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去战略概述
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的意义
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的意义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通过开放政策引进外来资源,同时也通过对外投资和贸易来推动本地企业和产品走向国际市场。
这一战略的意义在于促进经济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并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引进来战略有助于促进本地经济的发展。
通过引进外来资源,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获取技术、资金、人才等各种资源,从而推动本地产业的升级和发展。
例如,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可以提高本地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提升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同时,引进外来投资也可以带动本地的就业增长,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促进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
走出去战略可以帮助本地企业拓展国际市场。
通过对外投资和贸易,本地企业可以将其产品和服务推向世界各地,寻找更广阔的市场和更多的商机。
这不仅可以增加企业的销售额和利润,还可以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品牌价值。
同时,走出去战略也促进了企业的国际化发展,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全球经济的变化和竞争,提升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还有助于提升国际竞争力。
通过引进外来资源和对外投资,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吸收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和市场信息,提高本地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同时,通过走出去战略,本地企业可以与国际企业进行合作和竞争,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商业模式,提高自身的经营水平和市场适应能力。
这样可以推动整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提升其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还有助于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引进外来资源和对外投资,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更好地利用国内外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同时,走出去战略也可以促进本地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的提升,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型和升级,实现经济的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引进外来资源和对外投资,可以促进本地经济的发展,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并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战略与机遇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战略与机遇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国企业也积极融入国际市场,走出去成为了许多企业的发展战略。
本文将探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战略与机遇,并分析其中的挑战和前景。
一、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战略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战略主要包括市场拓展、资源整合和技术引进三个方面。
1. 市场拓展中国企业通过走出国门,争取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在这一战略中,企业通过与当地企业进行合作或并购,进入新兴市场,来扩大自身的市场份额。
例如,中国的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在东南亚地区开展业务,通过收购当地电商平台,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
2. 资源整合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另一个目的是寻求国外的资源,包括原材料、技术、人才等。
通过与国外合作伙伴进行资源整合,中国企业可以更好地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提升竞争力。
例如,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建设工厂,以获取当地的优势资源,使企业更具竞争力。
3. 技术引进中国企业走出去还可以通过技术引进来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通过与国外企业进行技术合作、引进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中国企业可以快速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并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优势。
例如,中国的电动汽车企业通过与德国的汽车制造商进行技术合作,引进了高端的电动汽车技术,推动了中国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
二、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机遇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着许多机遇,这些机遇将推动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进一步发展。
1. 资本市场开放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开放,中国企业可以更方便地通过IPO、债券发行等方式融资,提升企业的实力,为企业走出去提供更充足的资金支持。
