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取向的社会心理学:对学科的贡献及其局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种取向的社会心理学:对学科的贡献及其局限

沈杰

内容提要:社会心理学自其诞生之日起就形成了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这两种在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研究方法和学科功能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的学术传统。在近一个世纪的社会心理学发展进程中,两种研究取向一直在整个学科体系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对它们的研究日益成为社会心理学学科基本理论的一个重要领域。本文基于社会心理学学科发展的历史与逻辑的关联,探讨了两种取向的孕育形成、延续发展、差异比较、学科地位、整合趋势这五个方面的基本理论问题。

社会心理学是社会学与心理学两大学科体系交界处产生的一门边缘学科。这种学科地位导致了社会心理学从其诞生之日起就形成并在以后的发展进程中一直存在着两种不同研究倾向的社会心理学——心理学取向(也称心理学的、心理学家的或心理学传统的)的社会心理学(PSP, psychological social psychology),以及社会学取向(也称社会学的、社会学家的或社会学传统的)的社会心理学(SSP, sociological social psychology)。就两种不同取向的社会心理学而言,考察其历史发展上的成因,比较其结构方面的异同,辨明其学科特征上的优劣,探索其相互之间的整合途径,对于促进整个社会心理学学科体系的日益完善及其社会功能最大程度的发挥,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因此,在20世纪下半叶以来的社会心理学发展进程中,受到了许多学者的极大关注和广泛探讨,成为社会心理学学科基本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一、关于两种取向的社会心理学的孕育形成

两种取向的社会心理学的孕育和形成,与社会心理学学科的孕育和形成过程直接相关。从根本上说,它们乃是导源于直接孕育了社会心理学的两个“母体”学科———心理学与社会学。

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是,德国心理学家冯特(W.Wundt)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但是,冯特所开创的传统心理学主要是对实验室中个体的“纯”心理或生理心理及其机制感兴趣,而对于社会心理方面并不关心。相反,却是从这种主流心理学中分化出来的一些分支,最早注意到社会心理侧面的内容。首先是病理心理学在19世纪中叶的发展,特别是作为特殊暗示形式的催眠术的运用,揭示了一个个体的心理受着另一个个体的影响这一事实,从而促进了后来社会心理学中关于人际影响和社会互动等概念的产生。正是得益于暗示概念的启发,具有心理还原主义倾向的法国社会学家塔尔德(G.Tarde)在他于1890年出版的那本“值得在社会心理学发展的任何一种说明中简略提一笔”(查普

林、克拉威克,1984:309)的《模仿律》中,提出了以暗示、模仿为核心范畴来解释社会现象及其原因的社会模仿论——社会心理学最早的理论形态之一。其次,德国哲学家拉扎鲁斯(zarus)和语言学家斯坦达尔(H.Steinthal)于19世纪下半叶对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开始注意到了艺术、宗教、神话、习俗等社会文化因素对于民族心理发展及其差异的影响。总之,到19世纪下半叶,传统心理学在发展进程中受到了新的启迪:除了个体心理外,还存在着社会互动心理和群体心理;心理的发展与表现以生理为基础,但在很大程度上还受到社会文化条件背景的影响和制约。这些认识昭示了心理学领域中亟待开拓一块崭新的领地——创立社会心理学的必要性。

社会学的问世是由法国哲学家孔德(te)所著《实证哲学教程》于1838年出版所宣告的。刚脱离哲学母体尚处于极不成熟状态的社会学,几乎从它诞生之日起就力图从其他发展较完善的学科领域借鉴知识和方法来解释社会事实。这种借鉴的倾向表现为各种还原主义的特征。作为社会学创始人之一的英国哲学家斯宾塞(H.Spencer)所倡导的社会有机论,实质上就是一种生物还原主义。然而,当这种生物还原主义还不足以解释社会现象与过程的时候,社会学中又出现了心理还原主义,即从心理方面去寻找社会事实的根源。心理还原主义的最初形式是个体心理还原模式,如法国社会学家塔尔德把一切社会现象的产生视为个体之间相互模仿的结果。可是,当个体心理还原模式仍难以完全说明社会现象与过程的根源时,便出现了更为复杂的群体心理还原模式,其代表人物是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E.Durkheim)的集体意识理论以及美国社会学家沃德(L.F.Ward)和吉丁斯(F.H.Giddings)等人的学说所形成的社会学中的心理学派。社会学中的心理还原主义倾向或心理学派对社会心理学的萌芽所起的催化作用在于,它们看到了社会生活存在着心理方面,并强调这种心理方面对于社会生活的强有力影响,尽管它们在看待社会生活与社会心理何者为根本的问题上有失妥当。

由此可见,19世纪下半叶在心理学和社会学两大学科的发展过程中,几乎是同时出现了一种相互接近的倾向,从而使两个知识领域之间产生了共同的“边缘性”问题。于是,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重叠处分化出了社会心理学这一门新的学科。

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W.McDougall)的《社会心理学导论》和美国社会学家罗斯(E.A.Ross)的《社会心理学》这两部划时代的著作不约而同地问世。因此,一般就把这一年看作社会心理学的诞辰之年。然而,这个年份还有一层深长的意蕴,即它同时标明了社会心理学从其产生之日起就与生俱来地存在着两种取向的学科传统。美国著名心理学史家墨菲(G.Murphy)对此曾作出过经典性的阐述:“当社会心理学成型之时,它趋向于分为两支,一支是心理学家的社会心理学,着重社会情境中的个人,一支是社会学家的社会心理学,着重团体生活。”(墨菲、柯瓦奇,1982:607-608)

关于两种取向的社会心理学的划分及其依据,苏联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安德列耶娃(Г.M.Αнаpeeва)也曾作过独到精辟的分析和论述。她指出,心理学和社会学这两门学科相互接近的结果产生了纯社会心理学知识的最初形式,其中影响最大的三种是拉扎鲁斯(zarus)和斯坦达尔(H.Steinthal)的民族心理学、塔尔德和黎朋(G.LeBon)的民众心理学以及麦独孤的社会行为本能论。根据德国学者吉布施和弗尔威格提出的对于最初社会心理学体系的分类原则——分析个性和社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