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陈独秀与《新青年》为例浅谈新闻媒介对五四运动的影响 714602210155 姜鹏
陈独秀与新青年
陈独秀与《新青年》——论《新青年》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宁波广播电视大学余雷【摘要】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思想家、政治家、编辑学家。
由他创办的《新青年》对中国人民起了启蒙作用,更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陈独秀以他在新文化运动中的领袖地位,在当时受到全国进步青年的敬仰。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的各种政治思潮差不多都与《新青年》有关。
《新青年》在一定意义上塑造了现代中国,也影响着当代中国。
《新青年》杂志在中国现代社会文化形态转型中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
本文通过文化、政治、载体等方面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展望未来前景的基础上,论证了《新青年》对新文化运动的提供了思想上、政治上的依托,也使新文化运动的产生成为了可能。
《新青年》早期地宣传提倡了科学民主是反对封建主义的前期的亲文化运动的堡垒,是急进的民主主义者的战斗堡垒,它所全力进行的反对封建主义思想斗争,客观上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扫清道路的作用,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一定的思想准备,在五四运动中的宣传又为五四运动指出了方向。
【关键字】陈独秀新青年新文化运动陈独秀创办《新青年》的社会背景及其意义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时,中国社会处于帝国主义加紧侵略时期,国内军阀统治黑暗,中国人民日益开化,进行着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发展资本主义。
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
北洋军阀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民主共和观念和尊孔复古逆流势不两立。
陈独秀创办《新青年》,喻示着一个崭新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陈独秀作为反封建的先锋者,满腔热血尽注一个新中国,他为了这个新中国辛苦奔走,创刊的《新青年》成了他进行革命的重要的一步。
陈独秀创办《新青年》的思想与事迹随着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传播,马克思主义逐步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成立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组织基础。
透过《新青年》的发展轨迹看其影响力
透过《新青年》的发展轨迹看其影响力作者:上官绪芹来源:《管理观察》2010年第01期摘要:陈独秀说,在中国要进行变革,“必须改变人的思想,要改变思想,需办杂志。
”他主创的《新青年》杂志,对社会的进步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陈独秀办报《新青年》推动旗帜一代宗师,仲甫先生;科学民主,二旗高擎。
南陈北李,建党丰功;晚年颓唐,浩叹由衷。
昔毛泽东主席“七大”评价,功过分明。
“五四运动总司令”、“创造了党”,两语千钧,可为墓铭。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陈独秀曾是毁誉相参的人物。
不过他确是近代新文化运动的旗帜,被毛泽东称为“五四运动的总司令”。
在建党之初,他又是国内一代先驱的启蒙者,他创办的《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及五四爱国运动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对中国现代社会的走向起着难以估量之作用,以至八十多年后的今天依然感知其影响而,一份刊物的创世,引发一场伟大的历史事件,并对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这在历史上是不多见的。
【1】陈独秀少年时便痛恨八股,为敷衍母亲而去应考,却高中第一名秀才。
进入20世纪后,陈独秀作为第一代赴日留学生,于1901年自费进入东京专门学校,即早稻田大学的前身,不久又进成城学校,即日本士官学校预备科。
回国后,陈独秀在上海、安徽等地参加反清革命运动,并创办民俗报刊,在当地曾是叱咤风云的人物,1915年6月中旬,在日本东京协助章士钊编办《甲寅》杂志的陈独秀,从同乡好友、时任上海亚东图书馆经理的汪孟邹的一封来信中,得知妻子高君曼患肺病需要治疗的消息后,遂辞别了章士钊,乘船返国。
在这次孤寂的海上旅途中,陈独秀思绪万千,从自己早年反清帝制的革命经历,联想到孙中山领导的二次革命失败后,窃国大盗袁世凯竟然逆历史潮流而动,正在北京加紧其复辟帝制的步伐,不禁感时伤怀,黯然落泪。
思虑再三,他认为要胜利完成救中国、建共和的历史使命,首先必须创办杂志,大力宣传民主革命思想,以启迪教育国民。
经过数月辛劳,《青年》杂志月刊第一期于9月15日由群益书社鼎力推出。
新文化是如何“运动”起来的——以《新青年》为视点
新文化是如何“运动”起来的——以《新青年》为视点引言:20世纪初期,在中国上演了一场思想解放的盛宴。
这场运动被称为“新文化运动”,它以自由思想和科学启蒙为旗帜,标志着中国近代文化的嬗变。
《新青年》杂志作为这场运动的代表,对思想解放和文化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以《新青年》为视点,探讨新文化是如何“运动”起来的,以及其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一、《新青年》的出版与革命思想的唤醒《新青年》于1915年5月创刊,背后是陈独秀等一批青年知识分子的努力。
