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秋天

合集下载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秋天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秋天
鼓励学生用文字记录下自己观察到的自然景色和感受,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写作 水平。
通过组织户外活动或野外考察等实践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大自然的魅力,加深对 自然的理解和感悟。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当代社会如何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媒体宣传
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平 台,积极宣传传统文化,提高公 众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度和认同感 。
国际交流
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 流与合作,展示和传播本民族的 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世界文化多 样性的发展。
01
教育引导
通过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等途径 ,向青少年传授传统文化知识, 引导他们了解和热爱本民族的文 化传统。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秋 天
目录
• 课文背景及作者简介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知识点归纳与拓展延伸 • 跨文化对比:东西方秋天观念异同探讨 • 思考与练习题目设计 • 课外阅读推荐及引导
01
课文背景及作者简介
作家何其芳生平与成就
何其芳(1912-1977),原名何永芳,四川万 县人,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
秋天给你带来了哪些特别的体 验和感受?比如看到落叶纷飞
、感受到凉爽的秋风等。
你认为秋天适合进行哪些活动 ?比如秋游、赏红叶等。
你有没有一些关于秋天的特别 记忆或经历?愿意和大家分享
吗?
06
课外阅读推荐及引导
推荐阅读何其芳其他作品,如《预言》等。
《预言》
何其芳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绘 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展现 了作者对生命和存在的深刻思考。
02
03
文化活动
举办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活动, 如诗词朗诵、书法比赛、传统节 日庆典等,让更多人亲身参与和 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最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4课《秋天》PPT课件

最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4课《秋天》PPT课件

问:那么是谁在问“牛背上的笛声何处了”? 答:是牧羊女。牧羊女在想念着放牛郎。 那如梦般的秋景,引发牧羊女渴盼着也收 获一份如痴如醉的爱情。所以说“秋天梦 寐在牧羊女的眼里”。这句像一个特定镜 头,放大地描写牧羊女的眼睛。此时牧羊 女怀念牛背上的笛声,其实是怀念心中的 恋人。这是一种初恋的感觉,像做梦一样, 从她清澈的眼神中表现出来。诗人准确无 误地抓住对眼神的细节描写,用一个“梦 寐”来表达,非常典雅而有趣。(红色练 二3)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4课《秋天》
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县第五中学·张同平
欣赏下面组图,说说图片展示是什么季节的景色?
秋 景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现代诗人何 其芳的笔下的现代诗歌《秋 天》,去听听诗人的深情絮语。 去感受“秋”的诗韵。
学习目标 1. 有节奏地朗读全诗,在把握感 情基调的基础上背诵这首诗。(重 点,涉及练习三) 2. 能用简洁的语言描述赏析诗歌 中所描绘的秋景图。(重点,涉及 练习一) 3.品味“陌生化”诗歌语言,体会 诗歌的意境。(难点,涉及练习二)
8. 蟋蟀xī shuà:蟋蟀科的跳跃昆虫的通 称,以雄性摩擦前翅的特化部分发出唧唧 声而著称。触角较身躯为长 9.寥廓liáokuò:高远空旷。 10.清冽qīngliâ:水清。 11.梦寐mângmâi:睡梦。梦中。 12.归泊guī bó:回归的小船。 13.枯涸kūhã∶干涸,没有水了。 14.鳊biān鱼:淡水鱼的一种,身体侧扁, 头小而尖,鳞较细。 15.乌桕jiù :也叫桕树。
细品秋景诗情画意
品读第一 节诗,说 说这节诗 描绘了一 幅怎样的 秋景图?
第一幅是“农家丰收图” 析:“饱食过稻香”“肥硕的瓜果”等词 语写出了农家的丰收之景,农民的丰收之 乐。其中“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这句 中“饱食”用得怎样好? 写出农家的劳动状态,由繁忙转向闲 适。其中“饱食”拟人修辞用得好,仿佛 镰刀有生命能吃食,与“稻香”结合起来, 含有农家曾用镰刀紧张繁忙地劳作且喜获 丰收的意思。 练二1,练二涉及“陌生化”概 念,后面品读语言会详细介绍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4《秋天》教学课件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4《秋天》教学课件
谢谢观赏
You made my day!
我们,还在路上……
作业布置:
• 课后收集描写秋天的古诗词名句
•不习惯读书进修的人,常会自满于现状,觉得再没有什么事情需要学习,于是他们不进则退。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 一眼睛看到纸的背面。2022年4月8日星期五2022/4/82022/4/82022/4/8 •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2022年4月2022/4/82022/4/82022/4/84/8/2022 •正确的略读可使人用很少的时间接触大量的文献,并挑选出有意义的部分。2022/4/82022/4/8April 8, 2022 •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
梦寐中的牧羊女
美句赏析:
• 找出自己喜欢的诗句,然后在小组内 交流,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从内容 与修辞等方面分析),同时做上批注。
课堂小结:
• 《秋天》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彩的乡村 秋景图。诗中各幅小画面,以及画面 的各个意象和谐统一,这种氛围所赖 以形成的清静、清远、清柔的特点无 一不达到极致。诗不长,只有三节, 每一节独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构成一幅画面,将幽谷、 农舍、渔舟、牧羊女……诸多景致皆 收于笔下
• 1、因为露珠、冷舞、白霜,表明了秋 天的天气特征;稻香,镰刀体现了农 家特色;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 辽阔;溪水干涸,更清冽,这些都暗 示了是在秋天。
• 2、由远及近的顺序。
• 3、抒发了热爱秋天、赞美秋天和热爱 生活的感情。
伐木声出幽谷
震落满披着的露珠
饱食稻香的镰刀
撒下圆圆的网
溪水枯涸石更冽
14* 秋 天
作者介绍
• 何其芳(1912—1977),现代散文家、诗人、 文艺评论家。原名何永芳,出生于四川万州一 个守旧的大家庭。1936年他与卞之琳、李广 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他的散文集 《画梦录》于1937年出版,并获得《大公报》 文艺金奖。 诗歌是何其芳最先喜爱和运用的文学样式。 何其芳对于艺术形式的完美,表现出执着的探 求。在诗歌方面,他创作之初即十分讲究完整 的形式、严格的韵律、谐美的节奏,并注意表 现出诗的形象和意境。因此,他的诗明显地具 有细腻和华丽的特色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 上册 课件 第14课《秋天》(共52张PPT)(共52张PPT)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 上册 课件 第14课《秋天》(共52张PPT)(共52张PPT)
寥阔

