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新闻调查·以生命的名义》
国内媒体对同性恋现象报道的分析
国内媒体对同性恋现象报道的分析作者:杨倩来源:《新闻爱好者》2011年第02期摘要:在中国,由于受种种误解、歧视和传统观念的困扰,同性恋者生存状况的艰辛不容小觑。
作为反映社会生活变化、为受众提供信息的新闻媒体不应该漠视这个现实,而应当为改善该群体的社会地位承担起自己的一份责任。
本文分析了目前国内新闻媒体对同性恋现象进行的报道,并指出其可改进的地方,希望能对现实操作有所启示。
关键词:新闻媒体同性恋新闻报道在中国,同性恋作为一种现象的存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只是在这个崇尚生育文化的国度里,同性恋因被看做是对中国传统家庭观念和世俗价值取向的颠覆,而被有意识地屏蔽和边缘化。
尽管与一些西方国家对同性恋者曾有过的残害相比,我国似乎要宽松一些,但官方政府模糊的态度又使得同性恋者在自我认同或他人认同上困难重重。
因此,同性恋者在中国的生存地位仍旧是一个敏感而尴尬的话题,长期以来他们不得不处于一种隐秘的状态。
近年来,随着社会民主法制的进步、人们思想的开放和眼界的拓宽,中国社会整体上对同性恋的客观存在持越来越宽容的态度。
2009年6月13日,上百名来自不同国家的同性恋情侣参加了上海一家酒吧里的同性恋骄傲周派对,这是在中国大陆举行的首个同性恋文化节。
《中国日报》稍早在报道中称:“此次文化节使得LGBT人群‘引来更多关注’。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同性恋为社会学、人类学和性学所感兴趣;作为一种行为现象,同性恋引起医学、遗传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的重视;而与此同时,新闻媒体也不再对这一曾经的“禁区”避而远之。
2009年6月10日,《南方周末》发表了这样一篇文章《出柜——首对大学生同志情侣公开身份始末》,记录了广东省首对公开身份的大学生同志情侣。
这是继5月14日《十字路口的“秘密花园”——“人民公园是人民的,同性恋为什么不能来呢?”》之后《南方周末》短期内又一篇关注同性恋的新闻报道。
事件同样发生在广州,报道对象同样是男同性恋者,不同的是前者透着一些希望和曙光,后者则更多是困境与迷茫。
《新闻调查》节目分析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新闻调查》节目分析篇一:新闻调查特点分析浅析深度报道栏目《新闻调查》的特点摘要:《新闻调查》是一档深度调查类节目,从1996年5月17日开播至今在受众中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新闻调查》本着探寻事实真相的宗旨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关注民生的选题以及新颖的节目结构等个性特点于众多新闻报道类节目中脱颖而出。
在社会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对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方面发挥着媒体监督的作用。
关键词:精彩导视、叙事结构、处境风格正文:深度报道是一种以“深”见长的新闻体裁,电视深度报道是运用电视符号手段,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揭示表象背后的事实真相的报道方式。
它以记者的现场调查为结构主线,坚持用事实说话,通过讲述故事反映主题。
深度报道具有内容的深刻性,思考的科学性,以及目标主流化的基本特征。
《新闻调查》作为深度调查类节目的典范,本文将从《新闻调查》本身出发,从《新闻调查》的节目结构、选题特点、叙事方式以及采访风格四个方面来分析深度报道栏目的特点。
一.节目结构《新闻调查》的节目结构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开头、导视、片名和分片头。
