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粤版9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二章12.1 认识内能_教学设计
沪粤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12.1认识内能教案
教案:沪粤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 12.1 认识内能一、教学内容1. 内能的概念:介绍内能的定义、单位和测量方法。
2. 内能的来源:讲解内能的来源和变化,以及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3. 内能的转化:介绍内能的转化现象,如热传递和做功。
4. 内能的影响因素:探讨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如温度、质量和状态等。
5. 内能的应用:举例说明内能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内能的概念、来源和转化,理解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内能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内能的来源、内能的转化以及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
2. 教学重点:内能的概念、内能的来源和转化以及内能的影响因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温度计、热水、冷水、玻璃棒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器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观察热水和冷水的温度变化,让学生感受内能的存在。
2. 讲解内能的概念:介绍内能的定义、单位和测量方法。
3. 讲解内能的来源:讲解内能的来源和变化,以及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4. 讲解内能的转化:介绍内能的转化现象,如热传递和做功。
5. 探讨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引导学生思考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如温度、质量和状态等。
6. 内能的应用:举例说明内能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7.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内能的题目,让学生当场解答。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内能1. 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 单位:焦耳(J)3. 来源:做功和热传递4. 转化:热传递和做功5. 影响因素:温度、质量和状态6. 应用:生产和生活中的各种热现象七、作业设计1. 题目: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1)内能与机械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2)内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温度和状态有关。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 12.1 认识内能.教案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12.1 认识内能.教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幼儿园教师,我深知幼儿阶段是孩子成长的重要时期,而幼儿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重要阶段之一。
为了更好地帮助孩子们在幼儿园里学习和成长,我设计了一节幼儿园课程——“认识内能”。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直观演示和实际操作的方式,通过让孩子们亲手触摸不同温度的物体,感受内能的存在,并了解内能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活动的目的是让孩子们能够了解内能的概念,以及内能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了解内能的概念和内能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2.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能力。
3. 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内能的概念和内能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难点:内能的测量和内能的转换。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热水、冷水、玻璃棒、温度计、气球、沙子等。
学具:记录本、画笔、彩色纸等。
五、活动过程1. 引入:让孩子们感受不同的温度,比如热水和冷水,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温度的不同。
2. 演示:用玻璃棒搅拌热水和冷水,让孩子们观察玻璃棒的温度变化,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3. 操作:让孩子们用手触摸热水和冷水,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内能的存在。
4. 学习:讲解内能的概念和内能与温度之间的关系,让孩子们用自己的语言记录下来。
5. 实践:用气球和沙子做一个简单的内能转换实验,让孩子们观察实验结果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内能的概念和内能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难点:内能的测量和内能的转换。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直观演示和实际操作的方式让孩子们了解了内能的概念和内能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并培养了孩子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能力。
但是,在实践环节中,由于孩子们的手指头比较嫩,触摸热水时可能会感到疼痛,下次可以考虑使用其他材料代替气球。
拓展延伸:内能的测量和内能的转换是内能学习中比较难以掌握的知识点,可以通过一些有趣的实验来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内能的测量和内能的转换,例如使用热气球升空实验来让孩子们了解内能转换的原理。
沪粤版九年级上册物理12.1《认识内能》实验教学设计
2.培养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等科学方法进行实验探究的能力。
3.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提高合作学习、共同探究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热情。
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养成勇于探索、善于质疑的精神。
1.学生对内能概念的理解:九年级学生对内能的概念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形象比喻帮助他们理解内能的本质。
2.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虽然学生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但在进行内能相关实验时,仍需加强指导,确保实验操作的正确性和安全性。
3.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实验探究,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覆盖内能的概念、测量方法、改变方式等知识点。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
3.评讲:针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评讲,解答学生的疑惑。
(五)总结归纳,500字
在这一环节,我将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内能的知识点。
1.回顾:引导学生回顾内能的概念、测量方法、改变方式等知识点。
1.观察作业:请同学们在生活中寻找与内能相关的现象,例如热水冷却、食物加热等,观察并记录这些现象的内能变化过程。要求撰写一篇观察报告,内容需包括现象描述、内能变化分析以及与所学知识的联系。
2.实践作业:结合所学知识,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探究热传递和做功对内能的影响。要求学生详细记录实验过程、数据以及实验结论,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1.提问:同学们,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一些与物体内能有关的现象,比如冬天搓手取暖、热茶冷却等。那么,这些现象与物体内能有什么关系呢?
