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习俗的变化

合集下载

中国近现代社会习俗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习俗的变迁

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1.交通近代化的趋势和中国近代出现的交通工具
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1.交通近代化的趋势和中国近代出现的交通工具
交通近代化的趋势
牵引动力由人力、畜力向机械力演进
1.交通近代化的趋势和中国近代出现的交通工具
中国近代出现的交通工具: (1)人力车和自行车。19世纪中后期自行车传入。 20世纪50年代后,有了自己的自行车制造业。 (2)轮船:1865年,中国建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 轮船 (3)电车:1906年天津创办了有轨电车系统 (4)公共汽车:1924年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运行。 (5)铁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铁路事业快 速发展 (6)民航:20世纪20年代出现民航;30年代中期 形成覆盖大半个中国的航空网;新中国成立后各 省通航
A.缔结婚约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B.西式婚礼取代了传统婚礼 C.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 D.受到西式婚礼的影响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尝试命题
3.下表摘自《格致汇编·互相问答》。对清末民初社会生活 习俗中出现的新现象,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序号 27 43 提问人 某君 某君 友人 籍贯 广州 烟台 提问内容 请问照相新法 西人饮苦酒(啤酒),言能补身, 不知用何料何法制成,能否多饮? 回答要点 详细介绍 发表专文详细介绍
D.②③④
知识运用
20世纪30年代的上 海,正处于国民党的反 动统治之下,一名中共 地下党员不慎暴露了身 份。为了躲避国民党特 务的追捕,他在上海市 区与特务展开了周旋。 在这过程中,他可以运 用哪些交通工具?后来 他决定转移到南京,又 可以运用哪些交通工具 呢?说出你的依据。
2.中国近代以来通信工具的发展
尝试命题 2. “前日为春甫婚期。行夷礼。……其法:牧师衣冠北向立, 其前设一几,几上置婚书、条约;新郎新妇南向立,牧师 将条约所载一一举问,傧相为之代答,然后望空而拜。继 乃夫妇交楫。礼成即退,殊为简略。” ------《王韬日记》,1859年4月13日 这是目前所见到的中国人行西式婚礼的最早记录。材料 反映出这一时期的婚姻特点是

华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社会习俗的变化》PPT课件

华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社会习俗的变化》PPT课件
1
从贫困走向小康: 阿福的故事——
童年时: 一个红薯一
条命 年轻时:
一碗米饭一 段 年情老时: … (结…局由你创造)
2
一、物质生活的变化
3
小康的标准:根据恩格尔系数判定生
活发展阶段的一般标准是:食品支出
占消费支出的比重:年 份 1957 1978 2001
60%以上为贫穷;收入(元) 222 343 12086
食物比例 65% 57% 38%
40%-50%为小康; 贫

40%以下为富裕。
为什么会有此变化呢?
改革开放 经济发展 家庭富裕
劳动人民的共同努力
4
物质生活的变化 文化生活的变化
文化娱乐丰富多彩
5
假如我们每天增加30分钟的话,那么, 你认为如何利用这额外的时间才算最有意义呢?
——脱离物质的操控
6
消费观念的多样化与个性化
改 革 前:“老四件”(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 改革初期:新四件 (彩电、洗衣机、电冰箱、录音机) 目 前: 电话、空调、家用电脑、轿车
乐于消费、敢于消费、超 前消费
想一想:你是如何看待 这种消费观念的?
7
想一想
物轻情意重
假如你要送一份礼物给你的 父母、老师、同学、你会挑 选怎样的礼物呢?请说明此
16
家常菜
17
中式早茶
18

西品 式 快 餐
主食
19
酒吧
西餐厅
20
21
小轿车
自行车
交通工具的变化 摩

22

健身 操曲
唱K
美容美体23
“阿牛,你吃饱了没?”
QQ
通讯发展

中国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

中国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

中国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1.服饰习俗的变化:中国服饰习俗源远流长,各时代都有绚丽多彩的服饰。

