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和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
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2. 现代流行病学的基本原理:1 疾病和健康在人群中中的分布 2 疾病的发病过程 3 人与
环境的关系 4 病因论 5 病因推断的原则 6 疾病防制的原则和策略
3. 流行病学的实际应用:1 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的确定 2 疾病防治的效果 3 突发事件的应
急与处理 1 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 2 疾病的监测 3 疾病病因和危险因素的研究 4 疾病自然史 疾病防治的效果评价
4. 流行病的特征:1 群体的特征 2 对比的特征 3 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的特征 4 社会心
理的特征 5 预防为主的特征 6 发展的特征
5. 疾病分布:是指疾病在不同人群,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存在状态及其发生,发展的规
律,它主要描述疾病发生,患病,死亡的群体现象。
6. 发病率:一定期间内,一定范围人群中某病新发生病例出现的频率。
计算公式:K*一定时期内某人群中某病新病例数|同期该人群暴露人口数
是流行病流行强度的指标,反应对人群健康的影响程度
7. 罹患率:也是测量某人群某病新病例发生平率的指标,通常指在某一局限范围短时间内
的发病率。
计算公式与发病率相同,但观察时间更短。
在食物中毒,职业中毒,传染病的爆发与流行。
8. 续发率(SAR ):也指二代发病率,指在某些传染病最短潜伏期到最长潜伏期之间,易
感接触者中发病人数占所有易感接触者总数的百分比。
计算公式:续发率:100%*潜伏期内易感接触者中发病人数÷易感接触者总人数。
应注意,进行续发率计算时,必须将原发病例从分子及分母中去除。
用于比较传染病传染力的强弱。
分析流行病流行因素及评价卫生防疫措施的效果。
9. 患病率:也称现患率,是指某特定时间内总人口中某病新旧病例所占的比例。
时点患病率:K*某一时点某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该时点人口数
期间患病率:K*某观察期间某人群中某病的新旧病例数÷同期的平均人口数 影响患病率的原因:升高:1 新病例增加(发病率增高) 2治疗水平提高,患者免于死亡,但未痊愈,病程延长 3 未治愈患者寿命延长4 病例迁入 5 健康者迁出 6 易感者迁入 7 诊断水平提高 8 报告率提高
降低:1 新病例减少 2 病死率增高 3 病程缩短 4 治愈率提高 5 健康者迁入 病例迁出
用于表示病程较长的慢性病的发生和流行情况。
某病对居民健康危害的严重程度,还用于医疗规划设置,医院床位周转 卫生设施 医疗质量的评价 医疗费用
10. 感染率:是指某时间内被检人群中某病原体现有感染者人数所占的比例,用百分率表
示。
计算公式:100%*受检者中感染人数÷受检人数
11. 死亡率:表示一定期间内,某人群中总死亡人数在该人群中所占的比例,是测量人群死
亡危险最常用的指标。
计算公式:K*某人群中某年总死亡人数÷该人群中同年平均人口数
12.
病死率:表示一定时期内某病死亡者占该病患者的比例,表示某病患因该病死亡的危险
性。
(急性传染病,反应医疗水平和诊治能力)
计算公式:100%*某时期内因某病死亡人数÷同期某病的病人数它受疾病严重程度,疾病诊断及治疗水平和病原体毒力的影响。
13.生存率:指接受某种治疗的病人或某病患者中,经N年随访尚存活的病人数所占比例。
计算公式:100%*随访漫n年尚存活的病例数÷随访满n年的病例数用于评价病程较长疾病的远期疗效常用于癌症心血管疾病,结核病等慢性病的研究。
14.散发:是指发病率呈历年的一般水平,各病例间在发病时间,发病地点上无明显联系,
表现为散在发生。
15.暴发:在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突然发生很多症状相同的病人。
16.流行:某地区某病的发病率显著大于该病历年的发病率水平。
17.大流行:某病发病率显著大于该病历年发病率水平,疾病蔓延迅速,涉及地区广泛,短
时间内跨越省界,国界甚至是州界形成世界性流行。
横断面分析:主要分析同一时期不同年龄组或不同年代各年龄组的发病率患病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多用于某时期传染病或潜伏期较短疾病的年龄分布。
年龄与肺癌发病关系特点:1 不同年代相同年龄组的发病率不同。
2 同一时期各年龄组人群肺癌的发病率不同。
出生队列分析:同一时期出生的一组人群成为出生队列。
其特点是:1,各个出生队列的人群发病率都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显著升高。
2,同一年龄组,出生较晚的发病率高,出现高峰期早发病年龄提前。
地区分布差异:
城市分布差异;
时间分布四个期:1短期波动:指持续几天,几周,几个月的疾病流行和疫情爆发。
2季节性:指在一定季节内,呈现发病率增高的现象。
