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地面气象观测要求规范
地面气象观测新规范学习要点
摘要介绍了地面气象观测新规范的学习要点,包括总则学习、气象要素观测学习、记录处理和报表编制学习等内容,以为地面气象观测把握理解新规范提供参考。
关键词地面气象观测;新规范;学习要点现行的“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是在1979年版的基础上,以“立足当前,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兼顾历史,方便实用”为原则进行编制的,既适用于人工观测方式,也适用于探测现代化、自动化发展的要求。
由于新旧规范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在学习中应从其编制原则出发,以新旧规范差异、修改理由入手,重点放在新增加及有变更的内容上。
该文针对新规范的修改特点和当前业务工作要求,对把握和理解新规范主要技术要点进行了深入地探讨。
1总则学习要点总则是整个观测规范的总体要求,它确定了观测工作的共性要求和规则,学习总则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自动观测各项目同时在“0.0”分采集正点数据。
要素观测上没有时间差,相互配合更客观;地温和雪深的人工观测时间调整到45~60min进行。
(2)自动站按采集器内部时钟进行数据采集。
采集器每小时对计算机进行时间校正,当需对自动站系统进行时间校正时,必须针对采集器的内部时钟进行调整。
(3)自动观测系统对供电、防雷、防水等环境要求高,因此与自动观测仪器密切相关的配电、防雷和仪器的接地必须符合规范要求。
(4)“自动站仪器技术性能”中的“准确度”,要求≥95%的“观测误差”落在“准确度”范围内。
对明显的“野值”,应按“异常”记录处理。
处理时注意与大气本身的“脉动性”相区别。
2气象要素观测的学习要点在气象要素观测中,“新规范”对部分观测项目内容进行了调整和修改,并对仪器维护和记录的订正查算做了具体规定,较大篇幅地增加了新型观测仪器的结构原理和安装维护内容。
因此,在学习“气象要素的观测”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随着观测仪器的发展更新,充实了大量新型观测仪器,应掌握新仪器的探测原理、安装和维护要求,并正确处理和掌握同类仪器之间的区别,以及探测结果可能出现的差异。
新版地面气象观测要求规范
第一编总则第1章地面气象观测组织工作气象观测是气象业务工作的基础。
地面气象观测是气象观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地球表面一定围的气象状况及其变化过程进行系统地、连续地观察和测定,为天气预报、气象信息、气候分析、科学研究和气象服务提供重要的依据。
地面气象观测是每个气象观测站的基本工作任务之一,必须严肃、认真、负责地做好。
由于近地面层的气象要素存在着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和随时间变化的脉动性,因此地面气象观测记录必须具有代表性、准确性、比较性。
代表性--观测记录不仅要反映测点的气象状况,而且要反映测点周围一定围的平均气象状况。
地面气象观测在选择站址和仪器性能,确定仪器安装位置时要充分满足观测记录的代表性要求。
准确性--观测记录要真实地反映实际气象状况。
地面气象观测使用的气象观测仪器性能和制订的观测方法要充分满足本规规定的准确度要求。
比较性--不同地方的地面气象观测站在同一时间观测的同一气象要素值,或同一个气象观测站在不同时间观测的同一气象要素值能进行比较,从而能分别表示出气象要素的地区分布特征和随时间变化的特点。
地面气象观测在观测时间、观测仪器、观测方法和数据处理等方面要保持高度统一。
本规是从事地面气象观测工作的业务规则和技术规定,观测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守。
地面气象观测仪器和业务软件的技术、操作手册是对本规的必要补充,编制时必须以本规为依据,其容不得与之相违背。
地面气象观测人员在认真贯彻执行本规的同时,也要熟练掌握地面气象观测仪器和业务软件的技术、操作手册中的有关容,确保正确顺利地完成地面气象观测任务。
本规的制定、修改和解释权属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
1.1 观测站的分类以及观测方式和任务1.1.1 观测站分类地面气象观测站按承担的观测业务属性和作用分为国家基准气候站、国家基本气象站、国家一般气象站三类,可根据需要设置无人值守气象站。
承担气象辐射观测任务的站,按观测项目的多少分为一级站、二级站和三级站。
国家基准气候站----简称基准站。
新地面气象观测场值班室建设规范.
地面气象观测场值班室建设规范一、总体要求地面气象观测场和值班室实行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各省(区、市)气象局要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标准的要求建设地面气象观测场和布设安装仪器,同时能满足综合气象观测发展的需要,本着适度超前,整体规划,互不影响,布局合理的原则实施相关建设。
本规范是对《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的细化,地面气象观测场地建设和仪器布设安装必须符合本规范的要求,未作要求部分以《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为准。
新建或改造气象观测场、值班室,应按本规范执行。
已建气象观测场,应按本规范调整。
观测站址一般需建设围墙或围栏,当围墙与观测场围栏的距离不符合《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所规定的障碍物距离标准时,应将围墙改为通透式的围栏以改善气象探测环境。
站内建设应环保,尽量减少硬化的水泥地。
各类仪器的支架(支柱,包括地温表支撑架)、踏板应牢固、美观,用油漆涂刷为白色(除自动气象站配套风杆、观测仪器及出厂配套设备外),不得使用对要素测量有影响的材质(如反光的不锈钢等)。
观测场内地沟、小路、底座、踏板等应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状态的破坏。
不得自行设臵对要素测量有影响的各种装臵。
各种电缆线应使用线管与地沟相连,线管要垂直、水平,与传感器相连处,尽可能少的使电缆线暴露在外。
