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对当代大众文化的启示

合集下载

浅谈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与大众文化

浅谈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与大众文化

浅谈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与大众文化浅谈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与大众文化论文关键词:巴赫金狂欢化理论大众文化论文摘要:国内学界对巴赫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话理论、复调小说与狂欢诗学。

随着文化研究的兴起,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成为大众文化研究的热门话题。

从理论发生学角度看,狂欢化理论并不能直接挪用为大众文化研究的理论话语资源。

因而,理清狂欢化理论与大众文化之间的合理关系,并且以当前中国大众文化现象为现实观照去发掘巴赫金狂欢化理论对大众文化研究的启示意义就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米哈伊尔·巴赫金的思想足迹涉及哲学、语言学、诗学、符号学、美学和文化历史学等诸多领域。

学界对巴赫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话理论、复调小说和狂欢诗学。

二十世纪中后期,源起于英国伯明翰学派的文化研究思潮兴起,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成为约翰·多克、费斯克等大众文化研究学者广为引证、剖析的理论资源,鲍尔德温等人主编的《文化研究导论》一书也将巴赫金列为最具影响力的文化理论家之一。

川(P202)巴赫金研究在当前中国学界炙手可热,争论颇多,呈现出众声喧哗、杂语共生的态势。

就其狂欢化理论而言,学者们聚焦于狂欢理论是否“想像催生的神话”展开对话与争鸣;①同时,对于狂欢化理论能否被挪用为当前中国大众文化研究的理论话语资源,观点也是莫衷一是。

②由于巴赫金理论架构的庞杂和未完成性,其在传播与接受中存在种种误读,本文在文化研究视阂中考察狂欢化理论与大众文化之间的合理关系。

一、狂欢化理论与民间文化巴赫金从民间文化的历史源头出发,以歌德《意大利游记》中对1788年罗马狂欢节的描述为史料,结合陀思妥耶夫斯基与拉伯雷的创作实践,提出了自己的狂欢化理论。

狂欢节、狂欢式与狂欢化是狂欢化理论的三个核心范畴,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巴赫金提出了狂欢化的重要概念。

狂欢化渊源于狂欢节,而狂欢节的源头则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农神节和民间仪式,它盛行于古希腊、罗马并延续至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民间节庆、仪式和庆典活动。

由巴赫金狂欢理论探析当代英国诺丁山狂欢节

由巴赫金狂欢理论探析当代英国诺丁山狂欢节

由巴赫金狂欢理论探析当代英国诺丁山狂欢节作者:张萌佳来源:《卷宗》2019年第11期摘要: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研究视角,巴赫金的狂欢理论不论在西方或中国学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其多学科交叉研究方法提供了活跃学术灵感的启示。

由巴赫金狂欢理论视域出发,本文着眼于英国当代社会大众文化生活,主要从上个世纪六十、七十年代三个不同时期的社会与政治、文化与审美、语言与形式等方面对当代英国诺丁山狂欢节分阶段进行阐释,以期探析英国当代社会大众文化如何通过继承传统文化、利用节庆仪式、创新娱乐方式达到满足大众需要、动员社会力量、寄托生活信仰、寻求身份认同和表达政治渴求的目的。

关键词:巴赫金;狂欢理论;诺丁山狂欢节巴赫金学说的原创性、思想的辐射力、理论的再生产能量,使得巴赫金理论的“跨文化旅行”①成为一种世界性现象,从16世纪的法国到18世纪的英国,从文学史到艺术史各个研究领域都有应用。

其中巴赫金关于社会下层文化的研究,尤其是关于大众的笑声对“上层”文化的颠覆和渗透的重要论述系统发展成为了巴赫金狂欢理论,对西方乃至世界学界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当代英国诺丁山狂欢节更多地表达出反对种族歧视、尊重多元文化的社会风气,但巴赫金的狂欢理论为探寻当代英国大众社会生活的文化意蕴提供了独特的视域。

在狂欢中人与人之间、民间话语与主流话语之间自由平等的对话交流,使得狂欢节成为英国大众文化生活中独特的互动型载体;诺丁山狂欢节蕴含的传统底蕴、审美精神、文化价值、个性风格和政治意义,又使其成为市民精神风貌的彰显载体。

不论从哪个角度出发,结合巴赫金狂欢理论探析当代英国诺丁山狂欢节,对于我们研究英国当代社会大众文化都有重要意义。

1 狂欢化溯源与巴赫金狂欢理论1.1 狂欢化溯源从词源上说,狂欢节一词出现在基督教诞生之后,是古拉丁文的教会用语,原指大斋期前的几天吃肉节。

狂欢节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早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就已经存在,而狂欢化的渊源则要追溯到欧洲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狂欢节,这一时期民间狂欢节笑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得到系统研究。

狂欢节的笑——论巴赫金的民间诙谐文化理论

狂欢节的笑——论巴赫金的民间诙谐文化理论

狂欢节的笑声——论巴赫金的民间诙谐文化理论中文摘要俄罗斯著名的文论家、思想家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和《弗朗索瓦·拉伯雷的创作和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民间文化》中分别阐述了他的民间诙谐文化理论。