20世纪初,当时青年穿西服的人渐多起来。

1903年胡汉民任教的广西梧州中学允许学生可以在岁时年节“披洋衣揖孔孟”,可见在学生中穿洋服的人已不在少数。

当时的出“洋”留学生更多着洋装。

清亡后,曾出现过“洋装热”,在通都大邑,人们“趋改洋服洋帽,其为数不知凡几”,在偏远小城,“文武礼服,冠用毡也,履用革也,短服用呢也,完全欧式”。

此外,洋式衬衣、绒衣、针织衫、西裤、纱袜、胶鞋、皮鞋等都渐渐普及推广,总之,中国服饰中的西方因素不断增加。

值得一提的是,中山装则是近代中西服饰合璧的最典型标志。

2.饮食习俗的变化:吃的,原来是以粗粮为食,能吃饱就可以,,吃的有营养,原来都是吃地瓜,玉米,现在有大鱼大肉现在不仅讲究吃饱还要吃好可以享用3.居住习俗的变化:住房,原来都是砖房土房,不结实,不美观,现在有了楼房,别墅,美观大方4.出行习俗的变化:行,原来都是骑自行车或者走路去某一个地方,现在家家户户都有汽车,还可以乘坐火车地铁等先进交通工具5.节日习俗的变化:中华民族的节日习俗独具特色,近代的岁时令节从总体上仍然沿袭自古以来的民间形成的节庆习俗,如元旦(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腊八节等,但这些节日是依据传统历法而来,属于封建农业文明的产物,且多有传统民间信仰色彩,因此,它有不适应近代工业社会的落后性也是非常明显的。

首先就是一些有意义的新式节日、纪念日相继出现在人们的政治生活和日常生活之中。

民国初年的新纪念日除了民国成立日(元月1日)和国庆(10月10日)纪念以外,还有革命先烈纪念日(3月29日)、国耻日(5月9日)、植树节(清明节)等,二三十年代又有了国际妇女节(3月8日)、儿童节(4月4日)、国际劳动节、学生运动纪念节(5月4日)、教师节(8月27日)等等。

特别是受西俗影响,圣诞节、情人节等也在城市中普及。

这些都为中国的节日时令习俗增添了异彩。

中国近现代以来社会习俗的变化PPT课件

中国近现代以来社会习俗的变化PPT课件

辈 的年 房代 间的 看 到 这我 样们 的常 照常 片在 上
70
――
60年代结婚证
70年代结婚证
80年代的人终于又穿上了婚纱和西服
没 得年 说代 , 连 最现 亲在 的的 人化 也妆 认技 不术 出可 来真 90
――
.
邓小平与卓琳的结婚照
蒋经国与蒋方良的结婚照
毛岸英和刘思齐的结婚照
自建国以来,于1950年,政 府 制定《婚姻法》,废除包办婚姻, 男尊女卑的封建婚姻制度,实现婚 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新 婚姻制度。这是解放妇女,移风易 俗的一项重大举措,导致几千年来 中国社会家庭生活的重大变革。
40年代前后白色婚纱礼服已经成为一种风气,婚纱照由 教堂合影逐步转移到照相馆,程序上也由举行婚礼后拍照 改为婚礼胶拍照,人数由集体合影演变为二大二小的四人 合影,进而发展到只有新郎,新娘二人合影,从此开始了 名副其实的婚纱照。
50年代和60,70年代的结婚照是差不多的。在那个阶 级斗争,政治挂帅的时代,敢穿婚纱和西服的人恐怕 不多,否则要被说成向往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结婚是 人性的需要也被排在其次,取而代之的是革命的需要, 婚礼
清 末 民 初 的 传 统 婚 礼
1919年“五四“运动前,中国人结婚崇尚红色, 新人是绝对不允许穿白色衣服的。
随着20年代初西方文化的传入,婚纱首次在 我国亮相,从海外留学归来的先生小姐,不 少人已经信奉了基督教,他们一般选择在教 堂举行婚礼。
蒋介石与宋美龄的结婚照
任弼时与陈琮英结婚照 (1926年3月上海)
30年代西式服装大行其道。在上海等大城市开始流行穿白色婚 纱礼服,一般新娘穿白色婚纱礼服,手捧鲜花,头戴白色长纱, 长达五六米,新郎穿黑色大礼服,白硬领衬衫,戴黑领结,手捧 黑呢高帽和白色手套,另外还有男女二位傧相,也穿大礼服和白 纱,陪着一对新人,举行婚礼后就在教堂内与双方家长,证婚人 等拍摄合影照,这就是起初的婚纱照,这种类型的结婚照一直延 续到50年代。

