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取向的社会心理学:对学科的贡献及其局限
003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取向与方法 - PowerPoint Presentation
实验研究是人为安排两种或多种在某一维度上的不同情境,并 把被试随机分配到这些情境中,然后测量感兴趣的行为,并探 寻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关系的方法。 实验研究的最大优点是因为它对变量有严格的控制,所以避免 了因果关系的混淆。从实验研究能够清楚地看出自变量对因变 量的作用,研究结果可以重复验证,所以研究具有较高的内部 效度。但实验研究必须满足两个两个要求:即自变量可以操纵 以及被试的随机分配。 在实验研究中,根据对实验条件的控制程度,可以把实验研究 分为:实验室研究(Laboratory study)和现场研究(Field study)。前者最大的优点是对实验情境的控制程度高,因而 内部效度高,并且方便经济,以此为基础的实验社会心理学是 当今西方社会心理学的主流。但实验室研究也有其缺点,这就 是实验情境不等于现实生活,因而结果难以推论到实际生活情 境中去。现场研究(Field study)是研究者为了克服实验室研 究外部效度低而发展出来的一种研究方法,这种是在真实的条 件下进行的,因而结果可推广到生活中去,外部效度高。另外 现场可以处理实验室中无法操纵的变量,比如高温与侵犯行为 关系的研究。
小专题:怎样撰写社会心理学论文
当你完成了一项社会心理学研究之后,还要 撰写研究报告或研究论文。论文写的好,才 能够使他人更好地了解你的研究的价值。 社会心理学论文的写作形式与一般的心理学 论文的撰写格式基本一样,主要由引言、方 法、结果和讨论四个部分组成,此外还包括 标题、摘要和参考文献,许多论文还有注脚、 图表和附录等。
2、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三个层面
社会学、政治学以及心理学的许多分支都对社会行为有兴趣。 但在看待与研究时,不同学科的取向层面却截然不同。归纳起 来主要有三个层面: (1)社会层面(Social Level) 社会学与政治学采用的研究层面,采用比较广泛的因素解释社 会行为。EX. 认为经济、历史以及社会力量决定人类的行为, 这些因素包括阶级、宗教团体、政府组织、经济改革等。 (2)个人层面(Individual level) 临床与人格心理学家所采用的层面。在临床与人格心理学家看 来,一个人具有的特质可以用来解释他的行为,他们常常用人 格特质(personality traits)解释在相同情境下,人们为何采 用不同的行为方式。 (3)人际层面(Interpersonal level) 社会心理学家采用的层面。社会心理学家常常用个人当时所处 的情境及个体与周围他人的人际关系来解释行为。情境包括环 境中的他人,这些人的态度以及当时活动的背景。社会心理学 家寻求的是什么样的社会情境决定了人类的行为。
金盛华社会心理学笔记(修订版)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及其发展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界定一、两种研究倾向心理学取向社会学取向界定研究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如何受到他人存在的影响研究不同水平的交往,如个人之间、群体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强调重点个体团体和社会理解行为的途径分析状态和人格等分析社会变量(地位角色)首要目标预测行为描述行为方法以实验为主兼调查调查与参与观察二、社会心理学的界定几个较具影响的界定Allport(1968):是研究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如何受到真实或想象的他人存在的影响的学科Myers(2002):是研究人们相互理解、相互影响和相互关系的科学。
Baron(2003):个体在社会情境中,如何表现出其特殊的社会行为,如何表达其内在的思想和情感,以及为什么会表现出其特殊的社会行为,为什么会产生其特殊的社会思想和情感。
金盛华(2005):是研究社会相互作用背景中人的社会行为及其心理根据的科学。
第二节社会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一、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研究取向与侧重点着眼于社会本身,注重社会、群体结构、功能变化等问题着眼于社会背景下的个人,关注社会相互作用对人的影响研究方法社会调查法相关性研究实验室实验,现场实验注重因果关系的揭示二、社会心理学与人格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个体内部的心理过程个性的结构等人在社会情境下的行为研究着眼点个体差异在某一社会情境下的共性研究层面有关人的行为的基本理论探索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具体社会心理与行为问题的研究三、社会心理学与人类文化学人类文化学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不同文化背景下或同一区域不同历史时期的人的行为比较研究某一特定文化背景下的行为研究研究方法社会调查法实验室实验,现场实验资料分析第三节社会心理学研究范畴一、社会心理发展二、社会认知三、社会互动四、社会影响第四节社会心理学的发展一、史前思想积累阶段(19世纪上半叶)●古希腊时期(哲学思辨)代表人物:孔子、孙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推动社会心理学发展的直接原因:19世纪下半叶社会和科学的发展(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资本主义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人口增长、犯罪增加、竞争、失业)●1897,鲍德温创造“社会心理学”提法二、产生阶段(19世纪中叶——20世纪20年代)3个重要事件,4位重要人物●1、1908罗斯和麦独孤分别出版《社会心理学》●2、1919冯特完成十卷本《民族心理学:对于语言、神话和道德的发展规律的探讨》●3、1924奥尔波特《社会心理学》教材三、迅速发展期●认知心理学的发展——社会认知的研究●后现代思潮的影响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四大基本原则:1、S.P应该也确实有一个基本的研究领域;2、在该领域可以找到人类行为的普遍特征;3、最可靠的方法是实证法;4、可以建立一套可靠而中立的真理后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四大原则的变化:1、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只是在特定的社会常规中运作的结果;2、无法在研究领域里找到普遍性规律;3、研究工具有时会成为误导人思维的工具;4、实证研究是否是获得真理的必要途径值得怀疑。
社会心理学教学大纲
《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英文名称 social psychology)一、课程说明课程编码:09200410课程总学时:(理论总学时/实践总学时)45(39/6)周学时:(理论学时/实践学时)3(2.5/0.5)学分:3 学分开课学期:第二学期1.课程性质: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专业中重要的应用心理学分支之一,是综合运用心理学理论,并将其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重要学科。
在课程类别中属于专业教育课;本课程的目的是了解个体在社会生活情境中的心理和行为。
2.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学生具备下列能力:(1)掌握个体社会心理、群体社会心理和应用社会心理的相关概念、基本事实和基本理论;并能将其运用于分析解释社会心理现象,把握个体心理发展及动态变化。
(2)掌握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树立社会心理学的科学研究观。
(3)能够运用社会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和方法,解决科研、教学及其他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提出分析和评价意见,通过学科交叉和融合,制定解决方案。
