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语言的基本知识全集

合集下载

广播电视编导视听语言第一章画面造型语言

广播电视编导视听语言第一章画面造型语言

标准镜头:
又称中焦镜头,能还原人对空间的透视感 受,空间既不延伸,也不压缩。
正常变焦: 不带有感情色彩。(情绪符合正 常人认识事物的过程)(举例《三峡好人 》
快速变焦: 比正常速度相对快的速度进行焦 距变化。(造成震惊的效果,尤其由短焦 到长焦的转化,可以猛然引起观众对某个 细节人物的注意。)
慢速变焦:比正常速度相对缓慢的速度进行 焦距变化。(用于表达较舒缓的情绪起伏 与变化)
同一色彩有不同的亮度等级,是物理上光线强度 的现象,与照明强度、大气透视、表面结构关系 等有关。
色值是画面中亮与暗的比例关系,为了方便,我 们可以把它区分为: 高光、低光、中性、极暗、暗、 低暗,以暗度为主创作的画面会呈现低调(《黄 土地》),以高亮度为主创作的画面会呈现高调 (《我的父亲母亲》)。
提问同学, 随后讲解 (出现的所有电影都有讲解)
第二节 景深与焦距
景深: 指距离摄影机最近的清晰影像,到距 离摄像机最远的距离。
焦距: 指透镜中心到焦点的距离。(简言之 就是从镜头的中心点到光线能够清晰聚焦 的那一点距离。
摄影镜头的类型 根据光学镜头的可调和不可调, 分为变焦镜头和定
焦镜头。定焦镜头中, 根据镜头焦距的长短, 分为 标准镜头、长焦距镜头、短焦距镜头。 得到同样景别的画面, 用不同焦距的镜头拍摄, 和 被摄主体的距离不同。同样的中景画面, 长焦镜头 离被摄物最远, 其次是标准镜头, 最近的是短焦 (广角)镜头。 焦距越长, 视角范围越小, 画面清晰的范围越小, 背 景越虚;而焦距越短, 视角范围越大, 画面背景越 实。(配合举例讲解)
由色彩传达影片内在主旨的总倾向 《黄土 地》
色彩在镜头里体现的绘画特性 《呼喊与细 语》
色彩在影视作品中的象征作用 《蓝》 延伸和拓展主题 《辛德勒的名单》《贫民

镜头语言——精选推荐

镜头语言——精选推荐

镜头语⾔镜头语⾔⼀、摄影艺术照相是⼀门⾃成体系的艺术。

照相⼜是电影摄影和电视摄影的基础,不过它拍出来的是静⽌的照⽚,⽽电影、电视拍出来的是连续的活动的画⾯。

其实,从拍摄技巧⽽⾔,拍照⽚⽐拍电影、电视要难。

因为照相“瞬间艺术”,机会只存在于最精彩的⼀瞬间,对⽤光、构图也更讲究,要求更⾼,不像拍电影、电视可⽤连续拍摄来弥补。

⼆、拍摄常识(上)这⼀节⾥讲的是电影和电视摄像中常⽤的⼀些术语,如景别、⾓度、⾊彩和虚化等。

不仅电影、电视通⽤,在摄影艺术(照相)中也基本通⽤,因为还不涉及连续的活动画⾯。

景别景别指画⾯上视域范围的⼤⼩。

视域范围⼩,给⼈以近视的感觉,看到的景物图像就⼤;视域范围⼤,给⼈以远望的感觉,看到的景物图像就⼩。

由于变焦镜头的运⽤,在同⼀位置可以拍出不同景别的画⾯,给⼈以不同远近的感觉。

景别可以分为下⾯五种。

远景:画⾯上距离较远,⼈物较⼩,但可分辨⼈物的⾯孔。

它常⽤来介绍较⼩的环境(如村景、街景、公园⼀⾓),或介绍集体的场⾯(如教室⾥上课,篮球场上打球,舞台上群舞)。

全景:画⾯上有⼈物的全⾝,并留出周围的空间,给⼈物动作以施展的余地,相当于照相中之“全⾝照”。

它常⽤来表达⼀两个⼈物的动作(如单⼈舞、双⼈舞、打架、拳击)。

它被称为“定位镜头”,为情节确定特定的情境。

中景:画⾯上只保留⼈物膝盖以上的部分,或类似的视域,相当于照相中之⼈物之间的交流(如握⼿、对唱、说相声)。

近景:画⾯上只保留⼈物胸部以上部分,或类似的视域,相当于照相中之“⼩半⾝相”。

它最擅长介绍⼈物的相貌,所以⼜被称为“标准相”(如常见的领袖像、明星像、证件像)。

在影视中,它常表现⼈物的出场、讲话、被⼈注视。

特写:画⾯上只保留⼈为的⾯部,或类似的视域(如⼀双⼿、⼀双⾚脚、⼀盏台灯、⼀束鲜花),相当于⾝份证上的“⼤头照”。

它最擅长表达⼈物的⾯部表情、内⼼活动、喜怒哀乐,或是细⼩的动作(如洗⼿、弹琴、编织)。

在各种景别中,特写是最值得关注的,它往往在提醒观众:这个⼈此时在想什么?值得注意的是,景别并没有绝对的界线,只有相对的标准。

镜头语言的分类

镜头语言的分类

镜头语言的分类
镜头语言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分类:
1. 静态镜头语言:静态镜头语言注重镜头构图和静态元素的表现力,通过稳定的画面来传达信息。