该论文以狂欢节上的笑声为切入点,重新审视了巴赫金的民间诙谐文化的构成要素、本质、特征、功能以及该文化理论在当代中国的意义。

论文从巴赫金的坎坷命运出发,指出了作家一生遭遇与民间诙谐文化之间的联系。

起源于古希腊罗马狂欢节的民间诙谐文化,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拉伯雷的创作中达到了顶峰,并有着自己的基本形式。

论文的第二部分着重探讨了民间诙谐文化的构成要素,即时空体要素、躯体要素、语言要素及笑的要素。

笔者认为,狂欢广场是笑得以产生的时空基础,这里的怪诞躯体是愉悦的身体,这种愉悦既来自肉体感官,也来自精神上的,并具有积极肯定的意义。

来自民间的语言要素是嘲讽与赞美的结合,因而具有双声效果。

这种双声效果使得民间话语变得生动,它也使得生活在官方文化中的民众恐惧心理得到某种程度上的缓解和释放。

这里的笑声成为一种世界观,并与官方文化的世界观相抗衡。

在诙谐中,人又回到自身。

在人们亲昵而快乐的交往中感觉的自我的价值。

论文重新审视了民间诙谐文化的本质与特征。

在笔者看来,民间诙谐文化的本质是在对官方秩序颠覆的基础上,对自由的确定和张扬,这其中也包含了对人们追求现世幸福的肯定与尊重,以及对人们向往美好未来的确定,洋溢着乐观精神。

笔者从五个方面来阐述民间诙谐文化的特征。

非官方性,即民间性,是巴赫金论述民间诙谐文化的基本立场和原则,其积极意义在于,它为摆脱官方世界的严肃性提供了可能;同时,诙谐,它不仅是一种与世界观相连的全民的行为,同时,它也蕴涵着一种原始的生命力,它是发自人内心底层最真实的开怀大笑,因而,这样的诙谐也是原初性的,在笑声中人们获得了身心的自由和解放,使得人们重新获得生命力和发展力;除此以外,狂欢节的笑声还具有双重性和乌托邦性质。

巴赫金狂欢化理论与大众文化

巴赫金狂欢化理论与大众文化

祝福 , 给小 丑和奴 隶加 冕等 等狂 欢活 动 , 巴赫 金认 为这 些行 为具有 特 殊 的意义 , 在 狂欢 节上 的各 即 种仪 式 、 出形式 能够 让人 们摆 脱 了束 缚 , 演 实现 了
苏联 ) 最有 影 响 的美 学 家 、 文艺理 论 家 之 一 , 是 也 前苏 联在 西方 产生 重要 影响 的少数 几位美 学家 之
24 世 界 文学评论 1
2 1 第 1期 00年
巴赫金狂欢化理论 与大众文化
杨 巧
内容提要 : 巴赫金是前苏联著名的文艺理论家, 其狂欢化理论多次被学术界研究与探讨。大众文化以制 造 “ 乐” 娱 赢得 受众 , 与狂欢 化理论 都具有 狂欢 、 乐 的特 点 , 是 二者之 间狂 欢 内核和 后果 却不 相 同。 娱 但 关键 词 : 巴赫金 狂 欢化 大众 文化
作者 简介 : 巧 , 杨 上海 大学 文艺 学硕 士研 究生 , 究方 向为文 化理论 与批评 。 研
Ti Ue:Ba k n’ r v l ai n a d P p lr Cu t r h i SCa nia i t n o u a l e z o u
Ab ta t a h i s a f mo s l e ay te rs o r rS v e .a d h s c r ia h o s d t x li e s r c :B k t i a u i r r l o i ff me o it n i a n v lt e r u e o e p an t n t 1 t o y h p e o n n o o u a u t r a e n r s a c e n i u s d i i r r i l s P p l rc t r k s h n me o fp p lr c l e h sb e e e r h d a d d s s e n l e ay cr e . o ua u l e ma e u c t c u

巴赫金在研究狂欢化

巴赫金在研究狂欢化

巴赫金在研究狂欢化文化时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即人们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特别是在阶级社会生活中,过着两种生活:一种是日常的生活,一种是狂欢式的生活。

巴赫金狂欢化理论中所谓的日常生活,是一种常规的生活。

“这种生活服从于官方和教会严格的等级秩序,服从于权力和权威;充满教条、崇敬和虔诚,是十分严肃的生活。

通过严肃的氛围,官方才能够威慑大众,造成其恐惧心理,使人们的生活神圣化、合法化和固定化。

”“狂欢式的生活是脱离了常轨的生活,在某种程度上是‘翻了个的生活’,是‘反面的生活’。

”把人与人的关系看成是平等对话的关系,把人看成是自由的,把现实世界和现存秩序看成是可以变化的,它对一切教条提出挑战。

这种生活取消了日常生活的等级、权力和禁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不管你是国王还是平民,是长辈还是晚辈,彼此不分高低贵贱。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中的“国王”与“公爵”摆脱了等级制度带来的虔诚、严肃和恐惧,过着流浪汉式的自由欢乐的生活。

他们的生活完全脱离了所谓的正常轨道,始终洋溢着喜剧色彩,不带任何悲剧情调:他们无聊了或者没钱了就去上演各种各样的闹剧;两个骗子像狂欢节中的小丑一样加冕自己为“国王”和“公爵”,使素日高高在上的官方角色成为人们戏弄的对象;美其名日“著名悲剧演员出演莎士比亚驰名悲剧”,但其实是“可真能叫一条牛看了都要笑起来”的滑稽喜剧。

