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评价之李鸿章
历史人物评价 李鸿章
评价索引1
李鸿章是晚清最杰出的外交家,他的后半生致力于中国 的外交事业,虽然几乎所有的卖国条约上都有他的签名, 但是在当时那种国际大环境下他已经尽到一个外交家的 全部努力了。所有对外关系交涉的失败是因为当时中国 腐朽的政治制度,贫弱的经济基础和软弱的国际地位, 而这一切归根到底是因为以慈禧为首的满清皇室势力。 这些人为了掩饰自己的无能只能把所有的罪过都推给直 接出面做事的下人——李鸿章。从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 一直到新中国建立这将近100年的时间里以李鸿章为首的 一代又一代中国外交家利用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尽一切 可能的维持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维护了中国的国体 大致完整使中国没有像南亚各国那样彻底的沦为殖民地, 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复兴保留的一份坚实的基础。
生为国家,死为国家,平生具侠义风,功 罪盖棺犹未定;名满天下,谤满天下,乱 世行春秋事,是非留待后人评。
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评价历史人物首先要订正一些最基本的历 史事实。 评价历史人物要分析历史人物成长的时代 和各种社会条件。 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处理好个人和人民群众 的关系。 评价历史人物要具体地分析人物思想发展 的各个阶段。
东方俾斯麦
历史人物评价
李鸿章,毁誉参半的一生
李鸿章简介
李鸿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世 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桐, 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 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作为淮军创始 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 晚清重臣,他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 臣,授文华殿大学士。著有《李文忠公全 集》。
李鸿章所签条约
1871年8月《中日修好条约》;1876年9月中英《烟台条 约》;1884年5月中法《会议简明条款》;1885年4月中 日《天津条约》,同年6月《中法新约》;1895年4月中 日《马关条约》,同年11月中日《辽南条约》;1896年3 月,中德《胶澳租借条约》,同年6月《中俄密约》; 1898年6月中英《展拓香港界址条约》;1901年9月八国 联军《辛丑条约》等。与耆英、桂良、奕欣(此三人也 是公认的卖国贼)相比,李鸿章是代表清政府签定不平 等条约最多的大臣。其中《马关条约》赔款二亿两, 《辛丑赔款》本为四亿五千万两,平均每名中国人赔款 一两,“卅九年还清, 年率四厘,母子利息”,共约十 亿两库平银。另加民间赔款二千多万两,以关税、盐税 作保。中国从此失去关税主权,国内工业倍受摧残。
人物评论之李鸿章
二、外交中的李鸿章
李鸿章的外交思想:力保和局
早期思想:委曲周旋,但求外郭和好,内要自强。晚期思想:外须和戎, 内要自强。 思想建立在对当时清朝所遇“千古变局”的认识基础上,是对中 外实力对比后得出的结论。将内政外交紧密地联结。其寓意很清楚:第一, 内政是外交的基础,一个制度健全、秩序稳定、 经济繁荣和实力鼎盛的国家 系起来才有可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纵横捭阖,发挥其积极的作用。第二,外 交是内政的延长,一国政府之所以能够经常性地与其他国家保持联系,并从 其他国家的进步实况获得借鉴,或将不利的国际形势转变为有利的局面, 缔 结商约,发展贸易,都有赖于运用灵活而结构健全的外交。 “外须和戎”和“内须变法”二者相辅相承,构成了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在外交事宜上,李鸿章清楚,如果一味求和,“平日必为外人所轻,临事只 有拱手听命”,因此,“应刻刻自强” 。而洋务运动是一次全面地学习西方 长技的运动,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更需要一个相对和平安定的国际环境。 所以维持和局是不得已的妥协,是推行中国的近代化所必需的。因此,求和 便是为中国的自强运动争取时间,为“后日张本” 。即使暂时“稍损国体, 渐长寇志”,也是值得的。同时,他明白在近代化进程中,和西方国家比, 中国起步晚,基础差,阻力大,欲力图自强,亦非一朝一夕之功。所以,他 希望中国能有一个较长和平时期的国际环境, 以实现中国的自强。但和不是 目的,只是达到富国强兵的一种手段,关键是要变法自强。 古今时势不同, 必须力破成见,改弦更张,才能自强。
链接: 李鸿章被刺杀事件
1895年3月 24日下午,中日第三次会晤结束,李鸿章从 谈判地点“春帆楼”返回寓所的路上,突然遭到一个名叫 小山丰太郎的刺客开枪狙击。子弹:“中左颊骨,血流不 止。子未出,登时晕绝。”医生们经过会诊,一致认为应 该立即为李鸿章做手术,取出子弹,并且静养多日,不能 操劳。李鸿章听说却不同意做手术:“国步艰难,和局之 成,刻不容缓,予焉能延宕以误国乎?死生有命,我宁死 无割!” 1895年3月28日,陆奥宗光外相听闻此事亲自到中国代 表住地,在李鸿章病榻前面致无条件停战照会,规定自即 日起停战三个星期,但停战范围不包括台湾、澎湖。中方 力争须全面停战,却被日方拒绝。
[宝典]人物评价之李鸿章
人物评价之李鸿章关键词:李鸿章,忠君爱国,弱国之相一、实干爱国者在中国封建制度中,自秦始皇立郡县制到雍正帝设军机处,中央政权最大限度的集中到了皇帝手中。
专制制度在神州大地上历经二千余年的发展达到顶峰后,终于走向了衰败。
而与此同时,西方资本主义终于摆脱了中世纪的枷锁,释出虎狼本性,以肆志于东方。
李鸿章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诞生,成长。
李鸿章,字渐甫,号少荃,安徽庐州府合肥县人,生于1823年,卒于1901年,享年78岁。
李鸿章,给世人留下的印象不外乎“误国权臣”四个字,然而在我的眼中,李鸿章首先是一个爱国者。
青年李鸿章天资过人,志向高远,这可以从李鸿章20岁时所写的一首诗中看出:“丈夫事业最当时,一误流光后悔迟。
壮志不消三尺剑,七彩欲试万言诗。
闻鸡不觉身先舞,对镜方知颊有髭。
昔日儿童今弱冠,浮生碌碌竟何为?(李鸿章:《二十自述》)1843年,李鸿章在庐州学府被选为优贡,赴京准备来年的顺天府乡试。
后以文学受知于曾国藩,成为曾国藩的弟子。
李鸿章25岁时考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不久,金田起义爆发绿营军腐朽日甚,不堪一战。
而曾国藩奉命组建的湘军却屡建奇功,清廷于是又派了一些京官回乡“练勇”。
李鸿章表现的相当积极,认为这是一个报销军国,建功立业的好机会。
当李鸿章背着行李千里迢迢赶回庐州时,庐州已失守。
太平军分据近地,形成犄角之势,安徽巡抚福济数次欲收复庐州而不得,李鸿章建议他先取含山,巢县,以绝敌援。
福济命他领兵前往,果将二县收复。
