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解析自私
从心理学角度看幼儿的自私行为
从心理学角度看幼儿的自私行为【摘要】幼儿自私行为是幼儿发展过程中常见的现象,表现为自我中心主义的心理特征和缺乏分享合作的行为。
在正常发展中,幼儿经历着自私行为的发展阶段,并逐渐建立起合作意识。
环境和家庭教育对幼儿自私行为有重要影响,可以通过引导和教育帮助幼儿建立良好行为习惯。
了解幼儿自私行为的认知发展和正常性,有助于家长和教育者更好地引导幼儿成长。
教育引导幼儿自私行为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帮助幼儿建立合作意识,从而促进其社会交往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幼儿、自私行为、心理学、自我中心主义、认知发展、环境影响、家庭教育、干预、正常性、教育引导、合作意识1. 引言1.1 幼儿自私行为的定义幼儿自私行为是指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以自我为中心,为满足自身需求而忽视他人感受和权益的行为。
这种行为通常表现为幼儿不愿意分享玩具、食物等物品,排斥与他人合作、互助,以及在冲突中只考虑自身利益而不考虑他人的立场。
幼儿的自私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其认知发展水平和环境因素的影响,是幼儿成长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行为特征。
幼儿自私行为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言语上的体现如拒绝和不愿意与他人分享,物质上的表现如不愿与他人共享物品和玩具等。
幼儿处于自我认知阶段,对自我需求的满足更加敏感,因此较容易表现出自私的行为。
这种行为在幼儿阶段是正常的发展现象,但如果出现过于频繁和严重的情况,就需要引起家长和教师的重视并进行及时干预和教育。
通过对幼儿自私行为的正确引导和教育,能够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合作意识和价值观,促进其整体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
1.2 幼儿自私行为的表现特点幼儿自私行为的表现特点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幼儿表现出强烈的自我中心主义,他们往往只关注自己的需求和愿望,缺乏对他人感受的关注和理解。
这种自我中心的表现可能表现在孩子在与他人交往时只关注自己的利益,不考虑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幼儿的自私行为还表现为缺乏分享和合作的意愿。
从心理学角度看幼儿的自私行为
从心理学角度看幼儿的自私行为幼儿的自私行为是指他们在满足自己需求的时候,不考虑他人感受,不愿意分享和配合的行为。
这种行为在幼儿阶段是很常见的,因为他们还在成长阶段,还没有完全理解和掌握社会规则和道德准则。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幼儿的自私行为有着深刻的内在动机和心理原因。
本文将从自私行为的心理学解释、心理发展阶段、以及教育幼儿的方法等方面来探讨幼儿自私行为的内在原因和解决途径。
自私行为的心理学解释幼儿的自私行为是在个体发展的特定阶段表现出来的。
在心理学中,幼儿时期处于自我中心阶段,他们只关注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并且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社会认知和道德观念。
幼儿的自私行为也反映了他们的认知发展不成熟,还无法全面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因此无法进行适当的社交行为。
幼儿的自私行为还与其自我认知和情绪发展有关。
在幼儿时期,他们还没有完全形成自我意识,无法意识到自己和他人是独立的个体,因此在行为上表现出自我中心和自私的特点。
幼儿的情绪控制能力也较差,容易受到内心欲望的驱使,从而表现出自私的行为。
心理发展阶段和自私行为教育幼儿的方法针对幼儿的自私行为,家长和教师需要采取恰当的方法进行教育和引导。
需要建立积极的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让幼儿感受到家长和老师的温暖和关爱,从而培养他们的安全感和信任感。
要利用适当的奖惩机制,对幼儿进行行为引导和规范,让他们逐渐形成积极的社交行为和合作精神。
要通过适当的游戏和活动,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分享精神,让他们从小学会与他人相处和合作。
要给予幼儿理解和尊重,充分关注他们的感受和需求,从而建立积极的情感联接,减少自私行为的表现。
幼儿的自私行为是正常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表现,其内在原因和心理动机需要引起家长和教师的重视。
只有通过适当的教育和引导,才能帮助幼儿逐渐克服自私行为,培养他们积极的社交行为和合作精神,为其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从心理学角度看幼儿的自私行为
从心理学角度看幼儿的自私行为幼儿阶段是孩子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自我意识初步形成的时期。
由于他们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和社会经验,因此在行为表现上往往表现出一定的自私倾向。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种自私行为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一、食物自私行为由于幼儿的自我意识较弱,在面对食物的时候,往往会表现出自我中心的行为。
例如,不肯与他人分享自己喜欢的食物,或是在餐桌上霸占食物占用大份额。
这种自私行为往往是由于幼儿自我满足的需求较强,或是由于看到他人也想要自己的食物会产生威胁感,导致幼儿不愿意分享。
幼儿在生活中不仅会产生食物自私的行为,还会产生对于其他物品的占有欲。
例如,不肯把自己的玩具或书本借给别人,或是不肯与其他孩子分享游戏场地等。
这种行为往往会给其他孩子带来不良体验,甚至容易引起争吵和纠纷。
产生物品自私的行为,往往是由于幼儿的自我意识未充分发展,认为自己的物品是属于自己的,受到他人的拿走或占用就会感到受到威胁,从而表现出自我中心的行为。
三、注意力自私行为幼儿在学习和生活中,往往会表现出对注意力的自我保护和利用。
例如,在教室中打闹或做其他事情,导致注意力无法集中;或是在和其他孩子一起玩耍时,总是希望自己是中心,吸引其他孩子的注意力。
这种注意力自私的行为,往往是由于幼儿对注意力的获取和利用不成熟,缺乏对其他人学习和生活的尊重和关心,认为自己的需求和利益更加重要。
心理学认为,幼儿的自私行为是一种正常的现象,是幼儿认识自我和其他人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体现。
家长和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帮助幼儿克服自私行为:一、培养敬重他人的习惯通过家长和教师的引导和模范示范,让幼儿养成敬重他人的好习惯和意识,让其明白与他人分享和合作的重要性。
通过在生活和学习中加强涉及他人的活动,让幼儿与他人产生互动和合作,从而逐渐形成关注他人、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
二、增强自控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由于幼儿在自我控制和情绪管理方面较为薄弱,需要家长和教师的帮助和引导。
从心理学角度看幼儿的自私行为
从心理学角度看幼儿的自私行为作为人类的本性,自私是存在的。
而幼儿阶段正处于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初级阶段,所以幼儿的自私行为表现得尤为突出。