社会习俗的变化

社会习俗的变化
社会习俗的变化
单击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XX
目录
01
单击添加目录项标题
02
03
社会习俗变化的历程
04
05
社会习俗变化的评价和展望
社会习俗变化的概述 社会习俗变化的实例
01
添加章节标题
02
社会习俗变化的概述
社会习俗的定义和作用
定义:社会习俗是 指在一定社会范围 内,人们共同遵守 的行为规范和习惯
作用:社会习俗可 以维护社会秩序, 促进社会和谐,增 强社会凝聚力
社会习俗变化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积极影响:促进文化交流,增进相互理解 积极影响:推动社会进步,提高生活质量 消极影响:可能导致传统文化的流失 消极影响:可能引发社会矛盾和冲突
社会习俗变化的未来趋势和挑战
科技发展:科 技进步将改变 人们的生活方 式和社会习俗
文化融合:全 球化和文化交 流将导致社会 习俗的多样化
04
社会习俗变化的实例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习俗变化
中国:春节习俗的变化,如拜年方式、红包形式等 美国:感恩节习俗的变化,如火鸡、南瓜饼等传统食物的变化 印度:婚礼习俗的变化,如婚礼服饰、婚礼仪式等 巴西:狂欢节习俗的变化,如服装、音乐、舞蹈等
不同时代的习俗变化
近代:注重平等,追求自由 民主
古代:注重礼仪,讲究尊卑 有序
• . 传统习俗的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一些传统的习俗逐渐被新的习俗所取代。 • b. 外来习俗的影响:随着全球化的加速,一些外来的习俗逐渐被引入并影响本地习俗。 • c. 社会变迁的影响: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一些习俗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 d. 科技发展的影响: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些新的习俗逐渐形成,如网络社交、电子支付等。

第9课民国时期的社会习俗变化

第9课民国时期的社会习俗变化
二、礼制的革新
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废除了有损人格的___________的礼节,取而代之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废除____________等清官场的称呼,规定政府职员相互之间一律改称职务;民间普遍称呼改为__________或__________,以示尊敬、平等。
三、禁缠足,倡女权
课题
民国时期社会习俗的改变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民国时期社会习俗的重要变化。
2.能够根据史料分析总结民国时期社会习俗变化的重要原因。
学习过程
心得体会
【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完成下列布____________,强令男子剪掉辫子,做中华民国的新国民。
2、清末男子传统服装为___________。民国初年,_________成为男士在正式场合的首先服装。后来孙中山融合了西式服装和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出一种新式服装_____________,受到人们欢迎。民国时期,最时髦的女装是________________。
C、维新变法运动期间D、五四运动的后期
2、20世纪20年代之后,各大城市流行的女士服装是(D)
A、西服B、褂裙C、长衫D、旗袍
3、中华民国成立后,中外人士交往时开始使用()
A、脱帽礼B、跪拜礼C、握手礼D、鞠躬礼
4、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曾颁布法令:“查前清官厅视官等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义无取焉。……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民间普通称呼,则曰先生,曰君,不得再沿前清官厅恶称。”材料体现了
A.平等思想B.迷信思想C.爱国思想D.科学思想
5、在近代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新的事物和思想观念影响着中国的社会生活。下列不能反映民国时期社会习俗变化的是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生活习俗的变迁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生活习俗的变迁

专题四:中国近代生活习俗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1 .近代社会生活:1840—1949:列强侵华,逐步沦为两半社会;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发展;西方民主思想逐渐传入原因:①列强侵略,西方文明传入带来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②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奠定经济基础③历届政府的推动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推动倡导,民主思想不断传播表现:①衣:鸦片战争洋布、洋装进入中国;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学生装、新式旗袍(特点:由拘谨、呆板、等级森严——美观、适体、平民化转变)②食:鸦片战争后,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③住:一些官员和商人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④习俗:⎩⎪⎨⎪⎧戊戌变法时期: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

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革命色彩。

民国时期:婚丧仪式简约文明。

2.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949——1978——至今(1)20世纪50~70年代:新中国成立,文革期间左倾错误严重,强调阶级斗争;计划经济体制①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