不久,庐州也被收复。
李鸿章善领兵作战的名声从此传开。
然而,李鸿章的战功却受到上级福济的猜忌。
受到排挤的李鸿章几乎不能自立于乡里,这是当年一心想要施展才华,报效国家的他所没料到的。
因而情绪十分低落,闲赋在家是,他写了《明光村镇旅店题壁》一诗抒发胸中怨气:“巢湖看尽又洪湖,乐土东南此一隅。
我是无家失群雁,谁能有屋稳栖鸟。
袖携淮海新诗卷,归访烟波旧钓徒。
遍地槁苗待霖雨,闲云欲去又踟蹰。
我眼中的李鸿章
我眼中的李鸿章李鸿章,一个饱受争议的人物。
在欧美列强眼中,他是近代中国最伟大的外交家和改革者,是满清的裨斯麦,东方的拿破仑。
对满清政府来说,李鸿章是他们的救世主,而在大部分传统的中国人心目中,他又是一个沾满血腥的刽子手和卖国贼!在我眼中,我尽管“敬李鸿章之人,惜李鸿章之才,悲李鸿章只遇”(梁启超语),但对他的失误和他自身的缺点却又不得不提。
“李鸿章生逢大清国最黑暗,最动荡的年代,他的每一次出场无不是在国家存亡危急之时,大清国要他承担的无不是人情所最难堪之事。
”(王树增语)时代决定了他要扮演一个受万人唾弃的卖国贼的角色,而他也乐意在国家出现存亡危机之时,以“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思想境界出面收拾残局,但他的一腔热血却拉不回走向崩溃的清王朝。
李鸿章他想做的,该做的多得可观,但他能做的,做好的却少得可怜。
先来说说洋务运动。
李鸿章在他所办的军事企业中,用的基本上都是些外国雇员,他所希望的是通过这些外籍雇员,能把西方先进的科技成果带给中国。
其中有这样一个事例,在他的外籍雇员中,有个叫傅阑雅的翻译官,李鸿章要求他教授蒸汽机的原理,可傅阑雅对蒸汽机一无所知。
李鸿章很不解,作为一个西方人,怎么可能不知道蒸汽机的原理呢?在他的外籍雇员中还有一个叫马格里的英国军医,他跟随淮军征战多年,李鸿章对他很是信任。
1865年,李鸿章在南京成立金陵机器制造总局,一下子找不到合适的人选,他认为做大炮,要有个洋人做顾问,于是便把马格里请来了。
他们从英国弄了些图纸,找了些工匠,开始有模有样地研究起大炮了。
可马格里毕竟是学医的,并不懂制造的技术,在宁局造的六十磅大炮,1875年1月5日在大沽口炮台试放时发生爆炸。
对于这次的失败,李鸿章感到很沮丧,其实他最初的想法是好的,利用外国雇员这一桥梁,学习西方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可他竟让一个学医的研究大炮,这却是可笑的。
科学技术需要的是专业的技术人才,而不是随便一个西方人就可以进行科学研究的。
甲午战争时期,清政府派出第一批留学德国的海军,可这些留学生在德国并不安分,经常惹事,出去赌博。
李鸿章人物历史评价
李鸿章人物历史评价
李鸿章作为晚清封建官僚,尽管其主观动机是为了维护清朝专制统治,但他在任期间,以
“练兵制器”为核心,引进西方军事技术和民用技术,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因此其可说是中国近代化的第一人。
李鸿章作为一位与洋务运动相始终的人物,在其开展的洋务自强运动中可以说是表现的很充分的,成效是很明显的:其一,创立了一批近代军用工业,对抵御外国侵略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其二,创立了一批近代民用工矿企业,进一步瓦解了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其三,建立了中国的轮船公司,铁路和电报事业,开创了中国水陆交通、电讯事业的近代化;其四,派遣留学生,设立翻译馆和各种专门化学校,系统学习西方科学知识,培养造就了中国近代第一代科技人才。
30多年的洋务运动已使中国的本主义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如果没有李鸿章等人开展的洋物运动,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又不知道要推迟多少年。
但是他没有适应当时世界资本主义化的潮流,他顽固维护清朝封建专制统治,只学技术,不学制度、思想和文化,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社会的落后状态,因此其进步的作用是有限的。
另一方面,李鸿章在对外战争中,战略失误,指挥失当,对甲午战争的失败负有不可推卸的领导责任,而且绝大部分对外不平等条约都是由他出面签订的,以致在当时外国人的眼里,李鸿章就代表着清朝政府,甚至只见李鸿章而不见清朝皇帝。
尽管是被迫的,但客观上确实丧权辱国,因此说其是卖国贼也毫不过分。
中国近代史人物评介课件李鸿章
培养人才
推动社会变革
李鸿章重视教育和人才培养,创办了许多新 式学堂和翻译机构,培养了一批具有现代知 识和技能的人才。
他的改革措施和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变革产生 了深远影响,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谢谢
THANKS
推动军事工业发展
李鸿章创办的近代化军事工业不仅满足了军队的需求,还促进了中 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开启中国近代化进程
李鸿章在军事领域的改革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为后来的洋务运 动等改革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05 李鸿章与经济建设
CHAPTER
晚清时期经济状况分析
财政困难
晚清政府财政收支失衡,国库空 虚,无法有效支持国家建设和应
改革财政金融
李鸿章推行财政金融改革, 如发行国债、建立银行等, 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了有 力支持。
经济建设成果及影响
工业基础初步建立
在李鸿章等人的努力下,中国近 代工业基础得以初步建立,为后
来的工业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洋务运动的开展促进了民族资本 主义的发展,诞生了一批民族企
业家和民族品牌。
CHAPTER
晚清时期外交形势分析
1 2 3
列强环伺,外交压力巨大 晚清时期,中国面临列强环伺的局面,外交形势 严峻,李鸿章作为重要外交家,承担了巨大的外 交压力。
传统外交观念受到挑战 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传统的朝贡体系逐渐崩溃,中国外交观念受到严 重挑战。
外交事务日益繁多 随着国际交往的增多,晚清政府需要处理的外交 事务也日益繁多,包括边界争端、贸易问题、教 案处理等。
对外患。
经济发展滞后
受传统经济观念和制度束缚,晚清 经济发展缓慢,缺乏现代工业基础。
近代历史人物评价800字
近代历史人物评价800字
李鸿章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政治生涯始于清
朝嘉庆年间,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为国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虽然
他的人生经历跨越了许多朝代,但在他一生中,他对中国历史留下的
影响还是非常深远的。
李鸿章是一个成功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通晓外语,善于交际,
并善于利用自己的智慧和才干来为国家谋利益。
他在政治奉献方面的
