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小学语文三上第二单元《寓言二则》学习要点
(小学教育)2019年三年级语文上册2.3寓言二则教案北师大版
2019年三年级语文上册2.3寓言二则教案北师大版教材分析寓言是由虚构浅显的小故事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
课文包括两则寓言,每则寓言的题目都是一个成语,所以也是两个成语故事。
《掩耳盗铃》这则寓言,讲一个人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人家的门铃铛。
寓言先说那人知道手碰铃铛会发出声音,别人就能发觉,他便想出了掩耳朵的办法;最后写他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铃铛,立刻被人发现了。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做了坏事,想叫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聪明的结果是自己害自己。
人们常用“掩耳盗铃”来比喻蠢人自己欺骗自己的行为。
《滥竽充数》讲的是战国时候,南郭先生不会吹竽却混在乐队里充数,后来混不下去了,只好偷偷溜走。
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没有真才实学,混在行家里充数,蒙混度日的人。
寓言告诉我们:做人要老老实实,要有真才实学才行。
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所蕴涵的道理。
2、引导学生针对这两种现象发表看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学习课文生字词。
4、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1、学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所蕴涵的道理。
2、引导学生针对这两种现象发表看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课时划分建议本课教学2课时。
相关资料掩耳盗铃:把耳朵捂住去偷铃铛。
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了的事情偏要设法去掩盖。
滥竽充数:比喻没有真正的才干,而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
教具准备:投影仪;《滥竽充数》的动画片;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出示插图,引导看图。
师:图上画的有哪些人?他们在哪儿干什么?生:图上画了两个人。
生:他们在一个大门口。
生:有一个人左手捂着自己的耳朵,右手伸手摸一个铃铛。
生:不对,老师,不是伸手去摸,他是想偷去。
师:对,那个人正捂着自己的耳朵去偷别人的铃铛,这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今天来学习寓言《掩耳盗铃》。
二、板题读题,释题。
掩耳盗铃:捂着自己的耳朵去偷别人的铃铛。
三年级语文上册 2《声音》寓言二则教案1 北师大版
《寓言二则》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自作聪明是愚蠢的,做人要有真才实学才行。
2、了解寓言这种文体,知道它是通过一个浅显的小故事来说明生活中的一个道理。
许多寓言已演变成为成语,在生活中可以运用这些词语,使自己的语言更生动,更准确。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自作聪明是愚蠢的,做人要有真才实学才行。
教学难点:了解寓言这种文体,知道它是通过一个浅显的小故事来说明生活中的一个道理。
教学准备:从网上下载课文图片和竽的图片,准备生字卡。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启发导入,整体阅读提问:1、在预习的基础上说说“掩耳盗铃”四个字各是什么意思?2、将四个字的解释连起来说说“掩耳盗铃”的意思。
3、那个人为什么要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那个铃铛呢?结果怎样?4、读课文时,看全文有几个自然段,标出序号。
第l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二、学习重点,深入体会1、默读第2自然段,读后标出这段有几句话?自读感悟2、再次默读第2自然段,思考每句话告诉我们什么?议读交流3、读第一句,说说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4、出示幻灯a 他明明知道,用手一碰,那个铃铛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就会被人发觉。
b 他知道,用手一碰,那个铃铛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就会被人发觉。
讨论:1、看两句话有什么不同?2、“明明知道”什么意思?3、他明明知道什么?4、铃铛为什么会丁零丁零响起来?用手碰铃铛会发生什么现象?5、“碰”和“响’’之间什么关系?6、为什么会被发觉?体会“响”与“碰”之间的关系。
过渡:这个人明明知道用手一碰→响→发觉可是他太想得到那个铃铛了。
他想出了怎样的办法?指名读第2句出投影片:a 如果把耳朵掩住,不就听不见响声了吗?b 如果把耳朵掩住就听不见响声。
7、他是怎样做的?默读第3句画出表示动作的词。
8、从刚才有想法到现在他真的这样去做了,结果怎样呢?点评归纳9、大声读第2自然段,体会前后的感情变化。
10、出示投影“如果把耳朵掩住,不就听不见响声了吗?”①他的这个想法是聪明的,还是愚蠢的,为什么?②他把耳朵掩住,为什么还被人发觉呢?③他偷铃铛之前,知道不知道有这样的结果从哪儿看出?④明知道有这样的后果,还要这样做,欺骗的是谁?三、总结延伸1、读全文,体会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三年级语文上册2《声音》寓言二则教案2北师大版(2021年整理)
三年级语文上册2《声音》寓言二则教案2 北师大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三年级语文上册2《声音》寓言二则教案2 北师大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三年级语文上册2《声音》寓言二则教案2 北师大版的全部内容。
《寓言二则》◆教材分析《掩耳盗铃》这则寓言,讲一个人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人家的门铃铛.寓言先说那人知道手碰铃铛会发出声音,别人就能发觉,他便想出了掩耳朵的办法;最后写他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铃铛,立刻被人发现了。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做了坏事,想叫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聪明的结果是自己害自己。