②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

(2)1978—至今: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解放思想;民主法治不断健全于发展①物质生活⎩⎪⎨⎪⎧衣:服装颜色五彩缤纷。

食:到1987年,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

政府倡导“菜篮子工程”。

住:1995年,国家启动“安居工程”。

②社会风尚: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逐步形成。

命题:1.就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特点及影响2.就男女关系转变、婚姻习俗角度命题例1:早婚是古代社会的一种风尚,城乡皆然。

清末民初,上海等大都市出现了婚龄推迟的现象。

20世纪20年代末以后,农村传统的早婚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抑制。

这反映了A. 自然经济解体速度和程度的不均衡B. 妇女地位提高C. 清政府推动社会习俗变革D.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思想解放例2:1921年成都警察厅发布通令:“近日妇女每多剪发齐眉,并梳拿破仑、华盛顿等头式(流行的男式发型),实属有伤风俗,应予以禁止,以挽颓风……如敢固违,定以妇女坐法并处罚家长。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研究感悟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研究感悟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社会风俗习惯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些变化涉及到社会、文化、经济等多个领域,影响深远。

在这个百年风起云涌的变迁中,我们不禁要反思过去的文明遗产,对比现代社会的风俗演变,以及对未来社会风俗发展的展望。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入手,通过对我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的研究,探索其中的原因和影响,进而对未来的发展进行一些思考。

一、我国百年社会风俗的演变1. 旧时社会的风俗在旧时,我国社会多为封建社会,社会结构较为保守,社会风俗也较为固定。

传统的礼仪习俗、婚丧嫁娶等仪式,都有着非常明确的规定,人们的行为举止也受到了严格的规范。

这一时期的社会风俗往往体现出尊卑有序、尊重传统、家族观念浓厚等特点。

2. 改革开放以来的变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风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乡差距的缩小,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传统的尊重长辈、重视家庭的思想逐渐淡化,个人主义和现代化的理念开始成为主流,社会风俗习惯也随之发生改变。

3. 当代社会的风俗特点如今的我国社会,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信息技术的普及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和多样化。

跨国文化的影响也让很多传统的社会习俗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

但与此我国传统文化的复兴运动也在不断推进中,一些传统的风俗习惯也得到了新的发展。

二、我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的原因1. 社会制度变革20世纪初至今,我国经历了从封建社会到共和国社会、再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多次社会制度变革。

每一次社会制度变革都对社会风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封建社会时期,人们的生活完全受到了等级和身份地位的制约;而在社会主义社会,国家促进平等和公正的价值观念更加深入人心,社会风俗也开始向平等和包容的方向发展。

2. 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居住环境得到改善,这些都促进了社会风俗习惯的变革。

由于城市化进程,传统的农耕文化受到了冲击,城市文化和现代文化开始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社会习俗的演变优秀教案

社会习俗的演变优秀教案

社会习俗的演变
【教学目标】
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教学重难点】
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教学过程】
导入:
(展示民国时期的社会习俗图片)你了解这些社会习俗吗?
学生:略
(一)剪辫放足
展示相关图片,指导学生自学。

讨论:缠足好不好,应不应该被废除?
小结:
1.剪辫: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剪辫令,限期剪去象征清王朝的辫子。

