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第二个十年文学思潮

合集下载

第八章 30年代的文学思潮和文艺运动

第八章  30年代的文学思潮和文艺运动

第一节 “革命文学”的倡导和“左联”
“革命文学”又称“左翼文学”,无产阶级文学。在早期,经常被叫做“普罗文学”。 “革命文学”的倡导经过了一个由低潮到高潮的发展过程。 早在20年代“文学革命”时期,早期共产党人邓中夏、恽代英、瞿秋白、肖楚女等, 就通过《新青年》、《中国青年》等刊物,开始宣传“革命文学”的主张。如邓中 夏在《贡献于新诗人之前》中强调,新文学应该“警醒人们使他们有革命的自觉, 和鼓吹人们使他们有革命的勇气。”恽代英在《文学与革命》中要求: “我们的文 学家,同时是一个革命家”。教导作家:“倘若你希望做一个革命文学家,你第一 件事是要投身于革命事业,培养你的革命的感情。”“要先有革命的感情,才会有 革命文学”。 除此之外,沈雁冰(茅盾)、蒋光慈(赤)、郭沫若、鲁迅等文学前辈也从不同的 角度提出了“革命文学”的口号。沈雁冰在《论无产阶级艺术》一文中强调:“无 产阶级艺术绝非仅仅描写无产阶级生活就算了事,应以无产阶级精神为中心而创造 一种适应于世界的艺术。”蒋光慈在《无产阶级革命与文化》中提出:“因为社会 中有阶级的差别,文化也随之含有阶级性。”郭沫若在《革命与文学》一文中号召 文艺青年“到兵间去,民间去,工厂间去,革命的漩涡中去”,指出当时时代所要 求的文学,“是替被压迫阶级说话的文学”,“是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 写实主义的文学”,“是站在第四阶级说话的文艺。”鲁迅的观点主要体现在1927 年4月8日在黄埔军官学校的讲演中,题目是《革命时代的文学》。
二、出现这种文学特征的原因 1、社会现实原因
尽管“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国民党右翼集团取得了胜利,夺取了在全国政治、经 济、军事等方面的绝对控制权,但是在思想、文化和文艺领域,却始终未能形成具有 影响力和号召力的领导力量。而共产党虽然力量薄弱,却因为有着为了全人类的宏伟 理想, 吸引和团结了一大批具有绝对影响力的作家。这样,就使得国共双方在政治、 经济、军事、文化、思想、文艺等方面,表现出了巨大的不平衡。而这种不平衡,最 终又使得它们谁也统治不了谁,在思想、文化、文艺领域,产生了一块表达较为自由 的天地。在这块天地里,一方面,左翼革命文学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迅速发展了起来, 另一方面,与左翼文学相对立的由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创造的个人民主主义文学也一并 活跃起来,从而形成了30年代无产阶级左翼文学和自由主义个人民主主义文学并存共 荣的局面。

文学理论实用教程(第二版)第八章-文学思潮

文学理论实用教程(第二版)第八章-文学思潮
其二, 创作方法是文学思潮的超越性之所在, 即 文学思潮的产生演变更迭递移, 其内在根源主要是 创作方法的变迁。西方公认的几种主要文学思潮与 创作方法的共名就能够很好地说明这一问题。
四、文学思潮的接受
文学思潮是对文学活动整体的界定, 贯穿于 整个群体性文学活动的各个领域, 通过创作、 批评、鉴赏等不同的文学实践呈现出来。
本章概要
文学思潮具有流变性、群体性、历史性、复杂性、 系统性以及互动性等多方面的特点, 这些方面相互关 联, 互为因果, 有着不可割裂的整体联系。我们在面 对特殊时代的文学思潮时, 不仅要用宏观的视野梳理 文学的思潮史状态, 而且需要对文学思潮中的具体事 件进行微观的理论辨析;不仅要有明确的理论自觉, 正确把握文学思潮的理论内核, 而且要结合相关的文 学范畴进行深入的比对和辨析。唯其如此, 才能把握 文学思潮的实际存在状态, 对文学思潮的面貌有较为 清楚的认识。
17世纪的古典主义文学思潮由于服务于君主专制 政体的需要, 在对古希腊罗马文学理论的传承中存 在着大量的误读, 这种独特的解读方式在理论、批 评和接受领域形成思潮, 然后支配创作并形成创作 思潮。诸如布瓦洛、高乃依等作家高举复古的旗帜 , 并循着服务现实的规范, 不断地阐释与创新古典 文 本, 进一步加强了古典主义的权威性和合法性, 使 之能绵延200年之久。
一种特定的文学思潮, 通过其特定的文学观念 、创作方法、文本结构、文体风貌乃至批评范式 和 理论框架等, 把属于自身的众多文学现象连 接成 一个整体。
文学思潮是社会思潮的一种。就“思潮”而言, 它主要具有三方面的属性。
一是精神性, 即指在某一特定历史时期形成的具 有鲜明倾向的思想潮流。二是动态性, 即会经历一 个萌发、生成、兴盛到消亡的过程。三是群 体性, 即为许多人所接受, 从而形成一定的声势。

第六讲 第二个十年的文艺思潮

第六讲  第二个十年的文艺思潮

对“以后”的思考
2、小说的成就: “多余人”形象的塑造 “多余人”:俄国十九世纪小说热 衷塑造的形象,一般为贵族青年,但厌 恶自己的阶级,却有着贵族致命的弱点, 同时也无法融入下层阶级,每天无所事 事、空想、抱怨现实,是社会的“多余 人”。最大的弱点就在于思想多于行动
比如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里的 奥涅金;赫而岑《谁的罪过》里的别尔 托夫;莱蒙托夫《当代英雄》里的毕乔 林;屠格涅夫《罗亭》里的罗亭;冈察 洛夫《奥勃洛摩夫》里的奥勃洛摩夫等
《家》中的“多余人”:高觉新 《寒夜》中的“多余人”:汪文宣、巴金的创作: (一)创作经历: 前期:具有青春激情,如《灭 亡》 《新生》《家》《爱情三部曲》 等
后期:低沉冷静,如《春》《秋》、《火 三部曲》《憩园》和《寒夜》。
(二)巴金的小说: 1、《家》:倾吐“积愤”的激情之作
《寒夜》:融入了更多思考的成熟之作
人物性格的丰富性: 人物性格变得丰富,更深刻地反映出 人性和文化的根源
第六讲 第二个十年的文艺 思潮以及巴金的创作
一、第二个十年的文艺思潮
1、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
现代文学进入以革命文学为主流话语的 时期 知识分子边缘化和分化
“革命文学”的极端观点: 1930年“左联”成立,文学的“阶级论” 开始形成
2、马克思主义革命思潮和自由主义思潮
两种思潮论争的主题:

