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合集下载

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说课稿

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说课稿

《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说课稿扶沟二高任世玲各位领导、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一、说教材的内容和地位《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是北师大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九单元第一节的内容:教材从三个方面介绍了维新变法运动的背景、兴起和发展:“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和新阶级力量的出现”(即背景)、“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即兴起)、“维新派和守旧派的论战”(即发展)。

地位: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上承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顺应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下启即百日维新(即高潮)和戊戌政变(即失败).所以学好本课知识,为以后维新变法的高潮和失败的学习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

二、三维教学目标1、从知识与能力来看:掌握戊戌变法的背景、兴起、发展。

理解康有为的维新思想特点,培养学生综合、概括能力。

2、从过程与方法来看:通过查找、阅读资料和分组讨论以及创设历史情境等过程,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方法,发掘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潜能。

3、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来看:通过学习“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和新阶级力量的出现”,使学生认识到维新变法运动救亡图存的爱国性以及经济发展是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通过学习“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维新派和守旧派的论战”,使学生认识到进步思想的形成和传播往往成为社会改革运动的先导。

三、学情分析本课授课对象是高二年级下学期的学生,他们有一定逻辑思维能力,有一定知识储备,而且有自己的观点,思维活跃,兴趣广泛,乐于表现。

通过初中和高一、高二上期的学习,对某些历史理论的理解能力也有较大程度的提高,但他们对于历史理论问题的理解能力,历史知识的储备和抽象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没有形成知识体系,分析问题还缺乏深度。

四、重点、难点分析重点:(1)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和新阶级力量的出现。

依据: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都受到当时当地的社会背景、经济基础诸因素的影响,历史事件就是“诸因素”的结果。

历史ⅰ人教新资料第九单元第2课维新运动的兴起教案

历史ⅰ人教新资料第九单元第2课维新运动的兴起教案

历史ⅰ人教新资料第九单元第2课维新运动的兴起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教材主要从四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维新运动兴起的情况:早期改良思潮,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公车上书和强学会,梁启超与《时务报》。

早期改良思潮在鸦片战争后便出现了,是对林那么徐、龚自珍、魏源等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之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思想理论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并且进行了维新变法的实践活动,从而促成维新变法局面的形成。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早期改良思潮的主要代表和主张。

②康有为变法思想的特点和维新变法活动的影响。

③梁启超、谭嗣同和严复的思想特点,维新派活动的历史影响。

2、过程与方法:①归纳总结:分析维新思想形成的背景,总结维新思想的形成过程。

②历史比较:比较思想家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的维新思想特点。

③问题探究:探究维新活动的深远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早期改良思潮的出现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②认识时代的局限性和维新派自身的软弱性;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尤其是成功的实践更需要正确的理论指导。

③一批批爱国的仁人志士为中华的崛起而不懈努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公车上书和强学会;梁启超、谭嗣同和严复的维新变法活动。

2、难点:康有为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

【四】学情分析本课理论性知识较多,学生不易理解,要通过师生共同参与,共同探究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相关内容;同时采用多媒体手段实现对重点、难点的突破。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对事物的探究精神,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维新变法运动的必要性、进步性和爱国性。

【五】教学方法1、多媒体授课。

2、学案导学法。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1〕复习必修课中的相关知识〔2〕预习课本完成学案中的预习部分2、教师的教学准备:准备好相关的文字、图片资料和多媒体课件、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将全班座位摆放成6个小组,方便讨论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学生的预习任务是否完成,了解学生的疑惑,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维新变法运动》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维新变法运动》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维新变法运动》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维新变法运动》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在不断进步的社会中,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反思意为自我反省。

那么你有了解过反思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维新变法运动》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维新变法运动》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篇1课标要求1.课程内容:讲述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列强侵略和专制统治的故事,解析近代中国仁人志士探索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艰辛。

2.活动建议:利用讲故事、阅读材料及课本、分组模拟、自主探究等方式,了解维新变法运动的背景,知道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艰难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并失败的过程。