常见的静态镜头包括固定拍摄角度的长镜头、中镜头、近景和远景等。

2. 动态镜头语言:动态镜头语言通过移动、变焦、变调等手法来创造动感和节奏感,以增加戏剧性和紧张感。

常见的动态镜头包括跟踪镜头、运动镜头、咬牙切齿镜头以及快速切换等。

3. 特殊镜头语言:特殊镜头语言包括鱼眼镜头、广角镜头、微距镜头等,它们可以改变视角、形变元素、突出细节,从而独特地传递情感或信息。

4. 剪辑镜头语言:剪辑镜头语言注重不同镜头之间的过渡和组合,通过剪辑、蒙太奇、跳切等手法来创造连贯性和意义。

剪辑镜头语言可以用于串联场景、表达情感或推进故事。

5. 色彩镜头语言:色彩镜头语言通过调整镜头色彩饱和度、色调和对比度等参数,来表现场景的氛围、情感和主题。

色彩镜头可以采用单一或多样化的色调,以强化故事的表达。

这些分类仅是对镜头语言的一种划分方式,实际上在电影、电视剧和其他影视作品中常会出现多种镜头语言的组合和创新。

镜头语言知识大全

镜头语言知识大全

镜头语言知识大全镜头语言就是用镜头像语言一样去表达我们的意思。

那么你对镜头语言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镜头语言知识大全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一、镜头语言:电影、电视的景别景别,根据景距、视角的不同,一般分为:极远景:极端遥远的镜头景观,人物小如蚂蚁。

远景:深远的镜头景观,人物在画面中只占有很小位置。

广义的远景基于景距的不同,又可分为大远景、远景、小远景(一说为半远景)三个层次。

大全景:包含整个拍摄主体及周遭大环境的画面,通常用来作影影视作品的环境介绍,因此被叫做最广的镜头。

全景:摄取人物全身或较小场景全貌的影视画面,相当于话剧、歌舞剧场“舞台框”内的景观。

在全景中可以看清人物动作和所处的环境。

小全景:演员“顶天立地”,处于比全景小得多,又保持相对完整的规格。

中景:俗称“七分像”,指摄取人物小腿以上部分的镜头,或用来拍摄与此相当的场景的镜头,是表演性场面的常用景别。

半身景:俗称“半身像”,指从腰部到头的景致,也称为“中近景”。

近景:指摄取胸部以上的影视画面,有时也用于表现景物的某一局部。

特写:指摄影、摄像机在很近距离内摄取对象。

通常以人体肩部以上的头像为取景参照,突出强调人体的某个局部,或相应的物件细节、景物细节等。

大特写:又称“细部特写”,指突出头像的局部,或身体、物体的某一细部,如眉毛、眼睛、枪栓、板机等。

二、镜头语言:摄影、摄像机的运动(拍摄方式)推:即推拍、推镜头,指被摄体不动,由拍摄机器作向前的运动拍摄,取景范围由大变小,分快推、慢推、猛推,与变焦距推拍存在本质的区别。

拉:被摄体不动,由拍摄机器作向后的拉摄运动,取景范围由小变大,也可分为慢拉、快拉、猛拉。

摇:指摄影、摄像机位置不动,机身依托于三角架上的底盘作上下、左右、旋转等运动,使观众如同站在原地环顾、打量周围的人或事物。

移:又称移动拍摄。

从广义说,运动拍摄的各种方式都为移动拍摄。

但在通常的意义上,移动拍摄专指把摄影、摄像机安放在运载工具上,沿水平面在移动中拍摄对象。

电影镜头语言术语大集合

电影镜头语言术语大集合

电影镜头语言术语大集合!一、拍摄手法1.推(向前推镜头)即推拍、推镜头,指被摄体不动,由拍摄机器作向前的运动拍摄,取景范围由大变小,分快推、慢推、猛推,这也是最常见的一种拍摄手法,但切忌这和转动变焦镜头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方式。