第二个十年文学概述

第二个十年文学概述

本时期文学特征:
“五四”所开启的相对思想自由的氛围消失,文学 主潮变得空前政治化;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的传播与运用,并影响着此后二三十年间文坛的面 貌; 左翼文学、自由主义作家文学及其他多种倾向文学 彼此发展互竞,共同丰富着30年代的文学创作。

二、革命文学论争和以“左联”为核心的无产 阶级文学思潮 1、革命文学的标志
广阔的社会历史内容、对民族灵魂开掘的历史 深度,以及从沸腾的历史潮流中所吸取的战斗激情 与壮阔、厚实的力的美
思考与练习:
1、应如何评价“左联”的历史贡献?
1928年1月,蒋光慈、钱杏村等共产党员作家组成 的太阳社创办了《太阳》月刊,李初梨、冯乃超、 彭康等主持的《文化批判》创刊,《创造月刊》也 有“突变”。这些刊物在上海共同倡导“革命文学” (无产阶级文学或普罗文学),批判五四以来重要 作家包括鲁迅、茅盾等,引起论争。 同年3月,胡适、徐志摩、梁实秋等为核心的《新 月》月刊创刊,公开表明自己的态度,是维护“独 立”、“健康的原则”与“尊严的原则”。

2、 文学形式:
叙事,中长篇小说,多幕剧。
3、 艺术表现:
典型环境下的典型性格描写;艺术的独创性;人 的异化主题;心理刻画艺术;讽刺艺术.
4、 作家们形成了自己的艺术世界:
茅盾的“都市生活世界”、老舍的“北京小市 民世界”、巴金的“热情忧郁的青年世界”、沈从 文的“湘西边城世界” .
5、 时代审美特征:
1、1928年革命文学派对鲁迅、茅盾的批判
2、左翼作家与“新月派”论争 争论焦点:文学有无阶级性 3、与林语堂“性灵文学”论争 争论焦点:文学与社会责任的关系 4、左翼作家与“京派”作家论争 争论焦点:文学的时代性与艺术的永久性的关系 5、与“自由人”、“第三种人”(海派)的论争 争论焦点: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第二个十年的文学思潮与运动

第二个十年的文学思潮与运动

思考题
●简评“京派”(以朱光潜、沈从文为中心) 的文学观。 ●如何评价“左联”的历史贡献? ●谈谈你对左翼文艺思潮复杂性的理解。
“京派”主要文学主张和立场
→强调文学与时代、政治的距离 →强调追求人性的、永久的文学价值 □商金林编:《朱光潜批评文集》,珠海出 版社,1998. □刘洪涛编:《沈从文批评文集》,珠海出 版社,1998.
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
一、左翼、京派、海派三大派别对峙。 二、三派共同时代特征。 1.题材与表现角度的开拓,中长篇小说 成为重要创作体裁。 2.注重典型环境于典型性格的塑造。 3.心理刻画的重视。 ……
●时间:成立于1930年3月,解散于1936年。 ●纲领:援助而且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 ●左联在理论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 论,强调文学的阶级性,倡导文艺的大众 化,推行富有革命意识的现实主义文学。
自由主义文学思潮
●朱光潜:“革命为其所不敢,反革命又为 其所不愿”。 ●看重文学净化人心、陶冶性情的功能;强 调文学对现实政治目标的超越,疏离政治 革命的中心话语,坚持对艺术本质的严肃 探索,反抗专制文化、党制文学。
30年代文艺运动发展的基本线索
1.文学思潮的空前政治化。 2.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在文坛上起决定性作用。 3.左翼文学与自由主义及其他多种倾向文学 的对立竞争局面。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问题
1.文学被政治化的问题。 2.政治来自待与艺术创作的冲突处理问题。 3.政治以何种方式进入文学领域的问题。
左翼作家联盟
第二个十年的文学思潮与运动
授课内容
• • • • 30年代文艺运动发展的基本线索。 革命文学论争与无产阶级文学思潮。 自由主义作家文艺观及两大文艺思潮的对立。 第二个十年的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

第八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二)

第八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二)

一、革命文学论争和以“左联”为核心的 无产阶级文学思潮 1、从五四“文学革命”到1928年的“革命 文学”的转变有迹可寻。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发生在1928年,但 渊源可追溯到1923年前后。 1923年就有共产党人邓中夏、恽代英、萧楚 女、沈泽民、蒋光慈等提出过无产阶级文学的 主张。 1924年,春雷社——有明显革命倾向的文学 社团。 1925年前后,沈雁冰等人试图运用马克思 主义阶级论来解释文学现象。
革命文学的倡导者对鲁迅等文学先驱的错误批判,在新文学阵 营内引起了有关革命文学的激烈论争。 ★“语丝派” 针锋相对地认为“阿Q时代没有死”。昌派《写给死了的阿Q》。 ★鲁迅 在革命文学论争中,在各种攻击与非难面前,鲁迅对文学理论 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既从现实的角度肯定了革命文学的存在, 也批评了一些革命文学倡导者的错误倾向。鲁迅反对片面地强调 文学的宣传作用,他说:“一切文艺固是宣传,而一切宣传却并 非是文艺,这正如一切花皆有色(我将白色也算色),而凡颜色 未必都是花一样。革命之所以于口号、标语、布告、电报、教科 书……之外,要有文艺者,就是因为它是文艺”。 鲁迅认为文艺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时代人生的记 录”。 ★茅盾等“五四”新文学家也对革命文学倡导者的错误见解进 行了严厉的批评。
2、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作为一种规模浩 大的文学运动,为什么会在 1928 年崛起? ①政治形式的突变:国民党的分裂和 背叛 ②世界潮流的推动:世界文坛普遍 “左倾”,形成“红色的30年代”。
3、革命文学的论争。 由于革命文学的倡导者们自身思想尚不成熟, 并且受到了当时共产党内“左倾”路线和苏联、 日本等国的无产阶级文学运动中左倾机械论的 影响,他们的文学见解明显地存在着某些局限 和错误倾向。他们夸大文艺的作用,认为文艺 可以“组织生活”、“创造生活”,认为对革 命文学的倡导可以推动政治上的持续革命。