栖息
shuò jiù
肥硕 乌桕

liè
枯涸 清洌
biān

mèi
梦寐

归泊
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a.这是一幅 乡村 秋景图? b.诗中选取了哪些景物来描绘秋天? c.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找出文中具有秋天时令特征的景物
露珠
冷雾
白霜
找出文中具有乡村特色的词句
秋天
你心目中的秋天是怎样的? 用什么词语来概括?
• 果实成熟 • 秋天是金黄色的 • 丰收 • 收获的喜悦 • 天高云淡、水落石出、高远宁静 • 大雁南归 • 夜长昼短……
寻秋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 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秋•
——李煜
叶 •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 辛弃疾
•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 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世界上不缺少美,而是缺少 发现美的眼睛。
用心观察身边的景符。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在这醉人芬芳的季节,愿你生活像春天一样阳光,心情像桃花一样美丽,日子像桃子一样甜蜜。 2021/3/52021/3/5Friday, March 05, 2021
课堂小结:
本诗从多种感官角度出发,运用比喻、 拟人的修辞,写出夏忙后农闲的景象:农 人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悠闲、惬意,少了些 艰难苦恨,多的是清静、清甜。这是一个 明媚、快乐的秋天,一个乐在其中的秋天。

人教初中语文七上《14秋天》word教案 (17)

人教初中语文七上《14秋天》word教案 (17)

何其芳的思想何其芳1930年以优异成绩同时考取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二校。

先入清华外文系,后离开。

1931年秋,入北大哲学系。

1935年北大毕业后,何其芳先后任教于天津南开中学、山东莱阳乡村师范、成都联合中学。

1938年8月,辗转奔赴延安,被安排到鲁迅艺术学院工作。

1942年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

1949年参加筹办并出席第一次文代会。

1953年奉调创建文学研究所(原属北大,1956年改为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后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历任领导小组组长、副所长、所长、一级研究员。

