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物理第六章 力和运动单元备课
初中物理运动和力说课稿
初中物理运动和力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初中物理中的“运动和力”这一单元。
在这个单元中,我们将引导学生探索物体运动的规律以及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帮助他们建立起对物理世界的基本认识。
首先,我们来看看这个单元的教学目标。
我们希望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1. 理解并掌握速度、加速度等基本概念。
2. 学会使用公式和图像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
3. 了解力的基本概念,包括重力、摩擦力等。
4. 掌握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能够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5.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评价与反思四个方面进行详细说明。
教材分析:本单元位于初中物理教材的第二册,是学生接触物理学的基础内容之一。
它分为三个小节:运动的描述、运动的规律、力与运动。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建立起对运动和力的基本理解,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实验、讨论和多媒体教学等。
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感受物理规律,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播放与运动相关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运动和力的概念。
2. 讲授新知:详细讲解速度、加速度等概念,并通过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3. 实验操作:设计简单的实验,如使用打点计时器测量速度,让学生通过实验验证物理规律。
4.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讨论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
5. 巩固练习:通过习题和问题解决,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作业布置:布置适量的作业,包括理论题和实验题,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评价与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采用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形成性评价主要通过课堂观察、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来进行,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总结性评价则通过单元测试和作业完成情况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初中运动和力教案
教案:初中物理——运动和力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掌握牛顿第一定律。
2. 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拉力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力和运动的关系2. 拉力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力的概念,让学生思考力对物体的作用。
2. 提问: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二、讲解力和运动的关系(15分钟)1. 讲解力的作用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 讲解牛顿第一定律,让学生明白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三、实验探究拉力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20分钟)1. 布置实验:让学生用不同大小的力拉动小车,观察小车的运动速度。
2. 引导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包括拉力大小和小车运动速度。
3. 分析实验数据,让学生观察拉力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
四、总结和拓展(10分钟)1. 总结实验结果,让学生得出拉力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
2. 提问:还有什么因素会影响物体的运动速度?3. 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实例,如滑板车、自行车等,让学生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
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是否清晰,学生是否能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2. 学生是否能通过实验观察到拉力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
3. 学生是否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实例。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力和运动的关系,让学生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观察拉力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初中物理力和运动复习课教案《力和运动》范本
初中物理《力和运动》复习课教案范本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2)了解牛顿三定律及其应用;(3)理解重力、弹力、摩擦力的产生和作用;(4)掌握速度、加速度、位移等基本物理量的定义及计算方法;(5)学会运用力和运动的原理分析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复习课件、教材,梳理力和运动的相关知识;(2)利用实验器材,进行力和运动的相关实验,巩固理论知识;(3)开展小组讨论,交流力和运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实例;(4)运用力和运动的原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动手操作能力;(2)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3)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应用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复习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2. 复习牛顿三定律及其应用;3. 复习重力、弹力、摩擦力的产生和作用;4. 复习速度、加速度、位移等基本物理量的定义及计算方法;5. 分析力和运动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牛顿三定律;重力、弹力、摩擦力的产生和作用;速度、加速度、位移等基本物理量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2. 难点:牛顿第三定律的应用;力和运动在实际问题中的分析。
