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门中断楚江开“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全诗赏析
《望天门山》原文及鉴赏
《望天门山》原文及鉴赏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翻译:天门山从中间断裂是楚江把它冲开,碧水向东浩然奔流到这里折回。
两岸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江面上一叶孤舟像从日边驶来。
赏析李白这首诗,用碧水、青山、帆影、红日等绚丽多彩的物象,与诗人心中的断、开、出、来等意象,表现了雄伟壮丽的江山景观。
全诗四句,每句都是一个特写镜头。
在这幅壮丽的山水画中,山显得多么灵秀,水显得多么矫健,帆又显得多么潇洒。
在这景色的背后,反映了诗人的气宇、感情和风貌。
我们可以从字里行间体会到诗人的心情是愉快的,充满青春活力,对前途无限向往。
译文篇二“望”字统领全诗这是一首江行写景的七绝诗,题为“望天门山”,可见作为描写对象的天门山风光,系李白舟中放眼而“望”之所得。
全诗在“望”字统领下展开,“天门”之山形水色融为一体,雄奇壮伟的景象得到充分的展现。
李白身在船上,眼望两岸青山,有船不动而山在动的错觉,故描写出“两岸青山相对出”的佳句,似青山有情,欣然出迎远来的孤帆,颇富情趣。
山水互为映衬诗中的山水是紧密关联,互为映衬的。
楚江浩荡,似乎把“天门”冲“开”,而“天门中断”使楚江得以奔腾而出。
天门两峰横夹楚江,而楚江激流穿越天门。
山依水立,水由山出,山水相连,景象壮观。
“碧水东流”为山峰所遏制,故至天门而回旋,山为水开,水为山回,互为制约,又融为了一体。
“相对出”的“两岸青山”,与水中的“孤帆一片”,点面结合,动静相衬,构成一幅完整而动人的画面。
通览全诗,山形水势,或合说,或分描写,或明提,或暗示,密切相关,互映互衬,展现出了极为宏阔壮观的景象。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2.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3.读懂诗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读懂诗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赏析古诗《望天门山》
赏析古诗《望天门山》望天门山李白(唐)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一、知人论世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白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事物和具体时间做细致的描述。
洒脱不羁的气质、傲视独立的人格、易于触动而又易爆发的强烈情感,形成了李白诗抒情方式的鲜明特点。
他往往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的奔涌而出,宛若天际的狂飙和喷溢的火山。
他的想象奇特,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
《望天门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于开元十三年(725)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创作的一首七绝。
此诗描写了诗人舟行江中顺流而下远望天门山的情景: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
全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初出巴蜀时乐观豪迈的感情,展示了作者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精神风貌。
作品意境开阔,气象雄伟,动静虚实,相映成趣,并能化静为动,化动为静,给人一种新鲜的意趣。
二、注释⑴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
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
⑵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
楚江:即长江。
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开:劈开,断开。
⑶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一作“直北”。
回:回漩,回转。
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⑷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
出:突出,出现。
⑸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三、译文天门山从中间断裂,是楚江把它冲开,碧水向东奔流到这里回旋徘徊。
两岸边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我乘着一叶孤舟从日边而来。
四、赏析这首诗写了碧水青山,白帆红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
《望天门山》李白描写长江的诗词解析
《望天门山》李白描写长江的诗词解析长江是亚洲第一长河和世界第三长河,也是世界上完全在一国境内的最长河流,全长6300余公里,干流发源于青藏高原东部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
接下来小编会给大家分享一首关于长江的诗词。
【望天门山】唐代: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创作背景《望天门山》是公元725年(开元十三年)李白初出巴蜀乘船赴江东经当涂(今属安徽)途中行至天门山,初次见到天门山时有感而作的。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
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762年病逝,享年61岁。
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望天门山】艺术特色“望”字统领全诗这是一首江行写景的七绝诗,题为“望天门山”,可见作为描写对象的天门山风光,系诗人舟中放眼而“望”之所得。
全诗在“望”字统领下展开,“天门”之山形水色融为一体,雄奇壮伟的景象得到充分的展现。
诗人身在船上,眼望两岸青山,有船不动而山在动的错觉,故写出“两岸青山相对出”的佳句,似青山有情,欣然出迎远来的孤帆,颇富情趣。
山水互为映衬诗中的山水是紧密关联,互为映衬的。
楚江浩荡,似乎把“天门”冲“开”,而“天门中断”使楚江得以奔腾而出。
天门两峰横夹楚江,而楚江激流穿越天门。
山依水立,水由山出,山水相连,景象壮观。
“碧水东流”为山峰所遏制,故至天门而回旋,山为水开,水为山回,互为制约,又融为了一体。
“相对出”的“两岸青山”,与水中的“孤帆一片”,点面结合,动静相衬,构成一幅完整而动人的画面。
通览全诗,山形水势,或合说,或分写,或明提,或暗示,密切相关,互映互衬,展现出了极为宏阔壮观的景象。
译文及注释【望天门山】译文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望天门山古诗的意思及赏析
望天门山古诗的意思及赏析
《望天门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于开元十三年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创作的一首七绝。
接下来分享望天门山的意思及赏析。
望天门山古诗的意思
《望天门山》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意思:
高高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巍峨险峻,一叶孤舟从天地之间飞速飘来。
望天门山赏析
此诗描写了诗人舟行江中顺流而下远望天门山的情景: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显示了一种动态美。
全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初出巴蜀时乐观豪迈的感情,展示了作者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精神风貌。
《望天门山》全文解释是什么
《望天门山》全文解释是什么《望天门山》全诗的意思是:天门山从中间断裂是楚江把它冲开,碧水向东浩然奔流到这里折回。
两岸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江面上一叶孤舟像从日边驶来。
