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
高中物理《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2. 让学生掌握重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3. 让学生了解重力的测量单位及测量工具。
4. 让学生理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掌握重力计算公式。
5.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重力的概念及产生原因。
2. 重力的三要素及其表示方法。
3. 重力的测量单位及测量工具。
4.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及计算公式。
三、教学难点1.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2. 重力计算公式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提问法等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力学基础知识,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 讲授新课(1)介绍重力的概念,解释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2)讲解重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并用示意图表示。
(3)介绍重力的测量单位(牛顿)及测量工具(弹簧测力计)。
(4)讲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得出重力计算公式:G = mg。
(5)举例说明重力计算公式的应用。
3.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重力计算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力的概念、三要素、测量单位、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及计算公式。
5.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重力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拓展1. 介绍重力的测量工具: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2. 讲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如何根据物体的质量估算其受到的重力。
3. 引导学生思考重力在地球上的作用,如:重力对地球形状、地壳运动等的影响。
七、课堂互动1. 提问:重力是由于什么原因产生的?2. 提问:重力的三要素有哪些?如何表示?3. 提问:重力与质量的关系是什么?如何应用重力计算公式?4. 提问:重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八、课后作业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写一篇关于重力的短文。
高中物理《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
高中物理《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2. 让学生掌握重力的计算公式,能够运用重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让学生了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知道重力加速度的概念。
4.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重力的概念、重力的计算公式、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2. 教学难点:重力加速度的概念及应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重力的产生原因和作用。
2. 利用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重力的存在和作用。
3.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4. 运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重力的计算和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力的概念,为新课学习做铺垫。
2. 讲解重力的概念:结合地球的吸引力,解释重力的定义。
3. 讲解重力的计算公式:G=mg,引导学生理解公式中各量的含义。
4. 讲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通过实验或实例,让学生观察重力与质量的变化规律。
5. 讲解重力加速度的概念:介绍重力加速度的定义和特点。
6. 练习与应用:布置一些有关重力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五、课后作业1. 总结重力的概念、计算公式和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2. 思考重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举例说明。
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了解物体浮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重力概念的理解程度,以及是否能熟练运用重力计算公式。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重力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以及能否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是否能积极参与,并提出有价值的观点。
七、教学反思1. 针对课堂反馈,反思教学方法是否合适,是否需要调整教学策略。
2. 思考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将重力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课后作业的难度,以保证教学质量。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教案标题: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教案目标:1. 理解重力是一种基本的相互作用力。
2. 理解重力的概念和性质。
3. 掌握计算物体在重力作用下的重量和重力加速度的方法。
4. 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与重力相关的问题。
教学资源:1. 教科书或教学课件。
2. 实验器材:各种质量物体、弹簧测力计、天平等。
3. 演示材料:图片、视频等。
4. 学生练习册。
教学步骤:引入阶段:1. 引发学生对重力的思考:通过展示一张地球上不同地方重力的示意图,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物体会有重量,以及重力是如何影响物体的。
2. 引入重力的概念:通过简单的示例和实验,引导学生理解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并解释重力的概念和性质。
探究阶段:3. 实验探究重力的大小:设计一个实验,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质量物体的重力,让学生观察并总结质量与重力之间的关系。
4. 计算重力的大小:引导学生根据重力的定义,学习如何计算物体在地球表面的重力,并进行实际计算练习。
拓展阶段:5. 探究重力加速度:通过实验或演示,让学生观察自由下落物体的运动,并引导他们发现物体在自由下落时的加速度是恒定的,即重力加速度。
6. 计算重力加速度:引导学生学习如何计算重力加速度,并进行实际计算练习。
应用阶段:7. 应用解决问题:设计一些与重力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并进行讨论和分享。
总结阶段:8. 总结重力的基本相互作用:让学生回顾所学内容,总结重力的基本相互作用,并提醒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重力的应用和影响。
巩固练习:9. 布置相关练习:将一些练习题或问题布置给学生,以巩固所学知识。
评估方法:1. 教师观察学生在实验和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 学生完成的练习册和练习题。
3. 学生的小组讨论和展示。
教学提示:1. 在引入阶段和拓展阶段使用多媒体资源,以增加学生的兴趣和理解。
2. 在实验环节中,确保学生能够正确使用实验器材,并注意安全。
3.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以促进互动和思维碰撞。