成就有目共睹,作为一位实用主义者,他深知国家的当前所需,不仅
关注政治经济问题,更立志于推动国家现代化进程,为民生献策,力
求改善国家的现状。
他在八国联军入侵时,也为国家尽了最大的力量,捍卫了国家的利益。
他的外交成就同样值得称赞,尤其是他的处理“香港问题”和
“台湾问题”的策略,让中国得到了海外文化和贸易的发展空间。
此外,他打通了与西方国家的联系,也为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的地位做出
了很大的贡献。
然而,与此同时,他也成为了一些人的批评对象。
有人认为他在
签订《马关条约》等一些对中国不利的条约时,太过快意,粗心大意,失去了对自己的骄傲和尊严。
但是,毫无疑问,他为国效力的决心和
努力是值得肯定的,他为了中华民族的繁荣和昌盛而奋斗终身,这种
决心和努力明显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爱戴。
总的来说,李鸿章是一个有着丰富才华和各种各样的社会经验的
历史人物,他的一生比较传奇,事业有高有低,但是他无愧于中国历
史上的杰出人物之一,他的功绩和成就将会被永久铭记。
[对李鸿章的历史评价]一些历史人物对李鸿章的评价
[对李鸿章的历史评价]一些历史人物对李鸿章的评价篇一: 一些历史人物对李鸿章的评价以一个外交家来说,他的成就使他成为外交史上名列前茅的人。
[]——美国媒体评李鸿章知西来大势,识外国文明,有卓越的眼光和敏捷的手腕。
——日本媒体评李鸿章曾国藩曾说“李少荃拼命做官,俞荫甫拼命著书”。
李鸿章热衷官场,亦深得朝廷倚重,历数十年而不衰,显然得益于他的为官之道。
梁启超《李鸿章传》对他的评价是:“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吾欲以两言论之,曰:不学无术、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劳苦、不畏谤言,是其所长也。
”孙中山先生上书李鸿章时,曾这样说李鸿章:“我中堂佐治以来,无利不兴,无弊不革,艰难险阻,尤所不辞。
如筹海军、铁路之难,尚毅然而成立,况于农桑之大政,为民生命脉之所关,且无行之难,又有行之人,岂尚有不为者乎?”中国十九世纪最大政治家。
——蒋廷黻评李鸿章一生低首拜汾阳,万古大名配诸葛。
——袁世凯评李鸿章水浅而舟大也。
——毛泽东评李鸿章近代史学家唐德刚认为其“内悦昏君,外御列强”,是自有近代外交以来,中国出了“两个半”外交家的其中一个,美国总统格兰特称李为当时世界上四大伟人之首,与当时英国首相本杰明·迪斯雷利,法国总理甘必大,德国首相俾斯麦齐名。
李鸿章对自己作为尝作出以下的总结:“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
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间净室,虽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
即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笼,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对付。
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种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篇二: 怎样评价李鸿章的历史价值?李鸿章算是伟人吗作为晚清一代重臣和权臣,李鸿章在十九世纪下半叶的中国历史舞台上,一直处于古今中外、朝野满汉各种矛盾的漩涡中心。
评价李鸿章
评价李鸿章历史上,多数人以李鸿章平发平捻为功,以其数次和议为罪,众说纷纭。
今天,我借梁启超先生在李鸿章去世2个月后所著的《李鸿章传》和安徽电视台的《评说李鸿章》,与大家交流分享一下我对李鸿章的看法。
1. 李鸿章出生在农民家庭,到父亲这代才中进士。
二十岁左右的李鸿章颇有才华,壮志凌云,一心报国。
聪慧的李鸿章在25岁就中进士二甲等13名。
因此,我说年轻时的李鸿章是一个有雄心壮志,一心报国的少年科第。
2. 而立之年的李鸿章遇上太平天国起义大军,授命操练军队防剿。
后来成立淮军。
李鸿章治兵节制有方,淮军将士勇毅,纪律整严。
李鸿章在军事上统筹兼顾,身先士卒,珍爱自己的部下,爱将程学启伤亡后,李鸿章痛悼流涕。
但在另一方面,李鸿章又出尔反尔,杀了有保人的千余名太平天国投降将士,也就是杀八王事件。
总的来说,李鸿章以会治兵,懂用军在镇压太平天国和剿灭捻军中立下战功,得到了朝廷的信任,暂时维护了腐朽的清朝统治。
3..不惑之年的李鸿章深刻认识到中国遇到“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三千年未有之强敌。
”可见李鸿章的真知灼见,世界眼光。
但他认为国家要想强大,要依赖军队,军队要强大,要依靠武器。
也表现了他作为封建官僚阶级的落后腐朽,他没有认识到国家落后的症结在于腐朽的制度。
李鸿章大兴洋务,鞠躬尽瘁,是洋务运动的核心人物。
他开办的洋务多于25项,涉及军事,商务,教育等等。
李鸿章在洋务时期的自强措施,开风气之先,推动整个国家的变革,为垂死腐朽的清王朝打了一针强心剂。
尤其要指出的是:李鸿章在封建年代,能从愚昧的慈禧手中拿到建设海军的经费,建立了一支有两艘7200吨排水量军舰的北洋水师。
而我们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人民海军最大的军舰排水量也只有3700吨。
可见,李鸿章在近代中国海军建设中不可磨灭的贡献和其独一无二的地位。
4.花甲之年的李鸿章开始代表清政府签订各种不平等条约。
早在中法战争,李鸿章就主张见好就收,而在之后的甲午战争中李鸿章又有两大责任不可推卸,1.是军队组织训练方面工作没做好,导致号称亚洲最强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2是在外交上,没有使中国从朝鲜泥潭中挣脱出来,直接导致了甲午战争的爆发,赔款的白银使只打了7个月甲午战争的日本获得了10年的国民生产总值,而这些赔款使日本走上了军国主义的不归路,为日后的侵华战争埋下隐患。
唯物主义评价李鸿章历史人物
李鸿章一时想不出一个恰当的名字,只好 答非所问:“好吃多吃!”谁知这一下歪打 正着,汉语的“好吃多吃”与英语的杂烩 (hotchpotch)发音相近。此后洋人吃中 餐,每宴必点此菜,不过再不是残菜混合, 而是各种原材料的精心组合了。因为此菜 肇自李鸿章,所以称之为“李鸿章杂烩”。 今天,有些饭店,特别是经营安徽菜的饭 店,仍然保留着这一道菜。
-----------
的
一
个
正
面成
人 物
与 败 并
存
李鸿章(1823-1901年) 晚清军政重臣,淮军创始人和 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 字子黻、渐甫,号少荃,晚年自 号仪叟。安徽合肥人。著有《李 文忠公全集》。
李鸿章
在近代社会的负面影响
-----各种条约
• 1871年8月,《中日修好条约》; • 1876年9月,中英《烟台条约》; • 1884年5月,中法《会议简明条款》; • 1885年4月,中日《天津条约》, • 同年6月,《中法新约》; • 1895年4月,中日《马关条约》, • 同年11月,中日《辽南条约》; • 1896年3月,中德《胶澳租借条约》, • 同年6月,《中俄密约》; • 1898年6月,中英《展拓香港界址条约》; • 1901年9月,八国联军《辛丑条约》…
功 过
《马关条约》的背后故事:
• 在谈判桌上极力争取为国家减少赔款数额,甚 至老泪纵横,哭求当时外国首脑。