1、原文《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创作背景据安旗编著的《李白全集编年注释》和郁贤皓编著的《李白选集》,《望天门山》当是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春夏之交,二十五岁的李白初出巴蜀,乘船赴江东经当涂(今属安徽)途中初次经过天门山所作。
3、作品赏析这首诗写了碧水青山,白帆红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
但这画面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
随着诗人行舟,山断江开,东流水回,青山相对迎出,孤帆日边驶来,景色由远及近再及远地展开。
诗中用了六个动词“断、开、流、回、出、来”,山水景物呈现出跃跃欲出的动态,描绘了天门山一带的雄奇阔远。
一、二句写出了天门山水雄奇险峻不可阻遏的气势,给人惊心动魄之感;三、四句写足也写活了浑阔茫远的水势。
从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李白的豪放不羁的精神和不愿意把自己限在小天地里的广阔胸怀。
《游天门山》是黄锦祥一首意境开阔,言词精炼、富有想象力的写景诗。
内容是:绝壁千峰万仭哉,迂回栈道上云台。
天门雾锁晴还雨,洞宇弥烟拨不开。
诗人黄锦祥围绕着天门仙洞和大自然的气候变化展开描写,讴歌了张家界天门山嵯峨高峙的自然风光。
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刻画出天门洞独有的雄奇美景,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二十八个字,却字字玑珠耐人寻味,这首赞美张家界的诗歌至今被广泛传诵。
李白的诗歌《望天门山》不同于黄锦祥的《游天门山》,黄锦祥诗作《游天门山》位于湖南,而李白《望天门山》则写于安徽,虽然两者的创作地点不同,却有异曲同工之妙。
不同地域的“天门山”各具特色,黄氏此诗以“游”中所见来描写“山”之秀色,而李白之诗则用“望”入江河去描绘“水”之气势,使一山一水的两座天门山相映成趣传为佳话。
故此,黄锦祥在赋诗后感概道:“太白无缘经此处,三翁感幸把诗题”,句中“三翁”即是黄锦祥别名,意指李白或因路途崎岖未曾到过张家界天门洞,因而李白把这次赋诗的机会留给了自己!李黄纵使相隔千年,这两首赞美南北“天门山”的诗歌依然令人迷醉,延续着不同的山水传奇故事。
李白张家界的诗句
李白张家界的诗句大全每天都有不同的诗句,以下是李白张家界的诗句资料是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学习吧!1.李白哪首诗是描述张家界的景观的《望天门山》。
全诗如下: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1片日边来。
译文:天门山从中间断裂是楚江把它冲开,碧水向东浩然奔流到这里折回。
两岸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江面上1叶孤舟像从日边驶来。
创作背景据安旗编著的《李白全集编年解释》和郁贤皓编著的《李白选集》,《望天门山》当是唐玄宗开元103年(七二五年)春夏之交,2105岁的李白初出巴蜀,乘船赴江东经当涂(今属安徽)途中初次经过天门山所作。
扩展资料这首诗写了碧水青山,白帆红日,交映成1幅颜色绚丽的画面。
但这画面不是静止的,而是流淌的。
随着诗人行舟,山断江开,东流水回,青山相对迎出,孤帆日边驶来,景色由远及近再及远地绽开。
诗中用了6个动词“断、开、流、回、出、来”,山水景物呈现出跃跃欲出的动态,描绘了天门山1带的雄奇阔远。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这两句写诗人远眺天门山夹江对峙,江水穿过天门山,水势湍急、激荡回旋的壮美景象。
第1句紧扣题目,总写天门山,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概。
第2句写天门山下的江水,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
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
假如说上1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1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1片日边来。
”这两句是1个不行分割的整体。
第3句承前第1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第4句承前第2句写长江江面的远景,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
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1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1片孤帆”。
“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势,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奇喜悦之感。
望天门山古诗原文和翻译
望天门山古诗原文和翻译望天门山古诗原文和翻译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诗了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
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望天门山古诗原文和翻译,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望天门山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翻译高高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巍峨险峻出现,一叶孤舟从天地之间慢慢飘来。
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
诗人不写博望、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却说山势中断,从而形象地写出两山峭拔相对的险峻:楚江开,不令点明了山与水的关系,而且描绘出山势中断、江水至此浩荡而出的气势。
碧字明写江水之色,暗写江水之深;回字描述江水奔腾回旋,更写出了天门山一带的山势走向。
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相对二字用得巧妙,使两岸青山具有了生命和感情。
结尾一句更是神来之笔,一轮红日,映在碧水、青山、白帆之上,使整个画面明丽光艳,层次分明,从而祖国山川的雄伟壮丽画卷展现出来。
望天门山字词解释:1、天门: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
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所以叫“天门”。
2、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
3、楚江:即长江。
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4、开:劈开,断开。
5、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6、回:回漩,回转。
回转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7、两岸青山:分别指博望山和梁山。
8、出:突出,出现。
9、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望天门山背景:《望天门山》是李白开元十三年(725)乘船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初次见到天门山有感而发,并没有什么特别用意。
望天门山主旨: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乐观豪迈的感情。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望天门山》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望天门山体裁:诗题文: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作者:名字:李白年代:唐代描述: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
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762年病逝,享年61岁。
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翻译:原文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译文: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没有回旋。
