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实施

合集下载

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实施

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实施

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实施会计准则是指规范和规定企业或组织在编制和报告财务信息时所应遵循的一套准则和原则。

它的制定与实施对于保障财务信息的准确性、透明度和可比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实施的相关问题。

一、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会计准则的制定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参考国内外的相关制度和实践经验,并考虑到当地的法律、经济环境和会计职业的要求。

通常,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研究和调研会计准则的制定应该基于充分的研究和调研。

研究机构和专家学者可以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研究,实地调研和案例分析等方式,了解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2. 起草与讨论在研究和调研的基础上,相关部门或机构会起草具体的会计准则草案。

这一阶段需要开展内部讨论和征求公众意见,以确保准则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3. 技术审查准则草案的技术审查是保证准则质量的关键环节。

会计准则的技术审查通常由专业的会计师、审计师和学者组成的委员会完成,他们会对草案进行评估和修改,确保准则的适用性和一致性。

4. 公示与发布一旦准则草案通过技术审查,相关部门会将草案公示,并向社会公众征求意见。

吸收各方的建议和意见后,最终会发布正式的会计准则。

二、会计准则的实施会计准则的实施是指企业或组织根据规定的准则编制和报告财务信息的过程。

会计准则的实施应该严格按照规定的准则,确保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1. 组织架构与培训企业或组织在实施会计准则时,应建立相应的组织架构和内部控制机制,明确责任和权限。

同时,应加强员工的培训和教育,使其熟悉并理解准则的要求和规定。

2. 财务信息的收集和处理按照会计准则的规定,企业或组织应采集、整理和处理与财务信息相关的数据。

在处理过程中,需要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一致性,避免错误和遗漏。

3. 报表编制与审计根据会计准则,企业或组织应编制财务报表,并根据规定的频率进行审计。

审计的目的是确保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合规性,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和错误。

我国会计准则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会计准则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2015年23期总第798期一、中国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现状会计制度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分析,广义是指在会计工作中要遵循的所有的规则、方法和程序。

而狭义的方面就是指仅仅适用于一种企业的或是一种组织的会计核算原则、政策和规定等,此外,还包括会计科目和报表等使用说明。

1.现行会计制度我国财政部在2000年12月颁布了《企业会计制度》,这项制度的实施,将制和行业的所有界限都打破,重新建立了一个全国性统一标准的会计核算制度。

与之前划分行业的会计制度不同,《企业会计制度》并没有划分行业,它的主要内容包括会计核算一般规定、会计科目及运用、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等。

2.现行会计准则(1)基本会计准则。

基本会计准则就是指《企业会计准则》在这项准则中一公分共10章66条,基本内容由总则部分、一般原则和会计要素准则,以及财务报告准则组成。

(2)具体会计准则。

具体会计准则是在基本会计准则颁布之后才开始制定的,分别在1995年4月、7月、9月批颁布了30个具体会计准则征稿要求。

我国财政部对于如何区分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当前并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我们采取同时存在制度和准则的原则,以会计准则为准,对于在会计准则中有相关规定的,都是以准则为主,对于那些没有会计准则规定的,按照会计制度来办理。

这样一来,就可以在完整的会计制度体系形成之后,慢慢的向会计准则开始过度。

3.中国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距我国的会计改革工作历程十余年,经过这么多年的不断努力,已经逐渐跟进了国际会计惯例的步伐,但是依旧存在一定的差距。

公司同时进行A、B 股的发型,可以看到在公司年度报告上的出的两个利润数字,发现需要调整的项目就有两百项之多。

如果针对涉及的会计准则的不同而分类的话,可以形成以下几点:坏账准备、待摊费用、递延资产和无形资产摊销、费用确认、收入确认,以及税项调整、资产重估等。

此外,有一些是由于制度造成的差异,比如说职工福利基金,还有一些在境外的审计师,他们所要遵循的会计准则跟国内不同,所以执行的标准也存在差异。

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实施

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实施

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实施会计准则作为规范会计行为的准则体系,在企业的财务管理中起到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以及其对企业和整个经济体系的影响。

一、会计准则制定的背景和意义会计准则的制定是为了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提高市场透明度,维护金融秩序,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

会计准则可以规范企业财务信息的披露和处理,使业务活动的效益和真实性得以确保,为投资者提供准确、可比较的财务信息。

二、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会计准则的制定由专业机构负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制定机构可能各不相同。

例如,在中国,会计准则的制定由中国会计标准委员会(ASBJ)负责。

制定机构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合理的独立性,旨在为会计师和企业提供有力的规范。

三、会计准则制定的程序会计准则的制定程序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研究和调研阶段:制定机构对相关领域进行研究和调研,了解当前业务环境和国际会计准则的发展趋势。

