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脉象原理及脉诊意义

合集下载

中医把脉原理

中医把脉原理

中医把脉原理
中医把脉原理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对患者的脉搏进行触摸、观察和推断,从而得出有关身体状况的信息。

中医把脉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脉搏的节律和强度:中医把脉时要注意观察脉搏的节律和强度。

脉搏的节律可以反映心脏的功能状态,如是否有心律不齐等;脉搏的强度可以反映气血的充盈程度,如虚弱或过强等。

2. 脉搏的频率:中医认为,脉搏的频率可以反映人体的阴阳盛衰情况。

比如,脉搏偏快表示阳气上升,脉搏偏慢表示阳气下降。

3. 脉搏的形态:中医把脉时还要观察脉搏的形态,如脉搏的宽窄、深浅等。

脉搏的形态可以反映人体脏腑的功能状态,如肝脉偏弦表示肝气郁结,脾脉偏滑表示脾气虚弱等。

4. 脉搏的变化:中医把脉时要注意观察脉搏的变化情况,比如脉搏的变快或变慢、变强或变弱等。

这些变化可以反映人体疾病的发展和变化趋势。

总之,中医把脉原理是通过触摸、观察和推断脉搏的节律、强度、频率、形态和变化,来判断人体的阴阳盛衰情况,进而诊断疾病和制定治疗方案。

这一方法在中医临床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中医诊断学课件-第五章脉诊

中医诊断学课件-第五章脉诊
研究挑战:如何将中医脉诊与现代医学相结合,提高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是当前研 究的重要挑战。
脉诊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价值
诊断疾病:通过脉象的变化,判断 疾病的性质、部位、程度等
评估疗效:通过脉象的变化,评估 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指导治疗:根据脉象的变化,调整 治疗方案,提高疗效
预防疾病:通过脉象的变化,预测 疾病的发展趋势,提前采取预防措 施
脉诊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探索
脉诊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通过脉诊诊断疾病,辅助诊断和治疗 脉诊在心理学中的应用:通过脉诊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辅助心理治疗 脉诊在运动医学中的应用:通过脉诊了解运动员的身体状况,辅助训练和比赛 脉诊在康复医学中的应用:通过脉诊了解患者的康复情况,辅助康复治疗
阳虚:脉象沉迟,脉搏缓慢 痰湿:脉象滑腻,脉搏缓慢 瘀血:脉象涩滞,脉搏缓慢
妇女病证的脉象特征
月经不调:脉象细弱,或弦滑 痛经:脉象弦紧,或涩滞 更年期综合征:脉象弦细,或沉迟 产后病:脉象虚缓,或滑数
儿科病证的脉象特征
感冒:浮紧脉,浮滑脉 咳嗽:浮滑脉,浮紧脉 腹泻:沉细脉,沉迟脉
发热:浮数脉,浮滑脉 便秘:沉细脉,沉迟脉 呕吐:沉细脉,沉迟脉
脉诊的历史沿革
第二章
脉诊的起源
起源时间:春秋战国时期
起源人物:扁鹊、华佗等中医名家
起源地点:中国
起源方法:通过观察脉象来诊断疾病
起源原因: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起源影响:脉诊成为中医诊断学的重要 组成部分
古代脉诊的发展
起源:古代中医学 中的脉诊起源于春 秋战国时期
发展:汉代张仲景 的《伤寒杂病论》 中首次提出脉诊的 概念

【中医诊断学】常见脉象特征及临床意义

【中医诊断学】常见脉象特征及临床意义

【中医诊断学】常见脉象特征及临床意义脉象,是指脉搏的形象与动态,是中医辨证的依据之一,一般分为浮、沉、迟、数四大类。

不同的脉象具有不同的临床意义,本文为大家总结了24中脉象的特征与临床意义。

1、浮脉脉象特征:轻取即得,重按反减;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临床意义:主表证,亦主里虚(虚阳外越)。

