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氟羧酸单体合成的研究进展
全氟聚醚羧酸铵 在pvdf合成中的应用
全氟聚醚羧酸铵,在pvdf合成中的应用一、全氟聚醚羧酸铵的基本性质全氟聚醚羧酸铵是一种重要的高分子材料,在化工行业及科研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具有以下基本性质:1. 高温稳定性:全氟聚醚羧酸铵具有优异的高温稳定性,可在较高温度下保持其结构和性能。
2. 耐腐蚀性:由于全氟聚合物的特殊结构,使得全氟聚醚羧酸铵具有出色的耐腐蚀性,适用于各种恶劣环境下的使用。
3. 电气性能:全氟聚醚羧酸铵具有良好的电气绝缘性能,并且具有一定的导电性能,可用于电子器件的制备。
二、全氟聚醚羧酸铵在pvdf合成中的作用在pvdf(聚偏氟乙烯)的合成过程中,全氟聚醚羧酸铵可以发挥以下作用:1. 增进聚合反应速率:添加适量的全氟聚醚羧酸铵可以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加速pvdf的聚合反应速率,提高生产效率。
2. 改善聚合物性能:全氟聚醚羧酸铵作为共聚物或添加剂,可以改善pvdf的热稳定性、耐腐蚀性和电气性能,使得合成得到的pvdf具有更优异的性能。
3. 调节分子结构:全氟聚醚羧酸铵可以在聚合过程中起到调节分子结构的作用,使得合成的pvdf具有更加理想的分子排列和晶体形态,从而提高其物理性能和加工性能。
三、全氟聚醚羧酸铵对pvdf性能的影响在pvdf合成中,全氟聚醚羧酸铵的添加量、分子结构和分子量均对pvdf最终的性能产生影响:1. 添加量:适量的全氟聚醚羧酸铵可以改善pvdf的性能,但过量添加可能会导致性能下降或其他副作用。
2. 分子结构:全氟聚醚羧酸铵的分子结构对pvdf的结晶形态、热稳定性等性能有一定影响。
3. 分子量:全氟聚醚羧酸铵的分子量也会影响pvdf的分子结构和性能,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四、全氟聚醚羧酸铵在pvdf合成中的优势相比其他添加剂,全氟聚醚羧酸铵在pvdf合成中具有以下明显优势:1. 绿色环保:全氟聚醚羧酸铵作为高分子材料,符合绿色环保要求,对环境无污染。
2. 经济高效:适量添加全氟聚醚羧酸铵可以提高pvdf的性能,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全氟羧酸树脂的加工流变性能研究
有 机 氟 工 业
・
4 ・
O gn —Fur eId sy rao l i nut on r
21 0 0年第 4期
20℃ 、8 C 度下 进行 粘 度 与剪 切速 率 的测试 , 7 20o温 剪切 速率 范 围为 4~150s 。 0 。。
1 2 3 扭 矩流变 性能测试 ..
1 1 原材 料 .
1 实验 部 分
全氟 羧酸 树脂 ( F R)其分 子式 如下 : PC ,
}G — F_ F~ F-} F c c: c ) Ⅲ ( 百
1
0
极 室的 O 随水 的反 渗透 , H一 带来 的后果 就是 电流效
率 的下降 以及 阳极 室 中次氯 酸盐 等杂质 的生 成对设
电流效率 可达 9 % 以上 。 5
树脂 状态 : 明粒料 ; 透 生产 厂家 : 山东 东岳 神舟新 材料 有 限公 司。
1 2 性 能测试 与仪 器 . 1 2 1 熔体 流 动速 率 ( I .. MF )
采用吉林峰远精 密电子有 限公司的 F Z 40融 Y L一 0 指仪。树脂 8 0℃下烘干 4h 在 20o 下预热 5m n规 , 7 C i, 定 压力 ( 1 6N) 分别 测定 各树 脂 在 不 同温 度 下 的 2 . , 熔 融指数 。M I 试结果 见 表 1 F测 。
感 性 强 、 出稳 定 性 好 , 工 可 操 作 范 围宽 。 挤 加
关键词 : 全氟羧酸树脂 ; 流变性能 ; 工 加
自2 0世 纪 6 0年 代 全氟 磺 酸树 脂 开 发成 功 后 , 因为其 优异 的化学 稳 定性 和 离 子传 导 能 力 , 曾被 制 成 离子交 换膜 尝试 应用 到氯 碱 工业 中 , 但在 实 际 应 用 中发 现 , 然 一S 的 强 酸 性 使 膜 的 含水 量 较 虽 OH 高 , 的电导率 较大 , 是 一个重 要 的实用 瓶颈是 膜 膜 但 的离子选 择性较 差 , 电解 时离 子 膜 不能 有 效 阻 挡 阴
全氟羧酸及其前体物质的环境分布、毒性和生物转化研究进展
输性在环境和生物体中的转化以及 U.(J-特殊的 量 污水处理厂通常是 U.(J-的来源和归趋所在
物理化学特性是造成 U.(J-全球性分 布 的 主 要 原 因 和 U.(J-的直接释放相比工业产品及环境中
在污水处理厂的污水和活性污泥中偶数碳 U.(J浓度明显高于奇数碳 U.(J-浓度'$ 这可能是由于
类别 (35,M;/0
常用名 (;\\;+ +3\,
缩写 JS/;+0\
