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政治学概论要点
国际政治学概论,李少军
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目录第一部分国际政治学理论第一章国际政治学科第一节国际政治学的学科发展第二节国际政治学的学科界定第三节国际政治学的研究方法第二章国际关系理论的主要学派第一节现实主义学派及其发展一、古典现实主义二、新现实主义三、新古典现实主义四、对现实主义的批评第二节跨国主义一、理想主义二、新自由主义三、民主和平论四、对跨国主义范式的批评第三节其他非主流的国际关系理论一、世界体系理论二、规范理论三、女性主义理论四、批判理论五、历史社会学六、后现代主义七、建构主义第三章国际关系行为体第一节主权国家一、主权的概念二、主权受到的影响与制约三、有关国家类型的讨论第二节非国家行为体一、政府间组织二、国际非政府组织三、跨国公司第三节全球化对国际行为体的影响第四章权力与世界格局第一节权力一、权力的概念二、影响权力的因素1、领土与地缘因素2、人口因素3、自然资源4、经济发展水平5、军事能力第二节国际权力结构一、“极”与权力模式二、权力体系的变革第二部分国际安全第五章国际关系与安全研究第一节安全概念的产生与安全研究的发展一、“安全”概念的由来与界定二、安全研究的发展三、安全研究的对象与体系第二节安全关系与安全研究的不同观念一、现实主义安全观二、新现实主义与安全合作三、新自由主义安全观四、其他非主流的安全观念第三节安全战略分析一、国家安全的判断二、国家安全的维护三、国家安全战略选择第六章国际冲突与合作第一节国际冲突与战争一、冲突与战争的界定二、战争的起因第二节冲突战略一、冲突手段的选择二、游戏与对策第三节国际合作一、国际合作的概念二、国际规制第七章对外政策与外交第一节国际关系中的对外政策一、对外政策的基本概念二、影响国家对政策的因素第二节国家的对外决策一、对外决策的类型二、理性决策与非理性决策二、对外政策工具第三节外交一、外交的界定二、外交的历史演变三、多边外交案例分析——八国集团四、外交谈判第八章干涉与干涉主义第一节“干涉”的基本概念一、“干涉”的界定二、“不干涉主权”原则的形成及其受到的挑战三、“干涉例外论”与“正义战争论”第二节新干涉主义一、新干涉主义的概念二、干涉与霸权第九章国际组织与争端解决第一节冲突解决模式一、世界联邦主义二、集体安全三、第三方的介入四、功能主义第二节联合国与冲突解决一、联合国实现和平的方式1、和平解决争端2、强制行动3、维和行动二、科索沃危机与联合国的边缘化三、联合国的未来第三节国家与国际组织的两难关系一、共同利益问题二、道德问题三、国际组织的力量大小问题第十章经济发展与国际安全第一节经济安全的界定与影响要素一、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二、经济因素与非经济因素三、国内因素与国际因素四、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第二节经济发展与安全一、南北的鸿沟二、联合国与世界经济发展第三节国际关系中的经济战第四节危机与安全一、石油危机二、金融危机第三部分当代全球问题第十一章生态环境与世界政治第一节生态环境问题的基本概念第二节人类面对的生态威胁一、人口压力与城市化二、资源的过度消耗三、环境日趋恶化1、气候变暖2、森林在减少3、生物物种减少4、耕地减少与土壤劣化加速5、人类生存环境恶化第三节生态环境与国际冲突一、生态环境问题为什么会导致冲突?二、案例分析——水资源与国际冲突三、生态与政治第四节生态环境与国际合作第十二章恐怖主义第一节恐怖主义的界定第二节恐怖主义的类别与行为特点一、恐怖主义的类别二、恐怖主义的行为特点三、恐怖主义产生的原因及其意识形态第三节恐怖主义与国际关系一、恐怖主义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二、恐怖主义的发展趋势第十三章民族主义第一节民族与民族主义的界定一、什么是民族?二、什么是民族主义?第二节民族主义与地区冲突一、当代民族主义的主要表现二、民族主义与战争危险三、建立独立国家问题四、实现民族统一问题五、对待其他民族问题第三节民族主义能解决民族问题吗?一、民族自决的困惑二、解决民族问题的出路何在?第十四章核武器问题与核军控体制第一节核军控与核裁军体制的形成一、关于核不扩散问题二、关于核禁试问题三、关于美苏(俄)的核裁军第二节核军控与核裁军体制面对的问题与挑战一、理论观念上的挑战二、科学技术进步带来的挑战三、拒签约国家的挑战四、签约国提出的挑战五、体制内在症结提出的挑战第三节有关核武器未来的思考附录:中国与核军控体制一、中国对核武器问题的基本立场与主张二、中国对核不扩散体制的参与第十五章难民问题第一节难民问题的严重性第二节难民的理论界定第三节造成难民潮的根本原因第四节国际社会对难民的保护第四部分中国与世界第十六章从文明发展看中国与世界第一节千年兴衰——中国文明的再崛起第二节中西文明对比——两种不同的世界主义一、源于西方的世界主义二、以“天下”观为特征的中国的世界主义第三节中国的文化传统与对外关系哲学一、中华“和合”文化二、中国的外交哲学国际政治学概论李少军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8月版第一部分国际政治学理论第一章国际政治学科第一节国际政治学的学科发展第二节国际政治学的学科界定一.国际关系的研究对象1.国家与国家的关系。
北大国关考研复习参考资料-国际政治学概论复习重点
《国际政治学概论》笔记(李少军第三版,2009年10月,上海人民出版社)第一部分国际政治学理论第四章国际体系什么是“国际体系”(Page 118)国际关系研究中的“国际体系”,指涉的是人类社会的产物,是某种社会系统。
国际体系指涉的社会现象乃是人有意识互动的结果。
由于国际行为体的行为都有意图指导,始终存在着观念交往,因此国际体系是一种具有主体间性的存在。
行为体参与各种不同的国际互动,作为一种基于目的和有意义的行为,总是要解决一定的问题。
作为体系的界定性标志,“问题”构成了一个体系不同于其他体系的主要区别。
行为体进行互动所围绕的问题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体现了这样的特点。
从单元的层面来讲,由于每个行为体基于自己的利益,都有多个“问题”需要通过国际互动来解决,因此会以不同的互动都成不同的体系。
有的学者针对这种现象提出了“以互动为基础的多元体系”的概念。
多元体系的存在源于多元问题的存在。
第一节权力政治与世界格局(Page 121)按照现实主义的理论,所谓国际体系,就是无政府状态下以国家为主角的权力政治。
在这样的国际体系中,行为体的行为都是以权力为基础的。
这种互动会使整个世界形成一种权力结构。
在这种权力结构中,大国的权力分配对于国际秩序的形成其者举足轻重的作用。
对于大国之间的权力关系,人们通常称之为世界格局。
一.权力的概念1.国际关系中权力,其最一般的意义,就是指国际关系行为体对其他行为体实施影响的能力。
2.从理论上讲,由于世界上的资源有限而国家的发展要求无限,因此冲突不可避免。
而拥有较大权力的国家在保护和促进其利益的时候会比权力较小者更成功。
华尔兹认为权力可以提供四个方面的利益:(1)保持自主;(2)增大行动自由:(3)获得更大的安全回旋空间;(4)在国际社会中得到更大影响力。
3.与权力相关的几个概念:影响,权威,暴力影响是指一个行为体改变其他行为体的行为的能力。
权威是最重要的一种非强制方式,是指行为体在不使用强制或者威胁使用强制的情况下,权力是其他行为体自愿接受其命令的一种能力。
政治学国际政治理论知识点
政治学国际政治理论知识点国际政治理论是研究国际关系和全球政治现象的学科,涉及了许多重要的理论框架和主要概念。
本文将介绍一些关键的国际政治理论知识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分析相关议题。