人们常用“掩耳盗铃”来比喻蠢人自己欺骗自己的行为。
《滥竽充数》讲的是战国时候,南郭先生不会吹竽却混在乐队里充数,后来混不下去了,只好偷偷溜走。
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没有真才实学,混在行家里充数,蒙混度日的人。
寓言告诉我们:做人要老老实实,要有真才实学才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所蕴涵的道理;2、学习课文生字词。
【过程与方法目标】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并理解寓言中的道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针对这两种现象发表看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能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寓意,在理解寓意中受到启发和教育.◆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所蕴涵的道理。
【教学难点】针对这两种现象发表看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能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寓意,在理解寓意中受到启发和教育.多媒体课件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1、(播放引课视频)出示故事的图片。
动画片里的两个人是不是很可笑?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寓言二则》这一课。
26.寓言二则(教案)_北京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三年级上语文同步备课资料包(教案)北京版25.古诗两首【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来源:]1. 认识本课2个生字,会写本课12个生字。
2.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会默写课文。
3. 感受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体会诗情画意。
二、过程与方法1. 学会12个生字新词,认读2个生字。
2. 能看注释,查字典,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
3. 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边读边想象,感受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体会诗情画意。
【教学重点】熟记生字,读懂诗歌含义,能够背诵、默写课文。
【教学难点】图文结合,启发想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方法】演示法、合作、探究、交流。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趣味导课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许多古诗了。
这堂课,我们再来学习两首古诗《鹿柴》和《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来源:学+科科+w、初读课文,感知理解(一)学习《鹿柴》1. 简介作者: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汉族,祖籍山西祁县,盛唐诗人的代表,创造了水墨出水画派,有“诗佛”之称。
代表作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摩诘文集》2. 释题。
鹿柴:地名,柴,读zh d,同“寨”。
有篱落的乡村别墅。
3. 初读课文,感知课文。
(播放视频:《鹿柴》)(1)请同学们认真听课文朗读《鹿柴》,完成下面要求:①把不认识的生字圈出来。
②把生字记在本上和同学一起读一读写一写。
(2)学习生字课件出示带拼音的生字,指名认读,开火车读。
I u xi a n g t(& zh d鹿响苔柴(3)指名读全诗,纠正以下字的读音。
[来…•网Z."“鹿柴”的“柴:读作“ zh d”,不要读作“ ch a i”。
“返景”的“景”读作“ j I ng,不要读作“ y i ng。
“青苔”的“苔”读作“ t a”,不要读作“ t a”。
4. 理解字义。
①但闻:只听见。
三年级语文上册寓言二则教案北师大版
寓言二则教学目标:1、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自主学习4个会认字,学写6个会写字,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词语。
2、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能够熟练地朗读课文。
3、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并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感想。
4、分角色演一演“自相矛盾”这则寓言故事。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寓言故事,在朗读中了解寓言的寓意。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悟出寓言的寓意。
教学准备:生字卡教学时教: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揭题。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寓言二则,板书课题,认识“寓”。
2、你听过寓言故事吗?你知道哪些寓言故事?谁来给大家说说。
3、听了这么多的寓言故事,现在你知道什么是寓言了吗?(寓言就是用有趣的小故事来说一个道理的文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课文的两则寓言,你发现了什么让你奇怪的地方?指名学生回答后,师述:用文言写出的文章就叫文言文,它是古代的书面语体,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
诵读文言文,能提高语言的感情能力、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
2、在看课文之前,你是否听过、看过这两则文言文?3、自由朗读课文,要求:(1)对照译文慢一点读;(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意思。
4、指名学生说读的过程,需要帮助的地方。
5、分别指名学生读一、二则寓言。
正音:揠(yà)曰(yuē)槁(gǎo)鬻(yù)矛(máo)盾(dùn)。
6、老师范读,听的时候自己不会读的生字注音,不会断气的做好标记。
三、深入理解第一则寓言。