研究表明"食品是非职业性暴露人群最重要的 U.(J-摄入来源%#$( "针对 U.(J-特别是 U.?J引起 的潜在健康问题"许多研究机构均提出食品中 U.?J 的每日耐受量 & 5;4,/3X4,63*40*+53[," a>@' # 德国联 邦风险评估研究所$欧盟食品安全局和英国食品$化 妆品及环 境 中 化 学 毒 品 委 员 会 分 别 提 出 U.?J的 a>@为 #""$# F"" 和 A """ +MD& [M06' %#B( )美国 cUJ 提出饮用水中 U.?J健康建议值为 '"" +MDN%!"( )中 国研究人员对全国重点城市饮用水中的 U.?J进行 评 估" 建 议 国 内 饮 用 水 中 U.?J 的 基 准 值 为 #"B +MDN%!#( "这一基准值低于美国 cUJ制定的饮用水中 U.?J标准建议值#
.a@-是各类表面活性剂整理剂等氟化产品的工业 可在大气中远距离传播从而使 U.(J-的污染扩散
原料 和 重 要 中 间 体 .aJ(-单 体 可 以 生 成 .a?g- UJU-作为表面活性剂多用于食品包装和家居用品 中的防水防油材料等A# 表 # 列出了 U.(J-及其
全氟羧酸类_结构式_解释说明以及概述
全氟羧酸类结构式解释说明以及概述1. 引言1.1 概述全氟羧酸是一类重要的有机物,其分子结构中含有全氟碳链和羧基。
由于全氟羧酸具有特殊的化学性质和广泛的应用领域,因此引起了许多研究人员的兴趣。
本文旨在对全氟羧酸类的结构式进行解释说明,并对其进行概述。
1.2 文章结构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来论述全氟羧酸类的相关内容。
首先,在引言部分我们将通过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来介绍全氟羧酸类的主要内容。
接着,在第二部分我们将详细介绍全氟羧酸类的结构式,包括其定义、特点、示例及解析以及化学性质与应用领域。
随后,在第三部分我们将对全氟羧酸类进行说明与概述,包括历史背景和研究进展、合成方法与制备工艺以及物理性质和分子结构分析方法。
然后,在第四部分我们将探讨全氟羧酸类在主要应用领域中的应用情况,并展望其未来发展前景。
最后,在第五部分我们将对全文内容进行总结,并对研究存在的局限性和未来改进方向进行讨论,同时探讨全氟羧酸类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全氟羧酸类的结构式,并揭示其在化学领域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通过对全氟羧酸类相关内容的介绍与分析,旨在提供一个全面而系统的概述,以促进该领域更深入、更广泛的研究和应用。
2. 全氟羧酸类的结构式2.1 全氟羧酸的定义和特点全氟羧酸是一类化合物,其分子中含有一个或多个羧基(-COOH)并且所有氢原子都被全氟原子所取代。
由于全氟化后的碳原子具有高度电负性,全氟羧酸类化合物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耐热性和耐腐蚀性。
2.2 结构示例及解析全氟羧酸类化合物的结构式可用通用结构表示,其中R表示不同官能团或基团,并在羧基上带有全氟取代基。
以下是常见的全氟羧酸类化合物结构式:(1) 全氟乙酸:CF3-COOH(2) 全氟丙酸:CF3-CF2-COOH(3) 全氟己酸:CF3-(CF2)4-COOH在这些结构中,可以观察到碳原子周围被大量的全氟原子包围,使其具有较强的惰性和稳定性。
全氟羧酸的合成方法
有机氟工业Organo-Fluorine Industry2020年第4期・31・孚士*士*土*电专专论与综述糸全氟竣酸的合成方法窦若岸陈彬彬罗生乔赖碧红胡俊罗凯(中蓝晨光化工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四川成都610041)摘要:全氟竣酸在表面活性剂、聚合用乳化剂、含氟医药及农药中间体、含氟材料单体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总结了全氟竣酸的合成方法,主要涉及三氟乙酸、全氟聚醯竣酸和其他直链全氟竣酸的合成方法,对各方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对其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三氟乙酸;全氟聚瞇竣酸;全氟竣酸;合成0前言全氟竣酸是一种广泛使用的含氟中间体,在室温下通常为无色液体或白色固体,具有稳定的化学结构和疏水疏油性等非常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可以衍生出多种含氟精细化学品或用作含氟单体聚合的乳化剂⑴。
三氟乙酸是最简单的全氟竣酸,可参与多种有机合成反应,应用于含氟医药、农药和染料等领域。
三氟乙酸可用作芳香族化合物烷基化、酰基化、烯怪聚合等反应的催化剂,还可用作氟化反应、硝化反应、卤代反应的溶剂,作为制备离子膜的改性剂可大幅提高烧碱工业电流效率、延长膜的使用寿命,还可用于高效液相色谱中⑵。
全氟辛酸(PFOA)及其钠盐或鞍盐可用于氟树脂聚合及氟橡胶生产时的乳化剂,也用作制备憎水、憎油剂的原料和选矿剂。
但PFOA化学性质高度稳定,在自然条件下难以降解,会在生物体内积累,对环境存在持久性污染和毒害⑶,美国及欧盟已立法于2015年后禁止使用含PFOA的产品。