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 教案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2. 让学生掌握重力的计算公式,能够运用重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让学生理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能够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
4. 让学生了解地球引力,知道地球引力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1. 重力的概念:介绍重力的定义,解释重力的产生原因。
2. 重力的方向:强调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与水平面垂直。
3. 重力的作用点:讲解重力的作用点在物体的质心,质心的位置与物体的形状和质量分布有关。
4. 重力的计算:介绍重力的计算公式G=mg,解释质量、重力加速度的概念。
5.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讲解质量越大,重力也越大;质量为零,重力也为零。
6. 地球引力:介绍地球引力的概念,解释地球引力对人类和物体运动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重力的概念、方向、作用点、计算公式、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2. 教学难点: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地球引力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重力的概念和作用。
2. 利用实验和实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3. 通过计算练习,巩固重力的计算公式和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4. 引入地球引力的知识,激发学生对重力现象的兴趣。
五、教学准备:1. 教学PPT:包含重力的概念、方向、作用点、计算公式、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等知识点。
2. 实验器材:悬挂重物的绳子、秤杆、质量不同的物体。
3. 实例图片:地球引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的图片。
4. 计算练习题:涉及重力计算和重力与质量关系的问题。
六、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复习重力的概念和作用。
2. 新课导入:讲解重力的方向,强调重力总是竖直向下。
3. 实验演示:用悬挂重物的绳子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和体会重力的方向。
4. 讲解重力的作用点,解释重力的作用点在物体的质心。
5. 公式讲解:介绍重力的计算公式G=mg,解释质量、重力加速度的概念。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范文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是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
2. 让学生掌握重力的计算公式,能够运用重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让学生了解重力的作用,知道重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重力的概念: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
2. 重力的计算公式:F=mg,其中m为物体的质量,g为重力加速度(约为9.8m/s ²)。
3. 重力的作用:使物体受到向地心的吸引力,使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重力的概念、计算公式和作用。
2. 难点:重力计算公式的应用和重力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思考问题来掌握重力知识。
2. 利用实例分析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重力的作用和应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探讨,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力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重力的概念,让学生了解重力是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
3. 讲解重力的计算公式,让学生掌握如何计算物体受到的重力。
4. 利用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重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5. 布置课堂练习题,让学生运用重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力的概念、计算公式和作用。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重力计算公式的应用1.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运用重力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2. 教学内容:重力计算公式的应用场景。
实际问题中重力计算的步骤。
3.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重力计算公式的应用。
难点: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重力计算问题。
4.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展示重力计算公式的应用。
互动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并解决实际问题。
5. 教学过程: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教学设计7:3.1 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
1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一)内容及解析1.内容:这一章教材通过分析生活和生产中大量的实际问题(如运动员踢球、守门员接球、压锯条、物体落向地面、地球自转等)引入力的概念和重力的概念,并应用二力平衡原理引入重心的概念。
自然界中的物体,正常情况下都离不开重力的作用,因此在相互作用的教学中,教材将重力放在其它力的前面,突出重力的重要性。
2.解析:由于学生对重力并不陌生,因此教材在这部分的处理中只做陈述性的简单介绍。
从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现有接受能力来看,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力的三要素和重心的概念是这节课的难点。
为了解决重心这一难点,教材列举了大量的实例,以求帮助学生理解这一难点。
(二)目标及其解析目标1、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及其定义。
2、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能用重锤线检验一条线或一个面是否竖直或水平。
3、知道物体重心的含义4、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5、知道力的三要素6、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解析通过观察和亲身感受以及对初中知识的回顾,概括出力的概念,知道重力的产生、方向及大小与什么有关。
重心就是把物体受到的重力集中于一点,力的作用效果就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2、力的作用效果3、正确画出力的示意图难点1、正确画出力的示意图2、重心的概念(四)、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基本流程概述本章内容→本节学习要点→学习过程、实例分析→练习、小结教学情景问题1、怎样理解力?怎样进行力的图示?教师活动:利用多媒体投影播放“运动员踢球、守门员接球、运动员用头顶球”等录像资料。
教师提出问题,启发引导学生讨论解释现象学生活动:学生观看,讨论现象的共同点,教师引导,得出结论点评:通过实际问题以及现象的分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高中物理《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
高中物理《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掌握重力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2.让学生了解重力的基本相互作用,即万有引力定律。
