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细管电泳技术及在微生物学中的应用
毛细管电泳法用于生物样品和农药的分析研究的开题报告
毛细管电泳法用于生物样品和农药的分析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毛细管电泳法是一种生化物质分析技术,它以毛细管为分析载体,通过电荷作用和电场力将不同的生物分子或化学物质分离开,常用于蛋白质、核酸、有机物等的分离与定量测定。
该技术具有分离速度快、检测灵敏度高、曲线扩散系数低、成本较低等优点,在生物医学、食品安全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二、研究意义毛细管电泳法在生物样品和农药的分析研究中具有许多优势。
一方面,生物样品中存在着各种复杂分子,毛细管电泳法可以快速、高效地分离这些分子,有助于深入研究生物分子相互作用、代谢变化等问题;另一方面,农药是影响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毛细管电泳法对于农药残留的检测也展现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
三、研究内容本次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探究毛细管电泳法在生物样品和农药分析研究中的应用。
具体包括以下方面:1. 优化毛细管电泳法的实验条件,提高分离精度和灵敏度;2. 分析生物样品中不同分子的分离特性,比较毛细管电泳法与传统方法的优劣之处;3. 研究农药残留的检测方法,比较毛细管电泳法与其他方法的优劣之处。
四、研究方法1. 实验条件优化:通过改变pH值、离子强度等实验条件,测试毛细管电泳法的最佳分离条件。
2. 生物样品分析:选取不同生物分子和细胞样品,采用毛细管电泳法进行分析,并与传统方法进行比较。
3. 农药检测方法:采用不同实验条件下的毛细管电泳法,分析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并与其他分析方法进行比较。
五、研究成果预期本次研究旨在探究毛细管电泳法在生物样品和农药分析研究中的应用,预计可获得以下成果:1. 建立在不同实验条件下优化的毛细管电泳法方案,提高分离精度和灵敏度;2. 通过分析生物分子和细胞样品中分离的分子,探究毛细管电泳法与传统方法的优劣比较;3. 筛选适合于不同农药的毛细管电泳法实验条件,实现对农药残留的准确检测。
芯片毛细管电泳技术
Tankertanker Design
4.4 在其他微生物鉴定及 分型中的应用
Tankertanker Design
• HPCE 技术已经用于支原体 (MP) 感染的实验室 诊断。 • CE/PCR 技术显示出很高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各 种研究已经把支原体肺炎的 PCR 和血清学诊断 作了比较,前者在速度,灵敏度(80.6%) 和特异 性 (89.3%) 方面都优于血清学诊断。
Tankertanker Design
五、毛细管电泳技术发展的展望
Tankertanker Design
• 另外,各种检测方法的联合应用和嫁接也是毛细 管电泳发展的一个方向。CE-MS和 CE-NMR都是成 功的例子。Eelin L.Lim等将定量 PCR(QPCR) 与连续 变性毛细管电泳 (CDCE)结合甚至可以实现对 DNA 的定量分析。 • 总之,随着 CE 本身技术的不断发展,集成度的不 断提高,将为实验室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从而有 助于实现缩微芯片实验室的构建。
Tankertanker Design
4.3 在病毒鉴定与分型中的应用
Tankertanker Design
• 对单纯疱疹病毒 (HSV) 性脑炎的早期诊断。 • Grassi M 等使用RT-PCR与区带毛细管电泳 (CZE)联用研究经血液透析的慢性病人持 续性G 肝炎病毒(HGV) 感染与非甲非乙型 慢性肝炎之间的关系。 • Doglio A 等用CE 对PCR 扩增的 cDNA 产物 直接循环测序的方法,对丙型肝炎病毒 (HCV)进行快速基因分型。 • Gong X 等 还把阵列毛细管电泳(CAE)用于 基因分型和HIV-I的诊断。
Tankertanker Design
4.1.5 荧光毛细管电泳还用于空肠弯曲菌空肠亚种的 鉴定以及爆发株和引起散在发病的菌株指纹图分析
毛细管电泳仪核酸分离分析
毛细管电泳仪核酸分离分析毛细管电泳仪核酸分离分析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生物技术和生物医学研究领域的分析方法。
它通过将DNA、RNA或其他核酸样品注入到毛细管中,利用电场的作用使核酸在毛细管内迁移,在电泳分离过程中根据核酸分子的大小、电荷和构象差异,实现对核酸样品的分离和定量分析。
本文将从毛细管电泳仪的原理、实验操作和应用领域三个方面展开介绍。
一、毛细管电泳仪的原理毛细管电泳仪是以电泳为基础的仪器设备,主要由高压电源、注射器、分离柱、检测器和数据处理系统等组成。
核酸样品首先通过注射器被导入到毛细管内,然后通过电场力将核酸分子在毛细管内迁移。
毛细管内的分离柱起到了筛选和分离核酸的作用,不同长度或不同带电性质的核酸分子将被分离开来。
分离完成后,检测器会检测样品,根据检测信号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二、毛细管电泳仪的实验操作1. 样品制备:将待测核酸样品提取并纯化,测定浓度和纯度。
2. 缓冲液的配制:根据实验需要选择合适的缓冲液,调节缓冲液的pH值和离子强度,以优化分离效果。
3. 毛细管的选择:根据样品特性和分离目标,选择合适的毛细管材料、内径和长度。
4. 样品注入:使用专用注射器将核酸样品注入到毛细管中。
5. 分离条件设置:根据样品的性质和实验需要,设置适当的分离电压、电流和温度等条件。
6. 分析与结果解读:根据检测器所得到的信号,进行数据处理和结果解读。
三、毛细管电泳仪的应用领域毛细管电泳仪核酸分离分析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研究、医药领域以及法医学等领域。
具体应用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生物医学研究:在基因工程、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领域中,毛细管电泳仪被广泛应用于核酸样品的分离、纯化和测序等方面。
2. 临床诊断:毛细管电泳仪可用于检测和分析人体内的基因突变、染色体异常等,对临床疾病的诊断、预测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3. 食品安全监测:毛细管电泳仪可以对食品中的转基因成分、有害物质和添加剂等进行快速准确的分析,为食品安全监测提供科学依据。
说明毛细管电泳特点及应用
说明毛细管电泳特点及应用