(4)具有合作意识,能够通过团队合作高效地解决实际问题。
3.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4.适用专业与学时分配:本课程适用于应用心理学专业。
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表5.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对社会心理学这门学科的性质、现状和发展有所了解。
掌握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事实和基本理论;了解并实践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手段;明确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和范式;培养学生对社会心理学的兴趣,以及分析社会心理现象,研究社会心理问题的能力。
6.本门课程与其它课程关系:社会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重要课程,为管理心理学、咨询心理学等学科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和研究范式。
7.推荐教材及参考书:推荐教材:乐国安主编的《社会心理学》(第三版)参考书:崔丽娟主编的《社会心理学》戴维·迈尔斯著,侯玉波、乐国安、张智勇等译《社会心理学》(第十一版)谢利·泰勒、利蒂希亚·安妮·佩普卢等著,崔丽娟等译《社会心理学》(第十二版)8.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程采用教师讲授、思考讨论和学生实践相结合的形式。
“嵌入性”两种取向及其分歧
“嵌入性”两种取向及其分歧一、本文概述“嵌入性”这一概念在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指的是一个实体(如个人、组织、制度等)如何被其所在的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经济环境等所包围、渗透和影响。
然而,对于“嵌入性”的理解和应用,学术界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取向,即结构性嵌入和关系性嵌入。
这两种取向在理论构建、研究重点和应用场景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分歧,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这两种取向的内涵、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分歧,以期对“嵌入性”的理解和应用提供更全面的视角。
本文将简要介绍“嵌入性”概念的发展历程和背景,为后续讨论奠定基础。
接着,将详细阐述结构性嵌入和关系性嵌入的基本观点、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对比分析这两种取向的异同点,并探讨它们在不同学科领域中的应用情况。
本文将对“嵌入性”两种取向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以期对学术研究和实际应用提供参考和启示。
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希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嵌入性”的内涵和应用,为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和实践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二、嵌入性的两种取向嵌入性概念在社会科学中主要存在两种取向,即结构性嵌入和关系性嵌入。
这两种取向对嵌入性的理解和应用有着不同的侧重点。
结构性嵌入强调个体或组织在更大的社会结构中的位置对其行为和结果的影响。
这一取向认为,个体或组织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嵌入在由各种社会关系和结构构成的网络中。
这些社会关系和结构会影响个体或组织的资源获取、信息流动、合作机会等方面。
因此,结构性嵌入关注的是个体或组织在网络中的位置和结构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如何影响其行为和绩效。
与结构性嵌入不同,关系性嵌入更加关注个体或组织之间具体关系的质量和内容。
它强调个体或组织之间的信任、互动频率、互惠程度等关系因素对行为和结果的影响。
关系性嵌入认为,这些关系因素能够促进个体或组织之间的合作、知识共享和资源整合,从而提高其竞争力和适应能力。
因此,关系性嵌入关注的是个体或组织之间关系的具体内容和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如何影响其行为和绩效。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1.社会心理学是在心理学、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等团体学科的基础上形成的边缘学科。
2.1908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的著作《社会心理学》,英国的心理学家麦独孤的著作《社会心理学导论》先后出版。
一般认为,这两本著作的问世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本独立学科的诞生。
3.社会心理学从诞生之日起,形成了两种基本的取向,即所谓的“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
4.美国社会心理学家F.H.奥尔波特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
5.美国心理学家G.W.奥尔波特认为,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接受他人的现实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
他主张社会心理学主要来用实验研究的方法,揭示个体社会行为的依存条件。
分析个体心理的变化过程。
现实的,如:语言、行为、情感等;想象的,如:聚光灯效应、透明错觉等;隐含的,如:熟悉效应等。
6.1925年,社会学家C.A.艾尔乌德指出,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科学,以群体生活的心理学为基础。
7.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情境中个体的心理现象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
8.两种取向的社会心理学为: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
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关注的中心是个体,而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关注的中心是群体和社会。
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尝试通过分析即时的刺激、心理状态和人格特质来理解社会行为;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预测行为,以实验法为主,调查法为辅;国际上的核心学术刊物是美国心理学会(APA)的《人格和社会心理学》。
而社会学的的社会心理学尝试分析一些社会变量,如:社会地位、社会角色、社会规范等来理解和解释社会行为,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描述行为;其主要研究方法是调查和参与观察法;国际上的核心学术刊物是美国社会学会(ASA)的《社会心理学季刊》。
9.行为是有机体的效应和反应系统。
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和反应系统。
社会行为包括个体的习得行为、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人及合作与竞争以及群体的决策行为等等。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简史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发展简史从古代希腊到21世纪的今天,两千多年的西方文明孕育出了庞大而严谨的科学体系。