为防雨水流入管内,顶部应接向下的弯管。
在气象台站的醒目位臵设臵警示标志、标牌,告示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标准。
要设臵地面气象观测环境评估的公示牌,按照中国气象局统一要求公示观测环境状况证书的内容。
测站警示标志标牌和公示牌由各省按照有关要求统一制作。
有条件的台站观测值班室可以与现代气象业务综合室合并,单独设立时,要求总体美观、布局合理、便于操作维修。
值班室应有防盗、防火等安全措施。
必须建设气压室(有条件的应对原气压柜改造),其装修与值班室一致。
承担酸雨观测任务的台站必须建立专用酸雨观测工作室,有关建设内容符合《酸雨观测业务规范》的要求。
观测场和值班室的防雷应符合QX 30-2004 《自动气象站场室防雷技术规范》的要求。
地面气象观测规章制度
地面气象观测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气象观测工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确保气象预报的精准性和可靠性,加强地面气象观测规章制度的管理,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地面气象观测规章制度适用于各级气象观测台站和观测人员,在气象观测和资料处理等工作中必须遵守本规定。
第三条地面气象观测规章制度应当符合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
第四条各级气象观测台站应当建立健全气象观测规章制度,确保气象观测工作的科学、规范和准确性。
第五条气象观测台站的主管领导应当将本规章制度作为规范气象观测工作的基本依据,定期对气象观测工作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第六条气象观测规章制度的内容应包括气象观测操作规程、观测装备的维护和使用规定、观测数据的处理和传输规定等。
第七条各级气象观测台站应当建立健全气象观测操作规程,确保气象观测工作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
第八条各级气象观测台站应当加强气象观测装备的维护和管理工作,确保气象观测装备的正常运行。
第九条气象观测台站应当建立健全气象观测数据的处理和传输规定,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第十条气象观测台站应当建立气象观测数据的保密制度,严格保护气象观测数据的安全和保密。
第十一条各级气象观测台站应当加强气象观测人员的培训和管理,确保观测人员具有较强的技术和责任意识。
第十二条气象观测规章制度应当根据气象观测工作的特点和要求进行不断完善和修改。
第二章气象观测操作规程第十三条气象观测台站应当根据气象观测工作的需要,制定气象观测操作规程,对气象观测工作进行规范。
第十四条气象观测操作规程应当包括以下内容:(一)气象观测的时间、频次和方法等要求;(二)气象观测装备的准备和调试等要求;(三)气象观测数据的记录和传输等要求;(四)气象观测异常情况的处理和报告等要求。
第十五条气象观测操作规程应当由气象观测台站的主管领导审批,经过公布后方可执行。
第十六条气象观测操作规程的执行人员应当严格按照规程进行气象观测工作,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观测新版改动详细
新版《民用航空气象地面观测规范》改动相关内容列举、说明(1)关于明语报旧:无,《民用航空机场特殊天气报告标准与规定》中仅规定了SPECIAL。
新:第十条本机场的航空气象用户设有与机场气象台、机场气象站气象观测显示器上的任何气象要素都一致的显示终端,并且能同步显示MET REPORT和SPECIAL中涉及的气象要素时,经机场气象台、机场气象站和相应的空中交通服务部门、有关营运人以及在机场的其他用户达成协议后,可以不编发MET REPORT和SPECIAL。
个人理解与说明:此条是根据168号文即《民用航空机场特殊天气报告标准与规定》(民航空发[2002]168号) (下面都简称为168号文)进行的修改。
满足不编发MET REPORT和SPECIAL的条件是A.航空气象用户设有与机场气象台、机场气象站气象观测显示器上的任何气象要素都一致的显示终端,且能同步显示MET REPORT和SPECIAL中涉及的气象要素。
涉及的航空气象用户大体理解为塔台调度、航空公司驻场签派、机场(本场可能指现场)三类人。
B.与用户达成协议,即与航空服务用户达成协议不向其发布MET REPORT和SPECIAL 本次讲师中南局肖汉强理解是满足A、B后,仅不编发报文格式的MET REPORT和SPECIAL报,例行的电话通报,传真等手段需要根据协议内容继续执行。
空管办气象处孙启源处长的解释是电话通报、传真与MET REPORT和SPECIAL报文是等同的手段,即可以相互代替的,满足A、B后,如果不是针对协议中特别指出的天气或者内容,可以不采取上述手段通知。
(2)对时旧:无新:第十二条使用自动观测设备观测的机场气象台、机场气象站,应当以观测编发报终端的始终为观测时钟。
个人理解与说明:此条涉及气象台日常运行,故列出。
新规范第十二条至第十四条都为关于对时的内容的原则性规定(3)观测时次旧:第二十二条民用航空气象地面观测时次分为24、13小时观测及不定时观测三种。
我国地面气象观测仪器的一般要求
我国地面气象观测仪器的一般要求地面气象观测仪器是指用于对大气现象和气象要素进行观测和测量的设备,包括气温、气压、湿度、风速、风向、降水量等多个指标。
这些仪器在气象科学研究、天气预报、灾害预警等领域具有重要作用。
为了保证气象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在我国规定了一系列地面气象观测仪器的一般要求,具体如下:1. 准确度和精度要求地面气象观测仪器的准确度和精度是衡量仪器质量的重要指标。
我国对各种气象观测仪器的准确度、精度和误差限进行了详细规定。
例如,气温仪器的温度读数误差限一般不超过±0.3℃,风速仪器的风速读数误差限一般不超过±0.3m/s。
2. 稳定性要求地面气象观测仪器在长期运行中需要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以保证观测数据的可靠性。
稳定性要求涉及到仪器的工作环境适应性、长时间观测数据的连续性等方面。
例如,气压计在相同工作环境下,其读数的变化应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稳定。
3. 抗干扰能力要求地面气象观测仪器需要具有良好的抗干扰能力,以防止外界干扰对观测数据的影响。
