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的裴姓分布
姓氏联典·裴
姓氏联典·裴姓氏联典姓启周代;望出河东。
•指裴姓源流和郡望玉山映照;武库纵横。
•上联:西晋河东闻喜人裴楷,字叔则,年轻时就以精于《老子》、《周易》而知名,容貌俊美,如在玉山上行走,当时人称“玉人”。
武帝为抚军时,用他参与军事,后为吏部郎,武帝即位后,他历官散骑侍郎、侍中、中书令,封临海侯,与张华、王戎等人并掌机要。
下联:西晋哲学家裴頠,字逸民,西晋地图学家裴秀的儿子,博学多闻,通医术,惠帝时官国子祭酒兼右军将•起源:起源主要有三:①出自嬴姓,伯益之后。
据《风俗通》、《通志·氏族略》、《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及《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颛顼之裔孙伯益之后有秦非子,秦非子之后封乡(故城在今山西闻喜裴柏村)。
其后裔陵,因功封为解邑(故城在今山西运城西南解州,一说今河南洛阳南的解邑)君,乃去邑从衣为裴姓。
②出自风姓。
晋平公封颛顼帝之裔孙鍼于周川之裴中(今陕西岐县),号裴君,后有裴姓。
③出自他族。
据《西域传》所载,疏勒王姓裴,唐时西域疏勒王裴夷键降唐封为右骁骑大将军,其后姓裴;清满洲八旗姓培佳氏后改裴姓;今满、京、土家、朝鲜等民族均有裴姓。
始祖:伯益(一作裴陵)。
迁徙:据考证,汉代后兴盛至极的山西闻喜裴家,是从解邑播迁过来的裴陵子孙。
东汉时始有裴姓见诸史册,如云中(今山西大同)人裴岑、裴遵以及扶风(今陕西兴平)妖贼裴优,河东(今山西永济)人尚书裴瑜。
汉末闻喜人裴茂的出现,揭开了山西闻喜裴姓光辉灿烂的一页。
此后,历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世代为官封爵者不计其数,仅正史中有传的即有一百六十余人。
魏晋时裴茂之子裴潜、孙裴秀、曾孙裴宪入阁拜相,是裴姓发展的第一高峰期。
东汉末期动乱,裴潜弟儁入蜀,蜀亡,携其子越归居洛阳。
此际见于史册者尚有三国吴太中大夫、下邳(今江苏邳州)人裴玄。
可见三国时裴姓已分布于山西、河南、陕西、江苏、四川等地。
西晋末年,晋成帝杜皇后母、闻喜人裴穆随皇室避乱迁于今江苏南京。
裴姓的历史名人
裴姓的历史名人
裴姓是中国常见的姓氏之一,有许多历史名人出自裴姓,以下是其中一些重要的历史名人:
1. 裴景山:唐朝时期著名诗人,代表作品有《枫桥夜泊》。
2. 裴耀卿:唐朝宰相,曾任文昌左相和中书侍郎。
3. 裴延龄:唐朝宰相,曾任左文殿学士、右卫大将军、中书侍郎等职位。
4. 裴度:唐朝名将,出色地平定了安史之乱,在唐代的统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5. 裴夷则:明朝时期的戏曲作家,以创作梨园戏著称。
6. 裴光庭:宋朝时期的政治家和文学家,曾任工部侍郎、考功郎中等职位。
7. 裴贵玲:南北朝时期北魏末代皇帝孝文帝的皇后,有“河北女皇帝”之称。
8. 裴炎:北宋时期的文学家和政治家,曾任太常礼院博士、提举陕西学政等职位。
这些历史名人都在各自领域有突出的贡献,他们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裴姓来源裴氏姓名大全
裴姓来源裴氏姓名大全我国的小说史,跟诗词一样,每个朝代都有比较裴显的特征。
魏晋南北朝时为志怪小说,到了唐代,则形成传奇小说,内容多传述奇闻异事,后人称为唐传奇。
而传奇的名字,则是由一本较有代表性的小说集《传奇》引起而来,遂后发展成为一种新兴的小说文体,深得世人喜爱。
《传奇》在中国小说史上有着重要的位置,它的作者是一位叫裴铏(xíng,潮音hêng5(形))的人。
裴铏,生卒年、籍贯、字号均不详。
咸通(860~873)中为静海军节度使高骈掌书记,乾符五年(878)为成都节度副使。
《传奇》中多为神怪和爱情相结合的故事,情节新奇,富于幻想色彩。
其中的《裴航》、《昆仑奴》等都是流传很广的名篇,常被后人引为典故,或编成话本、戏曲。
裴(péi,潮音puê5(皮))姓,在全国约有人口200万,在各姓中排在132位,占全国人口的0.15%。
裴姓在揭阳只有28人,在各姓中排第220位,占揭阳人口的0.0005%。
裴姓来源有四:1.出自嬴姓,是东夷部落伯益的后代。
据《通志·氏族略》载,西周时,伯益的后代被封于□(缺字,上“非”下“邑”,音péi)地,遂以此为姓。
到了东周的周釐(xí,潮音hi1(希))王(前681~前677在位)时,他们的后裔徙封解邑(今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就将姓的“邑”字底去掉,改为“衣”字底,遂为裴氏。
2.出自另一支嬴姓。
西周时,嬴姓贵族非子被周孝王(前891~前886在位)封于秦,建立秦国,史称秦非子。
秦非子有后人被封于裴乡(今山西省闻喜县裴城),其后世子孙便以封邑为姓。
3.出自姬姓。
春秋时,晋平公将一个贵族封到裴中(今陕西岐县),这位贵族的后代遂以“裴”为姓。
4.出自边疆少数民族汉姓。
唐时西域疏勒国(都城在今新疆喀什市)有裴姓。
此外,今满、土家、朝鲜等少数民族也有此姓。
今裴姓主要分布山西、河北、河南等省。
裴姓的历史名人,除上述的唐代文学家裴铏外,还有:西晋地图学家裴秀,所著《禹贡地域图》18篇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地图学说的专著,被誉为“中国制图学之父”;西晋哲学家、思想家裴頠(wěi,潮音ngui5(危)),提出“无不能生有”,“有”是万物存在变化之基础等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南北朝时期“史学三裴”——裴松之、裴骃、裴子野,皆以注史享有盛誉;隋代法律学家裴政,断案时“用法宽平,无有冤滥”,深得民心;唐代政治家裴度,在平定淮西藩镇吴元济叛乱中,立场坚定,力挽狂澜,功绩卓著,使唐朝又一度取得了统一;裴代铁面御史裴琏,历任工部右侍郎、刑部侍郎、翰林院编修等职,裴成祖称赞他为“真御史”;当代考古学家、古生物学家裴文中,中国古人类学的重要创始人,1929在周口店发掘出北京猿人第一个头盖骨,轰动了中外学术界,成为中国古人类学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裴氏家族发展史及播迁情况简介
裴氏家族发展史及播迁情况简介在中华民族的诸多姓氏中,无论是以《百家姓》还是以人口多少,在排列上裴氏都不能算是一个大姓。
但在西汉以后的二千多年历史中,裴氏家族中所产生的历史名人数量之多却非他姓家族可比,宋代文学家、史学家欧阳文忠公对此极为赞誉。
从这个意义上说,裴氏就不能不算是个大姓了。
裴氏在东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期间,尤其是在隋、唐,的确创造了辉煌的历史。