减少PFOA的使用,寻找其降解方法和机理,以及合成可降解、更环保、更安全的替代物已经成为研究的重要方向⑷。
此外,端竣基全氟乙烯基醞类单体可用于制备全氟竣酸离子交换膜,应用于燃料电池膜、氯碱工业电解槽的离子膜、各种水处理装置以及电解装置等方面⑸o 介绍近年来国内外全氟竣酸制备技术的研究进展,主要涉及三氟乙酸、全氟聚瞇竣酸和其他直链全氟竣酸的合成方法。
最后,对各合成方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对之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全氟化合物的生物富集效应研究进展
生态环境学报 2010, 19(5): 1246-1252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E-mail: editor@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08ZX07423-002)作者简介:吴江平(1976年生),男,博士,主要从事新兴环境微污染物的生物富集效应研究。
E-mail :wu.jiangping@ *通信作者,E-mail: guanyt@ 收稿日期:2010-03-25全氟化合物的生物富集效应研究进展吴江平1, 2,管运涛1, 2*,李明远1, 2,靳军涛1, 2,Makoto Yoshijima 2, 3,张锡辉1, 21. 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环境工程与管理研究中心,广东 深圳 518055;2. 清华大学中日环境技术与教育联合研究中心,广东 深圳 518055;3. 京都大学城市与环境工程系,日本 京都 615-8540摘要:研究污染物的生物富集效应,对于预测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含量、建立环境标准以及评估污染物的生态风险具有重要的意义。
结合近年来国内外报道的有关全氟化合物(PFCs )的生物浓缩因子(BCF )、生物富集因子(BAF )、生物放大因子(BMF )和营养级放大因子(TMF )等参数,对PFCs 的生物富集效应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综述。
研究结果表明,氟代碳原子数高于7的PFCs 一般在生物体或食物链(网)上具有生物富集效应,而氟代碳原子数低于7的PFCs 的生物富集效应较低。
PFCs 的理化性质(碳链长度、碳链末端基团类型和是否含有支链等)、生物的种类及其生理生化参数(体长、体重和性别等)和环境条件(生态系统的组成、水温和污染物含量等)等都影响PFCs 在生物体内或食物链(网)上的富集。
综观当前研究成果,PFCs 在食物链(网)上生物放大效应研究主要集中于极地地区海洋食物网,应加强其他区域(特别是典型污染区域)、各种类型食物网(如淡水食物网和陆生食物网)上PFCs 的生物富集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为全面评估PFCs 的生态风险提供基础数据。
含氟聚合物合成的研究进展
0 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的不断进步以及为了满足 人们的各种需求,含氟材料以其独特的结构与性能,倍受 各界研究者的关注。因为含氟聚合物中的氟原子具有较低 的极化率,在所有元素中电负性最高(3.98),范德华半径 (1.32Å)仅次于氢原子, 氧化能力强, 较高的 C—F 键能(485 kJ/mol)。因此,含氟聚合物具有耐高温、化学惰性高、低 表面能(疏水疏油性)、低介电常数、低可燃性、良好的抗 氧化性和腐蚀性、低折光率、吸水性优良等性能[1-2]。所以 在很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3-5],如航空航天、化工(用于高 性能薄膜)、石油化学、汽车工业、皮革工业、光学、生物 医用材料等领域。 根据含氟单体的多样性以及含氟聚合物结构的不同 特点,可以运用不同的聚合方法,如乳液聚合、离子聚合、 自由基聚合等。以下就根据近年来对含氟聚合物合成方法 的相关文献报道,对其活性聚合方法进行简要介绍。
涂料技术与文摘 Coatings Technology & Abstracts
11
涂料综述
Coatings Review
链转移常数和特定结构的链转移剂,即为双硫酯(ZCS2R)。 结构式如图3所示。
加,水的接触角达到155°。而且含氟侧链的引入,也大 大增强了超疏水性棉纤维的稳定性以及抗化学腐蚀性能。
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根据其应用的范围,需采用不 同的合成方法合成嵌段、星状、接枝、梯度等含氟 聚合物。 这些聚合方法主要是悬浮聚合, 乳液聚合, 溶液聚合以及倍受关注的可控/“活性”聚合、活 性阳离子聚合、活性阴离子聚合,点击反应等。本 文结合近几年相关文献所报道的不同含氟聚合物 的结构及相应的活性聚合方法的研究展开综述。 关键词:含氟聚合物;性能;可控/“活性”聚合