这种干扰可以是电磁干扰、物理振动、水汽等。
仪器应具有良好的屏蔽设计、信号处理能力等,来减小干扰源对观测仪器的影响。
4. 自动化和远程监测要求随着技术的发展,地面气象观测仪器的自动化和远程监测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我国对地面气象观测仪器的自动化、远程监测和数据传输等方面提出了要求。
例如,观测数据的自动记录、自动上报、实时数据传输等。
5. 维护和校准要求地面气象观测仪器需要定期维护和校准,以保证仪器的准确可靠。
我国规定了地面气象观测仪器的维护周期、维护内容等方面的要求。
例如,气温仪器的定期校准周期一般为一年,维护内容包括温度传感器的清洁、校正系数的调整等。
6. 安全性要求地面气象观测仪器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具备一定的安全性,以防止因仪器故障或操作不当产生的安全事故。
我国对气象观测仪器的安全性进行了相关规定。
例如,电气设备安全要符合国家安全标准,仪器的安装、使用、维护需要遵循相关操作规程。
民用航空气象地面观测规范修订
第二十六条地面观测簿分为例行观测簿、特殊观测簿及事故观测簿三种。
第一十二条未使用自动观测设备的气象服务机构,对时时间自定,但应当保证观测时钟误差在30秒内。
第一十三条对时情况应当记录在值班日记中。
第四节 观测种别
第一十四条民用航空气象地面观测分为例行观测、特殊观测和事故观测三种。其中:
(一)例行观测是指按指定的时间、次数和项目而对有关气象要素进行的观测。通常每小时观测一次,也可每半小时观测一次。
第三节 对时
第一十一条使用自动观测设备观测的气象服务机构,应当以自动观测设备中央处理单元的内部时钟为观测时钟:
(一)24小时观测的气象服务机构,应当在每天00时对时。当中央处理单元的时钟与GPS授时相差大于30秒时,应当按自动观测设备操作手册规定的方法调整中央处理单元的时钟,保证误差在30秒内;
(二)非24小时观测的气象服务机构,应当每天第一次观测前对时。
第二十三条特殊观测时距不大于5分钟。
第二十四条事故观测时距不大于10分钟。
第八节 观测程序
第二十五条应当按照先室外后室内,先目测后器测的程序进行观测,具体观测程序如下:
(一)整点的例行观测自第50分(含)开始进行目测项目的观测和记录,在55分(含)进行器测项目数据采集(读取),在58分前发布报告。
(二)特殊观测是指在两次例行观测之间,当云、垂直能见度、主导能见度、跑道视程、天气现象、地面风向风速、气温、气压等要素中的一种或几种达到规定的标准时而进行的观测。对于实施每半小时一次例行观测的气象服务机构,如果按规定不发布SPECI,则无须在特殊观测簿进行相关的记录。
(三)事故观测是指当本场或本场附近区域发生飞行等级事故或意外事件后立即进行的观测。
第七节 观测时距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Contents第一编总则第 1 章地面气象观测组织工作1.1 观测站的分类和观测方式、任务1.2 观测项目1.3 观测程序1.4 时制、日界和对时1.5 地面气象观测员第 2 章地面气象观测场2.1 环境条件要求2.2 观测场2.3 观测场内仪器设施的布置2.4 站址迁移及其对比观测要求2.5 观测值班室第 3 章地面气象观测仪器3.1 地面气象观测仪器的一般要求3.2 地面气象观测仪器的基本技术性能3.3 维护和检验3.4 换用不同技术特性的仪器及平行观测要求第二编气象要素的观测第 4 章云4.1 概述4.2 云状4.3 云量4.4 云高4.5 夜间及特殊情况下云的观测和记录第 5 章能见度5.1 概述5.2 白天能见度的观测5.3 夜间能见度的观测5.4 能见度观测仪第 6 章天气现象6.1 概述6.2 天气现象的特征和符号6.3 观测和记录6.4 天气现象观测仪6.5 纪要栏的记载第 7 章气压7.1 概述7.2 水银气压表7.3 气压计7.4 电测气压传感器7.5 计算海平面气压第 8 章空气温度和湿度8.1 概述8.2 百叶箱8.3 干湿球温度表8.4 最高温度表8.5 最低温度表8.6 温度计8.7 铂电阻温度传感器8.8 毛发湿度表8.9 湿度计8.10 湿敏电容湿度传感器8.11 通风干湿表第 9 章风向和风速9.1 概述9.2 EL型电接风向风速计9.3 EN型系列测风数据处理仪9.4 海岛自动测风系统9.5 轻便风向风速表9.6 单翼风向传感器和风杯风速传感器 9.7 螺旋桨式风向风速感应器第 10 章降水10.1 概述10.2 雨量器10.3 翻斗雨量计10.4 虹吸式雨量计10.5 双阀容栅式雨量传感器第 11 章雪深和雪压11.1 概述11.2 观测地段11.3 雪深观测11.4 雪压观测第 12 章蒸发12.1 概述12.2 E601B型蒸发器12.3 小型蒸发器第 13 章辐射13.1 概述13.2 总辐射的观测13.3 净全辐射的观测13.4 太阳直接辐射的观测13.5 散射辐射与反射辐射的观测 13.6 长波辐射的观测13.7 辐射自动观测仪第 14 章日照14.1 概述14.2 暗筒式日照计14.3 聚焦式日照计14.4 自动观测日照传感器第 15 章地温15.1 概述15.2 玻璃液体地温表15.3 铂电阻地温传感器第 16 章冻土16.1 概述16.2 冻土器第 17 章电线积冰17.1 概述17.2 电线积冰架和观测辅助工具 17.3 观测和记录17.4 注意事项第 18 章地面状态18.1 概述18.2 场地的选择18.3 观测记录第三编自动气象观测系统第 19 章自动气象观测系统19.1 概述19.2 结构及工作原理19.3 硬件19.4 系统软件19.5 采样和算法19.6 安装19.7 日常工作19.8 维护19.9 自动气象站网第四编记录处理和报表编制第 20 章月地面气象记录处理和报表编制20.1 月报表的编制要求20.2 月报表的填写规定20.3 观测记录的计算机处理20.4 观测记录的统计方法20.5 三次观测站02时记录的统计规定20.6 夜间不守班站天气现象的填写方法和统计规定20.7 月报表格式第 21 章月气象辐射记录处理和报表编制21.1 月报表的填写规定21.2 观测记录的计算机处理21.3 观测记录的统计方法21.4 月报表格式第 22 章年地面气象资料处理和报表编制22.1 年报表的编制要求22.2 年报表的填写规定22.3 观测资料的计算机处理22.4 观测资料的统计方法22.5 三次与四次观测、白天守班与昼夜守班观测资料合并统计的规定22.6 站址迁移前后观测记录的统计22.7 年报表的格式第 23 章缺测记录的处理和不完整记录的统计23.1 疑误记录的处理方法23.2 缺测记录的处理方法23.3 不完整记录的统计规定附录附录1 地面气象观测仪器的基本技术性能表1-1 地面气象观测业务准确度要求与常用仪器性能表1-2 人工观测气象仪器技术性能表附录2 湿度参量的计算公式附录3 风力等级表附录4 气象辐射观测常用的公式附录5 气象辐射量新旧符号与单位换算附录6 月观测记录质量检查方法和内容附录7 辐射观测中常用的附表表7-1 时差EQ表表7-2 赤纬DE表表7-3 大气质量m查算表表7-4 日地平均距离修正表表7-5 日出时间(TR)表(地平时)表7-6 日落时间(TS)表(地平时)表7-7 遮光环订正系数CQ2附录8 日照量别日数时数值表第一编总则第1章地面气象观测组织工作气象观测是气象业务工作的基础。