此外,中国企业也可以通过与国际合作伙伴进行股权合作或股权交易,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 政府支持政策中国政府一直在出台各种支持企业走出去的政策,通过提供资金支持、税收优惠、市场准入等方面的支持,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例如,中国政府设立的“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广阔的合作机会和市场空间。
3. 国内市场需求旺盛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市场之一,国内市场的需求旺盛,给中国企业提供了发展的动力。
中央企业必须“走出去”
中央企业必须“走出去”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党中央在我国对外开放新阶段提出的重大举措。
中央企业覆盖了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是国有经济的主导力量。
这种重要地位决定着在我国各类企业中,中央企业应率先实施“走出去”战略。
一、中央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意义“走出去”战略是指我国有国际竞争力和相对比较优势的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更大的市场、更好的资源,有计划、有步骤地到国外投资办厂,发展海外业务,参与国际分工和合作。
(一)有利于缓解我国的资源短缺压力,确保能源安全。
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需要足够的能源和原材料做支撑。
我国人口众多,使总量可观的资源人均后极其有限。
有资料表明,我国45种主要矿产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其中石油、天然气、铁矿石、铜和铝土矿等重要资源的人均储量,分别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1%、4.5%、42%、18%和7.3%。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面临的资源约束会越来越严重。
要突破资源瓶颈,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从国外获取有关资源。
2003年以来,随着国民经济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阶段,我国资源进口量剧增。
例如,2005年原油进口量为12682万吨,比1997年增长2.58倍;铁矿石进口量为27526万吨,比2000年增长2.93倍。
主要矿产资源的对外依存度由1990年的5%上升到目前的50%以上。
在能源和重要原材料行业,中央企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这种地位决定了中央企业应该成为获取国外资源的主力军。
(二)有利于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
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征是资源全球配置,生产全球合作,资本全球融通。
由于经济全球化,企业必须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这样才有活力。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外贸增速连续5年达到20%以上。
但必须看到,我国应对全球化的形式单一,突出表现在外资进入和对外投资在规模上的严重失衡。
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的意义
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的意义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是指国家在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积极引进外来资源和技术,同时也积极走出去,推动本国的优势产业和文化走向世界。
这一战略在当前全球化的背景下,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引进来战略可以带来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通过引进外来技术和资源,可以填补国内技术和产业的空白,提升本国产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
例如,中国在引进外国先进的制造业技术和设备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推动了中国制造业的升级和转型。
引进来战略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和提升国家竞争力。
通过引进外来投资和技术,可以加快本国经济的发展速度,提高国内产业的效率和质量水平。
同时,引进外国的市场机制和管理经验,也可以帮助本国企业提升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例如,中国引进外国的投资和技术,帮助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提升。
走出去战略可以开拓新的市场和资源。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内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寻找新的市场和资源成为了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通过走出去,可以将本国的产品和服务推向全球市场,开拓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同时,走出去还可以获取外国的资源和技术,提高本国产业链的完整性和竞争力。
例如,中国企业走出去,积极参与全球市场竞争,推动了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
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还有助于促进文化交流和人文交流。
通过引进外来的文化和艺术作品,可以丰富本国的文化内涵,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
同时,通过走出去,可以将本国的文化和价值观传播到世界各地,增强本国的文化影响力。
例如,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电影作品走出去,获得了国际认可和影响力。
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在当前全球化的背景下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它可以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推动经济发展和提升竞争力,开拓新的市场和资源,促进文化交流和人文交流。
因此,我们应该积极推动和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以适应和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和机遇,推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进步。
论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