2、沉脉脉象特征:轻取不应,重按始得;举之不足,按之有余。

临床意义:里证,常见于下痢、浮肿、呕吐、郁结气滞等。

3、迟脉脉象特征:脉来迟缓,一息不足4至(一分钟不满60次) 。

临床意义:主寒证,亦主邪热结聚里实证。

4、数脉脉象特征:脉来急促,一息5-6至。

临床意义:主热证,亦主虚证。

5、洪脉脉象特征:脉形宽大,滔滔满指,来盛去衰。

临床意义:主热甚(气分热甚) 。

6、细脉脉象特征:脉细如线,应指明显,按之不绝。

临床意义:主气血两虚,诸虚劳损;主湿侵。

7、微脉脉象特征:极细极软,按之欲绝,若有若无。

临床意义:主气血虚甚,阳气衰微。

8、散脉脉象特征:浮大无根,应指散漫,按之消失。

临床意义:为元气耗散,脏腑精气欲绝。

9、虚脉脉象特征:举之无力,按之空豁,应指松软,是一切无力脉的总称。

临床意义:主虚证。

10、实脉脉象特征:应指幅幅,举按皆然,是一切有力脉的总称。

临床意义:主实证。

11、滑脉脉象特征:往来流利,如盘走珠,应指圆滑。

临床意义:主痰饮、食滞、实热诸证。

12、涩脉脉象特征:往来艰涩,如轻刀刮竹。

临床意义:主伤精、血少、痰食内停,气滞血瘀。

13、长脉脉象特征:脉体较长,超过寸关尺临床意义:主阳证、实证、热证。

14、短脉脉象特征:只现于关部,它部不显。

临床意义:短主气病,有力为气郁,无力为气损。

15、弦脉脉象特征:端直以长,如按琴弦。

临床意义:主肝胆病、诸痛症、痰饮、疟疾等。

16、芤脉脉象特征:浮大中空,如按葱管。

临床意义:失血。

17、紧脉脉象特征:脉形紧急,如牵绳转索。

临床意义:主寒证、痛证、宿食。

18、缓脉脉象特征:一息四至,来去有怠。

中医诊断——脉诊

中医诊断——脉诊

中医诊断——脉诊✅【六】脉诊本文为b站李灿东老师《中基诊断》整理的视频笔记,共128讲基础的知识框架分为10个模块。

又叫切诊。

切:触摸,按压脉博:宗气——心气——推动血液——沿着脉管运行脾——生血,统血肾——精血同源肝——藏血所有脉搏动的地方都可以诊脉1,遍诊法——天人地三部九候2,三部诊法3,寸口诊法《难经》提出腕部搏动处寸口诊脉的原理:脉之大汇;寸口亦太阳也;寸口在手的下端寸口的五脏分候三部六脉左手:肾阳右手:肾阴诊脉的方法时间:平旦为宜;五十动体位:坐,靠,躺(平臂直腕仰章)平息布指脉位:深浅——轻重脉数:至,数(一息几至)脉率:节律(促脉,结脉,代脉,散脉)脉长:三部有脉(长脉)脉宽:粗细(宽度)脉力:虚实流利度:滑涩紧张度:绷紧的程度正常脉象:平脉影响脉搏的因素:情志;运动;饮食;昼夜;地理;季节病理脉象:在疾病状态下产生的脉象(1)浮脉:脉搏显现的部位比较表浅【主表证】【举之有余,按之不足,轻取即得,重按稍弱】如水漂木相似脉:散脉/芤脉/革脉/(2)沉脉:【主里证】胖的人或水肿的人偏沉脉,冬天的时候脉象偏沉相似脉:伏脉(比沉脉还沉的脉)/牢脉(沉实大弦长)(3)迟脉:跳动频率比较慢的脉,一息三至【主寒症】相似脉:缓脉(4)数脉:一息五—六至【主热证】相似脉:疾脉(5)虚脉:无力的脉象(6)实脉:有力的脉象(7)长脉:脉的轴向距离长【如循长杆,三部有脉】正常人本身就是长脉,病人多见实证,热证,阳证(8)短脉:【主气虚,气郁】(9)洪脉:宽大而浮,充实有力,状如洪水【主里实热证】表现-大热,大渴,大汗【白虎汤】相似脉:大脉(10)细脉:脉细如线,但应指明显【主虚证,湿证】(11)滑脉:流利,如珠走盘,应指圆滑【主痰湿,痰饮,食滞】滑脉又称喜脉。

相似脉:动脉(12)涩脉:迟,细,短,不均匀。

【主血瘀证,血少,血虚,痰食阻滞】(13)弦脉:端直以长,如按琴弦【主肝胆病,疼痛,痰饮】相似脉:紧脉-绷紧,脉形紧急,如按紧绳【主寒症,实寒症】(14)结脉:缓而时止,止无定数,一止即来【阴盛气结,气血不畅】促脉:数而时止,止无定数,一止即来【主热证,热盛气结,热盛气壅】代脉:缓弱而时止,止有定数,良久方还【脏器衰微,气血不畅】都主气血运行不畅,结生代死。