3.通过实验和问题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内容1.重力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2.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应用3.重力实验和问题探究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力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2.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应用3.重力实验和问题探究的设计与分析四、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重力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2.通过实验和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重力的基本相互作用——万有引力定律。
3.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重力现象和实验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五、教学过程1.导入:提问:什么是重力?我们生活中有哪些重力的例子?回答:重力是地球对物体施加的一种吸引力,使物体受到向地心的作用力。
生活中如苹果落地、抛物线运动等都是重力的例子。
2.重力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讲解: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其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物体到地心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重力的计算公式为:F=G(m1m2)/r^2,其中G为万有引力常数,m1和m2分别为两个物体的质量,r为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
3.万有引力定律:讲解:万有引力定律是牛顿在1687年提出的,指出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相互吸引的力,其大小与两个物体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这个定律不仅适用于地球上的物体,也适用于宇宙中的任何两个物体。
4.重力实验和问题探究:实验1:验证重力方向竖直向下设计:让金属球沿着光滑的斜面滑下,观察金属球滑下的过程中重力的方向。
分析:金属球在滑下的过程中,重力使其沿着竖直方向加速,实验结果显示重力方向确实是竖直向下的。
实验2:探究重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设计:让物体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受到不同大小的重力作用,观察物体的运动情况。
分析:实验结果显示,物体受到的重力越大,其运动速度越快,说明重力对物体的运动有影响。
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教案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教案标题: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和理解重力是一种基本相互作用。
2. 理解重力的概念、特征和影响。
3. 能够应用重力的知识解决简单问题。
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描述重力的概念和特征。
2. 学生能够解释重力对物体的影响。
3. 学生能够应用重力的公式计算物体的重量和重力加速度。
4.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验证重力的存在和作用。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投影仪、计算器、实验器材(如小球、弹簧秤等)、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计算器。
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1. 利用投影仪播放一段有关重力的视频,引起学生对重力的兴趣。
2. 提问:你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过哪些与重力有关的现象?探究(15分钟):1. 讲解重力的概念和特征,并通过实例解释。
2. 指导学生进行实验:使用弹簧秤测量不同物体的重量,并记录数据。
3.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让学生发现物体的重量与其质量有关,与地球的吸引力有关。
讲解(10分钟):1. 讲解重力公式:F = mg,其中F表示物体所受的重力,m表示物体的质量,g表示重力加速度。
2. 解释重力加速度的概念和数值,引导学生进行计算练习。
实践(15分钟):1. 给学生一些简单的计算题,让学生应用重力公式解决问题。
2.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使用小球从不同高度自由落下,并观察落地时的速度和时间。
3. 让学生通过实验数据计算小球下落的加速度,并与重力加速度进行比较。
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重力是一种基本相互作用,对物体有重要影响。
2. 提问:重力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作业:1. 完成课堂上未完成的计算题。
2. 搜集与重力相关的实例和现象,并写一篇小论文。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究地球以外其他天体上的重力情况。
2. 给学生提供更复杂的重力计算题,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鼓励学生进行更多的实验和观察,深入理解重力的作用。
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 教案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2. 让学生理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掌握重力计算公式。
3. 让学生掌握物体受力分析的方法,能够运用重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重力的概念:介绍重力的定义,说明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2. 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强调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作用点在物体的重心。
3.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介绍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公式G=mg,解释质量与重力的对应关系。
4. 物体受力分析:分析物体受到的重力作用,展示实例讲解物体受力分析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重力的概念、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物体受力分析的方法。
2. 难点: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公式的应用,物体受力分析的技巧。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重力的概念、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2. 采用实例分析法讲解物体受力分析的方法,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学会运用重力知识。
3. 采用练习法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通过练习提高解题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制作重力概念、重力方向和作用点、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物体受力分析的课件,配合图片和动画讲解。
2. 实例材料:准备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进行分析。
3. 练习题:准备一些有关重力计算和物体受力分析的练习题。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讲解、实例分析和练习,评价学生对重力概念、重力方向和作用点、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物体受力分析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如悬挂的物体,引出重力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重力的概念:详细讲解重力的定义,强调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3. 讲解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说明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作用点在物体的重心。