毛细管电泳是一种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利用电场将带电粒子在毛细管中的移动速率和荷电量的差异进行分离和富集。
毛细管电泳具有高分离效率、快速分离、小量样品、自动化程度高等特点,已经成为了化学、生物、环境学等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析工具。
其主要应用领域和特点如下:
1.分离生化分子
毛细管电泳可以用于分离和富集DNA、RNA、蛋白质、糖类和小分子有机物等生物分子。
这些生物分子在酸碱性、水解、氧化还原等条件下有不同的化学性质和电荷性质,可以被毛细管电泳技术精确分离和定量。
例如在DNA分离和定量方面,毛细管电泳已经成为PCR扩增产物检测、基因测序、DNA指纹鉴定等分子生物学技术中的重要手段。
2.分析环境污染物
毛细管电泳可以用于环境监测和食品安全检测等领域,可以对水、空气、土壤和食品中的有机和无机污染物进行快速准确定量分析。
例如利用毛细管电泳技术可以分析环境中的氨、硝酸盐、荧光增白剂、PESTICIDE 等有害物质含量,以及酒类中的苯甲酸、乙酸等有害物质。
3.分析药品和代谢产物
毛细管电泳可以快速、灵敏地分离和鉴定药品和代谢产物,具有药动学和毒理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毛细管电泳技术节省反应时间,减少实验操作时间,可对液-液、液-固、固-液等反应进行分离和分析,得到精确的数据和结果。
如利用毛细管电泳技术,可以分析身体内的有机酸、氨基酸、代谢产物等物质。
总之,毛细管电泳技术在化学分析和生物分析中均有广泛应用,且已成为学术研究和工业生产的一种重要分离分析手段。
毛细管电泳技术及应用
毛细管电泳技术能够高效分离蛋白质 ,包括白蛋白、球蛋白、酶等,为生 物制药、蛋白质组学等领域提供有力 支持。
DNA和RNA分析
毛细管电泳可用于分析DNA和RNA片 段,在基因诊断、基因工程和生物信 息学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药物分析
药物成分分离
毛细管电泳能够分离和检测药物中的有效成分和杂质,有助于药物质量控制和研发。
仪器设备与操作
仪器设备
包括高压电源、进样系统、毛细管、检测器和数据采集系统等部分。
操作步骤
首先将样品注入毛细管一端,然后施加电压使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移动,同时通 过检测器对分离出的粒子进行检测,最后通过数据采集系统记录数据并进行分 析。
02
毛细管电泳的分离模式
区带电泳
总结词
区带电泳是毛细管电泳中最简单的一种形式,其原理是将样 品加在毛细管的一端,然后施加电压,使样品在电场的作用 下进行分离。
详细描述
在区带电泳中,样品在毛细管中形成一色带,由于不同组分 在电场中的迁移率不同,因此会以不同的速度向另一端移动 ,从而实现分离。这种分离模式适用于简单样品,如氨基酸 、肽和蛋白质等。
胶束电动色谱
总结词
胶束电动色谱是在毛细管电泳中加入一种称为表面活性剂的物质,使溶液的离子 强度和粘度发生变化,从而影响离子的迁移率。
要点二
血液中成分分析
通过毛细管电泳技术,可以分析血液中的离子、小分子和 蛋白质等成分,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04
毛细管电泳技术的优缺点
优点
高分离效率
毛细管电泳技术利用电场对带电粒子的作用力,使其在毛 细管中分离,具有极高的分离效率,特别适合于复杂样品 的分离。
高灵敏度
毛细管电泳技术结合了多种检测手段,如紫外-可见光谱 、荧光光谱等,可以实现高灵敏度的检测,有利于痕量物 质的检测。
高中生物 毛细管电泳在生物大分子分析中的应用
毛细管电泳在蛋白质及多肽分析中的应用目录蛋白质和多肽 (2)分离 (2)毛细管区带电泳 (2)毛细管胶束电动色谱(MECC) (5)毛细管筛分电泳 (5)毛细管等电聚焦(CIEF) (6)毛细管电动色谱(CEC) (8)二维分离 (9)检测 (10)(1)样品预富集 (10)(2)紫外吸收检测 (10)(3)荧光 (11)(4)其他检测方式 (12)(5)质谱检测 (12)注释 (15)本文对2002年一月到2003年十二月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
在SciFinder中,该时期有关毛细管电泳的文章超过5000篇,同时还有600多篇相关综述。
当然,我们没有必要对这么多的文献进行全面的综述。
因为在最近的一篇每半年一次的综述中,它仅限于200篇文献。
同时也由于这篇最近的综述,我们将主要来回顾毛细管电泳分析生物大分子:蛋白质和多肽、低聚核苷酸、糖以及脂。
即使有了这个限制,我们仍需要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章,而这中间我们很可能会疏漏一些相当重要的工作。
蛋白质和多肽分离蛋白质对于细胞结构和功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需要相应的分析方法来检测蛋白质的表达和修饰以用来解释细胞体制。
这项工作并不是微不足道的。
样品可能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组织匀浆,它可能包括上万个祖坟,而且它的表达水平可能包含组分数的六倍。
以往,蛋白质研究最经常使用的分析方法的一维或者二维凝胶电泳。
在二维凝胶电泳中,基于不同蛋白质等电点的不同,等电聚焦电泳被首先用来分离蛋白质。
随后出现了基于不同分子量来分离的ISO-DALT凝胶电泳(ISO代表等电点,DALT代表道尔顿,一种分子质量的单位)。
接下来,凝胶被染色而产生的斑点,用来解释原始样品中蛋白质的二维色谱行为。
为了鉴定蛋白质,首先进行斑点提取和柱内消化,然后再把提取液注入液质联用仪器中进行分析。
这种古老的分析方法并不是没有缺陷的,它费时费力,且需要大量的样品。
因此人们就对那种可以实现结合、高产量以及自动化的仪器很感兴趣。
毛细管电泳技术在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
摘 要 : 作为一种重要的分离分析技术 , 毛细管 电泳具有高效 、 快速、 自动 化 程 度 高 等 特 点 , 可用于核酸 、 蛋白、 细 胞 等 分 析检 测 , 在 生 命 科 学 领 域 得 以 广 泛 应 用 。 本 文 就 毛 细 管 电 泳 技 术 在 微 生 物 检 测 中 的 应 用 作一 综述 。
英毛细管在 p H >3时 , 其液表面带负电 。 和溶 液 接 触 形 成 一 双 电层 。在 高 电压 作 用 下 , 双 电层 中的水
合 阳离 子层 引起 溶 液在 毛 细 管 内整体 向负 极 流 动 . 形成 电渗流( E O F ) , 粒 子 在 毛 细 管 内电解 质 中的迁
应 用作 一综 述 。
1 毛 细管 电泳 在微 生物 直 接分 离检 测 中的应 用
毛 细管 电泳 仪 的基 本 结 构 包 括 高压 电源 、 毛 细
毛细管电泳技术及应用
4. CE中电渗流的流形
电荷均匀分布,整体移动,电渗流的流动为平流,塞式 流动(谱带展宽很小);
液相色谱中的溶液流动为层流,抛物线流型,管壁处流 速为零,管中心处的速度为平均速度的2倍(引起谱带展宽 较大)。
