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英汉思维的差异看形合与意合的转换
从中英单词对比中西思维方式不同
从中英单词对比中西思维方式不同一、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对比一综合vs.分析口综合思维,即在思想上将对象的各个部分联合为整体,并将它的各种属性、方面等结合起来。
翻译家杨友钦1999曾说,中国人强调整体和归纳;而西方人则注重分析和细节。
由于中国人偏好综合,导致了思维上整体优先,即强调整体思维。
中国传统哲学试图寻求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追求“万物一体”“天人合一”。
因此,中国人喜欢先从整体上分析事物,然后再将其分成不同的部分。
在西方,柏拉图首先提出“主客二分”的思想。
分析性思维从二元的角度解释世界。
它明确区分精神与物质、主体与客体、现象与本质,并把二者对立起来。
分析性思维是把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然后深入分析各个部分在整体中的作用和地位,进而了解其特殊本质。
二形象vs.抽象口形象思维指在头脑中对记忆表象进行分析综合、加工改造,从而形成新的表象的心理过程。
中国人的形象思维较为发达,习惯于运用形象的方法表达抽象的概念,并且大量运用形象类比的方法,通过物体的形象表达思想,重视直观经验。
抽象思维,是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活动。
这种思维需要遵循逻辑规律,所以又称逻辑思维。
西方人倾向于使用表达同类事物的整体概念来表达具体的现象或事物,比较重视抽象思维的运用。
在语言中大量使用涵义模糊、指称笼统的抽象名词来表达复杂的理性概念。
三螺旋型vs.直线形口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受其文化影响巨大。
在社会中人们会根据一些约定俗成的习俗或规则来为人处事,他们总是从一个整体的角度认识并指出事物。
Hofstede1991指出,中国人从直觉或感觉上去思考,认为个体与社会是一个整体,其思考方式是呈螺旋型的。
与此相反,西方人善于分析推理,其思维模式是呈直线形,即一开始就表达出自己的思想。
因此,他们逐渐形成了直线形思维模式。
受其逻辑思维传统影响,西方人在推理和判断事物时更倾向于追求精确。
二、中西思维差异对语言表达的影响一词汇方面1.词汇选择英语词类可分为10种,并与汉语词类没有完全一一对等关系。
汉英语言对比的意合与形合
汉英语言对比的意合与形合[摘要]语言学界和翻译界普遍认同形合与意合是英汉语之间最重要的区别特征。
汉语以意合为主,形合为辅,以意驭形;而英语以形合为主,意合为辅,以形制意。
本文具体分析了意合形合在汉英语言中的种种现象,并剖析了其内在成因。
本文认为,中国传统哲学的整体观,汉民族的综合思维和模糊思维是汉语意合趋向的能动的理性根源;形合特征则是西方民族依照原子哲学观和形式逻辑思维法则,对其语言的发展走向做出的自然选择。
Hypostasis and parataxis in the contrast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Key words: Hypostasis; Parataxis; English; ChineseAbstract :In linguistics and translation, hypostasis and parataxis are generally accepted as the most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s which distinct English and Chinese. Parataxis dominates in Chinese and hypostasis is in a subordinate position, the meaning restricting the form, while English is the opposite. This essay analyses in details various phenomena of parataxis and hypostasis in Chinese and Eng-list, and explores their inner causes of forming. The article maintains that the idea of wholeness i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philosophy, the thought of synthesis and the thought of ambiguity in the nationality of Han are the dynamic theoretical bases on which Chinese tends to be in parataxis; hypo taxis is the natural choice that the western has made according to the philosophy of atom and the thought of form logic.语言学界和翻译界普遍认同形合与意合是英汉语言之间最重要的区别特征。
英汉翻译中从形合到意合的转变技巧
英汉翻译中从形合到意合的转变技巧把英语文本翻译成汉语一直以来是一项艰巨而又繁琐的任务,翻译家在翻译过程中,总是要在英汉语言的形式差异和文化背景的不同之间找到一个调和的平衡。
本文的目的是介绍和分析从形式到意义的转变技巧,这是一种从英文翻译为汉语的技巧,主要有以下几种:把握翻译原则、词语翻译、句法翻译和意义翻译。
首先,在任何翻译任务中,把握好翻译原则是最重要的。
传统的翻译原则是“审静而准确”,即翻译时要仔细审查原文,并尽量把译文与原文保持一致。
相反,“注重准确性”则要求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尽可能将原文的文体、水平和意义精确地传达给译者。
其次,词语翻译是翻译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词语翻译包括两个层面:音译和意译。
音译是把英语词组直接使用汉语拼音或英语词语翻译成汉语,而意译则要求翻译者把英语词汇完全反映在汉语词语中,例如把“life”翻译成“生命”,把“love”翻译成“爱”。
此外,句法翻译是翻译时的重要技巧,它是指把英语句子的结构和语法完全反映在汉语句子中。
句法翻译的重点在于把汉语的句法结构与英语的句法结构保持一致,例如当一个英文句子中有一个宾语从句时,句法翻译就要在汉语句子中找一个相应的宾语从句,使汉语句子与英文句子保持一致。
