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概论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外汉语概论名词解释
第一语言——母语
①第一语言指人出生以后首先接触并获得的语言。

母语是指本国本民族的语言
②一般情况下,一个人的第一个语言往往是他的母语。

特殊情况下,第一语言不一定就是母语。

③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概念相对,是根据人们获得语言的先后顺序区别的。

母语与外语概念相对,是国家的界限区别的。

第二语言——外语
①第二语言指人们在获得第一语言以后再学习和使用的另一种语言。

通常一个
人的第二语言就是他的外语。

外语是指外国的语言。

②一般情况下,外语是人们的第二语言。

特殊情况下,第二语言也不一定是外语。

③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概念相对,是根据人们获得语言的先后顺序区别的。

母语与外语概念相对,是国家的界限区别的。

双语和多语现象:有的幼儿出生以后同时习得两种甚至多种第一语言,而且这些第一语言达到同等熟练运用的程度的现象。

目的语:指人们正在学习并希望掌握的语言。

不论是外语或非本族语,甚至是非第一语言的母语,只要成为一个人学习并争取掌握的目标,都可称为目的语。

第一语言教学:是指儿童习得第一语言之后有意识的继续学习第一语言而在学校里进行的正规的课堂教学活动。

第二语言教学:是与第一语言教学相对应的概念,它是指对已经掌握第一语言的人所进行的其他语言的教学活动,这种活动通常是在学校环境里所进行的正规的教学活动。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既能指在中国进行的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即对外汉语教学;也能指世界各地的汉语教学;而且还包括与之性质大体相同的对我国国内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

语言能力:乔姆斯基在60年代提出该概念。

指人们所具有的语言知识,是一种内化了的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的语言规则体系。

语言交际能力:海姆斯在60年代提出该概念。

指运用语言(或非语言手段)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力,包括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和表达感情。

提出四个特征:语法性,可接受性,得体性,现实性。

1983年卡纳尔概括语言交际能力的四个方面:
①语法能力(语言能力):指对语言规则系统的掌握;
②社会语言能力:掌握语用规则,得体运用;
③话语能力:连贯表达,逻辑性强;
④策略能力:指应变能力。

语言交际能力既包括语言能力,又包括语言应用能力。

教学过程: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过程,对教学过程的研究也称之为过程论。

其基本原则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

其模式大体有四种:
教学原则:是从一定的教育和教学目的出发,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根据对教学过程客观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通过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课程,教材等形式体现,教学内容的核心问题是课程设置。

教学方法:指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在教学活动中所采用的方法。

语言习得“关键期”(“临界期”假说):由伦尼伯格于60年代提出。

指在青春期(12岁左右)以前,由于大脑语言功能侧化尚未完成,左脑和右脑都能参与语言习得的这段时期。

此时大脑灵活,可塑性大,因而比较容易习得语言。

这是习得母语的最佳时期。

流水句:几件事情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或事理推移次序排列,只有意思连贯,有一定的因果,递进,承接,假设,条件等隐含的关系,就可以不用形式是的连接,一小句一小句连续下去。

文化震荡症/文化休克:指在非本民族文化环境在生活或学习的人,由于文化冲突和不适应而产生的深度焦虑的精神症状,处于异文化环境中的人一般都要经历这一挫折期和文化震荡症。

跨文化交际: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行为,这种交际主要通过语言来进行的,称为跨文化语言交际。

影响跨文化交际的是不同文化之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特别是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的特点:
①文化的差异与交际障碍;
②交际原则与价值观念;
③母语文化的思维定势和对异文化的成见;
④交际过程中的相互接近和求同趋向;
⑤交际的结果:文化的相互影响。

语构文化:指词,词组,句子和话语篇章的构造所体现的文化特点,反映了民族的心理模式和思维方式。

汉语结构最大的特点是重意合而不重形式,只要在上下文中语义搭配合乎事理,就可以合在一起组成句子,语段。

汉语句式语构文化的教学内容一般可以紧密结合语法教学进行。

语义文化:指语言的语义系统,主要是词汇中所包含的社会文化文化涵义,它反映了民族的心理模式和思维方式。

这是语言中文化因素最基本,最大量的表现形式,也是语言教学中文化因素教学的重点之一,语义文化常常和词汇教学结合在
语用文化:指语言用于交际中的语用规则和文化规约,是由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别是习俗文化所决定的。

语用文化是培养语言交际能力的主要内容,是对外语教学中文化因素教学的重点之一。

可以和功能意念的教学和语用规则的的教学结合在一起。

输入假说:克拉申。

通过吸收可理解的输入习得语言知识。

注意力集中在输入的信息本身,并让输入多少超过他们能力的语言。

用“i+1”表示。

“i”代表学习者目前的语言水平。

“i+1”则是下一阶段应达到的语言结构的水平,即稍稍高出他目前的语言水平。

克拉申强调听力理解的重要性。

教师的语言:是一个特定的概念,是指第二语言教师为了达到交际的目的,对该语言的非母语学习者在课堂教学和课外交往中有意识使用的目的语系统的变体。

有三大特点:一是慢,二是简化,三是详细化。

先语后文:指先进行口语和听说的教学,后进行汉字和书面语读写的教学,把口语和汉字的教学分开。

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根据人们获得语言的先后顺序区别。

母语与外语根据国家的界限区别。

1950年7月清华大学,第一个对外汉语教学机构“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1978年,对外汉语学科历史转折点。

对外汉语教学最直接,最重要的理论基础: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文化学
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是“启发式”,与之相对的是“注入式”
记忆按其内容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
保持的状态和时间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重现
识记按其目的分为有意识记和无意识记材料是否有意义或学习者是否了解其意义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第二语言的重现也叫回忆,以联想为基础,并常以联想的形式出现。

按文化的内容常把文化分为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观念文化
跨文化交际的四个阶段:蜜月挫折调整适应
陈光磊把语言的文化因素分为语构文化语义文化语用文化
语言文化因素是与语言教学最紧密的文化教学内容。

汉语的意合带来语言结构的灵活性:词根复合方式,词类功能,词语位置
简约性
汉语结构存在科学性和人文性
“专用语言”——LSP
对外汉语教学活动的四大环节:总体设计教材编写
课堂教学(中心环节)语言测试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学习所依据的材料,与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构成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

体现了语言教学最根本两个方面:教什么和如何教。

“五性”:针对性实用性科学性趣味性
课堂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课外活动是辅助形式。

构成教学过程的基本因素是教师学生和教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