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宋代理学家序跋中的美学思想
宋词别集序跋研究
宋词别集序跋研究宋词是中国中古时期最重要的文艺形式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众多的优秀作家。
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宋代作家的词语表达逐步得到了记录与传承。
其中,“别集序跋”作为宋词的主要形式,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也是宋词文学研究的主要范畴。
概念简介“别集序跋”是宋词的一种独特形式,它是宋词作家在自己创作中突出的一种形式,重视文学创作的细节装点,具有独特的审美艺术价值。
这是一种在已有作品之上进行装点或纪录性文字装点的文学形式,用以表达作者对宋词创作的态度,弥补作品语言表达上的不足,开启新的创作方向。
宋词别集序跋里出现的文学元素很多,包括讽喻、隐喻、暗喻、叙事等,同时也反映了作家的审美观念,提出了新的审美教训,用以表达作者自己的文学思考,同时也为后世提供了文学研究的素材。
发展历程宋词别集序跋的发展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先秦初期,中古时期和明清时期。
唐宋时期,宋词艺术发展迅猛,诸多优秀作家纷纷涌现,词语观念也受到普遍重视。
随着宋词艺术的发展,宋词别集序跋也陆续出现,有了新的发展。
宋代宋词别集序跋主要分为二类:一类是记录宋词作家创作思路,其作品常有指示性;另一类是侧重宋词作家批评创作动机,他们的作品多讽刺性。
文学研究近年来,宋词别集序跋的研究越来越深入,有学者提出把宋词别集序跋分为“指示性”和“批判性”两种类型。
其中,指示性宋词别集序跋有“叩问”、“记录”、“隐忍”等多种表现形式;批判性宋词别集序跋则以“调料”模式出现,以调侃的方式批评宋词。
同时,还有学者深入探讨宋词别集序跋的文学思想、文学理论及文学技艺等方面的问题。
结论宋词别集序跋是宋词的话语形式的一种,其深刻的文学元素和丰富的文学思想,具有重要的文学研究价值。
未来,宋词别集序跋的研究水平将继续深入,为宋词文学研究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总之,宋词别集序跋是宋代一种在原有宋词作品基础上进行装点或写作的文学形式,它不仅可以表达作家对宋词创作的态度,同时也极具研究价值,将为宋词文学研究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北宋理学家的伦理美学思想
的审美心 胸有 所影 响 , 他 主 张 的“ 立 人极 ” 的 人格
境 界及其 对“ 孔 颜之 乐 ” 的追 求 , 更是 开启 了宋代
崇 尚“ 圣贤 气 象 ” 的伦 理 美 学 风 尚。邵 雍 在 主张 “ 学 际天人 ” 的同时强 调 “ 学 以致 乐 ” , 以安 乐逍 遥
晚年在 濂 溪书 堂讲 学 , 世称 “ 濂 溪先 生 ” , 其 学 又
审美 和 艺术 的言论 不 多 , 但 他们 的思 想 中包 含着 深 刻 的伦 理 美 学 因 素 , 尤其是 以 “ 圣贤气象 ” 作
为人 格境 界 的理 想 , 以及 “ 寻乐顺化 ” 、 “ 学 以至
称为“ 濂学” 。著 有《 太 极 图说 》 《 通书》 。 周敦 颐 是宋 代理 学 的奠 基 人 , 二 程 曾奉 父 命 从 之 问 学 。 朱 熹《 伊 洛 渊源 录》 称其 “ 上 接 洙泗 之 统 , 下 启 河 洛百 世之 传 ” , 将其尊为“ 宋儒之首” 。周 敦 颐 在
为 人生的基 本 旨趣 , 对 宋代 闲适 的人 生美 学 境 界
不无 影响 。张载 以“ 民胞 物与 ” 、 “ 性帅 天 地” 的天 人境 界和宇宙 意识为时人 敬重 , 为后 人追 奉 , 由此 形成 的“ 天人 合一” 的人格美学境 界及 “ 穷 神 知 化” 、 “ 变化 气 质 ” 的修养功夫, 均有深远的影响。 二程对 理学 的主要 贡献是 直 接标 举 “ 天理 ” , 完 成 _ 日 目 圈 矗 圈 舄 脚 冒 潘 立 勇 北 宋理 学 家 的 伦 理 美 学 思 想 性理本体 的建 构。二 程 虽然 并 称 , 但 在 美 学 上 的 影响不一 : 程颢 “ 诚 敬 和乐 ” 、 “ 浑 然 与 物 同体 ” 的 境界 , 更具 人格 美 学风 范 ; 程 颐则 以“ 作 文 害道 ” 、
宋人词集序跋之传播刍议
宋人词集序跋之传播刍议词的地位在宋代呈逐步提高的态势,其中一个重要的表征就是人们不仅在歌舞酒宴上听歌赏曲,还将作品编纂成册,以供歌者演唱及读者阅读的需要。
在刊行过程中,绝大多数词集都会附上序跋,有的还有多篇,这就使宋代词集序跋的数量急遽增加,流传至今的至少还有百余篇。
在宋词的传播过程中,除了歌妓演唱之外,序跋的介绍与评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载体。
它以简洁的方式记叙作品的本事、品评词人的优劣、议论词体的功能及文本的得失,进而影响词体文学的流播。
本文即以宋代的词集序跋作为观照对象,探讨其在宋词传播中所发挥的功效。
一、宋代词集序跋的作者置于作品之前的称“序”,置于作品之后的称“跋”,居前殿后,序跋占据了一部书最好的位置。
从阅读习惯看,一册在手,读者总是会先翻看书的序跋,而他率先关注的一定是序跋作者的名字。
如果作者是社会名流或者是自己尊崇的对象,读者自然会迫不及待地去阅读这篇序跋,如果序跋作者只是一个寂寂无名之辈或者是声望不怎么好的人物,则会影响读者继续阅读的兴趣。
因此人们在为一部书酝酿序跋时,一定会慎重选择作者,以便对作品的宣传推广起积极正面的作用。
杜牧《答庄充书》即云:“自古序其文者,皆后世宗师其人而为之。
”① 主张撰写序跋的人在学术上应该有很深的造诣,最好是为后世所宗仰的人物。
杨时《杨希旦文集序》则说:“士以一言轻重,足以信今传后,惟有德者能之。
”② 强调写序跋者的道德品质。
贺铸没有让社会名流或达官显宦给自己的集子作序,而是请“奇穷,抗脏可憎”的程俱写,理由是“子好直,美恶无溢言”③,看重的是作序者不虚美、不隐恶的直言品质。
在刊行词集的过程中,宋人也非常重视序跋作者的选择,他们或者请名人捉刀,或者让亲朋代笔,或者干脆自己上阵,极尽所能地推介词集里的名篇佳句,从而勾起读者的阅读期待,吸引他们进一步消费词作本身。
(一)自序。
自序指作者创作完毕之后,对创作经过进行回顾与总结而写成的文字。
宋代词集自撰序跋有的采用叙事形式,客观地叙述创作过程与相关本事,如苏轼《书黄泥坂词后》就只记叙与作品有关的本事,李之仪《书乐府长短句后》也只叙述创作经过,徐俯《渔父词自跋》则只交待创作背景。
宋代理学对美学思维的影响
