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调查
新闻调查报告
新闻调查报告新闻调查报告是一种旨在通过综合考虑许多来源和证据,分析当前事件或问题的手段。
它旨在提供广泛的视角和深入的分析,以便观众可以更好地了解当前事件或问题的含义和影响。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新闻调查报告的定义、特点、重要性以及如何撰写一篇出色的新闻调查报告。
一、新闻调查报告的定义新闻调查报告是一种旨在总结某个事件或问题、分析其原因和影响的文件。
它可以涵盖社会、政治和商业等各个领域,旨在为读者提供深入的分析和思考。
一篇好的新闻调查报告应该涵盖各种证据和来源,包括采访、文献研究和数据收集等。
二、新闻调查报告的特点1. 综合性新闻调查报告需要从多个角度对事件或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估,包括历史背景、相关政策和法规、利益相关者的观点以及其他方面的证据,以便全面了解问题。
2. 深入分析调查报告应该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说明其根本原因并探索潜在的借口和解决方案。
通过详细的调查和研究,报告说明问题的大小和范围,以及其对涉及方和大众的影响。
3. 准确性和可靠性新闻调查报告必须保持准确性和可靠性,以便读者可以相信其发现和结论。
为了确保准确性,调查人员在分析信息和证据时必须保持客观和中立的态度。
三、新闻调查报告的重要性新闻调查报告具有许多重要性,其中最显著的是提供准确和全面的信息来帮助人们理解当前事件或问题。
它们通常关注那些几乎不为大众所知的问题,利用各种证据和来源为读者提供关于某个事件或问题的深入洞见。
通过新闻调查报告,人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问题的根本原因,同时也可以了解真正的受害者和幕后利益相关者。
此外,新闻调查报告还有助于推动改革和社会进步。
它们可以启发公众对某个主题的关注,迫使政府和其他机构采取行动来解决问题。
新闻调查报告为公众提供了一个了解问题的机会,同时也提供了改革和进步的方向。
四、如何撰写一篇出色的新闻调查报告1. 选择一个主题选择一个感兴趣的主题,同时确保其具有足够的重要性和广泛的读者群。
2. 进行调查和研究通过采访相关人士、搜集数据和阅读文献等方式,收集必要的证据和信息,以支持你的结论和建议。
新闻调查报告
新闻调查报告新闻分析报告穆青1120110013 新闻:五成企业认为社保税费负担过重求政府出手救助根据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做的调查,一季度企业困难程度比去年有所增加。
在该调查结果中,认为一季度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经营者占29.7%,认为“一般”的占50.4%,认为“不佳”的占19.9%,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9.8个百分点,比2011年下降了7.1个百分点。
从实际运行情况看,一季度“盈利”的企业比例占41.3%,“收支平衡”的占24.3%,“亏损”的占34.4%。
具体而言,西部地区企业相对较差,中小企业明显差于大型企业,非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明显差于国有企业。
调查还发现,企业经营者选择比重最高的三项依次是:“人工成本上升”(80.5%),“能源、原材料成本上升”(51.2%)和“社保、税费负担过重”(50.3%),其中,选择“社保、税费负担过重”的比2011年提高了7个百分点。
一些企业人士也反映,税负和社保缴费重,导致很多企业没有缴纳社保。
比如制造业和餐饮行业,由于流动性大,缴纳社保后,难以最后转存,同时每个月扣除的社保费用比较高。
如本文开头所述,一半的基本工资缴纳了社保。
清华大学教授白重恩认为,中国五险(养老、医疗、失业、工伤、计划生育保险)缴纳社保一般占到工资的40%,高的达到50%。
“全世界没有其他国家(比中国)更高,社保缴费负担非常重。
”世行4月12日发布的最新中国经济季报认为,对于低工资劳动者而言,由于社保缴费的基数很高(所在城市平均工资的60%),其边际税负是极为沉重的。
这是很多人不愿意参与正式部门的社保项目的原因。
根据2010年的调查,农民工当中只有1/4参加养老保险。
此外私营企业养老保险的覆盖率也只有60%多一点。
而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的覆盖率则接近百分之百。
针对目前的困境,企业经营者期待政府通过降税等手段帮助渡过难关。
上述调查问及“贵企业希望国家或政府在企业招工用工方面提供哪些政策支持”时,企业经营者选择比重最高的是“降税或帮助企业降低生产运营成本”(69.3%),其次是“稳定物价,降低生活成本,增加企业所在地生活消费成本吸引力”(57.8%)。
《新闻调查》节目分析
《新闻调查》节目分析新闻传播学院10广电班黄露1006010138节目形态节目类型:深度新闻评论类节目。
《新闻调查》的成立时建立在《东方时空》和《焦点访谈》上的。
当年由于《焦点访谈》节目播出时长太短,受客观原因限制,对新闻的调查不能够太深入,所以为了要成立一档能够深入调查新闻事实的栏目,《新闻调查》应运而生。
节目时长:45分钟,这较之前的《焦点访谈》多出了十几二十分钟,这使得记者对新闻的采访深度和报道的张度都有所提高。
节目播出时间:(首播)周六21:30-22:15,(重播)周日0:15-1:00、2:45-3:30、4:15-5:00 14:10—14:55节目播出方式:录播形式。
节目口号:正在发生的历史,新闻背后的新闻。
节目定位:比《焦点访谈》更深层次的解剖社会问题的大型深度节目。
它以记者的调查行为为表现手段、以探寻事实真相为基本内容、以做真正的调查性报道为追求目标,崇尚理性、平衡和深入的精神气质。
拍摄方式:双机拍摄,一台拍采访对象,一台拍记者。
这样,一方面能够真实地记录下采访对象的行为言语,又能够客观地记录记者的提问和评论。
拍摄后期也可以在两个机位之间相间选取画面剪辑拼接,如此可使得节目更加真实可信,提高了片子的记录性特点。
节目内容选题:选题方向:《新闻调查》选取的是社会广泛关注的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热点问题作为节目的选题。
主要有以下类型:1、全面深入的重大新闻事件背景调查2、国计民生改革热点话题难点疑点解惑3、大时代背景下一波三折的新闻故事。
例如,98抗洪三部曲,在《新闻调查》历史上留下了里程碑式的记录。
《保卫荆江》全国收视率排名第六,创下了《新闻调查》的收视纪录。
选题来源:l、观众来信、来电、来访、手机短信、电子邮件。
2、通讯员及固定“线人”3、自主策划4、内参资料5、各部委新闻办6、各地联动媒体信息通报7、互联网8、报纸、电台等其他媒体叙事方式:1、《新闻调查》的叙事方式是多角度分析一个新闻事件,并进行递进式分析的。