四、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整理力和运动的相关知识点,准备实验器材。
2. 课堂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3. 知识梳理:利用课件、教材,引导学生复习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牛顿三定律;重力、弹力、摩擦力的产生和作用;速度、加速度、位移等基本物理量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4. 实验巩固:安排力和运动的相关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巩固理论知识。
5.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交流力和运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6. 解决问题:运用力和运动的原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7.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梳理重点知识点。
初中物理教案:运动和力
初中物理教案:运动和力一、引言物理是一门研究物体运动和力的科学,而准备好教案则是一节成功的物理课程的关键。
本文将为初中物理教师提供一个完整的教案,旨在帮助他们设计并实施有趣且有效的运动和力课程。
二、背景知识1. 运动的定义运动是指物体位置随时间变化的过程。
常见的运动形式包括直线运动、曲线运动以及往复运动等。
2. 力的定义力是一种使物体发生变化状态(如速度、方向或形状)的因素。
常见力包括推力、拉力、重力等。
三、教学目标本节课我们将通过以下方法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了解不同类型的运动,并能将其与实际生活中相应的例子进行对应。
2. 理解不同类型的力,并能够解释它们对物体产生的作用。
3. 使用适当的图表和图示描述和表示所研究过程中遇到过得运动现象和力现象。
4. 发展观察、记录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5. 提高团队合作和沟通技巧。
四、教学内容与步骤本节课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导入与概念解释(10分钟)- 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见过哪些运动?”- 鼓励学生分享不同的例子,并帮助他们理解运动的定义和分类。
2. 运动类型介绍(15分钟)- 详细讲解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和往复运动的特点,引导学生举出实际生活中与这些运动类型相关联的例子。
3. 力的概念引入(15分钟)- 解释力是如何影响物体状态变化的,引导学生思考重力、推力和拉力等不同类型的力对物体所产生的作用。
- 呈现示意图和实际示范来加深学生对不同类型力作用效果的理解。
4. 实验探究(25分钟)- 将学生分组进行小组合作实验。
- 设计简单但有趣的实验,例如使用弹簧测量拉力及推车上方物体受到牵引后是否发生改变。
- 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和分析数据,同时鼓励他们就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解释。
5. 案例讨论与整理(20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实验结果,并让他们思考如何将其与所学的运动类型和力联系起来。
-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彼此观点,并形成综合结论。
- 教师进行辅导、补充物理原理背后的科学解释。
九年级物理运动与力的优秀教案范本
九年级物理运动与力的优秀教案范本1. 教案简介文件编号:PH-2021-001学科:物理年级:九年级课时数:1课时主题:运动与力2.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理解物体所受力与物体的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 掌握运动力学中的基本概念,如速度、加速度、力等;- 运用运动学和动力学的概念解释运动现象;- 能够解决与运动与力相关的简单问题。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与推理的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观察细致、懂得合作、进取求知的品质。
3. 教学重难点重点:- 运动力学中的基本概念与公式;- 运动与力之间的关系。
难点:- 运用概念解释与解决简单问题。
4. 教学准备- 智能黑板或投影仪;- PPT或教学课件;- 实验器材:一个小球、一根测力计。
5. 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经初步接触过运动与力的概念,对物理实验也有一定的了解。
然而,对于运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公式掌握程度不一,需要进行巩固和深化。
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操作能力逐渐提高,但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时还存在较大的困难。
6. 教学步骤与内容步骤一:导入与引出问题(10分钟)- 引入物体运动的概念和物体的运动状态;- 提出一个问题:“小明推动一个放在平滑桌上的球,球会怎样运动?为什么?请想一想。
”步骤二:实验观察与分析(15分钟)- 要求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每组一个小球和一个测力计;- 学生依次推动小球,并记录下小球的运动状态和测得的推力;- 学生观察并描述小球的运动,分析推力与小球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
步骤三:概念讲解(15分钟)- 利用智能黑板展示相关概念和公式,如速度、加速度、力等;- 解释推力与小球运动状态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运动力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公式;- 解答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帮助他们深入理解运动与力之间的关系。
步骤四:例题探究(15分钟)- 随机抽取一个例题,由学生自主或小组合作解答;- 学生展示解题思路和方法;- 教师点评,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解题的关键步骤。
第六章力和运动 单元集体备课记录
滕家学校单元集体备课记录
这些活动,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水平。
科学探究是落实三维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尤其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只有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进行体验才能实现。
本章的知识跟社会生活有密切的联系。
教学中要多举实例让学生分析,以加强物理与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联系,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把知识讲活。
教学措施:
1.通过实验探究、动画演示,得到结论再联系实际,巩固应用。
2. 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边实验边总结并应用启发性的综合性教学法