最后,意义翻译是翻译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是把英语中的意义反映在汉语中,这有时也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因为汉语与英语在文化背景和母语思维上有着很大的差异。
这种翻译技巧是非常重要的,它在两种语言之间建立一个良好的桥梁,把英语的文意传达给汉语的读者。
综上所述,从形式到意义的转变技巧是一种从英文翻译为汉语的技巧,它包括把握翻译原则、词语翻译、句法翻译和意义翻译四个环节。
在英汉翻译中,翻译这些技巧都非常重要,把握好这些技巧可以帮助翻译者将英文中的文意准确、完整地传达给汉语读者。
汉英翻译中意合与形合的转换
汉英翻译中意合与形合的转换【摘要】在汉英翻译中,意合与形合是两种不同的翻译方式。
意合翻译注重表达原文的意思,而形合翻译则更注重原文的形式和结构。
本文从意合翻译和形合翻译的特点入手,分析了它们在汉英翻译中的应用和转换方式。
通过实例分析和案例讨论,展示了在不同情况下如何选择合适的翻译方式。
结论部分强调了意合与形合的转换对于汉英翻译的重要性,提出了未来发展的展望。
总结指出,汉英翻译中意合与形合的转换是一项重要的技能,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以提高翻译质量和准确性。
【关键词】意合翻译, 形合翻译, 中意合与形合的转换, 实例分析, 案例讨论, 重要性, 未来发展展望, 总结1. 引言1.1 汉英翻译中意合与形合的转换The transformation between "意合" and "形合" in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is essential for achieving accurate and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It requires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both languages and cultures, as well as the ability to navigate the subtle nuanc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2. 正文2.1 意合翻译的特点意合翻译是指在翻译过程中注重表达原文的意思和情感,并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
其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忠于原意:意合翻译注重传达原文的原意和情感,而不是逐字逐句的翻译。
译者会根据上下文和语境进行合理的转换,以保证译文表达的意思符合原文的内涵。
2. 灵活性:意合翻译注重整体效果,译者可以在保持原意的前提下适当增删内容或调整语序,以使译文更通顺、自然。
3. 文化契合:意合翻译会考虑到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和习惯,尽可能使译文贴近读者的文化认知,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接受度。
英汉语言与思维方式之形合与意合
英汉语言与思维方式之形合与意合英汉语言一个最重要的区别就是英语的形合,汉语的意合。
所谓形合,指的是句中的词语或分句之间用语言形成手段(如关联词)连接起来,表达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
英语造句主要采用形合法。
所谓意合,指的是词语或分句之间不用语言形式手段连接,句中的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通过词语或分句的含义表达。
汉语造句主要采用意合法。
(一)英语的形合法英语造句常用各种形式手段连接词、语、分句或从句,注重显性接应,注重句子形式,注重结构完整,注重以形显义。
英语句中的连接手段和形式不仅数量大,种类多,而且用得十分频繁:1、关系词和连接词。
关系词包括关系代词和系副词如who,whom,whose,that,which,what,when,where,why,how等。
连接词包括并列连词和从属连词,如and,or,but,yet,so,however,as well as,when,while,since,unless等。
英语造句几乎离不开这些关系词和连接词。
汉语则少用甚至不用,如:1)When I try to understand what it is that prevents so many Americans from being as happy as one might expect, it seems to me that there are two causes, of which one goes much deeper than the other. 为什么如此众多的美国人不能如想象中那样幸福呢?我认为原因有二,而两者之间又有深浅之分。
2)It is flattering to believe that they are too profound to be expressed so clearly that all who run may read, and very naturally it does not occur to such writers that the fault is with their own minds which have not the faculty of precise reflection.认为自己的思想深奥,不可能表达得很清楚,让任何人都能理解,这是一种虚荣的念头。
英汉的形合与意合之别的论文
汉英思维模式差异(形合与意合)
汉英思维模式差异(形合与意合)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各民族的观念、语言、思维习惯、情感和意志等的构成要素都有差别。
一个民族特有的思维模式往往潜藏于讲该语言的人的思想深处,这种隐蔽的机制常常处于一种无意识状态,只有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时,人们才察觉和意识到。
就英语与汉语而言,也许在语言学上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在于形合与意合的差异。
英语重形合(hypotaxis),句中各意群,成分之间都用适当连接调(Connectives)组成复句,形式上比较严谨,缺乏弹性;汉语则重意合(parataxis)即更多地依靠语序直接组合复句,由于其句子成分用逻辑意义贯穿起来,结构灵活、简洁,不会引起误解。