5. CE中电渗流的作用
电渗流的速度约等于一般离子电泳速度的5~7倍;
各种电性离子在毛细管柱中的迁移速度为:
毛细管电泳(CE)基本原理
电泳是指带电离子在电场中的定向移动,不同离子具有 不同的迁移速度,迁移速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当带电离子以速度ν 在电场中移动时,受到大小相等、 方向相反的电场推动力和平动摩擦阻力的作用。 电场力:FE = qE
阻 力:F = fν 故: qE = fν
q—离子所带的有效电荷; E —电场强度; ν—离子在电场中的迁移速度; f —平动摩擦系数 ( 对于球形离子: f =6πηγ;γ —离子的表观液态动力 学半径;η —介质的粘度; )
所以,迁移速度:
qE q E (球形离子) f 6π
物质离子在电场中差速迁移是电泳分离的基础。
淌度μ :单位电场强度下的平均电泳速度。
q E 6π
q—离子所带的有效电荷; E —电场强度; γ —离子的表观液态动力学半径 η —介质的粘度;
电渗现象与电渗流
electroosmosis and electroosmotic flow
展宽;尽量选择与试样淌度相匹配的背景电解质溶液。 (2)“层流”现象对谱带展宽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CE中不存在层流,但当毛细管两端存在压 力差时,出现抛物线形的层流;
产生的原因:毛细管两端液面高度不同。 实际操作时,保持毛细管两端缓冲溶液平面高度相同。
毛细管电泳仪
毛细管电泳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毛细管电泳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随着生物医学领域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医学研究需要用到高效、准确的分析方法。
毛细管电泳技术作为一种高效、低成本、快速而且对样品无损的检测方法,在生物医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从毛细管电泳技术的原理、优势和应用方面进行探讨。
一、毛细管电泳技术的原理毛细管电泳技术是利用毛细管内表面电荷的存在、电场的作用和离子在电场中的迁移速度差异,将样品中的各种离子或分子进行分离的一种技术。
毛细管的内壁带有固定电荷,当毛细管两端通以电荷正负相间的电场后,样品中的负离子会被向阳极迁移,正离子则会被向阴极迁移。
由于不同分子的离子迁移速度差异不同,因此,分离出来的分子具有不同的速度,最终在毛细管中形成一道道不同的峰。
二、毛细管电泳技术的优势毛细管电泳技术具有以下优势:1、高效快速:毛细管电泳技术的分离效率高、分离速度快,可在短时间内完成样品分析。
2、高分离效果:毛细管电泳技术的分离效果好,能分离出非常相似的分子,如同构体和同分异构体等,并且可对几百种物质进行同时分离。
3、低成本:毛细管电泳技术所需成本相对较低,并且无需大型设备和复杂的仪器。
4、无损害:毛细管电泳技术对样品不会造成损害,并且可对生物大分子进行分离。
三、毛细管电泳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中包括:1、蛋白质分离和鉴定:毛细管电泳技术与质谱技术结合,可以快速高效地实现蛋白质的分离和鉴定。
毛细管电泳技术分离出的蛋白质样品可以与其他分析技术结合,如质谱技术,以进行更深入的分析。
2、核酸分离和鉴定:毛细管电泳技术可用于对DNA、RNA、mRNA和寡核苷酸等的分离和鉴定。
在分离和鉴定这些分子时,毛细管电泳技术在速度和准确性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此外,该技术还可用于药物筛选和基因检测等领域。
3、药物代谢研究:毛细管电泳技术可用于研究潜在的药物代谢通路。
通过毛细管电泳技术的高效分离,可以分离并鉴定药物代谢产物及其结构,并在药效学和毒理学方面提供有用的信息。
毛细管电泳的基本原理及应用(图文参照)
毛细管电泳的基本原理及应用摘要:毛细管电泳法是以弹性石英毛细管为分离通道,以高压直流电场为驱动力,依据样品中各组分之间淌度和分配行为上的差异而实现分离的电泳分离分析方法。
该技术可分析的成分小至有机离子、大至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核酸等。
可用于分析多种体液样本如血清或血浆、尿、脑脊液及唾液等,比HPLC 分析高效、快速、微量。
关键词:毛细管电泳原理分离模式应用1概述毛细管电泳(Caillary Electrophoresis)简称CE,是一类以毛细管为分离通道,以高压直流场为驱动力的新型液相分离分析技术。
CE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67年瑞典Hjerten最先提出在直径为3mm的毛细管中做自由溶液的区带电泳(Capillary Zone Electro-phoresis,CZE)。
但他没有完全克服传统电泳的弊端[1]。
现在所说的毛细管电泳(CE)是由Jorgenson和Lukacs在1981年首先提出,他们使用了75mm的毛细管柱,用荧光检测器对多种组分实现了分离。
1984年Terabe将胶束引入毛细管电泳,开创了毛细管电泳的重要分支: 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MEKC)。
1987年Hjerten等把传统的等电聚焦过程转移到毛细管内进行。
同年,Cohen 发表了毛细管凝胶电泳的工作。
近年来,将液相色谱的固定相引入毛细管电泳中,又发展了电色谱,扩大了电泳的应用范围。
毛细管电泳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一样,同是液相分离技术,因此在很大程度上HPCE与HPLC可以互为补充,但是无论从效率、速度、样品用量和成本来说,毛细管电泳都显示了一定的优势毛细管电泳(C E)除了比其它色谱分离分析方法具有效率更高、速度更快、样品和试剂耗量更少、应用面同样广泛等优点外,其仪器结构也比高效液相色谱(HPLC)简单。
C E只需高压直流电源、进样装置、毛细管和检测器。
毛细管电泳具有分析速度快、分离效率高、试验成本低、消耗少、操作简便等特点,因此广泛应用于分子生物学、医学、药学、材料学以及与化学有关的化工、环保、食品、饮料等各个领域[2]。
毛细管电泳的基本原理及应用剖析
毛细管电泳的基本原理及应用剖析毛细管电泳(CE)是一种基于电场作用的色谱分离技术,广泛应用于生物学、医药、环境、食品等领域。
它通过在毛细管中施加电场,利用样品中的带电粒子在电场作用下发生迁移分离,最终在检测器上形成峰。
毛细管电泳具有分离效率高、样品消耗量少、实验时间短等优点,因此被广泛研究和应用。
电动力作用是指在电场作用下,带电粒子会迁移,其迁移速率与电荷大小、电场强度和粒子大小有关。
这个原理形成了毛细管电泳的分离能力。
在毛细管电泳中,带有不同电荷的离子在电场作用下会迁移到不同的位置,实现了分离。
电渗流作用是指在电场作用下,电解质溶液中的离子在毛细管内部形成一个电化学双层,从而形成了定向的流动,这种流动称为电渗流。
