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企业战略变革理论述评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合集下载

国外企业战略变革理论与经验研究综述

国外企业战略变革理论与经验研究综述

环境 所做 的变革 称之 为外 部变革 , 反之, 有 企业 内部针对 自身发 第一, 企业 战略的变革从 理性视角上来看是存在不足 的。 展而做 出的战略改变称之为 主动 变革。 首先 ,理论的模型构建就不是很充 分 , 如果说把认 知角色和 战 略变革 的方 式又可 以分 为线 形 的变 革 和非线 形 的间断性 管理层行为看作 为一个黑箱 子的话 , 是无法告诉 我们战 略变 革过 革命变化过程 。比如一家公 司的战略变革效应只是改变 了 自身竞 程中管理层充当 了哪一种角色 的。而 理性 角度的研 究又大多数采 争地 位而 不是 整个环 境 , 这种 行动 就是线 形变革 , 而非线 形变革 用 了单一维度构 思理念 , 主要界定企业 战略与企业 绩效之 间的联 就是 战略行动改变 了整个 的竞 争环境 , 这种情况 下公 司及其竞争 系。但是 s 绩效其实不仅仅会受 到战略变 革的影 响 ,还会受到企 对手都必 须要 共同应对这种变化 。美 国大都会公司是一个 战略激 业 文 化 和 环 境 变 量 的 干 扰 , 这 些 变 量 如果 没 有 在 理 性 角 度 下 反 映 进型 的变革成 功案例。美 国大都 会是 一个成立于 1 9 4 7年的公司 , 出来 , 所 以这种关 联是 不恰 当的 , 而且这 种模式 下并没 有为 企业 主要 是通 过旅馆 行业 起家 ,它 的企 业 战略主要 经历 了地产 集 中 的管理者保 留学 习和试验 的空 间 , 企业 在战略制定 的过程 中应该 化、 多元化 以及食 品饮 料化。目前为止 , 美 国的大都会公 司已经成 注 重 理 论 的 明 确 性 。 为 了世 界 上 规 模 最 大 的 餐 饮 业 之 一 。 第二 , 在研究方法上仍然存 在不足。 ( 二) 企 业 战 略 的 变 革 过 程 尽管理论上是具 备了 明确定 义的 , 但 在战 略内容 以及 尺度的 企业 战略变革具体 过程像是一个 关键任命 程序 , 新 任的执行 测量上几 乎还 是没有 形成统 一观点 的 , 比如说 , 在研究 人员进 行 官对各个级别 的经理人员认知过程都 加以影响 , 出现了变革 的三 战略变革规模及 可能性测试 的过程 中, 因为理论构 念同测度 指标

国外国有企业的改革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国有企业的改革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推行 。其发展大体经历 了两个阶段 :
第 一 阶段 (9 9 ~ 9 6 :主 要 对包 括 石油 公 司 、天 然 气 用契约制来解决这项问题这将有助于企业在契约范围内经 营 自主 17 年 18 年)
海岸设施、宇航公司 、电报电话公 司、铁路 、旅馆 、全 国卡车公 权的发挥 。尤其对于竞争型的国有企业 ,法国政府 通常在契约 中 司等在内的亏损不太严重 ,仍可获利 ,且大多属竞争行业的企业 给予很大 的 自由经营空 间。 实行私有化 。具体做法是 : ()企业 公开上市 ; ()整体 出售 1 2
逐 步 地 焕 发 出勃 勃生 机 。 回顾 企 业 改革 的历 程 ,展 望 未 来 ,企 业 骤进行 ;重视可行性研究及前期准备 ;实际推行 中先易后难 ,由 改革应 向何处去 ,尤其是 国有大中型企业 的改革 ,是我们建立现 小 到大 。
第二次世界大 战以后 ,国有企业市场经 济微 观主体所面临 的重要历史
()改造 的形式不 拘一格 :整体 出售 、 内部收购 、股票上 5 课题。为此 ,我们将西方主要国家的国有企业改革 的经验做 以扼 市、国有 民营等多种 形式综合使用 ,同时注重各种改革措施之间 要 的 比较研 究 , 以他 山之 石 。攻 我 之 玉 。 的相 互 衔 接 配 套 。
企 业 ,以及 公 用 事 业 和 自然 垄 断 性 行 业 。包 括 :天 然 气 公 司 、航 决策的否决权 ,这种俗称黄金股的特权 ,目的是使 国家可以较少 空 公司 、机场 、钢铁 、供水 、造船 、电力 、全 国公共 汽车公 司 的资本 投入 ,来影响重要企业的决策 ,使其与国家发展 的 目标相
的启 示 和借 鉴 。
政府从财政负担 中大为解脱。实现 了私有化 的企业为了在激烈 的

钱德勒企业理论述评及在中国的新发展

钱德勒企业理论述评及在中国的新发展

钱德勒企业理论述评及在中国的新发展摘要:钱德勒企业理论在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中影响较大,本文介绍了钱德勒理论在中国的传播情况,探讨了该理论在中国的发展与应用,并阐述了钱德勒企业理论在中国的发展趋势。

下载论文网/3/关键词:钱德勒;企业理论;企业史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8)004-00-02一、钱德勒企业理论述评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的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的研究者开始介绍钱德勒的企业史研究成果。

从学科研究领域来说,钱德勒的贡献主要分?槠笠凳泛驼铰怨芾砹礁隽煊颉W魑?这两个领域的奠基者之一,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其学术成就进行总结。

就历史学来说,游恒(1987)最早介绍了美国企业史及钱德勒的贡献,认为《战略与结构》、《看得见的手》等著作是新企业史学的代表。

游恒之后,韩铁(2003)等同样开始介绍钱德勒的研究成果,胡晓进(2012)介绍并评介了美国经济史、社会史主要论著及相关研究情况。

其中,王瑾瑭系统地介绍了钱德勒的学术生涯、研究方法、学术影响等。

社会学领域的学者从组织社会学等视角探讨钱德勒的贡献,例如周雪光指出钱德勒的企业史研究可以对组织发生学提供佐证。

经济学领域,对钱德勒的关注集中在企业理论、企业治理结构等方面。

陈凌(2005)认为需要重新认识西方的企业理论,通过对钱德勒的企业史进行经济学解读,评价了其观点和方法,如比较研究法,对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进行探讨。

路风(2001)介绍了钱德勒思想及对动态企业理论的影响。

钱德勒对西方纵向一体化大企业的分析表明,管理型大企业的组织能力是企业竞争力的来源和国家经济发展的动力,组织创新和管理投资是技术创新、资本形成的组成部分,这就是钱德勒的历史贡献。

管理学领域,孟德芳、黄睿(2013)对钱德勒的管理思想,尤其对其著名的三篇著作(《战略与结构:美国工业企业史上的篇章》《看得见的手》《规模与范围:工业资本主义的动力》)进行内容的提炼和总结,认为钱德勒的思想主要表现在三大动力上:战略和结构的动态匹配问题、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的相互替代、整体组织能力提升问题等。

战略管理理论对企业发展启示

战略管理理论对企业发展启示

作者:ZHANGJIAN仅供个人学习,勿做商业用途战略管理理论对我国企业发展启示20世纪70年代以来,是战略管理与经济学相互融合的阶段。

在这一历史时期,战略管理界出现了三个学派,即竞争位势理论、资源基础理论和动力能力理论。

它们从不同的角度阐明了企业的性质、企业竞争位势的取得、利润的来源及企业成长的原因等有关企业发展的重大问题,为现代西方企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我国企业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更加激热的国内、国际竞争,如何在挑战中谋求发展,在竞争中争取主动,在深入理解先进的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之后,相信会得出满意的答案。

一、理论发展回顾1.竞争位势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局限1980年,以迈克尔·波特为代表的哈佛学派提出了竞争战略管理理论,并逐渐成为当时企业战略管理的主流。

其理论核心是以企业竞争者、购买方、供应方、替代产品、潜在竞争者五种产业结构力量形成的竞争力量模型。

波特认为,企业制定战略与其所处的市场环境是高度相关的,并且最关键的因素是企业所在的产业。

五种竞争力量的综合作用随着产业的不同而不同,其结果是使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在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利润水平,进而影响着公司战略的制定。

也就是说,产业的吸引力和企业在市场中获取的位势是企业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为了保持这种优势,企业必须不断地进行战略性投入以构筑行业壁垒保持优势位势。

竞争位势理论为解释企业如何制定战略和获取持续超额利润提供了较为可靠的经济分析依据,然而该战略管理理论却挣不脱新古典企业理论的束缚。

首先,竞争位势理论认为产业内企业是同质的,企业战略的选择取决于企业与市场的外部位势,未来企业自身发展并不是企业制定战略所考虑的问题;其次,竞争位势理论是以“市场—企业—绩效”的单向因果关系制定企业战略的。