第二个十年文学

第二个十年文学

在30年代,左翼作家专指参加无产阶级 文学倡导运动的,参加“左联”的,和赞同 无产阶级文学的作家。 初期左翼创作在题材上和指导思想上,都 表现出新的特点。题材上,多表现在共产党 领导下的革命斗争,描写工农的生活。在创 作中,自觉地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 其中以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对他们创作影 响最大。作品中人物的阶级属性一般比较鲜 明,阶级斗争成情节的主要框架。
他们认为阿Q的时代已死,表现死去了的 时代的作家,便不具有现代性。他们认为新 兴阶级负有批判旧世界的使命。在批判中他 们表现出简单、粗暴的态度,如给鲁迅扣上 了“封建余孽”、“法西斯蒂”、“二重性 的反革命的人物”的大帽子。为此鲁迅发表 了《醉眼中的朦胧》、《我的态度气量和年 纪》、《革命咖啡店》、《文学与革命》等 文章,不客气地批评了创造社、太阳社作家 暴露的种种错误,并对有关革命和文艺的不 少问题提出了中肯的论断。
第二编 第二个十年 (1928——1937)
第一章 30年代文学思潮 从1928年到1937年抗战前的这一 时期,也称为30年代文学。决定这一 时期文学面貌的,是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和民主主义、自由主义文学,他们构成 了30年代现代文学两条基本历史线索。
在这两股文学潮流中,民主主 义、自由主义文学思潮是传承了五 四文学的个性主义、人道主义、 “人的文学”的潮流,而无产阶级 革命文学则是新兴的潮流。
沈雁冰:“无产阶级艺术决非仅仅描 写无产阶级生活就算了事,应以无产阶 级精神为中心而创造一种适应于世界的 艺术”。(《论无产阶级艺术》) 3、要求作家要投身于革命事业,培养 革命感情。 恽代英:“倘若你希望做革命文学家, 你第一件事是要投身于革命事业,培养 你的革命的感情。”“要先有革命的感 情,才会有革命文学”。
鲁迅反对抽象地看待“人”和“人性”, 反对从生物学的角度看待人的感情,他从唯 物史观出发,把人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考 察,从而确定了人的阶级性。 代表性文章是 《“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 《文学和出 汗》

第二个十年文学

第二个十年文学

革命文学兴起的原因: a,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结果 • 五四时期为对国人进行思想启蒙,中国知识分子对各种 • 主义进行了输入 ,如马克思主义、无政府主义、实证主 • 义 、基尔特社会主义、新村主义等等。经过三次大的论 • 战,即问题与主义的论战、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的论 • 战、马克思主义与基尔特社会主义的论战,马克思主义的 • 影响逐步扩大。 • 比如1924年郭沫若翻译了河上肇的《社会组织与社会革 • 命》,他自己说:‚此书的译出在我一生中形成了一个 • 转换期‛。即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等文,指出既不能一味搬用旧形式,也不可全盘否 定,强调对于古代、民间、外国文化‚都要拿来‛, ‚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e, 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倡导 1933年11月,周作为左联领导人发表《关于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的论文,要 求 文艺家从现实的革命出发,真实地历史的具体地描 写现实,这种艺术描写的真实与历史具体性必须与 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 务结合起来。
b, 成立马克思文艺理论研究会,加强对马克思主义 文艺理论的翻译、介绍和研究,并尝试运用马克 思主义文艺批评观关照现存的文学现象。 c, 加强与世界文学特别是无产阶级文学的联系,大 力输入苏联及其它国家的文学作品。据统计19191949全国翻译出版的外国文学书籍约1700种,左 联时期翻译出版有700种,占40%。 d, 推动文艺大众化运动。 鲁迅撰写了《论旧形式的采用》、《拿来主义》
一、社会背景与文坛总体特征 1、社会背景 这一时期是国民党政权由建立到相对稳定,同时又危机四 伏的历史时期。 国家模式是‚以党治国‛,即从中央到地方强化国民党的 统 治,党军统一,党化意识形态。 国民党政权的危机:国民党的权威受到中国共产党、国民 党地方军事实力派、日本帝国主义三重挑战。 民族经济继续发展,但由盛而衰,1931年是一个分界线。 文化上国民党推行“党治文化‛ ,指一种介于专制与民主 之间的权威主义政治文化与体制化了的社会控制模式。

我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全部笔记)

我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全部笔记)

第一讲第一个十年(1917——1927年)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一)新文化运动的标志与内容:1915年9月《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第二卷起易鸣为《新青年》),主编陈独秀,提倡民主与科学。

在《新青年》阵地上集结的激进的知识分子主要从良两方面推进思想启蒙运动:其一是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思想自由。

其二是广泛引进和吸收西方文化。

新文化运动直接促成了文学革命,文学革命又成为新文化运动最有实绩的一部分。

(四)、文学革命的标志和主要内容●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2月陈独秀发表了措辞强烈的《文学革命论》,这是文学革命的标志。

●内容:1、胡适提出文学改良应从八事入手,即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陈独秀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立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2、钱玄同与刘半农的“双簧信”3、1918年4曰胡适发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以“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来概括文学革命的宗旨。

4、同年12月,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文学之本。

5、1918年冬天,陈独秀、李大钊又创办了《每周评论》,北京大学的傅斯年、罗家仑等创办了《新潮》月刊。

6、批判“黑幕派”和“鸳鸯蝴蝶派”以及旧戏曲。

7、与旧文学势力的较量:①批判林纾致蔡元培的公开信。

②1922年与“学衡派”论争。

③1925年与“甲寅派”论争。

(五)、文学革命的重大实效1、白话文的全面推广。

2、外国文学思潮的广泛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呈现出我国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思想大解放的局面。

3。

文学理论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4、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