中医脉诊

中医脉诊

(19) 微脉
1、脉象特征:极细极软,按之欲绝,若有若无。
2、临床意义:气血虚甚,阳气衰微。
36
切 诊
(20) 伏脉
1、脉象特征:
重按推筋着骨始得,
比沉脉更深。
2、临床意义:邪闭、厥病、痛极(伏而有 力)
37
切 诊
(21) 牢脉
1、脉象特征:
实大弦长,沉取始得,坚牢不移。 2、临床意义: 阴寒内盛,疝气症瘕。
50
二、


一、按诊的方法与意义
(一)按诊的方法:触、摸、按、叩。 (二)注意事项 态度认真、举止大方,遵守医德; 手法轻柔、熟练敏捷,避免刺激; 先轻后重、由浅入深,密切观察。
51
二、按诊的内容
按肌肤 按胸胁 按脘腹
按俞穴
52
1、按 肌 肤
辨寒热 肌肤热而喜冷——阳证、热证; 肌肤冷而喜温——阴证、寒证。 察润燥 肌肤湿润——汗出或津液未伤; 肌肤干燥——无汗或津液已伤。
2、临床意义:主阳明气分热盛。 正常人夏季脉较洪。
25
切 诊
(8) 细脉
1、脉象特征:脉细如线,应指明显。 2、临床意义:主气血两虚; 湿邪为病。
26
切 诊
(9) 滑脉
1、脉象特征: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盘走 珠。 2、临床意义:主痰饮、食积和实热等病证
主妇人的孕脉 见于青壮年
27
切 诊
(10) 涩脉
55
3、按胸腹
(1)按虚里:虚里(心尖搏动处)
正常--动而不紧,缓而不急。 异常--微弱:宗气虚; 其动应衣:宗气外泄。
2、按胸胁:
56
(3)按腹部
辨疼痛:拒按——实; 喜按——虚;

中医把脉原理

中医把脉原理

1.中医把脉原理?
答:中医诊脉原理是接触病人的动脉查脉象了解病情变化。

中医诊脉原理是接触病人的动脉查脉象了解病情变化。

切脉时让病人取座位或者仰卧位,手臂应与心脏处于同一水平,切脉时常运用三种不同的指力以体察脉象。

脉诊通常采用浮取、中寻、重按的方法,对两侧寸口处的上、中、下六处进行诊脉,六处对应肝、心、脾、肺、肾不同的脏腑,而且在诊脉的时候,感受患者的脉位、脉率、脉长短、脉势、脉宽、流利度、紧张度等来进行判断疾病。

中医理论中,认为心主血脉、肺朝百脉。

心主血脉,不难理解,因为现代医学当中,心脏也是循环系统重要的一个核心器官,脉搏跳动、血液输送都离不开心脏。

除此以外,中医还认为肺朝百脉,人体所有的大大小小的静脉血,动脉的血液循环,最后都会聚集到肺脏,而寸口这个部位,正好就是中医诊脉位置。

脉诊是诊断疾病的四诊里的一种方式一种方式,应结合病人的其他方面的症状进行综合整治,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中医诊断知识|考点(5)脉诊

中医诊断知识|考点(5)脉诊

中医诊断知识|考点(5)脉诊五、脉诊一,脉诊概说脉诊又称切脉,是医生用手指对患者身体某些特定部位的动脉进行切按,体验脉动应指的形象,以了解健康或病情,辨别病证的一种诊察方法。

(一)脉象是手指感觉脉搏跳动的形象,或称为脉动应指的形象。

人体的血脉贯通全身,内连脏腑,外达肌表,运行气血,周流不休。

所以,脉象能够反映全身脏腑功能,气血,阴阳的综合信息。

1,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1)心脏的搏动在宗气和心气的作用下,心脏一缩一张的搏动,把血液排入脉管而形成脉搏。

脉搏动源于心,脉搏是心功能的具体表现。

(2)脉管的舒缩脉是气血运行的通道。

脉管尚有约束,控制和推进血液沿着脉管运行的作用。

当血液由心脏排入脉管,则脉管必然扩张,然后血管依靠自身的弹性收缩,压迫血液向前运行,脉管的这种一舒一缩功能,即是气血周流,循行不息的重要条件,也是产生脉搏的重要因素。

(3)心阴与心阳的协调心血和心阴是心脏生理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心气和心阳主导心脏的功能活动。

心阴心阳的协调,是维持脉搏正常的基本条件。

2,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气,血是构成人体组织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脉道必赖血液以充盈,因而血液的盈亏,直接关系到脉象的大小。

3,其他脏腑与脉象形成的关系(1)肺肺主气,司呼吸。

肺对脉的影响,首先体现在肺与心,以及气与血的功能关系上。

(2)脾胃脾胃能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气血的盛衰和水谷精微的多寡表现为脉之“胃气”的多少。