电渗流的作用是维持溶液流动的速度和方向,使得样品能够快速地通过毛细管。
1.生物学:毛细管电泳在DNA分析、蛋白质分析和细胞生物学中有重要应用。
例如,DNA测序、突变分析和基因检测等都可以通过毛细管电泳实现。
此外,毛细管电泳还可以用于血清蛋白质分析,从而帮助研究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2.医药:毛细管电泳在药物分析中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药物代谢研究中,毛细管电泳可以用于分析药物及其代谢产物。
此外,毛细管电泳还可以用于药物纯度和含量的测定,以及药物的质量控制和研发。
3.环境:毛细管电泳在环境监测中有重要的应用。
例如,通过毛细管电泳可以分析水、土壤和大气样品中的有机物、金属和其他污染物。
此外,毛细管电泳还可以用于监测和分析环境中的微量物质,如重金属、农药残留、有机污染物等。
4.食品:毛细管电泳在食品检测和质量控制中有广泛应用。
例如,可以利用毛细管电泳对食品中的营养成分、添加剂和农药进行分析和检测。
此外,也可以通过毛细管电泳对食品中的毒素和致病菌进行检测,确保食品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毛细管电泳是一种重要的色谱分离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利用电场作用使带电粒子在毛细管中迁移分离,并且具有分离效率高、样品消耗量少等优点。
毛细管电泳及其应用
Ⅰ、毛细管电泳及其应用The Application of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CE)一、毛细管电泳的概述:毛细管电泳又称高效毛细管电泳,它是在熔融的石英毛细管(内径为25~100 m)中进行电泳,其管内填充缓冲液或凝胶,是近年来进展最快的分析方法之一。
毛细管电泳是电泳技术和现代微柱分离相结合的产物,它具有效率更高、速度更快、样品和试剂消耗量特少的特性。
毛细管电泳仪的基本结构:1、高压电极槽与进样机构2、填灌清洗机构3、毛细管4、检测器5、铂丝电极6、低压电极槽7、恒温机构8、记录/数据处理毛细管的结构:毛细管电泳通常使用内径为25~100μm的弹性(聚酰亚胺)涂层熔融石英管。
毛细管的特点是:容积小;侧面/截面积大而散热快、可承受高电场;可使用自由溶液、凝胶等为支持介质;在溶液介质下能产生平面形状的电渗流。
二、毛细管电泳的基本原理:毛细管电泳是以高压电场(30kV)为驱动力,以毛细管为分离通道。
其管内填充了缓冲液或凝胶,根据样品中各组分之间淌度和分配的差异而实现分离的一类液相分离技术。
在电泳过程中,毛细管两端插入电极液,此电极液通常与管中的缓冲液一致。
正负电极连接至高电压装置,进样时样品盘移动,使毛细管的进样端及此端的电极准确插入样品管中,给予一定电场或压力后,样品被吸入毛细管内,然后再将毛细管移至电极液中开始电泳。
在毛细管电泳中,为了维持电荷平衡,溶液中的正离子吸附至石英表面形成双电子层,当在毛细管两端施加电压后,这层正离子趋向负极移动,并带动毛细管中的溶液以液流形式移向负极(电渗)。
由于毛细管的表面积与体积比大,加上电泳时使用了高压,电渗在毛细管电泳中具有两大特点:液体沿着毛细管壁均匀流动,其前沿是平的;携带不同电荷的分子朝一个方向移动,中性分子也能随着电渗一起移动而实现分离三、毛细管电泳的检测技术:迄今为止,毛细管电泳常用的检测方法有:紫外-可见光吸收、荧光、电化学、质谱、激光诱导荧光检测等。
毛细管电泳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毛细管电泳的基本原理及应用摘要:毛细管电泳法是以弹性石英毛细管为分离通道,以高压直流电场为驱动力,依据样品中各组分之间淌度和分配行为上的差异而实现分离的电泳分离分析方法。
该技术可分析的成分小至有机离子、大至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核酸等。
可用于分析多种体液样本如血清或血浆、尿、脑脊液及唾液等,比HPLC 分析高效、快速、微量。
关键词:毛细管电泳原理分离模式应用1概述毛细管电泳(Caillary Electrophoresis)简称CE,是一类以毛细管为分离通道,以高压直流场为驱动力的新型液相分离分析技术。
CE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67年瑞典Hjerten最先提出在直径为3mm的毛细管中做自由溶液的区带电泳(Capillary Zone Electro-phoresis,CZE)。
但他没有完全克服传统电泳的弊端[1]。
现在所说的毛细管电泳(CE)是由Jorgenson和Lukacs在1981年首先提出,他们使用了75mm的毛细管柱,用荧光检测器对多种组分实现了分离。
1984年Terabe将胶束引入毛细管电泳,开创了毛细管电泳的重要分支: 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MEKC)。
1987年Hjerten等把传统的等电聚焦过程转移到毛细管内进行。
同年,Cohen 发表了毛细管凝胶电泳的工作。
近年来,将液相色谱的固定相引入毛细管电泳中,又发展了电色谱,扩大了电泳的应用范围。
毛细管电泳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一样,同是液相分离技术,因此在很大程度上HPCE与HPLC可以互为补充,但是无论从效率、速度、样品用量和成本来说,毛细管电泳都显示了一定的优势毛细管电泳(C E)除了比其它色谱分离分析方法具有效率更高、速度更快、样品和试剂耗量更少、应用面同样广泛等优点外,其仪器结构也比高效液相色谱(HPLC)简单。
C E只需高压直流电源、进样装置、毛细管和检测器。
毛细管电泳具有分析速度快、分离效率高、试验成本低、消耗少、操作简便等特点,因此广泛应用于分子生物学、医学、药学、材料学以及与化学有关的化工、环保、食品、饮料等各个领域[2]。
毛细管电泳技术的原理及应用
毛细管电泳技术的原理及应用毛细管电泳技术(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CE)是一种基于分子运动速度和电荷的分离技术,它可以对极为细微和复杂的样品进行非常快速、高效、高分辨率的分离,因此在生命科学、医学、环境监测以及法医鉴定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CE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将带电的分析物经过一定长度的毛细管中运动,然后按照分子电荷大小、分子尺寸、形状、亲水性等物理化学性质,在电场作用下发生运动,进而得到不同的分离柱上电泳峰。
因此,CE技术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高分辨率:CE技术是基于分子各自的电荷和分子体积来实现分离的,与传统的凝胶电泳、色谱等技术相比,具有更高的分离能力和更高的分辨率。