原文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赏析赏析一:创作背景据安旗编著的《李白全集编年注释》和郁贤皓编著的《李白选集》,《望天门山》当是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春夏之交,二十五岁的李白初出巴蜀,乘船赴江东经当涂(今属安徽)途中初次经过天门山所作。
赏析二:思想内容全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初出巴蜀时乐观豪迈的感情,展示了作者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精神风貌。
赏析三:艺术特色天门山夹江对峙,所以写天门山离不开长江。
诗的前两句即从“江”与“山”的关系着笔。
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紧扣题目,总写天门山,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
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
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第三句承前第一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第四句承前第二句写长江江面的远景,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
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
“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
《望天门山》原文及翻译
《望天门山》原文及翻译《望天门山》原文及翻译《望天门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一首七言绝句。
为开元十三年李白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作,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乐观豪迈的感情。
《望天门山》原文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翻译雄伟的天门山被长江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青山相对耸立着拔地而起,一叶孤舟从太阳旁边飞速飘来。
《望天门山》注释1、天门: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
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所以叫“天门”。
2、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
3、楚江:即长江。
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4、开:劈开,断开。
5、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6、回:回漩,回转。
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7、两岸青山:指博望山和梁山。
8、出:突出,出现9、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望天门山》赏析该诗为725年(开元十三年)作者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作。
李白无比热爱祖国的壮丽山河,一生遍游名山大川,留下了许多不朽的杰作。
该诗描写诗人舟行江中顺流而下,远望天门山的情景。
天门山为今安徽省芜湖市的东梁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总称。
《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
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
”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
诗人不写博望、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却说山势“中断”,从而形象地写出两山峭拔相对的险峻:“楚江开”,不令点明了山与水的关系,而且描绘出山势中断、江水至此浩荡而出的气势。
“碧”字明写江水之色,暗写江水之深;“回”字描述江水奔腾回旋,更写出了天门山一带的山势走向。
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相对”二字用得巧妙,使两岸青山具有了生命和感情。
望天门山原文赏析(最新)
望天门山原文赏析古诗两首《望天门山》原文及赏析原文: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作者:李白(701-762)当然是大家公认的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天才诗人之一,大多数人认为他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词人。
他祖籍陇西(今甘肃),一说生于中亚,但少年时即生活在蜀地,壮年漫游天下,学道学剑,好酒任侠,笑傲王侯,一度入供奉,但不久便离开了,后竟被流放到夜郎(今贵州)。
他的诗,想象力“欲上青天揽明月”,气势如“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确无人能及。
北宋初年,人们发现《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和《忆秦娥》“秦娥梦断秦楼月”两词,又尊他为词的始祖。
有人怀疑那是后人所托,至今聚讼纷纭。
其实,李白的乐府诗,当时已被之管弦,就是词的滥觞了。
至于历来被称为“百代词曲之祖”的这两首词,格调高绝,气象阔大,如果不属于李白,又算作谁的作品为好呢?注释:天门山:在今安徽当涂县西南,有东西两山,东名东梁山(古称望博山),西名西梁山。
两山夹长江对峙耸立,犹如高大的天门,故名。
楚江:这一段长江古属楚地,故云。
【赏析】:壮丽的河山,使气度超凡的诗人兴味盎然;迷人的风光,荡涤了才华横溢的谪仙在政治上的忧烦。
本诗以巨大的艺术力量,表现了李白对祖国山川无限热爱的情感。
碧水、青山、红日、白帆,构成了色彩鲜明的画面,让人赏心悦目,啧啧称羡。
望天门山唐代: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注释⑴天门山:在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
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
《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
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
”⑵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了两山。
楚江:即是长江。
2023年望天门山原文赏析
2023年望天门山原文赏析2023年望天门山原文赏析1原文: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诗词赏析:该诗为725年(开元十三年)作者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作。
李白无比热爱祖国的壮丽山河,一生遍游名山大川,留下了许多不朽的杰作。
该诗描写诗人舟行江中溯流而上,远望天门山的情景。
天门山为今安徽省芜湖市的东梁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总称。
《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
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
”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
诗人不写博望、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却说山势“中断”,从而形象地写出两山峭拔相对的险峻:“楚江开”,不令点明了山与水的关系,而且描绘出山势中断、江水至此浩荡而出的气势。
“碧”字明写江水之色,暗写江水之深;“回”字描述江水奔腾回旋,更写出了天门山一带的山势走向。
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相对”二字用得巧妙,使两岸青山具有了生命和感情。
结尾一句更是神来之笔,一轮红日,映在碧水、青山、白帆之上,使整个画面明丽光艳,层次分明,从而祖国山川的雄伟壮丽画卷展现出来。
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