管理支撑。要有较高的管理水平来落实好、组织好每一项具体的战略举措,能够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资金投向最需要、最有效益的地方,能够使效益最大化。
机制支撑。要有灵活的机制,来保护、激励、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奖优罚劣,为战略的实施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具备后发优势。我国的企业起步时间短、发展水平低,可以借鉴成功的经验和教训,探索一条后来居上,跨越式发展的道路。
3、新挑战——目前面临新问题,使“走出去”势在必行。
我们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应对挑战的重要途径,势在必行。
实力差距。我国企业的实力特别是技术实力与国外企业比较差距较大,投入少,科研水平低,导致企业的实力弱;我国企业的研发费只有美国的1/50、日本的1/40、韩国的1/3,企业缺乏核心技术和创新,落后于世界水平;只有“走出去”,才能得到世界市场的洗礼,提升实力。
2、新机遇——重要战略机遇期,使“走出去”成为现实可能。
我们正处在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期,正处于小康社会的建设期、经济体制的完善期、经济结构的调整期、加入WTO的适应期、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期,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变革,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使“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具有现实可能性。
体制不断完善。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我国已加入WTO,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正在形成,国家正根据需要逐步完善企业境外投资办厂的相关政策和法律,目前国家有关部门已根据需要修改现行法律4000多条;新一届政府提出继续推进深化农村、企业、金融、机构改革;这些都形成了良好的“走出去”的体制环境和政策平台,生产关系适时调整和变革,必然要求实施“走出去”战略。
我国企业“走出去”战略概述
我国企业“走出去”战略概述“走出去”战略是指我国企业积极开展对外投资,拓展境外市场和资源,实现国际化经营和战略转型的一种战略选择。
我国企业“走出去”战略是中国加入WTO后推行的一项重要战略,旨在推动企业国际化发展,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国际贸易和经济增长。
“走出去”战略是我国企业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战略选择,它可以实现多方面的经济利益,包括市场扩展、资源获取、技术转移、品牌建设等。
近年来,我国企业积极开展对外投资掀起了一股“中国投资热”,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向海外市场。
“走出去”战略主要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挑战:1.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
不同国家和地区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企业在这些方面可能遭遇障碍。
2.政治和法律环境的不确定性。
不同国家和地区具有不同的政治制度和法律体系,企业可能面临政治和法律风险。
3.人力资源问题。
在国际化过程中,企业需在海外招募员工,同时还要吸引当地才华,培训并维持本土员工的标准。
4.银行通道和金融环境的不完善。
海外金融环境较为复杂,企业在金融层面可能存在较多的风险与挑战。
5.市场风险。
企业在海外市场可能面临市场的风险和竞争压力。
目前,“走出去”战略已经取得了不俗的成果。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力度不断加强。
截至2019年,我国海外直接投资余额达到了2.3万亿美元,其中不乏一些知名企业的代表,如华为、中海油、海尔、长城汽车等。
在今后的发展中,“走出去”战略将继续深入发展,可以通过提高品牌形象、规范企业行为、加强管理、降低成本等方面来完善这一战略。
尽管在实施过程中可能面临一系列困难和挑战,但一个国际化的企业必须具备全球视野、开放的心态和缜密的管理,才能在全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走出去战略
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方针后,我国企业开始尝试进入国际市场。
十五大“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提出,使得我国企业介入国际市场的步伐进一步加快。
2000年,党中央确立实施“走出去”战略,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同时并举、相互促进。
2001年,实施“走出去”战略作为一条重要建议被写入《十五计划纲要》。
党的十六大报告再次指出,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
实施“走出去”战略,是把改革开放推向新阶段的重大举措,也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一环。
一、中国企业实行走出去的背景“走出去”战略的形成和提出在分类当中,我们大概把他分为三个时期,逐步发展过来的。
第一个时期就是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思想孕育了“走出去”战略。
第二个时期,就是江泽民同志时期。
江泽民同志承前启后,在总结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历史后,正式提出把“走出去”作为国家战略。
第三个时期,就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的领导集体,对“走出去”战略也非常重视。
这个时期的特点就是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
二、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必要性(一)实施“走出去”战略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选择经济全球化已是现代世界经济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目前各国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成为一种潮流。
并推动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在新的国际经济环境中,中国企业能否利用国外资源和国际市场为自己拓展生存空间,实现持续发展并在发展经济中取得新的突破,是关系到中国经济今后发展全局和前景的重大战略问题。
“走出去”战略是中国适应经济全球化潮流的客观需要,对实现中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中国企业自身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二)实施“走出去”战略有利于合理配置资源并充分利用国际资源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国内资源供求矛盾日益突出。
