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类书、丛书和辑佚书

合集下载

杜泽逊·文献学重点知识

杜泽逊·文献学重点知识

文献学概要题型: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1、文献的概念文献:“文献”一词首见于论语·八佾;最初郑玄、朱熹把文献分解成两部分,“文”指文章、典籍,即书面材料;“献”指贤人、贤才,实质指贤人所讲述的口头材料;后来概念发生了变化,从指“典籍和贤才”的并列结构转向专指“典籍的偏义结构”,单指历史上又价值的文字资料;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文献学的内涵不断丰富和扩大,现在所谓的文献,就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它可以是文字的、图像的、也可以是视觉的、听觉的;2、文献学研究的范围:文献本体的研究、文献的实证、整序与典藏、编纂、传播;即研究文献的产生、发展、整理和利用;包括对文献的载体材料、形制、传抄和印制方式、文献类型的研究、解决文献内容的可靠性版本、校勘、真实性辨伪、完整性辑佚问题;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对藏书的鉴别、购求、收藏、装补、曝书、流通等; 也包括藏书史研究、书评学等;文献学的研究范围主要是研究文献的形态、文献的整理方法、文献的鉴别、文献的分类与编目、文献的收藏、文献形成发展的历史、各种文献的特点与用途、文献的检索等等;对文献的载体材料的研究;甲骨、金石、竹简、绢帛、纸张等对文献的形制卷轴装、梵夹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的研究;对文献的传抄和印制方式写本、拓本、刻本、活字本的研究;对文献的类型经学、宗教、总集、别集、地方志、丛书、宗谱等的研究等;文献实证研究: 文献实证研究:解决文献内容的可靠性问题:版本、校勘;解决文献内容的真实性问题:辨伪;解决文献内容的完整性问题:辑佚△文献学的任务一般任务:文献整理最终任务:学术思想史和文化史的整理意义:全面认识文献,快速筛选文献,能够对不同版本进行鉴别,有能力对原始文献做加工整理供自己和他人使用;对史实和历史常识有更多了解,为历史、文学的专业研究提供技术保障;第二章:文献的载体1、文献的载体有哪些1、甲骨2、金石3、竹木4、简帛5、纸张6、电子2、甲骨文发掘及重要研究着作及意义△概念:殷商时期刻在龟甲骨或动物骨上的记录占卜的象形文字,记录了纪年、帝王世系、祭祀、战争在内的丰富资料;是我国最早的系统文字;清代光绪年间发现,至今出土约十至十五万件;甲骨文之父王懿荣;刘鹗铁云藏龟第一部;孙诒让契文举例研究第一人;甲骨文发掘:甲骨文是1899年由金石收藏家王懿荣首先发现并开始收藏的;他去世后,他所收藏的1000多片甲骨为刘鹗所得,刘氏又继续收集,约得5000片,并选择其中部分自己完好者于1903年出版铁云藏龟,这是我国着录甲骨文的第一部书;此后,罗振玉、王国维等又继续搜访,编印了殷墟书契、殷墟书契菁华、殷墟书契前编、后编、续编等书;从1928年到1937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用现代考古学方法进行了十多次发掘,相继编印出版了殷墟书契甲编、殷墟书契乙编;1959年,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综合各家之书,编了一部大型的甲骨文献图书甲骨文合集,为人们研究甲骨文提供了可靠的文献依据;除了殷商时的甲骨文外,周代的甲骨文在20世纪时也有发现;甲骨文发掘主要分两个时期,即早期乱掘时期和1028年以后科学发掘时期;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外现存甲骨韩拓片约14-15万片,其中单字约4500个,有不到一半的字被识读,有一些字的释读学者们有分歧,有大量的字目前还难以认识;重要研究着作:1、铁云藏龟清代刘鹗辑;是第一部汇集甲骨文材料的专书;2、契文举例清代孙诒让研究甲骨第一人撰;是第一部考释甲骨文的专着;3、殷墟书契罗振玉辑4、殷墟书契考释罗振玉撰5、殷墟书契甲编董作宾编6、殷墟书契乙编董作宾编甲骨文的文献价值意义:甲骨文的主要价值有两方面,一是语言文字学价值,而是殷商史研究价值;1、语言文字价值;在甲骨文发现以前,研究古文字主要依赖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文解字提供的是秦统一中国后实行的小篆字体;许慎对文字形体构造的解说也只能以小篆为依据,自然会有错误;甲骨文的发现,由于提供的文字材料极其丰富,使我们能看到比小篆早一千数百年的系统汉字字形四千多个,说文所无之字,大大丰富了古文字的数量;甲骨文的发现,为世人提供了距今三千多年的象形文字汉字系统在整个人类文字历史上,其意义都是伟大的;2、殷商史研究价值;在甲骨文发现以前,关于商代历史,我们主要靠史记·殷本纪来了解;但殷本纪是否可信一直是一个问题;甲骨文发现后,王国维首先利用甲骨文资料系统考证殷商史,不仅可以补史书之空白,证史书某一部分之可信,而且还可以纠史书之误讹,同时引导历史研究者自觉遵守“二重证据法”,引起治学方法上的进步,其在殷商史研究中的价值显而易见;△甲骨四堂:罗振玉雪堂、王国维观堂、郭沫若鼎堂、董作宾彦堂3、金文文献汇集、考释的着作及意义△概念:我国先秦时期称铜为金,金文主要指镂刻或熔铸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当然也有少量其他金属,如铁器、金银器等;其时代主要是商周秦汉,以周代最多,战国晚期被铁器取代;如毛公鼎有497字;宋吕大临考古图,乾隆敕编西清古鉴等;汇集、考释的着作:1、考古图十卷,宋代吕大临撰;吕氏考古图体例谨严,分类与考证多有可取,保存了宋代存世的许多青铜器图形、铭文、收藏、出土等资料,因此深为金石考古界所重;2、金石索十二卷,清代冯云鹏、冯云鹓兄弟撰;此书汇刻铜器、时刻及其他器物于一编,内容丰富,取材较为严格,在清代金石学者着述中成书较早,颇为世重;3、西清古鉴四十卷、西清续鉴甲编二十卷、西清续鉴乙编二十卷、宁寿鉴古十六卷;清代乾隆欶撰;4、三代吉金文存二十卷,罗振玉编;5、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郭沫若撰;金文文献的学术价值意义:1、语言文字资料;金文在研究汉字发展脉络和规律中具有举足若轻的作用,对我们认识古汉字面貌、研究汉字的演变发展、探究古字古义,有着无可估量的作用,另外,青铜器铭文有些是押韵的,韵文是研究音韵学的重要材料;而青铜器铭文作为商周时期的文章,对我们研究商周时期的文法也是了不起的原汁原味的材料;2、释读及考订传世文献的佐证;金文资料有助于我们正确释读纸面文献,如尚书、诗经等,同时能帮助我们订正古书的错误,考证古书产生的年代;3、古史资料;特别是商周史研究不可或缺的材料,如友多鼎记载的对少数民族的战争;4、近世出土简帛文献马王堆、银雀山等至少五个及价值△概念:简,指简牍,竹木制成的长条用绳连为册,用于书写;椟则为木质方版,用于写信或上奏,也用于其他内容的文字记载;帛是丝织品,用于书写;我们所说的简帛文献,是对简牍文献和缣帛文献的概括;近世出土简帛文献:1、马王堆汉墓帛书;1973年12月长沙马王堆三号西汉墓出土;2、银雀山汉简;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墓出土;3、江陵秦简;1993年江陵王家台片十五号秦墓出土竹简;4、江陵汉墓简牍;1983年12月至1984年1月从江陵张家山三座西汉早期墓中出土;5、敦煌汉简;甘肃敦煌、玉门、酒泉汉代烽燧、驿置遗址出土的简牍;6、曾侯乙墓竹简;1978年发掘,地点在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墓主为战国早期曾国国军曾侯乙;简帛文献的价值:1、佚籍复出;大批古佚书的出土,使我国一部分古籍佚而复出,丰富了古文献的内容,解决了某些学术上悬而未决的问题,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新资料、新课题;2、考校释读传世古籍;传世古籍的简帛古书写本的出土,为考证古书的时代及真伪、校补古书讹脱、释读古书文义提供了可靠的最新依据,大大推动了古文献学的深入研究;3、历史资料宝库;大批不属于古籍的文书、遣策、历谱、药方等,为我们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历史资料;4、文字学资料;出土简帛文献为我们提供了战国至秦汉间汉字形体的资料,为研究战国文字、秦汉文字提供了大量素材;5、书籍制度史实物;出土简帛为我们了解古代书籍形态有特别重要的意义;5、石刻文献要籍及价值至少五个△概念:刻在石头上的文字和图画;石刻文字极为丰富,主要分碣、摩崖、碑;石刻文献要籍:1、集古录十卷,宋代欧阳修撰;这是今存最早的金石学着作;2、金石录三十卷,宋代赵明诚撰;★3、语石十卷,清代叶昌炽撰;这是一部笔记体的石刻通论性专着;4、金石萃编一百六十卷,清代王昶撰;5、石刻题跋索引,杨殿珣撰;本书为检索历代石刻题跋出处的索引工具书;6、隶释二十七卷,隶续二十一卷,宋代洪适撰;石刻文献的价值:1、史料价值;石刻资料可以补史之阙、正史之谬;2、文学价值;石刻文字,就文体而言,包罗甚广,但仍以传记文最丰富,因为墓碑、墓志数量最大,无非为人物立传;其中名家佳作甚多,是传记文学的宝库;3、文字学和书法价值;历代碑刻,有古文、篆、隶、楷各种字体,而且保存了数量相当大的别体字,这是研究汉字发展演变的重要资料;至于书法,临摹古代碑刻拓本,更是习用的方法;4、经学和宗教史料;我国儒家经典有刻石的传统,研究历代石经,成果很多,是经学和金石学的交叉学科;另外, 佛经刻石也很多,这些佛经有不少刻经题记,是重要的佛教史料;第三章:文献的形成于流布1、文献的形成方式:文献的形成方式大体可归纳为着、述、编、译四种;着,也叫“作”、“造”、“着作”;古人对着作要求很高,强调“无本于前”、“前始未有”;述:强调“古已有之”,有所承因;说文:“述,循也;”即遵循之义;开创者为作,遵循者为述;但述并不止于简单的继承,对于前人的创造,要有消化、理解领会过程,使之更为完善;传、注、义疏编:又叫纂、辑;根据一定体例缀辑旧文,其重要特点是原始条文都是其他文献的原文,不加改窜,一般要求注明出处;辑佚也属编纂范围;最常见的编纂成果有总集如诗经、楚辞、昭明文选、玉台新咏、乐府诗集、类书如初学记、艺文类聚、北堂书钞、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永乐大典、丛书如汉魏丛书、四库全书、四部丛刊等;译:就是翻译;把一种语文的文献转换成另一种语文的文献;它与着、述、编都不同,是一种独特的文献形成方式 ;我国文献由翻译而来者为数甚多,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三方面:佛典翻译始于东汉,唐代佛教进入全盛期;最早的佛经汉译本四十二章经;鸠摩罗什和玄奘法师、学术翻译主要是西方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书籍的汉译、文学翻译;2、文献的流传方式:文献形成之后,就要流布;流布的方式主要有:讲唱、镌刻、抄写、印刷、摄影、微机输及激光扫描等;讲唱,是最早也是至今仍很重要的文献流布方式;在文字产生前,人类文明已经存在,人类的历史只能靠口耳相传,其中神话和长篇史诗较为常见,进入阶级社会,又产生了长篇叙事诗;长篇史诗和长篇叙述诗都靠少数聪明人背诵下来并讲唱给别人听以达到流布和流传的目的;镌刻,就是把文献用文字刻在某种载体上;甲骨、金属、石头上都可镌刻文献;抄写,在印刷术发明以前,举凡帛书、简策、纸,以及国外的莎草纸、羊皮纸、贝叶,这些载体上的文献都是写上去的;即使在印刷术发明以后,很多文献仍靠抄写来达到流布的目的;许多古书仅有抄本传世,可见抄写即使在印刷术普及后仍是文献的重要流布方式;印刷是一种大量复制文献的方法,比抄写大大进步;早期是手工操作,后来是机械操作,是我国发明的;关于印刷最早的记载应是唐玄奘普印普贤像的事迹;摄影是西方人发明的,现在各大图书馆的善本正在拍成微缩胶卷,便于保护文件,又便于复制、阅读;微机输入、激光扫描是目前流行的流布方式;3、四库全书的抄本及收藏P246四库全书,清代乾隆欶编,请乾隆内府抄本;文渊阁本三千四百六十一部七万九千三百零九卷;先藏清宫,后移台北故宫博物院;文津阁本三千五百九十种七万九千八百九十七卷;先藏沈阳故宫,后移甘肃;文澜阁本三千五百零三种七万九千三百三十七卷;先藏避暑山庄,后移北图;文源阁本,在圆明园,清咸丰十年英法联军毁;文汇阁本,在扬州大观堂,太平军毁;文宗阁本,在镇江金山寺,太平军毁;先通行者为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又据商务本缩印;★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1、历代官府的收藏概况:官府文献收藏从文献有了文字记载以后就应当开始了,早期收藏情况已难以考察,现在可知的从商代开始;商代的甲骨文据专家统计,出土约有十万至十五万片,而且主要是在安阳小屯殷墟,从科学发掘情况看,是有意存放的;周代文献更加丰富,文献的收藏管理更趋制度化,设官吏掌管;秦统一天下后,图书亦有专门藏所,有专门之官典守;我国封建社会的皇家藏书制度的建立是在汉朝;自汉代起,历代封建王朝都设有掌管藏书的官吏;西汉官府藏书空前丰富,而且进行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系统整理;东汉官藏图书亦极丰富,且有专门官员在专门机构管理、校勘;东汉藏书之处:兰台、东观、石室、仁寿阁、辟雍、宣明、鸿都等;东汉政府调整藏书机构的最大贡献是成立秘书监,使藏书机构取得了相对独立的地位;三国时期,官府亦六艺文献收藏于管理;魏晋南北朝天下大乱,战火不熄;国家藏书旋聚旋失;魏时藏书于秘书省中、外三阁;南朝梁、齐两朝除在宫内文往殿藏书外,另辟华林园专藏佛典;西晋秘书监荀勖和东晋着作郎李充创图书按经、史、子、集分类的四部分类法,对历代图书整理和藏书产生了重大影响;隋唐时期,天下统一,经济繁荣,文化发展;国家藏书机构更加完善,藏书数量激增;隋代官府藏书的管理机构是秘书省;隋代国家藏书成就突出:一是大规模地开展了文献收集、整理、录副工作,使国家藏书量有了大幅度的增长;二是对藏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写出了一批着作;唐代主要继承隋,开元时期,唐代藏书量达到高峰;唐代秘书省仍为管理国家藏书的主要机构;唐代对后世产生较大影响的是新设的一些藏书机构,主要有弘文馆、史馆和集贤院;唐三馆宋初沿袭唐代旧制,设三馆:史馆、昭文馆、集贤院,称西馆;太平兴国二年977,建三馆书院,名崇文院,将西馆藏书迁入院中贮藏;两宋仍以秘书省作为国家图书的管理机构;两宋国家藏书机构在图书搜集、整理、利用方面成就突出;首先是编制了许多国家藏书目录;其次是充分利用藏书,具体承担了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册府元龟、文苑英华等大型类书、总集的编纂任务; 再次是南宋初秘书少监程俱撰写了麟台故事,南宋秘书监陈骙编中兴馆阁书目以及佚名撰写的中兴秘阁续录,对两宋国家藏书事,进行了一次系统总结;元代帝王亦重视藏书,由秘书监管理;明代帝王亦重视藏书;明代初年,藏书主要在文渊阁;清代政府承袭了明宫廷的全部藏书,国家藏书发展到了我国古代国家藏书的全盛时期,清代藏书最盛时是乾隆时期;清代的宫廷藏书最着名的就是所谓“四库七阁”;清末,学部成立京师图书馆,即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前身;进入民国,各地大都有了公共图书馆;△综上所述,历代国家藏书有如下一些特点:首先,各朝都设有专门的机构来从事国家藏书的管理工作;其次,国家藏书一般都继承前朝国家藏书,并能采用征集、收购、组织专人抄写等方法来迅速增加藏书量;藏书内容,秦代以前,多为文书档案,两汉扩大为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等六类图书,魏晋以后为经、史、子、集四类,并通过部类的扩充与调整容纳新出之书;自汉代以后,历代多编有国家藏书目录,比较客观地反映了国家藏书及管理水平;再次,国家藏书事业受到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明显;最后,国家藏书的普遍缺点是难以流通,无异于帝王之私有财产,最后不免散佚;2、历代着名的藏书家3、明代常熟三大藏书楼收藏及流传情况:明朝末年江苏常熟三大藏书家楼:赵琦美的脉望馆,钱谦益的绛云楼和毛晋的汲古阁;脉望馆藏书丰富,不仅校抄了大量秘本,而且广泛搜罗古今典籍,及民间俗文学;抄校辑集的元明两代稀见杂剧剧本古今杂剧,今存国家图书馆,被誉为研究我国戏剧史的宝库;校刊的仲景全书,为研究伤寒的最好版本;脉望馆书目实开近世着录残宋本先例,大量的校跋文字成为后人鉴定版本的重要依据,并引发后人对藏书理论进行总结研究;绛云楼藏书非常丰富,设有大书柜73个,宋刻孤本多贮其中;清朝顺治年间不慎发生火灾,藏书大部被毁;钱谦益将残书赠给族孙钱曾;钱曾藏书处早年有“述古堂”,晚年有“也是园”;他辑的述古堂藏书目和也是园书目共着录藏书六千余种;钱曾去世后,其书尽归泰兴季振宜;毛晋的“汲古阁”广收宋、元刻本,抄录罕见秘见,其“影宋钞”为天下所重;藏书多达84000余册,是历代私藏最多的一家,流布也甚广;着名的有十三经、六十种曲、文选、津逮秘书等;4、天一阁P74、澹生堂P79、胡应麟P77、周永年P87、卢文弨P86、朱彝尊P84、吴骞P89、黄丕烈P91、傅增湘P99、郑振铎P102天一阁:浙江宁波范钦创建的“天一阁”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私人藏书楼;该阁建于嘉靖四十至四十五年公元1561—1566年;范钦性喜藏书,海内异本,无不购藏于阁内,生前积书达七万卷之多;范钦和他的后代立下了“书不可分”“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的家训;并对保管阅览天一阁藏书制定了十分严格的规定;天一阁现收藏各类古籍近30万卷,其中藏书以明代地方志和进士题名录等史料性书籍居多且最为珍贵;据统计,天一阁原藏省、府、州、县志有435种,比明史、艺文志着录的还要多,现在还存268种;澹生堂:澹生堂是明末最着名的藏书楼之一,其主人是明代着名藏书家祁承火业;有澹生堂藏书约、澹生堂书目行世;书目着录藏书九千余种,十万余卷,在当时罕见其匹;澹生堂抄本亦十分珍贵,用蓝格纸,版心下有“澹生堂抄本”五字,颇有流传;同时,澹生堂还注重收藏戏曲;在祁承爜死后十几年,发生明末战乱,澹生堂藏书开始散失;辗转至今,澹生堂旧本已星散各家,寥寥无几;上世纪50年代,澹生堂佚书数十百册于绍兴复出,多为祁氏世守之自着书、明代乡试录及明刻戏曲总集;其多数尽归北京图书馆,残零则归浙江图书馆;5、明清代着名抄本6、清末四大藏书楼及图书流传1、铁琴铜剑楼——国图、上海、常熟;常熟瞿绍基2、海源阁四经四史之斋——北京图书馆、山东图书馆;山东杨以增3、皕宋楼藏宋书二百余种——静嘉堂书库;归安陆心源4、八千卷楼中国清代杭州藏书楼——南京图书馆;钱塘丁丙能体现宋代藏书之多的:体现私家藏书之多的——“私家目录学史上的双璧”:郡斋读书志南宋学者晁功武编纂与直斋书录解题南宋着名学者陈振孙编纂体现国家藏书多的——太平御览、太平广记7、图书散佚的原因:根据张三夕中国古典文献学、吴枫中国古典文献学、张舜徽中国文献学中关于文献亡佚原因的介绍,现将文献亡佚的原因总结如下:1、天灾人祸及战乱;书厄的出现,一般都与急风暴雨似的阶级斗争、民族斗争、社会动乱相关,也与强大的水、火、虫蛀等自然灾害有关,与管理不善有关;2、统治者个人主观原因,暴力禁毁;3、古人重德轻艺;凡是涉及技艺方面的书籍,人们总是不加重视,因而导致了典籍的易于散亡;4、重文词,轻朴学;由于封建社会的士大夫,重视文词,鄙弃朴学,对于词藻华艳的作品,极感兴趣;朴实说理的书籍,反为人所疏忽;5、书籍重修后原书亡佚;由于事物不断向前发展,某些编录名物的书籍,各为它的时代所局限,后人凭借它原有的材料,加以重修;重修的书盛行,而原书便废;6、因人废言;由于着书的人犯了罪,伏了法,或者身败名裂,为社会所不齿,因之对它的着述,也就由疏远而遗弃以至于散亡;7、私人收藏;由于封建社会里,某些私人收藏家特别是对海内的孤本“讳莫如深”,不轻易给人知道,这自然给书籍带来了灾害;同样有些官书不向社会流传,只在朝廷中存放,视为秘籍,一遇灾祸,定亡无疑;8、出书技术落后;在古代传播文字的工具没有完备时,所有书籍全靠手写,因此人们对抄录的书籍是有所选择的,两种以上相近的图书,若有一部删繁存简足以概括多种内容的书籍出现,便大家都传抄此书,而抛弃其他各家了;有些因部头过大传抄不易,也就不存于世了;9、图书自然淘汰7、永乐大典的价值及其散佚:永乐大典共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明解缙、姚广孝等人奉明成祖之命修成,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一部类书;内容涵盖经史子集以及天文、地志、阴阳、医卜、释道、技艺等古今图书七、八千种,保存了不少宋元以前的书籍;体例是依照洪武正韵的韵目,“以韵统字,用字系事”;价值:1、永乐大典“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各韵分列单字后会汇集与该字有关的天文、地理、人事、名物以及诗文、词曲等资料,对名物器什、山川地形,皆绘有精致的插图;这为我们查找各方面史料带来极大方便;2、写诗要对偶,又要用典,有出处;永乐大典作为类书可发挥查诗文语句典故之用;3、校勘、考订古书;古籍在流传过程中,容易出现翻刻、抄写的错误,永乐大典类书则可以帮忙校改;如明清流传的水经注错误较多,尤其经文与注文混淆,戴震在四库馆利用永乐大典本重校水经注,基本恢复了其本来面貌,成为善本;近人王国维亦尝用永乐大典本水经注与通行本相校;4、辑佚;古籍在流传中容易散佚掉,类书因为是大量摘引古书而成,保存了大量逸文逸篇,所以是辑佚书的重要来源;现在虽然只存残卷,仍不断有人从中辑出佚书;现存大典中尚存方志约七百多种,另外科技、医学、文学书籍亦很可观;明清靖末年张四维参与重抄永乐大典,从中抄出名公书判清明集、折狱龟鉴,当是利用永乐大典辑佚书之史;但总而言之,永乐大典主要用途是辑佚和校勘;散佚:1、战乱;书厄的出现,一般都与急风暴雨似的阶级斗争、民族斗争、社会动乱相关;永乐大典惨遭浩劫,大多亡于战火,被许多外国侵略者掠夺去;2、天灾人祸;文献的散佚也与强大的水、火、虫蛀等自然灾害有关,与管理不善有关;如光绪二十六年庚子事变,翰林苑被人放火焚烧,无数图书、书版包括永乐。