在这段历史中,几乎所有的重大历史变革中都有着裴氏族人的参与,留下了裴氏族人的身影,有的甚至可以说左右着历史的进程,使我们裴氏后裔感到骄傲和自豪。
在唐以后的千年历史中,依然为中国历史的发展、世界文明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寻祖追根的热潮中,探讨,重温一下裴氏的起源,家族的历史,祖先的辉煌,对我们这些裴氏后裔来说,无异是十分有意义的。
1、裴氏的起源我们的远祖无疑是黄帝。
传说黄帝的孙子颛顼帝的苗裔孙中有个叫女修的,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中吞食了一枚玄鸟卵,便有了身孕,生下了大业。
大业也叫皋陶,他娶了女华为妻而生下了大费,大费也叫伯益。
提起伯益,这可是我们远祖中了不起的人物,他先是帮助大禹治水,在治水的过程中发现了地下水的秘密,教会了人们凿井取水;后又帮助舜帝驯服鸟兽,奉禹的命令教人们种植稻谷,劳苦功高,得到了舜帝和禹的褒奖和信任。
舜帝赐他为嬴氏。
要知道那可是“庶人无姓”的时代,有了姓氏就表示脱离了庶人的行列而跻身于贵族队伍中了。
舜帝死后,禹接任了帝位。
皋陶死后,禹便命令伯益摄政,意欲把帝位禅让给他,但出人意料的是,伯益在禹死后三年把帝位让给了禹的儿子启,自己去当隐士了。
为了颂扬伯益的高风亮节,人们建了很多宗庙纪念他,直到现在人们还在怀念他。
伯益娶姚氏女为妻,生了大廉,号鸟俗氏;大廉的裔孙中有个叫费昌的,费昌目睹了夏桀的无道昏庸而归顺了商汤王,成了汤王的御。
裴姓相关
中国裴姓网网址:/197/裴姓起源:裴姓的得姓始祖为:伯益。
裴姓是4000多年以前舜之时贤士伯益的后裔。
根据《通志·氏族略》上记载,裴姓是伯益的后代,被封于非(原字为上非下邑)乡,后代因此以非为氏,后来他们的后裔徙封解邑,就去掉邑旁,以衣旁为裴,称裴氏。
而根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上说,裴姓原为嬴姓,是伯益的后代,秦时的非子之孙被封为裴乡侯,子孙因此以裴为氏,即山西闻喜的裴氏家族。
而《唐书·宰相世系表》上也记载,非子的孙子受封于非乡,后代因以封地为氏,后来徙离封地,就去邑旁从衣旁为裴。
因此,裴姓是4000多年以前舜之时贤士伯益的后裔。
伯益是颛顼帝的子孙,善于调驯鸟兽,被虞赐姓为嬴,后又佐禹治水,建立大功。
距今大约2650年以前的周朝时,伯益的后裔出现了一位裴陵,因立功被周天子封为解邑君,食采于现在河南省洛阳县南方的解邑,于是,他的家族也自然地从非乡搬到解邑,并且改姓为裴。
然后,裴氏先人又以解邑为中心,往其他地方搬迁,繁衍至今,分布于全国各地。
望族居于河东郡,即现在的山西省夏县北部。
裴氏后人尊伯益为裴姓的始祖。
裴姓起源主要有3个方面:1、出自嬴姓,为伯益之后。
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载,伯益的后裔有个叫飞廉的,他的裔孙被封于苹邑(今山西省闻喜县东),称为苹氏,至六世孙为苹陵,他在周僖王时被封为解邑(山西省蔺猗西南)君,他就去掉邑字,改加衣字,表示已经离开了苹邑,称为裴姓。
2、源于周朝秦国,以邑为氏。
秦国先公非子被周孝王封于秦,史称秦非子。
秦非子的后代中有人被封为侯爵,并被封为裴乡(今山西省闻喜县的裴城)的首领,称裴乡侯,这位贵族被称为裴君。
他的后世子孙便已封邑为姓,称裴姓。
3、源于春秋时晋国,以地名为氏。
据《通志·氏族略》载,晋平公将颛顼的一个裔孙封到裴中(今陕西省岐山县北)那个地方做首领,这位贵族被称为裴君。
他的后代遂以“裴”为姓,称裴姓。
裴姓分布:西晋末年,政治腐败,八王争夺政权的战争使社会动荡,生产受到严重破坏。
裴姓渊源——精选推荐
裴姓渊源裴姓渊源北岳分类:裴姓之观1.裴姓渊源(五则) (1)(裴)嬴姓,伯益之后。
秦⾮⼦⽀孙封乡侯,因⽒焉。
今闻喜城是也。
六代孙陵,周僖王封⾢君,及除"⾢"从"⾐"。
陵裔孙盖,汉侍中。
九代孙遵,始⾃云中从汉光武平陇、蜀,徙居河东安⾢。
安、顺之际,⼜徙闻喜。
元孙茂,侍中、尚书。
⽣三⼦,辑号东眷;徽号;⼦明,⼦孙⼜号中眷;徽与⼦遐号"⼋裴"。
正⽣归厚,归厚⽣眘。
兵部郎中、杭州刺史裴常棣,河东闻喜⼈。
(2)伯夷之后,封乡,因以为⽒;后其裔徏封解⾢,乃去⾢从⾐为裴。
《通志·⽒族略》 (3)⾮⼦⽀孙封乡,因以为⽒,后徏封,乃去⾢从⾐为裴。
《唐书·宰相世系表》 (4)晋平公封颛顼帝之孙鍼于周川之裴中,号裴君,后有裴⽒,望出河东。
《万姓统谱》(5)宋代郑樵《通志》裴⽒嬴姓,伯益之后秦⾮⼦⽀孙,封乡,因以为⽒,今闻喜城是也。
按闻喜⾪解州。
六代孙陵当周僖王之时,封为解⾢君,乃去⾢从⾐,为裴。
裴,⾐长貌。
⼀云:晋平公封颛帝之孙鍼于周川之裴中,号裴君。
⼜唐开元右骁卫⼤将军疏勒王裴夷健之后为西域裴。
⼜后赵录有垒⽒本姓裴,改为垒,⾃魏晋⾄周隋,裴⽒七代有传。
〔 1、出⾃嬴姓,为伯益之后。
伯益的后裔有个叫飞廉的,他的裔孙被封于蘋⾢(今⼭西闻喜县东),称为蘋⽒,⾄六世孙为蘋陵,他在周僖王时被封为解⾢(⼭西蔺猗西南)君,他就去掉⾢字,改加⾐字,表⽰已经离开了蘋⾢,称为裴姓。
2、源于周朝秦国。
秦国先公⾮⼦被周孝王封于秦,史称秦⾮⼦。
秦⾮⼦的后代中有⼈被封为侯爵,并被封为裴乡(今⼭西闻喜县的裴城)的⾸领,这位贵族被称为裴君。
他的后世⼦孙便已封⾢为姓,称裴姓。
3、源于春秋时晋国。
晋平公将⼀个贵族封到裴中(今陕西岐县)那个地⽅做⾸领,这位贵族被称为裴君。
他的后代遂以"裴"为姓,称裴姓。
〕 2.裴⽒源流考 裴⽒出⾃风姓,颛顼裔孙⼤业⽣⼥华,⼥华⽣⼤费,⼤费⽣皋陶,皋陶⽣伯益,赐姓嬴⽒,⽣⼤廉,⼤廉五世孙⽈仲衍,仲衍四世孙⽈轩,轩⽣潏,潏⽣飞廉,飞廉⽣恶来,恶来⽣⼥防,⼥防⽣旁皋,封之于秦,为附庸,使续嬴⽒,号⽈秦嬴。
河东三姓简介
中古时期,出现了众多的文学世家,特别是陈郡谢氏、琅琊王氏、彭城刘氏、兰陵萧氏等家族,为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对于中古颇有影响的“河东三姓”的文学研究还不系统深入.为此,笔者选取“河东三姓”作为研究对象,深入研究其文学发展过程以及呈现出的特点,特别是探讨家风家学对于家族成员文学观念及创作的深刻影响.第一章:详细地介绍裴氏家族概况.首先,根据大量墓志记载,证明裴氏家族的直接祖先是秦公子赢鍼.裴氏房支繁多,主要分为东眷、西眷、中眷三支.其次,西晋末年,裴氏家族四处迁播:或随皇室南下;或留守北方;或西迁凉州.南北朝时期,裴氏成员或凭借深厚的学术文化修养、或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确立了家族显赫的政治地位.隋唐时期,裴氏进入更辉煌的发展阶段,特别是唐代出现了十七位宰相.最后,概括裴氏的家学家风:崇尚儒学,谨守礼制;严守孝悌,居丧合礼;躬履俭素,轻财重义;浸染玄风,擅长清谈;信仰佛教,弘扬佛法:将门有将,文武兼擅;多才多艺,文化传承;史学传家,着述丰富.