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与新青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独秀与《新青年》
——论《新青年》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余雷
【摘要】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思想家、政治家、编辑学家。
由他创办的《新青年》对中国人民起了启蒙作用,更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陈独秀以他在新文化运动中的领袖地位,在当时受到全国进步青年的敬仰。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的各种政治思潮差不多都与《新青年》有关。
《新青年》在一定意义上塑造了现代中国,也影响着当代中国。
《新青年》杂志在中国现代社会文化形态转型中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
本文通过文化、政治、载体等方面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展望未来前景的基础上,论证了《新青年》对新文化运动的提供了思想上、政治上的依托,也使新文化运动的产生成为了可能。
《新青年》早期地宣传提倡了科学民主是反对封建主义的前期的亲文化运动的堡垒,是急进的民主主义者的战斗堡垒,它所全力进行的反对封建主义思想斗争,客观上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扫清道路的作用,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一定的思想准备,在五四运动中的宣传又为五四运动指出了方向。
【关键字】陈独秀新青年新文化运动
陈独秀创办《新青年》的社会背景及其意义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时,中国社会处于帝国主义加紧侵略时期,国内军阀统治黑暗,中国人民日益开化,进行着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发展资本主义。
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
北洋军阀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民主共和观念和尊孔复古逆流势不两立。
陈独秀创办《新青年》,喻示着一个崭新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陈独秀作为反封建的先锋者,满腔热血尽注一个新中国,他为了这个新中国辛苦奔走,创刊的《新青年》成了他进行革命的重要的一步。
陈独秀创办《新青年》的思想与事迹
随着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传播,马克思主义逐步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成立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组织基础。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领导中国人民经过28年的流血奋斗,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由此实现了从《新青年》开始的中国政治文化飞跃性的现代转型。
在《青年杂志》1卷1号,陈独秀发表《敬告青年》一问,他以充满感情的文字说: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自觉者何?自觉其新鲜活泼之价值与责任,而自
视不可卑也,奋斗者何?奋其智能,也排陈腐朽败者以去,视之者以去,视之者仇敌,若洪水猛兽,而不可与之为邻,而不为其菌渡所传染也。
文章中陈独秀对青年寄予了莫大的期望,望其奋其智能排陈腐去朽败,不为旧事物旧思想所传染。
可说他是用心良苦。
以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理论,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就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陈独秀针对袁世凯虽死而帝制复辟的思想并未随之消失的情况,指出:“即强谓肉体之袁世凯已死,而精神之袁世凯,固犹活泼泼地生存于吾国也。
”并在《旧思想与国体问题》的讲演中指出:现在袁世凯虽然死了,袁世凯所利用的倾向君主专制的旧思想依然如故。
如今要巩固共和,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
陈独秀在袁世凯帝制复辟失败后忧心忡忡地指出,虽然袁世凯已死,但旧思想如故,想要彻底地救亡图存,就要彻底地将旧思想洗刷干净,于是他利用的《新青年》进行的思想传播对中国人民起了巨大的洗刷作用。
《新青年》对旧传统的挑战,引起守旧派一些人的指责。
社会上“大惊小怪,八面非难”的就是青年学生,也把《新青年》看做一种邪说、怪物、离经叛道的异端、非圣无法的叛逆。
为此,陈独秀在《新青年》6卷1号里辩解道:只因为拥护那德莫克拉西(democracy)
和赛因斯(science)才犯了这几条滔天的大罪。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宗教。
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很多事,流了很多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作为一位伟大的启蒙思想家,陈独秀对西方文化有着很深的省察,引进西方的民主思想与科学观念,有利于打破自然经济,农业文明对人与自然的诠释,具有十分重大的历史意义。
陈独秀所说“科学”,指的是“吾人对于事物之概念,综合客观之现象,诉之主观之理性,而不矛盾之谓也。
”,其意思是说科学就是我们对于事物的认识,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要综合观察事物的各个方面的现象,得出主观的结论,这个结论不能与其它事物矛盾陈独秀之所以如此强调对事物的科学态度,是因为他认为,只有每个中国人都掌握了这种新的科学精神,才能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形成正确的认识,真正做到反对愚昧和落后;只有消除了愚昧和落后,才能真正的做到反封建,民主精神才能在中国发扬光大。
由此看来,他是用科学精神来作为反封建的武器,这在中国还是首次。
由此看来,中国的反封建,已经增加了一面旗帜——科学,这也是新文化运动的新之所在。
我们也应看到,陈独秀虽然提出了“人民应该学会用科学精神来反封建”,但是他并没有
指出如何才能让人民“学会用科学精神来反封建”,更没有去做这方面的工作。
这就使得“赛先生”失去了它应有的光彩。
《新青年》的影响及其历史意义
《新青年》在五四时期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对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的影响是巨大而久远的。
