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新青年》
陈独秀与新青年
陈独秀与《新青年》——论《新青年》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宁波广播电视大学余雷【摘要】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思想家、政治家、编辑学家。
由他创办的《新青年》对中国人民起了启蒙作用,更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陈独秀以他在新文化运动中的领袖地位,在当时受到全国进步青年的敬仰。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的各种政治思潮差不多都与《新青年》有关。
《新青年》在一定意义上塑造了现代中国,也影响着当代中国。
《新青年》杂志在中国现代社会文化形态转型中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
本文通过文化、政治、载体等方面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展望未来前景的基础上,论证了《新青年》对新文化运动的提供了思想上、政治上的依托,也使新文化运动的产生成为了可能。
《新青年》早期地宣传提倡了科学民主是反对封建主义的前期的亲文化运动的堡垒,是急进的民主主义者的战斗堡垒,它所全力进行的反对封建主义思想斗争,客观上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扫清道路的作用,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一定的思想准备,在五四运动中的宣传又为五四运动指出了方向。
【关键字】陈独秀新青年新文化运动陈独秀创办《新青年》的社会背景及其意义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时,中国社会处于帝国主义加紧侵略时期,国内军阀统治黑暗,中国人民日益开化,进行着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发展资本主义。
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
北洋军阀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民主共和观念和尊孔复古逆流势不两立。
陈独秀创办《新青年》,喻示着一个崭新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陈独秀作为反封建的先锋者,满腔热血尽注一个新中国,他为了这个新中国辛苦奔走,创刊的《新青年》成了他进行革命的重要的一步。
陈独秀创办《新青年》的思想与事迹随着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传播,马克思主义逐步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成立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组织基础。
_新青年_的历史贡献与历史意义
。 ”
我们 纪 念 《 新 青年 》 的 创 刊
,
主要
。
年 》的这一 创办宗 旨 使它集 合 了 陈独 秀
钊
、
李大
有 这 样 三个 方 面 首先
,
鲁迅
、
胡适
,
、
周 作人
、
钱玄 同
,
、
刘半农等各
我 们要 永 远 高 举 马 克 思 主 义 旗 帜
。
方 面 的 思 想 领袖和 爱 国 知识分 子 与 民 主 的旗 帜 呼喊
一 文 中写 道
,
《 新 青年 》虽 然 只 有 短 暂 的时 光
国 革 命 的历史 中 的 重 大 贡 献 不 可 磨 灭
但它在 中
。
它 的精神
。
青年 》 卷
亡
,
“
欲 图 根本 之 救
正是 《 新青
、
依然 在 闪 耀着光 芒
天
,
,
在 激 励我 们
,
鼓舞 我 们
我认 为
,
今
所需乎 国 民 性 质行 为 之 改 善
核 心 的 时 代精神 之 一 列
。
最
想
,
在 他们 的 指引 下
、
中 国 共 产党 不 但取得 了新 而且 也 探索 出 了一 条社会
五 四运 动 以来
、
,
广 大爱 国
,
民 主 主义 革 命 的 胜利
青 年在 党 的 领导 下 始终 站在 民 族解放 斗 争 的最前
主义 革 命
建设 和 改 革 的成 功 道路
提倡新 文学
反 对 旧 文学
斗 争锋
,
尽 的 介绍
《新青年》开始从思想层面探索向西方学习
《新青年》开始从思想层面探索向西方学习《新青年》作为-部综合性的月刊,五四新文化运动和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思想史上最重要的刊物之一,可以称其为影响了20世纪中国的一代名刊。
作为中国共产党成立早期最重要的理论阵地,它的创建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提供了很好的舆论宣传,它所开辟的“马克思研究号”发表了以《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为代表的一系列研究和介绍马克思主义以及苏联革命的文章。
陈独秀创办《新青年》,原名为《青年杂志》,1916年9月1日易名《新青年》出版。
陈独秀在改刊后的《新青年》第一期上发表《新青年》一文,召青年做“新青年”。
他提出“新青年”的标准是:生理上身体强壮;心理上是“斩尽涤绝做官发财思想”,而“内图个性之发展,外图贡献于其群”;以自力创造幸福,而“不以个人幸福损害国家社会。
”初期的《新青年》在哲学、文学、教育、法律、伦理等广阔领域向封建意识形态发起了猛烈的进攻。
一、《新青年》产生之前的中国人革命思想《新青年》产生之前的新闻传播刊物,可以概括为以严复、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章炳麟等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发表新思想、新文学的天下。
这些前一时代学人所鼓吹的进化论、变法、革命等源于西方的社会政治思想对国人革命的方向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力,对探索出一条成功的革命道路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也应同时看到,当代思想史进入到“五四”阶段时,这些老一辈人物的思想已成为旧时代的产物。
康有为与章炳麟两人可以说是占据清末民初思想界的中心地位的人物,在那个时代,二人的文章著作、泼墨挥毫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但随着历史的推进,以康有为、章炳麟为代表的思想策略已成为落在时代后面的陈旧思想,成为保守的象征。
康有为提倡孔教的至高无,上的价值,与当时“打倒孔家店”恰恰是针锋相对、不符合大众主流的内容;而章炳麟反对白话文的运用,主张习读古经,也是与时代脱节,违背时代大主流,和新思潮背道而驰的。
于他们二人之间只有少数人能够体会的津津有味的今古文问题的讨论,除了少数的专门学者之外,更是引不起一般青年知识分子的兴趣了,也因此逐渐远离了时代的大方向。