这是 理 学本 体观 的体 现 和反 映 。理 学家 对 此 的表 述 可 以说 是众 口一 词 。周 敦 颐 在 《 书 》 二 十 八 《 通 第 文 辞》 中认 为“ 文所 以载 道 也” 他 深 恶 于“ 知 务 道 德 , 不
、
宋 代 理 学 对 审 美 本 体 性 思 维 的 影 响
文 者 , 之 枝 叶 。[3 ‘ ” “ ” 系 乃 本 末 关 系 , 道 ”] 道 、 文 关 8
不可 倒置 , 前 引他 的关 于理 、 是 形而 上 与形 而下 是 气 区别 论在 美学 上 的逻辑 延 伸 。上述 的这 些宋 代 美学 思 想便 成 为 以理 为本原 和本 体 的理 学 思想 的具体 体
一
因为 理 学 家们 对 理 学 的表述 , 是 通 过文 学 、 正 艺术 、
美 学 等 问 题 表 述 出 来 , 在 文 学 、 术 、 学 等 领 域 又 艺 美
中体现 出 来 的 。在 文 学 、 术 、 学 中 , 道 ” 本 艺 美 “ 是
原 , 于 首 位 , 而把 传 统 的儒 家 美 学 观 推 到极 致 , 居 从
[ 中图分 类 号]B 8 [ 0 9 文献 标 识码 ]A [ 文章 编 号]1 7 - 1 X( 0 0 0 — 0 1 0 6 15 1 2 1 ) 3 0 8 - 6
宋代 理学 作 为一种 生 成型 文化 , 犹如 先 秦 百学 、 两 汉经 学 、 晋 玄 学 、 唐 佛 学 、 魏 隋 明代 心 学 、 代 实 清
学 , 有 时 代 性 特 征 和 内 涵 , 为 社 会 文 化 意 识 话 语 具 成 的基 础 和动 源 , 响着 其 他 文 化 类别 , 括 美 学 , 影 包 其 中 最 重 要 的 是 影 响 了 美 学 思 维 的 方 式 、 构 , 而 形 结 从 成新 的思维 模态 、 征 和话 语 。 特
论宋代总集序跋及其蕴含的文学思想
第35卷第2期 2 0 1 7年3月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Fosha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No.2 V ol.35Mar. 2 0 1 7论宋代总集序跋及其蕴含的文学思想谢敏玉(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人文与教育学院,广东佛山528000)摘要:宋代总集序跋与总集文本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总集序跋交代总集文本的编纂动机和命名缘由、总集序跋透露编 纂体例和选录标准、总集序跋提供总集文本创作及编纂、刊行的时间和地点等方面。
宋代总集序跋蕴含有浓厚的文学思 想,包括标举和体认文道关系、重视文学的教化功用、强调复雅的文学倾向、提倡文学群聚的娱乐功能等,这些文学思想 往往标示编篡者或序跋者具有创新性质的文学主张。
关键词:宋代;总集;序跋;文学思想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志码:A“总集”之名,始见于梁阮孝绪《七录》。
其《七录•文集录内篇》已分楚辞、别集、总集、杂文四部。
《隋书》卷三十五《经籍四》基本上沿其体例,并对总 集做了详细诠释:“总集者,以建安之后,辞赋转繁,众家之集,日以滋广,晋代挚虞苦览者之劳倦,于是 采摘孔翠,芟剪繁芜,自诗赋下,各为条贯,合而编之,谓之《流别》。
是后文集总钞,作者继轨,属辞之 士,以为覃奥而取则焉。
”W总集为我们研究各个时代的文风以及总集编纂者的审美趣味提供了十分宝贵的原始资料。
各代总集几乎都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而总集序跋往往是编者自序,最直接表达了编者的看法。
宋代总集数目颇多,《宋史•艺文志》载总集四百多部,计一万余卷,其中以宋代文章总集为主。
宋明目录所载的宋人总集,有三百多种;还有大量未见著录于目录的宋代总集,仍有序跋流传于世。
研究宋代总集序跋,可以看出宋代总集编纂的相关背景、原因和目的,也可观察和了解有宋一代文章编号:1008-018X(2017)02-0017-06的文风演变以及宋人的文学观念。
朱熹理学的美学意蕴
朱熹理学的美学意蕴朱熹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他的理学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朱熹理学不仅具有深厚的哲学内涵,而且蕴含着独特的美学意蕴。
本文将从朱熹理学的思想背景、主要观点及在现代社会的意义三个方面探讨其美学意蕴。
一、朱熹理学的思想背景朱熹理学思想的形成受到了北宋时期社会矛盾加剧的影响。
当时,社会危机四伏,儒家思想面临严峻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朱熹对儒家经典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解释,提出了以“理”为核心的哲学体系。
他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是万物之宗,是人类行为的准则和社会秩序的基础。
同时,朱熹也强调了“理”的普遍性和绝对性,主张用理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和思想。
二、朱熹理学的主要观点及美学意蕴1、“理”与美的关系朱熹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也是美的本质。
美在于事物的理,美存在于事物的条理、秩序和规律之中。
这种观点突出了美的客观性和理性,强调了美的存在和价值取决于它所内含的“理”。
这种以“理”为美的思想对中国的美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丰富了中国的美学理论。
2、人格美与道德美朱熹理学注重人格美和道德美。
他主张人应该追求高尚的人格,注重道德修养。
他认为美在内在的精神品格而非外在的形象,只有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才能真正体现人格美。
这种对内在美和道德美的追求,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审美观念产生了深刻影响。
三、朱熹理学在现代社会的意义朱熹理学思想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朱熹强调的“理”的概念提醒我们要注重理性思考和逻辑推理,这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至关重要。