开头有12秒的画面,屏幕上不断闪现记者说话的脸和“新闻调查”四个字,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在强调节目的片名,加深受众的印象。
同时记者说话的脸可以理解为用事实说话。
紧接着是3d立体隧道样式的画面,隧道上出现代表选题内容的文字,同时不断向深处延伸,代表节目内容的深刻性。
整个画面配以节奏感较强的音乐,体现出新闻调查团队的凝聚力和行动力。
其次是《新闻调查》的导视。
本文将以《发泡餐盒沉浮记》为例进行分析。
本期节目的导视有30秒,画面是成堆白色餐盒和记者与采访对象的对话,穿插配以浑厚男声解说词:“一只小小餐盒,14年的沉浮,一场旷日持久的争论,无数的利益交错,一只轻轻的餐盒,如何承受难以承受之重,敬请收看《新闻调查》——发泡餐盒沉浮记”。
由画面和导语引出本期主题和节目名称。
片名的出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和导视融为一体的。
出镜记者柴静
央视出镜记者柴静:在离新闻最近的地方柴静:1976年出生于山西,1995年毕业于湖南长沙铁道学院,同年主持湖南文艺广播电台《夜色温柔》节目;1998年辞职到北京广播电视学院进修电视编辑;2001年担任央视《东方时空·时空连线》主持人;2003年4月,成为央视《新闻调查》出镜记者,“零距离”报道“非典”。
《北京:“非典”阻击战》《征服感染》《非典时期王府井》《“非典”突袭人民医院》《专访何大一》《阿文的噩梦》《双城的创伤》《村官的价格》《事故的背后》《艾滋孤儿的家》《张润栓的年关》《被起诉的杂志社》《长大未成人》《陈丹青出走》《精神病人暴力事件调查》《救助站的困惑》《命运的琴弦》《女子监狱调查》《深圳外贸骗局揭秘》《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网瘾少年》《心灵的成长》《新型毒品》《以生命的名义》《注射隆胸》《钟祥投毒案再调查》《一只猫的非常死亡》等等(来源:央视国际)2003年6月的一天,柴静坐在武威开往双城镇的小车上,车窗外掠过的是绿色的田野,但是柴静却心情沉重。
5月下旬,在双城镇发生了六年级学生连续服毒事件,两名死亡,四名获救。
是什么原因让这些少年选择了这样极端的方式,是柴静要探寻的谜底。
在随后的几天里,柴静和她的同事经过大量深入细致的采访,让那些沉默的少年开口说了话,最终像剥茧抽丝一样,解开了事件的谜团。
尤为难得的是,柴静把少年和成年人对死亡和生命的不同理解放在一起加以对照,用温暖的关怀和理解的光芒照亮了少年们敏感而复杂的内心世界,这就是《双城创伤》。
在双城采访时的一件事让柴静久久难忘。
一个14岁的男孩接受完采访之后,遭到母亲的责骂。
因为他母亲在找他的路上,听到的尽是镇上人们的指责,他们认为都是她的儿子给镇上人丢尽了脸。
男孩说,等你调查完,我就离开这个世界了。
柴静听了十分难过地说:如果是因为我们调查的话,我们今晚就走。
男孩说:你们要是今晚走,明天就见不到我了。
然后转身离开。
尽管后来柴静写了一封信给那个男孩,在信中柴静讲述了自己在14岁时的经历。
以生命的名义_初中初一作文800字
以生命的名义以生命的名义2008年5月12日下午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了罕见的八级大地震。
看着计时牌上的数字一点点接近震后营救的黄金72小时,每一个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温家宝总理一再叮嘱:“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都要尽百倍的努力。
”大家无不热切期盼着多一个同胞能够获救,无不强烈渴望着早一分钟救出所有危难中的生命。
因为,此时此刻,生命高于一切,我们所唯一祈求的就是人的生命。
也只有在如此毁灭性的大灾难面前,我们才会真正体会到生命的宝贵。
看着无数无家可归的人们,看着不断攀升的伤亡数字,看着受灾现场的断壁残垣,相信我们的心中都会涌起无限的哀思和痛楚。