新闻调查之分析
自1996年5月17日第一期节目播出,《新闻调查》已经走过了十年的风风雨雨,其中历经了三次改版,栏目形式的成熟稳定、个性特征的清晰明确,使《新闻调查》逐渐成为央视的品牌栏目。
由于其独特的新闻视角、深度调查的节目形式、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一度被认为是社会的良知受到广大观众尤其是精英阶层的追捧。
但是,十年后中国的媒体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网络新媒体的异军突起、地方电视台的迅速崛起、中央电视台内部新闻资源竞争的白热化,使得今天的《新闻调查》面临着十年前同样的境遇:如何在绝境中探询新的途径,如何在陈旧中摸索出新的形式。
一、选题策划标准选题往往是节目的灵魂,作为央视的品牌栏目,选题标准的明确化和清晰化,往往是决定栏目长久风格的重要因素。
因此选题策划是一个节目在运行之初,首先要做的工作。
而一个节目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于前期策划。
《新闻调查》是中国电视界较早成功引入“策划”理念的栏目,于1998年成立了专业的策划组。
对选题是否具有独家性、资料信息是否准确、方案是否可行进行敲定,并根据新闻线索及所收集的资料确定节目样式、基本结构、采访提问和镜头的设计等等。
关于《新闻调查》选题标准应该准确我觉得应该确定为以下五点:1、事件性《新闻调查》作为一个深度的调查类新闻栏目,所报道的新闻事件必然是为众人所关注,具有过程性、曲折性和故事性。
首先,所报道的新闻事件必然具有某种焦点性因素,无论是重大的社会热点,还是深刻的社会问题、社会现象。
对于缺乏重大性和重要性的选题无法在心理诉求上满足观众,也无法体现《新闻调查》一贯所承担的社会道义。
其次,过程性、曲折性和故事性是决定节目是否具有可看性的重要因素。
英美传媒业甚至是学术专著中都将新闻事件称作“故事”,将制作新闻节目称为“讲故事”,其根本在于电视要想吸引受众,视听表现的可能性必须强调。
[1]过程性为节目的深入挖掘提供了可能性,不至于调查很快走向终结,曲折性是保证节目悬念丛生的关键,而故事性则能为节目编排提供较大的活动余地,吸引观众深入了解事件真相、参与事件的思考,否则无力支撑《新闻调查》45分钟的节目长度。
有关《新闻调查》
方法特点:以记者的调查行为为表现手段、以探寻事实真相为基本内容、以调查性报道和揭露性报道为追求目标,崇尚理性和平衡。
叙事:借助电视的声音、画面、文字并用的符合语言这种声话手段,对新闻事件的各个要素和背景进行深入透视,视听结合,现场感、形象性和真实感很强。
对事件的原因及影响进行分析,对事件的发展前景作出预测。
选题:
有五个地点:1选择有影响力的选题。
主要是个公众利益相关的,公众十分关注且具有一定时效的时间和现象。
2选择信息量较大的选题。
让公众多角度多方面了解事实真相。
3选择故事性较强的选题。
能满足受众好奇心吸引受众。
4选择有命运感的选题。
关注事件进程中涉及的人物。
5选择独家的选题。
发现有新的新闻价值的题材。
《新闻调查》栏目选题遴选的标准有三个:第一是调查性第二是故事性第三是命运感。
并且提出“主题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强调挖掘新闻事实的故事性、曲折性和人物命运,以增强报道的可看性,进而得到观众的认可和喜爱。
角度:电视调查性报道关注的是政府重视、群众关心、社会普遍存在的重要问题,牵涉重大公共利益、公众极为关心,具有极强得社会影响力。
其结果往往是震撼性的,常常促进问题的解决和改善,甚至可以直接导致某些权贵或利益集团的迅速垮台。
结构:逻辑清晰。
将一个大的悬念分解为若干悬疑点,在各个段落一一破解。
节奏自然紧凑。
使用的画面奇特、动感,具有冲击力、冲突性和显著性。
新闻调查——精选推荐
《新闻调查》的第一个揭秘性调查节目应该算是1998年10月播出的由王利芬采访的《透视运城渗灌工程》,节目披露的是山西运城耗费巨资修建虚假渗灌工程的内幕,形式主义给社会、给党和政府带来的危害令人惊心。
其实,所谓“揭秘性调查”并不是指只能暴露内幕,像《贪官胡常青》、《目击UFO》、《婚礼背后的诉讼》、《眼球丢失的背后》、《左肾未探及》、《探秘传销大本营》……都具有揭秘性和可调查性。
不仅仅是同情弱者----从《左肾未探及》看《新闻调查》的新伦理立场本片统筹庄永志《新闻调查》是中央电视台的深度报道栏目,一贯以追求理性、深刻、公正自勉;《左肾未探及》是本栏目2000年3月24日首播的一期常规节目,通过它,我们可以大致勾勒出《新闻调查》栏目区别于其他电视栏目甚至其他传媒的伦理立场。
以节目来透视栏目的伦理立场,可以从节目素材以及节目制作人员的价值标准、伦理原则、道德选择等四个方面展开;由于《新闻调查》的具体节目实行编导负责制,所以本文对节目制作人员的分析以对编导的分析为主。
各方困境:节目素材节目素材既是栏目向观众展示的基本情节,也是制作人员体现其价值标准、伦理原则和进行道德选择的具体情景。
《左肾未探及》的素材来源于新闻界同行,其主要内容为:八岁男童杨易,其父母是从重庆到石家庄的小商贩。
1996年,四岁的杨易患了“神经母细胞瘤”,这是一种常发于儿童的恶性肿瘤,多生长在腹部紧靠肾脏的部位,死亡率很高。
1996年11月26日,杨易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以下简称“二院”)接受了肿瘤切除手术,身体恢复正常。
大约三年以后的1999年8月,杨易的身体再次出现了异常反应。
杨选国把儿子送到了当初施行手术的二院,经腹部B超检查发现杨易的左肾看不到了,经另一家医院--河北省人民医院B超检查,结论是:“左肾未探及”,也就是说,左肾区未见正常肾脏显示。
杨选国怀疑儿子的左肾在三年前的手术中被切除,理由是上次手术术前检查显示双肾大小、结构均正常。
看《新闻调查》如何设置议程
舍 重节 目的贴近性 , 注 它的子栏 目 “ 魅 2 0 年将朱小磊推向中国移动彩铃唱作 06
力宿舍大比拼 ”红遍校 园内外 ,与 目标 先锋大赛的第一线 。组织活动是为了唤
受众 心理 的契合不言而喻 。另一档子栏 起人们对频率、 主持人 、 目的关注 , 节 活 19 年5 96 月中央 电视台 《 闻调 查 新
对于广播媒体来说 ,主持人 同样是 2 余期之多 , 0 分别涉及城市普通的盲人、 意开展各种形式的 自我宣传活动和造势 节 目的标志 ,名栏 目和名主持人是 电台 精神病人 、同性恋 、堕胎少女 、农村未
个很有效的手段 。 男生宿舍》特别注 《
活动 ,实践证 明是行之有效的 。
打造声音品牌的主体 。 男生宿舍 的三 成年的孤儿 、小区业主 、三轮车夫 、感 《 2 0 年 , 男生宿舍》 04 《 举办了全国第 个声音 已经成为南京高校每天夜间大部 染 了艾滋病毒的妇女 、艾滋病防控工作
到最低 ,这体现的不仅是大众传播 者对 南京分公司 以及深圳市腾讯计算机 系统 提 供参照。 听众的正确引导 ,也是 对节 目品牌的一 有 限公 司共 同打造的 ,活动 的承办方是