这本刊物正式宣告了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新青年》以文化的角度,开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并倡导西方文化和理念的引进。
它为中国年轻人提供了一片放飞思想的广阔天空,激起了他们对积弱多年的传统文化的反思。
二、解放思想与知识的普及《新青年》倡导的主要是思想解放和知识的普及。
它呼吁年轻人要勇于独立思考,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寻求真理。
通过引进西方的科学、艺术、文化和哲学思想,以及自主创作的新诗、新小说等,使中国的青年开始了对自我解放的探索。
《新青年》提倡的自由思想鼓舞了一代年轻人,迅速传播并形成舆论,成为推动中国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
三、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反思在《新青年》的眼中,传统文化被视为束缚个人和国家进步的根源。
《新青年》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批判,指责其腐朽和愚昧,呼吁青年们要用科学的态度看待世界,用现代的眼光审视传统文化。
这种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反思,为中国社会带来了一次巨大的思想解放。
它也成为后来的“五四运动”和其他政治现象的导火索,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四、对妇女权益的呼唤与社会变革新文化运动倡导妇女的平等和权益,认为妇女应该获得教育和追求自我发展的权利。
《新青年》发起了普及妇女教育运动和反对妇女束缚的行动,为当时保守的中国社会带来了一阵强烈的冲击。
它使大批妇女觉醒,开始走上工作岗位和追求独立发展的道路。
这场觉醒也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变革,为妇女权益争取了更多的尊重和平等。
论文《新青年》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作用
《新青年》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作用一份刊物的创世,引发一场伟大的历史事件,并对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这在历史上是不多见的。
《新青年》以其与新文化运动及五四爱国运动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对中国现代社会的走向起着难以估量的作用。
具体说,《新青年》的开创,使它成为介绍新文化、新知识、新思想的园地。
在中国的近代,在一段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它反映了新文化知识分子的群体意志,成为中国思想的领导中心,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本文仅就《新青年》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作用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新青年》的创立《新青年》是在中国内忧外患极其严重的黑暗岁月诞生的。
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旗帜下进行的,它是中国人民长期以来对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清朝政府郁积着的愤怒和仇恨的大爆发。
这次革命使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朝政府在熊熊烈火中迅速地倒塌下去,"中华民国"在一片欣喜若狂的欢呼声中诞生。
人们沉醉在兴高采烈的狂欢中。
可是透过表面上热烈的景象,冷静地观察一下便不难看出:在这种现象背后却存在着严重的危机。
新生革命政权建立伊始,革命营垒内部便已呈现出一派分崩离析的混乱景象。
轰轰烈烈的一场大革命,只是赶走了皇帝,挂起了一块"中华民国"的招牌。
压在人民头上的封建军阀官僚政治机构,除换了个名称以外,几乎没有任何变动。
袁世凯窃国后,中国的封建势力与帝国主义相结合,掀起了尊孔复古的逆流,一时间,全国上下尊孔读经,祭孔祀天,熄灭了辛亥革命燃起的希望之火,黑暗重新笼罩大地。
在上述背景下,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对辛亥革命的失败进行痛苦的反思。
当时出现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激进民主派知识分子。
他们认为辛亥革命之所以流产,在于只进行了政治革命,而未进行伦理革命。
为了推进革命,建立真共和,1915年9月15日,由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第1卷第1号在上海正式出版发行。
不久,为避免与基督教上海青年会主办的《上海青年》杂志混名,遂从第2卷第1号起易名为《新青年》。
论五四时期新闻刊物的新闻理想及其对当代新闻工作者的启示
论五四时期新闻刊物的新闻理想及其对当代新闻工作者的启示五四时期是中国新闻史上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时期,新闻事业在此时期内形成了一个高峰,其中以《新青年》为代表的一批新闻刊物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有力地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和中国革命的发展。
本世纪以来,对五四时期新闻刊物的研究有不少,如:胡明的《<新青年>的创办与陈独秀的早期文章》、袁树平等的《<新青年>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何玲华的《<新青年>“反传统”的历史语境》等,对《新青年》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青年》与新文学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与探讨。
