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前沿问题与研究取向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通过广义问题解决弥补四个不足 • 其一,“细节意识”不足 。 • 其二,“创新意识”不足 。 • 其三,“团队精神”不足 。 • 其四,“服务意识”不足 。 • 问题的功能:建构认知金字塔! • 智慧 Wisdom (The abilities to create value) • 知识 Knowledge(Conditions ,theories, decisions,.....) • 信息或资讯 Information(Statistical analysis, summary,...) • 资料 Data(Measured result, phenomenon description,....)
• 如果人是无法被说服的,那么,语言就退化成了没有交流 功能的计算机输入的信号。政治交往依赖于劝说。推论如 果说服不了任何人,那它就是术语上的一个矛盾(美国修 辞学家亨利•约翰斯顿语)。说服的目的是为了改变人们的 态度。
• 2.1.2 认识自我的三个层次
• 柯林伍德在《历史的观念》一书中指出,认识自我需要从 三个层次上进行:认识你自己就意味着,第一,认识成其 为一个人的是什么;第二,认识成为你那种人的是什么; 第三,认识成为你这个人而不是别的人的是什么。
• 1.1 问题的含义 • 1.1.1 何谓问题?
• A.邓克尔的定义 • Duncker(1945)给问题下了如下定义: “一个问题产生
于一个活着的人,他有一个目标,但又不知道怎样做才能 达到这个目标之时。每当他不能通过简单的行动从一种情 境达到另一种需要的情境时,就要求助于思考……这种思 考的任务是设计某种行动,这种行动能使其从当前的情境 达到需要的情境。”
• 培养整合能力 • 善于整合者从各种各样的来源获取信息,对其作出客观的
解释和评价,然后用一种让整合者本人及其他人能够理解 的方式加以整合。过去,整合能力非常可贵,随着信息继 续以令人头晕目眩的速度增长,整合能力就变得更为重要 了。 • 爱因斯坦没有发明能源、体积或光速的概念,然而,通过 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把这些概念综合起来,从而提出了著名 的方程式E=mc2。
培养身心健康的人
• “问题化教学(PEI:Problem Enriched Instruction)是指 以一系列精心设计的类型丰富、质量优良的有效教学问题 (教学问题集)来贯穿教学过程,培养学习者解决问题的 认知能力与高级思维技能的发展,实现其对课程内容持久 深入理解的一种教学模式。”
• [1]胡小勇/祝智庭:《问题化教学设计──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变革》,教育科学出版社,P50
问题解决与索质教育
创意教育
问题解決教 育
专业教育
创意
问题解決 方案 问题
知识
真实世界
创意问题解决与管理系統
实质
观 点
系統方 案
焦 点
发 散


