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媒介与女性研究方法PPT课件
媒介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媒介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我们对于媒介中的女性媒介形象的认知
• 电视剧在其叙事中对女性形象的新开拓,所表达的仍 然是一种“女性重新拥有自身”的性别神话,甚至可 以进一步推测,这种性别神话的广泛流传,有可能将 “分量厚重的题材变成了通俗、言情的风月故事”, 以温婉缠绵的所谓“女人味”掩盖或者忽略妇女的实 际生存状况。 • 鲁迅先生曾在《野草》的题词中写下:“当我沉默着 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先生所有的作品中亦透露先生的沉默世界,对中国普 通贫民妇女的刻画则是先生对当时黑暗社会对普通平 民的残害和压迫的控诉,普通大众的生活尚且如此不 堪,更何况是那些没有地位处于社会底层的妇女呢? 先生描绘的女性形象深刻而难忘,先生抓住了她们的 生活细节,用自然平实的语言白描了一个又一个典型 而可悲的劳在我国的新闻报道中,女性比男性少见,女性所扮演 的角色亦不及男性多样。翻开报纸,打开电视,我们 可以看到许多新闻里的女性没有自己的职业、身份甚 至是名字,她们只是妻子、母亲、女儿、女朋友,她 们只是“站在成功男人背后的女人”,是“贤内助”, 是为家庭牺牲自己事业的“伟大女性”。 • 分析电视新闻的正文,仍然可以观察到其男性的特质。 政治新闻中90%以上的内容是表现父权社会的权利 斗争或以男性为绝对权力象征的;经济新闻中男性扮 演的角色跟政治新闻中的不相上下,是主要的控制者 和决断者;相比较,金融新闻的内容要中性一些,但 我们能够在电视银屏上看到的金融分析员往往只有男 性;惟一让女性登场次数较多的是那些社会性新闻, 尤其是娱乐类消息;可是作为娱乐界明星出现的女性, 虽然赏心悦目,但很难逃脱玩偶的地位。
女性与传媒-PPT课件
女性传媒的优势
在女性自己专有的传媒中,报道主体以女性 为主。在从事女性传媒业的工作人员中,女性占 主流,无论是编辑还是记者,都以女性为主,这 颠覆了以往传媒业中以男性为报道主体的传统, 确认了女性在女性媒介中的主体地位,让她们拥 有了媒介定位、选题、报道风格等一系列的自主 权,女性以自己的价值体系去观察和理解事物, 确认媒介的主旨和风格,服务于女性,使一度被 压抑的女性话语再度释放。
在 世 界 各 国, 女性在男性的媒体世界里都是绝对少数。
第一,在从事传媒业的工作人员中,男 性占主流。
第二,在报道范围上,传媒中男女从业
人员的分工有很大的不同。
第三,从领导层看,男性占主导地位。
近年来,女性进入新闻院校学习的人数越 来越多,有人称之为“性别转向”。女性传媒 从业人员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表现上都比以往 有了更大提高。 在中国,目前上海女性新闻工作者人数已 达2000多人,占新闻从业人员的三分之一以上。
女性完整的形象常常被一双眼睛、一条美腿、 一张红唇所取代,女性成功的标志在于男性 的欣赏与追逐。 其最终结果是使女性成为被肢解、被切割的 形象,影响她们在心理上、精神上真正确立 独立的人格和自立的意识。
许多广告着意强调和凸显 经过商品包装的女人婀娜的 身段、光滑的肌肤、丰满的 胸脯和迷人的大腿,竭力凸 显女人性诱惑的魅力,严重 地忽视了女性的主体地位及 其自身成长的需要。
性别期刊 与“造梦”
女性掌握了计算机和互联网,这个传媒中的新 技术将会使女性的遭遇有质的改变。 首先,是女性的国际化。 其次,网络化的普及可以帮助女性获得平等 的社会地位。 再次,女性利用网络可以更深入地参与传播 活动。
我们可以回忆一下, 在每个家庭,电视机、 录相机买回家,是谁在 调试?灯泡坏了,是谁 去换?可以说,多数是 家里的男性。所以男性 对操作技术有丰富经验, 因而也具有这方面的自 信。女性的经验就少, 所以女性比男性害怕技 术。
《东北农村女性媒介形象的自我建构与呈现研究》