本文试图采用史论结合的研究方法,探讨以《新青年》、《每周评论》、《湘江评论》为代表的五四时期新闻刊物的新闻理想及其对当代新闻工作者的启示。
一、“五四”时期新闻刊物的发展概况中国新闻史的滥觞可追溯至商夏初建,但真正具有时代精神的新闻事业的开端恐怕还要从旧民主主义与新民主主义之争伊始,新闻理想是新闻人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务实求真的新闻理念,有专业主义,有客观性原则,更有对真理的追索。
五四运动前期,《新青年》、《每周评论》声名鹊起,地方的报刊有北京瞿秋白主办的《新社会》、天津周恩来主办的《天津学生联合会报》、湖南的《湘江评论》;后期又有党的机关理论刊物《共产党》,工人报刊《劳动节》(上海)、《劳动者》(北京)、《劳动音》(广东)。
二、“五四”时期新闻刊物的新闻理想1915年夏,在袁世凯卖国复辟的危难时局中,陈独秀独自回国即着手创办刊物,作为“救国新民”的舆论基地。
1918年与李大钊合办《每日评论》。
通过对这两个报刊的编撰,他成为新文化运动战线上的“总司令”、著名的政治活动家、报刊编辑和政论家。
1920年,作为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的核心人物,陈独秀亲自领导了《新青年》的改组,《劳动界》周刊、《共产党》月刊的创办和编撰工作。
当时的中国,真正可说是处于内忧外患之中。
新文化是如何“运动”起来的——以《新青年》为视点
新文化是如何“运动”起来的——以《新青年》为视点新文化是如何“运动”起来的——以《新青年》为视点说到中国近现代的文化运动,不得不提到《新青年》这一开风气之先的刊物。
《新青年》是在新文化运动兴起之际由陈独秀创办的,其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化思潮的转折点,也为中国现代化进程注入了新动力。
本文将以《新青年》为视点,探讨新文化是如何"运动"起来的。
作为中国现代青年文化的旗帜,《新青年》在开创性发言和引领潮流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首先,《新青年》从名称上就传递出一种新思维和新观念。
它摒弃了旧体制下的封建礼教感,解放了一代年轻人的思想。
在这一改变的背后,是对旧有文化的反思和对现实状况的不满。
这种革新的名字引起了广泛关注,年轻人们纷纷以《新青年》为标志和象征,形成了舆论导向的集中力量。
其次,《新青年》在内容上追求了一种新的表达和传播方式。
其内容包括了各个学科的最新观点和理论,以及对社会和政治现象的分析和解读。
它犀利地批判了封建文化和旧道德观念,以及无知和愚昧带来的腐败现象。
同时,它也引进了西方文化、哲学和政治思想,对现代性、科学性和民主性理念进行了宣讲和普及。
这种全新的内容和观点在当时的传媒中是罕见的,对读者起了很大的启发作用。
此外,《新青年》的发起还得益于背后支撑的强大社会背景。
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速度加快,西方文化的冲击也是不可避免的。
随着经济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年轻人逐渐获得了更多的机会去接触世界,他们也发现了自己生活的问题和困境。
《新青年》的创办恰逢其时,提供了一个平台,让年轻人们能够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从而聚集了越来越多的支持者。
此外,《新青年》还采取了一种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吸纳了各种新思潮,从而使得自身的影响力更加广泛。
它激励了大量的年轻人参与到社会进步的运动中,不仅广泛传播了新文化的理念,还带动了一系列社会变革。
许多著名的知识分子和革命先驱都与《新青年》有着紧密的联系,例如胡适、鲁迅等等。
论五四前夕《新青年》的影响力
时—— 陈独秀 于 1 9 1 7年 初 应 北 大 新 任 校 长 蔡 元 培
濂 在 给时处 巴 黎 的 蔡元 培 的 电 文 中就 强 调 : “ 国 事 渐平 , 教 育 宜急 … …用 特 专 电敦 请 我 公担 任 北 京 大
史 底蕴 , 但 当时 它也 不 可 避免 地 沾 染 了一 些 官 场 恶 习 。简言之 , 当 时 的北 大 算 不 上 是 一 个 读 书 的“ 理
想 国” , 甚 至 它 在 很 多方 面不 如 旧式 书 院 。时 为 北 大学 子 的顾 颉 刚就 曾对 其 同学们 之 间 盛行 的 “ 结 十
一
作人 直 言《 新青 年 》 只是 一 份 普通 刊 物 , 并 无 什 么过 人之 处 , 即使 是 由陈独 秀所 编辑 , 却也 是看 不 出什 么 特色; 至于胡 适 在其 发 文 所 倡 导 “ 文学革命 ” , 周 作
人 反而讥 讽胡 适 行不 及 言 , 即胡 适 所 写 的文 章都 还
摘
要: 《 新青年》 之所 以能从普通刊物 一跃 成为新 文化运 动的导 向刊物 , 得 益于北 大得 天独厚 的资源 以及 陈
独 秀 个 人 的 营 销 手 段 。 而在 五 四 运 动 前 夕 , 即 使 新 文 化 人 大 力 宣传 新 思 想 , 而 且 出于 对 现 实政 治 的 敬 畏 以及 个人 对 于权 位 的 追 求 , 主 张 新 旧调 和依 旧是 大 多数 学子 的选 择 。这 也 说 明 了新 文化 运 动 的局 限性 。
关键词 : 《 新青年》 ; 影响 力; 五 四前 夕
中 图分 类 号 : I 2 0 6 . 6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新青年申论作文
新青年申论作文作文:1920年,陈独秀撰写了《青年》杂志创刊词,为新青年开启了新时代。
100年后,新青年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迎来了新的使命和责任。
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我们应当秉持爱国主义精神,传承革命先烈的遗志,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社会的发展已经进入了跨越式的飞跃阶段,然而新青年所面临的社会问题也相应增多。
当前,广泛存在的腐败问题、环境污染问题、教育不公问题等,都需要新青年发挥自身的力量与智慧来解决。