推多半需要借助辅助设备例如滑轨,推车,斯坦尼康稳定器来完成。

2.拉(向后拉镜头)被摄体不动,由拍摄机器作向后的拉摄运动,取景范围由小变大,也可分为慢拉、快拉、猛拉。

与推经常配合出现,一个用于拍摄一个场景的开始一个用于拍摄一个场景的结束。

在后期剪辑中也是经常搭配使用,保证画面不单调。

3、摇(旋转摇镜头)指摄影、摄像机位置不动,机身依托于三角架上的底盘作上下、左右、旋转等运动,使观众如同站在原地环顾、打量周围的人或事物。

多用于做环视整个拍摄场地空间时候使用,体现一种宏大规模。

4、移(移动拍摄)又称移动拍摄。

从广义说,运动拍摄的各种方式都为移动拍摄。

但在通常的意义上,移动拍摄专指把摄影、摄像机安放在运载工具比如滑轨,弯轨,稳定器或者拍摄车上,沿水平面在移动中拍摄对象。

移拍与摇拍结合可以形成摇移拍摄方式。

多用于拍摄会议,洽谈,工作场景。

经常配合特写中近景镜头使用。

5、跟(跟踪拍摄)指跟踪拍摄。

跟移是一种,还有跟摇、跟推、跟拉、跟升、跟降等,即将跟摄与拉、摇、移、升、降等20多种拍摄方法结合在一起,同时进行。

总之,跟拍的手法灵活多样,它使观众的眼睛始终盯牢在被跟摄人体、物体上。

简而言之就是跟踪拍摄,和“移”不同的是,镜头运动方向是不规则的,但是要一直把人物把持在画面中。

6、升(上升镜头)匀速上升镜头。

多用于企业门头,办公大楼,高塔,等拍摄。

7、降(下降镜头)匀速下降镜头.。

与升经常配合使用。

8、俯(上帝视角)一般用向下拍摄,高度根据剧情设置。

多用于表现整体面貌小场景,比如美食。

大场景,用于表现厂区企业全貌,多由航拍摄影完成。

9、甩(扫摇镜头)指从一个被摄体甩向另一个被摄体,表现急剧的变化,作为场景变换的手段时不露剪辑的痕迹。

镜头语言的基本知识

镜头语言的基本知识

镜头语言的基本知识一、景别:根据景距、视角的不同,一般分为:极远景:极端遥远的镜头景观,人物小如蚂蚁。

远景:深远的镜头景观,人物在画面中只占有很小位置。

广义的远景基于景距的不同,又可分为大远景、远景、小远景三个层次。

大全景:包含整个拍摄主体及周围大环境的画面,通常用来作影视作品的环境介绍,因此被叫做最广的镜头。

全景:摄取人物全身或较小场景全貌的影视画面,相当于话剧、歌舞剧场“舞台框”内的景观。

在全景中可以看清人物动作和所处的环境。

小全景:演员“顶天立地”,处于比全景小得多,又保持相对完整的规格。

中景:俗称“七分像”,指摄取人物小腿以上部分的镜头,或用来拍摄与此相当的场景的镜头,是表演性场面的常用景别。

半身景:俗称“半身像”,指从腰部到头的景致,也称为“中近景”。

近景:指摄取胸部以上的影视画面,有时也用于表现景物的某一局部。

特写:指摄像机在很近距离内摄取对象。

通常以人体肩部以上的头像为取景参照,突出强调人体的某个局部,或相应的物件细节、景物细节等。

大特写:又称“细部特写”,指突出头像的局部,或身体、物体的某一细部,如眉毛、眼睛、枪栓、扳机等。

二、摄像机的运动(拍摄方式)推:即推拍、推镜头,指被摄体不动,由拍摄机器作向前的运动拍摄,取景范围由大变小,分快推、慢推、猛推,与变焦距推拍存在本质的区别。

拉:被摄体不动,由拍摄机器作向后的拉摄运动,取景范围由小变大,也可分为慢拉、快拉、猛拉。

摇:摄像机位置不动,机身依托于三角架上的底盘作上下、左右旋转等运动,使观众如同站在原地环顾、打量周围的人或事物。

移:又称移动拍摄。

从广义说,运动拍摄的各种方式都为移动拍摄。

但在通常的意义上,移动拍摄专指把摄像机安放在运载工具上,如轨道或摇臂,沿水平面在移动中拍摄对象。

移拍与摇拍结合可以形成摇移拍摄方式。

跟:指跟踪拍摄。

跟移是一种,还有跟摇、跟推、跟拉、跟升、跟降等,即将跟摄与拉、摇、移、升、降等20多种拍摄方法结合在一起。

电影镜头语言知识(2)

电影镜头语言知识(2)