2. 资讯公告阶段:制定机构发布草案,并公开征求意见,接收从业人员、企业和投资者的反馈意见和建议。

3. 研究草案阶段:根据意见和建议,制定机构进一步研究草案,进行修改和完善。

4. 公布正式准则阶段:制定机构最终公布正式的会计准则,为企业提供操作指南和规范。

四、会计准则的实施过程会计准则的实施过程也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

1. 培训与培养:会计准则的实施需要有相关人员的支持和理解。

培训和培养会计人员,使其熟悉和掌握新的准则要求,是推动实施的重要一步。

2. 系统建设:企业需要对财务管理系统进行调整和建设,以适应新的会计准则要求。

这涉及到数据收集、报表编制、内部控制等方面的调整。

3. 内部审核与修正:为了有效实施会计准则,企业需要建立内部审核机制,及时发现和修正符合准则要求的问题。

4. 监管与执法:会计准则的实施需要有强有力的监管和执法机构的支持,对不遵守准则要求的企业给予相应的处罚力度。

五、会计准则对企业的影响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实施对企业有着重要影响。

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的比较

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的比较

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的比较中国企业会计准则(Chinese Accounting Standards for Business Enterprises,简称“企业会计准则”)是指中国国家财政部颁布和实施的,适用于中国企业的会计准则体系。

国际会计准则(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eporting Standards,简称“国际会计准则”)是由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简称“IASB”)主导制定的,适用于全球范围内的企业的会计准则体系。

下面将从多个角度对两者进行比较。

1.可比性: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在原则和框架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如持续经营、真实和公允、成本计价等。

这使得中国企业发布的财务报表与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编制的财务报表在很大程度上是可比的。

2.准则制定机构:企业会计准则由中国国家财政部负责制定和修订,而国际会计准则由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负责。

企业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国家法律、经济政策等因素的影响,而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更加独立和全球化。

3.执行力度:中国政府对企业会计准则的执行力度强大,企业在编制财务报表时必须遵守企业会计准则。

国际会计准则的执行力度较弱,各国在采纳和执行国际会计准则上存在一定的灵活性。

4.发展阶段:企业会计准则的制定始于20世纪80年代,经历了多次修订和完善。

国际会计准则的发展要早于企业会计准则,早在20世纪70年代,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就成立了。

国际会计准则发展较为成熟,已经有许多国家完全采纳了国际会计准则。

5.报表要求:企业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在对财务报表要求上存在一些区别。

企业会计准则要求企业编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等基础报表,而国际会计准则还要求编制者提供综合损益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等更加详细的报表。

6.信息披露:企业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在信息披露要求上也存在一些不同。

我国会计准则历史变迁综述

我国会计准则历史变迁综述

我国会计准则历史变迁综述摘要: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转型的过渡时期,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建设仍处在不断完善的变迁过程中,为提高我国会计准则的质量,使之更好地适应并促进经济的发展,加强对会计准则的理论研究很有必要。

本文在总结建国以来会计准则变化的基础上,结合会计准则的变迁轨迹,对我国会计准则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建设进行展望,并且指出新会计准则变化如何反映企业管理要求,使企业管理更适应准则变化。

关键词:会计准则变迁企业管理我国会计准则的变革历程笔者认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不能单从我国自身的经济发展来认识会计准则的变迁,要综合考虑影响会计准则变迁的因素来划分整个会计准则的变迁过程:(一)建立集中统一的会计准则(1949年-1979年)1949年新中国成立,我国确立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模式。

这一时期,由于产权的高度集中,企业不是独立的经济核算主体,其主要任务是完成国家下达的产值指标,管好公有财产,不存在利润计算的问题,出现了产值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

因此会计理念取向上表现为一种简单的资产负债观:只注重财产的保值增值和期末结余情况,而不关心收益的确定。

所以国家需要直接管理全国会计事务,统一会计制度的制订,更好地适应统一财政经济体制的需要。

1958年国家先后颁布了《关于改革企业会计制度办法的通知》,《会计十条》及《企业会计工作改革纲要》,这一时期会计准则要求彻底放权,将会计核算的规范彻底打破,目的在于使会计制度符合领导和群众的知识水平,因此,这次改革实际上是一种倒退。

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会计准则变迁,总的来说是围绕服务于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的。

(二)局部借鉴国际惯例阶段(1979年-1992年)这一阶段,首先恢复了十年动乱期间遭受严重破坏的会计制度,其次由于我国当时的国有企业会计制度等规定难于适应和满足外资、合资等企业进行会计核算的要求,所以在1979年-1986年我国财政部制订了一系列适应外资企业发展的会计制度,包括《国营工业企业会计制度》、《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等对外资经营企业会计工作中带有共性的原则、方法和程序进行了规范,突出了会计核算的实质性内容,适用于我国境内设立的各个行业所有外资经营企业。

我国新会计准则的内容

我国新会计准则的内容

四、后续计量
企业应当按照以下原则对金融资产进行后续计量: 1.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应当按照公允
价值计量,且不扣除将来处置该金融资产时可能发生的交易费用。 2.持有至到期投资,应当采用实际利率法,按摊余成本计量。 3.贷款和应收款项,应当采用实际利率法,按摊余成本计量。 4.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且不扣除将来处置该 金融资产时可能发生的交易费用
4、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修订)
拟修订的主要内容包括:外币“固定换固定”的配股权等 归类为权益工具;