他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文学评论》主编、《人民文学》和《文艺报》编委。

何其芳的学术贡献和治学精神,周扬曾作过这样的评价:“其芳同志在艺术上不断进行着新的追求和探索,在理论上也有自己的独立建树。

其芳同志治学严谨,刻苦勤奋。

他研究了我国古典诗歌、民歌、新诗在形式上的特点,根据现代汉语的客观规律,提出了建立现代格律诗的主张,并且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对诗歌的形式进行了新的探索。

他关于我国古典文学的研究,提出了不少自己独到的见解,推动了我国古典文学研究的发展。

他不止一次地说过,做好古典文学研究工作,特别是总结那些带有规律性的问题,不仅有助于社会主义文学的发展,还可以丰富我国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

”作为杰出的诗人,何其芳不仅写过许多深受读者欢迎,传诵很广的优美诗篇,而且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第一位系统地探索并建立了现代格律诗的理论体系的学者。

早在1953年写的《关于写诗和读诗》的文章里,他就提出了现代格律诗的问题,把新诗区分为格律诗和自由诗,主张建立现代格律诗。

1954年,他专门写了《关于现代格律诗》的长篇论文,就建立现代格律诗的必要,现代格律诗的顿和押韵,现代格律诗不能采用五、七言体等问题,进行了系统而又周详的论证与发挥。

他提出,现代格律诗除了应该具备诗的一般特点外,以形式而论,还应每行有一定的顿数,可分三顿、四顿、五顿几种不同的句式。

语文七年级上册14课的笔记

语文七年级上册14课的笔记

语文七年级上册14课的笔记《秋天》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4课,以下是对本课的知识点归纳和总结的笔记:一、文学常识本文作者何其芳,现代诗人、评论家。

著有诗集《预言》《夜歌和白天的歌》等。

二、词语积累读音、字形辨识肥硕(shuò) 栖息(qī) 鳊鱼(biān) 乌桕(jiù) 寥廓(liáo kuò) 枯涸(hé) 清洌(liè) 梦寐(mèi)词语识记丁丁:zhēng zhēng(拟声词,形容伐木、下棋、弹琴的声音) 幽谷:yōu gǔ(幽深的山谷) 肥硕:féi shuò(这里指果实又大又饱满)栖息:qī xī(停留,休息,多指鸟类) 归泊:guī bó(船返回,停船靠岸,泊位) 寥阔:liáo kuò(高远空旷,也作“寥廓”)枯涸:kū hé(干涸,没有水了) 清洌:qīng liè(水清,也作“清冽”) 梦寐:mèng mèi(睡梦)三、课文内容理解概括文章三幅画面的内容。

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

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请找出显示顺序的词语。

按时间顺序写的。

显示顺序的词语有:秋天、清晨、夜晚。

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的含义及作用。

(1)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丰收之景;“肥硕”逼真地写出了瓜果的形态;“栖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将秋天赋予了人的情态,生动地写出了秋天在农家的情形,形象地概括了秋天农家的特点。

(2)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梦寐”是朦胧的意思,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这些描写又都水到渠成地突出了秋天“淡泊”“清静”的氛围,勾画了村野牧归女天真烂漫也含蓄羞涩的形象,使秋天更富有诗意和情趣,留给读者更大的想象空间。

同时,这些生动的画面又共同构成了一幅秋天的美丽画卷,使人不由对秋天产生无限热爱与怀念之情。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语文14课《秋天》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语文14课《秋天》