企业在进入一个新产业时,首先是根据产业的结构吸引力选择一个产业,然后在竞争者理性假设的前提下,对其战略作一个合理的判断后制定一个进入战略,最后进行战略性投资,参与竞争。

西方管理理论对我国企业发展的启示-精品文档

西方管理理论对我国企业发展的启示-精品文档

西方管理理论对我国企业发展的启示-精品文档西方管理理论对我国企业发展的启示随着市场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的企业发展了短短的三十多年,在这么多年的企业实践中我国的企业也积累了很多本土的管理经验。

但是,相比西方而言,我国的企业管理理论尚未达到完全成熟的最佳状态,因此,对于西方管理理论的研究非常必要。

一、西方管理理论发展的历史及现状西方的近现代科学,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而蓬勃发展起来,随之产生的西方企业管理的独特理论。

从西方企业管理理论建立至今经历过三次巨大变革。

第一次变革是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这标志着管理科学的正式产生;第二次变革是行为科学的产生;第三次变革是二战以后现代管理理论的产生。

在此,我们探讨的主要是现代管理理论范畴的内容。

现代的西方管理学诞生了多位管理学大师,如德鲁克、波特、哈默尔、克里斯坦森、明茨伯格等,其管理理论各有特色而又万变不离其宗。

纵观当今中国,基于市场经济发展时间较短,则尚未诞生任何现代管理学大师。

二、我国企业管理的典型问题(一)企业管理者管理理论及理念匮乏我国现代的企业家,由于起于恢复高考的时代,很多人都是白手起家,并未接受过高等教育。

其中的很多人不擅于学习现代先进管理理念,因此,造成了管理理论和理念的匮乏;另外一些喜欢学习的人对于现代西方企业理论要么是全面排斥,要么是照抄照搬,均与企业的实际发展需要不甚相符;能够熟练运用现代管理理论指导企业运营的企业家仍然较少。

(二)企业管理者管理技能及经验薄弱“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的应用依靠于企业管理的实践活动,由于我国很多企业家对于管理理论并不熟稔,而管理经验也不足,使用“专权式”等不恰当方式进行员工管理的现象屡有发生,对于企业的整体运营发展只能起到相反的作用。

(三)企业整体管理模式陈旧现代企业发展的需要带来现代企业的巨大变革,但是,我国的很多企业并未跟上市场经济的步伐,其管理模式依然依托于“家族式管理”或“计划经济式管理”等不恰当的管理模式,使得企业的整体战略、组织架构及管理制度流程等并不能完全的适应社会经济环境的需要,最终只能落到“不改则废”的地步。

论西方企业化政府理论及其对我国政府改革的价值

论西方企业化政府理论及其对我国政府改革的价值

论西方企业化政府理论及其对我国政府改革的价值作者:卢智增来源:《时代经贸》2012年第17期【摘要】企业化政府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风靡全球的行政改革理论。

文章探讨了西方企业化政府理论产生的背景、基本内容及其局限性,并在此基础上,揭示其对我国行政改革的价值。

【关键词】企业化政府;公共管理;政府改革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公共管理改革,很快使整个西方国家进入了“行政改革的时代”,其中建立“企业化政府”的呼声,将几十年来的公共管理改革推向高潮。

正确认识西方企业化政府理论,并挖掘和借鉴其合理内核,对于推动我国行政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西方企业化政府理论产生的背景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以来理论和实践上碰到的一大难题,许多理论家和实践家都为此付出了心血,提出了不少有益的解决方案,但往往是强调了一方又忽视了一方,始终没有找到一个平衡点。

20世纪90年代风靡全球的“企业化政府”改革浪潮,力图寻找到政府和市场的最佳结合点。

为什么会产生这一改革理论和实践呢?归结起来不外乎以下几方面原因。

1、政府失灵问题的透现。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推行的“凯恩斯主义”虽然纠正了“市场失灵”的问题,但随着政府职能的不断扩大,到70年代末却带来了一系列的“政府失灵”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政府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不一定正确和有效,有时所造成的失误往往比市场失灵带来更大的浪费;二是政府对公共物品垄断造成资源巨大浪费,导致生产效率低下;三是政府部门追求的目标往往不是公共利益的最大化,而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导致官员以权谋私,损公肥私;四是政府寻租和腐败盛行,政府干预带来了以“租金”形式出现的经济利益,只要政府干预和垄断的存在,就有可能产生寻租和腐败行为,寻租导致资源无法合理配置。

[1](P132-134)2、政府财政状况的恶化。

早在20世纪70年代行政学诞生之初,财政问题在理论引和实践中一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西方国有企业发展与改革历程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西方国有企业发展与改革历程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西方国有企业发展与改革历程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西方国有企业发展与改革历程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纪玉山张跃文(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吉林长春 130012)内容摘要:现代国有企业在西方国家从产生到发展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

西方国有企业的兴衰起伏,与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密切相关,同时证明了在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国家,国有企业也有生存空间。

西方国有企业的改革实践表明:更好地承担公共职能和实现市场化是国企改革的两大主要目标;股份制改造和创造良好竞争环境,是国企改革的主要路径。

关键词:西方国有企业改革借鉴一、国有企业是西方国家市场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方国家,国有企业的存在几乎与资本主义的历史一样悠久,而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国有企业的出现,是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大约30年。

出于战争需要,美国对一部分私人企业实行了国有化,还投资兴建了一些国有企业。

此后,英、法等国也将一部分私人工矿企业收归属国有。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日等国的国有军需企业也大量增加。

国有企业大发展时期,始于30年代大危机以后,并一直延续到20世纪80年代。

以法国为例,法国在此期间经历了三次国有化浪潮。

1936年,执政的社会党为缓和民众与大型垄断组织的矛盾,对铁路、航空、部分军需企业等实行了国有化,建立了法国国有铁路公司,控制了两大飞机制造厂,并以股份有限公司的形式对部分军工企业实行了国有化。

第二次国有化浪潮发生于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许多企业受到战争和经济危机的双重打击,无力自我恢复,为迅速完成经济重建,法国政府在1945到1946年间,颁布了一系列国有化法律,先后将雷诺汽车公司、法兰西电力公司、法兰西煤炭煤气公司、法兰西银行、国民工商银行以及30多家保险公司收归属国有。

1981至1982年,法国掀起了第三次国有化浪潮,主要原因是在经历了经济高速增长期后,法国经济出现了严重的比例失调,市场供需矛盾突出,国内生产能力不能充分利用,使经济增长放缓。

企业战略变革的理论与实践

企业战略变革的理论与实践

企业战略变革的理论与实践企业战略变革是企业在面对市场环境、技术变革、大环境变化等因素影响时所做出的重要战略调整。

在今天这个充满变化和不确定性的时代,企业战略变革无疑是相当必要的。

本文将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探讨企业战略变革相关的内容。

一、企业战略变革的理论1.克里斯滕森破茧成蝶理论克里斯滕森认为企业在成长的过程中有蝴蝶、茧、卵三个阶段,蝴蝶表示已成形的企业,茧表示企业正在变革的过程,卵则表示企业还没有成形。

而企业在成形之后,如果不进行变革,就会被市场所淘汰。

这一理论告诉我们,企业要不断的进行变革来适应市场的需求,否则将无法生存下去。

2.创新者的窘境理论该理论指出,创新者在面对新市场时,往往需要面临着一些难以预料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而很多时候,创新者将花费大量时间和资源在市场上试错,而很少有人会真正成功,这也就是所谓的“创新者窘境”。

但是,只有付出这样的代价,企业才能获得更高的回报。

3.SWOT分析法SWOT是企业战略分析的一种方法,其英文全称是Strengths、Weaknesses、Opportunities、Threats的缩写。

这一分析方法能够帮助企业分析自身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而制定出相应的战略,降低风险、提高效率。

以上三种理论,虽然特点各异,但都为企业战略变革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法。

二、企业战略变革的实践企业战略变革虽然有理论的支撑,但是真正的核心还是实践。

以下将结合实际情况,从市场、技术、组织、文化等多个方面,探讨企业战略变革的实践。

1.市场市场是企业战略变革的重要原因之一。

企业要能够在市场中生存下去,必须要对市场有清晰的了解和预判,及时调整战略。

比如,英特尔公司在面对计算机市场萎缩的情况下,决定将战略重心转移到手机芯片领域,这为其取得了成功。

2.技术技术的变革也是企业需要调整战略的重要因素之一。

现代科技竞争激烈,技术迅速更新,企业需要及时掌握新技术,发掘新技术的应用价值,才能具备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欧洲国企改革及对中国启示