《东北农村女性媒介形象的自我建构与呈现研究》一、引言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和媒介传播的深入,农村女性形象在媒介中的呈现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议题。
尤其在中国东北地区,农村女性形象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
本文旨在探讨东北农村女性媒介形象的自我建构与呈现,分析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以期为农村女性形象的塑造和传播提供理论支持。
二、研究背景与意义在媒介高度发达的今天,农村女性形象在电视、电影、网络等媒介中得以展现。
然而,这种呈现往往带有一定的地域和文化偏见。
对于东北农村女性而言,其媒介形象的自我建构与呈现关系到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女性自身权益的维护。
因此,研究东北农村女性媒介形象的自我建构与呈现,对于推动媒介的多元化发展、促进社会对农村女性的认知和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三、文献综述以往研究多从社会学、心理学等角度探讨农村女性形象,而从媒介传播的角度进行的研究相对较少。
近年来,有学者开始关注媒介中的农村女性形象,但针对东北地区的研究尚显不足。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可以发现农村女性媒介形象的呈现受到地域文化、社会结构、经济状况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分析、深度访谈、观察法和内容分析等。
首先,通过文献分析了解东北农村女性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其次,通过深度访谈和观察法收集东北农村女性在媒介中的形象资料;最后,运用内容分析法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编码和分类,分析东北农村女性媒介形象的自我建构与呈现。
五、东北农村女性媒介形象的自我建构东北农村女性在媒介中的形象具有独特的自我建构特点。
她们不仅代表着地方文化的传承者,还体现了现代社会女性的独立和自强。
在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文化背景下,东北农村女性形成了坚韧、勤劳、热情的性格特点,这些特点在媒介中的呈现反映了她们的自我认同和价值追求。
六、东北农村女性媒介形象的呈现方式东北农村女性在媒介中的呈现方式多种多样,包括电视节目、电影、网络等。
这些媒介通过不同的叙事手法和表现方式,展现了东北农村女性的生活状态、情感世界和价值观念。
最新媒介与女性研究方法PPT课件
二、以科学精神认识女性:视野
眼光向下看
劳动者 “妇女自古以来是劳动者”
以科学精神认识女性:视野
以科学精神认识女性:视野
1924年,上海一家丝织厂发生大火,烧死80 多名女工; 各女工闻声跃起,则火已延烧东屋,东屋本有可通西屋之
大梯,但晚间在东屋的门皆关住,故无论西屋之梯已烧断 或不烧断,皆无从逃生。只得向东屋之梯奔逃,此梯由厂 屋右侧一小弄内出入,人多梯狭,门口又极小,而可怜之 女工,虽际此生死关头,犹不舍其饭篮与铺盖,于是体大 口小,愈是难以挤出。昏乱中互相践踏,反将门口堵住, 二层楼本有窗三扇,然皆用铁栅阻止,不能跳出,及十一 时余,……救火车到时,……中有照顾其儿女,而不及逃生 者,有因扶携其亲母,致葬身火穴者……焚毙者约百人, 有方哺乳之幼儿及怀孕之妇女多人,皆罹于灾,可谓浩动 矣。(《申报》,1924年3月11日)
王会悟,1922年
小结
当代媒介与女性研究的视野
运用性别的新视角,揭示媒介内容中的性 别歧视问题
进行有关媒体职业女性、女性受众等的实 证调查研究
运用各种媒介批评理论深入分析媒介与女 性的相互关系
考察中国媒介与女性的历史发展、当代实 践
研究媒介与女性研究理论、方法
运用性别的新视角,揭示媒介内容中的性 别歧视问题
100千米
B
A
600千米
练习1:甲乙两车同时从A地出发背向
而行甲车每小时行60千米,乙车每小时 行40千米,问几小时两车相距600千米?