第二章:中古时期裴氏家族文学的总体考察与研究.首先,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裴氏家族成员大都具备了一定的文学才能,其中成就较高的是裴子野、裴让之.其次,在隋唐时期,裴氏家族成员取得了较高的成就.他们不仅从事诗文的创作实践,而且编撰诗集、参加诗酒聚会,并有唱和之作.最后,考察裴氏家族文学观念的演变,并指出裴氏家族仍以传统的儒家诗学观为主.第三章:对河东裴氏家族成员进行文学个案研究:以裴子野、裴度为代表.裴子野强调政教文学观,诗赋作品则呈现出语言质朴、情感真挚等特点;裴度的诗歌创作以语言自然流畅,情感随文而出为特色,亦重视诗歌的教化作用而轻视艺术形式,同时,因自身的人格魅力成为中唐诗人群的核心人物.第四章:详细地介绍柳氏家族概况.首先,柳氏源自姬姓,祖先为柳下惠,于秦并六国后,迁到河东解县.从西晋开始,柳氏定着二房:西眷、东眷.其次,柳氏东眷随皇室南迁,迁居雍州,凭借军功进入中央政权,获得了很高的发展.特别是在柳世隆的倡导与影响下,东眷逐渐由武力豪族转变为高门士族.柳氏西眷虽曾仕江表,但很快北归,凭借深厚的儒学修养以及对典章朝仪的精通,得到统治者的重用,并获得了很高的政治地位与声望.最后,概括柳氏的家风家学:军功起家,门风豪勇;谨守礼法,孝悌传家;家教严谨,家法传承;为官清廉,约身节俭;擅长书法,才艺兼备;博学尚儒,精通史学;注重门第,精于谱牒.第五章:对中古时期柳氏家族文学的总体考察与研究.首先,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柳氏家族的文学创作主要以南朝东眷柳世隆支为主,其中以柳恽为代表.其次,在隋唐时期,柳氏家族的文学创作主要以西眷成员为主,尤以柳宗元为代表.最后,分析柳氏家族文学观念的演变,并指出“尚质”的文学思想倾向,特别强调“文以载道”,主要以柳冕、柳宗元为代表,不过,两人的思想存在较大差异.第六章:对柳氏家族成员进行文学个案研究:以柳恽、柳宗元为代表.柳恽的诗歌创作体现出鲜明的“永明”特色,表明他对南朝文学审美趣味的接受与认同;柳宗元以大量优秀的散文、独标一格的诗歌、以及丰富而深刻的文学思想,成为柳氏家族文学最杰出的代表.第七章:详细介绍薛氏家族概况.首先,指出薛氏最早是东汉末年由蜀迁入的少数民族的一支.薛氏定着二房:西祖、南祖.其次,指出薛氏不同房支的发展.南祖基本上沿着豪族的道路发展;西祖则向文化士族转变,子孙逐渐具备了深厚的文化修养.最后,概括薛氏的家族门风:武力见长;孝悌传家;推廉尚俭.第八章:对隋唐时期薛氏家族文学的总体考察与研究.自北朝以来,薛氏西祖确立了显赫的政治地位,家族成员也都具备了深厚的文化修养,从而为隋唐时期家族文学创作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涌现出较多的文学家,如薛道衡及其子孙.第九章:对薛氏家族成员进行文学个案研究:以薛道衡、薛逢为代表.薛道衡的诗歌呈现出南北诗风融合的特点,并对后世子孙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薛逢的诗歌以咏叹仕途偃蹇为基调,带有鲜明的“家族特色”.。
河东裴氏简介
河东裴氏三眷世系示意图(含冼马裴,南来吴裴)
两晋时期----八裴八王
➢ 两晋时期,河东裴氏进入他自身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其显著特征是与琅琊 王氏同时成为海内首先发达起来的士族高门。河东裴氏的政治地位和社会 地位均有了很大的提高。
他们的代表人物:裴秀,裴頠,裴楷,裴康,裴绰,裴遐,裴瓒,裴邈,
➢ 裴頠:字逸民,以“言谈之林薮”见称于时。历官散骑常侍,国子祭酒兼右军 将军,尚书左仆射,侍中,。与司空张华同为赵王伦所杀。年仅34岁,著有唯 物论《崇有论》。
➢ 地图学家:任司空,主管全国的工程,屯田,水利,交通等。由于行政管 理工作的需要,他制作了各种地图。古代,将国家的版图和统治权视为同 等重要的东西,所以历代都重视地图的制作,西晋王朝也很重视地图的制 作,特别是有利于军事行动中取得优势。因此,裴秀主持绘制出当时全国 古今地图集----《禹贡地域图》18幅,以及全国地图《地形方丈图》,以与 西晋的统一大业相适应。裴秀在总结前人绘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制 图六体”的理论,即绘制地图时必须遵循的六条原则:分率,准望,道里, 高下,方邪,迂直。这个理论在他之后一直沿用了1400多年,直至明朝末 年。在中国制图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英国科技史学家李约瑟教授称裴 秀为“中国绘图学之父”,世界科学绘图的创始人。
1. 河东裴氏士族地位的形成奠基于东汉末,在魏晋时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裴氏59名宰相名录
裴氏59名宰相名录山西晋南闻喜县裴柏村是裴氏家族的发源地, 裴氏家族自秦汉魏晋兴起,历六朝荣盛,在隋唐红盛至极,五代以后,余芳犹存,一直延续到了宋代。
在上下千余年间,公侯一门,冠裳不绝,名卿贤相,相继辉耀,彪炳史册,茂郁林立。
据《裴氏世谱》记载,世代裴氏家族中仅正史立传与载列者,就有600余人;名垂后世者,不下千余人。
裴氏家族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诸方面,均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在这样一个星光灿烂人杰辈出的望族世家里,随便拉出一个来,都足以建祠立庙,供后人祭拜。
书中记载,在中国历史上,裴家先后出过59位宰相,59位大将军,当代将军11人。
现在就来详细的认识与解读这59位宰相和59位大将军。
第一部分裴氏宰相59人1、裴羲:东汉人,裴氏家族第十六世,并州刺史、度辽将军裴晔之长子。
汉桓帝官为宰相,爵封开国公。
2、裴茂:东汉人,裴氏家族第十六世,并州刺史、度辽将军裴晔之次子,汉灵帝时位居宰相,爵封阳吉平侯。
3、裴绾:东汉人,裴氏家族第十七世,阳吉平侯裴茂之子。
汉建安中位居宰相。
裴氏分为三眷,裴绾为中眷之祖。
4、裴潜:字文行,东汉人,裴氏家族第十七世,阳吉平侯裴茂之子。
魏明帝即位后,任裴潜为宰相,赐爵关内侯。
5、裴秀(224-271):字季彦,西晋人,裴氏家族中眷第二世,贞侯裴潜之子。
晋武帝时任宰相,爵封钜鹿郡公。
因在地图学上的伟大成就,被后世称为“地图之父”。
6、裴楷(237-291):字叔则,西晋人,裴氏家族西眷第二世,魏冀州刺史裴徽之子。
善谈玄理,尤精《老子》、《易经》。
晋武帝时任中书令、侍中,爵封临海侯。
7、裴頠(267-300):字逸民,西晋人,裴氏家族中眷第三世,裴秀之子。
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
晋惠帝时位居宰相,爵封武昌侯。