1.2 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RAFT)
全氟羧酸诱导下新型多孔二氧化硅材料的合成与表征的开题报告
全氟羧酸诱导下新型多孔二氧化硅材料的合成与表征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多孔材料作为一类重要的材料,在能源、环境、催化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其中,二氧化硅是一种常见的多孔材料,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机械性能和化学稳定性,在催化剂制备、生物医学材料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目前,多种方法被用于制备二氧化硅材料,如溶胶凝胶法、水热法和微乳化法等,但这些方法存在着某些缺点,如操作复杂、成本高等问题,因此需要寻求一种简单、高效的方法来制备二氧化硅材料。
全氟羧酸(FSA)作为一种新型的溶剂,在材料合成中具有独特的优势,例如可以调节反应体系中的电性环境、提高反应速率等,因此在材料化学合成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然而,目前在FSA体系下制备二氧化硅材料的研究仍相对较少,仍需要深入探讨其制备方法及制备过程机制。
因此,本研究计划采用FSA体系下的溶剂热处理法制备新型多孔二氧化硅材料,并对其进行表征,以期寻求一种新型、简单、有效的制备方法,并探讨其在催化剂和生物医学材料方面的应用。
二、研究内容及方法1.研究内容(1)FSA体系下制备新型多孔二氧化硅材料;(2)利用XRD、TEM、N2吸附-脱附等方法对其结构进行表征;(3)探究FSA体系下合成反应机制。
2.研究方法(1)将TEOS与一定量的FSA、去离子水混合,形成反应体系;(2)采用溶剂热处理法制备多孔二氧化硅材料;(3)利用XRD、TEM、N2吸附-脱附等方法进行结构表征;(4)通过对反应条件和物料比例的调整,探究FSA体系下的反应机理。
三、研究预期成果本研究将制备一种新型多孔二氧化硅材料,采用FSA体系下的溶剂热处理法制备,具有简单、高效等优点,通过对其结构进行表征,探究其制备过程及机理,为FSA体系下制备多孔材料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同时,本研究结果可为二氧化硅材料在催化剂和生物医学材料方面的应用提供新的选择。
全氟羧酸自组装分子润滑膜的纳米摩擦学性能的研究
2 Ga ut Sho f hns cdm f cecs B in 0 09,hn ) . rd a c ol ieeA ae yo i e, eig10 3 C i e oC S n j a
Ab ta t P r u rn td c r o yi cd wihd f rn k n h i e gh wa ome nau n m-o td slc n s b src : ef oi ae a b x lc a i t if e ta a ec a n ln t sfr d o l mi u c ae i o u - l e l i
teesl asm ldmo oaes S Ms eeivsia d T ein e c f n i n na c n io ssc eaieh . h s f se be n ly r( A 、w r n et t . h n u n eo vr me t o dt n u ha rlt u e - ge e o l i s v
维普资讯
20 0 7年 1 月 1
润 滑 与 密 封
LUBRI CATI ON ENGI NEERI NG
NO . 0 7 V2 0 V0. 2 No 1 13 . 1
第3 2卷 第 1 期 1
全氟 羧酸 自组装分子润滑膜的纳米摩 擦学性能的研 究
Pr p r to n n t i o o i a o e te f Pe fu r n t d e a a i n a d Na o r b l g c lPr p r is o r o i a e l Ca bo y i i e f a s m b e o o a e s r x lc Acd S l- s e ld M n l y r
全氟化学物质的制备与应用研究
全氟化学物质的制备与应用研究全氟化学物质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高新材料,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和潜力。
全氟化学物质是一种非常高性能的化学材料,可以在工业、医疗、农业、能源等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会从全氟化学物质的制备和应用研究两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一、全氟化学物质的制备研究1.制备方法全氟化学物质的制备方法多种多样,根据不同的目的和需求,并采用不同的工艺路线进行制备。