3. 通过生活体验和实验观察,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通过实验探究重力
大小与质量关系,分析实验数据,学习信息处理方法。
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4. 对摩擦力的定义采用透镜式教学模式“对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采用探究式教
学模式;对增大、减小摩擦力的方法采用猜想与反驳教学模式。
5. 初步认识科学对人类社会和生活的实际意义,培养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意识。
四:课时安排:
本章共分6节,新授课及练习用12课时,复习检测用4课时。
第一节力及其作用效果2课时
第二节弹力弹簧测力计2课时
第三节重力2课时
第四节摩擦力2课时
第五节牛顿第一定律惯性2课时
第六节二力平衡2课时
总结和复习2课时
单元测试和讲评2课时。
初三物理总复习第六单元力、力与运动ppt 人教版优质课件优质课件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F1 > F2 B. F1 = F2
F1 P F2
C. F1 < F2 D. 以上答案都有可能
10.有一种黑板,教师将一张挂图平展后,在上面
放上一个金属钮扣,挂图都能静止在黑板上,供学生 阅览。
(1) 请分析黑板为什么有这样的功能? (2)如图请分析放在黑板上金属钮扣的受力情况。 答案:
中,木块漂浮(水不溢出), 天平将
( A)
√ A.天平仍平衡
? B.天平不平衡,左边下沉
? C.天平不平Biblioteka ,右边下沉? D.无法判断天平是否平衡
7.一个物体重为50N,将它浸没在水中物体
所受合力为20N, 则物体所受浮力大小及它的
浮沉情况可能是
( D)
? A.20N,下沉
? B.50N,下沉
? C.30N,上浮
③物体漂浮条件: F浮=G物
(V排<V物)
(5)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 ①密度计: a)用途: 测液体的密度;
b)测量原理: F浮=G物 c)刻度特点: 上小下大; d)刻度值: 是比值,无单位。
②潜水艇: 它是靠改变自重达到浮沉的目的 的。
③气球和飞艇: 是靠空气的浮力升空的。
④ 轮船: a)使用原理: b)排水量: 是轮船排开水的总质量;
D.70N,下沉
二.指要拓展随笔:
1.对重力的理解:
(1)重力跟质量成正比, 但不能理解 成质量跟重力成正比;
(2)在生产实际中常用重力方向检查 墙壁是否竖直,如建筑工地上使用的重 锤线。
2.对惯性和惯性定律的理解: (1).惯 性 实 质 上 是 物 体 保 持 原 来 状态
“习惯性 ” 或 “惰性 ” ;它是物体反 抗运动状态改变的一种性质,不论物体处于什 么状这态种, 性质总是存在的 。
初中物理教案力与运动
初中物理教案力与运动初中物理教案:力与运动一、教学目标1. 理解力的概念,能正确描述力的作用;2. 掌握力的计算方法,能够解决与力相关的问题;3. 了解运动的基本概念,能够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4. 掌握匀速直线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的基本知识,能够应用相关公式解决运动问题。
二、教学重点1. 力的概念和作用;2. 力的计算方法;3. 运动的基本概念;4. 匀速直线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和公式。
三、教学准备1. 课件和多媒体设备;2. 实验器材:弹簧秤、小车、直尺等;3. 教学辅助材料:练习题、习题册等。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通过视频或图片展示力的作用场景,引导学生思考力是如何影响物体的运动状态的,并与日常生活中的场景相联系。
二、探究1. 引导学生做实验,使用弹簧秤测量不同物体的重力,让学生认识到力的大小和物体质量的关系。
2. 引导学生思考力的方向和作用方式,让学生用手推小车,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并总结出力的作用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有关。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胡萝卜在不同位置受到不同大小的力作用时的运动情况,引导学生理解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三、讲解1. 介绍力的概念,强调力是引起物体在力作用下产生运动或形变的原因。
2. 介绍力的计算方法,包括力的大小和方向的描述方法,强调力的单位是牛顿(N)。
3. 介绍运动的基本概念,包括位置、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定义,并讲解运动的图像表示方法。
4. 介绍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和相关公式,包括位移、速度和时间之间的关系。
5. 介绍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和相关公式,包括重力加速度、时间和下落距离之间的关系。
四、练习1. 给学生分发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力和运动相关的问题。
2. 带领学生进行课堂练习,解答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五、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摩擦力、弹力等其他种类的力的作用方式和效果。
2. 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扩展学生的思维。
六、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总结力与运动的关系,并总结力和运动相关的公式和方法。
初中物理力与运动教学教案
初中物理力与运动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 理解力的概念,区分接触力和非接触力;- 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第二定律和第三定律的基本概念;- 能够解决基础的力与运动问题;- 培养实验探究能力,提高科学思维。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教具(弹簧测力计、小车等)、实验材料;- 学生准备:学习笔记本、作业本、实验记录本。
三、教学过程第一节探究什么是力?1.导入:引导学生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来了解力的存在,引发对力的认识。
2.观察实验:利用弹簧测力计进行实验,让学生感受不同物体所受到的各种接触力,并记录下实验数据。
3.实验总结: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引导他们总结并归纳出“什么是力”的概念。
4.概念讲解:通过互动讲解的方式,向学生介绍力的概念,并区分接触力和非接触力。
第二节探究牛顿第一定律1.引入: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了解“惯性”的概念。
2.实验探究:设计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验证牛顿第一定律,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3.实验讨论与总结:学生分享实验结果,并引导他们从实验中归纳出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意义。
第三节牛顿第二定律与运动方程1.导入:通过运动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物体的加速度与所受力之间的关系。
2.概念讲解:向学生介绍牛顿第二定律的概念,以及与加速度、质量和力之间的关系。
3.运动方程推导:结合具体问题,向学生演示如何通过牛顿第二定律推导出运动方程。