一、现实主义现实主义是国际政治理论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学派,其核心观点是国家是国际关系中最重要的行为者,追求国家利益是其行为的核心动机。
现实主义认为国际政治是一个无情、竞争激烈的世界,国家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基于权力和利益的斗争。
著名的现实主义学者有麦金德尔、弗吉尼亚·艾兹、汉斯·摩尔斯坦等。
二、自由主义自由主义是现实主义的对立面,强调合作、相互依存和国际法的重要性。
自由主义认为国家并非唯一的行为者,非国家行为者和非政府组织在国际关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自由主义强调规则、合作和民主价值观的推动力,认为这些因素能够促进国际和平与繁荣。
著名的自由主义学者包括凯特·纳什、约瑟夫·奈等。
三、建构主义建构主义认为国际政治是由各种构建的观念、权力关系和身份认同所决定的。
在建构主义的眼中,国际政治并非纯粹源于国家利益和权力斗争,而是由国际社会中的行为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交流所决定,这些交流和行动是在特定的意义和文化框架下进行的。
著名的建构主义学者有亚历山大·文登罗斯、贾基·伊夫斯等。
四、依赖理论依赖理论是一种批判理论,强调国际关系中富裕国家与贫穷国家之间的不平等关系。
依赖理论认为贫穷国家的发展受到富裕国家的控制和剥削,国际体系对其不利。
依赖理论的学者认为,需要通过改变国际现有的经济及政治结构,来解决发展差距的问题。
著名的依赖理论学者有安德烈·弗朗克、费尔南多·亚历山德罗等。
五、国际制度主义国际制度主义强调国际制度和规则的重要性,认为这些规则可以促进国家和非国家行为者之间的合作和稳定。
国际制度主义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建立并维护国际秩序和规则,可以减少国际冲突和促进国家利益的实现。
国际政治学概论
第一章国际政治学的产生及其发展第一节国际政治学及其研究对象一、什么是国际政治学1、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国际政治是国际行为主体之间政治关系的总和;●国际关系是国际行为主体之间相互关系的总和。
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法律、宗教等各种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是政治关系和经济关系,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政治关系是最积极、最活跃、最具代表性的关系。
因此,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一般可以通用。
2、国际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国际政治学是研究国际行为主体之间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及其一般规律的学科;●国际关系学是研究国际行为主体之间相互关系的发展、变化及其一般规律的学科;将国际关系看成是所有现存关系的总和的命题显然过于宽泛。
这样的国际关系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只能是不同类型、不同序列、不同质量现象的杂乱无章的简单总和。
很难形成一个统一、完整的有机系统。
因此,人们通常将反映各个国家对外政治活动实质的对外行为作为主纲,以国际政治为核心,将国际关系串联起一个有机联系的、有规律可循的系统。
因此,人们通常将反映各个国家对外政治活动实质的对外行为作为主纲,以国际政治为核心,将国际关系串联起一个有机联系的、有规律可循的系统。
在学科意义上国际政治学就是国际关系学。
二、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1、国际政治学:综合性、交叉性、边缘性国际政治学与其它研究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现象的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
同时,国际政治学又是一门更综合、更宏观的学科。
国际政治研究包括历史、现实和理论三个部分(国际关系史、国际政治问题、国际关系理论)。
因此,与国际政治学密切相关的学科有:国际关系史(从历史的角度)、外交学(从对外交往事务的角度)、国际法学(从国际行为准则和规范的角度)、政治学(从广义的或一般国内政治学的角度)2、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国际政治社会中国际行为主体之间相互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
具体包括三个方面或三个层次:●行为主体及其对外行为。
国际政治学概论笔记-人大版
国际政治学概论宋新宁陈岳(整理lujun154)目录第一章导论:国际政治学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国际政治学及其研究对象和方法第二节国际政治学的形成与发展第三节马克思列宁主义国际政治理论第四节当代国际政治学理论第二章世界体系与国际格局第一节国际社会及其特征第二节世界体系及其特征第三节国际政治系统与格局第三章国际政治的基本动力第一节国际政治的一般动力第二节国际政治中的权力与实力第三节国际政治中的国家利益第四章国际政治的法律规范与准则第一节国际法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二节国际准则的形成和发展及其特点第三节国际法原则与国际准则的基本内容第五章国际政治的行为主体第一节国际行为主体的一般特征第二节国家行为主体及其特征第三节非国家行为主体及其特征第四节个人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第六章国家间关系的基本类型第一节垄断资本主义国家间相互关系第二节社会主义国家间相互关系第三节第三世界国家间相互关系第七章跨国政治与跨国组织第一节跨国政治与跨国行为第三节跨国公司及其政治行为第八章国际政治的外部环境第一节自然环境对国际政治的影响第二节经济因素与国际政治第三节科技革命与国际政治第九章国际政治的制约因素第一节军事因素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与作用第二节文化因素和国际政治第三节国际政治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国际政治学概论陈岳、宋新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第一章导论:国际政治学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国际政治学及其研究对象和方法一.什么是国际政治学1.国际政治学的定义国际政治学是政治学的一个分支,是揭示国际社会中各种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
2.国际政治学的辨析国际政治学的特定内容就是揭示国际社会中各种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和这种政治关系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而不是研究一国之内的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变化规律。