我不忍心看到母亲们抱着自己未成年的孩子失声痛哭,我不忍心看到在废墟之中的那一个个绝望的眼神,我不忍心看到那在马路边上排成一队的尸体……这一次的大地震夺取了无数人的生命,有人失去了父母,有人失去了唯一的孩子,有人失去了兄弟姐妹……但在这些伤痛之后,人们将这些放在了心底,任去做自己能做的事情,他们已经把中国当成了他们的母亲,他们更是把在地震中受埋压的人们当成了自己的兄弟姐妹!更大的感动,来自于地震现场,灾民的自救互救,志愿者的无私援助,子弟兵的英勇奋斗“幼儿园老师舍身为孩子挡垮掉的水泥板”、“私人诊所医生拿出全部药品救人”、“成都出租车司机自发奔赴灾区参与营救”……在抗震救灾的过程中,民间组织力量的雏形进一步发展,中国已步入一个新的人性化社会。
从非典到洪灾,从雪灾到台风,从达赖集团到超强地震,众志成城的力量一次又一次地感动着我们。
这一次的特大震灾,更是让人们前所未有地紧密团结在一起,国内迅速掀起了捐款狂潮,献血车前排起了长队,各地的赈灾义演还在紧张准备着。
救灾是对所有爱国者的动员令,灾难在团结的中国人面前变的渺小和脆弱。
一点很小的善心,乘以13亿,就会汇成爱的海洋;再大的困难,除以13亿,也会变得脆弱不堪。
以生命的名义,让我们在灾难中一起成长。
愿逝者安息,愿生者能继续坚持活下去,愿所有的生命无论何时都得到尊重。
色调在电视专题片中的运用及调节技巧
色调在电视专题片中的运用及调节技巧作者:尤美来源:《党的生活·党员电教与远程教育》2014年第09期画面是电视传播中最基本的界面,而色彩又是电视画面最基本的组成单位,由此可见色彩之于专题片的重要程度。
色彩的有效把握不仅能丰富画面内容,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感觉符号,如能恰当运用,它就会胜过无数的文字描述,而让人直观地体会到电视片主人公身处的情境及编导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因此,尽管色彩算不上电视专题片成败的决定因素,但其为专题片起到的画龙点睛作用,还是极为重要的。
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色调的运用在专题片中通常能起到三种作用:渲染气氛,为专题片奠定基调;增强电视画面的节奏感;引发画面的象征意义,借画面色调表达情感。
首先说说色调的第一个作用。
色调最初多见于电影作品,编导借助色调变化来渲染影片气氛,并为整部片子奠定情绪基调。
我们比较熟悉的《红高粱》《1942》《投名状》等影视作品,都很好地借助色调诠释了影片的内涵与主旨。
色调作为一种特殊的画面表达方式,近年来也成为很多专题片经常使用的艺术手段。
比如在甘肃电视台拍摄的反映甘肃人文历史、自然风光的《多彩甘肃》中,编导就大量使用了色调调节技术。
由于该片反映的是整个甘肃省风貌,拍摄地域跨度很大,再加上受不同地域拍摄条件不同的影响,大量的影像素材就必然会出现不统一、不协调等情况。
而利用调色技术就可轻松、完美地实现全片的色调统一,平衡整体色彩。
另外,在中央电视台《纪事》栏目中有一期节目叫《牛牛的冬天》,讲的是北京音乐学院大三学生牛牛在属于自己的音乐天地里为了梦想努力拼搏的故事。
由于题材较为前卫,所要表达的思想积极向上,所以编导在节目中通篇使用了红色作为基本色调——红色的墨镜,红色的灯光,红色的服饰,红色色调下的北京城夜景……大多数场景的拍摄都是在偏红的基调上进行的,一方面会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另一方面也表达出青春的激扬、无畏,以及年轻人在自己人生道路上选择的多样性。
探寻人的理性和人性《新闻调查》一只猫的非常死亡节目评析
探寻人的理性和人性《新闻调查》一一《一只猫的非常死亡》节目评析“《新闻调查》是中央电视台唯一一档深度调查类节目,《新闻调查》注重研究真问题,探索新表达,以记者调查采访的形式,探寻事实真相,追求理性,平衡和深入,为促进和推动社会和谐进步发挥着点点滴滴的作用。
”以上是摘自央视官方网站对于新闻调查这个节目的介绍,或者也可以说是对该节目的性质、特色一个较为准确的定义。
事实上,个人认为,《新闻调查》自1996年开播以来确实做得相当值得肯定,已经成为中国新闻深度报道节目的一面旗帜,也非常为广大观众和社会各界人士所认可。
以下仅就该节目中的一期《一只猫的非常死亡》来做下评析。
首先,从节目选题角度来分析。
一个选题是否有价值,需要放在社会经济的大背景下来衡量,要符合事件发生当时的背景条件,并且要具备一定的时效性。