中国古典文献学 填空题+名词解释

中国古典文献学 填空题+名词解释

填空题✓文献一词最初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典籍,二是指贤才。

✓1983年颁布的中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规定“文献”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中国大百科全书》则界定“文献”为“记录有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

✓物质载体是文献的躯壳,记录符号是文献的骨骼,知识信息是文献的灵魂,三者相互依托,共同构成了文献。

✓古典文献学最主要包括目录、_版本_与_校勘_三方面内容。

✓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对象即古典文献,指1919年以前产生的文献,基本以文言文和繁体(字)书写的文献。

✓出土文献指从地下发现的古代文献资料_,主要指著于出土文物之上的_文字材料_,一般不包括图画饰物等古代文物。

✓__尚书_、__周易_、__诗经__为我国最早之传世文献。

✓我国文献传抄的历史大致经历了由甲骨时代到_金石_时代、__竹木(简牍)时代、缣帛时代、_纸张(纸质)_时代再到当今电子时代。

✓近现代学者中,被称为“甲骨四大家”的是_罗振玉(展堂)_、_王国维(观堂)_、郭沫若和董作宾。

✓我国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著作是刘鹗的《铁云藏龟》。

✓金石文献包括_金文_文献和_石刻_文献两部分。

✓金石的“金”指_青铜器_;金文则指商周_时期刻于其上的文字。

✓文献学上所谓“三通”是指杜佑的_通典_、郑樵的_通志_和_马端临_的《文献通考》。

✓_总集_指搜集两种以上文献,按一定理念和体例编校并冠以一个总名的著作。

✓古代集部文献的主要类型可分为__总集_和_别集_两大类。

✓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是南朝萧统主编的昭明文选。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隋书·经籍志》和《四库全书总目·别集类叙》都认为别集始于东汉。