其次,朱熹理学的人格美和道德美思想为我们提供了塑造理想人格和道德品质的重要参照。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同时,人们越来越精神世界的成长与提升,而这些正是朱熹理学思想所强调的核心。
再次,朱熹的“理”并非一成不变的绝对真理,而是具有开放性和发展性的。
这启示我们在面对新的社会问题和文化冲突时,应保持开放的心态,寻求多元化的解决方案。
唐宋人所撰诗集序跋文的时代特色比较研究
岳 阳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J O UR NAL OF YUE YA NG VO C AT I ON AL T E C HNI C AL C OL L E GE
v o 1 . 2 8 N0 . 4
一
都不 是单 一的 . 政 治上 也存 在着 地 主阶级 内部 的各 种利 益集 团 , 建立 单一 的思 想统 治 尚缺乏 必要 的基 础 。因此 , 唐代 的思想 界显 得较为 自由活泼 。 而北 宋 ,在 经历 了宋初 道学 与儒 学 的转换 后 ,
儒学 最终 在北宋 占据 了统治 地位 , 而 也正 是 由于儒
收 稿 日期 : 2 01 3 —0 4 —1 2
作 者简 介 : 郭根 群( 1 9 7 7 一) , 男, 河北 邢 台 人 , 古 代 文学 讲 师 , 文学 硕 士。 研 究方 向: 唐 宋 文学
第 4期
郭根群
杜晶 晶 : 唐宋人 所撰诗集序跋文的时代特色比较研 究
9 7
秋》 作 而 乱 臣贼 子 惧 。 孟 子 之 言 行 而杨 、 墨之 道废 。
下之 溺 ” ②, 正 是从 其 “ 文 以载道 ” 的 文学 观念 角度 来 说的, 接下 来 , 苏轼 又对 “ 今 之韩 愈 ” 、 一代 文 宗欧 阳
天 下 以为是 固然 . 而不 知其 功 。 孟子 既没 , 有 申、 商、 韩 非之 学 , 违道 而 趋 利 , 残 民以 厚 主 , 其说 至 陋也 , 而 士 以是 罔其上 。 上之人 侥 幸一切 之 功 。 靡 然从之 ,
日: “ 天之将 丧斯 文也 。 后 死 者 不 得 与 于 斯 文也 。 ” 孟
宋代理学对美学思维的影响
2010年5月第12卷第3期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outheas t U ni ver s i ty (Phi 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May 2010Vol 12No.3宋代理学对美学思维的影响吴功正(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江苏南京210036)[摘 要]宋代理学对美学的影响是一个独特而深刻的美学思想史现象,它是从思维这一基点上,具体从以下层面上发生的:本体性、心态学、体认方式、思维结构。
宋人的审美目光不是专注于外在的形体、状态,而是内在的神理、涵质。
审美思维的调整,使得审美的走向出现新变。
思维的内敛性,回归师心论,完成了理学-心学-美学的建构。
以物观物的体认方式,保持了观照的审视态度,对近代王国维的词美学思想发挥了影响。
对耦性、对待性思维结构,保持和形成了审美上良好的平衡状态和张力机制,各种门类美学均有具体、鲜明的表征。
理学穷究本体,不囿事象,沾溉美学,则是追寻神理、气韵,不以形似为高,而以神似为尚。
理学向经学的告别,以一种新的认知理念和方式体认对象世界,成为理学-美学整合的根本基础,从而产生出新的美学话语。
[关键词]宋代;理学;美学思维[中图分类号]B0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511X(2010)03 0081 06[收稿日期]2009-12-10[作者简介]吴功正(1943 ),男,江苏如皋人,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美学和美学史。
宋代理学作为一种生成型文化,犹如先秦百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明代心学、清代实学,具有时代性特征和内涵,成为社会文化意识话语的基础和动源,影响着其他文化类别,包括美学,其中最重要的是影响了美学思维的方式、结构,从而形成新的思维模态、特征和话语。
一、宋代理学对审美本体性思维的影响理、气论是宋代理学的重要范畴论。
在宋代理学家看来, 理!是精神现象概念, 气!是物质现象概念。
苏轼的书论东坡题跋[从《东坡题跋》看苏轼的文艺观]
苏轼的书论东坡题跋[从《东坡题跋》看苏轼的文艺观] 摘要:《东坡题跋》中关于书法的论述全面而系统的体现了苏轼的文艺观,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崇尚古韵,但反对陈规,主张在学习前人的基础上自成一家;既重视“技”的实践和练习,又注重对“道”的把握;人的生理气质、道德情操和学识修养都应与其书法面貌相一致;主张作书要随意所适,自然天放;虚静纯洁的心境是书法创作的必要前提,书法作品是书者真实感情的自然流露。
关键词:东坡题跋;苏轼;文艺观苏轼(1036-1101年)在文章、诗词、绘画、书法等领域均有建树,其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齐名,并称“宋四家”。
苏轼擅长行、楷书,取法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并上溯晋宋各大家,且能独创新意、自成一家,形成“笔软墨硬、欹侧雄浑”的艺术风格。
苏轼关于书法的论述多为数十字或百余字一则的题跋或短论,主旨明确、语言平实而容易解读,后人将这些散论,加上其关于文章、诗词、绘画等方面的论述,汇编成书行世,即为《东坡题跋》。
东坡题跋是苏轼散文中独具特色的一种类型,充分体现了苏轼在文学艺术上的宗旨。
其中关于书法的题跋小品,在写法上随兴而发、妙趣横生,虽一篇只有寥寥数语,但却精悍凝练,可以说是苏轼书法美学集中反映。
本文即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东坡题跋》中关于书法的论述进行分析,从而探讨苏轼的文艺观。
一、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苏轼论书主张独出新意,这是大家公认的,但是他并不否认对传统的学习。
这一点苏轼本人的书法实践也可看出。
其楷书代表作《宸奎阁碑》,字体具有颜书端庄敦厚的特点,其传统功夫可见一斑。