1、自由地读一读第一则寓言,对照译文把不理解的词语标出来,把知道的字、词的意思用笔写上。
2、讨论交流:你读懂了什么?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点拨理解以下词语:悯:担心揠:拔高者:指代人芒芒:疲惫不堪曰:说病:在课文里指累了槁:干枯的意思3、小组合作读、齐读。
读的时候想一想它的意思,看能不能和译文的意思联系起来。
26.寓言二则(教案)_北京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26.寓言二则(教案)_北京版三年级语文上册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
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
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
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
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
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
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北京版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
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
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
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
在观察过程中指导。
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乌云像大海的波浪。
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
”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
”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
”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这就是雷声隆隆。
”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雨下得怎样?”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
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寓言二则(优秀版)word资料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寓言二则(优秀版)word资料寓言二则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所蕴涵的道理。
2、引导学生针对这两种现象发表看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学习课文生字词。
4、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1、学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所蕴涵的道理。
2、引导学生针对这两种现象发表看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具准备:《滥竽充数》的动画片;生字词卡片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第二课时个性化作业设计:1.小练笔——南郭先生下岗后2.把这两个故事演给家长看《植树》一、教学内容:植树二、教学目标:1、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2、结合具体情境,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3、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以及与同伴交流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2、教学难点:结合具体情境,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分组讨论法。
五、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新知—建构知识---解决问题。
六、教学用具:挂图、幻灯、小黑板。
课件七、参考资料新编教案与课时达标,上网查找资料。
八、回顾相关旧知识1、直接写得数90÷3= 80÷2 = 60÷2= 80 ÷4 =420÷7= 540÷9= 180÷6= 810÷9=2、想一想,填一填(1)45×()= 90 90÷()=45(2)40÷2=()把4个十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个十,就是()。
3、连一连630÷7 80 120÷3240÷8 40 270÷9320÷4 90 40×2240÷6 30 270÷3小组交流口算方法九、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情境导入同学们,秋天到了。
寓言二则的笔记
寓言二则的笔记1. 字词积累。
- 生字。
- “亡”:读音为“wáng”,在文中是“丢失”的意思。
- “牢”:读音为“láo”,文中指“羊圈”。
- “钻”:读音为“zuān”,表示穿过、进入。
- 词语。
- 亡羊补牢:亡,丢失;牢,羊圈。
羊丢失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
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2. 故事内容。
- 从前有个人养了几只羊。
一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少了一只。
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钻进去,把羊叼走了。
邻居劝告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
”他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又少了一只羊。
原来狼又从窟窿钻进去,把羊叼走了。
他很后悔没有听邻居的劝告,于是赶快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
从此,他的羊再也没有丢过。
3. 寓意。
-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
我们在生活中也会犯错误,不能因为错误已经发生就破罐子破摔,而应该及时补救,防止更大的损失。
4. 写作特点。