个体 运作
聚 合

問題解決历程

概念系統 系統
問題界定 問題評估 原因探索 方案評选
团队 运作
問題問題
系統
情境
• 第二章 心理学研究的五种取向之一
• 第一节 导言 • 2.1 .1人的复杂多样性 • 2.1.2 认识自我的三个层次 • 2.1.3 心理学研究视角的多样性 • 2.1.4 心理学研究的五种取向
• 2.1.3 心理学研究视角的多样性
• A.将军与士兵的视角
• B.不同的人观察同一幅画所见不同
• C.心理咨询师眼中的心理问题与咨客眼中的心理问题摄影 • 大师杜瓦诺的发现 • 杜瓦诺的一个朋友在巴黎开了一家艺术品商店,商店橱窗
里有一幅瓦格纳的人体油画。杜瓦诺认为不同的人观看这 幅油画定有不同的反应,于是他躲在反光的橱窗玻璃后面 不易被人发觉的地方,进行了两三天“守株待兔”式的拍 攝,结果“战果辉煌”。
• 对学生有利的教学问题 • 1.紧紧围绕教学主题,目标明确、主旨清晰、有针对性地提出
问题; • 2.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设置问题,让学
生能够积极思考,逐步得出正确结论并理解结论; • 问题化教学:在教学问题的设计上,“求解”并非其唯一目的,
更重要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点燃学生的思维火 花,因此教学问题应;能激发学生的思考与探究,有启发性。 提出开放式问题、新奇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想象力。
• 1.2 何谓前沿问题?
• 2.问题的特征
• 2.1 一般问题的特征 • 1. 一般问题的微观特征 • 2. 一般问题的中观特征 • 3. 一般问题的宏观特征 • 2.2 前沿问题的特征 • 1.前沿问题的微观特征 • 2.前沿问题的中观特征 • 3.前沿问题的宏观特征
• 问题的历史性 • 问题的时代性 • 问题的代际差异 • 维特根斯坦:“当某人预言下一代人将捡起这些问题并予
• C.问题迷宫说
• D. 问题结构五要素 • 目标、给定、障碍、背景和环境 • 目标是最活跃的因素,与需要、动机、愿景、兴趣等有关。 • 给定从背景中分离出来、给定受背景影响
• 背景因素(内部因素):目标、给定、障碍都是从背景中 涌现/产生出来的。
• 环境因素(外部因素):促进与干扰。
• E.问题的心路历程
• 第二节 客体取向 • 2.2.1 何谓客体取向 • 2.2.2 客体取向的演变 • 2.2.3 客体取向下的心理学研究
• 第三节 主体取向
• 2.3.1何谓主体取向 • 2.3.2 主体取向的演变 • 2.3.3主体取向下的心理学研究
• 2.1导言
• 2.1 .1人的复杂多样性
• 舍勒在《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一书中指出:“人是一种如 此广阔、如此丰富、如此多样性的存在者,任何一种定义 都表明它自身是非常有限的。人所具有的方面太丰富了。”
心理学前沿问题与研究取向篇
第一章 问题的含义、特征与功能 第二章 心理学研究的五种取向 第三章 心理学研究的五种取向
• 第一章 问题的含义、特征与功能 • 第一节 问题的含义 • 第二节 问题的特征 • 第三节 问题的功能
• 1. 问题的含义、特点与功能 • 1.1 问题的含义 • 2.1 一般问题的特征 • 2.1.1 一般问题的微观特征 • 2.1.2 一般问题的中观特征 • 2.1.3. 一般问题的宏观特征 • 2.2 前沿问题的特征 • 2.2.1 前沿问题的微观特征 • 2.2.2 前沿问题的中观特征 • 2.2.3. 前沿问题的宏观特征
• 每个问题从形成、提出到解决都要经历从心理上感受问题、 从思维(或认知)上把握和澄清问题、用语言符号表达问 题和行动上解决问题四个方面或四个子过程。它们可分别 称之为心理学维度、认识论(或方法论)维度、语言学维 度和行为学维度。
• 问题的心路历பைடு நூலகம்大致要经历由心理问题到认识论问题,再 到语言学意义上的问题,最后到行为学问题(即实践问题) 的转变过程。这是一个由内向外的转化过程,一个从知识 背景和心理背景中把问题剥离出来的过程。一个从理论到 实践的过程。
• B. R.哈雷定义:
• R.哈雷:从心理学上说,一个人确实能把“问题”定义为 “由于某种原因完全能把一个有机体保持在达到某个目的 的努力之中的情景”①G.Humphrey:《思维:思维的实验心理学导论》
(Thinking:An Introduction,to Its Experimenta1 Psycho1ogy),伦敦和纽约,1951年,第 312页。
3.从外显知识至 外显知识组合语 言与形式
• 在广义问题解决过程中实现三种创造 • 三种创造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德勒兹指出:艺术、科学和
哲学这三门学科不能说哪个比哪个更优越。每一门都是创 造性的。科学的真正目的是创造功能,艺术的真正目的是 创造可感觉集合体,而哲学的真正目的是创造概念。 • 知识的融会贯通 • 在广义问题解决过程中,实现四种知识的融会贯通:操控 知识、成效知识、哲学的教养知识和解脱知识与救赎知识