• 《马关条约》: 为2亿两,李鸿章口干舌燥地 要求再削减五千万两,实在不行,又说减少二 千万两,最后甚至满眼含泪向伊藤博文哀求, 看在我这把老骨头的面子上,多少减一点儿, 算送给我回国的路费吧。
李 鸿 章 与 甲 午 中 日 海 战
在开战前夕,慈禧太后过生辰, 耗费大量经费,延误战机,这 也是战争失败的一个重要原 因!!!
近代史人物评价李鸿章 3篇
近代史人物评价李鸿章3篇摘要:评论历史人物不能仅仅以三七开、四六开等"中间人物"来进行评论,应全面具体的进行分析。
评价李鸿章也不能仅仅就以外交为据,就下定论,应全面看待其一生,对其为官、外交、洋务等方面进行深刻的了解后再具体客观地进行评定。
关键词:历史人物;评价;方法;李鸿章所谓的历史人物,他不是指历史长海中任意的一个人,而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作用或者说具有重大影响的人。
具体应该怎样去评价历史人物,或者说评论历史人物的方法是什么,每个人的角度不同,所以方法也会有所差别。
李振宏先生说:"分析历史人物活动的时代条件及各种社会矛盾,把历史人物紧紧置于他所处的社会时代之中,看他的活动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当时社会的伟大需要。
这是我们认识历史人物活动的时代价值的基本方法。
"李鸿章,晚清四大中兴名臣之一,他为清政府劳碌了一生,但其死后却没能像他老师曾国藩一样受到世人敬仰。
因为其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卖国贼"、"大奸臣"的帽子戴在他的头上,背负了一百多年的骂名,至今仍是毁誉不一。
1840年鸦片战争暴发,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所奉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已经实行不下去了。
此时的中国只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是成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二是争取民族生存和发展、积极学习西方,促进中国社会由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转型。
李鸿章在领略到洋枪洋炮的厉害后,冲破重重阻力,开始了中国的第一次"近代化运动"-洋务运动。
所以有人认为:"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化的开拓者、奠基人"李鸿章是"向中国近代化迈出第一步的代表人物".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李鸿章的主张明显是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他倡导的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在这方面来说对于清朝的发展是有功的。
李鸿章能在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看清历史发展的走向,并适时的做出相应的举措,所以堪称是一代杰出人物。
历史人物点评之李鸿章
评价李鸿章提到近代历史人物,有一个人物不得不说,他就是李鸿章。
他在历史上是一个颇具争议性的人物,他的功过也难以一概而论。
我们看李鸿章,其实也是在看清朝这个老大帝国的衰落与悲凉晚景。
对于这么一个对中国历史有着重大影响的人物,我们应该全面的了解他,辩证的评价他。
他对中国当时社会是顶梁柱,对于社会是千人唾骂卖国贼,但是一句话: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人物。
李鸿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亦称李合肥,本名章桐,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作为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晚清重臣,他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
“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
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人物。
他在就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期间,几乎处于左右朝局的地位。
我国资产阶级历史学的创始人梁启超早在七十年前就指出:“四十年来,中国大事,几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系。
……读中国近世史者势不得不口李鸿章”。
长期以来,人们只论及他对内如何镇压太平天国革命,对外如何签订不平等条约,而对他的其他活动或者避而不谈,或语焉不详。
因此,一提到李鸿章,人们自然要说他是刽子手和卖国贼。
显然,这样评价历史人物是有失全面的。
毋庸置疑,对李鸿章镇压农民起义和经手签订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的劣迹,加以抨击和批判是理所应当的。
必须指出,就镇压农民起义而言,这是他的阶级地位所决定的。
许多历史事实告诉我们,在敌视人民这一点上,一切封建统治者是没有什么本质区别的。
被后人誉为民族英雄的岳飞和史可法,在阶级矛盾激化时,都曾主张并执行了镇压农民的政策。
近代史上的林则徐,在鸦片战争中虽是个抗击外国侵略的英雄,但为了绞杀太平天国革命,他竟不顾病体之难,做了第一任“剿匪总司令”。
地主阶级士大夫是这样,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何尝不是如此。
马建忠百般仇视太平军,目之为,“残忍嗜杀”的“流寇”。
历史人物评析--李鸿章
历史人物评析—李鸿章之功与过李鸿章,一个在中国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一个被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为大清帝国唯一有能耐可与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对于这样一个人,不同人对他有着不同的评价。
有人认为由于时任内阁总理大臣的他跟外国列强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而称他为卖国贼。
也有人由于他在近代兴办洋务运动而说他是近代一名了不起的功臣。
不过以上两种观点未免有断章取义之嫌,我觉得还是让我们回顾李鸿章的一生,再来评价他的功与过。
李鸿章,本名章桐,字子黼、渐甫,号少荃,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安徽合肥人。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中进士。
同时,受业于曾国藩门下,讲求经世之学。
他作为中国晚清参与掌管清政府外交、军事、经济大权的期末重臣,是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是淮军创始人和统帅。