地面气象观测工作制度
地面气象观测工作制度一、总则第一条地面气象观测工作制度是为了规范地面气象观测活动,保障地面气象观测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可靠性,充分发挥地面气象观测在气象预报、气象服务、气候研究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和《气象观测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的制度。
第二条地面气象观测工作应遵循科学性、规范性、连续性和准确性的原则,确保地面气象观测资料的客观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第三条各级气象部门应加强对地面气象观测工作的领导和管理,提高地面气象观测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确保地面气象观测工作的正常运行。
第四条地面气象观测工作应使用国家规定的气象观测仪器设备和观测方法,严格执行国家气象观测标准和规范。
第五条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属于国家重要基础数据,应依法予以保护。
第六条国家气象局负责全国地面气象观测工作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地方气象局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地面气象观测工作的管理和监督。
二、观测站点设置与维护第七条地面气象观测站点应根据气象业务需求、地理特征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行设置,并确保观测站点布局的科学合理性。
第八条地面气象观测站点应设立在具有代表性的区域,避开可能影响观测数据准确性的因素,如高楼大厦、电线杆等。
第九条地面气象观测站点应保持稳定,不得随意迁移。
确需迁移的,应报经上级气象部门批准。
第十条地面气象观测站点应建立健全观测设备维护制度,定期对观测设备进行检查、维修和校准,确保观测设备处于良好状态。
第十一条地面气象观测站点应建立健全观测环境监测和保护制度,定期对观测环境进行监测,及时处理影响观测数据准确性的因素。
三、观测与资料收集第十二条地面气象观测人员应按照规定的观测时间、观测项目和观测方法进行观测,确保观测数据的连续性和准确性。
第十三条地面气象观测人员应严格遵守观测纪律,不得擅自变更观测项目和观测方法。
第十四条地面气象观测人员应按照规定及时、准确地记录观测数据,并对观测数据进行初步审核。
第十五条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应及时上传至上级气象部门,并确保资料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准确性。
气象观测场技术要求
气象观测场技术要求(总6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环境条件要求地面气象观测场必须符合观测技术上的要求。
(1) 地面气象观测场是取得地面气象资料的主要场所,地点应设在能较好地反映本地较大范围的气象要素特点的地方,避免局部地形的影响。
观测场四周必须空旷平坦,避免建在陡坡、洼地或邻近有铁路、公路、工矿、烟囱、高大建筑物的地方。
避开地方性雾、烟等大气污染严重的地方。
地面气象观测场四周障碍物的影子应不会投射到日照和辐射观测仪器的受光面上,附近没有反射阳光强气象观测场的物体。
(2) 在城市或工矿区,观测场应选择在城市或工矿区最多风向的上风方。
(3) 地面气象观测场的周围环境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以及有关气象观测环境保护的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要求。
(4) 地面气象观测场的环境必须依法进行保护。
(5) 地面气象观测场周围观测环境发生变化后要进行详细记录。
新建、迁移观测场或观测场四周的障碍物发生明显变化时,应测定四周各障碍物的方位角和高度角,绘制地平圈障碍物遮蔽图。
(6) 无人值守气象站和机动气象观测站的环境条件可根据设站的目的自行掌握。
硬件设施要求(1) 观测场一般为25m×25m的平整场地;确因条件限制,也可取16m (东西向)×20m(南北向),高山站、海岛站、无人站不受此限;需要安装辐射仪器的台站,可将观测场南边缘向南扩展10m。
(2) 要测定观测场的经纬度(精确到分)和海拔高度(精确到米),其数据刻在观测场内固定标志上。
(3) 观测场四周一般设置约高的稀疏围栏,围栏不宜采用反光太强的材料。
观测场围栏的门一般开在北面。
场地应平整,保持有均匀草层(不长草的地区例外),草高不能超过20厘米。
对草层的养护,不能对气象观测场观测记录造成影响。
场内不准种植作物。
(4) 为保持观测场地自然状态,场内铺设宽的小路(不得用沥青铺面),人员只准在小路上行走。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云量观测
根据天空被云覆盖的程度 ,确定云量多少并进行记 录。
云高观测
通过仪器或目视观测,获 取云的高度数据。
能见度观测
仪器测量
使用能见度仪等仪器,测量大气透明度,获取能见度数据。
目视观测
通过肉眼观察,评估大气透明度和能见度,进行记录。
天气现象观测
降水现象观测
记录降雨、降雪等降水现 象,以及其强度、持续时 间等。
观测时间
根据气象变化的特点和观测任务的要求,确定合理的观测时间,以保证观测数据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观测频率
根据气象变化的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和观测任务的重要性,确定适当的观测频率,以保证观测数据的实时性和准确性 。
03 观测方法与技术
云观测
01
02
03