如果说国际政治学和政治学是一种种属关系的话,那么国际政治学和其他分支则是一种平行关系,他们之间既有领域划分的不同,又有相互之间的渗透。
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1-5章)【圣才出品】
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1-5章)【圣才出品】第一章国际政治学科1.1 复习笔记一、国际政治学的学科发展现代意义上的国际政治学,产生于20世纪初,并且最早出现于英国和美国。
国际政治学产生于人们希望更好地理解国际事务和国家间政治的需求。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世界范围内错综复杂的国家间矛盾的第一次总爆发,使得学者们不得不密切关注国际关系。
1919年,威尔士工业家戴维·戴维斯在威尔士大学资助建立了国际政治系,并为国际政治专业设立了伍德罗·威尔逊讲座教授,标志着独立的国际政治学科的诞生。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国际政治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尽管许多政治学领域的学者把国际政治学看作是政治学的子学科,时至今日仍然有人认为“国际政治学”还不能说已成为一门成熟的社会科学学科,但是国际政治研究却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学科领域和知识体系。
二、国际政治学的学科界定1.国际关系的研究对象界定国际关系学的研究对象,既要看到国家行为体,也要看到非国家行为体。
由此我们可以把国际关系的研究对象概括为三类关系:(1)国家与国家的关系,既包括合作的关系,也包括冲突的关系;既包括双边关系,也包括多边关系。
(2)国家与非国家行为体的关系,既包括主权国家与政府间组织的关系,亦包括主权国家与非政府组织的关系。
(3)非国家行为体之间的关系,包括各国际组织间的关系,非政府组织间的关系,国际组织与非政府组织问的关系等。
此外,国际关系的整体的运动规律也是国际关系学的研究对象。
2.国际关系学科的界定国际关系学就是研究以国家为主体的国际行为体的跨国互动关系,并从国际政治视角研究影响这种互动的一切因素的学科。
学界将国际政治学等同于国际关系学,是因为国际关系中的经济关系、军事关系、文化关系、政治关系等诸多关系中,政治关系最为突出,研究得也最多。
国际政治中,以国家为主要国际行为体,其间的主要互动方式为国家的对外政策行为。
三、怎样进行国际政治学科的专业学习?国际政治专业学生需要进行两种学习,一是知识的学习,二是方法的学习。
国际政治学概论(课件大纲)
导论:国际政治学及其研究对象和方法一、国际政治学概念二、国际政治学研究对象三、国际政治学研究方法一、国际政治学概念1.什么是国际政治?汉斯·J·摩根索(Hans J Morgenthau):“国际政治像一切政治一样,是追逐权力的斗争”。
昆西·赖特:国际政治是“一门艺术,它影响、操纵或控制世界上的一些重要团体。
促进某些团体的目的的实现,反对其他团体的相反目的的实现”。
梁守德:“国际政治,指的是行为体间围绕权利、权力和利益实施外向决策的活动及相互作用形成的有机整体,是全球范围内战争与和平、冲突与合作、强权与民主、人权与主权、剥削与发展、结盟与不结盟、动乱与秩序等现象的关系的统称。
”周敏凯:国际政治“是由主权国家为主体的多种国际行为体,为实现一定的政治目的而进行的各种活动与相互作用,以及形成的各种联系”。
王逸舟:“国际政治”是相对于“国内政治”而言的,但理解上又有多义:一种是指国家之间的政治,英文里叫“politics among nations”,通常是指代表不同民族的政府之间的政治,如外交、国家贸易、势力均衡、相互宣战等;另一种是指存在于国际社会并且作用于这个特殊社会的各个国家的政治,英文为“international politics”,这种政治的参与者较多,不止有国家、民族、政府,更有众多的非国家行为主体,如国际组织、跨国公司、生态组织、恐怖组织等,它的重点不在国家(政府)层面,而在世界共同体(国际社会)。
我们不妨将前一种称作狭义的国际政治(又叫“国家间政治”),后一种则为广义的国际政治(也可叫“世界政治”)。
2.什么是国际政治学?周敏凯:国际政治学是一门研究主权国家及其他国际行为体,为实现一定政治目的而进行的各种活动、相互作用与联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独立学科。
教材观点:国际政治学是政治学的一个分支,是揭示国际社会中各种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
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最经典笔记(权威教授授课笔记)
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最经典笔记(权威教授授课笔记)国际政治学概论李少军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8月版第一部分国际政治学理论第一章国际政治学科第一节国际政治学的学科发展第二节国际政治学的学科界定一.国际关系的研究对象1.国家与国家的关系。
包括合作与冲突、双边与多边关系。
2.国家与非国家行为体的关系。
包括主权国家与政府间组织的关系、非政府组织间的关系。
3.非国家行为体之间的关系。
包括国际组织间的关系、非政府组织间的关系、国际组织与非政府组织间的关系。
二.国际关系学科的界定国际关系就是研究以国家为主体的国家行为体的跨国互动关系,并从国际政治视角研究影响这种互动的一切因素的学科。
第三节国际政治学的研究方法一.研究途径的基本概念及其争论1.概念和理论知识包括(1)核心概念:如权力、无政府、国际行为体、主权国家、相互依存、国际体系等(2)范式:如现实主义、理想主义、新自由主义等(3)主要理论:(如权力平衡、集体安全、社会建构等)2.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争论3.传统主义与行为主义(科学主义)的争论二.方法论概述层次分析法(最早由肯尼思•沃尔兹提出)1.系统层次。
在系统层次上主要研究国际行为体所构成的国际体系的影响,即研究国际环境,并且研究这种环境是怎样影响国家间互动的模式的。
2.国家层次。
国家层次研究的是国家和其他非国家行为主体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检查他们怎样制定对外政策。
3.个人层次。
个人层次所所检查的是政治领导人和政府官员在界定和追求国家的对外政策目标时所起的作用,关注的中心是领导者的个人背景、历史经验、价值选择和领导风格对决策的影响。
第二章国际关系理论的主要学派第一节现实主义学派及其发展现实主义主要看法:1.国际体系是无政府的。
这是现实主义学说的基本出发点。
2.在这个以无政府为特征的体系中,主要行为体是作为整体单位的国家。
国家在国际体系中如何行事,决定性因素是国际体系的性质和国家的实力,而不是国家内部的政治制度。
国际政治学概论