他们使生活由严肃的现实状态转入虚拟的游戏状态之中,使人们暂时忘记阶级、等级和身份,实现了虚拟中的无阶级与平等。

他们欢乐的表演,营造了一种搞笑的氛围,从而打破了日常生活的严肃性。

除了对两种生活的划分,巴赫金在其狂欢理论中还着重分析了文艺复兴时期的狂欢节:“在狂欢节中,人与人之间形成了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

通过具体感性的形式,半现实半游戏的形式表现了出来。

这种关系同非狂欢式生活中强大的社会等级关系恰恰相反。

人的行为、姿态、语言,从在非狂欢式生活里完全左右着人们一切的种种等级地位(阶层、官衔、年龄、财产状况)中解放出来⋯⋯”。

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对当代大众文化的启示

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对当代大众文化的启示

Bakhtin's Carnival Theory :Its Enlightenments to
Mass Culture
作者: 吴承笃[1]
作者机构: [1]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出版物刊名: 东疆学刊
页码: 26-30页
主题词: 巴赫金;狂欢化理论;大众文化;后现代主义
摘要: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开发潜力,但旨在对其理论资源进行利用的同时不免会出现误读的现象。

将狂欢化理论作为大众文化的理论资源就是对狂欢化理论的一
种误读。

应从对狂欢化与当代大众文化的关系入手,真正认识狂欢化理论对于大众文化发展的
启发意义。

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与新时期中国大众文化研究

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与新时期中国大众文化研究

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与新时期中国大众文化研究
孙长军
【期刊名称】《江汉论坛》
【年(卷),期】2001(000)010
【摘要】中国没有本土的大众文化理论.对西方文化理论的跨语境的援用造成了对中国大众文化文本的误读.大众文化与民间文化的同质性关系,使巴赫金在民间文化研究基础上建构的狂欢理论合乎逻辑地成为中国大众文化批评的话语资源.具体地说,狂欢化理论为中国大众文化研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认识方法和阐释模式,对确认大众文化的本质特征及价值定位具有启发性和建设性的意义.
【总页数】3页(P90-92)
【作者】孙长军
【作者单位】信阳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信阳,464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
【相关文献】
1.浅谈巴赫金狂欢化理论对流散文学的影响 [J], 王华伟
2.浅谈巴赫金狂欢化理论对流散文学的影响 [J], 王华伟;
3.巴赫金狂欢化理论下对网络脱口秀节目的分析——以《吐槽大会》为例 [J], 李佳欣;符传萍;
4.中国大众文化研究中对巴赫金狂欢化理论的误读及其启示 [J], 李文庭;
5.巴赫金狂欢化理论视角下的爱伦·坡短篇小说研究 [J], 杨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试析巴赫金的狂次亿理抢与新时期中国大众文亿研究(一)

试析巴赫金的狂次亿理抢与新时期中国大众文亿研究(一)

试析巴赫金的狂次亿理抢与新时期中国大众文亿研究(一)论文关键词:大众文化研究巴赫金狂欢化理论民间文化论文摘要:中国没有本土的大众文化理论。

对西方文化理论的跨语境的援用造成了对中国大众文化又本的误读。

大众文化与民间文化的同质性关系,使巴赫金在民间文化研究基础上建构的狂欢理论合乎逻辑地成为中国大众文化批评的话语资源。

具体地说,狂欢化理论为中国大众文化研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认识方法和阐释模式,对确认大众文化的本质特征及价值定位具有启发性和建设性的意义。

在对巴赫金的译介和研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一直被有意或无意地搁置起来,那就是巴赫金的思想理论体系之于中国大众文化研究的启发性和建设性意义。

事实上,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构成了中国大众文化批评的理论话语资源。

一、理论话语贫困新时期中国大众文化研究被迫通过对西方文化理论的援用而回应逼上门来的大众文化实践。

法兰克福学派、英国文化主义理论、后现代主义理论曾一度或正在成为中国大众文化批评所倚重的舶来权力话语。

然而.回头看去,这些从异域进口来的西方文化理论几乎与中国特定语境中的大众文化实践存在着难以消除的隔膜。

建立在工业社会或后工业社会基础上的西方文化理论话语与处于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中的中国文化实践的错位几乎是必然的,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基础的差异注定了在精神文化上的南辕北辙。

而且西方文化理论话语的背后一定隐藏了某种意识形态的企图,这对中国文化道路的选择和文化策略的制定来讲无疑是一个“请君人瓮”的文化圈套。

这表明,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精英主义文化理论和以英国文化主义理论为代表的民粹主义文化理论皆非中国大众文化实践的福音。

未经再语境化和话语转换便奉为“真经”来念,只能导致对中国大众文化文本的连续误读,想当然地拿来不仅于事无补而且还将遮蔽中国大众文化现实实践中的真正问题,将具有科学性品格的大众文化批评变为一种鹦鹉学舌、人云变云的理论游戏。