4. 讲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介绍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公式G=mg,解释质量与重力的对应关系。
5. 物体受力分析:分析物体受到的重力作用,展示实例讲解物体受力分析的方法。
高中物理《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
高中物理《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掌握重力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2. 使学生了解重力的基本相互作用原理,明白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重力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2. 重力的基本相互作用原理3. 重力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重力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其应用;重力的基本相互作用原理。
2. 难点:重力基本相互作用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重力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重力的基本相互作用原理。
3. 结合实例分析,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苹果落地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重力的概念。
2. 新课:讲解重力的定义、计算公式及应用,让学生掌握重力的基本知识。
3. 互动环节:分组讨论,探讨重力的基本相互作用原理,引导学生动手实验,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
4. 实例分析:运用重力的基本相互作用原理,分析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物体悬挂平衡的条件等。
6.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重力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这五个章节的内容主要涵盖了重力的概念、计算公式、基本相互作用原理以及实际应用等方面的教学。
希望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如有需要,我可以继续为您编写后续章节。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等方式,了解学生对重力概念、计算公式的掌握情况。
2. 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和观察分析能力,评估学生对重力基本相互作用原理的理解程度。
3. 分析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能否运用重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七、教学拓展1. 探讨重力在航天领域的应用,如卫星发射、地球引力等。
2. 介绍重力与其他力的关系,如摩擦力、弹力等。
3. 引导学生关注重力在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中的作用。
八、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悬挂物体、测量工具、实验记录表格等。
高中物理《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
高中物理《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掌握重力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2. 让学生了解重力的作用范围,即地球表面及附近物体。
3. 理解物体间力的相互作用,知道重力是由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产生的。
4.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重力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应用;物体间力的相互作用。
2. 教学难点:重力作用范围的确定;重力与万有引力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重力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2. 利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重力的作用。
3. 采用讨论法,分析重力的作用范围及物体间力的相互作用。
4. 运用案例分析法,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悬挂重物的绳子、秤砣、地球仪等。
2. 教学课件:重力概念、计算公式、作用范围等图片和动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2. 探究重力概念:让学生用秤砣悬挂重物,感受重力的作用,引导学生探究重力的概念。
3. 讲解重力计算公式:引导学生理解重力的计算公式,并进行公式推导。
4. 应用重力公式:让学生运用重力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物体的质量。
5. 讨论重力作用范围:引导学生分析重力的作用范围,地球表面及附近物体。
6. 讲解物体间力的相互作用:让学生了解物体间力的相互作用,知道重力是由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产生的。
7. 案例分析:运用案例分析法,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8.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重力的理解和应用。
9. 布置作业:布置一些有关重力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10.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了解他们对重力概念、计算公式和作用范围的理解程度。
2. 作业批改:对课后作业进行批改,评估学生对重力知识的掌握情况。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范文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是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
2. 让学生掌握重力的计算公式,能运用重力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3. 让学生了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知道重力与质量成正比。
4.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合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重力的概念及作用2. 重力的计算公式:G = mg3.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G ∝m4. 重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5. 实验:测量重力加速度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重力的概念、计算公式、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2. 难点:重力加速度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重力的概念及其作用。
2. 利用公式法,让学生掌握重力的计算方法。
3. 采用实验法,让学生验证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4. 运用实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重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a.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提问: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是什么?b.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有什么作用?2. 新课讲解:a. 讲解重力的概念,解释重力是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
b. 介绍重力的计算公式:G = mg,讲解公式中的各符号含义。
c. 讲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G ∝m,引导学生理解重力与质量成正比。
3. 实例分析:a. 分析日常生活中重力的应用,如抛物线运动、天平等。
b. 让学生举例说明重力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4. 实验环节:a. 讲解实验目的:测量重力加速度。