李鸿章一生87载,今天是他逝世100周年的日子,100年前的今天,李鸿章在屈辱和病痛中离开人世,在他咽气之前的一个小时,俄国的公使还在他的床头逼迫他在俄占领中国东北的条约上签字,这样的一幕是多么的叫人可悲!在他的一生中,他镇压过太平天国运动、兴办了洋务建立了北洋水师,但也签订了不少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他为大清帝国争辩了一生,我觉得他一生中的功与过,我们应该要给予一个公正的评价。
回顾中国近现代史,无论是在向西方学习的洋务运动,还是代表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李鸿章都是贯穿其中的不可忽视的人物,在那样一个动荡不安、危国危民的社会背景下,他站在了风口浪尖上…他肩负了家国重任。
下面我们从一些历史事件中来评价李鸿章的功过:【1】1851年开始的一场以推翻清王朝为目标的太平天国运动,历时14年,势力席卷十八个省市,沉重打击了晚清王朝。
在这个事件中,李鸿章作为清廷重臣,有维护其安危的职责,尽管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有助纣为虐的嫌疑,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样国内的长期战争并不利于一个正处在风雨飘摇中国家的建设与发展。
对以这一事件的评价,我们不能离开社会历史环境和时代条件来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中国近代历史人物评述——李鸿章
中国近代历史人物评述——李鸿章摘要:李鸿章是晚清重臣,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他是朝廷,洋务派眼中的英雄,他也是清流派,革命派眼中的“奸臣”。
纵观李鸿章一生,他是一位优秀的外交人才,是近代化脚步的推进者,但也是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者,是错误边防政策的制定者。
我们应该本着尊重历史、尊重现实的态度和原则,来重新审视这一历史人物,做出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
关键词:李鸿章;近代史;功过;一、李鸿章生平李鸿章,安徽合肥人。
世人多尊称他为李中堂,亦称李合肥。
谥文忠。
他是晚清重臣,是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他是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
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称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同时他也被称为“东方俾斯麦”。
他是“中兴四大名臣”之一。
光绪皇帝将李鸿章树立成“忠臣”的榜样,要求人臣模仿。
他代表清朝签订了《马关条约》等条约。
同时他本人也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二、李鸿章的功李鸿章一生都在尽力维护中国的利益,他主张洋务运动,采取了编练新军等措施。
企图通过器物制度的变革来振兴大清,但是这仍然无法改中国落后的面貌。
对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他也曾据理力争,通过自己的努力减轻国家的损失。
他作为一个外交家,也曾只身前去同列强谈判,最终实现不割地而平息事件。
奈何国力羸弱,清朝腐败不堪,他虽有报国之心,但却无报国之力。
(一)兴办国防,促进军事近代化1.主张海防,建立海军及舰队李鸿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将海防放到战略地位的大臣,李鸿章见证了外国列强的坚船利炮。
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让他深刻体会到建设海军的重要性。
十七、十八世纪,西方进入了海洋时代,新航路的开辟,造船技术的提升,让他们不再只满足于进行简单的货物交易。
晚清仍然处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之中。
李鸿章是地方实力派大臣,他比中央的大臣更清楚国内当时的形式,而且更知道海防建设的重要之处。
因此他提出了重海防的思想。
在他的主持下,清朝建设了由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舰队组成的海军。
李鸿章人物评价三篇(精选范文)
李鸿章人物评价三篇(精选范文)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安徽合肥肥东人,因行二,故民间又称“李二先生”。
本名章铜,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
作为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领袖、晚清重臣,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慈禧太后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与俾斯麦、格兰特并称为“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
晚清权臣李鸿章,他成了中国近代史上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
李鸿章(1823.2.15-1901.11.7),本名铜章,安徽合肥人。
因行二,故民间又称“李二先生”。
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
道光二十七年(1847)中进士。
同时,受业曾国藩门下,讲求经世之学。
咸丰三年(1853)受命回籍办团练,多次领兵与太平军作战。
1863年和1864年他率淮军攻陷苏州、常州等地,和湘军一起镇压了太平天国。
60年代起,李鸿章积极筹建新式军事工业,仿造外国船、炮,开始从事“自强”的洋务事业。
1865年分别在上海和江宁(今江苏南京)创立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和金陵机器制造局。
同年署理两江总督,1866年,继曾国藩署钦差大臣,专办镇压捻军事务1898,李鸿章赴欧洲。
在俄国接受沙皇贿赂(此情节疑是日本伪造消息,存疑),与俄国签订了《中俄密约》。
《中俄密约》是沙俄以不正当手段诱迫清政府签订的彻头彻尾的强盗条约。
它的签订,使俄国不费一枪一弹,实际上把中国东北变成了俄国的势力范围。
这对于俄国将侵略矛头进一步伸向华北及长江流域,进一步对清政府施加影响,争夺远东霸权,具有重要意义。
李鸿章在1901年签订了卖国的《辛丑条约》。
对李鸿章的评价
对李鸿章的评价
李鸿章是清朝末期的重要政治家、外交家和军事家,他也是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以下是对他的评价:
1.功绩:李鸿章在清朝的现代化和西化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推动
了许多重要的改革和建设,包括建立现代海军、兴办近代工业、训练新式军队等等。
他还参与了许多重要的外交活动,为清朝签订了一些重要的条约。