电影镜头语⾔知识(2)电影镜头语⾔知识众的眼睛始终盯牢在被跟摄⼈体、物体上。

升:上升摄影、摄像。

降:下降摄影、摄像。

俯:俯拍,常⽤于宏观地展现环境、场合的整体⾯貌。

仰:仰拍,常带有⾼⼤、庄严的意味。

甩:甩镜头,也即扫摇镜头,指从⼀个被摄体甩向另⼀个被摄体,表现急剧的变化,作为场景变换的⼿段时不露剪辑的痕迹。

悬:悬空拍摄,有时还包括空中拍摄。

它有⼴阔的表现⼒。

空:亦称空镜头、景物镜头,指没有剧中⾓⾊(不管是⼈还是相关动物)的纯景物镜头。

切:转换镜头的统称。

任何⼀个镜头的剪接,都是⼀次"切"。

综:指综合拍摄,⼜称综合镜头。

它是将推、拉、摇、移、跟、升、降、俯、仰、旋、甩、悬、空等拍摄⽅法中的⼏种结合在⼀个镜头⾥进⾏拍摄。

短:指短镜头。

电影⼀般指30秒(每秒24格)、约合胶⽚15⽶以下的镜头;电视30秒(每秒25帧)、约合750帧以下的连续画⾯。

长:指长镜头。

影视都可以界定在30秒以上的连续画⾯。

对于长、短镜头的区分,世界上尚⽆公认的"尺度",上述标准系⼀般⽽⾔。

世界上有希区柯克《绳索》中耗时10分钟、长到⼀本(指⼀个铁盒装的拷贝)的长镜头,也有短到只有两格、描绘⽕光炮影的战争⽚短镜头。

反打:指摄影机、摄像机在拍摄⼆⼈场景时的异向拍摄。

例如拍摄男⼥⼆⼈对坐交谈,先从⼀边拍男,再从另⼀边拍⼥(近景、特写、半⾝均可),最后交叉剪辑构成⼀个完整的⽚段。

变焦拍摄:摄影、摄像机不动,通过镜头焦距的变化,使远⽅的⼈或物清晰可见,或使近景从清晰到虚化。

主观拍摄:⼜称主观镜头,即表现剧中⼈的主观视线、视觉的镜头,常有可视化的⼼理描写的作⽤。

三、影视的画⾯处理技巧 淡⼊:⼜称渐显。

指下⼀段戏的第⼀个镜头光度由零度逐渐增⾄正常的强度,有如舞台的"幕启"。

淡出:⼜称渐隐。

指上⼀段戏的最后⼀个镜头由正常的光度,逐渐变暗到零度,有如舞台的"幕落"。

常用的镜头语言分析

常用的镜头语言分析

常用的镜头语言分析镜头语言是电影、电视剧等影视作品中运用的一种视觉语言,通过使用不同的摄像机镜头和镜头技巧,来表达情感、传达信息以及烘托气氛。

在电影制作中,镜头语言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具有强大的表现力和传达能力。

下面是一些常用的镜头语言分析。

一、远景镜头(Long Shot):远景镜头通常远离被摄对象,用来展示人物和场景的大致环境。

这种镜头给观众提供了全貌,有助于观众对整个场景的把握。

远景镜头常用于场景过渡、开场或结束镜头。

二、中景镜头(Medium Shot):中景镜头主要用来展示人物的上半身或整个身体。

这种镜头在揭示人物表情、动作和情感方面比较有效,是电影中最常见的镜头之一三、特写镜头(Close-up):特写镜头是指对被摄对象的局部进行放大拍摄,通常用于强调角色的表情、细节以及情感变化。

特写镜头能够更加凸显人物的内心世界,增强观众的代入感。

四、极特写镜头(Extreme Close-up):极特写镜头更加放大被摄对象的细节,通常用于揭示微小的表情、动作或细节。

极特写镜头可以用来展示重要的道具、关键信息或者突出人物的一些特征。

五、跟随镜头(Tracking Shot):跟随镜头是指摄像机在水平或垂直方向上移动,跟随被摄对象的动作前进或后退。

跟随镜头可以使观众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人物的移动和情感变化。

六、手持镜头(Handheld Shot):手持镜头是指摄影师将摄像机直接手持拍摄,给人一种较为紧张、动态的感觉。

手持镜头常用于战争片、纪录片等需要增加真实感和紧迫感的情节。

七、逆光镜头(Backlighting):逆光镜头是指摄像机背对光源拍摄,使人物处于光线的逆向照射下。

逆光镜头常用于营造梦幻、神秘或明暗对比强烈的场景,增加观看的吸引力。

八、鸟瞰镜头(Aerial Shot):鸟瞰镜头是指从高空俯瞰拍摄地面的场景。

这种镜头常用于展示大场面、城市风貌或者环境背景,给观众带来震撼和宏伟感。

九、快速镜头(Quick Cut):以上所列举的镜头语言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还有许多其他的镜头技巧和语言在电影制作中得到广泛应用。

摄影镜头语言解析

摄影镜头语言解析

摄影镜头语言解析摄影,是一门用光线和影像讲述故事的艺术。

而镜头,则是摄影师手中的画笔,通过不同的视角、焦距、构图和运动方式,描绘出丰富多彩的视觉世界。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解析摄影镜头语言,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强大的表达工具。

一、镜头的视角镜头的视角决定了我们能够看到的景物范围。

广角镜头拥有广阔的视角,可以容纳更多的元素,展现出宏大的场景和强烈的空间感。

当我们想要拍摄壮丽的自然风光、宽广的城市街景或众多人物的集体活动时,广角镜头能够带来震撼的视觉效果。

例如,在拍摄山川美景时,广角镜头能够将连绵起伏的山脉、广阔的天空和蜿蜒的河流尽收眼底,让观众感受到大自然的雄伟与辽阔。

与之相反,长焦镜头则具有狭窄的视角,能够将远处的物体拉近并放大,突出主体,压缩空间。

在拍摄野生动物、体育赛事或人物特写时,长焦镜头可以帮助我们捕捉到细微的表情和动作,同时减少背景的干扰。

比如,拍摄一只在枝头栖息的小鸟,长焦镜头能够让我们清晰地看到它的羽毛细节和灵动的眼神。

二、镜头的焦距焦距是镜头的重要参数之一,它直接影响着画面的成像效果。

短焦距镜头(广角)会使物体显得扭曲变形,产生夸张的效果,增强画面的张力;而长焦距镜头(长焦)则会使物体看起来更加扁平,减少立体感。

不同的焦距还可以改变景深。

短焦距镜头通常具有较大的景深,前景和背景都比较清晰;长焦距镜头则景深较浅,能够虚化背景,突出主体。

以拍摄人物为例,如果想要展现人物所处的环境和氛围,可以选择短焦距镜头;若要突出人物的面部表情和情感,长焦距镜头搭配浅景深会是更好的选择。

三、镜头的构图构图是摄影镜头语言中的关键环节,它决定了画面元素的排列和组合方式。

常见的构图方法有中心构图、对称构图、三分法构图等。

中心构图将主体置于画面的中心位置,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适用于突出主体的重要性。