种维护 。
南京世通利方公关策划有 限公司 。邀请
公关公 司参与的做法足见节 目组对于公
一
题材选择: 关注 民生
维普资讯
一
视 听 界
20目 06
栖 了一定效应 。2 0 年 1 05 2月 3 1日 ( ( 男生
的现象。要降低媒介产品 内容的可替代 宿舍 为楼道歌手朱小磊举办了全国第
性 , 必须走产品差异化道路 。 就 男生宿
一
个 Hi p— Ho p专场演 唱会 ,并且在
新闻调查报告
新闻调查报告新闻调查报告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新闻报道的形式和传播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然而,随之而来的是新闻真实性和可信度的争议不断升级,社会对于新闻报道的质疑声也日益高涨。
为了探究新闻报道的现状以及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进行了一项新闻调查,并在此报告中总结了我们的发现。
一、新闻真实性的挑战新闻真实性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焦点。
然而,我们的调查发现,现今的新闻报道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失真和虚假。
首先,一些媒体机构为了吸引眼球和增加点击量,不惜夸大事实或者制造一些轰动的标题。
这种行为不仅会误导公众,还会损害新闻媒体的公信力。
其次,社交媒体的兴起使得谣言和虚假信息的传播更加迅速和广泛。
许多人往往在未经核实的情况下就转发了这些信息,进一步加剧了信息的不准确性。
二、新闻报道的专业性问题新闻报道的专业性是保证新闻真实性的重要保障。
然而,我们的调查发现,一些新闻从业者在报道中缺乏足够的专业知识和深度分析。
他们往往只是简单地摘取新闻稿件或者转载其他媒体的报道,而没有进行独立的调查和采访。
这种现象不仅会导致新闻报道的重复和雷同,也会降低新闻报道的质量和可信度。
三、新闻报道的公正性问题新闻报道的公正性是新闻媒体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然而,我们的调查发现,一些媒体在报道中存在着明显的倾向性和偏见。
他们往往根据自身立场和利益,选择性地报道和强调一些事实,而忽略了其他相关信息。
这种偏颇的报道不仅会误导公众,也会进一步加剧社会的分裂和对立。
四、解决方案为了解决新闻报道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1. 加强新闻媒体的自律机制。
新闻媒体应该建立起严格的编辑和审核制度,确保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同时,媒体机构也应该加强对记者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分析能力。
2. 加强对社交媒体的管理和监管。
社交媒体平台应该加强对用户发布信息的审核和筛查,防止虚假信息的传播。
同时,公众也应该提高对社交媒体信息的辨别能力,不盲目相信和传播未经核实的信息。
新闻调查的方法和技巧
新闻调查的方法和技巧一、引言新闻调查是新闻报道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它可以确保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然而,要进行一次成功的新闻调查并不容易,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新闻调查方法和技巧,帮助记者提高调查新闻的能力。
二、调查主题选择在进行新闻调查前,首先需要选择一个合适的调查主题。
调查主题应该具有社会公共关注度,引起公众的关注和关心。
记者可以从社会热点事件、民生问题、行业动态等方面选择调查主题,并确保主题具有一定的调查价值。
三、收集信息1.文献资料收集在进行新闻调查时,首先需要对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收集。
记者可以通过图书馆、网络、报刊杂志等渠道获得相关的资料。
这些资料可以是历史资料、政策文件、学术研究等,有助于记者对调查主题进行全面的了解。
2.采访调查采访是新闻调查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记者可以通过电话、面谈、信函等方式与相关人士进行采访。
在采访中,要注意提问技巧,将问题简明扼要地提出,引导被采访者积极回答。
同时,要倾听对方的观点和见解,获取准确的信息。
3.实地调查实地调查是一种直接了解情况的方法。
记者可以亲自到调查地点进行实地采访,观察现场情况,了解实际情况。
实地调查可以让记者更深入地了解问题,获取更真实的信息。
4.数据分析数据分析是一种通过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得出结论的方法。
记者可以通过公开数据、专业机构提供的数据来进行分析。
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帮助记者更全面地了解问题,为新闻报道提供更有说服力的证据。
四、建立联系网络在进行新闻调查时,建立良好的联系网络是非常重要的。
记者需要与相关的专家学者、行业人士、知名人士建立联系,并及时获取他们的观点和见解。
通过建立联系网络,可以为记者提供更多的信息来源,帮助记者进行深入的调查和报道。
五、保持客观中立在进行新闻调查时,记者需要保持客观中立的立场。
不要受到个人观点或立场的影响,只追求事实真相。
记者应该避免主观臆断和片面报道,要对调查结果进行客观分析,向读者提供准确的信息。
《新闻调查》电视栏目解析
《新闻调查》电视栏目解析《新闻调查》电视栏目解析《新闻调查》是中央电视台最具深度的调查类栏目,节目时长每期45分钟,每周一期。
它以记者的调查行为为表现手段、以探寻事实真相为基本内容、以做真正的调查性报道为追求目标,崇尚理性、平衡和深入的精神气质。
《新闻调查》认为,一个选题能否算得上调查性报道,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调查的内容是损害公众利益的行为;第二,这种行为被掩盖;第三,调查是记者独立展开的。
只要符合这三个要素,就是调查性报道。
而电视调查性报道是调查性报道中的一类,从实现的`过程来看,电视调查性报道有四个特点:第一,独立的电视媒体调查。
是电视媒体自身进行的调查,并非报道他人的调查行为和调查结果。
借助司法或者是纪委的力量所做的大案要案属于调查节目,不是调查性报道,因为它不是独立调查。
第二,个性化的调查记者。
对于电视调查性报道来说,出镜记者的表现尤为重要,既是调查行为的主体,同时也是一个节目的结构元素,他是调查行为的实施者、调查过程的表现者,是栏目的外化标志和品牌形象,也是《新闻调查》最具调查个性和最具优势的语汇。