在此之中,无论是历史悠久的经典学科,还是生气勃勃的新兴学科,很难有哪一门能像社会心理学这门有关人类社会行为研究的学科一样,对科学家和一般大众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吸引力。
尽管这门自1908年起才开始其科学历史的学科至今仍没有完整统一的定义,尽管她缺乏严整的体系,各种研究取向和理论流派错综复杂,犹如一片港汊纵横的滩涂,但在这短短的不到100年的时间里,社会心理学毕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有目共睹的成就,尤其是我国的社会心理学更是从萌芽开始一直发展到现在不断壮大的局面。
本章即来回顾一下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并指出目前社会心理学仍存在的两种取向问题。
第一节西方社会心理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社会心理学的历史并不长。
通常人们把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W.McDougall)和美国社会学家罗斯(E.A.Ross)分别出版《社会心理学导论》和《社会心理学》的1908年,当成社会心理学诞生的年份。
如此算来,至今社会心理学才有不到100年的历史。
“不过它的思想渊源一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的先哲以及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思想家那里。
我们认为作为一种学术思想或理论观点的社会心理学的存在,要比作为一门具体学科的社会心理学的出现在时间上更早得多。
”①在各种古老的宗教活动中,就曾利用群众情绪去影响个体的心理和行为。
各种宗教仪式和禁忌代代相传,这就成了人们交往的一种道德调节器。
此外,古代的演说家就知道如何影响听众以增加演说效果。
这类独特形式的“社会心理学思想”已经存在几千年之久了。
从学者们对社会心理学发展历史的研究来看,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将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划分为四个重要时期:社会心理学的孕育时期、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社会心理学的确立时期和社会心理学的扩展时期。
一、社会心理学的孕育时期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业已形成的学科,一个长足发展、硕果累累的独立领域,在其诞生之前经过了一段长时期的准备阶段。
社会心理学内容要点
绪论一、什么是社会心理学从社会心理学的起源上看,它是在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等母体学科的基础上形成的边缘学科,是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在解释人类行为及其与社会、文化、人格的关系时彼此接近、相互渗透的结果。
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具有边缘性质的独立学科。
由于文化人类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这一研究取向不太成型,因此社会心理学主要分为社会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SSP)和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PSP)。
二、社会心理学的历史发展社会心理学成形之时,它趋向于分为两枝,一枝是心理学家的社会心理学,……一枝是社会学家的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在形成过程的一开始就受到两种不同学科的影响,这一影响一直持续到现在也没有完全消失。
因此,社会心理学中的理论一直带有社会学或心理学的取向问题,而缺乏这一学科的中性理论。
原苏联社会心理学家安德列耶娃将社会学和心理学比作社会心理学的“双亲”。
社会心理学的三大直接来源:社会心理学直接来源于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法国的群众心理学和英国的本能心理学。
它们构成了现代社会心理学的最初形态。
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分为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
根据参与的程度,将参与观察分为完全参与观察与半参与观察。
2、实验法常用的社会心理学的实验主要有两种: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
实验室实验:实验室实验包括一般实验室实验和模拟实验。
3、调查研究法4、跨文化研究法5、研究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实验研究中的伦理问题:有三个方面的伦理问题最为明显,这就是对被试的实验性欺骗、对被试隐私的侵犯以及给被试造成实验性痛苦(包括精神上的和肉体上的)。
社会心理学研究遵循的三条原则:a. 知情同意b. 风险最小c. “风险-获益分析”实验研究中的倾向性问题:包括实验者的倾向性和被试的倾向性。
自我意识一、自我意识的一般内涵(一)定义在最一般意义上,自我意识指个人对自己存在的意识、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
自我意识包含三种成分:自我认知,即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人一我关系的认知;自我情感,即伴随自我认知而产生的情感体验;自我意向,即伴随自我认知、自我情感而产生的各种思想倾向和行为倾向。
浅谈当代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多元取向及发展趋势
浅谈当代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多元取向及发展趋势当代教育心理学是一个多元化的研究领域,涉及的理论取向和研究方法也日益多样化。
在这样一个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教育心理学家们积极探索各种新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以便更好地理解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并为教育实践提供更为有效的指导。
本文将从多元取向和发展趋势两个方面来浅谈当代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现状。
一、多元取向1. 心理行为主义取向心理行为主义是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取向,强调学习的过程和结果,在研究中倾向于运用实验方法。
心理行为主义者认为人的行为是可以被测量和预测的,他们将关注点放在了个体的外部行为上。
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了发展心理学的认知阶段理论,其认为儿童的认知是逐渐建立起来的,并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着不同的特点。
2. 发展取向发展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另一个重要分支,强调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内心理发展的变化。
发展心理学家们关注个体的情感、认知和社会发展,并试图探索这些发展的规律性。
洛克提出了社会认知理论,提出了社会文化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3. 社会文化取向社会文化取向是近年来逐渐兴起的一个研究方向,强调文化对心理过程的影响。
社会文化心理学家们关注文化对思维方式、价值观和行为的塑造作用,认为个体的认知和行为是受到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的。
4. 全人取向二、发展趋势1. 跨学科研究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将更多地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融合,如教育学、神经科学、计算机科学等。