名词解释《新青年》
名词解释《新青年》
《新青年》是中国现代史上一本重要的文化杂志,创办于1915年9月,由陈独秀担任主编。
这本杂志标志着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开端,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大的思想启蒙运动。
《新青年》的创刊目的是倡导新文化、新思想,以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变革。
该杂志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政治、文学艺术、经济学等各个领域的文章,旨在启发读者的思想,引导他们关注社会问题,并思考如何改变中国的传统封建思想与制度。
在《新青年》的影响下,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反思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积极推崇科学、民主和个人自由。
该杂志提倡的思想和理念影响了一整代人,催生了中国现代化的种子。
《新青年》在发表了一系列重要文章后,逐渐成为了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旗帜性刊物。
其中最著名的一篇文章是陈独秀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这篇文章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意义,引发了一场激烈的思想争论。
《新青年》还为一些著名的学者、作家提供了发表论文的平台,其中包括胡适、鲁迅、周作人等。
这些人物的思想和作品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新青年》的出版历程并不顺利。
由于其激进的思想和观点,杂志多次遭到封禁、查封,甚至于陈独秀本人也被关押。
尽管如此,该杂志仍然坚持不懈地发表了大量积极进步的思想和观点,对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总的来说,《新青年》是中国现代史上一本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杂志。
它通过倡导新文化、新思想,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变革,为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它不仅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标志,也是一次重大的思想启蒙运动,为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文学
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文学陈独秀所写的发刊词《敬告青年》。
1916年9月1日,《青年杂志》易名《新青年》出版。
陈独秀在改刊后的《新青年》第一期上发表《新青年》一文,号召青年做"新青年"。
他提出"新青年"的标准是:生理上身体强壮;心理上是"斩尽涤绝做官发财思想",而"内图个性之发展,外图贡献于其群";以自力创造幸福,而"不以个人幸福损害国家社会"。
李大钊发表《青春》一文,在文中揭露封建制度给中国带来的危害,并强调要寄希望于"青春中国之再生";号召青年"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本其理性,加以努力,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为世界文明,为人类造幸福"。
10月1日,陈独秀针对康有为一意要把孔教订为国教的论调,在《新青年》二卷二号上发表《驳康有为致总统总理书》一文。
文章指出孔教和帝制的关系,说"别尊卑、重阶级、事天尊君"这些孔教思想,正为历代帝王所利用。
定孔教为国教,不但违反思想自由之原则,而且违反宗教信仰自由之原则。
他认为民主国之祀孔,正如主张专制国祀华盛顿、卢梭一样的荒诞不经。
1917年 4月《新青年》第三卷第二号毛泽东以"二十八画生"的笔名发表了一篇体育论文—《体育之研究》。
文章首先对体育的涵义作了科学的解释:"体育者,人类自养其身之道,使身体平均发达,而有规则次序之可言者也"。
他指出:知识和道德诚然可贵,但身体也很重要。
身体犹如"载知识之车"、"寓道德之舍","无体是无德智也"。
他强调指出,"密如牛毛"的繁重课程,对学生只能起到"蹂躏其身而残贼其生"的严重危害作用。
浅谈《新青年》发展历程及历史作用
浅谈《新青年》发展历程及历史作用《新青年》是在20世纪二十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在五四运动期间起到重要作用。
该杂志发起新文化运动,并且宣传倡导科学(“赛先生”,Science)、民主(“德先生”,Democracy)和新文学。
一份刊物的创世,引发一场伟大的历史事件,并对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这在历史上是不多见的。
《新青年》以其与新文化运动及五四爱国运动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对中国现代社会的走向起着难以估量的作用。
具体说,《新青年》的开创,使它成为介绍新文化、新知识、新思想的园地。
在中国的近代,在一段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它反映了新文化知识分子的群体意志,成为中国思想的领导中心,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五四”新文化运动和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思想史上最重要的刊物之一。
“二次革命”失败后中国时局变化使陈独秀深受刺激,他认为在中国搞政治革命没有意义,而欲“救中国、建共和,首先得进行思想革命”。
经过努力,上海群益书社应允发行由陈主编的《青年杂志》。
《新青年》是综合性的文化月刊。
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
初名为《青年杂志》。
1916年9月1日出版第二卷第一号改名为《新青年》。
初期的《新青年》在哲学、文学、教育、法律、伦理等广阔领域向封建意识形态发起了猛烈的进攻。
陈独秀在改刊后的《新青年》第一期上发表《新青年》一文,号召青年做"新青年"。
他提出"新青年"的标准是:生理上身体强壮;心理上是"斩尽涤绝做官发财思想",而"内图个性之发展,外图贡献于其群";以自力创造幸福,而"不以个人幸福损害国家社会"。
李大钊发表《青春》一文,在文中揭露封建制度给中国带来的危害,并强调要寄希望于"青春中国之再生";号召青年"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本其理性,加以努力,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为世界文明,为人类造幸福"。
《新青年》推动国人思想进步十一年