3 周期性:疾病频率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有规律的起伏波动,每隔若干年出现一个流行高峰的现象
4长期趋势:也指长期变动,指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内,通常为几年或几十年,疾病的临床特征,分布状态,流行强度等方面所发生的变化。
15实验流行病学的基本特点:
1,属于前瞻性研究
2,随机分组
3,有均衡可比的对照组
4,有人为施加的干预措施。
16实验流行病学的设计原则: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目的,按照预先确定的研究方案将研究对象随机分配到试验组和对照组,对试验组人为的增加或减少某种因素,。
1,对照,设立试验组和对照组,去除非研究因素的干扰。
2,随机化用随机化可以提高组间均衡性,使研究对象具有可比性。
3,盲法经过盲法处理,减少或避免因主观心理因素对试验造成的误差。
4,重复消除非研究对象的干扰,是指在相同条件下,重复试验的过程。
17.对照类型:1,标准对照,又称阳性对照。
是指现行最有效的药物或临床最常用的药物或治疗方法作为对照。
用以判断新药或新疗法是否优于现行药物或疗法。
2,安慰剂对照,又称阴性对照,用没有任何药理作用的安慰剂作为对照。
3,交叉对照4,相互对照5 自身对照,
18.盲法的应用
单盲,单盲是指研究对象不知道自己所在分组和所接受的处理,但观察者和资料收集分析者知道。
双盲,研究对象和观察者不知道分组情况,也不知道研究对象接受的处理措施。
三盲,研究对象、观察者和资料整理分析者均不知道研究对象的分组和处理情况。
18.筛检:运用快速,简便的试验,检查或其他方法,将健康人群中那些可能有病或缺陷,
但表面健康的个体,同那些可能无病者鉴别开来。
是从健康人群中以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为目的的一系列医疗实践组成的卫生医疗活动。
19.筛检的实施原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 筛检的疾病首先这个疾病是这个地区现阶段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它是患病率水平
高,对人体健康和生命造成严重损害。
其次,有足够长的可识别临床前期。
最后,对疾病的预防效果及副作用有清楚的认识。
2 疾病的筛检试验要求试验方法简单,经济,安全准确,且容易被受检者接受。
3疾病的治疗对筛检阳性者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法或可行的干预措施。
即,早期治疗优于晚期治疗
4 整个筛检项目:经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证明该筛检项目可以有效降低死亡率和病死
率,其带来的益处应超过临床检查和治疗引起的结果。
总之,最基本的条件是,适当的筛检方法,确诊方法和有效的治疗手段,三者缺一不可。
20.筛检评价指标:真实性,可靠性,预测性
—————————————————————————————————————
筛检试验金标准(患者)金标准(非患者)合计—————————————————————————————————————阳性真阳性A 假阳性B R1
阴性假阴性C 真阴性D R2 —————————————————————————————————————合计C1 C2 N ———————————————————————————————————
(一)真实性:又称效度,指测量值与实际值相符合的程度。
用于评价真实性的指标有:1)灵敏度与假阴性率(互补)
灵敏度又称真阳性率:实际有病而按筛检试验标准被正确的判为有病的百分比。
反应了筛检试验发现病人的能力。
计算公式为A÷(A+C)*100%
假阴性率:又称漏诊率,指实际有病,但根据筛检试验被确定为无病的百分比。
筛检漏诊病人的情况。
计算公式为C÷(A+C )*100%
2)特异度与假阳性率(互补)
特异度又称真阴性率,指实际无病,根据筛检试验正确的判定为无病的百分比。
反映了
筛检试验确定非病人的能力,计算公式为D÷(B+D)*100%
假阳性率:又称误诊率,指实际无病,但根据筛检试验被确定为有病的百分比。
筛检误诊病人的情况。
计算公式为B÷(B+D)*100%
3)正确指数:正确指数=(灵敏度+特异度)—1
4)似然比:+LR 阳性似然比=真阳性率÷假阳性率=灵敏度÷(1-特异度)
-LR 阴性似然比=假阴性率÷真阴性率=(1-灵敏度)÷特异度
(二)可靠性:又称信度,精确度或可重复性,指相同条件下使用某种测量工具,重复测量同一受试者时获得相同结果的稳定程度。
1)标准差与变异系数。
值越小,越好
2)符合率和kappa值
符合率又称一致率,指筛检试验判定的结果与标准诊断的结果相同的人数占总受检人数的比例。
符合率=(A+D)÷(A+B+C+D)×100%
kappa 值在0.4~0.75为中高度一致。
Kappa值》=0.75为一致性极好。
Kappa值《=0.4为一致性差。
计算可用公式=[N*(A+D)-R1C1-R2C2]÷[N*N-R1C1-R2C2]
3)预测值:根据筛检结果来估计受检者患病和不患病可能性的大小。
阳性预测值(PPV):筛检试验阳性者患目标疾病的可能性。