以解决时,那通常是一种一厢情愿的想法,一种自我原谅 的方式,为着他应该完成但是没有完成的事情。父亲在他 没有成功的地方希望儿子获得成功,这样他遗留的未解决 的问题总会找到答案的。然而,他的儿子将面临一个新的 问题。我的意思是说:要让任务得以完成的愿望,披上了 下一代人将要取得进展这样一种预言的伪装。”
• 问题的时代性 • 克尔凯郭尔对现代的理解 • 现代是分离的时代 • 反省的时代 • 标准化的时代 • 没有热情的时代 • 沸腾的激情转瞬沉入麻木不仁的时代
• 3. 问题的功能
• 3.1 定向功能 • 3.2 激发功能 • 3.3 组织功能 • 3.4 评价功能 • 3.5 联通功能 • 3.6 转化功能
• 不宜把人的情感与行为性欲化,把社会的人降为动物的人, 也不宜把人神圣化、理想化。
• 其次是一种社会性动物,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而组 织起来,形成群体,建构社会。个人、群体与社会相 互影响着。社会既是人的舞台,也是人的环境。
• 此外,还是一个说服别人并被别人说服的动物。人的 定义是在“动物”这一种类上加上如“使用语言的”、 “政治性的”、“理性的”及其他一些特征。在我们 所熟悉的这类特制中,好像所有其他特征都假设了说 服与被说服这一前提。
• 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对研究者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 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运用多声部的复调思维和多样化的方 法去把握心理学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的复杂多样性。
• 贝特森(Bateson)主张,把我们人类放到整体的“生活系
统”中进行理解对于我们的生存本质来说显得至关重要。
因为只有整体综合地运用各种形态的信息才有望抓住处于 文化建构和社会互动中的世界的“巨大的复杂性”。[35]
• 科学研究的人首先是一种动物,人的动物性提醒我们,在 把人理解为 “理性的动物”、“智慧的动物”、“反思 的动物”、“自我反省的动物”的时候,那只是说只有人 才能够推理、沉思、思维、反省,而不是说,人的大部分 生命都用在这上面。
• 我们仍然跟其他动物一样,有着永无休止的需要和欲望。 人有道德,有责任感,有超越感,但人也有野蛮、野性和 迷信的一面。尼采的观点虽然有些过激,但不乏警醒作用。
不同主体对同一对象的不同观察
不同主体对同一对象的不同观察一
不同主体对同一对象的不同观察
不同主体对同一对象的不同观察
不同主体对同一对象的不同观察
不同主体对同一对象的不同观察
• D. 三种认知传统
• 罗素:欧洲以探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见长,因此发展了惊 人的物质宇宙的科学。中国人擅长探讨人类社会本身的关 系,而发展了和平的历史与优雅的文化,目前却遭逢面对 现代化的困境。印度则长于人类内心世界的探索,因此发 展了对自我以及自我深层的意识、理解与表达的过程和异 常状态等之无与伦比知识。
• 以问题为中心整合知识和能力
• 洛克菲勒提出的问题是,哪里有机器,哪里就有财富。机 器必须使用油,于是石油流淌到哪里,他就在哪里获得财 富。
• 比尔·盖茨提出的问题是,信息社会每个人都需要一台计 算机。于是电脑摆放在哪里,他就在哪里获得财富。
• 围绕问题解决培养创造力
• 以训练和整合为基础,创造者能够开辟新领域。这种人有 新主意,能提出新问题,琢磨出新鲜的思维方式,找到别 人想不到的答案。最后,创造成果为消费者所接纳。由于 这些创造成果完全植根于新领域,暂时还无章可循,所以 善于创造的人要力求保持比别人至少领先一步。
• 德国哲学家文德尔班在《古代哲学史》中指出:“起初, 哲学以大无畏的勇气去探究外部世界;然后,当它在这里 遭遇到阻挠的时候,它转向了内部世界,由这个视域出发, 它以新的力量尝试去思考‘世界–大全’。”[2]
• 人类心理太复杂,需要多取向地思考和多角度地透视,任 何单一的取向和视角都不足以全面把握人类心理现象的整 体。怀特海(Whitehead)在上世纪初叶指出:“本世纪以 来一个错误的观念一直困扰着哲学文献,即‘独立存在’。 没有这种模式的存在;每一事物都必须和宇宙中其他事物 联系起来加以理解。”[33]
问题的功能:建构认知金字塔!
智慧 知识 信息 资料
知识转换的功能
1.从內隐知识 至內隐知识身 体力行以致知


隐 知
识识
种外
类显


知的的转换
內隐知识 外显知识
2.从內隐知识至 外显知识用语言
形式将想法与诀 窍表现出来
1.共同化 2.外化
4.內化 3.连接
4.从外显知识 至內隐知识掌 握语言与形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