黄庭坚在评价其书法时也说:“东坡道人,少日学《兰亭》,故其姿媚似杨季海,至酒酣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劲似柳诚恳。
中岁喜学颜鲁公、杨风子书,其合处不减李北海。
”[1]苏轼在评价、赞赏他人书法作品时,往往以其得古人意趣为高。
他在《东坡题跋》中评秦少游“有东晋风味”[2](P5566),张芝“作字简远如晋宋间人”[2](P5580),杜祁公“得昔人风气”[2](P5557),李元直“晓字法、得古意”[2](P5587),颜真卿“奄有汉魏晋宋以来风流”[2](P5580)。
论宋代理学对宋代工艺美术的影响
论宋代理学对宋代工艺美术的影响
宋代理学对宋代工艺美术影响巨大,现在已在中国文化中留下深深的烙印。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有着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遗产,其中理学也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当时社会文化发展,体现在宋代工艺美术上尤为显著,形成了宋代审美文化的一部分。
宋代理学,五经注释和诗词论释的理论造就了宋代的审美文化。
五经是中国古代传统的法律读物,它们包括“易”、“诗”、“书”、“礼”和“春秋”。
五经记载了指导宋代社会风俗、生活方式、审美观念和经典信仰的守则,是宋朝人们汲取审美观念的主要来源。
同时,宋代的诗词论释,如苏轼的《苏贶芳语》,详细阐述了五行理论,审美标准等,对理解宋朝审美文化、审美观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宋代理学理论的影响引发了宋代艺术美学的独特革新,影响深远。
首先,最直接的影响出现在宋代的书画艺术上。
当时,书画艺术形式更加完善,画面内容更加丰富,意境上更加抒发人情气息。
其次,宋代理学理论对雕塑艺术也有一定影响,人物造型、面部表情更加具有生动特色,展现出人物的情感世界。
瓷器的大放异彩也归功于宋代理学的理论,宋代的格局、色彩以及纹饰,都体现了五行之美。
当然,宋代理学理论也对丝织、服饰艺术、剪纸、刺绣、锦缎等工艺美术形式同样起到了指导审美观念的作用。
宋代理学理论在宋代艺术美学上的影响,深刻影响了后世文化发展,是宋代艺术及其审美文化形成的基础。
在当今,宋代理学现仍被认为是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审美观念的重要教科书,在影响着现代文化的发展。
宋代词集序跋研究.pdf
摘要从广义上讲,宋代词集序跋除了狭义上所说的宋代词的别集、选集、总集的序跋外,还包括词论等相关著述的序跋以及一些词作的序跋。
据笔者统计,宋代词集序跋共有175篇,其中北宋39篇,南宋130篇,宋末遗民词人的6篇。
在这其中,词作序跋21篇。
从宋代词集序跋历时分布情况来看,南宋词集序跋数量是北宋的3倍还多,而北宋词集序跋主要集中于“元祐词人”所处的神宗、哲宗、徽宗三朝。
南宋词集序跋呈现一种比较平衡的分布状态,但其中以宋高宗绍兴年间,宋孝宗淳熙年间,宋理宗淳祐年间较密集。
通过对这几个高潮段的时代特色及其思想文化状况的考察,得出影响词作兴盛的主要因素在于政治大背景带给时人的切实感受和“士风”的形成及其影响力。
宋代词集序跋内容丰富,文献和文学批评方面的内容尤为突出。
在文献方面,总结了词集序跋中关于辛弃疾、周紫芝等人词集版本的介绍,梳理了词人的逸闻趣事,丰实了词人史料。
在文学批评方面,论述了词人生平性格对其词风的影响。
宋人普遍认为词起源于唐五代,脱胎于乐府诗,并且他们已经预料到词将消亡这样一种趋势,原因除了词人自身原因外,还与理学的束缚有关。
“婉”的内在气韵,豪放、洒脱、清逸的词风,自然而发、率性而为的自然之作,讲求词中的微言大义被认为是词“美”的典范。
婉约词风在词的发展过程中始终被人认可、几成定论的同时,只是在不同时期认可人数多少有异。
而豪放的词风则在一定程度上是围绕着苏轼与辛弃疾的豪放词的创作而展开的群体间的认可。
在宋代词集序跋中被一再提及的两个话题为“诗词关系”、“雅俗之辩”。
不管是北宋的“以诗为词”,还是南宋的“攀经附雅”,都已表明词已经完成了从娱宾遣兴到完全成为文人专用抒情工具这样一个过程,由原来的综合艺术形式变成了案头文学,到了南宋,这已经成为了不可扭转的既定事实。
关键词:宋代,词集,序跋,研究THE SONG DYNASTY COLLECTIONS OF SONGCI OF PREFACE AND POSTSCIPT RESEARCHABSTRACTGenerally speaking, preface and postscript sets of Songci -- the Chinese poems in the Song Dynasty, consisted of preface and postscript of Chinese prose theory and relevant works as well as some of poems other than that of selected works, collections and anthologies by narrow definition.On the basis of precedent researcher s’collecting and sorting works about preface and postscript sets of Songci, some amendments and complements are done here to improve and summarize all related works that there are 176 prefaces and postscripts of Songci, including 39 pieces of the North Song Dynasty, 131 pieces of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and 6 pieces of post phase Song dynasty citizens. In these works, 21 pieces are poems’preface and postscripts. Some discussions are made in this paper by dividing the process of preface and postscript sets of Songci into 6 phases. By summarizing of each phase, a conclusion was given that preface and postscript