云状观测
根据云的特征,包括形状 、大小、结构等,进行云 状的观测和记录。
提高观测人员素质
加强观测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以保 证观测数据的准确性。
THANKS 感谢观看
风现象观测
记录风向、风速等风的现 象,以及其变化过程。
其他天气现象观测
如雷电、冰雹、雾等其他 天气现象的观测和记录。
气压观测
气压仪器选择
根据观测要求,选择合适的气压 仪器并进行安装。
气压观测时间
按照规定的时间间隔,进行气压观 测和记录。
气压记录分析
对气压记录进行分析,获取气压变 化情况。
温度观测
VS
修订方法
修订过程中需要广泛征求意见,结合实际 观测经验,进行科学验证,最终形成新的 观测规范。
对未来观测规范的建议与展望
完善观测规范体系
建立更加完善的观测规范体系,包括观测内容、观测标准、观测方 法等,以提高观测数据的综合利用价值。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摘要
地面气象观测组织工作自动观测项目每天24次定时观测;人工观测项目,昼夜守班站每天02、08、14、20时4次定时观测,白天守班站每天08、14、20时3次定时观测。
正点前约10分钟查看显示的自动观测实时数据。
00分,正点数据采样。
00-01分,完成自动项目的观测。
01-03分,向微机录入人工观测数据。
正点前30分钟左右巡视观测场和人工仪器设备。
45~60分观测云、能、温、湿、降水、风、压、地温、雪深等,连续观测天象。
雪压、冻土、蒸发、地面状态等项目的观测可在40分至正点后10分钟内进行。
基准站使用自动气象站后以自动观测记录进行编发报,但仍然保留24次人工定时观测。
人工器测日照以日落为日界,辐射和自动观测日照以地方平均太阳时24时为日界,其余观测项目均以北京时20时为日界。
值班员每日19时正点检查屏幕显示的采集器时钟,当与电台报时的北京时相差大于30秒时,在正点后按自动气象站技术操作手册规定的操作方法调整采集器的内部时钟,保证误差在30秒之内。
未使用自动气象站的地面气象观测站,观测用钟表要每日19时对时,保证走时误差在30秒之内。
表1.1 定时自动观测项目表时间北京时地平时每小时20时每小时24时观测项目气压、气温、湿度、风向、风速、地温及其极值和出现时间时降水量、时蒸发量日蒸发量辐射时曝辐量辐射辐照度及其极值、出现时间时日照时数辐射日曝辐量辐射日最大辐照度及出现时间日照总时数表1.2 定时人工观测项目表时间北京时真太阳时02、08、14、20时08时14时20时日落后观测项目云能见度气压气温湿度风向、风速0-40cm地温降水量冻土雪深雪压80~320cm地温地面状态降水量蒸发量最高、最低气温最高、最低地面温度日日照时数说明:未使用自动气象站的基准站除02、08、14、20时外,其它正点时次还需观测压、温、湿、风。
地面气象观测场观测场25m³25m;条件限制16m(东西向)³20m(南北向)。
新版地面气候观测规范
新版地面气候观测规范简介本文档为新版地面气候观测规范的介绍和指南。
地面气候观测是气候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和预测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新版规范旨在提供地面气候观测工作的统一标准,确保数据质量和可比性。
观测站点选择根据新版规范,选择地面气候观测站点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气象条件:站点应能代表所在地区的气象条件,避免倾向性观测数据引起偏差。
- 地理位置:站点应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涵盖不同地形和海洋环境,以确保观测数据的多样性和代表性。
- 数据完整性:站点应具备完整的气象观测设备,确保能够连续、准确地收集和记录数据。
观测项目地面气候观测应涵盖以下项目:1. 温度:测量地面空气温度,包括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和平均温度。
2. 湿度:测量地面空气湿度,包括相对湿度和露点温度。
3. 气压:测量大气气压。
4. 风速和风向:测量地面风速和风向,包括平均风速和最大风速。
5. 降水量:测量降水量和降水强度。
6. 日照时数:记录每天的日照时数。
7. 能见度:测量能见度,反映大气中的透明度。
观测设备和方法为确保数据质量和可比性,新版规范规定了观测设备和方法的标准:- 温度:应使用标准温度计或温度传感器进行测量。
- 湿度:应使用湿度计或湿度传感器进行测量。
- 气压:应使用标准气压计进行测量。
- 风速和风向:应使用风速计和风向传感器进行测量。
- 降水量:应使用雨量计进行测量,并记录降水类型。
- 日照时数:应使用日照计进行测量。
- 能见度:应使用能见度计进行测量。
数据记录与报告地面气候观测数据应按照规范要求进行记录和报告:- 数据记录应包括观测时间、位置、观测项目、观测数值等信息。
- 数据报告应及时进行,确保数据的及时性和可访问性。
- 数据应以标准格式进行存储和传输,以便于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估为确保数据质量,观测站点应进行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估:- 定期维护观测设备,保证其准确性和稳定性。
- 进行观测数据的质量控制,检测和排除异常数据和误差。
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技术规定
强化质量意识,将质量保障纳入观测业务日 常管理和考核中,确保各项措施的落实。
加强人员培训和技能提升
对观测人员进行定期培训,提高观测人员的业务素质 和技能水平,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加强对新员工的培训和引导,帮助他们快速适应观测 业务,提高工作能力。
定期进行设备检定和校准
按照规定定期对观测设备进行检定和校准,确保设备精 度和稳定性符合要求。
对设备进行日常维护和保养,及时发现并解决设备故障 或误差问题,保证设备正常运行。
实施质量监督和考核评价
建立质量监督机制,对观测数据进行实时监控和抽查,及 时发现并纠正数据质量问题。
定期对观测业务进行考核评价,总结经验教训,持续优化 和改进观测业务技术规定。
THANKS
感谢观看
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过程中如取舍、滤波等操作可能 导致误差,应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处理。