金融工具:金融工具是指在金融市场中可交易的金融 资产。用来证明融资双方权利义务的条约。金融工具又 称交易工具。 企业应当根据所发行金融工具的合同条款 及其所反映的经济实质而非仅以法律形式,结合金融资 产、金融负债和权益工具的定义,在初始确认时将该金 融工具或其组成部分分类为金融资产、金融负债或权益 工具。
2、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2014修订) (1)、重新规定了母公司的合并范围,如果母公司是 投资性主体,且不存在为其投资活动提供相关服务的 子公司,则不应当编制合并财务报表,该母公司以公
允价值计量其对所有子公司的投资,且公允价值变动 计入当期损益。 (2)、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应当以控制为基予以 确定,并对“控制”概念重新加以界定,是指投资 方拥有对被投资方的权力,通过参与被投资方的相 关活动而享有可变回报,并且有能力运用对被投资 方的权力影响其回报金额。
(5)并规定首次采用本准则的企业应当根据本准 则的规定对被投资方进行重新评估,确定其是否应 纳入合并财务报表范围。因首次采用本准则导致 合并范围发生变化的,应当进行追溯调整,追溯 调整不切实可行的除外。比较期间已丧失控制权 的原子公司,不再追溯调整。

中国会计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会计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会计文化的发展历程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中国会计文化也经历了漫长而丰富的发展历程。

下面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中国会计文化的发展历程,并分析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一、中国会计文化的起源和初步形成阶段(1949年-1978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会计文化的发展受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影响。

在这一时期,政府对国家经济的控制日益加强,会计制度主要以满足国家计划需要为导向。

会计工作主要集中在国有企业和政府部门,会计制度以财政会计为主导,重点关注国家财务收支的管理和核算。

二、中国会计文化的改革与开放阶段(1978年-2000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会计文化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中国开始引进国际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体系,逐步与国际接轨。

1985年,中国颁布了第一套《企业会计准则》,标志着中国会计规范化的开始。

此后,中国相继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的修订版,并逐步完善了财务报告制度。

与此同时,中国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1980年,中国恢复了会计师事务所的设立,开启了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历程。

会计师事务所的出现,为企业提供了专业的会计审计服务,进一步推动了中国会计文化的发展。

三、中国会计文化的国际化进程(2000年至今)进入21世纪,中国会计文化逐渐走向国际化。

中国会计准则逐步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实现了国际会计准则体系与中国会计准则的对接。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成为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者之一。

随着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增加,中国会计文化也面临着更加复杂的挑战。

国际会计准则的应用和国际财务报告的编制要求,对中国企业的财务管理和会计信息披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国企业需要积极应对国际会计准则的改革,提升会计信息质量,增强国际竞争力。

与此同时,中国会计人才的培养也成为中国会计文化发展的重要环节。

中国各级教育机构和会计专业协会积极开展会计人才培养工作,推动会计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通过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的改革,培养出更多具备国际视野和专业素养的会计人才。

2号会计准则

2号会计准则

2号会计准则什么是2号会计准则?2号会计准则是中国的一项重要会计准则,也被称为《企业会计准则第二号——基本准则》。

该准则由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制定,并于2006年1月1日起实施。

2号会计准则对企业的财务报告编制和披露提供了规范和指导。

2号会计准则的目的和适用范围2号会计准则的主要目的是确保企业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可比性,以提高信息透明度,并为用户做出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该准则适用于在中国境内注册并依法设立的所有企业,包括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合伙企业等。

2号会计准则的基本原则公允性原则公允性原则要求企业将交易和事项按其公允价值进行确认和计量。

公允价值是指在市场上可以进行交易而形成的价格。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要求企业应根据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确认和计量,而不仅仅依据法律形式。

持续经营原则持续经营原则认为企业将会持续经营下去,即企业不会很快停业或破产。

根据这一原则,企业应按照持续经营的前提编制和披露财务报告。

会计期间原则会计期间原则要求企业将其经济活动划分为特定的会计期间,通常为一年。

企业应在每个会计期间结束时编制财务报告。

会计主体原则会计主体原则要求将每个独立的经济实体视为一个会计主体,并单独记录和报告其财务事项。

2号会计准则的财务报告要素2号会计准则规定了财务报告的基本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和费用等。

以下是对这些要素的详细解释:资产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控制并预期能够产生未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资产可以是有形的,如现金、设备和房地产,也可以是无形的,如专利和商誉。

负债负债是指企业对外部经济利益的现时义务。

负债可以是应付款项、未偿还贷款和拖欠的工资等。

所有者权益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剩余资产,即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权益。

它包括股东权益和留存收益。

收入收入是指企业在正常经营活动中获得的经济利益的流入,如销售商品和提供服务所获得的款项。

费用费用是指企业为获取收入或其他经济利益而发生的资源支出,如购买原材料、支付员工工资等。

会计法最新与会计法最新实施细则

会计法最新与会计法最新实施细则

会计法最新与会计法最新实施细则一、背景介绍会计法是我国的一部重要经济法律,它对企业和其他组织的会计活动进行了规范和监督。

我国的第一部会计法颁布于1985年,自此以后,会计法经历了多次修订和完善,以适应我国经济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会计法的最新修订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体制的深化,我国的会计法也需要不断完善和更新。

最新修订于2024年完成,对原有的会计法进行了一系列的修改和增补,以适应经济新常态下的需要。

1.加强会计监管新修订的会计法更加强调了会计监管的重要性。

其中,针对公司财务造假行为,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进一步加大,提高了违法成本。

