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调查》栏目评论

合集下载

《新闻调查》节目分析

《新闻调查》节目分析

《新闻调查》节目分析新闻传播学院10广电班黄露1006010138节目形态节目类型:深度新闻评论类节目。

《新闻调查》的成立时建立在《东方时空》和《焦点访谈》上的。

当年由于《焦点访谈》节目播出时长太短,受客观原因限制,对新闻的调查不能够太深入,所以为了要成立一档能够深入调查新闻事实的栏目,《新闻调查》应运而生。

节目时长:45分钟,这较之前的《焦点访谈》多出了十几二十分钟,这使得记者对新闻的采访深度和报道的张度都有所提高。

节目播出时间:(首播)周六21:30-22:15,(重播)周日0:15-1:00、2:45-3:30、4:15-5:00 14:10—14:55节目播出方式:录播形式。

节目口号:正在发生的历史,新闻背后的新闻。

节目定位:比《焦点访谈》更深层次的解剖社会问题的大型深度节目。

它以记者的调查行为为表现手段、以探寻事实真相为基本内容、以做真正的调查性报道为追求目标,崇尚理性、平衡和深入的精神气质。

拍摄方式:双机拍摄,一台拍采访对象,一台拍记者。

这样,一方面能够真实地记录下采访对象的行为言语,又能够客观地记录记者的提问和评论。

拍摄后期也可以在两个机位之间相间选取画面剪辑拼接,如此可使得节目更加真实可信,提高了片子的记录性特点。

节目内容选题:选题方向:《新闻调查》选取的是社会广泛关注的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热点问题作为节目的选题。

主要有以下类型:1、全面深入的重大新闻事件背景调查2、国计民生改革热点话题难点疑点解惑3、大时代背景下一波三折的新闻故事。

例如,98抗洪三部曲,在《新闻调查》历史上留下了里程碑式的记录。

《保卫荆江》全国收视率排名第六,创下了《新闻调查》的收视纪录。

选题来源:l、观众来信、来电、来访、手机短信、电子邮件。

2、通讯员及固定“线人”3、自主策划4、内参资料5、各部委新闻办6、各地联动媒体信息通报7、互联网8、报纸、电台等其他媒体叙事方式:1、《新闻调查》的叙事方式是多角度分析一个新闻事件,并进行递进式分析的。

新闻调查之分析

新闻调查之分析

自1996年5月17日第一期节目播出,《新闻调查》已经走过了十年的风风雨雨,其中历经了三次改版,栏目形式的成熟稳定、个性特征的清晰明确,使《新闻调查》逐渐成为央视的品牌栏目。

由于其独特的新闻视角、深度调查的节目形式、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一度被认为是社会的良知受到广大观众尤其是精英阶层的追捧。

但是,十年后中国的媒体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网络新媒体的异军突起、地方电视台的迅速崛起、中央电视台内部新闻资源竞争的白热化,使得今天的《新闻调查》面临着十年前同样的境遇:如何在绝境中探询新的途径,如何在陈旧中摸索出新的形式。

一、选题策划标准选题往往是节目的灵魂,作为央视的品牌栏目,选题标准的明确化和清晰化,往往是决定栏目长久风格的重要因素。

因此选题策划是一个节目在运行之初,首先要做的工作。

而一个节目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于前期策划。

《新闻调查》是中国电视界较早成功引入“策划”理念的栏目,于1998年成立了专业的策划组。

对选题是否具有独家性、资料信息是否准确、方案是否可行进行敲定,并根据新闻线索及所收集的资料确定节目样式、基本结构、采访提问和镜头的设计等等。

关于《新闻调查》选题标准应该准确我觉得应该确定为以下五点:1、事件性《新闻调查》作为一个深度的调查类新闻栏目,所报道的新闻事件必然是为众人所关注,具有过程性、曲折性和故事性。

首先,所报道的新闻事件必然具有某种焦点性因素,无论是重大的社会热点,还是深刻的社会问题、社会现象。

对于缺乏重大性和重要性的选题无法在心理诉求上满足观众,也无法体现《新闻调查》一贯所承担的社会道义。

其次,过程性、曲折性和故事性是决定节目是否具有可看性的重要因素。

英美传媒业甚至是学术专著中都将新闻事件称作“故事”,将制作新闻节目称为“讲故事”,其根本在于电视要想吸引受众,视听表现的可能性必须强调。

[1]过程性为节目的深入挖掘提供了可能性,不至于调查很快走向终结,曲折性是保证节目悬念丛生的关键,而故事性则能为节目编排提供较大的活动余地,吸引观众深入了解事件真相、参与事件的思考,否则无力支撑《新闻调查》45分钟的节目长度。

调查类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优势浅析——以央视《新闻调查》为例

调查类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优势浅析——以央视《新闻调查》为例

f专煤81:究电规餐目国移謦调查类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优势浅析——以央视《新闻调查》为例于瀛(北京师范大学北京100875)摘要:区别于其它媒介以及一般的电视新闻报道类型,调查类电视新闻现场报道具有其独特的优势。

本文将以理论和实践经验双线入手进行浅析,以央视《新闻调查》为代表的调查类新闻为例,探讨调查类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优势,以及现场报道中记者的角色定位,分析现场报道对受众的收视影响。

关键词:现场报道电视新闻优势记者如今处于网络时代背景下的中国传播,现场感仍是电视新闻的独特魅力所在,建立电视新闻现场感最有效的手段当属现场报道,这种手段在调查类新闻报道中更是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以央视<新闻调查》为代表的调查类新闻为例,探i,-/N查类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优势和出镜记者的现场把握。

一、调查类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概念和节目特点调查类报道在西方新闻文体中有特定含义,它是一种专门的揭露性报道,是一种较为系统、深入地揭露问题为主的新闻报道形式i中国式调查类报道是指,由媒体相对独立完成、以记者调查为主要方式、揭示不为人知的新闻事实的深度报道形式。

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在调查类电视新闻中,主体是亲自对事件进行独立而彻底的调查的记者,客体是关系到公众利益、却又存在事实被遮蔽现象的社会事件,而现场报道是这类新闻主要采取的形式。

通过调查进而不断逼近事实的真相,力求客观地揭示事件的真实面目。

正因为如此,调查的目的是挖掘新闻事实,而且是侧重于挖掘未知的新闻事实。

所谓“未知的新闻事实”,并不等同于从未报道过的新闻,而是追寻新闻背后的新闻。

调查类新闻的形态呈现出进行时的特征,倡导现在进行时,现场发生的事态可能又是一个新的突破点。

1996年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开创了《新闻调查>节目。

《新闻调查>每期一个主题,以记者的调查为结构主线组织段落,片长40分钟。

当时被誉为是中国电视新闻语态改革的重要标志。

央视《新闻调查》作为调查类新闻的优秀代表,在坊间和高端都有广泛的影Ⅱ向,并以其穿透力和影口向力征服了新闻媒东南传播2013年第5期(总第105期)体。

新闻调查简评

新闻调查简评

《新闻调查》栏目简评《新闻调查》这一栏目,我一直非常喜欢,甚至觉得,做这种高质量的纪实类新闻栏目应是每一个学习新闻的学生的追求。

而至于喜欢的原因,归根结底可能还是因为该栏目探寻事实真相的选题,做真正调查性报道的目标和揭露内幕的宗旨,舆论监督在栏目中被放大出来,如同很多人看《南方周末》,人们能在该栏目中看到非平面性质的揭秘性报道。

上周在课堂上观看了一期节目《血荒》,栏目剖析的深度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当然,深度报道一直是《新闻调查》的风格。

本期栏目先是通过昆明市医院的几个等待用血的病人引出问题,然后去血液管理中心寻找血荒的原因,通过探寻无偿献血的血源,来寻找问题的症结,对于整个社会人群无偿献血给予教化作用,推动社会道德的发展,同时对政府相关部门也提出了相应的质疑,虽然本期节目不是以舆论监督为主线,但依旧贯穿了舆论监督的作用。