观测精度的要求与保证
观测时间
观测时间应准确,避免因时间偏差 导致的误差。
采样方式
采样方式应合理,避免因采样不均 导致的误差。
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应科学、合理,避免因处 理不当导致的误差。
人员素质
观测人员的素质和技能水平对观测 精度有很大影响,应加强人员培训 和技能提高。
地面气象观测业务 技术规定
2023-11-05
目 录
• 观测方式与设备 • 观测项目与要求 • 观测时间与频次 • 观测误差与精度 • 观测场地与环境 • 观测质量保障措施
01
观测方式与设备
观测方式的种类与特点
01
02
03
人工观测
人工定时对气象要素进行 观测,具有观测项目全面 但精度相对较低的特点。
观测数据的评估与应用
新版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标准
第一编总则第1章地面气象观测组织工作气象观测是气象业务工作的基础。
地面气象观测是气象观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地球表面一定范围内的气象状况及其变化过程进行系统地、连续地观察和测定,为天气预报、气象信息、气候分析、科学研究和气象服务提供重要的依据。
地面气象观测是每个气象观测站的基本工作任务之一,必须严肃、认真、负责地做好。
由于近地面层的气象要素存在着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和随时间变化的脉动性,因此地面气象观测记录必须具有代表性、准确性、比较性。
代表性--观测记录不仅要反映测点的气象状况,而且要反映测点周围一定范围内的平均气象状况。
地面气象观测在选择站址和仪器性能,确定仪器安装位置时要充分满足观测记录的代表性要求。
准确性--观测记录要真实地反映实际气象状况。
地面气象观测使用的气象观测仪器性能和制订的观测方法要充分满足本规范规定的准确度要求。
比较性--不同地方的地面气象观测站在同一时间观测的同一气象要素值,或同一个气象观测站在不同时间观测的同一气象要素值能进行比较,从而能分别表示出气象要素的地区分布特征和随时间变化的特点。
地面气象观测在观测时间、观测仪器、观测方法和数据处理等方面要保持高度统一。
本规范是从事地面气象观测工作的业务规则和技术规定,观测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守。
地面气象观测仪器和业务软件的技术、操作手册是对本规范的必要补充,编制时必须以本规范为依据,其内容不得与之相违背。
地面气象观测人员在认真贯彻执行本规范的同时,也要熟练掌握地面气象观测仪器和业务软件的技术、操作手册中的有关内容,确保正确顺利地完成地面气象观测任务。
本规范的制定、修改和解释权属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
1.1 观测站的分类以及观测方式和任务1.1.1 观测站分类地面气象观测站按承担的观测业务属性和作用分为国家基准气候站、国家基本气象站、国家一般气象站三类,可根据需要设置无人值守气象站。
承担气象辐射观测任务的站,按观测项目的多少分为一级站、二级站和三级站。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5)
63
图 11.2 体积量雪器 ⑵ 观测和记录 ① 每月 5、10、15、20、25 日和月末最后一天,若雪深已达到 5cm 或以上时,在雪深观 测(或补测)后,应在观测雪深的地点附近进行雪压观测。 如在规定的观测日期,雪深不足 5cm(或无积雪),而在随后的其它日子里,雪深达 5cm 或 以上,以及前一天雪深观测后,因降雪使得雪深一日间又增加 5cm 或以上时,须在该日雪深 观测后,补测雪压。 ② 观测雪压取三个样本,并取其平均值,作为该次雪压值。为避免下次在原地重复取样, 应在取过样本的地点作出标记。 ③ 雪压的测定和计算:观测前半小时,把量雪器拿到室外。取样前,应把量雪器清理干 净。取样时,拿住把手,将量雪器垂直插入雪中,直到地面。然后拨开量雪器一方的雪,把 小铲沿量雪器口插入,连同量雪器一起拿到容器上,再抽出小铲,使雪样落入容器内,加盖 拿回室内。等雪融化后,用量杯测定其容量。 取样时,要注意清除样本中夹入的泥土、杂草。所取样本不应包括雪下地面上的水层和 冰层,但应包括积雪上或积雪层中的冰层,此情况时应在观测簿备注栏中注明。 当雪深超过取样的量雪器金属筒高度时,应分几次取样。在取上层雪样时,注意不要破 坏下层雪样。 雪压计算公式为: M (11.1) P 100 式中 P 为雪压(g/cm2) ;M 为样本重量(g),分母 100 为量雪器内截面积(cm2)。 ⑶ 维护 每次观测后,必须将仪器擦净,并防止金属筒的刀刃口变形、变钝。 11.4.2 称雪器 称雪器是由带盖的圆筒、秤和小铲等组成的一种测量雪压的仪器 (见图 11.3) 。 ⑴ 观测和记录 同体积量雪器。 ⑵ 雪压的测定和计算 观测前半小时,把称雪器拿到室外。每次取样前应先清洁称雪器,检查秤的零点,把带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66
中。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地面气象观测是指在地面上进行的气象要素的实时观测和记录工作,是气象预报和气候研究的重要基础。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是指观测人员在进行地面气象观测时应遵守的规章制度和要求。
以下是对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的一些基本要点进行总结。
一、观测点的位置选择1. 观测点应位于地理条件相对平坦、开阔的地段,远离建筑和树木的干扰。
2. 观测点周围不应有明显的人为影响,如建筑、道路或其他设备。
3. 观测点应保持清洁,避免观测精度受到尘土、垃圾等的影响。
二、观测仪器的摆放1. 摄氏温度计、湿度计、风向风速仪等仪器应放置在离地面一定高度的仪表架上,以避免接触地面影响测量。
2. 仪器之间应保持一定的距离,避免互相干扰。
三、气象要素的观测1. 温度观测:使用摄氏温度计,在每次观测之前应将温度计归零,并保持观测时的稳定姿势。
2. 湿度观测:使用湿度计,每次观测前应先用干净的布擦拭干燥,然后将湿度计放置在空气中,避免有其他物体遮挡。
3. 风向风速观测:风向风速仪应安装在距离地面一定高度的仪表架上,风向的观测应对准北方,并记录为0度。
观测风速时,应注意观测时间的稳定性,并将观测结果记录在观测记录表格上。