分析维新变法运动失败的原因,领会维新变法运动的意义。

一、教学目标1.了解维新变法运动的原因,知道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艰难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并失败的过程。

了解严复的主要思想,知道其对近代思想发展的积极影响。

分析维新变法运动失败的原因,领会变法的意义,提高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利用讲故事、阅读材料及课本、自主探究等方式分析理解得出结论,并且培养学生通过分析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维新人士勇于创新变革的精神。

3.认识戊戌变法兴起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之时,旨在救亡图存,是一场爱国的、进步的变法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4.学习康有为、严复、谭嗣同等一代知识分子勇于向先进的国家学习,敢于开拓进取、创新变革的精神和高度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一)重点:“公车上书”和百日维新。

(二)难点:戊戌变法意义和戊戌变法主张不能实现原因的认识。

三、教学策略1.采用探究──研讨的模式进行教学,贯穿讲授法、讨论法,指导学生开展小组探究和合作讨论。

2.采用情境创设法,创设教学情境,打通时空隧道,再现历史抉择,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生活实践能力。

3.教师准备:教师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

4.学生准备:预习课本。

四、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1)由梁启超的话导入,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面临什么形势?——中华民族到了亡国灭种的边缘,启发学生该怎么办?(2)假如你是19世纪末一位热爱祖国、关心祖国命运的中国人,你会怎样去拯救我们的民族呢?引入课题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想法进行回答。

历史教案-第13课 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_八年级历史教案

历史教案-第13课 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_八年级历史教案

历史教案-第13课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_八年级历史教案第13课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导入新课)我听说咱们班几位同学排演了一目历史小短剧,(由六位学生表演《时局图》,分别饰演旁白兼清政府、熊、肠、虎、蛙、太阳)首先请他们为大家表演(加分),其他同学思考这个短剧说明了什么问题。

(表演短剧,然后学生小组讨论回答,加分)。

中国的出路到底在哪里?这时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一场维新变法运动。

(板书课题:第13课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讲授新科)在维新变法运动兴起时中国是什么样的情况呢?来看第一个黑体字,在这一目中我们要掌握哪些内容呢?(学生小组讨论回答,补充课外资料,加分)大家说的都很好,这里讲到民族资产阶级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的无产阶级产生于什么时期?(学生小组讨论回答,加分)所以中国的无产阶级比中国的资产阶级产生的早。

为什么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了民族资本主义而不是在其他时期呢?(学生小组讨论回答,加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怎样发展起来的?我们就以华侨陈起沅所办的继昌隆缫丝厂为例来看一下。

(教师解释“缫丝”)谁能介绍一下陈启沅这个人?(学生介绍,加分)。

他创办的继昌隆缫丝厂是怎样创办、发展起来的?(学生总结回答,学生小组讨论回答不完全,则引导提问:为什么继昌隆缫丝厂会出现这种局面?加分)民族资本主义是否就此止步不前了呢?当然不是,请看大屏幕(出示图片),这是甲午中日战争前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对比,由此可以看出在什么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很快?(学生小组讨论回答,加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请看大屏幕(出示三段材料),小组迅速交流一下,选出代表回答。

(学生小组讨论回答,加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经济力量的增强为民族资产阶级参与政治活动创造了条件,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面对着严重的民族危机,一些开明的民族资产阶级特别是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要求学习日本、俄国变法图强,所以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就是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九单元 戊戌变法 第2课 维新运动的兴起》优质课教案_18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九单元 戊戌变法  第2课 维新运动的兴起》优质课教案_18

维新运动的兴起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识记:早期改良思潮、代表人物及主张。

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思想内容的特点。

2、理解康有为维新思想宣传的特点以及梁启超、谭嗣同和严复的思想特点,进一步认识重大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到的重大影响。

3、探讨早期维新思想和变法思想其在维新变法中的作用及其影响,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认识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到的重大影响,学习爱国的仁人志士为中华的崛起而不懈努力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和严复的维新变法思想、活动;公车上书和强学会等。