b. 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
c. 分析实验结果,验证重力加速度的存在。
5. 课堂小结:a. 总结本节课的重力概念、计算公式、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b. 强调重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6. 作业布置:a. 请学生运用重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b. 复习本节课内容,为下一节课做准备。
六、教学评估1. 评估方式:课堂问答、实验报告、课后作业。
2. 评估内容:重力概念的理解、计算公式的运用、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实验操作及分析能力。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范文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重力的定义和作用,知道重力是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
2. 让学生掌握重力的计算公式,能够运用重力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3. 让学生了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知道质量越大,受到的重力也越大。
4.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实践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重力的定义、计算公式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难点:重力作用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重力的概念和作用。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重力的存在和作用。
3. 运用案例分析法,培养学生运用重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交流分享的习惯。
四、教学准备:1. 教具:重力实验器材、质量测量工具、多媒体设备。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播放地球引力作用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重力现象。
2. 探究重力:2.1 学生分组进行重力实验,观察重力对物体的作用。
3. 学习重力计算:3.1 教师介绍重力计算公式,引导学生理解公式含义。
3.2 学生运用公式计算不同质量物体的重力,并进行交流分享。
4.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4.1 学生进行质量测量实验,观察质量与重力的关系。
5. 巩固与应用:5.1 学生运用重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物体在地球上的重力。
5.2 教师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解题过程和心得体会。
6. 课堂小结:6.2 学生整理笔记,巩固知识点。
7. 作业布置:7.1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重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7.2 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反思:8.2 学生反馈学习效果,提出改进意见。
9. 课程拓展:9.1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重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建筑、交通等。
9.2 学生进行课外调查,了解重力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10. 教学评价:10.1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范文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重力基本相互作用》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年级学科:高中物理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及其基本相互作用。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物理学兴趣和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1. 重力的定义及其作用。
2. 重力与其他力的相互作用。
教学难点:1. 重力场概念的理解。
2. 重力与其他力的相互作用。
二、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简单的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苹果落地)引出重力的概念,激发学生兴趣。
2. 重力基本概念(15分钟)讲解重力的定义、单位、作用范围等相关知识。
引导学生理解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一种吸引力。
3. 重力与其他力的相互作用(15分钟)讲解重力与其他力的关系,如与弹力、摩擦力等的相互作用。
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分析各种力的相互作用。
4. 重力场概念(10分钟)介绍重力场的基本概念,讲解重力场强度、重力势能等概念。
引导学生理解重力场在实际中的应用。
5. 课堂小结(5分钟)三、课后作业1. 请简述重力的定义及其作用。
2. 举例说明重力与其他力的相互作用。
四、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观察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后作业、课堂表现、学生反馈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重力基本相互作用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课堂活动与实验(1课时)1. 活动一:重力方向实验(15分钟)让学生每人拿一个悬挂的重物(如小铁球),观察并记录重力方向。
引导学生发现重力总是竖直向下的。
2. 活动二:重力作用力实验(15分钟)让学生分组,每组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重物的重力大小,改变物体的位置,观察重力大小的变化。
引导学生理解重力与物体位置的关系。
七、案例分析与讨论(1课时)1. 案例一:自由落体运动(15分钟)让学生分析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引导学生运用重力知识解释自由落体运动。
2. 案例二:重力加速度(15分钟)让学生探讨重力加速度的概念,解释重力加速度与地球纬度、高度的关系。
高中物理《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
高中物理《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第一章:重力的概念与测量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重力的定义和作用让学生掌握重力的测量方法1.2 教学内容重力的定义与作用重力的测量方法:弹簧秤、磅秤等1.3 教学步骤1.3.1 引入:通过地球对物体吸引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重力的概念。
1.3.2 讲解:详细讲解重力的定义和作用,以及重力的测量方法。
1.3.3 实践:让学生使用弹簧秤等工具进行重力测量,加深对重力概念的理解。
第二章:重力的自由落体运动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和规律让学生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计算方法2.2 教学内容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和规律自由落体运动的计算方法:位移、速度、加速度等2.3 教学步骤2.3.1 引入:通过苹果落地等例子,引导学生思考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
2.3.2 讲解:详细讲解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和规律,以及计算方法。
2.3.3 实践:让学生进行自由落体运动的实验,加深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理解。
第三章:重力的应用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重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掌握重力在各种场景中的应用方法3.2 教学内容重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建筑物的稳定性、地球引力等重力在各种场景中的应用方法:如登山、跳伞等3.3 教学步骤3.3.1 引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重力的应用。