总体而言,《新闻调查》整体上讲述的是与公众利益相关的、贴近公众生活的事件,就拿“血荒”作比,毫不夸张地说,血荒与整个社会群体都有着密切联系,公众十分关注,而且实效性极强,从受众分析,受众是整个社会群体,其影响力自然不言而喻。

而以舆论监督为主线的一系列节目,更是让公众知情权得以保障,媒体和媒体人的社会责任在本栏目中体现得非常之明显。

其次,在新闻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新闻调查》无疑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记得马岂停老师曾经说过,在21世纪的今天,只提供信息已远远不够,重要的是如何解读信息,《新闻调查》从纵深对信息的开拓和挖掘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深度报道做得全面详实,相比于表面信息,公众更关注隐情,而当真相大白,公众会反思、会警醒、会对社会及个人有更清醒的认识。

信息的深刻解读是《新闻调查》的独到之处。

再者,栏目重视栏目播出后的现实意义,关注涉及的重要人物,如血荒中的病人、血站站长,大学生、民工等人,通过这些人物的情感、愿望或者是欲望、处境来寻找栏目的卖点,吸引观众。

就是力求把观众置身于栏目当中,让观众在观看栏目的同时找到定位,寻找共鸣。

电视节目分析《新闻调查》

电视节目分析《新闻调查》

电视节目分析《新闻调查》编者按:《新闻调查》是中国电视专栏中的一个异数,它有着良好的品质,却从不曾在众声喧哗的评议中占一席之地,它不像《东方时空》、《焦点访谈》般耀目,也不像《实话实说》般有观众缘,无论是赞扬还是批评,人们对《新闻调查》似乎陷入沉默或失语当中。

这个专辑试图从《新闻调查》运作的观念、模式,选题的内容,节目的形态特征,制作手段进行各侧面的剖析,以图对《新闻调查》发展的历程和未来的走向有一个明晰的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从1996年5月17日《宏志班》播出开始,至今4年时间,累计200余期节目,中央电视台大型新闻评论性栏目《新闻调查》的成就和缺陷,都已经表现得非常明显。

其成功之处,是充分利用了中央电视台作为国家级宣传舆论工具的政治权威性,对某些新闻热点问题和一定范围内存在的社会敏感问题,进行新闻取证、分析和透视,从而引起了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的重视,较好地发挥了舆论导向和舆论监督的作用。

其缺陷之处,恰恰就在成功的背后。

立论的政治权威意识,调查过程自上而下的舆论监督感,编辑制作的启蒙说教姿态,严重地制约了这个电视栏目精神空间的进一步拓展,文化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政策报道简单化,工作报道程式化,成就报道概念化,批评报道一般化,报道语言文书化,缺乏与现实生活的交融性,与底层群众的亲和力,导致对新闻事件背后的生活与命运,文明与审美的淡漠,正在日渐成为这档每期45分钟的大型新闻评论节目的症候。

一、 站在什么角度调查 站在工作的角度,自上而下地进行舆论导向或舆论监督式的新闻调查,是《新闻调查》栏目中大部分节目的基本形式特征。

1997年10月29日,中国国家最高领导人在时隔12年后,又一次实现对美国的正式访问。

11月4日,《新闻调查》播出一期题为《跨世纪的访问》的节目。

"在克林顿总统为江泽民主席主持的欢迎仪式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声中,我们不禁想起25年以前,第一位到达中国的美国总统。

中国调查性报道初探——浅析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

中国调查性报道初探——浅析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

( ) 查性报 道 的界 定及 发展 一 调 调 查性报 道 (n et a v eot g 起 源 于 l Iv sgt eR p rn ) i i i 9
的就是对“ 门事件” 水 的报道 , 通过揭露丑 闻而把 在位的总统尼克松赶下台 , 这在历史上恐怕还是第 次。而 当时 的调查 性 报道 也对大 众有很 大 的 影 响 ‘ 。
集团 的声 讨 ;世 界 报》 《 对标 准石 油 公 司 、 尔 电话 贝
公司 的垄断行 为 以及 纽 约 市 议 员 受 贿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同 承包 商
性报道总是和“ 揭丑” 系在一起 。由于这些媒体 联 本质上是为 了资本主义国家制度服务的, 因此追求 商业利润就成了这些媒体的最终 目标 , 于是为了提 高收视 率或者 发行量 , 他们 会不厌其烦 地将 “ 揭 丑” 或制造轰动效应放在首位 。所以 2 世纪 6 O 0—
罪恶勾当以及黑社会的内幕等等。 [ ( ) ”】 呦
l 纪末 的 美 国 , 种 新 兴 的特 殊 报 道 形 式 9世 一
也就是调查性报道开始在一些报纸上运用并取得 了较好 的社会反 响。其 中有 当时 的《 约时报 》 纽 《 纽约导 报》 纽约 晚邮 报》 合对 市 政 府及 塔 曼尼 《 联

502 3o2
[ 献标 识码 ] A 文
[ 文章编 号 ]10 4 3 (09 0 0 8 0 04— 4 4 20 )6— 18— 4 越 腐败 , 纸为 了 维 护 大众 的利 益 , 须 用 调查 性 报 必 报道 的方式 来 揭 露 不 为人 知 的种 种 内幕 。最有 名

调 查 性 报 道 的 渊 源 及 其发 展

世纪末 的西方 国家 。 “ 查 性 报 道 又 称 ‘ 丑 ’ 调 揭 报 道, 它是西 方 国家 报 刊 上 的一 种 特 殊 报 道 方式 , 专 门用来 揭露社 会 阴 暗 面 , 府 里 的黑 幕 , 企业 的 政 大

新闻调查10年特别节目观后感

新闻调查10年特别节目观后感

《新闻调查》观后感此次《新闻调查》节目是为了纪念栏目诞生十周年而准备的特别节目,在节目内容的选取上和结构安排等方面都与平常的节目不太一样,但是也存在着很多相似的地方。

所以将以这篇观后感来分析此次节目与普通节目的相同和不同点。

首先,它们的相同点如下:第一、从节目类型上看:通过观看此次节目,发现与以往的节目相比,它们都属于电视深度报道,是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充分发挥电视媒体的优势,通过对画面、解说、字幕、现场同期效果声等多种因素的有机结合,对电视新闻的深度进行挖掘,揭示事实背后的真相的报道方式。

都运用了独立报道和组合报道的方式,第二、从报道的特点上看:首先,选才具有较重要的新闻价值,以往节目大都为社会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此次虽然不是社会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但是对于这个栏目和栏目的观众来说却有重要的意义;其次还具有深刻性,从新闻的表层向深层拓展,从事件向认知拓展,从事件本身向事件之间的联系、事件与人的联系拓展。

都具有过程性,对新闻事件过程中的曲折性、复杂性有所反映,上承以往报道的事实或观点,下继新闻事件的最新发展趋势。

说理方式,要注意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层层深入;报道长于“纪录”过程,强调过程性和动态性;注重画面的直观性和感染力、说服力;遵循节目规律,服从栏目需要。

第三、节目都是从具体到抽象,从形象到抽象的表达方式和说理方式,因此长于叙事。

报道题材不能过于理论化,内容过于抽象,题材有传神细节,生动场景或个性化的人物。

第四、节目的各部分安排上,片头在开始曲中出片头,色彩稳重,旋律昂扬;精彩导视:撷取节目中精彩画面和同期声,不是内容提要,只求制造悬念,吸引观众;每期节目的标题要尽量中立。