険凝|XIANGCHAOa《新青年》推动国人思想进步十一年Q张家康一份1915年创刊于上海的综合性文化杂志,在长达10年多的时间里,风靡京沪、传播全国。
这份杂志就是《新青年》。
《新青年》创刊于1915年9月,终刊于1926年。
它所揭樂的文学革命,所开启的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启蒙,推动着时代巨变的步伐。
如毛泽东所说:“那个时候有《新青年》杂志,是陈独秀主编的。
被这个杂志和五四运动警醒起来的人,后头有一部分进了共产党……”由《青年亲志》到《新青年》1915年6月中旬,陈独秀从日本回国来到上海,想办一份杂志,在国人中进行思想革命。
他说:“要改变思想,须办杂志。
”9月15日,《青年杂志》由陈独秀创刊于上海,这是份综合性文化月刊,每号约100页,6号为1卷,后因与上海基督教青年会的《上海青年杂志》同名而改名为《新青年》。
在创刊号上,陈独秀大声疾呼:“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杂志刊登的文章所涉主题广泛,有鼓吹法兰西文明的,有论述民本主义的,有推崇达尔文逬化论的。
杂志还明确批判儒家的“三纲”及封建的伦理道德。
几乎在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的同时,1915年9月17日,留学美国康奈尔大学的胡适在写给安徽同乡好友梅光迪的诗中云:“神州文学久枯馁,百年未有健者起。
新潮之来不可止,文学革命其时矣!吾辈势不容坐视,且复号召二三子……”文学革命的口号由此提出。
陈独秀也认为“文学者,国民最高精神之表现也”,有意改良文学。
1916年2月23日,胡适在致陈独秀的信中说:“今日欲为祖国造新文学,宜从输入欧西名著入手,使国中人士有所取法,有所观摩,然后乃有自己创造之新文学可言也。
”8月13日,陈独秀复信胡适:“尊论改造新文学意见,甚佩甚佩。
足下功课之暇,尚求为《青年》多译短篇名著若《决斗》者,以为改良文学之先导。
”一个要“造新文学”,另一个要“改良文学”,他们共同担负起革故鼎新的文化使命。
《青年杂志》出版第一卷后,因故停刊6个月。
《新青年》封面信息
《新青年》封面信息五四运动90周年的时候,很多中学出的高考历史模拟试卷中都有这么一道题:《新青年》杂志的封面上印着"La Jeunesse",就是法语"青年"的意思。
人们经常用它的副题"La Jeunesse"来称呼它。
这个副题的选择不是偶然的,因为:A.陈独秀曾留学法国,喜欢法语B.这本杂志是和法国人合编的C.上海是法租界,因此出版时附上法语D.当时中国思想界深受法国思想的影响那么,陈独秀为什么会使用La Jeunesse这个法语刊名呢?五四时期在法国留学的李璜先生(属于右翼人物,在法国参与创立中国青年党,1949年后去香港)在他所著《五四运动与少年中国学会》一文中这样写道:有人說,陳獨秀曾於一九○七至一九一○在法國留學三年,這個話是不確實的。
我問過留法前輩李石曾先生,他最留心法國留學生事,他答我不確。
陳獨秀並不會說一句法語,這是胡適之告訴我的;因為新青年出版之初,本名「青年雜誌」,其實在封面上印有一個法文字La Jeunesse,所以我才問詢陳獨秀是否懂法文,問了之後,才知道這是偶然用上。
陈独秀的确不曾去法国留学,也不会说法语,但他为《青年杂志》取法语名La Jeunesse 却并不是如李璜先生所说的那样出于偶然。
陈独秀多次赴日,在那里接触到法国等西欧文化。
1915年夏,陈独秀回到上海,住法租界嵩山路吉谊里21号,9月15日创办了《青年杂志》(La Jeunesse),自任总编辑。
这期杂志共刊登18篇文章,有时政评论文章,着力于西方文化思想的评介和中西文化之比较,如高一涵作《共和国家与青年之自觉》、汪叔潜作《新旧问题》等;有阐述西方近代化历史的文章,如《现代文明史》、《世界说苑》等;还有屠格涅夫的小说《春潮》,以及美国钢铁大王卡耐基(封面人物)的长篇传记,作为"艰苦力行之成功者"的典范。
这期杂志中最重要的一篇文章就是陈独秀的《法兰西人与近代文明》(全文附后)。
新青年创刊及主编陈独秀
新青年创刊及主编陈独秀《新青年》(第1卷名《青年杂志》),1915年9月15日创刊于上海。
当时,中国正处于深重的内忧外患之中。
在政治上,北洋军阀袁世凯窃取了国家政权,进而加紧策划复辟帝制。
在思想文化上,竭力提倡封建道德和尊孔读经的旧文化,鼓吹复古思想,宣扬鬼神迷信,严重阻碍了人民的觉醒。
现实的教训引起先进人士的深思,曾经追随辛亥革命的一部分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认为,要在中国实现民主共和政治,必须首先从思想启蒙着手,广泛开展一个“改造国民性”的思想运动,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取代封建主义思想,来唤起民众。
他们开始从先前热衷于旧政党政治活动转向从事思想启蒙运动。
《新青年》就是在上述历史背景和指导思想下创办起来的,它的出现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在新文化运动中,《新青年》成为主要阵地。
《新青年》杂志是16开月刊,每出满6号为一卷,从创刊到1922年7月止,共出刊9卷54号。
陈独秀(1879~1942),《新青年》的创办人、主编、主要撰稿人,字仲甫,笔名三爱、实庵、?眼等,安徽怀宁(今属安庆市)人。
他出生于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
1896年考中秀才,次年又赴南京考举人,落榜。
由于受到康有为、梁启超发动的维新变法的影响,他抛弃了传统的仕宦旧途,转而走向寻求西方新学,从1901年他21岁起的五六年中,多次东渡日本求学考察,接受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影响。
同时,在国内外组织团体,创办报刊书社,1903年在上海协助章士钊等创办《国民日日报》,担任编辑。
1904年在安庆(后迁芜湖)与人合作创办并主编《安徽俗话报》半月刊,1914年,在日本东京协助章士钊编辑《甲寅》杂志。
他为报刊撰写时论,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反对封建专制,激励国民的志气,克服“奴隶根性”。
1915年夏,在袁世凯卖国复辟的危难时局中,陈独秀回国即着手筹办《新青年》,由上海群益书社印刷发行,作为“救国新民”的舆论基地。
1918年与李大别等合办《每周评论》。
《新青年》“反传统”的历史语境(一)
《新青年》“反传统”的历史语境(一)【内容提要】《新青年》杂志,是五四精英进行新文化启蒙的主要舞台,也是我们今天认识和研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文本,更是有关“反传统”问题讨论的重要原典。
置于具体的历史语境中加以审视,应有助于更为深刻地理解与反思《新青年》的“反传统”问题。
【关键词】《新青年》反传统时代精神儒者三纲同而不同关于《新青年》反传统问题的讨论,几近持续了一个世纪。
随着世事风云的变幻和现代社会的演进,尤其是进入新时期以后,人们关注这一历史命题的热情有增无减,不但立论的立场、讨论的方法以及深入的层面日趋丰富多样,而且相关的新见、独见也时有面世;倾向不一的观点,不说它剑拔弩张也可谓分庭抗礼。
笔者主张把问题回置于具体的历史语境之中来加以审视,以下几方面尤为值得注意。
一从《新青年》激烈的反传统倾向的缘起与渊源来看,它是与“变局”发生以来励精图治、自强自新的社会潮流一脉相承的。