(六)、总结在文学观念上,将“文以载道”、游戏消遣等种种传统的文学思想作为封建制度及其思想体系的产物加以否定,表现人生、反映时代的积极的文学思想,成为一般新文学作家的共同倾向。

(完整word版)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复习资料

(完整word版)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复习资料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一)第一个十年(1917-1927年)第一章第一个十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兴起一、文学革命的起因①是适应当时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的思想启蒙运动的要求而兴起的,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

②是适应中国文学前进发展的要求而兴起的,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③外国文学的启蒙和影响.二、文学革命的兴起及胡适、陈独秀文学革命主张的评价1、文学革命的兴起1917年1月1日,胡适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一文。

同年2月1日,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一文,正式举起了文学革命大旗。

在胡、陈旗帜下,钱玄同、刘半农等也纷纷撰文表示支持和赞同,并不断补充和丰富文学革命的内容,一场破旧立新的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坛上逐步兴起。

2、胡适、陈独秀文学革命主张的评价①胡适的文学主张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有着开创性的作用。

关于文学内容、社会作用的重视与提倡,所持的“历史进化的文学观”,对控制当时文坛的陈腐的封建旧文学,形成了很大冲击。

特别是白话文学的主张,有力地促进了语言的现代化变迁。

但主张多为形式上的点滴改良,且有较大的妥协性.②陈独秀的文学主张从彻底的反封建的民主主义立场出发,不仅反对旧文学的语言形式,更反对旧文学的反动思想内容,从而鲜明地举起了文学革命大旗。

主张文学革命的态度较之胡适,也要坚决和激进的多。

但在否定了封建旧文学后,建立什么样的新文学,回答却欠具体。

从西方汲取来的文学观念,本身也存在着某些矛盾和混乱。

三、文学革命的意义1、宣告了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国古典文学的终结与新文学的诞生.2、为当时正在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立下了不朽功劳,以从理论主张到创作,从文学内容到形式的全面革新,揭开了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文学的光辉的第一页.3、使中国文学打破封闭走向世界,世界文学也开始走向中国,开启了中国文学现代化的新进程。

第二节新文学社团的涌现和多元的文学思潮一、文学研究会的文学主张及其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贡献1、文学主张认为文学是与人生有密切关系的一种工作。

第二个十年

第二个十年

1928年7月东渡日本,与中共失去组织联系,写 作《虹》等。1930年回到上海,参加中国左 翼作家联盟。1932年底《子夜》完成,它是 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剖析中国现实主义 的巨著,是五四以来艺术上最成功的现实主 义长篇小说。另有《林家铺子》《春蚕》 《秋收》《残冬》等以家乡社会为背景的小 说。
繁荣的产物,他们依托于文学市场,既享受着现代都市文明,又感染 着都市“文明病”。有着较为自觉的先锋意识,追求艺术的“变”与 “新”。
• 京派:一批学者型的文人,非职业化作家,陶醉于传统文化的精美博
大,又置身于自由、散漫的校园氛围中,追求文学的独立与自由,既 反对从属于政治,也反对文学的商业化,维护文学的理想主义者。
• 茅盾塑造吴荪甫时所表现出的理性:完全按照资
产阶级的政治概念来塑造人物。在他身上凝聚着 所有资产阶级的性格(双重性——动摇、脆弱) 与命运,在各种力量的制约和挤压之下最终陷入 到破产危机中。在他身上叠印出了一个阶级从雄 心、辉煌到终结的悲剧命运的缩影。
• 吴荪甫的个性较为薄弱,具有较强的普遍性。
• 人物形象的类型化:
表现都市社会 要求文学不仅表现古老乡村的一隅,
还要表现在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冲 击下,处于急剧变动中的、正在走向现 代化的都市生活。对鲁迅开创的中国现 代短篇小说文体作了新的拓展,向中长 篇延伸,大大提高了中国现代小说反映 生活和人的心灵深广度的可能性。
三、茅盾的小说成就
1、题材、主题
要求创作与历史事变尽量同步,自觉地追求 “巨大的思想深度”与“广阔的历史内 容”,能反映时代全貌及其发展的史诗性。
另一个重要贡献,是”人物形象系列“的自 觉创造。主要创造了民族资本家与时代新 女性两个人物形象系列。
3、小说结构 宏大而严谨的布局,人物众多,情节复杂,

30年代文学思潮

30年代文学思潮

第八章 30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第二个十年(1928-1937)是中国现代文学全面走向成熟的十年。

政治上,国共分离,十年内战。

文学本身发展:如果说20年代主要是新旧文学对文学读者和市场的争夺,文言与白话的矛盾和对立;那么,30年代文学的阶级性与人性,乡村与都市成为主要的矛盾以及论争的焦点。

一、30年代文学思潮基本线索为什么是1928为分界线?1928年1月,全由中共党员组成的太阳社创办《太阳》月刊,(太阳社1927年秋成立于上海。

发起人为蒋光慈、钱杏邨等;主要成员大都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从实际斗争中转移到上海从事文化活动的中国共产党党员;他们有相似的斗争经历和共同的思想基础,在文学主张与创作上,也有某些共同的倾向:积极提倡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反映工农大众的生活与斗争。

在反对国民党政府的文化“围剿”,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以《太阳月刊》(1928年1月创刊,同年7月停刊,共出版7期)影响最大);刚从日本回国的创造社新成员李初梨、冯乃超等主持的《文化批判》创刊,同月出版创造社另一刊物《创造月刊》第1卷第8号——共同在上海倡导“革命文学”。

郭沫若在此期《创造月刊》上发表《英雄树》:“个人主义的文艺老早过去了”,“代替他们而起的”必定是——“无产阶级文艺”。

(革命文学思潮)1928年3月,倾向自由主义的作家胡适、徐志摩、梁实秋等为核心的《新月》月刊创刊——维护“独立”、“健康的原则”与“尊严的原则”。

——人文主义文学思潮↑两大文艺思潮之间存在对立之处,且引发了相应的争论。

文学队伍开始重新组合,标志着第二个十年的开始。

↓共产党与国民党在文学话语权上展开了争夺:国民党1927年完成了形式上的统一,为其统治,争夺文化话语权。

为维持思想政治的统治,国民党企图建立党制文化与党制文学。

1929年,国民党在全国宣传会议上提出了“三民主义文艺”的口号,(鼓吹“文艺的最高意义,就是民族主义”,文艺要统一于国民党的“中心意识”,即中国传统文化的“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等封建观念,鼓吹文艺专制)创办刊物,笼络文化人,公开宣称要打到“革命文学”和“无产阶级”文学,要铲除“多型的文艺意识”,以民族主义作为文学的中心意识,提出了“民族主义文艺运动”,企图形成文化上的统治地位,企图借助“民族主义”的招牌与刚刚成立的左联争夺文艺阵地的领导权。