每期节目都力求有一个精彩导视,精彩导视就是用简短精练的解说词把片中最有震撼力的画面和最有表现力的语言组接到一起,以形成矛盾、制造悬念,从而达到吸引观众的目的。

演播室中主持人简单引入本期节目,一般是一分钟以内的导语—或交待播出由头,或简单勾勒背景,或关注人物命运,或预先提出问题,但是,不做评论。

新闻调查评析

新闻调查评析

从《三元村高尔夫之痛》看新闻调查《新闻调查》是中央电视台的深度调查类栏目,创办于1996年5月17日。

它以探寻事实真相为口号,以促进社会公正与和谐为目标。

栏目崇尚理性、平衡、深入的报道风格,以制作真正的调查性报道为其宗旨,制作出了一大批反映社会现实的深度调查性报道,十余年来,深受广大观众欢迎,并在国内外多次获奖。

那么,《新闻调查》的成功之处在哪里呢?最新的一期《三元村的高尔夫之痛》报道了在贵阳的三元村的村民们和高尔夫球场以及当地政府之间的种种矛盾冲突,表面看起来,似乎是因为林地的权属不清造成的。

但是追根溯源,却是因为15年前当地政府急于发展经济、招商引资而违规征地造成的。

这篇作品是典型的调查式新闻专题,带有很强的故事情节性。

栏目组通过多侧面、多角度、多方位的深入调查采访,剥丝抽茧,层层深入,把事情的真相一点一点的展示给观众,深刻揭示出作品的主题,体现出作者驾驭主题的能力和深厚的采访功底。

一、选题的策划,具有重大性,公共性,故事性从这期《新闻调查》的选题来看,选题往往是节目的灵魂,作为央视的品牌栏目,选题标准的明确化和清晰化,往往是决定栏目长久风格的重要因素。

从表面来看它讲述的是三元村的村民和高尔夫球场之间的林地矛盾,深层次的原因却是由于当年政府急于招商引资违规征地造成的。

这期的选题与农民的生存紧密相连,关注的是最低层的弱势群体,折射出中国西部落后地区农民对于土地的依赖性,折射出政府在行使权力中的违法行为,也反映了西部落后地区对于经济发展中急于求成的错误模式。

作为一档调查性报道的专题节目,《新闻调查》在选题过程中,它始终遵循着选题的若干原则。

第一,新闻重大性,《三元村的高尔夫之痛》深刻关系到村民的生存权利,政府的在行使行政权力的不当做法,题材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能够引起社会反响与人们反思。

第二,公共性,《三元村的高尔夫之痛》题材与广大农民的利益有密切关系,公众十分关注且具有一定时效的事件与现象。

第三,独家性。

内容分析-央视《新闻调查》栏目深度剖析与探讨

内容分析-央视《新闻调查》栏目深度剖析与探讨

央视《新闻调查》栏目深度剖析与探讨1-1核心提示:本次研究是对《新闻调查》这一个案的集中系统研究,研究将结合电视新闻和调查性报道的特点,挖掘电视调查性报道中的采访心理策略,为电视调查性报道的成功采访提供心理层面的依据一、导论(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1、研究背景《新闻调查》是中央电视台一档深度报道节目,属于电视调查性报道。

调查性报道在西方新闻文体中有特定含义,它是一种专门的揭露性报道,有时也称揭丑性报道,是一种较为系统、深入地揭露问题为主的新闻报道形式。

中国式调查性报道是指,由媒体相对独立完成,以记者调查为主要方式,揭示不为人知的新闻事实的深度报道形式。

调查性报道发端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20世纪60年代盛行于整个西方国家。

目前,它已和解释性报道、客观报道一起,构成了西方国家新闻报道的主流。

中国的调查性报道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一经出现,就以其穿透力和影响力征服了中国的新闻媒体。

(1)社会背景普利策论及调查性报道意义时说:“如果人们想和世界上的罪行、邪恶、灾难作斗争,就要知道这些罪行,因为这些邪恶、罪行和灾难正是在秘密的基础上进行的。

”在电视新闻报道的多种形式中,调查性报道因事件典型,社会意义重大,又往往涉及政府职能部门而引起深远影响。

在当代中国社会,调查性报道正在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中国社会的转型加速,伴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原有的社会结构也被打破,各类社会问题有所增加,新的“罪行、邪恶、灾难”正在出现。

在这种情况下,公众内心不免产生困惑,甚至对社会不满,他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从媒体了解事件尤其是负面事件的完整信息,而提供事件的完整信息,正是调查性报道的特长。

加入WTO后,中国已经步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轨道,WTO组织的透明原则也渗透到中国社会、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使得公众要求更广泛的知情权,调查性报道能在更加广阔的领域满足受众的知情权。

中国民主建设进程正在加快,中国舆论监督的渐进过程也将调查性报道推向更重要的地位。

新闻调查节目叙述视角的偏差 新闻调查类节目

新闻调查节目叙述视角的偏差 新闻调查类节目

新闻调查节目叙述视角的偏差新闻调查类节目电视新闻调查节目不断发展,在肯定成就的同时,有学者指出,新闻调查类节目的镜头应该属于“有限的叙述者”,节目本身也应该是“一个论辩、探究型的空间”,而不是“一清二白的正义/非正义的过分明晰的结构”。

①然而,目前“大多数电视叙述者都表现出很大程度上的全知全能”。

央视《新闻调查》作为电视新闻调查节目的代表,也表现出这样的问题,在叙事视角上偏向“全知全能”:过于强调故事架构,过于追求故事的完整性,这无意中却弱化了事件发生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直接导致节目看起来是一个出镜记者个人的有限叙事,但是在这个叙事背后,观众相当明显地感觉到某种全知全能的声音。

如何正确认识这一问题,不仅是《新闻调查》,也是其他调查类新闻节目真正做到“平衡”,走向健康发展的关键。

萨拉・科兹洛夫的电视叙述理论认为,在电视中,每一个叙事都可分成三个层次:一是故事,也就是说什么人碰到了什么事;二是话语,即这个故事是怎样被人讲出来的;第三个层面,即时间安排,它是指在电视台的时间安排的较大范围的话语中,文本的位置对其话语和故事产生怎样的影响。