A 600千米
练习2: 甲乙两车同时从AB两地出发同向
而行(甲车在前)。甲车每小时行60千米, 乙车每小时行40千米,已知A、B两地相距 600米。问几小时两车相距800千米?
媒介与女性研究
媒介与女性研究媒介对于现代社会的影响力不容忽视,它不仅是信息传递的桥梁,也是塑造社会观念和价值观的重要力量。
媒介对于女性形象和性别角色的塑造具有深远的影响,因此,媒介与女性研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本文将探讨媒介在塑造女性形象方面的作用,以及女性在媒介产业中的地位和挑战。
一、媒介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媒介通过电视、电影、杂志、广告等渠道,持续不断地向大众传递着关于女性的形象和角色定位。
在传统的媒介中,女性常常被描绘为性感、温柔、被动的角色,强调她们的外貌和家庭角色。
这种媒体呈现方式往往对女性的自我认同和自由发展产生了一定的束缚和限制。
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观念的变迁,现代媒体开始呈现出更多样化和真实的女性形象。
电视剧中出现了独立自主、聪明才智的女性主角;电影中出现了反传统、追求梦想的女性形象。
这些改变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提高。
二、女性在媒介产业中的地位与挑战虽然现代媒介呈现了更多样化的女性形象,但在媒介产业内,女性的地位仍然不容乐观。
在电视台、广告公司、影视制作等领域,男性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女性的职位和发声渠道相对较少。
这不仅制约了女性在媒介产业中的发展空间,也影响了媒介内容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女性在媒介产业中面临的挑战也包括性别歧视和性骚扰等问题。
一些女性从业者在工作中经常遭受不公平待遇和不必要的性别偏见。
这不仅对她们个人的职业发展造成了阻碍,也对整个行业的女性形象和声誉形成了负面影响。
三、媒介与女性研究的重要意义媒介与女性研究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通过对媒介中的女性形象进行研究和分析,可以增加人们对媒介的警觉性和批判意识,避免盲目接受媒介呈现的女性形象。
其次,研究女性在媒介产业中的地位和挑战,有助于推动行业内的性别平等和性别多样性。
此外,通过媒介与女性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女性在当代社会中的地位、角色和议题,促进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的实现。
结语媒介与女性研究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和现实价值的学科领域。
女性课件ppt
女性职业发展与创业
促进女性职业发展
鼓励和支持女性在各个领域发挥 自己的才能和潜力,提高女性在
职场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培养女性领导力
培养女性的领导能力和管理技能 ,鼓励女性参与决策和管理层,
提高女性的领导地位。
支持女性创业
精神压力
关注女性面临的精神压力,如职场竞争、家庭责任和亲密 关系等,提供应对策略和心理疏导,有助于减轻女性心理 负担。
自我成长
鼓励女性追求自我成长和实现个人价值,提供相关知识和 资源,有助于提高女性自信心和幸福感。
女性健康保障与福利制度
1 2 3
医疗保险
了解女性在医疗保险方面的特殊需求,提供适合 女性的医疗保险方案,有助于减轻女性医疗负担 。
01
02
03
家庭中的角色
在家庭中,女性通常承担 着照顾家庭成员、家务和 育儿等责任,对家庭的和 谐与幸福起到重要作用。
职场中的挑战
女性在职场中面临性别歧 视、晋升障碍和不平等的 薪酬等问题,需要争取平 等的机会和权益。
平衡家庭与工作
女性需要在家庭和职场之 间寻求平衡,以实现个人 和家庭的幸福与成功。
女性权益国际公约与条约
《联合国宪章》
01
确认男女平等原则,呼吁各国保障女性权益。