欧洲国企改革及对中国启示
因:
( ) 方各 国奉行凯恩 斯主义政府 干预经济理论 。在经 历了 12 - 13 年 的经济危机 1西 99 9 3 后, 西方各 国普遍认识 到光有 “ 看不见的手” 来调节经济 Leabharlann 不够 的, 必须有政府的适度干预。
在这种背景下 , 凯恩斯 1 3 年 出版 了《 96 就业, 利息 , 货币通论》 提出了政府干预经济的系统 ,
维普资讯
欧洲 国企改 革及对 中国的启示
刘 明礼
内容提要 : 国有企韭作为一种社套化走生产的组织彤式普遍存 在于世界 各国. 是各 国经济的重要组成 部分。 但经济效益差 , 政府 负扭过重令各国政府痛 0疾首 , 也是 7 0年代末 8 O年代初欧洲 国有企业私有化浪 潮兴起 的直接原目。尽管各 国在政 治体制 , 意识形 态, 经济发展程度上存在诸 多差异 , 但经济增长却是各 国 的共 同目标 。本文从经济 学角度浅析 了欧洲 国末国有企业的产生、发展厦 变革. 希望对我 国国有企业改革 有所裨益
理论和政策措施 , 批判传 统的 自由经 济理 论, 人们称之为“ 凯恩斯 革命 ” 。凯恩斯 的经济理论 很快被西方国家所采纳。凯恩斯强调在经济萧条 、 资源闲置和未充分 就业 的情况下 , 各国应
通过积极 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刺激经济。 货币政策 主要是降低利率 、 刺激投资和消费。 财 政政策则主要指增加政府支出 、减少税收。国家投资建立国有企业便是执行财政政策的主
①张五常 .经济解释》 第 2页 , 《 , 商务印书馆 ,0 0年版。 20

32—
维普资讯
况下 , 仍然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即使 自己的一些 企业 不得不倒 闭时 , 也是等到劳动力市 场可 以吸纳这些雇员时才解雇他们 。 很显然 , 是没有一家私营企业会对实现这一社会 目标感

西方国有企业改革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西方国有企业改革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专科毕业大作业题目:__西方国有企业改革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指导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站点:_上海行知学习中心____ _____________学号:_31___ ___专业:_经济管理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年级:_ 12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陈培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14 年 5 月毕业设计(论文)诚信承诺书本人郑重承诺网络教育专科层次经济管理专业的毕业论文《西方国有企业改革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的主要观点和思想系本人独立思考完成,并在此申明我愿承担与上述承诺相违背的事实所引起的一切消极后果。

签名:年月日西方国有企业改革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摘要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制度,尽管中国和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有着不同的生产力发展进程,但建立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经济运行体制、进行国企改革已成为世界各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本文首先论述了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历程,在此基础上论述了西方国有企业改革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以期对我国当前国有企业改革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西方国有企业;改革;经验;启示Abstract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and social systems, although China and the West developed capitalist countries have different productivity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but to establish a market-based economy running system, the only way to carry out SOE reform has become the world's developed countries economic development. This paper first discusses the reform process of China's state-owned enterprises, based on this experience and discussed the reform of SOEs Western enlightenment to China on China to reform state-owned enterprises currently provide some reference.Keywords: Western state-owned enterprises;Reform;Experience; Revelation目录摘要 (4)Abstract (5)1 序言 (1)2 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历程 (1)2.1政府对企业的管制放松,企业自主经营增强 (1)2.2使得企业组织形式更加自由和高效 (2)2.3大大减轻了西方国家政府的财政负担 (2)3 西方国有企业改革的对我国的启示 (3)3.1必须立法先行,然后才能有效进行国有企业改革 (3)3.2正确认识国有企业地位和功能 (4)3.3加强政府宏观管理职能,坚持政企分开的原则 (4)结束语 (5)致谢 (6)参考文献 (7)1 序言以往任何形式的改革都未产生过像今天这样的影响力,尽管人类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多次重大的企业体制改革,并曾经产生过极其深远的影响。

西方国有企业改革对我国的启示及其借鉴意义

西方国有企业改革对我国的启示及其借鉴意义
集团经济研 究 2 O ・0月下旬刊( 第 2 0期) O6 1 总 1

特作用 。
化而在本质一 是 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 L
பைடு நூலகம்

对国有企 业地位 和功 能的再
在我 国国企 长期不仅仅是作为企 应 的 , 企 改 革 只 是 促 使 国企 适 应 新 国 业 存在 , 更重 要的是过分 强调其 代表 的 生 产 力 发 展 要 求 , 现 实 生 产 力 条 在
维普资讯
西国企改对国启及借意 方有业革我的示其鉴义
文 /梁树新
充分 尊重客 观经济规 经过近 二十年 的私有化 改革 , 在 政治 上的 原因 , 即重新执 政的工党 对 经济的 过程 中, 既要 坚持马克 思主义 又不能死 守 8 O年代 西方各 国原有 国企 的 经营 效 新 自由主 义经 济学 思想 的接 受和 采 律 , 不断探索新 的历 史条件下 的社 率开 始有 了明显提高 , 步减轻 了政 纳 ,但 更 重 要 的 是 其 经 济 上 的 根 教条 , 逐 府 原来沉 重的财政 负担 , 并且也促 进 源— — 国 有企 业 曾 经 的 比 较优 势 正 在 会主义发展道路 。我们要使国企在发
竞 确立 , 给传 统的国有 经济带来 了 巨大 秩序 的国有产 权分配和 转让 , 更不是 的 主 导 、 争 的 激 烈 和 内在 机 制 的 缺
的挑 战和新 时代所要 求的新任务 , 国 对 国有经济 的全盘否定。各国政府 只 陷使国企的生存和发展举 步维艰。如 而对 国 何 看 待 这 个 矛 盾 呢 ? 我 们 应 该 看 到 , 有经济原有的经济主体地位逐渐 显现 是 将在市场 竞争 中更有 效率 ,
更 出在市场体制下的劣势。中国的国企 家整 体 利 益 无损 的国 企 以适 当的 方 式 国 企 问题 不 是 中 国 独 有 的 问题 , 不 该 何 去 何 从 成 为 全 社 会 乃 至 世 界 关 注 推 人市场 , 使其效率 的提高和 国家 是社 会主义制 度的 问题 , 促 国企 问题是 的 焦点 。改 革 的 艰 巨性 和 长 期 性 已是 整体效益的递增 。因而改革对象经过 个世 界性 的难 题。但 即便如此 , 当 在 有 目共 睹 , 们 应 该 从 观 念 上 到 实 践 了严格的分类和仔细的选择 。与此相 今 发 达 的 西 方 国 家 国 企 也 并未 消 亡 。 我 其私 并 国企 的不可或缺是 由于生产力发展的 中, 以科学客 观的态度 面对这个 世界 应 , 有 化 的 规 模 也 是 有 限 制 的 , 国 性 的难题 , 取 以尽可能小 的成本来 未动摇 国企发挥 其在国 民经济 中的独 要 求 , 有 经 济 因其 占有 方 式 的 社 会 争 取 得 国 企 改 革 的 平 稳 过渡 。

论西欧国有企业改革及其对我国的启示[1]

论西欧国有企业改革及其对我国的启示[1]

前言在人类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多次重大的企业体制改革,曾经产生过极其深远的影响。

但是,以往任何形式的改革都未产生过像今天这样的影响力,涉及到各种类型的国家,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

西欧国有企业改革,是这次全球改革大潮中极其重要的一幕。

二战后,世界各国的国有经济曾一度蓬勃发展。

近二十年来,非国有化则成为一种潮流。

这一潮流的大背景是经济全球化,核心内容是改革国有企业,转变政府职能,调整政企关系,基本特征是国有经济的规模普遍缩小。

各国政府纷纷放松管制,减少对企业的直接干预,扩大企业的自由空间。

各国政府普遍认识到,企业的本质是创造利润。

政府的经济职能是弥补市场的缺陷,为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铺平道路,而不是对市场取而代之。

在资本主义世界,西欧是国有企业历史最为悠久、发展最为广泛、在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社会上有着广泛影响的典型地区。

国有企业和福利制度,成为西欧经济社会改革中两个最关键的课题,其改革思路、举措和成效,都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

欧盟各国的改革,领域广、动作大、程度深、影响面宽,而且改革比较平稳、有序,对经济产生的震荡不大。

因此,研究西欧国有企业改革,对于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西欧国有企业的发展及其问题(一)战后西欧发展国有企业的历史背景从战后初期的经济形势来看,经受大战重创的西欧各国,迫切需要国家在基础设施领域和投资大、风险高的部门直接出面配置资源、组织生产,而国家要做到这一点,国有企业则是最直接、最得心应手的工具。

在本国私人资本实力不足的情况下,通过建立国有企业可以加速资本集中,抵御外国大企业对本国市场的大规模渗透;为了推动落后地区的工业化,只有国有企业才会言听计从地向落后地区投资建厂;有些部门具有自然垄断性质,无论从生产、管理还是从维护消费者利益来看,都适合由国家经营;为了避免某个私人大企业在一个部门的垄断,国有企业可以成为其竞争对手;在社会矛盾(如大批失业)尖锐的形势下,国有企业可以通过不裁减冗员、甚至通过扩大招工来缓和社会紧张;为了对付经济危机,国有企业可以通过在衰退时期增加投资来缓和或熨平周期波动;一些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如军火工业)和一些涉及国家安全的产业(如机要通讯),只能由国家直接经营等等。