②关于话语,萨拉・科兹洛夫主要论述了两方面的内容:参与者和时间。

同时,他把时间安排独立出来,作为与话语平行的第三个层次来阐释。

他认为,电视节目不如小说和电影独立,它要被嵌入电视台节目表的元话语中。

这就导致与其他叙事媒体比较,“电视的叙事界限更为动摇不定,同时也更具渗透性”,③而观众在接触这类文本时也会受到约束。

但具体到一个节目,把“时间安排”独立出来就没有必要了。

从内部来看,它的话语是相对独立的。

而且,在论述“时间安排”这一部分时,萨拉・科兹洛夫说:“我一直把电视的节目时间安排看作一种话语”。

④也就是说,“时间安排”是可以归入话语范畴的。

因此,针对具体的节目,为了更切合实际地揭示文本的内部关系,笔者把萨氏的理论作一简单的调整,即把这三个层次划分为故事、话语和时间。

下面就结合这三个层次,对存在于《新闻调查》内部的叙事角度僭越问题做一分析。

浅析《新闻调查》的节目特色

浅析《新闻调查》的节目特色
摘 要: 本 文 通过 对 《 新 闻调 查 》的 节 目选题 的 内容 和 角度 , 以及 出镜 记 者 的特 点 进行 分 析 阐述 , 表现 《 新 闻调查》 栏 目如何从人 自身的角度 出发来呈现新闻事 实的真相 , 如何真正做到对观众负责。 正是因为《 新 闻调查 》 的节 目 选题具有新闻性、 调查性 以及故事性 , 才能抓住观众的眼球 , 吸引受众的 目光。
可 能立 了2 0 年。 最后 , 记 者 要 敢 于质 疑 、 敢 于提 问 , 要 有 勇 往 直前 的精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例如, 在 这期 节 目中 , 记 者 反 复提 问 , 居 民楼 倒 塌 的原
《 新 闻调 查 》的选题 的 新 闻性 、 调查 性 、 故 事性 《 新 闻调 查 》从 1 9 9 6 年 创办 至今 已经 历 了十 八个 年头 。 从起初的 “ 挖 掘新 闻背后 的新 闻” 到 “ 从人 本 的角 度 、 个 案 的角度 去透 视人 物 、 事件 、 时代 、 历史 的相 互关 系 , 展 示事 件 中的人 物 的命 运 和心 路历 程 ” , 一直 到 如今 的 “ 探 寻 事实 真相 ” , 虽 然节 目 口号在 变 , 但节 目的 主题并 没改 变 , 就 如柴 静所言 : “ 掘地 三 尺挖 出湿 漉 漉 的新 闻 ” 。这 句话 充 分 诠 释 了节 目对 真理 的 探 寻 、 对 真相 的执 着 以及 一种 费尽 心 力将 新 闻做 得 更深 度 、 更生 动 、 更具 象 化 的决 心 , 力 图使 每 期节 目播 出之 后对 社 会 的 敲打 具 有震 痛 感 。 因此 , 每期 节 目的 选题 便尤 为重 要 。 所谓 新 闻性 就是 每期 的选 题都 是 当时发 生 的影 响力 比 较 大 的新 闻 , 自然 关 注此 话 题 的人 就 比较 多 。调查 性 顾 名 思义, 就是 受众 对选 题 的事件 内容有 疑 问 , 希望通 过节 目的 剖 析来 得 到 答 疑解 惑 。故 事 性 是指 选 题 应该 有 悬 念 , 有 故 事情 节 , 让 受众 能够 在节 目中驻 足 。 以2 0 1 4  ̄4 月2 6 日, 《 新 闻调查 》播 出了 《 短命 的居 民 楼 》为例 。这期 节 目的选题来 源于 当月4 月4 日, 浙江奉 化居 民楼倒 塌事 件 , 一 人死 亡 , 六人 受 伤。这 看 似 比较 普 通 的意 外 事件背 后却 又疑点 重重 。首先 , 建 于1 9 4 4 年 的商品房 竣工 不 过2 0 年, 怎 么就倒 塌 了呢? 4 月1 0 日, 也就 是居 民楼倒 塌事 件 发生的六天后 , 奉化倒塌 楼所属街道官员 自杀身亡 , 这又是 怎 么一 回事呢?真相似 乎被蒙上 了白纱 , 等待着层层揭 开。 在 《 新 闻调 查 》的节 目中出镜 记 者 即 为调 查 主题 , 因 为节 目必 须 以记者 的调 查行 为 和过程 来完 成 , 同时 , 她 又是 节 目的 构 成元 素 , 因为 那 些调 查 行 为 和过 程 又必 须 依 赖 出 境 记者的 讲述 来呈 现 。 在 《 短命 的居 民楼 》中 , 出镜 记 者 王 晓清 作 为 一个 调 查型 的叙 述者 , 运用 逻辑 追 问的方 式 , 将 悬念 层层 铺设 又层 层解 除 , 使得 整个 节 目故事 情节 环环 相扣 。 首先 , 她提 出两 个 问题 : 居 民楼倒 塌 的原 因是 什 么?谁 该 为 其负 责 ?为此 , 她先 对居 民进 行 了采访 , 了解 了居 民楼 何时 出现 的问题 , 是 否 向有关 部 门反 映 了问题 。经 过核 实 , 居 民 多次 到社 区 、 街道 、 信 访 局反 映 房 子 问题 , 相关 专 业 机 构对 楼房 进 行过 检测 , 但 是 检测 过后 居 民楼还 是发 生倒 塌 , 那么, 这份 监 测 报告 是 否具 有真实 性 呢?为 此 , 记者 分别 采 访 了检 测公 司 以及安 监 办主 任 , 双方 各执 一 词 , 通过 采访 上 海市 房屋建 筑设计 院 院长 来从 第 三人 角度对报 告进 行详解 。 发现 政府部 门对 于检测 报告理解 不够 到位 , 而检测 公 司在 报 告处 理上 也不够 到位 。相 关负 责人解 释 , 政 府 的职责在 于牵 头、 协调 , 而具 体事 宜 应有 锦屏街 道办 事处 负 责实 施 。 由此 , 可 以看 出 , 危楼 没 有解 危 的原 因在 于专业 部 门 的 专业 认识 不 足 , 判 断有 误 。然而 , 事故 的根 本原 因 呢?才 竣 丁2 0 年的楼怎么就成 了危楼?是不是在建造时就已经埋下 了隐患 ? 记 者 又对 当年 居 民楼 的档 案进 行 查 看 , 发 现 在房 屋 设 计时 开发 商 有偷 工减 料 的嫌 疑 , 如砂 浆 要 求 为5 , 实 际监 测 结 果 为0 . 7 。而 当时 的 开 发商 公 司现 属 于 注 销而 未 被 吊销

论文——《新闻调查》成功之处探析最终

论文——《新闻调查》成功之处探析最终

《新闻调查》栏目成功原因初探摘要:《新闻调查》并不仅仅是《焦点访谈》在时间上和内容上的扩充,它以不断变化、深入的新闻定位,恪守媒介的“价值中立”并进行客观公正的报道,在我国现有的新闻体制下为中国电视调查类节目争取了强有力的话语空间,为中国电视调查性节目走向深度报道提供了广阔的借鉴和思考的空间。

关键词:深度报道调查性深度报道解析性深度报道新闻随着当代世界信息的迅速传播,不同地区以及事件变得越来越透明和密切。

如今,我们不仅关注身边发生的事件,同时通过新闻媒介,也可以随时关注国家、乃至世界上发生的各种事件。

但多数情况下我们都淹没在各种来自不同方面的声音和信息,而很难真实的直面很多事件的真实面目,加之转述时的细节缺失,记录者或多或少的主观断言,很多事件的真实面貌极有可能发生扭曲和偏离。

在这种情况下深度调查性报道越来越受到全世界媒体的重视,密苏里新闻学院在其撰写的《新闻写作教程》中指出:“调查性报道是一种更为详细、更带分析性、更要花时间的报道,因而它有别于日常的大多数报道,调查性报道的目的在于揭露被隐藏起来的情况。

①”作为深度调查性节目在中国的典范——《新闻调查》在其开播的十余年来,一直用电视新闻实践见证着这一理论,它以其独特、深入、公正的新闻视角和节目形式,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诠释着中国新闻媒介传播领域对价值和理想的不懈追求,受到了广大观众的认可。

一、《新闻调查》节目背景和渊源《新闻调查》开播于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此时正处于我国的社会转型期,当时社会日益关注深度报道,但国内深度报道性节目以解析性深度报道为主,其典型代表为央视的《焦点新闻》,整个节目时长13分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难以及时关注我国错综复杂、千头万绪的热点事件,同时对于挖掘复杂事件盘根错节的关系来说也相对较短,因此,除了解析性深度报道外,还应该开播调查性深度报道。

在上述情况下,1996年5月17日,时长45分钟的《新闻调查》正式开播。

栏目的定位是:“容量更大,更有深度,更为客观、系统、权威。

《新闻调查》语言

《新闻调查》语言

《新闻调查》语言
《新闻调查》是一档深度调查类的电视新闻专题节目,通常采用纪录片的手法,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入挖掘和阐述。

因此,其语言风格较为严谨、客观、深入,同时注重细节和情感表达。

在语言方面,《新闻调查》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1. 严谨的措辞:由于是一档新闻专题节目,措辞必须严谨、准确,避免使用过于主观或夸张的语言,以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2. 客观的叙述:节目通常采用第三人称叙述方式,对事件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尽量避免主观情感色彩,以保持节目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3. 深入的剖析:节目不仅仅是对事件的简单报道,更是对事件背后深层次原因的剖析和挖掘,通过深入的调查和分析,揭示事件的本质和真相。