of Songci i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are 3 times more than that of North Song Dynasty; it is also known that prefaces and postscripts of Songci in North Song Dynasty are mainly presented by groups of people led by Su Shi. The situation had beenimproved in Southern Song Dynasty that the distribution of prefaces and postscripts are balances with no blank areas in decades, yet the distribution in Song Gaozong Shaoxing years, Song Xiaozong Qiandao and Chunxi years, Song Guangzong Shaoxi years, Song Ningzong Jiading years and Song Lizong Chunyou years are relatively denser than other phases. By studying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era and culture conditions in the above climax distribution phases, the main factor of Songci’s prosper are political background and ethos influence.The abundant contents of Songci’s preface and postscript sets are mainly shown as literature reference and literary criticism. As for the literature reference, it means to collect and summarize the relevant version information about the preface and postscript sets. And for the aspect of literary criticism, it is mainly about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first, judging and a person by studying his time; second, opinions about the origin and future of Songci; third, aesthetic standards of Songci. Therefore, a conclusion has been made that people of the Song Dynasty held the idea that Songci originated in the Tang Dynasty, being the alternate version of Yuefu poems, and it would be vanished in the future as a trend by the reason of authors’intention as well as the neo-Confucianism background. The aesthetic standards of Songci are nothing less than those three aspects: for one thing, inner appealing of Wan (i.e. graceful and restrained); for another, the wild, bold and freshpoem style; thirdly, natural way and style of creation.There are two hot topics in Songci’s preface and postscript sets: first, the relation between previous poems and poems of the Song Dynasty; second, debate about whether a Songci is elegant or vulgar. However, whether it be the “Considering poems as Songci” or “Six connotation” i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or deep addiction towards Ya (i.e. elegance), it is clear that Songci has been completed the process from origination and becoming scholars’ specific tool of expressing their feelings, from a kind of comprehensive literary art to degraded and popular literature. Especially i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that was an irreversible fact.KeyWords:the Song Dynasty, collections of Songci, preface and postscript, research目录摘要 (Ⅰ)Abstract (Ⅱ)绪论 (1)一、研究对象的界定 (1)二、宋代词集序跋的研究现状 (1)三、宋之前词集序跋的历史概述 (3)四、宋代词集序跋研究价值 (4)第一章宋代词集序跋存佚汇总与历时分布状态 (7)第一节宋代词集序跋存佚汇总 (7)第二节宋代词集序跋的历时分布状态及原因 (23)一、宋代词集序跋的历时分布状态 (23)二、宋代词集序跋的历时分布状态原因探讨 (28)第二章宋代词集序跋主要内容 (33)第一节文献方面的内容 (33)一、从中查看版本情况 (33)二、记载了许多逸闻趣事,丰实了词人史料 (37)第二节文学批评方面的内容 (38)一、词人生平性格与词风的关系 (38)二、宋代词集序跋中所体现的“词史” (40)三、词与政局关系的探讨 (49)四、词的美学标准 (50)第三章宋代词集序跋所讨论的热点问题 (59)第一节诗词关系 (59)第二节雅俗之辩 (67)结语 (73)参考文献 (75)附录 (78)后记 (84)绪论一、研究对象的界定从狭义上讲,宋代词集序跋仅指宋代词的别集、选集、总集的序跋,广义上的词集序跋除了上述以外,还包括词论等相关著述的序跋以及一些词作的序跋。