从大背景方面来看,近年来,随着人们经济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食用类动物的种类和量的需求都在不断上升,以前不能吃的动物现在可以吃了,以前不敢吃的动物现在也敢吃了,但是人们对于动物的保护意识却始终没有形成社会共识,甚至于虐待和猎杀动物的现象司空见惯,把虐猫事件做为选题,符合当前的社会经济大背景条件。
从时效性方面来看,节目开始便介绍了对于《一只猫的非常死亡》的调查是从事件发生2个月后开始的,调查较为及时,符合时效性的要求,由此可以判定以《一只猫的非常死亡》做为选题是非常合适的。
从节目结构来看。
《一只猫的非常死亡》所采取的节目结构为叙事性结构,具体的可以划分为因果式线性结构,它属于因果式线性结构中的结果-→原因型。
本结构首先向受众介绍了事件发生的起因与发展,然后进行逐步的调查从而分析出了这起事件的发生原因。
在调查过程中,节目为观众设置了四个悬念,这些悬念的设置有两个作用,第一可以引起广大受众对节目的兴趣,同时还可以通过悬念的设置引出节目的下一个线索。
第一个悬念:网络上出现虐猫事件,激起广大网友的愤慨,那么图片、视频作者是谁做的?通过这个悬念的设置引出了杭州银狐科技公司的Gainmas Guo,黑龙江萝北的医院的一名药剂师王某以及找到了萝北县广电局的李某,三个事件的当事人。
以生命的名义[合集]
以生命的名义[合集]第一篇:以生命的名义以生命之名义每一场特殊战斗,都需要一批特殊战士;每一次生死搏斗,都会涌现一批英雄。
2003年的春天,“非典”狞笑着向人类发起了疯狂进攻,像一场看不见沙尘的沙尘暴,像一场没有风雪的暴风雪,更像一场看不见硝烟和弹雨的战争,在苏醒的土地和湛蓝的天空间,悄然降临。
一夜之间这病魔夺走了许多人的生命,在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场上,一群勇敢、无私的白衣战士毫不畏惧地来到了抗非战场上,为了战胜疫病,他们从没放下过自己肩负着的救死扶伤的重担,在非典病魔的袭击下,临危不惧,无私奉献。
广东省中医院护士长叶欣说着“这里危险,让我来”,哪里最苦最累最危险就冲到那里,直至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护士张积慧在隔离的医院写下的《护士日记》,让无数读者流下热泪的;“因为我们年轻,我们没负担。
”所以那些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护士们主动申请到第一梯队参加救护。
伟大源于平凡,高尚出于朴素。
他们是生活中一位位普通人,他们也有对疫情的担忧和甚至恐怖,但危难时刻祖国和人民一声招唤,母亲吻别了沉睡的婴儿,儿子瞒过年迈的父母,妻子告别了新婚的丈夫。
在病魔面前,医务人员们凭借着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向患者传递着无尽的爱。
一场灾难过后,人们留下的,除了有关灾难的痛苦记忆、让人感动的故事,最宝贵的财富是什么?是一种精神,责任心——一种引领我们前行力量。
每个人都会面对责任,每个人都会在某些时候举起自己的右手,作出庄严的承诺。
“健康所系,生命相托”那些在抗击“非典”中倒下的烈士们,给我们作出了光辉的榜样。
今天,我是一名年轻的护士,今天,有千千万万和我一样受抗非精神激励的护士在平凡的工作中奉献,在奉献中我们更有义务将我们的护理工作提升一个更高的起点。
从2003年派出一名急诊护士至广州市中医院抗非前线支援,10年来她深沉的那句“因为非典,从此更加懂得,我们都应该珍惜生命,珍惜朋友,珍惜每一个人。
”到这10年内我们在医院领导下不断优化护理工作的执业环境;近几年,护理部、科室管理人员紧抓培训和学习提高科室护理人员的素质,加强临床事件处理能力,提高护理工作服务质量;以及在我院在全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过程中涌现出如妇产科关键时刻挑起重任的护士长;还有我们长年累月真诚付出,热爱自己的工作的护士姐妹们...直至今日,我们无不在思考在努力,如何在这个暂且安静优越的环境里发展护理事业,继续践行南丁格尔的名言:“在可怕的疾病与死亡中,我看到人性神圣英勇的升华。