4.练习:提供练习题目,让学生巩固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方程的应用。
第四节牛顿第三定律与平衡力1.导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观察,引导学生了解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2.实验演示:利用小车推拉实验等教具,让学生观察和感受相互作用力的特点,并记录实验结果。
3.讨论与总结:学生分享实验结果,引导他们从实验中归纳出牛顿第三定律及平衡力相关概念。
第五节深化与拓展1.实践应用:设计一个综合性实验项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个力与运动问题。
2.总结归纳:引导学生回顾课堂内容,总结并巩固所学的物理概念与定律。
初中物理课教案:力和运动
初中物理课教案:力和运动1. 引言本节课将讨论力和运动的关系。
了解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进一步认识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定律。
2. 目标•掌握力和运动的基本概念;•理解牛顿第一、第二定律及其应用;•能够解析简单的受力平衡问题。
3. 内容3.1 力的概念•定义:力是改变物体速度或形状的作用,可以使物体加速或减速。
•描述: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个要素。
•讨论不同类型的力(接触力、重力、弹性力等)及其特点。
3.2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定义:物体在无外力作用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
•解释原理,并通过实例进行说明。
3.3 牛顿第二定律:加速度与受力成正比•定义:当物体受到一个外力时,其加速度与所受到的外力成正比,与质量成反比。
•公式:F = ma (F表示所受到的外力,m表示物体质量,a表示加速度)。
•利用公式解析简单的加速度和受力问题,并进行实践操作。
3.4 受力平衡问题•定义:物体所受到的合力为零时称为受力平衡。
•分析简单受力平衡问题,推导出合力为零的条件。
•解决实例中的受力平衡问题,并通过实验验证结果。
4. 实践操作安排学生在实验室或者操场上进行以下实验: 1. 测量不同物体质量与所需施加的力之间的关系。
2. 探究不同大小的加速度对所需施加的外力大小和方向的影响。
3. 检验力对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作用。
5. 总结与拓展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并进行总结。
扩展讨论如何应用这些概念来分析更复杂的物理现象和工程问题。
6. 小结通过本节课,学生将掌握一些最基本、最重要道具依赖于第二定律以及与之相关联的其他概念。
同时,通过实际操作和实验,可以提高学生对物理概念和原理理解,并培养其实践能力。
(以上为初中物理课教案:力和运动的详细内容,从概念、原理到实践操作全方位覆盖了相关知识点。
)。
初中物理教案:力与运动
初中物理教案:力与运动一、引言力与运动是初中物理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揭示物体运动规律和相互作用原理的基础。
本教案将对初中物理中关于力与运动的内容进行详细分析和讲解,包括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计算方法等,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力与运动的基本理论。
二、力的概念与分类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引起物体形态、状态和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
它可以是物体之间的直接接触力,也可以是隔空作用力,比如重力和电磁力等。
初中物理中,主要讨论的力包括重力、弹力、摩擦力、浮力等。
其中,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弹力是由于物体的形变而产生的力,摩擦力是物体表面之间的相互阻力,浮力是液体或气体对浸入其中的物体产生向上的支持力。
三、力的作用效果1. 力的作用方向和物体运动方向一致时,力对物体的作用将使物体加速运动或改变物体的速度。
2. 力的作用方向和物体运动方向相反时,力对物体的作用将使物体减速运动或改变物体的速度。
3. 力的作用方向和物体运动方向垂直时,力将使物体改变运动方向。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取决于力的方向和物体运动方向的相互关系,这是力与运动直接相关的重要概念。
四、力的计算方法初中物理中力的计算主要涉及到力的大小和方向的求解。
力的大小的计算可采用数值计算的方法,力的方向的确定可通过矢量图解法或分解法等。
1. 数值计算方法在数值计算中,力的大小常用牛顿(N)作为单位进行表示。
通过物体的质量和加速度的关系(F=ma),可以求解出力的大小。
例如,物体的质量为2kg,加速度为3m/s²,根据力的计算公式可得到力的大小为6N。
2. 矢量图解法矢量图解法是一种通过图示来表示力的大小和方向的方法。
在力的图示中,力的大小可以用矢量的长度表示,力的方向可以用箭头指示。
通过对力的图示进行分析,可以确定物体所受力的方向和大小。
3. 分解法分解法是一种将力分解为两个或多个分力的方法。
这样可以简化力的分析和计算。
初中物理力与运动教案
初中物理力与运动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2. 知道物体间的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 知道力可以引起物体形状的改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
4. 学会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相关物理知识的实例,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5. 学会寻求现象的共性,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力的概念和力的作用效果。
2. 物体间的力的相互作用。
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形成力的概念时,寻求现象的共性,从而形成对力的清晰认识。
2. 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
教学准备:1. 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
2. 小磁铁、塑料瓶、剪刀、纸、魔术棒等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老师用投影仪放一个漂亮的“力”字,请同学们欣赏它好在哪里。
2. 同学们都有自己的看法,老师顺势说出自己的看法:这个字写得好,好在很有气势也很有力度,正好诠释了力的含义。
3. 继而提出物理学中力的概念,引发学生对力的思考。
二、新课(20分钟)1. 力的概念:介绍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通过举例说明力的存在和作用。
2. 力的作用效果:讲解力可以引起物体形状的改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通过实验演示力的作用效果。
3. 物体间的力的相互作用:讲解物体间的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通过实验演示物体间的力的相互作用。
三、巩固练习(1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运用力的概念和力的作用效果,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