可以分离出一些极为相似化学性质的化合物,如绝对立体异构体、各种同分异构体、杂环化合物、天然产物等。
2.快速分离:CE技术分离速度快,通常只需要数分钟至数小时内就可以完成。
3.微量样品:CE技术只需要微量的样品,通常在纳升至皮克摩尔级别内,可以大幅节省样品量,减少开支。
4.广泛应用:CE技术可以广泛用于生命科学、医学、药学、环境系、农业等多种领域,如蛋白质分离、核酸分离、药物分析、糖类分析、环境监测等。
应用领域1:分离和鉴定生化大分子生命科学领域对生化大分子(如蛋白质和核酸)的检测、分离和鉴定,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传统方法往往采用相对陈旧的凝胶电泳、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分离速度慢、分辨率低、相对而言较为复杂。
而毛细管电泳克服了这一问题,可以在很多底物条件下,将生化大分子在极短的时间内分离出来。
应用领域2:药物分析随着社会不断进步,人们对药物质量越来越重视。
毛细管电泳技术的使用就可以大大提高药品的品质。
它可以轻易地实现活性成分的分离和标准控制的设置,确保了药品的控制和定量性准确。
应用领域3:环境监测环境监测是社会上一个越来越受到重视、越来越重要的领域。
CE技术在环境监测上,可以对空气污染、水污染分子和有害物质的检测、鉴定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毛细管电泳技术在分离与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毛细管电泳技术在分离与分析中的应用研究毛细管电泳技术是一种基于电荷、质量、形状等不同特征分离和分析生物样品的方法。
由于其高效、快速、灵敏、精准等特点,在生物化学、生物医学、药学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将从毛细管电泳技术的原理、分类及应用等方面进行阐述和探讨。
一、毛细管电泳技术的原理毛细管电泳技术是利用毛细管内置电场作用,使样品中分子按照质量、电荷、大小等不同特征在毛细管内部分离、聚焦、检测的技术。
其主要原理是基于几种现象,包括电迁移、色散、等电点聚焦等。
电迁移是指带电粒子在电场力作用下在液体中运动的现象,其中正负电荷的移动方向相反。
当在毛细管内施加高压电场时,样品中的离子会电迁移,使不同质量、电荷的分子分离。
色散是指在毛细管内,不同分子由于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不同而速度不同,导致它们跑到毛细管末端时分布不均匀,呈现出扇形状。
同时色散也具有分离的作用。
等电点聚焦是指当毛细管内置一个具有不同等电点的两种缓冲溶液时,样品中的离子将在两种缓冲液中的电场力和等电点聚集作用下,在一定位置停留,以便进行分析和检测。
二、毛细管电泳技术的分类毛细管电泳技术根据不同的原理和分析对象,可以分为不同的分类,如下:1.凝胶毛细管电泳:使用凝胶的介质,使得DNA、RNA等大分子样品能够在凝胶缓冲溶液中进行分离,用于DNA指纹图谱、蛋白质质谱鉴定等领域。
2.电泳色谱:将毛细管内的固相介质作为分离条件,用于化学分析、药物检测等领域。
3.等电聚焦:将毛细管内置两种等电点缓冲溶液,使样品中分子在等电点处聚焦,以达到分离和检测的目的,用于蛋白质分析等领域。
三、毛细管电泳技术的应用毛细管电泳技术具有多种应用领域和方向,主要包括:1.基因分析:毛细管电泳技术可以对DNA片段进行分析和检测,可以用于基因变异诊断、肿瘤诊断等领域。
2.蛋白质质谱分析:毛细管电泳技术可以用于蛋白质质谱分析,可以揭示蛋白质的结构、功能等信息。
3.化学分析:毛细管电泳技术可以用于化学分析领域,可以进行药物检测、材料分析等工作。
毛细管区带电泳技术及应用
毛细管区带电泳技术及应用毛细管区带电泳技术(Capillary Zone Electrophoresis,CZE)是一种高效的分离和分析技术,利用背景电解质在毛细管中形成的电动流动及外加电场的作用,将被检测的样品分离开来。
毛细管区带电泳技术具有高分离效率、灵敏度高、样品需量小、分析速度快、适用于各种离子、小分子有机化合物、大分子如蛋白质和核酸等的分析等优点。
下面将介绍毛细管区带电泳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1. 毛细管区带电泳技术基本原理:毛细管区带电泳技术是基于电泳分离原理的一种分析方法。
毛细管内的电测电流和电压作为工具信号直接测量电导率,由于电导率与离子浓度成正比,通过计算可知样品中离子的浓度。
其基本原理如下:- 外加电场:在毛细管两端施加直流电场,样品中的带电粒子会被拉动向阳极或阴极方向移动。
- 毛细管内电动流动:在毛细管内部,背景电解质(电导率较高的缓冲溶液)通过浓度梯度与电场作用下形成电动流动,背景电解质的流动速度较高,背景电解质流动会带动样品分子的运动。
- 电渡效应:毛细管内的带电粒子在电渡效应的作用下会不同程度地移动,不同的离子在电场下移动速率不同,从而实现离子和样品分子的分离。
2. 毛细管区带电泳技术的应用:毛细管区带电泳技术在分析化学、生物医学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下面列举几个常见的应用领域:- 离子分析:毛细管区带电泳技术可以用于离子的分离和测定。
它可以是无色离子,如金属离子、无机阴离子、有机阴离子等的分析,也可以是发色离子的分析。
- 小分子有机物分析:毛细管区带电泳技术可以用于分离和检测食品、药物、环境样品等中的小分子有机物。
例如,可以用于药物成分的分析、食品添加剂的检测等。
- 蛋白质分析:毛细管区带电泳技术在蛋白质分析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由于毛细管区带电泳技术分离效率高、分析速度快,对蛋白质样品需求量小,可以有效地分离和定量测定多肽、蛋白质混合物。
- 核酸分析:毛细管区带电泳技术可用于分离和分析DNA、RNA等核酸样品。
毛细管电泳技术的原理与应用
毛细管电泳技术的原理与应用自从19世纪末期发现电泳现象以来,电泳技术一直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字段。
毛细管电泳技术是一种通过毛细管,将带电离子分子分离开来的技术,这种技术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环境和化学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毛细管电泳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一、毛细管电泳技术的原理毛细管电泳技术是一种基于电动力学和流体动力学原理的分离技术。
这种技术通过将分子沿着带电毛细管中电场的方向移动来分离不同的化合物。
毛细管电泳的原理与传统的凝胶电泳类似,但是毛细管电泳有许多其他优点,如分离速度更快,分辨率更高。
毛细管电泳最关键的元素是电场。
在毛细管内部存在一个电场,它可以使带电的分子运动,因为带电离子分子在电场中会受到电荷作用力的作用,所以它们会沿着电场方向移动。
带电分子的运动取决于其电荷大小、形状和大小,以及所处电场的强度和形状。