中国大众文化的未来发展因缺乏本土性理论框范仍处在情况不明、前途未卜之中。

杜建:颠覆与新生

杜建:颠覆与新生

颠覆与新生——从巴赫金狂欢理论中的逆反逻辑到对我国当前大众文化现象的反思杜建摘要:逆反逻辑思维可谓是巴赫金思想中一以贯之的思维方式,而这种给世界以颠倒的和错位的方式处理的思维方法,在他对拉伯雷创作的研究中更是得到了全方位的体现,逆反逻辑思维昭示出的是一个多元价值共存的狂欢与对话的世界。

在研究当下的大众文化现象时,笔者认为逆反逻辑式的思维方式对我们的研究是极富启发意义的,它有助于加深对大众文化的解读。

由此出发,笔者对大众文化中的逆反逻辑思维、两种逆反逻辑思维的异同、大众文化内部蕴育的新生力量、大众文化的未来走向等互相勾连的问题都做了相关的尝试性论述。

全文旨在通过在巴赫金的狂欢理论中吸取一种思维方法,将大众文化研究推向一个更高的水平。

关键词:狂欢逆反逻辑巴赫金大众文化问题意识的源起:巴赫金思想中的逆反逻辑巴赫金在研究拉伯雷的创作时指出,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相互交叉的拉伯雷时代,中世纪的神权等级秩序几乎是业已崩溃,而新世界的图景仍旧尚未形成和展开。

在这个社会的转折点上,拉伯雷的作品以狂欢化的形式颠倒上下等级秩序,混淆高低等级差序层面。

在对狂欢化语言形式和体裁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巴赫金概括出狂欢化语言粗鄙化、戏谑性和褒贬双重性的特征。

然而这些语言特征都有一个共同的指向:即对于既定官方系统秩序和神圣宗教事物的逆反。

用巴赫金自己的话说便是,“狂欢节语言的一切形式和象征都洋溢着交替和更新的激情,充溢着对占统治地位的真理和权力的可笑的相对性的意识。

独特的‘逆向’、‘相反’、‘颠倒’的逻辑,上下不断易位,面部和臀部不断易位的逻辑,各种形式的戏仿和滑稽改编、降格、亵渎、打诨式的加冕和脱冕,对狂欢节语言来说,是很有代表性的。