3.3.2 讲解:详细讲解重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重力在各种场景中的应用方法。
3.3.3 实践:让学生进行相关实验或观察,加深对重力应用的理解。
第四章:重力的测量与地球的引力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重力与地球引力的关系让学生掌握地球引力对物体产生的重力大小的影响因素4.2 教学内容重力与地球引力的关系地球引力对物体产生的重力大小的影响因素:如距离、纬度等4.3 教学步骤4.3.1 引入:通过地球引力对物体产生重力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重力与地球引力的关系。
4.3.2 讲解:详细讲解重力与地球引力的关系以及地球引力对物体产生的重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高中物理《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
高中物理《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掌握重力的计算公式。
2. 使学生了解重力的作用,能够分析重力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重力的定义: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2. 重力的计算公式:F=mg,其中m为物体的质量,g为重力加速度。
3. 重力的作用:使物体受到向地心的拉力,使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4.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力的概念及计算公式的理解与应用。
2. 重力的作用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重力的概念和作用。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重力的存在和作用。
3. 运用例题分析,让学生掌握重力的计算方法。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初中阶段学过的重力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重力概念:讲解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让学生理解重力的定义。
3. 介绍重力计算公式:讲解F=mg公式,让学生掌握重力的计算方法。
4. 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直观地感受重力的存在和作用。
5. 分析重力作用: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了解重力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6. 练习巩固: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7. 总结: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力的概念、计算公式和作用。
8. 布置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重力概念、计算公式和作用的理解程度。
2. 实验观察: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能力和对重力现象的观察能力。
3. 练习题解答:检查学生对重力应用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
七、教学拓展1. 介绍重力与其他力的关系,如弹力、摩擦力等。
2. 探讨重力在现代科技领域的应用,如卫星导航、地球物理学等。
八、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质量计、悬挂装置等。
2. 教学课件:用于展示重力概念、计算公式和实例分析。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
(2)掌握重力的方向,理解重力的作用点。
(3)了解重心的概念,知道如何确定物体的重心。
(4)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知道其基本内容和适用范围。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2)通过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培养学生的受力分析能力。
(3)通过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科学就在身边,物理并不神秘,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学素养。
(2)体会科学研究方法的严谨性和科学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重力的概念、方向和作用点;万有引力定律的基本内容和适用范围。
2. 教学难点:重心的确定方法;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讲授法、讨论法。
2.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实验演示。
四、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与重力相关的现象,如落叶落地、水往低处流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从而引入重力的概念。
2. 新课教学:(1)重力的概念:讲解重力的定义、产生的原因和大小的计算方法。
通过实验演示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引导学生观察并得出结论。
重力的定义: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
重力的大小:计算公式G=mg来确定,其中G代表重力,m 代表物体的质量,g是重力加速度,大小约为9.8N/kg。
因此,一个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大约是9.8牛顿。
重力的产生原因: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这种吸引是由于地球具有质量而产生的。
根据万有引力定律,任何两个具有质量的物体之间都存在引力,引力的大小与两个物体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注意:重力的大小不仅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还与物体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
在地球上,越靠近赤道,物体受到的重力越小;越靠近两极,物体受到的重力越大。
1重力基本相互作用-人教版必修1教案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人教版必修1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重力的概念和公式;2.理解重力的基本作用特性;3.能够运用重力公式解决相关的物理问题;4.能够设计和进行相关实验,验证重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重力的概念和公式;2.所有物体都存在重力。
三、教学难点1.重力的理解和运用;2.重力与其他相互作用力的区别。
四、教学内容1. 重力的概念和公式1.重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基本力之一,指互相吸引的力。
2.重力公式:$F=G\\frac{m_1m_2}{r^2}$,其中F为两物体之间的重力,G为万有引力常数,m1和m2分别为两物体的质量,r为两物体之间的距离。
2. 重力的基本作用特性1.重力是吸引力,所有物体都存在重力。
2.重力是一种相互作用力,与其他相互作用力,如弹力和摩擦力等不同。
3.重力的大小与两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两物体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3. 运用重力公式解决相关的物理问题1.根据重力公式,计算两物体之间的重力大小。
2.运用重力公式,解决物体在不同位置和高度时的重力大小和力的方向。
4. 相关实验设计与验证1.用斜面实验验证物体的运动方向与重力方向之间的关系。
2.用天平实验验证不同重量的物体之间的重力大小关系。
3.用单摆实验验证重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五、教学方法1.讲授重力概念和公式,帮助学生掌握重力的基本原理。
2.设计相关实验,帮助学生理解重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3.组织小组或个人讨论,帮助学生解决重力相关的物理问题。
六、教学过程1.讲授重力的概念和公式,帮助学生理解重力的基本原理;2.设计相关实验,验证重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3.进行小组或个人讨论,解决重力相关的物理问题;4.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难点。