✓北宋初年宋太宗命李昉等人编纂有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册府元龟》等大型类书。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类书是曹丕组织人编纂的《皇览》。

✓最早的政书是唐代刘秩的《政典》。

✓单行文献,指单独印行的一个或几个作家的一种作品或著作,又称_单行本。

文献学试题库

文献学试题库

xxxx文献学习题库一、填空:1,文献一词最初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______,二是指______。

2,1983年颁布的中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规定“文献”为“记录有______的一切载体”。

《中国大百科全书》则界定“文献”为“记录有______和______的一切载体”。

3,古典文献学最主要包括____、____与____三方面内容。

4,据载,孔子在整理“五经”(即____、____、____、___、___)方面贡献很大,也为后世文献整理树立了典范。

5,秦始皇三十四年的______事件对先秦文献的流传产生了很大的破坏。

6,西汉大历史家司马迁著《史记》时,采取“厥协______异传,整齐______殊语”之作法,对古典文献进行考辨整理。

7,西汉____和______父突子在文献学方面的突出贡献是遍校群书,编纂目录学著作《别录》和《七略》。

8,东汉著名学者______著有______和《说文解字》,世称“五经无双许叔重”。

9,东汉晚期,经学大家______遍注群经,对文献整理作出了重要贡献。

10,魏晋之时,何晏著______,王弼的______、《老子注》,向秀、郭象的______,______的《春秋左传集解》均为文献注释整理的代表作。

11,西晋之时,汲郡有著名的文献发掘事件,出土了战国时期的竹简若干,其所得竹简文献一般称______。

12,唐太宗命孔颖达等撰______为唐代最重要的儒家文献整理著作。

13,唐代史书注释最杰出者为颜师古的______。

14,唐代以注释《文选》著称的学者为______;唐代关于《文选》另有吕延济等______注本。

15,唐代著名史学家刘知几所撰著名史论著作名为______。

16,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文献为唐咸通九年(868)刻印之______。

17,北宋初编纂有______、______等著名的大型类书。

18,北宋著名的金石考据学家有_____、赵明诚等人,其中前者著有《集古录》十卷。

第十章 类书与丛书概论

第十章  类书与丛书概论

第十章类书与丛书概论1、三国时代,《皇览》是中国类书的始祖。

2、唐四大类书:《北堂书钞》(现在较早而又比较完整的第一部)《艺文类聚》《初学记》《白氏六帖》3、宋四大类书:《太平御览》(被称作辑佚工作的宝山)《太平广记》《文苑英华》(文学类书,上继萧梁《文选》)《册府元龟》(史料类书,宋代最大的一部类书)4、中国最大的一部类书《永乐大典》,中国现存最大的一部类书《古今图书集成》5、余鼎孙、余经的《儒学警语》是丛书的始祖。

6、《四库全书》是最大的丛书7、《四部丛刊》是一部大型古籍影印丛书,《四部备要》为聚珍仿宋活字排印丛书。

8、戏曲文献:毛晋《六十种曲》9、《中国丛书综录》是一部规模最大的收集最广的古籍丛书目录。

10、《四库全书》收藏地: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和杭州文澜阁,史称“江浙三阁全书”和紫禁城的文渊阁、沈阳故宫的文溯阁、圆明园的文源阁和承德避暑山庄的文津阁,史称“内廷四阁全书”。

第九章谱牒学概论1、《年谱丛刊》是第一部涵盖时间最长,收入历史年谱最多,规模最宏大,线装版本最完备的丛书。

2、《清代科举人物家传资料汇编》是研究清代家谱最为完整的资料。

第八章方志学概论1、地方志最早由梁启超提出。

2、《禹贡》是我国“古今地理志之祖”,我国现存最古的一部全国区域志。

此书把全国分为九州,包含在《尚书》中。

3、晋代常璩《华阳国志》是现存最早以“志”命名的志书,可以说中国方志进入成熟时期。

4、唐代最早纂成的地理总志《括地志》5、现存较完整的一部唐代图志是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图志》6、《元一统志》完成了全国区域志的定型。

7、明朱棣颁布《纂修志书凡例》是现存最早的关于地方志编撰的政府条令。

8、清代影响最大的是《河南通志》9、《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是著录最多,参考价值最大,记载了收藏处的全国性方志目录。

10、《中国地方志集成》是一套国内外选收方志最完整、覆盖面广,实用性强的大型方志丛书。

第七章辨伪学概论1、胡应麟在《四部正讹》提出著名的辨伪八法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姚际恒《古今伪书考》崔述《考信录》张心澂《伪书通考》郑良树《续伪书通考》惠栋《古文尚书考》崔述《古文尚书辨伪》丁晏《尚书馀论》2、二重证据法,王国维提出,以“地下之新材料”与古文献相互印证。

中文工具书要点整理

中文工具书要点整理

中文工具书要点整理第一章工具书的类型、结构和排检工具书的概念:根据一定的查阅需要,用特定编排方式汇集信息,以供查阅的图书。

工具书的特点:目的上的查考性;内容上的概括性;形式上的检索性工具书的作用:查找词语释义;了解图书内容;提供文献线索;检索参考资料;掌握学术信息;获取各科知识。

工具书的分类:字典和词典;类书;百科全书;政书;年鉴;手册;书目;索引;表谱;图录;地图;名录。

字典:以字为收录单位,解释文字形、音、义的辞书类工具书。

词典:以词语为收录单位,说明一般词语和特殊词语的概念、用法、读音的辞书类工具书。

古代字典、词典统称字书。

《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以分析字形、探讨字体结构源流为主要内容的字书。

《尔雅》是我国第一部以训释字义和词义为主要内容的训诂书。

《广韵》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以归纳字音、探求声韵源流为主要内容的韵书。

类书:类书是辑录古籍片段资料、整篇或整部著作,按类目或韵部编排,以供寻检、征引、校勘或辑佚古典文献的工具书。

类书起源:两汉辞赋讲究广征博引,故需有抄集典故,临文参考之工具,助皇帝读书览古。

体例源头:汇集各类事物而言,上推至《诗经》;分类排比之书,最久远为《尔雅》;将古书的材料汇集始于《皇览》。

类书的编排体例:以类系事以字系事以韵隶事:《韵海镜源》、《永乐大典》、《佩文韵府》、《佩府群玉》按内容类书可分为综合性类书、专科性类书(《太平广记》);按编录体裁可分为徵事性类书、徵事兼采诗文类书、专收诗文词藻的类书。

类书的功用:核事典之出处、考故事之演化备诗文之寻检、撰文作诗之助辑故书之遗文、校传本之谬误三国时期魏文帝命王象等编纂了《皇览》,全书已佚,现只有辑佚残本。

完整保存至今的较早的类书是唐高祖李渊命欧阳询等编纂的《艺文类聚》,全书100卷,引用古籍1431种,其中90%为今不传之书,有10%是唐前古本。

宋太平兴国年间李昉等编纂《太平御览》1000卷,引书1694种,十之七八已经失佚。

文献学试题库

文献学试题库

中国古典文献学习题库一、填空:1,文献一词最初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是指2,1983 年颁布的中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规定“文献”为“记录有的一切载体” 。

《中国大百科全书》则界定“文献”为“记录有和的一切载体”。

3,古典文献学最主要包括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与 ________ 三方面内容。

4,据载,孔子在整理“五经” (即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 、 _____ 、 ______ )方面贡献很大,也为后世文献整理树立了典范。

5,秦始皇三十四年的_________________ 事件对先秦文献的流传产生了很大的破坏。

6,西汉大历史家司马迁著《史记》时,采取“厥协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异传,整齐______________ 殊语”之作法,对古典文献进行考辨整理。

7,西汉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___ 父突子在文献学方面的突出贡献是遍校群书,编纂目录学著作《别录》和《七略》。