=A÷(A+B)*100%
阴NPV 阴不=D÷(C+D)
当灵敏度和特异度一定,疾病患病率降低时,阳性预测值降低,阴性预测值升高。
当患病率一定,降低灵敏度,特异度将提高,此时阴性预测值将下降,阳性预测值将升高。
21.阳性结果截断值的确定:
1 疾病的预后结果差,漏诊病人可能带来严重后果,又有可靠治疗方法,将临界值向左
移。
提高灵敏度。
发现更多可疑病人
2若疾病的预后不严重,治疗方法又不理想,临界点向右移,把非患者鉴别出来。
减少假阳性率。
3 若假阳性者的进一步诊断费用太高,为了节约经费,将临界值向右移动。
4 若灵敏度和特异度同等重要,将临界值定在病人和非病人的分布曲线的交界处。
除了以上四个,还可以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来决定最佳临界点。
曲线下的面积反映了诊断试验价值的大小,面积越大,越接近1,诊断的真实度越高。
越接近0.5,诊断的真实度越低,当等于0.5时,则无诊断价值。
22.联合试验:在实施筛检时,可以采取两种或两种以上筛检试验检查同一受试对象,以提高筛检的灵敏度或特异度,增加筛检的受益,这种方式称为联合试验。
1,串联试验:又称系列试验,即全部筛检试验结果均为阳性者才定为阳性。
特异性↑,但是灵敏度↓,例如,筛检糖尿病。
尿糖检查和血糖,均阳后,用糖耐量确诊。
2,并联试验:又称平行试验,即全部筛检试验中,任何一项试验结果为阳性,就可定义为阳性。
灵敏度↑,特异度↓例如乳腺癌筛检。
计算:联合试验时,计算灵敏度和特异度是,单独算各自方法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灵敏度是将所有患病的+相加作为分子,C1为分母。
特异度是将所有未患病的-作为分子。
C2为分母。
计算串联试验情况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灵敏度是将++的患病的数量作为分子。
C1为分母。
特异度是有-的不患病的数量相加作为分子,C2为分母。
计算并联试验情况下的灵敏度:将有+的患病率的数量相加作为分子,C1为分母。
特异度是将- - 的不患病的数量作为分子。
C2为分母。
23.偏倚
1,选择偏倚:是指被选入到研究中的研究对象,与没有被选入者特征上的差异所导致的系统误差。
选择偏倚的控制方法:1,掌握发生环节。
2,严格选择标准3,研究对象的合作4 采用多种对照
选择偏倚的常见类型:1)入院率偏倚2)现患病例-新发病例偏倚3)检出症候偏倚4)无应答偏倚5)易感性偏倚
2,信息偏倚:在研究实施过程中,获取研究所需信息时产生的系统误差。
信息偏倚的控制方法:1,严格信息标准2,盲法收集信息3,采用客观标准4,调查技术的应用5,统计学的处理。
3,混杂偏倚:指流行病学研究中,由于一个或多个潜在的混杂因素的影响,掩盖或夸大了研究因素和研究疾病之间的联系,从而使两者之间的真正联系被错误的估计的系统误差。
混杂偏倚的控制方法:1,限制2,随机化3 匹配4 统计学处理
24 病因:那些能使人群发病概率增加的因素,就可以认为是疾病的病因,其中某个或多个不存在时,人群疾病发病频率就会下降。
复杂病因所致疾病或未明病因时,相关治病因素常被称为危险因素。
25.病因的研究步骤:1,建立病因假设(Mill准则求同法,求异法同异并用法共变法剩余法)2,检验病因假设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3,验证病因假设
26.因果推断的标准(Hill标准):1关联的时序性2关联的强度3关联的可重复性4关联的特异性5剂量-反应关系 6 关联的一致性7生物学合理性8 实验证据
27健康:健康是指生理心理精神和社会方面的一种动态圆满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和虚弱。
28三级预防:第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是在疾病或伤害尚未发生时,针对病因或危险因素采取措施,降低有害暴露水平,增强个体对抗有害暴露的能力,预防疾病的发生,或至少推迟疾病的发生。
是消除或消灭疾病的根本措施。
第二级预防:又称三早预防,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是在疾病早期,症状体征尚未表现出来或难以察觉,通过早发现并诊断疾病,及时给予适当治疗有更大机会实现治
愈。
或疾病无法治疗,可以通过治疗阻止疾病发展到更严重的阶段。
第三级预防:又称临床预防或疾病管理。
发生在疾病的症状体征明显表现出来后。
早期,通过适当治疗缓解症状,预防疾病进一步恶化,预防急性事件的发生和复发,到了疾病的晚期,通过早期发现和管理治疗,对已经发生的残疾进行康复治疗,最大限度的恢复个体的机体功能和社会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
29公共卫生监测:是指长期,连续,系统的收集有关健康事件,卫生问题的资料,经过科学分析和解释后获得重要的公共卫生信息,并及时反馈给需要这些信息的人或机构,用于指导制定,完善和评价公共卫生干预措施和策略的过程。
30,被动监测:下级单位常规的向上级机构报告监测资料,而上级单位被动的接受
主动监测:根据特殊需要,上级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