(3)肝肝藏血,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的作用。

肝主疏泄,可使气血调畅,经脉通利。

(4)肾肾藏精,为元气之根,是脏腑功能的动力源泉,亦是全身阴阳的根本。

肾气充盛则脉搏重按不绝,尺脉有力,是谓“有根”。

(二)诊脉部位1,寸口寸口脉分为寸,关,尺三部。

通常以腕后高骨为标记,其内侧的部位关前为寸,关后为尺。

两手各有寸,关,尺三部,共六部脉。

寸关尺三部又可施行浮,中,沉三侯。

2,寸口诊法(1)寸口部为“脉之大会” 寸口脉属手太阴肺经之脉,气血循环流注起始于手太阴肺经,营卫气血遍布周身,运环五十度又终止于肺经,复会于寸口,为十二经脉的始终。

中医脉诊通过脉搏判断身体状况

中医脉诊通过脉搏判断身体状况

中医脉诊通过脉搏判断身体状况中医脉诊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观察和感知人体脉搏来判断身体状况。

在中医理论中,脉搏被视为人体生命活动的综合表现,通过脉搏的变化可以了解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状态。

本文将介绍中医脉诊的基本原理和应用,以及一些常见的脉象和其对应的身体状况。

一、脉搏的基本原理中医脉诊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观察脉搏的形态、频率、强弱等指标来判断人体脏腑经络的功能状态。

中医认为,脉搏的变化反映了人体的气血状况和脏腑功能的健康程度。

通过观察脉搏的细腻程度、快慢节奏、有力弱等特征,可以判断人体的阴阳平衡、气血充盈、脏腑功能等方面的情况。

二、常见的脉象及其对应身体状况1. 弦脉:脉搏有力,像琴弦被拉动一样,常见于肝气郁结或肝阳上亢等情况。

2. 洪脉:脉搏有力而大,像潮水般涌动,常见于阳气亢盛或热毒内蕴等情况。

3. 细脉:脉搏弱小,如丝线般细弱,常见于气血不足、阳气衰弱等情况。

4. 涩脉:脉搏有力但不畅,有阻滞感,常见于血瘀、血热等情况。

5. 弱脉:脉搏弱小,可以用较大的力量才能触摸到,常见于气血虚弱、阳气不足等情况。

三、中医脉诊的应用中医脉诊通过观察脉搏的变化,可以判断出人体内部的健康状况,并进而辅助治疗。

中医师在脉诊时会综合考虑脉搏的形态、频率、强弱以及与其他体征的关联,从而得出一个相对准确的诊断。

脉诊不仅可以用于疾病的辨证和治疗,还可以在人体内部出现问题之前就进行预防和调理。

因为脉搏的变化往往是生病之前出现的早期信号,通过在健康状态下观察和分析脉象,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四、结语中医脉诊是中医学独特的诊断方法之一,通过对人体脉搏的观察和感知,可以了解人体的阴阳平衡状态以及脏腑功能情况。

不过,需要强调的是,脉诊仅仅是中医诊断的一个方面,对于一些严重的疾病仍需借助现代医学的检测手段来确诊。

总之,中医脉诊作为中医学的重要手段,在临床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对脉搏的观察和分析,中医师可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和预防措施。

中医诊脉原理

中医诊脉原理

中医诊脉原理
中医诊脉是中医学中的一项重要诊断方法,它是通过观察、摸诊患者的脉搏来判断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病情。

中医诊脉的原理是基于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通过观察脉搏的形态、节律、力度等特征,来判断患者的脏腑功能、气血状况、病因病机等方面的情况。

中医诊脉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脉象反映脏腑功能
中医认为,人体的脏腑功能是通过经络系统来联系和调节的,而脉搏就是经络系统的反映。

因此,通过观察脉搏的形态、节律、力度等特征,可以判断患者的脏腑功能是否正常。

例如,肝脉弦细、脾脉弦滑、肾脉沉细等,都可以反映出相应脏腑的功能状态。

二、脉象反映气血状况
中医认为,气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而脉搏就是气血运行的反映。

因此,通过观察脉搏的形态、节律、力度等特征,可以判断患者的气血状况是否正常。

例如,气虚脉细、血虚脉细弱、气滞脉弦等,都可以反映出相应气血的状况。

三、脉象反映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由于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和人体自身的失调所致,而脉搏就是疾病的反映。

因此,通过观察脉搏的形态、节律、力度等特征,可以判断患者的病因病机。

例如,风寒感冒脉浮、湿热病脉滑、气血不足脉细等,都可以反映出相应疾病的病因病机。

中医诊脉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诊断方法,它可以通过观察脉搏的形态、节律、力度等特征,来判断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病情。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脉象,结合其他诊断方法,制定出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诊断——脉诊