沪粤版2020年物理九年级上册第12章《第1节 认识内能》教案
教案:沪粤版2020年物理九年级上册第12章《第1节认识内能》一、教学内容1. 教材章节:沪粤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第12章第1节《认识内能》2. 详细内容:a. 内能的定义及概念b. 内能的单位和测量c. 内能与温度的关系d. 内能的转化和传递e. 生活中的内能现象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内能的概念,掌握内能的单位和测量方法。
2. 培养学生通过实例分析内能的转化和传递过程。
3. 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内能的转化和传递过程的理解。
2. 重点:内能的概念、内能与温度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温度计、玻璃瓶、热水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器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描述一个生活中的热现象,如烧水时水温升高的过程,引导学生思考这一现象背后的物理原理。
2. 知识讲解:介绍内能的概念,解释内能是物体分子运动的能量总和。
讲解内能的单位和测量方法,如焦耳(J)和卡路里(cal)。
3. 实例分析:分析内能与温度的关系,通过实验演示热传递现象,如将热水倒入冷水中,观察热水温度降低、冷水温度升高的过程。
4. 随堂练习:a. 内能的定义是什么?b. 内能的单位有哪些?c. 内能与温度有何关系?5. 内能的转化和传递:讲解内能如何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机械能、电能等,以及内能如何在物体之间传递。
6. 实验操作:安排学生进行热传递实验,使用温度计测量物体在不同温度下的内能变化。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内能的概念、内能与温度的关系以及内能的转化和传递。
六、板书设计1. 内能的概念2. 内能的单位与测量3. 内能与温度的关系4. 内能的转化和传递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内能的概念及其与温度的关系。
2. 举例说明一个内能转化的过程。
3. 计算:一个物体温度从20℃升高到40℃,内能增加了多少?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观察学生对内能概念的理解程度,以及能否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024-2025学年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二章内能与热机12.1认识内能教案(新版)粤教沪版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学生在之前的物理课程中已经学习了能量的概念、能量转换、温度和热量等相关知识,这些知识为本节课的内能学习提供了基础。此外,学生还掌握了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能够进行观察、实验和数据分析。
1.内能的概念: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物体内部粒子运动的能量,理解内能的定义。
2.内能的单位:学习焦耳(J)作为内能的单位,以及内能与其他能量单位的换算关系。
3.影响内能的因素:探讨质量、温度和状态等因素对内能的影响,并通过实验或实例进行分析验证。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学生在八年级学习了能量的概念和能量转换,对本节课的内能概念有了一定的基础。同时,学生在九年级之前已经学习了温度和热量等相关概念,为本节课的内能与温度、热量的关系的学习提供了支持。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内能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内能的重要性和意义。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选择适合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点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内能的概念、单位以及影响内能的因素,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知识框架。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现象和问题,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案例研究: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内能应用实例,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境相结合。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二章12.1认识内能教案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二章的12.1节,主要涉及内能的概念、内能的单位和影响内能的因素。
具体内容包括:1. 内能的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所具有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 内能的单位:焦耳(J)。
3. 影响内能的因素:温度、质量和状态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内能的概念,掌握内能的单位。
2. 了解影响内能的因素,能运用内能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内能的概念和影响内能的因素。
2. 教学重点:内能的概念、内能的单位和影响内能的因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温度计、热源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讨论冬天感觉冷、夏天感觉热的原因,引导学生思考内能的概念。
2. 知识讲解:讲解内能的概念、内能的单位和影响内能的因素。
3. 实验演示:通过实验展示温度、质量和状态对内能的影响。
4. 例题讲解:分析生活中与内能相关的实例,引导学生运用内能的知识解释现象。
5. 随堂练习:学生自主完成课本练习题,巩固内能的知识。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内能的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内能的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所具有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内能的单位:焦耳(J)影响内能的因素:温度、质量和状态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下列现象:冬天感觉冷,夏天感觉热的原因。
(2)列举生活中与内能相关的实例,并说明其原理。
2. 答案:(1)冬天感觉冷,夏天感觉热的原因:冬天外界温度低,物体放出热量,内能减小,感觉冷;夏天外界温度高,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大,感觉热。
(2)实例:烧水时,水温升高,内能增大。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讨论、实验、练习等形式,使学生掌握了内能的概念、内能的单位和影响内能的因素。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 12.1 认识内能.教案