”[1]狂欢化语言在杂糅、颠倒和错位的逆反逻辑中获得了再生的可能性。

其实巴赫金对事物做逆反逻辑式的处理的思维方式,是绝不单单仅限于狂欢化语言方面的。

在巴赫金看来,拉伯雷那种民间诙谐文化与怪诞现实主义相交汇的创作风格指向的都是将世界给以一种颠倒的、错位的方式处理。

巴赫金狂欢化理论在现实世界中的审美内涵

巴赫金狂欢化理论在现实世界中的审美内涵
文 艺评 论
巴赫金狂欢化理论在现实 世界 中的审美 内涵
林 颖 ( 陕西西北大学文学院 70 2 ) 是人 民大 众 的诙 谐 的因素 组 成的 第二 种生 活 , 民间 的狂欢 节 同官 方 的节 目是完 全 不 同的 。 “ 肯定整 个现 有 世 界 的秩序 , 即现有 的 等级 、现 有 的宗 教 、政 治和道 德价 值 、规 范 、禁 令 的 固定 性 、不 变 性和 永 恒性 ”。 由此 而 来 的 ,民 间狂 欢 节充满 诙 谐 、快 乐、 和生 气勃 勃 的格 调和 气氛 ,狂 欢节 上 , 由 于 摆脱 了等 级 ,取 消 了禁 锢 ,人 与人 可 以随 便而 亲昵 地交 往和 接 触 ,在诙 谐 的笑 声 中,人 们 的心 灵得 到解 脱 ,心 情非 常愉 快 ,人 “ 欢 节 ”来源 于 中世纪 的 欧洲 ,是 当 时人 们生 活 的一 个部 好像 又 找回 了 自我 ,在人 们 亲昵 而 快乐 的交往 中感 觉 到 自己也 是 狂 分 。按 照 巴赫金 的话 来 说 ,狂欢 节就 是 中世 纪人 民 的 “ 二 生活 人 ,感 受到 了人 的真 正本 性 。正 是从 这个 意 义上 讲 ,狂欢 化 的诙 第 形式 ” 。这种 生活 就是 巴赫金 提 出的存在 两种生活 的概 念之 一 , 谐精神 是 一种 快乐 的美 , 自由的美 。 第一种 是所谓 日常的 、正 规的生活 。而另一 种生活就 是上文提 到的 三 、生 命轮 回 的审美 价值 所谓 的 “ 第二生活 形式 ”,即狂欢 节的生活 。他说 : “ 狂欢式 的生 狂 欢 节 具 有 仪 式 性 的 特 点 , 狂 欢 节上 的加 冕 、脱 冕 是 一 种 活 ,是 脱离 了常轨 的生活 ,在某种程 度上是 ‘ 了个 的生活 ’,是 重要 的仪 式 ,这种 仪 式整 个却 是 一个 戏谑 的过 程 。加 冕者 不是 真 翻 ‘ 面的生 活 ’”。 这是 超越 等级观 念、地 位 、财 富 、家庭和 年 正 的国王 ,他 们 可 以是 奴 隶和 小丑 ,在 加 冕仪 式上 给加 冕 者穿 上 反 龄 的,是一种追求 人人平等 自由、资源 共有 的乌托邦 。 国王 的服 饰 ,戴上 皇 冠 ,递给 象征 权 力 的物件 ,不 过这 种 加冕 只 虽然狂 欢 节作 为 一种 民俗 早在 中世 纪就 已存在 并延 续 下来 , 是 暂 时 的,完 了便 是接 下 来 的脱冕 。脱 冕 仪式 和加 冕仪 式 恰恰相 但 是到 了前 苏联 思想 家 巴赫金 那里 它才 被 赋予 了 空前 的 ,非 比寻 反 ,要 扒 下 他 身 上 国 王 的服 装 ,摘 下 皇 冠 ,夺 走 象 征 权 力 的物 常 的 内涵 。 巴赫金 的狂 欢化 理 论来 自于狂欢 生 活 的客观 反 映 ,开 件 ,还 要讥笑 他 ,甚 至殴打 他 。 通 过 狂 欢 节 上 戏 谑 的 加 冕和 脱 冕仪 式 , 巴赫 金 看 到 了在 现 始便 是在 现 实生活 中产 生 ,而 如今 它对 现 实生 活世 界 中 的各个 方 面也产 生 了影响 。 实 世界 中人 的生命 轮 回 , “ 国王加 冕和 脱 冕仪 式 的基础 ,是 狂欢 化 的世 界 感受 的核 心所 在 ,这 个核 心便 是 交替 和变 更 的精神 ,死 对 人 的生 命价 值 的肯定 ,表 现为 自由平等 的美 在 现实 世 界 中,等 级制 度和 不 平等 的社 会地 位 决定 着人 们 的 亡 和新 生 的精神 。狂欢 节 是毁坏 ~ 切和 更 新一 切的 时代 才有 的节 言行举 止 ,不 同等 级和 地位 的人们 之 间有存 在 着一 道看 不见 得 , 日 ,这 样可 以说 已经表 达 了狂 欢 式 的基 本 思想 。 ” @ 认 为这 他 不 可逾 越 的屏 障 ,而狂 欢化 的生活 则把 人们 从 完全 左右 着他 们 的 种 仪式 是合 二 而~ 的双 重仪 式 ,二 者是 不 可分 离的 ,所 以 巴赫 金 阶级 、社会 地 位 、年龄 、财 富 等种 种等 级地 位 中解 脱 出来 ,使他 把 这种 仪 式 中所 渗 透 的对现 实世 界 的狂 欢化 反 映的 核心 归纳 为更 们 获得 自由平 等 。 巴赫 金指 出这些 “ 不是 关 于平 等与 自由的抽 替 和更 新 的精神 ,可 以看作 是现 实 中一 个人 的 生命轮 回 ,不 断变 都 象 观念 ,不是 关于 普通 联系 和 矛盾 统一 等 的抽象 观 念 。相反 这 是 化 ,它 向我 们 昭示 的是 现 实世 界 中一切 事物 都 是处 于不 断地 发展 具 体感 性 的 思想 ’ ,是 以生 活形 式加 以体 验 的 ,表 现 为游 艺仪 变 化之 中 ,诞生 孕 育着死 亡 ,死 亡 孕育着 新 生 ,世 界正是 在不 断 式的 ‘ 思想 ’。 这 种 思想 几 千年 来 一直 形 成 并流 传 于 欧洲 最广 地 更替 和更 新 中得 到发 展 ,任何 事物 和 思想 如果 一 旦凝 固 了,僵 泛 的人 民群众 之 中。 化 了 ,那 就 意昧 着停 滞和 消 亡 。这就 是事 物 生命 轮 回的 审美价 值 这 一 切 在 狂 欢节 上 是 通 过 一 系 列 特 殊 的 范 畴 和 具 体 感性 的 所 在 ,而世 界历 史 也似 乎成 了 时间 的游 戏 ,但这 游戏 不是 末 日审 形 式表 现 出来 的 ,特 殊 的范 畴包 括插 科 打诨 、亲 昵接 触 、俯 就 、 判 前的绝 望 的放 纵 ,而是 节 日庆祝 者 欢 乐情感 的 自然 流露 。它 向 粗 鄙等 ,而 这些 范 畴 ,通常 被认 为 是一 种抽 象 的观念 ,而 巴赫 金 我们 宣传 了一种 新 的世 界观 人生 观 ,那就 是 带着 欢笑 看世 界 ,带 认 为狂 欢化 对现 实世 界 反映 的不 是抽 象 的观念 ,而具 体感 性和 生 着愉 悦享 受人 生。@ 动 活泼 的思 想 ,是通 过狂 欢 节种 种 范畴和 形 式 能让人 活 生生 感受 总之 ,通 过 巴赫 金 的狂欢 化理 论 的分 析 ,我们 可 以看 到它 已 得 到的 ,这 也正 是狂 欢化 再现 实世 界 中 的体现 。显然 ,只 有在 狂 经体 现在 了我 们现 实 生活 的各 个 方面 ,具 有很 深 的审 美 内涵 ,因 欢 节上 人 的本性 才 能得 到真 正显 露 ,生命 价值 才 能得 到真 正 的体 为它 对现 实 中 民间文 化非 常重 视 ,关 注 的是普 通 市 民的社 会生 活 现 ,所 以这 是 巴赫 金 狂欢 化理 论对 现 实世 界 反映 出 的一种 对人 在 状 态 ,可 以说 已经 成 为 了一种 大众 化 的审 美理 论 ,在 这样 一个 时 代 , 巴赫 金可 以从思 想上 给我 们指 引 ,赋 予我 们新 的希望 ,用 以 社会 生活 中本 身价值 体现 出来 的一种 自由平等 的美 。 二 、 巴赫金 以现 实生 活 中诙 谐 文化 为 基础 建 立起 来 的 解 决 我们现 实精 神生 活 中的一些 困惑 。