第三,深入的独家发现。
强调的是调查记者必须有新的独家发现,这种发现对揭示事实真相具有推动的作用,能够深化节目的主题。
第四,完整的调查过程。
就是记者作为调查行为的主体,他的行为贯穿节目的始终。
记者在调查当中,提出问题,求证问题,得出结论或者判断。
得出结论完整地揭示真相是调查性报道的最高境界。
《新闻调查》选题遴选的标准有三个:第一是调查性,第二是故事性,第三是命运感。
调查性一方面是指事件与公众的利益密切相关观众十分关注,另外,调查性还特指选题具有调查的空间,必须要有等待揭示的真相。
为了追求节目的高品质和职业化,《新闻调查》设置了最专业化的细致分工,有制片人、记者、编导、摄像、录音、策划、秘书、制片、统筹、后期制作等工种。
一个节目的完成,需要这些工种分工合作。
制片人负责栏目的整体运作和日常管理,栏目实行制片人负责制。
新闻调查调查报告(精选6篇)
新闻调查调查报告(精选6篇)新闻调查调查报告篇1“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即将来临之际,食品平安与质量问题再次被摆上人们的餐桌。
俗话说,一分钱一分货。
这在食品生产和加工领域着实有道理。
以速冻饺子为例,记者光顾了北京的几家大型连锁超市,发现不同品牌的水饺,贵的20多元一斤,廉价的则10元左右一斤。
假如仅从外包装和饺子形状上看实在区分不大,一般消费者很难区分。
那么,贵与贱真的没有差别吗?速冻水饺从制作第一步到最终被消费者买到手里,其成本主要包括渠道费、生产制造成本、冷链储运成本、市场销售费用、原料和包装费用等。
假如投放同一地区、同一市场,各个品牌的渠道费差别不大,价格贵贱主要取决于生产制造、原料和包装、冷链储运以及市场销售环节。
其中,食材成本首当其冲,占最终零售价的40%左右。
由此可见,假如商家想走低价路线,最有可能挤占的就是原材料和生产制造成本,而这直接关乎食品本身的质量与平安。
包饺子,从买肉和馅到揉面擀皮,里面学问不行小觑。
事实上,猪的前腿肉最适合做馅。
猪腿肉是活肉,运动多,吃起来弹、滑、爽、鲜,后腿需要负重,纤维往往比较粗,而且筋也比较多,吃起来影响口感,所以前腿肉最好。
假如拿猪前腿肉和杂七杂八的边角碎肉相比,价格明显会差许多。
不仅如此,厂家为避开从外面进货有风险、无法确保肉质鲜嫩放心,亲自组织人力将质优的猪前腿肉打碎,这些成本也都要摊在饺子的零售价里。
假如饺子馅里有蔬菜,选用有机生态蔬菜,还是一般菜,也很有讲究。
如果用海鲜做馅,是野生虾,还是人工养殖虾,同样会导致价格不同。
再看面粉,一般面粉与高蛋白小麦粉之间的价格差会很大,口感自然也会相差很大,水饺皮若是又薄又有嚼劲,一般面粉确定是做不到的。
另外,笔者购买了市面上不同品牌的速冻水饺,有的饺子煮熟后往碗里一放会“蹦”得非常身高,甚至“弹”到碗边。
可见饺子皮若是过于有弹性也是不正常的,面粉里明显有“不能说的隐秘”。
此外,即使同一品牌的速冻水饺,有时细分为高端和低端两种产品。
新闻调查报告范文
新闻调查报告范文篇一:调查报告的写作谈谈调查报告的写作一、调查报告的含义调查报告是针对某一现象、某一事件或某一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对获得材料进行认真分析研究,发现本质特征和基本规律之后写成的书面报告。
调查报告是一种在新闻领域和机关应用文领域中都可采用的常用文体,也就是说,它是新闻和应用文的两栖文体。
不过,有些在机关之间流通的调查报告,可以没有新闻性。
而在报刊广播上发表的调查报告,必须有新闻性。
调查报告在报刊上发表的时候,也可以叫做“新闻调查”。
特点:?1、客观性。
?2、针对性。
?3、典型性。
?4、科学性。
?5、价值性。
二、调查报告的种类(一)介绍经验的调查报告。
主要反映典型的、具体的示范性的经验,用以指导和推动工作。
(二)反映情况的调查报告。
客观地真实的反映社会生活中的各种情况,提供有关方面参考或使广大人民群众明了。
(三)揭露问题的调查报告。
主要是揭露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危害,以引起社会或有关部门的注意,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四)查清事实真相的调查报告。
针对社会生活中某一复杂事件进行调查,把调查是事实真相写成调查报告。
三、调查报告的撰写?总要求(与论文有区别)?侧重事实说明问题材料力求具体典型?统计方法描述分析指出规律总结经验?分析问题提出对策既有观点又有建议?一般由标题、概要、正文、结尾、附件组成调查报告的写法(一)标题1、标题的要求。
标题就是调查报告的题目,由报告内容来决定,常见的有公文标题和新闻标题两种。
公文标题。
完全式标题一般由调查对象、事由、文种三要素组成。
省略式标题可以由事由和文种两部分组成,也可以由调查对象和事由组成。
(1)它必须准确揭示调查报告的主题思想,做到题文相符。
(2)高度概括,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2、标题的写法。
标题的写法灵活多样,一般有两种:单标题与双标题。
单标题就是调查报告只有一行的标题,一般是通过标题把被调查单位和调查内容明确而具体的表现出来。
双标题就是调查报告有两行标题,采用正、副标题形式,一般正标题表达调查主题,副标题用于补充说明调查对象和主要内容。
新闻调查报告范文
新闻调查报告范文近期,本地区发生了一起重大事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为了更好地了解事件的真相和影响,本文进行了一次调查,并撰写了以下报告。
一、事件概述事件发生在XX市的XX地区,时间为XX年XX月XX日。
据报道,一家化工厂发生了爆炸事故,造成多人伤亡和环境污染。
该化工厂是一家生产XX产品的企业,事故原因尚待调查。
二、调查方法为了获取准确的信息和数据,我们采取了多种调查方法。
首先,我们进行了现场调查,与事故现场的目击者和相关人员进行了深入交流。
其次,我们查阅了相关的报告、文件和资料,以了解事故的背景和原因。
此外,我们还采访了当地政府官员、环保专家和受害者家属,以获取更多的信息和观点。
三、调查结果根据我们的调查,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 事故原因:初步调查结果显示,事故是由于化工厂内部操作不当导致的。
具体原因可能涉及设备故障、操作失误或管理不善等方面。
然而,具体的事故原因还需要进一步的调查和专业评估。
2. 人员伤亡:事故造成了多人伤亡,其中包括工厂工作人员和周边居民。
受伤人员已经得到及时救治,并有关部门全力做好善后工作。
3. 环境影响:事故导致了化学物质的泄漏,对周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污染。
环保部门已经采取了措施进行清理和修复工作,以减轻环境的影响。
4. 社会影响:事故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担忧。