教案: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 12.1 认识内能一、教学内容1. 内能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内能的定义,知道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由于热运动而具有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 内能的单位:让学生掌握国际单位制中内能的单位是焦耳。
3. 内能与温度:让学生了解温度对内能的影响,知道温度升高,内能增大;温度降低,内能减小。
4. 内能与质量:让学生了解质量对内能的影响,知道质量越大,内能也越大。
5. 内能与状态:让学生了解物体状态的变化会影响内能,如固态、液态、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内能的概念、单位和影响因素,能够运用内能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内能的概念、单位和影响因素。
难点:内能与温度、质量、状态之间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冬天手握热水瓶的感觉,引导学生思考热水瓶里的热能是如何传递到手中的。
2. 概念讲解:讲解内能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由于热运动而具有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3. 单位讲解:讲解内能的单位是焦耳,让学生掌握国际单位制中内能的单位。
4. 影响因素讲解:讲解温度、质量、状态对内能的影响,让学生了解温度升高,内能增大;温度降低,内能减小;质量越大,内能也越大;物体状态的变化会影响内能。
5.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内能的例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内能知识解决问题。
6.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的内能知识。
8. 作业布置:布置一道关于内能的家庭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由于热运动而具有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单位:焦耳影响因素:温度、质量、状态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解释下列现象:冬天手握热水瓶,感觉热能传递到手中;把冰块放在室温下的水中,冰块慢慢融化。
沪粤版九年级上册物理12.1认识内能教案
教案:沪粤版九年级上册物理 12.1认识内能一、教学内容1. 内能的概念:介绍内能的定义、单位以及与机械能的区别。
2. 内能的计算:讲解内能的计算公式以及相关参数。
3. 内能的改变:讲解内能的增加和减少的方式,如热传递和做功。
4. 内能与温度:介绍内能与温度的关系,包括等温过程和绝热过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内能的概念,掌握内能的计算方法。
2. 使学生了解内能的改变方式,并能运用相关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内能的计算公式以及内能与温度的关系。
2. 教学重点:内能的概念、内能的改变方式以及内能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具:教材、笔记本、三角板、热水瓶、鸡蛋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热水瓶中的热水冷却过程,引导学生思考热量的传递方式。
2. 知识讲解:(1)介绍内能的概念,解释内能的定义、单位和与机械能的区别。
(2)讲解内能的计算公式,包括相关参数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3)讲解内能的改变方式,如热传递和做功,并通过实例进行说明。
(4)介绍内能与温度的关系,讲解等温过程和绝热过程的特点。
3. 例题讲解:分析并解答教材中的相关例题,巩固所学知识。
4. 随堂练习:布置课堂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6.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1. 内能的概念2. 内能的计算公式3. 内能的改变方式4. 内能与温度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一个鸡蛋的内能。
答案:根据鸡蛋的质量和温度,利用内能的计算公式,计算出鸡蛋的内能。
2. 题目:解释为什么热水冷却过程中,热量的传递方式是热传递。
答案:热水冷却过程中,热量通过空气和瓶子壁传递给周围环境,属于热传递方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对内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掌握程度如何,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12.1 认识内能
教案: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12.1 认识内能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12章的第1节,主要内容包括:1. 内能的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 内能的单位和测量:内能的单位是焦耳(J),可以通过热量传递来改变物体的内能。
3. 内能与温度的关系:物体的温度越高,内能越大。
4. 内能的转化: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物体放出热量,内能减少。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内能的概念,理解内能的单位和测量方法。
2. 让学生掌握内能与温度的关系,能够分析内能的变化。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内能的概念、单位和测量方法,内能与温度的关系。
难点:内能的转化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来引入本节课的内容,如:将一个热水袋和一个冷热水混合的杯子放在桌子上,让学生感受热传递的过程,从而引出内能的概念。
2. 知识讲解: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或板书,详细讲解内能的概念、单位和测量方法,以及内能与温度的关系。
3. 例题讲解: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与内能相关的例题,如:一个物体吸收热量后,内能如何变化?一个物体放出热量后,内能如何变化?让学生通过例题来巩固所学知识。
4. 随堂练习:教师可以布置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一个热水袋和一个冷热水混合的杯子,热水袋的温度高于冷热水混合杯子的温度,请分析热水袋和冷热水混合杯子的内能变化。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内能的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内能的单位和测量:内能的单位是焦耳(J),可以通过热量传递来改变物体的内能。
内能与温度的关系:物体的温度越高,内能越大。
内能的转化: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物体放出热量,内能减少。
