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前后社会习俗的变化23页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重要微知识点第14课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推荐ppt版本

高中历史重要微知识点第14课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推荐ppt版本
(3)中国政府推行各种改革,如清末“新政”、临时政府移 风易俗的措施,推动了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 (4)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
(5)西方自由、平等和民主思想不断传播,深刻影响 了社会生活的变迁;
3.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习俗变化的特点
(1)程度不断地加深。 (2)经由被动到主动。 (3)东西方文化融合。 (4)地域发展不平衡。
住: 欧式洋房和中西合璧建筑在通商口岸增多
社会习俗
维新派主张“断发易 服”,“废止缠足”, 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辛亥革命前后,“断 发易服”具有反清革 命的色彩。
民国时期,政府颁布 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 等法令。社交礼仪更 加文明。
•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 第二级
• 第三级
– 第四级 » 第五级
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革命的色彩。
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社交礼仪更加文
明。大城市的婚丧仪式改为简约文明。
2.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
(1)鸦片战争后,伴随西方列强的侵略,西方物质文明和生 活方式也逐渐传入中国; (2)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城市的近代化也推动了社会生活习 俗的变化。
1. 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表现 衣:鸦片战争后“洋布”“洋装”渐入百姓生活
辛亥革命后, 中山装受欢迎;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服、旗袍、学生装流行 食:鸦片战争后西餐馆、面包房、咖啡馆出现, 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时尚 住:欧式洋房和中西合璧建筑在通商口岸增多 社会习俗:
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单击近此代处中国编社辑会母生版活习标俗题的样变式化
近代社会物质生活与习俗呈现怎样的变化?
洋装
中山装
西服
学生装

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怎样变化?(提示:经济结构,社会性质,阶级矛盾,革命

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怎样变化?(提示:经济结构,社会性质,阶级矛盾,革命

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怎样变化?(提示:经济结构,社会性质,阶级矛盾,革命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怎样变化?(提示:经济结构,社会性质,阶级矛盾,革命经济结构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瓦解,被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社会性质上,由独立自主的主权国家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主权遭到破坏;阶级矛盾由地主与农民阶级的矛盾转为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革命任务转变为反帝反封建。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哪些变化鸦片战争后,中国发生了哪些变化社会性质发生变化:有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矛盾变化:有原先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革命任务变化:由农民的反封建斗争转变为反封建反侵略的旧民主主义革命。

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上的变化有四个方面的变化:1、政治上的变化:鸦片战争前,中国是由清朝统治的独立自主、统一的封建的国家、;鸦片战争后,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美国、法国、俄国等纷纷索取特权,《南京条约》,《望厦条约》,及各国强加给清朝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破坏了中国的行政权、关税权、领海领土主权的完整。

《南京条约》的订立,标志着中国开始由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渐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经济上的变化:战前,中国是小农经济占主要地位的自给自足的封建国家;战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中国的封建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

中国成为西方国家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供给地,社会经济为外国资本主义所控制,逐步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附庸。

3、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战前,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战争后,社会的主要矛盾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以及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4、主要革命任务:战争前,主要矛盾是推翻封建统治;战争后,主要任务变为反帝反封建。

鸦片战争与近代中国的衣食住行变迁

鸦片战争与近代中国的衣食住行变迁

鸦片战争与近代中国的衣食住行变迁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它不仅改变了中国的政治格局,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民的生活,包括衣食住行等方面。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展开对鸦片战争与近代中国的衣食住行变迁的探讨。

一、衣在鸦片战争前,中国的服饰以褐色、灰色为主,呈现一种平凡、朴素的形象。

但是,自从欧洲列强进入中国之后,他们带来了许多西式服饰,这些服饰被一些中国人所接受,并开始在中国流行。

鸦片战争的爆发,更是加强了西风东渐的趋势,许多人纷纷投身于学习西方语言、文化和风俗,西式服饰也更加普遍地被人们所穿着。

同时,鸦片战争也加强了对中国服饰的改良,新式的衣服剪裁更加合身,面料更加舒适,颜色更加丰富,逐渐适应了不同的社会需求。

二、食鸦片战争给中国的食品带来了许多改变。

在战争前,中国人的食品以粮食为主,面食、米饭是主要的食品形式。

但是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文化的不断融入,鸡肉、牛肉、羊肉等肉类成为了更广泛的选择,西式餐厅也开始进入中国市场。