8、裴邈,字景声,裴氏家族中眷第三世,裴頠从弟。
少有才干,从兄裴頠非常器重他。
西晋晚期历官太傅从事中郎、左司马、监东海王军事,后位居宰相。
9、裴宪,字景思,裴氏家族西眷第三世,中书令裴楷第三子。
关于裴字的历史研究报告
关于裴字的历史研究报告
裴(péi)字是一个在中国历史上非常常见的姓氏,具有悠久
的历史。
裴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姓氏起源时期,据传最早始于夏朝。
裴姓在中国历史上有着较为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人口分布。
据史书记载,裴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夏朝时期的贵族裴氏。
传说夏朝的神农氏后代中有一个名叫裴寿的人,他居住在夏朝末年的中原地区,并且被封为“裴国公”。
裴寿及其后代便以“裴”
为姓,裴姓因此开始流传至今。
在中国历史上,裴姓在公元前三世纪的秦朝时期已经有了相当规模的人口。
裴姓出现在秦始皇时期的《百家姓》中,显示了裴姓在古代的重要地位。
秦朝统一六国后,裴姓成为一个大姓,分布于各个地区。
在中国的历史上,裴姓在汉朝、魏晋南北朝、唐朝等许多朝代都有重要的贡献和影响。
裴姓是唐朝最有声望的姓氏之一,裴氏家族在唐朝历经数代都有成就。
著名的唐朝文学家裴迪、唐代政治家裴度以及女将裴氏等都是裴字的代表性人物。
裴姓在历史上还有许多著名的人物,如裴令明、裴铏等。
裴姓影响力的扩大也导致姓氏衍生了许多不同的分支和变体,如裴氏、裴姓、裴氏等。
在中国的文化中,裴姓也被广泛用作姓氏或名字的一部分。
裴字的发音和意义在不同的地区有所差异,但总体来说,裴字通
常与勇敢、智慧和追求进步等正面品质相关。
综上所述,裴字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广泛影响的姓氏。
裴姓在中国各个历史时期都有重要的人物和贡献,同时裴字也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符号之一。
裴氏各地人口分布情况
裴氏各地人口分布情况三、裴氏各地人口分布情况1、山西省裴氏人口分布情况根据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谱查资料显示,山西省118个县(市、区)都是裴氏后人,无一例外,人口总数为75683人,位居全省2363个姓氏的第66位。
最多的是运城地区22521人,最少的是朔州市531人。
以县(市、区)看,最多的是平遥县4799人,其次是兴县3671人,最少的是大宁县,仅8人。
现将全省各地、市、县裴氏人口的分布情况详述如下:太原市共4593人。
其中:南城区1158人北城区1030人河西区875人南效区278人北郊区297人清徐县243人吉交市173人娄烦县14人阳曲县525人大同市共1248人。
其中:城区491人矿区419人南郊区193人新荣区145人阳泉市共1269人。
其中:城区134人矿区287人郊区100 人平定县691人盂县57人长治市共9026人。
其中:城区1700人郊区600人长治县1838人潞城县115人襄垣县225人屯留县411人平顺县828人黎城县155人壶关县204人长子县961人武乡县150人沁县1075人沁源县764人晋城市共5340人。
其中:城区595人郊区1080人沁水县890人阳城县1912人高平县774人陵川县89人朔州市共531人。
其中:城区72人平鲁县54人山阴县405人雁北地区共2544人。
其中:阳高县970人天镇县14人广灵县50人灵丘县256人浑源县751人应县140人左云县180人右玉县46人大同县86人怀仁县51人忻州地区共3088人,其中:忻县145人定襄县39人五台县786人原平县933人代县288人繁峙县178人宁武县29人静乐县29人神池县17人五寨县26人岢岚县150人河曲县38人保德县110人偏关县320人吕梁地区共6421人,其中:汾阳县569人文水县696人交城县157人孝义县289人兴县3671人临县17人柳林县465人石楼县53人岚县68人方山县194人离石县178人中阳县16人交口县48人晋中地区共11691人,其中:榆次市730人榆社县2729人左权县383人和顺县600人昔阳县86人寿阳县43人太谷县318人祁县173人平遥县4799人介休县447人灵石县1383人临汾地区共7411人。
裴氏家族史
裴氏家族史裴氏家族史(一)裴氏家族在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社会里,有一个独一无二的望世家族,这就是河东闻喜裴氏家族。
这个世族的发祥地,就是现在的山西省闻喜县礼元镇裴柏村。
“裴氏家族”探源裴氏家族自古为三晋望族,也是中国历史上声势显赫的名门巨族。
“自秦汉以来,历六朝而盛,至隋唐而盛极,五代以后,余芳犹存,在上下二千年间,豪杰俊迈,名卿贤相,摩肩接踵,辉耀前史,茂郁如林,代有伟人,彪炳史册。
”其家族人物之盛,德业文章之隆,在中外历史上堪称绝无仅有。
裴氏家族公侯一门,冠裳不绝。
正史立传与载列者,600余人;名垂后世者,不下千余人;七品以上官员,多达3000余人。
在上下两千余年间,先后出过宰相59人,大将军59人,中书侍郎14人,尚书55人,侍郎44人,常侍11人,御史11人,刺史211人,太守77人,郡守以下不计其数。
还多次与皇室联姻,出过皇后3人,太子妃4人,王妃2人,附马21人。
自汉、魏,历南北朝,至隋唐、五代,在中华大地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裴氏家族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诸方面,均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仅隋唐二代活跃于政治舞台上的名臣就不下数十人。
其中著名的政治家有裴秀、裴楷、裴蕴、裴矩、裴他、裴让之、裴政、裴寂、裴胄、裴度、斐枢等;军事家有裴行俭、裴茂、裴潜、裴叔业、裴邃、裴骏、裴衍、裴宽、裴果、裴文举、裴镜民、裴济等;法学家有裴政;外交家有裴矩、裴世清等。
隋代名臣裴政,是著名的法律学家。
据《隋书》记载,裴政在断狱时,“用法宽平,无有冤滥”,深得民心。
又因敢于直言进谏,多所匡正,享誉朝堂内外。
隋文帝继位后,裴政等人受命制定隋朝新律《开皇律》。
裴政博采魏、晋、齐、梁等南北朝时各家刑典,取其可用之处,废除了前世的枭首、鞭笞等酷刑,把刑讯时惯用的大棒、毒杖、车辐压踝等酷刑全部革除,并规定民有冤屈,县不受理时,可依次上诉郡、州、省,仍不理者,可直接向刑部申诉。
《开皇律》无论从内容到形式,比历代任何律令都显得格外开明,是一部划时代的古代刑典,为后世立法奠定了规范格式。
关于裴姓的研究报告
