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细现象》实验课教学说课设计
毛细现象中班科学教案
毛细现象中班科学教案毛细现象是物理学中的一种重要现象,也是高中物理中常见的实验内容。
通过观察水或其他液体在细长的管道或玻璃毛细管中的表现,可以深入理解液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进而探讨液体的性质和特点。
对于高中生来说,毛细现象是一个生动有趣的实验辅助教学内容,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液体的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质。
以下是一份高中物理班级的班科学教案,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实验过程的思考,深入理解毛细现象及其相关理论知识。
【教案名称】:毛细现象实验教学【教学目标】:1. 了解毛细现象的定义和基本原理;2. 掌握毛细现象的实验方法;3. 能够解释毛细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4.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1. 毛细现象的观察和实验操作;2. 毛细现象与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的联系。
【教学难点】:1. 理解毛细现象与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之间的关系;2. 掌握实验操作技巧。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尺、卷尺、玻璃毛细管、水杯、水、洗涤液、吸管等;2. 实验药品:蒸馏水、染料等;3. PPT和实验视频等教学辅助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通过展示一幅描绘毛细现象的图片,引起学生对毛细现象的兴趣;2. 引发学生思考:观察图片,你能从中看到什么现象?这背后有什么科学原理?二、概念讲解(10分钟)1. 讲解毛细现象的基本概念:当细长的管道或毛细管中注入水或其他液体时,液体会升高、凹陷或止于一定高度,这种现象被称为毛细现象;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与液体的性质有关吗?三、实验操作(30分钟)1. 实验1:测量各种液体的毛细管上升高度a. 准备不同液体,如水、染料溶液、酒精等;b. 取一根玻璃毛细管,先用尺测量其长度,并在水杯中注满水;c. 将玻璃毛细管完全浸入水中,观察管内液体的高度变化,并记录;d. 重复上述步骤,测量其他液体的毛细管上升高度。
2. 实验2:观察洗涤液的滴落现象a. 准备洗涤液和水杯;b. 取一根玻璃毛细管,将其一端放入水杯中;c. 将洗涤液缓慢滴入玻璃毛细管的另一端,观察洗涤液在玻璃毛细管中的滴落现象;d. 记录实验现象,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
《神奇的毛细现象》说课稿范文
《神奇的毛细现象》说课稿范文今天我要说的课程内容是《神奇的毛细现象》,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神奇的毛细现象》是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4课时的内容。
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液体和其性质以及密度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小学科学领域中的重要知识点,而且毛细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理解毛细现象的原理,掌握其表现形式和影响因素②能力目标:能够观察和实验,发现和解释毛细现象③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热情,关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二、说教法学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我采用了教法:启发式教学法,引导探究法;学法是:实验探究法,合作学习法。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准备了一些实验器材和展示材料,以便让学生亲自进行观察和实验,增强他们的学习体验和理解力。
四、说教学过程1. 导入我将通过一个小实验来引入今天的课题。
我会在教室里放置几个不同宽度的玻璃管,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之间的差异。
然后我会问学生,为什么有些液体会往上爬上去,有些则不会。
引导学生开始思考和探讨。
2. 实验探究我将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实验,在一些玻璃管的两端倒入不同的液体,并观察液体在玻璃管中的表现。
然后,学生会被要求尝试改变液体的种类、管径等条件,以观察其对毛细现象的影响。
通过实验,学生将能够亲身体验和理解毛细现象。
3. 知识深化在学生完成实验后,我将与他们一起讨论实验结果,并引导他们总结出毛细现象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我会使用图表和示意图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点。
4. 拓展应用为了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我会给学生提供一些相关问题和案例,让他们思考毛细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例如,为什么吸管可以吸水?为什么树可以从根部吸水到叶子上?通过讨论和思考,学生将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境相结合。
3..2《毛细现象》教案1(鲁科版选修3-3)
3. 2《毛细现象》教案【学习目标】1、知道什么是浸润和不浸润现象.能用浸润和不浸润解释有关的简单现象.2、知道什么是毛细现象以及毛细现象是怎样产生的.3、知道毛细现象在实际中的应用和防止.【学习重点】毛细现象的产生和应用【知识要点】一、浸润与不浸润现象1.附着层:______与______接触的液体薄层。
液体固体 2.浸润:液体附着在______表面上的现象。
如在洁净的玻璃片上放一滴水,水能扩展形成薄层,附着在玻璃板上。