12.1 认识内能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
1. 内能是指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动能和势能的总和。例如,一杯热水的内能比一杯冷水的内能高,因为热水中的分子运动更加剧烈。
2. 影响内能的因素有温度、质量和状态。例如,温度升高时,物体的内能增加;质量增加时,内能也增加;物体的状态(如固态、液态或气态)变化时,内能也会发生变化。
3. 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是热传递和做功。热传递是通过热量交换来改变物体的内能,而做功是通过外力作用于物体来改变其内能。热传递可以是热辐射、热对流或热传导,而做功可以是压缩、拉伸或其他形式的力作用。
- 《内能与热力学第一定律》:讲解内能与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关系,让学生理解能量守恒定律。
- 《内能的应用》:介绍内能在工业、能源等领域中的应用,让学生了解内能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内能的概念和影响因素,举例说明内能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b. 准备一些实际案例或故事,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实例分析,让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境相结合。
c. 准备一些Βιβλιοθήκη 考题和练习题,以便在课堂上进行互动讨论和巩固所学知识。
3. 实验器材:
a. 准备一些温度不同的物体,如热水、冷水、冰块等,以便进行实验观察和操作。
b. 准备一些实验工具,如温度计、加热器、制冷剂等,以便学生能够亲自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 板书设计应明确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如内能的定义、影响内能的因素、改变内能的方法等。
- 通过板书,引导学生理清知识脉络,加深对内能概念及其相关知识的理解。
2. 结构清晰,条理分明:
- 板书应按照教学进度和逻辑顺序进行设计,使得学生能够跟随老师的讲解步骤,逐步理解内能的知识。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12.1认识内能教学设计
3.内能的测量和实(二)教学难点
1.内能概念的抽象性,学生难以直观地理解分子势能和分子动能。
2.做功和热传递对内能影响的区分,容易混淆。
3.实验操作中,准确测量内能变化和观察实验现象。
4.将内能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结合课本内容,详细讲解内能的概念、特性以及改变内能的方式。
1.内能的概念:介绍内能是物体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具有的能量。
2.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通过比较内能和机械能的概念,强调内能是物体内部的能量,而机械能是物体与外界作用时的能量。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12.1认识内能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内能的概念,知道内能是物体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学会区分内能与机械能,了解内能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3.掌握改变内能的方式,如做功和热传递,并了解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能够运用内能的概念解释一些简单的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如物体的温度变化、热胀冷缩等。
-例如,让学生比较热水袋和冷水袋加热后的温度变化,探讨加热过程中内能的变化。
3.分析与应用题:请学生结合生活实例,运用内能知识解释以下现象,并说明内能在其中的作用:
-为什么夏天穿浅色衣服比穿深色衣服感觉更凉爽?
-冬天为什么要把门窗关紧,以保持室内温暖?
4.拓展阅读题:推荐学生阅读与内能相关的科普文章或视频,了解内能在科技、生产等领域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4.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动画、视频等,形象直观地展示内能的相关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5.设计富有挑战性的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九年级物理上册12.1认识内能教案(新版)粤教沪版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内能解决实际问题。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内能的未来发展或改进方向,并提出创新性的想法或建议。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内能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
2.重点题型细节补充和说明:
题型一:解释内能的概念及其与温度、质量的关系。
举例:冰融化成水,需要吸收热量,内能增加;同样质量的水加热到沸腾,内能进一步增加。
题型二:举例说明内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量的过程。
举例:电流通过电阻时,电阻发热,内能增加;发电机工作时,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内能也参与了这一过程。
题型三: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内能与温度、质量的关系。
答案:
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表明在一个封闭系统中,能量不能被创造或消灭,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即内能的转化和守恒。
热力学第二定律:涉及热能转化为功的效率问题。表述为:在没有外力做功的情况下,热量不能自发地从低温物体传递到高温物体;热力学过程具有方向性,热能转化为功的过程中,总会有一部分热量被耗散,不能完全转化为有用的功。
题型五:分析生活中内能的应用实例,并解释其原理。
答案:
实例一:太阳能热水器。原理:利用太阳能将水加热,内能增加,从而提供热水。
实例二:空调。原理:制冷剂在空调内部循环,吸收室内的热量,通过压缩机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再通过冷凝器将热量排放到室外,达到制冷的目的。
实例三:汽车引擎。原理:内燃机工作时,燃料燃烧产生高温高压气体,推动活塞做功,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过程:
(新沪粤版)物理九年级上册12.1《认识内能》教学设计
-设计实验,如酒精灯加热水,观察温度变化,让学生直观感受内能的改变。
-利用多媒体动画,展示内能的微观机制,帮助学生理解内能是分子运动的能量。
3.问题驱动的探究活动,解决难点:
-提出问题,如“如何改变物体内能?”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实验探究等方式,发现热传递和做功两种方式。
4.了解能量守恒定律在内能中的应用,理解能量转换和能量传递的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以下过程与方法来达成学习目标:
