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大自然的语言》(解析版)-“举一反三”拓展延伸阅读(部编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
竺可桢
①我国古代相传有两句诗说道:“花如解语应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
”但现在看来,石头和花卉虽没有声音和语言,却有它们自己的一套结构组织来表达它们的本质。
自然科学家的任务就在于了解这种本质,使石头和花卉能说出宇宙的秘密。
正如贾思勰在《齐民要术》里所指出的那样,杏花开了,好像它传语农民赶快耕土;桃花开了,好像它暗示农民赶快种谷子。
春末夏初布谷鸟来了,农民知道它讲的是什么话:“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从这一角度看来,花香鸟语都是大自然的语言,重要的是我们要能体会这种暗示,明白这种传语,从而理解大自然,改造大自然。
②明末的学者黄宗羲说:“诗人萃天地之清气,以月、露、风、云、花、鸟为其性情,其景与意不可分也。
月、露、风、云、花、鸟之在天地间,俄顷灭没,而诗人能结之不散。
常人未尝不有月、露、风、云、花、鸟之咏,非其性情,极雕绘而不能亲也。
”换言之,月、露、风、云、花、鸟乃是大自然的一种语言,从这种语言可以了解到大自然的本质,即自然规律。
而大诗人能掌握这类语言的含意,所以能编为诗歌而传之后世。
③唐白居易十五岁时,曾经写过一首咏芳草的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诗人顾况看到这首诗,大为赏识。
一经顾况的吹嘘,这首诗便被传诵开来。
这四句古诗指出了物候学上两个重要规律:第一是芳草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第二是这循环是随气候转移的,春风一到,芳草就苏醒了。
④在温带的人们,经过一个寒冬以后,就希望春天的到来。
但是,春天来临的指标是什么呢?这从许多唐、宋人的诗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
李白诗:“东风已绿瀛州草,紫殿红楼觉春好。
”王安石晚年住在江宁,有句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据宋洪迈《荣斋续笔》中指出:王荆公写这首诗时,原作“春风又到江南岸”,经推敲后,认为“到”字不合意,改了几次才下了“绿”字。
李白、王安石他们在诗中统用“绿”字来象征春天的到来,到如今,在物候学上,花木抽青也还是春天重要指标之一。
王安石这句诗的妙处,还
在于能说明物候是有区域性的。
若把这首诗哼成“春风又绿河南岸”,就很不恰当了。
因为在大河以南开封、洛阳一带,春风带来的象征,黄沙比绿叶更有代表性。
⑤唐宋诗人对于候鸟,也给以极大注意。
他们初春留心的是燕子,暮春、初夏注意的在西南是杜鹃,在华北、华东是布谷。
如杜甫晚年入川,对于杜鹃鸟的分布,在《杜鹃》诗中说得很清楚:“西川有杜鹃,东川无杜鹃……杜鹃暮春至,哀哀叫其间……”
⑥南宋诗人陆游,在七十六岁时作《初冬》诗:“平生诗句领流光,绝爱初冬万瓦霜。
枫叶欲残看愈好,梅花未动意先香……”这证明陆游是留心物候的。
他不但留心物候,还用以预告农时,如《鸟啼》诗可以说明这一点:“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三月闻黄鹂,幼妇悯蚕饥;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簇;五月鸣鸦舅,苗稚忧草茂……”陆游可称为能懂得大自然语言的诗人。
⑦我们从唐宋诗人所吟咏的物候,也可以看出物候是因地而异、因时而异的。
换言之,物候在我国南方与北方不同,东部与西部不同,山地与平原不同,而且古代与今日不同。
为了了解我国南北、东西、高下不同,古今时间不同而有物候的差异,必须与世界其他地区同时讨论,方能收相得益彰之效。
(选文有删改)1.作者从唐宋大诗人的诗中发现了物候变化的哪些规律?
2.下面两句说法矛盾吗?为什么?
(1)石头和花卉虽没有声音和语言,却有一套结构组织来表达其内在性质。
(2)花香鸟语都是大自然的语言,问题在于这种语言是无声的,只有具备科学的头脑才能系统地听懂它。
3.下面的语段应放在哪两段之间?为什么?