【北宋人所撰诗集序跋文献学价值考论】文献学
【北宋人所撰诗集序跋文献学价值考论】文献学摘要北宋人所撰诗集序跋文章是进行北宋诗学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有助于我们鉴定古籍版本、校勘文字、理清目录、编纂辑佚、辨别真伪,有助于我们进行史实考证、注释古诗,具有补今本诗集之缺、纠正今本诗集之误、提供丰富的异文以资研究参考、助考诗作编年等诸多文献学功能。
关键词:北宋诗学诗集序跋文献学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北宋人所撰诗集序跋是古典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北宋诗学研究的基础,是对北宋诗歌进行深入研究的重要门径,有助于反映北宋时期的学术兴衰,拥有不可替代的文献学价值。
一具有鉴定古籍版本、校勘注释等功能通常情况下,版刻时间当同最后一篇序或跋所署的时间大致相当,利用古书中的序跋来鉴定版本,应当是可靠的,但是,若原书的序跋被书商作伪,或遇到翻刻本、重刻本时,把序跋作为版本的鉴别根据则又另当别论。
现存的北宋人所撰诗集序跋文中,有相当一部分涉及到诗文别集的版本问题。
由李石《河东先生集题后》可知,当时柳文有四个版本:京师阎氏本、晏氏本、连州本和才叔家本,且晏氏本即今蜀本。
该文还对各版本的优劣做了对比,“阎氏本最善”,但已失窃,才叔家本亦不类富氏连州本,现本乃“合三本校之,以取正焉”,但这也不是最好的版本,“尚冀复得如阎氏本者而取正焉”。
又如苏溥《昌黎先生文集后序》对《昌黎先生集》的版本交代得甚为清楚,为我们当今时代理清该集的版本源流问题提供了重要参考价值。
该序提供了很多关于《昌黎先生集》的信息,如版本优劣问题,庆历年间较为完整的本子是余杭本,而不是流行的益部本;还涉及到了辑佚问题,“并获集外三十八篇”;涉及到了校勘问题,“其不相类者十三四”,“又且正千余字”,“又得嘉州李推官诩传欧、尹二本,重加校勘”;还涉及了注释问题,“其所增修字数及加音切”;还涉及了《昌黎先生集》的目录,编纂原因、过程和结果等诸多细节问题。
通过“时嘉六年六月旦”,我们也可以准确推知,苏版《昌黎先生集》的刊印时间在嘉六年,并且由于苏序中有“甚惜之”,“不敢藏于家,期与好古之士共之”等信息,可知不是单纯的书商行为,当排除作伪的可能,亦有利于《昌黎先生集》的辨伪问题。
“生生之德”与北宋理学美学的核心问题简论——朱熹美学核心问题研究前论之一
内容提要:“生生之德”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宋明理学(包括美学)继承和弘扬了这一思想。
本文作者认为,审美境界是朱熹及其理学前辈美学思想的核心问题。
而审美境界又是一个生命意识问题,“生生之德”与审美境界就有着极为重大的内在关系。
北宋理学美学家们恰好就是从这一方面去探讨审美问题的。
关键词:生生之德北宋理学美学朱熹审美境界审美境界理论是朱熹美学思想的核心问题。
审美境界说到底就是人的生命意识的流程及其特定的精神状态。
美学的意义在于对人的解读,美只因人而存在。
人的存在无非是在两个基本维度展开,即自然性与精神性。
精神性方面宗教、道德、审美又是其基本层面,对人的精神领域的挖掘是中国哲学的特点。
道德境界和审美境界在中国传统哲学与美学中具有核心地位。
其原因就在于“人生论是中国哲学之中心部分”(1)。
这种强大的人文背景与基础,使我们有理由说,“中国古代美学是一种人生美学”,“是以人为中心,基于对人的生存意义、人格价值和人生境界的探寻和追求的”(2)人生境界理论。
这种人生境界追求不是由道德境界走向宗教境界,而是由道德境界走向审美境界,并将审美境界确立为人生的最高境界(3)。
传统儒释道的这种美学精神,尤其是儒释道整合形态的新型理论思潮——理学,对于朱熹美学有着极大的奠基性意义。
同时,朱熹美学的核心问题——审美境界理论又将其大大地推进。
可以这样说,朱熹美学的核心问题也就是其理学前辈所研究的核心问题。
要深入研究朱熹的审美境界理论,还必须结合其理学前辈的成就来进行论述。
因此,本文将着重从“生生之德”、“生生”与“立人极”、“生生”与“为天地立心”、“生生”与“仁体”等方面论述北宋理学美学的核心问题。
“生生之德”人生问题是中国哲学、美学的核心。
这一点在儒家哲学、美学中表现尤为突出。
人生问题固然很复杂,但不外乎“天”与“人”两个基本方面的问题。
如何协调人与自然、人与人这样两种关系,就成为了中国传统哲学的中心。
在宋明理学家那里,这种“天人关系”也就是“性与天道”之关系。
真德秀所撰文集序跋探析
真德秀所撰文集序跋探析
梅华
【期刊名称】《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5(000)001
【摘要】真德秀以理学家之独特身份在文集序跋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不仅有别于文学家,也有不同于其他理学家之处。
首先,真德秀的“气论”是以“元气”为上,进而推崇出于“元气”的“圣人之文”。
其次,真德秀有关创作主体的“诚”论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创作主体理想道德的实现;二是创作主体外在事功的完成。
最后,在品评人物的道德、功业、词章三者中,真德秀更重视文集作者的道德。
【总页数】4页(P53-56)
【作者】梅华
【作者单位】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江苏南京 21001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
【相关文献】
1.宋代文集传播方式探析——以文集序跋为对象
2.宋代校雠知识发展探析——以文集序跋为视角
3.浅谈真德秀的官德规范
4.明星真人秀:创新模式给新时代下电视传媒发展带来新突破——当前真人秀节目发展现状探析
5.探析“限真令”下电视真人秀节目的文化创新路径——以北京卫视传统文化真人秀《传承者》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宋代家谱序跋的文化意蕴
