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场读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死场读后感
生死场是萧红的中篇小说,我看书前没有查过写作背景直接看的正文,对作者的了解也仅止于她生活的年代。选这本书的原因有两点,一是老师上课推荐的书籍整理后发现这本书的名字最有意思,生死场,生和死的地方,只记得您上课提过的一句话,人和动物一起忙着生,忙着死。二是长度很合适。全书总共13万字,正文共有17章,8万字,余下部分为作者回忆录自述或访谈,以及相关的传记材料及重要评论。我先看的小说,然后在网上找了话剧看。话剧相对原著有改编,但演员将人物性格刻画得很好。
小说我是一口气读完的,一个下午的时间,读完就觉得压抑。故事在打鱼村展开,围绕着王婆,赵三等小人物以及金枝等村民讲述了一个个故事,关于他们的痛苦,便也是他们的生活。小说开篇就讲了麦场,二里半家的羊丢了,到处找没找到还受了别人的打骂,他拔腿就跑,懦弱又忍气吞声,只敢回到家对妻子发火,他怕外人不怕妻子。妻子麻面婆也习惯了他的大骂,书中有一句话“她的性情不好反抗,不好斗争……她的心永远像一块衰弱的白棉。”丈夫骂她,她默默忍受然后继续麻木地晾衣服,所以叫麻面婆。等到田地间妇女开始聊天了,又出现了第二个重要的女性人物——老王婆,老王婆很爱诉说她那让她愤恨的命运,讲故事时,描述她:脸发绿,眼睛发青,孩子把她比作猫头鹰。为什么是猫头鹰呢,猫头鹰常常给人一种幽怨的感觉。她讲话内容总集中在牛上,但是不时又提起自己死去的孩子,她的孩子死了,她却忙于收割,可是停下来后看到邻居家的孩子又想起自己的孩子,那时候才觉得连麦粒都不重要了。王婆的悲剧在于她长期压抑自己的感情,劳作是长久的刻在骨子上的习惯。活的像是机器,但最终回过神来才展现了人的情感、母亲的情感……她的丈夫赵三是个抽烟、不爱干农活、一心想着进城发展的人。觉得妻子成天干农活被使唤是理所当然的。他们家还有两头马,一头老马一头小马,马的感情倒是描写的比人丰富,小马被孩子喜欢,但没心思干活,被妻子王婆鞭打,小马暴跳起来,然而老马老了,干活慢,也常常被鞭打,老马却不暴跳,为什么?因为习惯了。“因为一切过去的年代规定了它”,人和马一样,长时间的被奴役渐渐失去了反抗意识,不管皮条如何摩擦它光滑的皮肤,它总是好好的干活,忍受着预料之中的痛苦。第三个出现的女性人物是金枝,她和前面的两个妇女不一样,还是个未经世事、年轻貌美的姑娘,但是她从一开始出场就是去河边幽会男人成业,和成业行苟且之事,成业年轻气盛觉得喜欢金枝,要娶金枝。也早早就要了她。然而成业的婶婶却说,可惜了,因为结婚后都会变的,话落,她仿佛看到了过去的自己,就像她年轻时和他叔叔福发干的事,现在还是被村里人当谈资。曾经他们是有爱情的可是现在,婶婶已经习惯了服从叔叔的指令。他们只剩下不平等的家庭地位了。另一面,为了地主的税,王婆只得把家中的老马牵到屠宰场,老马年轻耕种,老了还要被剥皮卖钱,王婆越想越伤心。为什么伤心?马就像她一样,被迫和孩子分离,辛苦劳作被奴役一生,最后还是逃不过被压榨完最后的一点利益的命运。“她哭着回家好像送葬一般……王婆半日的痛苦没有代价了,王婆一生的痛苦也没有代价。”想想不免让人唏嘘,马生而为了劳作,身为农村妇女的她也一样。小说中对王婆的刻画很全面,她时而忧默,时而欢喜,冬天没农活的时候,女人们老的少的,新婚的结婚已久的坐在一起,王婆还会打趣别人,但随即恢复严肃。大家虽然聊的是家常,但都有无尽烦恼,有一个寡妇,书中说长得像是王婆。但他们又显然是不同的,王婆愿意加入年轻妇女们妖艳的谈话,她却不愿,而王婆经历的还要多得多,却没有完全失去对生活的情趣。这样的聊天是少有的放松,但也没多少意义——“在乡村永久不晓得,永久体验不到灵魂,只有物质来充实她们。”她们的思想并不自由,像肉体一样被禁锢了。小说中还有一个经典的人物——月英,她是村子里最美的女人,虽然贫穷但性格温和。但嫁人后的她,因为患了瘫病,一点点地被丈夫嫌弃,丈夫对妻子不存在关爱,只有少得很的责任,终于他发现妻子不会好了,干不了活,活着也没意义。美丽的月英被他遗弃,只能自生自灭,眼球和牙齿都发绿,下体腐烂生蛆。作者为什么给她设置成残疾?因为在农村,残疾意味着干不了农活了,干不了农活了女