法国、德国国有企业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法国、德国国有企业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2016年8期总第815期问题的必由之路,十分重要,也十分必要。

因此,要坚持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统一,重视对经济思想史的研究,要以人的发展或者劳动者的发展为根本导向,坚持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主体性,以世界范围内一般性研究成果和研究经验为辅,建立起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理论自信,完善中国经济学研究体系,指导中国经济更健康的、更可持续的发展。

2.研究建议(1)从根本上把握经济思想史的内涵和外延,始终坚持经济学研究中逻辑与历史的统一,要认识到经济思想史在经济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把研究经济思想史作为经济学研究不可或缺的前提和条件,培养对研究经济思想史的兴趣爱好,将经济思想史研究贯穿于经济学研究始终。

(2)掌握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通过哲学基础锻炼抽象思维能力,学习多种经济理论服务于经济思想史研究。

同时,探索经济思想史研究方法,如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比较、分析与综合等,广泛研读前人研究成果、学说和著作,提高对经济思想史的研究能力。

(3)坚持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研究经济思想史。

联系的观点既包括经济思想史与哲学、经济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学科内容的相互联系,也包括研究经济思想史与开展现实经济活动的相互联系,二者均不能相互独立和脱离。

发展的观点是指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终究成为历史,应该与时俱进的看待经济思想史研究,创新性的发挥经济思想史研究在经济学研究中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1]吴承明.经济学理论与经济史研究[J].经济研究,1995(4).[2]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3]金祥荣.用经济学方法研究经济思想的演化[J].经济研究,2003(12).[4]赵晓雷.经济思想史学科界定及研究方法的技术性要求[J].经济学家,2005(3).[5]谷亚光.鉴往知来,力推和谐社会建设[N].中国改革报,2006(12):5.[6]张平.经济思想史的研究方法[J].法制与社会,2008(2).[7]田甜.经济思想史研究方法浅议[J].消费导刊,2008(4).[8]张华荣.经济学方法论研究三十年[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9]贾根良.新经济思想史刍议[J].社会科学战线,2010(1).[10]刘永佶.中国政治经济学主体主义主题主张[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14、27.[11]刘永佶.政治经济学方法论教程[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198、260.[12]朱玉强.闪耀的经济思想史光芒[N].经济参考报,2015(8):8.[1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2020.[14]国家统计局,.[15]历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作者简介:侯霄冰,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在读研究生,区域经济学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经济体制也在不断地完善,作为我国经济支柱的国有企业也经历了30多年的改革,但是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依旧低下,仍然面临着严重的亏损。

简论西方“企业型政府”理论及对我国的启示

简论西方“企业型政府”理论及对我国的启示

模大 、 次多 、 缘 关 系复 杂 的 组织 中 , 息 的搜 集 层 人 信 是 受到一 定阻 碍 的 , 样会 使 得 政 府 为 了获 得 准确 这 的信息 做出 正确 的决 策 而花 费 的 成本 就 会 比较 大 。 于是 , 一个 因层次 多 、 规模 大而效 率降 低 的政府 需要 以较高 的税 收来维 持 其 正常 运 转 , 高 额 的 财政 支 而 出使政 府在 一定 程 度上 面 临着 财 政 危 机 , 时也 存 同 在 着公众 对政府 不满 的潜在 危险 。 第 二 , 府 决策 的失误 使政 府 面 临 着一 定 程 度 政 的信任 危机 。 政 府 规模 有 内在 的 扩张性 , 这导 致 政 府层 次繁 多结构 繁杂 。按威 廉 姆 森 的说 法 , 层 次较 多 的组 在 织中, 信息从 底层 向上 传 达 的过 程 中可 能 会发 生扭 曲, 同时市 场经济 活 动 复杂 多 变柏林 大 学 教授 阿 道 夫 ・ 格 纳就 瓦
[ 作者简介 ] 周重 阳(9 1 )男 , 18 一 , 山东郓城人 , 北京交 通大学经济管理学 院硕士研究 生。

3 ・ 5
维普资讯
第三 , 政府 的干 预容易产 生 “ 寻租 ” 为 。 行
府 体制 改革是 很有 借鉴意 义 的。


政 府 面 临 的 困境 是 企业 化政 府 运 动 的推 动
原 因
正如市 场这 只“ 无形 的手 ” 其 自身 不 能解决 诸 靠
如公共产品、 垄断、 信息不对称 、 外部性而导致“ 市场
失灵 ” 一样 , 政府 这 只“ 形 的手” 运行 中也存 在着 有 在 失灵 的现 象 , 们称 之 为 “ 府 失灵 ” 政 府 失 灵 ” 我 政 。“ 用 林德 布洛姆 的形 象说 法 就 是政 府 “ 只有 粗 大 的拇 指 , 其他 手指 。“ 而无 ” 政府 失 灵 ” 政府 面 临 困境 的 是 原 因所在 , 而政府 面临 的困境促使 了这 场改 革运动 , 所 以我们要 想探讨 这场 改革运 动 的深层 次 原 因的话 就 应该 首 先 从 下 面 几 种 引 起 “ 府 失 灵 ” 根 源 人 政 的

国外国企改革经验综述及对我国国企改革启示

国外国企改革经验综述及对我国国企改革启示

国外国企改革经验综述及对我国国企改革启示======================================================================摘要:国外国有企业改革的经验表明:必须高度重视资本市场的建设及其完善。

同时应注意防止金融泡沫及金融风险。

应重视统一的国内市场体系及其市场规则的建立,规范市场秩序,发挥市场机制应有的作用。

同时要增强国有企业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并在市场竞争中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及企业自身的抗风险能力。

衡量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标准在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关键词:国有企业改革;市场经济;民营化。

从西方企业形式演变历程看,随着自由竞争市场经济向强调政府干预的的现代市场经济的转变,企业组织形式也大体经历了从私人企业为主向国有企业与私人企业并存转变的发展格局。

目前,世界各国国有企业已经先后或正在发生重大变革,改革的基本方向是私有化或社会化及民营化,股份制改造是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途径,改革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益、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增强国有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以及抗风险的能力,着眼于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发展。

就世界各国国有企业的改革的状况看,既有相通之处亦存在一定差别,其具体经验及做法是:一、英国国有企业的改造过程及其经验1.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造的浪潮最早源自英国。

英国是一个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二战以后英国经济逐渐走下坡路。

为提高经济竞争力,英国战后历届政府先后对国有企业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改革,其基本措施是对国有企业实行私有化及股份制改造。

其做法从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逐渐影响到世界大多数国家,形成所谓私有化浪潮。

2.英国国有企业改革主要是政府通过制定私有化政策加以推行。

其发展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79年-1986年):主要对包括石油公司、天然气海岸设施、宇航公司、电报电话公司、铁路、旅馆、全国卡车公司等在内的亏损不太严重、仍可获利、且大多属竞争行业的企业实行私有化。

