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外开放战略演进论文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就是指在马克思主义创立和发展过程中,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贡献过文献的人。
创立时期,包括了马克思和恩格斯。
后来的发展时期,包括列宁、斯大林以及中国的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人。
这些人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所以称之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
共产主义社会是在保障了人民生存条件的前提下寻求发展先进生产力和文明生活条件方式的社会。
在这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与一切人有序发展互为条件。
共产主义社会,本质依然是以人为本,宗旨是各方面都建设成非常和谐的社会;同时也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到最科学和谐阶段的社会;是一个人人有尊严,公平、正义、和谐的社会。
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中,人与人互相尊重包容团结协作,内解矛盾外抗侵略,共同生存发展的思想与智慧;是共产阶级实践真理,科学组织分工分配以及控制调度资源权利,建设公平、正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学说。
共产阶级的愿景是建成人们有秩序,有组织,人性化,尽其所能,按需分配索得的社会状态。
我国古代设想的“大同”社会也属于共产主义社会实践。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展望未来的科学立场和方法是:(1)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2)在剖析资本主义旧世界的过程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3)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做详尽的细节描绘。
19世纪中期,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证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取代的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时,对未来社会的基本轮廓做了科学的预测,认为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第一,消灭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全部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由全体社会成员支配;一切生产部门将由社会全体成员参加的自由平等的生产者联合体来管理。
第二,消除了生产的无政府状态,有计划地组织社会生产。
请理论联系实际,论述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的预测是科学的
论述题:共产主义不仅是一种科学的理论和这种理论指导下的现实的运动,而且也是一种未来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形态。
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所以,在展望未来社会的问题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科学地预测了未来社会。
请理论联系实际,论述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的预测是科学的?(30分)参考答案1: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在回答资本主义发展提出的现实问题和剖析资本主义的过程中,对未来社会的组织状况、发展方向和基本特征等问题,作了科学的历史的预测和天才的设想。
他们对未来社会的设想是包括价值目标、科学体系、制度设计在内的三位一体的科学理论。
关于未来社会的发展阶段。
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经过一个过渡阶段后,就进入未来社会。
未来社会自身的发展也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
未来社会是自由人的联合体。
实现人的全面和自由发展是未来社会的本质特征。
最根本的是生产力的充分发展。
能够面向未来,展望未来,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一个重要特点。
但在展望未来时能否持科学的态度,则是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
空想社会主义者们尽管在不同发展阶段上有所不同,每个人也有不同特点,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对未来理想社会的描绘和认识上,并没有一种自觉的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论。
他们十分热衷于谈论未来,甚至详尽地描绘未来生活的细节。
但是,正如经典作家所说,他们描绘得越具体,就越陷入空想。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像自然界的发展一样,具有自己客观的规律,揭示这些规律,就能为正确理解过去、把握现在和展望未来提供向导。
“马克思丝毫不像制造乌托邦,不像凭空猜测无法知道的事情。
马克思提出共产主义的问题,正像一个自然科学家已经知道某一新的生物变种是怎样产生以及朝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预测,是在科学地批判和解剖资本主义社会的过程中作出的。
他们在开始投入社会斗争的洪流的时候,就明确地意识到不能抽象地、随意地谈论未来社会,不应该到哲学家们的书桌里去寻找--切谜底,而应该首先致力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
经典作家未来社会发展阶段理论及其中国化时代化——以《哥达纲领批判》《国家与革命》为中心
经典作家未来社会发展阶段理论及其中国化时代化——以《哥达纲领批判》《国家与革命》为中心张喜英【期刊名称】《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24(39)2【摘要】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后的未来社会进行了展望,首次提出从资本主义社会并不能直接达到成熟共产主义社会,要经过“过渡时期”,再从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到共产主义“高级阶段”。
在《国家与革命》中,列宁将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称为“社会主义社会”,使社会主义社会成为一个独立的发展阶段,是对马克思未来社会发展阶段理论的发展。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与实践,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社会长期性的认识,是对经典作家未来社会发展阶段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跨越“卡夫丁峡谷”而来的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的探索,是经过积极主动的社会主义建设、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走向社会主义“高级阶段”以至共产主义的实践范本。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是对经典作家未来社会发展阶段理论的坚持与创新,对于明确中国社会发展前景、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意义重大。
【总页数】7页(P1-6)【作者】张喜英【作者单位】河南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A811【相关文献】1.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理论研讨会暨全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联络员会议召开2.解析"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国家制度"——重学《哥达纲领批判》和《国家与革命》3.马克思未来社会发展阶段理论的中国化探析——读《哥达纲领批判》有感4.中国梦:马克思未来社会发展阶段理论的当代运用——读《哥达纲领批判》的一点体会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史学论文: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
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社会发展动力理论1.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发展动力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的分析揭示了社会发展规律,形成了社会发展动力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发展动力基本观点有三个方面:首先,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思想进而指出人的需要是社会发展动力。