《世界人权宣言》
02
强调人人享有平等的权利和尊严,包括女性。
《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
03
联合国通过的专门针对女性权益保护的国际公约,要求各国保
障女性的平等权利。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性别化的媒介研究.ppt
【扩展阅读】
• 影视剧中女性形象研究 解玺璋:《新女性的神话:重新拥有自己—— 电视剧女性形象评述》(1996) 陈 力:《近几年电视剧中女性意识管窥》 (1999) 何祖健:《李少红电视剧女性意识两重性的 文化学透视》(2003)
• 广告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刘伯红、卜卫、陈新欣:《试析我国电视广 告中的男女角色定型》(1997) 童芍素、胡晓芸:《正视现实、正确评价、 正面引导—中国大陆广告传播与女性问题的 相关研究》(2002)
关于女性刻板印象 • 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在当代社会中依然存在,主要包括 : • 1、男人主外、女人主内。 • 2、男性比女性更看重事业;女性比男性更看重家庭 • 3、男人趋向理性;女人更趋向于感情。 • 4、男性更适合从事高科技含量的工作; • 女性更适合从事文书工作。 • 5、男性更倾向于新闻信息或体育节目; 女性更倾向于电视剧、综艺节目。
3、中国的女性传播研究 • 缘起
20世纪80年代从西方引进并发展 。 1995年是一个关键节点。 95世妇会之后,“女性与媒体”研究正式出现并 在我国传播学领域中迅速发展起来。
• 代表人物及著作 卜 卫:《媒介与性别》(2001) 国内该领域的第一本专著,汇集了作者1995 年至2001年间的研究成果。 陈 阳:《性别与传播》(2001) 较完整地介绍了西方“传媒与社会性别”研 究的内容和发展历程。 刘利群:《社会性别与媒介传播》(2004) 从社会性别视角剖析美国女性电视频道的生 态环境和生存状态。
第六章 性别化的媒体 第一节 性别化的媒介研究
一、女性与媒介研究 1、标志 1978年,美国传播学研究者盖尔· 塔齐曼编 著的《炉床与家庭:媒介中的女性形象》论 文集出版,标志着“女性与传播”研究正 式浮出水面,成为传播学研究的一个分支 。
新媒体营销方案ppt课件
精准定位
通过大数据分析和用户画像, 新媒体营销能够实现精准的目 标用户定位,提高营销效果。
成本效益高
相比传统营销方式,新媒体营 销的成本更低,且能够实现更
高的投资回报率。
新媒体营销与传统营销的区别
传播媒介不同
传统营销主要依赖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进行传播, 而新媒体营销则主要依赖互联网、移动设备等新媒体平台。
广告效果评估及调整策略
关键指标设定
数据监控与分析
设定合理的广告效果评估指标,如点击率、 转化率、曝光量等。
实时监控广告数据,深入分析广告效果及受 众反馈。
效果评估报告
调整策略制定
定期生成广告效果评估报告,总结投放效果 及存在的问题。
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调整策略,如优 化广告创意、调整投放渠道、增加预算等, 以提高广告效果。
07
总结与展望
新媒体营销的挑战与机遇
竞争激烈
新媒体平台上品牌众多,竞争激烈, 需要不断创新以保持竞争力。
用户行为变化
用户需求和行为不断变化,需要紧 跟用户需求,调整营销策略。
新媒体营销的挑战与机遇
• 数据驱动营销:需要掌握大数据分析和挖掘技术,以更精 准地定位目标用户和实现个性化营销。
新媒体营销的挑战与机遇
危机处理流程梳理
危机评估
对危机事件进行快速评估,明确危机性质、影响 范围和严重程度。
资源整合
调动企业内部和外部资源,确保危机处理过程中 所需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
ABCD
应对策略制定
根据危机评估结果,制定针对性的应对策略,包 括信息发布、媒体沟通、法律事务等方面。
危机总结与改进
危机处理后,及时进行总结和改进,完善预警机 制和处理流程。
从女性主义理论角度看媒介批评培训讲义(ppt40张)
解放后中国的女性