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习题:课下能力提升(三) Word版含答案
课下力量提升(三) 哈姆莱特(时间:40分钟分值:40分)一、基础巩固(12分,每小题3分)1.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要是哈姆莱特在________他自己的心神的时候,做了对不起雷欧提斯的事,那么就不能算是哈姆莱特做的,哈姆莱特不能承认。
那么是谁做的呢?是他的疯狂。
既然是这样,那么哈姆莱特也是属于受害的一方,他的疯狂是可怜的哈姆莱特的敌人。
当着在座众人之前,我承认我隔屋放箭误伤了我的兄弟;我现在要向他恳求大度________,________我的不是出于有意的罪恶。
A.丢失包涵宽容 B.丢失包涵宽恕C.丢失海涵宽容 D.丢失海涵宽恕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2022年3月召开的税务会议上有关官员称,我国开具完税证明还没有实现制度化,纳税人要开具完税证明,往往还要经过很多繁文缛节....。
②在山东华宇工学院的体育场上,大二的男生正在进行耐力测试,第一圈同学们跑得还比较集中,可是从其次圈开头,就有两名男生开头气息奄奄....,体力不支了。
③盗窃者一般不会去主动偷彩票,由于盗窃后的彩票不但兑不了奖,反而会让盗窃者自投罗网....。
④在餐饮业高度同质化的今日,假如走传统餐饮业的老路,那只能是拾人牙慧....,注定没有出路。
⑤“南京的确是一座当之无愧....的训练名城!”来南京参与第四届中外高校校长论坛的英国牛津高校校长安德鲁·汉密尔顿对南京训练和南京同学赞不绝口。
⑥我市传统行业的一些企业个头长得慢,筋骨不够壮,有的就是由于取得一点成果就闻过则喜....,精神上松一寸,行动上就可能慢一尺,稍不留心,就被远远甩在了后面。
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④⑥ D.③⑤⑥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英国人,乃至很多西方人,早已把莎士比亚戏剧当作可以生生不息地解读各种基本文化命题的精神源泉。
B.作为文艺复兴时代的宏大代表人物,莎士比亚不仅是宏大的创新者,而且是敏锐的学习者。
电视新闻作品中的蒙太奇运用
浅析蒙太奇在电视深度调查节目中的运用——以《新闻调查》为例摘要:电视新闻源于电影,电影蒙太奇理论对电视新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分析了《新闻调查》是如何成功运用叙事蒙太奇和表现蒙太奇来构架和表现电视深度调查节目的,并为电视深度调查节目应如何运用蒙太奇叙述情节、表达主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电视深度调查节目,新闻调查,叙事蒙太奇,表现蒙太奇引言一般而言,人们认为电视新闻与电影蒙太奇难以联系在一起,这是由于人们对电视新闻的理解往往偏重于其新闻纪实属性,而电影蒙太奇是属于艺术领域的创作手法和技巧,在电视新闻中运用电影蒙太奇可能会破坏新闻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其实,电视新闻的制作离不开蒙太奇理论,正是由于蒙太奇的架构,才使电视新闻越来越精彩。
一、电视新闻与蒙太奇蒙太奇(Montage)——法语音译词,愿义为建筑学上的构成、装配之意,借用到影视领域则是形式与内容的组合、构成的总称。
1蒙太奇最早是指在电影中把分切的镜头组接起来的手段。
19世纪末,卢米埃尔拍摄的最早影片是缺失蒙太奇的照相式记录,随后梅里艾把不同场景下拍摄的镜头连接在一起进行叙事,这便是蒙太奇的雏形。
一战后,苏联电影工作者爱森斯坦、普多夫金等在一系列实验的基础上把蒙太奇发展为日臻成熟的蒙太奇理论。
电视新闻产生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美国,当时的电视新闻是用电影的拍摄制作方式制成,用电视的传播手段直播。
早期的电视新闻实际上是电影,而且源于电影蒙太奇理论成熟的年代,它本应离不开蒙太奇。