毛细管电泳的分离原理是:当电场被施加到带电连接物的混合物上时,该混合物中不同成分间的运动速度不同,这种运动速度的不同会导致各种化合物在毛细管中的位置发生变化,并最终实现分离。
通常,电场的方向和毛细管的长度方向平行,并且几乎与毛细管壁平行。
毛细管电泳分为两种类型:胶片毛细管电泳技术和自由毛细管电泳技术。
自由毛细管电泳没有使用聚丙烯酰胺凝胶或其他凝胶材料,而是直接将样品悬浮在缓冲液中在电场中进行。
胶片毛细管电泳技术通常用于利用凝胶介质进行DNA分离,而自由毛细管电泳技术则常用于分离更小的分子。
二、毛细管电泳技术的应用毛细管电泳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许多领域,包括生物化学、药学、生物医学、环境和食品安全等。
在这些领域中,毛细管电泳技术通常被用于分离、鉴定和定量不同的化合物或生物分子。
1.生物分子分离和定量毛细管电泳技术可以用于分离和定量蛋白质、核酸、糖类和细胞色素等生物分子。
例如,毛细管电泳可以用于嗜酸性粒细胞蛋白质的分离和测量,以便诊断哮喘和其他与粘膜的过敏性疾病有关的疾病。
此外,毛细管电泳还可用于分离和定量多肽、蛋白质和核酸序列,以及测定不同物种DNA之间的差异性。
毛细管电泳技术的应用
毛细管电泳技术及在微生物学中的应用摘要: 毛细管电泳技术是一种新型高效液相分离技术,应用领域广泛。
本文分别从毛细管电泳技术的发展概况及在微生物学检测中的应用加以综述。
关键词: 毛细管电泳;微生物;应用毛细管电泳迅速发展于80年代中后期,是分析科学中继高效液相色谱技术之后的又一重大进展,使分析科学得以从微升水平进入纳升水平,并使单细胞分析乃至单分子分析成为可能[1]。
毛细管电泳(CE)是一类以毛细管为分离通道,以高压直流电场为驱动力的新型液相分离技术。
广泛应用于核酸、蛋白质、多肽、药物等大分子物质的分析,但是,不同于毛细管电泳在无机离子、有机小分子和生物大分子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功,毛细管电泳在微生物方面的应用在最近几年才取得较大进展,并逐渐显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
在微生物学领域,毛细管电泳除了在微生物基因测序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外,在微生物学检测方面应用的报道不多见。
本文主要介绍了毛细管电泳的发展、原理、特点、分离模式及在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
1、毛细管电泳技术1.1毛细管电泳发展历史1937年瑞典化学家Tiselius[2]利用电泳技术第一次从人血清中分离出白蛋白和α、β、γ球蛋白,并研制成第一台电泳仪,使电泳作为一种分离分析技术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经典电泳法最大的局限性在于存在焦耳热,只能在低电场强度下操作,直接影响了其分离效率和分析速度的提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人们进行了多方探索。
1981年,Jorgenson和Lukacs[3]使用内径75um的石英毛细管进行电泳,成功地对丹酰化氨基酸进行了快速,高效分离获得了40万块/m理论塔板的高效率。
这一开创性工作成为电泳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使经典的电泳技术发展为高效毛细管电泳(HPCE)。
从此,毛细管电泳在理论研究,分离模式,商品仪器,应用领域等各方面获得了迅猛发展。
如今,HPCE可与GC、HPLC相媲美,成为现代分离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4]。
1.2毛细管电泳基本原理和分离模式按毛细管内分离介质和分离原理的不同,毛细管电泳有以下几种分离模式[5]:(1)毛细管区带电泳毛细管区带电泳(CZE)的分离原理是基于各个分离物质的净电荷与其质量比(比荷)间的差异而进行物质的分离。
毛细管电泳及其应用
毛细管电泳及其应用摘要:毛细管电泳技术(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CE),是近二十年来发展最为迅速的新型液相分离分析技术之一。
CE实际上包含电泳、色谱及其相互交叉的内容,是继高效液相色谱之后的又一重大进展,具有分离效率高、简单、经济、快速和微量、自动化程度高等优点。
毛细管电泳这些特点使其成为一种极为有效的分离技术,目前已是生命科学及其它学科中一种常用的分析手段,已广泛应用于蛋白质、氨基酸、无机离子、有机化合物等的分离分析。
关键词:毛细管电泳,分离效率高,生命科学引言毛细管电泳是在传统电泳技术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
电泳技术的出现可以追溯到100多年前[1]。
1807-1809年,俄国物理学家F.F.Reuss首次发现黏土颗粒的电迁移现象,并开始研究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电迁移行为,测定它们的迁移速度。
起初电泳只是作为一种物理化学现象来研究。
电泳真正意义上进入分析化学被视为一种重要意义的技术,是在瑞士化学家Tiselius[2]公布了移动界面电泳技术的细节之后。
他首先将电泳现象成功的应用于人血清的分离,获得了多种血清蛋白,他制成第一台电泳仪,并进行自由溶液电泳。
Tisedius对电泳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所做的巨大贡献,使他获得了1948年诺贝尔化学奖。
但是传统电泳最大的局限是难以克服由高电压引起的焦耳热。
1967年Hjerten[3]最先使用慢速旋转的内径为3 mm的石英玻璃管进行自由溶波电泳,以UV进行检测,成功地分离了蛋白质、多肽、无机离子、有机离子等,Hjerten最早证明可以把高电场用于细内径的毛细管电泳,但他没有完全克服传统电泳的弊端。
1974年Virtanen提出使用细毛细管提高分离效率,阐明电渗流就像泵一样可以驱动液体流过毛细管,并说明了使用更细内径的毛细管做毛细管电泳的特点。
1979年Everaerts和Mikkers[4]使用内径为200μm聚四氟乙烯毛细管,提高了毛细管的分离效率,成功分离了16种有机酸。
毛细管电泳技术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研究
毛细管电泳技术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研究毛细管电泳技术是一种基于电场作用下带电粒子在毛细管中运动速度受电场力的影响而进行的分离技术。
它以毛细管为分离装置,在高电场下利用带电粒子的迁移速度差异,分离复杂混合物中的各种成分。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毛细管电泳技术越来越得到广泛应用,尤其是在生物医学研究中,其应用也逐渐被重视。