(二)“超级女生(快女)”的现象 与女性角色变化
• 《超级女声》最大特点 ----对社会性别的重组, 制造出了中性化的社会 风潮。连续两届的“超 级女生”对女性进行了 重新定位,传统的那种 女性被否定,而新的女 性形象也不是人们所希 望的那种漂亮、前卫、 时尚,而是带有中性化 的倾向。
• 稳定的人类社会相互作用方式指导着人的行为 ,即群体中的人们 在相互了解的规则范围内组织彼此之间的交流。其主要社会组织 成分可以通过四个基本概念来理解 :规范、角色、等级和制约。 • 规范是一个群体所有成员都能理解和遵循的普遍规则 ; • 角色适用于群体活动中的具体位置 ; • 等级意味着人在群体中地位的差异 ,处于较低地位的人要服从较 高地位的人 ; • 制约是一种社会控制 ,通过社会控制 ,使个人避免践约规范。 • 大众媒介往往通过选择性的陈述和对某些主题的强调 ,来反映社 会规范、角色、等级和制约 ,包括对性别的理解、性别角色、性 别构成的等级以及对不同性别的人的制约。因为只有反映社会文 化规范 ,大众媒介才能与受众交流 ,并得到最大程度的认同。
• 女性主义代表人物
西蒙· 波娃(Simone de Beauvoir ),法国存在主义女 性主义代表,女权运动的创始人之一,法国前总统 密特朗称她为“法国和全世界的最杰出作家” 。代 表作《第二性》。
• 《第二性》
• 讨论的三个方向: (一)性别差异的起源; (二)性别差异及不平等的内容及衍义; (三)两性应如何生活; 主要内容:全面探讨自古以来女人在男性掌控的世界中沦为他者 ——第二性——的处境,挑战所有本质论的女性主义与反女性主 义(Antifeminism),提出“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被造就 的。”(One is not born, but rather becomes, a woman.),主张没 有永恒固定的女性气质或女人的宿命。尽管女人这样一个“与全 体人类一样自由而独立的存在,却发现自己在这世界上为男人逼 迫,不得不采取‘他者’(the other)的身份”,但女性透过存在 主义所强调的诚实面对自我与处境,勇敢地作抉择,努力改变处 境,仍然可以重新定义自己的存在,进而全面参与塑造过去一直 由男人所塑造的世界。
第十二章 女性主义理论与媒介研究
4、新时期我国女性主义的发展 新时期我国女性主义发展可以分为两个 阶段:20世纪80年代和20世纪90年代之 阶段:20世纪80年代和20世纪90年代之 后。
第二节 女性主义与大众文化
大众媒体对于女性地位具有重要影响。20世纪 大众媒体对于女性地位具有重要影响。20世纪 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大众传媒的兴起,女 70年代末 年代初 随着大众传媒的兴起, 年代末80年代初, 性主义研究也从妇女运动、到女性主义通俗文化, 性主义研究也从妇女运动、到女性主义通俗文化, 再到大众文化研究领域的变化。 再到大众文化研究领域的变化。人们常常把这样 的媒介研究成为“女性主义媒介批评” 的媒介研究成为“女性主义媒介批评”。 1978年 1978年,美国传播学女学者塔奇曼与他人主编 出版了《炉床与家庭:媒介中的女性形象》 出版了《炉床与家庭:媒介中的女性形象》论文 集,标志着女性主义媒介研究正式成为传播学研 究的一个分支。 究的一个分支。
2、女性主义媒介文化研究中所采用的方法: 女性主义媒介文化研究中所采用的方法: 内容分析法。一种实证主义学术研究方法, (1)内容分析法。一种实证主义学术研究方法, 强调客观性、系统性和定量性。 强调客观性、系统性和定量性。 精神分析批评是从弗洛伊德学说理论出发, (2)精神分析批评是从弗洛伊德学说理论出发, 把女性表现为依附于男性。 把女性表现为依附于男性。 (3)意识形态分析主要是运用符号学和阿尔杜 塞的意识形态理论,通过文本的阅读寻找意义, 塞的意识形态理论,通过文本的阅读寻找意义, 指出女性地位受制于意识形态。 指出女性地位受制于意识形态。
思考题: 1.什么是女权运动,你觉得女性意识中最 重要的应该是什么? 2.你喜欢《超级女生》吗,你认为超级女 .你喜欢《超级女生》 生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女性意识? 3、从《超级女生》到《非诚勿扰》,我国 、从《超级女生》 非诚勿扰》 电视女性意识的变化?