2. 学生通过实验,寻求现象的共性,归纳总结力的作用规律。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老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和物体间的力的相互作用。
2. 强调力的相互性,教育学生在生活中要互相帮助,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请学生运用力的概念和力的作用效果,分析生活中的实例,写一篇短文。
2.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了解运动和力的关系。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新课、巩固练习、课堂小结和作业布置等环节,系统地介绍了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和物体间的力的相互作用。
初中物理力和运动复习课教案《力和运动》范本
《力和运动》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回顾和巩固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三要素。
2. 理解和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以及摩擦力的概念。
3. 复习和运用力和运动的关系,能够分析实际问题中的力和运动情况。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和力的三要素力的定义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2.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的概念静止物体和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状态外力作用下物体状态的改变3. 牛顿第二定律力、质量和加速度的关系合力和分力的概念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4. 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的定义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的区别摩擦力的作用效果5. 力和运动的关系力的作用与运动状态的改变平衡力的概念和条件非平衡力的作用效果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引导法,通过提出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2. 使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和动画,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记忆力的概念和运动规律。
3. 组织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力的作用实验,引起学生对力的兴趣,并提出力的概念和三要素的问题。
2. 讲解力的概念和三要素:引导学生回顾力的定义和力的作用效果,讲解力的三要素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3. 讲解牛顿第一定律:通过实验或动画演示,讲解惯性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静止物体和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状态,以及外力作用下物体状态的改变。
4. 讲解牛顿第二定律:通过示例和公式,讲解力、质量和加速度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合力和分力的概念,以及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5. 讲解摩擦力的概念:引导学生回顾摩擦力的定义,讲解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的区别,以及摩擦力的作用效果。
五、教学评价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力和运动概念的理解程度,以及对牛顿定律和摩擦力的掌握情况。
初中物理力和运动复习课教案《力和运动》范本
初中物理《力和运动》复习课教案范本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2)能够理解并掌握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以及机械能的转化。
(3)能够运用力的合成和分解解释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实验观察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以及机械能的转化。
(3)力的合成和分解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1)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原理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机械能转化的判断和计算。
三、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小组讨论法、实验观察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拍打篮球时手的感觉,引出力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知识讲解:(1)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以及机械能的转化。
3. 实例分析:分析一些实际问题,运用力的合成和分解解释问题,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原理。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一些实例,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实验观察: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如力的作用效果实验,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7.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力和运动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反馈和指导,确保学生能够掌握所学知识。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讨论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初中物理运动和力单元复习说课稿
初中物理运动和力单元复习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同事们,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说课初中物理中的“运动和力”这一单元。
本单元是初中物理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涉及到基础的物理概念,还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现象密切相关。
接下来,我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评价与反思五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首先,我们来明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学生需要掌握运动的描述方式,包括速度、加速度等基本概念,并理解力的作用效果以及牛顿运动定律。