关于裴姓的研究报告裴姓是中国历史上极有影响力的姓氏之一,在中国古代历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本研究报告将对裴姓的起源、发展、分布以及对中国历史的贡献进行深入剖析。
一、起源与发展据考证,裴姓起源于中国的古代部落社会。
裴姓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据《史记》记载,战国时期赵国的裴姓为著名的姓氏,并在中国的南方地区获得了广泛分布。
裴姓的发展一度较为迅速,尤其是在隋唐时期,裴姓得到了快速扩张和繁荣发展。
隋唐时期的裴姓家族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如河南、陕西等地,而在南方地区如江苏、浙江等地也分布较多。
二、裴姓的分布裴姓在中国的分布相对均匀,主要集中在河南、陕西、山东、江苏、浙江等地。
其中,河南是裴姓的主要分布区域,有许多名人、名将以及历史上有影响力的裴氏家族出自此地。
值得注意的是,裴姓在台湾地区也有一定分布,尤以高雄地区为主。
三、裴姓在中国历史中的贡献裴姓在中国历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裴姓家族在政治、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都有杰出人物的涌现。
其中,裴氏在唐朝达到了巅峰,裴姓世族出现了许多重要政治家、文化名人、名将等。
裴姓家族有许多成员曾在朝中担任重要职位,如唐太宗李世民时期,裴炎出任左卫将军、司空、尚书令等职,对唐朝的政治稳定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文化领域,裴氏家族有许多重要的文化名人。
唐朝的裴度是著名的文学家,他的作品与王维、孟浩然等同为唐代山水诗的代表作,为唐诗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此外,裴度还是历史上著名的“裴氏一门艺术家”之一,他的子孙裴说、裴翻等也是文化才子。
在军事领域,裴姓家族涌现出许多杰出的将领。
唐朝的裴行俭是著名的将领,曾在征伐突厥、吐蕃方面有出色的表现。
唐朝末年,裴宾出任安南都护,成功平定了安南叛乱,对唐朝边疆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裴氏家族在中国历史中的贡献可以说是多种多样的,无论是政治、军事还是文化等领域,都可见裴姓家族的身影。
四、结论通过对裴姓的研究,可以看出裴姓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
裴氏家族发展史及播迁情况简介
裴氏家族发展史及播迁情况简介在中华民族的诸多姓氏中,无论是以《百家姓》还是以人口多少,在排列上裴氏都不能算是一个大姓。
但在西汉以后的二千多年历史中,裴氏家族中所产生的历史名人数量之多却非他姓家族可比,宋代文学家、史学家欧阳文忠公对此极为赞誉。
从这个意义上说,裴氏就不能不算是个大姓了。
裴氏在东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期间,尤其是在隋、唐,的确创造了辉煌的历史。
在这段历史中,几乎所有的重大历史变革中都有着裴氏族人的参与,留下了裴氏族人的身影,有的甚至可以说左右着历史的进程,使我们裴氏后裔感到骄傲和自豪。
在唐以后的千年历史中,依然为中国历史的发展、世界文明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寻祖追根的热潮中,探讨,重温一下裴氏的起源,家族的历史,祖先的辉煌,对我们这些裴氏后裔来说,无异是十分有意义的。
1、裴氏的起源我们的远祖无疑是黄帝。
传说黄帝的孙子颛顼帝的苗裔孙中有个叫女修的,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中吞食了一枚玄鸟卵,便有了身孕,生下了大业。
大业也叫皋陶,他娶了女华为妻而生下了大费,大费也叫伯益。
提起伯益,这可是我们远祖中了不起的人物,他先是帮助大禹治水,在治水的过程中发现了地下水的秘密,教会了人们凿井取水;后又帮助舜帝驯服鸟兽,奉禹的命令教人们种植稻谷,劳苦功高,得到了舜帝和禹的褒奖和信任。
舜帝赐他为嬴氏。
要知道那可是“庶人无姓”的时代,有了姓氏就表示脱离了庶人的行列而跻身于贵族队伍中了。
舜帝死后,禹接任了帝位。
皋陶死后,禹便命令伯益摄政,意欲把帝位禅让给他,但出人意料的是,伯益在禹死后三年把帝位让给了禹的儿子启,自己去当隐士了。
为了颂扬伯益的高风亮节,人们建了很多宗庙纪念他,直到现在人们还在怀念他。
伯益娶姚氏女为妻,生了大廉,号鸟俗氏;大廉的裔孙中有个叫费昌的,费昌目睹了夏桀的无道昏庸而归顺了商汤王,成了汤王的御。
费昌的裔孙仲衍辅佐商王太戊,为王御;仲衍的四世孙叫轩;轩生潏,潏住在西戎,为商朝保卫西垂之地;潏生蜚廉,蜚廉生恶来。
裴氏各地人口分布情况
三、裴氏各地人口分布情况1、山西省裴氏人口分布情况根据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谱查资料显示,山西省118个县(市、区)都是裴氏后人,无一例外,人口总数为75683人,位居全省2363个姓氏的第66位。
最多的是运城地区22521人,最少的是朔州市531人。
以县(市、区)看,最多的是平遥县4799人,其次是兴县3671人,最少的是大宁县,仅8人。
现将全省各地、市、县裴氏人口的分布情况详述如下:太原市共4593人。
其中:南城区1158人北城区1030人河西区875人南效区278人北郊区297人清徐县243人吉交市173人娄烦县14人阳曲县525人大同市共1248人。
其中:城区491人矿区419人南郊区193人新荣区145人阳泉市共1269人。
其中:城区134人矿区287人郊区100 人平定县691人盂县57人长治市共9026人。
其中:城区1700人郊区600人长治县1838人潞城县115人襄垣县225人屯留县411人平顺县828人黎城县155人壶关县204人长子县961人武乡县150人沁县1075人沁源县764人晋城市共5340人。
其中:城区595人郊区1080人沁水县890人阳城县1912人高平县774人陵川县89人朔州市共531人。
其中:城区72人平鲁县54人山阴县405人雁北地区共2544人。
其中:阳高县970人天镇县14人广灵县50人灵丘县256人浑源县751人应县140人左云县180人右玉县46人大同县86人怀仁县51人忻州地区共3088人,其中:忻县145人定襄县39人五台县786人原平县933人代县288人繁峙县178人宁武县29人静乐县29人神池县17人五寨县26人岢岚县150人河曲县38人保德县110人偏关县320人吕梁地区共6421人,其中:汾阳县569人文水县696人交城县157人孝义县289人兴县3671人临县17人柳林县465人石楼县53人岚县68人方山县194人离石县178人中阳县16人交口县48人晋中地区共11691人,其中:榆次市730人榆社县2729人左权县383人和顺县600人昔阳县86人寿阳县43人太谷县318人祁县173人平遥县4799人介休县447人灵石县1383人临汾地区共7411人。