作为新时代的先锋力量,我们应当关注社会问题,发声呐喊,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行动,为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
作为信息时代的青年,我们要利用新媒体的力量传播正能量。
新媒体给予了我们更广泛的舞台,也赋予了我们更大的责任。
我们要通过自己的知识和观点,引导社会舆论,传播健康文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同时,要正确对待信息泛滥和虚假信息的问题,做到明辨是非,增强自我防护意识。
青年群体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我们要提升自身的素质与能力。
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是青年成长的基础,我们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只有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才能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同时,要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者和践行者。
在国家建设中,新青年的参与和付出必不可少。
我们要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关心国家大事、民族大计。
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贡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青年人的力量是巨大的,只要我们肩负起责任、勇于担当,我们就能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新时代的新青年,要在党和人民的领导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积极进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让我们用青春的热情和激情,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新闻史 第五章 新闻事业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发展
(二)新青年
1915年9月15日,创刊于上海,16开, 月刊。初名《青年杂志》,第二卷 改名《新青年》
由于并未引起轰动,1916年2月15日, 《青年杂志》出满一卷6期,暂告休刊 1920年,《新青年》从9月1日起改组为 中共上海发起组织机关报。 1921年7月,改组为中国共产党理论刊物 1922年7月停刊
宗旨:“盖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
之修养,为本志天职。批评时政,非其旨 也。”
内容:批判封建的旧道德,抨击尊孔复
辟逆流,提倡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 新道德新思想;提倡科学,反对迷信;发 起文学革命,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 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
作用:在批孔反复辟中宣传科学民主;
在反顽固势力中提倡新文学运动;把宣传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反帝反封建相结合
第一节 《新青年》与新文化运 动
一、陈独秀和《新青年》的创 办
背景:
军阀混战,国内政治乱象丛生
国人思想出现倒退 资产阶级革命派和知识分子反思——国人 思想不觉悟,没能摆脱封建文化束缚—— 文化启蒙
(一)陈独秀
1879年出生于安徽怀宁的官僚地主家庭。 1896年考中秀才,次年去南京参加 乡试考举人,落榜。1903年创办《国民 日日报》1914年赴日,1915年回国着手 创办《新青年》
宗旨:主张真理,反对强权 内容:加强反帝反封建军阀的政治时事
报道评述
样式:以时事述评为主,有“国外大事
述评”、“国内大事述评”、“社论”、 “随感录”等栏目
作用: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系统
报道五四运动,支持并引导运动发展;支 持《新青年》的新文化运动
二、进步学生报刊的兴起
1.《湘江评论》,1919年7月14日创 刊于长沙,湖南学生联合会机关报, 主编为毛泽东,周报,以述评为主。
浅谈《新青年》发展历程及历史作用
浅谈《新青年》发展历程及历史作用《新青年》是在20世纪二十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在五四运动期间起到重要作用.该杂志发起新文化运动,并且宣传倡导科学(“赛先生",Science)、民主(“德先生”,Democracy)和新文学。
一份刊物的创世,引发一场伟大的历史事件,并对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这在历史上是不多见的。
《新青年》以其与新文化运动及五四爱国运动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对中国现代社会的走向起着难以估量的作用.具体说,《新青年》的开创,使它成为介绍新文化、新知识、新思想的园地。
在中国的近代,在一段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它反映了新文化知识分子的群体意志,成为中国思想的领导中心,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五四”新文化运动和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思想史上最重要的刊物之一。
“二次革命”失败后中国时局变化使陈独秀深受刺激,他认为在中国搞政治革命没有意义,而欲“救中国、建共和,首先得进行思想革命”。
经过努力,上海群益书社应允发行由陈主编的《青年杂志》。
《新青年》是综合性的文化月刊。