2电视新闻来源于电影,由此可见电影蒙太奇理论对电视新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总体看,蒙太奇是拍摄者对电视新闻结构的总体安排,包括叙述方式、叙述角度以及场景、段落的布局;从横向看,包括画面与画面的组合关系、画面和声音的组合关系、声音和声音的组合关系,以及这三种组合关系所产生的意义和作用;从纵向看,包括镜头的分切和组接,段落的组接和转换。
二、蒙太奇在电视新闻中的必要性(一)蒙太奇在电视新闻中的必要性1、蒙太奇可以概括素材,更好地叙述新闻蒙太奇通过对镜头、场面、段落的分切和组接,对素材进行选择取舍,保留本质部分,删掉多余部分,使得电视新闻能连贯顺畅地叙述新闻事件。
《新闻调查·以生命的名义》
《新闻调查·以生命的名义》分析(广电0802杨柳叶青)片子立论《以生命的名义》以男男同性恋这一艾滋高发群体作为切入点,进而调查对其作为艾滋病感染的第二大群体存在的干预工作。
然而,看过片子后,存在的疑问是,片子重点并不十分明确,它既想要讲男男同性恋的问题,又想要通过其来调查他们作为高危群体对艾滋病防治工作带来的困难;既有在片子中给人以对同性恋群体的隐约偏见,又想要给人们传递消除偏见的信息。
想要两者兼得的情况下,或者说通过同性恋群体的切入点来反映艾滋病妨预工作,而且“以生命的名义”片名,会让人有这样一种印象:无论男男同性恋是怎样的群体,都以其作为生命的个体/群体的存在对艾滋病传播带来的隐患,多少存在偏见的意味,如若正常看待,何必强调需要“以生命的名义”来证明呢?告诉观众我们要在“以生命的名义”为前提条件下来接受这一事实吗?记者表现柴静:她是电视机里那个有着光洁的高高的额头的女子,那个清汤挂面的头发不时地垂下遮住面颊的女子。
柴静在采访中绝大多数提问的时候都是面带微笑,带着女性记者特有的温柔,用心与采访对象进行交流,这使得她的新闻中有了柔软的一部分,柔软的这一部分,会让观众产生一种对人感同身受的理解和同情。
《以生命的名义》中柴静问小江:“你为什么特别想让他唱这首歌(《我愿意》)呢?你觉得这首歌传达的是什么呢?”她让小杨在采访现场再次唱了这首歌,摄影师给了两人双手十指紧扣的特写,在略带沙哑的歌声里,观众感受到了同性爱人之间浓浓的爱意,这份爱与异性恋的爱情一样的美好。
然而同时,柴静也不缺乏记者刚性的一面,她不回避让人尴尬尖锐的问题,会不断地追问下去直到采访对象说出她想要的回答。
片中柴静追问重庆市渝中区计生办的周生建:“这部分人(指男男同性恋者)是同性恋人群当中更为敏感的一群人,他们甚至是打击刑事犯罪的一个对象,你是一个政府的官员,你怎么来对待这个群体?”片子的末尾柴静说道:“在这里(抗击艾滋的战场之上),科学、关爱、理解终将取代愚昧、歧视和偏见。
以生命的名义解读灾难报道
到 了生 命 的最 后 一 刻 , 亲 得 救 了 , 他 却 永 远 地 母 可
悲苦 、 自救与救人者 的坚强 , 让人们看到 生命 在灾 难中的真实情状 , 进而打动读者。 记者切记别煽情 ,
煽情的 、 杜撰 的报道永远没有真实感 人。 媒体在灾难人物报道 的采写时 , 还肩负着从道 义上扶危 济困的责任 ,既 向受众客观报道灾难 , 又 要体现出对生 者的安慰和对死者 的尊重。 故而从另
20 09年 6月 1日,法 航班 机在 大西 洋 上 空 如
谜 团般地失踪。空难本已令人揪心 , 而更令人震惊 的是 , 该航班载有 9 中国乘客 , 中有一名 据称 名 其 是来 自浙江的侨胞 。 经过 1 2个小 时的线索寻找 , 钱 江晚报终于查明了这位遇难 者的身份 : 名为陈庆伟 的3 5岁单身男子 , 在浙江 出生 , 刚刚移 民到 巴西 ,
的舟 曲男 孩 张 新 建 , 了 支 撑 着 母 亲 活 下 去 , 持 为 坚
曾经 , 他们与我们呼吸着一样 的空气 , 一样牵 挂无数 , 纠结无数。通过他们的生命 留痕以及 所爱 过或被爱过的人 的回忆 , 让他们在记者 的笔下活过 来, 以记录的方式 , 告慰逝者 , 显生命 , 彰 成为媒体 的职责 。
每一个生命都是一部史诗 。作为媒体 , 如此执
着于真实再现遇难者来过这个世 间的踪迹 , 是为了 告诉逝者 : 我们永远在一起 ; 同时告诉来者 , 他们还 有什么未尽的愿望 , 等着我们去完成。
生命。 国《 美 华尔街 日报 》 流传着一句写作格言 :一 “