企业战略国际企业经营战略演进及其启示

企业战略国际企业经营战略演进及其启示

★★★文档资源★★★内容提要国际企业在经营管理方面一直处于领先水平.国际企业的一系列成功实践,使得企业经营战略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同时也推动着企业经营战略的不断演进.因此,认真研究国际企业经营战略演进的规律,准确地把握企业经营战略的实质,是我国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必要途径.一、国际企业经营战略的演进由于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社会经济演进和人权发展等环境因素变化的影响,以及知识要素重要程度的提高和知识创新加快等企业内部因素的推动,国际企业在经营战略管理方面处在不断的演进之中.这一演进主要表现在企业实践和观念的转变两个方面.一国际企业经营战略实践的转变在企业经营战略的发展和演进过程中,国际企业一直扮演着先行者的角色.自20世纪60年代起,国际企业纷纷将经营战略的目光集中在适应环境发展方面,利用“产品—市场分析矩阵”来确定企业的业务发展方向.同时,参照通用汽车公司的成功实践,提出了“企业组织适应战略要求”的资源配置和行为方式的理论思路.这一阶段的企业经营战略主要是解决业务发展方向问题,并在管理职能上推行事业部制的结构设计.进入80年代,针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国际企业纷纷加强了企业的经营战略管理.在“市场结构主义”思想框架下,众多国际企业利用成本优势、标歧立异和竞争分析方法来获取竞争优势.按照波特.Porter的归纳,就是运用价值链分析的产业选择,确立企业的相对竞争优势,将企业经营战略选择的基础引向价值判断上,并以“五力模型”分析方法,选择业务发展方向.这一时期的企业经营战略仍然更为关注企业的外部环境状况,面对企业内部的考虑往往只限于产品的生产和技术开发、创新领域.随着90年代资源能力理论的兴起,企业作为生产性资源的集合体,在经营战略的选择中,已愈来愈重视企业内部的资源、能力的积累和储存.企业资源存量和积聚新资源的速度及其使用方式,决定着企业的边界和范围,进而决定着企业的经营战略.其中,企业资源和能力的价值体现,是企业与其赖以竞争的环境在顾客需求、稀缺性和可获得性三个方面交互作用的结果.像CNN、直线保险Direct Line Insurance和Starbrcks等公司的高速成长,就是依赖于为顾客创造更高的价值.而可口可乐Coca-Co- la、微软Microsoft和Singer等公司的良好业绩,则还来源于企业内部的价值创造.这一阶段的企业经营战略在实践上呈现出多样性的局面.在企业的业务战略领域,既有大量的业务并购,也有众多的业务剥离;在企业的公司战略领域,既有进一步深化职能分工的网络式组织管理,也有强调职能协调和创新的“流程再造”和“企业变型”.二国际企业经营战略观念的转变企业经营战略理论研究的发展源于国际企业的成功实践,同时,科学的企业经营战略理论又可以对企业的成功实践提供思想基础.伴随着国际企业经营战略实践的转变,企业经营战略的理论研究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1938年,巴兰德.Berand在其代表作经理的职能中,运用战略的思想对企业诸因素及其相互间的影响进行分析,开创了企业经营战略研究之先河.其后,安索夫H.I.Ansoff等对企业成长进行研究,初步形成了企业经营战略研究的理论框架,并开始了实际应用方面的研究,开发了BCG矩阵和“产品—市场演进矩阵”等一系分析工具.他们认为,企业战略性行动就是改变内部的资源配置和行动方式,并按照“组织—战略—环境”的过程加以适应和协调.1980年和1985年,波特出版了两本巨着竞争战略和竞争优势,从产业选择入手分析企业竞争优势问题,运用产业组织理论系统地分析企业经营战略问题,指出企业经营战略的关键是确立相对竞争优势,并归纳出了企业竞争战略的三种基本类型:总成本领先、差异化和集中战略.在分析方法的研究中,确立了“产业与竞争分析—竞争战略—获取和维持竞争优势”的企业经营战略管理的基本框架,提出了着名的“五力”模型如下图.成为20世纪80年代企业经营战略管理的主流观点.期间,在强调企业适应环境的主流经营战略理论研究之外,强调企业资源、能力作用的学者们也一直进行着不懈的研究工作.1959年,彭罗斯E.Pen rose在企业成长论一书中认为,企业是生产性资源的集合体,并依据企业自身的能力状况来确定其发展,特别是企业多元化经营的深度和广度.由此,将对企业本质的研究引向企业的内部资源和能力方面.1984年,沃纳菲尔特B.Wemerfelt发表了企业资源基础论一文,认为企业优势来源于企业所拥有的资源数量、质量和使用效率,而不在于外部的环境因素.1990年,哈梅尔Gary Hamel和普拉哈拉德C. K.Prahalad提出了企业核心能力理论,指出企业优势的形成和拓展与企业核心能力的形成和保护密切相关.企业核心能力是组织内部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的结合.企业能力的传递成本高昂且不易被模仿,企业能力的转移和获得难以通过一般性的沟通来实现.企业由一组特殊的资源和能力构成,这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从而开创了企业经营战略理论研究的新空间.另外,企业资源能力理论的思想在应用性研究方面,也出现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圣吉Peter M.Senge在第五项一书中提出“学习型组织”的概念,运用系统动力学理论研究团队的学习问题.认为为适应和生存而学习是必要的,但必须与开创性的学习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使学习达到预期的目标.1993年,哈默M.Hammer和钱皮J.Champy在企业再造——企业宣言一书中,提出“流程再造”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理论,认为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背离了企业流程,将流程分解为专门化的任务,使人们专注于任务而忽视了整个流程和结果,令企业不能适应迅速变化的市场,造成企业表现不佳.企业流程作为“一套完整的、贯彻始终的、共同为顾客创造价值的活动”,是企业经营战略的基本导向.其后不久,美国一些学者根据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和知识型经济来临的趋势,又提出了“企业转型”Business Transformation理论,强调在更高的层次上确定企业模式,对市场作出迅速反应,并把握机会创造市场.该理论更为关注“人的使命”及培养人的学习能力,以及在更高层次上使用信息技术.所以,只有进行企业相应的职能创新,才能保障企业经营战略转变的效果.1997年,科利斯D.J.Collis和蒙哥马利C.A. Montgomery在公司战略——企业的资源与范围一书中,运用核心能力理论和竞争战略理论的研究成果,对多业务企业经营战略进行研究;提出了“公司战略三角形”分析框架如下图.企业优势就是企业创造价值而带来的超越对手的优势,从而将价值创造作为企业经营战略的最终目标,并用公司优势的系统创造分析方法,替代以往竞争优势的内、外部环境分析方法,弥补了“五力模型”无法解释企业为什么具备优势的不足.纵观国际企业经营战略演进的历史可以发现,国际企业经营战略始终处于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之中.企业经营战略是企业能力主体在长期目标方面的行为选择,也是企业注重内部发展和市场状况的系统决策模式.在确定目标上,主要体现在为企业和顾客创造价值方面,从而使企业目标的稳定性与企业经营战略的长期性相一致;在实施内容上,主要表现在企业经营战略对机会的把握过程方面,进而达到准确把握企业内、外部环境变化,确立企业长期优势的目的.对国际企业经营战略实践和观念的转变进行归纳分析,可以发现,与以往的企业经营战略相比,现代的企业经营战略在各个不同的侧面上,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如下表:国际企业经营战略的实质比较表二、对我国企业经营战略管理的启示当前,我国的市场和企业发展正处在特殊的历史时期,特别是在加入WTO后,企业将面临众多的挑战和机遇.因此,必须借鉴国际企业的成功经验,紧密结合自身特点,提高我国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逐步建立我国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根据国际企业经营战略演进的实质,我们可以获得以下几点启示:一确立价值创造的企业目标企业是各利益相关者依据各自的价值考虑和判断、为了追求价值最大化或价值创造而凝结的一种网络系统.企业通过经营战略的实施获取长期竞争优势,首先必须确立科学合理的企业目标.因为利润最大化目标本身存在着短期性及风险性等问题,所以,势必与企业经营战略的长期性要求自相矛盾,难以起到激励和指导企业发展的作用,并容易造成企业发展偏离预期方向的不良后果.例如,我国企业20世纪80年代的多元化热潮,就是所有企业单纯追求“利润增长点”,而造成的企业经营战略业务选择的雷同局面.因此,确立价值最大化或价值创造的企业目标,是企业经营成功的基础.价值最大化或价值创造的企业目标主要包括企业和顾客价值最大化或价值创造两个方面.在企业价值最大化或价值创造方面,企业围绕着自身现有的资源、能力状况,通过将其运用到最擅长的业务中,使其发挥最大的效用,实现价值最大化或价值创造.在顾客价值最大化或价值创造方面,企业根据顾客消费的个性化要求,把握顾客消费和特定的价值取向等信息,主动地进行市场开发,提供更高标准的产品和服务,从而满足顾客追求的便利.对于企业经营战略而言,同时实现企业和顾客价值最大化是相当困难的,所以,选择价值创造为企业目标才更为科学合理.二提高企业把握机会的水平企业经营战略是企业管理活动中的一个重要过程.企业经营战略成功的关键在于对机会的把握.正如英特尔公司董事长Andy Grove指出的那样,由于竞争、技术、顾客行为和其他市场不连续或驱动力的惊人变化,企业面临着战略转折点.战略转折点是指经营的基础即将作出改变,这时企业将面临着巨大的机会.可见,这些机会主要来自于市场和企业两个方面:在市场方面,随着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和客户主导市场转变,以及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物质性的满足为目的、注重商品的内在质量特征、对商品使用价值直接消费的物质性消费越来越不重要,而注重商品的附加值、获得心理上满足的感性消费越来越多.这使得我国消费市场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强.另外,企业间协作和联盟的趋势进一步加强,致使建立在竞争基础之上的波特“五力模型”的企业经营战略难以全面把握市场机会.在企业方面,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企业从形式到本质上都在不断地向现代企业转变,国家、经营管理者和职工的地位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同时,随着企业公司制改造的基本完成,以及对国外先进经营管理经验的学习掌握,企业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也培养了一大批了解市场、懂得企业经营管理的企业家队伍.所以,企业自身的不断学习和成长所带来的机会,需要企业经营战略准确、及时地把握.总之,企业的利润只能来自于不完全信息所导致的不确定性.企业把握不确定性能力的强弱,决定着企业竞争优势的强弱.由此可以发现,企业经营战略应着重于把握企业内外部不确定性因素——机会,应用“企业战略三角形”来进行综合的分析,以此来保证企业竞争优势的确立.