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
初名为《青年杂志》。
1916年9月1日出版第二卷第一号改名为《新青年》。
初期的《新青年》在哲学、文学、教育、法律、伦理等广阔领域向封建意识形态发起了猛烈的进攻。
陈独秀在改刊后的《新青年》第一期上发表《新青年》一文,号召青年做”新青年”。
他提出"新青年"的标准是:生理上身体强壮;心理上是”斩尽涤绝做官发财思想",而"内图个性之发展,外图贡献于其群”;以自力创造幸福,而"不以个人幸福损害国家社会”.李大钊发表《青春》一文,在文中揭露封建制度给中国带来的危害,并强调要寄希望于”青春中国之再生”;号召青年”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本其理性,加以努力,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为世界文明,为人类造幸福".1916年1月15日,陈独秀在青年杂志1卷5号发表一九一六年一文,号召国人从头忏悔,改过自新,一新其心血,以新人格,以新国家,以新社会,以新家庭,以新民族.同时批驳了纲常名教,号召青年为三个目标而奋斗:自居征服地位,勿自居被征服地位;尊重个人独立自主之人格,勿为他人之附属品;从事国民运动,匆囿于党派运动。
新文化是如何“运动”起来的——以《新青年》为视点
新文化是如何“运动”起来的——以《新青年》为视点新文化是如何“运动”起来的——以《新青年》为视点1915年,中国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转折点。
辛亥革命的胜利为国家带来了一丝新的希望,让中国人民看到了推翻封建专制政权的可能性。
然而,国家面临的各种困难和挑战并未迅速解决,社会与国家的现代化进程还远未到达一个令人满意的水平。
正是在这个时候,一本独特的杂志出现了,频频站在历史的前沿,引领中国文化进入一股全新的浪潮。
这本杂志即《新青年》。
《新青年》由陈独秀创办于1915年9月,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化的一次重大转变。
本文将以《新青年》为视点,探讨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首先,我们需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在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传统思想与观念的束缚逐渐被打破,西方现代思想的触动为中国人提供了解放思想的契机。
然而,其中并不乏一些愤世嫉俗的知识分子,他们认为中国的落后源于封建思想的压迫,追求着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
正是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新青年》应运而生。
《新青年》以其激进的态度和积极的思想在当时的知识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这本杂志不仅发表了大量优秀的文章和讨论,也提供了经济和政治上的观点。
它以一种公开的方式挑战了传统的封建道德观念和旧的社会制度,呼吁推翻旧有的文化体系,探寻国家振兴的道路。
此外,《新青年》还坚持以科学与进步为中心理念,呼吁学术自由、民主政治、女性解放和国家独立。
这些观点直接冲击了几千年来根深蒂固的思想意识形态。
它挑战了传统的儒家道德观念,尊重个人主义、普世价值观以及人权意识的重要性。
同时,它主张推翻封建家族制度,呼吁实现男女平等、女性解放,提出了新的社会伦理观念。
新思想的传播离不开它的倡导者和支持者的不懈努力。
陈独秀是这场运动的旗手,他不仅在杂志上发表了大量自己的文章,还亲自与其他知识分子接触,传递新思想。
他积极寻求与其他组织和团体的合作,通过组建国民党等组织,使新文化运动扩大其影响力。
《新青年》与“五四”新文学
《新青年 》与 ‘‘五 四’’新文学
文/黄 伶 蔚 曼 曼
摘 要 :1915年 ,陈独 秀在 上 海创 办 的 《青 年 杂 志 》 (第 二卷 改为 《新青 年 》 ),是 20世 纪 中国最 具 有影 响 力 的 综合 刊 物之 一 。 它在 中 国新 文化 运 动 史上 占有 着极 为 重要 的 位 置 ,为 “五 四 ”新 文 学 的发 生与 发展 提供 了广 阔的 平 台和 丰 厚 的 土壤 。 它刊 栽 了大量 的文 学理 论 和 文 学作 品 ,推 动 着新 文 学 的发展 ,成 为新 文 学运 动 的重 镇 。
关键词 : 《新青 年 》 “五 四” 新文 学 思想启 蒙 陈独 秀
《新 青年 》杂 志 在 中 国新 文 化 运 动 史 上 占有 着 极 为 貌 自第四卷 起发 生 了 巨变 ,成为 “五 四 ”新文 学运 动 的重
重要 的位 置 ,它 自诞 生之 日起 ,就 肩负 着思 想启 蒙 的时 代 镇 。该 卷共 刊载 96篇 作 品 ,其 中诗歌 、散 文 、戏 剧 的数 量
从 编 辑 排 版 上 看 , 自第 四 卷 开 始 , 《新 青 年 》所 有
自第二 卷起 改 名 为 《新 青年 》。陈独 秀 在 1917年 1月 出任 文 章均 采用 外文标 点 与符 号 ,运用 相对 规 范 。封 面 “新 青
北京 大学 文科 学 长之 后 , 《新 青年 》总 部迁 往北 京 ,但 印 年 ”标题 下方 采用法 文进 行标 注 ,具 有浓 烈 的时 尚气息 。
登 了介 绍 西方 文化 的文 章 和外 国文 学译 作 ,第一 卷刊 登作 说 、诗 、戏 剧 、记事 、其 他 、随感 录 、读 者论 坛 、通信 、
陈独秀与五四新文化运动_论文
陈独秀与五四新文化运动摘要新文化运动,是指1919年五四运动前几年间进行的一场思想启蒙运动,基本内容是提倡“民主”与“科学”。
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是20世纪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倡导者,是五四运动的思想指导者,是马克思王义的积极传播者,他创办的《新青年》杂志是当时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最主要的阵地。
关键词新文化运动《新青年》陈独秀《敬告青年》民主科学新文化运动,是指1919年五四运动前几年间进行的一场思想启蒙运动,以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为标志。