2.放足:辛亥革命后,政府非常重视禁缠运动。

孙中山还下令,内务府通令各省一律劝禁缠足。

(二)服饰的变化
展示相关图片,指导学生自学。

思考:与晚清时期相比,民国时期旗袍最突出的变化是什么?说说变化原因是什么。

小结:
1.清末男子传统服装为长袍马褂。

到民国初年,西装开始流行。

孙中山整合了西式服装和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了一种新式服装—中山装。

2.晚清时期女子传统服装为宽袍大袖。

民国初年吸收了西式裁剪方法对传统旗袍加以改进,使其更加称身合体,旗袍成为当时最时髦的女装。

(三)礼仪的革新
展示相关图片,指导学生自学。

讨论:你知道传统婚姻的六仪之礼有哪些吗?(展示相关资料。


小结:
1.民国政府废除清朝官场的称呼,规定政府职员一律改称职务,民间称“先生”或“君”。

2.民国时期,简化了传统婚仪,创造出新式婚礼。

总结:男子剪发辫、易服饰、禁止女子缠足、废除“大人”“老爷”等称呼是中国近代化进程在社会习俗变化方面的体现,是一种社会进步,有利于自由、平等、民主思想的发展。

华师大版历史八上《社会习俗的变化》

华师大版历史八上《社会习俗的变化》
第21课
社会习俗的变化
咸阳陕广学校 李阿妮
问题一:什么是社会习俗?
社会习俗: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风尚、 礼节、习惯等的总和。即习惯和风俗。
问题二:社会习俗变化的表现
(1) 剪发辫 (2) 改称谓 (3) 禁缠足 易服饰 废跪拜 倡女权
一、剪发辫 易服饰 二、改称谓 废跪拜 三、禁缠足 倡女权
个人--方便了工作,有利于个人卫生
1、禁缠足
缠 足 椅
缠足:触目惊心 盛满痛
从然 形 娘 当 ” 宫如 , 用 时 始 内仙 并 帛 五 于 到子 在 缠 代 五 民凌 六 足 李 代 间波 尺 , 后 南 皆, 高 使 主 唐 仿故 的 脚 喜 ( 行称 金 纤 爱 公 ,“ 制 小 音 元 三 莲 弯 乐 93 寸花曲和 7 金台如美 莲 上 新 色 97 ”跳月, 5 。舞状他年 以,及令) 后飘弓寞。 -
1、改 称谓
王 老 爷 早
李大人 早啊
辛亥革命前 称谓 大人 老爷 的变化 老太爷 少爷
辛亥革命后
先生 某君 官职 同志
2、废跪拜
辛亥革命前
礼节 的变化
请安、 作揖 跪拜、 拱手
辛亥革命后
鞠躬礼、脱帽礼、 握手礼
拱 手
作 揖
思考 2 :这些称谓、礼节的变化说 明了什么问题?
称谓上的变化,是用人格的平 等代替了身份的不平等;礼节上的 变化,反映了尊卑等级观念已为平 等观念所取代;说明尊卑贵贱的等 级观念渐渐从人们的意识中消失, 使人格独立,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2、易服饰
中国 古代 男子
男子服饰的变化
长袍马褂
西服
中山装
女子服饰的变化
中国传统服装
清朝末期女子所穿的旗 袍,袍子宽大,腰平直,裙 长至足

社会习俗的变化

社会习俗的变化
社会习俗的变化
一、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
民国建立后,为改变落 后愚昧的习俗
二、社会习俗变化
辛亥革命前 辛亥革命后
发式 剃发留辫 发型多样
服饰 黄袍马褂长 西服、中山装、

长衫、褂裙旗袍
脚型 女子缠足 女子天足
思考:这些装束的变化有哪些好处, 说明了什么问题?
礼节变化:鞠躬握手礼代替 跪拜
社会习俗的变化起到改变了不好 的社会习俗的作用。
式、服装的变化不仅是形式的变 化,发更实质的是中国从封建专 制向民主共和,从生活封建化向 生活近代化的反映,辛亥革命不 仅推翻了清环王朝的统治而且改 变了人们思想,使人们生活方式 开始走向近代化。
辛亥革命前 辛亥革命后
称谓的 变化
大人、 老爷等
以官职相称, 先生,某君, 同志
思考:这些称谓的变化说明了 什么问题? 说明了用人格的平等代替了身份
的不平等,尊卑贵贱的等级观念 渐渐从人们的意识中消失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后 前
礼节的 跪拜、作 废跪拜、鞠
变化 揖、请安、 躬礼、脱帽
拱手
礼、握手礼
思考:礼节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问题?
说明了礼节上的尊卑等级观念 以被平等的的观念所取代
传统 清末民初
女权的 变化
男主外,女子走向社会表 女主内 现在政治上,教
育上和婚姻上
*说明了女子的地位在不 断的提高,女子真正的走 上了社会
小结:社会习俗的变化
装束变化:剪辫、易服、废 止缠足。
称谓变化:平等的称呼代替 有等级观念的称呼。
剪发不仅仅是人们观念的改变, 而且方便了工作,有利于个人卫 生,也对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的 影响;服装的 变化不仅丰富了人 们的生活,还满足了不同的审美 要求;禁缠足有利于妇女的身心 健康