那么,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幼儿的自私行为,我们该如何看待和解决呢?首先,幼儿的自私行为是其情感和认知水平不成熟的表现。
幼儿的认知能力还未得到完善,无法理解和感受别人的情感,也无法考虑到别人的权益和需求。
同时,幼儿的注意力、情感和行为都极为自我中心,缺乏社会化的行为模式和常识。
其次,幼儿的自私行为也与其社会化进程的不完善有关。
社会化是一种长期、复杂的过程,其中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和社会教育都是重要的环节。
但在现代社会,许多幼儿缺乏家庭关爱和教育,幼儿园教育的质量也难以保证,导致幼儿在道德素质和社会意识方面的欠缺。
针对幼儿的自私行为,我们应该采取有效的方法来纠正。
首先,父母应当加强幼儿的道德教育,从小上下功夫,让幼儿懂得尊重和关爱别人。
在日常生活中,不仅要注重对幼儿的爱与关心,也要教育幼儿珍惜和分享。
其次,需要强化幼儿社交技能的培养,让幼儿在与同龄人的交往中逐渐学会相互尊重、关心和帮助,形成正向的行为、思维、情感等方面的动机和习惯。
当然,与幼儿交流时,我们还需要注意几个方面。
首先,要尊重幼儿的情感和想法,在交往中避免用强势的方式压制幼儿,让幼儿得到充分表达和发挥的机会。
其次,要以力所能及的方式给予幼儿提高的条件和环境,让幼儿感受到快乐和成就感。
最后,我们也不要期望幼儿一下子就做得非常好,毕竟成长与发展是一个缓慢、积累的过程,我们需要在包容和理解的前提下,引导幼儿逐渐完善自我和社会化发展。
总之,幼儿的自私行为是人类发展的一个阶段,也是道德教育和社会化教育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我们需要采取针对性的方法和手段,给予幼儿充分的关爱和教育,引导其逐渐成为有爱心、有同情心、有责任心的健康成长者。
从心理学角度看幼儿的自私行为
从心理学角度看幼儿的自私行为幼儿期是孩子生命中最重要的发展阶段之一,这个时期孩子的心理和行为习惯正在形成,并且对他们未来的成长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阶段,幼儿经常会表现出自私的行为,比如不愿意分享玩具,不愿意和其他孩子交往等。
这些自私行为在家长和教师眼中常常被看作是不好的行为,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幼儿的自私行为其实是正常的,并且对于他们的成长发展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
我们需要了解幼儿自私行为背后的原因。
幼儿的自私行为主要是由于他们的认知能力和情绪发展尚未成熟。
在幼儿期,孩子的认知能力和社交能力正在逐渐形成,他们还不具备成人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没有学会正确处理自己的情绪。
当他们遇到需要和其他人分享资源或者与他人合作的情况时,往往会表现出自私的行为,这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具备足够的社交技能和情绪管理能力。
幼儿的自私行为也与他们的生存和发展需求密切相关。
在幼儿期,孩子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对自己的安全和需求有着强烈的意识,因此往往会表现出自我保护和自我满足的行为。
在孩子眼中,他们认为自己的需求比他人的需求更为重要,因此在一些情况下会表现出自私的行为。
幼儿的自私行为也与他们的成长环境和家庭教育方式有关。
研究表明,孩子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往往受到家庭环境和父母教育方式的影响。
如果孩子在家庭环境中长期受到溺爱或者过分保护,很可能会导致他们表现出更为自私和自我中心的行为。
在教育幼儿时,家长需要给予孩子适当的引导和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社交观念和价值观。
针对幼儿的自私行为,家长和老师应该如何正确引导和教育呢?家长和教师需要正确理解和认识幼儿的自私行为,不要过分批评和指责孩子。
应该充分了解孩子的认知和情感发展特点,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给予他们充分的理解和支持。
家长和老师可以通过榜样示范和亲身指导的方式来引导幼儿学会分享和合作。
可以通过故事、游戏等形式,向孩子传递合作和分享的意义和重要性,让孩子在实践中感受到与他人分享和合作带来的愉悦和成就感,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社交习惯和价值观。
从心理学角度看幼儿的自私行为
从心理学角度看幼儿的自私行为自私是所有人的本能,包括幼儿在内。
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自私行为是很常见的现象。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幼儿的自私行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背后的原因,以及如何帮助他们逐渐克服自私的心态,培养出更积极的行为和心理素质。
需要认识到幼儿自私行为的成因之一在于自我中心的发展。
婴幼儿时期,幼儿的行为和思维主要围绕着自我和满足自身需求展开。
这种自我中心的发展阶段是正常的,但也导致了幼儿在行为上往往只考虑到自己的需求和愿望,而忽视了他人的感受和利益。
幼儿还缺乏足够的自控能力和同理心,这也是导致自私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
幼儿通常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冲动,他们在面对自己的欲望时,往往无法顾及他人的感受;同时也缺乏对他人的理解和同情心,难以设身处地地体会他人的感受。
对于幼儿的自私行为,父母和老师应该采取积极的教育引导,帮助他们逐渐克服自私心态。
需要通过情感沟通与交流,让幼儿懂得和他人分享并尊重他人的感受。
父母和老师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方式,比如与幼儿交流分享玩具,让他们了解分享的好处,同时也要及时赞扬他们的善良行为,并加以引导和肯定。
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幼儿的自控能力和同理心。
在幼儿行为出现自私现象时,父母和老师要及时给予正确的指导和引导,让幼儿学会控制自己的冲动,同时也要引导他们关注他人的需求和感受。
这需要父母和老师耐心、细致的引导,使得幼儿逐渐养成善良、友善的行为习惯。
除了教育引导,孩子的自私行为也需要在心理上得到家长和老师的理解和支持。
父母和老师要了解幼儿的自私行为并不是出于恶意,而是因为他们的认知和情感发展尚未成熟,所以,在教育幼儿的过程中,要做到尊重幼儿的发展特点,不要过于苛责和批评他们的自私行为,避免对幼儿的心理造成负面影响。
从心理学角度看幼儿的自私行为,需要正确理解其背后的原因,采取合适的教育引导措施。
通过情感沟通和交流,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和尊重他人的感受;也要培养幼儿的自控能力和同理心,引导他们逐渐克服自私心态。
从心理学角度看幼儿的自私行为
从心理学角度看幼儿的自私行为幼儿期是人类生命发展中的重要阶段,也是个体性格和行为特征逐渐形成的时期。
在这一阶段,幼儿的自私行为是十分常见的现象。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幼儿的自私行为是与其认知、情感、社会交往等多方面因素密切相关的,需要综合分析和处理。
一、认知因素幼儿期是儿童认知发展的关键时期,儿童的认知水平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行为表现。
在包括自我概念、认知能力等方面,幼儿都处于不断发展的阶段。
在这一阶段,幼儿对于自己的需求和欲望还没有形成成熟的认知能力,他们缺乏对他人感受和利益的充分理解,更多的是以自我为中心,关注自身利益,因而很容易表现出自私的行为。
二、情感因素幼儿的情感发展也是十分重要的因素。
在这个阶段,幼儿会经历情感的矛盾和冲突,例如对父母、对同伴之间存在着相互竞争和嫉妒等情绪。
这种情感因素将会导致幼儿表现出自私的行为。