女性与媒介的关系研究
女性与媒介的关系研究作者:张芳辉学位授予单位:中央民族大学被引用次数:1次1.杜芳琴发现妇女的历史 19962.王庆淑中国传统习俗中的性别歧视 19953.秦均平变迁与冲突:中国人的性别角色 20014.王政.杜芳琴社会性别研究选译 19985.鲍晓兰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介 19956.李银河妇女,最漫长的革命 19977.李银河女性权力的崛起 20038.李长青女性与信息技术革命 20009.赵群社会性别与技术生存环境 200010.黄育馥e时代的女性:中外比较研究 200211.吴小英科学、文化与性别:女性主义的诠释 200012.李小江夏娃的探索--妇女研究论稿 198813.沙莲香中国女性角色发展与角色冲突 199514.李小江女性主义:文化冲突与身份认同 200015.李小江.朱虹.董秀玉性別与中國 199416.陈力丹精神交往论 200217.徐宝璜新闻学 199418.李良荣新闻学概论 200119.戈公振中国报学史 198520.刘勇媒体中国 200021.孙旭培华夏传播论 199722.吴予敏无形的网络 198823.徐培汀二十世纪中国的新闻学与传播学 200224.李彬传播学引论 200325.郭庆光传播学教程 199926.胡泳.范海燕网络为王 199727.闵大洪数字传媒概要 200328.孙旭培当代中国新闻改革 200429.陈崇山.孙五三媒介.人.现代化 199730.刘晓红.卜卫大众传播心理研究 200131.卜卫社会科学成果价值评估 199932.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 199733.刘利群社会性别与媒介传播 200434.中华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查看详情35.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查看详情36.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查看详情37.全国妇女联合会查看详情38.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查看详情39.复旦大学.解放日报社查看详情40.中国传媒大学查看详情41.新华社查看详情42.陈崇山.卜卫中国女新闻工作者的现状与发展 1996(03)43.陈崇山.卜卫全国主要报纸有关女性报道的内容分析报告 1995(03)44.陈崇山.卜卫我国电视广告中女性形象的研究报告 1997(01)45.卜卫.刘晓红关于中国妇女电视节目的研究报告 2000(03)46.黄菡试析大众传播中性别歧视的成因[期刊论文]-妇女研究论丛 2002(2)47.冯媛女性在新闻中的存在--关于八家主导报纸新闻版新闻的研究报告 1998(02)48.沈美华传媒工作者社会性别观念和行为取向调查及对策的战略思考[期刊论文]-妇女研究论丛 2002(2)49.赵彦对大众传媒中女性文化与女性观的透视 1997(05)50.林林.张玉川女性报道者的角色嬗变——从凤凰卫视伊拉克战争报道谈起[期刊论文]-现代传播 2003(3)51.陈阳性别与传播[期刊论文]-国际新闻界 2001(1)52.凯特·米利特钟良明性的政治 199953.西蒙娜·德·波伏娃.陶铁柱第二性 199854.罗杰斯传播学史--一种传记的方法 200255.施拉姆波特传播学概论 198456.斯蒂文·小约翰.陈德民.叶晓辉传播理论 199957.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 200058.阿芒 马特拉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 200159.彼得斯交流的无奈--传播思想史 200360.萨瓦姆跨文化传通 200161.利文森软边缘--信息革命历史与未来 200262.阿尔温·托夫勒权力的转移 199063.奈斯比特大趋势 198464.艾尔·巴比.