4. 大气压力和降水观测:使用气压计和雨量计进行观测,观测时应注意观测仪器的记录精度,并及时记录观测结果。
四、观测记录的要求1. 观测人员应定时、准确地记录观测数据,并在观测记录表格上进行详细的记录。
2. 观测记录上应标明观测日期、观测时间和观测地点等信息,并对各个气象要素的观测数值进行整理和标注。
3. 观测记录表格上应注明观测人员的姓名和观测所属单位。
4. 针对异常观测数据,观测人员应进行说明,并及时向上级汇报。
五、观测数据的汇总和上报1. 观测数据汇总应按照规定的格式进行,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 汇总和上报的观测数据应标注观测人员的姓名和所属单位,并在规定时间内按照要求向上级报送。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的制定和遵守对于提高气象观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新旧规定对照表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新旧规定对照表第1章地面气象观测组织工作
第 2 章地面气象观测场
第 3 章地面气象观测仪器
第 4 章云
第 5 章能见度
第 6 章天气现象
根据浓度分为
0、、 2 ;
根据强度分为
0 、、 2
第 7 章气压
第 8 章空气温度和湿度
第 9 章风向和风速
第 10 章 降水
第 12
章 蒸发
第 13 章 辐射
第 14 章日照
第 15 章地温
第 18 章地面状态
第 19 章自动气象观测系统
第 20 章月地面气象记录处理和报表编制
第 21 章月气象辐射记录处理和报表编制
第 22 章年地面气象资料处理和报表编制
第 23 章缺测记录的处理和不完整记录的统计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编总则第1章地面气象观测组织工作气象观测是气象业务工作的基础。
地面气象观测是气象观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地球表面一定围的气象状况及其变化过程进行系统地、连续地观察和测定,为天气预报、气象信息、气候分析、科学研究和气象服务提供重要的依据。
地面气象观测是每个气象观测站的基本工作任务之一,必须严肃、认真、负责地做好。
由于近地面层的气象要素存在着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和随时间变化的脉动性,因此地面气象观测记录必须具有代表性、准确性、比较性。
代表性--观测记录不仅要反映测点的气象状况,而且要反映测点周围一定围的平均气象状况。
地面气象观测在选择站址和仪器性能,确定仪器安装位置时要充分满足观测记录的代表性要求。
准确性--观测记录要真实地反映实际气象状况。
地面气象观测使用的气象观测仪器性能和制订的观测方法要充分满足本规规定的准确度要求。
比较性--不同地方的地面气象观测站在同一时间观测的同一气象要素值,或同一个气象观测站在不同时间观测的同一气象要素值能进行比较,从而能分别表示出气象要素的地区分布特征和随时间变化的特点。
地面气象观测在观测时间、观测仪器、观测方法和数据处理等方面要保持高度统一。
本规是从事地面气象观测工作的业务规则和技术规定,观测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守。
地面气象观测仪器和业务软件的技术、操作手册是对本规的必要补充,编制时必须以本规为依据,其容不得与之相违背。
地面气象观测人员在认真贯彻执行本规的同时,也要熟练掌握地面气象观测仪器和业务软件的技术、操作手册中的有关容,确保正确顺利地完成地面气象观测任务。
本规的制定、修改和解释权属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
1.1 观测站的分类以及观测方式和任务1.1.1 观测站分类地面气象观测站按承担的观测业务属性和作用分为国家基准气候站、国家基本气象站、国家一般气象站三类,可根据需要设置无人值守气象站。
承担气象辐射观测任务的站,按观测项目的多少分为一级站、二级站和三级站。
国家基准气候站----简称基准站。
是根据国家气候区划,以及全球气候观测系统的要求,为获取具有充分代表性的长期、连续气候资料而设置的气候观测站,是国家气候站网的骨干。
必要时可承担观测业务试验任务。
国家基本气象站----简称基本站。
是根据全国气候分析和天气预报的需要所设置的地面气象观测站,大多担负区域或国家气象信息交换任务,是国家天气气候站网中的主体。
国家一般气象站----简称一般站。
是按省(区、市)行政区划设置的地面气象观测站,获取的观测资料主要用于本省(区、市)和当地的气象服务,也是国家天气气候站网的补充。
无人值守气象站----简称无人站。
是在不便建立人工地面气象观测站的地方,利用自动气象站建立的无人地面气象观测站,用于天气气候站网的空间加密,观测项目和发报时次可根据需要而设定。
另外还可布设机动地面气象观测站,按气象业务和服务的临时需要组织所需的地面气象观测。
气象辐射观测一级站----进行总辐射、散射辐射、太阳直接辐射、反射辐射和净全辐射观测的辐射观测站。
气象辐射观测二级站----进行总辐射、净全辐射观测的辐射观测站。
气象辐射观测三级站----只进行总辐射观测的辐射观测站。
1.1.2 观测方式地面气象观测分为人工观测和自动观测两种方式,其中人工观测又包括人工目测和人工器测。
1.1.3 观测任务地面气象观测工作的基本任务是观测、记录处理和编发气象报告。
⑴为积累气候资料按规定的时次进行定时气象观测。
自动观测项目每天进行24次定时观测;人工观测项目,昼夜守班站每天进行02、08、14、20时4次定时观测,白天守班站每天进行08、14、20时3次定时观测。
基准站使用自动气象站后以自动观测记录进行编发报,但仍然保留24次按表1.2的规定进行人工定时观测。
⑵为制作天气预报提供气象实况资料按规定的时次进行天气观测,并按规定的种类和电码及数据格式编发各种地面气象报告。
⑶进行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根据业务发展需要新增加项目的观测。
⑷按省、地、县级气象主管机构的规定,进行自定项目和开展气象服务所需项目的观测。
⑸经省级气象主管机构指定的气象站,按规定的时次、种类和电码,观测、编发定时加密天气观测报告、不定时加密雨量观测报告和其他气象报告。
⑹按统一的格式和规定统计整理观测记录,进行记录质量检查,按时形成并传送观测数据文件和各种报表数据文件,并可打印出各类报表。
⑺按有关协议观测、编发定时航空天气观测报告和不定时危险天气观测报告。
⑻对出现的灾害性天气及时进行调查记载。
