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市八年级物理寒假作业(含答案) (1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荆州市八年级物理寒假作业11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24.0分)
1.日常生活中,处处可听到声音关于声音,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音色来判断的
B. 超声波能够粉碎体内“结石”是因为声波具有能量
C. 通过居民区的高速铁路需加装隔音屏障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D. 发生地震时,声学仪器能接收到地震产生的超声波从而确定地震的方位和强度
2.中华诗词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以下诗词中有关物态变化的分析正确的是()
A. “露似真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
B. “斜月沉沉藏海雾”,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需要放热
C. “霜叶红于二月花”,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吸热
D. “已是悬崖百丈冰”,冰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吸热
3.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它由着陆器和巡视器
组成)成功降落于月球背面的预选着陆区,开启了月球探
测的新篇章,嫦娥四号探测器在下落过程中,以下列哪一
物体为参照物时着陆器是静止的( )
A. 地球
B. 月球
C. 巡视器
D. 太阳
4.某同学用同一把刻度尺对同一物体的长度进行了4次测量,结果如下:12.34cm、
12.36m、12.35cm、12.75cm,则该物体的长度应记为()
A. 12.45cm
B. 12.34cm
C. 12.35cm
D. 12.36cm
5.关于光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物体逐渐靠近平面镜,所成的像逐渐变大
B. 光发生漫反射时,反射角一定等于对应的入射角
C. 光发生折射时,折射角一定小于入射角
D. 我们看到“红花绿叶”,是由于花吸收红光,叶子吸收绿光
6.下列估测值最接近实际的是()
A. 一元硬币的直径约为2.5dm
B. 普通中学生走路的速度约为5km/h
C. 酒精灯点燃后外焰温度约为95℃
D. 人体感觉舒适的环境温度约为40℃
7.如图所示的光现象中,属于光的折射的是()
A. 舞台激光束
B. 错位的“铅笔”
C. 反光镜中的像
D. 水中的“倒影”
8.将一玩具鹦鹉(如图甲)紧靠凸透镜,然后逐渐远离凸透镜的过程中,通过凸透镜
观察到三个不同的像(如图乙),则三个像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A. ①②③
B. ①③②
C. ②③①
D. ③①②
9.在舞台上喷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可以形成白雾,这种白雾是()
A. 干冰升华形成的二氧化碳气体
B. 二氧化碳气体液化形成的小液滴
C. 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D. 干冰熔化形成的小液滴
10.如图所示,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其下方的纸上呈现一个并
非最小的光斑,这时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为l,该凸透镜的
焦距为f,若f小于l,则凸透镜从此位置远离纸的过程中光
斑会()
A. 一直变大
B. 一直变小
C. 先变大后变小
D. 先变小后变大
11.做匀速直线运动的两个物体,它们所用时间之比为1:4,运动路程之比为3:1,
那么它们的速度之比为()
A. 3:4
B. 4:3
C. 12:1
D. 1:12
12.如图,烧杯和试管内分别装有不同的液体,当用酒精灯不断给烧杯内的
液体加热时,最终发现烧杯和试管中的液体都沸腾了。
下列结论中正确
的是()
A. 烧杯中液体的沸点比试管中液体的沸点高
B. 烧杯中液体的沸点比试管中液体的沸点低
C. 烧杯中液体的沸点与试管中液体的沸点相等
D. 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12.0分)
13.如图是某住宅小区内的场景。
(1)图中A是禁鸣标志,人们能从各个方向看到此
标志是因为发生了______,禁鸣是在______处控制噪
声,鸣叫的笛声是由汽车喇叭的______产生的;
(2)图中B是汽车限速标志,它表示的含义是______,按规定,汽车在小区内行驶200m,至少需要______s;
(3)图中C是摄像头,它的内部有光学元件,其作用相当于凸透镜,小区内的景物通过它所成像的性质是倒立、______的实像。
当汽车远离摄像头过程中,所成的像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14.善于观察的小明发现,无论盛夏还是严冬,在装有空调的公交车玻璃窗上都会有小
水滴附着在上面,这是______现象;冬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______(选填“内表面”或“外表面”),打开空调,小水珠马上消失了,这是______现象(填物态变化名称)。
15.试根据所学光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小孔成像是由______造成的;
(2)身高1.6m的小芳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1m处,镜中的像与她相距______m,若她远离平面镜,则镜中像的大小将______;
(3)如图所示的四幅图,能够说明远视眼的成像原理的是______图;表示近视眼矫正的是______图,该图中的透镜对光线有______作用。
16.元旦假期,贝贝同学一家坐轿车去梅兰芳公园游玩。
(1)以路边的树木为参照物,贝贝是______的,以开车的爸爸为参照物,贝贝是______(选填“运动”或“静止”)的;
(2)她站在水池边的能清晰地看见自己在水中的倒影,这是光的______现象,她欣赏到水中的鱼在游玩,这是光的______现象,此现象是光从______射入______造成的;