《 四库 全 书总 目提要 ・ 部总叙 》 :旧有谱 牒一 有其 重要 的意义 。本文 以宋 代一百零 三篇家 谱序跋作 史 日 “ , 门 , 自唐 以后 , 学殆绝 。玉牒 既不颁 于外 , 乘亦 为文 献依据② 着重从 文体学 的角度进行 研析 。宋代家 然 谱 家
从特定角度折射出地域家族文化 不上 于官 , 存虚 目, 徒 故从删 焉 。考私家 记载 , 宋 、 惟 明 谱序跋的大量涌现 ,
有其 深厚 的文 化意蕴 。 两代为多 。” 由于宋代私修家谱的大量出现 , 家谱序跋 在这 一时期 的发展 脉络 ,
这一文体形式也就随之产生并迅速发展成熟起来。家
谱 序跋可 以分为帝 王家谱 序跋和绅 民家谱 序跋 。帝 王
家谱序跋如欧阳修的《 帝王世次 图序》杨杰的《 、 国朝 宗室世系表序》 , 等 但其数量有限, 且取材 、 创作受到
13 1
的渊源及流变 ,这类生发点在宋代家谱序跋中颇具 强调根 、 的重要 性 , 本 如支 遁 《 大小 品对 比要 钞序 》 : 云
特色。 “ 夫物之资生 , 靡不有宗 ; 事之所 由 , 不有本 。宗之与 莫
从姓氏人手 , 探讨家族渊源 、 追寻迁徙历程, 考证 本 , 万理之 源矣 。” 彦家谱 除了保族外 , 大程度上 在很
种种 限 制 , 而绅 民谱牒 序跋 数量 庞大 , 主体广泛 , 有 更 其历史 及文化 意义 , 故本文 主要关 注绅 民家谱序跋 。
漫溯远世与秉笔实录 : 撰写方式 之选择
一
、
撰者 为一 部家 谱撰 写序 跋时 , 审题 , 构思 , 先 次 终
成文 。在审题的过程中, 撰者一般会考虑到家谱的独 从中国家谱发展演化的历史来看 , 有宋一代是一 特性 , 择一个 生发点 , 选 然后 由此 铺叙成 文 。通 观宋代 个 分水 岭 ,修 谱 的宗 旨和主 体 自此 发 生 了根本 的变 百 零三 篇家谱 序 跋 , 常见 的一类 生 发点是 从谱 论 最
从《世说新语序跋看其审美风格
从《世说新语序跋看其审美风格作者:王平来源:《蒲松龄研究》2016年第01期摘要:《世说新语》是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备受历代文人喜爱,宋代黄伯思、汪藻、董弅、陆游、高似孙、刘应登,明代袁褧、杨慎,清代王士禛、沈岩、孙毓修、周心如、李调元等都为其撰写了序跋或题词。
这些序跋、题词涉及到《世说新语》的名称、版本、传播、思想及审美风格等多方面的问题。
本文从写人状物、人物语言、名士风貌三个方面论述了《世说新语》的审美风格。
关键词:世说新语;序跋;审美风格中图分类号:I207.41 文献标识码:A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是中国古代小说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
《隋书·经籍志》小说家类著录八卷,作《世说》,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撰;又《世说》十卷,梁刘孝标注 [1] 679-680 。
《旧唐书·经籍志》小说家类著录八卷,刘义庆撰;《续世说》十卷,刘孝标撰 [2] 1378 。
《新唐书·艺文志》小说家类著录“刘义庆《世说》八卷”“刘孝标《续世说》十卷” [3] 1002 。
《世说新语》至宋代已亡佚,《宋史·艺文志》所著录“刘义庆《世说新语》三卷” [4] 3473 ,乃宋人晏殊所整理删并。
《世说新语》是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按照内容分为36个门类。
其中德行、方正、雅量、豪爽、任诞、简傲、假谲、俭啬、忿狷、谗险、尤悔等当属于品行一类,言语、政事、文学、识鉴、捷悟、巧艺等当属于能力一类,赏誉、规箴、排调、轻诋、黜免等当属于行动一类。
《世说新语》备受历代文人喜爱,宋代黄伯思、汪藻、董弅、陆游、高似孙、刘应登,明代袁褧、杨慎,清代王士禛、沈岩、孙毓修、周心如、李调元等都为其撰写了序跋或题词。
这些序跋、题词涉及到《世说新语》的名称、版本、传播、思想及审美风格等多方面的问题。
关于《世说新语》的名称、版本、传播、思想,学界已有大量研究成果问世,故本文集中论述《世说新语》的审美风格。
一、“清微简远,居然玄胜”宋代学者黄伯思《东观馀论》卷下《跋〈世说新语〉后》云:“《世说》名肇刘向,六十七篇中已有此目,其书今亡。
文以序传:宋人文集序跋意识自觉化及其影响
文以序传:宋人文集序跋意识自觉化及其影响∗
梅华
【期刊名称】《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5(000)001
【摘要】宋代重视文人文集之编纂与整理,雕版印刷的发展又使文集传播更为方便通畅。
这样的文化环境与条件促成宋人文集序跋意识的自觉,文以序传得到集体认同。
文集序跋在这一时期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不仅数量庞大,精品多见,而且出现了刊刻序跋、读后感式序跋等新形式的文集序跋,甚至在文人间还出现了序跋对话的独特文化现象。
【总页数】7页(P69-75)
【作者】梅华
【作者单位】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南京 21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2
【相关文献】
1.《世纪之交的图书馆学研究:国际化的背景、本土化的思考》序 --刘兹恒图书馆学论文集序 [J], 吴慰慈
2.论宋人自觉美化环境的生态意识 [J], 张雷宇
3.从《王富仁序跋集》看其学者意识和人文关怀 [J], 卢妙清
4.《邓子恢文集》、《邓子恢传》、《回忆邓子恢》序 [J], 杨尚昆
5.附一:为《陈传馨文集》写序 [J], 包应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再论北宋士大夫(书法)审美意识的转向——以欧阳修《集古录跋尾》为考察对象
再论北宋士大夫(书法)审美意识的转向——以欧阳修《集古录
跋尾》为考察对象
王为群
【期刊名称】《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年(卷),期】2022(41)4
【摘要】欧阳修的《集古录跋尾》所涉及的内容是广泛而丰富的,也集中反映了他在书法审美方面的思考。
他从“二王”之外的边缘书法铭文中获得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营养,不仅具有丰富的艺术史价值,也标志着其书法观念的形成。
他在那些备受冷落的古代碑碣中发掘与传统审美不同的美感,既是宋代书法审美意识转型的原动力,也是它的直接结果。