其中最为常用的方法是采用氟化物和有机物反应的方法,具体包括氟化物氧化法、三氟化铝法、氟甲酸法等。
此外,采用光气氟化法、电化学氟化法以及化学氧化法等方法亦能够制备全氟化学物质。
2.制备工艺在全氟化学物质的制备中,控制工艺参数是非常重要的。
其主要考虑到反应物质之间的反应速率、反应温度和反应压力等因素。
除此之外,还应该从精度、环保、效率等方面考虑制备工艺,以提高制备的效率和节约资源。
3.制备流程全氟化学物质的制备过程一般由原料精制、制备反应、精制、干燥等环节组成。
整个制备流程需要严格控制各个环节的质量和精度,确保产出的全氟化合物的品质和纯度。
二、全氟化学物质的应用研究1.工业应用全氟化学物质是目前工业上使用非常广泛的材料之一。
其主要应用于半导体行业、食品加工行业、医药行业、油田勘探行业等领域。
在工业上,全氟化学物质主要用作表面活性剂、润滑剂、添加剂、催化剂、抗蚀剂等。
2.医疗应用全氟化学物质在医疗领域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主要用于制备医用光学玻璃、医用隐形眼镜、口腔修复材料等。
全氟化学物质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质和机械性能,可以满足医疗器械的高品质和严格的卫生标准要求。
3.农业应用全氟化学物质在农业领域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主要用于制备农药、杀菌剂等。
其中,氟代环丙烷是一种非常常用的农药原料,可用于制备松萝定、邻菌胺、禾本磷等杀虫剂和草甘膦、丙氨酸等除草剂。
4.能源应用全氟化学物质在能源领域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主要用于制备多孔材料、燃料电池催化剂、锂离子电池、纳米材料等。
含氟表面活性剂的性质、合成、研究进展
含氟表面活性剂的性质、合成、研究进展含氟表面活性剂是特种表面活性剂中最重要的品种,有很多碳氢表面活性剂不可替代的用途。
含氟表面活性剂主要以全氟烷基或全氟烯基或部份氟化了的烷基等作为疏水基部分,然后再按需要引入适当的连接基及亲水基团,根据亲水基团性质的不同分别制得阴离子型、阳离子型、非离子型及两性型等不同系列的含氟表面活性剂产品。
一、含氟表面活性剂的概况1含氟表面活性剂的结构普通表面活性剂碳氢链中的氢原子被氟原子取代后称为碳氟链,具有碳氟链憎水基的表面活性剂称为含氟表面活性剂(或氟表面活性剂)。
碳氢链中氢原子可被氟全部取代,称为全氟化;也可以部分被氟取代,称为部分氟化。
目前应用的含氟表面活性剂大多为碳氢链全氟化。
碳氟链可用Rf表示,一般碳氟链的碳原子数小于10,否则会因水溶性太小而无法应用。
与普通碳氢表面活性剂相同,凡不能电离的称为非离子氟表面活性剂;能电离的称离子型氟表面活性剂。
阴离子氟表面活性剂:按亲水基因的不同可分为羧酸盐型如C10F21COONa、()C8F17CONH CH25COONa,可由含氟烃基与羧基直接相连组成,也可以通过烃基(一CH2一)n。
酚基(一C6 H4O一)、酰胺基、磺胺基(一SO2NH一)、硫基(一s一)间接相连;磺酸酯盐型如CnF2n+1C6H4SO3H(n=6,8,10),含氟烃基憎水基既可以与磺酸基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烃基、苯基、酰胺基、磺胺基、聚氧化乙烯段等间接相连;硫酸酯盐型,通常是直链结构的含氟醇与硫酸发生酯化反应制得,如:CF3(CF2CF2)nCH2(OCH2CH2)mOSO3NH4(n=4—6,m=2—10),含氟烃基憎水基结构也有许多变化,如有以一CF3为ω一端基的,也有以氢为∞一端基的,还有含聚氧乙烯链段的等;磷酸酯盐多是由含氟醇与三氯氧磷(POC3)反应生成,酯化反应生成单酯盐、双酯盐和三酯盐等类型。
如:(CF3)2CF(CF2)6FCH2CH2OP(O)(OH)2。
全氟羧酸酯乙烯基醚的合成研究_陈焱锋_吴君毅
Synthesis of Perfluorocarboxylic Ester Vinyl Ether
Chen Yanfeng,Wu Junyi ( Shanghai 3F New Materials Co. ,Ltd. ,Shanghai 200241,China)
Abstract: Perfluorocarboxylic ester vinyl ether was used for modified fluoropolymers,synthetic perfluorinated carboxylic acid ion exchange resin,also can be synthesized biodegradable surfactants agent of fluorinated ethers. In this paper,we ussed 3 - methyl carboxylate perfluorinated propionyl fluoride and hexafluoropropene oxide by addition reaction,and then decarboxylation preparing perfluorocarboxylic ester vinyl ether.