本诗从多种感官角度出发,运用 比喻、拟人的修辞,写出秋忙后 农闲的景象:农人世外桃源般的 生活悠闲、惬意,少了些艰巨苦 恨,多的是清静、清甜。这是一 个明媚、快乐的秋天,一个乐在 其中的秋天 。
为什么相同的秋天会有 这些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不同作者和相同作者不 同心境,不同角度都会有不 同感受。
练习:
找出文中具有秋天特征的景物
找出文中具有乡村特色的词句 撒网
丁 丁
诗中刻画了几幅图画? (给它们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
农家丰收图 霜晨归渔图 少女寻思图
诗歌抒发了怎样 的感情?
对秋天的爱好赞 美之情。
农家丰收图
震落了/ 清晨满披着的 / 露珠 伐木声/ 丁丁地 /飘出深谷 放下/ 饱食过稻香的 / 镰刀 用背篓来装 /竹篱间肥硕的 /瓜果 秋天/ 栖息 /在农家里
一、在方框内填上恰当的话,使分号前后内容、 句式对应,修辞方法相同。
1、悲观者说,希望是地平线,就算看得见,也永 远走不到;乐观者说,希望是
启明星,即使摘不到,也能告知人们曙光就 在前头 2、乐观者说,风是帆的伙伴,能把你送到胜利的 彼岸;悲观者说,风是
浪的帮凶,能把你埋葬在大海深处。
1、紧扣最有代表性的事物描写。 2、调动各种感官来描写。 3、运用多种修辞方法描写。
正是这些有代表性的事物体 现出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 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却骑着
思 一匹延滞归期的瘦马,在沉沉的
归 暮色中向着远方踽踽而行。此时,

夕阳正西沉,撒下凄冷的斜晖, 本是鸟禽回巢、羊牛回圈、人儿
归家的团圆 时刻,游子仍是“断

肠人在天涯”。
为什么诗人选取这些景 物,把它们写入诗歌?
这些都是秋天代表性的景物,准 确地传达出作者的感受和心情

14秋天

14秋天

14、秋天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全诗;2、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揣摩、品味诗歌优美的语言;3、感受秋之美,自然之美。

重点: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全诗并感受秋之美,自然之美难点: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教学过程:一、导入步出朱自清笔下活泼生动的春天,跨过老舍文中温晴秀丽的冬天,我们迎来了秋高气爽的季节。

大家眼中的秋天是怎么样呢?现代诗人何其芳以他敏锐的诗心捕捉,绘写出了秋天的风彩,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秋天》,体味动人的秋魄。

(板书并出示:秋天)二、赏秋1、先一起欣赏秋的画面:自己放声自由读诗。

2、指导朗读3、指名读4、范读配乐5、师生齐读三、品秋(一)第一节(出示)1、齐读2、同学们,喜欢哪几句诗、哪个词或字?例:肥硕:丰收饱食:稻谷的饱满也是丰收飘:看出幽谷的深、静满披:形象生动总:用多种器官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农家丰收图(出示)(二)第二节(出示)1、齐读2、去寻找它的美,找出你喜欢的文字例:轻轻:悠闲归泊:暗示时间,与上文“清晨”呼应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总:第二节给我展示了一幅什么图?渔家秋景图(出示)看79页插图(三)第三节(出示)1、齐读2、发现本节诗中的细节美“溪水…….更清冽了”3、为什么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廓了?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冽了?明确:这是一种衬托的手法4、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有牧童吗?总:正因为有牛,才让牧羊女思考一个问题?少女在思恋谁?(牛背上的牧童和清远的笛声),所以我们给第三节取名为:少女思恋图(出示)(四)1、纵观三节诗歌,谁能用课本上的语言告诉我们秋天在哪里?明确:(生齐读)秋天栖息在农家里;秋天游戏在渔船上;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2、老师想改一改,去掉“栖息、游戏、梦寐”好不好?明确:这是一种拟人的修辞手法,正因为有了栖息、游戏、梦寐,才使全诗活泼、生动,让我们感受到秋天的丰收和喜悦3、再读4、合上课本,脑海中静静思考你刚刚看到的画面,读到的语言,能不能用语言告诉到大家何其芳这首《秋天》为我们营造了怎样的秋意?明确:清静、清远、清甜、清柔5、齐声背诵四、赞秋你能给“秋天”这个词加上贴切的形容词来表达你的喜爱之情吗?五、绘秋何其芳用独具的慧眼发现了秋天特有的美景,写出了动人的诗篇,抒发了热爱秋天的情怀。