公众对于化工企业的安全管理和环境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加强监管和管理,确保类似事故不再发生。
四、应对措施针对此次事故,我们提出了以下建议和应对措施:1. 加强安全管理:化工企业应加强内部安全管理,严格按照相关法规和标准进行操作,确保生产过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2. 提高环保意识:企业应加强环保意识,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3. 政府监管:相关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化工企业的监管,加大执法力度,确保企业遵守相关法规和标准。
4. 公众参与:政府应加强与公众的沟通和互动,听取公众意见,及时回应公众关切,增强公众对安全和环保问题的参与感。
什么是新闻调查,新闻如何调查
什么是新闻调查,新闻如何调查简介:除了拿到那份政府⽂件外,我还采访了物价局,并对东⽅公司的采访进⾏了录⾳。
两位独⽴的第三⽅⼈⼠都指出东⽅公司收“买路钱”没有具体依据,不合法,这就增加了这篇调查新闻的杀伤⼒。
新闻如何调查什么是新闻调查 新闻调查这种新闻样式在我国兴起只不过是⼗⼏年的事情,历史上最令新闻⼈引以为豪的是美国“⽔门事件”的调查,它直接让尼克松总统辞职。
在我国起初运⽤调查这种⼿段时,业界基本上还没来得及搞清楚新闻调查是什么。
⽐如1996年央视就开办了《新闻调查》栏⽬,但在最初的⼏年⾥,他们推出的报道⼏乎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调查新闻,更多的是新闻纪录⽚或专题⽚,很多都是宏⼤叙事,⽐如《公交能否优先》、《铁路⾯临⼤改⾰》、《⼤国的握⼿》等。
到了2000年,才提出了“探寻事实真相”的操作理念,《新闻调查》摸索了5年终于摸到了门道。
这个时期的⼴州,转型的《南⽅周末》抛弃了原来的娱乐风格,转向⾯对现实,重点推出重⼤社会新闻报道,并⼤胆地对全国各地的冤案疑案进⾏调查,获得⼴泛的赞誉和国内外同⾏的敬意。
现在,很多报纸都有新闻调查,电视也有很多这类内容,但在操作上仍出现了许多不是新闻调查的调查。
那么,什么是新闻调查?美国新闻界对此基本上有⼀种共识,新闻调查就是记者独⽴调查、揭露⼀种被某些⼈或组织故意掩盖的、损害公众利益的事实的过程。
这⾥有三个关键要素,⼀是要记者独⽴调查,⽽不是法院检察院的调查;⼆是必须是故意掩盖的;三是损害公众利益。
这个定义⼀下⼦就凸显了新闻的核⼼价值观——重要性,因为在美国,损害公众利益的事情肯定是⼤事情,更何况还是故意隐瞒。
那么新闻调查如何操作? 寻找被隐瞒的核⼼事实 还是先从我⾃⼰的采访经历⼊⼿。
在其他⽂章⾥,我会谈到《南⽅周末》和央视等媒体的调查⼿法和经验。
2004年7⽉,领导派我去做⼀个调查,说是叫其他⼈去⼀直没做出来,是关于厦门市环岛路观光道收费问题,读者意见很⼤,其他媒体有曝光,但没什么效果。
新闻调查报告
新闻调查报告新闻调查报告是一种新闻报道形式,主要用来调查、分析某一问题或事件的真相及原因。
新闻调查报告在现代新闻报道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作用不仅在于揭露问题,还能引导公众思考、推动社会进步。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新闻调查报告的价值、挑战以及发展趋势。
一、新闻调查报告的价值新闻调查报告的最大价值在于揭露问题,揭示真相。
一个社会是否公正、正义,一个政府是否诚信、勤政,都需要靠新闻媒体通过调查报道,揭露问题并指出问题根源。
这些问题往往涉及一些重要利益关系,权力、财富等,如果不进行调查,就很难得到真相,问题就会一直潜藏下去,继续危害人民群众的利益。
新闻调查报告之所以能够揭露问题,并得到广泛关注,不仅需要调查过程中的严谨性,还需要调查者本身的勇气和责任感。
只有调查者具有这种精神面貌,才能始终保持头脑清醒,真正发挥新闻的监督作用。
二、新闻调查报告的挑战新闻调查报告的挑战也许比其价值更为严峻。
首先,调查的难度往往较大,需要前期深入调查研究,搜集大量信息,甚至需要进行暗访。
这样的调查工作需要调查者具备专业的知识技能和强大的调查能力,才能够得到有力的证据和真实的情况。
同时,为了保证调查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调查者还需要注意自身的安全问题,避免被暴力力量攻击。
其次,新闻调查报告还面临着各种舆论压力。
往往就算调查者已经得到了事实真相,但是,由于“人云亦云”的心理和经济利益考虑,很多人还是愿意相信谣言和虚假信息。
这时,调查者不仅需要面对来自社会的压力,还需要应对来自同业的竞争压力。
由于题材类型、信息速度、受众需求等方面的不同,往往会出现各种内容质量上的竞争。
在对调查内容的呈现、范围选择、重点突出等方面需要进行创新,让读者更快更好地获取信息,增强新闻调查报告的时效性和观众吸引力。
三、新闻调查报告的发展趋势新闻调查报告已经成为了很多媒体的办报特色和品牌之一。
随着媒体形式和技术的日益发展,新闻调查报告也呈现出多样和专业化的趋势。
首先,与传统的文字报道不同,视频、音频、动画等多媒体形式的调查报道也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
新闻调查报告
新闻调查报告•新闻调查背景•新闻调查结果•新闻调查建议目录•其他值得关注的方面•结论与展望01新闻调查背景调查目的了解社会热点事件的真实情况挖掘事件背后的原因和真相揭示社会现象的发展趋势和规律01确定调查的起始时间和结束时间02考虑调查的时间跨度和时间段03分析时间因素对调查结果的影响01确定调查的范围和对象02考虑调查的广度和深度03分析调查范围对调查结果的影响02新闻调查结果采用问卷调查、电话采访、面对面访谈等多种方式收集数据调查方式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包括数据清洗、统计分析、可视化呈现等数据分析调查方式及数据分析主要发现及解读主要发现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得出调查的主要发现,包括某种现象的存在、某种趋势的发展等解读对主要发现进行深入剖析,解释其背后的原因、影响及意义媒体报道及社会反响媒体报道调查结果被多家媒体报道,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社会反响社会各界对调查结果反响热烈,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03新闻调查建议制定更加完善的新闻调查法律法规,明确新闻调查的范围、内容、程序等,保障新闻调查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制定严格的新闻调查法律法规对新闻从业人员进行政策法规的宣传与培训,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素养,确保新闻调查的合规性。