充分利用国际资源,从国外输入国内匮乏的自然资源和生产要素是缓解中国资源供需矛盾的重要途径。
推动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进行资源开发型海外投资,开辟新的原料来源,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走出去战略
(三)“走出去”战略方针
在投资区位选择上贯彻多元化原则 在投资主体上贯彻多元化原则 在进入国际市场方式上贯彻因地制宜原则 在进入产业领域及产业方向选择上,遵循比 较优势同后发优势相结合的原则 “走出去”与“引进来”要适度平衡
全国人大九届三次会议(2000年):“走出去” 作为一项国家发展战略被正式提出。 江泽民同志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 展,我们要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并努力掌握 主动权;必须不失时机地实施“走出去”战略, 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紧密结合起来,更好 地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要鼓励和支 持优势企业逐步扩大对外投资,开展跨国经营, 通过建立海外销售网络、生产体系和融资渠道, 促进企业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专业化、集约化和规 模化的跨国经营,加快培育我们自己的跨国公司, 努力促使我国经济在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中 迈出新的步伐。” 战略目标、战略思路基本明确
十五届五中全会(2001年):“走出去”战略 最终确定。 “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在‘十五’期 间乃至更长的一短时间内,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 要实施‘走出去’的开放战略。” 走出去战略的提出和最终确定,标志着中国 改革开放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即“走出去”与 “引进来”并重的阶段。
(二)走出去战略形成背景 1、“走出去”是“引进来”的必然结果,通过
二、构建我国“走出去”战略体系
(一)“走出去”战略目标
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紧密结合起来,更 好地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在国际 市场竞争中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大力培 育我国的跨国公司,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 动力和后劲,促进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
(二)“走出去”战略布局
走出去战略
十五届五中全会(2001年 走出去” 十五届五中全会(2001年):“走出去”战略 最终确定。 最终确定。 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十五’ “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在‘十五’期 间乃至更长的一短时间内,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 间乃至更长的一短时间内, 要实施‘走出去’的开放战略。 要实施‘走出去’的开放战略。” 走出去战略的提出和最终确定, 走出去战略的提出和最终确定,标志着中国 改革开放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走出去” 改革开放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即“走出去”与 引进来”并重的阶段。 “引进来”并重的阶段。
例如, 例如,中国铝业收购澳大利亚矿业巨 头力拓公司的部分股份。 头力拓公司的部分股份。
(三)“走出去”战略方针 走出去”
在投资区位选择上贯彻多元化原则 在投资主体上贯彻多元化原则 在进入国际市场方式上贯彻因地制宜原则 在进入产业领域及产业方向选择上,遵循比 在进入产业领域及产业方向选择上, 较优势同后发优势相结合的原则 走出去” 引进来” “走出去”与“引进来”要适度平衡
经济全球化与“走出去” 经济全球化与“走出去” 战略
“走出去”战略的提出及其背景 走出去” 我国企业“走出去 走出去” 我国企业 走出去”战略体系的构建 我国企业“走出去” 我国企业“走出去”的特殊性及当前急 需解决的问题
一、走出去战略的提出及其背景
(一)“走出去”战略的提出过程 走出去”
十五大(1997): ):鼓励能够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 十五大(1997):鼓励能够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 对外投资,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对外投资,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十五届二中全会(1998) 十五届二中全会(1998):在积极扩大出口的同 时,要有领导有步骤地组织和支持一批有实力有 优势的国有企业走出去,到国外,主要是到非洲、 优势的国有企业走出去,到国外,主要是到非洲、 中亚、中东、中欧、南美等地投资办厂。 中亚、中东、中欧、南美等地投资办厂。 1999年 财富》全球论坛(上海):主题是“ ):主题是 1999年《财富》全球论坛(上海):主题是“中 未来50 50年 国:未来50年”。这次盛会及其后的大讨论为 走出去”战略的提出和最终明确奠定了基础。 “走出去”战略的提出和最终明确奠定了基础。
走出去的战略含义
走出去的战略含义
“走出去”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做出的重大决策,是发展开放型经济、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重大举措,是实现我国经济与社会长远发展、促进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有效途径。
“走出去”战略的形成和提出在分类当中,我们大概把他分为三个时期,逐步发展过来的。
第一个时期就是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思想孕育了“走出去”战略。
邓小平同志深刻总结了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教训,把对外开放提高到社会主义事业兴衰规律的高度,明确指出了对外开放是我国的长期国策,并科学阐述了对外开放的内涵,提出了对外开放的步骤和发展格局,开创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全新局面。
中文名: 走出去战略
外文名: The "Go globally" strategy
性质: 国家政策
类型: 战略
颁布会议: 党的十七大。
高中政治:引进来与走出去战略
高中政治:“引进来”与“走出去”战略(1)实施“走出去”战略是我国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
(2)“走出去”是指通过到境外投资办厂、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输出等各种形式,与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技术合作。