气相色谱仪 7890A,安捷伦科技( 中国) 有限公司; 核磁共振分析仪,MQCF,牛津仪器( 上海) 有限公司。 1. 2 合成反应
在 1 L 不锈钢高压釜中加入无水二乙二醇二甲
———————————————
作者简介: 陈焱锋( 1984—) ,男,硕士。主要从事含氟精细化学品的研究和开发,包括含氟特种聚合物单体、含氟 ODS 替代品 及含氟表面活性剂的研发。
0. 5
85. 6
全氟-2-甲基-3-戊酮的合成及应用研究进展
• 32•有机氟工业Organo—Fluorine Industry2021年第1期全氟-2 -甲基-3 -戊酮的合成及应用研究进展陶杨1宋蔚昌2马悦鑫2朱雨涛^刘兵1陈华峰1唐浩东2(1.浙江诺亚氟化工有限公司,浙江绍兴312300; 2.浙江工业大学,浙江杭州310032)摘要:介绍了具有4大安全与环保性能的哈龙替代品全氟-2 -甲基-3 -戊酮的优良特性。
综述了其最适合工业化生产的3条工艺路线,并对其他各种生产工艺的优缺点进行了简单分析,指出各个工艺的最新研究成果及改进方法。
介绍了其作为灭火剂、清洗剂、溶剂和镁熔炼保护气的应用,对其产业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全氟-2 -甲基-3 -戊酮;工艺路线;产业前景〇前言2〇世纪7〇年代,美国科学家Stolarski和Cicerone 等[1]通过对大气臭氧层的研究,发现溴氟烷烃(哈 龙)类和全氯氟烃(CFCs)类灭火剂在灭火时会分解 生成C1 •和Br •自由基,单个游离的自由基可破坏 约10万个03分子。
鉴于此,国际社会发起了淘汰 0D S(消耗臭氧层物质)、保护臭氧层的运动,《蒙特 利尔议定书》等多项法案及其修正案要求终止哈龙 灭火剂的生产[2]。
我国也于1993年1月由公安部 和国家环保局联合制定《中国消耗臭氧层物质逐步 淘汰国家方案》,从1998年《中国消防行业哈龙整体 淘汰计划》实施至今,实现了哈龙灭火剂(Halon 1211 和1301)完全停产,停止了非必要场所的哈龙生产和 使用[4]。
第三代灭火剂主要是指氢氟烃(H F C)和氢 氟醚(HF E),美国环保署(EPA)1989年提供资金开 始进行H F C的合成和性能测试。
这两类化合物不破 坏臭氧层,性能与CF C s相似,大气停留时间短,化合 物稳定,但部分物质G W P(全球变暖潜能值)仍较高,属于温室气体,故需进一步寻找替代物。
全氣-2-甲基-3-戊酮(perfluoro - 2 - methy] -3 -p e n t a n o n e),俗称全氟乙基异丙基酮或全氟己酮,分子式为C F3C F2C(0)C F(C F3)2,是一种新型 的哈龙替代物。
全氟化合物的污染现状及国内外研究进展
参考 文献 ’"( ’\( ’’( ’]( ’:( ’$%( ’$$(
表 HB全球部分地区沉积物中 )-,’和 )-,!的浓度
+95Q<HB%?G:<G7897W?G?S)-,’9G@)-,! WG6<@W\<G76
WG6?\<T9876?S7R<>?8Q@
采样地点
T! _;7P# ? ! )3*39$ #
除个 别 点 位 因 靠 近 污 染 源 导 致 浓 度 较 高 外"_;7P 和 地区生物体内 _;7P 和 _;7M的含量见表 Z&
##
表 IB全球部分地区生物体内 )-,’和 )-,!的浓度
+95Q<IB%?G:<G7897W?G6?S)-,’9G@)-,! WG?8[9GW6\6WG6?\<T9876?S7R<>?8Q@
$: h]%
! h$:
’’(
工业园区附近的地下水中全氟化合物的含量可高达 几十 !3?I’&( "但在大量使用泡沫灭火剂! 像军事演练
基地)飞机场# 或泡沫灭火剂泄露的地区附近地下水 中全氟化合 物 的 含 量 可 高 达 几 千 !3?I’!EZ( & 全 球 部
分地区地表水)地 下 水 和 饮 用 水 中 _;7P 和 _;7M的
’$’(
中国太湖
%>%\ h%>!$ .%>"&
’$’(
塞尔维亚潘切沃废水河中 %>&: h">’
%>%\] h%>$! ’$] (
德国格但斯克海湾
%>%! h$>]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 ,
图 3 电解 合 成 路 线
第 一步 反应 是 四氯化碳 和 四氟 乙烯 在 三氯化 铝 催 化作 用下 的 加 成 反 应 , 力 较 低 , 物 为 C C一 压 产 F 24 收率较 高 引。然后使 用 当量 三氯 化铝 反 应 , 1, 氯 原子 取 代 C C 一24 的 端 位 碳 上 的 氟 原 子 , 到 F 1 得 C C一22 。在 适 当 的温 度 , 力 和催 化 剂 条 件 F 1 压