加强政策法规的宣传与培训完善相关政策法规设立专门的监管机构设立专门的新闻监管机构,负责监督和管理新闻调查活动,防止新闻调查中出现违规行为。
加强社会监督鼓励公众对新闻调查活动进行监督,发现违规行为及时举报,提高新闻调查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加强监管力度提高新闻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加强新闻从业人员专业素养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采访、写作、调查等方面的能力,确保新闻调查的质量。
强化新闻行业的自律机制建立和完善新闻行业的自律机制,鼓励新闻机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推动新闻行业的健康发展。
提升新闻行业素质04其他值得关注的方面1相关案件的跟进23在报道中,应注意保护受害者的隐私,避免过度暴露个人信息。
《新闻调查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新闻调查篇一:新闻调查特点分析浅析深度报道栏目《新闻调查》的特点摘要:《新闻调查》是一档深度调查类节目,从1996年5月17日开播至今在受众中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新闻调查》本着探寻事实真相的宗旨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关注民生的选题以及新颖的节目结构等个性特点于众多新闻报道类节目中脱颖而出。
在社会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对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方面发挥着媒体监督的作用。
关键词:精彩导视、叙事结构、处境风格正文:深度报道是一种以“深”见长的新闻体裁,电视深度报道是运用电视符号手段,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揭示表象背后的事实真相的报道方式。
它以记者的现场调查为结构主线,坚持用事实说话,通过讲述故事反映主题。
深度报道具有内容的深刻性,思考的科学性,以及目标主流化的基本特征。
《新闻调查》作为深度调查类节目的典范,本文将从《新闻调查》本身出发,从《新闻调查》的节目结构、选题特点、叙事方式以及采访风格四个方面来分析深度报道栏目的特点。
一.节目结构《新闻调查》的节目结构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开头、导视、片名和分片头。
开头有12秒的画面,屏幕上不断闪现记者说话的脸和“新闻调查”四个字,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在强调节目的片名,加深受众的印象。
同时记者说话的脸可以理解为用事实说话。
紧接着是3d立体隧道样式的画面,隧道上出现代表选题内容的文字,同时不断向深处延伸,代表节目内容的深刻性。
整个画面配以节奏感较强的音乐,体现出新闻调查团队的凝聚力和行动力。
其次是《新闻调查》的导视。
本文将以《发泡餐盒沉浮记》为例进行分析。
本期节目的导视有30秒,画面是成堆白色餐盒和记者与采访对象的对话,穿插配以浑厚男声解说词:“一只小小餐盒,14年的沉浮,一场旷日持久的争论,无数的利益交错,一只轻轻的餐盒,如何承受难以承受之重,敬请收看《新闻调查》——发泡餐盒沉浮记”。
由画面和导语引出本期主题和节目名称。
片名的出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和导视融为一体的。
《新闻调查》栏目解析
《新闻调查》栏目解析《新闻调查》是中央电视台最具深度的调查类栏目,节目时长每期45分钟,每周一期。
它以记者的调查行为为表现手段、以探寻事实真相为基本内容、以做真正的调查性报道为追求目标,崇尚理性、平衡和深入的精神气质。
第一节《新闻调查》的创办央视新闻战略布局三步走:从《东方时空》到《新闻调查》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电视媒体的发展呈现出三大趋势,对此专家用三个走向进行了概括:走向娱乐、走向财经和走向调查。
而“走向调查”的标志则是以1996年5月17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的创办为标志的。
如果说1993年5月,《东方时空》的问世是中央电视台新闻改革的第一步,那么1994年4月1日推出《焦点访谈》,则是中央电视台进行新闻改革的第二步。
而《新闻调查》的创办则是第三步。
逐步走向深入的新闻栏目改革,标志着中央电视台正向国际大台迈进。
正是由于这个栏目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所以对于从业人员的要求也就特别高。
1996年年初,当时的评论部主任孙玉胜找到了时任《焦点访谈》一组制片人的张步兵和《东方时空·音乐电视》的制片人王坚平来担纲重任,《新闻调查》最初的两个领军人物顺利会师。
很快,中国电视界最优秀的一批电视人逐渐汇聚在《新闻调查》的大旗之下,他们有:张洁:从《东方时空·东方之子》加盟《新闻调查》,编导的节目《生命》获第36届亚洲—太平洋地区广播联盟特别奖,2003年起任《新闻调查》第四任制片人。
夏骏:1996年加盟《新闻调查》,《改革开放20年》总导演,1998年任《新闻调查》第二任制片人,曾任民营银汉电视公司总经理。
赛纳:1996年加盟《新闻调查》,2000年任第三任制片人,2003年创办《面对面》并任首任制片人,现负责新闻评论部的节目研发。
王利芬:1996年加盟做出镜记者和编导,代表作《透视运城渗灌工程》、《跨世纪的握手》,后创办《对话》、《经济信息联播》,曾任cctv广经信息中心资讯节目工作室主任。
Cctv13《新闻调查》50字记录事情,100字点评
Cctv13《新闻调查》50字记录事情,100字点评
今天晚上,看了*电视台《新闻调查》的一一个新闻故事,很有教育意义。
这个故事说的是沈阳市一位老板开了一个叫金丰超市的商场,开业两年期间,被*有关部门检查罚款了39次。
第一-次是在开业的时候老板打出“金丰超市,物价最低”的标语,工商局的人说用“最”字做标语违反了《广告法》,要罚款。
第二次工商局的人想捞点钱,就去金丰超市把真的烟说成是假的烟,把烟没收,还要罚款,老板请朋友帮忙才把烟拿回来。
可是,过了几个星期,工局的人又再次来到金丰超市,把真的白酒,说成是假的白酒,要没收并罚款。
面对无休止的检查罚款,老板忍无可忍,拿起了法律武器,向法院提起了诉讼。
工商局的人怕事情败露,连忙做老板的工作,让他撤诉,老板饶了他们,撤了诉,工商局的人赶忙把白酒和罚款送了回来。