七、作业与评估作业1.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重力概念和公式;2.设计和完成一个与重力相关的实验,记录并提交实验报告。
评估1.完成练习题,评估学生掌握重力概念和公式的程度;2.评估学生的实验报告和交流情况,了解学生实验能力和科学素养的发展。
高中物理《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
高中物理《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掌握重力的基本性质和作用。
2. 让学生了解重力的测量方法,能够运用重力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 让学生理解地球引力与物体质量、距离的关系,认识万有引力定律。
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重力的概念及其作用2. 重力的测量方法3. 重力公式及其应用4. 地球引力与物体质量、距离的关系5. 万有引力定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重力的概念、重力的测量方法、重力公式、地球引力与物体质量、距离的关系、万有引力定律。
2. 难点:重力公式的运用,地球引力与物体质量、距离的关系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重力的概念及其作用。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重力的测量方法。
3. 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重力公式的运用。
4.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探讨地球引力与物体质量、距离的关系。
5.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理解万有引力定律。
五、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力学基础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重力的概念及其作用,让学生了解重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 演示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重力的测量方法。
4. 讲解重力公式及其应用,让学生能够运用重力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5.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地球引力与物体质量、距离的关系。
6. 讲解万有引力定律,让学生了解宇宙中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7. 课堂练习:布置适量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总结: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强调重力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9.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10.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重力概念、重力测量方法和重力公式的掌握情况。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学设计(共5篇)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学设计(共5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能分析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3)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及其定义,理解重力的大小以及测量和方向,知道重心的概念。
(4)初步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特点和作用范围。
2.过程与方法:(1)通过“重心”概念的引入渗透“等效代替”的思想。
(2)通过对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介绍,激发学生努力学习,以后投身到新领域的探索中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力的概念的建立过程,学生对于力的概念存在一些模糊的概念,为了让学生对力有更清晰的认识,因此教学中应重点讲解力的概念的建立过程。
2.重力的三要素的分析过程。
因为重力三要素的分析研究方法能为其他学习作铺垫,所以应是本节的另外一个核心内容。
难点:不规则物体的重心的确定,对于不规则物体的重心的确定学生不容易接受,而且也不容易想到,所以在教学中用实际操作突破难点。
1课时四、教学过程1、新课引入观察足球场上运动员们踢球、传球以及守门员接球的动作。
教师:同学们说说运动员的这几个动作中,足球的运动状态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生1答:踢球是足球由静止状态到运动状态。
生2答:守门员接球是足球由运动状态到静止状态。
生3答:传球是足球运动方向的改变。
教师:之前我们学习过,物体的运动状态是用哪个物理量来表示的?生答:速度。
教师:所以当物体的速度发生变化是,我们就说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
我们再看看之前运动员踢球的几个动作,也可以看到,运动状态的变化有三种:速度的大小发生变化;生答:速度的方向发生变化;速度的大小、方向均发生变化。
教师:那么,这种运动状态的改变,我们就归因为‘力’的作用。
2、新课教学所以,从我们对足球的运动状态以及松枝的弯曲我们就可以得到力的定义了。
有没有哪个同学可以来总结一下力的定义?生答:力就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学设计一、学情分析:我校是市直属中学,学生的整体素质较高,能力较强。
他们积极向上,思维活跃,知识丰富,求知欲强,自学能力强,但对基础知识不够重视,生活经验少,动手能力需要锻炼。
本节课讲授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一些力学基础知识,但经历了一段时间已有些遗忘,通过问答式教学,学生举例,更容易引出这段知识的记忆。
在此基础上,进行悬挂法分组实验,力的图示作图练习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为后面高中力学的学习打下基础。
最后引导学生利用自媒体(手机,iPad,笔记本电脑等)帮助自己自学,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培养符合现代社会的新型人才。
二、学习内容分析:《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是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
本节重点之一:重力知识是力学学习的起点和基础,对初高中力学知识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内容首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出发,通过学生观看视频,一起玩掰腕子游戏来感受力,从而引出力的概念。
本节课开篇实例源于生活,不仅对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起到了良好促进作用,同时使学生感知物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接着又引出了重力概念,运用等效替代法引出重心概念,让学生了解科学的研究方法,提高科学素养。
然后进行分组试验“悬挂法找重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生活技能和自学课本的能力。
接着以重力为例,学习力的作图。
由浅入深从初中已学的力的示意图法入手过渡到学习力的图示法作图,从学生边学边练,到自主练习,最后通过对每个学生的练习反馈及纠错使学生彻底掌握。
在重力的基础上,学生通过现代高科技手段,利用网路资源来了解四种相互作用及其基本特征,培养学生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的理念和与时俱进的意识。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初步认识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知道力的性质。
2.知道力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
3.知道力的三要素,力的单位,力的测量工具。
4.知道重力产生原因,理解重力的大小及方向,知道物体重心的概念。
5.初步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特点和作用范围。
过程与方法:1.能通过自身体验,身边现象,小实验等归纳总结出力学基本知识。
2.通过对重心的理解学会用等效替换的物理学方法。