难点:康有为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这是近代伟大的维新志士、“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在戊戌变法的失败后,被封建顽固派囚于狱中,行将就义前夕所写的一首题壁诗,音调激昂,情怀壮烈,近一百年来传遍了华夏大地,感染每一个怀有爱国热情的中华儿女,激起人们对为改革中国而献身的爱国志士们的无限的敬仰与怀念,也促使人们对中国近代改革的危难险阻进行深入的思索。

谭嗣同是维新四杰之一,当时还有康有为、梁启超、严复与他一起共同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兴起,由此导入新课。

【讲述内容】一、早期改良思潮早期改良思潮产生于什么时候?产生的主要条件是什么?产生时间:l9世纪60、70年代;产生条件:①伴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而产生;②思想来源是即来源于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又来源于林则徐、魏源等的新思想;③洋务运动表现出种种弊端促使新型知识分子和爱国人士寻找新出路。

早期改良思潮主要代表人物、思想主张及性质是什么?薛福成、王韬、郑观应等是主要代表人物;思想主张①提倡西方的文化科学知识;②振兴民族工商业,与外国“商战”,主张独立发展民族资本主义,以此来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③变革政治,实行君主立宪。

他们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了一些改革主张,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没有付诸实践。

维新变法运动

维新变法运动

“维新变法运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严复的主要思想,知道其对近代思想发展的积极影响2、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通过分析变法的内容来客观评价戊戌变法的能力。

3、通过分析变法内容的相关史实和一些与变法相关历史资料,来培养学生从史实出发全面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4、认识到戊戌变法是兴起于民族危机加重的时候,主要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的、进步的变法运动,并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5、学习康有为、严复、谭嗣同等人勇于向先进国家学习的精神。

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七课《维新变法运动》,主要是讲述了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维新派知识分子通过变革旧制度的改良方法,来推进中国自强、并走向近代化的一个历史过程。

从本单元的主题“探索中国近代化的强国之路”来看,《维新变法运动》在本单元中是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承接洋务运动的救国理念,但却是从变革封建制度方面来开展救国运动,可是用改革改变中国落后制度的方法是无法达到救亡图存的目的,因此才会引发之后革命党人革命救国的救国运动。

本课按照维新变法的兴起、发展、高潮和结局这一个线索来讲述整个变法的始末。

在洋务运动失败之后中国再次面临列强瓜分的危险,面临这个严重的民族危机,维新派认识到中国的落后是由于封建制度的弊端所导致的,因此首先要让学生知道维新运动兴起的大背景。

在掀起变法之前准备活动中,除了康梁两人的领导之外,还有严复用西方“物竞天择”的思想对变法的宣传,是对变法的兴起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所以重点要让学生了解严复的主要思想。

由于教材中只是简单讲述了变法的经过和结局,学生无法全面客观地认识到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变法对当时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因此对课文这两个难点问题的分析,可以借助相关史料,重点了解变法内容,引导学生学会从历史素材中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从而达到“全面地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客观地评价这次变法所产生的社会影响”。

高中历史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第2课维新运动的兴起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

高中历史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第2课维新运动的兴起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

第2课维新运动的兴起学习目标本课主要介绍戊戌变法的酝酿活动,学习本课应重点把握以下三个方面:1.早期改良思想和康有为的变法思想,为戊戌变法提供思想基础。

2.公车上书和成立强学会标志着维新运动的兴起。

3.梁启超主编《时务报》为戊戌变法提供了舆论准备。

对应学生用书P91清单一戊戌变法的思想基础早期改良思潮与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1)形成原因:①19世纪70年代,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出现。

②继承了林则徐、龚自珍、魏源等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探索。

(2)代表人物:王韬、薛福成和郑观应等。

(3)主要目的:解救民族危难,缓和社会矛盾。

(4)基本主张:①经济方面:振兴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通过“商战”同外国资本主义进行竞争。

②政治方面:学习西方先进的制度,设立议院,实行君主立宪,从政治上保障资本主义的顺利发展。

(5)历史影响:形成了一股不可忽视的社会思潮,成为甲午战争后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先声。