英语注重运用具体的连接手段以达到语法形式的完整,这些句子组织严密,层次井然有序。
在单个句子内,往往以一个主谓结构为核心框架,借助众多的形态变化来表示各种语法关系,形成一种主句套从句、结构复杂的复合句。
如:Where there is a will,there is a way.这句谚语用Where连接,逻辑关系较为清晰;而汉语相对应的表达方式“有志者,事竟成”则未用任何连词传达了相同的意思。
汉语很少使用连结手段,句子看上去松散,缺乏明显的外在逻辑联系。
通过句子内在的意义将句群连在一起。
如汉语古词: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这些隐含丰富内蕴的词句末用任何连结词,却带给人们无穷的意境和无尽的遐想。
将汉语无主句的唐诗译成英语,翻译家则需根据英语习惯加上主语,如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两句,许渊冲翻译为:Looking up,I find the moon bright;Bowing,in homesickness I'm drowned.英语句子加上了主语I,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
这些差异反映了英汉民族思维方式的不同:英民族重理性.重逻辑思维;汉民族重悟性,注重辩证思维。
掌握了上述差别,翻译工作者在构句上就有了基础。
翻译研究:探索英汉翻译实践中形合到意合的转变
探索英汉翻译实践中形合到意合的转变由于东西方在文化、理念、生活、思维以及审美等方面的差异性,其语言在语法、句子结构以及文章结构成分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英语和汉语的比较研究中形合与意合的问题一直都是国内外学术界和翻译界所关注的重要课题。
下面,笔者将具体分析形合与意合,以及形合到意合的转换等问题。
一、形合与意合(一) 形合形合指借助语言的词汇手段和形态手段来实现词语或是句子之间的连接。
注重的是句子形式上的连接。
主要的形合手段:形态、形式词。
形态是指语言的构词与构型;形式词则有连接词、关联词、介词、助词、语气词和代词等。
(二) 意合意合是指借助语言的词语或是句子的意义、逻辑关系等来实现词语或是句子之间的连接。
注重的是行文意义上的连贯。
(三) 英汉翻译中形合与意合的影响1、逻辑表述不一。
由于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导致两种语言对逻辑关系的表述方式的不同。
英语句子注重的是形式上的完整性,有16种时态和各种不同的连接词来表述动作的时间,其句子的顺序不受动作发生的实际时间约束,可根据自己的语言意图来进行句子成分的排列,逻辑关系的表述不受语序的强制性影响。
而汉语注重的是语意上的连贯性,一般都有固定的语序来体现逻辑关系,动作的先后顺序都是按照发生时间的先后来逐步展开的,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则是依靠各个成分之间的排列顺序来体现的。
同时,英语和汉语在因果关系、假定结果关系等方面的逻辑关系表述也不一致。
这就需要翻译者进行翻译时,要特别注重两种语言在逻辑表述上的差异性。
考虑英语的句子结构与构成成分,考虑汉语的语言思维,翻译的句子要按照事物发生的事理顺序来组织语言,各成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充分连接,以体现句子的完整性与流畅、优美的意境。
例:You and I remain the same in different time, at different places, among different people ;time is changing, space is changing and everything is changing ,except my endless love for you!译文: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人群,相同的只有你和我;时间在变,空间在变,一切都在变,不变的只有对你无限的思念!在这段句子中,使用了and、except 等形式词来连接句子,使句子的结构严谨,符合语法要求。
中英思维方式的差异及翻译中思维方式的转换
中英思维方式的差异及翻译中思维方式的转换作者:项琳琳来源:《校园英语》 2020年第14期文/项琳琳【摘要】中英思维方式的差异导致两种语言在选词、句子结构以及语序衔接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因此,相关翻译人员需要在清楚掌握两者不同之处的前提下,在翻译过程中实现思维方式的转换,从而提高翻译质量。
本文就中英思维方式中存在的差异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探究翻译过程中两种思维方式的转换。
【关键词】中式思维;英式思维;翻译;转换【作者简介】项琳琳,大连外国语大学。
一、中英思维方式差异分析1.整体性思维与分析性思维。
作为人类思维的两大基本形式,整体性思维和分析性思维分别是中西方民族秉承的思维模式。
中式思维强调“天人合一”,注重个人领悟和时间顺序,重视综合、概括和整体;而英式思维将人与事物分隔开,强调形式一致与逻辑分析,重视独特与个体。
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在汉英两种语言中有所体现。
汉语重意合,众多短句只需要按照思绪或时间顺序罗列,用逗号连接即可。
而英语重形合,英文有严格的句工结构和语法规则,各短句之间需分清主次。
另外,模糊概括的用语常出现在汉语中,而细腻具体的用语常出现在英语中。
例如,“bulge, protrude, stick out, jet out, swell”等词都译为汉语中的“突出”,可它们却暗指不同的突出物和突出方向。
在汉语中,“突出”一词可用于任意语境;而在英语中,则需要根据不同语境选择不同的词语。
2.具象思维与抽象思维。
英式思维重视抽象概念,而中式思维更重视具体概念并视其为抽象概念的基础。
中英这两种思维方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用词上,两种语言会选用不同的词性表达同一个意思。
英语多选用表示静态和抽象的名词和介词,而汉语则常使用表示动态和具体的动词。
对于这两种思维方式的不同,翻译时需要转换遣词造句的习惯。
如“加快建立”译为“speed up the establishment”。
其中,“加快”为状语,“建立”为动词。
英汉对比研究——形合与意合