物候就是一年中月、露、风、云、花、鸟推移变迁的过程。
对于物候的歌咏,唐宋大诗人是有杰出成就的。
4.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指出下列各项中不属于
...“物候”现象的一项是()
A.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B.西川有杜鹃,东川无杜鹃
C.鸟语花香,雄鸡晓唱
D.萃天地之清气,极造化之大观
5.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6.结合课文内容,比较《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与《大自然的语言》两篇文章的标题,你更欣赏哪一个?说说你的见解。
【答案】
1.芳草有一年一度的循环,春风一到芳草就苏醒;绿是春天来临的标志;物候因地而异、因时而异(物候在我国南方与北方不同,东部与西部不同,山地与平原不同,而且古代与今日不同)。
(意同即可)
2.不矛盾,说石头和花卉没有语言,是指它们不能通过语言表情达意,不会说话;说花香鸟语都是大自然的语言,是指花香鸟语能暗示并从而告知人们大自然的一些规律。
(意合即可)
3应放在第②③段之间。
这样既能紧承前文黄宗羲说的话,又能引出下文唐宋诗人的诗句。
4.D
5.本文主要运用了作引用的说明方法。
通过引用大量的诗词等资料,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与生动性。
6.示例一:更欣赏《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因为《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直接点出文章说明的中心;而《大自然的语言》没有直接显示出文章说明的中心。
示例二:更欣赏《大自然的语言》,因为《大自然的语言》运用比喻,生动形象,而且激发读者的兴趣,更能吸引读者;而《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语言平实,有欠生动。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根据文章诗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芳草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第二是这循环是随气候转移的,春风一到,芳草就苏醒了。
“东风已绿瀛州草,紫殿红楼觉春好”“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在物候学上,花木抽青也还是春天重要指标之一。
“西川有杜鹃,东川无杜鹃……杜鹃暮春至,哀哀叫其间……”——物候因地而变。
“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三月闻黄鹂,幼妇悯蚕饥;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簇;五月鸣鸦舅,苗稚忧草茂……”——因时而变。
据此概括作答。
2.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
语句“石头和花卉虽没有声音和语言,却有一套结构组织来表达其内在性质”是从使用语言的角度,二者无法表达;“花香鸟语都是大自然的语言,问题在于这种语言是无声的,只有具备科学的头脑才能系统地听懂它”是从现象反应的信息角度来说的,二者并不矛盾。
意思理解合理即可。
3.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和结构的梳理。
词语段的主要作用是承上启下。
观察原文,语句“物候就是一年中月、露、风、云、花、鸟推移变迁的过程。
对于物候的歌咏,唐宋大诗人是有杰出成就的”,前一句所写的内容承接第②段前文黄宗羲说的话,后一句又引出下文第③段对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说明。
所以应该放在②③段之间。
4.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根据“物候”这一概念便知。
物候指动植物或非生
物受气候和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的季节性变化现象。
D项不属于此现象。
故答案为D。
5.试题分析: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等。
各种说明方法的目的都是为更准确、更形象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作答时,先明确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然后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说明即可。
本文主要运用了引用说明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选取相关的内容分析作答即可。
如:文章3~6段中大量的引用唐宋诗词等事例,在具体准确地说明了物候现象的同时,还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与生动性。
答案是多元的,符合题目的要求即可
6.试题分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
既可以认为《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比《大自然的语言》好,也可以认为《大自然的语言》比《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好。
若认为《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好,可从说明对象和说明中心的角度来分析;若认为《大自然的语言》好,可从题目的生动形象角度来分析。
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春风十里,何时花开
何孟洁
①来到户外,十里春风扑面而来,又见草长莺飞,全国各地也陆续进入暖春赏花季。
那么,花何时会开?这背后有什么科学秘密吗?