(3)原则: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知识扩展】(1)如何区分“引进来”和“走出去”:①“引进来”是指利用国外的资金、技术、人才及先进的管理经验等,其主要目的是弥补和改善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资金、人才不足、技术和管理落后的状况。
命题考查“引进来”常用的标志词有:吸引外资(引进投资、外商投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进口设备。
②“走出去”是指通过到境外投资办厂、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输出等各种形式,与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技术合作。
命题考查“走出去”常用的标志词有:对外投资、海外并购、承揽海外工程等。
(2)“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战略:对比项“引进来”“走出去”含义利用国外的资金、技术、人才及先进管理经验,加快现代化建设进程通过到境外投资办厂、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输出等各种形式,与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技术合作要求提高利用外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推动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培育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联系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是我国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基本战略,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有机组成部分(3)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①必要性:中国是人口众多的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任何时候都不能依靠别人搞建设,必须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
②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的关系: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
一方面,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对外开放的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对外开放又可以促进我国经济技术发第1页共2页。
从“走出去”到“扎下根”
从“走出去”到“扎下根”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壮大,中国企业越来越注重走向全球,开拓国际市场。
这就是“走出去”战略。
然而,随着国内竞争的加剧以及国际市场的变化,中国企业开始思考如何更好地“扎下根”,扩大自己的发展空间。
那么,“扎下根”究竟指的是什么呢?它与“走出去”有什么区别?本文将从不同角度阐述“走出去”与“扎下根”之间的关系。
一、“走出去”战略“走出去”是指企业利用自身资源和技术优势,选择合适的形式和渠道,积极扩大海外市场的经营范围,增强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实力。
这是一个早期阶段,对于中国企业而言,是一个探索的阶段。
90年代初,中国开始实施的开放政策,使中国企业从国内外的市场中受益,多家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实现了快速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品牌和形象。
“走出去”战略体现了中国企业拥抱全球化的态度,企业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和优势,进入到全球市场,增加国际市场的份额,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国企业积累了海外投资、进出口、技术合作、工程承包等方面的经验,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二、“扎下根”战略近年来,随着国内竞争的加剧,一些中小企业开始思考如何在国内市场扩展自己的市场份额,降低企业经营的风险,寻找新的机会。
这就是“扎下根”战略。
“扎下根”战略是企业寻找永久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机会,为企业长远的发展规划提供了重要基础,并可以提高企业的稳定性与适应性。
在国内市场中,“扎下根”战略不仅是一种发展战略,更是一种思考方式和管理理念。
企业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市场需求,重视产品的质量与服务的质量,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同时,在技术研发、市场营销、管理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发力,建立起自己在国内市场的优势地位。
总的来说,“走出去”和“扎根”是企业在不同的阶段面对的不同发展需求所采取的不同举措,两者之间的关系不是对立关系,而是互动关系。
在“走出去”阶段,企业需要发展国际市场,在“扎下根”阶段,企业则需要在国内市场中深耕细作。
我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我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一、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必要性“走出去”战略是与“引进来”战略(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管理、商品和服务等)相对应而言的。
广义的“走出去”战略包括货物与服务出口、劳务输出、国际融资、国际旅游以及对外投资等企业跨国经营的各个方面。
狭义的“走出去”战略是指企业以对外直接投资方式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从而达到提高国际竞争力,促进本国经济快速、持续、协调发展的目标。
“走出去”战略可以大体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商品输出层次,是指货物、服务、技术、管理等商品和要素的输出,主要涉及到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技术贸易以及工程承包等;第二个层次是资本输出层次,是指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涉及的是到海外投资建厂和投资设店。
如果一家企业的“走出去”战略发展到了第二层次,特别是海外投资到了一定规模(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拥有企业)后,那么这家企业也就成为跨国公司。