当幼儿感到失落、嫉妒等负面情绪时,就会想要抓住属于自己的东西,从而表现出自私的行为。
三、社会交往因素在幼儿期,儿童开始与外界进行更为频繁的社会交往。
他们由于认知和情感的限制,往往难以正确处理自己的需求与他人的需求之间的关系,因此容易表现出自私的行为。
在同伴关系中,幼儿会因为自己的私利而欺负他人,不愿分享玩具或者食物等,这也是源于他们对社会交往的认知和情感能力的不足。
针对幼儿的自私行为,我们应该从认知、情感和社会交往等多方面因素来进行分析和处理。
具体来说,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来引导幼儿克服自私行为。
针对幼儿的认知水平特点,可以通过游戏、故事、绘本等形式,引导幼儿学习如何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的需求。
通过适当的认知教育,可以帮助幼儿形成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念,学会尊重他人,从而减少自私行为的发生。
通过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可以帮助幼儿正确理解和处理自己的情感,避免情感因素对其自私行为的影响。
父母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适时指导幼儿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如何尊重他人的情感,并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陪伴,让他们在亲密和安全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从心理学角度看幼儿的自私行为
从心理学角度看幼儿的自私行为幼儿的自私行为是他们自我意识和自我中心思维发展的一种表现。
在心理学角度看,幼儿的自私行为是正常的,因为他们在这个阶段的认知和社会发展中,尚难以理解他人的需要和情感,并且缺乏控制冲动和延迟满足的能力。
理解幼儿的自私行为有助于家长和教师更好地处理和引导孩子们的行为,促进他们的社会和情感发展。
幼儿的自私行为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一部分。
在幼儿期,孩子开始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存在,并开始表达自己的意愿和需求。
他们将自己放在第一位,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和满足感。
这种自我中心思维在认知发展中是正常的,但需要家长和教师引导幼儿学会关注他人的需求和情感。
幼儿的自私行为与控制冲动和延迟满足能力的不足有关。
幼儿期是孩子们学习自我控制和延迟满足的关键时期。
他们往往无法抑制自己的冲动,追求即时满足。
这导致他们在一些情境下表现出自私、占有和不尊重他人的行为。
家长和教师需要帮助幼儿学会控制冲动,耐心等待和分享资源。
幼儿的社交经验和情感认知也与自私行为有关。
幼儿在和他人的互动中逐渐学会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求。
他们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经历一定的冲突、碰撞和调整。
在与其他幼儿的争抢资源、合作和分享的活动中,幼儿会逐渐体验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产生的影响以及他人对自己的情感反应。
这些经历和反馈对幼儿的情感认知和社交能力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家长和教师在引导幼儿的自私行为时需要采取适当的策略。
要提供积极的榜样。
家长和教师应该展示出分享和关心他人的行为,以激发幼儿的同理心和合作意愿。
要给予正面的激励和鼓励。
当幼儿表现出与他人分享和关心的行为时,应积极肯定和赞扬,以强化这种积极行为。
要提供适当的引导和规范。
通过游戏、角色扮演和故事等方式,帮助幼儿理解他人的需求和情感,并培养他们的情感认知和社交技能。
从心理学角度看幼儿的自私行为
从心理学角度看幼儿的自私行为1. 引言1.1 定义自私行为自私行为是指个体只关注自己的利益和需求,而忽视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在幼儿期,自私行为表现为孩子在行为上只考虑到自己,不考虑他人,不愿意分享、合作或者理解别人的感受。
幼儿的自私行为往往由于自我中心主义的发展阶段而表现出来,这是幼儿认知和情感发展的一部分。
幼儿通常还没有完全发展出分享和合作的能力,所以他们更容易展现出自私的行为。
自私行为在幼儿阶段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
在幼儿的自私行为中,他们可能表现为不愿意与他人分享玩具、食物或其他资源,抢夺他人的东西,以及在冲突中只关心自己的利益而忽视他人的感受。
幼儿的自私行为可以对家庭、学校和社交关系造成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因此需要在家长和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干预和教育。
通过适当的引导和培养,幼儿的自私行为可以得到纠正,并逐渐培养出合作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1.2 幼儿自私行为的表现幼儿的自私行为指的是在行为中过分关注自己的需求和利益,忽视他人的感受和利益。
在幼儿阶段,自我中心和自私是正常的心理特征,因为幼儿的认知和情绪发展尚未完全成熟,他们往往只能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世界。
幼儿的自私行为表现在许多方面,比如:1.占有欲强:幼儿在玩具、食物等物品上表现出极强的占有欲,不愿意和他人分享,经常出现抢夺物品的行为。
2.自我中心:幼儿以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为中心,对他人的需求和感受缺乏理解和关注,表现出不够体贴和关心他人的特点。
3.不尊重他人:幼儿常常不考虑他人的感受和意见,做出一些自私的举动,比如不听话、不尊重他人的权利等。
4.自我放大:幼儿容易将自己的需求置于他人之上,不愿为了他人的需求做出牺牲或妥协,表现出对自己的需求过分放大的特点。
以上是幼儿自私行为的一些典型表现,这些行为反映了幼儿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和情绪发展尚处于自我中心阶段,需要家长和老师的正确引导和教育。
2. 正文2.1 自私行为的发展自私行为在幼儿阶段是一个常见的现象,随着幼儿的成长和发展,自私行为也会逐渐呈现出一定的发展特点。
从心理学角度看幼儿的自私行为
从心理学角度看幼儿的自私行为1. 引言1.1 自我中心自我中心是指幼儿在认知和情感发展中,以自身为中心,主要关注自己的需求和利益。
这种自我中心的特点在幼儿阶段是非常普遍的,因为幼儿的认知能力还不够成熟,他们往往无法意识到他人的感受和需求。
幼儿时期的自我中心现象表现为他们表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往往只考虑自己的感受和欲望,而没有考虑他人的感受和需求。
这种自我中心的行为在幼儿中是非常普遍的,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化过程的进行,幼儿会逐渐学会关注他人的感受和需求,逐渐克服自我的中心,建立起更健康的社交关系。
了解幼儿的自我中心现象对于父母和教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引导幼儿,促进幼儿的发展和成长。
1.2 认知发展在幼儿的认知发展过程中,自私行为往往会表现得更加明显。
幼儿的自私行为往往受到认知水平的影响,他们还未完全发展出对他人感受和需要的认知,仍处于以自我为中心的阶段。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幼儿阶段的孩子处于前运算阶段,还未形成逻辑思维和抽象推理能力,他们的思维往往受感官和视觉经验的支配,无法充分理解他人的需求和感受。
在认知发展的早期阶段,幼儿的自私行为通常是出于自我需求以及对他人需求的无法理解所表现出来的。