跨学科研究能够更全面地理解教育过程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2. 多元方法论在研究方法上,当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趋势是多元化发展。
除了传统的实验方法、问卷调查等,还有更加贴近实际教育场景的方法,如案例研究、行动研究、合作研究等。
3. 技术应用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也将更多地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研究。
虚拟实验室、在线问卷调查、远程访谈等,使得研究变得更加便捷和全面。
4. 实践导向近年来,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趋势更加关注实践的导向性。
心理咨询师二三级社会心理学知识点(一)
心理咨询师二/三级社会心理学知识点第一节概述一、定义和研究范围1、定义:育它母体(心理学和社会学)里继承了不同的研究传统,形成了两种基本的研究取向,即“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
(1)侧重于心理学的定义:1924年, F.H.奥尔波特(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奠基人)在《社会心理学》中指出,“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
”认为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现实的、想象的、隐含的存在所影响。
主张主要采用实验研究方法,揭示个体的社会行为的依存条件,分析个体心理的变化过程。
(2)侧重于社会学的定义:1925年,乌德认为,“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科学,以群体生活的心理学为基础。
以对人类反应、沟通以及本能和习惯行为的群体塑造类型的解释为出发点。
”“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的心理学有赖于对个体生活在其中的历史的与社会环境的理解”。
(3)综上所述:是关于社会情境中个体的心理现象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
2、社会行为:(1)社会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和反应系统。
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和反应系统。
包括个体的习得行为、亲社会和反社会行为、人际合作与竞争、群体的决策行为。
1936年,勒温(社会心理学之父)提出:B=f(P,E)。
其中,B指行为,P指个体,E指个体所处的情境。
含义是:行为是个体及其情境的函数,即个体行为是个体与其所处情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认为“要理解和描述行为,人和他所处的情境必须被看成是一个相互依赖的因素群。
”(2)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指导作用的心理活动。
社会心理活动与个体所处的即时情境,过去的经验及其人格特征有关。
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紧密相连,前者是外显的,客观存在的,比较容易观察;而后者则是内隐的,属于个体的主观世界,不能直接观察。
二者的主体都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人。
3、研究范围:(1)个体层面:个体社会化与自我意识、社会知觉、态度、社会动机、社会学习。
社会心理学知识——概述
社会心理学知识——概述人是关系的产物。
人的心理,是自然人和社会互动的结果。
一、定义和研究范围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门基础性的分支学科。
诞生于心理学、社会学两个母体。
形成两种取向:侧重心理学的、侧重社会学的。
社会是人的有机结合。
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结构与社会活动的学科。
1.定义取向1:侧重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与社会意识的学科。
取向2:侧重社会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科学,以群体生活的心理为基础。
一般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社会情境中的个体的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
2.社会行为、社会心理1)社会行为:人在社会情境(或者想象的社会情境)中的行为系统。
包括个体的习得行为、亲社会行为、反社会行为、人际合作与竞争、群体决策行为等。
行为是个体与情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2)社会心理:社会刺激——>社会行为。
社会心理是其中的中介过程(认知、情感、态度、等)。
社会刺激=真实事件+想象中的“真实”事件。
社会心理影响因素:即时情境、过去经验、个人人格特征3.研究范围:个人层面:个体的社会化与自我意识、社会知觉、态度、社会活动、社会学习、等。
人际层面: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群体层面:群体凝聚力、群体心理氛围以及个体与群体的相互作用、社会影响等。
社会层面:风俗、阶层、阶级、以及民族心理特征、国民性等。
二、社会心理学简史社会心理学发展经历了哲学思辨、经验描述、实证分析三阶段,即对应着启蒙期,形成期、确立期。
三、研究方法1.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原则价值中立原则:不要带着“预设”的立场和个人偏见。
系统原则:系统的分析问题。
伦理原则:1)在制定研究计划时,研究者应评估其道德可接受性。
2)研究者应向被试说明研究计划的主要部分,征得同意。
3)具体研究中,要保护被试。
4)被试有退出的自由。
5)被试资料需保密。
6)研究结束前,不得与被试建立研究工作以外的关系。
2.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1)观察法、2)调查法、3)档案法、4)实验法3.如何看待研究结果社会心理学是解释个体心理的一个途径。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概念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
个体社会心理现象指受他人和群体制约的个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如人际知觉、人际吸引、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顺从等。
群体社会心理现象指群体本身特有的心理特征,如群体凝聚力、社会心理气氛、群体决策等。
社会心理学发展历程心理学有很多种分类,不同的分类形式则体现出不一样的研究重点。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不是以社会为代表的心理学研究,或者说研究的对象不是社会,而是个人在的社会属性表象的反应。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是个体或者某些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表现。
而这种心理学影响的模式是逆向的,是社会环境对人的外在影响,进而形成综合的心理素质。
社会心理学曾经被看做社会心理学的一种研究倾向,而今作为心理学的分支科学而存在。
目前来看,心理学家说社会心理学,通常是指心理-社会心理学,社会学家说社会心理学,通常是指社会-社会心理学。
但是在少数场合,社会心理学一词则被理解为心理-社会心理学与社会-社会心理学研究成果的总合。
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价值在于提高人认识自身的能力,提高人的生活质量。
社会心理学自诞生开始,就从孕育它的两个母体——心理学和社会学——里继承了两种基本的研究取向,形成了所谓的“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