对称构图则给人一种平衡、稳定的感觉,常用于建筑、风景等拍摄。

三分法构图将画面分为九宫格,将主体放置在交叉点或线条上,使画面更加和谐、富有美感。

镜头语言

镜头语言

镜头语言:电视语言的基础艺术形态
镜头,电视摄像机上的光学部件,是时光辐射聚焦,影像成像的透视组。

所谓镜头语言,是指摄像机从开机到停机连续一次拍摄的画面为一个镜头。

一个镜头所拍摄的人物或景物,在时间和空间上没有切断的痕迹。

镜头可以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倾吐感情,所以构成电视语言的基本叙事单元和表意单元。

1.推镜头——摄像机沿光轴方向向前移动拍摄的镜头,其画面效果表现为同一对象由远至
近,使观众有视线前进的感觉。

可以在一个镜头内了解到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主体与后景,环境的关系,可增强画面的逼真性和可信性,使人有身临其境的审美感受
2.拉镜头——摄像机沿光轴方向向后移动拍摄的镜头,可使画面产生逐渐远离被摄主体,
使观众有视点向后移动的感觉。

其功效是不让观众有开门见山,一览无余的感觉,而是一次扩展视野范围,并在同一镜头内逐次了解到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以便造成悬念,对比,联想等艺术效果。

3.摇镜头——在拍摄一个镜头的过程中,摄像机位置不动,只有机身做上下左右旋转等运
动,画面则呈现出运动构图,它可逐一展示景物,产生巡视环境,揭示动人物的内心世界,烘托情绪与气氛等多种艺术效果。

4.移镜头——摄像机沿水平方向移动所拍摄的画面,多为动态构图,造成巡视或展示的视
觉感受,可以较好地展示环境,表现人物,传递思想。

5.跟镜头——摄像机跟随运动的被摄体进行拍摄。

它可以突出运动中的主体的运动方向,
速度,体态及其环境的关系,使主体的运动保持连贯性,有利于展示人物在动态中的精神面貌。

此外,还有俯镜头,仰镜头,甩镜头,长镜头,纵深镜头等。

视听语言之镜头语言

视听语言之镜头语言
人工智能(AI)
AI技术可用于自动化剪辑、特效制作等,提高制作效率,同时为镜头语言带来更多创意和 可能性。
8K及更高分辨率
随着8K等高分辨率技术的普及,镜头语言将更加细腻、逼真,为观众带来更震撼的视觉 体验。
观众审美变化对镜头语言的影响
个性化需求
随着观众审美多样化,镜头语言 将更加注重个性化表达,满足不 同观众的口味和需求。
非线性叙事
02
通过跳跃式的镜头组合,打破传统的时间线,创造出独特的叙
事结构,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多角度叙事
03
在同一场景中,通过不同角度的镜头切换,展现出多角度的叙
事视角,增强故事的层次感。
表现技巧
景别运用
通过远景、中景、近景等不同景别的镜头,表现出人物和场景的 细节,增强画面的表现力。
镜头运动
通过推、拉、摇、移等镜头运动方式,创造出动态的画面效果, 增强视觉冲击力。
光线与色彩
利用不同的光线和色彩效果,营造出特定的氛围和情感,增强画 面的艺术感。
节奏技巧
节奏感控制
通过镜头的切换和剪辑,控制故事的节奏感,使 故事情节更加紧凑和有张力。
视觉节奏
通过镜头的运动和画面的变化,创造出视觉上的 节奏感,使观众能够感受到画面的动感和活力。
新媒体时代
在新媒体时代,随着视频制作技术的不断发展,镜头语言 的运用也更加灵活多样,为创作者提供了更多的表现手段 和可能性。
02
镜头语言的构成要素
镜头角度
俯角
强调高大、威严、压迫感,常用于表现英雄、 领袖等。
仰角
强调矮小、无力、渺小感,常用于表现弱小、 受压迫的形象。
平角
表现平稳、客观、中性,常用于日常生活记录。

影视镜头语言的基本知识

影视镜头语言的基本知识

精品课件
远景
全景
中景
近景
特写
精品课件
大特写
二 、远 景 表现广阔场面的电影画面。如果画面中有人,每个人在画面中所占的比例很小。
作用: 1、介绍环境。 2、抒情。主要是空镜头:蓝天、白云、鹰击长空、大雁南归……
我认为作用如下: ①、常规电影:电影的开头起始于远景。电影的结尾收结于远景。 ②、远景的契机: 3、远景的“魂儿”与张力: 好的远景不应为介绍而介绍,显得单调而呆板;同时,好的远景也不应为抒情而抒情,象个嗲 声嗲气的造作的女孩。好的远景应该是浑然的,它既有介绍又有抒情;好的远景应该是有“魂 儿”的。 一般来讲,拍好远景起码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①、季节因素:同一场景,春夏秋冬不同的季节,会有截然不同的艺术效果。 ②、时间因素:同一场景,早晨、中午、晚上,不同的时间,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 ③、天气因素:同一场景,晴天、阴天、风天、雨天,不同的天气,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 ④、机位、光线因素:摄影机不同的机位,所拍到的场景会有不同的光效效果。一般来讲,拍 远景应尽量避免顺光,应采用侧光、或侧逆光。使景物具有层次感和表现力。
全景
②、由于中景是表演场面中的常用镜头,所以全景、中景、近景这三类常用镜头中,中景又是 “常用中的‘常用’”。所以,处理中景镜头时,要使人物和镜头调度富于变化,同时还要使 构图新颖完美。所以,在一部常规影片中,中景处理的好坏,往往是决定这部影片影像成败的 关键。
中景
近景
精品课件
四、特 写 指摄像机在很近距离内摄取对象。通常以人体肩部以上的头像为取景参照,突出强调人体的某 个局部,或相应的物件细节、景物细节等。 特写是电影元素中的一种特殊元素,它多用来表现人的头部,和被摄主体的细部。