对玻璃来说,水是______液体。
st5XtP0UCT固体浸润3.不浸润:液体不能附着在______表面上的现象。
如在石蜡面上放一滴水,水不能附着在石蜡表面上。
对石蜡来说,水是______液体。
st5XtP0UCT固体不浸润4.液体能否浸润固体由内聚力和附着力的大小决定。
若内聚力______于附着力,附着层的分子就比液体内部______,在附着层内出现与液体表面张力相似的______力,这时跟固体接触的液体表面有______的趋势,形成______现象。
st5XtP0UCT若内聚力______于附着力,附着层的分子就比液体内部更______,在附着层内出现液体相互______的力,这时跟固体接触的液体有______的趋势,液体将沿固体表面______开来,形成______现象。
st5XtP0UCT大稀疏收缩缩小不浸润小密推斥扩展蔓延浸润注意:<1)同一种液体,对一些固体是浸润的,而对另一些固体可以是不浸润的。
<2)浸润现象:盛有液体的容器器壁附近的液面会成弯曲的形状,是由____________现象引起的。
st5XtP0UCT<3)不浸润现象:液体不浸润器壁,在接近器壁处液面向___________弯曲。
浸润或不浸润下二、毛细现象毛细现象:浸润液体在细管内液面______的现象和不浸润液体在细管内液面______的现象。
具有大量毛细管的物体,只要液体与该物体浸润,就能把液体吸入物体中。
毛细现象说课稿
毛细现象说课稿
《毛细现象》实验课教学说课设计
一、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科版小学自然第八册第14课《毛细现象》本课在教学第五册《地球引力》、第六册《雨水的流动》,知道水是往低处流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教师点拨下,了解哪些物体会发生毛细现象、发生毛细现象的条件,以及毛细现象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这样一个水往高处流的矛盾现象。
毛细现象的探究,也为以后学习和研究虹吸现象、渗透现象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解读学生
本课教学的对象是四年级学生,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体系上看,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已经具备初步自主研究的能力;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他们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有较强的求知欲,在教师的引导下能主动开展探究活动。
毛细现象虽然学生在生活、生产中大都见过,但是不一定会去研究它,更不会明白其中的科学道理。
《科学课程标准》对确定科学课程教学的内容基本理念之一是“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也就是应选择贴近儿童生活的内容。
《毛。
中班科学教案毛细现象
中班科学教案毛细现象中班科学教案:毛细现象一、教学目标:1. 了解和观察毛细现象的特点;2. 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毛细现象;3. 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二、教学准备:1. 来自自然界的具有毛细现象的物体,例如鲜花、叶子、草等;2. 毛细现象的图片或绘本;3. 毛细管、草管、纸巾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活动:展示一些来自自然界的具有毛细现象的物体,例如鲜花、叶子、草等,并引导孩子们观察、思考和描述它们。
例如,询问孩子们鲜花为什么能够吸水、叶子上为什么会有水珠等。
2. 导入知识:展示毛细现象的图片或绘本,引导孩子们进一步了解毛细现象。
可以先从孩子们熟悉的情境开始,例如讲述草地上的露珠是如何形成的,然后进一步引导孩子们了解液体在极细的管道中上升的现象。
3. 操作探究:a. 准备毛细管、草管、纸巾等实验材料,让孩子们亲自进行操作。
b. 将毛细管或草管插入一杯水中,观察水在管道中的上升现象。
可以同时进行多次实验,比较不同管道的上升高度和速度。
c. 在纸巾上滴水,观察水迅速被纸巾吸收的过程。
4. 总结归纳:a. 引导孩子们观察和探究的结果,总结毛细现象的特点,并用简单的语言描述。
例如,毛细现象是一种液体在细小管道或细小孔道中上升或扩散的现象,例如水在细管中上升、纸巾吸水等。
b. 鼓励孩子们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和想法,扩展讨论。
例如,问孩子们是否还能想到其他具有毛细现象的实际例子。
五、巩固练习:a. 分发绘本或卡片,让孩子们自由观看,并根据图画描述其中出现的毛细现象。
b. 制作简易的实验装置,让孩子们自由进行实验,观察和探究毛细现象。
六、拓展延伸:a. 邀请孩子们带来其他具有毛细现象的物体,进行观察和讨论。
b. 带领孩子们参观植物园或实验室,观察更多关于毛细现象的实际例子。
《毛细现象》课堂教学设计
《毛细现象》课堂教学设计《毛细现象》课堂教学设计1.观察现象引出问题师:我们以前曾经多次研究过水,谁能说说水有哪些性质?生:水是一种液体。
生:水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味道、没有气味、透明的液体。
生:水有力量。
师:另外我们还知道水能溶解别的物体、水能由高处往低处流等等。
今天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水的一个新的有趣的现象。
在同学们的桌子上有一个装了红水的托盘,在水中加上红色是为了让实验现象更明显。
旁边的架子上夹了一张餐巾纸,等会儿我说“开始”,每个小组的1号同学就用手把餐巾纸往托盘里轻轻一拨,让纸的下端浸在水里,大家一起仔细观察,看纸有什么变化。
当我说“停”的时候,1号同学就把纸拨出来,开始。
(同学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预期通过这个实验使同学观察到“水能沿着像餐巾纸这样的物体自动上升”。
)评:这段活动的内容是实验观察,开始的那段话似无必要,即使要讲也可在认识了毛细现象之后视情况而定,终究只有40分钟。
“看纸有什么变化”这句话这样说的结果,可从同学的发言看出,同学都把注意力集中到纸的变化上,所以不如说“有什么现象发生”。
师:谁能把刚才看到的现象给同学们讲一下?生:餐巾纸变红了。
生:餐巾纸挨到水后变红了,也变薄了。
生:餐巾纸拉长了。
师:刚才同学们发现了很多现象,餐巾纸变红是因为水上升了,我们今天专门研究一下红水上升的现象。
谁能把餐巾纸慢慢变红的过程给同学们讲一下?评:同学没有说到水沿着餐巾纸上升,老师有点着急,代替同学认识的情况在一急之下发生了。