对于“什么是社会心理学”的问题,这两种研究取向的学者的看法是不一样的。
美国心理学家F.H.奥尔波特(F.H.Allport)在《社会心理学》(1924)一书中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
”在社会心理学内部一开始就存在着两种理论观点不同的研究方向,即所谓社会学方向的社会心理学和心理学方向的社会心理学。
在解释社会心理现象上的不同理论观点,并不妨碍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应具备的基本特点。
一般来说,普通心理学是研究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般关系客体包括自然客体与社会客体。
一般说来个性心理学是研究个性特质形成和发展的规律。
社会心理学现象论文
社会⼼理学现象论⽂社会⼼理学现象论⽂ 在学习和⼯作的⽇常⾥,⼤家最不陌⽣的就是论⽂了吧,借助论⽂可以达到探讨问题进⾏学术研究的⽬的。
你知道论⽂怎样写才规范吗?下⾯是⼩编整理的社会⼼理学现象论⽂,希望能够帮助到⼤家。
摘要:本⽂通过两项简单的社会⼼理学实验研究对社会⼼理学的实验⽅法的可⽤性问题从理论上作了初步探讨。
讨论围绕着实验⽅法⽤于社会⼼理学问题的有效性和现实性问题展开,认为实验安排的现实意义是获得有效性的基础。
同时,本⽂也涉及了实验⽅法的科学道德问题,定量化研究的困难性和定量性分析的必要性以及⼈的意识活动在实验进程中的作⽤等问题。
从这些问题的讨论中,提出社会⼼理学实验⽅法的特点及局限性。
关键词:⼼理学论⽂ 1.实验社会⼼理学概念 社会⼼理学是⼀门研究和社会有关的⼼理学问题的学科,经过⼏⼗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门较为成熟的学科。
作为⼀门科学,其创始⼈冯特提出了两种研究取向,即⾃然科学的取向或者说⼼理学取向的社会⼼理学即实验社会⼼理学和⽂化科学的取向或者说社会学取向的社会⼼理学。
实验社会⼼理学是以实验⽅法研究社会⼼理现象的社会⼼理学分⽀。
实验社会⼼理学对社会⼼理现象不作⽞学思辨或空洞理论的探讨,⽽是通过实验,根据实验数据作出相应的结论。
实验社会⼼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各种各样复杂的社会⼼理现象;实验社会⼼理学所运⽤的⽅法是多种多样的,包括实验室实验法在内的⼀切客观⽅法,主要有:实验室实验、现场实验、系统观察、⽐较⽂化的研究、档案研究、测量法、统计法(包括相关法)、模拟法、访问法、问卷法等。
每⼀项实验社会⼼理学的研究,或采⽤上述⼀种⽅法,或同时采⽤⼏种⽅法,所得结果⽐较准确和可靠。
2.实验社会⼼理学研究的特征 2.1实证主义 实证主义是社会⼼理学研究最为鲜明的特征之⼀。
持实证主义观点的⼈认为,科学的社会⼼理学的任务就是通过观察、实验、以及抽样调查收集各种经验数据。
他们认为,唯有采取实证的⽅法才能达到科学的真理,唯有可被这种⽅法接近的现象才是科学的兴趣所在,才能被纳⼊社会⼼理学的研究视野。
社会建构论心理学介绍
社会建构论是活跃于当代西方社会科学领域的一场理智运动,它基于在社会学和人类学学科当中形成的基础,借着在科学哲学领域的变革性发展,又在后现代浪潮的推动下,影响了整个社会科学领域。
而社会建构论心理学则是社会建构论在社会心理学领域中的发展。
20 世纪70 年代,在传统实验社会心理学遭到学科内外的重重批判和责难之时,社会建构论心理学进入人们的视野。
它既将批判传统实验社会心理学作为主要使命,也为促进社会心理学领域的范式转换和方法论多元化作出贡献。
1 社会建构论心理学界定社会建构论心理学有时被称为一场运动,有时也被称为一种立场、一种理论、一种理论取向或一种方法。
但与其说它是具有一致观点和倾向的理论流派,不如说它是一个标签。
在此标签下,潜藏着观点差异极大、倾向迥然不同的一系列社会建构论学说。
从强调社会因素对表征的影响,到声称社会世界是由社会过程和关系实践建构而成,不一而足。
社会建构论心理学者的一个较弱的共识是,人类心理过程受到语言文化实践和人类共同体结构的制约。
为了更加清晰地理解社会建构论的内涵和外延,首先需要了解建构主义与建构论的差异。
虽然建构主义也被用来指涉同一场社会建构论运动,但建构主义也被用来指涉皮亚杰的理论、一种认知理论以及20 世纪艺术界的一场重要运动。
为了避免混淆,并标示与伯格和卢克曼的《现实的社会建构》的关联,社会建构论心理学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格根将其思想称为社会建构论。
虽然广义而言建构主义和社会建构论可以相等同,但狭义而言在社会心理学领域二者也存在一些分别。
建构主义关注于个体如何通过认知过程在心智层面建构经验世界,而社会建构论则宣称知识和意义是通过社会过程和行动在历史和文化中建构起来的。
核心区别在于前者强调认知,后者强调社会过程; 建构主义采用个体主义路径,而较少探讨社会互动、语境和话语等建构论主题。
但在实际应用中二者经常被混淆。
社会建构论者避免对其立场做根本性定义,因为这与其批判和开放的取向背道而驰。
自我理论透视出的两种取向的社会心理学
取 向
在心理学取向中,以 H.马 库 斯 的 自 我 (1976)认 为 ,角 色 通 过 其 价 值 观 将 个 体 与
的 社
图式理论较为突出。这一理论认为,自我图 文化相联结, 从而使个人与社会结构相联
会 心
式就是对于自我的认知概括, 这种认知概 结⑧;角色规范为个体的社会行动提供了动
理 学
括来自过去的经验, 组织并指导对个体社 机与结构, 而对于角色的理解或解释则决
取 向
重 要 的 研 究 课 题 ,PSP 与 SSP 的 学 者 都 从 自我感。 与此相类似,米德将自我分为主体
的 社
各自不同的角度对此进行了积极的探讨。 我与客体我,主体我是自然的、主观的我,
会 心
大致看来, 心理学与社会学理论中关于自 与外界进行主动互动及对自身进行积极认
理 学
我的综合认识可以归结如下:
部过程与人际过程的中介。 了解个体的自 特定的社会体制、社会组织与社会群体之
我图式对于理解和预测其行为具有重要的 中,使个体与其紧密联结。需要指出的是,
意义。 心理学家经常将一些描述性的特质 在社会学家这种较为浓厚的“社会”分析
附着于自我, 将可操作的自我图式应用到 中, 并不缺少其对心理学成果的借鉴与运
自 我
都认为自我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只不过 的是社会结构与自我概念的关系, 注重从
理 论
心理学者强调自我是理解心理健康与心理 社会背景对自我概念的深刻影响方面来探
透 视
治疗的关键, 而社会学家则认为自我是个 讨自我,在他们眼中,个体的自我概念是在
出 的
体行为与社会结构之间的联结。罗杰斯从心 特定的文化、 社会结构与制度体系中获得
向
的
浅谈当代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多元取向及发展趋势
浅谈当代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多元取向及发展趋势当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是一个多元取向的领域,其发展趋势主要有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等多个方向。
这些取向共同构成了当代教育心理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同时也为教育实践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下面,我们将从多元取向和发展趋势两个方面来浅谈当代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一、多元取向1. 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是当代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取向之一,其主要关注个体的认知过程、信息加工和思维机制等。
在教育领域中,认知心理学研究主要探讨学习、记忆、问题解决、决策等认知活动对教育过程和成果的影响。
认知心理学也为教育实践提供了认知策略、学习方法和教学设计等方面的理论支持。
发展心理学关注个体从出生到成年的心理发展过程,包括认知、情感、社会交往等各个方面。
在教育领域中,发展心理学研究主要探讨学生的发展特点、发展规律和发展问题,以及对教育实践的启示和指导。
社会心理学主要关注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心理过程和行为表现,包括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互动等。