1.2 观测项目1.2.1 按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规定的方法和要求开展的观测项目⑴各台站均须观测的项目:云、能见度、天气现象、气压、空气的温度和湿度、风向和风速,降水、日照、蒸发、地面温度(含草温)、雪深;⑵由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指定台站观测的项目:浅层和深层地温、冻土、电线积冰、辐射、地面状态;⑶由省级气象主管机构指定台站观测的项目:雪压, 根据服务需要增加的观测项目。
各定时观测项目分别见表1.1、表1.2。
1.2.2 按省、地、县级气象主管机构自行规定的方法和要求开展的观测项目由省、地、县级气象主管机构根据需要自定。
1.3 观测程序1.3.1 自动观测方式观测程序⑴每日日出后和日落前巡示观测场和仪器设备,具体时间,各站自定,但站必须统一;⑵正点前约10分钟查看显示的自动观测实时数据是否正常;⑶ 00分,进行正点数据采样;⑷ 00-01分,完成自动观测项目的观测,并显示正点定时观测数据,发现有缺测或异常时及时按第23章的规定处理;⑸ 01-03分,向微机录入人工观测数据;⑹按照各类气象报告的时效要求完成各种定时天气报告和观测数据文件的发送。
1.3.2 人工观测方式观测程序⑴一般应在正点前30分钟左右巡视观测场和仪器设备,尤其注意湿球温度表球部的湿润状况,做好湿球溶冰等准备工作;⑵ 45-60分观测云、能见度、空气温度和湿度、降水、风向和风速、气压、地温、雪深等发报项目,连续观测天气现象;⑶雪压、冻土、蒸发、地面状态等项目的观测可在40分至正点后10分钟进行;⑷日照在日落后换纸,其他自记纸的换纸时间由省级气象主管机构自定;⑸电线积冰观测时间不固定,以能测得一次过程的最大值为原则;⑹观测程序的具体安排,台站可根据观测项目的多少和观测仪器的布设状况确定,但气压观测时间应尽量接近正点,全站的观测程序必须统一,并且尽量少变动。
表1.1 定时自动观测项目表表1.2 定时人工观测项目表说明: 1、基准站实现自动观测后,云、能见度、气压、气温、湿度和风向、风速仍进行24次定时人工观测。
2、天气现象连续观测。
1.4 时制、日界和对时1.4.1 时制人工器测日照采用真太阳时,辐射和自动观测日照采用地方平均太阳时,其余观测项目均采用时。
1.4.2 日界人工器测日照以日落为日界,辐射和自动观测日照以地方平均太阳时24时为日界,其余观测项目均以时20时为日界。
1.4.3 对时⑴台站观测时钟采用时。
⑵使用自动气象站的地面气象观测站以自动气象站采集器的部时钟为观测时钟;采集器与计算机每小时自动对时一次,保持两者时钟同步;值班员每天19时正点检查屏幕显示的采集器时钟,当与电台报时的时相差大于30秒时,在正点后按自动气象站操作手册规定的操作方法调整采集器的部时钟,保证误差在30秒之。
⑶未使用自动气象站的地面气象观测站,观测用钟表要每日19时对时,保证误差在30秒之。
1.5 地面气象观测员⑴应经过系统业务技术培训,参加业务主管部门定期组织的考核,取得省级或以上业务主管部门认定的地面气象观测业务岗位资格。
⑵应熟练掌握地面气象观测技术,遵守观测值班纪律,密切监视天气演变,坚持实事,不得涂改、伪造观测记录,认真地按本规的要求完成观测任务。
⑶负责观测仪器和场地的日常维护,时刻保持仪器和场地处于良好状态。
⑷在每次观测时,要及时、认真地填写地面观测记录簿和向微机终端输入人工观测记录,并应按规定的数据格式和编码规定按时发送气象观测数据,编制报表和预审。
⑸应积极参加业务主管部门组织的专项业务技术进修培训,不断掌握新的观测业务技术知识和新仪器的使用维护方法。
第2章地面气象观测场2.1 环境条件要求地面气象观测场必须符合观测技术上的要求。
(1) 地面气象观测场是取得地面气象资料的主要场所,地点应设在能较好地反映本地较大围的气象要素特点的地方,避免局部地形的影响。
观测场四周必须空旷平坦,避免建在陡坡、洼地或邻近有铁路、公路、工矿、烟囱、高大建筑物的地方。
避开地方性雾、烟等大气污染严重的地方。
地面气象观测场四周障碍物的影子应不会投射到日照和辐射观测仪器的受光面上,附近没有反射强的物体。
(2) 在城市或工矿区,观测场应选择在城市或工矿区最多风向的上风方。
(3) 地面气象观测场的周围环境应符合《中华人民国气象法》和以及有关气象观测环境保护的法规、规章和规性文件的要求。
(4) 地面气象观测场的环境必须依法进行保护。
(5) 地面气象观测场周围观测环境发生变化后要进行详细记录。
新建、迁移观测场或观测场四周的障碍物发生明显变化时,应测定四周各障碍物的方位角和高度角,绘制地平圈障碍物遮蔽图。
(6) 无人值守气象站和机动气象观测站的环境条件可根据设站的目的自行掌握。
2.2 观测场(1) 观测场一般为25m×25m的平整场地;确因条件限制,也可取16m(东西向)×20m(南北向),高山站、海岛站、无人站不受此限;需要安装辐射仪器的台站,可将观测场南边缘向南扩展10m。
(2) 要测定观测场的经纬度(精确到分)和拔海高度(精确到0.1m),其数据刻在观测场固定标志上。
(3) 观测场四周一般设置约1.2m高的稀疏围栏,围栏不宜反光太强的材料。
观测场围栏的门一般开在北面。
场地应平整,保持有均匀草层(不长草的地区例外),草高不能超过20cm。
对草层的养护,不能对观测记录造成影响。
场不准种植作物。
(4) 为保持观测场地自然状态,场铺设0.3-0.5m宽的小路(不得用沥青铺面),人员只准在小路上行走。
有积雪时,除小路上的积雪可以清除外,应保护场地积雪的自然状态。
(5) 根据场仪器布设位置和线缆铺设需要,在小路下修建电缆沟(管)。
电缆沟(管)应做到防水、防鼠,便于维护。
(6) 观测场的防雷设施必须符合气象行业规定的防雷技术标准的要求。
2.3 观测场仪器设施的布置观测场仪器设施的布置要注意互不影响,便于观测操作。
具体要求:(1) 高的仪器设施安置在北面,低的仪器设施安置在南面;(2) 各仪器设施东西排列成行,南北布设成列,相互间东西间隔不小于4m,南北间隔不小于3m,仪器距观测场边缘护栏不小于3m;(3) 仪器设备紧靠东西向小路南面,观测员应从北面接近仪器;(4) 辐射观测仪器一般安装在观测场南面,观测仪器感应面不能受任何障碍物影响;(5) 因条件限制不能安装在观测场的观测仪器,总辐射、直接辐射、散射辐射、日照以及风观测仪器可安装在天空条件符合要求的屋顶平台上,反射辐射和净全辐射观测仪器安装在符合条件的有代表性下垫面的地方;(6) 观测场仪器设施的布置可参考图2.1;(7) 仪器设备安装和维护、检查按表2.1的要求进行;(8) 北回归线以南的地面气象观测站观测场仪器设施的布置可根据太阳位置的变化进行灵活掌握,使观测员的观测活动尽量减少对观测记录代表性和准确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