国际政治学概论一、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中国特色(一)国际政治学的兴起(二)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三)国际政治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四)国际政治学的美国学派(五)国际政治学的中国特色二、国际政治的总体全貌(一)国际政治是国际社会的体现1、国际政治的定义2、国际社会的基本特征3、国际政治显示国际社会的基本面貌(二)国际政治是一种综合现象1、国际政治是世界经济的集中表现2、国际政治以国家对外战略的相互作用为主要内容3、国际政治的直接目标和主要表现是国家权益4、国际政治充满意识形态色彩(三)国际政治是一个整体1、国际政治是行为体相互作用形成的“合力”表现2、国际政治是体系、格局和秩序的统一3、国际政治是围绕权益活动的运行状态和运行机制的结合三、行为体论国际政治的诸角色(一)国际政治行为体的基本条件(二)国家行为体(三)非国家行为体四、体系论国际政治的体系系统(一)国际政治体系的基本特征(二)国际政治体系的形成(三)国际政治体系的演变五、格局论国际政治的基本结构(一)国际政治格局的主要角色及其更新(二)国际政治格局的主角关系及其改组(三)国际政治格局的式样及其演变六、主题论国际政治的主要内容与安全(一)国际政治的主题与国际安全(二)战争与革命的主题(三)和平与发展的主题七、动力论国际政治的作用力及其基本状态(一)国际政治发展动力的特征和类型(二)国际政治发展动力的矛盾运动(三)国际政治发展动力的基本状态八、秩序论国际政治的稳定秩序与国际机制(一)国际秩序同国际机制的关系(二)国际新秩序和国际机制的基本原则(三)当今世界构建国际新秩序的方案九、时代论国际政治所处的时代环境(一)科技革命发展的新时代(二)军事演变的新时代(三)社会发展的新时代1。
国际政治学基本概论
2019/1/10
1.国际政治学的形成与发展
A.历史条件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确立和发展,为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奠定 了基础;国际分工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形成,把世界各国从经济上联 结成为一体,使得彼此间的联系日益密切,相互之间的依存关系不断 加深,从而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构成了当今世界的国际政 治社会。 •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垄断逐渐取代自由竞争而占据统治地位,自由 资本主义发展成为垄断资本主义。在这个阶段,帝国主义国家为攫取 高额的垄断利润而在经济上和领土上将世界瓜分完毕,同时,也使整 个世界形成为经济和政治上的整体,形成了统一的资本主义全球国际 关系体系。 • 国际政治学或国际关系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形成于 20 世纪 20 年代,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在 西方国家迅速发展起来,并逐步形成较为专门和系统的国际政治教科 书和理论著作。 •
2019/1/10
3.西方国际政治学理论的主要流派
C.新自由主义学派
背景:全球化趋势的加强 代表人物:罗伯特· 基欧汉、约瑟夫· 奈 《权力与相互依存》1977年出版
主要观点: 国际社会行为体多元化 军事威胁下降,国际合作领域扩大 经济利益与国家安全同样重要 国际制度与机制的重要性
2019/1/10
(1)资本主义作为一个完整的 世界体系 (2)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相互作用 (3)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对落后 国家政治经济的双重作用 (4)国际贸易的政治经济
列宁
(1)布哈林的理论贡献
( 2)列宁:与国际政治经济相关 的基本问题
2019/1/10
2.马克思列宁主义国际政治理论
E 马克思列宁主义战争与和平理论 马恩 列宁
第一章 国际政治学的基本概论
梁守德的国际政治学概论精简
国际政治行为体的三个条件是统一不可分割的。它以实体为依托,以交往能力为基础,以外向活动为标志,互相联系,相辅相成。
2.特征:
国际政治行为体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决定了它的基本特征是稳定和外向。
国际政治学概论
导论 国际政治的研究对象和中国特色
一.国际政治学的兴起
1.国际政治学的定义
国际政治学主要是围绕权利、权力和利益来认识和研究国际社会演变和发展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
2.发展:
国际政治学是一门跨学科的新兴学科,它是从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等学科分离出来,经由边缘学科发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
B民族性。国家作为阶级统治和管理的工具,主要维护统治阶级和领导阶级的利益,但都是在民族范围内才得以实现的,决不能忽视民族利益。离开了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任何阶级,包括统治阶级或领导阶级,都无法完成自己的使命。国家既是阶级的代表,又是全民族的代表。
C国际性(P74)
国家的三重性,以主导的意识形态为代表阶级性、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性和以主权平等为界标的国际性,显示出国家的三重凝聚力,是国家行使基本行为体作用的源泉和保证。
三.国际政治是围绕权益活动的运行状态和运行机制的结合
1.国际政治的运行状态,指的是国际协调与合作,以及国际竞争与冲突。
2.国际政治的运行机制,即国际控制和调节机制(自发均衡机制、自觉调节与控制机制),指的是行为体见就相互关系和国际事务进行协商形成的制度化的组织机构、原则和程序、其目的是维护国际安
2.现实主义学派
现实主义学派以国家为主要行为体,以权力和国家利益为动因,认为权力既是国家的主要手段,又是国家追逐的目的,系统的结揭示了冷战时期国际政治的现实。其理论的核心是权力政治,支柱是均势,目的是寻求权力与和平的途径。
国际政治学概论 陈岳加李少军版笔记
国际政治学概论笔记第一章国际政治学的基本理论第一节国际政治学的形成(20世纪20年代)与发展☺理论渊源:哲学(人性论);政治学;世界史学;国际法学;地理学;政治经济学☺发展阶段:创立(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确立(二战后初期至20世纪60年代);全球范围内的大发展(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冷战后的新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研究范式:行为主义(在分析经验事实的基础上概括出来的假设或理论,必须要用普遍适用的方法加以检验或证实)与传统主义(思辨式语言和诠释方法);实证主义(与行为主义类似)与后实证主义(反对经验观察,强调真理相对性);理性主义与建构主义☺学科方法:案例法、定量法、形式模型、诠释法第二节马克思列宁主义国际政治理论☺时代观:以对不同历史时期生产方式和由此产生的阶级关系的分析为基础,采用生产方式与世界革命形势相结合的时代划分方法,提出了时代发展阶段性、帝国主义和帝国主义时代特征、时代发展的曲折性的观点;☺世界体系理论:建立在其对国际分工、世界市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资产阶级及其历史地位的分析的基础上,大工业建立了世界市场,带来政治结构的变化,把世界联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由此构成自由资本主义世界体系(马恩);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式垄断形成、垄断组织建立,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统治,资本输出成为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特征(列宁);☺民族殖民地理论:殖民体系作为一种世界范围的社会结构体系是资本主义的产物,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发展具有双重作用,提出区分压迫民族与被压迫民族,认为殖民地对帝国主义国家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提出民族自觉性原则,帝国主义时代的战争史不可避免的。