4. 细节的描绘:为了使观众更好地理解事件,节目通常会注重细节的描绘,通过对事件现场、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等方面的细致刻画,增强观众的感知和认同。

5. 情感的表现:虽然节目注重客观和理性,但并不排斥情感的表现。

在节目中,通过对人物情感、事件情感等方面的表达,增强观众的共鸣和认同感。

总之,《新闻调查》的语言风格严谨、客观、深入,注重细节和情感表达,旨在为观众提供更为全面、深入的新闻信息。

Cctv13《新闻调查》50字记录事情,100字点评

Cctv13《新闻调查》50字记录事情,100字点评

Cctv13《新闻调查》50字记录事情,100字点评
今天晚上,看了*电视台《新闻调查》的一一个新闻故事,很有教育意义。

这个故事说的是沈阳市一位老板开了一个叫金丰超市的商场,开业两年期间,被*有关部门检查罚款了39次。

第一-次是在开业的时候老板打出“金丰超市,物价最低”的标语,工商局的人说用“最”字做标语违反了《广告法》,要罚款。

第二次工商局的人想捞点钱,就去金丰超市把真的烟说成是假的烟,把烟没收,还要罚款,老板请朋友帮忙才把烟拿回来。

可是,过了几个星期,工局的人又再次来到金丰超市,把真的白酒,说成是假的白酒,要没收并罚款。

面对无休止的检查罚款,老板忍无可忍,拿起了法律武器,向法院提起了诉讼。

工商局的人怕事情败露,连忙做老板的工作,让他撤诉,老板饶了他们,撤了诉,工商局的人赶忙把白酒和罚款送了回来。

从这件事老板懂得了法律的重要*,以后每当有不合法的乱收费、乱检查、乱罚款,老板就毫不留情地到法院诉讼,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看完这篇报道后,我很有感触,法律在现实生活中太重要了,我要从小学好法律知识,好地维护自己合法权益。

简析《新闻调查》节目的特点——以《短命的居民楼》为例

简析《新闻调查》节目的特点——以《短命的居民楼》为例
的心 理调 节技 术 ;设 立心 理 咨询室 ,建立 特殊 学生 心理档 等 文体 活动 。举 办 卡拉 OK 、 歌咏 、演 讲等 比赛 ,结合 专 案 。对心 理 问题较为 严重 ,学 校则应 设立 对应 的心 理辅 导 业 学 习举办 知识竞 赛等 。凭借 浓厚 校 园文化 氛 围,使 学生 并建 立特 殊学 生心理 档案 为其进 行及 时疏 导 、治疗 与跟踪 旺 盛的精 力 寻找到 正确 的宣泄 口,进而 使学 生 身心得 以健 观察 ;有 条件 的可开 设心理 咨询 热线 。 康 的发展 。
中职 生正 处于 身心快 速发 展时 期,他 们精 力旺 盛 且永
教育 必须把 心理 素质教 育放 在首位 。加 强对 中职 生进 行 良 远是 新潮 的天然 追逐 者 。因此 学生容 易沉 溺于 上网 、 一 打游 好的 心理素 质训 练可 以帮助 他们 终生 确立 正确 的人生观 、 戏等 ,针对 这 一现状 ,组 织学 生积极 开展 丰 富多彩 的课 外 价 值 观 ,使 他们 的心 理健康 持续 发展 ,成 为高素 质 的技术 文娱 、体 育活动 及利 用双 休 日开办第 二课 堂 。学校 应利 用 人才 。 中职 学校 可 以通过 开设 心理辅 导课 程 ,解 决 学生普 第 二课堂 举办 文学 知识 讲座 、书法 讲座 、音 乐知 识讲 座、 遍性 的心 理 问题 ;帮助学 生 了解 心理 科 学知识 ,掌 握一 定 摄 影知 识讲座 等 。定期 举办 篮球 、乒乓 球 、各种 棋类 比赛

位学 生严 格遵 守学校 的一 切规 章制度 ,做 一个懂 文 明 、
主任 ( 辅导 员 )制度 ,使 一线 学生管 理人 员能 把主 要精 力
用于班 级学 生管 理上 , 以提 高班级 学 生管理 水平 。 6 .加 强第二 课堂 建设 ,丰 富课余文 化生 活

电视节目分析《新闻调查》

电视节目分析《新闻调查》

电视节目分析《新闻调查》编者按:《新闻调查》是中国电视专栏中的一个异数,它有着良好的品质,却从不曾在众声喧哗的评议中占一席之地,它不像《东方时空》、《焦点访谈》般耀目,也不像《实话实说》般有观众缘,无论是赞扬还是批评,人们对《新闻调查》似乎陷入沉默或失语当中。

这个专辑试图从《新闻调查》运作的观念、模式,选题的内容,节目的形态特征,制作手段进行各侧面的剖析,以图对《新闻调查》发展的历程和未来的走向有一个明晰的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从1996年5月17日《宏志班》播出开始,至今4年时间,累计200余期节目,中央电视台大型新闻评论性栏目《新闻调查》的成就和缺陷,都已经表现得非常明显。

其成功之处,是充分利用了中央电视台作为国家级宣传舆论工具的政治权威性,对某些新闻热点问题和一定范围内存在的社会敏感问题,进行新闻取证、分析和透视,从而引起了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的重视,较好地发挥了舆论导向和舆论监督的作用。

其缺陷之处,恰恰就在成功的背后。

立论的政治权威意识,调查过程自上而下的舆论监督感,编辑制作的启蒙说教姿态,严重地制约了这个电视栏目精神空间的进一步拓展,文化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政策报道简单化,工作报道程式化,成就报道概念化,批评报道一般化,报道语言文书化,缺乏与现实生活的交融性,与底层群众的亲和力,导致对新闻事件背后的生活与命运,文明与审美的淡漠,正在日渐成为这档每期45分钟的大型新闻评论节目的症候。

一、站在什么角度调查站在工作的角度,自上而下地进行舆论导向或舆论监督式的新闻调查,是《新闻调查》栏目中大部分节目的基本形式特征。

1997年10月29日,中国国家最高领导人在时隔12年后,又一次实现对美国的正式访问。

11月4日,《新闻调查》播出一期题为《跨世纪的访问》的节目。

"在克林顿总统为江泽民主席主持的欢迎仪式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声中,我们不禁想起25年以前,第一位到达中国的美国总统。

"节目以此开头,回顾历史,再拉回现实,在历史与现实之间,高屋建瓴,大开大合,采用大题材、大视野,社论、政论,加学术论文的格式,依次从"几度起伏的中美关系"、"台湾问题是核心问题"、"江主席登上哈佛讲坛"、"'中国威胁论'--一些美国人的借口"、"'中国威胁论'的实质"、"克林顿的许诺"和"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等几个方面,对中美关系发展的历史、分歧、问题实质,都作出高度概括性和权威性的阐释。

央视《新闻调查》栏目评论

央视《新闻调查》栏目评论

央视《新闻调查》栏目评论09级编导 291501143 贾澄澄《新闻调查》是中央电视台唯一一档深度调查类节目,时长45分钟,每周一期,在百姓和高端都有着广泛的影响。

它以记者的调查行为为表现手段、以探寻事实真相为基本内容、以做真正的调查性报道为追求目标,崇尚理性、平衡和深入的精神气质。

在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的时候,《新闻调查》注重研究真问题,探索新表达,以记者调查采访的形式,探寻事实真相,追求理性,平衡和深入,为促进和推动社会和谐进步发挥着点点滴滴的作用。

《新闻调查》旗帜鲜明地打出调查性报道的口号,在进行调查性报道实践的同时,对于调查性报道的理论进行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梳理和研究,形成了自己的操作理念。