新文化运动继承了戊戌维新时期和辛亥革命时期的思想运动,并将中国近代思想启蒙运动推向了高峰。
与同时代大多数忧国忧民的年轻知识分子一样,陈独秀刚开始是倾心于康有为、梁启超的变法维新主张。
但在1901年赴日本留学后,他接触了大量的新思潮,思想上逐渐由维新转向了革命民主主义。
1915年,陈独秀从日本回国到上海。
面对封建复古思潮泛滥、袁世凯称帝的现实,他决定办一个“思想革命”的刊物,在政治革命之前,首先“革中国人思想的命”。
经过短时间的筹备,《青年杂志》诞生了。
二十世纪初,民主与科学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还是两个陌生的词。
而陈独秀则在《敬告青年》和以后的一系列文章中,首先提出了反对封建复古思想,主张民主主义的要求,倡导“科学与人权并重”。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就是提倡“民主”与“科学”,也就是把“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 (科学)请到中国来,以民主和科学为武器,全面“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陈独秀语)。
提倡民主,就是提倡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以法国为榜样,反对君主制和军阀独裁,反对为专制独裁政治服务的封建伦理道德。
陈独秀十分崇尚西方的人权平等、民主自由,热切希望中国能推翻封建专制,实行西方国家的政治民主、信仰民主、经济民主、社会民主和伦理民主等。
提倡科学,就是提倡看待客观事物的科学态度,反对迷信、盲从和武断,树立起积极、进取和科学的精神。
《新青年》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影响
脱离了 “ 书籍 ”传播 , 而广泛 地进 入 “ 报
同、 章 士钊 、 周作 人等 。 从第 4卷 第 1号
起, 《 新青年 》 进一步发展为同人 刊物 , 进
一
改造 ”等社 会主 义倾 向 的思 想 , 是《 新青
年》 作 者群思想变化 的先兆。 《 新青 年 》 作者 、 读 者群阵 营也发 生 了分 化。 以李大钊 、 陈独秀为代 表 的知识
的《 新青 年 》 来说, 这个影 响第 一体 现在 进一 步扩 大和凝聚了 《 新青 年 》 进步知识
知 闻啦j 蟹 ,
2 o 1 3 年 第1 1 # 1 1 0 7
N E W S W O R L D I 媒介纵横
分子群 ,如第 3 、 4卷新加 入的教员 钱玄
“ 尊 重 劳 动 ”、 “ 主 张 的 是 民众 运 动 社 会
刊”的结合。 从第 4卷 开始 , “ 新青年杂志 也从 边缘位 置渐渐走 向 中心舞 台 ,一个
分子对 下层社 会 的认 识和使 用 的手 段都 青年 》 迁 到北京落 户北 大 , 形成 “ 一 校一
《 新青年 》 的时代 正悄然降临 。 ” ④ 蔡元培
校长大力改革 , 在“ 兼容并包”的原则下 ,
刊” 新 型传播生存模式 , 新思想借 助新媒
介优势 , 在思想传播速度 、 社会影 响力 、 广 泛程度上都发 生了深刻变化 。 从知识分子 选择 不同的道 路来 看 , 新思想在传播中发
体推 动现代进 程 的知识分 子们处 于社会 青年 》 在创办初期并 没有立 即引 起强烈 的边缘化 , 还无 法凭借此新兴宣传武器重
新整合混 乱的社会 秩序 。 总的来说 , 知识 有 了新的认知 和觉醒 。
浅析《新青年》与五四新文化运动
也 ”是 以 思 想 启 蒙 为 根 本 出 发 点 , 是 随 着 情 况 的不 断 , 但
演进 , 最终 却 成 为 了 中 国 共 产 党 的 思 想 理 论 基 础 刊 物 。 成
《 青 年》 一 卷 里 就 有 陈 独 秀 总 编 发 表 的 一 篇 名 为 新 第 《 代 欧 洲 文 艺 谈 》 文 章 , 独 秀 高 度 概 括 了 欧 洲 文 学 现 的 陈 从 古 典 主 义 、浪 漫 主 义 、现 实 主 义 到 自然 主 义 的 演 化 轨
们 的 权 力 受 到 动 摇 。新 文 化 运 动 就 是 为 了反 这 种 压 迫 的 文 化传 统 而 兴起 的 。 提 倡 科 学 精 神 , 究 以 真 、 、 来 它 讲 善 美 宣 扬 这 个 世 界 发 展 的 最 终 归 宿 , 目前 的 黑 、 、 是 站 而 恶 丑
想 , 终 将 这 种 思 想 引 入 到 中 国 的现 实 状 况 。 单 一 的 学 最 从 习 到 结 合 实 际 的运 用 , 是 一 种 形 而 上 的 进 步 。 这 胡适 曾 说
争 是 不 可 想 象 的 , 么第 一 次 革 命 也是 不 切 实 际 的 。 四 那 五 运 动 给第 一 次 革 命 准 备 了一 场 舆 论 , 准备 了 人 心 . 备 了 准
充 分 的 战 斗思 想 , 同时 也 准 备 了指 挥 战斗 的人 才 。
演 化 成 两 种 政 治 力 量 的对 抗 。 是 在 这场 文学 革 命 中 , 但 也 有 着 那 么 短 暂 的 一段 时 光 .文 学 作 为 人 生 嗜好 之 最 高 尚 者 , 一 次 将 审 美 推 至 了首 要 地 位 . 艺 的独 立 价 值 自此 第 文
《新青年》与“五四”新文学
《新青年》与“五四”新文学作者:黄伶蔚曼曼来源:《传媒》 2018年第5期摘要: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的《青年杂志》(第二卷改为《新青年》),是20世纪中国最具有影响力的综合刊物之一。
它在中国新文化运动史上占有着极为重要的位置,为“五四”新文学的发生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丰厚的土壤。
它刊载了大量的文学理论和文学作品,推动着新文学的发展,成为新文学运动的重镇。
关键词:《新青年》“五四”新文学思想启蒙陈独秀《新青年》杂志在中国新文化运动史上占有着极为重要的位置,它自诞生之日起,就肩负着思想启蒙的时代重任,其功用性、政治色彩极为浓厚。
但《新青年》和“五四”新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新文化运动期间,《新青年》刊载了大量的文学理论与文学作品,推动了“五四”新文学发生与发展。
一、《新青年》的创办与概况《新青年》由陈独秀于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办,每月发行1号,6号辑成一卷。