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其科学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接下来,我们来看教学内容的安排。
本单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运动的基本概念,包括机械运动、参照物、速度与加速度等;第二部分,探讨力的概念,包括力的分类、作用效果以及力的图示;第三部分,讲解牛顿运动定律,重点是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并结合实例进行分析;第四部分,通过实验探究力与运动的关系,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在教学方法上,我将采用讲授与互动相结合的方式。
首先,通过生动的实例和故事引入新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动画、视频等,直观展示物理现象,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物理概念。
再次,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培养其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最后,通过问题引导,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首先,通过提问和讨论,复习前一单元的知识,为本单元的学习打下基础。
然后,引入新知识,通过实例和动画进行讲解,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
接着,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完成相关的实验操作,通过实践加深理解。
之后,通过课堂练习和小测验,巩固学生的知识掌握。
最后,进行课堂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为下一单元的学习做好准备。
评价与反思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九年级物理教案 《力与运动》
九年级物理教案《力与运动》一:知识点梳理1、牛顿第一定律:(1) 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遭到外力的作用的时分,总坚持运动形状或匀速直线运动形状。
(2)说明:A、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少量阅历理想的基础上,经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出来的,且经受住了实际的检验所以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
但是我们周围不受力是不能够的,因此不能够用实验来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
B、牛顿第一定律通知我们:物体不受力,可以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不需求力,即力与运动形状有关,所以力不是发生或维持运动的缘由。
(3)伽利略斜面实验:⑴三次实验小车都从斜面顶端滑下的目的是:保证小车末尾沿着平面运动的速度相反。
⑵实验得出得结论:在异样的条件下,平面越润滑,小车行进得越远。
⑶伽利略的推论是:在理想状况下,假设外表相对润滑,运植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⑷伽科略斜面实验所运用的共同方法在实验的基础上,停止理想化推理。
(也称作理想实验法),它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末尾。
2、惯性:(1)定义:物体坚持运动形状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说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
一切物体在任何状况下都有惯性,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能否受力、受力大小、能否运动、运动速度等皆有关。
(2)惯性与惯性定律(牛顿第一定律)的区别:A、惯性是物体自身的一种属性,而惯性定律是物体不受力时遵照的运动规律。
B、任何物体在任何状况下都有惯性,(即不论物体受不受力、受平衡力还是非平衡力);惯性定律成立是有条件的,即物体不受任何外力时。
3、二力分解:(1)合力:一个力发生的作用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发生的效果相反,这个力就是那几个力的合力。
分力:组成合力的每一个力叫分力。
(2)同不时线上二力的分解:A、同不时线上;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和,方向跟这两个力的方向相反,即F=F1+F2.B、同不时线上;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差,方向跟较大的那个力的方向相反,即F=F1--F2.(3)物理研讨方法:力的分解运用了等效替代的研讨方法。
【精品】初中物理力与运动_教案
一、课题力与运动二、课时三、学情分析上节课已经将力与运动相关的前几个知识点学习完成,学生的理解与接收还可以,本节课在复习前一节所学内容的基础上,学习最后一个知识点,并将本章内容做一个整体的复习。
四、教学目标1.知道二力平衡及二力平衡的条件.2.理解物体的惯性,能表述牛顿第一定律.3.知道力的作用效果.4.知道什么是运动状态的改变,知道力是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五、教学重点、难点二力平衡及二力平衡的条件、牛顿第一定律、运动状态的改变六、教学方法讲解法、实验探究法、归纳总结法教学过程一、对上节课所学内容的复习知识点一:二力平衡1、什么是平衡状态?2、什么是二力平衡?知识点二:二力平衡的条件①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三:牛顿的定律什么是牛顿第一定律?如何理解?知识点四:惯性定律什么是惯性定律?你能举出几个生活中的实例?二、进入新课力与运动的关系1、力的作用效果l.通过生活经验,我们已经知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__________.2.请你认真观察教材中图,并配合阅读图下面的三行内容,完成下列填空.图(a)中,力使火箭由________变为________,而且使它的速度越来越________.图(b)中,力使列车由________到________,由________变_________.图(c)中,力改变了足球的运动________.3.请你认真阅读下面的内容,知道什么是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物体由静止到运动,由运动到静止,由慢到快,由快到慢,或物体运动的方向发生改变,都称为运动状态的改变.4.通过上面的观察、阅读和分析,请你归纳得出力的作用效果,并完成下面的填空.力的作用效果:①力可以使物体发生________;②力可以改变物体的________.二、现实世界中力与运动的关系请你认真阅读教材P69最后三个自然段的内容,完成下列填空.1.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将保持________状态或________状态,即平衡力________(改变/不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这是因为这两个力从相反的方向力图改变物体的________,它们的作用相互________了,例如,行驶中的汽车,如果受到的牵引力和阻力大小相等,它将保持________运动状态.2.如果物体受到的力不满足平衡条件,即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时,物体的运动状态就会________.例如,行驶中的汽车,如果受到的牵引力大于阻力,汽车就________速行驶;如果受到的牵引力小于阻力,汽车就________速行驶;如果受力的方向和运动的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汽车的运动方向将发生________.