《新闻调查》有四个特点: 第一,独立的电视媒体调查。

是电视媒体自身进行的调查,并非报道他人的调查行为和调查结果。

借助司法或者是纪委的力量所做的大案要案属于调查节目,不是调查性报道,因为它不是独立调查。

第二,个性化的调查记者。

对于电视调查性报道来说,出镜记者的表现尤为重要,既是调查行为的主体,同时也是一个节目的结构元素,他是调查行为的实施者、调查过程的表现者,是栏目的外化标志和品牌形象。

也是《新闻调查》最具调查个性和最具优势的语汇。

《新闻调查》记录和展示的,是出镜记者如何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进入事实本身一步步获取真相的过程。

从这个角度上可以认为,《新闻调查》更多的时候是在“拍摄自己”第三,深入的独家发现。

强调的是调查记者必须有新的独家发现,这种发现对揭示事实真相具有推动的作用,能够深化节目的主题。

比如在《死亡名单》中记者曲长缨在太平间核实死亡人名单、发现被隐瞒的死难矿工,这些都属于新的独家发现。

第四,完整的调查过程。

就是记者作为调查行为的主体,他的行为贯穿节目的始终。

记者在调查当中,提出问题,求证问题,得出结论或者判断。

得出结论完整地揭示真相是调查性报道的最高境界。

比如《死亡名单》中,曲长缨通过自己的调查得出死难矿工人数被大量隐瞒这样一个结论,这是最高境界。

央视《新闻调查》栏目研究综述

央视《新闻调查》栏目研究综述

央视《新闻调查》栏目研究综述央视《新闻调查》栏目研究综述●邓晓静【摘要】1996年5月17日,(《新闻调查栏目在央视开播,标志着中国电视界走上了调查性报道的道路.作为中央电视台唯一一档深度调查类节目,《新闻调查》15年间吸引了众多学者和业界人士的目光,研究丈献层出不穷,已形成一定的研究规模.笔者将1997年到2011年间对新闻调查》的研究文献分学界和业界两个领域, 从宏观和微观视角进行丈献综述,以一窥《新闻调查的学术研究成果.【关键词】《新闻调查文献综述学界业界一,研究背景《新闻调查》栏目创办之后,对于转型期的中国存在的许多问题及违法现象都进行了揭露,成为央视一档深入人心的节目,同时,也成为与业界和学界联系最为紧密的一个节目.《新闻调查》在学界享有较高的认可度,片子长期被中国各大主流新闻教育机构当作教学资料.其节目制作方法和制作思路,一直备受业界推崇,不少节目被视作中国调查节目的样本.因此,笔者选取《新闻调查》栏目作为文献综述的对象,对15年问此栏目所包含的学术价值进行~次全面的梳理.二,研究成果《新闻调查》学术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书籍,二是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和相关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书籍方面,从1996年节目开播至今,以《新闻调查》为研究对象的专着有共7本,见下表1:这7本书均为媒体从业人员所写,均偏重经验总结和心得感悟,语言随意平实,不具有严格的学术规范.但由于是来源于实践的反思与总结,它们和节目本身一起组成了丰富的感性资料,成为学界研究的基础.与书籍写作出版周期较长的劣势相比,国内新闻学术刊物上的相关研究更显活跃.笔者采用CNKI中国期刊网数据库检索结合文献查询的方法,将"新闻调查"作为题名和关键词进行搜索,剔除重复发表的文章,以及关键词一致,但内容与《新闻调查》栏目无关的文章,总共搜集到有关《新闻调查》栏目的研究文章书名作者/职位内容年份编导/记者手记,新闻背后的新闻《新闻调查》97实录央视新闻评论部合编1998 节目台本正在发生的历史:《新闻调查》央视新闻评论部合编同上1998目击历史:《新闻调查》幕后的故事夏骏,王坚平/制片人同上1999调查《新闻调查》张洁/制片人同上20o6央视《新闻调查》幕后解密赵华/策划访谈录2008学术文章,节目解密《新闻调查》:电视调查性报道的余f-_LtJ/策划台本,作者心得,2008策划与运作编导/记者手记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孙玉胜/中央电视台副台长作者回忆录2003 1942011年第9期表1:新闻调查相关书籍情况列表471篇(截止2011年5月).从研究町行性的角度考量,笔者在搜索结果中根据文章内容与《新闻调查》的相关度进行了二次剔除,最终形成了此次文献综述成文基础的149文章.按照文章发表时间和作者身份的差异,将研究情况绘成表2和表3.表2以发表时间为横轴,以文章篇数为纵轴.图中两条曲线分别反映的是业界和学界研究总量的演变,表3则是对业界,学界参与研究所占比例的一个数据统计.学界丈献总数为118篇,业界丈献总教位31篇表2:业界人士和学界学者的研究文献总量的演变由表2来看,《新闻调查》的文献研究大致经历了2000,2006和2008年i个高峰期.在时间点上稍晚于《新闻调查》发展的几个公认的转型发展时间点(1999年,2005年和2008年),体现出节目本身的发展水平与学术研究关注度呈正比关系.由表3来看,学者是从事调查性报道研究的主体.149篇文章中,学者所着文表3:总研究成果分布图章共118篇,占研究文章总数的76%.而业界的文章高峰都略早于学界.央视《新闻调查》栏目分别在2001年,2003年, 2006年召开过较大规模的学术研讨活动.每次研讨活动的举办,都掀起了《新闻调查》栏目的研究热潮.三,研究方法《新闻调查》的学术文章主要采用三种研究方法:案例研究,比较研究和实证研究.其中,案例研究是最为常用的方法.案例研究主要是以《新闻调查》某一期节目或某一阶段的节目为研究对象.比较研究则主要有两大比较内容,一是同质节目比较,如中西方比较——《新闻调查》与西方《60分钟》节目的对比分析,或是国内节目的比较——《新闻调查》与《焦点访谈》的比较分析等;二是不同质节目比较,如新闻与纪录片的区别.相比之下,实证研究为数较少,没有通篇使用实证研究法的文章.少数文章在研究《新闻调查》实务运作方面使用了实证研究,如张静民的《&lt;新闻调查&gt;的选题艺术》一文以列表形式统计了一年来《新闻调查》选题内容,说明其选题的广泛性;《解读&lt;新闻调查&gt;栏目的议程设置》(曹丹)通过对《新闻调查》采访对象的人数的身份的实证分析,归纳出其采访对象的特点.四,研究内容分析《新闻调查》研究内容也可依据业界和学界分为两大部分.(一)业界业界具有理论研究价值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1,对新闻调查发展阶段的总结.业界人员将新闻调查的发展阶段总结为三大阶段:第一阶段(1996年一2000年)为多元探索时期,第二阶段(2000年一2002年)为发展时期,第三阶段(2003年至今)为成熟时期.学界对《新闻调查》发展历程的归纳总结基本遵循业界人士提出的这个框架,许多学术研究也是在此基础上开展的.2,对某些概念的辨析与探讨.从业人员对自己在节目制作过程中遇到的困惑进行了理论上的反思与探讨,对一些存在争议的概念,如选题,调查文体,真相等,都给出了自己的看法.这些来自业界的定义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学界的肯定,成为学者分析相关问题时的重要参考.(二)学界学术文献的切入角度可分为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宏观角度即是从全局的,抽象的角度来对《新闻调查》进行研究; 微观角度则是选择《新闻调查》的某一方面,某一特点,节目制作的某一环节进行研究,两者并不是割裂开来的,宏观研究的内容时常包含微观研究的内容,二者互有重叠.1,宏观视角.对比研究在宏观角度文献中所占比重最大.《新闻调查》的对比研究对象主要是《焦点访谈》和《6O分钟》.总体上认为《新闻调查》栏目是介于《60分钟》和《焦点访谈》两种节目之间的一个节目形式.相对于《60分钟》节目来说,《新闻调查》在选题内容和话语空间上都相对更随和一点.而相对于《焦点访谈》来说,《新闻调查》更倾向于通过调查性的手法展示事情.《新闻调查》的节目特点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热点.在2003年《新闻调查》步入成熟时期之际,惠东坡从节目特色,节目形态,节目成功因素三个方面进行了比较详细,系统,完成的阐述.