英汉对比研究——形合与意合作者:田雪晴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21期摘要:英语是以形合为主的语言,汉语是以意合为主的语言,二者在表达方式上有很明显的区别。
英语造句几乎离不开关系词和连接词,汉语却少用甚至不用这类词。
汉语造句少用甚至不用形式连接手段,更注重隐形连贯,注重时间和事理顺序,注重功能、意义,注重以意役形。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分析对比英语的形合与汉语的意合,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关键词:形合;意合;英汉对比一、衔接方式英语和汉语在衔接方式上的主要区别就是英语注重形合,汉语注重意合。
与汉语相比较,英语更注重形合主要表现在,英语的词类区分和词语的形态更加丰富多样。
英语句子的结构关系通常用连接词或连接手段来体现。
在英语语言的使用中对句法和形式的要求也相对严谨。
与之相反的是,汉语更注重意义上的契合。
汉语的语言文字没有形态上的变化,也没有明显的词类之分。
在汉语语言的使用中对句法和形式的要求不是很明显。
汉语的词语意藴丰富,词语可以相对随意的自由组合。
从整体的语句来看,汉语语言的使用者对语句的理解更依赖语境。
讲汉语的中国是高语境文化。
在高语境文化的环境下,交际语言更依赖于交际语境,而不是交际语言本身。
所以汉语中对于衔接手段等形式上的贯通不是十分注重,更注重的是语义上的贯通。
所以汉语的结构通常比较简单明了,仅通过对有实在含义的汉字进行组合,就能传达想要表达的意思。
比如中国的四字成语等等。
而英语的使用者,通常来自欧美、加拿大等低语境文化环境。
低语境文化的环境下,交际语言相较于依赖交际环境,更依赖交际语言本身。
因而对语言本身的形态变化和表达的准确性要求更高。
例如,“If you don’t come,I will not leave.”“你不来,我不走。
”这里英文中使用的“If”就表现了从句与主句之间假设和判断的关系,汉语则没有使用任何连接词,而且丝毫不会显得突兀,反而让人觉得简单明晰。
由此可见,英语是以形合为核心的,而汉语则是以意合为核心。
浅谈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形合与意合
浅谈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形合与意合引言:一直以来,形合(hypotaxis)和意合(parataxis)是翻译学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
在语段层面上对比英汉两种语言,会发现二者本质性的差异---汉语重意合轻形合而英语则重形合轻意合。
就像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E.Nida)在其著作《译意》(Translating Meaning)一书中所提出的“就汉语和英语而言,也许在语言学中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就是意合与形合的对比。
”一. “意合”与“形合”的概念所谓形就是形式,形合即形式的合拍;意即意义,意合即追求意义的整合,不求逻辑的严密。
形合借助语言形式手段(包括词汇手段和形态手段)来实现词语或句子的衔接;意合不借助语言形式手段而借助词语或句子所含意义的逻辑联系来实现词或句子的连接。
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
语言学家王力曾形象地指出:西洋语的结构好像连环,虽则环与环都联络起来,毕竟有联络的痕迹;中国语结构好像无缝天衣,只是一块一块的拼凑,凑起来还不让它有痕迹......西洋语法有很多呆板的要求,如每一个clause里必须有一个主语......中国语法只以达意为主,如初系的目的语可兼次席的主语,又如相关的两件事可以硬凑在一起,不用任何的connective word。
(转引自《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176页)二. 形合与意合对英汉转换的影响充分考虑到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的特点,对于英汉两种语言的成功转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般情况下,需要考虑到以下因素。
㈠. 零位主语(null subject)零位主语也叫无主句,在汉语中广泛存在。
也是汉语轻形合重意合的充分体现。
汉语中经常有承前省略主语甚至不承前而直接没有主语的情况,这在英语中就算不合乎语法的病句,但在汉语中却是正常的句子,读上去很自然,丝毫没有病句之感。
例句一:凭窗站了一会,微微的觉得凉意侵入。
转过身来,忽然眼花缭乱……(冰心:《微笑》,转自《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雪,123页)原句括号部分有两处省略主语“我”,补充全了应该是:我凭窗站了一会,微微的觉得凉意侵入。
谈汉英翻译中“意合”到“形合”的转化
谈汉英翻译中“意合”到“形合”的转化谈汉英翻译中“意合”到“形合”的转化谈汉英翻译中“意合”到“形合”的转化谈汉英翻译中“意合”到“形合”的转化精品源自英语一、引言“形合”(hypotaxis)与“意合”(parataxis)是英汉对比研究和翻译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是英语和汉语篇章组织的常用手段。
美国着名的翻译理论家奈达(EugeneA.Nida)在其着作《译意》(Translating Meaning)中曾指出“就汉语和英语而言,也许在语言学中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就是形合与意合的对比……”。
而在我国,“形合”和“意合”的概念最早是于1944年由王力先生在《中国语法理论》一书中提出。
所谓“形合”,就是依仗形式(包括词的变化形态,词汇的衔接等)将语言由“散”(个体的词)到“集”(词组乃至语篇)的语言组织手段;而“意合”则是依仗意义:即内在的逻辑关系组织语言的手段。
一般来说,英语和汉语在语言结构上的主要区别就是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
故“形合”意合英语重形合强调结构的完整性和形态的严谨性,注重的是显性连接(overt cohesion)和以形显意;而汉语重意合强调内容主次性和表意的完整性,注重的是隐性连贯(covert coherence)和以意统形。
二、汉英翻译中“意合”与“形合”的特征及其转化(一)、英汉在连贯方式上的“形合”和“意合”连贯是句子依照合理的语义和逻辑关系,恰当地连为一体的语篇特征。