马克思认为需要是动物的同时也是人的属性。
但动物和人的需要不同在于它只是停留在低级的生理需要上面,人除了生理需要之外,还大都有心理、社会等需要。
其次,他们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的辩证思想是马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提出的,“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
”接下来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又作出了阐述: “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
于是这些矛盾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
那时革命的时代就来了。
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或快或慢地发生变革。
”最后,马恩认为社会发展是各种因素综合起作用的结果。
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动力不会是单一的,而应当是综合的、多层次的。
2. 列宁的社会发展动力理论。
列宁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存在两种矛盾,对抗性的和非对抗性的,它们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的范畴,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的历史过程。
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科学和技术每前进一步都不可避免的毫不留情地破坏资本主义社会内的小生产。
3. 斯大林社会发展动力理论。
斯大林的观点认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是阶级斗争,指出“列宁的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并不是纯粹‘俄国的’理论,而是世界各国必须采用的理论。
布尔什维主义不只是俄国的现象”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的一个基本观点,是社会团结、统一和一致的动力说。
二、中共领导人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发展1. 毛泽东的矛盾发展动力理论。
马克思主义论文篇
马克思主义论文10篇篇一马克思是一位真实面对事物本身的学者,是一位以思想深刻影响世界、影响当代人类历史进程的人.马克思的思想是有生命力的,他是驻足和“活”在当下的.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我们深切怀念这位伟人,怀念这位深刻改变当今世界并将继续影响人类未来的思想家.马克思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学者,被西方称为“千年思想家”.人们对马克思的思想的尊重,对这位伟人的崇敬和怀念,绝不是空穴来风、毫无缘由,而是因为他是一位真实面对事物本身的学者,是一位以思想深刻影响世界、影响当代人类历史进程的人.马克思之所以有这样的历史地位,原因至少有以下几条.马克思思想的科学性.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马克思的思想之所以受到人们尊重,首先就是因为它的科学性、真理性.相较于马克思之前的思想学者,例如空想社会主义者,他们只是从道德的、伦理的视角去认识和批判世界,马克思则更多的是从经济层面、从经济关系演进的视角去分析一个社会的起源、运动和发展方向,去进行一种“实证”的考察、“经验”的分析.因此,他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阐明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前景.马克思的贡献,特别是他在社会历史观领域的贡献,是原创性的,他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动力、机制、目标、前景的揭示,推动人类对自身发展历史的认知由自发走向自觉.马克思思想的价值性.马克思不仅是一位哲学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还是一位有着世界情怀的思想家,是一位伟大的人本主义者.从青年时期起,马克思就将自己的一生和全人类自由解放的事业联系到了一起,而他的社会理想——共产主义,也就是人的自由个性获得充分发展的社会,是“自由人联合体”的社会,在这一社会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其他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不同于以往的人本主义者,同时也不同于各种类型的乌托邦思想家,马克思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设定并不具有抽象的性质,并非如一些人所指责的那样,是不可实现的“空想”,是“人间天堂的乌托邦”,而是以现实的物质生产和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为基础的.马克思曾明确指出,“共产主义首先具有经济的性质”.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方法论依据,马克思的学说体现了科学性与人文性、事实性与价值性的双向统一,将人类自由解放的实现与社会生产的高度发展紧密结合在了一起.在这一意义上,马克思对人类命运的关切是理性而深沉的,是科学而厚重的.马克思思想的批判性.在马克思的话语体系中,“批判的”“革命的”“创造的”等词汇具有同义语意味,都是“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一个新世界”,在对旧事物、旧的社会关系或社会状态的扬弃过程中形成新事物.辩证法是马克思思想批判性的方法论基石.作为关于事物发展和运动变化的学说,辩证法既承认事物发展的连续性、渐进性,同时也承认事物的根本质变,承认事物发展会出现质的革命性变革.因此,按照马克思的思想,事物发展从来不是因循守旧的,从来不是停滞不前的;对所有阻碍事物发展的力量,对所有导致事物停滞不前的因素,马克思实际上都是反对的;对所有既存的社会关系和秩序,马克思都是从发展的、变革的视角去看待.在这一点上,马克思的思想是批判的、开放的和创新的,马克思既是一位革命者,也是一位最坚定的改革家.马克思思想的现代性.马克思是一位现代思想家.这里的现代,不仅指马克思所生活的时代是资本主义开始发展并呈现问题的时代,而且指马克思本质上是要超越资本主义时代,是要全力解决资本主义时代所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因此,马克思的思想精神是现代的,他一直都“在场”,一直“活”在我们中间.这一点,在马克思的思想体系中也可以得到非常鲜明的体现.例如,马克思的经济学所体现的社会主义性质,马克思的政治学所要完成的对阶级对立的超越,马克思的人学对人自由个性和全面发展的追求,马克思的自然观对人与自然“统一”的强调,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对民族国家局限性的超越,马克思的社会思想对人类“共同体”的倡导和主张,等等.因此,马克思是一位现代意义的思想家,他不仅深刻省察和洞悉我们时代面临的问题,而且为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提供方法论的指引,提供前景和方向性的思考.马克思的思想是有生命力的,他是驻足和“活”在当下的.马克思思想的实践性.作为批判的社会发展理论,作为改变世界的学说,马克思的思想不仅是一套科学的理论体系,而且对19世纪后半叶以来的人类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一方面,作为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否定和超越,社会主义第一次在人类历史上产生和出现,人类历史发展的格局和面貌自此发生重大变化;另一方面,在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影响下,资本主义自身也进行了多方面的调节和改变,开始注入社会主义的因子和元素.不仅如此,就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进程来讲,虽然在一段历史时期内,马克思主义在苏联的发展走向了僵化教条,社会主义在苏东的实践曾遭遇重大历史挫折,但以中国共产党人为代表的当代马克思主义者,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具体发展实际相结合,提出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并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引入新时代.这就不仅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创新,同时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发展创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提出和系统确立,标志着以马克思的名字所命名的思想理论学说重新焕发了自己的生机与活力,马克思思想的科学性、厚重性与时代意义,再一次获得生动的彰显和现实体现.