2015年起对公众发布樱花花期预报。

2017年,北京市气象服务中心根据气象资料预测,玉渊潭公园的杭州早樱(最早开花品种)的开放时间比往年平均开放时间提前近半个月,预计杭州早樱将在3月20日前后进入观赏期,市民们有望看到公园里三分之一以上的樱花绽放。

③花开花谢和气候有着很大的关系,在影响植物物候期的各个气象要素中,气温起着关键性和决定性的作用。

为了准确预报樱花开放期,气象专家对去冬今春的气候条件进行了分析,2016年12月至2017年2月,北京城区气温持续偏高2℃左右,特别是2月24日以来气温持续偏高4℃~5℃,降水较历史同期偏少近四成。

④光、温、水是植物生长最主要的三个气象条件,在影响花期的环境条件中,气象因素占了很大一部分。

对于植物开花来说,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气温。

如春季开花的植物,一般都要满足一定的积温条件。

其中,冬末初春平均气温的高低具有决定性作用,气温高则花期早,反之则花期晚,尤其是开花前30天至40天的积温高低最为关键。

⑤根据中国科学院物候观测网络的26个观测站点的物候资料,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科研人员深入分析了近40年来我国木本植物物候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关系。

⑥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气温上升,我国木本植物春季物候期提前。

我国木本植物的春季物候在20世纪80年代前后有较明显的变化,而且其变化的趋势与我国春季温度变化的趋势是一致的。

在地理分布上,除华南外的东部大部分地区,包括东北、华北及长江下游地区等地,早春与晚春物候均有提前趋势。

⑦花期预报是以温度作为指标建立物候模型来进行预报。

一般春季开花的植物,是以积温作为开花的温度条件进行预报,当累积温度达到一定条件时,植物便会开花。

但是不同植物或是同一植物的不同品种,计算积温时所需的界限温度和积温阈值均不同。

⑧导致花期变化的气象原因综合起来非常复杂,开花前几天的温度变化会对花期造成很大的影响。

因此,对花期的提前预测比较困难,必须实时监测每天的天气状况。

据了解,目.前.的预报水平能够提前10天至15天较为准确地预测花期。

⑨而物候观测资料稀缺是制约花期预报的另一个难题。

界限温度和积温指标一般都是通过长期物候观测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才能得到,由于缺少物候观测资料,对物候模型的建立及模型准确度的实现有一定困难。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气象和园林部门正在携手做好花期预报。

如上海市园林科学研究所已与上海气候中心合作,开展上海城区主要园林植物花期预测及物候期气候响应研究,希望建立花期预测的数学模型,提高市民赏花的“气象指数”。

(选自《光明日报》) 7.下列根据文章内容划分层次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8.文章第①段画横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9.文章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10.说说文章第⑧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