在汉语的表达中,由于其重意合的特征,使得这种句子之间的联接及语篇内的连贯往往隐含在上下文中,呈“隐形”;但这并不妨碍汉语读者对其阅读和理解,因为汉语是借助语篇的语境意义来弥补其在逻辑和连贯方面的不足。
而在英语的表达中,其逻辑和连贯关系是通过外在的形式,及词法和句法结构来体现的,因此其逻辑和连贯关系则表现出“显性”的特征,及语言学中的“形合”。
例如:【原文】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
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
【译文】We entered the railway station after crossing the River. While I wasat the booking office buying a ticket, father saw to my luggage.【原文】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
意合形合的汉英对比研究
意合形合的汉英对比研究汉英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和思维习惯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形合与意合的特点。
形合是指句子内部的连接依赖于语法和词汇手段,而意合则更注重语义和语境的内在。
本文将从词汇、语法、句式和篇章结构等方面探讨汉英两种语言在形合与意合方面的差异。
在词汇方面,汉语倾向于使用具体、形象的词汇,而英语则更注重使用抽象、概括性的词汇。
例如,要表达“美丽”的意思,汉语可能会用“花朵般美丽”等形象化的词汇,而英语则可能使用“gorgeous”等较为抽象的词汇。
英语中有很多抽象名词和介词,这些词语在汉语中往往没有对应的表达方式。
在语法方面,汉语句子内部的连接往往通过语序和虚词实现,而英语则更多地依赖时态、语态、数和格等手段。
例如,“他来了”这个简单的汉语句子,英语需要用“he comes”来表达,同时还需要注意动词的时态和语态。
英语中的从句、分词、动名词等复杂句型也常常是汉语所没有的。
在句式和篇章结构方面,汉语倾向于使用简单句和短句,强调并列关系,而英语则更注重复合句和长句,强调主从关系。
这种差异使得汉译英时需要将原文的短句、简单句进行扩展,而英译汉时则需要将原文的复合句、长句进行简化。
汉英两种语言在形合与意合方面的差异表现为:汉语倾向于使用具体、形象的词汇,注重语序和虚词,使用简单句和短句,强调并列关系;而英语则更注重使用抽象、概括性的词汇,依赖语法和词汇手段,使用复合句和长句,强调主从关系。
翻译时需要注意两种语言的特点,根据语境进行灵活处理。
在汉译英时,要注意将原文的意象词汇转化为英语中的抽象词汇,适当增加连接词以使句子更加流畅;在英译汉时,要注意简化英语的长句和复合句,适当使用动词使汉语表达更加生动有力。
通过理解形合与意合的差异以及相应的翻译技巧,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翻译这两种语言。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汉英两种语言在形合与意合方面表现出显著差异,但这并不意味着两种语言之间就没有共性。
从英汉思维的差异看形合与意合的转换
从英汉思维的差异看形合与意合的转换从英汉思维的差异看形合与意合的转换[文学语言学研究]梁素文约5139 字摘要:思维和语言是相互体现的,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思维是语言的思想内容。
在具体的英汉互译中,译者必须充分意识到形合和意合在译文中的具体转换,同时还要考虑到思维方式在翻译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
本文以刘士聪教授的《汉英英汉美文翻译与鉴赏》中的部分文章为例,具体地论证思维方式在形合和意合转换中的作用和影响,以期为英汉互译提供有效的策略。
关键词:英汉思维形合意合翻译1.引言翻译家M.S.Peden 认为,翻译是一项“破旧立新”的“重建事业”,而译者就是承担“重建工程的建筑师”——得首先打破原文的外形结构,然后在按译语的表达习惯组词成句(转引自张增健,1998)。
英汉作为两种不同的民族思维方式,必然会带来文化上的差异。
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表现在各自的语言中,虽然使汉语和英语各具民族特色,但是不能忽视的是由于思维的差异性,给翻译带来了诸多不便。
比如词汇缺失和文化上的不可译性。
概括来说,汉语的思维方式是“整体的”、“辩证的”、“形象的”、“主观的”、“模糊的”。
而英语的思维方式是“具体的”、“分析的”、“抽象的”、“客观的”和“精确的”。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充分意识到思维方式所起的作用,而不能仅仅满足于形合和意合的简单转换。
思维方式虽有其共同之处,但是其中的差异之处还要译者多加留意,以免带有“翻译腔”和“欧化”的倾向。
所以张增健(1998)其文章中就一针见血地指出:要为自己的翻译处理争取到更多的周旋、舒展的活动空间,而不致于被“脚镣”铐死。
2.英汉思维方式简略任何民族的思维模式都是在长期的地理环境、经济文化环境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转引自乔小六,2007)。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思维方式是一个民族所特有的,它已经固化在人的头脑中,同时它也是文化的一部分,进而影响着人们认识事物和观察事物的途径。
由于中国面临严峻的自然地理条件,从先秦时代开始,统治者就没有把外在世界当作人的对立物进行思考,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英汉的形合与意合之别
229教育视窗2020年第9期语言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感情和思维,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思维反映,不同的思维反映在语言上就会有不同的表现,西方分析型思维以逻辑、分析、线性为特点,注重形式的完备和逻辑分析,反映在语言上则表现出以形显义的特点,属形态型语言,语言大多明晰客观,符合理性。
而中国的思维模式则强调整体,是一种综合型的思维,习惯于从整体上把握对象。
反映在语言上则表现出以神统形的特点,属语义型语言,句子结构简短松散,缺乏逻辑,注重整体和谐。
1 英语的形合从词法上看,英语是一种拼音文字,26个字母是基本的文字表达符号,词的拼写和发音按一定的规则形成逻辑关系,语言信息表达依靠符号按一定的逻辑关系排列组合,因此可以说英语是一种重形式逻辑的语言,是一种有标记的语言。