1.观察:通过实验观察,让学生了解内能的存在和表现形式,培养学生观察问题的能力。
2.思考:引导学生思考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探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热传递和做功对内能的影响,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学会运用内能改变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案例分析和思维导图,加深理解:
-教师呈现一些典型的案例分析,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判断。
-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梳理内能相关的知识点,形成系统化认知。
5.互动式教学,促进师生交流:
-鼓励学生提问,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3.学生互相批改练习,教师对共性问题进行讲解。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内能的概念、改变内能的方式以及能量守恒定律在内能中的应用。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学习过程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4.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4.应用: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养成对自然界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2.认识到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习的实用性和自觉性。
12.1认识内能 导教学设计-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
12.1 认识内能导教学设计-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一、教学目标1.认识内能的概念和特点;2.掌握内能与物质的性质和状态的关系;3.了解内能转化的方式及其应用。
二、教学重点1.内能的概念和特点;2.内能与物质的性质和状态的关系;3.内能的转化方式。
三、教学难点1.内能与物质的性质和状态的关系;2.内能的转化方式。
四、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实验器材:烧杯、酒精灯、温度计等;3.实验材料:水和油;4.学生课堂笔记。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导入本节课的主题,引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会感到热或者觉得冷?热水瓶里的水为什么能够保温?请各位同学思考一下。
2. 观察实验(1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实验,使用烧杯装满一定量的水和油,用酒精灯加热烧杯底部。
观察学生现象并让学生记录下来。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解释实验现象。
教师可以提问:为什么水会沸腾?油为什么不会?为什么加热后温度会升高?3. 理论讲解(15分钟)教师通过课件讲解内能的概念和特点。
要求学生做好笔记,并解释内能与物质的性质和状态的关系。
同时,讲解内能转化的方式及其应用,如热传导、热辐射等。
4. 拓展探究(2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拓展探究。
通过分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不同物质的内能基准和内能的转化。
鼓励学生进行实际观察和实验,验证理论知识。
学生可以分别讨论水和油的加热特性,并总结实验结果。
5. 小结归纳(10分钟)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小结归纳,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和梳理。
学生可以自己整理笔记,并将关键知识点进行强调和标注。
6. 课堂练习(10分钟)教师布置课堂练习,巩固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例如,选择题、判断题等。
7. 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拓展本节课的内容。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观察实验、理论讲解和拓展探究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程度。
2023-2024学年沪粤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第一节认识内能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沪粤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第一节认识内能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1. 内能的概念:介绍内能的定义、单位和测量方法。
2. 内能的来源:讲解内能的来源,包括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
3. 内能的转化:探讨内能与其他形式能量的转化,如热能、机械能等。
4. 内能的影响因素:分析温度、质量和状态等因素对内能的影响。
5. 内能的利用:介绍内能的利用方式,如热机、空调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内能的概念,掌握内能的单位和测量方法。
2. 使学生了解内能的来源和转化,能够分析内能与其他形式能量的转化关系。
3. 培养学生运用内能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内能的概念、内能的来源和转化、内能的影响因素。
难点:内能与其他形式能量的转化关系,内能的实际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讨论冬季室内暖气的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内能的概念。
2. 知识讲解:(1)介绍内能的概念、单位和测量方法。
(2)讲解内能的来源,包括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
(3)探讨内能的转化,如热能、机械能等。
(4)分析温度、质量和状态等因素对内能的影响。
3. 例题讲解:运用内能知识解释实际问题,如汽车发动机的工作原理。
4. 随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内能知识。
5. 内能的实际应用:介绍内能的利用方式,如热机、空调等。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内能1. 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 单位:焦耳(J)3. 来源:分子动能、分子势能4. 转化:热能、机械能等5. 影响因素:温度、质量、状态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解释下列现象:冬季室内暖气为何能使房间变暖?2. 简述内能的概念、单位和测量方法。