同时,会计监管机构的职责也得到进一步明确,为更有效地监督会计活动提供了法律依据。

2.加强信息披露会计法的最新修订还加强了企业信息披露的要求。

企业应当按照相关规定及时、真实、全面地披露本期和合并报表中的财务数据、会计信息和其他与投资者权益相关的信息。

这样做可以增加企业透明度,提高信息披露质量,更好地保护投资者权益。

3.强调依法合规新修订的会计法强调了会计活动要依法合规进行的原则。

会计人员要遵守职业道德规范,按照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进行工作。

会计机构和从业人员还要接受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确保会计工作的规范和合法性。

4.推动国际化发展会计法的最新修订还推动了国际化的发展。

修订后的会计法更加接轨国际标准,对国际会计准则的应用也进行了规定。

这对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提高国际金融信誉度具有重要意义。

三、会计法实施细则会计法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需要进一步制定实施细则,进一步明确具体的操作规范和要求。

目前,会计法实施的最新细则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1.会计准则和准则解释的制定会计准则是会计法的具体实施指南,是会计工作进行的依据。

会计准则和准则解释的制定工作是实施细则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规定会计准则的适用范围、核算方法和报告要求等。

2.会计信息披露规范会计信息披露是贯彻会计法的重要环节,实施细则需要对企业的信息披露进行具体规范。

会计准则制定及实施问题与对策

会计准则制定及实施问题与对策

会计准则制定及实施问题与对策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种商业活动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特点,会计准则更是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

在制定和执行会计准则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各种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会计准则制定及实施问题的角度,探讨其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一、会计准则制定问题及对策1.1 意识和理念的不统一对于会计准则的制定,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的学术派别、不同的业务领域,往往有着不同的意识和理念。

这样容易导致会计准则的制定难以达成共识,影响其实施效果。

因此,需要加强相互交流,加强理论研究,实现国际化的专业合作与沟通。

1.2 技术实现的不足随着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会计信息系统的实现和应用,以及重要财务数据的提取和分析,需要会计准则进行科学先进的技术支持和指导。

因此,需要加强技术研究和实践应用,不断提升计算机、智能算法的技术水平。

1.3 法律法规落实不到位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实施需要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具有合法性和权威性。

如果法律政策落实不到位,会计准则制定和实施就会受到挑战。

因此,国家需要制订更加严谨的法律法规,明确法规适用范围和责任主体,保障相关法规的有效落实。

二、会计准则实施问题及对策2.1会计准则教育培训不足会计准则的实施需要广泛的基础知识和实践经验,而教育培训的投入和指导也是保障实施效果的重要条件之一。

因此,需要加强有关部门的组织和计划,加大投入力度,提高教育培训的质量和教学效果。

2.2主管部门监督不力会计准则的实施需要主管部门的监督和指导,对违规行为的追查和整治,对表现优异的单位和个人的奖励和表彰。

同时,实施监管也需要根据实践情况不断完善和调整。

因此,需要加强主管部门的工作质量和数量,提高监管的覆盖面和深度。

2.3网络安全风险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会计准则实施所使用的计算机和网络也增加了安全风险。

黑客攻击、数据泄露、计算机病毒等问题对会计准则实施构成了不可忽视的危险。

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分析

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分析

财经纵横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分析王 珺 安徽财经大学摘要:会计准则是会计人员从事会计工作的规则和行为指南,按使用单位的经营性质可以划分为营利组织的会计准则和非营利组织的会计准则两种,其目的在于使会计处理能够科学、公允、合理的比较不同会计主体之间的会计结果。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会计准则日益国际化并在国际上获得高度赞誉。

本文将简要回顾我国会计准则发展历程,分析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原因、策略,并就目前存在的阻碍提出建议。

关键词: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策略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21-0151-02一、我国会计准则发展历程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我国处于经济转型阶段,这一时期,我国正式颁布了《中外合营企业会计制度》并提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准则(草案)提纲》,促进我国经济顺利转型。

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致力于发展市场经济,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下,财政部正式发布《企业会计准则》,明确了会计对象、财务报告要素以及借贷记账法,在之后的十年中,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不断发展和完善,会计理念也从关注企业经营成果转为关注企业营运效率、发展能力及风控能力等内容。

2005年,我国颁布《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逐步建立了中国会计准则新体系,同年,我国财政部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签署的联合声明中,正式宣布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已有实质性的发展。

此后,我国会计准则体系逐步规范,如2006年发布38项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逐渐在亚洲国家及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中位于前列,国际趋同下的准则体系也与中国市场经济更加契合。

2008年,财政部会计司分析了国内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信息及有效执行会计准则情况,证实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已在上市公司得到有效的实施。

同年,欧盟在第三次中欧财金对话会议上决定与中国实现会计准则等效的基础上,发布接受中国会计准则的正式报告。

中国会计准则的优势和劣势

中国会计准则的优势和劣势

中国会计准则的优势和劣势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中国会计准则的优势和劣势会计准则是规范会计业务的基本准则和标准,对于企业的财务报告和财务信息披露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国会计准则作为我国实施的会计准则体系,具有许多优势和劣势。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来分析中国会计准则的优势和劣势。

优势:1. 国际接轨:中国会计准则在不断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与国际准则框架保持一致,这有利于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吸引外国投资者。

2. 规范性强:中国会计准则对企业财务报告的编制、披露和审计提出了具体规定,有利于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公正性和可比性。

3. 增强透明度:中国会计准则要求企业对关键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进行披露,增强了企业的透明度,提高了财务报告的可信度。

4. 保护投资者利益:中国会计准则通过增加披露要求,提高了投资者对企业的了解程度,保护了投资者的利益。

5. 提高企业治理水平:中国会计准则规定了企业财务报告的编制和审计程序,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治理水平,加强内部控制。