(3)展厅里的电视上在播放着京剧大师梅兰芳的精典剧目《贵妃醉酒》,电视遥控器是通过______(选填“紫外线”或“红外线”)来控制电视的,调节电视机的音量是改变声音的______,贝贝被深深感染了,这是因为梅兰芳大师的______与众不同,该乐曲是通过______传入贝贝耳朵的。
17.某校八年级物理兴趣小组对一辆在平直公路上做直线运动的小车进行观测研究。
他
们记录了小车在某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并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了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图象(如图所示),则在0~2s内,小车处于______状态,2s~5s 内,小车处于______状态(以上两空选填“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或“静止”);5s~7s内,小车以______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小车全程的平均速度约为______m/s。
(保留两位小数)
18.如图所示,停表显示的时间是______s;刻度尺所测物体的长度是______cm。
三、计算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6.0分)
19.端午节小明和爸爸坐火车一起去探望在外地的外婆。
已知火车长200m,当火车以
72km/h的速度通过一条隧道时,小明测得自己通过此隧道内运行的时间为90s。
假设火车一直匀速行驶,求:
(1)此隧道有多长?
(2)该火车完全通过隧道需多少时间?
20.随着中国铁路的发展,高铁时代已经来临,下表为某次高铁列车从上海到南京的运
行时刻表。
根据列车运行时刻表回答下列问题。
(1)列车由上海驶往南京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千米/时?
(2)列车从上海到苏州和从苏州到无锡,哪一路段运行得较快?
四、作图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15.0分)
21.如图甲所示,一束光从棱镜的AB面垂直射入,折射后从AC面
射出,请画出这束光透过棱镜的光路图。
22.在图中画出与入射光线对应的折射光线;
23.请在丙图中作出物体AB在平面镜MN中所成的像A′B′。
五、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36.0分)
24.小明利用下图中的实验装置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纸板
ENF是用两块纸板E和F连接起来的,可绕ON折转。
(1)实验时,把平面镜放在桌面上,为了使入射光
和反射光的径迹同时显示在纸板上,应把纸板ENF
与平面镜______放置,并使纸板E和纸板F在______。
(2)小明根据图示实验数据得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这一结论,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______。
(3)若让一束光沿BO方向射向平面镜,反射光沿______方向射出。
25.小凡同学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
(1)他的操作如图甲所示,其中错误之处是______;
(2)分析图乙所示图象,可知水沸腾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______;
(3)水沸腾时,烧杯上方出现了大量的“白气”,“白气”形成的物态变化是______。
26.小芳同学用温度计测出一部分冰的温度如图甲所示,图乙是“探究冰熔化特点”的
实验装置,图丙是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1)图甲中温度计的示数为______℃;
(2)冰的熔化过程持续了______min;
(3)图乙是他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的“温度-时间”图象,由图象可知:冰属于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这样判断的依据是______;
(4)图丙中第10min时,物质处于______态。
27.小华用两个完全相同的棋子A和棋子B.在水平桌面
上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装置如图
(1)无论怎样在桌面上移动棋子B,都无法使它与
棋子A的像完全重合。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
______。
排除问题后,移动棋子B,使它与棋子A的
像完全重合,这样做的目的除了能确定棋子A经平面镜所成像的位置,同时还能比较______大小关系。
(2)用铅笔画出平面镜及棋子A和棋子B的位置,并画出棋子A和棋子B位置的连线,经测量发现:两棋子的连线与镜面______,两棋子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3)移去棋子B,将一张白卡片竖直放在棋子B所在的位置,直接观察白卡片,观察白卡片上没有棋子A的像,说明棋子A经平面镜所成的是______像
(4)用木板紧贴玻璃板背面,挡住玻璃板后的光,人眼在玻璃板前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看见棋子A的像。
28.在做“探究充满水的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规律”的实验中:
(1)此实验中需要的测量器材有刻度尺和______;
(2)实验中,小明设计的方案是:选取气泡运动一段路程后的O点作为计时起点,在玻璃管上以O点为起点每隔20cm做一标记(如图甲),用秒表测出气泡通过每个区间所用的时间。
下表是他们测得的实验数据,请根据这些数据在图乙中画出气泡运动的s-t图象。
由实验可知,气泡做______运动,你判断的依据是:______。
(3)小华的实验方案如下:将米尺有刻度的一边紧贴玻璃管放置,拍摄气泡运动的视频,在视频中每隔10s截取气泡的位置图片,合成了丙图所示的图片(与频闪照片原理相同)。
由图片可知,气泡从A点运动到F点的平均速度为______cm/s。
(4)对于小明和小华的实验方案,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_____。
A.小明方案中,每个区间的距离必须相等