[深化认知]早期改良思想,明显具有资产阶级的性质,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比鸦片战争时期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思想前进了一大步,而且和洋务派划清了界限,也为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做了理论上的准备,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1)变法思想萌发:青年时期,开始关心国家命运,留意西学;后来,萌发变法思想。

(2)上书变法:1888年,在北京第一次上书光绪帝,陈述变法图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主张变成法,求自强,挽救危局。

(3)变法理论:①“三世说”:提出人类社会的进化过程要经过“据乱世”“升平世(小康)”和“太平世(大同)”三个发展阶段的理论。

②代表作:在学生梁启超等人的协助下,写成《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两部著作,系统地阐述了变法理论。

[深化认知]康有为维新思想的核心是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在宣传的过程中,为减少改革的阻力,与中国传统儒学相结合,说明了康有为对中国国情了解深刻,但也反映出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的阶级特点,使得他们在探索过程中不可能真正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

第6课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第6课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掌握公车上书,“戊戌六君子”相关内容。

2、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及其社会背景;光绪帝变法诏书的主要内容;维新变法的性质及其爱国、进步的历史意义。

理解变法失败的原因。

3、知道维新派创办的主要刊物。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梁启超的言论,使学生自主掌握维新思想的内涵,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

2、引导学生找出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通过社会各派对变法的态度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

3、通过对康有为、梁启超维新变法的思想和维新变法活动的分析,使学生学会以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实事求是地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以天下为已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2、通过学习,使学生能理解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主要行为,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3、认识戊戌变法的爱国进步意义和思想启蒙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导入:课件展示:《马关条约》签订后国人痛哭失声,捶足顿胸,深受刺激的典型材料和《时局图》。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学习)教师:在中国科举制中,举人的地位明显要高于秀才,但在中国历史上却出现了这样一件怪事,一位举人出身的知识分子却拜了一位秀才为师,这位举人叫梁启超,这位秀才叫康有为。

两位广东师徒在19世纪末共同上演了一出救国图存的变法运动——戊戌变法。

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和探讨这段历史。

一、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1、维新变法兴起的背景(指导学生阅读)思考: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是什么?肯定学生的回答后进一步提问: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的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怎样的局面?进而启发学生认识维新变法的根本原因、阶级基础及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2、维新派开展的变法活动(1)公车上书(放映“公车上书”影像资料片段,让学生感知“公车上书”这一历史事件)。

维新变法教案

维新变法教案

《维新变法运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公车上书”的有关史实;知道严复的主要思想,并了解其对近代思想发展的积极影响。

2.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和严复的主要思想,认识戊戌变法的影响;同时加强阅读、分析;比较等能力的培养,体会维新人士勇于创新变革的精神。

教学过程一、导入展示梁启超文章《少年中国说》,只是一篇耳熟能详的爱国文章,读后,有何感想?反映作者什么心声?你知道文章的作者是谁?梁启超(1873--1929)近代思想家、政治局、教育家,清光绪举人。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就是梁启超先生政治生涯中很为重要的一个时期。

《维新变法运动》(课本第102页)二、教与学在《少年中国说》中,有说“中国老朽之冤业”,理解为“中国衰老腐朽的罪孽”,而梁启超先生就经历了那么几次。

“中国老朽之冤业一”在梁启超23岁时,1895年,泱泱大国就历经这一屈辱事件,出示“漫画”。

反映什么事件?(清政府割让台湾给日本,《马关条约》)补充文字材料。

如果你生活在这一时期,对于这一事件有何感想?(生回答)而血气方刚的梁启超就此作词抒情《水调歌头—甲午》。

(展示)(你们的情感如出一辙,英雄所见略同)那么梁启超在感慨之余,有无行动?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们上书。

“中国少年之责任一”1、公车上书看书,完成填空。

(阅读卡)影响?(公车上书拉开维新变法的序幕)但由于清朝廷中顽固封建守旧势力的阻扰,变法失败。

以“国强为己任”的梁启超有没有灰心?“中国少年之责任二”1895年以后,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在全国各地创办报纸、组织学会,开设学堂,大力宣传西学,鼓吹变法。