随着幼儿认知能力的不断提高,他们逐渐能够感知并理解他人的情感和需求,从而减少自私行为的频率和程度。
认知发展是影响幼儿自私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家长和教育者应当在幼儿认知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相应的教育策略,帮助幼儿逐步克服自我中心,培养出更加均衡和社会化的行为习惯。
1.3 社会化过程在幼儿的社会化过程中,他们逐渐学会了从他人的角度来看待事物,理解并尊重他人的感受和需求。
社会化过程是幼儿认识自己和外部世界的重要环节,通过与他人的交往和互动,幼儿逐渐学会了分享、合作和关心他人。
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会逐渐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对他人产生影响,懂得了如何与他人相处和共同生活。
通过社会化过程,幼儿能够建立起健康的人际关系,培养出积极的社交技能和情感表达能力。
人性弱点自私和自利的心理动机解析
人性弱点自私和自利的心理动机解析人性弱点自私和自利的心理动机在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并对我们的行为决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解析,探讨其原因和影响,并提出一些应对之策。
一、自私和自利的根源人类的自私和自利行为可以追溯到我们的生存本能。
在原始社会中,个体的生存与繁衍需要不断争夺资源和竞争地位,因此自利和自私成为了我们行为的基本倾向。
此外,现代社会的竞争环境也是自私和自利行为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激烈的竞争中,为了获得更多的资源和利益,人们更容易被自私和自利的心理动机所驱动。
二、自私和自利的表现与影响1. 利己行为的表现自私和自利行为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例如,个人追求金钱和权力,不顾他人的感受和需求;在团队合作中过度争取个人利益,阻碍整体目标的实现;以及缺乏对他人关爱和帮助等。
2. 社会关系的影响自私和自利行为对社会关系造成了负面影响。
过度的自私和自利会破坏人与人之间的互信,导致人际关系的破裂和冲突的产生。
当个体仅仅追求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及他人时,整个社会的凝聚力和稳定性也会受到威胁。
三、自私和自利的心理动机对个体的影响1. 自我满足感的追求自私和自利的行为往往源于个体对于自己感受和需求的追求。
个体希望通过满足自身利益来获得更多的快乐和满足感,但这种追求可能导致身心健康的负面影响,如焦虑、孤独等问题。
2. 忽视他人需求的影响自私和自利行为容易导致个体忽视他人的感受和需求,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和疏远。
这种缺乏关注和支持的行为会使个体在困难时无法得到他人的帮助和支援,增加了个体的孤立感和不安全感。
四、应对自私和自利心理动机的策略1. 培养同理心和关爱他人通过培养同理心和关爱他人,个体能更加意识到他人的感受和需求,并主动提供帮助。
这不仅能改善人际关系,也能减少自私和自利行为的出现。
2. 强调团队合作和共赢在团队合作中,强调共同目标和共赢利益,可以促使个体放下自私和自利的心理动机,更好地为整体利益服务。
从心理学角度看幼儿的自私行为
从心理学角度看幼儿的自私行为幼儿是一个自我的存在,在他们的世界里,自我是中心。
幼儿的自私行为是一种常见现象,这种行为往往会让家长和老师感到不知所措。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幼儿的自私行为是一个发展阶段的必经之路,在适当的引导下,幼儿可以逐渐克服自私行为,学会与他人分享和合作。
我们需要了解幼儿自私行为的成因。
在心理学上,孩子的自私行为通常是因为他们的认知和情感发展水平尚未达到成熟阶段。
在3-6岁的幼儿时期,他们正在建立自己的认知结构和情感认知,因此很容易表现出自我中心和自私的行为。
在他们眼中,自己的需求和欲望是最重要的,而不太关注他人的感受和需求。
在这个阶段,幼儿常常会表现出不愿与他人分享玩具、食物等资源,以及不愿意和他人合作玩耍等自私行为。
我们应该正确对待幼儿的自私行为。
家长和教师应该认识到,幼儿自私行为是正常现象,不必过分担心和责备孩子。
相反,应该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引导和教育。
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游戏和活动来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和合作精神,比如给予奖励或者赞美幼儿在与他人合作和分享时的行为。
我们可以通过故事、歌曲和绘本等形式,让幼儿感受到合作和分享的快乐和意义。
最重要的是,我们要给幼儿树立一个好榜样,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孩子,让孩子见证到分享和合作的重要性。
我们还需要了解幼儿自私行为的发展意义。
幼儿期是孩子人格和社交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而自私行为也是孩子逐渐认识自我和他人的重要表现。
在幼儿自私行为的背后,其实是他们个体意识和自主性的觉醒,这对于孩子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自私行为也是幼儿在发展中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他们需要通过自私行为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和利益。
我们不应该过分指责孩子的自私行为,相反,我们应该理解和尊重孩子的心理发展过程,给予适当的支持和引导。
我们还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帮助幼儿克服自私行为。
我们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活动,让幼儿感受到与他人分享和合作的乐趣和意义。
我们可以通过表扬和奖励的方式,激励幼儿在合作和分享时的良好行为,让他们建立积极的激励机制。
自私的人的心理和表现
自私的人的心理和表现
自私是指凡事都只自从自己的角度和利益出发,不考虑别人的感受,甚至为了满足自己需要而损害他人利益。
自私的人常常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自私的人只关注自己:对别人无动于衷;
第二、自私的人喜欢占小便宜:对于意外获得会窃窃自喜,贪婪于利益而不怕损害情谊,斤斤计较,锱铢必争,完全不在乎别人的眼光和评价;
第三、自私的人对情感淡漠:他们的眼里只有利益,不会为了感情而牺牲自己。
第四、自私的人敏感多疑:他们总是有投射心理,觉得别人都想占自己的便宜,所以会处处防范,步步谨慎,常常会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第五、自私的人小气吝啬:他们总是会算计如何占到别人的便宜,“不
吃亏”就是他们的生活哲学,如果在某些时候吃亏了,他们一定会用尽
心思,从其他人身上赚回来,哪怕是自己的朋友也在所不惜。
第六、自私的人缺少真正的朋友:他们交不到真心的朋友,因为朋友是需要相互取予有节的,他们只知道索取,却从来不愿付出,所以导致他们能在一起相处的,都是同类性格的人,大家都算计,也都熟悉彼此的套路,反而能相安无事。
在自私者的观念中,从来没有忍让和牺牲的概念,他们喜欢独占,对于分享很难接受。
在他们的心里,眼前的利益重于往后的收益,所以自私者常常目光短浅,心胸狭窄,喜欢安于现状,不敢冒险。
他们对于比自己强的人充满嫉妒,而对于不如自己的人则极尽嘲讽。
他们按部就班但也容易满足。
自私是一种自我价值观歪曲的体现,他们不是遵循“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价值观,而是遵循“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的思想,为了一己之私,不惜众叛亲离。
心理学:极度自私的人,往往有这5大特征,千万不要深交!