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的各种政治思潮差不多都是在五四前后通过《新青年》传入或兴起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的一些著名人物,都是在1919年前后登上政治历史舞台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许多革命运动,追根溯源,也都是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发端的;中国人的现代化意识、精神文化都是在1919年前后发生急剧变化的。
当代中国的物质文明,特别是精神文明建设,几乎是在实践和完成五四先驱的未竟之业。
五四精神在一定意义上塑造了现代中国,也影响着当代中国。
可以说,《新青年》杂志在中国现代社会转型中起着重要的精神桥梁作用。
新文化运动倡导者高扬民主与科学的精神,在主张“以科学代宗教”,用科学来根治“无常识之思维”和“无理由之信仰”,激扬理性破除愚昧的同时,更把民主具体落实到了人权,陈独秀认为个人之自由权利,国法不得而剥夺之,所谓人权是也。
关于“人权”,《青年杂志》指出:“人权平等之说兴,奴隶之名非血气所能忍受。
世称近代欧洲历史为‘解放历史’——破坏君权,求政治之解放也;女子参政运动,求男权之解放也。
解放之者,脱离夫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之谓也。
”就个人而言,不仅
要获得政治、经济上的权利,而且要获得人格独立、个性解放,强调“人心”的觉醒,做一个自主自由的人。
就国家而言,就是推翻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自由平等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八十年来,中国人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始,进而“中体西用”,进而平等博爱,进而民主科学。
高扬民主和科学之旗,包含着八十年中西文化所积累起来的认识成果又体现了认识的一种飞跃。
陈独秀在这个时候,还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但他们的主张代表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所以他们大倡民主和科学又是合乎马克思主义的。
马克思主义不止乎科学和民主,但马克思主义当然包括了科学和民主。
新文化运动的狂飙猛烈冲击了以儒家为轴心的文化传统,因此从一开始便具有反传统主义的品格。
但它不仅仅是反传统运动,更重要的是一场现代价值的重建运动。
在破坏旧传统与重建现代价值的过程中,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高举科学与民主两面大旗,用近代科学理论反对传统的实用理性,用近代人文主义反对传统的传礼禁忌,力图建立以自我为价值主体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并以之取代家庭为本位的传统观念。
所以,陈独秀倡导民主和科学不仅做为反传统的理论依据,而且作为现代价值重建的目标,集中体现了他所宣扬的时代精神。
陈独秀是近代新文化运动的旗帜,被毛泽东称为“五四运动的总司令”。
在建党之初,他又是国内一代先驱的启蒙者,追溯中共的建党不能不提及陈独秀。
陈独秀以他在新文化运动中的领袖地位,在当时受到全国进步青
年的敬仰。
大文豪鲁迅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曾得力于陈独秀和《新青年》,鲁迅的第一部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便在此刊上登出。
据毛泽东向斯诺回忆,是《新青年》改变了他的人生取向。
毛泽东还认为,在北京时他受陈独秀的影响最大。
《新青年》从1915年创刊到1922年休刊,其间有7个年头。
这7年,是中国知识分子,尤其是青年知识分子思想大解放的年代,是新旧思潮大激战的年代,也是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开始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年代。
《新青年》适应了时代的要求,指引着这个时代前进的步伐,培育了整整的一代青年。
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袖人物,如毛泽东、周恩来、恽代英、蔡和森等都受过它的深刻遍和重要影响。
总之,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新青年》是青年的导师,为青年传播福音。
《新青年》风行一时,所到之处莫不激起思想革命的火花,它哺育了一代青年,在中国现代启蒙思想史上,伟绩卓著,彪炳千秋。
《新青年》以其与新文化运动及五四爱国运动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对中国现代社会的走向起着难以估量的作用。
《新青年》在中国中国新闻史的重要地位
陈独秀十分强调文章的可读性,强调期刊不能生吞活剥,板着面孔教训人。
陈独秀不仅善于运用多种多样、生动活泼的体裁写作,而且在期刊时间中也强调运用生动活泼的办报形式,他通过“辩论”、“通信”等形式使期刊生动起来,使读者在受到启迪的同时还能得到一种审美娱乐的享受。
《新青年》杂志创刊的时代,正值辛亥革命失败之后,中国文化正由以封建专制为主体的旧文化向以近代民主政治为主体的新文化转型。
《新青年》杂志激励现代中国实现由封建文化到包含现代科技、现代教育、现代文艺、现代传媒在内的现代文化的重大转型,推进了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并为其他方面的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崇尚科学,提倡创新意识是《新青年》编辑群体的重要思想观念之一。
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文章认为,“文明进化之社会,其学说之兴废,恒时时视其社会之生活状态为变迁。
”○1《新青年》对中国新闻史中起到了启蒙,开拓的作用,为中国新闻的发展指明了一条新的道路,先进的思想,大胆的宣扬都是抛开旧封建枷锁的体现,中国新闻史的发展从此进入了全新的篇章。
【注释】○1陈独秀:《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新青年》第2卷第4号。
【参考文献】
1、唐玉宏,《从中国近现代期刊发展史看期刊是社会功能》,中州学刊,2006.6
2、张宪文等,《中华民国史》第一卷,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4、刘家抄,《中国新闻通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5、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6、丁淦林,《中国新闻事业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