例l (多选题)下列实例中,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有( )A.用力拉弹簧,弹簧变长B.跳伞运动员在空中匀速直线下降C.正在进站的火车D.运动员投出的标枪在空中前进例2如图所示的运动情景中,最明显地反映出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的是( )例3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不受力,一定静止B.作用在运动物体上的力一定不平衡C.物体受到力的作用,速度大小一定改变D.物体运动方向发生改变,则一定受到力的作用例4 小汽车在高速公路上匀速行驶时,牵引力是 6 000 N,此时小汽车受到的阻力是_________.若阻力不变,牵引力增大,则汽车速度将_________;若关闭发动机,汽车速度将________.三、力与运动的复习知识点梳理:例l 如图所示,“奔马”模型的后蹄能稳稳地站立在手指上,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A.“奔马”受到的重力与手指对它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B.“奔马”受到的重力与它对手指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C.“奔马”对手指的压力与手指对它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D.“奔马”受到的重力与它对手指的压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例2 如图所示,木块放在表面光滑的小车上并随小车一起沿桌面向左做匀速直线运动.当小车遇障碍物而突然停止运动时,车上的木块将( )A.立即停下来B.立即向前倒下C.立即向后倒下D.仍继续向左做匀速直线运动例3 在乘坐公交车时,我们常常会遇到如图甲所示的情景,报纸、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也经常从不同角度对此类事情进行过报道(如图乙所示).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保证乘客的安全,现在公交车上的语音提示系统会自动提醒大家:“上车的乘客请扶好站稳”.请你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释漫画中发生的情景并指出这则报道中的错误,说明为什么“扶好站稳”就能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春节期间燃放双响炮,如图所示,把双响炮用橡皮条系在一根竖直插在地里的竹竿上,悬在半空中,点燃后,双响炮“砰”一声竖直升上高空,“啪”一响而炸裂.关于双响炮第一响后竖直上升的运动情景,以下叙述中正确的是( )A.一直做加速运动B.一直做减速运动C.先做加速运动后做减速运动D.一直做匀速运动八、课后练习:1.图甲、乙中的情景表示了力的作用效果,其中图______(甲/乙)主要表示力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图______(甲/乙)主要表示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2.如图所示,小车在斜面上由静止开始加速滑下来,是由于它受到________力的作用;在水平面板上运动一段距离后停下来,是由于受到________力的作用.归纳起来,说明力的作用可以改变物体的______________.3.机车牵引车厢的力是2×105N,如果列车匀速直线行驶,它受到的阻力______(大于/等于/小于)2×105 N;如果列车的速度在增大,它受到的阻力______(大于/等于/小于)2×105 N;如果列车的速度在减小,它受到的阻力____(大于/等于/小于)2×105 N.4.以下是我们生活中能见到的几种现象:①用力揉面团,面团形状发生变化;②篮球撞击在篮板上被弹回;③用力捏小皮球,球变瘪了;④一阵风把地面上的灰尘吹得漫天飞舞.在这些现象中,物体因为受力而改变运动状态的是(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5.下列情形中,物体运动状态没有发生改变的是( )A.一个物体绕着圆形轨道匀速运动B.跳伞运动员在空中匀速下落C.一只苹果从树上掉下来D.投掷出去的铅球在空中运动6.关于“力与运动的关系”问题,历史上经历了漫长而激烈的争论过程,著名的科学家伽利略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推理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B.物体只要运动就需要力的作用C.力是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D.没有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就会慢慢停下来1.在如图所示的一些与物理相关的生活现象中,图______(甲/乙/丙)主要表示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图____(甲/乙/丙)主要表示力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图______(甲/乙/丙)主要表示物体具有惯性.2.用手拿住拴着钢球的绳子,使钢球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做匀速圆周运动,这时,手还必须不断地用力牵引着绳子,此过程中钢球受______(平衡/非平衡)力作用,绳子对球的拉力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如果绳子突然断了,则钢球将做______运动.3.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空军奉命执行任务.某空降兵和降落伞总重为800 N,刚跳下飞机时,降落伞未打开,空降兵和降落伞做________(加速/减速)运动;当降落伞打开后匀速下落时,空降兵和降落伞所受阻力为________N.4.踢出去的足球在水平草地上滚动,在以下列举的各对力中,属于一对平衡力的是( ) A.球对草地的压力和草地对球的支持力B.球所受的重力和球所受的摩擦力C.球所受的重力和球对草地的压力D.球所受的重力和草地对球的支持力5.下列关于运动和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用力拉物体,物体运动,撤去拉力.物体停下来,所以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B.摩擦力有时也可以成为物体运动的动力C.在平衡力的作用下,物体一定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D.人跑得越快就越难停下来,所以速度越大,惯性就越大6.如图甲所示,木块与小车一起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某时刻观察到如图乙所示的现象.由此可判断( )A.小车突然做加速运动B.小车突然做减速运动C.小车保持匀速运动D.小车可能做加速,也可能做减速运动7.下列现象中,属于利用惯性的是( )A.汽车急刹车时,乘客的身体会向前倾B.火车启动后,速度越来越大C.从枪口射出的子弹在空中能继续飞行D.百米赛跑运动员到达终点后,不能立即停下来8.在下列各种现象中,不是利用惯性的是( )A.纸飞机离开手以后,还会继续飞行(如图甲所示)B.汽车启动后加速运动(如图乙所示)C.将锤柄在固定的物体上撞几下,锤头就牢牢地套在锤柄上了(如图丙所示)D.跳远时利用助跑,使自己跳得更远(如图丁所示)9.体重为500 N的吴力同学用双手握住竖直的竹竿匀速上攀,他所受的摩擦力( ) A.等于500 N,方向向下B.等于500 N,方向向上C.大于500 N,方向向下D.大于500 N,方向向上10.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踢球时,摩擦阻力使地上滚动的球越来越慢B.投球时,手的推力使球在空中继续飞行C.顶球时,头顶球的力改变了球的运动方向D.接球时,手对球的力使球由运动变为静止11.