篇二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马克思留给我们最有价值、最具影响力的精神财富,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是社会主义中国高校“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思想政治工作平台,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凝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学术队伍、引领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方向、推进党和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支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引领作用,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主导地位、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的重要任务,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战略工程.学科是与学术、学者、学风、学生紧密联系的有机统一整体.学科建设的领导权是学科建设的关键,学术研究是学科建设的基础,学者是学科建设的主体,学风是学科健康发展的保障,学生则是学科建设的产物和建设成效的标志.要发挥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引领作用,需要在掌握学科领导权、弘扬学术、尊重学者、端正学风、培育学生五个方面下功夫.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在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和社会思潮多元多样的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领域争夺阵地、争夺青年、争夺人心的斗争日趋激烈,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更加艰巨、紧迫和重要.高等学校是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高校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学科支撑.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于哲学社会科学的引领作用,才能使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固掌握在忠于马克思主义的人手中,保证高校始终成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加强学术研究,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解释力,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学术影响力.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真理性与价值性的有机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和重要原则.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引领作用,必须遵循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规律,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理论研究、理论宣传上的科学性,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解释力、吸引力、影响力.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重点就是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研究和学理阐释,加强对人民群众关注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科学解释力度,同时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和价值立场,将人民群众创造的实践经验总结提升为科学理论,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价值诉求转化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以及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同样也应该坚持开放性的发展道路.要科学传承、合理借鉴,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善于借鉴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其他学科建设的历史经验,主动、积极地与其他学科进行交流、对话,敢于和善于回应当代社会思潮提出的挑战.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理论才不会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才能在交流交融交锋中拥有话语权、引领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航向.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目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队伍青黄不接现象比较突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骨干承担大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集中进行学术研究的时间相对较少,开展深层次的国际交流合作、传播中国马克思主义学者的声音还不够,外语水平和国际学术交流能力也需要进一步提高.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需要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培育马克思主义学术大师、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高校职称和人才评价机制,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开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出国研修的专门通道.只有这样,才能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队伍的科学研究能力、教学能力、国际学术交流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学术队伍后继有人,从而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自信和学者自信.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反对教条主义.当前,既要反对食古不化的倾向、食洋不化的倾向,也要反对固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基于当时具体历史情况提出的个别观点、具体结论而不能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倾向,尤其是要反对和抵制唯西方学术马首是瞻、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学术话语和研究范式解读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问题的学术研究误区.对待马克思主义,不能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也不能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我们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进,甚至发生失误.马克思主义只有立足当代实践、把握客观规律、体现时代潮流、服务人民大众,才能发挥引领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引领人们思想发展的作用.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引领作用,关键是要引导人,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今年5月2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当代青年是同新时代共同前进的一代”,“广大青年既拥有广阔发展空间,也承载着伟大时代使命”.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力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工作,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教书育人能力,建设好马克思主义学院,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改革和完善教育教学机制、教师队伍建设机制和条件保障机制,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成为广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使马克思主义成为青年学生坚定的政治信仰和自觉的价值追求.