裴氏,颛顼之裔孙伯益的后代——作者:冯志亮
裴氏,颛顼之裔孙伯益的后代——作者:冯志亮裴裴姓是中国人常见的姓氏,在姓氏排行榜中列第一百五十三位,在河南、河北、山西的分布比较集中。
当今裴姓人口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76%,总人口大约有100万。
得姓始祖伯益,嬴姓,又名伯翳、柏益,又称大费。
上古时期皋陶之子,颛顼帝裔孙,因助大禹治水有功,被舜帝赐为嬴姓。
据《通志·氏族略》、《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记载:裴姓为伯益后裔。
伯益后裔有名飞廉者被封于苹邑(今山西闻喜),称为苹氏。
传至六世孙苹陵时,周僖王姬胡齐封其为解邑君(今山西蔺猗),后去掉邑字(原字为上非下邑),改加衣字,表示已离开苹邑,称为裴氏。
望族居于河东郡(山西省夏县北部)。
其后世子孙遥尊伯益为裴姓得姓始祖。
一、姓氏意义与原始图腾裴的本义:长衣下垂之状。
裴字在字典中归衣部,可知与衣服有关。
今仅作为姓,而本义已废。
裴,原由非、邑组成,为邑名,为河东闻喜县乡名,故地在今山西闻喜县东,这是秦国先祖的封邑。
据考秦国先祖非子由秦亭(今河南范县)西裴字古文迁陕甘时,曾停留于新郑东的棐林,棐林因非子所居而得名,非子支子留居于此。
春秋初郑武公欲东迁新郑,故移封非子支子于今山西闻喜东,其地名把棐下的木改为邑,后又改为衣,最终出现裴姓。
二、姓氏起源与发展传承裴姓源出赢姓。
颛顼之裔孙伯益之后有非子,非子为周孝王养马于汧渭之间,有功封于秦,为附庸,使续嬴姓,号秦赢。
秦非子之支孙在春秋之初被封于裴(上非下邑组成)乡,故地在今山西闻喜东裴氏村,因以裴(上非下色组成)氏。
其后裔陵在周僖王时因功封于解邑君,故地在今山西解州,乃去邑从衣为裴氏。
裴氏的历史至少有2600年。
三、民族融合与基因融入裴姓氏族一直比较单纯,很少融入其他民族的血液。
裴姓在历史的进程中与周边的民族一直有接触,但直到唐朝之前没有发生过较大规模的外族血液融人的事件。
唐朝西域疏勒王裴夷键降唐,被封为右骁骑大将军,其后为裴氏。
这是外族血液首次融入裴姓。
清朝初期,满洲八旗中的培佳氏集体改姓裴,形成了东北地区的裴姓。
世家谱系-裴氏
→
→ 裴善政
→ 裴文立
→ 裴元简
→
→ 裴× → 裴×
→ 裴× → 裴×
→ 裴季通
→
→ 裴延休
→ 裴弘策
→ 裴行方
→ 裴履昭
→
裴敬忠
→
裴善文 → 裴弘泰
裴大猷
→ 裴× → 裴思义
→ 裴闻韶
→ 裴元琰
→ 裴敭珍
→
裴昕 → 裴惔,道则
裴大方
→ 裴炯,休光527 → 裴斌
黄头,高城县简侯
→ 裴堪,灵渊541
→
裴居默
→
裴景尼,悦圣
或裴尼 周御正大夫
裴之隐
北史38
裴师民
或裴师人
→ 裴之爽,隽夫
裴大方 裴正觉
裴居咥xì
世系表晊
→ 裴居士,真儒 →
裴居聂(业) 裴居约 裴居近
→ 裴希仁
- 裴思进
→
裴思进 裴希惇,处实 → 裴思约
裴思礼
裴思政
裴医玉
裴思温
裴希庄
→ 裴抗(杭)
→
→ 裴鸿
510-568,59 裴宽族弟
灌津子
→ 裴舍(含),文若
北史45
→ 裴嵩
高城县侯
→ 裴思敬,思明
→ 裴谭
兰陵郡公
→ 裴涉,仲昇 → 裴×
→ 裴测,伯源
周常侍
裴× → 裴侨尼 → 裴景
周富平县令
→ 裴×
→ 裴正
隋丰州司马
→ 裴×
→
裴慎,归厚 →
唐南郑令、酂令
→ 或裴眘,贼不害
→ 裴约,元俭
雍丘县子,36
→ 裴鉴,裴监
→ 裴英起556 裴威起
明清时的裴姓分布
明清时的裴姓分布明清时的裴姓分布山西省山西是裴姓的发源地。
山西的裴姓分布和全国其他各省市比较,数量最多。
而在山西省内,则是南部多于中部、中部多于北部,由南向北依次递减,晋东南介乎其中。
明清时期运城、临汾(今运城市、临汾市)的裴氏以闻喜裴氏、曲沃裴氏、安邑裴氏、稷山裴氏、夏县裴氏和平陆裴氏比较发达,闻喜裴氏反不如曲沃裴氏。
闻喜裴氏明清时期,闻喜裴氏处于衰败期。
元末明初,社会的动荡使闻喜裴氏纷纷逃离本土,四处谋生。
河南的新安裴氏、山西的曲沃裴氏、稷山的沙沟裴氏等分支的始祖,都是在这个时期从裴柏村分离出去的。
在祖籍裴柏村的后裔,连一所家塾都不能维持。
明嘉靖初,当地政府出资重修裴晋公祠,山西御史何赞个人捐俸为其购置土地30亩,以其所入供祭祀和办学所需。
至清乾隆间,曲沃裴氏出资重修裴晋公祠,裴志灏个人捐资为其购置土地60亩,以为办学进经费来源。
但是,儿行千里不忘根本。
裴柏村仍然是全国各地裴姓后裔的祖居地,到裴柏村寻根祭祖的裴姓后裔络绎不绝。
裴柏村仍然是文人雅士瞻仰望族遗风的圣地。
清初大学者顾炎武曾到裴柏村访古,并留下了著名的散文《裴村记》。
曲沃裴氏曲沃裴氏以大李村(今属侯马市)为中心聚居地。
因唐中书令裴泰的墓在大李村,裴泰并祀曲沃县乡贤祠,所以有说裴泰是曲沃裴氏之祖的。
但明清时期的曲沃裴氏一般将裴嵩之父裴成认为始祖。
裴成(公元1341一1404年)于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携其弟世英与次子信、三子三由闻喜裴柏村徙居于河南新安县之芦院村,长子嵩仍留居闻喜。
裴成墓志已于1991年在洛阳被发现。
《新修曲沃县志》记载裴嵩是曲沃西关人,为岁贡,官涞水县县丞。
可见裴嵩已于明洪武中从闻喜移居曲沃,成为曲沃裴氏实际上的始祖。
曲沃裴氏在清朝康、雍、乾时代发展到极盛。
裴摔度(公元1667—1740年)官至江西巡抚、左都御史。
其子裴宗锡(公元1712一1779年)官至安徽、贵州、云南巡抚。
他们父子及宗锡之子正文三代人编辑了裴氏总谱《裴氏世谱》。
裴姓的来源作文
裴姓的来源作文
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载,颛顼的玄孙伯益之后飞廉有一个裔孙非子,非子的支孙秦后子被晋平公封于苹邑,称为苹氏。
至六世孙为苹陵,他在周僖王时被封为解邑君,他就去掉邑字底,改加衣字底,表示已经离开了苹邑,称为裴姓。
先秦时期,裴姓最初活动在陕晋地区。
进入秦汉以后,裴姓向东迁移进入河北、辽宁。
自陕西南下进入四川。
南北朝时,裴姓已经进入湖北,长江的北岸。
唐、宋时期,裴姓已经全面南挺,首先定居江西,随后进入浙江。
到明朝时,裴姓已经分布于大江南北。
裴姓的得姓始祖已不可考,只知裴姓是伯益的后裔非子的支孙,或许裴姓的得姓始祖就是秦桓公的小儿子秦后子。
裴姓是4000多年以前舜之时贤士伯益的后裔非子的支孙。
根据《通志·氏族略》上记载,裴姓是伯益的后代,被封于非(原字为上非下邑)乡,后代因此以非为氏,后来他们的后裔徙封解邑,就去掉邑旁,以衣旁为裴,称裴氏。
而根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上说,裴姓原为嬴姓,是伯益的后代,秦时的非子之孙被封为裴乡侯,子孙因此以裴为氏,即山西闻喜的裴氏家族。