千 万人 的死 亡 只 是 一项 统 计 数 字 , 一 个人 的死 亡 而 却 是 一 场悲 剧 。”
毛概论文
从正确认识到勇于提出,从黑暗到光明——《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读书笔记读完这篇报告,有两处让我印象深刻。
一是怎样才能得到正确的认识,其实还是实践。
我们常常把它挂在嘴边,也要做到实处。
二是发现了问题要勇于提出来,即便是“众人皆醉我独醒”,也要勇敢地摇醒众人,用有理有据的论述让大家接受正确的认识。
常言道:“实践出真知”。
为了答复当时党内党外对于农民革命斗争的责难,毛泽东到湖南做了三十二天的考察工作,召集有经验的农民和农运工作同志开调查会,仔细听他们的报告,在考察之后更确定了农民运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然而“即使是很革命的人吧,受了那班‘糟得很’派的满城风雨的议论的压迫,他闭眼一想乡村的情况,也就气馁起来,没有法子否认这‘糟’字。
”他们“闭眼一想”:农民文化素质又不高,农民组织能力也不强,也没有先进的阶级代表性,看历史上众多农民运动: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不都没有推翻封建主义和官僚主义的压迫吗?不都没实现革命的目标吗?农民运动就是糟的很。
这一鲜明对比可以看出实践与否差别很大。
实践很重要,大家还是有这样的共识的。
老一辈的革命家们深知实践的重要。
毛泽东《实践论》:“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
”艾青《光的赞歌》诗:“实践是认识的阶梯,科学沿着实践前进。
”魏巍《东方》第五部第三章:“实践出经验,斗争出智慧。
”现在的人也知道实践是何等重要。
以大学生来说,每年号召大家做的暑期实践项目、大小实习,都是重视实践的表现。
但是,我们有时候缺乏的是对实践必要性的认识。
“这件小事哪还需要实践去检验什么,有实践的时间事情早就做完了”,“这件事大家已经达成共识了,没必要再去实践检验了”,正是这些错误的想法让我们无法意识到实践的必要。
我觉得,这篇报告中对实践必要性的展现其实可以给现在许多改革提供很好的参考和启发。
众所周知,每年高考山东和江苏的考分在全国都是最高的,可是山东的学生多被批判为高分低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调查·以生命的名义》分析
(广电0802杨柳叶青)
片子立论
《以生命的名义》以男男同性恋这一艾滋高发群体作为切入点,进而调查对其作为艾滋病感染的第二大群体存在的干预工作。
然而,看过片子后,存在的疑问是,片子重点并不十分明确,它既想要讲男男同性恋的问题,又想要通过其来调查他们作为高危群体对艾滋病防治工作带来的困难;既有在片子中给人以对同性恋群体的隐约偏见,又想要给人们传递消除偏见的信息。
想要两者兼得的情况下,或者说通过同性恋群体的切入点来反映艾滋病妨预工作,而且“以生命的名义”片名,会让人有这样一种印象:无论男男同性恋是怎样的群体,都以其作为生命的个体/群体的存在对艾滋病传播带来的隐患,多少存在偏见的意味,如若正常看待,何必强调需要“以生命的名义”来证明呢?告诉观众我们要在“以生命的名义”为前提条件下来接受这一事实吗?
记者表现
柴静:
她是电视机里那个有着光洁的高高的额头的女子,那个清汤挂面的头发不时地垂下遮住面颊的女子。
柴静在采访中绝大多数提问的时候都是面带微笑,带着女性记者特有的温柔,用心与采访对象进行交流,这使得她的新闻中有了柔软的一部分,柔软的这一部分,会让观众产生一种对人感同身受的理解和同情。
《以生命的名义》中柴静问小江:“你为什么特别想让他唱这首歌(《我愿意》)呢?你觉得这首歌传达的是什么呢?”她让小杨在采访现场再次唱了这首歌,摄影师给了两人双手十指紧扣的特写,在略带沙哑的歌声里,观众感受到了同性爱人之间浓浓的爱意,这份爱与异性恋的爱情一样的美好。
然而同时,柴静也不缺乏记者刚性的一面,她不回避让人尴尬尖锐的问题,会不断地追问下去直到采访对象说出她想要的回答。
片中柴静追问重庆市渝中区计生办的周生建:“这部分人(指男男同性恋者)是同性恋人群当中更为敏感的一群人,他们甚至是打击刑事犯罪的一个对象,你是一个政府的官员,你怎么来对待这个群体?”