同时,鸦片战争后的一段时间,中国的米面供应出现了紧张状况,许多人开始把玉米、芋头等食品加入到日常饮食中,这些食品逐渐成为了中国人的主要食品之一。

三、住鸦片战争后,中国的住房也经历了一些改变。

在战争前,大多数中国人居住在传统的四合院中,这是一种中式建筑形式,多数由几户人家合在一起建造而成。

但是随着西方列强的涌入,现代化的建筑风格逐渐在中国流行起来,人们开始建造砖瓦房、混凝土结构房屋,城市的建设也更加注重实用性和便利性。

四、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交通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在战争前,交通主要靠马车、人力车等工具,交通速度比较慢,带来了许多不便利之处。

但是随着铁路、电车等交通工具进入中国市场,交通速度得到了飞速的提升,人们可以更加方便地出行。

同时,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学习西方的交通规则,制定了更加科学合理的交通管理政策,以此来提升交通的效率和安全性。

最后就是鸦片战争对中国的整体变迁产生的深刻影响,它不仅让中国人民经历了惨痛的战争,还带来了一系列的改变,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等方面。

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四、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四、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个性过渡 (3)原因: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港台、欧美文化的影响
第二十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 五分。
中式服装今安在?
服装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语言,人类通过服装来提 升对民族文化以及自身身份的认同和自信……在全球化的今 天……
——2006《新民周刊.中式服装今安在》
你认为在今天这个全球化、多元化的社会如何推广我 们的传统服饰?
第二十二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 五分。
在国外一些大 场合,我从来都 是穿唐装、中山 装,我想告诉所
有人,我很骄傲
,我是中国人。
——成龙
第二十三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 五分。
二、食
(一)中国四大菜系
鲁菜 咸、鲜、脆 嫩,风味独

川菜 麻、辣香 有特殊味

粤菜 清淡爽口 善用生猛
海鲜
淮扬菜 清淡味甜 兼有南北 之长
其四,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统一 大义
其五,兜盖像笔架,寓意以文治国
第十四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 五分。
“文革”时期的绿军装和军棉大衣
“文革”时期,在“红色革命”时代主旋律的影响下,全国着装 表现出明显的军事化特征,即所谓“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 武装。”
第十五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 五分。
(3)原因:建国初期“一边倒”的 外交政策(苏联)
第十三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 五分。
干部服
民国服装——中山装,还记得其中蕴含的政治理念吗?
其一,前身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维
(礼、义、廉、耻) 其二,门襟五粒纽扣代表五权分立
(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
其三,袖口三粒纽扣表示三民主义 (民族、民权、民生)
第二十四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一点 五分。

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变化

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变化

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变化中国近代化的孕育时期中华文明的拐点总体阶段特征: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9世纪40年代~60年代)一、政治:一方面,西方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另一方面,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1、主权遭到破坏:领土、贸易、关税、司法等主权⑴海关行政管理制度及政策变化材料一:一些殖民主义者敏锐地察觉到“在中国这样一个列强共同争夺的国家中建立一个完全殖民地性质的海关机构,事实上是很难行得通的。

”[6]咸丰九年(1859),在海关司税李泰国的紧逼下,清廷将总税务司升格为中国海关行政的最高首脑,并委任李泰国为近代中国海关第一任总税务司,这位大英帝国的海关代表,不仅“霸占”了中国海关的最大权利,还在其任期内将司税改为税务司,税务司的实际地位就相当于各地海关行政之最高长官。

此外清廷的海关系统还包括:海政局、同文馆和邮政局。

西方殖民主义者利用武力、利诱官员等手段进一步控制了清廷海关大权,为其倾销工业产品,掠夺原材料及初级产品提供了便利。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近代海关行政管理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旧阶级及其变化①农民阶级:农民仍然是近代中国社会人数最多的被剥削阶级。

由于土地兼并的加剧,不少自耕农失去土地,向贫雇农转化,有的破产或失去土地后流入城市,成为产业工人的后备军。

农民阶级担负起反抗外来侵略的任务——太平天国运动。

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资政新篇》成为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智慧结晶。