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
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
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
”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
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
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
望天门山的全诗意思
《望天门山》全诗及赏析一、全文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二、全诗译文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三、注释1.天门:指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
2.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
3.楚江:即长江。
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4.开:劈开,断开。
5.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6.回:回漩,回转。
7.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
8.出:突出,出现。
9.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四、背景《望天门山》是公元725年(开元十三年)李白初出巴蜀乘船赴江东经当涂(今属安徽)途中行至天门山,初次见到天门山时有感而作的。
五、赏析这首诗写了碧水青山,白帆红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
随着诗人行舟,山断江开,东流水回,青山相对迎出,孤帆日边驶来,景色由远及近再及远地展开。
诗中用了六个动词“断、开、流、回、出、来”,山水景物呈现出跃跃欲出的动态,描绘了天门山一带的雄奇阔远。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这两句写诗人远眺天门山夹江对峙,江水穿过天门山,水势湍急、激荡回旋的壮丽景象。
第一句紧扣题目,总写天门山,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
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
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
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第二句写天门山下的江水,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
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
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写中国壮丽山河的古诗
写中国壮丽山河的古诗
1、《望天门山》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赏析:全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初出巴蜀时乐观豪迈的感情,展示了作者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精神风貌。
2、《望庐山瀑布》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赏析:前两句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奇伟景象,既有朦胧美,又有雄壮美;后两句用夸张的比喻和浪漫的想象,进一步描绘瀑布的形象和气势,可谓字字珠玑。
3、《题西林壁》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赏析:全诗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4、《望岳》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赏析:这首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5、《绝句》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赏析:描写早春景象,四句四景,分开来如四扇条屏,合在一起又组成一幅生动优美的风景画。
在欢快明亮的景象内,寄托着诗人对时光流逝、孤独无聊的失落之意。
李白《望天门山》全诗翻译
李白《望天门山》全诗翻译李白《望天门山》全诗翻译《望天门山》,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一首七言绝句。
全文为: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描写诗人舟行江中溯流而上,远望天门山(今安徽省芜湖市境内)的情景。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李白《望天门山》全诗翻译,希望能帮到大家!《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注释】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
两山隔江对峙,形同门户,所以叫“天门”。
中断:指东西两山之间被水隔开。
楚江:即长江。
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开:开掘;开通。
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回:转变方向,改变方向。
两岸青山:指博望山和梁山。
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好像来自天边。
【译文】高高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巍峨险峻,一叶孤舟从天地之间飞速飘来。
简析:《望天门山》写的是在船上远望所见天门山的景色——两山夹江对峙,有如连山中断,形如天门,浩荡东流的长江,即从缺口奔腾而去。
水流至此,激起回旋,波涛汹涌,十分壮观。
舟行江上,顺流而下,远望天门两山愈来愈清晰的身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欢迎远来的客人。
早晨日出东方,对面孤舟从水天相接处驶来,宛如来自太阳升起的地方。
前半写近望,山断水阔,流势浩大;后半写远望,动中观静,借水写山。
形象雄伟,意境开阔,乃如诗之画、如画之诗的千古杰作。
【鉴赏】该为725年(开元十三年)作者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作。
李白无比热爱祖国的壮丽山河,一生遍游名山大川,留下了许多不朽的杰作。
该诗描写诗人舟行江中溯流而上,远望天门山的情景。
天门山为今安徽省芜湖市的东梁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总称。
《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
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
诗词赏析: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的意思
诗词赏析: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的意思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的意思高高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望天门山》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鉴赏】该为725年(开元十三年)作者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作。
李白无比热爱祖国的壮丽山河,一生遍游名山大川,留下了许多不朽的杰作。
该诗描写诗人舟行江中溯流而上,远望天门山的情景。
天门山为今安徽省芜湖市的东梁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总称。
《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
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
”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