他认为《新闻调查》用"讲故事"结构节目,用"调查"推_进"故事",用调查过程"说话".①在惠东坡学者之后,对《新闻调查》节目特点进行归纳总结的文章不在少数,分析的角度也五花八门,如受众策略的角度,电视文本的角度,议程设置的角度,新闻专业性的角度等等,但研究内容本质上还是在对《新闻调查》的节目形态或节目特点进行归纳总结.纵观学界的文献,对《新闻调查》的主流态度是赞美,但也不乏提出异议的声音.对《新闻调查》的质疑主要集中在选题过于宽泛,定位不够明显,评论多与少等三个方面.此外,还有一些零散的质疑声.如有对节目整体的批评声:"政策报道简单化,工作报道程式化,成就报道概念化,批评报道一般化,报道语言文书化, 缺乏与现实生活的交融性,与底层群众的亲和力,导致对新闻事件背后的生活与命运,文明与审美的淡漠,正在日渐成为这档每期45分钟的大型新闻评论节目的症候."②也有对节目某一方面的疑问: "《新闻调查》深度有余,快捷不够,是长期以来的弊病.究竟是调查"新闻",还是调查之后不是新闻的变成了新闻?"③也有坦诚地对节目生存环境的担忧:"从1996年栏目创办至1999年,《新闻调查》定位于深度报道,靠深入,理性,思辨的报道,赢得了观众的认可.2001年栏目开始强调"探寻事实真相"的栏目理念,加强了舆论监督的分量.然而随着电视新闻市场竞争的加剧,很多栏目开始回归电视的本体,注重叙事和故事化报道.《新闻调查》的竞争力因此受到削弱0"④2,微观视角.对于《新闻调查》这样一个具有示范效应和标杆价值的节目来说,它每一个生产和运作的环节,每一个导致成功的元素都值得研究.因此更多的学者选择从某一个小点着眼,研究范围更窄,层次更深入,内容也更具体.叙事化是微观角度文献中学者们关注的最大热点,有24篇文章,占据微观视角研究文章总数(共50篇)的比例高达48%,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开始于《新闻调查》步人节目成熟期之后;记者/主持人的研究方向次之,有9篇文章,研究时间段始于2005年;采访/提问和选题问题各有6篇和4篇文章,前者是所有元素中最早被单独列为研究对象的元素,后者虽然专门撰文研究者不多,但在宏观视角的文章中其涉及比例相当高;后期制作目前的研究点主要为剪辑和同期声,虽然只有2篇文章,但都集中在近年出现;至于剩下的其他研究方向非常分散,有研究节目2o1i年第9期95兰州市网络编辑的职业认同状况调查■余芬芬张萌【摘要】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方法对兰州市新闻网站网络编辑职业认同状况展开调查.了解网络编辑的职业认同状况,不仅是关心关爱新闻从业者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更是期望能为当今网络编辑的职业化提供启发与资鉴.【关键词】职业认同网络编辑兰州问卷调查为了解兰州市网络编辑的职业认同状况,研究者专门在2010年11月中旬,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兰州网络编辑进行了调查研究.首先,借鉴相关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参考相关问卷,自行设计了《兰州市新闻网站网络编辑职业认同现状调查分析——调查问卷》.然后,在进行大样本的问卷调查之前,首先对21名新闻从业者进行了小样本试测.运用SPSSI7.0对得到的数据进行了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对问卷项目进行了适当修改, 对修改后的问卷,进行内部一致性信度检验.最后,调查共发放80份问卷且全部回收,收集有效问卷8O份,来源于兰州市的新闻网站,主要有:国家重点新闻网站的地方频道,如新华网一甘肃频道,人民网一甘肃频道等,和省市两级具有传媒或官方背景的新闻网站,如每日甘肃网,中国甘肃网,兰州新闻网,中国兰州网等.以下是运用SPSS17.0对得到的数据对回收后的问卷所进行的分析.一,网络编辑的基本情况1,女性网络编辑所占总人数比例略高.报业从业者中男女比例为1.9:2.1,分别占47.5%和52.5%.显而易见,网络编辑女性所占比例要高于传统媒体.2,网络编辑年轻化趋势明显,所有被调查的网络编辑30岁(包括30岁)以下,20岁以下网络编辑超过一半.网络编辑中年龄在20岁以下的占到55%,21~25岁的占到40%,26~30岁的从业者仅占5%.其余年龄在36~40岁和40岁以上的均为0.3,超过七成网络编辑有大学本科学历.学历结构呈现高低学历两头小,本科学历中间大的纺锥形.网络编辑中拥有本科学历的占到73.8%,而研究生1:232(包括硕士)高学历和大专以下(包括大专)低学历分别为5%和21.3%,其中大专学历的占18.8%,高中及其以下学历的占2.5%4,近半受访者的学科背景是新闻或传播,紧接其次的分别是其他人文科学(含艺术)和理工类.它们的比例分别占到48.8%,22.5%和15%,总体达到86.3%.其余学科背景是农业科学和其他的不足15%,分别为2.5%和113%.在其他选项中,有法律,经济和考古等学科.5,超过七成的网络编辑从事该职业的时间在3年及其以下,其中1年及1年,'-,',,l,'''l,,,,'',●''l,'',,l'',l,,',',,',,,,'l●l,,,',,,'''l'''l'',l,l,''',''',',,,''l, 策划,有研究节目评论,还有将节目与新闻自由和公共关系联系起来研究的,相较其他研究方向"势单力薄",未成体系.五,研究的不足与展望149篇学术文献和7本专着,形成了《新闻调查》15年来的一个较为完整的研究网络.但纵览这些研究成果,大多是"一种外部视角,总结,表扬性文章居多,或者更多的是基于对《新闻调查》以往文本的分析,而缺少经过深度的参与观察,冷静思考之后,从内部视角进行研究的文章."⑤业界文章大多以归纳现象为主,理l962oH#~9lel论深度不够,而研究生(博士,硕士)的论文又多流于形式,掌握的资料不足.学术刊物上的文章多为作者对《新闻调查》栏目的感想,缺乏较为长期的研究积累以及较有前瞻性的解读.少数文章主体部分甚至基本照搬其他文章,存在内容同质化现象.其实,笔者认为,节目之外,政策,社会,媒体生态环境……有更多的东西值得我们去思考.●参考文献①惠东坡,(新闻调查)何以与众不同》[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3(10) ②朱鸿召,《技巧中的意识形态——中央电视台(新查调查)栏目解析》【J].Ⅸ南方电视学刊,2000(4)③段勃,((新闻调查:如何办成"百年老店"[J].新闻爱好者,2007(5)④⑤蔡海龙,在新闻的理想与现实之间——新闻调查被边缘化原因探究….现代传播》,2007(3)(作者: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09 级硕士生)责编:周蕾。

《新闻调查》节目分析

《新闻调查》节目分析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新闻调查》节目分析篇一:新闻调查特点分析浅析深度报道栏目《新闻调查》的特点摘要:《新闻调查》是一档深度调查类节目,从1996年5月17日开播至今在受众中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新闻调查》本着探寻事实真相的宗旨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关注民生的选题以及新颖的节目结构等个性特点于众多新闻报道类节目中脱颖而出。

在社会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对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方面发挥着媒体监督的作用。

关键词:精彩导视、叙事结构、处境风格正文:深度报道是一种以“深”见长的新闻体裁,电视深度报道是运用电视符号手段,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揭示表象背后的事实真相的报道方式。