☺政治经济学理论:资本主义是一个完整的世界体系,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殖民主义对殖民地国家政治经济具有双重影响,马恩从社会分工与世界市场的分析入手,将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学说应用于对国际贸易的分析;☺战争与和平理论:战争的根源是私有制以及帝国主义,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正义与非正义取决于是哪一个阶级进行战争,争取和平的斗争必须同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结合起来,只有消灭私有制,才能根除产生战争的土壤第三节西方国际政治学理论的主要流派☺自由主义:早期为古典自由主义,强调个人自由,认为个体理性的力量通过“看不见的手”可以使社会的共同的善得到实现;在经济上相信自由贸易促进和平,在政治上相信共和制国家可以实现和平,不强调对国际事务进行外部干预。
国际政治学概论主要知识点
国际政治学概论主要知识点2011-2012年国际政治概论主要知识点1、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System 大的系统(总的环境)Actor 逻辑起点Interaction 主要内容Law 主要目的2、国家利益是指一切满足民族国家全体人民物质和精神需要,与其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的诸因素的综合。
3、综合国力(克莱因公式)–是指一国所具备和拥有的各种力量的总和。
它是一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影响和作用的物质基础对一国国际地位的高低起着决定作用对一国的对外行为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观点三:莱伊·克莱因公式–Pp=( C+ E + M)×( S + W )–Perceived power 被确认的权力–Critical mass基本实体(包括人口加领土)–Economic capabilities经济实力–Military capabilities 军事实力–Strategic purpose战略意图–Will to pursue national strategy 贯彻国家战略的意志4、层次分析法体系层次分析:宏观国家层次分析:中观个人层次分析:微观5、国家对外战略:国家对外战略,也称国际战略或全球战略。
从我国的实践来看,国际战略指的是一国对较长时期整个国际格局、本国国际地位、国家利益和目标,以及相应的外交和军事政策的认识和谋划。
国家对外战略的制定指导着外交政策的制定,指导着各种对外具体策略的制定,它对国家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极大的价值。
6、 Absolute interests Vs relative interests绝对利益与相对利益自由主义现实主义7、战争观:战争观是在战争发展历史的长河中,战争实践在人们头脑中形成的理论观点,是人们对战争问题的总的根本的看法。
8、马克思主义战争观–①战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阶级社会的战争,是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物。
战争并不是永恒的社会现象。
它随着阶级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并将随着阶级的消灭、国家的消亡而消亡。
陈岳《国际政治学概论》笔记和典型题详解(1-3章)【圣才出品】
陈岳《国际政治学概论》笔记和典型题详解(1-3章)【圣才出品】导论国际政治学及其研究对象和方法0.1复习笔记一、国际政治学1.国际政治学的概念国际政治学是政治学的一个分支,是揭示国际社会中各种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它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交叉性、边缘性等学科特征。
2.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1)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国际社会中各种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其内容包括国际社会、行为主体、政治关系和一般规律,其中政治关系是研究的主要内容,探寻一般规律是研究的主要目的。
(2)国际社会的定义国际社会是一定历史时期内各个人类共同体或国家间相互交往关系的总和,它是国际政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它是世界政治、经济的各行为主体为实现各自的利益,在频繁相互过程中所形成的整体。
(3)国际政治行为主体的定义国际政治行为主体是国际政治社会中最主要的构成要素,包括国家行为主体和非国家行为主体,它们是国际政治学研究的逻辑起点,是国际政治学研究的最主要对象,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错综复杂,其研究对象多为相互之间的政治关系。
二、国际政治学的研究方法1.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国际政治学研究中的指导地位(1)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国际政治学研究中的指导地位,就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从国际社会的实际出发,去研究它的发展变化。
(2)在国际政治学研究中坚持唯物辩证法,要注意两点:一是正确地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二是要正确地运用经济分析的方法。
2.国际政治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在国际政治学研究中我们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此外,还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的研究方法,包括政治与经济相结合的方法、历史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定性/定量分析法。