3. 分析下列实例:汽车发动机是如何利用内能做功的?答案:1. 冬季室内暖气能使房间变暖,是因为暖气释放的热能增加了室内空气和物体的内能,使得温度升高。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二章12.1认识内能教学设计
五、作业布置
1.完成课本第十二章12.1节后的习题,包括填空题、选择题和计算题,以巩固内能的概念、内能与物体温度、质量和状态的关系,以及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等相关知识。
-要求学生在完成作业时,仔细审题,理清思路,确保答案的准确性。
-鼓励学生在遇到问题时,积极思考,可以与同学讨论,或向老师请教。
-介绍做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热传递对内能的影响,通过实例进行说明。
-解释做功和热传递的本质区别,帮助学生区分两种内能改变方式。
3.内能的计算及热量的单位换算。
-讲解内能的计算方法,举例说明。
-介绍热量单位焦耳,并进行单位换算的演示。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题目,如:“内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内能上有何区别?”等。
-实验报告要求简洁明了,能够反映出学生对内能知识的掌握。
4.家庭作业:观察并记录家中一天内的热现象,分析这些现象背后的内能改变原因。
-家长协助学生完成观察记录,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象。
-此项作业旨在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发现物理现象的习惯。
5.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了解热力学第一定律,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2.结合生活实际,撰写一篇关于内能在生活中应用的短文,例如内能在烹饪、取暖等方面的应用。
-短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述清晰,字数在300字左右。
-通过此项作业,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提高他们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3.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验证内能的改变与物体温度、质量和状态的关系。
-学生需要明确实验目的、原理、步骤和所需材料。
-对学生完成练习情况进行评价,及时反馈,巩固所学知识。
第十二章12.1认识内能-(教案)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册物理沪粤版(安徽)
第十二章 12.1 认识内能(教案)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册物理沪粤版(安徽)我的教案:第十二章 12.1 认识内能(教案)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册物理沪粤版(安徽)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问题驱动和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入手,理解内能的概念,掌握内能的影响因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内能的概念,知道内能与温度、质量、状态等因素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内能的概念,知道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 掌握影响内能的因素,如温度、质量、状态等。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内能的概念,影响内能的因素。
难点:内能与宏观现象的联系,内能的测量和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电脑、投影仪、实验器材(如温度计、烧杯、热水等)。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一段关于冬天取暖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在冬天我们要取暖?取暖的原理是什么?2. 讲解:讲解内能的概念,通过电脑动画展示分子运动的情况,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内能。
3. 实验探究: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温度、不同质量的水的内能表现,引导学生发现内能与温度、质量的关系。
4.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实验观察结果,讨论内能与温度、质量、状态等因素的关系。
6. 练习:布置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内能的概念,影响内能的因素。
难点:内能与宏观现象的联系,内能的测量和计算。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检查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学生对内能的概念和影响因素的理解程度,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拓展延伸:让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内能的表现,如烹饪、保暖等,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沪粤版9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二章12.1认识内能优秀教学案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我会拿出一个透明的玻璃瓶,里面装有一些水,然后在一个角落里用酒精灯加热瓶子。随着瓶子受热,水开始冒出气泡,我会引导学生观察这一现象并提问:“为什么加热瓶子,水会冒气泡?”通过这个实验,让学生感受到内能的存在,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四)反思与评价
教学反思与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有助于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能力。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我会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自己在学习内能过程中的收获与不足。同时,组织学生进行互评,让他们从同伴身上学习优点,发现问题。此外,我还将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鼓励他们在物理学习中不断进步。
5.反思与评价,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案例中设置了反思与评价环节,让学生在总结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中,发现不足,提高自我。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全面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鼓励他们在物理学习中不断进步。