⼼理学:极度⾃私的⼈,往往有这5⼤特征,千万不要深交!有⼈说,⾃私是⼀⾯镜⼦,镜⼦⾥永远只看得到⾃⼰。
每个⼈在⼼底,都是以⾃我为中⼼的,这⽆可厚⾮。
但是有些⼈偏偏⾃私过度,做事往往只顾⾃⼰,从不考虑别⼈的感受。
从⼼理学上来说,极度⾃私的⼈,往往有以下这些特征,千万不要深交。
01善于道德绑架主持⼈何炅,曾因为⼀次跨年晚会,被⽹友们骂上了热搜。
跨年晚会,⼈多⼝杂,⽽且是现场直播,难免会出现节⽬衔接上的空档和混乱。
在主持中,何炅还是⼀贯的稳,甚⾄还及时控场。
但⽹友们质疑他的⼈设:怎么次次救场都有你,就这么没有原则吗?还挺装的!何炅的⾼情商,会说话,懂得及时救场,不管是职业优点还是⼈品优点,都是可圈可点的。
但在某些道德绑架的⽹友眼中,反正好的也会被说成坏的。
不只是⽹络上,现实⽣活中,我们也经常遇到这种⼈。
这种⼈总是⽤⾃⼰的标准来要求别⼈,喜欢站在上帝的视⾓指点⾝边的⼈。
受到批评的我们,就感觉⾃⼰做了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样。
其实,这种⼈往往是极度⾃私的,以⾃我为中⼼,什么事情都能上升到道德的⾼度来强迫别⼈。
因此,遇到这种⼈请远离。
02喜欢贬低别⼈《红楼梦》⾥有⼀个章节,史湘云听说贾宝⽟要见贾⾬村,就劝他要多和官场上的⼈⾛动,不要总是和⼥孩⼦混在⼀起。
贾宝⽟⼀听就急了,袭⼈这时却说:“云姑娘可别说这话,上回宝姑娘也说了⼀回,他不管⼈脸上过得去过不去,拿起脚来就⾛,宝姑娘见他⾛了,也羞的脸通红,不说也不是,说也不是。
也幸亏是宝姑娘,换做是林姑娘,还不知道哭成什么样,你得赔多少不是呢!”袭⼈这⼀番当着别⼈的⾯去贬低林黛⽟的⾔辞,说林黛⽟⼩⼼眼、任性,反⽽让⼈看到了袭⼈的腹⿊本质以及精⼰主义。
⼼理学家分析:“贬低别⼈是⼀种缺乏⾃信的表现。
”唯有弱者,才竭尽所能贬低胜过⾃⼰的⼀切,以此来⾃我安慰。
⽽习惯性贬低别⼈的⼈也⼗分⾃私,往往看不到别⼈的好,⽤别⼈的不⾜来抬⾼⾃⼰。
不如别⼈的⼈,才会⽤⾔语诋毁和攻击。
03容易猜忌他⼈朱元璋早年交了⼀位和尚朋友,关系⼗分亲密。
从心理学角度看幼儿的自私行为
从心理学角度看幼儿的自私行为幼儿时期是自我意识逐渐建立的时期,他们的行为往往会显露出自私的一面。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幼儿的自私行为是与其心理发展阶段密切相关的,而且也受到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的影响。
本文将从心理发展和社会经验两个方面来探讨幼儿的自私行为。
从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幼儿的自私行为是正常的。
在心理学上,自我中心是幼儿期的一个重要特征。
在幼儿期,孩子还没有完全建立起与他人的心理联系,他们的思维主要是以自我为中心的。
他们会出现自私、自我中心的行为,往往只考虑到自己的需求和利益,而忽略了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这种自我中心的行为是幼儿认知发展的必经阶段,是他们学习社交行为和情绪调节的一部分。
家庭环境和社会经验也会对幼儿的自私行为产生影响。
家庭是幼儿最主要的社会环境,家庭中父母的教养方式、教育观念、家庭氛围等都会对幼儿的自私行为产生影响。
如果父母经常纵容孩子的自私行为,孩子就会觉得自私是可以接受的,而且会更加频繁地表现出自私行为。
相反,如果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时刻引导孩子学会关心他人、分享和合作,孩子就会逐渐意识到自私行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形成积极的行为习惯。
除了家庭环境,社会经验也对幼儿的自私行为产生影响。
幼儿在幼儿园、学校中接触到的社会环境也会影响他们的行为习惯。
在集体生活中,幼儿需要学会与其他孩子相处,与他人合作,这需要他们学会关心他人,懂得分享和体谅。
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得不到良好的引导和教育,就容易产生自私行为,影响自身的健康成长。
在实际生活中,幼儿的自私行为常常会给家长和老师带来困扰。
针对幼儿的自私行为,家长和老师不应该采取过于严厉的教育方式。
因为自私行为是幼儿认知发展的必经阶段,过于严厉的制裁可能会导致幼儿愤怒、逆反,甚至逆反情绪加重。
而且,严厉教育只会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困惑,不利于积极的心理发展。
相反,家长和老师应该采取温和的方式,引导幼儿学会与他人相处、关心他人,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从心理学角度看幼儿的自私行为
从心理学角度看幼儿的自私行为自私是儿童时期的一种很普遍的行为。
幼儿时期的孩子在认知和情感发展上还不够成熟,他们常常表现出自我中心的行为,难以关心和理解他人的感受。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幼儿的自私行为是在他们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自然现象,但同时也需要引导和教育。
本文将从认知、情感和社会发展三个方面来探讨幼儿的自私行为,并提出相应的引导建议。
认知发展在认知发展阶段,幼儿处于自我中心的阶段。
他们往往无法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求,只关注自己的利益。
他们很难站在别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
这种自我中心的认知特点会导致幼儿展现出自私的行为,例如不愿意分享玩具、不愿意帮助他人等。
在这个阶段,家长和老师可以通过一些游戏和活动来帮助幼儿培养同理心。
可以给幼儿讲故事,让他们想象自己置身于故事中的角色,通过故事中的人物来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求。
还可以通过模仿和引导,让幼儿学会分享、合作和关心他人。
情感发展幼儿的自私行为也与情感发展密切相关。
在幼儿阶段,他们的情感需求很强烈,往往表现出情绪不稳定、难以控制的特点。
当他们无法满足自己的需求时,容易表现出自私的行为。
当一个幼儿想要一件玩具但被其他孩子拿走时,他们可能会大声哭闹或者打人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在这个阶段,家长和教师可以通过情感教育来引导幼儿理解并表达自己的情绪,学会控制情绪。
可以通过安慰、倾听和理解来满足幼儿的情感需求,从而减少他们的自私行为。