如图所示,一重为G的物体A,随传送带一起沿水平方向向右做匀速运动,不计空气阻力,请画出物体A受力情况的示意图.12.小丽同学在“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中,将系于卡片两对角的线分别跨过左右支架上的滑轮,并在线两端挂上相同的钩码,观察卡片在什么情况下处于平衡状态.(1)如图所示,处于平衡状态后,小丽把卡片转过一个角度,使卡片受到的两个拉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松手后,卡片不能保持平衡.她这样做是为了说明不在________上的两个力不平衡.(2)该实验中,为了说明不是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也不平衡,小丽可以怎么做?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事实上,小丽的实验并不是十分严谨的,因为小卡片本身还有重力,这对小丽的实验结论______(有/没有)影响,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我们可以用如图所示的实验来探究牛顿第一定律.(1)指出实验中应控制不变的相关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三个)(2)实验中有两个变量,其中自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变量是小车运动的距离.(3)想象如图丁所示是一绝对光滑的板,且空气阻力为零,则小车的运动情况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九、学生对于本次课的评价:○特别满意○满意○一般○差学生签字:十、教师评定:1、学生上次作业评价:○非常好○好○一般○需要优化2、学生本次上课情况评价:○非常好○好○一般○需要优化教师签字:十一、教学小结(100-150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力和运动单元备课
教材分析:
本章内容包括力的初步知识、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及二力平衡,全章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注意讲力的基本概念、作用效果及表示方法;第二部分初步了解三种常见的了的特点,以及力的测量;第三部分着重研究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及二力平衡条件,探讨力与运动的关系。
这些内容对于后面学习压强、浮力、简单机械、功和能,以及高中的进一步学习,都是十分重要的。
因此,要十分重视本章的教学。
本章的知识跟社会生活有密切的联系。
教学中要多举实例让学生分析,以加强物理与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联系,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把知识讲活。
教学目标:
1.认识力,并能知道力的作用效果有形变和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通过形变实验,感受和感知力的三要素,并能正确的用力的示意图表示。
通过实验,认识到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了解弹性、塑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研究弹簧伸长长度与拉力的关系探究弹簧秤的制作方案,并学会它的制作及使用
3.知道重力是如何产生的;知道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并能用公式G=mg计算有关问题;知道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4. 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5.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常识性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知道什么是惯性.
会用惯性知识解释简单的有关现象.
6. 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
知道二力平衡时物体的运动状态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力,力的作用效果。
感受和感知力的三要素,力的示意图。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了解弹性、塑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研究弹簧伸长长度与拉力的关系探究弹簧秤的制作方案,并学会它的制作及使用
3. 能用公式G=mg计算有关问题;知道重力是如何产生的;知道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4. 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5.知道牛顿第一定律,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知道什么是惯性.
会用惯性知识解释简单的有关现象.
6. 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
知道二力平衡时物体的运动状态。
教学注意事项:
本章内容概念性强,比较抽象,很多知识、规律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是不相符的,所以要理解好本章知识,关键是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动手、多体验,然后分析概括、总结归纳得出科学的规律结论。
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得到结论性的、规律性的知识,而且要通过探究活动掌握初步的科学探究方法。
其中重点要学习设计实验的表格、学习收集数据,用图象处理实验数据的方法,学习控制变量法,学习怎样提出科学的猜想,学习归纳方法,学习评估自己与别人实验的成功与失误。
也就是说要把科学探究当作教学内容来认真对待。
要通过这些活动,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水平。
科学探究是落实三维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尤其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只有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进行体验才能实现。
教学措施:
1.通过实验探究、动画演示,得到结论再联系实际,巩固应用。
2. 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边实验边总结并应用启发性的综合性教学法
3. 通过生活体验和实验观察,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通过实验探
究重力大小与质量关系,分析实验数据,学习信息处理方法。
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4. 对摩擦力的定义采用透镜式教学模式“对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采用探
究式教学模式;对增大、减小摩擦力的方法采用猜想与反驳教学模式。
5. 初步认识科学对人类社会和生活的实际意义,培养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意识。
四:课时安排:
本章共分6节,新授课及练习用12课时,复习检测用4课时。
第一节力及其作用效果2课时
第二节弹力弹簧测力计2课时
第三节重力2课时
第四节摩擦力2课时
第五节牛顿第一定律惯性2课时
第六节二力平衡2课时
总结和复习2课时
单元测试和讲评2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