人教版七上语文第14课《秋天》(55张ppt)

人教版七上语文第14课《秋天》(55张ppt)
• 刘禹锡《秋词》:自古逢 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 情到碧霄。
秋天
何其芳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作者,体会优美的 意境,把握作者的感情; 2.能力目标: (1)学生通过理解诗歌的意境,能更好的把 握分析诗歌的能力; 3.情感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诗歌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 爱生活的感情;
露珠震落了,树木砍下了,稻谷收割 了,瓜果收获了。这时候的秋天如果 比作一个人的话,像个劳动过后,躺 下来休息的人。所以“栖息”是准确 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概括
秋天在农人家的状况,写出轻松、 娴静的氛围。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 硕的/瓜果。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1、第一节诗中哪些词写出了丰收的景象?
“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拟人 “肥硕的瓜果”
2、第一节诗从哪些感官来描写这幅秋景的呢?
听觉:伐木声“丁丁”
味觉:稻香
视觉:露珠瓜果幽谷 镰刀背篓竹篱
3、第一节诗的结尾,诗人用“栖 息”这个词是否准确?
感谢各位老师莅临指导
再见!
liè mè i
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把握语速、读出情感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芦篷上/满载着白霜,
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 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 瓜果。 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冽了。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 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 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 网, 孔? 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影子。 朗读要求:1、正确划分节奏。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4课《秋天》同步练习(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4课《秋天》同步练习(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

第14课《秋天》同步练习一、单选题。

1.下面这段话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与春天的浓妍.①(yàn)热闹相比,秋天是肃穆静寂的,与夏天的芜.②(wú)杂茂密相比,秋天是简洁透明的,与冬天的空灵虚幻相比,秋天是厚实宽容的。

秋天是富有个性的季节,秋天是枯藤老树昏鸦的意境,秋天蕴藉.③(jí)着寂灭与再生的悲吟,秋天是多情才子的故乡,秋天是朦胧诗人的底色。

当春天伸X它慵懒断魂的双臂,当夏日豪情满怀悄悄远去,而冬夜万籁俱寂作客梦乡的时候,惟有秋天,面对酸甜苦辣悲欢离合的情思绵绵与心灵震撼,没有懊悔与惊愕.④(ě),没有固执与软弱,细细品味着淡淡的忧伤,涵.⑤(yùn)泳着一片布满皱纹的宁静,以你的博大浑厚消解着春的轻佻.⑥(tiāo)与夏的轻率,深秋的沉默是老者三缄.⑦(jiān)其口,“此时无声胜有声”,把热泪盈眶.⑧(kuāng)的感动写进生命的十四行诗。

A.①⑥⑧B. ③④⑦C.②④⑤D. ②⑥⑦答案:D解析:妍yán,藉jiè,愕è,涵hán,眶kuàng点评:此考点的重要内容为拼音规则,特别是多音字、易混淆的方言读音等,在学习中要重点掌握,要求学生能够熟练的对教材中出现的基础知识,灵活而牢固掌握。

特别是重点讲读课文。

2.对作家作品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B.泰戈尔,英国文学家。

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著有诗集《新月集》《园丁集》等。

C.“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出自现代诗人、评论家何其芳所著的《秋天》。

D.《秋天的怀念》的作者是史铁生,当代作家,代表作有散文集《我与地坛》。

答案:B解析: B错,泰戈尔是印度诗人。

点评: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笔记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笔记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笔记
以下是一篇关于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秋天》的笔记。

《秋天》这篇课文是一首现代诗,通过对秋天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思考。

1. 课文结构:
这首诗分为三节,每节四行,共十二行。

每节诗的前两行描写了秋天的景象,后两行则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感受和思考。

2. 内容要点:
(1)第一节:描述了秋天的到来,树叶变黄、飘落,天气转凉,人们开始添衣保暖。

(2)第二节:通过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描绘了秋天的田野和果园,表达了作者对丰收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感激之情。