毛细管电泳技术在生物分子分离和分析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包括蛋白质、DNA和RNA等生物大分子的快速精准分离。
在生物大分子的分离中,毛细管电泳技术可以有效地分离出具有不同相对分子质量和电荷性质的生物大分子。
同时,毛细管电泳技术具有操作简单、时间快等特点,没有破坏生物大分子的性质。
在蛋白质的研究中,毛细管电泳技术在分析蛋白质的分子量、异构体、修饰和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在已知分子量的标准蛋白质混合物中,毛细管电泳技术可以测定未知蛋白质的分子量,并精准地鉴定其异构体;在研究蛋白质修饰及质量变化方面,毛细管电泳技术也能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
在DNA和RNA的研究中,毛细管电泳技术可以用于分析DNA和RNA的序列信息,确定DNA或RNA的长度、含量和特异性等。
对于双链DNA的分离和分析,毛细管电泳技术可用于快速而准确地确定DNA的序列、大小和含量。
对于RNA的研究,毛细管电泳技术也能够实现RNA的快速分离和精确分析。
在生物医学领域,毛细管电泳技术还可用于分离和分析细胞不同部位的成分,有助于研究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等重要问题。
同时,毛细管电泳技术还可以结合质谱分析技术,实现复杂生物大分子和化合物的高效分离和精确定量。
毛细管电泳技术在生物医学研究中虽然应用广泛,但其结果的稳定性和重复性仍然存在一些挑战。
在复杂的样品矩阵中,可能会出现峰形变、峰移动、背景噪声增大等问题,需要采取专业技术和耗时耗力的方法解决这些问题。
因此,在生物医学研究中使用毛细管电泳技术时,需要进行详细的前处理、优化条件和后处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农业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学院:食品科技学院年级专业:07级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姓名:章沙沙学号:s********* 课程论文题目:毛细管电泳技术及在微生物学中的应用课程名称:现代食品分析技术评阅成绩:评阅意见:成绩评定教师签名:日期:年月日毛细管电泳技术及在微生物学中的应用学生:章沙沙(07级食品科技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学号s200700294)摘要: 毛细管电泳技术是一种新型高效液相分离技术,应用领域广泛。
本文分别从毛细管电泳技术的发展概况及在微生物学检测中的应用加以综述。
关键词: 毛细管电泳;微生物;应用毛细管电泳迅速发展于80年代中后期,是分析科学中继高效液相色谱技术之后的又一重大进展,使分析科学得以从微升水平进入纳升水平,并使单细胞分析乃至单分子分析成为可能[1]。
毛细管电泳(CE)是一类以毛细管为分离通道,以高压直流电场为驱动力的新型液相分离技术。
广泛应用于核酸、蛋白质、多肽、药物等大分子物质的分析,但是,不同于毛细管电泳在无机离子、有机小分子和生物大分子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功,毛细管电泳在微生物方面的应用在最近几年才取得较大进展,并逐渐显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
在微生物学领域,毛细管电泳除了在微生物基因测序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外,在微生物学检测方面应用的报道不多见。
本文主要介绍了毛细管电泳的发展、原理、特点、分离模式及在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
1、毛细管电泳技术1.1毛细管电泳发展历史1937年瑞典化学家Tiselius[2]利用电泳技术第一次从人血清中分离出白蛋白和α、β、γ球蛋白,并研制成第一台电泳仪,使电泳作为一种分离分析技术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经典电泳法最大的局限性在于存在焦耳热,只能在低电场强度下操作,直接影响了其分离效率和分析速度的提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人们进行了多方探索。
1981年,Jorgenson和Lukacs[3]使用内径75um的石英毛细管进行电泳,成功地对丹酰化氨基酸进行了快速,高效分离获得了40万块/m理论塔板的高效率。
这一开创性工作成为电泳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使经典的电泳技术发展为高效毛细管电泳(HPCE)。
从此,毛细管电泳在理论研究,分离模式,商品仪器,应用领域等各方面获得了迅猛发展。
如今,HPCE可与GC、HPLC相媲美,成为现代分离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4]。
1.2毛细管电泳基本原理和分离模式按毛细管内分离介质和分离原理的不同,毛细管电泳有以下几种分离模式[5]:(1)毛细管区带电泳毛细管区带电泳(CZE)的分离原理是基于各个分离物质的净电荷与其质量比(比荷)间的差异而进行物质的分离。
迄今CZE仍是应用最多的模式,应用范围包括氨基酸、肽、蛋白、离子等的分离。
(2)毛细管凝胶电泳毛细管凝胶电泳(CGE)是将平板电泳的凝胶移到毛细管中作支持物进行电泳,不同体积的溶质分子在其分子筛作用的凝胶中得以分离。
常用于蛋白质、寡聚核苷酸、核糖核酸、DNA片段分离和测序及聚合酶链反应(PCR)产物的分析。
(3)毛细管胶束电动色谱毛细管胶束电动色谱(MECC)是采用表面活性剂在运动缓冲液内形成一疏水内核,外部带负电的动态胶束相,利用溶质具有不同的疏水性,在水相和胶束相间分配的差异进行分离。
主要用于小分子、中性化合物和药物等的分离。
(4)毛细管等电聚焦毛细管等电聚焦(CIEF)是用两性电解质在毛细管内建立pH梯度,使各种具有不同等电点的蛋白质在电场作用下迁移到等电点的位置,形成窄的聚焦区带。
已成功用于测定蛋白质的等电点、分离异构体等。
(5)毛细管等速聚焦毛细管等速聚焦(CITP)利用先导电解质和尾随电解质,使溶质按其电泳淌度不同得以分离。
现常用于富集样品。
(6)毛细管电色谱将高效液相色谱(I-IPLC)中众多的固定相微粒填充到毛细管中,以样品与固定相之间的相互作用为分离机制,以电渗流为流动相驱动力的色谱过程称毛细管电色谱(CEC)。
以上6种模式为毛细管电泳基本模式,此外,如亲和、免疫毛细管电泳发展趋势也很好。
1.3 毛细管电泳特点毛细管电泳与高效液相色谱一样同是液相分离技术,但无论从效率、速度、样品用量和成本来说,毛细管电泳显示了一定的优势,与高效液相色谱相比,毛细管电泳柱效更高,可达105-106 理论塔板数/m,分离速度更快,几十秒至几十分钟间完成,同时,它几乎不消耗溶剂,而样品用量仅为高效液相色谱几百分之一,仅为几十纳升,毛细管电泳没有高压泵输液,因此仪器成本更低,可以通过改变操作模式和缓冲液的成分,毛细管电泳有很大的选择性,可以根据不同的分子性质对生物大分子,药物等极广泛的分离对象进行有效的分离,而高效液相色谱要消耗许多价格昂贵的色谱柱和流动相[6]。