从这件事老板懂得了法律的重要*,以后每当有不合法的乱收费、乱检查、乱罚款,老板就毫不留情地到法院诉讼,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看完这篇报道后,我很有感触,法律在现实生活中太重要了,我要从小学好法律知识,好地维护自己合法权益。
新闻调查从头到尾如何进行调查报道
新闻调查从头到尾如何进行调查报道在当今信息爆炸的社会中,新闻调查报道具有重要意义。
它能够揭露真相,还原事实,为公众提供准确的信息,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然而,一篇成功的调查报道并非易事,需要经过一系列的步骤和技巧。
本文将详细介绍新闻调查从头到尾的具体过程,以及一些值得注意的事项。
一、确定调查主题新闻调查报道的第一步是确定调查主题。
这需要记者有一定敏感性和观察力,能够发现公众关注且有潜在问题的话题。
可以通过关注社会热点、读者反馈、相关数据分析等方式获取调查主题。
在确定调查主题时,记者还需要评估调查的可行性和新闻价值,确保调查能够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
二、收集信息与查证事实一旦确定了调查主题,记者就需要进行信息收集和事实查证。
这阶段需要记者运用各种调查工具和技巧,如采访、文件调阅、数据分析、现场勘查等。
同时,记者还要注意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避免过度依赖单一信息源。
在查证事实时,记者要持怀疑态度,对涉事方、目击者和相关专家进行多方面的核实和印证,确保报道的准确性。
三、挖掘问题与分析原因调查报道的核心是挖掘问题和分析原因。
在这一阶段,记者需要深入挖掘问题的背后,了解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可以通过深度采访当事人、相关专家和权威人士,调查相关数据和统计信息,掌握全面细致的调查素材。
在分析原因时,记者要发挥批判性思维,将各个因素进行梳理和分析,并提供具有说服力的解释和观点。
四、整理材料与撰写报道完成调查材料的收集和问题分析后,记者需要整理材料并开始撰写报道。
在这一阶段,记者要将收集到的各种信息进行逻辑有序的整合,排除无关的细枝末节,突出重点。
撰写报道时,记者要注意采用简洁明了的语言,结合引人入胜的写作技巧,使报道易于理解和阅读。
同时,记者还需遵守新闻伦理,确保报道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五、编辑校对与发布报道撰写报道后,记者需要将其进行编辑校对,并在经过多方核实无误后发布报道。
在编辑校对时,记者要仔细审查报道的逻辑结构、语法表达和事实准确性,确保没有遗漏和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调查》:调查性报道的文体范畴辨析文/刘涛调查性报道首先诞生于西方,并逐渐形成一种独特、成型的新闻样式和调查文体,其成熟的理念和运作离不开内在的品格支撑和实践突破。
在西方,调查性报道继承了“揭露丑行新闻”中媒介自发而本能的最激进、最严肃的质疑姿态和调查意识,其锋芒直指那些社会、政治、经济、司法活动中鲜为人知或被遮掩的丑行和内幕。
无论是报纸或电视媒体,纷纷将调查性报道视为履行媒体使命、平衡舆论生态的最佳途径。
媒体对这种调查文体的追求也吻合了民众善良的求真心理和价值判断,新闻界最高奖“沃克莱新闻奖”(The Walkley Awards)的年度评选中,最佳新闻奖的90%授予了调查性报道,而且普利策新闻奖的评选同样是调查性报道占据明显优势。
回首CCTV《新闻调查》的探索历程:从调查节目日趋走向调查性报道。
8年来栏目的定位语和节目类型不断调整,旨在创建自身独特的“形象识别”特质,其间闪烁的理念和智慧清晰可见。
在CCTV《新闻调查》开播5周年电视深度报道研讨会上,制片人赛纳概括了栏目个性化发展的设想:在形式上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调查性文体。
笔者认为这种调查性文体不仅仅体现在:①以出镜记者的调查行为结构“故事”,并承载新闻事件的取证功能和叙述功能;②调查环境由友好性报道陈述转为对抗性真相发掘;③调查方式也不同于“喜鹊式采访”,而是“啄木鸟式采访”。
同时,这种个性化调查文体的呈现形式及品格追求,更取决于我们对其五种文体范畴的审视和态度。
新闻·调查勿庸置疑,“新闻”属性是调查性报道的本能取向,而“调查”则是其区别于其它消息类报道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特质。
“新闻性”客观上决定了“调查性”的价值维度取向,同样,“调查性”的有效组织又可以重塑并发掘别样的“新闻性”,并且成为“新闻性”的形式载体和价值诉诸。
调查性报道中二者的“无缝联结”共同实现了其终端播出的“价值回收”,而这种联结的前提便是对调查性报道节目的受众分析。
日本《朝日新闻》曾就收视率调查而得出如下结论:不同新闻栏目应关注不同的收视群体。
相应地我们把类似《新闻联播》、《正点播报》这样的消息类新闻节目的收视群体称为“不确定的对象”,而把看深度报道的新闻性栏目的收视群体称为“确定性的对象”。
CCTV《新闻调查》的定位语、首播时间(22:35)、节目长度均说明了栏目创办者对收视群体的明确定位,也就是这些“确定性的对象”,他们关注社会、有文化、爱思考,所以《新闻调查》应该努力争取这些“接受美学”中称为“有智慧判断力”的特定收视对象。
当下,这些“确定性的对象”有着知识分子的文化背景,但在某种程度上却未能形成相应的价值认同。
“新闻性”要求调查性报道传递某种共通的符号价值,也即对某种精神和规格的认识,而“调查性”则要求在对电视本体属性和传播特性的深刻认识基础上,通过对共同关注的社会问题进行真相发掘、过程调查和“情景”呈现,在“确定性的对象”精神领域建构起一些规格和认同、理性和思考。
所以调查不仅仅是一种形式,而成为选题的重要依据,以及价值符号的功能实现——面对特定收视对象,新闻价值的深层挖掘和别样阐释。
客观·情感学者陈立丹指出“客观是一种职业理念和行为规范” ①。
还有学者指出,调查性报道遵循客观性的常规,是“客观性报道”的一种方式,要求调查客观、中立,记者也要抛弃自己的任何立场并在调查过程不介入任何的情感因素。
诚然,这一言论揭示了调查性报道理想化的境界追求,但是,笔者不禁要对其现实操作性提出质疑,如果将这种普通消息类新闻报道的“职业标准”不作修改,完全嫁接到调查性报道,那么面对纷繁复杂而且阻力重重的事件,真相只会更加遥远,记者只会更加痛苦!因为对于调查性报道而言,文体特征决定了其对抗性调查环境,记者往往在正面碰撞中和对方斗智斗勇,或者转入“地下”,乔装为委身绝境、忍辱负重的“江湖卧底”,在旷日持久的攻坚战中步步为营,逼近真相;甚至采用偷拍获取证据材料;利用摄像机的“威慑力”突袭对方心理防线,争取深入采访的机会;面对不同的采访对象,难免会有自然而然的情感流露,如在《迟来的正义》中,当“主人公”费力地背着菜篮时,记者长江问了一句“我能帮你吗?”等等。