狂欢化理论与大众文化之剖析

狂欢化理论与大众文化之剖析

狂欢化理论与大众文化之剖析作者:王巧霞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29期摘要:近年来,巴赫金狂欢化理论的研究成为大众文化研究的热门话题。

很多学者将狂欢化理论作为大众文化的理论资源,其实就是对狂欢化理论的一种误读。

因此,本文从狂欢文化与当代大众文化的关系入手,理清狂欢化理论与大众文化之间的千丝万缕的关系,并以当前中国大众文化现象为现实观照去发掘巴赫金狂欢化理论对中国大众文化研究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巴赫金;狂欢化理论;大众文化哈伊尔·巴赫金是前苏联著名的思想家兼文学批评家,其所创的狂欢化理论在东西方国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巴赫金研究在当前中国争论也颇多,主要集中在对于狂欢化理论能否能被挪用为当前中国大众文化研究的理论话语资源上。

本文旨在文化研究视角中考察狂欢化理论与大众文化之间的合理关系。

一、狂欢化理论狂欢化理论是巴赫金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包含了人们在狂欢节上所有的狂欢形式,同时也包含了和狂欢节没有直接关系但却类似于狂欢节的各种庆祝活动。

在中世纪,人们生活在弥漫着紧张、阶级等级秩序森严社会氛围中。

在这种氛围的压制下,人们极度渴望自由的呼吸和生活。

因此,人们在狂欢节上以各种形式的庆典和仪式中尽情地欢乐、享受、放纵现实生活中森严的等级制度、狂欢成为了主题,也就造就了这种狂欢式生活—巴赫金所指的“第二种生活”,是一种“脱离了常轨的生活,是‘翻了个的生活’”(巴赫金,1998:176)。

狂欢式生活强调的是广场式自由自在的生活,宣揚平等,否定一切日常生活的等级与权威。

巴赫金认为狂欢概念具有四个范畴:第一是随便而亲昵的接触,它提倡打破了等级的障碍以及思想的壁垒,进而营造狂欢快乐、平等自由的气氛;第二是插科打诨,在狂欢节上,这种方式被用来反讽、揶揄官方权威;第三是对立与俯就,在狂欢节上,人们脱离体制、颠覆身份,比如国王脱冕;第四是粗鄙,用不雅的、与人体生殖器官有关的语言对神圣的形象进行仿讽,是一整套降低格调、转向平实的做法。

论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与大众文化

论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与大众文化

论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与大众文化近年来,“巴赫金”作为一个新的理论概念被引入到文化研究领域之中,其提出的“狂欢化理论”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该理论主要强调了大众文化的狂欢化特征,即消费者通过身体、感官和情感等多方面的体验,将自己置于一种狂热的状态之中。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际两个层面探讨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与大众文化之间的关系。

一、狂欢化理论的理论框架1.1 狂欢化的特征狂欢化是一种身体化的、感性的消费形式,它不仅包括人们一时的狂热和兴奋,更重要的是它能够深度地满足人们的感官需求和情感需求,从而形成一种更为而且更广泛的文化意义。

狂欢化的主要特征包括:(1)身体化:狂欢化是一种身体化的表现形式,它不仅包括身体的感觉和反应,还包括一系列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官体验。

(2)感性:狂欢化是一种感性的表现形式,它强调感官的直观体验和情感的反应,追求情感上的高潮和快感。

(3)集体化:狂欢化是一种集体体验的表现形式,它消弭了个体之间的差异和隔阂,通过消费和共享来实现群体共同体验。

1.2狂欢化的社会背景狂欢化不是孤立存在的,它需要社会的认可和复制,与大众文化大有关联。

随着现代技术和娱乐工业的发展,娱乐和消费越来越成为当代人的生活主要内容,人们的娱乐观念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为狂欢化的出现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大众文化中物质文化的膨胀、虚拟网络的快速发展等现象也存在狂欢化的特征,如KTV、迪厅、网络游戏等尤其具有狂欢化的特征。

二、巴赫金狂欢化理论与大众文化从实践的层面来看,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了解大众文化的真实面貌,指出了消费者对于娱乐和文化产品的极强需求以及消费者在大众文化的框架下所表现的群体狂欢的特点。

实际中,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形态下,狂欢化的表现形式也不同。

在东方文化中,巴赫金狂欢化理论的重点内容与传统文化和家庭价值观念的影响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冲突,如“东北麻将”、大吃大喝等在东北地区十分普遍,受到了社会大众的热烈追捧,但同时也暴露出社会治理和道德约束的弱点和不足。

大众文化视域下的狂欢化倾向

大众文化视域下的狂欢化倾向

大众文化视域下的狂欢化倾向摘要:狂欢理论是苏联文论家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所提出的重要命题。

随着多元文化的侵入及大众文化的审美转向,狂欢理论的触角伸向了大众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