中国近代社会习俗变迁的原因和特点

中国近代社会习俗变迁的原因和特点

中国近代社会习俗变迁的原因和特点西汉经学家刘向曾说过:“世异则事变,事变则时移,时移则俗移”。

l840年鸦片战争的炮火将中国社会投入到了动荡之中,历史的转型化作无尽的力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

自此以后,在中国大地上“顺时”出现了一场革除陋习、除旧布新的运动,社会习俗发生了变迁。

然而,这种现象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它是与当时政治的改革密切相连的,又是与当时社会的进步息息相关的。

中国近代社会习俗变迁的原因中国近代兴起于晚清,高涨于民国的社会习俗的嬗变并不是即时出现的,它是由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中诸种因素综合造成的。

一、变迁之根源——社会的变异性社会的传承性与历史的继承性使人类社会不断“翻版”着历史,但社会的变异性却能不断使其推陈出新。

中国近代的社会习俗就是在这种力量的推动下,开始在新的领域崭露头角的。

就中国近代社会习俗的嬗变而言,这种合力则更多的源自于东西文明的相互冲撞之中。

众所周知,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传教士和侵略军进入中国,西方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也随之而至。

不管中国人是主动亦或被动的接受西方的文明,中国的文化都必须做出回应。

于是,洋务派出现了,维新派问世了,他们不断利用其在政治上的优势和学识上的擅长,开始了一场以“中体西用”的提出为口号,以继承发扬传统的学术文化为主体,并注意吸纳西方文化的文化运动。

这样,在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中,在新旧事物的摒弃与吸收中,社会变化了,风气开化了,而作为社会生活构成元素之一的社会习俗自然会另有一番新的景象。

二、变迁之趋向——政治的导向性社会习俗作为政治生活的一个写照,又往往和政治的导向、政府的政策联系在一起。

一个政府常常从维持其统治的角度出发,干涉百姓的生活习俗。

早在l 9世纪60年代,太平天国就采取了一系列反旧俗的措施;同时,他们还进行礼俗方面的改革,包括对服饰、礼仪、宗教、婚丧、称谓等方面做出的规定。

到清朝“预备立宪”时期,清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移风易俗的举措,包括:废除满汉通婚的禁令等。

第21课:社会习俗的变化(教案)

第21课:社会习俗的变化(教案)

第21课:社会习俗的变化学习目标:了解民国以业剪发辫、易服饰、改称谓等社会习俗的变化。

第一板块:剪发辫,易服饰1、全国各地掀起剪辫运动是在哪一事件爆发之后?通令全国各地男子限期剪辫的临时大总统是谁?2、剪发辫的意义:3、之后,洋装洋饰开始流行。

4、易服饰的意义:4、20世纪20年代以后,在各大城市流行的服饰中,男装主要是、、;女装主要是。

第二板块:改称谓,废跪拜改称谓:1、1912年3月,以临时大总统名义发布命令,废除清朝官场的“大人”、“老爷”称呼。

2、称谓改革的意义:废跪拜:2、中华民国成立后,专门制定的“礼制”中,核心内容是以和代替跪拜等旧有礼节。

3、中外人士交往开始使用西方的。

4、礼仪改革的意义:第三板块:禁缠足,倡女权1、扫除缠足这一恶俗是在(事件)之后。

颁布法令禁止妇女缠足的人是。

2、辛亥革命后,妇女在政治、教育、婚姻三个方面各发生了哪些变化?自主达标题1、剪辫运动兴起于()A、维新变法运动后B、辛亥革命后C、甲午中日战争后D、新文化运动后2、以临时大总统的名义下令废除“大人”、“老爷”称呼的人是()A、孙中山B、袁世凯C、廖仲恺D、黎元洪3、下列风俗的改变,跟孙中山无关的是()A、男人不再留辫子B、不再行跪拜礼C、女人不再缠足D、开价开始穿旗袍4、延续千年的缠足是残害中国妇女的陋习。

扫除这一恶俗是在()A、辛亥革命后B、新文化运动后C、五四运动后D、新中国成立后5、近代史上,“解放脚”的出现与哪一个历史人物有关()A、孙中山B、毛泽东C、周恩来D、邓小平6、孙中山担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按当时的规定,他应当补充称为()A、老爷B、大人C、先生D、陛下7、你认为孙中山的部下见到他时不可能行的礼节是()A、鞠躬B、握手C、点头D、跪拜。