难道这就背离了其客观“标准”吗?难道这就是记者激情的滥用吗?因此,针对调查性报道的文体属性,有必要对“客观标准”所追求的“客观”重新阐释。
从哲学层面而言,客观意为“客观性”,它的参照系是非人之外的自然界,如果按这一标准,没有人会充当记者这一角色来进行“客观性报道”——即便是上帝,也会因为对夏娃有成见而授人以柄。
当这种“客观性”神话变得遥不可及时,几乎所有的言说者都把调查性报道的客观性归结记者的职业良知或良心。
但良知又是一个伦理学术语,无法验证——没有人会去怀疑自己的良知,连强盗都认为自己从事的是“真诚的职业”。
所以,哲学层面上的“客观”取向不适合调查性报道这种文体。
从心理感知层面而言,客观是一种被生活经验和价值判断所认同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也就是一种“客观感受”,但这种“客观感受”不能无节制地转化为纯粹的情感操控,其底线便是由人类共通的生活经验编织起来的、观众普泛化的价值判断和心理认知。
所以记者有时破坏自己“无立场”的公正形象未尝不可,只要符合观众的“客观感受”,有助于调查的深入而又不致于形成观点诱导和话语霸权。
《双城的创伤》中,记者柴静和“小主人公”坐在土堆上,拭去孩子脸上的泪水,掏出孩子埋藏已久的心里话;《张润栓的年关》中柴静与被访者自然地进行哑语交流。
观众不愿看到一个只有“形式和符号”包裹的记者形象,调查的现场感拉近了记者和观众的情感认同和视角融合,记者自然而必要的人格化激情投入和情感取向,是真相发掘所必须的,观众是可以接受的,这种心理层面的“客观感受”似乎更吻合调查性报道的“客观”取向和调查属性。
事实·观点调查性报道究竟是应该围绕一定的主题观点,也就是中国观众习惯了的“中心思想”,进行缜密、严谨的逻辑推理和观点论证,还是仅仅注重对事实的呈现,掘地三尺,追求过程亦或事实的完满?对此,有必要分析电视媒体的本体属性和传播特性。
“电视不同于报纸、广播媒体,它长于具体,拙于抽象,长于记录正在发生的事实,而拙于展现已经逝去的事物。
”②所以电视这种“形象化”特性是报纸、广播无法比拟的,其优势更在于对事实的挖掘,而非观点的归纳。
再如美国电视新闻研究学者毛利·格林所言“不同的观念创造不同的电视新闻形态。
”③调查性报道不同于分析性报道和解释性报道,通过对典型性的调查过程展示和尽可能全面的材料发掘,从事实本身的逻辑力量中,由观众自己得出结论,实现“让过程说话”——对新闻本质的尊重和回归。
调查性报道只需恪守自己的调查品格,舍弃评论或“编后语”,追求事实的深度,而非观念的深度。
最后,媒体使命在某种程度上也表征为“为民代言”的社会承诺,正因为如此,对于一个复杂的事实内幕,媒体“一厢情愿”的评论和推导又在多大范围内征求了民众的意愿?又在多大程度上能涵盖事件诱发动因的全部?所以,调查性报道所需要做的只需对事实多元、多角度地呈现,尽量避免一些强制性的观点灌输,还观众以“二次思考”的权利,由观众自己去读解“含意”得出结论。
比如《拍卖风波》,究竟是出租车司机所认为“由政府的系列违规行为导致”,还是政府所自辩的是“市场经济的代价”?真相由观众自己来推导,记者需要做的只是呈现、再呈现;再如《双城的创伤》,没有了记者先入为主的观点束缚,于是,真相便存在各种合理的读解:或者是成人与孩子的心灵沟通出现危机,或者是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教育被忽视,或者是学校教育体制的陈旧……当然,有些不言而喻的“推论”是事实本质深入发掘所必需的,调查过程中此类基本的、表层的“显性观点”没必要刻意“屏蔽”。
情景·参与电视独具魅力的“情景”再现功能,以“过程”推进“故事化”发展,记者公正、冷静的介入姿态,以及符合受众本能化情感认同的激情介入,从而以敏锐的观察眼光和凌厉的调查手法,将真相的横截面一步一步展现在观众面前,而且记者在调查“段落”间与观众实时“对话”,如同办案之于福尔摩斯的角色——对调查的进展状况进行“阶段性总结”,就线索之间的破绽与矛盾提出疑问,而观众无疑扮演了华生医生的角色。
调查性报道这种真切的现场感(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现场情景,以及因记者的调查而活跃起来的现场情景)和“对话机制”,又体现出其极具魅力的文体特色。
从传播学而言,感知的同步,“情景”的记录,使传者和受者之间的距离愈加缩小,从而实现传者和受者之间的“共同感受”和“视角缝合”,达到“共鸣”与“共识”,引发受众的行为参与和思想参与——积极、主动的思考、关注和认同,进而实现最大化的传播效果。
从认知心理学而言,通过生动而真切的“情景创设”,并建立记者和观众之间实时的“协商会话”(包括节目播出后的短信交流和BBS交流),在观众的“情感参与”和理性思考下,自主地实现价值符号的“意义建构”,而“情景创设”、“协商会话”、“情感参与”、“意义建构”正是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思想。
比如《农民自杀调查》,跌宕起伏的悬念冲突,一波三折的故事张力,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观众已完全被编织进这一“现实的情景”之中,跟随记者杨春共同感受大山的厚重、坐车的颠簸、爬山的艰辛、自杀的无奈、内幕的发指。
责任·生存现代调查性报道的创始人普利策认为,新闻调查报道中最难的是既要保持报道的吸引力,又要使它受到精确和良心的约束,而不是随心所欲。
在如今娱乐风潮的普遍席卷下,吸引力被唯一对象化为收视率。
在央视“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理念指引下,收视率也成为栏目生存的第一指标。
《新闻调查》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和压力:新闻频道产品和竞争对手的多元化导致新闻资源竞争的白热化,《新闻调查》制片人张洁坦言“《经济半小时》等栏目首先成为直接的选题杀手”;22:35的播出时段也受到“末尾淘汰制”的残酷挑战。
对于收视率,我们在鄙视的同时又不得不去重视,那《新闻调查》收视率如何保证?《新闻调查》的收视率不同于娱乐性节目,因为它面对的是一个“确定性的对象”,他们不同于那些仅仅是追求娱乐性的“亚文化消费群体”,这一群体的特点决定了收视率和符号价值传播之间是有桥梁的,并非完全此消彼长而呈现出对抗与抵触。
所谓的桥梁便是在履行媒体使命、坚持媒体品格的根本立场下,通过将节目做得更专业,更纯粹,更深刻,更好看,从而赢得更大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潜力。
笔者认为,调查性报道的本质属性不完全等同于斯大林时代的新闻媒介“工具”论,也不完全等同于市场经济诱发的媒介“公司”论,而是为公众利益服务、传达社会真相的社会公器,在恪守这种社会责任的前提下,力求坚持形式的纯粹、风格的纯粹。
第一,做中国真正的调查性报道,避免媚俗和猎奇倾向,建立栏目自身生存的“形象识别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