终究有教学经验,很快找到了好的指导方法:让同学说变化过程。
生:水一接触餐巾纸的底部,水就被餐巾纸吸上来了。
生:水慢慢渗上去了。
生:水顺着餐巾纸上的毛一层搭一层地渗上去了。
师:我把一个小组的餐巾纸拿上来,贴在黑板上,大家都看一看。
(教师取一个小组的餐巾纸贴在黑板上)2.作出假设性解释师:我们都知道水是往下流的,可现在水却自身往上爬了,你们想这是怎么回事呢?(同学考虑)是不是与纸的特点有关系呢?生:纸有吸水的特点。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_《探究毛细现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探究毛细现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认识毛细现象,了解水的毛细现象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能力目标:(1)通过现象发现问题—大胆猜测—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初步培养学生根据科学程序进行探究的能力。
(2)进行创新设计,将学到的科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在探究过程中,能够细心观察、尊重事实、愿意与同学交流,尊重别人的意见。
进一步培养合作、分享的意识。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和尊重客观规律的态度。
【教学重点】认识水的毛细现象和毛细现象发生的条件。
【教学准备】1、材料:带颜色的水,放大镜、面巾纸、粉笔、玻璃片、塑料管,玻璃棒及实践记录单。
【活动过程描述】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1、师:俗话说的好,人往高处走,下一句是。
(水往低处流)可是老师去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下面老师来给大家演示一下。
(投影演示纸巾放在红色水里的毛细想象)2、学生认真观察,激发学生探究水往高处走的秘密。
你们发现了什么?水往高处走(或水沿纸巾不断上升)二、实验观察,发现问题1、认识实验材料。
师:为了探索水往高处走的秘密,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些实验材料,放大镜、面巾纸、粉笔、玻璃片、塑料管,玻璃棒及实践记录单2、实验之间交流实验注意事项。
3、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把这些材料依次竖着放到水中,观察实验发现。
4、交流实验发现。
师:谁愿意把你的发现与大家分享?交流要点:一,水只能沿着一部分材料往高处走;二,水沿着卫生纸等材料的特点。
5、小结、总结收获。
6、提出本节课的探究问题:孔隙的大小与水上升高度的关系。
三、实验探究:(一)毛细现象发生的条件。
1、猜测为什么水能在这五种材料里往高处走,而在其他三种材料里水不能往高处走呢?请大家静静地想,大胆地猜。
交流。
2、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
3、交流发现通过用眼睛看,借助放大镜看等方法发现:棉布、面巾纸这些材料柔软、粗糙,有小孔、小缝隙。
木片、粉笔有小坑、小洞。
神奇的毛细现象说课稿
神奇的毛细现象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了解毛细现象的定义和基本原理。
2.了解毛细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提高科学实验方法的运用能力。
4.培养学生对科学现象和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的探究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毛细现象的基本原理。
2.毛细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引入(5分钟)教师用生动的语言引出以下问题:“你们有没有注意到,当你在玻璃杯中倒满水,水都不会溢出来呢?为什么水从一根细细的草茎上一直往外流呢?”引导学生思考,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概念讲解(10分钟)通过实物的展示和示意图的讲解,教师向学生介绍毛细现象的定义和基本原理。
毛细现象是指,液体在细小通道中自行上升或下降的现象。
这种现象是由于液体分子间的吸引力导致的,当液体进入细小通道时,由于分子间的吸引力比重力大,液体会自行上升。
具体的原理可以通过示意图和简单的实验进行说明。
3.实验操作(2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让他们亲自观察和探究毛细现象。
实验材料包括一根细细的草茎、水,以及其他必要的实验器材。
学生按照教师的指导进行实验,观察水在草茎上的上升情况,并记录实验现象。
4.实验结果分析(15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实验结果,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发现规律。
学生们应该观察到水在草茎上缓慢上升的现象,这是由于毛细现象导致的。
引导学生提出原因,帮助他们理解液体分子间的吸引力和液体在细小通道中的运动。
5.生活应用(1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毛细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例如,草木吸水是由于毛细现象的作用,让水分从根部向上运输到其他部位。
同时,教师还可以提及其他一些应用,如毛细管测压、吸管原理等。
通过生活应用的讲解,增强学生对毛细现象的实际认识。
6.扩展拓展(15分钟)教师启发学生想象和思考,提供一些与毛细现象相关的问题,并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和探索。
例如,“为什么湿纸巾可以吸水?”、“为什么一根细细的吸管可以喝到深处的液体?”等等。
小学科学课教案毛细现象教学设计与教后反思
小学科学课教案《毛细现象》教学设计与教后反思《毛细现象》教学设计与反思平遥县段村镇学区普洞小学-----胡生英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实验操作活动,使学生认识毛细现象,了解毛细现象发生的条件,知道不同的物体产生的毛细现象也不同。