也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来教育幼儿学会关心他人、体谅他人的情感。
社会发展幼儿的社会发展也会影响他们的自私行为。
在幼儿园或者家庭中,幼儿通常会面临和其他孩子相处的挑战,需要学会与别人合作、分享和交流。
在这个过程中,一些自私的行为也会逐渐显现出来。
幼儿不愿意与其他孩子分享玩具,不愿意与其他孩子一起玩耍等。
幼儿的自私行为在认知、情感和社会发展中具有一定的心理学原因。
在引导和教育幼儿时,家长和教师需要针对幼儿的认知和情感特点,通过游戏、活动、情感教育和社会交往等方式来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际关系观念和行为习惯。
当你理解了“自私”的真正含义,就理解了生活
当你理解了“自私”的真正含义,就理解了生活“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我们大多数人对于“自私”这个词都持有否定的态度,但殊不知,人人都逃不过“自私”。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自私是一种比较普遍的心理现象,是一种近似人的本能的心理。
“自私”的构念通常包含于“自我中心”里。
两者最大的差别在于,自私是指个体面临自己利益与对方冲突时,会不计对方损失,以满足自己利益为主;此外,自私者在进行自私行为的同时,通常能察觉自己的行为可能损及别人的利益,但仍按照自己利益不择手段。
一般来说,人在处理问题时,总是趋利避害,首先从自己的角度考虑,然后再选择实施途径,是“明哲保身”或是“挺身而出”,是“见义勇为”或是“装作没有看见”。
我们的选择往往带有自私的成分,即使是达官贵人,甚至被称为“圣人、贤人”的人也是如此。
自私的人作为消极群体最杰出的代表,他们自身融合了消极人格的综合特性。
但具体地讲,自私的人还突出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1、以自我为中心。
自私的人心中只有他自己,他从来都不会考虑别人,即使有时口头上会替别人着想(这一点和虚伪的人类似),但真正涉及到个人利益的时候,他是绝对不会做半点让步的。
2、贪婪。
在极端个人主义思想影响下,自私的人私欲将会无限制的膨胀,最为突出的表现便是贪婪,贪婪的索取金钱、名利甚至做到斤斤计较,锱铢精算的地步。
3、冷酷。
自私的人是没有感情可言的,即使和你假意产生感情,也是有着更加贪婪的目的。
4、吝啬。
由于对利益索取的极度贪婪,他们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吝啬的个性特征。
不仅表现在金钱,同时也表现在感情上,你可能误认为他们行为很节俭或是不太爱合群,但是这些都是表象,他们的实质是自私。
5、敏感。
自私的人由于过分关注自己的利益,使得他对外界的反应尤其是那些涉及到或涉及不到他自己的事情他都会十分敏感,因为他害怕吃亏,害怕别人占有他本应或不应得到的利益,他的心态极其脆弱,长此以往,自私的人都或多或少具备一些神经质的特征(这和焦躁的人有些类似)。
从心理学角度看幼儿的自私行为
从心理学角度看幼儿的自私行为1. 引言1.1 幼儿自私行为的定义幼儿的自私行为是指在日常生活中,幼儿表现出只考虑自己的需求和利益,而忽视他人感受和需求的行为。
这种行为通常表现为幼儿只想到满足自己的欲望,不愿意分享或合作,表现出一种自私自利的态度。
幼儿的自私行为是正常发展过程中的一部分,但如果过度或持续表现,可能会对其社交能力和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幼儿的自私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他们建立自我意识和自主性,但过度的自私行为会影响到幼儿与他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和合作能力。
家长和教育者需要关注幼儿的自私行为,并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来引导他们建立积极的人际交往模式。
1.2 幼儿自私行为的特点1. 自我中心:幼儿的自私行为主要表现为自我中心,他们往往只考虑到自己的需求和利益,而忽略了他人的感受和需求。
他们往往会以自己为中心,不能很好地与他人合作或分享资源。
2. 缺乏共情能力:幼儿的自私行为还表现为缺乏共情能力,即缺乏理解和关心他人的感受。
他们往往无法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只顾及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3. 喜欢独占资源:幼儿在自私行为中表现出对资源的独占欲望,他们常常不愿意分享玩具、食物等资源,而是希望将这些资源全部占为己有。
4. 不懂得合作:幼儿的自私行为还表现为不懂得合作,他们在和他人进行互动时往往会以竞争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而不是通过合作和分享来实现共赢。
5. 没有责任感:幼儿的自私行为还表现为缺乏责任感,他们往往只考虑到自己的权益,而不愿意承担自己的责任,也不愿意为他人负责。
幼儿的自私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自我中心、缺乏共情能力、喜欢独占资源、不懂得合作和没有责任感等特点的影响,这些特点使得幼儿在与他人互动时更倾向于以自己为中心,难以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针对幼儿的自私行为,需要及时进行正确引导和教育。
2. 正文2.1 幼儿自私行为的成因在幼儿阶段,自私行为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其成因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解释。
幼儿自私行为的成因可以归结为其认知发展不完善。
从心理学角度看幼儿的自私行为
从心理学角度看幼儿的自私行为幼儿时期是一个自我意识逐渐形成的阶段,他们对自身的需求和感受比较强烈,常常表现出自私的行为。
这些行为可能会带来负面影响,但对幼儿的成长和发展却是必不可少的。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幼儿的自私行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幼儿的自我意识尚未完全形成。
幼儿时期,自我意识正在逐渐形成,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和他人是不同的个体,也开始探索自我。