片子的末尾柴静说道:“在这里(抗击艾滋的战场之上),科学、关爱、理解终将取代愚昧、歧视和偏见。
”有着“新闻女侠”之称的柴静用她坚定的眼神,平静的叙述带给了观众波澜起伏的感动。
制作精良
《新闻调查·以生命的名义》在选题上就具有了天然的拉动力,同性恋群体,同时又是艾滋高发人群,容易吸引观众,将他们带入情感的意蕴空间。
1.提示视窗:
如今眼花缭乱的电视节目实在难以让看电视的人心平气和。
对任何节目来说,观众的流失可能就在一二十秒之间,如何把握前奏和开头就显得十分重要。
“他们(同性恋者)同时也是艾滋高发的潜在人群。
比一般男女要高十几倍或者几十倍,风险从何而来?安全套在大多数人眼中意味着性而不是安全。
干预如何进行?艾滋病是一个很急的事儿,不能等。
”短短二十秒的视窗,就包括了同性恋、艾滋病等敏感话题,节奏感强、内容紧凑,有紧迫感、有悬念,足以吸引观众眼球,锁定节目。
视窗的信息量足够,让观众不仅知道节目讲什么,更应该让观众产生想知道结果是什么的冲动。
2. 采访对象选择
正确选择采访对象对于一档节目来说至关重要,有时候一个人就能撑起一期节目;相反,一期节目也有可能失败在主人公的不善言辞上。
好的采访对象能够将观众带入他们的情感空间,使观众在看节目时有较高的情感卷入度。
片子中的公开自己同性恋身份的艾滋感染者大玮、北影老师崔子恩,同性恋爱人小杨小江、同性恋者翼飞以及同性恋者的妻子小雯、同性恋浴室经营者阿国、曾经的同性恋性工作者小刘,还有我国在同性恋人群中进行艾滋干预的第一人张北川教授、重庆市渝中区计生办周生建,他们作为采访对象是“合格”的,他们的出镜和表达为节目增色不少。
尤其是作为公开同性恋者身份的北影老师崔子恩,也许是特殊的职业身份使他在面对镜头时,“犀利”的语言表达对于电视节目来说尤其耐看,“爱情、自由,公开地表达自己身份的一种空气和空间(这些东西对于同性恋者来说比生命还要重要),(假如不能够提供,)那这种压抑、痛苦、绝望,就会一直持续下去,成为社会一块永远解决不了的痼疾。
”“(安全套在大多数人眼中)意味着性而不是安全。
”
3.叙事手法
《以生命的名义》这部片子,在说清楚事情、说明问题的同时把叙事层面向人物的心理层面深入。
尤其是在对小玮、翼飞、小雯的采访中,记者对他们心理进行了层层深入地挖掘。
柴静问翼飞:“你认为自己的性取向是一种疾病?”问同性恋者的妻子小雯:“(你发现丈夫是同性恋)那一瞬间有什么感觉?”“在你的描述中我也会去想象你丈夫的内心经历,他一定也过得很痛苦。
”
4.镜头语言
1)“再现”手法
因为新闻深度报道节目许多是事发后进行的,所以需要处理好镜头语言,有必要用“再现”的手法把事件中人物在特定条件下的心理情绪呈现出来。
以《以生命的名义》片子开头部分为例,在回溯小玮认识同性男友和意识到自己可能感染HIV病毒的经历部分,因为事实已经成为过去,不能同步跟进主人公所涉及到的事件与场景,视觉化的表现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在这种情况下,片子穿插了一些“再现”镜头:过道里行走中摇晃的人影、地铁中濮存昕预防艾滋的广告牌,以及重现小玮去拿检验报告单时较昏暗的场景,这些具有表现力的心理情绪镜头的运用扩展了小玮的心理空间,镜头间的张力延伸人物当时绝望无助的心理情绪。
2)光影处理
片子中的镜头都有很强的纪实性,即使是象征性的空镜头也有很强的纪实感。
光影处理上也颇有象征意味,很多场景的光影都能与当时人物的心理状态形成一种对应关系。
在采访同性恋者妻子小雯的过程中,穿插了一些暗色调的空镜头,如雨水冲刷玻璃、清冷的月光,借此来渲染采访者回忆与同性恋丈夫黯淡的情感生活经历。
而在采访北影同性恋老师崔子恩时,穿插了植物生气蓬勃的空镜头光线明亮,烘托了公开自己身份的崔子恩对同性恋身份的正确积极的认识。
在整个片子中,对部分不愿正面出镜的采访者,节目并没有用打马赛克的方式对人物脸部加以处理,而是利用了采访环境中的光线对人物面部加了逆光处理或是将他们置于黑暗处,这种处理方式更显人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