(3)第三节:通过对秋天的星空和萤火虫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和敬畏之情。

3. 写作手法:
(1)运用多种感官,如视觉、听觉、嗅觉等,来描绘秋天的景象。

(2)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表现出作者对秋天的感受。

(3)语言简练明了,节奏明快,读起来朗朗上口。

4. 重点难点解析:
(1)如何理解作者在诗中表达的对生命的思考和敬畏之情?
答:作者通过描绘秋天的星空和萤火虫,表达了对生命的思考和敬畏之情。

这是因为星空和萤火虫都代表了未知和神秘,而生命的短暂和珍贵也让人产生敬畏之情。

(2)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答:这首诗的主题是描绘秋天,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思考。

14 秋天

14 秋天

14.秋天教材分析:《秋天》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一首现代诗。

这个单元的诗文都是文情并茂的优美篇章,多数出自名家之手。

前几篇文章的学习能使学生体会《春》的语言美、《济南的冬天》的空灵美,《秋天》是现代著名作家何其芳20岁时所作。

课文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

诗不长,只有三节,却将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诸般景致皆收笔下。

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因此学习这首诗,既可以巩固前几篇文章引领着学生寻找美、发现美、感受美的任务,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掌握现代诗歌学习的基本方法与思路,从而为学习其它现代诗歌铺平道路。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理解、积累“栖息、寥阔、枯涸、清洌、梦寐”等词语。

②初步把握诗文基调,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③感知课文内容,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感情。

④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培养学生解读、鉴赏诗歌意象的能力。

⑤能以“秋天”为题,学写一首小诗。

过程与方法:1.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通过品味语言、描绘画面、诵读改写来体会诗歌的情感.。

2.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扫清文字障碍,初通文章后,能通过反复涵咏朗读品味,读出诗歌的韵味,还课堂以朗朗书声。

通过读可以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阅读欣赏爱好,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精神。

①把握韵律,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②视觉再现,欣赏诗歌的绘画美。

③身临其境,体会诗人的情感美3.诵读法;品析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比较阅读法。

4.联想想像法。

用于对诗中意象含义的把握。

全诗以“秋”为线,将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诸般景致皆收笔下,每一句诗都是一幅诗意的画面,学生通过对意象及组合的想像联想,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秋天,赞美秋天,热爱秋天,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重点1.能有感情地朗读进而背诵全诗;感知课文内容,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感情。

14秋天(教学案)

14秋天(教学案)
何其芳早期诗作艺术精致,色彩绚丽,以清新柔婉见长。参加革命后诗歌变为平易朴实,乐观豪放。他又以写抒情散文著称,《画梦录》中的篇章常用象征手法,构思精巧,文字秾丽,富于艺术的独创性。以后在《还乡杂记》中的篇什则趋于朴素自然,感情犷放,格调明朗。
学习时间: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整体感知细读诗歌思考下列问题
1、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请找出文中具有秋天特征的景物,找出文中具有乡村特色的词句。
五、拓展延伸,当堂训练
1、欣赏下组图片,以“秋天”为题展开理想的的翅膀,做一回诗人写一首小诗,互相交流
2、我也能当小诗人:改写歌词『春天在哪里』
秋天在哪里呀,秋天在哪里?秋天在那丰收的田野里。
这里有_______呀,这里有_______.还有那_________________。嘀哩嘀哩嘀哩哩嘀哩嘀哩哩……
1、农家丰收图清晨朝露未唏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发散出稻香的气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果林中还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进背篓,这份喜悦要与亲友一起分享……
2、霜晨归渔图清晨的江面还弥漫着冷冷的雾气,可以感受到些许的凉意。远远地有个渔人摇着船桨向岸边驶来。依稀可见船篷上挂着层白霜,渔人熟练地撒下鱼网,网上的青鳊鱼就像乌桕叶,闪着银色的光泽。归航了,江面上传来动人的渔歌,还有阵阵爽朗的笑
课题
14课
姓名
七年级班组
第一课时
兼馨设计
学习方法
学习内容
方法总结
仔细领会目标,切实把握重难点,提炼核心问题,做到有的放矢。并认真落到实处。
认真预习,扫清字词障碍,了解作者和文学常识及文体资料。这样才能为下步理解和领悟诗歌的内容和思想做准备