中医诊断——脉诊

中医诊断——脉诊脉诊,是医生用手指切按患者动脉,根据其不同的形象来了解病情,辨别病证的诊察方法。

它是中医学一种独特的诊断疾病的方法。

一、脉象形成的原理脉象即脉动应指的形象。

心主血脉,包括血和脉两个方面,脉为血之府,心与脉相连,心脏有规律的搏动,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脉管也随之产生有节律的搏动和血液在管内运行均由宗气所推动。

血液循行脉管之中,流布全身,环周不息,除心脏的主导作用外,还必须有各脏器的协调配合,肺朝百脉,即是循行全身的血脉,均汇聚于肺,且肺主气,通过肺气的敷布,血液才能布散全身;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主统血;肝藏血,主疏泄,调节循环血量;肾藏精,精化气,是人体阳气的根本,各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原动力,且精可以化生血,是生成血液的物质基础之一。

因此脉象的形成,与脏腑气血密切相关。

二、脉诊的临床意义脉象的形成,既然和脏腑气血关系十分密切,那么,气血脏腑发生病变,血脉运行受到影响,脉象就有变化,故通过诊察脉象的变化,可以判断疾病的病位、性质、邪正盛衰与推断疾病的进退预后。

(一)判断疾病的病位、性质和邪正盛衰疾病的表现尽管极其复杂,但从病位的浅深来说,不在表便在里,而脉象的浮沉,常足以反映病位的浅深。

脉浮,病位多在表;脉沉,病位多在里。

疾病的性质可分寒证与热证,脉象的迟数,可反映疾病的性质,如迟脉多主寒证,数脉多主热证。

邪正斗争的消长,产生虚实的病理变化,而脉象的有力无力,能反映疾病的虚实证候,脉虚弱无力,是正气不足的虚证。

脉实有力,是邪气亢盛的实证。

(二)推断疾病的进退预后脉诊对于推断疾病的进退预后,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如久病脉见缓和,是胃气渐复,病退向愈之兆;久病气虚,虚劳、失血,久泄久痢而见洪脉,则多属邪盛正衰危候。

外感热病,热势渐退,脉象出现缓和,是将愈之候;若脉急疾,烦躁,为病进危候。

三、诊脉的部位诊脉的部位,有遍诊法,三部诊法和寸口诊法。

遍诊法见于《素问·三部九候论》,切脉的部位有头、手、足三部,三部诊法见于汉代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

中医诊断学基础讲义 第六章 脉诊

中医诊断学基础讲义	第六章	脉诊
第六章 脉诊 概述
目录 一.脉象形成原理及临床意义 二.脉诊部位、方法、注意事项 三.脉象要素,正常脉象生理特征及变异 1.脉象原理及意义: 脏器:心脏的搏动和血液在脉管中的运行均由心气主宰,并由宗气推动 基础:气血运行 保证:五脏协同;肾为脉之根 2.脉诊部位:
70
⑴三部九候诊法(遍诊法) 出自《素问·三部九侯论》 上为头、中为手、下为头,各部又分天地人三候 通过局部动脉的变化来提示相应部位、经络、脏腑发生的病变 ⑵人迎、寸口诊法 出自《灵枢·终始》,人迎-体表,寸口-脏腑 春夏季人迎脉稍大于寸口脉;秋冬季寸口脉稍大于人迎脉 外格:人迎>4 寸口切大而数,危象 内关:寸口>4 人迎,危象 ⑶仲景三部诊法:多用于无寸口脉或危重病人 寸口脉候脏腑,跌阳脉候胃气,太溪脉候肾气 寸口脉微而跌阳脉尚有力:胃气尚存,尚可治 ⑷寸口脉诊法 “独取寸口”的理论,经《难经》的阐发,到晋·王叔和的《脉经》确立 腕后高骨(桡骨茎突)内侧为关部,关前(腕侧)为寸,关后(肘侧)为尺
真脏脉
82
1.定义: 在疾病危重期出现的无胃、无神、无根的脉象。是病邪深重,元气衰竭,胃气已败的征象 又称“败脉”、“绝脉”、“死脉”、“怪脉” 2. 《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败脉歌》: 雀啄连连,止而又作;屋漏水留,半时一落; 弹石沉弦,按之指搏;乍疏乍密,乱如解索; 本息末摇,鱼翔相若;虾游冉冉,忽然一跃; 釜沸空浮,决无根脚;偃刀坚急,循刃责责; 转豆累累,如循薏仁;麻促细乱,其脉失神; 败脉十种,自古以闻,急救下药,必须认真。 3.分类: ⑴无胃之脉:偃刀脉、转豆脉、弹石脉— —应指坚搏;邪盛正衰,病重 ⑵无神之脉:雀啄脉、屋漏脉、解索脉— —散乱无序;脾肾阳衰,神气涣散,将死 ⑶无根之脉:釜沸脉、鱼翔脉、虾游脉— —虚大无根或微弱不应 釜沸脉:三阳热极,阴液枯竭 鱼翔脉、虾游脉:三阴寒极,亡阳于外,虚阳浮越