李银河社会研究方法 19876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个世界多种声音 198166.查看详情67.查看详情68.查看详情1.刘立红“她”博客中女性媒介形象研究——以知名女性博客内容为研究对象[学位论文]20092.冯菲国内女性网站的社会性别解读[学位论文]20073.陈沁青年知识女性在媒介中的女权倾向研究——基于2003年-2006年中国媒介三种女性话语的分析[学位论文]20064.努尔比亚·亚生.Nurbiya YASEN浅论新闻媒体中的女性形象[期刊论文]-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8,16(1) 1.刘卿钦以社会性别的视角观照大众传媒[期刊论文]-华章 2010(1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科学精神认识女性:视野
1993年11月19日深圳市葵涌镇致丽玩具 厂发生了一场大火。在这场大火中有87人 死亡(女85人,男2人),20重伤,25 人轻伤。
( 《工人日报》1993年11月26日)
以科学精神认识女性:视野
资本主义制度利用了父权制。(美国经济 学家 海迪·哈特曼,20世纪70年代末)
被“凝视”与被“驱逐”——女大学生对 媒体中女性形象的审视 (韩贺南,2004)
进行有关媒体职业女性、女性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众等的实 证调查研究
关于中国新闻界男女平等现状的调查与剖 析 (陈崇山,1997)
运用各种媒介批评理论深入分析媒介与女 性的相互关系
考察中国媒介与女性的历史发展、当代实 践
近现代中国女新闻工作者的特色与传统 (宋素红,2003)
缠足的存在与消亡之谜
缠足妇女被要求从事可能被归于“轻活” 的工作。与缠足相容的“轻”活,特别强 调劳动的地点、速度以及完成任务所需要 的身体部位,精确地讲是“手工活”。
缠足的存在与消亡之谜
20世纪初,在滇西村落中,裹脚并没有妨 碍妇女参加大田劳动,尽管这对其生产率 的影响不得而知。经访谈得知,裹了脚的 妇女能够并且的确在潮湿的稻田里劳动, 也在旱地种菜。
女子所处的地位是被压迫者,并且是两层 的被压迫者。经济制度压迫着我们,男权 制度压迫着我们 。(王一知,1923)
妇女解放与劳动解放,是天造地设的伴侣。 劳动解放了妇女才得真正的解放。(向警 予,1924)
三、以科学精神认识女性:分析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研究案例:缠足的存在与消亡之谜
缠足的存在与消亡之谜
媒介与女性研究方法
媒介与女性研究方法
一 科学精神 二 以科学精神认识女性:视野 三 以科学精神认识女性:分析 交流与总结
一 科学
科学是我们的普遍精神吗?
科学精神是什么
科学精神是什么?我姑从最广义解释: “有系统之真知识,叫做科学,可以教人 求得有系统之真知识的方法,叫做科学精 神。”
(梁启超,1922) 求真知识 求有系统的真知识
二、以科学精神认识女性:视野
眼光向下看
劳动者 “妇女自古以来是劳动者”
以科学精神认识女性:视野
以科学精神认识女性:视野
1924年,上海一家丝织厂发生大火,烧死80 多名女工; 各女工闻声跃起,则火已延烧东屋,东屋本有可通西屋之
大梯,但晚间在东屋的门皆关住,故无论西屋之梯已烧断 或不烧断,皆无从逃生。只得向东屋之梯奔逃,此梯由厂 屋右侧一小弄内出入,人多梯狭,门口又极小,而可怜之 女工,虽际此生死关头,犹不舍其饭篮与铺盖,于是体大 口小,愈是难以挤出。昏乱中互相践踏,反将门口堵住, 二层楼本有窗三扇,然皆用铁栅阻止,不能跳出,及十一 时余,……救火车到时,……中有照顾其儿女,而不及逃生 者,有因扶携其亲母,致葬身火穴者……焚毙者约百人, 有方哺乳之幼儿及怀孕之妇女多人,皆罹于灾,可谓浩动 矣。(《申报》,1924年3月11日)
情况1:甲乙两车同时从AB两地出发甲车每
小时行6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40千米,已知
A、B两地相距600千米。问几小时两车相距
100千米?