篇三“一带一路”倡议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新创见,是中国就改善世界格局、发展周边关系所做的新探索,也是在中国经济总量日益攀升、在世界市场的角色与地位日益提高的背景下,对如何进一步发展世界市场这一经济全球化重要载体的积极回应.在马克思的一生中,世界市场的相关研究,是其长期关注的重点,马克思甚至曾为其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专门构想过一部“世界市场册”,虽然最终并未完成,但马克思在其着作中阐发了许多关于世界市场的重要观点与构想.以马克思的这些观点来思考“一带一路”倡议,会发现二者之间存在紧密的逻辑关系,突出地表现在:“一带一路”是对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的新实践,并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进一步来说,这种新实践可从马克思对世界市场研究的三个核心主题,即属性认定、危机应对和话语权来理解.1.“一带一路”坚持了马克思对世界市场中性属性的认定.在马克思的研究中,世界市场的本质属性是中性的.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传统的地区贸易逐渐被世界性的贸易所替代,原本由封建国家所主导的世界市场,已远远不能满足大工业生产的需求.新兴的资产阶级,开始按照自己的意图,进一步发展世界市场,这种发展是异常快速与深刻的,以至于马克思也不禁写道,在短短的一百年间,世界市场的发展竟然比以往几个世代的全部发展成果还要大.世界市场的大步向前,正是资产阶级在人类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的重要方面之一,而这一切的结果正是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谈到的:“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世界市场就是资本主义的产物.在二战结束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就曾经长期持“两个平行的世界市场”的观点,认为存在“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与“社会主义的世界市场”,在世界市场中人为搞乱“姓资”与“姓社”的问题.事实上,这是对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的误读,在马克思的认知中,世界市场不仅仅是经济活动的平台,更是人类社会交往的反映,在人类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世界市场的特征也就不尽然相同,但是始终只有一个世界市场,并且其本身并不带有社会制度的属性.“一带一路”倡议正是沿着马克思这一思路的继续深入,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言:“‘一带一路’建设不是另起炉灶、推倒重来,而是实现战略对接、优势互补.”因为“世界经济的大海,你要还是不要,都在那儿,是回避不了的.”世界市场对谁都是开放的,问题只在于如何才能在这片“汪洋大海”中不断捶打自身,加强本领,这是任何一个国家步入现代化所必须经历的,“一带一路”本身正是中国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务实举措.社会主义国家完全可以并且应该进一步“开拓”世界市场.基于此,“一带一路”正是社会主义中国就如何进一步发展世界市场所提供的新愿景,它首先体现了对马克思世界市场中性属性认定的坚持.2.“一带一路”拓展了世界市场危机应对的思路.马克思通过对大量经济数据的研究,曾认为世界市场的危机大约每10年出现一次.随着世界市场的发展,虽然危机所出现的具体时间并不一定是马克思所预想的10年,但是危机的破坏力却越发惊人.并且在经济危机之外,危机本身也呈现多样化,如生态危机、道德危机,等等.究其根本,是因为在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世界市场中资本往往可以无限制地发展,通过种种对技术流与资金流的限制进而实现自身增殖的最大化.以至于马克思写道,世界市场仿佛自此沾染上了一种“热病”,而治疗这种“热病”的方法,却往往是一种“零和博弈”的思维,将“资本的秘密”继续遮盖,进而将危机转嫁于世界市场的其他方.为此,从马克思的那个年代开始,世界市场危机的应对,每次都需要经历一次剧烈的“阵痛”才能勉强度过.但是世界市场的中性属性,决定了这些危机既可能通过世界市场加速蔓延,也可能通过世界市场得到缓解.所以,资本主义国家这种以邻为壑地应对世界市场危机的思路,最终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我们可以预见,当前现代资本还没有退出历史的舞台,那么世界市场中就确实存在被新的危机所笼罩的问题,这是一个必须予以承认的客观事实.在这种情况下,每个参与世界市场的国家,特别是大国,都应该审慎思考危机的应对方案,这是大国责任与义务的体现.马克思在研究亚洲问题时,就曾表示过应该使世界市场服从于各民族的“共同监督”,“一带一路”也正是沿着这一思路进一步拓展,世界市场中的各个参与主体不仅要共同监督,而且还要进一步提高在世界市场中的参与意识与分享意识,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讲到的:“‘一带一路’是共赢的,各国共同参与,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实现共同发展繁荣.这条路不是某一方的私家小路,而是大家携手前进的阳光大道.”我们认为,“一带一路”关于应对世界市场危机的新探索,其精髓在于这种应对世界市场危机的思路与方法并不是转嫁危机,而是共同直面可能的危机,同时,通过对资本的有效合理制约,也就是通过协商对话,将资本置于“阳光”下,即对资本予以有效的规约,以实现世界市场中危机的规避.事实上,这也是对世界市场危机应对思路的重要拓展和创新.3.“一带一路”改善了世界市场参与主体间的关系.在马克思研究世界市场的历程中,还特别关注世界市场中的话语权问题,而世界市场话语权本质上是各参与主体之间关系的反应.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若干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市场占有绝对的话语权,这种现象尤以英国最为突出.英国利用其自身的“先发优势”,凭借其巨大的经济总量与技术的垄断地位,在世界市场中肆意横行,打着“经济进步”的旗号,不断压制世界市场中落后的国家与地区,并且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展开了旷日持久的贸易战,以至于马克思写道英国堪称“世界市场中的暴君”,这样一个大国非但没有将世界市场的发展摆入正轨,反而发挥着一种“世界市场恶魔般的影响”.马克思及其逝世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世界市场的参与主体间的关系都是处在一种严重不对等的状态下,这种不对等带来的是马克思所言的“文明的暴行”,与更加不平等不均衡的发展.可以说,随着资本主义的崛起,原先世界市场中各个参与主体间的和谐共存、互通有无的,如“田园诗般”的和睦关系,也被淹入了“利己主义的冰水中”.而“一带一路”所倡导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精神,正是意欲重新改善世界市场参与主体间关系的重大举措,如习近平主席所言:“‘一带一路’建设,倡导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要‘交而通’,而不是‘交而恶’,彼此要多拆墙、少筑墙,把对话当作‘黄金法则’用起来,大家一起做有来有往的邻居.”“一带一路”的精神,源于中国的“古丝路精神”,而“古丝路精神”在人类过往的历史上,已经留下了有目共睹的成就,成为属于全人类的宝贵财富.当然“一带一路”,并不是“古丝路精神”的简单再现,而是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更加富有时代特征,符合全人类诉求的构想下展开的.事实上,如果世界市场的参与主体间长期保持一种紧张的关系,或者说再次被“暴君”所统治,世界市场最终只会是资本以及霸权主义的“温床”,那么全人类的命运,必然会遭致蔑视乃至毁灭,只有弘扬全人类的共同命运与利益,世界市场才不会成为资本以及霸权主义的“乐土”.“一带一路”倡议来自中国,但成效惠及世界.通过“一带一路”的实践,我们既看到了马克思关于世界市场的科学分析与思考,也看到了世界市场上“中国力量”的崛起,使我们能够沿着马克思的思路,为世界市场的发展贡献“中国智慧”.而“一带一路”与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的内在联系,从某种意义上而言,用马克思的那句话就可以表明:“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篇四今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以共产党宣言发表为诞生标志的马克思主义已经走过170年的发展史.岁月流逝,马克思主义不仅没有失去思想光泽,而且在与时俱进中焕发青春活力,闪耀真理光芒.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宣示的就是这样一种对于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坚定信念,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的历史担当.一、当今时代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马克思主义诞生之时,正值资本主义快速发展取得前所未有成就和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开始剧烈冲突的历史时期.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带来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灾难人类未来的方向在哪里马克思主义在吸收前人理论成果基础上,对这些根本性问题作出了深刻回答,为人们观察社。
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演进