【中医学课件】脉诊

【中医学课件】脉诊


肌肉



筋骨

一息
脉象的生理变异
1、与年龄、性别、形体有关:
年龄:越小脉越快(婴儿120-140次/分) 体质:身高者脉长,身矮者脉短;瘦人脉浮,肥人 脉沉
2、与精神情志有关: 3、与季节、地理、气候有关:
春弦、夏洪、秋浮、冬沉 4、几种生理变异:斜飞脉、反关脉
(四) 常见脉象及临床意义
脉象种类繁多,为便于掌握,历来都 曾把它进行分类。《内经》、《伤寒论》分 阴阳两类。《诊家枢要》以浮、沉、迟、数、 滑、涩六脉统领诸脉。徐灵胎《回溪脉学》 以浮沉、迟数、虚实为纲领,较为实用。
肺主气 朝百脉

血充脉盈
脾胃(为血 生化之源)
气运血行
应指
脉搏
脉 象
肾藏精 为元气之根
肝 藏血调节血量 主疏泄调畅气机
【脉象形成原理图】
(二)诊脉的部位和方法
1、脉诊的部位 (1)遍诊法(三部九候法):
上部、中部、下部
(2)仲景三部诊法:寸口、趺阳、太蹊
(3)寸口诊法:寸口是指桡骨茎突内侧的一段 桡动脉。又称“气口” “脉口”
寸口脉象为什么能反映五脏六腑的病变? “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
何谓也?” “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
[含义] : 寸口——手腕部桡骨茎突内侧的一段动脉 (桡动脉),又称气口或脉口。 寸口诊法——指单独切按桡骨茎突内侧 一段桡动脉的搏动,根据其脉动形 象,以推测人体生理病理状况的一 种诊察方法。
• 左手
心(君火) 肝(木) 肾(水) 阴、血、精
右手
肺(金) 脾(土) 肾(相火) 阳、气
寸关尺与脏腑配属原理 • 1、此配属符合五行的原理: • 2、符合阴阳(气血)的原则:肺主气,脾气主

中医切脉知识点总结

中医切脉知识点总结

中医切脉知识点总结一、中医脉诊的基本知识1.脉象的基本概念脉象是通过触摸患者的动脉来判断患者身体状况的诊断方法。

脉象在中医理论中被称为“脉”,它包括了脉搏的位置、频率、节律、形态、力度等方面的信息。

2.脉象的测量方法脉象的测量需要患者放松,坐在椅子上,双手自然垂下,医生可以使用三指按压患者的动脉,以了解患者的脉搏情况。

脉象的测量需要医生的经验和技巧,需要通过多次触摸才能正确判断患者的脉象。

3.脉象的诊断内容脉象可以反映人体的脏腑功能状态、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疾病的性质和病位。

通过触摸患者的脉象,可以了解患者的脏腑功能情况、疾病的发展阶段以及病情的轻重缓急。

4.脉象的诊断意义脉象是中医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通过触摸患者的脉象可以提供重要的诊断信息,有助于中医医生准确判断患者疾病的性质和位置,为后续的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二、脉象的分类1.按位置分类脉象按位置可分为远脉和近脉。

远脉是指远离心脏的动脉,如手腕部的尺动脉和搏动脉,近脉是指靠近心脏的动脉,如颈动脉和股动脉。

2.按频率分类脉象按频率可分为迟脉、数脉、濡脉、弦脉、结脉、涩脉等。

迟脉是指脉搏慢而稳,数脉是指脉搏快而稳,濡脉是指脉搏软而缓,弦脉是指脉搏紧而有力,结脉是指脉搏紧而有力,涩脉是指脉搏紧而无力。

3.按节律分类脉象按节律可分为洪脉、虚脉、实脉、驳脉、弦脉等。

洪脉是指脉搏有力而无力,虚脉是指脉搏有力而无力,实脉是指脉搏有力而无力,驳脉是指脉搏有力而无力,弦脉是指脉搏有力而无力。

4.按形态分类脉象按形态可分为浮脉、沉脉、细脉、宽脉、长脉、短脉等。

浮脉是指脉搏有力而无力,沉脉是指脉搏有力而无力,细脉是指脉搏有力而无力,宽脉是指脉搏有力而无力,长脉是指脉搏有力而无力,短脉是指脉搏有力而无力。

三、脉诊的应用1.辨证施治中医脉诊可以帮助中医医生辨别疾病的性质和病位,为后续的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