B.小明方案中,若从O点起每隔10cm做一标记,则得出的运动规律更接近气泡实际运动情况
C.与小华方案相比,小明的方案中时间测量的误差比较大
D.与小明方案相比,小华的方案能反映气泡全程的运动的情况
29.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实时应调节烛焰的中心、光屏的中心位于凸透镜的______上;
(2)小明将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固定在A、B位置如图甲所示,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中心都只能看到一个大小不变的圆形光斑,可能的原因是______,凸透镜固定在B不动,蜡烛从A向左移一格,如图甲所示,为在屏上成清晰的像,光屏应向__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
(3)如图乙所示,当蜡烛、凸透镜在图示位置,光屏上可得到一个清晰的像,该像应是倒立、______的实像,生活中利用这个规律制成的光学仪器是______;
(4)实验时,由于实验时间较长,蜡烛变短,烛焰的像在光屏上的位置会向______方移动(选填“上”或“下”);
(5)小明想利用下列LED发光字来研究凸透镜成像上下、左右位置关系,如图丙
所示,下列汉字适合做LED光源的是______。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解:A、不同人说话的特点不同,即音色不同;所以“闻其声知其人”说明可以根据音色来判断说话者。
故A正确。
B、超声波能够粉碎体内“结石”是因为声波具有能量,故B正确。
C、通过居民区的高速铁路需加装隔音屏障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音,故C正确。
D、发生地震时,声学仪器能接收到地震产生的“次声波”从而确定地震的方位和强度,这是利用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故D错误。
故选:D。
(1)声音的三大特征分别是响度、音调和音色。
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它与振幅有关。
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频率有关。
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与特色,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音色是不同的。
(2)声音有两方面的应用:①声音即能够传递信息,例如医生给病人做B超检查身体的病变、隆隆雷声预示着一场大雨的来临等;②声音能够传递能量,如超声波粉碎体内结石、清洗精密机械等;
(3)防治噪声污染可以从噪声的产生、噪声的传播及噪声的接收这三个环节进行防治。
本题考查声音的三个特征,及其相关因素。
减弱噪声的途径,平时学习中要经常背诵这部分的内容,做到熟能生巧。
2.答案:A
解析:解:A、“露似真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故A正确;B、斜月沉沉藏海雾,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水珠,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故B错误;
C、“霜叶红于二月花”,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冰晶,是凝华现象,凝华放热。
故C错误;
D.“已是悬崖百丈冰”,冰是水凝固形成的,是凝固现象,需要放热,故D错误。
故选:A。
(1)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2)物态变化中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和升华;放热的有:凝固、液化和凝华。
此题考查了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生活、自然现象。
3.答案:C
解析:解:
嫦娥四号探测器在下落过程中,以巡视器为参照物,它们之间的位置没有变化,处于静止状态,以月球、太阳、地球为参照物,位置都发生变化,是运动的,故C符合题意。
故选:C。
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首先要选取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就看它与参照物的相对位置是否变化。
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的确定,关键取决于所选取的参照物。
所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不一定相同。
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答案:C
解析:解:
从题干中提供数据可知,12.75cm与其它数据相差较大,所以12.75cm是错误的,应该
去掉;
为减小长度测量的误差,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故物体的长度最终应记录为:L==12.35cm。
故选:C。
(1)偏差较大的读数是错误的,去错误读数,取其余3个正确测量值的平均值值即为测量结果;
(2)在测量长度时,通常采用取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来减小误差,故只要计算出四次测量的平均值即可,但是在最后结果的确定时,还要注意小数位数的保留规则与测量值相同。
此题考查了在长度测量时,减小误差的方法--取平均值法;但在计算平均值时,所得结果无论是否能除尽,都要将小数位数保留成与测量值相同。
5.答案:B
解析:【分析】
(1)物体在平面镜中成像,像的大小跟物体大小有关,跟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平面镜的大小都没有关系;
(2)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3)根据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远离法线来分析此选项。
光从空气垂直水面射入水中时,入射角和折射角都为0°,即传播方向不变。
(4)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所决定,而透明物体的颜色由透过它的色光的颜色所决定。