诗人不写博望、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却说山势“中断”,从而形象地写出两山峭拔相对的险峻:“楚江开”,不令点明了山与水的关系,而且描绘出山势中断、江水至此浩荡而出的气势。
“碧”字明写江水之色,暗写江水之深;“回”字描述江水奔腾回旋,更写出了天门山一带的山势走向。
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相对”二字用得巧妙,使两岸青山具有了生命和感情。
结尾一句更是神来之笔,一轮红日,映在碧水、青山、白帆之上,使整个画面明丽光艳,层次分明,从而祖国山川的雄伟壮丽画卷展现出来。
天门山,就是安徽当涂县的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合称。
两山夹江对峙,象一座天设的门户,形势非常险要,“天门”即由此得名。
诗题中的“望”字,说明诗中所描绘的是远望所见天门山壮美景色。
历来的许多注本由于没有弄清“望”的立脚点,所以往往把诗意理解错了。
天门山夹江对峙,所以写天门山离不开长江。
诗的前幅即从“江”与“山”的关系着笔。
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长江流经旧楚地的一段)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
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
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的意思_全诗赏析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出自唐代诗人的《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赏析该诗为725年(开元十三年)作者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作。
李白无比热爱祖国的壮丽山河,一生遍游名山大川,留下了许多不朽的杰作。
该诗描写诗人舟行江中溯流而上,远望天门山的情景。
天门山为今安徽省芜湖市的东梁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总称。
《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
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
”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
诗人不写博望、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却说山势“中断”,从而形象地写出两山峭拔相对的险峻:“楚江开”,不令点明了山与水的关系,而且描绘出山势中断、江水至此浩荡而出的气势。
“碧”字明写江水之色,暗写江水之深;“回”字描述江水奔腾回旋,更写出了天门山一带的山势走向。
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相对”二字用得巧妙,使两岸青山具有了生命和感情。
结尾一句更是神来之笔,一轮红日,映在碧水、青山、白帆之上,使整个画面明丽光艳,层次分明,从而祖国山川的雄伟壮丽画卷展现出来。
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
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
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
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
”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
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
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
诗词赏析望天门山
诗词赏析:《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文句注释天门山:位于今安徽省当涂县西南长江两岸,东为东梁山(又称博望山),西为西梁山(又称梁山)。
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
《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
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
”中断:江水从中距离间两山。
楚江:长江流经旧楚地的一段,当涂在战国时期属楚国,故流经此地的长江称楚江。
开:劈开,断开。
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一作“直北”,一作“至北”。
回:回漩,回转。
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加倍汹涌。
两岸青山:别离指东梁山和西梁山。
出:突出,出现。
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恍如来自日边。
白话译文天门山从中中断裂是楚江把它冲开,碧水向东浩然奔流到这里折回。
两岸挺拔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江面上一叶孤舟像从日边驶来。
作品鉴赏诗的前两句即从“江”与“山”的关系着笔。
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紧扣题目,总写天门山,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
它给人以丰硕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
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
这和作者在《华山云台歌送丹丘子》中所描画的情景很是相似:“巨灵(河神)吼怒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
”不过前者隐后者显算了。
在作者笔下,楚江恍如成了有庞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
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小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
若是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
李白《望天门山》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李白《望天门山》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本文是关于李白《望天门山》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感谢您的阅读!【原文】: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还。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注释】⑴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
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
《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
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
”⑵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
楚江:即长江。
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开:劈开,断开。
⑶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一作“直北”。
回:回漩,回转。
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⑷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
出:突出,出现。
⑸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翻译】:天门山从中间断裂,是楚江把它冲开,碧水向东奔流到这里回旋徘徊。
两岸边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我乘着一叶孤舟从日边而来。
【赏析】:《望天门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于开元十三年(725)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创作的一首七绝。