2,能力目标:通过实验的设计、操作和研讨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根据科学程序进行探究的能力和利用毛细现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设疑、探究、研讨、运用等活动,激发学生探索毛细现象的兴趣,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积极探究、求实创新的科学品质。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认识毛细现象教学难点:毛细现象发生的条件、二.课前准备:1.脸盆架、盛满水的脸盆、干毛巾一条。
2.布条、纸条、玻璃片、铁片、木片、塑料条、水槽。
3.粗细不同的吸管。
4.两块长方形玻璃片、棉线。
三、教学过程:以问题开始,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个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演示:在脸盆架上搭一条毛巾,下端不小心浸在水里)在生活中,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大家想一想,过一会儿会有什么现象发生?生:水会上升、湿的面积会扩大……师:你们注意过还有什么样的物体一端浸在水中,可以发生像毛巾一样的现象,水会沿着物体上升?生:如果把纸放在水里,也会发生同样的现象;把毛笔尖放到墨水里,墨水会沿着笔尖上升……师:你知道这些现象是怎么回事吗?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这个现象。
(评:从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开始,提出思考问题,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这节课所要研究的问题上,使学生自然而然的进入了愉快、主动的学习情境,强化了有意注意,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兴趣。
)2、以活动展开,解决问题、获得新知。
第一个实验:指导学生认识什么样的物体可以发生毛细现象。
师: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一下。
师:我们以四人为一小组来做这个实验。
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些常见的材料,和一个盛满红水的水槽。
把这些材料的一端浸入水槽中,一段时间后,观察水是否会沿着这些物体上升。
毛细现象教案
毛细现象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浸润和不浸润现象.能用浸润和不浸润解释有关的简单现象.2、知道什么是毛细现象以及毛细现象是怎样产生的.3、知道毛细现象在实际中的应用和防止.教学设计方案本节颗内容可以通过实验演示,与学生自学相结合来完成。
一、课堂引入我们研究了液体和气体之间的交界面的性质——表面张力的作用,那么固体和液体之间的交界面又具有什么性质呢?我们将液体和固体之间的交界面叫做附着层。
板书:液体与固体接触的液体薄层——附着层。
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液体附着层的性质。
实验1:将洁净的玻璃片和石蜡块分别浸入水中,然后拿出来。
观察水在玻璃片上和石蜡块上的附着情况。
学生观察并讨论,得出结论:水能够附着在玻璃片上。
水不能附着在石蜡上。
(教师出示图片)教师总结:实验表明,在洁净的玻璃片上放一滴水,水能扩展形成薄层,附着在玻璃板上。
这种液体附着在固体表面上的现象叫做浸润。
对玻璃来说,水是浸润液体。
在石蜡面上放一滴水,水不能附着在石蜡表面上,这种液体不能附着在固体表面上的现象叫做不浸润。
对石蜡来说,水是不浸润液体。
同一种液体,对一些固体是浸润的,而对另一些固体可以是不浸润的。
板书:(1)液体附着在固体表面上的现象叫做浸润(2)液体不能附着在固体表面上的现象叫做不浸润同一种液体,对一些固体是浸润的,而对另一些固体可以是不浸润的。
浸润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经常看到:盛有液体的容器器壁附近的液面会成弯曲的形状,是由浸润或不浸润现象引起的。
如果液体能浸润器壁,在接近器壁处液面向上弯曲。
如果液体不浸润器壁,在接近器壁处液面向下弯曲。
焊接时,熔融了的焊锡与被焊金属必须是浸润的;医药上要用脱脂棉,就是要使酒精,药液与棉花浸润;在有些物体上写字困难,是因为墨水不浸润物体;有些动物羽毛上能分泌脂肪,水就不浸润羽毛;有些矿石在冶炼前必须采用浮选矿石的措施,利用液体不浸润矿粒但浸润砂石的性质将矿粒与砂石分离开来。
下面通过实验来观察液体的一种有趣的现象——毛细现象。
毛细现象教案
毛细现象教案教案标题:毛细现象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能解释毛细现象的基本原理。
2. 掌握毛细现象的实验方法和条件。
3. 能够应用毛细现象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4.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点:1. 毛细现象的定义和原理。
2. 毛细现象的实验方法和条件。
3. 毛细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理解毛细现象与表面张力、接触角之间的关系。
2. 运用毛细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毛细实验管、毛细管、水和其他液体样本。
2. 图片或视频素材,以展示不同材料的毛细现象。
教学过程:引入:1. 引导学生回忆或介绍他们对毛细现象的了解程度。
2. 通过举例说明毛细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植物吸水、毛细管现象等。
探究:1. 向学生介绍毛细现象的定义,并解释其基本原理。
2. 引导学生思考毛细现象与表面张力和接触角之间的关系。
3. 进行毛细现象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不同液体在毛细管中的表现,并提醒学生记录相关参数。
讲解:1. 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发现不同液体的毛细现象差异。
2. 通过示意图或实物展示,解释观察到的现象和数据结果。
3. 指出液体表面张力和接触角对毛细现象的影响,引导学生理解其原理。
实践:1. 提供其他相关的毛细现象应用实例,让学生分组探索并制定实验方案。