6. 创造公平竞争环境:中国会计准则对企业的财务报告要求公正、公平、真实,有利于维护市场秩序,创造公平竞争环境。

3. 不尽完善:中国会计准则仍存在一些不完善之处,如对于新兴行业和新兴业态的规范程度不够,需要不断完善和更新。

4. 缺乏灵活性:中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和修改过程较为严格,缺乏灵活性,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变化和企业需求。

5. 执行不力:中国会计准则在执行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如一些企业可能存在违规操作、造假行为,导致财务信息不真实。

中国会计准则作为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基础框架,具有一定的优势和劣势。

在不断与国际接轨的还需不断完善和提高,适应市场变化和企业需求,确保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推动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第二篇示例:中国会计准则的优势和劣势中国会计准则是指在我国会计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制订并实施的用于规范会计核算和报告的规范性文件。

中国会计准则的构成体系

中国会计准则的构成体系

中国会计准则的构成体系中国会计准则是指在中国境内适用的会计规范和准则。

它是为了规范企业会计核算和财务报告而制定的,以确保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可比性和透明度。

中国会计准则的构成体系包括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和解释。

一、基本准则基本准则是中国会计准则体系的核心,它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 真实性和公允性:会计信息应真实、客观地反映企业的经济活动和财务状况,不得故意隐瞒或夸大实际情况。

同时,会计信息应公允地反映企业的价值和利益分配。

2. 连续性:会计信息应按照一贯的会计政策和方法进行编制,以确保不同期间的财务信息可比。

3. 会计主体:会计信息应以企业为核算对象,与企业的所有者、债权人等相关方进行区分。

二、具体准则具体准则是对基本准则的具体细化和规范,包括以下方面:1. 资产:规定了如何确认和计量资产,包括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金融资产等。

2. 负债:规定了如何确认和计量负债,包括应付款项、长期负债等。

3. 所有者权益:规定了如何计量所有者权益,包括股本、利润分配等。

4. 收入:规定了如何确认和计量收入,包括销售收入、租赁收入等。

5. 费用:规定了如何确认和计量费用,包括人工费用、材料费用等。

6. 成本:规定了如何计量和分摊成本,包括原材料成本、生产成本等。

7. 利润:规定了如何计算和确认利润,包括营业利润、净利润等。

8. 现金流量:规定了如何编制和披露现金流量表,包括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等。

三、解释解释是对具体准则的解释和说明,以解决具体会计处理问题。

解释通常由会计准则解释委员会发布,并具有法律效力。

解释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和一致性,促进会计实务的规范发展。

中国会计准则的构成体系是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基本准则为会计核算和财务报告提供了总体的指导原则,具体准则则对各个会计要素进行了具体的规定,解释则为实际操作提供了明确的指引。

这一体系的建立和实施,使得中国企业的会计核算更加规范和透明,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和可靠性。

1 中国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

1 中国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

中国会计制度改革的五次浪潮 (5)
1.4 第四次浪潮:制订和颁布具体会计准则
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1997); 收入、投资、现金流量表、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债务 重组、建造合同、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 更正(1998); 非货币性交易(1999); 或有事项(2000); 借款费用、无形资产、租赁、固定资产、存货、中期财 务报告(2001)
2.4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基本框架
以基本准则为指导原则,以存货、固定资产等一般 业务准则为主线,兼顾石油、天然气、生物资产等 特殊行业中的特定业务准则,按照现金流量表、合 并财务报表等报告准则进行列报,涵盖了企业绝大 部分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和相关信息披露,形成适 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程的、能够独立实 施和执行的、与国际会计标准趋同的我国企业会计 准则体系。
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主要变化 ➢ 确立了会计目标 ➢ 明确了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 ➢ 引入公允价值 ➢ 取消了后进先出法 ➢ 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不得转回 ➢ 调整了债务重组的处理 ➢ 研究费用费用化,开发费用符合条件的资本化 ➢ 企业合并会计处理发生了变化 ➢ 对金融工具的会计确认与计量进行了规定
中国会计制度改革与 会计准则建设
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袁建国 教授、博士
A 中国会计制度改革的五次浪 潮(1)
1.1 第一次浪潮:制订中外合资企业会计制度
83年 财 政部 印 发 《 中 外合 资 经营 企 业会 计 制度 (试行草案)》
▪ 规定了若干条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 ▪ 确定了会计要素 ▪ 采用了“资产=负债+资本”的会计方程式 ▪ 采用制造成本法 ▪ 经批准可采用加速折旧法 ▪ 明确了收入确认的一般原则 ▪ 增设了财务状况变动表
所有者权益是指所有者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其金 额为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新)

会计准则的制定和执行

会计准则的制定和执行

会计准则的制定和执行会计准则是财务会计报告的准备和呈现的基础,它对于企业的财务报表透明度和准确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会计准则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以及其对金融市场和企业的影响。