此诗描写了诗人舟行江中顺流而下远望天门山的情景: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
全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初出巴蜀时乐观豪迈的感情,展示了作者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精神风貌。
作品意境开阔,气象雄伟,动静虚实,相映成趣,并能化静为动,化动为静,给人一种新鲜的意趣。
这首诗意境开阔,气魄豪迈,音节和谐流畅,语言形象、生动,画面色彩鲜明。
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二十八个字,但它所构成的意境优美、壮阔,人们读了诗恍若置身其中。
诗人将读者的视野沿着烟波浩渺的长江,引向无限宽广的天地里,使人顿时觉得心胸开阔、眼界扩大。
【经典诗句】“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经典诗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意思及全诗赏析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 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水天相接的远处悠然驶来,好似来自天边。
望天门山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注释:1.天门山:在今安徽省当涂县。
《元和郡县志》卷二八江南道宣州当涂县:"博望山,在县西三十五里,与和州对岸。
江西岸曰梁山,在溧阳县南七十里。
两山相望如门,俗谓之天门山"。
《方舆胜览》卷一五太平洲当涂:"天门山,东曰博望,西曰梁山。
李白诗'天门中断……'"。
2.楚江:长江流经战国时楚国的一段,李白称其为为楚江。
李白《天门山铭》:"梁山、博望关扃楚滨,夹据洪流,?为吴津"。
出:突出。
日边:天边。
3.至此回:一作直北回。
长江流至当涂分为东西两脉,西脉流经梁山下,直赴东博望山而折向北流。
回:此为转折意。
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回:转变方向,改变方向。
两岸青山:指博望山和梁山。
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好像来自天边。
[译文]: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分为两座山,碧绿的江水向东流到这儿突然转了个弯儿,向北流去。
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意思是——(舟行江上,顺流而下),两岸青山巍巍,似乎扑面而来,一叶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好像来自天边。
译文1: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分为两座山,碧绿的江水向东流到这儿突然转了个弯儿,向北流去。
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译文2:高高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巍峨险峻,一叶孤舟从太阳旁边飞速飘来。
简析:《望天门山》写的是在船上远望所见天门山的景色——两山夹江对峙,有如连山中断,形如天门,浩荡东流的长江,即从缺口奔腾而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门中断楚江开-“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全诗赏析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赏析:
该诗为725年作者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作。
李白无比热爱祖国的壮丽山河,一生遍游名山大川,留下了许多不朽的杰作。
该诗描写诗人舟行江中溯流而上,远望天门山的情景。
天门山为今安徽省当涂县的东梁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总称。
《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
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
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
”
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
天门中断楚江开诗人不写博望、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却说山势“中断”,从而形象地写出两山峭拔相对的险峻:“楚江开”,不令点明了山与水的关系,而且描绘出山势中断、江水至此浩荡而出的气势。
“碧”字明写江水之色,暗写江水之深;“回”字描述江水奔腾回旋,更写出了天门山一带的山势走向。
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相对”二字用得巧妙,使两岸青山具有了生命和感情。
结尾一句更是神来之笔,一轮红日,映在碧水、青山、白帆之上,使整个画面明丽光艳,层次分明,从而祖国山川的雄伟壮丽画卷展现出来。
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
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
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
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
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流射东海。
”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
天门中断楚江开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
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
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
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
试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
际来。
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
”“盘涡毂转”也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同样是描绘万里江河受到峥嵘奇险的山峰阻遏时出现的情景。
绝句尚简省含蓄,所以不象七古那样写得淋漓尽致。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下句则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
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
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诗人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
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两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
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
“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
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
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
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
“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
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的激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的自我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