(1)政治与经济相结合的方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强调将政治和经济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在此基础上将其贯彻于对国际政治经济相互作用的分析,它对现代国际政治学理论的发展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也为我们研究国际政治学理论提供了重要指导。
北大政治学概论复习参考-国际政治概论复习重点
政治学概论孙关宏主编第十章国际政治第一节国际政治的时代特征与行为主体一、国际政治的时代特征:全球化及其内涵当今国际政治基本的时代特征是全球化(globalization)。
全球化的加速发展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的现象。
其动因是:首先,近二十年西方发达国家出现的新自由主义思潮,主张给市场以充分的自由,由市场来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这促进了市场经济在全球得以扩展。
其次,信息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在技术上使全世界各国更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成为可能。
最后全球公共问题的突显使得人类的全球意识增强。
全球化是一个复杂的多维度的进程。
它的子系统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和全球问题等各个方面。
概括的说,全球化是指世界上各种国际关系行为体、政府、团体、个人之间跨越领土、种族、语言等界限,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全方位多形式的交流和交往活动,从而使全人类向更加密切的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和相互融合的方向发展。
在政治领域,全球化则意味着国际政治行为体在政治领域内横向联系的扩大和相互作用的加强。
其主要标志是,国际政治行为体多元化、国家的地位和作用发生变化、国际政治行为体之间关系的扩展、决策框架在各个层次上的相互联系以及全球意识的深化等。
从另一方面来说,全球化是一个动态的并非均衡化的过程,也是一个统一性和多样性并存的过程,一个充满着观念更新和范式转化的过程。
着从以下三个方面突出表现出来。
(一)全球化与地方化全球化使各民族国家之间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具有趋同的倾向,所以,全球化就首先表现为建立在经济全球化基础上的人类生活的一体化过程。
但另一方面,全球化在加速发展的过程中,它又使民族和地方的特色更加鲜明地表现出来,也就是地方化。
地方化的基本含义就是单个国家或民族或地方在全球化进程中强调自身的特殊性、独特性和差异性,并且加以固守。
全球化和地方化这两个进程是同步进行着的。
一方面,全球化体现为一个整体性的历史发展过程。
但从另一方面看,各国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体制的差异并没有完全消失。
李少军第三版国际政治学概论考研复习重点完整版
《国际政治学概论》笔记(李少军第三版,2009年10月,上海人民出版社)第二部分国际安全第六章国际冲突与秩序的建立第三节冲突解决与秩序建立(Page 202)一.世界联邦主义世界联邦主义是理想主义学派的一种解决国际争端的模式,是有关国际组织运作的最激进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要促进国际社会的合作与和谐,就必须自愿地拆除国家主权的藩篱,按照联邦与民主的原则,实现政府权力的集中化。
换言之,世界各国应通过法律程序,在全球层面上建立一个世界政府。
这个政府可以降低乃至消除战争,促进人类幸福。
1815年,俄罗斯、普鲁士、奥地利等欧洲强国组成的“神圣同盟”,是建立国际政府的最早尝试。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出现的国际联盟,与“神圣同盟”相比,有了比较完善的组织。
它的政治结构包括大会、行政院和常设秘书处。
大会由所有会员国的代表组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建立起来的联合国,与国联相比,无论是组织形式、成员国数量、管理领域的广度,还是存在的时间和对世界各国的影响力,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但是,这三个组织都只是国际组织,并未把成员国组成为世界联邦,其职能之类似于世界政府,并非真正的世界政府。
换言之,世界联邦主义只是理想而非现实。
二.集体安全1.概念集体安全作为一种模式,始于17实际欧洲三十年战争。
为了解决冲突结束战争,参战各国召开了威斯特法里亚大会。
所谓集体安全,就是一批国家构成一定的安全共同体,诸如同盟、条约组织、国际组织等,在这个共同体中,所有成员国承诺共同行动,援助受到侵犯的成员国,对于破坏和平的国家实施强制性措施,诸如经济制裁,必要时则实施军事制裁。
对一国的攻击就是对所有国家的攻击。
集体安全的提出是基于这样一个假设,即单个的的民族国家在国际范围内常常不能实现自己的安全,因此需要依靠某种国家的集团,这样就提出了相对个体安全而言的集体安全问题。
2.集体安全运作的必需条件:(1)权力应当有相当的分布,这样才能对任何可能的侵略国家构成威慑。
国际政治学概论重点1
第一章国际政治学学的基本理论1、乃是其最典型的的代表。
摩根索的观点认为:政治是受根植于人性的客观法则所支配的;以权力限定利益是普遍适用的,利益直接支配着人的行动,而权力是利益得以实现的保证,一个国家能够在大多程度上实现自己的国家利益,取决于自身在国际政治中的权力地位;政策的好坏不在于它是否合乎道德,而在于它是否能够转换为成功的政治行动;道德和政治行为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相互对立,普遍的道德准则并不能以抽象的公式运用于国家行为,政治家也没有权利因不符合道德义务而放弃能够成功的政治行动;普遍的道义法则与特定的国家道义不能混为一谈,后者是权力和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政治现实主义同其他学说的区别,就在于她强调政治领域的独立性,强调权力政治的作用。
在现实主义看来,权力就是一种控制和支配他人的能力,国际政治就是一种“增强权力、维持权力、现实权力”的斗争。
2、答:古代中国是一种以“天朝礼治”为核心的朝贡关系,有“亚洲的华夏秩序”、中国的“华夷秩序”之说,这种“礼治主义”与中国人所尊崇的儒家传统密切相关,他们崇尚“仁政”、“王道”,反对“以力服人”的“霸道”。
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中,除了“仁、义、礼、智、信”之外,与其相联系的“和”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并被人们称为是东方和平智慧的本质。
这种秩序的含义是多重的:一为伦理秩序,即所谓战争的“义”与“不义”,“有道”或“无道”;二是文化秩序,即是否“仁德”和符合“礼”;三是政治秩序,即是否合乎“王道”和“仁政”。