集古录开创了宋代金石学之先,为中国书法史和审美史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学术领域。
【总页数】5页(P153-157)
【作者】王为群
【作者单位】兰州交通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292
【相关文献】
1.欧阳修《集古录跋尾》中的书学思想
2.从《集古录跋尾》看欧阳修的书学思想
3.欧阳修《集古录跋尾》文学内涵发微
4.从《集古录跋尾》看欧阳修的书学思想
5.北宋·欧阳修《集古录跋尾》节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宋代理学家序跋中的美学思想
理学是儒家发展到宋代产生的新的思想形态,宋代理学是以“理”或“道”为思想核心的儒家思想学说。
理学家以儒家经典
为基础,吸收佛道思想进行融合改造,建立起一种新的思想体系,实现了儒道佛三教合流。
它把儒家的伦理纲常上升到了世界观的高度,建立起哲学本体论,把以传注经书为主的传统儒学,改造为以精巧的哲学思辨阐发心性义理为基本内容的性理之学。
一、理学家群体序跋中审美静观与主体心态的涵养
宋代理学家强调人格美,重视道德的涵养,倡导主静或主敬的涵养方法。
从理学家的序跋中可以看出一些倾向,如朱熹崇尚平实自然、明白晓畅的文风,周敦颐提出主静和去欲,程颐主张自静与涵养,通过涵养达到内在的中和状态,情感发出后自然而然合乎中和的规律。
理学家所提倡的主静和涵养,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平淡自摄”与“以物观物”。
“平淡自摄”是美学理论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和“自然”很
相似,二者都不仅是一种风格和人生境界,还是一种创作方法。
作为创作方法,“平淡自摄”强调随感而发,自然而成;作为人生理想,“平淡自摄”是一种超越名利荣辱等现实价值规范的人格境界;而作为艺术风格,“平淡自摄”是诗文创作的一种最高层次的审美境界。
“平淡自摄”一直是宋代文学家的审美追求。
北宋张耒在《贺方回乐府序》中云:“文章之于人,有满心而发,
肆口而成,不待思虑而工,不待雕孙而丽者,皆天理之自然而情性之道
也。
” [1] 在此,张耒提倡文章应不事雕孙而自然道出。
南宋何梦桂在《题方山翁牧歌樵唱诗序》中云:“余每爱牧歌樵唱之出于人心自然之韵。
蹄阳出没,烟雨阴晴,时听?G乃之发于柳边竹外者,声若出金石,是岂世间宫商之所能宣,丹青之所能绘哉。
” [2] 在此,何梦桂强调情感应自然流露而不造作。
理学家对于平淡自然之美的追求相对于纯粹的文学家来说,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宋代理学家的重要代表之一魏了翁在诗文创作中平淡自摄的文风也非常突出,追求语言之朴实无华。
魏了翁在其序跋中主要以自然无华作为评人、品文的一个标准,从而体现其“平淡自摄”的审美追求。
魏了翁自然无华的审美标准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是推崇创作主体淡然的人生境界。
魏了翁对创作主体平淡自然精神的追求在他的序跋中多有体现。
其次是提倡自然为文的创作方法。
魏了翁提倡一种不刻意追求,顺其自然的创作方法,在其序跋中多次用到“肆笔脱口”一词,如“其片言寸赎得诸脱口肆笔之余”。
下笔写作文章时情感应自然流露,而非苦吟也不是字斟句酌,这样形成的创作状态可谓行云流水。
这种创作状态形成的原因,归根结底是创作主体立足本心。
魏了翁在其序跋中提倡一种自然为文的创作方法,
同时认为作文时能给人以
平淡自摄”的艺术效果归根结底是创作主体有所“本”
魏了翁在其《费元甫注陶靖节诗序》中云:“《风》《雅》以降,诗人之词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以物观物而不牵于物,吟咏情性而不累
于情,孰有能如公者乎”。
魏了翁对陶渊明“不牵于物”、不累于情,一切出于自然的自由创作状态予以充分肯定。
先儒所谓经道之余,因闲观时,因静照物,因时起志,因物寓言,因志发咏,因言成诗,因咏成声,因诗成音,陶公有焉。
魏氏的这段话与邵雍自序其诗集中的言论又是何其相似,这说明魏了翁心中的陶诗与邵雍那种平易浅近的风格极为相似,同?r 这段话也提到另一个重要的观点:“以物观物”。
邵雍《观物篇》中提出“以物观物”的原则,“以物观物” 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排出“我”的因素,也就是关照主体的主观因素,不带情感观物,人的心性也就不会被情感蒙蔽了,以纯粹的心性去把握外物,心性明澈,把握事物的本质,达到与外物本质性状的契合。
同时邵雍也提倡“以理观物”,这二者的区别在于“性”与“情”的不同,“性公而明,情偏于暗”,也就是说“以物观物,情也。
”
二、宋代理学家序跋中所体现的道德伦理化倾向宋代理学家在论述文道关系中,突出强调“道”的地位,认为“道”是文章所应该表现的根本内容,而文则处于从属地位。
他们所提倡的“道”可以理解为儒家的伦理道德,北宋周敦颐和南宋朱熹都提出过在这方面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文,所以载道也。
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文辞,艺也;道德,实也。
”出自《通书?文辞第二十八》,这里以车子的载物之用和轮辕的美饰来比喻文与道德关系,周敦颐认为,对于文与道德关系,文饰不是可有可无,而是不可或缺的。
周敦颐认为文章是表现道德的工具,这样就把文章的内容限定在狭小的范围之内。
这种思想认
识与古文家的观点有着根本差别。
朱熹作为宋代理学家的集大成者,在有关文道关系问题上主张文道合一,这在他的序跋中也有体现,朱熹的文论,其核心是“文”与“道”的关系。
对于朱熹的文道观,有一种看法认为,朱熹作为理学家,继承他所崇尚的二程提出的“作文害道”观,是重文轻道的。
总的看来,理学家序跋中关于文道关系的讨论沿着主张道德义理的理学思路深入了一步,但是也体现了重道轻辞、重理轻文的思想倾向,甚至出现了“作文害道”,力图以道黜文的主张,从而走上了取消文章创作的主张。
注释:
[1] (宋)张耒集卷四十八李逸安、孙通海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9:755.
[2] (宋)何梦桂题方山翁牧歌樵唱诗序曾庄、刘琳全宋文第册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合肥:安擞教育出版社,20026: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