接着,我会提出本节课的核心问题:“什么是内能?内能与我们常见的热量、温度有什么关系?”这些问题将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会系统地介绍内能的概念、内能与热量、温度之间的关系,以及内能的转化和传递方式。我会使用生动的例子和图示,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内能的本质。
首先,我会解释内能是物体分子、原子内部运动的能量,它与物体的温度、状态和组成有关。然后,我会讲解内能与热量之间的关系,强调热量是内能传递的一种方式,而温度则是反映内能大小的一种指标。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生活实例为切入点,让学生感受内能在日常生活中的存在。例如,通过比较冷热水混合后水温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内能是如何传递的。此外,结合教材中的实验,让学生亲手操作,探究内能与机械能之间的转化,从而加深对内能概念的理解。
第12章第1节认识内能(新教案)-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册物理(沪粤版)
教案:第12章第1节认识内能(新教案)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册物理(沪粤版)一、教学内容1. 内能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内能的定义,即物体内部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 内能的单位:让学生掌握国际单位制中内能的单位是焦耳(J)。
3. 内能与温度:让学生理解温度对内能的影响,即温度越高,内能越大。
4. 内能与质量:让学生了解质量对内能的影响,即质量越大,内能也越大。
5. 内能与状态:让学生掌握物体的状态(固态、液态、气态)对内能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内能的概念、单位和影响因素。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培养其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内能的概念和内能与温度、质量、状态的关系。
2.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验和思考,理解内能的概念,掌握内能的影响因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温度计、质量不同的同种物体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不同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物体内能的变化。
2. 知识讲解:讲解内能的概念、单位和影响因素,结合实例进行讲解。
3. 实验探究: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温度、质量、状态下的内能变化,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内能的影响因素。
4. 例题讲解: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解释为什么冬天衣服穿得多感觉暖和。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物理问题。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第12章第1节认识内能一、内能的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二、内能的单位:焦耳(J)三、内能的影响因素:1. 温度:温度越高,内能越大。
2. 质量:质量越大,内能也越大。
3. 状态:固态、液态、气态对内能的影响。
七、作业设计1. 题目:判断题(1)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内能》教案
【设计思想】
本文知识点比较抽象,学生只是记住相关知识点,很难将其灵活运用。
而且这样的课堂往往使学生觉得学习毫无乐趣,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会逐渐减弱,不利于学习本门学科。
我在课前对教材进行充分研读,利用已有知识和宏观概念认识微观知识,本节知识点涉及到生活中的大量运用,再结合分析学情后发现,这些生活中设计到的大量实例都是学生身边常见的,学生对其非常熟悉,甚至是亲身经过的。
为此,本文设计了一条以生活中学生的亲身经历的事件为主线贯穿整堂课,全文围绕这条主线以板块形式展开相关知识,做到以生活走进科学,再从科学走向生活,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大多数学生能自觉守纪,聪明活泼,热爱学习,有不甘落后的学习精神。
学生对内能概念比较抽象。
虽然学生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的能力,学困生面比较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差,学习过程中注重各种方式激发兴趣。
【设计思路】
首先通过汽车,火车等交通工具做功的能量来源问题引入新课,然后通过与机械能的类比,建立内能的概念,再结合分子动理论说明物体内能与温度的关系,最后通过学生活动展示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认识过程,思路比较顺畅,有助于学生逐步建立内能的概念.通过类比的方法使学生更形象的认识和理解内能.整体探究究和分组探究究相结合,选取几个小组进行对照实验研究,以讨论与实验为主的综合启发式教学模式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引导学生复习分子动理论的知识,通过与宏观世界中的做机械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被举高的物体具有势能比较,推论微观世界中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相互间存在相互作用力的分子也具有动能和势能。
让学生体验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推测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这一科学方法。
接着教材结合实例用分子动理论推论内能与温度的关系:温度越高,物体具有的内能越多,为学生探究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及判断内能的改变打基础。
怎样改变物体的内能?教材用两个以不同的方式改变物体内能的例子启发,让学生用身边的两个物体做实验,探究还有什么方法可以改变物体
【案例描述】
一、什么是内能
教师:.媒体展示汽车,火车摩托车等交通工具,学生观察比较,讨论交流找出它们的相同点:1、都需燃料燃烧。
2、燃烧产生内能最后产生动力,带动其他机器工作,由此引出课题
学生:复习(1)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物体是由大量的分子组成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2)动能和势能概念: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叫做重力势能;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弹性势能。
评析:媒体展示,从生活入手,利用已有知识学习,动态媒体展示,类比学习
学生:看媒体思考
教师:媒体展示展示,
学生:(1)观察运动的篮球具有动能,让学生联想大量做热运动的分子是否也具有动能?同样展示的苹果和地球互相吸引具有势能,自由下落的石块和地球互相吸引具有势能,让学生联想相互吸引或排斥的分子是否也具有势能?
(2)举例让学生思考、交流,教师给予适当指导。
评析:小组交流,合作学习
教师:举例①未装满开水的暖水瓶有时能把瓶盖弹起来。
推动瓶盖的能量来自哪里?