一、会计准则的制定会计准则的制定是一个系统化和综合性的过程。

下面将介绍其中的几个关键步骤:1. 研究和分析国际会计准则:在制定会计准则之前,相关机构和专家团队首先需要研究并分析已有的国际会计准则,了解其适用性和局限性。

2. 调研和听取意见:该过程中,相关机构会与各方面的利益相关者进行广泛的交流和讨论,以收集来自不同角度的意见和建议,确保会计准则的制定能够兼顾各方的需求。

3. 制定工作组的成立:为确保制定过程的专业性和公正性,相关机构需要成立专门的工作组,由会计专家、审计师和监管机构的代表等组成。

4. 草案和征求意见:制定工作组将根据前期研究和调研的结果,起草会计准则的初步版本,并向公众征求意见。

这一步骤非常关键,能够确保准则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5. 最终的公告和实施:根据公众的反馈意见,制定工作组将会计准则进行合理的修改和完善,并最终发布正式的准则。

准则的实施日期通常有一定的过渡时间,以便企业能够做好准备。

二、会计准则的执行会计准则的执行是指企业按照准则要求进行财务报表的编制和呈现。

以下几个方面是保证准则执行的关键:1. 财务报表编制:企业需要按照会计准则制定的要求,准确地编制财务报表。

这包括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设置、会计估计的合理性、会计核算的准确性等。

2. 内部控制:为了保证准则的执行,企业需要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包括财务报表的审核流程、审计制度的建立等,以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合规性。

3. 外部审计:会计准则的执行需要得到独立审计师的验证和确认。

外部审计师将对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审核,以判断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和合规性。

4. 监管机构的监督:监管机构在会计准则执行过程中起着监督和指导的作用。

他们会定期检查企业的会计准则执行情况,并对不符合要求的企业进行处罚或纠正措施。

中国会计准则和新加坡会计准则-定义说明解析

中国会计准则和新加坡会计准则-定义说明解析

中国会计准则和新加坡会计准则-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会计准则在各国的经济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为企业提供了一种规范和标准,以便更好地说明和记录财务信息。

中国会计准则和新加坡会计准则是两个亚洲国家的会计准则,它们在各自的国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会计准则是中国国家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和发布的一套规范。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国际认可的需求增加,中国会计准则在过去几十年中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这些准则不仅对中国企业的会计提供了明确的规定,同时也为国际上对中国企业的财务信息提供了准确和可比较的依据。

新加坡会计准则则是新加坡会计标准理事会制定和发布的一套规范,旨在确保新加坡企业的财务报告准确和透明。

新加坡作为一个全球金融中心,其会计准则的质量和适用性非常重要,并且需要与国际会计准则保持一致,以便更好地促进国际商业交流和投资。

本文将对中国会计准则和新加坡会计准则进行深入研究和比较。

在比较过程中,我们将探讨这两套准则的相似之处和差异之处,并分析它们在财务报告中的影响和应用。

此外,我们还将探讨中国和新加坡会计准则面临的挑战和各自的应对策略。

通过本文的撰写,我们希望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了解中国会计准则和新加坡会计准则的机会,并进一步认识到不同会计准则对企业和国家的重要性。

最后,我们将总结主要发现,并提出相应的影响和建议,以推动中国和新加坡在会计准则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编写如下: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首先,将对中国会计准则进行介绍,包括其背景和发展、主要内容以及影响和应用。

然后,将对新加坡会计准则进行介绍,包括其背景和发展、主要内容以及影响和应用。

最后,将对中国会计准则和新加坡会计准则进行比较与对比,包括相似之处、差异之处以及对影响和挑战的讨论。

通过对这三个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和新加坡的会计准则制度。

同时,比较和对比这两个国家的会计准则也能揭示出它们在会计准则制定和实施方面的不同之处。

企业会计准则的发展史

企业会计准则的发展史

企业会计准则的发展史我国会计改革与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我国的经济体制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进而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

会计工作,作为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

随着政治的变化,会计也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革命。

一、我国的会计改革我国历次的会计改革在很大程序上表现为会计核算制度的改革。

建国以来,我国会计制度的建立与发展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第一阶段:1949-1979年,建立各行业统一的会计制度新中国成立之前,各行业、各企业的会计制度都不统一,既没有全国性的会计准则来规范各行业的会计工作,又没有各行业的统一会计制度规范系统内各单位的会计工作。

如何设计出适应社会主义会计工作的会计制度,成为当时主管全国会计工作的财政部会计制度司所面临的新课题。

建国初的三年,主要解决会计制度不统一的问题。

1950年,财政部为了适应新建的各级人民政府与各个行政、事业单位管理预算基金的需要,制定与发布了《各级人民政府暂行总预算会计制度》与《各级人民政府暂行单位预算会计制度》。

1950年3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财务政经济委员会规定,中央各主管部门要分别制定所属企业的统一会计制度,从而结束了会计制度上的无政府状态。

1951年与1952年,中央财政部曾连续两次召开全国性的企业财务管理与会计会议,制订了国营工业企业、建筑企业、建设单位与国营农场等单位的一套完整的统一的财务会计制度,为我国计划经济管理创造了有利条件。

接着在“一五”时期,对已建立的会计制度进行修订与完善,中央各主管部门分别制定了适合本部门生产经营特点的成本核算制度。

1958年至1959年,会计工作受大破大批“烦琐哲学”思想的影响,一些人提出会计制度越简化越好的错误主张,实行所谓“以表代账”,甚至搞“无账会计”,会计制度设计工作受到严重破坏。

例如,有的主管部门把20多个财会制度简并为一个制度。

许多企业单位会计机构被撤消或合并,大批会计人员下放劳动或调离工作岗位,破坏了会计工作的正常秩序。

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比较

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比较

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比较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交流和合作变得越来越频繁。