②答案是肯定的,很多气象部门往往会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推测花期,发布花期预报,比如北京市气象部门自2015年起对公众发布樱花花期预报。
2017年,北京市气象服务中心根据气象资料预测,玉渊潭公园的杭州早樱(最早开花品种)的开放时间比往年平均开放时间提前近半个月,预计杭州早樱将在3月20日前后进入观赏期,市民们有望看到公园里三分之一以上的樱花绽放。
③花开花谢和气候有着很大的关系,在影响植物物候期的各个气象要素中,气温起着关键性和决定性的作用。
为了准确预报樱花开放期,气象专家对去冬今春的气候条件进行了分
析,2016年12月至2017年2月,北京城区气温持续偏高2℃左右,特别是2月24日以来气温持续偏高4℃~5℃,降水较历史同期偏少近四成。
④光、温、水是植物生长最主要的三个气象条件,在影响花期的环境条件中,气象因素占了很大一部分。
对于植物开花来说,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气温。
如春季开花的植物,一般都要满足一定的积温条件。
其中,冬末初春平均气温的高低具有决定性作用,气温高则花期早,反之则花期晚,尤其是开花前30天至40天的积温高低最为关键。
⑤根据中国科学院物候观测网络的26个观测站点的物候资料,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科研人员深入分析了近40年来我国木本植物物候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关系。
⑥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气温上升,我国木本植物春季物候期提前。
我国木本植物的春季物候在20世纪80年代前后有较明显的变化,而且其变化的趋势与我国春季温度变化的趋势是一致的。
在地理分布上,除华南外的东部大部分地区,包括东北、华北及长江下游地区等地,早春与晚春物候均有提前趋势。
⑦花期预报是以温度作为指标建立物候模型来进行预报。
一般春季开花的植物,是以积温作为开花的温度条件进行预报,当累积温度达到一定条件时,植物便会开花。
但是不同植物或是同一植物的不同品种,计算积温时所需的界限温度和积温阈值均不同。
⑧导致花期变化的气象原因综合起来非常复杂,开花前几天的温度变化会对花期造成很大的影响。
因此,对花期的提前预测比较困难,必须实时监测每天的天气状况。
据了解,目.前.的预报水平能够提前10天至15天较为准确地预测花期。
⑨而物候观测资料稀缺是制约花期预报的另一个难题。
界限温度和积温指标一般都是通过长期物候观测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才能得到,由于缺少物候观测资料,对物候模型的建立及模型准确度的实现有一定困难。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气象和园林部门正在携手做好花期预报。
如上海市园林科学研究所已与上海气候中心合作,开展上海城区主要园林植物花期预测及物候期气候响应研究,希望建立花期预测的数学模型,提高市民赏花的“气象指数”。
(选自《光明日报》) 7.下列根据文章内容划分层次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8.文章第①段画横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9.文章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10.说说文章第⑧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据了解,目前
..的预报水平能够提前10天至15天较为准确地预测花期。
11.通读全文,简要分析花期难以准确预测的原因。
【答案】
7.C
8.①设置疑问,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②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物候与花期的关系。
9.运用了举例子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气温条件对花期(植物物候期)起着关键性和决定性作用(2分,意思对即可)。
10.“目前”是表示限制的,说明能够提前10天至15天较为准确地预测花期只是截至作者
撰稿时的预报水平,不排除以后科技发展了,预报水平会提高,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11.①花期预报是以温度作为指标建立物候模型来进行预报的,而不同植物或是同一植物的不同品种,计算积温时所需的界限温度和积温阈值均不同;②物候观测资料稀缺是制约花期预报的另一个难题。
【解析】
7.本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划分段落。
说明文段落的划分要结合说明顺序来确定。
C项正确,①②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物候与花期的关系。
③④⑤⑥从不同方面说明花期与气候、气象等的关系,⑦⑧⑨分析花期难以准确预测的原因。
8.本题考查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
文中以设问句的形式开头可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物候与花期的关系。
9.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必须要结合文段的内容来分析说明方法,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或者文段的内容所体现出来的说明对象的特征来分析作用即可。
运用了举例子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气温条件对花期起着关键性和决定性作用。
10.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理解。
说明文赏析词语的表达作用,抓住说明文语言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答题格式:①说明词语的意思,②说明用了该词句子的意思,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③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目前”是表示限制的。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及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