改革开放以来推进“引进来”战略是成功的,它为我们今天实施“走出去”战略创造了条件,“走出去”战略是“引进来”战略的必然发展。
1.“走出去”战略是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
我国作为国际贸易大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
2005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了14221.2亿美元,其中出口为7620亿美元,进口为6601.2亿美元,我国的贸易规模已占世界第三位,占世界贸易的比重达到6.5%。
然而,我国对外贸易的持续发展也面临着以下难题。
其一,出口进一步扩张难度增大。
美、日、德等贸易大国的经验也告诉我们,出口贸易经过一段时间的快速增长以后,增速将会放慢。
其二,国内产业保护余地缩小。
随着我国加入WTO的承诺的兑现,国内市场必须进一步开放,贸易壁垒将逐步消除,保护措施难以继续。
其三,贸易摩擦日益加剧。
中国由一个贸易小国一跃成为举世瞩目的贸易大国,冲击了原有的全球贸易格局,触动了其他一些国家的贸易利益,也导致了越来越多的贸易摩擦。
中国“走出去”战略
二、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成效
1.企业“走出去”的规模迅速扩大。 1979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金额只有50万美元, 累计设立境外企业只有4家;截止到2011年底,累 计投资达3600多亿美元,分布全球178个国家和地 区,资产总额累计超过万亿美元,境外企业数 16000多家。 2012年1-12月,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 772.2亿美元,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1166亿美元、 签订合同金额1565亿美元,劳务合作派出人员51.2 万人。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加快, 大量的外国制造加工业以“雁行模式”向中国转 移。经过二十多年的引进和消化,中国工业生产 能力迅速提升,一些行业出现市场饱和,生产能 力过剩。为了解决其出路,企业自然想把剩余的 生产能力投向国外,向其他发展中国家转移。同 时,在国内腾出空间发展资本技术含量更高的产 业,发挥产业转型升级的积极作用。
2.中国“走出去”战略的内涵 中国“走出去”战略最初是指中国政府大力支持的 海外投资战略,即企业“走出去”战略。1997年中 国政府开始酝酿“走出去”战略, 2001年“走出 去”战略正式写入我国“十五”计划纲要,成为国 家战略。 “十五”计划纲要提出“积极稳妥地实施”, “鼓 励能够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对外投资,扩大国际经 济技术合作的领域、途径和方式。” “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进一步实施”,“支持 有条件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经营。”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加快实施”,“按照市 场导向和企业自主决策原则,引导各类所有制企业 有序开展境外投资合作。”
三、新形势下中国“走出去”面临的机遇
1.我国“走出去”战略进入“转型升级”期
目前,中国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巨大 变化,中国“走出去”战略面临转型。 一是从企业“走出去”向全面“走出去”转型。 二是从被动的“走出去”向主动的“走出去”转 型。 三是从适应规则的“走出去”向“走出去”参与 规则制定的转型。
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的意义
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的意义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文化和科技等领域既加强与外界的交流合作,吸引外来资源,又积极推动本国的优势资源“走出去”,拓展市场,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战略举措。
这种战略的意义不仅体现在经济发展上,更是对国家整体实力的提升和国际地位的巩固有着重要的意义。
引进来战略的意义在于促进经济发展。
通过引进外资、技术和人才,可以填补本国在某些领域的短板,提升产业链水平和技术含量,加速经济发展。
同时,引进来战略也可以带来新的市场机遇和商业模式,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升级。
例如,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引进外资和技术,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走出去战略的意义在于提升国际竞争力。
通过走出去,可以将本国的优势资源和产品推广到国际市场,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同时,走出去也可以提高企业的国际化程度,拓宽经营范围,降低运营风险。
这不仅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也有利于国家的整体实力提升。
例如,中国企业“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推动了中国品牌的国际化进程,提升了中国企业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还有助于促进文化交流和民心相通。
通过引进外来文化,可以丰富本国的文化内涵,提高文化软实力。
同时,走出去也可以推广本国的文化和价值观念,增进国际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文化交流不仅有利于增进各国人民的友谊,更有助于促进和谐世界的构建。
例如,中国的传统文化经过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的推动,正在赢得越来越多外国人的喜爱和认同,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还有助于促进科技创新和知识共享。
通过引进外国的科技和知识,可以加快本国科技创新的步伐,提高科技水平和竞争力。
同时,走出去也可以推广本国的科技成果和知识产权,实现与国际科技前沿的对接和合作。
科技创新和知识共享不仅有利于解决本国的科技难题,也有利于推动全球科技进步和可持续发展。
例如,中国在引进外国科技的同时,也将自己的科技成果推向国际市场,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科技创新成果。
“走出去”发展战略简介
“走出去”发展战略简介(一)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的目的在世纪交替的重要时刻,中央提出要抓紧实施“走出去”的开放战略,把“引进来”与“走出去”紧密地结合起来。
抓紧实施“走出去”的开放战略,既是我国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内在要求,又是我国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必然选择,也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有计划、有步骤地“走出去”,不仅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之举,而且也是关系我国改革全局的重大战略之举。