这些条约在当时虽然引起了争议,但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与西方的关系建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局限性:然而,李鸿章也有其局限性。
他在处理一些外交事件时表现
出了一定的妥协性和不稳定性,这导致了外界对他的质疑和批评。
此外,他在推动现代化改革时也受到了保守派的阻挠和反对,这使得他的改革成果在很大程度上被削弱了。
3.影响:尽管如此,李鸿章在中国近代史上仍然具有重要地位。
他的思
想和行动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一些思想和行动也为后来的改革和革命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综上所述,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贡献和影响不容忽视。
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他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以便更好地认识历史和推进现代化进程。
浅谈对李鸿章的评价
浅谈对李鸿章的评价1000字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政治家、外交家和军事家,他的一生历经起伏,涉及到很多重大事件和历史问题。
因此,对于他的评价也会涉及很多方面。
首先,李鸿章是一位有爱国心的政治家。
他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家庭,受过熏陶的他深知家国天下的重要,对于维护国家的利益努力尽忠职守。
他反对封建势力的压迫,支持改革开放,积极推动自强运动,不断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为国家的根本利益奋斗终身。
其次,李鸿章是一位杰出的外交家。
他在外交领域陆续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受度支矿务局指派,与英国达成《马关条约》,这一条约解决了中英两国在贸易和领土等问题上的纠纷,为两国未来的关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另外,他还成功地让德国,法国等国家与中国达成贸易协议,为清代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除此之外,李鸿章还是一位值得敬佩的军事家。
在他担任大元帅时,与众将士一起在太平天国运动中,击退了太平天主洪秀全以及他的军队,在践行了故国忠诚的同时还保卫了自己的家乡。
而在甲午战争中,李鸿章发挥了重要作用,领导中国的外交谈判,成功让列强停火,保护了中国的领土和主权。
不过,人无完人。
李鸿章虽然在近代的中国历史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还是有一些负面的评价。
有一些人认为,李鸿章是一个忠于清朝封建政权的反动派。
他与列强达成的一些协议,有的对中国是不利的。
此外,他一些行为被视为过度跟随外国势力,蔑视民众的期望,这引起了很多人的反感。
综上所述,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他在政治、外交、军事等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他的高尚品德和杰出才能,对于中国改革开放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但作为一个历史人物,他也是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评价。
无论如何,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发人深思。
对李鸿章的评价
对李鸿章的评价李鸿章,字渐甫,号少荃,谥号文忠。
道光三年(1823)出生于安徽省庐州府合肥县磨店乡(现属肥东县)。
道光二十七年(1847)中进士。
同时,受业曾国藩门下,讲求经世之学。
李鸿章是晚清权倾一时的人物,他的一生几乎与晚清相始终,晚清中国的命运与李鸿章密切相关。
李鸿章以镇压农民起义起家,太平军和捻军将士的鲜血染红了他的顶子。
虽然他维护了封建统治,在他的人生中留下了挥之不去的污点,可是我们再想想,作为当时清政府官员的他能怎么办,站在清政府是我角度里看,李鸿章的行为也是属于一种爱国的表现。
再说当时的太平军真的能代表中国先进领导吗,答案是显然的,也是肯定不能的,不然太平军也不会失败。
李鸿章的军功显赫累任江苏巡抚、湖广总督,终于在1870年继曾国藩出任直隶总督,后又兼北洋通商事务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筹办洋务,成为同治、光绪两朝的地方重臣。
因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手握兵权,统领一方。
因为他在清政府里担任着重要的职务,很多的事情不得不,也很无奈。
所以他会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
因为了解了他就等于了解近代史的中国清政府的一部分。
当大清王朝被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大门的时候,面临着内忧外患。
一些封建士大夫视而不见,或者认为外国器械是奇技淫巧,把洋枪洋炮当作妖法,对他们而言,只有莫名的恐惧;或认为外国利器神妙莫测,无法学习;认为学习西方就是以夷变夏。
李鸿章当时中国极少数能够正确对待西方技术的人之一,他在顽固派的阻挠和谩骂之下,极力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
从60年代起,李鸿章积极筹建新式军事工业,仿造外国船、炮,开始从事标榜“自强”的洋务事业。
1865年分别在上海和江宁(今江苏南京)创立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和金陵机器制造局。
李鸿章曾先后创办江南制造局、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漠河金矿、天津电报局、津榆铁路、上海机器织布局,还建立同文馆,选派留学生出洋。
他办洋务的初始动机是办军工企业,造出枪炮、弹药、机器、舰船和水雷,主要用来对付捻军。
李鸿章人物评价
说起晚清那段耻辱的历史,没有人不知道李鸿章。然而对于这位晚清军政重臣李鸿章李中堂,不同人对他有着不同的评价:有人认为由于时任内阁总理大臣的他,跟外国列强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而称他为卖国贼;也有人由于在近代兴办洋务运动而说他是近代一名了不起的功臣。不过以上两种观点未免有断章取义之嫌,让我们看看李鸿章的功与过。
李鸿章也不会放弃任何一个为在美华人移民争取权利的机会,在访美结束后,他有意避开了美国西部,而选择了加拿大作为他回国的路线,引起了美国记者的注意,就此事对他采访。李鸿章借机请求美国媒体帮助中国移民:“……我只期望美国的新闻界能助中国移民一臂之力。。。。。。。希望整个报界都能帮助中国移民,呼吁废除排华法案,或至少对《格力法》进行较大的修改。3鸿章为了废除强加在中国人头上的鸦片贸易还做了许多努力
纵观李鸿章一生,可圈可点处众多,但是在皇权体制下,没有实现其抱负,这是民族和个人的悲哀。李鸿章是那个时代的精英。国之大器,百年不遇.