(太平天国)除了改朝换代以外,他们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他们给予民众的惊惶比给予老统治者们的惊惶还要厉害。

他们的全部使命,好象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来与停滞腐朽对立,这种破坏没有一点建设工作的苗头。

……显然太平军就是中国人的幻想所描绘的那个魔鬼的化身。

——马克思在1862年的评价探究:太平天国运动有何历史影响(1)扫荡了王朝秩序,冲击了旧纲常名教,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2)反映了新时代特点:①《资政新篇》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②反侵略性质。

历史必修二课件: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2

历史必修二课件: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2

绿 军 装
70
年 代
碎花衣裳




——
碎 花 衣 裳

行 时
新时期彰显个性

中国四大菜系
鲁菜 迎宾花篮
川菜 香辣炒蟹
粤菜 金牌烧乳鸽
淮扬菜 清炖蟹粉 狮子球
西餐厅
老北京的建筑经典 ——天圆地方的四合院 (内向性和封闭性)
西式建筑
西方建筑文化以外向和开放著称
中国近代建筑 新与旧、中与西
合作与交流: 根据你平时的了解,古代和近现代的婚姻有哪些不同?
婚姻礼俗: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婚姻自主、 删繁就简——恋爱自由 婚姻自主成为时尚
课堂小结
服饰 长袍马褂——西装、 中山装、 旗袍、列宁装
饮食 传统四大菜系——西餐、糖果、糕点、饮料等
建筑 四合院——欧化的别墅、花园洋房、高级公寓
社会 风俗
历史必修二课件: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2
1
鸦片战争前
鸦片战争后传入,民国后流行
虽说西装依然是男人 们时髦的服饰,但中山装 很快就开始与西装平分天 下。
三民 主义


刘德华
立法、司法、 行政、考试、 监督五权分立
以文治国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50

列宁装




——
列 宁 装
60
绿军装





——
新式婚礼、简洁葬礼 剪发、禁缠足、鞠躬、握手等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人民版)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人民版)

由绣花鞋到高跟鞋,主要是受西方民主平等 由绣花鞋到高跟鞋你看到什么变化? 思想的影响。反映了妇女地位的提高。
到鞠躬——
见面礼:跪拜、作揖
鞠躬、握手 意义:礼节上的尊卑观念已为平等观念所取代
服饰 饮食 建筑 社会 风俗
西装、 中山装、 旗袍、 高跟鞋 西餐馆 居住大院、高级公寓、别墅、花园洋房
断发、禁缠足、鞠躬、握手、新式婚礼、简洁葬 礼
美观大方 解放思想
中国四大菜系
鲁菜 迎宾花篮 粤菜 金牌烧乳鸽
淮扬菜 川菜 香辣炒蟹 清炖蟹粉 狮子球
四川著名菜肴
麻婆豆腐 水煮肉片
棒棒鸡
豆瓣鲫鱼
中方饮食追求美味奉为首要目 的,“以味为核心”; 西方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 讲求营养成分,搭配合宜。
传统住宅(北京四合院)
中西合璧(上海的石库门)
在国外一些大场合,我 从来都是穿唐装、中山装, 我想告诉所有人,我很骄傲, 我是中国人。可能因为这点, 所以香港大使、申奥大使都 日本人以前是要 找我来做 ……我很传统,不 了我们的命,但韩国 希望忘记自己的文化。
——成龙
人却是要我们的魂 。 山东曲埠祭孔
1.(2008宁夏,32)民国时期,民间多因循传统,视农历正月初一为“元 旦”,1949年以后则以公历1月1日为“元旦”。这一变化表明 A.民国时期传统节日得到完整保留 B.1949年以后传统节日彻底改变 C.近代西方节日在中国得到普及 D.西方节日融入了中国文化元素 2.(2008江苏,6)1869年,《教会新报》的一篇文章写道:“外国生产 皆归男医接生,虽经此例,似不成规矩。……男归男医,女归女医,岂不至善 也!”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虽已开放,但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 B.西方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C.旧的风俗习惯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冲击 D.人们难以接受西方医学知识

中国近现代社会习俗的变迁 ppt课件

中国近现代社会习俗的变迁 ppt课件

D.②③④
1.近代以来中国服饰的变化
1.近代以来中国服饰的变化
服装变化的总体趋势:
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 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1.近代以来中国服饰的变化
鸦片战争——新中国成立:
中西合璧、土洋并存
男子:长袍马褂——近代男子通常服饰
西装——鸦片战争以后传入,民国成立以后流行
中山装——辛亥革命后流行;
详细介绍
烟台
西人饮苦酒(啤酒),言能补身, 不知用何料何法制成,能否多饮?
发表专文详细介绍
美国近有人以电线传声,数十里之 传声电器,新发明不
上海 远都能闻知何人言语,此事甚奇而 久之方法,介绍原
不可解,何理?中国人能造否?