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和做法,在国际市场上配置资源,加强境外资源开发合作与综合利用,为我国获取重要资源提供相对稳定的来源,实现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实施“走出去”战略,是扩大出口、开拓国际市场的需要,抓住加入世贸组织的机遇,充分享受相应权利,实现权利和义务平衡,必须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带动货物、技术和服务出口,提高国际市场占有率,在国际分工与合作中取得有利地位;实施“走出去”战略,是深化国际经济合作的需要;实施“走出去”战略,是积极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顺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需要。
(二)“走出去”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走出去”战略的主要内容是: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跨出国门开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开展跨国经营,通过开展境外投资和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进而推动整个国民经济跃上新台阶,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和著名品牌。
“走出去”是资本、技术、管理方法、原材料和市场资源在国际范围内的优化组合,是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的综合发挥。
(三)北京市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的主要成就北京市20多年的对外经济合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截至2002年底,北京市累计批准建立境外企业和机构359个,总投资额4.81亿美元,其中中方投资3.33亿美元,占投资总额的69.2%。
北京市的境外投资最初主要集中在餐饮、贸易、工程承包及咨询服务等方面,九十年代起,逐步向制造业和资源开发型等深层次发展,截止到2002年底,共计有贸易125家,餐饮36家,工程承包21家,技贸37家,生产性企业72家,其他68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出去”战略概述2011年NO.2 研究与探讨作者:于晓矫磊“走出去”战略又称国际化经营战略,是指中国企业充分利用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对外工程承包、对外劳务合作等形式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强国战略。
一、“走出去”战略构想的提出及其演进1979年8月,国务院提出“出国办企业”,第一次把发展对外投资作为国家政策。
由此开始尝试性的对外直接投资。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为了扩大出口,国家实行了鼓励企业开展境外加工装配业务的战略,《关于鼓励企业开展境外带料加工装配业务的意见》出台,提出了支持我国企业以境外加工贸易方式“走出去”的具体政策措施。
2000年3月的全国人大九届三次会议期间,“走出去”战略正式提出。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上,“走出去”战略的最终明确,首次明确提出“走出去”战略,并把它作为四大新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城镇化战略、人才战略和“走出去”战略)之一。
“走出去”战略在“十一五”期间得到全面落实。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关于“引进来”和“走出去”的论述,标志着我国“走出去”、“引进来”的双向开放向纵深发展。
随后,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要进一步简化各类审批手续,落实企业境外投资自主权,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符合国外市场需求的行业有序向境外转移产能,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海外并购,深化境外资源互利合作,提高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的质量。
二、实施“走出去”战略取得的成果“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果。
据商务部提供的数字,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在2003年以后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2010年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129个国家和地区的3125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截至2010年底我国累计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2588亿美元。
其主要特点是:(一)对外直接投资地区和行业分布日趋广泛。
我国对外经济合作业务分布在近200个国家和地区,对外直接投资、对外承包工程、对外劳务合作大部集中在亚洲。
对北美、大洋洲、非洲和亚洲的直接投资增幅最快,非洲和拉美是承包工程与劳务合作业务增幅最大的地区。
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生产和供应业、专业技术服务成为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行业,对外承包工程业务主要集中在建筑、交通运输、电子通讯、石油化工和电力行业,外派劳务人员主要集中在工业制造、建筑等行业。
(二)境外加工贸易业务发展较快。
境外加工贸易类投资占我国对外投资总额的近一半,主要集中在轻工、机械、建材、电子、纺织服装等行业。
已有一批大型项目建成投产,华源、万向、远大空调、新希望等国内企业已逐步在国外站稳了脚跟。
同时自2006年始,中国在境外兴建50个经贸合作区,从事国内较为成熟、竞争激烈的产业如家电、机械五金、制鞋、资源能源、区域市场贸易、边境综合贸易加工等,从事以上产业多为民营企业。
(三)经营主体队伍迅速壮大,大型企业作用明显,民营企业地位提高。
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国有色建设、中水产、黑龙江森工集团等大型资源类企业已成为我国开展跨国经营的主力。
海尔、TCL、春兰等一批有实力的工业企业已初步建立全球生产和销售网络,具备了跨国公司雏形。
目前,我国已有数千家企业具有对外承包工程和对外劳务合作经营资格。
(四)经营方式日趋多样,经营层次逐步提高。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已由最初的货币投资、实物投资向跨国并购等方式扩展,并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采取入股及股权置换等方式对外投资。
我国企业到境外收购销售网络、许可证、技术专利、建立研发中心和工业园区的做法也日益增多。