- 故事结构简单清晰,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叙述。
先写羊丢了,然后写邻居劝告,主人公不听,接着羊又丢了,最后主人公改正错误羊不再丢了。
- 运用对话描写,通过邻居和主人公的对话,生动地展现了人物的不同态度。
邻居的劝告体现出他的热心和有远见,主人公开始的不以为然和后来的后悔也表现得很明显。
1. 字词积累。
- 生字。
- “揠”:读音为“yà”,意思是拔。
- “焦”:读音为“jiāo”,文中形容农夫急切的心情。
- 词语。
- 揠苗助长:揠,拔。
把苗拔起,以助其生长。
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
2. 故事内容。
- 宋国有个农夫,他巴望着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天天到田边去看。
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个办法帮它们长。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26寓言二则 北京版-教育文档
26、寓言二则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学会十二个生字。
认读一个字。
知道“自相矛盾”、“掩耳盗铃”是什么意思,知道买矛和盾的人为什么会哑口无言?为什么想偷铃铛的人“手刚碰到铃铛,他就被人发觉了?”理解两则寓言的故事,懂得其中的道理。
有语气朗读课文。
过程和方法:联系生活实际、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电脑辅助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两则寓言的故事,懂得其中的道理,教学重点:理解两则寓言的故事,懂得其中的道理。
教学难点:理解两则寓言的故事,懂得其中的道理。
查阅资料:查阅有关寓言的资料第 1课时教学目标:“掩耳盗铃”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手刚碰到铃铛,他就被人发觉了?”理解本则寓言的故事,懂得其中的道理。
有语气朗读课文。
教学理念: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他们想了解的内容就该是课堂上优先讲解的内容,尊重学生,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并且表达出来。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解题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寓言?“寓言二则”的“则”是什么意思?寓言有什么特点?(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道理或讽刺某种人。
寓:寄托、包含的意思。
言:讲道理。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掩耳盗铃”这则寓言。
教师板书:掩耳盗铃。
通过预习,谁知道“掩耳盗铃”中的“掩”、“盗”是什么意思?“掩耳盗铃”是什么意思?(捂住自己的耳朵偷铃铛。
)二、明确学习目标投影出示学习目标:(一)通过自学,掌握“掩耳盗铃”这则寓言中的生字、新词。
(二)结合插图、动画片理解故事内容,懂得这则寓言的寓意。
(三)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成语“掩耳盗铃”的意思。
(四)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则寓言。
(让学生知道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对所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三、课堂自学,整体感知课文(一)投影出示自学要求:1、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2、把本课的生字、新词在课文中勾出来读几遍。
3、再读课文,勾出不明白的词语、句子。
4、熟练地读课文。
(二)学生自学。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读带生字的词语卡片,纠正读音。
2、指名试读课文。
(四)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四、理解课文内容(一)自由读课文。
三年级上册《寓言二则》原文翻译知识点汇总
三年级上册《寓言二则》原文翻译知识点汇总《掩耳盗铃》———选自《吕氏春秋.自知》范氏之亡也①,百姓有得②钟③者。
欲负④而走⑤,则⑥钟大不可负;以⑦椎⑧毁之,钟况⑨然有音。
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⑩掩其耳。
恶己自闻之,悖矣。
字词注释:①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后被晋国的智氏、韩氏、魏氏等贵族联合攻灭,逃往齐国。
②得:得到。
③钟:古代的打击乐器。
④负:背、驮。
⑤走:跑。
⑥则:但是。
⑦以:用。
⑧锤:(chuí)槌子或棒子。
⑨“况”(huàng)然:“况”地;况,拟声词,形容钟声。
⑩遽(jù):急速地。
原文释义如下:范氏灭亡了,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
想要背着它逃跑,但是,这口钟太大了,背不动;于是用锤子把钟砸碎,刚一砸,钟锽锽的响声很大。
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耳朵紧紧捂住。
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这就太荒谬了。
《滥竽充数》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原文释义如下: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的合奏。
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宣王对此感到很高兴,拿数百人的口粮来供养他。
齐宣王去世。
齐湣王继承王位,他喜欢听一个一个的演奏,南郭处士听后便逃走了。
两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掩耳盗铃》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做了坏事想叫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聪明的结果是自己害自己。
这种人是极可笑的,讽刺做了不该做的事,自己欺骗自己的人。
《滥竽充数》这则寓言故事讲的是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充数,等到考验来了,他只能灰溜溜的逃跑,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做人要诚实,而且,要有真才实学,这样才不怕别人的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