建国后对李鸿章的评价大有偏颇,往往把李鸿章脸谱化为卖国贼,这个观点和历史是不符合的。
人物李鸿章世人多称“李中堂”。道光18年与曾国藩同年考取同榜进士。 1872年,被任命为直隶总督,兼任北洋通商事务大臣 。自此,李鸿章在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任上秉政达25年,参与了清政府有关内政、外交、经济、军事等一系列重大举措,成为清廷倚作畿疆门户、恃若长城的股肱重臣。随着李鸿章地位、权利的上升,责任愈巨,视野愈阔,综观世界各国的发展,李鸿章痛感中国之积弱不振,原因在于“患贫”,得出“富强相因”,“必先富而后能强”的认识,将洋务运动的重点转向“求富”。 他一手创建出的淮军,陆续被清廷派防各地,成为充当国防军角色的常备军;而以他为领袖的淮系集团,成为当时实力最强的一个洋务派集团,并在其带领下,开始了中国早期的洋务——自强——近代化运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62年,这一年李鸿章虚岁40。在这一年里,李鸿章终于扬起了他人生的风帆,真正地起航了。
作为清廷的首辅大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义不容辞的为清廷担负起与洋人打交道的重任。外交家,在当今看来是一份光辉灿烂,万人欣羡的职业,但在当时的中国则是“卖国贼”的代名词。
李鸿章的外交方式,可从一段对话中看出,李鸿章奉命接手“天津教案”时,曾国藩问李鸿章:“你准备如何与洋人交涉?”李鸿章说:“与洋人打交道,我首先要同其打‘痞子腔’。”所谓“痞子腔”就是“往顾左右而言他”,就是“说话不算话”,就是偷梁换柱,暗度陈仓。这是典型的弱国外交手段。正面交战不敌,只好虚与委蛇,以谎言对谎言,以欺骗对欺骗,已乔装好客对虚伪的友谊。其实,这样的手段对于李鸿章来说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以此为基础,李鸿章斡旋于几个大国之间。虽然如此,然而“弱国无外交”。李鸿章接到手的外交任务,无论他怎么努力都注定了会被千夫所指,万人唾骂:天津教案、秘鲁换约、《中法新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李鸿章被推上清廷这艘破败龙船的船头,直面着呼啸的狂风暴雨,默默为清廷承受着一切责骂;无论是清廷将他推向前方的信任,还是国人的谩骂唾弃,都化作利刃一刀刀割在这个渴望“齐家治国平天下”做一个“治世能臣”的人的心上。李鸿章,生逢大清国最黑暗、最动荡的年代,当他的每一次“出场”都招来耻辱和责难时,那种“人情最难堪之事”对他的重压时别人难以想象的。直至1901年,一生颠簸劳累,身心焦虑疲惫,痛苦不堪的李鸿章走到了人生的尽头。1901年9月7日,李鸿章代表大清国与八国签订啦《辛丑条约》,那文件上虚弱无力,辛酸悲苦的三个字,成了他的催命符。临终前,他写下了两首诗:“四十年来百战身,几回此地息风尘。经营庶富羞言我,纽握机权耻授人。尽一分心酬圣主,收方寸效作贤臣。诸君努力艰难日,莫误龙华会里因。”“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了,请君莫作等闲看。”道尽了辛酸苦楚,却仍不忘告诫后生为国奋进。
李鸿章的一生波澜起伏,意气风发过,没落失意过;受尽赞誉和辱骂。现如今,一切都已尘埃落定。
因为以李鸿章为主体的清末外交上的失败,人们毫不犹豫的将他钉在了“卖国误国”的耻辱柱上。我个人认为,这对于他也是不公平的。封建王朝已没落,受辱于正在蓬勃发展的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必然。封建王朝的罪过不能一咕脑的推到清王朝的身上。清相较于前代任何一个王朝都不逊色,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只是这样一个转型的悲剧社会恰巧落在它头上而已;而它的不逊色与悲剧,却又是前代历史发展所积累付与的。同理,在那个时代,对于李鸿章的失败,也不能把过错都推在他一个人头上。积重难返,失败是必然。对李鸿章来说,他只是封建王朝里,一个以忠君爱国为行为原则,以“治国平天下”为目标的普通士大夫而已。历史机缘与巧合,把他推到了风尖浪口,成为了一个备受争议的风云人物。一个时代的人,做一个时代的事。李鸿章这个封建时代的普通士大夫,怎可苛求他锐意资本主义改革,甚至叛君叛国,做个“乱世枭雄”以天下为己任?他只是个传统的士大夫罢了,他的切身利益和道德观念,都只注定他一生对这个封建王朝忠心耿耿,呕心沥血;也注定了他的悲剧人生。这就是一个弱国之相的无奈。
1843年,李鸿章在庐州学府被选为优贡,赴京准备来年的顺天府乡试。后以文学受知于曾国藩,成为曾国藩的弟子。李鸿章25岁时考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不久,金田起义爆发绿营军腐朽日甚,不堪一战。而曾国藩奉命组建的湘军却屡建奇功,清廷于是又派了一些京官回乡“练勇”。李鸿章表现的相当积极,认为这是一个报销军国,建功立业的好机会。当李鸿章背着行李千里迢迢赶回庐州时,庐州已失守。太平军分据近地,形成犄角之势,安徽巡抚福济数次欲收复庐州而不得,李鸿章建议他先取含山,巢县,以绝敌援。福济命他领兵前往,果将二县收复。不久,庐州也被收复。李鸿章善领兵作战的名声从此传开。然而,李鸿章的战功却受到上级福济的猜忌。受到排挤的李鸿章几乎不能自立于乡里,这是当年一心想要施展才华,报效国家的他所没料到的。因而情绪十分低落,闲赋在家是,他写了《明光村镇旅店题壁》一诗抒发胸中怨气:“巢湖看尽又洪湖,乐土东南此一隅。我是无家失群雁,谁能有屋稳栖鸟。袖携淮海新诗卷,归访烟波旧钓徒。遍地槁苗待霖雨,闲云欲去又踟蹰。”直至咸丰八年,即1858年,李鸿章携家眷投奔曾国藩,被收为幕僚。曾国藩是十分欣赏李鸿章的,多次向朝廷推荐李鸿章,却一次次以失败告终。这对于一个真正有才干有抱负的人来说,绝对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失意的李鸿章只能随赞湘军,孟子曾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李鸿章虽得不到朝廷的赏识,但跟随在曾国藩身边却是他不幸中的大幸,这样的选择可以说是他走上人生显赫道路的开始。李鸿章在曾国藩身前左右观察和感悟到的,使其性格和气质得到了根本性的升华,为日后成就一番事业,奠定了基础。清末大儒梁启超在评价李鸿章的这一际遇时说:“此天之所以厄李鸿章欤,抑天之所以厚李鸿章欤?”而对于李鸿章而言,他并不知道这对自己意味着什么。他曾是一个激情满怀,愿为帝国抛颅洒血的奋进青年,可残酷的现实一而再,再而三的打击他。颠簸不济十余年的他,不敢再妄言:“