本题主要考查了光的反射、折射规律,特别要清楚光的折射现象,入射光线与折射光线及入射角与折射角的关系。
特别注意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解答】
A、由于物体在平面镜中成像,像的大小跟物体大小相等,所以小明向平面镜靠近时,人的大小不变,则小明在平面镜中的像大小也不变,故A错误;
B、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所以光发生漫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故B正确;
C、光从空气垂直水面射入水中时,光的传播方向将不变,入射角和折射角都为0°,故C错误;
D、红花绿叶是由于红花只能反射红光,而绿叶只能反射绿光,故D错误;
故选:B。
6.答案:B
解析:解:A、中学生大拇指宽度约2cm,一元硬币直径略大于此数值,在2.5cm=0.25dm 左右。
故A不符合实际;
B、普通中学生走路的速度在1.4m/s=1.4×3.6km/h≈5km/h左右。
故B符合实际;
C、水的沸点在100℃左右,利用酒精灯可以将水加热至沸腾,所以酒精灯外焰温度一定超过100℃.故C不符合实际;
D、人体正常体温在37℃左右,感觉舒适的温度在23℃左右。
故D不符合实际。
故选:B。
首先对题目中涉及的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对于生活中数据的估测,应从实际的角度出发进行判断,也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判断,如自己的身高、自己的体重、自己正常时的体温及正常行走的速度等方面来与题目中的数据比较,只要相差不大,即该数据就是合理的。
解析:解:A、追光灯射出的光柱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故A错误。
B、错位的“铅笔”,属于光的折射现象,故B正确;
C、汽车反光镜是凸面镜,属于光的反射现象,故C错误;
D、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故D错误。
故选:B。
(1)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产生的现象有小孔成像、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等;
(2)光线传播到两种介质的表面上时会发生光的反射现象,例如水面上出现岸上物体的倒影、平面镜成像、玻璃等光滑物体反光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3)光线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或者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就会出现光的折射现象,例如水池底变浅、水中筷子变弯、海市蜃楼等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利用光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此题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体现了生活处处是物理。
8.答案:D
解析:解:
玩具鹦鹉紧靠凸透镜,说明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成正立、放大的虚像③,且在一倍焦距远离凸透镜的过程中,看到的像逐渐变大;当大于一倍焦距时,成倒立的放大的实像①,继续远离当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②。
所以三个像的顺序为③①②。
故选:D。
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小于焦距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物距等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等大实像。
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成虚像时,物距越大,像越大,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
此题主要考查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要熟练掌握凸透镜成像特点与物距之间的关系。
平时在学习过程中善于总结实像与虚像的区别,实像都是倒立的,虚像是正立的。
9.答案:C
解析:解:白雾是小水滴,它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形成的。
在剧场内的每个地方都存在着水蒸气,为什么只有舞台这个地方的水蒸气会遇冷发生液化现象。
因为喷洒的干冰迅速升华,由固态变为气态,而升华时需要吸收大量的热量,造成周围温度下降,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即为我们看到的“白雾”。
故选:C。
在此题中首先要确定白雾是什么,然后再对其形成追根溯源,即可突破此题。
在此题中,要注意题目中的“白雾”实际为小水滴。
10.答案:A
解析:解:由于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为l,即像距为l,若f小于l,则光斑在焦点之后;此位置远离纸的过程中,即像距变大;所以,光斑会一直变大。
故选:A。
根据纸上呈现一个并非最小的光斑,根据凸透镜的焦距f小于l可知这个光斑可能是焦点之后的,然后即可推断光斑的变化。
此题考查的是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理解“光屏上得到最小物象”时,像距即为焦距是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
解析:解:已知:t1:t2=1:4,s1:s2=3:1,
那么它们的速度之比v1:v2=:=×==12:1,
故选:C。
先列出时间与路程的比例,再根据速度公式就可算出它们的速度之比。
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计算,弄清时间和路程的比例是解题的关键。
12.答案:A
解析:解:
因为液体沸腾后温度保持不变,烧杯受到酒精灯持续加热后,烧杯内的液体沸腾,试管内的液体也沸腾起来了,说明试管中液体达到沸点,且继续吸热,则试管中液体的沸点一定低于烧杯内的液体的沸点。
故选:A。