在这个背景下,会计准则的比较和统一性变得非常重要。

中国会计准则(中国GAAP)和国际会计准则(IFRS)是两种常用的会计准则体系,在比较这两种准则的差异之前,我们需要了解它们的背景和发展。

中国会计准则,也被称为《企业会计准则》(CAS),是由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的。

CAS是基于中国国情和经济环境制定的,旨在满足中国企业的会计和财务报告需求。

目前,CAS主要适用于中国大陆的企业,但香港和澳门也有类似的会计准则。

国际会计准则(IFRS)是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的全球会计准则体系。

IFRS 的目标是提高全球财务报告的可比性和透明度。

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采用了IFRS作为其会计准则,这有助于国际商业的发展和相互理解。

在比较中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在财务报告要求上存在一些差异。

中国会计准则要求企业报告净利润、资产和负债等信息,但与国际会计准则相比,它对于财务报告的披露要求较为详细。

例如,在一些特定情况下,中国会计准则要求企业披露衍生工具和金融工具的详细信息,而国际会计准则只需要企业披露一般性的信息。

其次,在会计处理和计量方法上,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也存在一些差异。

中国会计准则更加注重保守性原则,要求企业对可能发生损失的事项进行提前预计和计提。

相比之下,国际会计准则更加注重公允价值和市场化的原则,强调企业应根据市场价格和交易情况来计量和披露相关信息。

此外,中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在商业合并和收购方面也存在差异。

根据中国会计准则,企业在进行商业合并或收购时,需要按照购买方账面价值法进行会计处理。

但国际会计准则要求企业根据商誉的公允价值进行会计处理,并在后续的财务报告中对商誉进行评估和摊销。

最后,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中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并非孤立存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会计研究》1997.6中国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实施●张佑才 近年来,国际经济合作和交流出现了新的格局。

国际资金流动更加迅速,资金市场工具多样化,对外贸易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不断增加,并有效地推动了各国经济的发展。

更为重要的是,人们在实践中认识到,对外经济合作和交流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小事情,而是关系到能否发挥各国经济技术人文优势、推动技术进步、合理配置资源、最终造福于人类社会的大事情。

对外开放,才能不断增进人类福利,互不往来,不利于社会发展和进步。

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我们不断推进对外开放事业,在吸收和利用外资、发展对外贸易、开展经济技术文化交流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同时,围绕对外开放,我们不断完善和优化投资环境,推动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培训人才,完善涉外经济法律法规。

中国市场在当今世界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与世界其他新兴市场一起,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

中国经济的发展得益于对外开放,中国经济的对外开放也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会计行业既是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对外开放的基础和条件。

中国改革开放成就是与会计行业积极推进对外开放分不开的。

当然,会计行业对外开放,也与其他行业的对外开放一样,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它将随着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及行业本身的内在规律逐步创新和完善。

今天,在世界经济进一步融合的大背景下,在人类即将迈进21世纪门槛的前夕,总结和研究中国会计市场开放的成就和经验,探讨和展望中国会计市场的开放和发展问题,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在探讨中国会计市场开放和发展这一话题时,显然绕不开会计准则问题。

本文就中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实施及其中涉及到的一些问题提出来与大家一起讨论,以便于各国会计界、金融界、企业界等各方面人士更好地认识、理解中国的会计政策和主张。

中国会计准则的发展和成就会计信息作为反映经济运行状况和经营成果、考核管理责任、服务于科学决策的重要信息资源,在经济管理和经济决策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在不同的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下,会计信息需求的内容、结构和方式是存在很大区别的,对经济运行的反映重点也是不一样的。

随着中国经济的改革和开放,有必要对服务于计划经济体制的会计模式进行改革,建立起适应新的经济体制的会计规范体系。

为此,我们对中国会计制度改革进行了系统研究和论证,将中国会计制度改革进程设定为三个阶段,即试点和探索阶段、模式转换阶段、体系完善阶阶。

到目前,前两个阶段的改革已经完成,基本上建立起了与国际会计惯例相衔接的、适应当前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状况的会计规范体系。

目前我们正着手第三阶段的改革,即根据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新情况和新形势,通过建立会计准则体系,对新的会计规范体系进行补充和完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会计工作一直处于率先改革的地位。

我们一方面针对国有企业改革1的各项新举措,相机对适用于国有企业的会计制度进行了个别改革和补充;另一方面,适应股份制试点和引进外资的需要,根据股份制试点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的运行机制和管理要求,分别于1985年和1992年上半年制定并实施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和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后来又将其中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扩展为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

以上试点和探索,为全面改革会计制度积累了经验,也培训了人才。

经过几年的研究和准备,我们于1992年底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以及据以制定的十多个行业的会计制度,并于1993年全面实施,基本实现了计划经济会计模式向市场经济会计模式的转换,在与国际会计惯例的协调方面也取得了重大进展,具体表现在:第一,在考虑会计信息服务于宏观经济决策需要的同时,充分肯定了投资者、债权人以及社会公众对会计信息的要求;第二,明确了会计信息质量标准,提出了包括客观性、相关性、可比性、谨慎性等在内的会计信息质量指标体系;第三,确立了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的会计要素体系。