解题的关键是要统观全文,注意提示性语言,把握中心句。
看到题目首先要在审题后确定答案范围,提取答案时要精读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根据这些语句将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提取出来做答。
花期难以准确预测的原因可以从第七段和第九段中进行归纳总结。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近代“问天”第一人
武茂昌
①1890年,竺可桢出生于浙江绍兴东关镇的一个粮商之家。
自小秉性温和的竺可桢勤奋刻苦,聪明好学。
1910年,竺可桢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庚子赔款”留学美国的名额。
②1918年,竺可桢以优异的成绩顺利完成学业,获得了哈佛大学气象学博士学位。
归心似箭的他拒绝了美国多所高校的邀请,满怀希望地踏上了归国的轮船。
他憧憬着用自己的所学报效祖国。
然而,他在美国留学的这些年,正值中国军阀割据时期,整个国家满目疮痍。
③摆在竺可桢眼前的现实是残酷的。
当时的中国仅香港和上海徐家汇有两座用于观测气候变化的测候所,而且均由外国人控制。
竺可桢很痛心,在他看来,“夫制气象图,乃一国政府之事,而劳外国教会之代谋亦大可耻也。
”1927年蔡元培创办中央研究院,邀请竺可桢筹建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并担任所长,这是旧中国气象科学一次重要的转机。
④竺可桢对筹建气象研究所倾注了极大的热情。
他担任所长16年,为我国近代气象事业做了大量奠基性的工作:他在全国范围内广泛设立测候所,远至西藏拉萨,高至峨眉山、泰山的顶部,都开展了气象观测。
气象研究所自办或合办测候所28个,协助地方兴办测候所50多个,加上接管北洋军阀时期北京、青岛的观象台,形成了我国气象观测网的雏形。
1930年之前,中国天气预报领域一直是被外国人垄断,这一年,竺可桢将天气预报“主权”收回。
1930年元旦,中央气象研究所开始正式绘制东亚天气图,并发布天气预报和台风预报,这是中国人对自己的国土和海域,独立自主预报天气的开端,开创了中国气象预报信息的广播业务,竺可桢可谓是中国“问天”第一人。
⑤新中国成立后,满怀“科技强国梦”的竺可桢被推选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承担领导全国科学事业规划和发展的重任。
年近花甲的竺可桢毫不犹豫地挑起了这副重担,将下半生的全部心血都倾注到新中国的科学事业发展中。
⑥1964年,他写了一篇重要论文《论我国气候的特点及其与粮食生产的关系》,其中分析了光、温度、降雨对粮食的影响,提出了发展农业生产的许多设想。
毛泽东看到此文非常高兴,专门请竺可桢到中南海面谈,对他说:“你的文章写得好啊!我们有个农业‘八字
宪法’(土、肥、水、种、密、保、工、管),只管地。
你的文章管了天,弥补了‘八字宪法’的不足。
”
⑦“生命不息,工作不止”这是竺可桢的承诺,他说到做到。
1970年后,80多岁高龄、身体状况不佳的竺可桢仍一直忙于他的力作《物候学》的修订工作。
《物候学》是竺可桢一生中的最后一部作品。
此书一出版,畅销一空。
有人评价此书“把我国物候学带入了新的纪元”。
⑧1973年春节刚过,竺可桢肺病复发住进医院,在医院里他仍然留心观察着天气的变化,并且记录自己的病情发展。
写日记是竺可桢多年来一直坚持的习惯,现存的竺可桢日记从1936年到1974年,连续38年,一天未断,共计800多万字。
直到他去世前一天,他还用颤抖的笔记录下了当天的气温、风力等。
1974年2月7日凌晨,这位中国近代气象科学、地理科学的奠基人溘然离世。
12.从全文来看,科学家竺可桢的爱国与报国行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3.作者在记叙竺可桢的事迹时,采用了什么顺序?请找出相关语言标志。
14.第⑥段画线语句中引用毛泽东的话,有何作用?
15.透过下面句子中的大量数据,你能看出竺可桢身上具有什么闪光点?
写日记是竺可桢多年来一直坚持的习惯,现存的竺可桢日记从1936年到1974年,连续38年,一天未断,共计800多万字。
【答案】
12.留学美国,学成后拒绝美国多所高校的邀请,毅然归国;担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为中国近代气象事业做了大量奠基性工作,并将天气预报“主权”从外国人手中收回;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将全部心血倾注到新中国的科学事业发展中;写出论文《论我国气候的特点及其与粮食生产的关系》,提出农业发展的设想;80多岁编撰出版《物候学》,开创中国物候学研究新纪元。
13.时间顺序。
语言标志:1890年,1910年,1918年,1927年,1930年元旦,新中国成立后,1964年,1970年后,1973年春节刚过,1974年2月7日凌晨。
14.突出了竺可桢所写的论文对我国农业发展价值之大,其重要性是非同一般。
15.持之以恒,执着以求。
【分析】
1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
抓住两个词语,“爱国报国”指的是他对祖国的热爱,把满腔热情报效给祖国的意思,竺可桢的行动是“他拒绝了美国多所高校的邀请,满怀希望地踏上了归国的轮船”“竺可桢筹建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并担任所长”“中国天气预报领域一直被外国人垄断,这一年,竺可桢将天气预报主权收回”“重要论文《论我国气候的地特点及其与粮食生产的关系》”“身体状况不佳的竺可桢仍一直忙于他的力作《物候学》的修订工作”等具体事件可以来概括。
13.本题考查说明顺序。
由语言标志:1890年,1910年,1918年,1927年,1930年元旦,新中国成立后,1964年,1970年,这些标志性词语可看出是时间顺序,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可以清晰、一目了然地介绍了竺可桢的重要事迹,使读者系统的了解他为祖国的气象事业做出的重大贡献。
14.第⑥段写竺可桢写出的论文《论我国气候的特点及其与粮食生产的关系》,提出农业发展的设想,引用毛泽东的话,突出了竺可桢所写的论文对我国农业发展价值之大,其重要性
是非同一般。
15.确切的数字的运用,“38年”连续时间之长,“一天未断”从未断,“800多万”书写字数之多,从而表现竺可桢持之以恒,执着追求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