而《唐书·宰相世系表》上也记载,非子的孙子受封于非(原字为上非下邑)乡,后代因以封地为氏,后来徙离封地,就去邑旁从衣旁为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清时的裴姓分布山西省山西是裴姓的发源地。
山西的裴姓分布和全国其他各省市比较,数量最多。
而在山西省内,则是南部多于中部、中部多于北部,由南向北依次递减,晋东南介乎其中。
明清时期运城、临汾(今运城市、临汾市)的裴氏以闻喜裴氏、曲沃裴氏、安邑裴氏、稷山裴氏、夏县裴氏和平陆裴氏比较发达,闻喜裴氏反不如曲沃裴氏。
闻喜裴氏明清时期,闻喜裴氏处于衰败期。
元末明初,社会的动荡使闻喜裴氏纷纷逃离本土,四处谋生。
河南的新安裴氏、山西的曲沃裴氏、稷山的沙沟裴氏等分支的始祖,都是在这个时期从裴柏村分离出去的。
在祖籍裴柏村的后裔,连一所家塾都不能维持。
明嘉靖初,当地政府出资重修裴晋公祠,山西御史何赞个人捐俸为其购置土地30亩,以其所入供祭祀和办学所需。
至清乾隆间,曲沃裴氏出资重修裴晋公祠,裴志灏个人捐资为其购置土地60亩,以为办学进经费来源。
但是,儿行千里不忘根本。
裴柏村仍然是全国各地裴姓后裔的祖居地,到裴柏村寻根祭祖的裴姓后裔络绎不绝。
裴柏村仍然是文人雅士瞻仰望族遗风的圣地。
清初大学者顾炎武曾到裴柏村访古,并留下了著名的散文《裴村记》。
曲沃裴氏曲沃裴氏以大李村(今属侯马市)为中心聚居地。
因唐中书令裴泰的墓在大李村,裴泰并祀曲沃县乡贤祠,所以有说裴泰是曲沃裴氏之祖的。
但明清时期的曲沃裴氏一般将裴嵩之父裴成认为始祖。
裴成(公元1341一1404年)于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携其弟世英与次子信、三子三由闻喜裴柏村徙居于河南新安县之芦院村,长子嵩仍留居闻喜。
裴成墓志已于1991年在洛阳被发现。
《新修曲沃县志》记载裴嵩是曲沃西关人,为岁贡,官涞水县县丞。
可见裴嵩已于明洪武中从闻喜移居曲沃,成为曲沃裴氏实际上的始祖。
曲沃裴氏在清朝康、雍、乾时代发展到极盛。
裴摔度(公元1667—1740年)官至江西巡抚、左都御史。
其子裴宗锡(公元1712一1779年)官至安徽、贵州、云南巡抚。
他们父子及宗锡之子正文三代人编辑了裴氏总谱《裴氏世谱》。
裴正文之侄裴志灏纂修《河东裴氏新谱》,并主持在裴柏村修晋公祠。
曲沃裴氏出了两名进士:裴世兆和裴振(《新修曲沃县志》作大李人,而《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作天津人。
可能他的祖籍是曲沃大李村人。
)据《新修曲沃县志》记载,1928年修成时,大李村还有众多裴氏纪念性牌坊,如四世一品坊、万邦总宪坊(裴摔度)、三眷旧族坊、河东世家坊、大中丞坊(裴宗锡)等,构成一方荣观。
还有乾隆千叟宴御诗碑(裴氏有和诗)。
至今保存完好。
安邑裴氏安邑是裴氏的祖居地闻喜县的近邻,历来裴氏居民较多。
明清时期,安邑裴氏出了两位进士:裴君赐,明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壬戌科,第三甲第301名;裴峻德,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癸亥恩科第二甲第70名。
裴君赐,父裴衷,赞皇县司训,克尽师道。
裴君赐,天启二年进士,官给谏,巡视十年,克厘夙弊。
裴峻德,同治二年进士,官安徽五河县,政声卓著。
因县治居淮河中枢,商贾辐辏,建议创设厘局。
开办未久,有合肥某当道亲眷由河道南归,船舱携带货物甚多,家丁骄横,不服盘查,遂将人船一并扣留。
府道严词诘问,百挠不屈,终于如章报税。
大宪知道此事后,大为嘉赏。
县民为他立了德政碑。
稷山裴氏早在唐代,唐玄宗时的宰相裴耀卿家族就在稷山,他和他父亲的坟墓都在稷王山上。
明隆庆五年(公元1517年)稷山裴氏还出了一位进士,名叫裴赐。
明清时期稷山有沙沟裴氏。
相传,明崇祯年间,为躲避满门抄斩之祸,从闻喜逃至稷山沙沟,发展而成。
当时,裴金、裴银、裴铜三人弃家外逃。
先至曲沃大李村,有一人留下,其余二人来到稷山沙沟山中,裴铜见此地山环水抱,草树蓊郁,就停下脚来,辟草莱,建立家园。
他就是沙沟裴氏的始迁祖。
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前,沙沟裴氏发展至100余户。
这一年大旱后,沙沟裴氏只剩5户。
后来又逐渐发展成为大村大户。
夏县裴氏夏县是裴氏在晋南聚居的主要地区之一。
据《裴氏世谱》记载,中眷裴之后裴清于明永乐间徙居夏县。
其六世孙裴一谏举明经,官唐山、山阳知县,祀乡贤。
其子裴章美,明万历戊午(公元1618年)举人,永清知县,祀乡贤。
他曾为《裴氏世牒》作跋。
清代裴家矫为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庚戌科第三甲第227名进士。
平陆裴氏裴度后裔裴郁于宋初避乱兵,从闻喜县梨园镇(今礼元镇)移居平陆县常乐里冯村。
清代至民国,曾四次修谱:第一次,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第二次,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第三次,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第四次,民国5年(公元1916年)。
1989年又修了新谱。
另外,临猗县陈庄村裴氏有《裴氏世谱》残本。
据当地老人回忆,陈庄裴氏是元末明初从河津苍底村迁来的。
运城市各县市均有裴氏聚居,不一一备述。
临汾市的裴氏集中在乔李镇乔李村和贾得镇南垣村。
邯郸市永年县临谄关裴氏即是明末从临汾市乔李镇迁去的。
南垣村裴氏明代从闻喜县迁来,清代乾嘉时很旺盛。
灵石裴氏灵石裴氏的始祖是裴泰,明代举人,博野县知县,迁居灵石。
其子裴继芳,明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进士。
裴章时灵石裴氏分东裴西裴。
东裴居河南村(现为金旺村),后分为五支:裴耀为北眷一支、裴炳为南眷二支、裴矩为东眷三支、裴永为西眷四支、裴炜为中眷五支。
灵石裴氏曾于清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嘉庆十九年(公元1814年)、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民国24年(公元1935年)等五次修谱,发展演变历史清楚。
1989年又修了新谱。
平遥裴氏平遥裴氏属东眷裴,裴度的后裔宋银青光禄大夫裴见素卜居平遥县阴庄(今金庄村)。
其后,有一支迁西戈山村,即永安里四级,这一支又分出东支股、西支股、窑底支股。
现在平遥裴氏是全国县级裴姓人口最多的。
太原裴氏太原裴氏自明代始,从闻喜迁居晋阳。