这个过程中,他们会更加关注自己的体验和需求,表现出自私和自我中心的行为。
这种行为可以被认为是自我探索和自我界定的一部分,是幼儿成长过程中的必要经历。
其次,幼儿的心理发展处于自我主义阶段。
自我主义是心理学中的一个术语,它指的是个体认为自己重要且自己的需求应该得到满足的一种态度。
在幼儿时期,自我主义思维很常见,幼儿往往认为他们应该得到别人的关注和照顾,而不必关注别人的需要。
这种思维方式在幼儿发展中是一个重要的阶段,但也需要在成长过程中逐渐纠正。
第三,幼儿在情感上需要得到安全感和联系感。
幼儿时期,情感上的需求非常强烈,他们需要感受到父母和其他重要成人的关爱和支持,以便建立情感安全感和联系感。
在这个阶段,幼儿可能会采取自私的行为来引起成人的关注和回应,从而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
此外,幼儿的正确认识需要在成人的引导下逐渐构建。
成人在引导幼儿时,需要理解幼儿的行为背后的情感需求,而不是简单地责备或惩罚他们的自私行为。
成人可以通过积极的引导激发幼儿的同理心和分享行为,以帮助他们逐渐理解和接受社交规则,并培养正面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
总之,幼儿的自私行为是一个需要注意的现象,但也需要从心理学角度进行适当的理解和引导。
通过了解幼儿的自我意识、自我主义思维、情感需求和正确的引导,我们可以帮助幼儿逐渐克服自私行为,探索和发展健康的个性和价值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学认为,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机能。
人的学习、工作、生活无不受其自身心理因素(如动机、兴趣、情绪等)的维持、定向、激励或强化作用。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各种不同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的显现,会或多或少地影响着他本人的各方面素质的提高,如何针对学生的不同的心理状态进行引导,从而优化心理素质,提高教学教育效益,是广大教师共同关心的问题,而学生心理障碍包括自私心理、保守心理、自卑心理、焦虑心理等诸方面。
下面是我对其中几种心理问题所做工作的一点体会。
一、培养集体主义,克服自私心理。
自私心理,指的是言行举止只考虑自己本人的利益,只以自己的喜好为出发点,而没有从社会大局和集体利益着想。
这类学生中,有些能立志升学深造,希望干一番攀登科学高峰的事业,他们自探能力和自学精神很强,能尊师守纪,勤学苦练,但因经常埋头学习,往往集体观念比较薄弱,甚至于对集体工作漠不关心,只为个人的前途、个人的利益着想。
对于这类学生,既要发挥其学习上的积极性,更要抓住尊师守纪听从教导的特点,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使他们能以其优秀的思想品德和学习成绩去影响和带动其他同学,成为关心集体和关心他人的带头人,达到既帮助别人又改造自己的目的。
为此,我首先在全班进行集体主义教育,使他们认识到集体主义是社会成员之间以及个人和集体、个人和国家关系的基本特征,是人们相互关系、人们对待集体、对待国家的基本行为准则,具有良好集体主义精神的学生,一切言行应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结合。
然后我根据他们的特长和意愿,分配适当的工作,让他们管人,同时受人管,让他们去处理集体中的人际关系。
以逐步培养社会主义责任感,把“自我”融入集体的“大我”之中。
小李是班团支部书记,学习成绩优良,处事公道,在同学中有影响,班干部愿意倾听他的意见,但他的思想顾虑较多,不敢与不良现象作斗争,对一些违纪事件未能大胆制止,事后亦不敢如实反映。
我便注意指导他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布置任务,及时检查;有了点滴成绩,表扬他;出了问题,我为他承担责任。
于是他主动大胆工作,不仅惜时、刻苦拼搏、成绩优秀,而且处处关心集体,为建设“团结、友爱、求实、进取”的班集体出点子,还组织团员开展活动,积极协助班主任做后进生的思想工作,把自己的一言一行与班集体荣誉联系在一起,在他的影响下,全体班团干通力协作,全班同学共同拼搏,在学校举办的田径运动会和艺术节上,大家齐心协力、勇于进取,敢于与强手比高低,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上学期末,该班团支部被评为三水市“先进团支部”,该班被评为年度学校“文明标兵班”。
小李同学自己也被评为“优秀团干部”。
二、激发学习热情,克服保守心理。
保守心理,指的是希望维持现状,不求上进的心理状态,这类学生仍能尊师守纪,学习成绩较好,但缺乏竞争心理,满足于现状,学习不肯花大力气,抱有“完成任务”的观点,只求“平安毕业”。
对这类学生,应采用以鼓励和激发教育为主的方法,要坚持以转变观念为主的正面教育,要用“三个面向”、“四有”思想和实例开拓他们的视野,尤其是要依据形成其观念的心理因素,扬长避短,做细致的启迪工作,学习上不降低要求,在要求他们同尖子一类学生解同样的综合题的同时,也尽量为他们创造显露自己才华的机会,堂上提问时注意照顾他们,将问题设计得稍浅些,使这类学生达到“跳一跳,终于摘到了桃子”的目的和感受。
这对于安于现状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无疑是一个很大的调动。
另外,注意及时表扬。
心理学表明,每个人都愿意听到别人称赞自己。
有位姓林的男同学,头脑灵活,但数学成绩一般,进入高二学习数学劲头仍不足,一心只求毕业就可以了。
有一次测验,这位同学数学得了65分,虽然在全班同学中属于中等的成绩,但比过去已有了进步。
因此,我抓住这一机会,在课堂上表扬了他,并在个别谈心时对他的进步,近期的投入给予充分的肯定,从此他学习数学的热情高了,经常钻研数学题,不懂的主动去找我弄个明白。
于是我又特意赠他一本《高考数学解题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勤学钻研,结果成绩大有提高,中段考试跃上85分,并且成绩一直维持至今,处于尖子生的行列。
我知道,他是受到表扬而激发好学热情所取得的成绩。
可见,教师能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表扬肯定学生作出的努力,将对学生的进步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而一旦当他们看到自身的能力,就必然会增强竞争意识,使自己的才能得到以充分发挥。
