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之际的科学翻译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清之际的科技翻译

明清之际耶稣会士科学译介研究

背景明末清初是基督教伴随着殖民势力向东方发展的高潮时期,同时也是东西文化开始猛烈碰撞的时期。明末清初也是中西科技进入较大规模的实质性接触和交往的新时期。在此期间,从利玛窦1582年抵达澳门开始,到1687年法国五位“国王的数学家”抵华为标志的耶稣会士入华传教新阶段,直至“最后的耶稣会士”钱德明在1793年去世的两个多世纪中,随着一批又一批耶稣会传教士来到中国,中国与西方之间的文化科技交流进行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一方面,为了传教的需要,他们将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传入中国,使中国知识界对“西学”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他们又通过书信往来和翻译中国典籍等方式,把中国悠久灿烂的文化介绍给欧洲,使欧洲出现了“中国热”,也加深了西方世界对中国的了解。

过程:第一阶段在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和“中学西传”活动中,西学东渐是指近代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那时候传教士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当时主要以天主教耶稣会为主的传教士们,在试图将天主教传入中国的同时,也引入了西方的人文哲学和科学技术思想,翻译了大量的西方学术相关书籍。但在从事西方科技知识翻译的过程中,他们之中的不少人也积极通过翻译将中国文化科学与社会习俗等国情介绍到西方世界去,这就是“中学西传”。就这样,西方传教士来华的目的是传播西方文化与科技,但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又成为中国文化与科技的受熏陶者和接受者,进而又成为向欧洲译介中华文化与科技的传播者。

第二阶段1601年利玛窦进入北京,标志着明末清初来华耶稣会士传教活动进入一个重要转折点。利玛窦为了实现传教意图继续发扬光大他在前期探索和完善的适应性传教路线,一方面研究中国儒学典籍以适应中国社会,另一方面以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作为敲门砖,为此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完成了不少西方科技著作的译述,其代表作就是与徐光启合作完成的《几何原本》。

第三阶段 1687年,五名法国耶稣会士来华,标志者明末清初耶稣会在华传教的二百余年这段历史进入了一个重要转折点或者分水岭。从1687年至1724年基督教在中国被禁的这段时间里,法国耶稣会士不但在这一时期在中西文化科技交流中独步天下,而且也促成法国成为欧洲汉学研究的重镇。还有另外一个重要意义就是,1687年前来华的传教士呢,对汉学的研究主要局限于为了传教出发而对儒家经典的注解,而1687年后大规模来华的法国传教士对中国文化的研究则扩大到了其他许多领域,包括历史、民俗、文学、科技、动植物学等等,其广度和深度显然不是此前的来华传教士所能企及的。

“西学东渐”和“中学西传”出现的原因(只要读科技实现需要的原因即可)。就世界背景而言,到了明末清初,世界历史进入了一个重要转折时期,欧洲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催生了其对原材料的迫切需求,进而引起了西欧各国对海外商机的探寻,而地理大发现之后激发起来的欧洲人探索新航路热潮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前往中国。就国内背景而言,从晚明时代开始,中国传统封建社会高度成熟,并开始起步由传统的封建社会向新的近代社会转型,尤其是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使历史发展呈现出新的情形,晚明的经济、社会、政治、习俗及思想文化都出现了新变化。

从科技的现实需要来说,在中国历史上,晚明较之过去的任何一个历史时期更加感觉到科学技术的迫切性。农耕、务工、通商、治水、备边、制历、踏勘等,无一不在等待科学技术为之服务,满足其发展的需要。就朝廷的态度来说,统治者对传教士采取了用其所长态度,因为中国的最高统治者皇帝和皇室对待西方科学技术有着实际的需求,而利用科学的目的则是统治者为了实施更好的统治。

国外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品

1.利玛窦:意大利人。万历十一年(1582)来华。代表作品:《几何原本》六卷,

《乾坤体义》二卷,《浑盖通宪图说》二卷,《圜容较义》一卷,《同文指算》十一卷,《万国舆图》一卷,《测量法义》一卷等.

2.艾儒略:意大利人。万历三十八年(1610)来华。代表作品:《西学凡》一

卷,《几何要法》一卷,《职方外纪》六卷。

3.汤若望:日尔曼人。天启二年(1622)来华。代表作品:《浑天仪说》五卷,《古今交食考》一卷,《西洋测日历》一卷,《学历小辩》一卷,《远镜说》一卷,《历法西传》一卷,《西洋新法历书》五种二十六卷。

4.南怀仁:比利时人。顺治十六年(1659)来华。代表作品:《新制灵台仪象

志》十六卷,《测验纪略》二卷,《历法不得已辩》一卷,《坤舆图说》二卷,《仪象图》二卷。

国内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品:(第三小组详细介绍过人物了,这里不详细介绍)

1.徐光启:上海人。代表作品:《崇祯新法历书》一百二十六卷,《几何原本》六卷,《测量法义》一卷,《勾股义》一卷,《简平仪说》一卷,《测量异同》一卷。

2.李之藻:仁和(杭州)人。代表作品:《新法历书》一百卷,《浑盖通宪图说》二卷,《圜容较义》一卷,《天学初函》十九种五十二卷。

3.杨廷筠,仁和(杭州)人。代表作品:《西学凡》序、《职方外纪》

耶稣会士译著的翻译特色

1.中西合璧,西述中译:表现为西方传教士亲自执笔著述;西士口授, 而华人笔之;西士起稿而华人润色之

2.顺达通畅,达意为主

徐光启重视西学文献中有利于“经世致用”的思想内容,而不是它们的表现形式和文辞,简言之,“达意”而已.

3.入乡随俗,会通超胜:利玛寇在《天主实义》里,他引用大量的儒家元典, 试图证明“天主”和儒家的“老天爷”是同一个人,只是名字不同而已。

4.风格多样,不乏佳作:徐光启译的《几何原本》被梁启超誉为“字字精金美玉,为千古不朽之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