民国时期的社会习俗变化

民国时期的社会习俗变化

第九课民国时期的社会习俗变化预习导学1._____________后,辫子的去留成为从新除旧的标志。

_______________成立后,孙中山通令全国各地男子限期剪辫。

2.进入民国后,男子除了传统的袍褂外,还可以身着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女子则流行穿____________。

3.称谓变化:1912年3月,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的名义发布命令,废除清朝官场上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称呼,官员之间以“_____________”相称,民间称“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

意义:用______________的平等代替_______________的不平等,意义深远,影响遍及社会各个角落。

4.礼节变化:民国成立后,专门制定了“____________”,其核心内容是以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代替跪拜等旧式礼节。

与此同时,中外人士交往开始使用西方的_________________。

意义:反映了礼节上的____________观念已为____________观念所取代。

作业练习1.有人作诗说:“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此诗主要反映的历史现象是()A.提倡节俭B.易服、禁止缠足C.倡导反清革命D.倡导全盘西化2.“先生”是社会交往中最常用的称谓,中华民国时颁布法令革除“大人”“老爷”等称呼,还规定民间普通称呼改为“先生”或“君”,这一变革体现了()A.中国开始与国际流行接轨 B.中华民国政府想标新立异以示与清政府的区别C.资产阶级追求平等的愿望D.称呼更简洁明了3.电视台拍摄了一部反映我国辛亥革命后人们社会生活的电视剧,以下镜头不符合历史史实的是()A.人们坐在家中看报纸B.男主角上街被剪掉了鞭子C.剧中人物穿着中山装D.人们见面就叩头,口中称着“老爷”“大人”4.以下不属于民国政府期间社会习俗方面巨大变化的是()A.强令男子剪掉辫子B.中山装成为那时最具特色的服装C.女子强制缠足D.革除“大人”、“老爷”等前清官场的称呼。

中国古代社会习俗与民俗文化的传统与变迁

中国古代社会习俗与民俗文化的传统与变迁

中国古代社会习俗与民俗文化的传统与变迁中国古代社会习俗与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迁,这些传统文化也经历了许多变化与发展。

本文将从婚姻、葬礼、节日等方面,探讨中国古代社会习俗与民俗文化的传统与变迁。

一、婚姻习俗的传统与变迁在古代中国,婚姻一直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家族事务,也是一个社会大事。

婚姻习俗包括婚姻仪式、彩礼与嫁妆、婚宴等环节。

在传统婚礼中,一般会有发喜帖、纳采、过大礼等传统环节。

婚宴上,宴席的菜品和桌上的陈设都有严格的规定。

此外,新娘在新婚之夜还要进行“过洞房”等仪式。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现代婚姻习俗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现在的婚礼更加注重个性化和浪漫色彩,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形式。

新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婚礼形式,例如婚纱照、婚礼主题等等。

此外,婚礼越来越简化,很多繁琐的仪式已经被削减或省略。

二、葬礼习俗的传统与变迁中国古代的葬礼习俗十分讲究,与宗族礼制和祭祀体系密切相关。

传统葬礼主要包括开棺、祭奠、扫墓等环节。

开棺是指在葬礼上将逝者的棺木打开,让亲友和宗族成员能够亲眼看到逝者最后一面。

祭奠则是逝者亲友向逝者表达哀悼之情,这一环节通常会有纸钱、鲜花和祭品。

然而,在现代社会,随着城市化和宗族观念的减弱,葬礼习俗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现代葬礼更加注重简单、节俭和环保。

许多人选择火化代替土葬,同时也强调追悼会的社交性质,鼓励亲友们更多地分享逝者的生平事迹和回忆。

三、节日习俗的传统与变迁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例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这些节日都有独特的习俗与民俗文化。

春节是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人们在春节期间会贴春联、放鞭炮、包饺子等,以庆祝新年的到来。

清明节是祭祀逝者的重要日子,人们会扫墓祭奠,给亲人修墓,表达对逝者的尊敬和思念。

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现代的春节更多地强调家庭聚会和亲情,人们热衷于参观展览、观看晚会等。