会用悬挂法找出形状或质地不同物体的重心3.会用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法来表示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课上的视频,游戏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激励探索与创新的意识。
2.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乐于观察、分析、归纳身边物理现象能力。
3. 通过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渗透物理思维方法,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4.通过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现代多媒体手段自学意识。
四、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1.掌握力学基础知识2.会用力的图示法表示力3.学会用悬挂法找重心教学难点:1.用等效替代的方法理解重心概念2.对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理解。
五、信息技术及其他学习资源的应用1. 通过视频、游戏,调动学生的学习物理积极性。
2.实现根据兴趣自选实验器材进行分组实验。
3.利用Smart交互白板展示视频并体现师生互动,4.利用网络交互功能实现课上练习,面向全体学生。
5.利用自媒体网络信息资源,生生互动,实现学生自主学习。
七、教学过程活动一:【导入】观看视频:从视频中可以看出,大到天体运行,小到微观粒子的碰撞,以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一个共同的物理量:力。
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将详细的学习有关力方面的知识。
第三章 相互作用 第一节 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 活动二:【游戏】掰腕子那么什么是力呢?视频最后两个大力士在掰腕子比腕力,你们想不想也尝试一下。
前后两个同学掰腕子,同时真正感受力的存在。
(开始游戏,同学亲身体验) 根据你们初中学到的力学知识,和刚才的感受,谁来说说什么是力? 一、力 (学生回答并举例说明)1.力的定义: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2.力的作用效果:(1)力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2)力可以使物体形变过渡:力的种类有很多你都知道哪些力?(学生答:重力、弹力、摩擦力、压力、浮力等) 地球上每个物体都收到旳力是哪个?(学生答:重力)这节课我们就着重研究重力,其他的力我们在以后的课上再研究。
二、重力(G )(学生回答并举例说明) 1.定义: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到地球吸引,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2.重力的大小:G=mg(g :重力加速度其大小与纬度和高度有关一般情况等于9.8m/s 2) 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应用:重锤线) 4.重力的作用点—重心:(1)重心的定义:①举例:一串葡萄的每个葡萄珠都受到重力的作用,从效果上看我们可以认为每个葡萄珠受到的重力作用都集中于整串葡萄上的一点,这点就是葡萄的重心。
②总结:一个物体的各部分都受到重力的作用,从效果上看,我们可以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于一点,这一点叫做物体的重心。
③采用的研究方法:等效替代法。
过渡:不同的物体重心位置不同,例如不同形状的木板,铁片的重心位置在哪。
质地均匀的直铁丝的重心位置在哪,弯成圆形或其他形状重心位置如何变化,要是在铁丝一端绕上一小段铜丝,重心位置又该如何变化重心位置又该如何变化。
那么如何找重心呢?课本推荐了一种常用的方法—悬挂法。
(2)如何找重心—悬挂法:(参看课本P52页“做一做”,同学们分组合作完成) 注意: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力改变物体运动快慢 力改变物体运动方向力的基本性质 物质性 相互性 矢量性大小 方向单位:牛顿(N ) 测量工具:弹簧测力计(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质量不均匀分布G 3N 过渡:如何把力在纸上表示出来呢? 我们以刚学完的重力为例,把例题中物体的重力在纸上表示出来,请看看例题。
三、力的作图练习:如右图,画出静止在斜面上重6N 的物体A 所受的重力 1.力的示意图法:我们在初中已经学习了一种方法:力的示意图法请一名同学用力的示意图法在电子交互白板上完成,其他同学在学案上完成。
过渡:力的示意图法是用射线表示力,所以只能表示力的作用点和方向,力的大小不能表示。
为了能在图上准确的表示力,今天再学习一种更高级的方法:力的图示法。
那么力的图示法应该用什么样的线来表示力呢?(学生回答:线段)下面由我教你们画,继续由刚才画力的示意图的同学接着在电子交互白板上演示,大家一起来学习力的图示法。
2.力的图示法: (1)力的图示作图步骤:①选定标度:规定单位长度所表示力的大小,在所画图旁的空白处画出。
②从作用点沿力的作用方向画一条有向线段,根据选定的标度和力的大小按比例确定线段的长度,并在线段上加上刻度. ③在线段上沿力的方向加上箭头(2)力的图示法练习:①如左下图,画出用细绳悬挂靠在墙上重10N 小球所受重力的图示②如右下图,画出抛出后在空中飞行的质量4kg 的铅球所受重力的图示( g =10m/s 2)活动四:【巩固练习】完成上面两道作图题,将完成好的图以小组为单位用手机拍照,上传大频幕。
(3)练习点评:在大屏幕上展示每组完成的练习,师生共同点评,将有问题的作图找出来纠正,提醒同学们注意。
过渡:我们学习的重力其实属于自然界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之一,那么是那四种基本相互作它们都有哪些特点? 四、四种基本相互作用虽然我们对这块知识比较陌生,但是我们生活在自媒体时代,我们可以有多种手段来获取知识,例如:同学们可以利用手机上网,同学间讨论,阅读课本等多种方式,来实现自学。
活动五:【自主学习】以组为单位,任选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之一,进行自学。
将学到的图片、幻灯片上传大屏幕。
1.同学讲授自学成果(1)自学完成的同学将要讲解的内容上传大屏幕,先传先讲。
(2)先传上来讲稿的四名同学分别给全班同学讲述:引力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
G=6N2.总结:(将同学所讲内容汇总,总结)又在初中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学习了高中新知识,为后面更深入学习力学知识打下基础。
活动七:【课堂反馈】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抛向空中的球,在空中运动时受到重力和抛力的作用B、拳击手用力冲拳,没有打到对手,说明力可以没有受力物体C、冰球被击后在冰面上滑行,滑行过程中由于受到冰面对它的阻力作用而慢慢停下来D、只有生命或有动力的物体才会施力,无生命或无动力的物体只会受到力,不会施力2.关于重力的大小和方向,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在地球上方的物体都要受到重力作用,所受的重力与它的运动状态无关,也不管是否存在其他力的作用B、在地球各处的重力方向都是相同的C、向上运动物体所受重力可能小于向下运动的同一物体所受重力D、对某一物体而言,其重力的大小总是一个恒量,不因物体从赤道移到南极而变化3、一个被吊着的均匀球壳,其内部注满了水,在球的底部用针头扎一小孔,在水慢慢流出的过程中,球壳与水的共同重心将:()A、一直下降B、一直不变C、先下降后上升D、先上升后下降4.关于四种相互作用,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使原子核内质子、中子保持在一起的作用是电磁相互作用B、在天然放射现象中起作用的基本相互作用是弱相互作用C、万有引力和电磁相互作用是长程力,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是短程力D、地球绕太阳旋转而不离去是由于万有引力作用活动八:【课后作业】1.阅读教材P51—P53,第三章第一节重力基本相互作用。
2. 完成教材P53—P54问题与练习部分。
八、教学反思优点1、通过问答式教学,学生举例、设计实验、自主学习、课上讲解等环节,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并加强了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
在讨论环节和实验环节各小组都能集思广议,互帮互助、互相补充。
在练习反馈环节,利用学生上传作图图片方式,做到了面向每一个学生辅导,同时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2、多媒体演示和电子白板的交互学习扩大了信息量和直观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了学生的思路,也使学生更容易学会,整堂课学生始终保持精神高度集中。
3、注重物理情境的创设,课堂上学生参与气氛活跃。
4、学生利用自媒体网络资源更快更全面的学习新知,同时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了课堂效率。
缺点1、时间安排还应更合理,应留给学生更多思考和讨论空间。
2、应该准备更多实验器材让学生从中选择进行实验,进一步加强动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