由于英语的词是字母与音素的组合,具有形态发生功能,可以通过形式上的变化来表示意义上的变化。
而汉语的词本身没有形态上的变化,即没有形态发生功能。
从句法结构上看,英语同样表现出了高度的形式化和逻辑化。
其句法结构严谨并以动词为核心,注重显性衔接,注重句子形式,注重结构完整,注重以形显义,充分体现了形合的特点。
一是英语句子具有严谨的主谓结构。
主语是不可或缺的,谓语动词是句子的中心,两者协调一致,连接整个句子结构,这样就形成了句子的核心。
二是英语句子成分之间或词语之间必须保持协调一致的关系,这是英语形合的一个重要体现。
三是英语句子中的关系词、连接词和介词非常重要,通过这些词的应用,使英语句子形态变化丰富,使英语成为一种表达意义非常精确、高度形式化的语言。
从语篇上看,英语语篇注重结构完整,句子之间以形相连,逻辑严密,常运用大量的思维结构过渡性标记符号或连接词,从而达到语篇语义的总体连贯。
其语篇衔接呈现外显特征,只有通过使用连接词、介词以及过渡性标记符,才能连接成篇,表达确切的含义,这正体现了英语语言的形合特点。
2 汉语的意合从词法上看, 汉语属象形表意文字 虽然能够见字会意,但无以形成类似印欧语的那种屈折式形态变化,不具备拼音文字的形态发生学结构和功能。
汉英翻译中意合与形合的转换
汉英翻译中意合与形合的转换在汉英翻译中,意合与形合是两种翻译方式,它们分别强调翻译的意思和形式。
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和目标语言的特点,选择适当的翻译方式,以确保翻译的准确和自然。
本文将就汉英翻译中的意合与形合进行详细讨论,希望能对汉英翻译工作者有所帮助。
一、意合与形合的定义及区别意合和形合是中国翻译界提出的两种翻译方式,主要是指翻译时对原文的处理方式。
意合翻译是指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着重于传达原文的意思和情感,而形合翻译则是指翻译者着重于保持原文的形式和结构,一般来说,意合翻译更注重译文的通顺和自然,而形合翻译更注重译文的准确和精练。
二、意合与形合在汉英翻译中的应用在汉英翻译中,意合与形合的选择是由具体的语境和翻译目的决定的。
一般来说,对于一些文学作品或富有情感色彩的文本,意合翻译更为适合,因为这样能更好的传达原文的意思和情感。
而对于一些科技论文、法律文件等,形合翻译更适合,因为这样能更准确的表达原文的内容。
意合与形合的转换也是翻译的一种技巧。
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翻译者有时需要将原文的意合翻译转化为形合翻译,或者将原文的形合翻译转化为意合翻译,这要求翻译者具备一定的语言功底和翻译技巧。
只有灵活掌握意合与形合的转换技巧,才能做到在不同的翻译场景中选择合适的翻译方式,确保翻译的准确和自然。
三、意合与形合的转换技巧在将意合翻译转化为形合翻译时,翻译者需要注重文本的准确性和精确性。
首先要确保译文能够准确传达原文的内容和信息,保持原文的结构和语法,并考虑译文的简洁和通顺。
这就要求翻译者熟练掌握英语的语法和表达方式,能够准确地将原文的意思转化为英语表达。
还要考虑在译文表达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英语的表达方式,使译文更为自然和贴近英语的表达习惯。
在将形合翻译转化为意合翻译时,翻译者需要注重文本的自然和流畅。
首先要保持译文与原文的意思和情感一致,使译文更为自然和通顺,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
其次要注重译文的语言质量,让译文更有表现力和艺术感。
英汉对比研究——形合与意合
英汉对比研究——形合与意合田雪晴桂林理工大学摘要:英语是以形合为主的语言,汉语是以意合为主的语言,二者在表达方式上有很明显的区别。
英语造句几乎离不开关系词和连接词,汉语却少用甚至不用这类词。
汉语造句少用甚至不用形式连接手段,更注重隐形连贯,注重时间和事理顺序,注重功能、意义,注重以意役形。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分析对比英语的形合与汉语的意合,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关键词:形合;意合;英汉对比一、衔接方式英语和汉语在衔接方式上的主要区别就是英语注重形合,汉语注重意合。
与汉语相比较,英语更注重形合主要表现在,英语的词类区分和词语的形态更加丰富多样。
英语句子的结构关系通常用连接词或连接手段来体现。
在英语语言的使用中对句法和形式的要求也相对严谨。
与之相反的是,汉语更注重意义上的契合。
汉语的语言文字没有形态上的变化,也没有明显的词类之分。
在汉语语言的使用中对句法和形式的要求不是很明显。
汉语的词语意藴丰富,词语可以相对随意的自由组合。
从整体的语句来看,汉语语言的使用者对语句的理解更依赖语境。
讲汉语的中国是高语境文化。
在高语境文化的环境下,交际语言更依赖于交际语境,而不是交际语言本身。
所以汉语中对于衔接手段等形式上的贯通不是十分注重,更注重的是语义上的贯通。
所以汉语的结构通常比较简单明了,仅通过对有实在含义的汉字进行组合,就能传达想要表达的意思。
比如中国的四字成语等等。
而英语的使用者,通常来自欧美、加拿大等低语境文化环境。
低语境文化的环境下,交际语言相较于依赖交际环境,更依赖交际语言本身。
因而对语言本身的形态变化和表达的准确性要求更高。
例如,“If you don’t come,I will not leave.”“你不来,我不走。
”这里英文中使用的“If”就表现了从句与主句之间假设和判断的关系,汉语则没有使用任何连接词,而且丝毫不会显得突兀,反而让人觉得简单明晰。
由此可见,英语是以形合为核心的,而汉语则是以意合为核心。
从形合与意合角度探讨英汉语言文化对比
从形合与意合角度探讨英汉语言文化对比近几年来,形合与意合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
本文主要从形合与意合角度探讨英汉语言文化对比,并选取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和朱纯深英译版本进行实例分析,从而为文学翻译提供参考。
标签:形合与意合语言文化《荷塘月色》一、引言《荷塘月色》是朱自清于1927年7月在北京清华园创作的一篇精美散文,堪称中国现代散文的名篇。
作者采用首尾呼应的结构、清新自然的语言、天然去雕饰的风格、新奇贴切的联想、新奇别致的比喻及精心推敲的炼字,描绘了一幅有着梦幻般诗意的立体可观的荷塘月色图,营造了一个静谧阴沉的小天地(李平,2005)。
朱纯深的整篇译文的风格始终与原文一一辉映,文笔清新、自然、流畅,全文首尾相连,通篇透着质朴气息。