《新青年》主张反传统,这是古老的中国在西方异质文明挑战下的必然反应,是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社会变革情势发展的必然,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辛亥革命的继续与完善。
孙中山先生对近代历史的发展趋势曾畅言道:“时代潮流浩浩荡荡,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并对由《新青年》推动的新文化运动直接置评道:“此种新文化运动,在我国今日诚思想界空前之大变动,推原其始,不过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遂致舆论放大异彩,学潮弥漫全国,人皆激发天良,誓死为爱国之运动。
”1]历经20世纪的社会动荡之后,所谓的“潮流”较之以往有着更为复杂的内涵与色彩;但是,其最初的“时代或社会发展趋势”之本义应该还在,不过时下更多以“时代精神”的面貌出现罢了。
所谓“时代精神”,黑格尔曾誉之为“时代最盛开的花朵”。
当下,论者则进一步指出:时代精神是时代的产物,社会物质生活和特定时代人们的行为实践是其植根的深厚基础和不竭源泉,因此无论其具体内容还是表现形式都带有鲜明的时代性。
此外,时代精神不是无所不包的万宝囊,相反它处在时代的聚焦点上,只有那些被一个时代、一个社会中的大多数人所信奉、激动、追求不已的观念或精神,才配得上时代精神之称号。
《新青年》与五四精神解析
第十八页,编辑于星期六:十七点 五十五分。
“青年如初春,如 朝日,如百卉之萌动 ,如利刃之新发于硎 ,人生最可宝贵之时 期也。青年之于社会
,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
人身。”
——陈独秀:《敬告 青年》
第十九页,编辑于星期六:十七点 五十五分。
文中,对青年提出了六条
希望与要求:
“自主的而非奴隶的”、 “进步的而非保守的”、 “进取的而非退隐的”、 “世界的而非锁国的”、 “实利的而非虚文的”、 “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雷颐: 《这是“历史新的一页”吗?》 载于《南方周末》,2002年3月14日
第二十五页,编辑于星期六:十七点 五十五分。
陈独秀是中共党史乃至中国近代史上充满争议的传 奇人物。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者,党的一大到五 大的最高领导人,迄今无法获得一个不再改变的“ 盖棺定论”。在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历程中,这位 被开除党籍的争议人物不断被“戴帽”与“摘帽” ,已有七十多年。
第二十页,编辑于星期六:十七点 五十五分。
早期的刊物文章,主打方向是中西文化 比较,陈独秀写了很多文章,如《法兰
西人与近世文明》,《中西民族根本思
想之差别》等,热情歌颂西方现代文 明,严厉批判中国的文化传统以及以 此为根基的现实。
《新青年》创刊之初影响并不大。
第二十一页,编辑于星期六:十七点 五十五分。
一个纪念于新思潮,使他越发光辉远大……我祝陈君 至坚至高的精神万岁!”
第二十八页,编辑于星期六:十七点 五十五分。
9月16日,陈独秀获释。 11月1日,李大钊在《新青年》发表《欢迎陈
独秀出狱》:“你今出狱了,我们很欢喜,他 们的强权和威力,终竟战不胜真理,什么监 狱什么死,都不能屈服了你;因为你拥护真 理,所以真理拥护你。” 说陈独秀的影响“ 好比花草的种子,被春风吹散在遍地。” 陈独秀是“思想界的明星”、“五四运动的 总司令”。 ——毛泽东
再探陈独秀的新青年观
再探陈独秀的新青年观作为中国现代思想史的重要人物之一,陈独秀的思想和行动曾给中国社会带来了重大的影响。
在他所领导的“五四运动”中,陈独秀发起了“新文化运动”,宣扬了新思想、新文化和新生活的理念,成为了中国现代化的重要先驱之一。
而其主要代表作品——《新青年》,更是被誉为现代中国文化史上一本“承前启后,绵延至今”的经典之作。
在《新青年》中,陈独秀主张“变旧生新”,不断推陈出新,振奋人心。
他认为,旧的文化传统已经无法满足时代的需要,必须开展“维新”运动,以求文化的“独立”与“自由”。
同时,在这场文化运动中,陈独秀还着重强调年轻人应具备英才精神和文艺能力,发挥年轻人在时代变革中的重要作用。
在思想方面,陈独秀的“新青年”观点可以概括为“国家靠什么,新文化就靠什么”。
他认为,新的文化必须要具有跨越时空的能力,既要以文化自觉和民族自尊为前提,又要汲取国外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的成果,以推动中国文化和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这种“国进民进”的思想,成为了新时代的中国愿景,“新青年”们也开始抛弃旧有的中国文化,接纳新的文化理念。
在实践方面,陈独秀深信年轻人的力量。
他提倡年轻人要在观念上改变,尽情地表达自我,大胆地创造新事物,并且在行动上不断地挑战自我和现实,从而将自己的创意和人生价值体现出来。
他认为,年轻人不应该被束缚在旧有的观念和传统中,而应该坚持自我,敢于向传统文化发起冲击,用自己的方式书写出民族和时代的华章。
然而,在陈独秀的“新青年”运动中,也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和弊端。
首先,陈独秀在推崇新文化的同时,也对旧有的中国传统文化持有批判的态度,对传统的家庭、道德和婚姻等进行了颠覆性的批评。
这种批评导致了当时传统文化阵营的反感和压力,陈独秀因此也遭遇了巨大的困境和抵制。
其次,在“新青年”运动中,陈独秀强调年轻人的独立自主和创新意识,却忽略了实际的社会和政治环境。
在当时的社会中,中国社会并没有完全走向现代化,老旧的政治结构和封建思想依然占据主导地位。
《新青年》与党的创建
记忆《新青年》与党的创建文文杜丽荣 崔秀梅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新青年》杂志与中国共产党相生相起,成为孕育我们党诞生的秘密摇篮。
上海市南昌路100弄2号,曾经的老渔阳里,这看似不起眼的石库门,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一面旗帜,也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他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也创办了影响深远的《新青年》杂志。
1915年9月15日,36岁的陈独秀为他在上海创办并主编的《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撰写了发刊词《敬告青年》,他在文中列举了“新青年的六大标准”,将国家希望、民族前途寄托在一代新青年身上,给了一代青年人以振聋发聩之感。
之后,《新青年》直接参与了建党风云的伟大孕育,成了中国共产党诞生的秘密摇篮,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历史进程。
李大钊与陈独秀一样,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人称“南陈北李”。