第一卷名为《青年杂志》,自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
陈独秀在1917年1月出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之后,《新青年》总部迁往北京,但印刷地点仍在上海。
在中断了4个月后,《新青年》1918年1月15日复刊并出版第四卷1号。
此时经过改组后,杂志的编委会由李大钊、胡适、周作人等轮流编辑,此后鲁迅也加入到编辑队伍当中。
从文章数量来看,在创刊伊始,《新青年》就大量刊登了介绍西方文化的文章和外国文学译作,第一卷刊登作品共149 篇,其中有关西方文化和外国文学的译作就有19篇。
《新青年》前七卷共刊载644篇作品,其中关于文学的作品共171篇,占所有文章总数的五分之一。
其中,二卷、三卷的文学作品总数分别为18篇和16篇,占文章总数的十分之一。
而在“五四”运动开始后,《新青年》的风貌自第四卷起发生了巨变,成为“五四”新文学运动的重镇。
该卷共刊载96篇作品,其中诗歌、散文、戏剧的数量有36篇,若将文艺理论方面的文章包括在内,关于文学的文章数量足足占据了第四卷文章总数的四分之三。
陈独秀在五四运动过程中的舆论导向作用探微
劳工热情洋溢的赞美;也包括胡适“高度”肯定了
然而,陈独秀的行动并非一帆风顺。自新文
美国所发挥的作用。在欢呼胜利的各种声音中, 化运动以来,陈独秀的确成了在舆论上颇具影响
陈独秀似乎显得异常沉默,但恰恰是他注意到了 力的人。当今天人们回望这段历史时,往往充满
一个与众不同的角度。1918年 11月 15日,他在 溢美之词,进而认为新思想在当时的社会尤其是
动的发展指引方向提出见解,以求方家斧正。
一、陈独秀在五四运动前的舆论准备
1918年 12月,陈独秀为了迎合当时大众的 爱国热情和舆论取向,更加及时地报道国内外的 最新动态,更 深 入 地 评 论 时 政 以 达 到 唤 醒 国 民、 参与政治的目,创办了《每周评论》杂志。从此以 后,这份以 “主 张 公 理,反 对 强 权 ”为 办 刊 宗 旨 的 杂志,[2](P221)成为陈独秀宣传自己的政治观点,批 评当局政府和国内外重大事件的最主要的途径 之一,也是 五 四 之 前,陈 独 秀 进 行 舆 论 准 备 的 重 要阵地。但实 际 上,在 《每 周 评 论 》创 刊 之 前,陈 独秀就已经为自己的舆论 宣 传 定 下 了 一 个 “基 调”。
授,世界史博士,主要从事中共党史研究; 祝 彦(1964—),男,江西新干人,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共党史研究。
98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起来;包括蔡元培对十几万远赴欧洲的中国 国的面貌。
其搬迁到了中央公园,也就是今天的北京中山公 用的态势。但是,对新文化运动反对最为激烈的
园,并将牌坊的名称改为“公理战胜”。这件看似 保守派,也同样集中在北京大学,也同样创办了
关于青年节的作文:陈独秀:五四运动仍在进行之中
关于青年节的作文:陈独秀:五四运动仍在进行之中五四运动固然直接由巴黎和会引发,但这场反帝爱国运动没有呈现出义和团式的民族主义狂热,不能不说与新文化运动开创了开放的世界视野有关陈独秀天生是一个具有叛逆性的知识分子,向来不惮以异端的姿态表现其自由精神。
这种叛逆性格,使陈独秀的一生富于悲剧传奇的色彩。
五四时期,他的声誉和影响力达到顶点,此后,从个人遭遇而言,陈独秀为他的作为付出了代价。
新文化运动意在革新中国传统文明,为中国带来了各种学术思潮、思维方法,以及民主、科学、个性解放等观念;新文学运动提倡口语写作,使知识分子开始走上平民化道路。
五四反帝爱国运动是前两个运动合乎逻辑的突发形式。
陈独秀之于五四,若以精神教父相称,应属恰当。
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即以文化革新为宗旨:惟属望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巴比伦人往矣,其文明尚有何等之效用耶?1912至1914年间,北洋政府颁布了一系列限制公民权利的法律和政令,舆论空间其实有限。
正是在有限的空间里,《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和新文学运动几乎唯一的堡垒,五四新学人通过《新青年》发表社会、文化主张的同时,形成了一个对学生界具有影响力的思想集团。
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月刊1917年初,陈独秀出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
如果说《新青年》是新知识分子的舆论基地,北大则是新知识分子的聚会所。
在北大期间,陈独秀似乎经历了一次思想转变,《新青年》逐渐脱离避免直接开展政治批评的轨道,越来越多地批判北洋政府,主张开展群众运动。
次年冬陈独秀与李大钊教授显示出了更深的投合,一起创办了时评刊物《每周评论》。
在此前后,陈独秀和李大钊还协助北大学生创办了《新潮》月刊。
这份学生刊物以批判的精神、科学的主义和革新的文词为原则,它的创办证明新知识界对学生的思想影响。
陈独秀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的种种主张,招致保守势力的强烈不满。
压力之下,陈独秀于1919年3月辞去北大文科学长职务。
陈独秀去职,隐约传达出五四前夕社会紧张而充满硝烟味的气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人疾之不能默,丘疾之不能伏
——以“陈独秀与《新青年》为例浅谈新闻媒介对五四运动的影响714602210155 姜鹏
一、五四运动与中国人的自我救赎
人们常常从整体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角度来评判五四运动。
这导致了对这场不是事先计划好的复杂事件简单化的观点,因为这一事件是不能从这些角度来分析的。
随着旧政治结构和农业经济迅速解体和新的本国工商业的兴起,士绅、地主、官僚为维护他们共同利益而形成的传统联盟开始崩溃,并由一个新形成的联盟取而代之。
由此新知识分子对统治势力开始了反叛。
青年知识分子对传统的思想、制度和习惯,以及地主和官僚的利益举起了义旗。
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的反帝活动得到了工人、商人和实业家们的支持。