液体沸腾有两个必要条件:(1)达到沸点,(2)继续吸热;当两个条件同时具备时即可沸腾。
本题考查沸腾的条件,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比较简单。
13.答案:漫反射声源振动限制车速不高于5km/h144 缩小变小
解析:解:(1)能从各个方向看到此标志是因为光在标志上发生漫反射;图中A是禁鸣标志,是在声源处控制噪声的产生,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鸣叫的笛声是由汽车喇叭的振动产生的;
(2)图中限速标志表示的含义是限制车速不高于5km/h;
由v=可得,需要时间t===0.04h=144s;
(3)摄像头是利用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的原理制成的,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因此当汽车远离摄像头过程中,物距减小,所成的像变小。
故答案为:(1)漫反射;声源;振动;(2)限制车速不高于5km/h;144;(3)缩小;变小。
(1)在不同方向都能看到光的传播路径,是由于光在物体上发生了漫反射而进入我们的眼里。
防治噪声的途径有在声源处、在传播中、在人耳处,据此区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限速标志所标注的是最大行驶速度;利用速度公式变形可求得时间;
(3)摄像头是利用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的原理制成的,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
以小区中身边的事物为例,考查了防治噪声的途径、对限速标志的认识、速度公式及其变形的应用、对摄像头的成像特点的了解等,属基础知识的考查。
14.答案:液化内表面汽化
解析:解:(1)无论盛夏还是严冬,在装有空调的公交车玻璃窗上都会有小水滴附着在上面,都是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会发生液化现象形成的;
(2)冬天,空调车内温度高于外部,车内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会发生液化现象,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
(3)打开空调,不一会儿玻璃上的雾气就消失,是水变成水蒸气,是汽化现象。
故答案为:液化;内表面;汽化。
(1)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的玻璃会变成小水珠,这种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成为液化;
(2)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还是外表面,取决于车内外空气温度的高低,当车内温度高附着在内表面,如车外温度高就附着在外表面;
(3)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液体温度、液体表面积、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液化、汽化现象的理解,明确是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物体发生液化现象,小水珠应该出现在温度较高的那一侧。
15.答案:光的直线传播 2 不变甲丁发散
解析:解:(1)小孔成像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2)根据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所以小芳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也是1m,所以小芳和小芳的像之间的距离是2m。
小芳在平面镜中成像大小和小芳的大小有关,跟小芳到平面镜的距离、平面镜的大小都没有关系,所以小芳远离平面镜时,小芳像的大小不变。
(3)①远视眼:如果眼球晶状体的曲度过小,或眼球前后径过短,近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后方,导致看不清近处的物体,形成远视眼。
远视眼戴凸透镜进行矫。
故甲图能够说明远视眼的成像原理;
②近视眼:如果晶状体的凸度过大,或眼球前后径过长,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导致看不清远处的物体,形成近视眼。
近视眼戴凹透镜加以矫正。
故丁图表示近视眼矫正,近视眼镜是凹透镜,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故答案为:(1)直线传播;(2)2;不变;(3)甲;丁;发散。
(1)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应用的实例有:日食、月食、小孔成像、影的形成、射击时的瞄准要领是“三点一线”。
(2)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进行判断:物体在平面镜中成虚像,物像大小相等,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3)①近视眼是晶状体会聚能力增强,像呈在视网膜的前方,应佩戴凹透镜矫正;
②远视眼是晶状体会聚能力减弱,像呈在视网膜的后方,应佩戴凸透镜矫正。
此题涉及到光的直线传播、平面镜成像特点、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及其矫正,是一道综合性较强的题目。
16.答案:运动静止反射折射水空气红外线响度音色空气
解析:解:(1)以路边的树木为参照物,贝贝与路边的树木之间发生了位置变化,是运动的,以开车的爸爸为参照物,贝贝与爸爸之间没有位置变化,是静止的;
(2)站在湖边的贝贝同学能清晰地看见自己在水中的倒影,即平面镜成像,故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与物体等大的虚像。
因为鱼儿是在水中的实际物体,是由于光线从水中通过空气折射进入了人的眼睛,我们看到水中的鱼,其实看到的是鱼的虚像,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
(3)家中电视机遥控器是靠红外线来实现对电视机控制的。
调节音量时,是改变声音的大小,喇叭的振幅发生改变,物理学中用响度来描述声音的这一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