他俩都是北京大学教授,都是《新青年》杂志的编辑和主将。
李大钊是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更是我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
他与《新青年》杂志结缘,始于1916年9月发表的《青春》。
此文有力地呼应了《新青年》主编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对青年人的热切期盼。
他俩共同高举青春大旗,以唤醒中国的年轻人为己任,为古老中国注入青春活力而大声疾呼,向一代青年吹响了理想的冲锋号。
李大钊在《新青年》当编辑,还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它们都是中国最早的马列主义文献。
1917年《新青年》从上海迁到北京大学后,由陈独秀和胡适、鲁迅、李大钊等8人轮流编辑。
1920年初,为了帮助陈独秀躲避北洋政府的追捕,李大钊装扮成账房先生,雇了一辆骡车,在纷纷扬扬的鹅毛大雪中,送陈独秀秘密离京,转道天津坐船去上海。
这风雪一路走了3天,两位北大教授在大雪中有个历史性的约定,就是著名的“南陈北李,相约建党”。
《新青年》随陈独秀一起迁居上海,由此,老渔阳里2号既是编辑部,又是陈独秀的《新青年》杂志李大钊陈独秀2021年 第6期 下 / 总第918期51记忆主持人:高宏然 gaohongran3寓所。
《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的发生和发展
《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的发生和发展[摘要]1915年9月(《青年杂志》的创办,标志着新文化运动正式开始。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以《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为阵地,对封建秩序之护符的孔教儒家伦理进行了猛烈攻击。
俄国十月革命后和中国五四运动爆发后,马克思主义逐渐占据《新青年》传播的制高点,为新文化运动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理论基础,为中国革命的发展谱写了华美篇章。
[关键词]《青年杂志》;《新青年》;新文化运动;发展谈起“五四”,有学者将其形容为“像赶庙会”,各派言论竞相展现。
而为这场爱国运动作了思想准备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及它的宣传载体之一——《新青年》,自然也绕不开人们关注的视野。
《新青年》,其前身是陈独秀于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的《青年杂志》,它是新文化运动正式开始的标志。
1916年9月1日,《青年杂志》从第2卷1号起,改称《新青年》。
一份杂志的创办,何以标志一场运动的兴起,并伴其发展?本文拟就其中几个问题作些探讨。
一、《青年杂志》的创办与新文化运动的开端由于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的弱点,辛亥革命后,反动复古逆流粉墨登场。
1912年10月,张勋等在上海发起孔教会。
1913年2月,康有为创办《不忍》杂志,宣扬欲存中国,非赖孔教。
10月,《中华民国宪法草案》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大本”,尊孔复古思潮为帝制复辟鸣锣开道。
同年12月,袁世凯倒行逆施,复辟君主专制,孔子之道仍被奉为万世师表。
面对国家的颓倾之状,一些革命志士记取失败的教训,继承革命精神,为探索新的救国方案而努力。
陈独秀从救亡的愿望出发,对戊戌变法的失败和辛亥革命的流产进行深刻反思,认为广大国民脑筋不清,析理不明,对革命如同观对岸之火,熟视无睹,为根本原因。
在陈独秀看来,救中国,建共和,赖以思想革命为先导,但要改变思想,须办杂志。
而改造国民思想主要在于改造青年的思想,于是,他疾呼要创造出那“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的自觉奋斗的青年。
新青年每一卷内容概括
新青年每一卷内容概括引言概述《新青年》是中国现代革命文学的奠基之作,由陈独秀创办于1915年。
它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成为思想解放、文学创新的平台。
本文将对《新青年》每一卷的内容进行概括,深入了解这部文学巨著的思想内涵和影响。
正文内容1. 第一卷:综合阐释1.1 思想解放《新青年》第一卷主要围绕着思想解放展开,提倡个体解放,倡导自由思考。
陈独秀在第一卷中详细阐述了自由主义思想,强调思想不受束缚的重要性。
1.2 文学创新该卷强调文学的新思潮,提倡文学创新。
陈独秀在这一阶段不仅关注社会问题,还注重文学的表现形式,提出文学要服务于社会,通过文学来推动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1.3 青年责任第一卷中,陈独秀呼吁青年要有责任感,要关心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他认为青年是国家的希望,应当积极参与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2. 第二卷:思想深化与社会变革2.1 革命思想深化《新青年》第二卷在思想深化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陈独秀在这一阶段提出了更为激进的革命思想,强调彻底的社会变革和政治改革。
2.2 批判封建制度第二卷中,陈独秀对封建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主张废除封建思想和制度,推动社会朝着更加平等和民主的方向发展。
2.3 社会主义倾向这一卷开始表现出社会主义的倾向,提出了社会主义思想,并呼吁对于社会主义理念的深入思考。
陈独秀认为,社会主义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有效途径。
3. 第三卷:文学与政治3.1 文学为政治服务第三卷突出了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强调文学要为政治服务。
陈独秀提出文学应当是服务于社会变革和政治改革的工具,推动社会进步。
3.2 民主制度倡导在这一卷中,陈独秀进一步倡导民主制度,主张建立起一个真正公平、民主的政治体制,实现政治权利的广泛分配。
3.3 对儒家思想的批判第三卷对传统的儒家思想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认为儒家思想是束缚社会发展的桎梏,需要通过彻底的思想解放来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4. 第四卷:全面阐述革命理念4.1 革命的全面性《新青年》第四卷更加全面地阐述了革命的理念。
《新青年》的创办与陈独秀的早期文章
《新青年》 的创办与陈独秀的早期文章
胡 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 文学所, 北京 $""5#!)