• ①中国近代社会生活习俗受西方影响 • ②旧的社会陋习已经彻底革除 • ③日常生活科学知识逐步为国人所认识 • ④沿海城市居民生活崇洋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抗争:①开设自由结婚演说会场,提倡自由结婚 (争1?)晚从清材政料府中②③有归反主关纳对 张部张男举门女尊行做士女新了对卑式什传,结么统对婚反婚男应姻方?习进俗行做考了核哪些抗
反应:认为有伤风化,致电江西省官府查办 (2)从这则材料中可以看出近代中国婚姻习俗演变有 哪些趋势? 趋势:从包办婚姻走向自主婚姻;从婚姻旧礼俗走向新式婚礼
• (在江西教书的浙江女士张维英)“设一自由演说 会场,提倡自由结婚。事为学部(相当于教育部) 闻知,以其有伤风化,电至赣省大吏查办,张女士 闻信,旋将该会解散。悉该女士年仅二十一岁,尚 未出阁,仍拟(打算)立志自由,一时慕女士之才 貌者均纷往求婚,络绎不绝,女士遂定一试格…… 如有中式(合格)者即与举行新式结婚云。”
速发展 (6)民航:20世纪20年代出现民航;30年代中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鸦片战争前社会习俗的变化
盛清
由盛轉衰的關鍵時代-乾隆時期
• 清朝對西方的科技文 化與世界性的商業貿 易完全不屑一顧
• 福康安對新式武器反 應淡
• 嘉慶皇帝
• 機械發明:珍奇好玩
• 鐘錶:不過考察時辰 之用
鸦片战争后社会习俗的变化
• 1.近代以来服饰变化的原因、表现及影响
• 生产力的发展是服饰变化的根本原因,观念的变化是服饰变化的直接推动力。 (1)在古代,服饰和阶级、身份紧密相联,有着繁复的制度和规定。随着 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先进纺织技术 的传入,冲击了传统家庭手工业;同时,社会结构随之产生变动,旧的等级 秩序受到冲击,西方文化、生活方式推动着个性的解放,首先体现在穿着上摆 脱旧的规定的束缚。(2)近代服饰的变化伴随着政体的演变:近代服饰的 历史性变革主要表现在民间服饰尤其是民间男子服饰上。清代传统的民间男 子服饰是 “长袍马褂”,随着通商口岸的开放,西式服装及其穿着形式传入, 并以口岸城市为中心向其他地区传播。中国留美幼童通过与学监的斗争,开 始改穿西装,并发生了剪辫之举,揭开了近代中国社会“断发易服”运动的 序幕。20世纪初,由于民主革命的兴起,学生群体中剪辫易服的呼声就更加 高涨了。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后,民国政府彻底否定了满族服饰,提倡“剪辫 易服”,西式服饰一时成为社会上较为流行的服饰。(3)中山装与旗袍是 中西服饰融合的产物,利用传统服饰,融合中西美学标准,反映了中国民众审 美观念在服装方面的变化。(4)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中山装、人 民装、列宁装迅速取代西装、旗袍,成为共和国初期的主要服装样式,它们 与当时追求进步、保持革命激情的社会政治思潮有紧密联系。(5)改革开 放后,生产力大发展,中国服装从封闭走向开放,逐渐与国际接轨。
3.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
• (1)从政治上来看,有外在与内在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鸦片战 争使国门大开、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对社会生活的变化产生了重大影 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更主动地融入世界,引起了社会生活的极大变 化。另一方面是,中国社会内部新兴进步力量在理论上与实践上的努 力。中国近现代史上三次历史性巨变对社会生活的变化产生了重大的 影响,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民 主的观念深入人心,旧的风俗习惯受到极大的冲击,人们的精神生活 都相应地发生了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些社会丑恶现象被 取缔,呈现出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生活特色;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衣 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人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与世界的 差距越来越小。(2)从生产力角度来看,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深 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新的发明创造不断涌现,火 车、电灯、有线无线电报、电话、电影、轮船、打字机以及现在高科 技领域的许多成果等,对人们日常生活的改善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帮助; 石油的发现和汽车、火车、轮船的普及则促进了交通事业的发展,扩 大了人们活动的范围。