通过以上改革,各行业、各部门、各种经济成份之间的会计信息口径大体上得到了协调,会计信息质量得到了很大提高,主要会计原则、会计方法和会计程序等与国际会计惯例基本衔接,推动了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促进了公平竞争,为国内外投资者有效地作出投资和信贷决策、客观评价企业的风险和机会创造了条件,增强了投资者的信心。

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会计信息作为服务于特定经济体制和经济环境的有效机制,必须不断进行补充和完善,并建立起与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进程相适应的会计信息质量完善机制。

为此,我们在新的会计制度实施以后,立即着手进行第三阶段的改革,即建立起与国际会计惯例相协调、适应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程的会计准则体系。

自1993年年初以来,这项工作进展顺利并取得了预想成果,从1994年开始陆续完成并发布了近30个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

这些征求意见稿正在最后定稿阶段,即将发布并在部分企业试行,然后逐步推开,可望在“九五计划”时期全面实施。

制定和实施中国会计准则的主要做法为了顺利推进中国会计准则事业,我们在制定和实施会计准则的方法上进行了一些探索。

我想就这方面的情况作些说明,希望有助于国际会计界的同行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的会计政策,对处于经济体制转换中的其他国家也许有一些参考价值。

第一,在会计准则的制定主体上,处理好政府与民间的关系。

我们注意到,世界上有许多国家都是由民间组织制定会计准则,即所谓的公认会计原则。

但在我国,制定会计准则的职责则是由作为政府部门的财政部负责的。

我们认为,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市场经济发展时间不长,由政府部门来组织推动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实施,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当然,由于会计准则涉及到许多技术性问题,会计信息涉及到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同的会计信息使用者有不同的会计信息需求,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更是不同经济利益的协调,所以在制定会计准则过程中应当吸收各方面力量参与。

为此,我们在设计会计准则制定程序时,将向社会公众征求意见作为会计准则制定程序中的必经环节;为体现社会各方面的意见,我们建立了国内国外咨询专家组;召开国际研讨会专门就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听取国内外专家和社会各方面的意见。

实践证明,目前这样一种以政府部门为主体、社会各方面广泛参与的会计准则制定形式是有效的。

第二,在改革进程上,处理好渐进改革与模式转换的关系。

改革会计制度、建立会计准则, 2实际上是会计模式的转换,涉及到会计目标、会计要素、会计报表以及计量基础等诸多方面。

国内外许多同行也早就建议尽快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会计准则体系。

然而,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行业之间、地区之间、不同经济成份之间,发展很不平衡;更为重要的是,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转换本身就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市场体系的建立也是一个相对长期的事业,因此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全面转换会计模式是不现实的,即使是在转换会计模式时也不能指望全面采用发达国家的全部会计原则、方法和程序。

所以,处理好渐进改革与模式转换之间的关系尤其重要。

我们的做法是,通过在不同所有制、不同组织形式、不同经营方式的企业进行试点,特别是先在外商投资企业、股份制试点企业这样一些新经济成份实行新的会计模式,积累经验,然后相机推进会计模式的转换。

第三,在国际协调上,处理好国际会计协调与中国国情的关系。

世界许多国家在制定会计准则方面已经有很长一段历史,取得了积极成果,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而且,为服务于国际经济技术资金流动,也要求搞好国际会计协调。

所以我们在制定会计准则的过程中,十分注意借鉴发达国家以及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经验,研究其他国家的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注意吸收其他国家和国际会计准则中适用于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情形的理论、原则、程序和方法。

同时,我们也认识到,会计信息是服务于特定社会经济环境的,它受到法律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发育程度、会计队伍状况等许多因素的制约。

所以,在制定会计准则时,我们也考虑了中国现实经济环境及其对会计信息的特殊规定性。

我们对国际会计协调的主张各国会计界在国际会计协调方面的努力已有很长一段历史。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国际金融市场、跨国公司和境外筹资规模的扩大,对国际会计协调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

各国会计准则之间存在的差异,给国际资金融通、资源的合理流动和配置造成了很大障碍。

我们在这方面也是深有体会的。

为顺利推进国际会计协调事业,使会计职业和会计信息更多、更好地造福于人类社会,使会计信息真正成为沟通世界经济的桥梁,我们有以下一些基本看法。

第一,我们十分赞赏并积极支持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以及联合国、世界银行、证监会国际组织、国际会计师联合会等国际组织在推进国际会计协调方面所作的努力,特别是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作为国际会计协调主要机构在这方面的有效工作,以及目前正在进行的会计准则核心项目。

第二,国际会计协调应当本着服务和促进国际金融市场和国际贸易发展这一目标,提高会计信息的可信性、有用性和可比性,平等协商,保证质量。

第三,区域会计协调应当成为国际会计协调的推动力量。

我们注意到,一些国家和地区在区域协调方面进行了积极尝试,还出现了双边的、多边的会计协调机制。

本着推进国际会计协调事业这一宗旨,我们支持区域的、双边的或多边的会计协调形式和途径,希望区域的、双边的、多边的会计协调为国际会计协调创造有利条件和积累经验。

第四,中国会计界将积极参与国际会计协调事业,并身体力行,在制定和实施中国会计准则的过程中,关注国际会计协调和各国会计准则的最新进展,将国际会计发展的最新成果吸收和体现到中国会计准则中。

本文系财政部副部长张佑才在迈向二十一世纪——中国经济改革与会计市场开放国际研讨会上的讲话。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