通过触摸患者的脉象,可以了解患者疾病的轻重缓急,有助于中医医生进行辨证施治。

中医脉象详细讲解

中医脉象详细讲解

中医脉象是中医诊断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观察和感知患者的脉搏情况来判断身体的健康状态。

下面是对中医脉象的详细讲解:1. 脉的位置:中医将人体上的脉搏按位置分为三部分,分别是左手腕、右手腕和双足背部。

脉搏位于腕关节尺侧两横指宽处被称为“关脉”,背动脉位于足背第一、二跖骨间的凹陷处。

2. 脉的基本特征:中医将脉象分为三个基本特征,即脉质、脉势和脉数。

- 脉质(脉象的品质):包括浮、沉、弦、细、滑、涩等不同质地的描述。

比如,浮脉表示脉搏紧绷而表浅;沉脉表示脉搏沉缓而较深。

- 脉势(脉象的力度):包括弦、细、滑、大、小等不同力度的描述。

比如,弦脉表示脉搏有力而紧绷;细脉表示脉搏虚弱而细弱。

- 脉数(脉象的频率):表示每分钟脉搏跳动的次数,正常成年人静息时一般为60-100次/分钟。

3. 脉象的变异情况:中医根据脉搏的不同变异情况,可以判断身体的病理变化。

以下是常见的脉象变异情况和对应的意义:- 洪大:脉搏有力、有势,常见于实热病证。

- 弦滑:脉搏紧绷而有力,表现为同时具备弦脉和滑脉特征,常见于肝气郁结等证候。

- 紧弦:脉搏紧绷而有力,常见于气滞、血瘀等证候。

- 虚细:脉搏虚弱而细弱,常见于气虚、血虚等证候。

- 滑涩:脉搏滑利而有阻滞感,常见于湿热、痰饮等证候。

- 虚滑:脉搏虚弱而滑利,常见于气虚、阳虚等证候。

4. 脉象的诊断与判断:中医医师通过对脉象的观察和分析,结合患者的症状、舌诊等综合信息,进行诊断和判断。

不同的脉象特征与不同的身体状况、疾病证候有一定的相关性。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脉象的判断需要经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才能掌握,且脉搏的变异也可能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因此,在进行脉诊时最好寻求专业的中医医师进行准确的判断和诊断。

中医诊断学脉 诊教学讲义

中医诊断学脉    诊教学讲义

脉势
实脉类:应指有力
2020/4/25
实脉、滑脉、弦脉、紧脉、长脉、大脉
浮脉类: 脉位表浅,轻取即得 浮脉-举之有余,按之不足-表证
• 洪脉-脉来阔大,来盛去衰-热盛 • 濡脉-浮细而软无力-虚证,湿证 • 散脉-浮大无力,至数不齐-元气耗散,脏气将绝 • 芤脉-浮大中空,如按葱管-失血,伤阴 • 革脉-浮而搏指,中空外坚-亡血,失精,崩漏 沉脉类:脉位较深,重按始得 ❖ 沉脉-轻取不应,重按始得- 里证
钟为宜)
2020/4/25
• 6。常见病脉的脉象特征及主病.
浮脉类:---脉位表浅,轻取即得:
脉位
浮脉、洪脉、濡脉、散脉、芤脉、革脉
沉脉类:脉位较深,重按始得
沉脉、伏脉、弱脉、牢脉
迟脉类:一息不足四至
至数
迟脉、缓脉、涩脉、结脉
数脉类:一息五至以上
数脉、疾脉、促脉、动脉
虚脉类:应指无力
脉形
虚脉、细脉、微脉、代脉、短脉
2020/4/25
4. 诊脉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方法: 1)举、按、寻、循、推 • 举---手指用较轻的力取脉(浮取)。 • 按---手指用较重的力度取脉(沉取)。 • 寻---寻找,手指由轻到重,由重到轻,左右推寻,找
寻最明显的脉动部位,调节合适的指力以取脉。 • 循--沿脉道的轴向移动,体会脉体长短和脉势虚实。 • 推--以指目按脉脊,左右内外微微推动。
2020/4/25