学生:讨论:暖瓶没有运动,所以不是机械能,外界没有提供能量,是暖瓶内热水提供的能量,使瓶内空气温度升高,分子热运动加剧,分子具有的能量增加,对瓶盖做功,把瓶盖弹起来。
由此看来物体内部大量做热运动的分子具有动能。
教师:②冬天,装在瓶子里的水结冰时会把瓶子胀破.胀破瓶子的能量来自哪里?
学生:讨论:瓶子里的水没有做机械运动,也没有外界提供能量,是水结冰体积增大对瓶子做功,把瓶子胀破。
由此看来物体内部相互作用的分子具有势能。
评析:从学生生活入手,积极引导学生跟随教学主线进入学习环境中。
同时将学生从课堂带到“外界环境”中,减少学生在课堂中的“压抑感”,增强学生学习的“轻松感”,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被积极调动起来,主观能动性也被调动起来。
教师:小结①以上两个事例说明物体内部的分子由于热运动和分子间相互作用具有能量。
评析:②以上的认识过程是利用已知的宏观物体的运动和相互作用规律来认识微观物体的运动和相互作用规律。
这种将已知事物和未知事物进行比较,根据他们的相同或相似,推知未知事物也可能有某种属性,这是科学认识的一种重要的方法:类比法学生:定义物体的内能。
我们把物体内所有的分子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评析:在初步认识物体内部分子的动能和势能的基础上,
学生:认识内能与温度的关系
学生:(1)联系装着开水的热水瓶有时会把瓶盖弹起来的事例,认可等量热水的具有的内能比冷水的内能多;
教师:媒体引导学生从通电灯丝会发热、发光角度认可炽热的灯丝具有的内能比未通电的灯丝的内能多。
学生:小结同一物体,温度越高,内能越多;反之,温度越低,内能越少。
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物体内所有分子的动能也就越多,分子具有的内能就越多。
教师;引导学生继续推理:物体的分子在不停息地作无规则运动,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总是存在的,因此,一切物体,不论温度高低,都具有内能。
评析:利用宏观认识微观,学习类比法
二、怎样改变物体的内能
学生:思考:物体的温度变化,它的内能就发生了变化。
要改变物体的内能,有哪些办法?
学生:1.探究:怎样改变物体的内能?
(1)取一根粗铁丝、让学生想办法使粗铁丝温度升高,内能增加,看看谁的办法多?
有很多办法,大致分两类,一是通过热传递,另一是通过做功。
教师先不要进行分类,也不进行具体指导,鼓励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来想办法,比如,来回弯折铁丝,把铁丝放到粗糙的物体表面来回摩擦.用火直接加热铁丝,放在太阳下晒,放在热水中烫……。
(2)看课文图人用力钻木,使物体温度升高;和图饮料与冰块放在一起,使饮料的温度降低,分别是通过什么途径来改变物体的内能的。
(3)还可以让学生用文具盒中的橡皮、直尺等探究怎样改变他们的内能。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交流,并加以归类。
来回弯折铁丝、把铁丝放到粗糙的物体表面来回摩擦、用力钻木等这是通过做功的途径使物体内能增加,温度升高;用火直接加热铁丝、放在太阳下晒、放在热水中烫等是通过加热的途径使铁丝内能增加,温度升高;饮料与冰块放在一起,是通过冷却的途径使饮料内能减少,温度降低的。
教师:提示;加热和冷却的方式又称之为热传递的方式,补充热传递的三种方式和发生热传递的条件.
评析:让学生概括总结,得出结论.改变物体内能的途径是:做功和热传递。
三做功和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是等效的.
教师:利用媒体进行两个动画实验形象说明做功和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是等效的.
学生:观察小组进行交流总结
学生:小结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能的概念、温度和内能的关系、改变内能的两种途径。
【教学反思】
整体探究究和分组探究究相结合,选取几个小组进行对照实验研究,以讨论与实验为主的综合启发式教学模式内能的概念,让学生动手实验探究改变物体内能的途径掌握重点。
用推理的方法认识分子由于热运动具有动能和势能,了解内能概念来突破难点。
通过与宏观世界中的做机械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被举高的物体具有势能比较,推论微观世界中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相互间存在相互作用力的分子也具有动能和势能。
让学生体验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推测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这一科学方法。
本节不足是对教材研读还不够充分,仍有点局限教材,被教材控制,在课堂不能灵活把握教学进程,也易受学生各种对话的打扰。
因此要授好主线教学,应该充分研读教材、充分分析学情、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