摘
要: 《新青年》 杂志是中国现代思想史上一柄最响亮的号角, 一面最鲜艳的战旗, 陈独秀正是手擎这面战
旗、 吹响这柄号角的时代英雄与先锋战士。陈独秀在中国思想文化的沉沉黑夜创办了 《新青年》 杂志, 并以主 编的身份亲自撰写了一批具有思想震撼力的文章。文章探讨了 《新青年》 诞生的背景与过程以及最早的思想 光芒。 关键词: 陈独秀; 《新青年》 ; 群益书社 作者简介: 胡明 ($675 8 ) ,男, 安徽绩溪人,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思 想文化、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 2 9 文献标识码: (!""#) : 文章编号: $""" 8 59"7 "% 8 "$$# 8 "% 收稿日期: !""# 8 "7 8 !#
!""# 年 $$ 月 第 #" 卷 第%期
求是学刊 &’’()*+ ,-.,/
*012 ,!""# 3042 #" *0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万方数据 — !!* —
第三条云: 本志以平易之文, 说高尚之理。凡学术事情, 足以发扬青年志趣者, 竭力阐述, 冀青年诸君于研 习科学之余, 得精神上之援助。 翻开第 ! 号目录, 陈独秀撰文两篇排在最前: 《敬告青年》 和 《法兰西人与近代文明》 , 译作两篇: 《妇人观》 与 《现代文明史》 , 署名 “记者” 的 《国外大 事记》 《国内大事记》 、 与 《通信》 也均出自陈独秀的 手笔。其他重要文章有高一涵的 《共和国家与青 年之自觉》 、 汪叔潜 《新旧问题》 , 文艺译作: 小说 《春潮》 (俄屠格涅夫作, 陈嘏译) 和 《世界说苑》 (李 亦民) 。— — —陈独秀无疑是刊物的灵魂, 从篇目安 排、 思想内容到精神格调充满了陈独秀色彩。仅 以第 ! 卷为例, 几乎每一号的打头文章都是陈独 、 《 抵抗力》 (# 秀的力作: 《今日之教育方针》 (" 号) 号) 《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 、 ($ 号) 、 《 一九一 六年》 (% 号) 、 《 吾人最后之觉悟》 (& 号) — — —这是 大者。小者至文章空白之补缀, 往往也很能体现 出主编陈独秀的苦心。 “补白” 多采中外贤哲的格 言和诗歌, 间有各国谚语, 如中国的朱熹、 苏洵; 外 国的斯宾塞、 笛卡儿、 培根、 弗兰克林; 诗有陆游 的, 有西乡隆盛的, 也很体现出陈独秀的思想格调 和哲学倾向。— — —这似乎也显示了 《新青年》 头两 年内主要撰稿人如高一涵、 高语罕、 易白沙、 刘叔 雅、 李亦民等人的思想锋芒与文化立场。 刊物既以 “青年” 命名, 文章内容当然也是围 绕着两点: “尽心灌输” 青年须知的新知识与新立 场; 诚心 “与 青 年 商 榷 将 来 所 以 修 身 治 国 之 道” 。— — —创刊号上的 《敬告青年》 便是宗旨明确、 观点鲜明履行后者的; 而 《法兰西人与近代文明》 、 《新旧问题》 则是灌输新知、 启蒙青年的重要文章。 此外高一涵的 《共和国家与青年之觉悟》 、 《 青年 论》 (译文) 《青年与国家之前途》 、 《青年之敌》 、 (高 语罕) 《战云中之青年》 、 ( 易白沙) , 乃甚至介绍美 国少年团、 英国少年团、 德国青年团的文章, 均是 朝这一方向作努力的。而陈独秀的 《抵抗力》 《一 、 九一六年》 等文章也明确是唤起青年, 振奋青年, 教育青年, 鼓动青年为宗旨的, 激励他们昂起头, 挺起胸, 迎 接 新 时 代 的 考 验, 大 步 前 进, 大有作 为。— — —刊名改为 《新青年》 之后的 《新青年》 一文 更是号召青年与旧时代、 旧伦理、 旧哲学、 旧人生 作最后决断的战斗檄文。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 《新青年》 一创刊就把文艺 革新放在一个重要位置上, 正如他后来在给胡适 的信中所说 “ 《青年》 文艺栏意在改革文艺” (!’!& 年 !( 月 % 日) 。而且恰巧与胡适的思路一样, 陈
《新青年》背后:一本杂志开创的时代
《新青年》背后:一本杂志开创的时代南晨王宝山没钱的文人要办刊1915年初夏,36岁的陈独秀在日本坐上了回国的海船。
在这之前,因为“二次革命”的失败,陈独秀曾被袁世凯亲信、安徽都督倪嗣冲作为第一“要犯”而通缉追捕。
到达上海后,陈独秀找到私交很深的安徽同乡汪孟邹,说要办一种“只要十年八年的工夫,一定会发生很大影响”的杂志。
汪盂邹时为亚东图书馆的经理。
但由于当时亚东图书馆本身财力较弱,于是,汗孟邹便找了相交甚密的群益书社老板、湖南长沙人陈子沛、陈子寿兄弟,商谈此事。
两兄弟欣然同意,并且商定杂志每月的编辑费和稿费为200元,月出一本的《青年杂志》就这样诞生了。
《青年杂志》后来为什么要改名为《新青年》?陈独秀在1916年给胡适的信中写道:“《青年》以战事延刊多日,兹已拟仍续刊。
依发行者之意,已改名《新青年》,本月内可以出版。