第二个十年的文学

第二个十年的文学
第二个十年的文 学思潮与运动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 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





发生背景之一:世界性的左翼思潮的勃兴。 发生背景之二:中国共产党成立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与 此相适应,在文学上也需要提出更鲜明的主张——无产阶级 革命文学。 发生背景之三:文坛上各路大军云集上海。 主要倡导者:太阳社和创造社 所涉及的理论问题: 1、文学和生活的关系 2、文学和政治的关系 3、作家世界观问题 30年代文艺发展与“左联”的建立 所谓30年代文学,指1927年至1937年抗战爆发前这十年间的 文学。 一、第二个十年文学思潮的显著特征有三:思想自由氛围消 失;文学政治化;左翼文学与其他文学形成共同竞争的局面。

鲁迅写了《醉眼中的朦胧》《铲共大观》 《文艺与革命》等文,批评创造社、太阳社 的错误。 茅盾写了《从牯岭到东京》。





5 论争中太阳社、创造社的错误及其原因: A 在文学理论方面: B在思维方式和思想方法方面: C在斗争策略方面: D大批判的恶劣文风: 原因:1 苏联文学中左倾的影响 2 受党的左倾路线的影响(王明)



C 培养了一批新作家,如30年代出现的小说新人。 3、左联的三次论争: 首先,与新月派的论争。 鲁迅与梁实秋关于“普遍的人性”与“阶级性”的 论争。鲁迅写了《“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 指出: 自然,“喜怒哀乐,人之情也”,然而穷人决无开 交易所折本的懊恼,煤油大王那会知道北京捡煤渣 老婆子身受的酸辛,饥区的灾民,大约总不去种兰 花。像阔人的老太爷一样,贾府上的焦大,也不爱
四 关于“左联” 1、左联的成立: 以创造社、太阳社和鲁迅及在鲁迅影响下的 作家等三部分人为基础,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

中国现代文学第二个十年

中国现代文学第二个十年

四、叶紫(1912-1939)短篇小说《丰收》是叶紫的成名作,发表于1933年,写 的是一个丰收成灾的故事,主人公是云普叔和立秋父子俩,通过描写他们对 现实的迥然不同的态度,蕴含着子辈对父辈文化意识的历史反思。 艺术特点: 1、场面广阔、结构精心、画面严酷而逼真,善于在父子冲突中刻画两代农 民的形象,即使在悲伤的叙述中,也蕴含着一种昂扬的雄壮之美,充分体现 了“文学是战斗的”这么一种特点。 叶紫小说的阶级矛盾都是混杂着他的血和泪写出来的,因此格外让人感到 厚重。同叶紫的《丰收》相似,当时描写丰收成灾的作品还有茅盾的《春 蚕》、叶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夏征农的《禾场上》等,但是叶紫的这 篇小说却格外引人注目,不但场面广阔、结构精心,而且描写了尖锐的阶级 对立,揭示出灾难的产生根源于“人祸”,画面严酷而逼真。 2、叶紫的小说类似“黑白分明的铅画”,在他的笔下,只有地主和农民之 间的不可调和的阶级对立,人物也只具有强烈的爱与憎两种感情。 五、丁玲(1904-1986) 1927年底和1928年初,丁玲在《小说月报》发表了《梦珂》和《莎菲女士 的日记》,从此便奠定了她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可替代的地位。丁玲早 期的小说创作主要收入了《在黑暗中》、《自杀日记》、《一个女人》三个 集子之中。1930年代的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一个人的诞生》《夜会》, 中篇《一九三О年春在上海》(之一,之二),《韦护》《水》,以及长篇 小说《母亲》等。1936年赴陕北。40年代的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我在霞村 的时候》、中篇小说《在医院中》和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第二节 “左联”
一、左联成立
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在上海成立,出席成立会议 的有鲁迅,冯雪峰、冯乃超、李初梨、蒋光慈等四十余人,加盟的有五十多 人,郭沫若、郁达大都加入了左联。会议通过了“左联”的理沦纲领和行动 纲领,作出了成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外国文化研究会、文艺大众 化研究会等决定。在左联成立大会上,鲁迅做了后来题为《对于左翼作家联 盟的意见》的重要讲话,总结了革命文学倡导中的经验教训。 二、左联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意义: 首先,它标志着革命文学运动的深入发展, 其次,标志着党对文艺事业的直接领导, 最后,明确了文艺同革命的密切关系。其影响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看: 1、作为国际革命作家联盟的一个支部,左联的许多活动都和国际上的无产 阶级文学运动同步。 2、加强了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翻译、介绍和研究工作。 3、 自觉加强了与世界文学的,输入苏联文学作品,如高尔基的《母亲》, 法捷耶大的《毁灭》等,同时,鲁迅、郭沫若、茅盾、张天翼、丁玲、沈从 文、郁达夫、林语堂等中国现代作家的作品被介绍到国外。 4、 积极推动了文艺大众化运动。 5、重视创作方法的革新,积极推行富于革命意味的新的现实主义。写出了 一大批思想锐利、情感激昂、即具有文体形式的先锋性。