2. 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践,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3. 引导学生分析并总结实验结果,讨论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毛细现象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纺织、药物输送等。
2. 分组或个人作业:让学生选择一个应用领域,进一步探索和研究其与毛细现象的关系,并展示研究成果。
总结:1. 回顾课堂内容,让学生总结毛细现象的定义、原理和实验方法。
2. 引导学生思考毛细现象的意义和应用前景。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实验,拓展他们对毛细现象的理解和应用。
2. 推荐相关的书籍或视频资源,供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探索。
《毛细现象》教学设计范文
《毛细现象》教学设计《毛细现象》教学设计范文《毛细现象》教学设计1在研究纸的吸水性时,有个有趣的现象我们还没有研究。
(教师出示演示材料:一杯水和一张绑在小棍上的宣纸条)这是一杯水,还有一张绑有宣纸的小棒,把纸的下端浸入水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问:水往纸上爬看不清楚怎么办?(往水里滴红色墨水)你们想做这个实验吗?在你们各组的抽屉里老师已经帮你们准备好了实验的材料,请小心的。
把他们拿出来。
(学生实验)把你的看到的现象大声的说出来好吗?假设猜想俗话说得好“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可现在水却自己往上爬了,你们想想这是怎么回事?说说自己的理由。
(板书学生猜想)探究活动一:认识毛细现象活动(一)多种材料浸水1、认识材料桌上有哪些材料?2、假设猜想哪些材料能让水往上爬,哪些材料不能让水往上爬?(说说理由有必要吗?)3、设计实验怎样验证我们的猜想?(将这些材料的下端同时浸入水中观察现象)老师给个建议,实验前进行一个简单的分工,如:谁操作,谁记录,谁观察,好吗?(学生安排分工)4、按方案实施实验5、汇报交流(水能沿着纱布、过滤纸、玻璃管等有空隙的物体上升)活动(二)制造孔隙1、设疑这里有一块玻璃片,你能想办法让水也能上升吗?2、设计实验(如果学生想不出来,可以提供另一个玻璃片作提示)3、分组实验4、汇报交流(没有孔隙的物体制造出合理的孔隙也可以让水往上升)活动(三)纸上的扩散现象1、认识材料:滤纸一张,滴管一支2、布置实验:用滴管在过滤纸上滴一滴水,你发现了什么?3、汇报交流:水向四周扩散结论:分析一下刚才的三个实验结果,你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用一句话说说看。
(水不但能沿着有孔隙的材料上升,还能沿着有孔隙的材料向四周扩散,这种现象叫毛细现象。
板书)四、回头看看我们的猜想现在让我们来看一看,实验前的.猜想中,哪些是不对或者说准不准确的呢?(核对板书,擦去错误猜想)探究活动二:认识孔隙大小与毛细现象的关系活动(一)1、引导提问刚才在实验中有同学告诉我,有的材料水爬升得高,有的材料水爬升得低,我想问问大家,水上升的高低与孔隙的大小有没有关系?2、假设猜想3、设计实验出示两玻璃片,能不能还是利用玻璃片制造出大小不同的孔隙(两玻璃片中间绑一根火柴,使之一端缝隙大,一端缝隙小)4、实验验证5、汇报交流(孔隙越大,水上升得越低;孔隙越小,水上升得越高)活动(二)1、再次验证活动一的结果是否正确老师这有两根装满沙并且用纱布封好试管口的试管,如果同时把它们放入水中,哪根试管里的水会上升得快一些?2、学生分析3、设计实验4、实验验证5、汇报交流结论谁能用一句话把大家从这个实验中得出的结论说一说。
高二物理教案:《毛细现象》教学设计
高二物理教案:《毛细现象》教学设计高二物理教案:《毛细现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浸润和不浸润现象.能用浸润和不浸润解释有关的简单现象.2、知道什么是毛细现象以及毛细现象是怎样产生的.3、知道毛细现象在实际中的应用和防止.教学设计方案本节颗内容可以通过实验演示,与学生自学相结合来完成。
一、课堂引入我们研究了液体和气体之间的交界面的性质——表面张力的作用,那么固体和液体之间的交界面又具有什么性质呢?我们将液体和固体之间的交界面叫做附着层。
板书:液体与固体接触的液体薄层——附着层。
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液体附着层的性质。
实验1:将洁净的玻璃片和石蜡块分别浸入水中,然后拿出来。
观察水在玻璃片上和石蜡块上的附着情况。
学生观察并讨论,得出结论:水能够附着在玻璃片上。
水不能附着在石蜡上。
(教师出示图片)教师总结:实验表明,在洁净的玻璃片上放一滴水,水能扩展形成薄层,附着在玻璃板上。
这种液体附着在固体表面上的现象叫做浸润。
对玻璃来说,水是浸润液体。
在石蜡面上放一滴水,水不能附着在石蜡表面上,这种液体不能附着在固体表面上的现象叫做不浸润。
对石蜡来说,水是不浸润液体。
同一种液体,对一些固体是浸润的,而对另一些固体可以是不浸润的。
板书:(1)液体附着在固体表面上的现象叫做浸润(2)液体不能附着在固体表面上的现象叫做不浸润同一种液体,对一些固体是浸润的,而对另一些固体可以是不浸润的。
浸润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经常看到:盛有液体的容器器壁附近的液面会成弯曲的形状,是由浸润或不浸润现象引起的。
如果液体能浸润器壁,在接近器壁处液面向上弯曲。
如果液体不浸润器壁,在接近器壁处液面向下弯曲。
焊接时,熔融了的焊锡与被焊金属必须是浸润的;医药上要用脱脂棉,就是要使酒精,药液与棉花浸润;在有些物体上写字困难,是因为墨水不浸润物体;有些动物羽毛上能分泌脂肪,水就不浸润羽毛;有些矿石在冶炼前必须采用浮选矿石的措施,利用液体不浸润矿粒但浸润砂石的性质将矿粒与砂石分离开来。
高中物理毛细现象教案
高中物理毛细现象教案
教学重点:毛细现象的原理和公式推导。
教学难点:毛细现象的应用问题解决。
教学准备:PPT课件、实验器材(玻璃管、水、尺子、毛细管等)、教材、笔记。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老师介绍毛细现象的背景和重要性。
2.学生回答问题:你们有没有注意到湿水毛巾在水中会变形?这是为什么呢?
二、讲解(15分钟)
1.老师介绍毛细现象的原理和定义。
2.通过实验展示毛细现象的发生过程。
3.讲解毛细现象的公式推导及计算方法。
三、梳理(10分钟)
1.学生回答问题:毛细现象的公式是什么?如何应用这个公式解决问题?
2.老师讲解毛细现象的应用案例。
四、练习(15分钟)
1.学生练习计算毛细现象相关问题。
2.学生讨论解答问题的方法和答案。
五、总结(5分钟)
1.老师总结毛细现象的重要性和应用。
2.学生回答问题:你们对毛细现象有什么新的认识?