在教育领域中,社会心理学研究主要探讨学生的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同伴关系、师生关系等方面的问题,并为教育实践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实验心理学是对心理学现象进行控制性实验研究的一个分支领域,其研究方法和技术对当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实验心理学的方法能够有效地研究个体的认知过程、情感态度、学习行为等,为教育实践提供了科学的研究手段和技术支持。
二、发展趋势1. 跨学科融合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需求的不断提高,当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正朝着跨学科融合的方向发展。
在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等多个领域之间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探讨教育问题,推动教育实践的创新和发展。
2. 多元方法应用当代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发展趋势是多元方法应用,即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来开展教育心理学研究。
除了实验研究方法之外,还可以运用问卷调查、访谈观察、案例分析等多种方法来研究教育问题,以获取更全面和深入的研究结果。
社会心理学知识(2005版)精选全文完整版
①结构访谈与非结构访谈
②直接访谈与间接访谈 (3)访谈过程与技巧
2.问卷法 研究者用统一的、严格设计的问卷搜集资料的研究方法叫问卷法。
(1)特点 特点,一是标准化程度较高,整个过程严格按一定程序进行,从而保 证了研究的准确性和有效性,避免主观性及盲目性;二是收效快,能 在短期内获得大量信息。 (2)分类 ①结构问卷与无结构问卷 ②发送问卷、访问问卷、邮寄问卷
职业心理咨询师与社会心理学:
掌握并熟练应用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与基础理 论,了解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主要研究成果。
第一单元 研究对象和范围
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一)侧重于心理学的定义 F.H.奥尔波特(F.H.Allport)(1924):社会心 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 科。”
关注的中心是个体
尝试通过分析即时的刺激、 心理状态和人格特质来理解 和解释社会行为
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预测行为
实验法为主、调查法为辅
国际上的核心学术刊物是 美国心理学会(APA)的 《人格和社会心理学》
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
关注的中心是群体和社会
尝试通过分析一些社会变量, 如社会地位、社会角色、 社会规范等来理解和解释社会行为
学习社会心理学理论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其局限和适用范 围。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既要努力增强研究结果的解 释力,使研究结论一般化,也要注意不要任意夸大研究结 论的应用范围。
第四单元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
理论是经验研究的总结,是概括化和一般化的经验。 社会心理学理论和其他心理学理论一样,目的是描述现象、 解释事实、探求规律、预测行为,最终指导人们的社会实 践
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描述行为
主要研究方法是调查和参与观察法
心理学史流派评价
一、内容心理学-冯特评价原则:1要区别冯特的早期思想与其后期思想。
2要区分冯特的哲学观点与其心理学贡献。
3要注意澄清过去对冯特心理学思想中的一些误解。
贡献:1由于冯特的努力,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这是冯特最大的贡献。
2冯特不仅是心理科学的建立者,也是心理学发展的促进者,他为心理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冯特创立实验心理学的体系时,在心理学问题上也有一些独到的见解。
局限:1把自然科学所研究的自然现象当成主观经验,犯了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
2并没有彻底摆脱传统的内省法。
3理论体系既庞杂又混乱。
二、构造心理学-铁钦纳贡献:1铁钦纳继承和发展了冯特创立的实验心理学的主要思想,坚持心理学的实验研究方向,为推动心理科学的发展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2.铁钦纳正式打出了构造心理学派旗帜,明确地划定了构造心理学派与其他心理学派,尤其是美国机能心理学之间的界限,导致了心理学史上的第一次心理学派别的对立。
3.铁钦纳的构造心理学提供了一个相当强有力的正统体系,充当了批评的靶子。
4.在具体研究成果方面,铁钦纳在感觉心理学领域的成就最大。
局限:1.心理学对象:只主张研究意识的内容或结构,反对研究意识的机能或功用。
2.在心理学的科学观上,仅坚持心理学是一门纯科学,反对把心理学看成一门应用科学。
3.对意识经验的分析:比其老师冯特走得更远。
4.内省方法:比冯特更加极端,对内省附加许多限制。
5.身心关系:坚持心身平行论。
三、机能心理学-詹姆斯、霍尔【芝加哥:杜威,安吉尔,卡尔】【哥伦比亚:卡特尔,伍德沃斯,桑代克】贡献:1.开创了美国的科学心理学。
2.促进了心理学分支学科的发展。
3.推动了心理学的广泛应用。
局限:1.意识观的矛盾倾向。
2.生物主义的倾向。
3.在目的论和神秘主义倾向。
影响: 1.意识观的矛盾倾向。
2.生物主义的倾向。
3.在目的论和神秘主义倾向。
四、古典行为主义-华生、保罗·魏斯、霍尔特、亨特、拉胥里贡献:1,古典行为主义对行为的重视,扩展了传统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第二专题 西方心理学研究的两种方法论取向
(3)知识的来源:客观观察与直观内省。 (4)发现的背景:实验室与现场研究、个 案研究。 (5)规律的概括:强调规律的统一性与特 殊性。 (6)分析的水平:元素论与整体论。 他认为,对立维度中第一序列观点的心理 学家属于科学主义阵营,除第二维外,持第二 序列观点的心理学家则属于人文主义阵营。此 外,他认为,大部分从事学术研究的心理学家 属于第一 阵营,而大部分临床心理学家属于第 二阵营。
早期两种取向的明确对立,表现在艾宾浩 斯和狄尔泰的论争之中。艾宾浩斯视野中的心 理学是自然科学的、说明的、解释的;狄尔泰 视野中的心理学是人文科学的、描述的、理解 的。 狄尔泰曾对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两种取 向进行了区别:(1)前者立足于观察,后者 立足于理解;(2)前者将发现规律作为自己 的首要任务,后者认为发现一般的规律是不可 能的;(3)前者采用还原分析,后者进行整 体理解;(4)前者不做价值判断,后者关注 价值,根据价值观选取事实和形成问题。
总之,自冯特开创科学心理学以来,一 直存在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种对立的研究 取向。两种取向相互抗衡:科学主义心理学 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研究方式的可靠性和理论 解释的科学性持怀疑态度,而人文主义心理 学则对科学主义心理学以自然科学方法来研 究人和对人的心理现象物化和非人化的实证 研究范式不以为然。
二、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心理学的 特色及分野
(3)以问题为中心,主张方法为对象服 务。 (4)提倡质性分析与个案研究。 (5)反对元素论,坚持整体论。 2. 人文主义心理学的贡献 (1)重视人的心理主观性与能动性,恢 复了人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地位。 (2)扩大了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3)重视社会文化历史条件对人的心理 的影响。
2. 人文主义心理学的局限 (1)忽视了人的自然属性。 (2)重视非理性的理解和直觉,忽视理 性方法,研究过程充满了神秘色彩。
社会心理学知识
专栏 两种取向的社会心理学
关注的中心是个体