当然,毛细管电泳也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毛细管的填充需要专门的灌注技术且制备能力差,毛细管对样本的吸附难于克服从而使其分离效率下降,电泳的高灵敏度依赖于高灵敏度的检测仪等,这些都有赖于进一步完善。
1.4毛细管电泳---质谱联用毛细管电泳---质谱联用综合了二者的优点,成为分析生物大分子的有力工具,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联用技术。
毛细管电泳---质谱联用的应用与LC-MS的应用在方法和分析对象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如都适用于小分子和大分子的分析,热不稳定,强极性分子及至离子型化合物的分离和分析,当然,毛细管电泳---质谱联用尚存在缺点如浓度灵敏度低,不如LC-MS;不是所有的毛细管电泳分离模式都可方便地用于与质谱相联用;质谱对毛细管电泳分离缓冲液的限制较多。
同时,在将毛细管电泳体系与质谱仪联用时,还有以下问题需要注意[4]:(1)无论采用套液技术还是采用十字形接口,毛细管的出口处都会带有高电压。
因此良好的电接触对控制接口的工作电流乃至稳定的离子化过程都是很重要的。
(2)毛细管插入位置要经细心的优化,位置不当会导致电喷雾工作不稳定。
(3)以往发表的毛细管电泳分离工作多数都是在磷酸盐缓冲液中完成的,在毛细管电泳和质谱相连接时要调整为易挥发盐的缓冲液。
几种适宜的缓冲液及其浓度:<100mmol/l的甲酸乙酸混合溶液;<50mmol/l的乙酸氨溶液;<10mmol/l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溶液。
(4)为解决毛细管电泳进样量小,不足以在质谱上检出的问题,可以采用等速电泳对样品进行柱上浓缩,以提高进样浓度。
2、毛细管电泳在微生物学中的应用2.1 CE在病毒检测中的应用病毒的检测大多采用细胞培养以及免疫学方法,但是细胞培养是非常繁琐的,而免疫学方法也存在交叉反应等问题。
Erdman等[7]将CE与RT-PCR联合起来,建立了基于CE技术的基因扫描RT-PCR法来检测患儿呼吸道中感染的6种常见的病毒。
首先采用RT-PCR对样本进行扩增,然后使用基于CE技术的ABIPrism 310基因分析仪对扩增产物进行基因扫描分析。
采用该法对临床标本进行了检测,其中病毒培养或直接免疫荧光法而确定为阳性的93份样本,该法86例阳性;而病毒培养或直接免疫荧光法判为阴性的116例病人,该法却检出了119株病毒。
Margraf等[8]采用异源双链核酸迁移率分析(HMA)并结合温度梯度CE(TGCE)的方法对HCV进行基因型鉴定。
即采用RT-PCR对HCV 5 非转录区的一个56 bp的基因区域进行扩增,将扩增产物和已知基因的扩增子进行杂交;然后对杂交产物进行TGCE分析,依据不同的基因型产生的峰形差异进行基因型鉴定。
采用该法对已知的200个HCV的基因型进行了鉴定,其中97%得到正确鉴定。
还发现部分没有得到正确鉴定的HCV基因型存在着基因变异。
2.2 CE在细菌检测中的应用细菌表面既包含正电荷基团又包含负电荷基团,因而细菌可被看成两性物质。
细菌为胶体颗粒,表面积极大,而且覆盖着许多物质如多糖类、肽聚糖、脂类等。
这些化合物在电泳缓冲液中可因解离和吸附形成双电层,因而毛细管电泳能将细菌当作“离子”看待[9]。
细菌在一定的生理条件下,其表面基团的电离状态和双电层的厚度是电泳缓冲液种类、pH值、离子强度和温度等参数的函数,可以通过优化这些参数分离不同种类的细菌。
细菌在电泳过程中受电场力和摩擦力作用,其迁移时间可作定性的依据,其峰高或峰面积则是定量的基础。
毛细管电泳理论指出,分离柱效随样品分子扩散系数或分子量的增大而上升,这就预示着CE 在细胞分离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20世纪80年代以来,毛细管电泳技术在细菌分析、分离和鉴定中逐渐得到了运用。
1987年njerten等展示了CE在细菌分析方面的前景,他们成功地分离了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casei)[10] 。
1988年,Uhlenbruck等人首次利用毛细管电泳技术对细菌进行了分类。
与此同时,Ebersole和McCormick用毛细管电泳对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化脓链球菌(Streptococcus pyogenes),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肺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5种细菌进行了分离,发现不同发育阶段的菌体细胞对应着不同的特征峰,而且大多数细菌在电泳后仍能保持活体状态[11]。
细菌电泳在实际操作中要获得很好的准确性和重现性有一定难度。
主要原因是细菌表面状况因培养条件的不同而有差异;其次在电泳过程中,有些细菌细胞可能会破碎;同时细菌的代谢产物在表面的积累或释放对电泳缓冲液也有影响;此外,细菌还可能在生长过程中形成紧密相连的聚合体。
因此,细菌电泳的关键在于细菌的培养、缓冲液的选择及样品的前处理等[12]。
Armstrong等[13]首次将毛细管等电聚焦技术用于细菌的分析分离,能在18min内将E-coli、P.putida和深红沙雷氏菌(Serratia rubidae)很好地分离,得到每米l,600,000理论塔板数的极限分离柱效。
与常规等电聚焦相比,昂贵两性电解质的微量消耗和高效分离效果是其引人注目的优点。
但这种方式不能保证电泳分离后细菌的活性。
在Armstrong研究组的工作中,以TBE—PEO缓冲液体系从人尿样中快速检测到引起尿路感染的病原菌腐生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saprophyticus)和E.coli 23501[14]。
粉状奶制品添加物中的活性菌婴儿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infantis)和药片中的嗜酸乳杆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也能快速定性定量分析[15]。
不仅如此,他们通过对细菌进行荧光染色,应用激光诱导荧光检测器,可将细菌的鉴定、浓度的测定和生理状态的检测在十几分钟内的一次电泳中实现[16]2.3 CE在真菌检测中的应用Turenne等[17]将PCR和自动荧光毛细管电泳系统相结合建立了快速鉴定真菌的方法,首先使用真菌通用引物1TS86、ITS4对各种真菌的ITS-2区域进行扩增,然后采用自动荧光毛细管电泳系统对扩增片段进行分析,依据不同真菌问扩增片段长度的差异而将其区分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