30年代文学思潮

30年代文学思潮

邓中夏、恽代英、瞿秋白、萧 楚女
二、无产阶级文学论争与“左联” 的成立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兴起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1927年4月第一次国共合作破产;上海聚集了一 批参加过革命实际活动的作家和一批从日本回国的 激进青年作家;日本和苏联文学思潮的影响。
后期创造社和太阳社成员提出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的基本理论主张 革命文学倡导者的主要错误 鲁迅、茅盾同创造社、太阳社的争论
1.20年代末30年代初,梁实秋等人 坚持文艺的普遍人性与左翼作家的阶 级性的论争
2.30年代初以胡秋原和苏汶(杜衡)为代 表的 “自由人”和“第三种人”,与左翼文学 队伍关于“文艺自由论”的激烈论争。 3.以沈从文、朱光潜为代表, 强调“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 与林语堂、周作人为代表追求艺术 的自我表现的“性灵文学”,较为典型 地反映了自由主义文 学思潮的不同层面。
3、从事无产阶级文艺的生产 4、吸收外国新文学的经验
性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作家团体
二、“左联”的主要文学活动
其一,成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 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翻译、 介绍和研究工作。 其二,“左联”自觉地加 强了与世界文学的联系, 及文学大众化的推广。
其三,“左联”努力建立自己的文学阵地, 扩大自己的文学队伍。 其四,“左联”逐渐摆脱了革命文学 初期普遍存在的幼稚病, 从罗曼蒂克到现实主义, 标志其创作走向成熟。
1938年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抗战胜利后回
北平任师大英语系教授。1949年到台湾,任 台湾师范大学英语系教授,后兼系主任,再 后又兼文学院长。1961年起专任师大英语研 究所教授。1966年退休。 40岁以后着力较多的是散文和翻译。散文代 表作《雅舍小品》。30年代开始翻译莎士比 亚作品,持续40载,到1970年完成了全集的 翻译,计剧本37册,诗3册。晚年用7年时间 完成百万言著作《英国文学史》。

(完整版)现当代文学第二个十年

(完整版)现当代文学第二个十年
现代文学的第二个十年是国民党政权由 建立到相对稳定,同时又危机四伏的历 史时期,为维护思想统治,国民党政府 曾做过建立党制文学的种种努力。
◆30年代文艺运动发展的基本线索
1929年9月,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召开全国 宣传会议,提出“三民主义文艺”的口 号。公开宣言打倒“革命文学”和“无 产阶级文学”“建设三民主义的新文学”
左翼作家的“鲁迅风"杂文和风格多样的散文
一批新的杂文作者涌现出来,影响较大的是瞿秋白,瞿秋 白的十几篇杂文,被鲁迅收入自己的集子《伪自由书》 《南腔北调集》中。 以小说闻名的艾芜,同样善于写散文。他的《漂泊杂记》、 《山中牧歌》,和其小说集《南行记》一样,多描写西南 边陲的浪漫风情,但更朴素清新。
“京派”与开明同人的散文
30年代形成于北方的京派,散文成就也不小。 何其芳的散文常采用“独语”的调式,爱在黄昏的
灯光下吟孤独与寂寞。
何其芳的散文段落截取
温柔的独语,悲哀的独语,或者狂暴的独语。黑色 的门紧闭着;一个个永远期待的灵魂死在门内,一 个永远找寻的灵魂死在门外。每一个灵魂是一个世 界,没有窗户。而可爱的灵魂都是倔强的独语者。
现当代文学第二个十年 (1928-1937年6月)
目录
一文学思潮与运动 二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 三小说 四散文
一文学思潮与运动
这一时期总体特征 30年代文艺运动发展的基本线索 自由主义作家文艺观及两大文艺 思潮的对立
◆这一时期的总体特征
五四所开启的有相对思想自由的氛 围消失了,文学主潮随着整个社会 的变革而变得空前的政治化。
林语堂与幽默闲适小品
林语堂创办了《人世间》与《宇宙风》两刊,都以发表小 品文为主,提倡幽默、闲适和独抒性灵的创作。
30年代是林语堂散文创作的高峰期,从1932年《论语》创 刊,到1936年去美国,他发表的各种文章近300篇。

中国现当代文学之 第二个十年的小说创作概览

中国现当代文学之   第二个十年的小说创作概览

《莎菲女士的日记》片段
一月一号

那高个儿可真漂亮,这是我第一次感觉到 男人的美,从来我还没有留心 到。只以为 一个男人的本行是会说话,会看眼色,会 小心就够了。今天我看 了这高个儿,才懂 得男人是另铸有一种高贵的模型,我看出 在他面前的云霖 显得多么委琐,多么呆 拙……我真要可怜云霖,假使他知道他在 这个人前所 衬出的不幸时,他将怎样伤心 他那些所有的粗丑的眼神,举止。
原名赵平复。曾编辑过《语丝》、 《萌芽》等杂志,是最早与鲁迅交往 的左翼作家之一。1931年2月7日, 被国民党秘密杀害

代表作:中篇《二月》和《为奴隶 的母亲》
(三)张天翼
张天翼 (1906——1985),祖籍 湖南湘乡,出生于南京。讽刺小说家 讽刺传统的文化心态: 《包氏父子》 讽刺国民党文化官僚: 《华威先生》

上海的狐步舞(节选) 穆时英


跑马厅屋顶上 ,风针上的金马向着红月亮撒 开了四蹄。在那片大草地的四周泛滥着光的海, 罪恶的海浪,慕尔堂浸在黑暗里,跪着,在替这 些下地狱的男女祈祷,大世界的塔尖拒绝了忏悔, 骄傲地瞧着这位迂牧师,放射着一圈圈的灯光。 蔚蓝的黄昏笼罩着全场 ,一只Saxophone 正伸长了脖了,张着大嘴,呜呜地冲着他们嚷。 当中那片光滑的地板上 ,飘动的裙子,飘动的袍 角,精致的鞋跟 ,鞋跟 ,鞋跟,鞋跟,鞋跟。 蓬松的头发和男子的脸。男子的衬衫的白领和女 子的笑脸。伸着的胳膊,翡翠坠子拖到肩上。整 齐的圆桌子的队伍 ,椅子却是零乱的 。暗角上 站着白衣侍者。酒味,香水味,火腿蛋的气味, 烟味……独身者坐在角隅里拿黑咖啡刺激自家的 神经。
(七)东北作家群

“东北作家群”:形成于1931年 “九· 一八事变”后,由萧军、萧 红、端木蕻良等流亡到关内的东北 籍作家组成。作品主要描写处在民 族危难之中的东北生活和抗日斗争。