中国古代传统的和平主义观念对19世界末20世纪初中国的士大夫乃至革命者的影响都是根深蒂固的。
第二章国际体系与国际格局1第一、单一的资本主义国际体系时期,从19世纪末到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第二、两种政治经济体系并存,斗争的时期,从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第三、两大社会体系、多种类型的经济制度在一个统一的国际体系中并存、竞争、共处的时期,从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90年代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政治学概论要点国际政治学:是政治学的一个分支,是揭示国际社会中各种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它包含有国际关系理论、国际关系史和当代国际政治问题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马克思列宁主义世界体系理论:第一,马克思恩格斯自由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观点;第二,列宁关于垄断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观点,主要四点:垄断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对世界的统治,资本输出在形成金融资本的依附和连词的国际网方面所起的作用,垄断资本对世界的分割。
国际体系与国际格局国际体系:也称世界体系,包括世界经济体系和世界政治体系,是国际范围内各自由行为主体(主要是国家)之间的相互政治经济联系与作用所形成的有机整体。
国际体系发展变化的原因:第一,新科技革命的发展;第二,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第三,第三世界的崛起;第四,垄断资本的两重性。
国际体系的基本特征:整体性、相互联系性、不平等性国际政治格局:是指国际舞台上的主要政治力量之间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结构状态。
简言之,国际政治格局就是国际舞台上的政治力量的对比状态。
国际政治格局的类型:一元格局、两极格局、多极格局、两极多元格局国际政治格局的一般特征:第一,总是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相联系的,与时代发展密切相关;第二,总是同世界降级格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第三,总是同一定形式的国际秩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第四,在其演进过程中,总是新旧交替,呈现出过渡性特征。
未来国际政治格局的发展趋势:第一,国际政治经济多元化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减弱“极化”世界的趋势;第二,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竞争将异常激烈;第三,区域化的趋势将有所加强,区域化的区域界限将进一步扩展。
国际政治的行为主体国际行为主体:是指能够独立地参与国际事务并发挥影响和作用的一系列实体。
它的四个基本特征:必须具有一定的行为能力和政治经济实力、必须具有自身的特殊利益、必须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必须拥有相对稳定或固定的组织形式。
国家行为主体和非国家行为主体:国家行为主体是指国际社会中独立的主权国家;非国家行为主体是指那些具备国际行为主体的基本特征,但并不具有主权国家地位,同时又不隶属于某个主权国家的国际政治经济实体。
国家实力与国家行为能力:国家实力,也称综合国力,是指一国所具备和拥有的各种力量的总和;国家行为能力实际上是国家以实力为基础对其他行为主体发挥影响和作用的能力。
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国际组织,是指两个以上的国家的政府、政党、民众和团体基于特定的目的,以一定的协议或法律形式而设立的组织机构。
跨国公司,是指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建立分支机构或控制子公司的国际垄断组织。
非国家行为主体的行为特点:参与国际事务的间接性、对外行为的跨国性、职能作用的协调性。
国际政治的基本动力国际政治的一般动力:第一,生产力的发展是国际政治的根本推动力(生产力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生产力发展是政治及国际政治产生和发展的动力、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国际政治的发展)第二,国际社会的内在矛盾对国际政治的影响(世界基本矛盾、国际社会及其构成单位之间的矛盾)第三,国际行为主体间的相互作用是国际政治发展的直接动力(国际行为主体之间的矛盾运动、经济利益之间的矛盾运动)权力的属性:相对性、两重性、强制性、利益性实力:在国际政治中,实力是指行为主体所拥有的维系其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和非物质力量,以及它们维护自身利益,推行对外战略和影响其他行为主体行为的能力,主要包括硬实力和软实力。
国家利益:是指一个国家内有利于其绝大多数公民的共同生存与进一步发展的诸因素的综合,主要包括:安全利益、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
国家利益的作用:第一,制定对外政策的重要依据;第二,调整国家对外行为的基本着眼点;第三,解释和证明国家对外政策合理性的重要工具。
国家利益的特性:抽象性与具体性、客观性与主观性、民族性与阶级性国际政治互动的基本形式国际行为:是指国际行为主体的对外行为及其相互行为,它是人类政治生活发展的必然产物。
国际行为的基本方式:外交方式、经济方式、军事方式、文化方式国际行为的基本特点:第一,任何国际行为都是为一定的利益和目标服务的;第二,总是在一定的范围或领域内进行的;第三,是以一定的经济、军事实力为基础的。
国际冲突:是指国际行为主体之间为实现各自的利益和目标而进行的对抗性或敌对性遭遇或相互作用,是由于所追求的利益和目标不同而处于自觉的对立之中的相互活动。
国际冲突的根源:人性、国家、国际体系国际冲突的解决方式:内部解决、国际干预(联合国体系内的干预和体系外的干预)、集体安全(就是以集体的方式威慑或制止侵略从而保障国家安全的设想与原则)国际合作:是国际互动的一种基本形式,是指国际行为主体之间基于相互利益的基本一致或部分一致而在一定的问题领域中所进行的政策协调行为。
国际合作的障碍:信息不对称、“搭便车”、国家对相对利益的关切(相对利益是一个国家从合作中获得的收益超出合作伙伴收益的部分,这个国家从合作中获得的收益本身,称为绝对收益)国际合作的保障:建立各种各样的国际制度。
第一,改变国家间的信息不对称状况,使国家获得进行合作所必需的重要信息;第二,确立了权利界定的原则和权利行使的范围,提供了权利争议的解决程序;第三,改变国家对外行为的成本收益,使国家遵守合作协议。
跨国政治和跨国组织跨国政治:是由各种跨国行为主体在世界范围内所从事的超越国界的一系列行为和相互关系的总和。
它与国家间政治密切相连,是国际政治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所出现的一种新现象,是当今国际政治或世界政治的一个新内容。