8,东汉著名学者 _______________ 著有 _______________ 和《说文解字》,世称“五经无双许叔重”。

9,东汉晚期,经学大家_______________ 遍注群经,对文献整理作出了重要贡献。

10,魏晋之时,何晏著_______________ ,王弼的 _______________ 、《老子注》,向秀、郭象的 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 的《春秋左传集解》均为文献注释整理的代表作。

11,西晋之时,汲郡有著名的文献发掘事件,出土了战国时期的竹简若干,其所得竹简文献一般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2,唐太宗命孔颖达等撰 _________________ 为唐代最重要的儒家文献整理著作。

4类书与丛书汇总

4类书与丛书汇总
• 《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三十五《事类 赋》提要:“类书始于《皇览》。”
• 《三国志·魏书》卷二《文帝纪》:“帝好文 学,以著述为务,自所勒成,垂百篇。又使诸 儒撰集经传,随类相从,凡千余篇,号曰《皇 览》。”
• 《皇览》因篇幅太大,传写不易,在南北朝时 已有缩编本、摘抄本数种,而原书则亡佚。两 《唐志》仅著录何承天、徐爰抄合本,《宋志》 则抄合本亦无著录,盖唐末五代间尽佚。
一、类书
• (一)何谓类书 。 • 类书是抄集群书之词、句、段、篇,分
类排纂,以供查检的工具书。
(二)类书的起源
• 宋王应麟《玉海》卷五十四:“类事之 书,始于《皇览》。”类事,是早期对 类书的称呼,《旧唐书·经籍志》有 “类事类”,著录类书二十二部。《新 唐书·艺文志》改为“类书类”,相沿 至今。
• 张之洞《书目答问》经、史、子、集之外单 列“丛书”类,认为“丛书最便学者,为其 一部之中可该群籍,搜残存佚,为功尤巨, 欲多读古书,非买丛书不可。”
(三)丛书举要。
• 1、《津逮秘书》十五集一百四十一种七百四 十八卷,明毛晋编。明崇祯毛氏汲古阁刻本。 收汉魏至宋元四部书籍,影响较大。
• 2、《武英殿聚珍版书》一百三十八种二千四 百十六卷,清乾隆敕编,清乾隆武英殿木活字 印本(其中《易纬》、《汉官旧仪》、《魏郑 公谏续录》、《帝范注》系武英殿刻本)。多 系从《大典》辑出之书。
• 《梁书·沈约传》:“约尝侍宴,值豫州献栗,径半 寸。帝奇之, 问曰:‘栗事多少?’与约各疏所忆, 少帝三事。出谓人曰:‘此公护前,不让即羞死。’ 帝以其言不逊,欲抵其罪,徐勉固诛乃止 。 ”
• 六朝时编纂类书的重要目的之一是炫博。同时与 文学创作上讲究用事与辞藻密不可分。
• 袁枚《历代赋话序》:“古无志书,又无类书, 是以《三都》、《两京》欲叙风物土产之美,山 则某某,水则某某,草木鸟兽则某某,必加穷搜 博访,精心致思之功。是以三年乃成、十年乃成。 而一成之后,传播遐迩,至于纸贵洛阳。盖不徒 震其才藻之华,且藏之中笥,作志书、类书读 也。”

中国古典文献复习资料

中国古典文献复习资料

中国古典文献复习资料1、总集:总集是汇集两人以上的作品的合集,它可以包括一个朝代(断代)和多个朝代(通代)的作品,也可以包括一种体裁和多种体裁的作品。

一般说来,古代的总集多为诗、文的合集。

2、别集:别集是相对总集而言的,它是指搜集一个作家部分或全部作品的个人作品集。

别集不论是作者自编,还是他人编集都要按一定的体例来编。

其体例主要是分类、分体、编年这三种。

3、版本:从严格意义上说,是刻版(也称雕版)印书出版后为区别刻本和写本而使用的名称。

因最初的印版是以木板为原料雕刻而成,故版本又称“板本”。

广义的“版本”又可指一切形式上的书本。

4、善本:善本指珍贵难得的古籍刻本、写本,其具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或某一方面的特殊价值。

不仅原本或接近原本的版本可称善本,大凡经过名家精校过的版本都可视为善本。

5、卷轴装:所谓卷轴装,就是把抄了书的纸粘连起来,形成长卷,在其尾端装上一根用木或竹做成的轴,收藏时用轴由尾端向前卷成一束,成为一卷。

因此,卷轴装的纸本又称卷子。

6、讹:讹也称误,将文献中原有的文字写错了,是文献中最常见的错误现象;脱:将文献中原有的文字弄丢了,文献在传抄出版过程中脱去一字或数字称脱文,也称夺文或阙文。

衍:原稿所无而传写与出版的过程中误增的文字称衍文,亦称衍字、羡文。

衍一字或数字较常见,也有衍一句或数句的。

倒:倒指原稿文字具存,并无讹误、缺脱或衍羡,但在流传过程中文字的先后次序却被弄颠倒了的现象。

7、对校:对校就是将某一文献的不同版本进行对比,从而发现并改正书面材料错误的方法。

这种方法是先选择一种版本作为底本,再用其他版本逐字逐句地比较,把各本的异同记录下来。

8、本校:将某种文献的上下文进行对比,找出其内容上与文字上的异同,从而确定与改正其错误的方法,称为本校。

9、他校:用其他文献中的引文及相关文字来校勘某一文献称他校。

10、理校:即推理的校勘,是校勘工作的补充方法。

当发现书面材料中的确存在着错误,可是又没足够的资金可供比勘时,就不得不采用推理的方法来加以改正。

古代文献学考试资料终极版

古代文献学考试资料终极版

1目录将目与录二者结合在一起,即把一部书的篇名或一批书的书名与叙录编次在一起就是目录。

目录是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书名(或篇名)及其叙录,它是简介图书内容和形式,反映出版、收藏等情况,知道阅读和检索图书等文献资料的工具。

2总集\:是汇集两人以上作品的合集,它可以包括一个朝代(断代)和多个朝代(通代)的作品,也可以包括一种体裁和多重体裁的作品。

一般说来,古代的总集多为诗、文的合集。

《诗经》是我国最早之诗歌总集,后来归入“经部”。

刘向编辑《楚辞》,后世有称为“总集之始”。

现存最早的一部文学总集是南朝梁武帝的长子萧统编的《文选》。

3史志目录即所谓的“史家著录”,是指史家编入史籍的目录。

它包括历代正史中的或有些正史中原来没有而由后人补修的艺文志,有些朝代的国史经籍志,某些证书、专史中的目录书等。

是正史、国史中的艺文志及各种补史艺文志。

《汉书·艺文志》是第一部史志目录,也是第一部正史目录史志目录为后代史家据旧有具有“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学术价值4版本:指同一种文献在编辑、传抄、刊刻、传播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形态的文本版本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是刻版(也称雕版)印书出现后为区别刻本和写本而使用的名称。

因最初印版是以木板为原料雕刻而成,故“版本”又称“板本”。

其实,“版”和“本”很早就作为书籍文献的名称在使用。

因此,狭义的版本是指刻板(即雕版)印书出现以后为区别刻本和写本而使用的名称。

广义的版本是指一切形式的书本。

随着社会的发展问花花的进步时代的推移,“板本”含义逐步丰富了,变成了以雕版印本为主体而包括写本、活字本、批校本、手稿本在内的一个大概念。

近代,排印技术逐步取代雕版印刷,“板本”含义进一步丰富。

现在把书籍做成光盘,录像带等电子音像类制品,也是一种广义的书籍,同样存在版本问题。

这样,版本的概念大约相当于“异本”,即不同的本子,而不再限于木版印刷本,甚至不再限于各种纸质的书本。

5伪书:伪书就是指那些作者不真、年代不实及内容假造的古典文献。

中国常识全集(套装共10册)(电子版)

中国常识全集(套装共10册)(电子版)