”可见,改名并不是陈独秀的本意,而是出版商群益书社的建议。
陈氏兄弟建议改名的原因在于群益书社接到了上海青年会的一封信,说群益书社出版的《青年杂志》和他们的周报《上海青年》名字有些雷同,应该及早更名,以免犯冒名的错误。
其实《青年杂志》和《上海青年》的区别是非常明显的,前者是杂志月刊,后者是周报。
但出版发行方群益书社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和官司,就建议杂志改名。
当然作为办刊者,陈独秀不便直白将改名的真实原因告诉渎者。
他向读者解释说:“自第二卷起,欲益加策励,勉副读者诸君属望,因更名为《新青年》。
”即使这样,《新青年》与群益书社的合作还是在出版到第七卷第六号就结束了。
合作破裂的直接导火索是:《新青年》第七卷(每六期为一卷)第六号“劳动节纪念号”(1920年5月1日出版)比平常的页数要多。
群益书社认为这一期有锌版,又有表格,排工贵得多,用纸张耗费是平常期数的一倍,如果不加价的话,亏本太多了。
陈独秀脾气率真耿直,认为虽然页数多些,实在不该加价,由此爆发了争端。
虽经汪孟邹两边跑,两边劝,却终于无法调停而宣告决裂了。
浅谈《陈独秀之新青年》
浅谈陈独秀之《新青年》提到《新青年》和陈独秀,我们都不得不首先了解一下有关的历史背景。
当时,中国正处于深重的内忧外患之中。
袁世凯加紧复辟。
在思想文化上鼓吹封建思想和尊孔读经的旧文化。
一些曾经追随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意识到,要在中国实现民主共和政治,必须广泛开展一个“改造国民性”的思想运动,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取代封建主义思想,来唤起民众。
他们开始从先前热衷于旧政党政治活动转向从事思想启蒙运动。
出生于封建官僚地主家庭的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就是在上述历史背景和指导思想下创办起来的。
它的出现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标志着这一时期思想启蒙运动的开始。
《新青年》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对封建迷信进行了有力的揭露和批判。
唤醒了大批爱国人士。
《新青年》从1915年创刊到1922年休刊,其间有7个年头。
这7年,是中国知识分子,尤其是青年知识分子思想大解放的年代,是新旧思潮大激战的年代,也是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开始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年代。
《新青年》适应了时代的要求,指引着这个时代前进的步伐,培育了整整的一代青年。
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袖人物,如毛泽东、周恩来、恽代英、蔡和森等都受过它的深刻遍和重要影响。
毛泽东说"《新青年》是有名的新文化运动的杂志,由陈独秀主编。
当我在师范学校做学生的时候,我就开始读这一本杂志。
我特别爱好胡适、陈独秀的文章。
他们代替了梁启超和康有为。
成了我的模范。
”恽代英等写信给《新青年》说:“我们素来的生活,是在混沌的里面,自从看了《》渐渐的醒悟过来,真是像在黑暗的地方见了曙光一样。
”虽然有评价说《新青年》不会辩证的看问题,写到的好就是大好,坏就是大坏。
但是我认为在当时混乱的背景下,再说些模棱两可的话,发表一些模棱两可的文章是不能深入人心的,激烈的言辞和猛烈的抨击与颂扬才能触动沉睡中的中国人,这也正是《新青年》受到广大愤青追捧的一个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陈独秀与《新青年》的创办
1915 年盛夏,闷热的天气几乎使人们透不过气来。
5 月9 日政府屈服于日本政府的压力,准备接受最后通牒,签订中国与
日本之间关于南满、东蒙、山东的“条约”和关于福建、汉冶萍及旅大租借期延长的“换文”(即二十一条)以来,各地掀起的轰轰烈烈的抗议集会、抵制日货运动,在大总统袁世凯的严令敦促下遭到镇压。
不久,报纸上又登出政府聘请的宪法顾问,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古德诺鼓吹中国宜实行君主制的言论。
紧跟着,那位因写了《君宪救国论》而被袁世凯誉为“旷代逸才”
的杨度,联络总统府顾问孙毓筠、国学大师刘师培等发起组织“筹安会”,以筹划“一国之治安”为名,发表鼓吹帝制文章,掀起关于国体问题的争论,并且配合拥护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政府要员,四处组织请愿团。
一时间,帝制风潮沸沸扬扬,政治空气的热度不断上升。
筹安君子们热得发昏,一心想黄袍加身的袁大总统烧得发昏,而那些追求民主的真正爱国志士、知识分子则气得发昏!