(结合书本103页,梁启超在《时务报》中的言论,严复在《国闻报》中的观点)谈谈立学会、办报纸的影响?(启发民智、制造舆论,传播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但在梁启超25岁时,再一事件让梁启超康有为他们认为不变法不行。

维新变法的兴起历史教案

维新变法的兴起历史教案

维新变法的兴起历史教案
一、基础知识目标: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情况。

“公车上书”是怎么回事。

康有为、梁启超创办《中外纪闻》和组织强学会的情况。

领导南北舆论界的《时务报》《国闻报》。

二、思想教育目标:
1.维新变法运动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的情况下产生的。

2.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的变法活动,宣传了要求民权、发展资本主义、救国图强的思想,开阔了部分知识分子的眼界,为戊戌变法作了必要的准备。

三、能力培养目标:
1.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学生思考“中国为什么在19世纪末产生戊戌变法运动?”使学生明了,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民族危机严重,促使中国人民进一步觉醒,当时人们把发展近代工业作为救亡图存的手段,呼吁“设厂自救”,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这为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创造了客观条件,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认识问题的能力。

2.在教师帮助下,通过学生分析,让他们认识:康有为宣传变法,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爱国的、进步的,从而培养学生辩证地看问题的能力。

教学要点
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19世纪末)
二、“公车上书”
三、强学会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
1.强学会的成立和《中外纪闻》的创办
2.各地学会、学堂和报刊的出现。

历史教案-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历史教案-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缀历史教案-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维新变法运动的背景、兴起及其主要内容。

2.分析维新变法运动的历史意义及其失败的原因。

3.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及其主要内容。

2.教学难点:维新变法运动的历史意义及其失败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回顾甲午战争,让学生谈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2.引导学生思考:甲午战败后,中国社会的出路在哪里?(二)新课讲解1.维新变法运动的背景1)民族危机加深:甲午战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洋务运动的兴起,民族资本主义开始萌芽。

3)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民族资产阶级力量逐渐壮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4)思想启蒙:西方民主、科学思想的传入,启蒙了民族觉醒。

2.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1)公车上书: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

2)戊戌变法: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

3)主要内容: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文化教育改革。

3.维新变法运动的历史意义1)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改革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启蒙了民族觉醒:维新变法运动使民族觉醒,为后来的民主革命奠定了基础。

3)推动了政治体制改革:维新变法运动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提供了借鉴。

4.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原因1)封建势力的阻挠:封建势力强大,阻碍了维新变法的进程。

2)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缺乏与封建势力斗争的勇气和决心。

3)改革措施不力:维新变法运动的改革措施不够彻底,难以解决根本问题。

(三)课堂小结1.让学生谈谈对维新变法运动的认识。

(四)课后作业2.思考:维新变法运动失败后,中国社会的出路在哪里?四、教学反思1.提高课堂互动性,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

2.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维新变法运动的历史意义。

原创2: 第2课 维新运动的兴起

原创2: 第2课 维新运动的兴起

《孔子改制考》于1898年刊行,康有为把孔子 打扮成一位社会改革家,同时推孔子为“万世教 主”。康有为曾将《孔子改制考》进呈御览,并说 明:“臣今所作编撰,特发明孔子为改制教主,六 经皆孔子所作,俾国人知教主,共尊信之”。经过 康有为的装扮,孔子成了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先师, 以此来抵制封建顽固派对变法维新的阻扰和压力。
2.早期改良思潮代表
进入19世纪70年代,具有早期改良思想的人数 逐渐增加,他们通过著书立说,主张变法的呼声日 益高涨,要求改革的内容也不断扩展。到中法战争 前后,形成为一股社会思潮。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 的著名人物有王韬、薛福成和郑观应等人。
3.早期改良派的主要主张
早期改良派强调向西方学习,寻求医治中国的 方案,实现解救民族危难和缓和社会矛盾的目的。 早期改良思想的主要内容有:第一,学习西方变法 图强。第二,发展资本主义,提出“商战”。第三, 实行君主立宪。早期改良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体 制。王韬介绍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有君主、民主和 君民共主(即君主立宪)三种类型,他认为君民共 主最优越。郑观应说:“君主者权偏于上,民主者 权偏于下,君民共主者权得其平。”
出现
早起改良思潮 代表