中国文化常识全集涵盖了历史、建筑、文学、文化、文物、哲学、国学、绘画、政治、书法10个方面的知识,堪称中国传统文化百科全书,中国人必备的文化常识书。

中国国学常识:第一章 概说所谓国学国学在清代国学的分科国学的派别进步的方法与贫乏的内容 欧美学术的影响“五四”以后的国故整理 国学与世界学术专门研究与基本知识研究的态度及准备工作 第二章 语文研读古籍的阶梯所谓小学六 书字形的演变字义的演变训诂学文法学的先驱及其发展 方言学字音的变迁语言和文字的分离 双声叠韵反 切四 声音韵学字母韵部古音之推定第三章 古物金石之学殷墟发掘甲骨之学古物与社会学无文字的古物古物与考证学古物与古书第四章 书籍传写本与刻本版本之学校雠之学章句之学目录之学图书分类法辑佚及辨伪类书及丛书考证学与读书法第五章 经学五经、十三经、四书《易经》《书经》《诗经》三礼《春秋》《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经之传授今文经学与谶纬古今文学派的斗争汉以后的经学清代的经学经学的扬弃第六章 史地 所谓正史正史的内容编年史纪事本末别史政书杂史传记及其他 学术史史评地理历史哲学新史学的产生 新史学的业绩 第七章 诸子 诸子的学术派别 儒家道家墨家别墨及名家法家兵家及其他王充之学魏晋时代的玄学子学之兴起与消沉 第八章 佛学初期的佛教佛教的中国化流传中国诸宗派小乘诸宗传自印度的大乘诸宗 中国独创的大乘诸宗 佛学与儒学因明学唯识论中的心理学 现时佛学的趋势第九章 理学宋明理学的产生周敦颐与邵雍张载及二程集宋学大成的朱熹陆象山与杨慈湖浙东学派宋末至明初之理学王阳明之学清初各大师对于理学的批判理学批判的最高发展宋明理学的没落与新理学的产生 第十章 诗赋词曲文学的范围与类别最早的诗总集。

版本学 第七章 类书和丛书.ppt

版本学 第七章 类书和丛书.ppt

• 类书特点及作用
• 类书是分类汇编各种材料以供检索用的 工具书。
• 有两个特点:内容广博,以杂见称;采 择经史子集中的词语、诗文、典故、人 物、事件等各种资料。形式上,分门别 类加以编排。
• 先分大类,后标子目。
• 子目罗列方式为:先取事类(古书中有关 该事物的记载),后采诗文(文学作品中 涉及到该事物的句子)
• 2、校勘、辑佚:纠正古籍错误说法,将散 见的古籍片断重加搜集。
• 《史记》在秦始皇三十六年叙述说“今年 祖龙死”,而《初学记》为“明年祖龙 死”,后者是。清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 秦汉三国六朝文》,鲁迅《古小说钩沉》 取材于《北堂书钞》、《艺文类聚》、 《初学记》等;
பைடு நூலகம்
• 类书一般采用分类编排。先划分成若干大的部类。 例如关于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方面的,通常设 帝王、后妃、职官、州郡、政理、产业、人、礼、 乐等部;属于社会生活方面的,一般设居处、服 饰、器物、珍宝等部。在每个大部类中,再分若干 小类,每小类下先录书名,再录材料,并注明出处; 材料按原书时代先后顺序排列。也有的类书按韵 编排。
•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类书利弊说: “此体一兴,而操觚者易于检寻,著书者 利于剽窃,转辗裨贩,实学颇荒。然古籍 散亡,十不存一,遗文旧事,往往托以得 存。《艺文类聚》、《初学记》、《太平 御览》诸篇,残玑断壁,至捃拾不穷,要 不可谓之无补也。”
• 现存较早的类书有隋末唐初虞世南编撰的《北堂 书钞》,唐高祖武德年间欧阳询主编的《艺文类 聚》、唐玄宗时徐坚等编撰的《初学记》、唐中 期白居易编撰的《白氏六帖 》(南宋时将此书与南 宋孔传编撰的《孔氏六帖》混合刻成一书,题名 《唐宋白孔六帖》,简称《白孔六帖》) 等。《艺 文类聚》,开创了“事居其前,文列于后”的新体 制。

古典文献学 复习资料

古典文献学 复习资料

古典文献学名词解释5*4 简答2*10 标点翻译20 修改判断20 文学辨伪20 校勘(字词、历史、重要依据)201 .文献”定义文指文章;献指贤(贤才),谓博学多闻、娴熟掌故之人,约相当于今日之谓“活字典”。

(文章、典策)文献”由“典籍与贤才”到专指“典籍” 。

(贤才、秉礼之贤大夫)现代定义:“文献,原指典籍与贤者,后专指具有价值或与某学科相关的图书文物资料。

今为记录知识的各种载体的统称,即以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各种载体(如竹帛、纸张、胶片、磁带、磁盘、光盘等)。

”2 “古典文献学”定义古典文献学:研究我国古典文献的源流、特点、处理原则和方法及其利用的一门学科。

文献学是以文献和文献的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它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利用和保存文献资料。

版本、目录、校雠(校勘)等为传统文献学的主要部分。

3 “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发展趋向其研究对象包括以研究古代典籍的分类、编目、版本、校勘、辨伪、辑佚、注释、编纂、校点、翻译和流通等。

1980s以来,古典文献学出现一些新的趋向,分支文献学和专科文献学受到重视,如文学文献学、文学批评文献学、文献目录学等。

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对象:古典文献。

古典文献,一般指“五四”运动以前用雕版、活字和手抄的古籍文献,同时包括文书、卷册、碑铭、拓本等。

凡是近代铅印出版物以外的文字材料,均属古典文献的范畴以内。

4 古典文献学的知识范围古典文献学的主要范围:目录、版本与校勘古典文献学的其他内容:辨伪、辑佚、标点、注译、检索等5 古典文献学的意义大而言之,在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对国家历史政治文化之重大意义。

小而言之,对个人了解历史文化,从事学术研究,文献学均为基础必备之知识。

6 中国古典文献学发展概况(1)先秦两汉古典文献学的主要成就①孔子及其弟子(子夏等)文献整理之功②秦及楚汉之交对文献的破坏③西汉对文献的恢复与整理(刘向、刘歆父子等)④司马迁特殊的文献整理贡献⑤后汉郑玄等大儒的文献整理⑥熹平(173-178)石经:最早之官定儒家经本(2)魏晋南北朝及隋唐五代古典文献学的主要成果①魏晋南北朝文献破坏与整理(破坏:西晋灭亡;萧梁灭亡。

古典文献学——精选推荐

古典文献学——精选推荐

中国文献学新编绪论一、文献1、古代涵义的演变(1)出处:《论语·八佾》(现存古书中)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

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朱熹《论语集注》:“文,典籍也。

献,贤也。

”献:贤才,指那些博学多识的人(当然也要有美德。

)明·焦竑《国朝献征录》(当代人物传)清·李桓《国朝耆献类征》(2)元马端临《文献通考》首先用“文献”一词为书命名文:引古经史献:诸臣奏议、诸儒议论(3)元杨维桢《送僧归日本》:“我欲东夷访文献,归来中土校全经。

”文献:书籍资料2、文与献的关系今天的文,未尝不是昔日的献,而今天的献又未尝不是将来的文。

3、与当代术语的关系(1)“古籍”、“古书”(2)“图书文物”(3)情报4、科学定义(1)洪湛侯:凡是用文字表述的具有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的图书资料,就是“文献”。

(2)杜泽逊:可认为是古今一切社会史料的总称。

(3)今天,一般偏重于文,尤其偏重于古代的文。

5、古今文献的分类(1)时代标准:古代文献、近代文献、现代文献、当代文献等(2)学科标准:语言文献、文学文献、历史文献、哲学文献、医学文献、法律文献、经济文献、宗教文献、科技文献等(3)文献组群:出土文献、敦煌文献、地方文献等二、文献学1、文献学的历史溯源于先秦两汉的文献整理工作宋代郑樵、清代章学诚系统研究其理论近代郑鹤声、张舜徽等以之名书2、名称概念及其演变(1)旧称:校雠学(由古书校勘工作发展而来)(2)泛称:国学、汉学、中国学(与西学相对)20世纪初,西学东渐,为保存本国文化,并与西学相抗衡,梁启超、章太炎提出了“国学”的概念,意指“相对于西方学术的本国传统学术”。

3、国学范围的界定胡适:一切关于中国的学问★钱穆:中国传统学问马一浮:儒家的六经之学4、文献学的科学定义(1)“文献学”就是关于文献研究和整理的学问,研究内容包括文献形体本身的特点、文献整理的方法、文献学的历史、文献学的理论等方面。