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
关注的中心是群体和社会
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
尝试通过分析即时的刺激、 心理状态和人格特质来理解 和解释社会行为 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预测行为 实验法为主、调查法为辅 国际上的核心学术刊物是 美国心理学会(APA)的 《人格和社会心理学》
尝试通过分析一些社会变量, 如社会地位、社会角色、 社会规范等来理解和解释社会行为 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描述行为 主要研究方法是调查和参与观察法 国际上的核心学术刊物是 美国社会学会(ASA)的 《社会心理学季刊》
四、自尊的测量
第三节 社会知觉与归因
图式的作用 影响注意对象的选择 影响记忆 影响自我知觉
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
认知者的情绪
二、行为原因的分类 (一)内因与外因 (二)稳定性原因与易变性原因
(三)可控性原因与不可控性原因
三、控制点理论 控制点是美国心理学家罗特(J.Rotter)于20世 纪50、60年代提出的一种个体归因倾向的理论。 内控者与外控者理解的控制点来源不同,因而 他们对待事物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也不相同。
2.问卷法 研究者用统一的、严格设计的问卷搜集资料的研究方法叫问卷法。
特点:一是标准化程度较高,整个过程严格按一定程序进行,从而保 证了研究的准确性和有效性,避免主观性及盲目性;二是收效快,能 在短期内获得大量信息。 问卷的构成
问卷设计的主要原则
(三)档案法
按照一定目的搜集大量资料(过去及现在的),通过内容分析进行研 究的一种方法。 心理咨询中经常需要进行产品分析,追溯求助者的个人既往史,考察 求助者的成长报告,实际上就是档案法的应用。 在某种意义上,档案法也是一种调查法,是对历史资料的调查。
两种取向的社会心理学:对学科的贡献及其局限
两种取向的社会心理学:对学科的贡献及其局限沈杰内容提要:社会心理学自其诞生之日起就形成了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这两种在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研究方法和学科功能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的学术传统。
在近一个世纪的社会心理学发展进程中,两种研究取向一直在整个学科体系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对它们的研究日益成为社会心理学学科基本理论的一个重要领域。
本文基于社会心理学学科发展的历史与逻辑的关联,探讨了两种取向的孕育形成、延续发展、差异比较、学科地位、整合趋势这五个方面的基本理论问题。
社会心理学是社会学与心理学两大学科体系交界处产生的一门边缘学科。
这种学科地位导致了社会心理学从其诞生之日起就形成并在以后的发展进程中一直存在着两种不同研究倾向的社会心理学——心理学取向(也称心理学的、心理学家的或心理学传统的)的社会心理学(PSP, psychological social psychology),以及社会学取向(也称社会学的、社会学家的或社会学传统的)的社会心理学(SSP, sociological social psychology)。
就两种不同取向的社会心理学而言,考察其历史发展上的成因,比较其结构方面的异同,辨明其学科特征上的优劣,探索其相互之间的整合途径,对于促进整个社会心理学学科体系的日益完善及其社会功能最大程度的发挥,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因此,在20世纪下半叶以来的社会心理学发展进程中,受到了许多学者的极大关注和广泛探讨,成为社会心理学学科基本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一、关于两种取向的社会心理学的孕育形成两种取向的社会心理学的孕育和形成,与社会心理学学科的孕育和形成过程直接相关。
从根本上说,它们乃是导源于直接孕育了社会心理学的两个“母体”学科———心理学与社会学。
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是,德国心理学家冯特(W.Wundt)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种取向的社会心理学:对学科的贡献及其局限沈杰内容提要:社会心理学自其诞生之日起就形成了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这两种在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研究方法和学科功能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的学术传统。
在近一个世纪的社会心理学发展进程中,两种研究取向一直在整个学科体系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对它们的研究日益成为社会心理学学科基本理论的一个重要领域。
本文基于社会心理学学科发展的历史与逻辑的关联,探讨了两种取向的孕育形成、延续发展、差异比较、学科地位、整合趋势这五个方面的基本理论问题。
社会心理学是社会学与心理学两大学科体系交界处产生的一门边缘学科。
这种学科地位导致了社会心理学从其诞生之日起就形成并在以后的发展进程中一直存在着两种不同研究倾向的社会心理学——心理学取向(也称心理学的、心理学家的或心理学传统的)的社会心理学(PSP, psychological social psychology),以及社会学取向(也称社会学的、社会学家的或社会学传统的)的社会心理学(SSP, sociological social psychology)。
就两种不同取向的社会心理学而言,考察其历史发展上的成因,比较其结构方面的异同,辨明其学科特征上的优劣,探索其相互之间的整合途径,对于促进整个社会心理学学科体系的日益完善及其社会功能最大程度的发挥,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因此,在20世纪下半叶以来的社会心理学发展进程中,受到了许多学者的极大关注和广泛探讨,成为社会心理学学科基本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一、关于两种取向的社会心理学的孕育形成两种取向的社会心理学的孕育和形成,与社会心理学学科的孕育和形成过程直接相关。
从根本上说,它们乃是导源于直接孕育了社会心理学的两个“母体”学科———心理学与社会学。
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是,德国心理学家冯特(W.Wundt)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但是,冯特所开创的传统心理学主要是对实验室中个体的“纯”心理或生理心理及其机制感兴趣,而对于社会心理方面并不关心。
相反,却是从这种主流心理学中分化出来的一些分支,最早注意到社会心理侧面的内容。
首先是病理心理学在19世纪中叶的发展,特别是作为特殊暗示形式的催眠术的运用,揭示了一个个体的心理受着另一个个体的影响这一事实,从而促进了后来社会心理学中关于人际影响和社会互动等概念的产生。
正是得益于暗示概念的启发,具有心理还原主义倾向的法国社会学家塔尔德(G.Tarde)在他于1890年出版的那本“值得在社会心理学发展的任何一种说明中简略提一笔”(查普林、克拉威克,1984:309)的《模仿律》中,提出了以暗示、模仿为核心范畴来解释社会现象及其原因的社会模仿论——社会心理学最早的理论形态之一。
其次,德国哲学家拉扎鲁斯(zarus)和语言学家斯坦达尔(H.Steinthal)于19世纪下半叶对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开始注意到了艺术、宗教、神话、习俗等社会文化因素对于民族心理发展及其差异的影响。
总之,到19世纪下半叶,传统心理学在发展进程中受到了新的启迪:除了个体心理外,还存在着社会互动心理和群体心理;心理的发展与表现以生理为基础,但在很大程度上还受到社会文化条件背景的影响和制约。
这些认识昭示了心理学领域中亟待开拓一块崭新的领地——创立社会心理学的必要性。
社会学的问世是由法国哲学家孔德(te)所著《实证哲学教程》于1838年出版所宣告的。
刚脱离哲学母体尚处于极不成熟状态的社会学,几乎从它诞生之日起就力图从其他发展较完善的学科领域借鉴知识和方法来解释社会事实。
这种借鉴的倾向表现为各种还原主义的特征。
作为社会学创始人之一的英国哲学家斯宾塞(H.Spencer)所倡导的社会有机论,实质上就是一种生物还原主义。