主要主张及其影响
新 运 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 动
康有为生平简介 主要思想及著作
的 兴 起
公车上书和强学会
公车上书 《中外记闻》
强学会
梁启超和《时务报》
梁启超、谭嗣同、严 复简介及著作、主张
课堂练习
1.维新变法运动时期,康有为主张“我朝变法,
但采鉴日本”,是指要在政治上实行( D )
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
康有为(1858—1927) 籍贯:广东南海 生平大事:著书立说
上书皇帝 办报开会

初中历史维新变法教案

初中历史维新变法教案

初中历史维新变法教案
适用对象:初中学生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维新运动和变法运动的背景和意义;
2. 掌握维新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3. 能够分析维新变法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教学重点:
1. 维新运动和变法运动的背景和意义;
2. 维新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教学难点:
1. 维新变法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教学准备:
1. 幻灯片或海报展示相关图片和文字;
2. 班级黑板、粉笔。

教学步骤:
1. 引入(5分钟)
通过展示图片或文字,引导学生了解维新运动和变法运动的背景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教学内容讲解(15分钟)
介绍维新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影响,分析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3. 案例分析(10分钟)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维新变法在历史上的具体实施和影响。

4. 小结讨论(5分钟)
回顾本节课的内容,进行讨论,并帮助学生总结思考维新变法对中国近代史的重要性。

5. 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深入了解维新变法,并举一些案例,说明维新变法的影响。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围绕维新变法展开,通过介绍背景、内容和影响,让学生深入了解这一历史事件的重要性。

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度,可以结合实例进行分析,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维新变法的影响。

同时,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在课后继续对维新变法进行深入了解和思考。

历史教案-第3课 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历史教案-第3课 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历史教案-第3课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维新变法运动的背景、过程及其主要内容。

2.分析维新变法运动的特点,认识其在近代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3.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维新变法运动的背景、过程及其主要内容。

2.教学难点:维新变法运动的特点及其在近代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内容,如:“同学们,上一课我们学习了甲午战争,那么甲午战争后,清政府面临了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对中国的未来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从而引入本课的主题——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维新变法运动的背景、过程及其主要内容。

在学生阅读过程中,教师可适时提问,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

3.课堂讲解(1)维新变法运动的背景甲午战争后,清政府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国内民众对清政府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

西方列强的侵略加剧,民族资本主义开始发展,资产阶级逐渐壮大。

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传入中国,启蒙思想家们开始思考救国救民的道路。

(2)维新变法运动的过程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北京发起“公车上书”,要求清政府进行变法。

1898年,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

主要内容有: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文化教育体制改革等。

维新变法运动在短短的103天内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遭到了封建势力的强烈反对。

(3)维新变法运动的主要内容政治体制改革:设立议会、实行宪政、废除科举等。

经济体制改革:发展资本主义经济,鼓励民间投资,改革税制等。

文化教育体制改革:提倡新学,改革教育制度,选拔人才等。

4.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析维新变法运动的特点及其在近代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维新变法运动的特点反封建、反侵略的爱国运动。

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觉醒。

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八单元第三课第一框维新变法运动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八单元第三课第一框维新变法运动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八单元第三课第一框维新变法运动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八单元第三课第一框“维新变法运动”。

课程内容主要包括:1. 康有为、梁启超等领导的戊戌变法,即“百日维新”的时间、过程及特点。

2.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其历史影响。

3. 分析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重点为戊戌变法的过程、特点及其失败的原因;教学难点为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和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

二、核心素养目标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时空观念和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

具体目标如下:1. 史料实证: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戊戌变法的时间、过程及特点,学会运用史料进行实证分析。

2. 历史解释: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认识其在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形成对历史事件的理性认识。

3. 时空观念:培养学生对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影响的时空观念,理解历史发展的脉络。