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政府重 视科技的发展,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先后制定了三个科 学技术发展的远景规划,如第三个远景规划拟在生物工程、空间技术、 信息技术、激光技术等几个最主要的高技术领域有所突破,这对人们 的生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3)从思想启蒙和思想革命角度来看, 欧洲的启蒙运动,中国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 动、十一届三中全会等都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对人们思想观念、 衣食住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背景 鸦片战争前的国际国内形势
• 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划时代的重 大事变。中国近代历史就是以此为开端的。 鸦片战争为什么爆发?中外史学界对这个 问题的看法是不一致的,有的西方学者认 为这场战争爆发是由于“商务上的误会”, 有的认为是导源于“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冲 突”。有的说这是一个纯偶然性的事件。 鸦片战争的爆发绝非偶然,我们可以在世 界历史和中国历史发展、演变中考察一下 它的历史背景,也就是战前世界和中国的 社会历史概况。
• 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是封建的中国变为半 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的转折点。
原因
• 1840年(道光二十年),英国侵略者向古老封建的中国发动了一次侵 略战争。由于这次战争是英殖民主义强行向中国倾销走私鸦片引起的, 所以历史上叫做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由独立的封建国 家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中华民族开始了一百多年屈辱、 苦难、探索、斗争的历程。 从乾隆后期开始,清朝的统治日趋衰落。 清政府仍以“天朝上国”自居,虚骄自大,闭目塞听。而同一时期的 欧美帝国主义列强已有长足发展,并把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中国, 作为他们扩大海外市场的目标。而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农业国家,自 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加上保守的“天朝上国”思想,一直以来中国人对 外来的产品的需求很小。外国商人为摄取暴利,从华南将大量鸦片走 私输入中国,鸦片的输入量由道光即位之初的四千余箱,到道光十八 年,即鸦片战争爆发之前,已猛增到四万零二百箱。鸦片的泛滥,影 响了民众的身心健康,使吏治败坏导致中国白银外流,政府财政收入 短绌。道光延续自雍正以来的禁烟政策,但鸦片走私不但不见收效, 反而日益猖獗。事态的发展引起的朝野人士的警觉。
鸦片战争
• 日期:1840年6月28日 - 1842年8月 。 • 地点:广州 珠江口。 鸦片战争(11张) • 结果:英国胜利 。 • 直接原因:林则徐领导的禁烟活动。
•价的工业原料。
• 导火线:虎门销烟。
英国胜利以后的要求:
• 签订《南京条约》,条约内容规定:开放 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 岸。允许英国在通商口岸派驻领事。
2.通商口岸与中国城市近代化的关系
• 鸦片战争后,列强逼迫中国政府在沿海沿江地区 和西南、西北、东北边境等地开辟了大约80多个 通商口岸。通商口岸的出现和发展,一方面是列 强在中国设置的侵略中心,另一方面也成为当时 的中国人管窥近代文明的窗口,牵动了中国城市 近代化的进程。工业化是城市近代化的基础。靠 对外贸易起步的通商口岸,随着外贸的发展和资 本的积累,逐渐成为近代工业相对集中的重要地 区,同时也成为近代文化教育、传播媒介、社会 福利事业、市政建设、通讯邮政事业等起步较早、 发展较快的地区。通商口岸经济、文化和社会系 统的形成,意味着中国城市近代化历程的开始。
• 赔款2100万银元。(1西班牙银元在中国白 银7钱2分和3分之间)
• 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 英商进出口货物需缴纳的关税,中方应与
英国协商。
历史影响: • 1、使中国从独立的封建国家逐渐变成半殖 民地
半封建国家,是中国近代史开始。
• 2、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市场,独立发展的道路 被迫中断。
• 3、战后的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