在这种社会秩序的变革中,知识分子首先开始在思想意识方面开始对现状的反叛。
我们可以将这种变革称之为革命或背叛。
在整个中国近代的历史中,从没有一个时期的人们像这个时期的青年人一样对新的知识和思想有着如此的渴望;在这个时期,新的标准开始形成,整个知识阶层的人生观、世界观都有了扩大和改变。
而作为思想传播的媒介工具,报刊杂志起到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二、思想启蒙与《新青年》的创办
从1915年冬到1917年夏,两次帝制运动使全国陷入骚乱之中,旧派官僚和士绅忙着准备即位复辟和宣扬儒家信条;不明真相的群众当中散播着“天子重归”的谣言;新建的民国遭受着外侵的国耻和内政的阴谋,整个中国又陷入混乱不堪的局面。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一大批的海外归国知识分子带回了他们救亡图存的新观念,这其中就包括1915年从日本回国的陈独秀。
同年秋天,陈独秀创办了《青年杂志》,即新青年的前身。
陈独秀认为:“只有在中国人民,尤其是青年人觉醒之后,只有在旧社会和旧文明有了基本改变之后,中国才有解脱军阀桎梏的可能”。
正如陈在创刊号的首篇《敬告青年》中所说:“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
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
予所欲泣涕陈词者,惟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
他又进而提出青年行动的六大原则即:“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其根本目的就是攻击守旧主义,并打倒没有价值的传统。
三、《新青年》的改革与创新
正如陈独秀所期盼的,轰轰烈烈的批判与改革开始了。
《新青年》首先开始倡导民主与科学,批判孔教与礼法,正如陈在《新青年》上撰文所说:“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的世界。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陈独秀在《新青年》上提倡求实态度和理性主义,反对神权,反
对愚昧、迷信、盲从和武断。
1916年陈又在《新青年》上发表《驳康有为致总统总理书》、《宪法与孔教》、《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等文章,掀起一场批判孔教儒学的运动。
陈认为:“盖主张尊孔,势必立君;主张立君,势必复辟”。
而根据“道与世更”的原则,既然提倡共和,那么就必须反对把孔教入宪。
由此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打倒孔家店的运动。
与此同时为了配合思想界掀起的打倒孔家店运动,《新青年》开始倡导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倡导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发起一场文学革命。
1917年1月《新青年》刊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一文,同年2月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支持胡适提倡的由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旗帜鲜明的提出了文学改革的主张。
他说:“今欲革新政治,势不得不革新盘踞于运用此政治者精神界之文学”。
从这以后,《新青年》陆续发表了鲁迅的《孔乙己》、《药》等小说和20多篇白话小说和杂文,以及郭沫若的《女神》等白话文学作品。
由此,在《新青年》的影响下,国内的进步刊物、报纸、乃至中小学课本全部开始采用白话文。
与打倒孔家店和白话文革命一并出现的,还有给未来中国带来希望的马克思主义。
俄国十月革命后,在李大钊、陈独秀等人的主持下,《新青年》成为了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
1918年11月《新青年》发表了李大钊的《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克主义的胜利》等文章,歌颂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在这之后,《新青年》又相继刊登了马克思主义的相关文章,系统阐述了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理论。
由此,中国的青年知识分子开始通过《新青年》了解到了救亡图存的新的历史进路。
四、《新青年》等新闻媒介对五四运动的影响
《新青年》使中国近代的知识分子和青年通过对近代西方文明和政治制度的经验学习和价值肯定,告别了旧中国的制度、文化和伦理;而知识分子和青年也因为社会历史的激烈变动,不断地进行自我启蒙与再启蒙,从而理解“世界之生存”的深刻矛盾以及中国的现实处境,开始接纳社会主义的思想资源,与新的主体力量相结合,从而告别西方资本主义近代文明及其霸权,终结了“主人”与“奴隶”的循环。
借用尼采的话来说,《新青年》在当时的历史境遇中起到了“重估一切价值”的作用,即它不仅包含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审视与批判,同时也包括了对于现代西方启蒙思想的审视与批判。
而正是这种批判使得《新青年》在文化实践上导向对现代文明的再造,从而构成了现代中国文化起源中最宝贵的组成部分。
总体来说,《新青年》等新闻媒介对五四运动时期青年知识分子思想意识的引导几乎决定了以后几十年中国的思想、社会和政治的发展。
而在这场思想骚动中开始形成的深刻的社会和民族意识一直长盛至今。
“五四”以后,新知识分子继续和更强烈地要求现代“科学文化”,要求有一个有效力的政府以保证多民族国家大家庭中各民族的独立和平等。
历史表明,“五四”时期中国知识分子头脑中所种下的破除偶像的种子是不能被轻易除去的。
民主在人们心目中赢得了崇高的声誉,中国近代的历史自五四运动后揭开了新的篇章。
参考文献
《中外新闻史概要》,谢金文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五四运动史》,周策纵著,岳麓书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