。
量反应时有很高的收率 ¨ 。中间体 3一 引 羧酸甲酯全
2 1 年第 1 01 期
陈焱锋 , ・ 等 全氟羧酸单 体合成 的研究进展
・ 5・ 1
氟丙酰氟通过氟化盐作为催化剂, 可以加成六氟环氧 丙烷 , 一般二加成的化合物合成的醚单体聚合以后有 较好的树脂性能。通过控制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问来 控制加成的结果, 目标产物反应 收率较低_ 。改 但 】 引
文献报 道杜 邦公 司开 发 的全 氟羧 酸 乙烯基 醚 的 合 成路 线是 以碳 酸二 甲酯 和 四氟 乙烯作 为合成 的起 始化合 物 , 反应路 线 如 图 1所 示 。本路 线 反 应过 程
置 等方 面。 国际上 , 氟 离子 交 换 膜及 相 关 产 品 的 全 合成技术工艺主要由旭硝子公司和杜邦公司等少数 公 司所 垄 断 , 关键 领 域所 用 的含 氟 功 能材 料 的进 口
m
3 电解 合成 路线
电解 的合 成 路 线 主 要 是 德 国 的赫 斯 特 公 司 在
K2 O3 C △
F
F 2
F 2
c。 \
c
8 0年代开发的,0 2 世纪 8 0年代 , 上海三爱富新材料 股份 有 限 公 司对 此 路 线 也 进 行 了较 详 细 的研 究 l 引。本路线 的关键反应是 H O F电解生成二 2 S 磺酸氟化物 , 电解反应需要在耐强氧化剂和强 酸性 的设备材料制造的反应器 中进行 , 阳极材料使用特
全提高重视。后续 的反应 , 分别使用发烟硫酸和 甲 上海三爱富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根据文献报道 和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 所胡昌明等人对 C 1 C
醇反应得到酰氟和甲酯的双官能团中问体。合成全
与CF T E反应 的研究工作的基础 , 进行了多年 的研
・
1 ・ 6
有 机 氟 工 业 O gn —Fu r eId s y rao l i ut on n r
度, 提高 了收率 。20 J 0 6年 , 东岳神舟新材料有限 公司的专利对此化合物的分析方法进行 了研究 。 本 路线 的后续 几 步 反应 在 杜邦 公 司 17 98年 的专 利
中进 行 了揭示 , 并使 用 全 氟 羧 酸单 体 与 四氟 乙烯共
综合性能优异的复合增强型离子膜不可缺少 的重要
高分子材料 , 包括全氟磺酸膜、 全氟羧酸膜及全氟磺
酸全 氟羧 酸复合 膜 。主要 应 用 于燃 料 电池 膜 、 碱 氯 工业 电解槽 的离子膜 、 各种 水 处 理 装 置 以及 电解 装
l 碳 酸 二 甲酯 出发 合 成 路 线
杜邦公 司在 2 纪 7 0世 0年代 首先开发 出用 于燃 料 电池膜 的商 品名 为 N tn的全 氟磺 酸 离 子膜 , ao i 并 于8 O年代 又开发 了全 氟羧 酸离子 交换 树脂 , 成用 制 于氯 碱 电解 的离 子交换 膜 。
构成部分。
聚得到树脂 “。对 于 甲氧基 四氟丙酸甲酯 的酰 J
氟化是使用三氧化硫氧化, 得到 3一 酸甲酯全氟 羧 丙酰氟和甲氧基磺酰氟 , 两个产物性质接近 , 不易分 离¨ 引。后来杜邦改进了这一方法 , 使用一系列的强
路易斯酸催化剂如 TF 、b , i SF 等 有很高收率 , 并且 避免了副产物¨ 引。陶 氏公司 19 年 的专利 , 93 使用 更易获得 , 稳定性较高的四氯化锡作为催化剂, 较大
全氟羧酸单体 , 即全氟烷基乙烯基醚 , 是合成全
氟羧酸离子交换树脂 的关键性 单体原料。长期 以 来, 全氟羧酸单体合成技术一直 由美 国杜邦公司和 日本旭硝子公司等所垄断。合成路线总计有 以下 4 种 : 酸二 甲酯路 线 、 氟 碘代 烷路 线 、 碳 含 电解 合 成路
线 、 C 与 r E或 C F C1 r F T E合成路线
摘
要 : 氟羧 酸单体是合成全氟离子交换膜的重要单体。本文介绍 了国内外全 氟羧酸单 体 ( 全 全氟烷基 乙烯 基醚 ) 的多
种合成技术及进展 , 并对各条合成路线进行 了分析 , 同时国内的研究也有很大的进展。
关键词 : 氟羧酸 乙烯基醚 ; 全 全氟羧 酸; 氟单体 ; f 合成技术
全氟离 子交换 膜 是含氟 材料 中非 常特殊 的全 氟
氟 羧酸单 体 的环 氧加 成 反应 和脱 羧 反应 , 与杜 邦 路 线 的反应 相 似 m川 。酰 氟 和 甲酯 的双 官 能 团 中 间 。 八