三加强企业的职能创新企业职能创新是企业经营战略适应自身成长和市场发展要求的根本保障.根据企业组织结构形成的变迁可知,企业职能由作业职能向经营管理职能和服务性职能转化,并且在分工领域出现了水平和垂直分工的分化.这一切都说明了在企业的变化发展过程中,企业的职能创新主要表现为管理职能的创新.比如,对应于市场发展而言,企业通过业务调整和拓展来满足需求的变化要求,这时,企业的职能创新集中表现为业务职能的创新.企业的边界和范围具有动态性,其发展有张有弛.企业边界和范围的每一次变动,也都伴随着企业组织职能创新活动的发生.因此,要保证企业经营战略的有效性,就必须在确立价值创造的企业目标、准确把握机会的同时,不断地进行与之相应的企业职能的创新.更多相关文档·企业家能力与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 6236字·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 12167字·产品服务增值扩展战略的兴起与发展 7482字·私营企业内部治理结构演变模式研究 5281字·环形结构与传统企业学习战略 6548字·试论跨国公司的技术创新战略 7522字·资本结构与产品竞争策略前沿性研究 10414字·对平衡计分卡顾客满意度指标设定的思考 1582字·转型期企业工作压力管理探讨 3101字·外包选择理论述评 4891字本站资料来于互联网,我们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和合法性承担任何保证责任,如有信息存在侵权行请Email我们,我们会即时删除收藏到书签里站长统计> ·产品服务增值扩展战略的兴起与发展 7482字·私营企业内部治理结构演变模式研究5281字·环形结构与传统企业学习战略 6548字·试论跨国公司的技术创新战略 7522字·资本结构与产品竞争策略前沿性研究 10414字·对平衡计分卡顾客满意度指标设定的思考 1582字·转型期企业工作压力管理探讨 3101字·外包选择理论述评 4891字·谈学习型组织中领导权威的学习力提升 3539字本站资料来于互联网,我们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和合法性承担任何保证责任,如有信息存在侵权行请Email我们,我们会即时删除收藏到书签里站长统计nbsp;1978 及行为经济学的观点Penrose,1952;Siman,1947,1984相一致.Leibenstein1968,1987发现,企业家在弥补差异过程中起了积极的作用,即企业家能发现没有能满足顾客的需求并为其提供独特产品;企业家在和投入要素竞争中也起了特殊的作用,即他拥有组织、领导、动员员工的特殊才能.Rumelt1984认为,公司的企业家精神紧密地与独一无二的、奇异的资源表现及调整相关,且企业家拥有特殊的信息,他们是独特的,是能够创造纯利润的.Barney1986指出,一个产业中的某一企业也许拥有独特的技巧,这些技巧是产业变革的源泉,其他企业也可能拥有独特的能快速地适应变革所可能发生的所有情况的能力.拥有这些能力或技巧的企业都更有可能地生存下来.这种奇异能力是由企业的代理人或企业家创造和发展的认知理论建议,应该关注组织现象,如信息不对称、组织惯例、历史、声誉,这就已经超过了在评价竞争优势时的技术经济思考范围.换言之,战略选择隐含了对特有能力概念Selznick,1957的延伸.从这个角度来看,Schumpeter的“创造性破坏”假设,推动了资源基础派的战略和竞争优势模型的发展.战略选择强调,一个企业战略领导者的主动性,包括了创造和抓住企业内外机会,而不是局限于给定的可选方案中Child,1972;Hrebiniak & Joyce,1985,且它集聚在对创造和维持可持续竞争优势有很重要作用的组织变量上,这种企业分析方法明显地认识到影响企业业绩的管理主动性的作用.这种战略选择观与动态能力观联系很紧.如Teece、Pisano、Shuen1997认为,用Schumpeter1934的术语来看待竞争,这意味着在某一水平,企业是在产品设计、产品质量、过程有效及其他特性的基础上进行竞争.然而,在Schumpeter世界里,企业不停地寻找“新的结合”,并且对手也在不停地努力改善其能力或模仿他们高质量竞争对手的能力.所以,发展新的能力或改善既存能力的竞争在Schumpeter世界是非常重要的,它将在创造长期的竞争性优势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当然,由于战略选择观强调决策者的主动性,就自然地使其与行为制度观紧密相联.之,战略选择观点主要是从企业如何做行动这一角度,提供了一个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可接受的理论模型.此观点近来得到较大程度的重视.如Priem和Butler2001及Barney2001都认为,资源基础模型应通过创新的和企业家的过程理论加以深化.将企业家精神作为一种独特的资源引入资源基础理论的更大贡献,可能在于它将为非主流的资源理论与主流的企业理论,如交易成本理论及代理理论等的结合提供了方向.五、综合观Porter1994等认为,企业理论过分地强调了企业的内在性,即过多地关注了企业内部资源状况而忽视了企业在产品市场中的位势.他指出,资源观是无意义的循环.成功企业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们拥有独特的资源,但什么是独特的资源呢什么使其具有价值呢为什么一个企业能够创造或获得它呢是什么允许资源维持其价值FOSS,1997但我们注意到,企业能力理论并没有像Porter所言忽视了企业的周围环境的重要性Barney,1991.如在竞争力仿制、要素市场分析等方面企业内部观是涉及到环境因素的Amit & Schoemaker,1993;foss & Eriksen,1995,只是没有太多的深入展开.如,Dieficks和Cool1989认为,产品市场位势与独特资源共同决定了竞争优势;Wernerfelt1984也提出了产品市场观与资源基础观最终是同一的观点,并且认为环境分析,即如何在产品市场获得最佳的位势的分析与资源基础观基本上是互补的.尤其是Porter1980的产业分析法并不与资源基础观相矛盾.Schoemaker和Amit1994提出了“战略产业要素”概念,这是影响产业利润的产业专有性资源.Diericks和Cool 1989还指出,企业不必为了获得租金而拥有自己的资源,如它可以从正的外部性经济中获利,资源本身和进入移动壁垒是相连的.即使Porter自己也不是不注意内部分析,如他在分析地理位势对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影响时,也关注到嵌入在物资资本、人力资本及社会资本的进化过程,只是他的重点是在于如何从外部环境影响内部环境进而维持可持续竞争优势Porter,1998.实际上,从古典战略管理理论形成以来,甚至是更早,就一直没有非常严格地将企业内外完全分开,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如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些学者,如Andrews1971、Ansoff1965、Hofer和 Schendel1978等认为,可持续竞争优势的研究可以用一个单一的组织框架SWOT表示.该模型表明,企业应通过利用内部强项、对外部环境机会作出反应以缓和外部威胁并回避内部弱点的战略,从而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许多可持续竞争优势源泉的研究,或是集中于隔绝一个企业机会和威胁,或是描述企业的强项和弱项,或是分析如何将这些因素进行配合以选择战略.Foss1988认为,SWOT分析包含了企业资源和能力,涉及到企业的多元化经营活动、企业阻止其他同行获得平均收益的专门壁垒及企业成长战略.传统的SWOT 模型也暗示,只有当其战略能利用机会并缓解威胁时才能提高绩效,其他特性如稀缺性、不可模仿性、不可替代性等也可能成为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但条件是这些特性能促使其利用机会并缓解威胁.资源的有价值性指出,在竞争优势的环境模型与资源基础模型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互补关系.一方面,环境模型有助于分离出那些利用机会或缓解威胁的企业特性,并进一步区分哪些企业特性才能被视为资源,另一方面,资源基础模型则指出那些资源必须拥有什么额外的特性,才能产生可持续竞争优势.那些集中于研究一个企业环境中的机会和威胁对竞争优势影响的学者,也已经认识到他们假设前提的严重不足.如Porter1985注意到内部的组织特性可能影响可持续竞争优势,他提出了价值链的概念,价值链是贯穿于企业内外的,它同资源基础学派的观点是具有一定的关系的.后来企业资源学派对该价值链进行了更深的研究.如Lado、Bord、Wright1992在价值链的基础上归纳出可持续竞争优势框架.他们认为,企业能力可以通过其代理人的战略决策和行动模式得以创造和培育.他们根据业务的职能将专有性的独特能力分为管理能力、资源基础能力、资源转换能力和产出能力,这些能力已经综合地考虑了组织文化、声誉、企业家精神、管理者认知及行为特性和外界环境等,它们共同产生了可持续竞争优势.并据此模型,Lado和Wilson1994还就人力资源系统HRS在可持续竞争优势的作用进行了分析.针对目前许多竞争优势的模型仅强调经济因素对企业成功的重要性,Rindova和Fombrun1999认为,可持续竞争优势模型更应该考虑到社会的认知因素,他结合经济学和有关认知理论的观点,也提出了一个系统的可持续竞争优势模型.在该模型中,作者从物资资源和认知资源,企业领域和产业领域四个变量,从战略投资、战略方案、战略策划、资源分配、产业范式、成功定义等六个角度进行分析.虽然他们强调的是社会认知资源在创造可持续竞争优势中的作用,但很明显地他们在较大程度上结合了其他学派的一些观点.如果Knudsen1998的观点,即企业竞争优势产生的问题主要是在企业成长论中进行讨论、而竞争优势的可维持性问题必须在产业经济理论中解决是正确的,则一个完整系统的可持续竞争优势模型,就势必同时考虑到企业内外的各种因素.即可持续竞争优势是一个由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如此说来,只有综合才是对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最有解释力的一种观点.六、小结对于可持续竞争优势,产业组织理论、权变理论及近来的资源基础理论,都在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但目前来看还是缺乏系统性.且在不同的文献中的术语不尽相同,这导致了交流的困难,基本的可持续竞争优势模型至今还未结合在一起,不同作者的思想也未综合Peteraf,1993.从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整个研究过程来看,它大致经历了先外后内,再综合的过程.但并不表现出严格的时间区分,这些不同的观点是交错出现的.即使在将来,该理论的研究也不可能只停留于综合.这主要是由于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相对而言是更倾向于一种非正统的经济理论Foss,1998,它更多地与企业的实际相结合.在非常复杂的企业系统中要概括出一个相对通用的模型是比较困难的,况且由于可持续竞争优势涉及到价值链的各个环节,我们几乎不可能找到维持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充分条件,而只能局限于在此链条中的某些环节寻找到某些必要条件.这就决定学者们在今后的研究中,仍然会从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领域采用不同方法进行局部性研究,然后又推导出新的综合模型.更多相关文档。