六、作业布置(5分钟)
1.布置相关作业,加深对毛细现象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反思:
1. 毛细现象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需要通过实验展示帮助学生理解。
2. 引导学生运用公式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应用能力。
3. 毛细现象的应用案例可以帮助学生将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
毛细现象小班科学教案
毛细现象小班科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毛细现象的基本概念和特征;2. 掌握毛细现象的产生条件;3. 观察和实验,感受毛细现象的存在;4.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思考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1. 长长的吸管;2. 清水;3. 吸管一端的封口剪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小朋友们,你们有没有看到过毛细现象呢?”引起学生的兴趣,并了解他们对毛细现象的认识。
2. 展示(10分钟)教师拿起一根长长的吸管,告诉学生这是我们观察毛细现象的工具。
然后,教师倒入适量的清水,然后将吸管的一端放入水中。
学生们注意到吸管中的水上升了一段距离,这就是毛细现象。
3. 实验(15分钟)教师将吸管的一端封口,然后再放入水中。
学生们观察到水并没有像之前那样上升,说明封口后的吸管无法产生毛细现象。
接着,教师把吸管的封口剪掉,同样将吸管放入水中。
学生们观察到水又开始上升了,这说明剪掉封口后的吸管可以产生毛细现象。
4. 总结(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们提问:“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学生们可以回答水在吸管里上升了。
教师再次向学生们解释毛细现象的概念和特征:当液体处于较细的温度管道或毛细管中时,由于液体与固体的相互作用力引起的现象。
接着,教师要求学生回答一个问题:“你们觉得剪掉吸管一端的封口对毛细现象有影响吗?”学生们可以回答是的,因为剪掉封口后的吸管不能产生毛细现象。
5. 实践(15分钟)教师将实验过程中的吸管、水等材料发给学生,并要求他们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
学生们可以自己观察水的上升情况,并尝试剪掉吸管一端的封口再进行观察。
通过操作和观察,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体验毛细现象。
6. 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再次强调毛细现象的产生条件和特征。
鼓励学生们对这个现象保持好奇心,并提倡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观察和思考。
四、教学延伸:对于学习较快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他们进行进一步的探究。
例如,学生们可以尝试用不同直径的吸管进行实验,观察毛细现象的差异。
科学实验毛细现象教案中班
科学实验毛细现象教案中班教案标题:科学实验-毛细现象教案(中班)目标:通过科学实验,引发幼儿对毛细现象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实验技能,提高他们的科学探索能力。
教学目标:1. 了解毛细现象的基本概念和表现形式。
2. 培养幼儿观察和实验的能力。
3. 培养幼儿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4. 培养幼儿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教学准备:1. 毛细现象相关的教具和材料:纸巾、吸管、水、颜料、透明塑料杯等。
2. 实验记录表格。
3. 幼儿园安全措施。
教学活动:1. 介绍毛细现象(5分钟)- 利用图片、实际示范等方式介绍毛细现象的概念和常见表现形式。
- 引导幼儿提出关于毛细现象的问题。
2. 实验探索(15分钟)- 将幼儿分成小组,并给予每组相同的实验材料。
- 向幼儿提出问题:“你们觉得怎样才能让水从一个杯子‘自己’跑到另一个杯子呢?”- 引导幼儿思考并提出实验设想,鼓励他们进行尝试。
- 引导幼儿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及结果。
3. 分享和讨论(10分钟)- 邀请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实验结果和观察到的现象。
- 对幼儿的实验结果和观察进行积极评价,并引导他们从观察结果中总结毛细现象的特点。
- 鼓励幼儿提出更多关于毛细现象的问题,并与他们一起探讨。
4. 总结和延伸(10分钟)- 对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总结,强调毛细现象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 展示一些与毛细现象相关的实际应用,如吸管、植物的水上升等。
- 提供一些延伸的探究问题,例如:“你们能找到其他材料或方法让水发生毛细现象吗?”等。
评估方法:1. 观察幼儿在实验中的参与程度、合作和沟通能力。
2. 检查幼儿对毛细现象的理解和知识掌握程度。
3. 观察实验记录表格和幼儿的实验结果。
教学延伸:1. 继续进行其他与毛细现象相关的实验,如使用不同液体、材料等。
2. 制作简单的科学展板,展示幼儿的实验结果和发现。
3. 组织观察植物水上升过程的实践活动,并进行讨论和回顾。
注意事项:1. 根据幼儿的年龄和能力,适当调整活动难度和内容。
毛细现象初中教案
毛细现象初中教案课程目标:1. 让学生了解毛细现象的定义和特点。
2.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毛细现象,并能够解释其原理。
3. 培养学生对科学现象的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1. 毛细现象的定义和特点。
2. 毛细现象的原理。
教学难点:1. 毛细现象的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玻璃管、水、盐水、颜料、棉花等。
2. 教学工具:PPT、显微镜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显微镜下的细小管道,引发学生对毛细现象的兴趣。
2. 提问:你们听说过毛细现象吗?谁能描述一下它的特点?二、探究毛细现象(15分钟)1. 实验1:将玻璃管插入水中,观察水在玻璃管中的上升现象。
2. 实验2:将玻璃管插入盐水中,观察水在玻璃管中的上升高度是否变化。
3. 实验3:将玻璃管插入颜料水中,观察颜料在玻璃管中的上升现象。
4. 实验4:将玻璃管插入棉花中,观察棉花中的液体上升现象。
5. 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并讨论毛细现象的特点。
三、解释毛细现象的原理(15分钟)1. 讲解毛细现象的定义:毛细现象是指液体在细小管道中上升或下降的现象。
2. 解释毛细现象的原理:液体在细小管道中的上升或下降是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
液体与管道壁之间的吸引力使得液体上升,而液体与液体之间的相互吸引力使得液体在管道中上升到一定高度后停止上升。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现象来理解毛细现象的原理。