100千米
A
B 600千米
情况2: 甲乙两车同时从AB两地出发甲车
每小时行6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40千米,已
知A、B两地相距600千米。问几小时两车相
距100千米?
解释1、缠足同阶级相关,同城乡差异也 隐约相关。
局限:既非精英又非赤贫的广大农村妇女 人口?
解释2、农田劳动。 局限: 解释3、族群。
缠足的存在与消亡之谜
华北 北方妇女不务农? 在有515个家庭的一组中,88%的男性和
80%12岁以上的女性在干农活。19261933年,社会学家西德尼·甘博,河北定 县研究
100千米
B
A
600千米
情况3: 甲乙两车同时从AB两地出发甲车
每小时行6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40千米,已 知A、B两地相距600千米。问几小时两车相 距100千米?
100千米
B
A
600千米
情况4: 甲乙两车同时从AB两地出发甲车
每小时行6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40千米,已 知A、B两地相距600千米。问几小时两车相 距100千米?
王会悟,1922年
小结
当代媒介与女性研究的视野
运用性别的新视角,揭示媒介内容中的性 别歧视问题
进行有关媒体职业女性、女性受众等的实 证调查研究
运用各种媒介批评理论深入分析媒介与女 性的相互关系
考察中国媒介与女性的历史发展、当代实 践
研究媒介与女性研究理论、方法
运用性别的新视角,揭示媒介内容中的性 别歧视问题
结语:以科学精神看待女性
阅读: 《科学精神与东西文化 》(梁启超,1922) 《人权与女权 》 (梁启超,1922) )
总结:媒介与女性研究的理念 发展的目标
社会担当
行程问题
解决问题的策略 ——行程问题
路程=速度×时间 速度=路程÷时间 时间=路程÷速度
行程问题
相遇问题
追及问题
甲乙两车同时从AB两地出发甲 车每小时行6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 40千米,已知A、B两地相距600千 米。问几小时两车相距100千米?
100千米
B
A
600千米
练习1:甲乙两车同时从A地出发背向
而行甲车每小时行60千米,乙车每小时 行40千米,问几小时两车相距600千米?
A 600千米
练习2: 甲乙两车同时从AB两地出发同向
而行(甲车在前)。甲车每小时行60千米, 乙车每小时行40千米,已知A、B两地相距 600米。问几小时两车相距800千米?
在家庭纺织消亡之前,禄村妇女的教育和 社会化强调忙碌的手和静止的脚。
缠足的存在与消亡之谜
不了解影响妇女工作骤变的经济环境,通 常采用的心理与文化解释很容易被粘贴到 我们的知识空间中
妇女问题中的经济因素
手工业生产被机械生产打倒,产业革命影响下, 中国妇女的生活境遇败落。其中,中等妇女靠结 婚谋生活的方法已不可靠,要离开家庭到社会上 谋职业。由此引发经济独立的要求、向社会要求 教育和职业的门户开放、向男子要求法律上、社 会上、经济上的两性平等。同样是产业革命导致 物质生活改变,下级妇女进入工厂,结果备受掠 夺压迫,而发出反抗力。中国妇女运动的新趋向 就是下等妇女的反对资本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