对外承包工程上,工程总承包已成为我国对外承包工程的主要方式,并逐步向BOT 方式等更高层次发展。
三、“走出去”战略的政策支持框架(一)简化对外投资审批,完善监督管理。
国务院2004年7月作出的《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改革了项目审批制度,对于企业不使用政府投资建设的项目,区别不同情况实行核准制和备案制。
这一年,我国对外投资项目也从审批制向核准(备案制)发生根本性转变:中方投资3000万美元及以上资源开发类境外投资项目由国家发改委核准,中方投资用汇额1000万美元及以上的非资源类境外投资项目由国家发改委核准,上述项目之外的境外投资项目,中央管理企业投资的项目报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备案,其他企业投资的项目由地方政府按照有关法规办理核准。
国内企业对外投资开办企业(金融企业除外)由商务部核准。
2009年3月,商务部发布了《境外投资管理办法》,进一步下放了境外投资开办企业核准权限,简化了核准手续。
在出国人员管理方面,外经贸部、外交部、公安部2002年3月联合发布了《办理劳务人员出国手续的办法》,进一步规范和简化劳务人员出国审批手续。
(二)简化手续、放宽对外投资外汇管制。
国家外汇管理局2004年发布的《关于跨国公司外汇资金内部运营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还允许境内成员企业利用自有外汇资金以及从其他境内成员公司拆借的外汇资金,对境外成员企业进行境外放款或者境外委托放款,大大缓解了境外公司运营资金和外汇使用的瓶颈。
2006年7月,国家外汇管理局彻底取消了境外投资外汇资金来源审查和购汇额度的限制,有力地推动了“走出去”战略的贯彻实施。
(三)财税金融政策扶持。
1.政府专项资金支持。
2007年商务部、财政部、人民银行和全国工商联发布《关于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合作的若干意见》,规定符合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可享受境外加工贸易贷款贴息资金、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以及援外合资合作项目基金、对外承包工程保函风险专项资金、对外承包工程项目贷款财政贴息资金和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专项资金等的支持。
2.产业投资基金支持。
为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作为中国政策性银行的国家开发银行自从1998年以来,与其他国内外机构合资设立了四只产业投资基金,即中瑞合作基金、中国-东盟中小企业投资基金、中国比利时直接股权投资基金和中非发展基金有限公司。
以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模式操作,通过与中资企业在境外成立合资公司,以此为投资平台共同投资项目。
3.信贷支持。
2004年10月,国家发改委、中国进出口银行等颁布了《关于对国家鼓励的境外投资重点项目给予信贷支持的通知》,每年安排“境外投资专项贷款”,享受出口信贷优惠利率。
国家外汇管理局2005年8月发布的《关于调整境内银行为境外投资企业提供融资性对外担保管理方式的通知》将融资性对外担保由原来逐笔报外管局审批,改为余额控制,促进了对外投资便利化,银行为境内机构提供的融资行对外担保不再需要逐笔申请核准。
以上信贷政策主要是面向国有大企业。
此后出台的《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合作的若干意见》在信贷政策上逐渐给予民营企业以国有企业同等待遇。
4.税收政策。
我国现行对外投资税收政策主要包括分国限额税收抵免、所得税减免政策、关税优惠、境外投资企业遇有自然灾害等问题的处理。
但是现行对外投资税收政策只是零星的散布于某些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中,没有形成体系;税收优惠的方式也主要是减免税,间接税收优惠较少乃至没有,形式单一;间接抵免的规定基本为空白。
5.保险支持。
2001年我国成立了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这是我国目前唯一专门承办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业务的国有独资保险公司,其资本来源为国家出口信用保险基金,由国家财政预算安排。
2005年,商务部和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联合出台了《关于试行出口信用保险专项优惠措施支持个体私用等非公有制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通知》,采取具体措施支持民营企业“走出去”。
(四)公共服务。
商务部近年来提供了多方面的公共服务。
一是信息服务。
陆续推出了《国别贸易投资环境报告》、《对外投资国别产业导向目录》、《对外承包工程国别产业导向目录》和首批20个国家的《对外投资合作国别指南》。
二是人才教育和培训。
近年来,委托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组织对我国的跨国经营人才进行培训。
三是维护企业的海外合法权益。
商务部与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双边经贸混委会机制,签订了127个双边投资保护协定,与一些国家正在商签自由贸易区协定,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就加强互利合作签订了政府间的协定。
为了对“走出去”的企业保驾护航,商务部正在构筑境外安全网络、制定了应急预案,完善了境外纠纷和突发事件处理办法,建立了全国外派劳务援助机构。
四、海外华侨华人是助推“走出去”战略的重要力量数千万海外华侨华人是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可以借重的重要力量。
2006年,国务院侨办主办的第四届“世界华人论坛”即以“实施走出战略—海外华商企业与中国民营企业的合作与发展”为主题,各地侨务部门都将为“走出去”服务列为重要工作内容之一。
国有大型企业尤其是能源资源类、金融类、通信类企业往往担任了“走出去”开拓者和先锋的职责。
我国非公有制企业都深处竞争激烈的行业,相对国有企业更具有进取和竞争精神,开展跨国经营对其可以更好地起到规避贸易壁垒、扩大出口、转移过剩产能、调整产品结构、利用国外资源、突破要素制约、拓展国外销售网络、借助国外人才治理提升企业管理和技术层次、提高品牌知名度等积极作用。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在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的非公有制企业必将作为国有企业的补充和替代者,在国际竞争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走出去”的非公有制企业的企业家也将成为我国未来的重要侨务资源和侨务部门的服务对象。
政府的职责在于政策引导和公共服务,智囊团体提出意见建议,中介机构则提供以市场为导向的信息服务。
从目前情况看,“走出去”战略的上述角色分配结构已经比较完备,侨务部门要在“走出去”战略实施中占有一席之地,做出实际贡献,必须要找准定位,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扬长避短,有所为有所不为,以期真正贴近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取得较好的工作成效。
-(作者分别系国侨办经济司投资协调处处长、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