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演进作者:***来源:《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21年第03期[摘要]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中国对外开放的实践经历了从经济特区到自由贸易试验区的不断变化。
基于历史视角,从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产生、对外开放格局的逐步形成以及对外开放格局的不断深化三个阶段研究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演进过程,并对经济特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高新区、国家级新区以及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演变及其对我国经济所带来的不同影响进行逻辑梳理。
进一步指出在国际贸易摩擦日益频繁和日趋激烈的形势下,更大力度地推进对外开放的进程,更高水平地提升对外开放的质量,更有新意地打造对外开放的格局,应以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的建设为主要落脚点。
[关键词]对外开放格局;经济特区;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071(2021)03-0067-08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在广东省和福建省的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并先后于1980年和1981年设立深圳、珠海、厦门和汕头经济特区,以及在1988年批准设立海南经济特区,在特区内实行特殊政策。
1984年,又先后建立14个沿海开放城市,以及设定沿海地区的一些市、县和沿海开放城市所辖县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不断有“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在全国范围内成立。
20世纪90年代初期,又陆续出现了多个国家级新区以及国家级高新区。
2013年以来,又设立了自由贸易试验区。
至此,我国形成了经济特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高新区—国家级新区—自由贸易试验区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多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本文以我国经济特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高新区、国家级新区以及自由贸易试验区为研究对象,从历史视角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演进及产生的影响,进而对对外开放格局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论经典作家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探索
作者 简 介 : 李 大棚 ( 1 9 8 0 一 ) , 男, 安徽 蚌 埠人 , 大连 海 洋大 学马 克 思主 义学 院讲 师 。研 究方 向 : 马克 思主 义
理论 与 思想政 治教 育 。
本 文 系辽 宁省 社 科 基 金 项 目《 中 国特 色社 会 主 义 开创 发 展 的 历 史轨 迹 研 究 》 ( 项 目编 号 : L I 2 B K S O I 1 ) 的 阶 段 性 成
把 由此获得 的 日益明确的意识传播 到工人群众 中去 ,
收稿 日期 : 2 0 1 3 — 0 5 — 2 2
阶级政党建设及其革命实践活动 , 充分依托无产阶级 政党 和 国 际共产 主 义组织 传 播科 学社 会 主义 真理 , 推 动 马克思 主 义理论 与无产 阶级革命 运 动 的 紧密结 合 , 引领 国际共 产 主义运 动朝 着正 确 的方 向推进 。 历 史也 证明, 马 克思 主义 经典 作 家所 倡导 和建 立 的无 产 阶级 政党及其组织 , 在推动马克思主义“ 渗透到工人阶级 的意识 中去 , 渗透到他们的习惯 中去 , 渗透到他们的 生活 常规 中去 ” c 过程 中 , 发挥 着十分 重要 的作 用 。 1 9世 纪 4 0年代 末 ,世 界 上 第 一 个 无 产 阶级 政 党 一共 产 主义 者 同盟 正式 创立 , 实现 了无 产者 在 马克 思 主义理论 指 导下 的第一 次 国际联 合 。 这 一无 产 阶级 政党的建立 , 为今后培养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代精 英和宣传力量起到非常重要作用 , 恩格斯就曾公开赞 扬 共产 主 义者 同盟是 一个 极好 的革 命活 动学 校 。 随着 共产 主义 运 动 的发 展 , 又 先后 出现 了第 一 国 际 、 第 二 国际等无 产 阶级 政党 组织 , 尽 管两 个 国际组 织产 生 的 时间、 背景 不 同 , 但 它们 都 是 以马 克思 主义 理论 为指 导, 在 批 判 和战胜 党 内外 各种 错误 思 潮 以及 指导 无产
开放发展理念提出的依据及意义
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的开放发展理念,它的最终愿望和目的就是为了“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
①它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新时代如何开放发展的系统总结和系统概括;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开放发展观,实现了开放理念和开放方式的新超越,为新时代的开放发展指明了方向。
开放发展理念是中国破解经济发展矛盾的必然要求,要更好地理解并在具体实践中运用开放发展理念,必须深刻理解它提出的依据及重大意义。
一、开放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习近平首次提出开放发展理念就在社会各界和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热议。
因此,了解开放发展理念的内涵对于从整体上把握开放发展理念这一概念是题中应有之义。
开放发展理念思想深刻、内涵丰富,必须科学把握才能准确理解。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②它的内涵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全方位开放,即继续扩大对沿海沿边沿江沿线、区域中心城市对外开放力度,逐渐改变内地与沿海、东部与西部开放不平衡的格局,最终形成内陆与沿海协调分工、良性互动的内外联动开放格局。
第二,完善对外开放新体制,即通过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打造完善的营商环境,对待国内企业和外资企业将做到一视同仁。
第三,推动世界共同开放发展,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着共同的任务和挑战,彼此命运休戚与共,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中国和其他国家要共同努力促进全球贸易自由化公平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健康发展。
通过对开放发展内涵的分析,开放发展就是指通过加大对沿海沿边沿江沿线和内陆中心城市对外开放力度,完善国内营商环境,以及和其他国家共同促进贸易投资自由化公平化便利化,实现各国共同繁荣发展。
二、开放发展理念提出的依据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正式提出了开放发展理念,并详尽的阐释了开放发展理念。
而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对未来一个时期中国如何坚持开放理念做了制度性安排,2018年12月18日,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回顾总结了改革开放40年来的光辉历程、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社会主义述评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社会主义述评一、马克思、恩格斯论社会主义(一)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共产党宣言》以此定义“社会主义的内涵。
把社会主义同一切旧社会从本质上区别开,一再强调的是废除私有制。
重在扬弃人的异化,利在突出人自身的发展。
《共产党宣言》在叙述党的最高纲领时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由此可见,《共产党宣言》的核心思想,就是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
这是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探索道路上,要以其奋斗终生的革命主题。
(二)社会主义的出发点与归宿———实现绝大多数人利益并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共产党宣言》斟酌出无产阶级的状况与其历史使命,明确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
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
”在此提到的“绝大多数人”,指的就是那些被剥削、被压迫、被奴役的广大群众。