类书与丛书

类书与丛书

这部书的第一大用途是提供小说史料, 第二大用途是用于小说辑佚。鲁迅《古小说 钩沉》《唐宋传奇集》都大量取材于《太平 广记》。
《太平广记》最值得重视的是杂传记 9卷。 最早 保存在《太平广记》中的唐元稹《莺莺传》,是西厢 记的创作依据。最早存于《太平广记》的唐李朝威的 传奇小说《柳毅传》,在元代被尚仲贤改成《洞庭湖 柳毅传书》杂剧(《元曲本》选),收入昆虫类的 《南柯太守传》等也都是现存最早的本子。 宋元话 本、明清拟话本及宋元明清小说以《太平广记》中的 故事为蓝本的也屡见不鲜。(详参《文献学概要》杜 泽逊撰p299)
宋代类书编算主要集中在北宋。 《太平御览》、《册府元龟》、 《太平广记》、《文苑英华》四 大官修类书的编纂,稳固了封建 统治基础,使统治者赢得了“稽 古右文”的美名。 其次类书编纂中较为注重史实的 汇缉,这与宋代史籍日增及编撰 相关。
《太平广记》
《太平广记》是宋代李昉 、扈蒙﹑ 李穆等奉宋太宗之命编纂。开始於太 平兴国二年(977)﹐次年完成, 所以定 名为《太平广记》。全书500卷﹐目录 10卷。全书按题材分为92类﹐又分150 馀细目。 取材于汉至宋初的野史小说及释藏 ﹑道经等故事,这些书半数以上已散 佚,就是留有的亦有残缺和错讹,赖 有《太平广记》给我们保存了大量的 小说史料。 是以小说为主的类书,有“小说家 之渊海”的称号。
《北堂书钞》书影
《北堂书钞》的版本
清乾隆时修《四库全书》所录《北堂书钞》,为 内府所藏明常熟陈禹谟校刊本。 清嘉庆间孙兴衍得元末明初,称为影宋钞本,约 严可均、王引之等校订,但有数十卷未校完。同治四 年周星诒购为镇库之宝。 后南海孔广陶借陶宗仪的钞本,又约林国赓、孔 昭熙、傅以礼等续校成书,镂版梓行,陈禹谟妄改之 处,多加以更正,使本书大体复其旧观。 我国类书流传到现在,在私人所撰类书中,比较 完整的,当以虞世南《北堂书钞》为最古。

类书与丛书的基本常识

类书与丛书的基本常识

类书与丛书的基本常识【类书】辑录汇集资料,以利寻检、引用的一种古典文献工具书。

其体例有集录各科资料于一书的综合类和专收一门资料的专科类两种。

编辑方式,一般分类编排,也有按韵、按字分次编排的。

现存著名的类书有:唐代的《艺文类聚》《初学记》,宋代的《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明代的《永乐大典》,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

其价值:一为保存我国古代大量的接近原作的珍贵资料,以供校勘典籍、检索诗词文句、查检典故成语出处之用;二为研究者直接提供了专题研究的资料。

类书是我国一种传统的工具书,它辑录经、史、子、集各类著作,所收内容相当广泛,几乎无所不包。

类书起源于三国时代魏文帝曹丕命儒臣所编成的《皇览》,而后,历代续有编刊,其中较为常见的,有唐代的《艺文类聚》、《北堂书钞》,宋代的《太平广记》、《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明代的《永乐大典》、《三才图绘》,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渊鉴颣函》等等。

其中《永乐大典》原是我国历史上内容最广博,卷帙最庞杂的一部类书,可惜历经劫难、散佚,至今传存的已不及原书的百分之三。

而清代官修类书《古今图书集成》,为现存最大的一部类书。

全书分为六个汇编,三十二典,六一○九部。

全书并且收录不少精美的插图,图文并茂、文字翔实,实为今日查核典故、考经证史的重要依据和凭借。

类书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其编制方法系按类汇编群书,即将当时能搜集到的所有书中的内容拆散,重新按类或主题进行编排,以便需要时能快速地查到。

因为其主要是按类编排的,所以被称之“类书”。

明清时期,也有少数类书是按韵目进行排检的,如明代的《永乐大典》和清代的《佩文韵府》等,但历代类书的主流还是以分类为主。

什么叫丛书?所谓「丛书」就是将原属单行流传的书籍,依照一定的原则、体例汇编为一部大书,再题以概括的总名,以便成套保存下来。

南宋末年编纂的《儒学警悟》、《百川学海》是现今公认的丛书始祖。

此后,类编群籍,总括篇章,似乎已成为丛书编纂的基本体例。

文献学知识点

文献学知识点

1、汉石经:熹平石经是中国古代最早刊刻与碑石上的官定儒家经书,又名《汉石经》,《一字石经》,熹平石经初刻与东汉熹平四年(175年),于光和六年(183年)完成。

共有46块碑,200911字。

原立于洛阳太学讲堂的东西两侧,遗址在河南偃师县佃户乡。

熹平石经共包括《鲁诗》,《尚书》,《周易》,《礼仪》,《春秋》,《公羊传》,《论语》等七种经文,经文从右向左直行书写,书体秀美,为汉隶精品。

2、魏石经:正始石经是中国三国曹魏时期刊刻的碑石经书,又名《魏石经》,《三体石经》。

初刻于正始二年(241年),原立于魏都洛阳南郊太学讲堂,遗址在河南偃师佃户乡。

正始石经用篆文,古文,隶书等三种文字刻成,因此又被称为《三体石经》,碑文仅有《尚书》,《春秋》两种,从左向右刻写,碑文每面约33行,每行60字,,共有28碑。

3、唐石经:唐石经始刻于唐文宗大和七年(公元833年),于开成二年(公元887年)刻成,当时立于长安国子监太学,今存西安碑林。

包括《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孝经》、《论语》、《尔雅》共十二经。

4、别集:汇集一人的多种文体作品为一书称为别集。

“别集”之名是于“总集”相对而言的。

5、政书:是中国历代记录“典章制度”的书籍,它收集历代或一个朝代制度的沿革以及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方面的史料,分门别类地加以编排和叙述,具有制度史、文化史和学术史的性质。

6、类书:辑录古籍原文中的部分或全部资料,按类或按韵编排,以供人们查考用的工具书。

7、丛书:是指按一定的目的,在一个总名之下,将各种单独著作汇编于一体的一种集群式图书,又称丛刊、丛刻或汇刻等。

形式有综合型、专门型两类。

8、方志:方志以地区为主,综合记录该地自然和社会方面有关历史与现状的著作,又称地志或地方志,有关专载江河湖海、祠庙寺观、名胜古迹、水利交通的著作,亦可归入其内。

9、家谱:又称族谱、祖谱、世谱、家乘、家牒等,是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编纂起因:
清代乾隆初年,学者周永年提 出“儒藏说”,主张把儒家著作集 中在一起,供人借阅。此说得到社 会的广泛响应,这是编纂《四库全 书》的社会基础。
5、直接动因: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十一月, 安徽学政朱筠提出《永乐大典》的辑佚 问题,得到乾隆皇帝的认可,接着便诏 令将所辑佚书与“各省所采及武英殿所 有官刻诸书”汇编在一起,名曰《四库 全书》。这样,由《永乐大典》的辑佚 便引出了编纂《四库全书》的浩大工程, 成为编纂《四库全书》的直接原因。
北四阁 用了将近三年的时间, 抄完第二、三、四部, 分贮文渊阁、文溯阁、 文源阁、文津阁珍藏, 这就是所谓“北四阁”。
南三阁
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 七月到乾隆五十二年 (1787年)又抄了三部, 分贮江南文宗阁,文汇阁 和文澜阁珍藏,这就是所 谓“南三阁”。
藏书印
七阁之书都钤有玺印, 如文渊阁藏本册首钤“文渊 阁宝”朱文方印,卷尾钤 “乾隆御览之宝”朱文方印。
中国文献学
第五章
第五章 类书、丛书和辑佚书
2015-7-5
2
教学目标
1
了解类书、丛书和辑佚书的概念和特点
了解类书、丛书和辑佚书的产生及其 发展过程 认识类书、丛书辑佚书的学术地位 及代表性丛书
3
2
3
2015-7-5
第一节 类书
一、类书的定义
二、1、类书与丛书、百科全书、辞书的异同
2、好的类书的标准
(三)《四库全书》
1、性质: 中国古代最大的 一部官修书,也是 中国古代最大的一 部丛书。
2、数量: 该书共收录古籍3461种、79309 卷(有时统计有出入)。
3、“四库” “全书”名称的来源:
“四库”之名,源于初唐,初唐 官方藏书分为经史子集四个书库, 号称“四部库书”,或“四库之 书”。 经史子集四分法是古代图书分类 的主要方法,它基本上囊括了古代 所有图书,故称“全书”。
《续修四库全书》还首次把曾备受鄙视
的小说、戏曲收录进来,两类著述共有 40册。 百姓熟悉的古典四大名著《西游记》、 《三国志通俗演义》、《忠义水浒传》、 《红楼梦》均被收入。 既有清代中期以纪昀、戴震、翁方纲等 人为代表乾嘉学派的著作,也有清代后 期的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人为代 表的“新学”著作。可谓 “功在当代, 泽及后世” 。
4、《丛书集成初编》
商务印书馆张元济提议,王云五主编《丛书集 成初编》,预计4107种,四千册,于1935年至 1937年商务印书馆排印、影印。该丛书系择宋代 至清代重要丛书100部,以实用与罕见为标准, 去其重复,重新分类编排而成。因抗战爆发,只 出版了3467册,533册未出。 一九八二年,中华书局用商务本影印,出齐 了4000册。此系特大丛书,较常用。唯断句、排 校不无讹误。近有上海书店编《丛书集成续编》 影印本。 除初编外,现已出版二编、三编、新编、续 编。
(三)丛书的种类
按内容分,可分为综合性丛 书(如《儒学警悟》《四库全书》 等)和专门性的(如《地理书》 《二十五史》等)两类。
五、丛书的数量与地位
(一)数量:
清代顾修编的《汇刻书目》,收丛书二百六十 二种,乃丛书专目的第一部工具书。 清代李之鼎编的《增订丛书举要》,收丛书一 千六百零五种。 沈乾一编的《增订丛书举要》,收丛书二千六 百零五种。 1959年上海图书馆编的《中国丛书综录》三大 册。
(3)子部
包括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 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 录类、杂家类、类书类、小说家类、释家类、 道家类等14大类,其中天文算法类又分推步、 算书2属,术数类又分数学、占侯、相宅相 墓、占卜、命书相书、阴阳五行、杂技术7 属,艺术类又分书画、琴谱、篆刻、杂技4 属,谱录类又分器物、食谱、草木鸟兽虫鱼 3属,杂家类又分杂学、杂考、杂说、杂品、 杂纂、杂编6属,小说家类又分杂事、异闻、 琐语3属。
四 库 全 书 写 本