它以记者的现场调查为结构主线,坚持用事实说话,通过讲述故事反映主题。

深度报道具有内容的深刻性,思考的科学性,以及目标主流化的基本特征。

《新闻调查》作为深度调查类节目的典范,本文将从《新闻调查》本身出发,从《新闻调查》的节目结构、选题特点、叙事方式以及采访风格四个方面来分析深度报道栏目的特点。

一.节目结构《新闻调查》的节目结构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开头、导视、片名和分片头。

开头有12秒的画面,屏幕上不断闪现记者说话的脸和“新闻调查”四个字,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在强调节目的片名,加深受众的印象。

同时记者说话的脸可以理解为用事实说话。

紧接着是3d立体隧道样式的画面,隧道上出现代表选题内容的文字,同时不断向深处延伸,代表节目内容的深刻性。

整个画面配以节奏感较强的音乐,体现出新闻调查团队的凝聚力和行动力。

其次是《新闻调查》的导视。

本文将以《发泡餐盒沉浮记》为例进行分析。

本期节目的导视有30秒,画面是成堆白色餐盒和记者与采访对象的对话,穿插配以浑厚男声解说词:“一只小小餐盒,14年的沉浮,一场旷日持久的争论,无数的利益交错,一只轻轻的餐盒,如何承受难以承受之重,敬请收看《新闻调查》——发泡餐盒沉浮记”。

由画面和导语引出本期主题和节目名称。

片名的出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和导视融为一体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9级编导3贾澄澄《新闻调查》是中央电视台唯一一档深度调查类节目,时长45分钟,每周一期,在百姓和高端都有着广泛的影响。

它以记者的调查行为为表现手段、以探寻事实真相为基本内容、以做真正的调查性报道为追求目标,崇尚理性、平衡和深入的精神气质。

在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的时候,《新闻调查》注重研究真问题,探索新表达,以记者调查采访的形式,探寻事实真相,追求理性,平衡和深入,为促进和推动社会和谐进步发挥着点点滴滴的作用。

《新闻调查》旗帜鲜明地打出调查性报道的口号,在进行调查性报道实践的同时,对于调查性报道的理论进行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梳理和研究,形成了自己的操作理念。

《新闻调查》有四个特点:
第一,独立的电视媒体调查。

是电视媒体自身进行的调查,并非报道他人的调查行为和调查结果。

借助司法或者是纪委的力量所做的大案要案属于调查节目,不是调查性报道,因为它不是独立调查。

第二,个性化的调查记者。

对于电视调查性报道来说,出镜记者的表现尤为重要,既是调查行为的主体,同时也是一个节目的结构元素,他是调查行为的实施者、调查过程的表现者,是栏目的外化标志和品牌形象。

也是《新闻调查》最具调查个性和最具优势的语汇。

《新闻调查》记录和展示的,是出镜记者如何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进入事实本身一步步获取真相的过程。

从这个角度上可以认为,《新闻调查》更多的时候是在“拍摄自己”
第三,深入的独家发现。

强调的是调查记者必须有新的独家发现,这种发现对揭示事实真相具有推动的作用,能够深化节目的主题。

比如在《死亡名单》中记者曲长缨在太平间核实死亡人名单、发现被隐瞒的死难矿工,这些都属于新的独家发现。

第四,完整的调查过程。

就是记者作为调查行为的主体,他的行为贯穿节目的始终。

记者在调查当中,提出问题,求证问题,得出结论或者判断。

得出结论完整地揭示真相是调查性报道的最高境界。

比如《死亡名单》中,曲长缨通过自己的调查得出死难矿工人数被大量隐瞒这样一个结论,这是最高境界。

为了追求节目的高品质和职业化,《新闻调查》设置了最专业化的细致分工,有制片人、记者、编导、摄像、录音、策划、秘书、制片、统筹、后期制作等工种。

一个节目的完成,需要这些工种分工合作。

制片人负责栏目的整体运作和日常管理,栏目实行制片人负责制。

记者,专司采访,编导整体把握结构故事,摄像实现内容的影像化,录音负责声音的纪录和表达,等等,每个人都把自己的专业特点都发挥到极致,以确保这个栏目的高品质。

以前中央电视台除了拍一些大的纪录片,一般很少用专业录音,都是摄像兼职,而《新闻调查》的录音全是电影学院录音系的科班出身。

如此专业化的团队,即使在中央电视台也是比较少见的。

前期调查:
为保证节目的真实深入,立项的选题在摄制组进行前期拍摄之前,往往都要进行先行调查,称作前前期调查,主要有编导或编导+策划或者编导+记者以及编导+摄像等方式完成。

一是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确定哪些人可以在镜头前接受采访,选择调查方式和路径等。

完成前前期调查后,如发现节目难以进行拍摄,应向制片人提交书面报告,如可以拍摄,编导应拟定书面拍摄方案,提交制片人。

策划案应该包括编导阐述、采访要点、拍摄日程、编辑结构、视听方案等内容,经策划会讨论制片人认可后进入拍摄阶段。

前期
摄制组赴新闻事件发生地进行拍摄、采访。

开机拍摄前,摄制组应该召开会议,就策划案的内容进行充分沟通,就调查重点、影像化方案和可能遇到的问题做好预案。

拍摄期间,每天晚上总结拍摄情况,及时调整,安排第二天的工作。

剪辑:
后期剪辑是调查成片的关键环节。

编导需要组织起画面、声音和语言等元素,重建事件的逻辑、展现调查的过程、突出调查重点。

无论是调查某个具体事件,还是探究某种社会现象,节目都是在叙事。

无论事件或现象多么重要,倘若观众感到节目形式单调乏味,就不会收到预期的传播效果。

因此在后期剪辑中必须讲究叙事技巧。

目前,《新闻调查》常用的剪辑格式如下:
片头:
在开始曲中出片头,色彩稳重,旋律昂扬;
精彩导视:
撷取节目中精彩画面和同期声,不是内容提要,只求制造悬念,吸引观众;片名:
每期节目的标题要尽量中立;演播室:
演播室中主持人简单引入本期节目,一般是一分钟以内的导语——或交待播出由头,或简单勾勒背景,或关注人物命运,或预先提出问题,但是,不做评论。

出镜记者现场调查:
画面,同期声,解说,偶尔配乐——结构最好是悬念重重引人入胜;隔断:
回合之间有固定的片花隔断,再现片名,让观众歇三秒钟;
结尾演播室:
不固定,视需要而定。

一般在现场调查内容结束后,主持人在演播室简单总结,最多一分钟,或报告事态最新进展,或表明媒体立场,或提醒继续关注,但不下结论。

片尾:
出监制和制作人员名单、联系方式。

《新闻调查》栏目的叙事结构也很有独特之处。

在调查类电视节目中,无论是调查某个具体事件,还是探究某种社会现象,都要讲究叙事技巧。

《新闻调查》报道的不只是一个事件,而是记者对整个事件的调查过程。

《新闻调查》的叙事特点可列举如下:
1.悬念叙事,扣人心弦。

调查性报道的着力点在于追查和破解,即通过调查,揭开层层黑幕,洞穿被权力,社会关系乃至集体无意识遮蔽的本真,把一种真实,真相和真理还原给人们。

在这个追查和破解过程中,一种追问时的推理逻辑结构也就逐渐呈现出来。

2.明暗交错的叙事,衬托人物心理的复杂性。

把叙事深入到人物的心理层面,用再现手法渲染人物心理情绪。

3.记录性叙事,还原事实真相。

叙事有一定的角度选择,通过叙事时空的重构营造叙事结构。

4.平衡式叙事,把裁决权留给观众。

一个记者在调查中可能会在听到那些受过折磨的人诉说时,感到心头颤抖,或是面对一个撒谎的家伙会觉得愤怒。

但是,重要的是说出事实。

而这个过程中,平衡是一种道德责任。

“叙事”向我们提供了了解世界和向别人叙述我们对世界的了解方式。

《新闻调查》也是用这样一种态度去投入每一个事件或主题的调查中,并把调查的过程和结果用电视调查文体的视听语言传播给受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