梁启超评李鸿章时说:“李鸿章所办商务,亦无一成效可睹也。”原因是“官督商办.....奸吏舞文,视为利薮,凭挟狐威,把持局务。”其言不公。李鸿章推效西法,肯放下“天朝上国”的身姿,向“西夷”学习。在当时看来已实属不易;再者,李鸿章时封建臣属,维护封建统治是必然的,这是他忠君爱国的表现之一。不能说因其行事结果,没有达到预先的目的就斥责他“无一成效”事物的发展,从一至二是量的进步;从无到有是质的飞跃。李鸿章等人创办的洋务企业就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是中国近代工业化质的飞跃。怎可责其“无一成效”。再言,“官督商办”是那个时代的局限,关李鸿章何事?李鸿章虽有才,却还没有达到扭转一个时代的境界。封建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过度期必然的弊端,并非以李鸿章一人之力可以改进或加深发展。所以责其“官督商办主义之厉阶”实在是有失公正。相反,我认为,李鸿章在其能力所能及之内(包括他的官督商办主义)竭力改进旧弊,是他爱国是干的表现。在当时的背景来看,他算得上是个明智的人了。“何谓之智,先言而后当。”李鸿章的西化军队、洋务企业确为子孙造福不浅。
三、总结
评价一个人物,应当结合人物时代背景、经历等对其行事目的、手段方式及影响等进行剖析;再给与人物较准确的定位。李鸿章的目的是维护清朝的统治;他深受封建传统道德的影响,也深受成长环境的影响。他行事开放,不墨守成规,却始终对新鲜事物浅尝则止,不做深入探究;走不出封建士大夫“忠君”的思想圈子。再这样一个动荡黑暗的时代里,他的悲剧是必然。正如梁启超先生所叹:“敬李之才,惜李之识,而悲李之遇也。”
二、弱国之相的无奈
自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李鸿章被封为一等肃毅伯,李鸿章开始步入他人生额高峰期。1865年,被任命为两江总督;1866年,接替曾国藩成为钦差大臣,督办剿捻;1867年,被任命为湖广总督;1868年,加太子太保衔,升授协办大学士;1870年,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1873年,被授武英殿大学士;1874年,改授文华殿大学士。在清朝,文华殿大学士相当于丞相,是内阁首辅。李鸿章荣升后曾得意地自撰楹联:“已无朝士称前辈,尚有慈亲唤小名。”可谓士当朝最年轻的要臣。然而“能者多劳”,在那个时代,李鸿章除却一身荣恩后,剩下的,就只是一个忙忙碌碌,劳心劳力,却受尽责骂的背影。
总结一句话,作为我对李鸿章的认识:一个忠君爱国,才华出众,思想开放的封建士大夫。仅此而已。
参考书目:
①、梁启超著,《李鸿章传》,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
②、赵焰著,《晚清有个李鸿章》
摘要:李鸿章是个备受争议的人,梁启超先生曾对其作出过准确评价。然而后世仍对其争论不休。本文参照前人对李鸿章的介绍评价,得出个人对李鸿章的认识。
关键词:李鸿章,忠君爱国,弱国之相
一、实干爱国者
在中国封建制度中,自秦始皇立郡县制到雍正帝设军机处,中央政权最大限度的集中到了皇帝手中。专制制度在神州大地上历经二千余年的发展达到顶峰后,终于走向了衰败。而与此同时,西方资本主义终于摆脱了中世纪的枷锁,释出虎狼本性,以肆志于东方。
李鸿章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诞生,成长。
李鸿章,字渐甫,号少荃,安徽庐州府合肥县人,生于1823年,卒于1901年,享年78岁。
李鸿章,给世人留下的印象不外乎“误国权臣”四个字,然而在我的眼中,李鸿章首先是一个爱国者。
青年李鸿章天资过人,志向高远,这可以从李鸿章20岁时所写的一首诗中看出:“丈夫事业最当时,一误流光后悔迟。壮志不消三尺剑,七彩欲试万言诗。闻鸡不觉身先舞,对镜方知颊有髭。昔日儿童今弱冠,浮生碌碌竟太平军,定捻军,以其实际行动维护着在风雨中飘摇的清廷。而在平定内乱的战争中,李鸿章更是认识到了西洋军事的厉害,极力将自己的军队西化。招揽人才,购买先进武器,雇请外国教官,学习西人军队的战争方式。
李鸿章所处的时代,是中华数千年来未有之时代。西方的入侵使中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迷茫和混乱。犹如生来高贵的皇家贵胄,一夜巨变之后成立人人可贱之的贫乞儿。这样巨大的落差,让整个封建社会上层都无所适从。面对如此巨变,有人固守成规,有人崇洋媚外。但以李鸿章为代表的一批志士,明智的看到固步或媚外,都不能真正解决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结症。对于学习西方,李鸿章从不含糊。从淮军的建立到北洋水师的建成,再到“求富求强”的洋务企业。李鸿章竭尽所能的修补着清廷这艘破败的龙船。
起因,还是太平天国。这年的太平天国,已走上了末路。为了尽快平定起义,李鸿章与曾国藩商议后。回庐州招募淮军,资援剿匪。李鸿章吸收了一些抗击捻军的杰出人才;又得到曾国藩的大力支持。很快就组成了一支八千人的队伍,开赴上海。淮军初到上海,因其衣帽粗陋,受到西人的嘲讽和当地乡绅的质疑。然而不久,它就爆发出了惊人的战斗力,让人们不敢小瞧。到达上海半年内,李鸿章率淮军三战三捷,军队迅速扩张到2万人。而至攻打天京前夕,总兵力已达7万余人。不得不说,李鸿章确有将才,尔后平定捻军,谋定而后动,料敌如神。连梁启超也赞道:“(李鸿章)真将将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