镜头语言ppt课件

镜头语言ppt课件
技术与艺术的融合
未来的镜头语言将更加注重技术与艺术的融合。通过技术的支持,创作者将能够更好地 表达自己的创意和艺术追求,创作出更加有深度和内涵的作品。同时,技术的发展也将
为观众带来更加沉浸式的观影体验。
THANKS
感谢观看
导演C的风格
善于运用自然光和实景拍 摄,强调真实感和日常生 活的细节,给人以温馨、 质朴的感受。
镜头语言的美学特征
画面构图
通过合理的画面构图,突 出主体、引导观众的视线 ,营造出特定的氛围和情 感。
色彩运用
运用色彩的对比、调和以 及特殊的色彩效果,增强 画面的视觉冲击力或表达 特定的情感。
镜头运动与剪辑
斜角角度
打破平衡,强调动态和不稳定感,常 用于表现紧张、冲突等场景。
镜头运动
01
02
03
04
推镜头
使画面由大到小,由远至近, 强调重点,引导观众的视线。
拉镜头
使画面由小到大,由近至远, 展现空间和环境,引导观众理
解场景。
摇镜头
使画面围绕摄像机旋转,展现 全方位的场景,增强视觉效果

移镜头
使画面在摄像机移动过程中呈 现动态效果,增强视觉冲击力
通过镜头的推拉、摇移、 跟拍等运动方式,以及合 理的剪辑节奏,使画面更 加流畅、富有张力。
镜头语言的跨文化传播与接受
文化差异
由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观众对于 镜头语言的认知和理解存在差异 ,需要在跨文化传播中考虑到这
些因素。
文化适应
根据目标观众的文化背景和审美习 惯,对镜头的选择和运用进行调整 ,以更好地适应和传达信息。
02
镜头语言的构成要素
镜头角度
镜头角度
指摄像机与被摄对象之间的角度,包 括平角、仰角、俯角、倾斜角等。不 同角度会对观众的视觉感受产生影响 ,从而影响镜头的表现力。

电影中的镜头语言教学课件PPT

电影中的镜头语言教学课件PPT

第二部分 导演与剧作 戏剧的冲突
冲突大致可分为三类:
1、人与人的冲突 2、人与环境的冲突 3、人的心理冲突
戏剧冲突的主要特征
1、尖锐的激烈:由于矛盾双方都有足够的冲 击力,冲突的最后爆发时格外强烈。
2、高度集中:戏剧的冲突是在既定的时间和 空间里表现社会矛盾
3、进展紧张:戏剧冲突必须是扣人心弦、波 澜起伏的。
《追击者》囊获第7届大韩民国电影大奖七奖
关于人物定位
反派人物:交手双方一个是以应招女郎为残 害对象的杀人狂魔——池英民
正派人物:另一位则是因看不惯警之间的较量
关于故事情节
《追击者》与以往犯罪电影的情节设置相比 有明显的不同。
文学本:节选 《半生缘》
第二天中午,他走到楼上的办公室里。还好, 叔惠刚巧不在。世均从口袋里掏出那只泥污 的手套。他脸上如果有任何表情的话,那便 是一种冤屈的神气。曼桢先是怔了一怔,拿 着那只手套看了看,说:“呓?哎呀,你昨 天后来又去了?那么远的路,还下着雨……..”
镜号
景别 摄像方式 内容
在影片的前半部分就清楚交待出犯人身份, 犯人甚至明目张胆地挑衅警方,完美的犯罪 计划另警方找不到丝毫破绽,从而无法进行 拘捕。
救援情节 追捕情节 绑架情节 犯罪情节 变态情节
关于冲突
1、人与人之间的冲突 2、人与环境之间的冲突 3、人的心理冲突
最古老的镜头语言
中国古代的诗歌,以其简练的文字 艺术,很有意境地描绘了景物。
(唐)柳宗元
江雪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几个基本运动镜头的概念
六大基本的运动镜头: 推、拉、摇、移、跟、上下升降镜头
主要运动镜头的画面叙事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镜头语言的基本知识全集一、电影、电视的景别景别,根据景距、视角的不同,一般分为:极远景:极端遥远的镜头景观,人物小如蚂蚁。

远景:深远的镜头景观,人物在画面中只占有很小位置。

广义的远景基于景距的不同,又可分为大远景、远景、小远景(一说为半远景)三个层次。

大全景:包含整个拍摄主体及周遭大环境的画面,通常用来作影影视作品的环境介绍,因此被叫做最广的镜头。

全景:摄取人物全身或较小场景全貌的影视画面,相当于话剧、歌舞剧场“舞台框”内的景观。

在全景中可以看清人物动作和所处的环境。

小全景:演员“顶天立地”,处于比全景小得多,又保持相对完整的规格。

中景:俗称“七分像”,指摄取人物小腿以上部分的镜头,或用来拍摄与此相当的场景的镜头,是表演性场面的常用景别。

半身景:俗称“半身像”,指从腰部到头的景致,也称为“中近景”。

近景:指摄取胸部以上的影视画面,有时也用于表现景物的某一局部。

特写:指摄影、摄像机在很近距离内摄取对象。

通常以人体肩部以上的头像为取景参照,突出强调人体的某个局部,或相应的物件细节、景物细节等。

大特写:又称“细部特写”,指突出头像的局部,或身体、物体的某一细部,如眉毛、眼睛、枪栓、板机等。

二、摄影、摄像机的运动(拍摄方式)推:即推拍、推镜头,指被摄体不动,由拍摄机器作向前的运动拍摄,取景范围由大变小,分快推、慢推、猛推,与变焦距推拍存在本质的区别。