跨国组织:是指由两个以上国家的政府、政党、团体和个人组成的,在两个以上国家活动的组织机构,它们主要包括各种类型的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等。
跨国行为:是指跨国行为主体为影响国家的对外政策和对外行为以及协调国家间相互关系而进行的各种政治活动,它既包括跨国行为主体与主权国家之间的相互行为,也包括跨国行为主体之间的相互行为。
跨国行为的特点:第一,对国际事务施加影响的间接性;第二,利益的超国家性和多元性;第三,跨国行为在当今国际政治中表现出日益加强的趋势。
国际组织:是指两个以上国家的政府、政党、团体和个人基于特定的目的,以一定的协议形式而设立的各种机构。
国际组织的特征:跨国性、协调性、间接性、从属性国际组织的作用:第一,是反对战争、维护和平的重要力量;第二,是促进发展、推动合作的积极因素;第三,是推进国际政治民主化的有力手段。
跨国公司:是指那些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其他国家和地区设立分支机构或控制子公司,为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而形成的一种国际垄断组织,它是一种超国家的经济实体。
跨国公司的行为特点:第一,跨国公司依仗自己巨大的经济实力对国际政治体系产生重要的影响;第二,为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而影响母国和东道国的决策过程,进而影响母国和东道国关系的发展;第三,利用超越国家主权和法律之上的特殊地位形成相对独立的行为能力。
跨国公司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第一,加速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深了整个世界相互依存的发展趋势;第二,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跨国公司加深了南北之间的矛盾,成为维护国际经济旧秩序、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工具;第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跨国公司的发展状况反映了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规律,跨国公司的发展并未消除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和冲突,同时也加强了发达国家之间的协调能力。
国际政治的外部环境自然环境对国际政治的影响:第一,对国家综合国力的影响(从地理方面来看,地理位臵优越、幅员辽阔、土地肥沃、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比较容易发展成大国和强国、从人口状况来看,人口是从事经济生存和战争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一定数量的人口是一国成为大国的先决条件、从自然资源方面看,一个国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就奠定了它成为政治经济强国的基础)第二,对国家对外行为和政策的影响(地理方面,拥有良好港口和漫长海岸线的国家的地理位臵决定了它们在对外行为中把发展海上力量放在首位、人口方面,一个国家拥有相当数量和质量的人口,不仅提高了其综合国力,增强了国际政治的行为能力和影响作用,并进而促使其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主动发挥影响,往往奉行具有独立色彩的外交政策、自然资源方面,一个拥有丰富而全面的自然资源的国家在对外政策上就不怕国际上的孤立与制裁,其独立性更为明显,外交上的选择范围也因此扩大)第三,对国家间的相互关系的影响(由于自然环境对一国综合国力的影响,自然环境在全球范围内分布的基本状况也就影响了一定时期内各国之间的实力对比关系,从而对整个世界格局的发展与演变产生制约作用、战略要地、对自然资源的全面争夺、环境问题)经济因素与国际政治:第一,世界经济是国际政治的基础和前提(世界经济是国际政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世界经济体系的基本结构决定了国际政治的基本力量构成、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生产方式的特点决定了国际政治的基本特征)第二,经济实力是国际政治力量构成的核心(经济实力是国家综合国力的最核心内容、世界经济格局的发展演变影响国际政治格局)第三,经济因素在国家对外决策中的地位和作用(经济利益是国家对外目标的核心、经济利益的矛盾与差异是导致国际政治对抗与冲突的根源、经济方式是国际关系中为实现政治目的而常用的手段)第四,经济因素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国际经济关系是构成当代国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国际经济关系具有强烈的政治性,还往往直接从属于国际政治关系、经济因素在国际政治中作用更加突出)科技革命与国际政治:第一,科技因素对国家实力地位和对外行为的影响(国家实力、对外政策和对外行为)第二,科技因素构成当今国际关系的新内容(科技战已成为当前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科技因素使得战争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与作用更加复杂化、科技革命加速了全球化的进程,大大丰富了国际政治的新内容)国际政治的制约因素军事因素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与作用:第一,军事因素与国际政治的相互关系(从广义上看,军事因素本身就是一种政治因素、从狭义上看,军事因素是国际政治体系的组成部分之一)第二,军事因素在国家对外决策中的作用(军事力量是构成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内容、军事因素导致对外决策的调整、军事战略是国家对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军事因素对国家间相互关系的影响(军事因素改变国际政治的力量对比,促使国际政治格局发生演变、军事因素是实现对外目标的手段与工具、相互依存条件下军事因素作用的变化)国际法:又称国际公法,即国际社会之法,是国际社会中用以调整国家间相互关系、规定国家的权利与义务的原则和制度的总称。
国际法的基本特性:非强制性、超阶级性国际法准则的基本内容:尊重主权与领土完整原则、互不侵犯与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原则、互不干涉内政原则、平等互利原则、和平共处原则国际法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第一,对国际政治的影响途径(为国家间的相互关系提供了一系列基本的法律规范和原则、为国际社会通过谈判、协商、调解、斡旋、调查等方式解决国际争端提供基本的法律依据、为协调国家间相互关系提供基本的仲裁、审判等司法程序和机构)第二,本身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