我们不难断定,实现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并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正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最本质特征。
若想实现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那就必须始终遵循这一根本原则。
(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促进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要推翻资产阶级统治,无产阶级必须建立社会主义。
这并非是否定资本主义的生产力,而是为了更好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在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后,《共产党宣言》明确提出“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量。
”之所以这么说,就是因为人们共同富裕的程度正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决定了人们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能够在多大的程度上获得权利与自由。
由此可见,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结底,就是体现在社会主义生产力比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更快、更高、更深。
四十年来我国对外文化交交流的成就
四十年来我国对外文化交交流的成就作者:李怀亮赵玉宏来源:《人民论坛》2018年第35期【关键词】改革开放对外文化交流文化建设【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说,“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
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
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
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
事实证明,各个民族正是在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中取长补短,不断地消灭其原有民族文化的狭隘性、局限性、片面性,从而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的文化理论,为我国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提出文化“走出去”战略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提供了根本性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在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播等方面形成了重要的理论成果,包括:邓小平理论中的文化开放思想、江泽民同志关于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胡锦涛同志关于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思想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的对外文化交流思想。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以及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对外文化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发生了重大变化。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把文化建设提高到了空前重要的位置。
这说明,对外文化交流越来越受到重视,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我国文化建设的主要目标。
近些年来,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融交锋的新形势,为了增强文化软实力、提高国际话语权,我国不断推动中华文明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2013年秋天,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由此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2015年3月,《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发布,表示要“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马克思主义论文3000字
马克思主义论文3000字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领袖人物关于基本原理的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把马克思主义明确区分为基本原理和个别结论两个方面的,首先还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自己。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说:“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
某些地方本来可以作一些修改。
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所以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根本没有特别的意义。
如果是在今天,这一段在许多方面都会有不同的写法了。
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
”[1]这就是说,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基本原理是他们思想体系中最具有普遍意义、长期起作用的部分,而个别结论只是对具体问题的具体阐述,因时因地而异,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条件的变化,是会失去时效性的。
但是马克思、恩格斯在这个序言中没有进一步概括阐述《宣言》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不过,恩格斯在马克思逝世后为《宣言》所写的1883年德文版序言中强调指出:“贯穿《宣言》的基本思想: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因此(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社会发展各个阶段上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而这个斗争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就不再能使自己从剥削它压迫它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下解放出来,——这个基本思想完全是属于马克思一个人的。
”[2]在这里,恩格斯所阐述的《宣言》的基本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交往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交往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杨星;马艳
【期刊名称】《今古文创》
【年(卷),期】2024()24
【摘要】《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合写的一部经典著作(以下简称《形态》)。
《形态》全面阐释了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交往一词贯穿全文始终并使用大量的篇幅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
《形态》中,马克思以现实的个人为逻辑起点,在批判继承了以往哲学家们对于交往思想论断的基础上,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及其内在动因,并对未来的交往形态做出了展望。
而马克思交往思想的产生不仅是当时经济发展的需要,还是对革命实践和理论斗争的正确回应。
在《形态》中马克思主要对交往与生产、分工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
《形态》的首次出版已然过了近百年,但仍为我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对外开放迈向更高水平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方法指导。
【总页数】4页(P60-63)
【作者】杨星;马艳
【作者单位】大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A811
【相关文献】
1.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探寻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及其当代启示