四、应用毛细现象(15分钟)1. 讨论毛细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输液管、笔尖等。
2. 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设计一个利用毛细现象的装置,并展示实验结果。
五、总结与评价(10分钟)1. 让学生总结毛细现象的定义、特点和原理。
2. 评价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实验结果。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讲解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了毛细现象的定义、特点和原理,并能够应用毛细现象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并通过团队合作设计实验。
毛细现象教案高中物理
毛细现象教案高中物理
教学目标:
1.了解毛细现象的定义和原理。
2.掌握毛细现象的影响因素。
3.掌握毛细现象的应用。
教学重点:
1.毛细现象的定义和原理。
2.毛细现象的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
毛细现象的应用。
教学准备:
1.实验器材:毛细管、水、水平尺、砂纸。
2.教学资料:课件、教学实验设计。
教学内容:
1.毛细现象的定义和原理。
2.毛细现象的影响因素。
3.毛细现象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小学学到的水滴在不同表面的现象,并导入毛细现象的讨论,引发学生对毛细现象的探究兴趣。
二、讲解(15分钟)
1.讲解毛细现象的定义和原理。
2.讲解毛细现象的影响因素。
三、实验操作(20分钟)
1.实验1:将毛细管浸入水中,观察水面上涨的高度与毛细管直径的关系。
2.实验2:用砂纸将毛细管的表面磨糙,再进行实验1,观察现象。
四、讨论(10分钟)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讨论毛细现象的影响因素。
五、应用(10分钟)
讨论毛细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举例说明。
六、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总结毛细现象的内容,留作业要求学生做一份关于毛细现象的小结。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系统理解毛细现象的定义、原理和影响因素,以及掌握毛细现象的应用,达到教学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操作和讨论,加深学生对毛细现象的理解和应用。
毛细现象教案
毛细现象教案教案:毛细现象一、教学目标:1. 了解毛细现象的概念及其产生的条件;2. 理解毛细现象与液体表面张力之间的关系;3. 掌握实验方法,观察和验证毛细现象的存在;4.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毛细现象的概念及产生条件;2. 实验:观察验证毛细现象的存在;3. 毛细现象与液体表面张力的关系。
三、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例如“为什么用吸管吸液体时,液体会上升到吸管内?”引导学生思考毛细现象的存在。
2. 介绍毛细现象的概念及产生条件,并讲解液体表面张力的概念和作用。
3. 进行实验:将一根吸管插入一杯水中,观察液体在吸管内的上升现象。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让学生验证毛细现象的存在。
4. 分析实验结果: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液体会上升到吸管内,引导学生发现液体的上升与液体的表面张力有关。
5. 讲解毛细现象与液体表面张力的关系:液体在吸管内上升是由于液体在吸管内壁上形成了一个升起的弯曲面,液体表面张力使液体倾向于缩小表面积,所以液体会上升到细管内。
6. 总结归纳:通过导入实验结果和相关知识,让学生总结毛细现象的产生条件和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
7. 拓展应用: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液体在毛细管中上升的高度与毛细管半径和液体性质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评估:1. 学生实验结果的准确性;2. 学生对毛细现象概念的理解;3. 学生对毛细现象与液体表面张力关系的掌握。
五、教学资源:1. 实验所需材料:玻璃杯、水、吸管等;2. 相关教材和课件。
六、教学延伸:1. 毛细现象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2. 毛细现象与植物吸水的关系;3. 毛细现象的进一步探究和实验设计。
七、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探究毛细现象的产生和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实验现象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实际生活和实例,加深学生对毛细现象的理解和应用。
同时,也可以通过设计更复杂的实验,进一步让学生探究毛细现象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毛细现象教案
毛细现象教案教案名称:探究毛细现象教学时长:一节课教学目标:1. 了解毛细现象的定义和特点。
2. 掌握毛细现象产生的条件。
3. 能够解释毛细现象的原理。
4. 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观察力。
教学重点:1. 毛细现象的定义和特点。
2. 毛细现象产生的条件。
教学难点:1. 毛细现象的原理。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细玻璃管、水、油、毛细管。
2. 实验材料:吸水纸、水色素。
教学过程:引入:通过展示毛细的现象,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本课的主题。
步骤一:简要介绍毛细现象的定义和特点。
毛细现象是指液体在细小管道或细槽中要明显高于或低于容器外液面的现象。
它的特点是液面与管壁形成一条弧线,而不是正常的水平液面。
步骤二:演示毛细现象。
1. 将一根细玻璃管一端插入装有水的烧杯中。
2. 观察玻璃管内的水面与外界液面的变化。
3. 将细玻璃管一端插入到装有染色水的容器中,观察液面变化。
步骤三:讨论毛细现象产生的条件。
1. 引导学生思考,提问:“为什么液体在细玻璃管中会出现毛细现象?”2. 学生讨论,并提出结论。
教师进行总结。
步骤四:解释毛细现象的原理。
1. 毛细现象的产生是由于液体分子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力,使液体几何形成为一个曲面。
2. 毛细现象的发生需要满足两个条件:细玻璃管的内径越小,毛细现象越明显;液体的表面张力越大,毛细现象越明显。
步骤五:动手实践。
1. 学生分组进行动手实践,观察毛细现象。
2. 每组学生将细玻璃管一端插入装有水的容器中,观察毛细现象。
3. 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讨论。
步骤六:总结和评价。
1. 教师总结毛细现象的定义、特点、原理和产生条件。