西方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在中国的运用研究

西方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在中国的运用研究

西方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在中国的运用研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的企业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一员。

对于这些企业而言,如何提高经营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西方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在中国的运用也成为企业致胜的一大法宝。

一、西方现代企业管理理论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西方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的核心内容。

它包括了很多方面,其中最为关键的要素是有效的团队协作、高效的领导力以及创新的思维方式。

这些要素都可以被应用于各种类型的企业之中,并且可以极大地提高企业的效率和竞争力。

例如,有效的团队协作要求团队成员能够协同工作、充分沟通,并且互相支持。

这种协同工作方式可以增强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使得企业在市场上更加具有竞争力。

其次,高效的领导力是至关重要的。

一个好的领导者应该能够有效地组织团队、合理规划资源、制定科学的经营策略。

这样的领导者可以激发员工的热情,带领企业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最后,创新思维也是西方现代企业管理理论重要的组成部分。

创新不仅包括产品的创新,还包括市场营销策略、经营模式、团队建设等方面的创新。

只有始终保持创新性思维,企业才能在竞争中始终占据优势。

二、西方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在中国的运用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下,西方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已经扎根于中国,成为了中国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

那么西方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在中国的运用究竟是如何实现的呢?1. 引进并消化吸收中国企业引进并消化吸收西方现代企业管理理论,是其运用的重要方式。

中国企业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包括读书、参观、学习、交流等,在欧美等西方地区寻找适合自己的经营管理理论,并将其引入中国本土。

2. 科学应用科学应用也是西方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在中国运用的必要手段。

在实际应用中,中国企业要根据本土的实际情况,将西方现代企业管理理论进行细化、拆解,并应用于企业的实际经营中。

3. 有效转化最后,在运用西方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的过程中,对于其有效的转化也是非常重要的。

西方国家的国有企业及对我国的启示

西方国家的国有企业及对我国的启示

西方国家的国有企业及对我国的启示[摘要]本文对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和日本等六个西方国家的国有企业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上述六国国有企业产生、发展的历史条件,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和管理体制,以及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为私人企业提供基础设施和廉价原材料、引导投资、增加就业、调控经济等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西方国家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具有重要启示:1.政府对国有企业应实行分类管理;2.国有企业也应引入私人企业的经营管理机制,建立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3.国家不宜面向所有的国有企业和国家控股的股份公司,应通过国有控股公司实施对企业的控制和监督;4.应重视国有企业管理的立法工作,加强人大、审计和公众对国有企业的监督;5.逐步形成国有企业灵活进入和退出的机制。

西方国家的经济体制均是以私有经济为基础,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者的体制,奉行资本主义制度。

由于经济危机的周期波动和加深、战争的破坏以及国际市场的开拓,战后西方国家的经济体制逐渐转向由国家进行宏观调节和干预的现代市场经济体制。

作为宏观调节的基础和手段,各国都建立了一批国有企业,形成了规模不等、管理方式各异的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消除经济危机的影响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西方国家对国营企业的管理方式及方法对我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西方国家的国有企业及其管理体制西方所有国家,特别是二战以来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定数量的国有企业。

各个国家都有符合自己特点的国有企业管理体制和方法。

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国有企业是与私人企业同时存在的,它们既可以各自独立运转,也可以相互参股混合运转。

而后者逐渐占有主要地位,新建立的国有企业一般均采取股份公司的形式。

原来国有国营的企业也逐渐改造为股份公司,按照萨缪尔森的说法,实行的是混合经济体制。

(一)美国国有企业及其管理体制美国的国有企业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为解决特定问题或在特定背景下产生的。

借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之际,罗斯福总统果断采取国家干预措施,对灌溉、供水、防洪等公共水利工程和运河、铁路、公路、港口、电讯进行投资,建起了一批国有企业,二战又陆续建立了一批国营企业,它为其他类型的企业经营活动乃至整个社会再生产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

西方企业理论述评与启示

西方企业理论述评与启示

西方企业理论述评与启示【摘要】新古典经济学仅把企业作为生产的黑箱加以处理而忽视对其内部的研究,企业理论以交易费用、产权、委托代理等线索深入探讨以内部命令、权威来配置资源的企业运作。

本文在梳理和反思西方企业理论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对现实的思考提出了一些国企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企业交易费用委托代理国企改革一、西方企业理论的产生和发展1、新古典企业理论一般说来,企业理论的演进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两大阶段,即新古典企业理论和现代企业理论。

在19世纪末形成的新古典经济学中,企业作为一种前提而存在,并假设企业是完全理性的,作为生产者的企业与作为消费者的个人,都是最大化行为者,都可以用一套最优化技术来描述,它实际上是一种生产函数,并且利用最优决策理论进行生产分析。

企业内部被当作一个利润最大化的转换工具,它是一个原子和黑箱,黑箱的一端是投入要素如资本、劳动、土地等的输入,另一端则是产品和劳务的输出。

新古典理论仅仅关注企业的配置效率,而不研究其组织效率。

如果将企业理论严格定义为一门解释企业为什么会出现、企业内部如何组织运作的学问,则新古典经济学的企业理论其实不是企业理论,而是生产理论,是在给定企业存在时关于企业生产决策的理论。

2、现代企业理论现代企业理论是从个人交易行为的角度理解企业,企业是经济主体之间产权交易的一种组织形式,是一系列契约或合同组成的契约网络,企业行为是在既定的产权安排下,企业成员博弈的结果。