2.《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意识形态”思想及当代启示
3.《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交往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4.《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交往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共享发展理念的当代价值
BUSINESS CULTURECOLUD BROWSE . 云浏览2020.12NO.488124文 /张河权时代的进步,既为我们提供了机会,也向我们提出了挑战。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通过数代人的继承和发展,将共享发展理念不断完善和丰富,为解决当今中国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提供理论指导。
几十年来中国用实践证明力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共享发展力量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如今在解决新矛盾时,重新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共享发展理念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共享发展理念可以明立场立场问题是发展的根本问题,不同的立场不仅决定了发展的不同方式,更决定了发展的不同效率。
在疫情等偶然外力的不断影响下,当前世界两大矛盾已经逐渐展现出由直接对立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体系之间矛盾转化为以资本主义的领头羊——美国和社会主义的探路者——中国之间矛盾的趋势。
美国和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大和第二大经济体,尽管在经济上已经包揽世界前二的位置,但是两国的发展方式却大相径庭。
中国和美国始终坚持不同的立场,这导致两国发展的出发点不同。
马克思曾在年少时就立志为人民的幸福而工作,而马克思理论的崇高理想就是实现人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马克思坚持的群众史观将人民大众视为历史的创造者,可以看出马克思本人和马克思的事业都坚持人民大众的立场。
中国作为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国家,中国的领导集体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继承者和守卫者也必将时刻谨记自己的人民立场。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提倡的共享发展理念,本质上就是以人民群众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可以说中国能够发展得如此快速,与人民的立场是分不开的。
习总书记指导的中国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发展红线,不忘初心,在继续坚持马克思人民立场的前提下,促进当代中国的共享发展。
与之相较,美国虽然综合国力居于世界第一,但是近年来美国的政治和经济却处于衰败之中。
美国的政治制度越来越展现出它的局限性,以至于美国的制度难以满足国家发展的需求,使美国的经济失去了曾经的活力。
关于经典作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路径思想的界定与思考
是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的前提。到了列宁时 期.列宁针对当时俄国各种机会主义、修正主义的干 扰.强调马克思的理论“提供的只是一般的指导原
经典作家的一贯追求。早在《莱茵报》时期,马克思 通过批判黑格尔等人迷恋于构造自我圆满的哲学 体系.陶醉于纯粹的抽象思辨的做法.强调必须把
收稿日期:2012—10—29 作者简介:丁贝贝(1987一)女,山东威海人,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0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硕士研究生。
第21卷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只是少数一些人。这些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 的创立者和发展者.是将马克思主义运用于实践并 获得巨大成功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在理论与实践 两方面对创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都作出了巨 大贡献的杰出人物。这就是说.所谓马克思主义经 典作家.必须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与实践家的完 美结合和高度统一。这样的经典作家。在马克思主 义发展史中,只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 泽东、邓小平等人被公认。”闭 1.2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克思主义在具体指导各个国家具体实践的过程中. 由于各个国家的国情、历史特征、文化传统的诸多 要素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的过程中.一定要正确地处理理论与各个国家具体 实践、时代特征的关系,实现理论与民族性、时代性 的结合.实现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马克思、恩格 斯十分重视理论与各国具体实际相联系.并指出 “马克思主义提供的不是教条.马克思主义必须随 着实践的发展而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者不承认绝 对适应于一切时代和时期的不变的结论和公式”。 并指出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民族化与本土化
特征、时代特征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 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 2.3坚持理论的室传和灌输.使无产阶级获得“精 神武器”
最新对外开放的历史发展与反思1论文
对外开放的历史发展与反思(1)论文论文摘要:从经济特区的设立到“点—线—面”开放格局的形成,中国的自主开放之路已经走了三十年了。
以2001年加入WTO为界,这三十年的道路可以分为两大历史阶段。
每一阶段都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但总体而言中国的对外开放都是在适应历史的形势下从政策引导型的渐进式开放走向了“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的制度化的全面开放阶段。
关键词:对外开放;历史发展;反思自1978年以后,中国的对外开放在中国历史上才真正走上了自主开放的道路。
反思这三十年的历史,能为今天对外开放战略适应国内外新形势提供一定的借鉴,也借此来纪念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
中国的对外开放三十年的历史可以以2001年加入WTO为界分为两大历史阶段。
一、1978—2001年——政策引导性的渐进式开放阶段。
这个阶段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第一阶段为1978—1991年,政策引导下的渐进式开放格局的形成阶段 1.主要表现在于:首先,点—线—面的渐进开放格局的形成。
从1979年经济特区的设立,到1984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大连、天津、青岛、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到1985年2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东南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1988年初,又把沿海经济开发区扩大到山东半岛以及河北、广西等沿海其他地区的许多市、县、镇。
1988年4月,中央决定成立海南省,并作为最大的经济特区对外开放。
至此,点—线—面的开放格局形成。
其次,对外开放的形式主要以招商引资为主,偏向外源性发展“1979—1984年利用外资171.5亿美元,其中对外借款130.5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30.7亿美元,外商其他投资10.4亿美元。
”而这个阶段的招商引资又主要表现在规模的扩张,大都是高耗能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形式。
再次,对外开放的动力主要来自政府的特殊政策,经济特区的“特”字的含义就在于特殊政策,主要形式包括以税收的优惠政策及各类生产要素价格的低廉等来吸引外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外开放战略演进摘要:对外开放战略追根溯源是由马克思交往理论发展起来的,我国当前对外开放战略是中共历代领导集体智慧结晶。
以毛泽东为核心领导集体”向外国学习”的主张奠定了对外开放战略的基础,以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领导集体开创并丰富了对外开放战略,现阶段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以胡锦涛为核心领导集体适时地提出了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对和谐世界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对外开放战略;和谐世界;发展