4. 家国情怀: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命运,培养对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在历史学习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对于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信息有所了解。

但是,对于戊戌变法这样复杂的历史事件,其背后的原因、过程及其影响可能还不够深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以及其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在知识能力方面,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是,对于历史事件的解读和分析可能还不够成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史料,自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素质方面,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但是,对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等概念可能还不够深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思考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从而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

在行为习惯方面,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但是,在学习过程中可能还存在一些拖延、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

历史教案-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_七年级历史教案_模板

历史教案-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_七年级历史教案_模板

历史教案-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_七年级历史教案_模板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教案教学目标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情况。

“公车上书”是怎么回事?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创办报刊、组织学会、开办学堂宣传变法的情况。

2.通过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的背景和方式;初步理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民族资产阶级参与政治活动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公车上书和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要求变法的活动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变法的必要性、进步性以及他们对维新变法运动的贡献。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是历史进步的现象,以康有为等人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在民族危机严重的时刻,积极宣传变法,要求发展资本主义、救亡图强是符合历史潮流和中华民族利益的,他们在历史上的活动是爱国和进步的,应该学习他们关心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

难点: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原因。

教学思想:本课理论性知识较多,学生不易理解,要通过师生共同参与,共同探究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相关内容;同时采用多媒体手段实现对重点、难点的突破。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对事物的探究精神,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维新变法运动的必要性、进步性和爱国性。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概述):一、导入新课:教师提问:19世纪末,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活动有哪些?这些侵略活动对中国的危害是什么?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指出:19世纪末,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使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严峻形势,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了一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变法图强的爱国的政治运动。

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1.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过程: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洋务运动的刺激和诱导下,一些官僚、地主和商人开始投资新式工业,这样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案概况:甲午战争后,中国近代企业中商办厂矿数增加,投资额及其在总资本额中所占比重迅速上升;官督商办、官办企业数量、投资额及其在总资本额中所占比重全部呈下降趋势。

说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2)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对维新变法运动有何影响?
答案影响: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成为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的阶级基础。

探究归纳: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试归纳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

1.政治: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经济: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3.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壮大并开始登上历史政治舞台;
4.思想:早期维新思想做了理论上的准备
详解早期维新思想:
(1)时间:19世纪60、70年代
(2)人物:王韬、薛福成、郑观应等
(3)主张:
指导学生阅读材料进行归纳:
材料1 商政矿务宜筹也,不变则彼富而我贫;考工制器宜精也,不变则彼巧而我拙;火轮、舟车、电报宜兴也,不变则彼捷而我迟;约章之利病,使才之优绌,兵制阵法之变化宜讲也,不变则彼协而我孤、彼坚而我脆。

——薛福成《筹洋务议·变法》材料2 乃知其治乱之源,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在议院上下同心,教养得法;……育才于学校,论证于议院,军民一体,上下同心……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

——郑观应《盛世危言·自序》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教材归纳早期维新派的思想主张。

主张:政治上——学习西方,实行君主立宪;
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
文教上——创办新式学校,培养新式人才
(4)作用:为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做了理论准备
(5)局限: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没有付诸实践
二、维新运动兴起的表现
(一)康有为
材料解读:康有为的思想主张
材料:“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宪法,开国会,行三足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
思考:想一想:材料反映了康有为哪些思想主张?
提示:向西方学习,立宪法,开国会,建立君主立宪制,来救国图强。

(实质是否定君主专制)
学生思考:结合课本知识,康有为从事了维新活动的哪些实践?
材料详解1.著书立说
材料一《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书影
材料二“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康有为
思考:(1)康有为维新思想有什么特点?
“托古改制”:把传统的儒家学说与维新思想相结合
(2)这种宣传方法有什么利弊得失?
既体现了康有为高超的政治智慧,又暴露了康有为等维新派的软弱性。

材料情境2.公车上书
图片:谏草堂、松筠庵和公车上书图
文字:1895年春,《马关条约》草案电传回北京,正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康有为、梁启超闻讯,立即发动各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