1.含义:
• 脉象: 脉象即脉动应指的形象。 四要素:脉位、至数、脉形、脉势。
• 脉诊:
2. 原理与意义:
3.诊脉的部位:
➢ 三部九候遍诊法:《内经》中诊脉的部位分头 、手、足三部,每部又分天、地、人三候,三三 合九,称三部九候。

中医脉诊解读

中医脉诊解读

中医脉诊解读脉诊是中医诊断中重要的方法之一,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可以了解人体的脏腑功能和气血状况。

每个人的脉搏都有自己独特的特征,并且能够反映出身体的健康状况。

本文将为您解读中医脉诊的原理和应用。

一、中医脉诊的原理中医脉诊基于观察脉搏的形态、节律、力度和变化,借此判断患者体内的阴阳平衡和五脏功能的情况。

脉搏是人体内脏腑经络运行的反映,它既受到体质的影响,也受到环境的影响。

中医脉诊主要分为寸口脉、关脉、尺脉和尺泽脉等几个部位。

通过触诊这些脉搏,医生可以根据速度、力度、形态和节律等特征来判断身体的健康状况。

例如,脉搏的速度和力度过快可能表明体内有热症,而脉搏的速度和力度过慢则可能表明体内有寒症。

二、中医脉诊的应用中医脉诊在临床上有广泛的应用,可以用于诊断和判断疾病的类型、病程和预后。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医脉诊应用:1. 诊断疾病类型:通过脉诊,医生可以初步判断患者是否患有寒热、虚实等类型的疾病,从而为进一步的诊断提供线索。

2. 判断病程和预后:通过脉搏的变化,医生可以判断病情的轻重和进展情况,从而确定治疗方案和预测预后。

3. 判断脏腑功能:通过触诊不同的脉搏部位,医生可以判断体内五脏的功能状况。

比如,关脉反映心脏的情况,尺脉反映肺脏的情况,寸脉反映肾脏的情况等。

4. 评估体质和健康状况:通过触诊脉搏,医生可以判断一个人的体质和健康状况。

比如,脉搏的弦细可能表明体内气血不足,脉搏的滑数可能表明体内有痰湿等。

三、中医脉诊的限制尽管中医脉诊在临床上应用广泛,但它也有一些限制。

首先,中医脉诊需要医生具备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触觉,这对于新手来说可能是一项挑战。

其次,脉搏的特征有时受到外部环境和情绪的影响,可能导致判断的不准确。

此外,中医脉诊只能提供一些初步的信息,还需要结合其他的临床检查和病史等资料综合判断。

总结:中医脉诊是一项独特而重要的诊断方法,通过触诊患者脉搏,可以判断身体的健康状况和五脏功能。

它在诊断疾病类型、判断病程和预后、评估体质和健康状况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脉象的产生,与心脏的搏动,心气的盛衰,脉管的通利和气血的盈亏及各脏腑的协调作用直接有关。

心脏和脉管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心脏和脉管构成一个密闭的循环系统,血液行于其中。

在宗气和心气的作用下,心脏不断地搏动,把血液排人脉管,则脉管必然扩张,然后血管依靠自身的弹性收缩,压迫血液向前运行,脉管的这种一舒一缩的功能,形成了脉象。

医学教育网整理心血和心阴是心脏生理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心气和心阳是心脏的功能活动。

心阴心阳的协调,是维持脉搏正常的基本条件。

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气、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血液的运行依赖于气的推动,血又是气的载体。

脉管统摄血液有赖于气的固摄作用,心搏的强弱和节律也需要气的调节。

因此,气血对脉象的影响也十分重要。

其他脏腑与脉象形成也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脉象形成不仅与心、脉、气、血有关,同时与脏腑的整体功能活动亦有密切关系。

肺主气,司呼吸。

肺对脉的影响,体现在肺与心,气与血的功能联系上。

气对血有运行、统藏、调摄的作用,所以肺的呼吸运动是主宰脉动的重要因素之一。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脉之“胃气”的多少与脾胃关系密切。

同时,血液在脉管中正常运行,还依赖脾气的统摄作用。

肝藏血,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的作用。

肝主疏泄,可使气血调畅,经脉通利。

肾藏精,精化血,与脉象形成也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脉诊的临床意义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
一、辨别病证的部位:
一般而言,脉浮多主表证,脉沉多为里证。

二、判断病证的性质
脉数多见于热证,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脉迟多见于寒证,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

三、分辨邪正的盛衰
脉虚多为虚证;脉实多为实证。

四、推断病证的进退
久病而脉象和缓,或脉力逐渐增强,是胃气渐复,病退向愈的表现;久病气虚或失血、泄泻而脉象虚大,则多属邪盛正衰,病情加重的表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