七部之中,文源阁本、文宗阁 本和文汇阁本已荡然无存,只有文 渊阁本、文津阁本、文溯阁本和文 澜阁本传世至今。 文渊阁本今藏台湾省,文津阁 本今藏北京图书馆,文溯阁本今藏 甘肃省图书馆。文澜阁本在战火中 多所残阙,后来递经补抄,基本补 齐,今藏浙江省图书馆。
9、内容分类:
(4)集部
包括楚辞、别集、总集、诗 文评、词曲等5个大类,其中词曲 类又分词集、词选、词话、词谱 词韵、南北曲5属。除了章回小说、 戏剧著作之外,以上门类基本上 包括了社会上流布的各种图书。 就著者而言,包括妇女,僧人、 道家、宦官、军人、帝王、外国 人等在内的各类人物的著作。
10、《四库全书》的不足:
4部 44类 66属
(1)经部
包括易类、书类、诗类、礼 类、春秋类、孝经类、五经总义 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等10 个大类,其中礼类又分周礼、仪 礼、礼记、三礼总义、通礼、杂 礼书6属,小学类又分训诂、字 书、韵书3属。
(2)史部
包括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杂 史类、别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钞 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 书类、目录类、史评类等15个大类。 其中诏令奏议类又分诏令、奏议2属, 传记类又分圣贤、名人、总录、杂录、别录 5属,地理类又分宫殿疏、总志、都会郡县、 河渠、边防、山川、古迹、杂记、游记、外 记10属,职官类又分官制、官箴2属,政书 类又分通制、典礼、邦计、军政、法令、考 工6属,目录类又分经籍、金石2属;

(二)《中国丛书综录》简介
第一册 总目 汇集全国四十一个图书馆所
藏丛书二千七百九十七种,分类编排; 第二册 子目分类索引,将总目著录各丛 书的子目七万多条,按经史子集四部所 属各类排列; 第三册 子目书名索引及著作索引,将第 一册总目著录丛书中的各子目书名与著 作,按四角号码编排,以便检阅。
《四部丛刊》
2、《四部备要》 中华书局自1924年起辑印,前 后共出5集,收书336种,11305卷。 选书以研究古籍常备、常见和带注 的为主,有的采用清代学者整理过 的本子。 该书较《四部丛刊》实用,两 书可互为补充。
《四部备要》
3、《续修四库全书》
《续修四库全书》沿袭《四库全 书》的体例,仍然按经、史、子、 集四部分类,全部共1800册。它与 《四库全书》配套,构筑起一座中 华基本典籍的大型书库,将中国古 代即1911年以前的重要典籍基本上收 录进去。
《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是用木活字 印成的。它包括《四库全书》中138种 “ 应刻”之书。该丛书在刻印4种之后, 主持人金简通过比较,认为木活字花钱 少,实用价值高,改为木活字印刷出版。 金简把木活字印刷过程写成《钦定武英 殿聚珍版程式》一书,并收入《四库全 书》,它是古代印刷史上的重要文献, 已被译成德文、英文等流,第一部 《四库全书》终于抄写完毕并装潢进呈。
底本来源
内府藏书;
清廷官修书; 从各地征集的图书; 从《水乐大典》中辑出的佚书。
8、收藏情况: 全书共抄成7部:
北京紫禁城皇宫文渊阁 京郊圆明园文源阁 奉天故宫(今沈阳)文溯阁 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 镇江金山寺文宗阁 扬州大观堂文汇阁 杭州西湖行宫孤山圣因寺文澜阁
《中国丛书综录》
(三)丛书的缺点与不足
真伪不分,雅俗不辨; 删削原著,校对不精; 虚张篇目,改换卷目。
六、丛书举要及《四库全书》 (一)丛书举要

《四书》 《五经》


《十三经》
《二十五史》


《大藏经》
《道藏》
(二)丛书介绍
1、《四部丛刊》
近人张元济主编,分初编、续编、 三编,共收书504四种。我国古代主 要经史著作、诸子百家代表作、历 朝著名学者文人的别集,大都辑入。 全书按经、史、子、集四部排列, 有较高的文献价值。
(3)《四库全书简明目录》
《 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二十卷 是《四库全书总目》的简编本,它 不列存目书,只列《四库全书》收 录的图书,每种书的提要也写得比 较简单。
(4)《四库全书考证》
《四库全书考证》一百卷是 四库馆臣对应抄,应刻各书校勘 字句的记录汇编,该书对于校订 古籍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5)《武英殿聚珍版丛书》
第一,重视儒家著作,把儒家著作 放在突出的位置。把儒家经典放在四部 之首,把一般儒家著作放在子部之首。 第二,轻视科技著作。认为西方现 代科学技术,是“异端之尤”,可以 “节取其技能,禁传其学术”。除了农 家、医家和天文算法类收录少数科技著 作之外,一般科技著作是不收录的。 第三,不收戏剧著作和章回小说。 第四,图书正文或有删节或挖改。
综合性丛书:
南宋开始大量出现,如:
4 、南宋 俞鼎孙、俞经编的《儒 学警悟》,开创了综合性丛书的 体例。 5、明代程荣《汉魏丛书》是名实 相符的丛书,后来,丛书就成为 文献汇编中的一个专用名称。
2015-7-5 11
(二)“丛书”名称的正式出现
1、“丛书”二字最早见于唐韩愈诗:“门以 两版,丛书其间。”此“丛”乃堆积之义。 2、以“丛书“为书名始于唐末,唐末文学家 陆龟蒙《笠泽丛书》的个人小品文集,是 细碎的意思。 3、丛书始于宋,宋俞鼎孙《儒学警悟》,虽 无丛书之名,却有丛书之实。 4、明代程荣的《汉魏丛书》,名实相符,丛 书自此成为文献汇编中的一个专用名称。 “丛”是总括、聚集与众多的意思。
11、《四库全书》的副产品
在编纂《四库全书》的过程中, 还编了《四库全书荟要》、 《四库 全书总目》、 《四库全书简明目 录》、《四库全书考证》、《武英 殿聚珍版丛书》等。
( 1)《四库全书荟要》简介: 《四库全书荟要》是《四库全 书》的精华,收书473种、19931卷。 开本大小和装帧形式与《四库全书》 相同。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共抄 两部:一部放在宫中御花园的摛chī 藻堂,一部放在圆明园东墙外长春 园内的味腴书屋。 乾隆欣喜若狂,题诗一首:全 书收四库,荟要粹其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