体也可以是双酰氟 的中间体, 然后进行加成和脱羧 反应 , 最后用 甲醇酯化 。最终所得全氟羧酸单体
进后的专利使用两种非质子惰性溶剂 , 主要的溶剂难 溶 于产物 , 另一个辅助溶剂 易溶于产物 和氟离子催 化
剂, 使催化剂质量含量降至 00 1 , .0% 并得到了很好的 收率和较快的反应速度¨ 。全氟羧酸乙烯基醚单体 的成醚步骤是使用钠、 钾等的磷酸盐或碳酸盐在高温 下与气 化 的酰 氟化 物反应 成盐 , 之后 高温脱 羧成 醚¨’J 0 。整条合成 路线 在改 进 之 后 , 率有 较 大 提 “ 收 高, 反应过程更容易控制。但是第一步反应容易产生 较 多副产 物 , 反应要求 比较 苛刻 。
品化的 Fe i 全 氟羧酸膜 , r o mn 其全氟羧酸单体的合 成方法如图2所示。此路线使用四氟乙烯和碘作为
起始化合物 , 首先使用碘与四氟 乙烯的调聚反应 , 得 到全氟二碘化合物。此类化合物还是合成其他一些 4 四氯化碳与 T E或 C F F T E出发合成路线 双官能团化合物的中间体 , 但是毒性较高, 半致死量 L∞ C 约为 7 p 反应 过 程及 后 处理 都 要对 人 员 安 0pm,
2 1 年第 1期 01
究 和实验 , 着重 开发 了以 T E同 C 1 I r C 出发 的合成 路
都是 围绕工业应用的 N tn ao 膜和 Fe i 膜使用的 i r o mn 单体为 目标化合物 , 并且使用 四氟 乙烯单体作为重
线。路线如图4所示 , 全氟羧酸单体化合物与杜邦 路线产物一致 , 其反应步骤虽有增加 , 但反应过程 的 中间体都有其他应用 , 有独立的知识产权。
本 路线 的第 一 步反 应 在 16 9 1年 的专 利就 有 介 绍, 四氢 呋 喃作 为 溶 剂 , 温 下 , 常 使用 四氟 乙烯 在 当
量 甲醇 钠 的作 用 下加 成 碳 酸 二 甲酯 , 加 酸 除去 钠 后
资 金支持 , 制成功 全氟磺 酸 离子交 换膜 , 研 并建 成年 产5 0吨的生产 装置 J 。全 氟羧 酸离 子 交换 树脂 相
阴 极 :t P
F-F=r O SO CI二S I -,— ̄ : F CF - S C I Ol s 儿 1 1 o F _ C
一
0
0
0
0
定的实际意义。三爱富公 司 自己开发 的路线 , 有 其 独特 性 , 现 了国 内技术 实力 , 争在 离子膜 项 目 体 力
仍 然受 到外 国政府 的制约 。
全 氟离 子膜 曾是 我 国国家 级 科 技 攻关 项 目, 断
断续续 历时 多年 , 为 重 大难 题 , 国众 多科 学家 、 成 我
工 程 技术人 员和科 技工 作 者 , 该 项 目做 出 了不 可 为
磨灭的贡献 。 02 , 2 0 年 上海三爱富新材料股份有限
上 有 自己的一席之 地 。
参 考文献
n l 2, = , 3
C OH H
F c \ O \ C
弓
F 1
[ ]杨兵 , 1 粟小理.国产全 氟磺酰树脂 的性能研 究[ ] 上海 J.
化 工 ,0 5 (0 : 20 ,1 ) 1 4—1 . 6
F OC , C \C /  ̄' COOCH
0 0 0 0
要的起始原料 。杜邦公司和旭硝子公司的合成路线 是 比较成熟和实用的, 也经过了比较多的改进 , 显示
了国际大公司的技术实力。电氟化的合成方法是生
产 氟化合 物 常用 的一 种方 法 , 于小 批 量 的 生产 有 对
HS 极 氧 化 反 应 O F阳 阳 极 : 璃 碳 玻
离 子 , 到 甲氧基 四氟 丙酸 甲酯 J 93年 陶 氏化 得 。19 学 的专 利对这 一方 法 进 行 了 改进 , 过 降低 反 应 温 通
对于全氟磺酸离子交换树脂 , 羧酸基 团的弱酸性 其
使其 更 为适宜 在碱 性 介 质 中使 用 , 更 有 效 地 阻挡 并 O 的反渗 透 , 以在 氯 碱 工 业 上 , 酸 型 全 氟 离 H一 所 羧 子交换 树脂 具有 磺 酸 型树 脂 没 有 的独 特 性 能 , 为 成
制 的玻璃 碳 材料 , 阴极 使用贵 金属铂 , 反应放 大 是难
图 1 碳酸二 甲酯出发 合成路线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 含氟碘代烷 出发 合成 路线
旭 硝子公 司 于 2 纪 7 O世 0年代后半 期 开发 了商
题 。后续反 应 经过 四氟 乙烯 的调聚 , 经成 酯 , 再 酰氟
化, 得到双官能团中间体 , 如图 3 所示。中间体再进 行六氟环氧丙烷加成 、 脱羧合成目标物 , 和旭硝子公 司路线 目 标物全氟羧酸单体一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