(1)交易成本理论。

现代企业理论的奠基之作是科斯1937年的《企业的性质》。

既然市场配置资源是最优安排,为什么企业会存在?科斯认为,因为运用价格机制是有成本的,即交易成本。

它包括发现交易对象和交易价格、讨价还价和订立交易合同、执行交易与监督违约行为及维护交易秩序的费用等,即制度运行费用的总和。

科斯从交易费用的分析入手,说明市场和企业是两种不同的组织劳动分工的方法,企业的出现一定是企业交易费用低于市场交易费用的结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战略弹性
弹性(flexibility) 在变革管理学中是一个重要概念。Prahalad & Doz (1987) 在对20 世纪70 年代以来迅猛发展的跨国公司的战略研究中,对战略弹性( strategic flexibility) 作了阐述。他们认为“战略弹性不主张长期的较大幅度变动,而是主张持续调整和精确微调”,而且“战略弹性要求有相当程度的多义性和多样性”(普拉哈拉德,2001) 。曾因对组织弹性和战略变革的创新研究而获得“安索夫战略管理奖”的荷兰学者Volberda 与合作者Rutges (1999) 把弹性(组织弹性) 定义为“一个组织拥有的若干现实和潜在管理者能力的程度,管理者据此可以加快提高管理控制能力和改进组织控制力的速度”。在此基础上,他们把弹性分成三种类型:操作弹性、结构弹性、战略弹性,每种弹性的区别在于内部弹性,即迅速适应环境要求的管理能力,以及外部弹性,即管理层影响环境的能力。这里的战略弹性是一种与组织目标或环境相联系的管理者的非常规性操纵能力。当组织处于难以预测的复杂的动态环境中且必须迅速作出反应时,战略弹性是必需的。当然它需要非常规的技术、有机的结构和创新的文化的综合性组织支撑。他们提出组织的学习过程对战略弹性的形成是重要的。芬兰学者Tienari & Tainio(1999) 对组织变革中的弹性作了分析,他们虽然没有直接分析战略弹性,但由于战略和组织的有机联系,他们对组织弹性的研究结果对战略弹性还是有启发的。通过对组织的“弹性与刚性结构”的四种类型的分析,他们提出组织弹性的传统认识是有局限的,没有认识到它是高层管理者以循序渐进的执行程序来重组企业的快速决定。
摘 要:变革管理学是构成西方管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战略管理的相对独立性和重要性的增强,关于企业战略的变革理论应运而生,为变革管理学增色不少。本文分别从经理人员的角色与行为、战略弹性、企业战略变革过程、企业战略变革障碍等方面介绍和评价了此理论的主要观点;然后提出变革管理对我国企业战略管理的启示。
一、企业战略变革理论述评
我们分别从经理人员的角色与行为、战略弹性、企业战略变革过程、企业战略变革障碍等四个方面展开。
1.经理人员的角色与行为
企业战略变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有效的组织与领导,企业各级经理人员理所当然地要履行这份职责。Prahalad & Doz(1987) 通过对20 世纪70 、80 年代跨国公司战略问题的研究,认为高层管理者的最主要任务是管理战略变革。美国学者Gioia & Chittipeddi (1991)利用单一主体的“讲道理”( sensemaking) 和不同主体间的“给道理”( sensegiving) 两个概念,通过对一所大型公立大学的战略变革的研究,建立了一个新框架以帮助理解战略变革开始阶段的不同特征,并用这种阐释法来说明高层管理者或团队活动是战略变革发起过程有效性的关键。瑞典学者Bohman & Lindfors (1998) 分析了企业的战略结构和战略行动者( strategic actors) 认知结构的相互间关系,并结合对1990 - 1995 年瑞典经济衰退期间10 个企业集团战略变革的纵向研究,鉴别了两种驱动力量。他们所说的“战略行动者”就是指企业的高层管理团队。通过对其的战略意识体系和战略形势本质的分析,考察了理论结构、现实结构和企业组织的政治形势的内在相互作用,得出了“战略行动者的学习过程和行为对于经济萧条时期的企业战略变革是必要的”的结论。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Eisenhardt 和麦肯锡咨询公司Brown(1998) 通过对全球计算机行业12 家典型企业的调研,并结合复杂性理论、时间节奏理论、进化论等多种学科知识,提出了在激烈变革与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下的新竞争战略——“边缘竞争”。她俩对公司高级官员、业务部门和职能部门的管理人员与负责管理多个业务部门和多条产品线的业务整合人员的职能作了总结和归纳。麦肯锡管理咨询公司成立的“麦肯锡真正改革协作组”的研究(1995) 表明:一批新型的中层经理人员是公司在变革(包括企业战略变革) 方面表现杰出的原因。Floyd & Lane (2000) 从社会交流和角色的角度,而不是战略过程分析中常用的有限理性或政治性决策的视角,把战略更新( strategic renewal) 定义为伴随着提升、供给、使用新的知识和创新行为以促进组织核心竞争力或产品市场范围变革的演进过程。他们把这个过程分成三个子过程:竞争力的定义、部署、修正过程。在每一个阶段,高、中、低三个层次的经理人员在他们的时间范围与当前战略的关系、核心价值观和信仰、信息要求、情感特征等方面各不相同,由此导致了经理人员个体的不同战略角色( strategic role) 间和经理人员之间的战略角色的冲突。美国学者Markoczy (2001) 从界定一致性(consensus) 的多方面性出发,构建了一个一致性形成的概念,并把它应用于战略变革的背景下,结合对三家经历不同战略变革的公司的实证研究得出了在战略变革的早期阶段,一致性的基础场所不是在高层管理团队(top Management teams) ,而是在其它利益集团,尤其是在那些赞成和支持战略变革的利益集团。
Prahalad 和Doz (1987) 在对20 世纪70 、80 年代的跨国公司战略问题的研究中区别了两种战略变革的过程:一种是公司危机引发的“迅速”、“剧烈”的变革过程,另一种是公司主动引发的缓慢的变革过程。后者是战略变革的基本过程,前者是后者的极端情况。他们通过考虑影响战略质量的因素,认为剧烈变革过程其效果不及缓慢变革过程。英国战略管理学教授Johnson 和Scholes(1993) 对此问题的观点是,总体而言,组织中的战略变革是渐进式的,偶尔会出现一些转型式变革。他们之所以认为战略变革的主导过程是渐进式过程,是因为战略变革主要是基于企业已有的行事方式或惯例所形成的“影响路径”或“影响环”上的一个社会系统而进行的。沃尔贝达和巴登富勒(1998) 在对大型多业务企业如何在变革力量和稳定力量之间的冲突中寻求平衡的战略更新的文献综述中提出,从时间机制而言,学术界认为,战略更新有两个过程:一个是非连续的间断性革命变化过程;另一个是缓慢进化过程。荷兰学者Bob de Wit和Meyer (1998) 通过对大量直接或间接性战略变革的文献的整理发现,理论界有两个观点:一是非连续性变革视角的革命式(revolutionary) 过程观点;二是连续性变革角度的演进式(evolutionary) 过程观点,两派观点各执一词。
总的来说,企业战略变革过程的主流观点认为,渐进式变革过程是主导过程。这一理论观点在战略管理案例中能得到相应的印证。但是,研究者们不大关注渐进式战略变革的具体实施方式、渐进式变革与剧变式变革的关系、变革过程的设计的成本收益权衡及风险防范等问题。
4.企业战略变革的障碍
随着企业组织结构的转型、企业资源配置方式的重组、企业内外部利益格局的调整、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更新,可以这么说,成功的企业战略变革过程也是成功排除变革障碍的过程。Prahalad 和Doz (1987) 在对跨国公司和战略问题的研究中提出管理层认识和行动上的滞后是战略变革的重大障碍。造成认识滞后的主要原因是组织分裂、同质性管理体系在异质性经营领域的推广和过去成功经验的重复。引起行动滞后的主要原因是权力重新配置导致的各级管理层分裂。另外,不能有效地使用构成管理基础设施的管理工具也是主要障碍之一。Johnson 和Scholes(1993) 认为,阻碍企业战略变革的因素包括日常惯例、控制系统、组织结构、标识、权力、依赖性关系。
由上可见,管理学家们着重从认知、权力与组织政治、惯例等角度分析战略变革方面的障碍。但他们的分析大多局限在管理层范围之内,很少涉及员工、股东等其他利益相关主体和对管理层的权力制衡有重要意义的公司治理机构。
二、启示
虽然我国企业所处的特殊环境决定了西方企业战略管理相关理论不能原封不动地“移植”使用,但是,它对开拓国内企业管理者的视野,培养战略思维能力,提高战略行动能力还是有借鉴意义的。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经济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尤其是加入WTO 导致的竞争规则国际化,国内企业的战略管理逻辑正逐渐从“机会主义型”和“关系主义型”转变为“市场主义型”和“公平主义型”,战略管理在企业成长中的地位也日益重要。可以这么说,一个不重视、不精通战略管理的企业是难以长大的。企业战略变革作为实施企业战略的重要环节必须受到重视。具体而言,西方企业战略变革理论和实践对我国企业战略管理有以下启示:
关键词:企业战略;变革;启示
“战略变革”包含两种形式的变革:一是企业组织的重大的结构性变革;另一种是企业战略的变革。前者是构成西方战略变革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英国曼彻斯特管理学院教授伯恩斯(Burnes ,2000) 认为,组织理论也就是变革理论。在大量关于组织变革的研究文献中,也有涉及企业战略变革的内容,但它处于依附的从属地位。这与战略管理的产生时期较晚有关。随着人们对战略管理的逐步重视,以及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不连续性和难以预测性的增加,西方管理学界对企业战略变革的关注亦与日俱增,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文献也于20 世纪80 年代后期开始出现。目前,此理论正在深入发展。而国内管理学界对它却较少关注,大多聚集于企业组织变革。然而,国内企业因复杂多变的环境而被迫实施企业战略变革的紧迫性亟需此理论的“智力支持”。因此,本文首先对此理论加以述评,然后结合我国实际,提出对我国企业的战略管理的相关启示。
综上所述,战略弹性作为企业战略变革中的学习机制,其顺利执行与否和变革绩效密切相关。但是,战略研究文献中尚不多见,但恰恰是这些问题对于战略弹性和企业战略变革的关系意义重大。
3.企业战略变革过程
关于战略变革过程有两种情况:一是过程的类型及性质;二是过程的具体内容。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第一种情况。
1.管理者要对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情况的变化保持清醒的认识和敏锐的反应。就企业战略变革的诱因而言,有外部环境变化引起的强制性变革和内部情况变动造成的诱致性变革。管理者较易注意前者,但对后者也不能忽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