陈独秀名庆同,字仲甫,1879 年生于安徽怀宁(即现在的安庆)。
因家
乡附近有一坐独秀山挺拔屹立,后来他写文章时一度使用“独秀”、“独秀
山民”的笔名,久而久之,“独秀”反而成为人们熟知的名字了。
青年时期的陈独秀强烈感受到了大清王朝的衰败不堪,以及列强势力威
逼压迫给中国人带来的深重灾难和屈辱。
他奋起投入反清斗争,办报纸,结交名士,组织革命团体,联络同志进行活动,并数次受到清政府的通缉,有时不得不流亡国外。
辛亥革命以后,陈独秀目睹了袁世凯篡夺革命成果,派人刺杀民主斗士
宋教仁,废除《临时约法》,改内阁制为总统制,步步走向独裁,而多数国民浑然不知不觉,甚至附和专制、拥护复辟的现实,感到忧心如焚。
1914 年11 月,他在日本协助著名政论家章士钊办《甲寅》杂志时,发
表了一篇题为《爱国心与自觉心》的文章,指出真正的爱国应该认识国家的目的和形势,爱人民的国家、民主的国家,而不应该盲目地以忠君思想去“爱”
滥用国家威权,残民误国的“恶政府”。
文章中悲愤过激的语言遭到不少人
的非议。
为此,他想办一份杂志,进一步宣传他的“自觉心”思想。
他找到
主持亚东图书馆的同乡好友汪孟邹,请求资助。
汪虽然与他是莫逆之交,但苦于财力不足,难以承担杂志的印刷与发行,于是向陈介绍了群益书社的陈子佩、陈子寿兄弟。
陈氏兄弟知道陈独秀即是10 年前驰名全国的《安徽俗话报》的创办人和主笔“三爱”先生,当即拍板,同意为陈每月支出编辑费200 元,出版一期刊物。
刊物的名称定为《青年杂志》。
后来因上海青年会向群益书社提出《青年杂志》与该会出版的《上海青年》名字雷同,有冒名之嫌,陈子寿与陈独秀相商,于1916 年9 月发刊第二卷时起,将杂志更名为《新青年》。
陈独秀创办《新青年》还有更深一层的思考。
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依仗“船坚炮利”,打开中国的大门,强迫清
政府签订了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使中国备受屈辱。
一开始,人们以为中国只是武器、运输工具和工商业比西方国家落后,因此开办军械厂、船政局,制作洋枪、洋炮、火轮、舰艇,又开办民用企业,以及铁路、航运、电报局等通讯交通事业。
但是,这样做的结果并没有改变中国挨打的局面。
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一批进步知识分子和开明官僚开始认识
到,单靠“器物”的更新还不足以救国,中国的政治制度落后于西方是导致
国家衰弱的更为重要的原因。
于是,康有为、梁启超等发起戊戌变法运动,幻想依靠有开明思想的光绪皇帝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推动政治和社会的进步,但却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守旧派的阻挠破坏,落了一个光绪被囚,“六君子”被杀,康、梁亡命国外的结局。
其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
级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终于推翻了满清王朝的统治,从而也结束了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皇权政治。
然而,中华民国的建立并没有带来真正的民主和富强。
国家政权落入野
心家手中。
短短几年之间,“中华民国”就成了一块徒有虚名的招牌。
这时,
一些进步知识分子才进一步认识到:国家政治的进步仅靠政治本身的变革也还是不行的。
政治的更新有赖于国民思想觉悟的提高,而国民思想是与千百年来传统思想文化的熏陶影响分不开的。
要改变国民思想,就必须对传统文化进行根本改造;要建立近代西方式的民主政治,必须使国民具备近代西方国家人民的思想。
陈独秀就是基于这种想法创办《新青年》杂志的。
《青年杂志》之所以以“青年”命名,是因为在陈独秀看来,青年好似
初春、朝阳,好像刚刚开放的花朵,如果把社会比作人体的话,青年就是新鲜活泼的细胞。
他希望青年“自觉奋斗”。
“自觉”就是认识到自身存在的
价值和对社会的责任,自强自尊;“奋斗”就是要发挥各人的智慧和能力,
同陈腐落后的人物与思想作坚决斗争,决不与之同流合污,也决不受其影响。
他在《青年杂志》第1 号开篇《敬告青年》一文中提出了青年应具有“自主
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
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像的”思想和行
为品质。
“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说的是人应当有平等自主权利,用自己的双手
劳动谋生,发表自己的意见,用自己的思想去判断善恶;一切思想、信仰、行为取决于自己的思考,决不盲从别人、依赖别人,当别人的奴隶,也决不让别人当自己的奴隶。
“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说的是人应当跟上宇宙发展、时代进步的潮流,
不断求新,接受先进的事物。
认识到中国固有的伦理、法律、学术、风俗已落后于时代,失去存在的价值。
不应当让这些落后的“国粹”束缚自己。
“进取的而非退隐的”,说的是人应当勇于进取冒险,在艰难的环境下
抗争,战胜恶社会,而不被恶社会所征服,切勿为洁身自好而忍让退缩。
“世界的而非锁国的”,说的是世界各国政治、经济已渐成互相之间紧
密联系的统一体。
生当此时的青年应丢掉闭关锁国的思想,了解世界,掌握各国知识。
否则个人将落于时代,国家也将无法在世界上立足。
“实利的而非虚文的”,说的是应接受西方思想家提出的“实利主义”、
“实验哲学”,以“利用厚生”为人类生活的根本目标。
就是要重视物质文
明和现实生活问题,抛弃同社会现实生活背道而驰的表面文章和道德说教。
“科学的而非想象的”指出科学是空想的对立物,是消除迷信、根治无
知的武器,是推进社会发展、知识进步的重要因素。
近世欧洲之所以进步,“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之下,若舟车之有两轮”,中国人民若想脱离
蒙昧和浅陋,“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即应把科学放到与人权同等的地位
来看待。
以上六条即是陈独秀对青年提出的希望,同时,也可以看作是他理想中
新的时代整个中华民族全体人民所应具备的新文化精神的核心内容。
这六条中最重要的是第一条和第六条,也就是“人权”与科学。
这里的人权主要是
指人的自由平等权利,属于民主思想范畴,或说民主精神、民主原则。
它与民主政治观念密切相关,所以后来也被归结为民主思想。
对民主和科学的宣传也正是新文化运动的首要内容,《新青年》杂志后来发表的许多文章是围绕这两项内容展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