2. 学生进行思考,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并进行评价。
教学延伸:1. 可以请学生设计其他条件下观察毛细现象的实验。
2. 可以继续探究毛细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达到了,学生对毛细现象的定义和特点有了初步的了解,掌握了毛细现象产生的条件,并能够解释毛细现象的原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毛细现象》实验课教学说课设计
一、教材分析
内容是苏科版小学自然第八册第14课《毛细现象》本课在教学第五册《地球引力》、第六册《雨水的流动》,知道水是往低处流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教师点拨下,了解哪些物体会发生毛细现象、发生毛细现象的条件,以及毛细现象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这样一个水往高处流的矛盾现象。
毛细现象的探究,也为以后学习和研究虹吸现象、渗透现象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解读学生
本课教学的对象是四年级学生,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体系上看,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已经具备初步自主研究的能力;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他们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有较强的求知欲,在教师的引导下能主动开展探究活动。
毛细现象虽然学生在生活、生产中大都见过,但是不一定会去研究它,更不会明白其中的科学道理。
《科学课程标准》对确定科学课程教学的内容基本理念之一是“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也就是应选择贴近儿童生活的内容。
《毛细现象》的教学内容编排基本适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但根据实际情况要进行适当的教学内容重组。
三、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对教材的简单剖析和对学生的潜心解读,又根据“科学课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
”的课程改革的方向。
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科学探究: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自己研
究过程和结果;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愿意合作与交流;能参与中长期的科学探究活动。
3.科学知识:认识毛细现象;了解毛细现象发生的条件和在生产生活中的应
用。
四、难点定位
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在:认识毛细现象和了解毛细现象发生的条件。
难点是探究认识毛细现象发生的条件因素。
五、教学准备
学生方面:分组实验材料:如餐巾纸、水彩笔芯、玻璃片、玻璃管等等;
教师方面:①演示实验器材。
②多媒体设备以及相应的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
六、教学策略
为达成上述目标,设计如下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由于毛细现象学生大多见过。
因此一上课利用实物投影进行演示实验:将一支白粉笔插入红水中,仔细观察粉笔下端发生的现象,再让学生自己试一试,并使学生产生质疑:红墨水为什么会往上爬?由此导入新课,激发学生浓厚的探究欲望。
2.探究“生活中发生毛细现象的一些物体”。
由导入新课的疑问,可以从实验各种有结构的材料发生的毛细现象开始研究。
利用毛巾浸入水盆中、彩色笔芯吸墨水、餐巾纸一端浸入红墨水中,观察发生的现象,使学生认识到很多物体“可以发生毛细现象”,这样就可以顺理成章进入第3个环节。
3.探究“毛细现象”产生的条件。
探究“毛细现象”产生的条件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我将采用开放式教学,探究实验时给予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和自由度,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
利用放大镜观察刚才发生这种现象的物体结构,并让学生初步学会放大镜的正确使用。
在学生充分实验的基础上,学会自己研究和解决问题,并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来描述自己的研究过程和结果。
在学生汇报交流时,要抓住实验材料的结构特点,根据
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缝隙、小孔;再写上一个大大的问好,适当进行点拨:水究竟是不是沿着这些缝隙或小孔往上爬升的?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来验证(可以适当点拨:分别用1片和2片玻璃片来设计实验)让学生从正反两方面探究毛细现象发生的条件,完成板书;从而真正认识毛细现象的发生。
4.探究“影响毛细现象发生的条件因素”。
这一环节是本课教学的难点,课前准备每组都有实验材料,让学生能充分实验研究、细致的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1拿两片玻璃片,一端夹一根火柴,用橡皮筋捆住,竖立在红水中;实验2:将内径不同的玻璃管同时插入红水中。
分别观察水在玻璃片之间、玻璃管中爬升的情况。
学生分组实验效果都很明显,但缺少一个集中的体现,所以我运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实验现象,让学生共同认识,然而这样学生还只是观察到现象,没有在头脑中建立毛细现象发生过程的表象,因此,我将积极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动画出示:形象、直观的模拟水在玻璃片之间、玻璃管中“爬升”过程。
从而使学生能更好地认识影响毛细现象发生的条件因素,突破教学过程中的难点问题。
5.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由课堂所学的知识让学生扩展和运用到生活中去。
多媒体出示:生活实际问题:如水盆、抹布进行自动浇水,让学生进行解释,说说其中的科学道理,开阔学生的思维;然后学生概括本课的学习过程和内容,渗透科学探究学习的方法与意识,再谈谈自己了解的其他地方运用到这一科学道理的例子;最后进一步发散学生的思维,出示其它液体:如酱油,食用由、酒精、醋等,这些液体也会产生毛细现象吗?要求课后自己设计实验来研究,从而使探究学习延伸到课外。
另外,我再说一下本课的板书,由于教学对象是低/中/高年级,要求板书简明扼要,富有条理性,而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毛细现象和了解毛细现象发生的条件因此,我的板书设计如下:(略)
本课教学设计的特色是:学生从问题开始进入探究学习,整个教学活动供有结构的材料,学生始终在多动手,多观察,多实验,多思考的探究性学习中进行;然而学生又带着问题离开课堂,使探究学习延伸到课后,从而培养学生能参与中长期的科学探究活动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