然而,当这种生物还原主义还不足以解释社会现象与过程的时候,社会学中又出现了心理还原主义,即从心理方面去寻找社会事实的根源。
心理还原主义的最初形式是个体心理还原模式,如法国社会学家塔尔德把一切社会现象的产生视为个体之间相互模仿的结果。
可是,当个体心理还原模式仍难以完全说明社会现象与过程的根源时,便出现了更为复杂的群体心理还原模式,其代表人物是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E.Durkheim)的集体意识理论以及美国社会学家沃德(L.F.Ward)和吉丁斯(F.H.Giddings)等人的学说所形成的社会学中的心理学派。
社会学中的心理还原主义倾向或心理学派对社会心理学的萌芽所起的催化作用在于,它们看到了社会生活存在着心理方面,并强调这种心理方面对于社会生活的强有力影响,尽管它们在看待社会生活与社会心理何者为根本的问题上有失妥当。
由此可见,19世纪下半叶在心理学和社会学两大学科的发展过程中,几乎是同时出现了一种相互接近的倾向,从而使两个知识领域之间产生了共同的“边缘性”问题。
于是,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重叠处分化出了社会心理学这一门新的学科。
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W.McDougall)的《社会心理学导论》和美国社会学家罗斯(E.A.Ross)的《社会心理学》这两部划时代的著作不约而同地问世。
因此,一般就把这一年看作社会心理学的诞辰之年。
然而,这个年份还有一层深长的意蕴,即它同时标明了社会心理学从其产生之日起就与生俱来地存在着两种取向的学科传统。
美国著名心理学史家墨菲(G.Murphy)对此曾作出过经典性的阐述:“当社会心理学成型之时,它趋向于分为两支,一支是心理学家的社会心理学,着重社会情境中的个人,一支是社会学家的社会心理学,着重团体生活。
”(墨菲、柯瓦奇,1982:607-608)关于两种取向的社会心理学的划分及其依据,苏联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安德列耶娃(Г.M.Αнаpeeва)也曾作过独到精辟的分析和论述。
她指出,心理学和社会学这两门学科相互接近的结果产生了纯社会心理学知识的最初形式,其中影响最大的三种是拉扎鲁斯(zarus)和斯坦达尔(H.Steinthal)的民族心理学、塔尔德和黎朋(G.LeBon)的民众心理学以及麦独孤的社会行为本能论。
根据德国学者吉布施和弗尔威格提出的对于最初社会心理学体系的分类原则——分析个性和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方法,安德列耶娃认为,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可能有两种方法:一是承认个性占首要地位,一是承认社会占首要地位。
她由此进一步指出,民众心理学和社会行为本能论是第一种解决方法的例子,即是从“个人主义”的立场出发解决个性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
民族心理学是第二种解决方法的例子,即是从“集体的”立场出发解决个性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
(安德烈耶娃,1984:28-31,34)很显然,安德列耶娃这里所说的第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划分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的依据,而第二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则是划分社会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的依据。
安德列耶娃指出,在最初的社会心理学的努力中,一开始就试图从心理学和社会学两个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如果是按照心理学解决办法,那么必然是从个体及个体心理出发来解决一切问题,因而向团体心理过渡的问题就没有多少精确的研究。
如果是从社会学角度,表面上是试图以“社会”为出发点,但却是把“社会”本身溶解在心理学中,使社会关系典型地心理学化了。
(安德烈耶娃,1984:28-31,34)更为重要的是,安德列耶娃强调:“这两种解决办法在社会心理学发展史的以后阶段都得到了继承,因此应特别注意研究这种倾向是如何取得胜利的。
”(安德烈耶娃,1984:28-31,34)二、关于两种取向的社会心理学的延续发展自1908年之后,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一直在延续,成为社会心理学这门学科发展的两条主旋律。
许多社会心理学家之所以在社会心理学一系列学科和实践问题上存在着差异和分歧,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他们属于不同的研究取向。
(一)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奥尔波特(G.W.Allport)的下述定义是关于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的代表性宣言:“很少例外,社会心理学家们认为他们的学科旨在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如何受到他人存在所影响,而这种他人存在包括实际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
”(Allport, G.W.,1968:3)1908年以后,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在整个社会心理学学科发展总体格局中占据了优势地位。
这种情形的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前主要得益于:达尔文进化论所取得的全面胜利,使将本能看作人与动物相联结的纽带,以之解释人类行为的动力成为当时广泛盛行的社会行为研究方法和原则。
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与罗斯相比,麦独孤自然成为社会心理学的“宠儿”。
在从1908年到1921年的短短13年中,他的《社会心理学导论》就连续印刷了14版之多。
而在20年代以后,随着行为主义的兴起而产生的实验社会心理学虽然摒弃了对本能的研究,但却继承了麦独孤注重个体的研究取向,从而把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推进到更崭新的阶段。
F.奥尔波特(F.H.Allport)在一系列实验研究基础上,于1924年出版的《社会心理学》及其提出的“社会促进论”,被公认为实验社会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实验社会心理学是典型的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其原因不仅在于F. 奥尔波特运用实验室实验这一传统心理学的基本方法来研究社会行为,更重要的还是因为他“坚持主张社会心理学不是有关群体心理的一种研究,而是有关社会情境中的个人的一种研究。
”(墨菲、柯瓦奇,1982:614)由于F. 奥尔波特的巨大影响力,小群体实验研究迅速兴起,并成为西方社会心理学中长期经久不衰的研究模式。
从F. 奥尔波特开始,直至20世纪70年代之前,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一直处于发展的鼎盛时期。
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l、经典研究的不断涌现经常被援引的研究范例有:1929年瑟斯顿(L.L.Thurstone)和蔡夫(E.J. Chave)开创了对态度的测量,并制定了第一个态度量表;1932年李克特(R. A. Likert)对前二人的态度量表进行了改进,提出了一套现今已在舆论调查中广为运用的测量方法;1935年谢里夫(M.Sherif)进行了有关社会规范形成的实验研究;从1939年开始勒温(K.Lewin)在早期提出的场论基础上开展了群体动力学研究;在谢里夫遗留问题的基础上,1951年阿希(S.E.Asch)作了遵从行为的实验研究;1963年米尔格拉姆(gram)则进行了引起广泛争议的服从权威的实验研究。
2、理论观点的纷呈林立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的理论观点较为复杂,很少形成具有统一理论基础的完整学派,而更多地是属于在方法原则上方向大致相同的派别,它们主要可以划分为三大派别:(1)精神分析派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