初中语文_14 秋天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14 秋天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秋天》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2、品味诗歌优美的语言和意境。

教学重点难点:①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②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课前准备:①预习课文,写出生字并正确注音;②观察秋天,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秋天。

授课设想:教师引导,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展开联想、想象,共同体会诗歌的美。

采用多媒体课件,在声、形、色上对学生的审美感官产生刺激,使之能更好地理解诗歌。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配乐欣赏秋天的图片踩着满径的黄叶,裹着一路的菊香,秋姗姗而来,她是那湛蓝的天空;清澈的溪水;南飞的大雁;丰收的庄稼;肥硕的瓜果。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秋天,在诗人何其芳的笔下秋天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这首《秋天》。

二、初读:自己小声读一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争取读出感情。

注意:画出自己认为需要注意读音的字。

学生活动:1、自读诗歌,并画出注意读音的字。

2、自由展示朗读,并评价。

小结:读好一首诗需要注意什么问题呢?(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读出节奏感、读得有感情……)三、听读:1、听老师范读,揣摩朗读技巧。

2、小组内朗读比赛。

3、推荐优秀同学全班展示。

三、品读:赏析第一幅秋景图1、你能将下列空缺的词语填上吗?震落了清晨()的露珠,伐木声()幽谷。

放下()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间()的瓜果。

秋天()在农家里。

2、比较朗读去掉这些词语后的诗句和原诗,你认为这些词语能去掉吗?为什么?(赏析去掉的词语在诗中的含义、作用,渗透写法,表达的感情同时指导朗读)3、带着这些感悟和理解再读第一节,争取读的比刚才更有感情。

(学生代表展示朗读)4、思考:我们可以从那些方面赏析诗歌呢?5、用刚才的赏析技法赏析第二、三节,先自学,然后小组交流,完善。

(学生展示,教师补充完善)四、背诵:背诵比赛,看谁背的又快又好。

五、总结感悟:在诗人何其芳笔下,秋天是(生填空如:丰收的,活泼的,美丽的,喜悦的,多姿多彩的……)在同学们心中秋天是怎样的呢?六、我心中的秋天:1、请用“秋天是”的句式写一句话,说说你心中的秋天,看谁写的句子最生动,最有想象力。

14秋天

14秋天

平凉十中七年级语文导学案第14课《秋天》主备人:包丽娟参与教师:侯占平李葆华白静叶红红李德银二次备课记录授课教师:授课时间:授课班级:审核:学习目标1、理解积累“栖息、寥廓、枯涸、清冽、肥硕、梦寐”等词语,了解作者的基本情况。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课文。

3、能概括诗歌内容,品味佳词丽句,把握诗歌意境。

4.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学习重难点:能概括诗歌内容,品味佳词丽句,把握诗歌意境。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著名诗人秋瑾曾在诗中咏叹“秋风秋雨愁煞人”;宋玉也曾在《九辩》中言“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是忧伤的、哀婉的,让人顿生惆怅……(这是中国古代诗人的一种典型的悲秋气节)。

但是秋天也是有绚丽的色彩、丰收的喜悦的。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秋天,感受一个别样的秋天。

(板书课题)二、明确学习目标三、预习检查1、本诗节选自《》,作者是(代)诗人(人名),他的原名是__,该诗人的代表作是文散文集。

本诗作于20世纪__年代初。

2、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丁丁 ( ) 栖息()背篓()肥硕()乌桕()满载()归泊()梦寐()寥阔()枯涸()清洌()青鳊鱼()3.根据词语的意思,填写相应的词语。

(1)停留,休息(多指鸟类)。

()(2)高远空阔。

()(3)干涸,没有水了。

()(4)水清澈。

()(5)睡梦。

()四、朗读感知,理解诗歌的内容1、一读诗歌你把握了诗歌节奏。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

芦篷上∕满载着∕白霜,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

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洌了。

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2、二读诗歌你了解了诗歌内容思考:本文描绘了一幅()图,从哪些意象可以看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