社会习俗的演变

社会习俗的演变

辫子本身从剃到蓄再到剪的变化过程,不仅是清王 朝由兴到衰的过程,也是中国由传统社会迈向现代社 会的过程,剪辫过程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近代中国在 中西两种文化的撞击和融合过程中,社会心理和价值 观念等方面的变化,长辫被认为是愚昧、奴性的象征 ,而西式短发成为文明、进步、健康、活泼等近代文 明价值的象征,就说明近代国人在心理上对西方及西 方文明的认同,
1945 年 国 共 两 党 重 庆 谈 判 时 , 毛泽东与蒋介石都着中山装,
2.女子服饰的变化:改良旗袍
旗袍是清朝满族女子的服饰,其特 点是服体宽大、平直,下长至足,穿 着不随体,衣上绣满花纹,领、袖 、裙都滚有宽阔的花边,
20世纪30年代末出现了改良旗袍,旗袍 的裁法和结构更加西化,除了领、袖更 加合身以外,美人肩的使用 较软的垫肩 表明女性开始抛弃以削肩 为特征的旧审美,
其三,旧式婚姻聘财重于婚约;而新式婚 礼的证婚人宣读订婚书、新人用印、主婚 人训词、互致颂词和谢词等仪式,具有近 代婚姻的法制性和契约性,
Add the author and the accompanying title
生活
图标元素
商务
图标元素
商务
图标元素
商务
图标元素
商务
图标元素
过渡:
二、服饰的变化
1.男子服饰的变化:西装、中山装
通商以后,人们看到 了来华西人所穿的西式服 装,男式西服是短衣长裤 ,颈系领带,短小紧窄,贴 身灵活,便于活动,不像中 国长袍马褂,宽襟博袖,注 重舒适,
赵元任、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吴宓
20世纪20年代末,国民政府重新颁布民 国服制条例,中山装被确定为礼服之一,还 规定:夏季用白色;春、秋、冬季用黑色 ,从此,中山装更加流行,国际上也视中山 装为中国男子的标准礼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习俗的变化起到改变了不好 的社会习俗的作用。
式、服装的变化不仅是形式的变
化,发更实质的是中国从封建专 制向民主共和,从生活封建化向 生活近代化的反映,辛亥革命不 仅推翻了清环王朝的统治而且改 变了人们思想,使人们生活方式 开始走向近代化。
剪发不仅仅是人们观念的改变,
而且方便了工作,有利于个人卫 生,也对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的 影响;服装的 变化不仅丰富了人 们的生活,还满足了不同的审美 要求;禁缠足有利于妇女的身心 健康
社会习俗的变化说明了什 么问题?
发式、服装的变化不仅是形式的 变化,更实质的是中国从封建专 制向民主共和,从生活封建化向 生活近代化的反映,辛亥革命不 仅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而且改变 了人们思想,使人们生活方式开 始走向近代化。
思考:礼节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问题? 说明了礼节上的尊卑等级观念 以被平等的的观念所取代
传统
女权的 变化
清末民初
男主外, 女子走向社会表 女主内 现在政治上,教 育上和婚姻上
*说明了女子的地位在不 断的提高,女子真正的走 上了社会
小结:社会习俗的变化。 称谓变化:平等的称呼代替 有等级观念的称呼。 礼节变化:鞠躬握手礼代替 跪拜
辛亥革命前 辛亥革命后
称谓的 变化
大人、 老爷等
以官职相称, 先生,某君, 同志
思考:这些称谓的变化说明了 什么问题? 说明了用人格的平等代替了身份 的不平等,尊卑贵贱的等级观念 渐渐从人们的意识中消失
辛亥革命 前
辛亥革命后
礼节的 跪拜、作 废跪拜、鞠 变化 揖、请安、 躬礼、脱帽 拱手 礼、握手礼
社会习俗的变化
一、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
民国建立后,为改变落 后愚昧的习俗 二、社会习俗变化的表现
装束的变化
称谓的变化
礼节的变化
装束的变化
辛亥革命前 辛亥革命后
发式 服饰
脚型
剃发留辫
发型多样
黄袍马褂长 西服、中山装、 长衫、褂裙旗袍 袍
女子缠足
女子天足
思考:这些装束的变化有哪些好处, 说明了什么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