狂欢理论所包孕的全民性、颠覆性、宣泄性等特征,恰好与大众文化的价值观相同。

狂欢化成为社会转型期内大众文化发展的显性趋势,同时也要注意狂欢文化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关键词:狂欢;大众文化;多元化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5-0203-01纵观西方美学的发展历史,“狂欢”理论是隐含其中的一条脉络。

无论是尼采的酒神精神,弗洛伊德的本能宣泄论,还是马斯洛的高峰体验说,都无不涉及到“狂欢”这一理论特性。

随着20世纪6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西方社会由现代化逐渐向后现代化转向,大众文化成为一种主要的文化形态。

大众文化是一种相对主义的价值观,强调的是快乐、满足、宣泄、放松的状态,这恰恰与巴赫金所论述的狂欢精神相似。

狂欢理论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融旧铸新,其触角伸向了大众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众生平等的全民性狂欢在西方的狂欢节中,人们打破了等级、身份、地位、年龄,甚至性别与种族的差异束缚,涌入市民狂欢的广场,在广场上尽情欢呼、尽情宣泄。

如今这一狂欢性在大众文化领域找到了它的新舞台。

在大众文化统领下,人们强调个性的张扬,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展现自我的个人魅力。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大众文化从它诞生之日起,就与大众传媒携手并进。

当今的电视娱乐节目,正是把全民性狂欢理念深入挖掘,把快乐原则无限放大,营造成了人人皆可参与的狂欢广场。

提到娱乐节目的全民性狂欢,就不得不说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这一电视娱乐史上最具代表性的狂欢式节目。

节目采取“想唱就唱、不限年龄、不限唱法、不限外型”的零门槛范式,使得大批拥有明星梦、爱唱歌的女孩涌入了超级女声的报名区,全民参与的热情空前高涨,由此一场全民娱乐狂欢拉开了序幕。

论狂欢化的意义及其产生的原因论文

论狂欢化的意义及其产生的原因论文

论狂欢化的意义及其产生的原因论文论狂欢化的意义及其产生的原因论文论狂欢化的意义及其产生的原因论文论文关键词:狂欢化理论;巴赫金;文学;哲学;意义论文摘要:试图阐释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的哲学、诗学、政治学、语言学意义,并联系巴赫金所处的历史背景、个性命运,从宏观上去把握其艺术的深刻思考及其原因。

如今,在商品经济主宰人们生活,金钱成为人们主要的追逐对象,文学日益退出主流话语,日益边缘化状态的大背景下,文学理论园地则多少显得寂寥了。

但前苏联文艺理论家“巴赫金”的名字却为我们带来了一道亮色。

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则成为解释当下文艺现象(尤其是大众文艺)的绝佳上好的依据。

国内有关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文本解释的研究层出不穷,本文则试图阐释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的哲学、诗学、政治学、语言学意义并联系巴赫金所处的历史背景、个性命运,从宏观上去把握他关于艺术的深刻思考及其原因。

一、狂欢化理论产生的意义狂欢化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是俄罗斯民族性格对当时社会文化生活的反叛,是对理想生活的一种渴求。

但狂欢化理论又具有超越现实的永恒魅力,在诗学、哲学、语言学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1.诗学意义巴赫金狂欢化理沦是一种整体的、综合的、全面的文学研究。

传统的诗学研究,要么从社会历史的茫茫大海中找寻文学的根基,象泰纳的“种族、环境、时代”的三元素说;要么把文学的归宿定格为文本自身。

如形式主义者把文本看成自律自足的客体。

但无论是从外部出发作整体宏大的观照,还是向内作微观精神的审视,都在展示其理论严谨深刻时又表现出其狭隘与片面。

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却克服了这种“内”与“外”的对立。

一方面,它并不离开文学自身的特性,而从文学自身内部结构出发,即从文本自身出发开始考察,这一理论主要是从研究小说理论开始的。

他从小说体裁追溯到狂欢体、狂欢节,然后又涉及到民间笑文化的各种表现形式,如戏仿、俗语、怪诞肉体形象,以及这些形式是怎样渗透到文学中,并逐渐内化为文学性因素的。

巴赫金狂欢化理论与大众文化_杨巧

巴赫金狂欢化理论与大众文化_杨巧

巴赫金狂欢化理论与大众文化杨巧内容提要:巴赫金是前苏联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其狂欢化理论多次被学术界研究与探讨。

大众文化以制造/娱乐0赢得受众,与狂欢化理论都具有狂欢、娱乐的特点,但是二者之间狂欢内核和后果却不相同。

关键词:巴赫金狂欢化大众文化作者简介:杨巧,上海大学文艺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文化理论与批评。

T itle:B ahk i n.s C ar n i v a lizati o n and Popu lar Cu ltureAbst ract:Bakhti n is a fa m ous literar y theorist of for m er Sov ie,t and his car n iva l t h eory used to expla i n the pheno m enon o f popu lar cu lture has been researched and discussed i n literary c irc l e s.Popu lar cutlure m akes /entertai n m en t0to attract aud i e nces,and car n i v a l theo r y has the sa m e character i s tic,but the essence and consequences are not t h e sa m e.K ey w ords:Bahkti n carnival popu lar cultureAut hor:Yang Q i a o is postgraduate of t h e Co llege of Shangha iUniversity(Shangha i200444,China).H er m a j o r interest is Theory o fL iterature and A rts.Em ai:l wo m o1130@sina.co m米#米#巴赫金(1895)1975)是俄罗斯(前苏联)最有影响的美学家、文艺理论家之一,也是前苏联在西方产生重要影响的少数几位美学家之一。