形合与意合是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的一个重要层面。
本文将阐述形合与意合的内涵,并以《荷塘月色》汉英文版本为例进行语言和文化两个层面的对比。
二、形合与意合形合指一切借形式与形态手段完成句法组合的方式,包括语汇词类标记、词组标记、语法范畴标记、句法项标记、分句与分句之间的句法层级标记、句型标记(如从句)、句式标记(如提问句)等;意合指不借助形式手段来体现词语之间或句子之间的意义或逻辑关系。
(张迪,2011)许多学者对形合和意合的定义及内涵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王力(1984:310)曾提出意合和形合两个概念:汉语里多用意合法,联结成分并非必要;西方语言多用形合法,联结成分在大多数情形下是不可少的。
连淑能(2010:73)指出:“所谓形合,指的是句中的词语或分句之间用语言形式手段(如关联词)连接起来,表达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
所谓意合,指的是词语或分句之间不用语言形式手段连接,其中的语法关系和逻辑关系通过词语或分句的含义表达。
”由此可见,目前学者对形合与意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语言层面上。
事实上,从某种意义上讲,形合与意合的差异不仅表现在汉英谋篇成章方面,还体现在汉英文化语境与思维方式上,因为语言形式是意义的体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英汉思维的差异看形合与意合的转换从英汉思维的差异看形合与意合的转换[文学语言学研究]梁素文约5139 字摘要:思维和语言是相互体现的,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思维是语言的思想内容。
在具体的英汉互译中,译者必须充分意识到形合和意合在译文中的具体转换,同时还要考虑到思维方式在翻译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
本文以刘士聪教授的《汉英英汉美文翻译与鉴赏》中的部分文章为例,具体地论证思维方式在形合和意合转换中的作用和影响,以期为英汉互译提供有效的策略。
关键词:英汉思维形合意合翻译1.引言翻译家M.S.Peden 认为,翻译是一项“破旧立新”的“重建事业”,而译者就是承担“重建工程的建筑师”——得首先打破原文的外形结构,然后在按译语的表达习惯组词成句(转引自张增健,1998)。
英汉作为两种不同的民族思维方式,必然会带来文化上的差异。
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表现在各自的语言中,虽然使汉语和英语各具民族特色,但是不能忽视的是由于思维的差异性,给翻译带来了诸多不便。
比如词汇缺失和文化上的不可译性。
概括来说,汉语的思维方式是“整体的”、“辩证的”、“形象的”、“主观的”、“模糊的”。
而英语的思维方式是“具体的”、“分析的”、“抽象的”、“客观的”和“精确的”。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充分意识到思维方式所起的作用,而不能仅仅满足于形合和意合的简单转换。
思维方式虽有其共同之处,但是其中的差异之处还要译者多加留意,以免带有“翻译腔”和“欧化”的倾向。
所以张增健(1998)其文章中就一针见血地指出:要为自己的翻译处理争取到更多的周旋、舒展的活动空间,而不致于被“脚镣”铐死。
2.英汉思维方式简略任何民族的思维模式都是在长期的地理环境、经济文化环境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转引自乔小六,2007)。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思维方式是一个民族所特有的,它已经固化在人的头脑中,同时它也是文化的一部分,进而影响着人们认识事物和观察事物的途径。
由于中国面临严峻的自然地理条件,从先秦时代开始,统治者就没有把外在世界当作人的对立物进行思考,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这种和谐的思想也一直延续到后来。
中国儒家、道家和佛教的特点是参与意识,强调主体。
汉语句子中多以“人”作主语,就是主体意识的体现,比如“天人合一”。
这种思维方式在思想上将世界的各个部分结合为有机整体。
相比之下,在西方,自古希腊的先哲开始仰望宇宙自然,探求自然的奥秘,就从来没有把自然放在视野之外,形成的是一种对象性思维,主体对自然的一种外向性的开放性思维,主体、客体及主客关系成为他们关注的焦点。
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下,英语语言表现多以无生命名词为主语,体现了较强的客体意识。
意合与形合正是综合性思维与分析性思维的具体表现结果。
英语是重形合的语言,“造句注重形式连接,要求结构完整,句子以形寓意,以法摄神,因而严密规范,采用的是焦点句法”(连淑能,1993:46)。
这也就说明了形合的特点,它需要用各种各样的关联手段将各句连接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与之相对应的就是汉语的意合,即“造句注重意念连贯,不求结构齐整,句子以意役形,以神统法,因而流泻铺排,采用的是散点句法”(连淑能,1993:46)。
汉语的意合就是要从意思上理解,从而挖掘出其内在的含义。
另外,国外的学者如奈达(Nida,1982:16)指出,英汉语言之间最重要的差别莫过于形合和意合的区别了。
事实上,从某种意义上讲,形合和意合的转换也体现了思维方式的转换,也就是说,译者做好了形合和意合的转换也就是做到了思维方式的转换。
本文将引用具体的文章来进一步论述他们之间的转换。
3.基于英汉思维方式上的形合和意合的转换形合和意合是语言组织法,是从意义到具体语言形式的两个既有各自特点又不相互排斥的途径,是英汉对比研究和翻译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邵志洪,11)。
从国内外学者对它关注的程度可以略见一斑。
比较有影响的有:奈达在其Translating Meaning(1983)一书中指出,就汉语和英语而言,也许在语言学上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就是形合和意合的对比。
刘宓庆(2003:144)认为:形合和意合两种手段通常都存在于一种语言中。
在汉英双语对比中,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