人也就失去了她的价值,贬值的厉害。更突出主旨——女人的身份地位低微,没有灵魂,只有物质价值。小说将美好的事物毁灭,令人记忆犹新。在那里,甚至孩子的地位也是低下的,父亲被地主奴役,母亲被父亲奴役着,母亲又将孩子当作不满和怒气的发泄口,孩子又长大了……似乎一直这样循环。家庭的关系是畸形的。村里的男人呢,他们活的什么样?赵三他们一群人成立了个镰刀会,原是准备对付刘二爷的,却因为误把小偷当作管事的,一刀把人腿打断了,进了监狱。等出来后,念着刘二爷帮他在东家(地主)面前说话的恩情再也不记恨刘二爷了。然而,赵三也不过是懦弱,骨子里不敢反抗,不能担事。只是因为刘二爷和地主口头上的话就同意了加税,又变成了一头好牲畜。就像妻子王婆说的“起初看来还像一块铁,后来越看越像一堆泥了!”
每一章节都像是一个新的痛苦,男人总是在外受气,回家将怒火发泄到女人身上,而女人们又总逃不过被捉弄的结局。小说前半部分节奏较慢,后半部分内容紧凑节奏加快,从第九章传染病开始,“鬼子”出现了,然而当我读到日本人的侵略时其实有点吃惊,因为本来以为这是一部单纯将封建社会,愚昧无知男权主义,女人身份低微的小说。日本人的出现却让我动摇,日本人出现在小说中,小说显得更真实了,更有时代感。但他们出现的原因呢?小说的作者设计的每一个人物和细节都是经过精心规划的。日本人进村后开始抓女人,而中国男人和人本男人一起笑,女人也不再仇视男人,大家把精力都放在了反抗日本人身上。里面的金枝一开始是沉浸爱情,嫁给了青年成业,他们的爱情看似情投意合,金枝结婚后自己也遭遇了不幸的命运,沦为生产和泄欲工具。后来等男人都去参军了,她逃去去了城里,以为城里会是个更好的出处,结果是到了城里给人缝衣服还被强奸——女人终究难以逃脱被凌辱的命运,在男人眼中她们没有真正价值。文中当男人们成立镰刀会的时候,王婆发现了丈夫赵三他们的计划,还教会了赵三如何“装火药”,让赵三感到王婆“可以敬重”,后来王婆的女儿去打鬼子了,也展示了女性的能力。而小说中主要的几个男人,除了二里半是个完完全全的懦夫,其他人尤其是赵三,总是想要干点什么出人头地,先是反抗加税(虽然最后还是妥协了),再是反抗日本人,骨子里还是有反抗精神、爱国精神的。他们有好的一面,但也有男权社会下大男子主义的人性弱点。金枝去城里的路上躲过了日本人的强奸,却还是没能躲过城里的中国男人。她说“我恨中国人”,这是她反复挣扎后得出的答案,也是很多饱受欺凌妇女的心声。
在那个时代,除了民族的痛苦,女人还忍受着随处被践踏的双重痛苦。结合作者的成长背景,生死场是作者对那个残忍的时代、麻木的人们以及女性卑微人权的控诉。这本书让我联想起《雷雨》,但它不同于《雷雨》的是生活环境背景,一个描写了压榨劳动力的富裕家庭中的男权,情感表达隐晦,故事更有戏剧性;一个描写了农村里无数妇女被男性奴役的命运。后者还扩写了抗战等许多事件,视角更多元,人物刻画丰满,情感表达直接。正如名字那样,一个是一场雷雨,用戏剧化的方式来发人深省,一个是生死场,将人的痛苦和死亡赤裸裸的在历史的发展中呈现出来,生死都像是平凡小事,每个人的命运结局是一样的悲惨——都逃不过被奴役,人们的奴化思想已经根深蒂固。而不管生活在哪个时代,人的思想都不该被固化。如果人失去了思想的自由就沦为了动物、牲畜,或者更麻木,因为动物也是有基本的舐犊之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