拉:被摄体不动,由拍摄机器作向后的拉摄运动,取景范围由小变大,也可分为慢拉、快拉、猛拉。

摇:指摄影、摄像机位置不动,机身依托于三角架上的底盘作上下、左右、旋转等运动,使观众如同站在原地环顾、打量周围的人或事物。

移:又称移动拍摄。

从广义说,运动拍摄的各种方式都为移动拍摄。

但在通常的意义上,移动拍摄专指把摄影、摄像机安放在运载工具上,沿水平面在移动中拍摄对象。

移拍与摇拍结合可以形成摇移拍摄方式。

跟:指跟踪拍摄。

跟移是一种,还有跟摇、跟推、跟拉、跟升、跟降等,即将跟摄与拉、摇、移、升、降等20多种拍摄方法结合在一起,同时进行。

总之,跟拍的手法灵活多样,它使观众的眼睛始终盯牢在被跟摄人体、物体上。

升:上升摄影、摄像。

降:下降摄影、摄像。

俯:俯拍,常用于宏观地展现环境、场合的整体面貌。

仰:仰拍,常带有高大、庄严的意味。

甩:甩镜头,也即扫摇镜头,指从一个被摄体甩向另一个被摄体,表现急剧的变化,作为场景变换的手段时不露剪辑的痕迹。

悬:悬空拍摄,有时还包括空中拍摄。

它有广阔的表现力。

空:亦称空镜头、景物镜头,指没有剧中角色(不管是人还是相关动物)的纯景物镜头。

切:转换镜头的统称。

任何一个镜头的剪接,都是一次“切”。

综:指综合拍摄,又称综合镜头。

它是将推、拉、摇、移、跟、升、降、俯、仰、旋、甩、悬、空等拍摄方法中的几种结合在一个镜头里进行拍摄。

短:指短镜头。

电影一般指30秒(每秒24格)、约合胶片15米以下的镜头;电视30秒(每秒25帧)、约合750帧以下的连续画面。

长:指长镜头。

影视都可以界定在30秒以上的连续画面。

对于长、短镜头的区分,世界上尚无公认的“尺度”,上述标准系一般而言。

世界上有希区柯克《绳索》中耗时10分钟、长到一本(指一个铁盒装的拷贝)的长镜头,也有短到只有两格、描绘火光炮影的战争片短镜头。

反打:指摄影机、摄像机在拍摄二人场景时的异向拍摄。

例如拍摄男女二人对坐交谈,先从一边拍男,再从另一边拍女(近景、特写、半身均可),最后交叉剪辑构成一个完整的片段。

变焦拍摄:摄影、摄像机不动,通过镜头焦距的变化,使远方的人或物清晰可见,或使近景从清晰到虚化。

主观拍摄:又称主观镜头,即表现剧中人的主观视线、视觉的镜头,常有可视化的心理描写的作用。

三、影视的画面处理技巧淡入:又称渐显。

指下一段戏的第一个镜头光度由零度逐渐增至正常的强度,有如舞台的“幕启”。

淡出:又称渐隐。

指上一段戏的最后一个镜头由正常的光度,逐渐变暗到零度,有如舞台的“幕落”。

化:又称“溶”,是指前一个画面刚刚消失,第二个画面又同时涌现,二者是在“溶”的状态下,完成画面内容的更替。

其用途:?用于时间转换;?表现梦幻、想像、回忆;?表景物变幻莫测,令人目不暇接;?自然承接转场,叙述顺畅、光滑。

化的过程通常有三秒钟左右。

叠:又称“叠印”,是指前后画面各自并不消失,都有部分“留存”在银幕或荧屏上。

它是通过分割画面,表现人物的联系、推动情节的发展等。

划:又称“划入划出”。

它不同于化、叠,而是以线条或用几何图形,如圆、菱、帘、三角、多角等形状或方式,改变画面内容的一种技巧。

如用“圆”的方式又称“圈入圈出”;“帘”又称“帘入帘出”,即像卷帘子一样,使镜头内容发生变化。

入画:指角色进入拍摄机器的取景画幅中,可以经由上、下、左、右等多个方向。

出画:指角色原在镜头中,由上、下、左、右离开拍摄画面。

定格:是指将电影胶片的某一格、电视画面的某一帧,通过技术手段,增加若干格、帧相同的胶片或画面,以达到影像处于静止状态的目的。

通常,电影、电视画面的各段都是以定格开始,由静变动,最后以定格结束,由动变静。

倒正画面:以银幕或荧屏的横向中心线为轴心,经过180?的翻转,使原来的画面,由倒到正,或由正到倒。

翻转画面:是以银幕或荧屏的竖向中心线为轴线,使画面经过180?的翻转而消失,引出下一个镜头。

一般表现新与旧、穷与富、喜与悲、今与昔的强烈对比。

起幅:指摄影、摄像机开拍的第一个画面。

落幅:指摄影、摄像机停机前的最后一个画面。

闪回:影视中表现人物内心活动的一种手法。

即突然以很短暂的画面插入某一场景,用以表现人物此时此刻的心理活动和感情起伏,手法极其简洁明快。

“闪回” 的内容一般为过去出现的场景或已经发生的事情。

如用于表现人物对未来或即将发生的事情的想像和预感,则称为“前闪”,它同“闪回”统称为“闪念”。

蒙太奇: 法文montage的音译,原为装配、剪切之意,指将一系列在不同地点、从不同距离和角度、以不同方法拍摄的镜头排列组合起来,是电影创作的主要叙述手段和表现手段之一。