三、树立学习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这里所指的,并不是性格的一般特点,而是过度的怯懦和自卑。
例如,怕在别人面前言谈、做事总认为别人会耻笑他;自我感觉在一切方面都不如别人,毫无自信心。
上述表现容易发生在智力水平较低的学生身上,因为他们无法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失败的情绪体验较多,加之听到的更多是训斥和嘲讽,更使他们与周围的人关系淡漠。
对于这类学生绝不应抛弃他们,而是要给予他们更多的爱心,这种爱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引导他们正确对待自己,摆脱自卑的阴影,找回自信。
记得有位美国诗人曾经讲过:“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
”若一个人丧失了自信心,缺乏内在的动力是不可能积极进取的,要发掘他们的闪光点,鼓励他们向爱迪生、陈景润、张海迪等人物的事迹学习,排除心理障碍,放下精神包袱,直起腰来,抬起头来向前走。
二是要在学习中“拉”他们一把,耐心为他们补习基础知识,指导他们解题,按教学大纲和教材的最基本要求给他们布置作业,另外,把基础好的同学找来,向他们说明我今后的做法,要求他们配合搞好班集体,然后把基础差的同学分配和成绩好的同学共桌,以方便帮助鼓励基础差的同学。
再者,教学中注意分层次讲授,设计不同档次的问题,使他们从“不懂”转变为“开始懂”,然后再逐步提高要求,并有意识地选一些题对他们提高,或巡视堂上练习时发现他们做对,就让他们在黑板上版书演示,使他们也有表现自己的机会,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消除了他们的焦虑和自卑的心理障碍,增强了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们的学习成绩有明显提高。
以上是笔者多年教学实践中所得一点体会,在教学教育中取得一定成绩,今后还将继续努力,不断探索新经验,争取更大的成绩。
『关天茶舍』自私才是人的本性——人性本善人性本恶统统错了点击:5024 回复:192作者:水不厌深发表日期:2005-3-31 22:42:00 自私才是人的本性——人性本善人性本恶统统错了两千多年前,儒学大师孟子提出了人性本善,稍后一些的另一位儒学大师荀子,又说人性本恶。
到底谁对谁错,一直争论到现在也没一个结果。
我看这两种观点都统统的错了。
为什么?很简单,如果说人性本善,那就应该是善善相染,善善相承,这个世界就不应当有恶人恶事了,可实际上我们的这个世界恶人恶事一直是源源不断,到处都有;如果说人性本恶,那就应该是恶恶相染,恶恶相承,这个世界就不应当有善人善事了,可实际上我们的这个世界善人善事也一直是源源不断,到处都有。
可见,人性本善人性本恶的说法都是不能成立的。
那么,人的本性到底又是什么呢?答曰:自私。
自私,就是人的行为的出发点和终点或者说根本点,主观上是为了自己。
就是说,任何一个正常的人,其一切行为都是为了自己。
当然,主观为自己的同时,客观上也常常出现为别人的情况。
人本自私,中国已经有一句十分流行的话作了很好的表述,就是:“人不为已,天诛地灭。
”自私是每一个人立足于这个世界的客观需要,如果一个人从根本上放弃了自己的欲望或需求,其结果只能在人与人的竞争中和人与环境的抗争中,最终在精神上和肉体上被淘汰出局,即所谓“天诛地灭”。
一个婴儿来到人世间的第一声啼哭,就表现出了其自私的本性:请注意啦,我来了!有吃的吗?喂我吧!要把我养大成人哦!一个孩子,当他还没有受到礼仪的熏陶时,是决不会像孔融那样让出大梨的,只要他喜欢吃。
孔融让梨,是因为他已经懂得了人的需求是多样的,除了物质上的需求,更有精神方面的需求,懂得了拐弯抹角为自己算计——少吃点以赢得大人们的赞誉和怜爱,更爽!从孔融让梨的事例中,我们已经看出了两点:其一是人的需求是多样性的,归结起来有物质的和精神的两大类;其二是人为自己谋利的方式是多样性的,也可以归结为直接的和间接的两大类。
人们有时偏重于物质需要,有时偏重于精神需要,有时是赤裸裸摘取需要(直接方式),有时是拐弯抹角获取需要(间接方式)。
正因为人的需求和为自己谋利的方式都是多样性的,使得人的自私本性常常受到掩盖。
很多时候,很多人事,好象是不能用自私来解释的,如上面说的孔融让梨,就被人们错误地拿来当成人性不自私的典型。
再举些例子说吧:相信多数母亲都能做到:宁愿自己吃不饱,也要让自己的孩子吃饱,宁愿自己多吃苦多受罪,也要让自己的孩子能顺利成长,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母亲对自己孩子的这份胸怀,确实是伟大的。
但却不能因此而说她并没有为自己着想。
孩子能吃饱,能顺利成长,能生活幸福,其实也是一个母亲最大的精神满足,不管她意不意识到,她的这份精神需要都是本能存在的,她为自己的孩子吃苦受累,归根到底是为了获得她精神上的需要。
另外,孩子能顺利成长能生活幸福,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她本人过上幸福生活的前提。
所以,母亲的伟大和自私并不矛盾。
雷锋早已成为乐于助人做好事的化身。
我们的现实中,确实不乏这样的人。
热心为他人排忧解难的,冒着生命危险救火救灾救人的,拾得巨款设法归还原主的,确实都有。
有这些行为的人是否也是自私的呢?分析一下便知。
这类行为主观上有几种可能:其一是助人为乐的信念使然。
由于受教育或环境的影响,持各种信念的人都有,持助人为乐信念的人当然也是有的。
既然是在助人中为自己找到乐,就不能说没有自私的成分。
其二是“欲取之必先与之”。
我帮他人本来就是图个他人也帮我。
其三是放长线钓大鱼捞取某种资本以实现更大的人生目标。
一直以来被我们称为英雄的文天祥,坚决不屈服于蒙古人,明知会因此丢掉性命也在所不惜。
难道他也是为了自己吗?回答是肯定的,他当然也是为了自己。
孟子他老人家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作为孔孟的信徒,忠义即是他的最高信条,最大精神需要,既然早已向世人表明“留取丹心照汗青”,要他投降就是让他比死还难受。
舍生取义对他来说是精神上的自我满足,在他意识里,“留取丹心照汗青”比投降更划算一些。
古今中外众多“舍生取义”的英雄事例,要么是像文天祥一样出于信仰,考虑自己的精神需要;要么是为情势所迫,如一些战斗英雄,前进也是死,后退也是死,如是在前进中成了英雄;要么是加工拔高造出来的,如现在就有人揭露说几十年前的小英雄刘文学是造出来的,我也不知道是真是假,但造出来的英雄肯定会有。
人类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自私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