陈宏薇(1998:37)的看法是:“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
”汉语一个句子可由好几个短句组成,它们之间只有意义上的联系,无需形式上的粘连;对比之下,英语句子往往要求用关系代词或关系副词将句子成分连成一个意义与形式珠联璧合的整体。
从他们的表述中不难看出,英汉思维的差异表现在语言上,就如同中国语言学家王力教授在其《中国语法论》中谈到的:“西洋语法是硬的,没有弹性;中国语法是软的,富于弹性。
”(转引自陈定安:276)同时,他还列举《红楼梦》第三十回里贾宝玉说的一句话加以说明:“你死了,我做和尚。
”虽然没有加“如果”两字,但含义却在其中了。
从这些学者的话中,我们很容易就推断出,从整体的范围讲,英语是重形合的语言;汉语是重意合的语言。
然而,在此必须要指出的是,形合和意合不是绝对的概念,对于英汉而言,它们只是程度上的差别,关于这一点在郭富强的“形合和意合的辩证法和翻译策略”也明确地提出过。
笔者很是认同这一观点。
因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非绝对化,特别是随着交流的不断扩大,中英思维也逐渐互相渗透,也就是说汉语有时也会有存在形合。
鲁迅的小说《伤逝》中这个长句就明显带有形合语言的结构特点和形式标记:“这是我们交际了半年,又谈起她在这里的胞叔和在家的父亲时,她默想了一会之后,分明地,坚决地,沉静地说出来的话。
”(刘英凯,1994:176)英语中同样也存在意合的句子,凯撒的名句:I came,I saw,I conquer。
作为一名成功的译者,就要在形合和意合之间把握好“度”。
下面仅以刘士聪教授的《汉英英汉美文翻译与鉴赏》部分文章为例,从形合和意合、物称和人称、长短句等几个方面来具体论证英汉思维方式在具体翻译中的作用和影响。
3.1 英语的形合和汉语的意合英语重形合,也就是说句与句之间着重显性衔接,英语的衔接手段不仅仅限制于关系代词、关系副词、连接代词和连接副词。
它同时还包括词缀变化和动词、代词、名词和形容词的形态变化(蒋坚松,2002:5)。
但是汉语却不是这样,汉语很少用显性连接手段,它的内涵意思往往借助上下文的意思或者是听话人和说话人共有的知识。
(1)I was wholly arrested,and as I stood gazing on it,my companion asked meif I knew who it was. I was thinking that,beyond a few whom could name,I must be almost the only person who would know.(Robert Bridges,A School Portrait)我完全被吸引了,死死地盯着看,一个同伴问我是不是认识这幅肖像。
我就在想,除了几个我认识的人之外,我肯定是唯一一个知道的人了。
(2)门铃一声响,来了客人。
从不谢客,礼当接待。
忙把袜子穿上,整冠而出。
来客红光满面,一开口就知道是远客。
(楼适夷,《夜间来客——“名人”被访实录》)Suddenly the doorbell rang,announcing the arrival of a visitor.As Mr.Huang had never refused any visitor before ,this one should be received with courtesytoo.Quickly putting his socks back on and smoothing his hair,he hurried to the door,and there he was encountered by a man with a fat glowing face.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英语重形合,例(1)的突出特点就是连接手段丰富,比如and,as,if,that,gazing 等,而且句子结构严密,主谓分明,以形显义。
在相应的汉语译文中,就缺乏这些显性连接手段。
例(2)中汉语原文一连用了十多个动词,按时间顺序来叙述,虽然组织上略显松散,疏放。
但是这些动词先后有序,而且脉络清楚。
译者就要把这些隐性的逻辑结构来显现出来。
3.2 英语的物称和汉语的人称英语和汉语的另外一个区别就是物称和人称的对比,也就是主语是“人称主语”和“物称主语”的转换。
关于这一点,潘文国先生有过精辟的论述:西方人客体型的思维方式必然使得“主客体分明,需要强调主体意识(人)时强调主体意识,需要强调客体意识(物)时强调客体意识”。
(3)English food has a bad reputation abroad.This is most probably because foreigners in England are often obliged to eat in the more “popular”type of restaurant.(English Food Taken from British Scenes)人们并不看好英国食品。
这很可能是因为去英国的外国人不得不在更“大众化”的餐馆里用餐的缘故。
(4)我想到了:这是只熟鸟,也许自幼养在笼中的。
(老舍,《小麻雀》)It occurs to me that it must be a tame bird,having been caged perhaps since itwas hatched.例(3)中的物称主语“English food”,这就说明在英语中,几乎都是物作主语,使事物以一种客观的语气来陈述。
但是这种客观思维句译成汉语是就要转换成中国人的主观思维句。
翻译成人称主语“人们”。
同样的,例(4)中的“我”翻译成了“It occurs to me”。
表面上看是简单的“人称主语”和“物称主语”的转换,其实追根究底,就是受思维方式的控制。
3.3 英语的长句和汉语的短句由于英语重形合和汉语重意合,表现在语言上就是:英语的长句较多,而且结构严谨,衔接性强;汉语则短句多,简单而疏散。
英译汉时,不要拘泥于英语的长句结构,而要理清脉落,准确找好主谓结构,用短小精悍的小句来表达。
同样地,汉译英时,要把缺少的隐含意思表述清楚,把缺少的连接手段补上,切忌松散零乱,有“中国式英语”之嫌。
(5)Let me come to the point boldly:what governs the Englishman is his inner atmosphere,the weather in his soul.It is nothing particularly spiritual or mysterious. (George Santayana,The Weather in His Soul)让我直截了当地谈正体吧:左右着英国人言行举止的是他内在的情调,是他灵魂的气象,而这内在的情调或灵魂的气象并不是宗教精神的,也不是神秘莫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