它大致可分为“叙事蒙太奇”与“表现蒙太奇”。

前者主要以展现事件为宗旨,一般的平行剪接、交叉剪接(又称为平行蒙太奇、交叉蒙太奇)都属此类。

“表现蒙太奇”则是为加强艺术表现与情绪感染力,通过“不相关”镜头的相连或内容上的相互对照而产生原本不具有的新内涵。

剪辑:影视制作工序之一,也指担任这一工作的专职人员。

影片、电视片拍摄完成后,依照剧情发展和结构的要求,将各个镜头的画面和声带,经过选择、整理和修剪,然后按照蒙太奇原理和最富于艺术效果的顺序组接起来,成为一部内容完整、有艺术感染力的影视作品。

剪辑是影视声像素材的分解重组工作,也是摄制过程中的一次再创作。

四、其他名词前景:镜头中靠近前沿或位于主体前面的人或物。

在镜头画面中,用以陪衬主体,或组成戏剧环境的一部分,并增强画面的空间深度,平衡构图和美化画面。

后景:镜头中靠近后边或位于主体后面的人或物。

后景在镜头画面中,有时作为表现的主体或陪体,但大多是戏剧环境的组成部分,有时直接构成背景。

中景:处于画面中间的部分。

一般主体会出现在中景或前、中景之间的部位。

前景、中景、后景是摄影构图的基本层次,它们可以使画面富于层次感、纵深感。

有些画面的层次作了更细致的划分,如斯皮尔伯格《拯救大兵瑞恩》的许多画面构图,可达七八个层次。

内景:也称“棚内景”。

指在摄影棚内搭置的场景(包括室内景或户外景)。

外景:摄影棚以外的场景,包括自然环境、生活环境等实景,以及在摄影棚外搭建的室内景。

优点是真实、自然,具有生活气息。

摄影棚:专供拍摄影视作品使用的特殊建筑物。

较大的摄影棚面积一般在400平方米以上至1000平方米,高度为8米以上。

棚内四周有为绘制背景用的天片,装有各种照明设施、音响条件,以及隔音、通风、调节气温、排水等设备。

棚内可搭建供拍摄的各种室内外布景。

造型语言:传统意义上指绘画、雕塑等艺术门类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塑造视觉直观形象的手段和技法的总和。

对于影视而言,各种视觉造型艺术的手段和技法(如线条、色彩、光效、影调、构图、透视规律、材料结构、空间处理等)与声音造型诸因素(音量、音色、音调、运动、方位、距离等),共同形成了它们的造型语言体系。

画外音:指影视作品中声音的画外运用,即不是由画面中的人或物体直接发出的声音,而是来自画面外的声音。

旁白、独白、解说是画外音的主要形式。

音响的画外运用也是画外音的重要形式。

画外音使声音摆脱了依附于画面视像的从属地位,强化了影视作品的视听结合功能。

银幕:一种由反射性或半透明的材料制成、其表面可供投射影像的电影放映设备。

宽银幕电影:本世纪50年代兴起的新型电影,采用比标准银幕宽的银幕,可以使观众看到更广阔的景象。

目前,最普遍的方法是采用横向压缩画面的变形镜头来拍摄和放映宽银幕影片,使放映画面高宽比由普通银幕电影的1:1.33,变成1:1.66至1:1.85,故称之为变形宽银幕电影。

遮幅宽银幕电影:也称“假宽银幕电影”,使用35毫米胶片,拍摄和放映时,在摄影机和放映机片窗前加装格框,遮去画幅的上下两边,以压缩画面高度,但不改变画面宽度,能得到与变形宽银幕电影相同的银幕效果。

摄制这种宽银幕电影的方法较为简便,已得到广泛采用。

声画同步:也即音画同步,指影视作品中的对白、歌曲和声响与画面动作相一致,声音(包括配音)和画面形象保持同步进行的自然关系。

声画平行:影视作品声画不同步的一种情形,也称声画并行、声画分立,指影视作品中声音与画面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人物性格、艺术风格和戏剧性矛盾冲突相互贴近,但速度节奏并不同步,声音与画面各自按照自己的逻辑展开,互相补充,若即若离。

其基本特点是声音(尤其是音乐)重复或加强画面的意境、倾向或含义。

说明性音乐、渲染性音乐都属于声画平行的音乐。

声画对位:影视作品声画不同步的另一种情形,包括两种艺术处理方式:(,)声画对比。

声音与画面的内容和情绪一致,但存在量度、节奏的反差。

(,)声画对立。

声音与画面的形象和情绪完全相反。

制片人: 英文名称为Producer,一部影片行政上的监督者,地位和负责艺术的导演并驾齐驱。

制片人负责为一拍片计划筹措资金、购买电影剧本和延聘导演与其他重要的相关人才,如大卫?塞茨尼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