巴赫金狂欢理论与大众文化

巴赫金狂欢理论与大众文化

巴赫金狂欢理论与大众文化作者:吴玉娟李帅超来源:《卷宗》2016年第04期摘要:巴赫金的狂欢理论是用全民性的广场狂欢和狂欢仪式来实现对权威的反抗和消解,它的特征是大众文化的表征。

在后现代社会,碎片化传播方式主导着大众文化的潮流,狂欢理论在大众文化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值得探讨。

关键词:巴赫金;狂欢理论;大众文化;后现代文化1 巴赫金狂欢理论:世界的狂欢在西方,狂欢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由来已久。

其渊源至少可以追溯至古希腊时期的酒神节,后来古罗马的农神节继承了酒神节的全部内容。

每逢节日,人们便停止一切劳作,只为狂欢。

按照基督教的传统,耶稣复活前的47天为封斋期,于是人们常常在封斋期之前举行狂欢节,在这个节日中尽情纵欲和欢庆。

巴赫金将狂欢式的世界感受规定为4种特殊范畴:第一,人们之间随便而又亲昵的接触;第二,插科打诨,意指狂欢节上的笑声;第三,俯就、随便而亲昵的态度;第四,粗鄙,冒渎不敬,对神圣文字和箴言的仿讽等等。

巴赫金认为狂欢式具有两大外在特征。

一是全民性。

“在狂欢节上,人们不是袖手旁观,而是生活在其中,而且是所有的人都生活在其中,因为从其观念上说,它是全民的”。

二是仪式性。

狂欢节是由一系列的礼仪和仪式构成的,它具有一种庆典性。

在充满节日气氛的狂欢节上,最主要的就是笑谑地给(国王)加冕和脱冕的仪式:在加冕仪式上,人们给奴隶或小丑穿上国王的衣服,戴上王冠;而在紧随其后的脱冕仪式上,“国王”又被脱下王冠,夺走其权力象征物,还要被讥笑和殴打。

人们在广场上随便而亲昵地接触,用各种冒渎不敬、插科打诨消除了不同等级间的畏惧和礼貌,使得狂欢节具有平等、自由、欢乐的气氛。

巴赫金认为始于(狂欢节)的狂欢文化是一种与日常生活相对的文化状态。

狂欢化生活是对按部就班的日常生活的标新立异和陌生化;是对于精神自由的追求和张扬。

在巴赫金的狂欢理论中,狂欢节不是任何的艺术演出形式,而是生活本身的一种现实形式,其真正的精神原则是平等与自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对当代大众文化的启示
作者:吴承笃, Wu Chengdu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刊名:
东疆学刊
英文刊名:DONGJIANG JOURNAL
年,卷(期):2006,23(1)
被引用次数:6次
1.约翰·多克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 2001
2.弗雷德里克·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 1986
3.阿多诺文化工业的再思考 1992
4.孙长军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与新时期中国大众文化研究[期刊论文]-江汉论坛 2001(10)
5.伊布哈·哈桑后现代景现中的多元论 1992
6.米哈伊尔·巴赫金巴赫金全集(大) 1998
7.弗雷德里克·杰姆逊文化转向 2001
1.邹赞.ZOU Zan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与大众文化[期刊论文]-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9,26(4)
2.孙长军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与新时期中国大众文化研究[期刊论文]-江汉论坛2001(10)
3.李勇梅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对现实生活的启示[期刊论文]-科技信息2010(32)
4.黎青.LI Qing试论约翰·菲斯克的大众文化快感理论[期刊论文]-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29(4)
5.邱戈.Qiu Ge巴赫金理论的传播思想史意义[期刊论文]-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40(2)
6.鄢鸣.YAN Ming狂欢:真实抑或想象——狂欢理论的应用与反思[期刊论文]-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1(2)
7.曾军.Zeng Jun中国巴赫金接受二十年[期刊论文]-人文杂志2005(2)
8.石开斌.SHI Kai-bin费斯克的微观政治思想解析[期刊论文]-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4)
9.梅东伟.Mei Dongwei文艺民俗学的一个范畴——狂欢化再解读[期刊论文]-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26(2)
10.曹海峰.CAO Hai-feng詹姆逊视野中的精神分析[期刊论文]-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6,26(1)
1.何树勋.鲁绵茸.冯丽君浅论中国当下的大众文化[期刊论文]-焦作大学学报 2011(2)
2.邹赞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与大众文化[期刊论文]-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2009(4)
3.杨丽娟卡尔维诺作品的"元小说"特征分析[期刊论文]-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3)
4.史原.李英庆.刘媛网络文化与文化价值意识建构[期刊论文]-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4)
5.王军大众文化:何来狂欢——谈约翰·菲斯克对狂欢理论的应用[期刊论文]-江淮论坛 2007(4)
6.周卫忠狂欢人格的双重性与基督位格的双重性——从狂欢论与位格论的内在一致看巴赫金思想的基督教背景[期刊论文]-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3)
本文链接:/Periodical_djxk200601005.aspx。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