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经济高速发展世界。
任何一个国家不可能拥有经济发展所需要全部资源和技术,不可能生产只在本国消费的产品,也不可能消费只在本国生产产品。
因此对外开放是时代潮流和我们必须坚持的基本国策,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世界
上各国间的贸易往来、文化交流都不断加强,这就需要我们对开放思想做一个总结、分析,不仅对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而且对世界各个国家繁荣发展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恩格斯世界市场理论与普遍交往理论为我国对外开放战略提供了理论渊源
马克思恩格斯由于受到了历史条件局限没有对对外开放思想作专门论述,但在他们的理论中却蕴涵着丰富的对外开放的思想,为
我们今天的市场经济对外开放提供理论萌芽。
比如说普遍交往理论,马克思在与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揭示了交
往的丰富内涵,是指人与人、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往来及相互影响等。
又比如世界市场理论,马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
……”1这就是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引起国际分工、国际交换,形成世界市场。
世界各国在经济、政治、文化、伦理道德等领域相互依赖,民族的局限性和区域的封闭性最终被打破,世界走向
一体。
当代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开放,离不开生产力的极大发展。
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离不开交往的全面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建立,只有交往和世界市场的广泛而深入的发展和建立起来,才能为生产力的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和有力的保障。
因此,对外开放是一种必然的选择,是分工走向国家化条件下各民族普遍交往自然结果,任何
民族和国家,只有坚持对外开放,才能求得发展与进步。
二、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奠定了中国特色对外开放战略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帝国主义对我国经济上的封锁和军事上
的威胁,为改变这种不利局面,在经济方面,毛泽东明确指出:”我
们必须尽可能地首先同社会主义国家做生意,同时也要同资本主义国家做生意。
”2适时地提出了”向外国学习”的主张。
1956年4月他在《论十大关系》中强调:”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
”并且”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
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运”3体现了在对外开放中应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这些也体现了毛泽东的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毋庸讳言,毛泽东的对外开放理论还不是很成熟,但在当时中国经济落后的条件下,毛泽东的对外开放理论更多的是从政治的角度上着眼的,是有利于中国工业发展的,是有利于民族资本增强的,为我国的对外开放理
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开创了中国特色对外开放战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
体开创了对外开放的历史新时代。
提出了”全方位对外开放”的理论。
邓小平指出,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对世界所有类型国家的全方位开放:”一个是对西方的开放,我们吸收外资、引进技术等等主要从那里来。
一个是对苏联的开放,这也是一个方面。
……还有一个是对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开放,这些国家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长处,
这里有很多文章可做”4邓小平确立的对世界上所有国家的全方位开放思想是一个极富有战略意义的思想。
它不仅拓展了我国对外经济活动的空间和领域,有利于促进我国西北、东北以至西南各省区的对外经济发展,而且对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技术交流,加强我
国在世界战略格局中的地位,有着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5
四、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丰富了中国特色对外开放理论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自身实力不断增强,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外开放的实践中适时的做出了调整,于2000年提出实施”走出去”的对外开放战略。
江泽民指出:”在新的条件下扩大对外开放,必须更好的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同时并举的开放战略。
实施’走出去’战略,是把对外开放推向新阶段的重大举措,是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必然选择,是逐步形成我们自己的大型企业和跨国公司的重要途径。
”6当今世界,任何国家都很难在封闭的状态下得到发展。
诚然对于我们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更要积极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以实现世界范围内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五、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发展了中国特色对外开放理论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胡锦涛为核心领导集体紧紧抓住加入世贸的重大机遇,在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深化沿海开放,加快内地开放,提升沿边开放,实现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
”4”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
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7由此可以看出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领导集体,深刻认识到世界经济发展过程出现的诸多重要问题,与时俱进地提出了一系列对外开放新政策,进一步拓展了对外开放的道路,提升了对外开放水平。
六、我国实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战略启示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需要一个过程,对外开放战略也不例外。
马克思主义者的对外开放思想从创始者到后继者的实践。
从毛泽东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一种合作交流到胡锦涛的用科学发展的观点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
这足以说明对外开放战略经历了不断探索、不断深化、不断发展的过程。
它是一个由浅入深,由小及大过程,在渐进过程中,还会有曲折、但总的趋势是发展的、上升的。
必须继续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继续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276页.
【2】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35页.
【3】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1页.
【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64页.
【5】林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外开放理论的新发展[j].深圳大学学报,2009,(1).
【6】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7】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7页.
作者简介:梁永郭(1960-),男,河北唐山人,汉族,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北工业大学文法学院副院长;邰晴(1985-),女,天津人,汉族,河北工业大学文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