第八章 第二个十年文学思潮

第八章 第二个十年文学思潮

三大派别的文学成就
各派作家均取得优秀成绩。 2 、中、长篇小说和多幕剧成为收获最丰的体 裁,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在艺术表现上注重 典型环境与典型性格的塑造。心理刻画得到特 别的注重和发展。 3 、作家个人的风格和艺术世界基本形成。 30 年代的一些作品都是耳熟能详的 。这是中国 现代文学的丰收期。
1、与自由主义文艺观的冲突
马克思义文艺思潮在与自由主义文艺思潮论争的过程中,在不断克 服身的左倾幼稚病的过程中,成为影响巨大的文学主潮; 自由主义文 艺思潮在理论和创作上也有不可忽视的实绩,并对主流派学起到某种 补充和纠偏作用。 自由主义作家文艺观 代表人物:朱光潜、沈从文等 公开表示反对‚为艺术而艺术‛,较少颓废、享乐色彩,显示出 某种严肃性:严肃的自我内省,严肃的表现、思考社会人生。 重视与强调文学‚洗刷人心‛,再造民族灵魂的作用,这与‚五 四‛时期的文学启蒙思想是有继承关系的。
第二节 三十年代文学思潮 与论争
一、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
1、 “革命文学”的提出: 1928年,蒋光慈、钱杏邨、洪灵菲、 孟超等组织太阳社,创办《太阳月刊》; 李初梨、成仿吾、冯乃超等后期创 造社成员创办《文化批判》。 共同倡导“革命文学”。
一、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
1、产生的原因
(1)“左倾”幼稚病——倡导者处于转变过程中,不能 正确掌握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有片面性、绝对化的错误。
二、三十年代文学概况
2、总体概貌: “六次论争”—— “革命文学”; “新月派”; “大众文 艺”; “民族主义文学”; “自由人”、 “第三种人”; “两个口号”。 “五大形态”—— 左翼文学;民主主义文学;自由主义文 学;民族主义文学;大众通俗文学。
二、三十年代文学概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与“自由人”、“第三种人”的论 争(胡秋原、杜衡)
胡秋原(《钱杏邨理论之清算与民族文学之批判》 ):
“我并不想站在政治立场赞否民族文艺与普罗文艺, 因为我是一个于政治外行的人,我是一个自由人” 。 并发表了。
苏 汶(《“第三种人”的出路》) :
在“知识阶级的自由人”和“不自由的,有党派的” 阶级争着文坛霸权的时候,最吃苦的却是这第三种人。 因为“文学不再是文学了,变为连环图画之类,而作 者也不再是作者了,变成了煽动家之类”。
2、与“性灵派”的论争
(林语堂、周作人)
1932年9月,林语堂在上海创办了小品文刊 物《论语》(半月刊)。“论语派”因此而得 名。
一是强调对内面灵魂的封闭性的自我审视与表现, 绝对排斥自我之外的国家、民族、人民、社会 的关注、探索与表现;
二是强调人的性灵——自然本性的自然流露,要 求文艺摆脱社会的“约束”,回到“自然”— —本能的生物的人,做个人生命的本能的、非 意识的表现。
第二编 新文学的第二个十年 (1928—1937年6月)
第八章 文学思潮与文学运动(二)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
★文学思潮与论争
第一节 三十年代文学概说
一、三十年代社会文化概况
大革命失败——民族危机 中国走向何方?
政治军事冲突—— 国共、新军阀、中日
社会思潮芜杂—— 苏俄社会主义、欧美自由主义、无政
4、左联的文艺实践:
a.翻译、介绍并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 进行文学批评实践;鲁迅、瞿秋白、冯 雪峰。
b.推进文艺大众化; c.借鉴和探讨无产阶级文学创作方法。
新写实主义——唯物辩证法创作方 法——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d.吸引和培养左翼文学新人。 (张天翼、叶紫、萧军、萧红、柔石等)
第二节 左联与不同文学思潮的较量
立——1937抗日战争的爆发 ⑴ 政治事变驱动下文学的重新的分化
组合期; ⑵ 文学阵营的确立与发展期。
二、三十年代文学概况
2、总体概貌: “六次论争”—— “革命文学”; “新月派”; “大众文
艺”; “民族主义文学”; “自由人”、 “第三种人”; “两个口号”。
“五大形态”—— 左翼文学;民主主义文学;自由主义文 学;民族主义文学;大众通俗文学。
一、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
1、产生的原因 (1)“左倾”幼稚病——倡导者处于转变过程中,不能 正确掌握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有片面性、绝对化的错误。
(2)宗派主义——一些人宗派情绪严重,小团体主义, 对非自己社团的人(如鲁迅)一概予以否定和贬斥。
一、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
2、经过 (1)创造社发起对鲁迅的否定、攻击
1、与自由主义文艺观的冲突
马克思义文艺思潮在与自由主义文艺思潮论争的过程中,在不断克 服身的左倾幼稚病的过程中,成为影响巨大的文学主潮; 自由主义文 艺思潮在理论和创作上也有不可忽视的实绩,并对主流派学起到某种 补充和纠偏作用。
自由主义作家文艺观 代表人物:朱光潜、沈从文等 公开表示反对“为艺术而艺术”,较少颓废、享乐色彩,显示出 某种严肃性:严肃的自我内省,严肃的表现、思考社会人生。
的 长篇小说《四世同堂》。建国后作品以戏剧为主,代表作《龙须沟》和《茶
二、三十年代文学概况
自由主义文学: 继承五四新文学的个性解放精神和思想自
由原则,政治上保持中立,文化上采取温和 或保守的色彩,注重独立的艺术审美,以期 建立一种民主、自由、文化范型。
代表作家:周作人、沈从文、林语堂、施 蛰存等。
二、三十年代文学概况
3、总体特征: ⑴文学思潮的空前政治化(时代、社会的结
在成立大会上鲁迅做了后来题为《对于左翼作家 联盟的意见》的重要讲话。
我们的艺术不能不呈现给‘胜利不然就死’的血腥的斗争。 艺术如果以人类之悲喜哀乐为内容,我们的艺术不能不以无产阶
级在这黑暗的阶级社会中‘中世纪’里面所感觉的感情为内容。 因此,我们的艺术是反封建阶级的,反资产阶级的,又反对‘失
郭沫若《文艺战线上的封建余孽》克兴《小资产阶级文艺理论之谬误—— 评茅盾底〈从牯岭到东京〉》
一、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
3、 论争的焦点: ① 在倡导“革命文学”的时候如何认识和
对待“五四”文学革命; ② 在确立革命文学观念的时候,如何阐释
文学的本质及使命?
二、“左联”及其文艺实践:
1、“左联”的成立:
这场论争发生在1931年至1932年间的 胡秋原、苏汶与左翼作家之间。
一方面强调文艺的自由性,反对来自 国民党的民族主义文学运动,同时也反对左 翼的无产阶级文学运动。
另一方面想让文学与政治彻底“离婚”, 完全脱离政治权力的限制,彻底摆脱意识形 态,
5、论争的焦点问题: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文学的阶级性、独立性、超越性
(2)、自觉加强了与世界文学的,特别 是世界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
(3)、积极推动文艺大众化运。
3、左联的文艺实践:
a.翻译、介绍并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 进行文学批评实践;鲁迅、瞿秋白、冯 雪峰。
b.推进文艺大众化;
c.借鉴和探讨无产阶级文学创作方法。
新写实主义——唯物辩证法创作方 法——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冯乃超《艺术与社会生活》成仿吾《完成我们的文学革命》
(2)太阳社也持同样的观点
钱杏邨《死去了的阿Q时代》
(3)鲁迅予以了反击并针对他们存在的错误、 问题进行了批评
鲁迅《“醉眼”中的朦胧》《璧下译丛〈小引〉》《上海文艺之一瞥》 《文艺与革命》
(4)愈演愈烈——对鲁迅实行“笔尖的围 剿”、对茅盾也进行了攻击
海派是与京派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一般是指活跃在上海的作 家,以都市生活为描写对象,既写出他们在都市生活中的享受, 也写出了他们在都市生活中所独有的都市“文明病”。
三大派别的文学成就
1、创作题材空前的开拓和表现角度的新开掘。 各派作家均取得优秀成绩。
2、中、长篇小说和多幕剧成为收获最丰的体 裁,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在艺术表现上注重 典型环境与典型性格的塑造。心理刻画得到特 别的注重和发展。
掉社会地位’的小资产阶级的倾向。我们不能不援助而且从事无 产阶级艺术的产生。
出版物:《拓荒者》《萌芽月刊》《巴尔底山》《十字街头》 《北斗》《前哨》《大众文艺》等。
“左联”成立标志着共产党在组织上自觉领导文艺的开始
2、左联的功绩:
(1)、成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 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翻译、介 绍和研究工作。
二、三十年代文学概况
左翼文学: 以左联为核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以政治色彩的人民大众为其文学描述对象, 注重文学的社会政治文化功能。
代表作家:茅盾、蒋光慈、柔石、丁 玲、殷夫等。
二、三十年代文学概况
民主主义文学: 继承和发扬五四新文学平民主义与人道主
义传统,批判社会黑暗,展示现实人生。 代表作家:巴金、老舍、曹禺等。
d.吸引和培养左翼文学新人。 (张天翼、叶紫、萧军、萧红、柔石等)
4、“左联”的成立意义: (1)积极的一面:促使作家们致力于马
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对作家思想的提 高、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发展,起 了很大的推动和指导作用。在思想上、 组织上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发展创造 了条件。
(2)不足的一面:小团体主义、宗派情 绪的流露,放松了对敌人的斗争。论争 时的意气用事、无限上纲的批评方法, 对后来的文学个评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2、与“新月派”的论争
(梁实秋、徐志摩以人性论为中心,张扬理性, 鼓吹自由)
①伟大的文学乃是基于固定的普遍的人性。 “人性是测量文学的唯一的标准。”
②文学家必须保持自由的人格。 “文学家没有任何使命,除了他自己内心对 于真善美的要求的使命”, “文学家永远不 失掉他的独立”。
③ 倡导文学的节制和理性 。 “以理性驾驭情感,以理性节制想象。”
府主义、保守主义、殖民主义
一、三十年代社会文化概况
经济现代化—— 工人/ 资本家;乡村 / 都市; 现代 /
反现代 文化多元化—— 左翼、京派、海派
先锋 / 守成、激进/ 温和; 左翼文化与现代主义文化占主流
由此,引发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 大讨论。
二、三十年代文学概况
1、分期: 1927大革命失败——1930年左联成
调整艺术视点所创作的一部作品。获得了1951年的斯大林文学二等奖 。