明代出了两名进士:裴铉,明万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庚戌科第三甲第228名;裴希度,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第三甲第162名进士。
裴铉,宫计部郎,初赠承德郎、都察院经历,再赠奉直大夫、户部福建清吏司员外郎。
裴希度,太常寺少卿,于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修太原裴氏家谱。
阳曲裴氏清代出了一名进士,即裴谦,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壬辰科第二甲第8名。
泽州裴氏泽州裴氏自称是裴行俭的后裔,于元代进士裴仕仪自河东迁泽州大阳镇河东村,又迁下村,再迁大阳村自裴荣始。
明、清两代曾四度修谱:第一次,明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第二次,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年),由裴(宀采)修撰;第三次,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由裴照修撰;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由裴鎏撰,曲沃裴志灏作序。
泽州裴氏在明代出了两位进士:裴骞,明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辛巳科第三甲第147名进士;裴宇,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辛丑科第三甲第134名进士。
裴宇,字子大,明泽州大阳镇人。
嘉靖辛丑科(公元1541年)进士。
官翰林,至礼部尚书。
南京振武营兵变,骄纵不可制。
裴宇前往处置,谕以祸福,旬日而定。
后转工部尚书。
有《内山集》。
明弘治间,泽州裴春名列《明史》卷296《孝义传》。
河北省永年县临洺关裴氏据永年县临洺关裴氏家谱裴际昌序称,临洺关裴氏乃是明末李白成起义经过平阳府时,乔李村的裴氏逃离故土,先至邯郸,继至界河(永年南邯北),最后卜居临沼关。
清乾隆年间,平阳府乔李镇修裴氏家庙,临洺关裴氏还出了分资银若干两。
清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裴际昌主持修撰了《河北永年临馅关裴氏宗谱》所载始祖为裴大用、裴国庆、裴国用三人。
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直隶邯郸人裴大夏中戊辰科第三甲第93名进士,不知此人与临洺关裴氏是否有族属关系。
1989年,临洺关裴氏又修有新谱。
另有清苑裴氏,清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裴显相中己酉科第三甲第28名进士。
枣强裴氏,始祖裴宪于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由山西迁于冀州枣强(今河北枣强)大吕木村,裴春元由大吕木村迁居大江官,裴简由大江官迁西裴庄。
曾修有简谱。
山东省荷泽裴氏明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大槐树迁至荷泽,后又分至东明、曹县。
东明裴庄有民国24年(公元1935年)所修白布本《裴氏宗谱》,白布本,从始祖裴开德至第十九世。
他们从二十一世起的字辈谱为:诗书传家,金榜题名,荣华富贵,天子万年。
另外,潍坊、寿光、泰安、东宫等地也有裴氏聚居地。
他们也相传是明初从山西洪洞大槐树迁去的。
江苏省裴氏在江苏省有广泛的分布。
苏南有宜兴、武进、江阴、丹阳、丹徒、句容等地的裴氏,苏北有阜宁、泗洪、泗阳、仪征、邗江、扬州等地的裴氏。
宜兴裴氏和丹阳裴氏的共同祖先是唐末的裴从矩,自闻喜迁江苏宜兴铜官。
其十六世孙裴积四从铜官迁裴塔。
裴从矩之裔孙裴希祖于宋元之际自宜兴迁居丹阳东北丰城乡,明末清初迁还丹阳县城。
武进裴氏于清乾隆年间出了进士裴直方。
江阴裴氏于清顺治、康熙年间分别出了进士裴春魁和裴天锡。
丹徒裴氏于清康熙年间出了进士裴之仙。
句容裴氏于清嘉庆年间出了进士裴鉴。
阜宁、泗洪、泗阳、射阳、滨海的裴氏相传其祖先从闻喜一迁山东、二迁苏州,元末明初三迁苏北。
阜宁周门裴氏于明清时曾三次修谱:第一次,明嘉清丁卯年(公元1567年)裴襄修撰;第二次,清咸丰年间(公元1851—1862年)裴荫森修撰;第三次,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裴思齐修撰。
1998年,阜宁周门裴氏裴学瑜先生新修了《裴氏族谱》。
浙江省浙江省的裴姓,比较集中于天台县和常山县。
天台坦头裴氏十分兴旺。
600多年之前,他们的祖先来到山环水抱的天台坦头,集中居住于溪南和坦头两个自然村,成为当地少有的旺族。
他们恪守“耕读传家,自强不息”的祖训,造就了一批英才。
常山裴氏曾于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和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分别由裴光晋和黄飞鹏两次修撰裴氏族谱。
安徽省安徽省的裴姓,我们所知的聚居地有五河县和黟县。
乾隆年间,曲沃裴宗锡任安徽巡抚期间,五河裴氏曾和他取得联系,迁入五河时间当更早。
黟县裴氏聚居于湾里,南宋绍兴间裴三德自河东徙居皖之黟县北岭鹤山。
其十三世孙裴长贞、裴长孙兄弟于明末复迁湾里,为湾里裴氏的始迁祖。
裴有耀、裴元荣等于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修纂《湾里裴氏族谱》6卷,首1卷。
江西省江西省的裴姓,居丰城、清江、贵溪、南丰、吉水等地。
丰城宝溪裴氏始迁祖是裴哲由闻喜宦游来此,是东眷裴度后裔。
元至元二十五年(公元1288年)至三十年宦游富洲,见石滩溪畔,山水秀丽,遂筑宅而居。
当地裴氏编有《裴氏宗谱》。
清江裴氏的裴汝钦曾中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甲午恩科第二甲第38名进士。
贵溪裴氏南宋初年,裴石涧任江西广信府贵溪县令,致仕后卜居贵溪裴源村。
明代两名进士:裴德泽,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乙未科第三甲第5名;裴近,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丙戌科第二甲第24名。
南丰裴氏曾于民国25年(公元1936年)编撰了《南丰裴氏宗谱》3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