老舍
一、老舍概况 1926年开始在英国创作了三部长篇小说《老张 的哲学》《赵子曰》《二马》。30年代是老舍 创作的高峰。相继创作了《大明湖》《猫城记》 《离婚》《牛天赐传》《文博士》《骆驼祥子》 等六部长篇小说。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 短篇小说《断魂枪》《月牙》《微神》《柳家大院》等 。40年代完成了著名
果); ⑵左翼文学借助政治宣传占据主导地位和决
定性作用; ⑶文学阵营的分化重组与对立竞争(文学的
内在规律); ⑷ 文学从一元走向多元。
三、与第一个十年文学之比较
第一个十年文学 第二个十年文学
思想启蒙主题
社会革命主题
个性解放
社会解放
人性论的价值尺度
阶级论的社会尺度
个人、家庭婚姻题材 社会、阶级革命题材
在反封建中发现了“人” 在革命中发现了“大众”
文学的抒情时代
文学的叙事时代
第二节 三十年代文学思潮 与论争
一、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
1、 “革命文学”的提出:
1928年,蒋光慈、钱杏邨、洪灵菲、 孟超等组织太阳社,创办《太阳月刊》;
李初梨、成仿吾、冯乃超等后期创 造社成员创办《文化批判》。
共同倡导“革命文学”。
革命文学的转变。从《韦护》《一九三O春上海》到《田家冲》《水》,创作 不断地压抑和抛弃女性自我,认同于男性文化的权威,从而自觉不自觉地偏 离了知识分子的生活道路,使小说成为政治激情的宣泄 。 三、进入陕北后,创作发生了变化。一开始丁玲的创作是歌颂性的。短篇 《一颗未出膛的枪弹》为代表 。后来开始进行一种文化批判,写下了《我在 霞村的时候》和《在医院中》。 1948年创作反映土改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丁玲在延安文艺整风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