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小论文 李鸿章

合集下载

中国近代史论文--李鸿章

中国近代史论文--李鸿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文李鸿章李鸿章发迹史:李鸿章,安徽合肥人,李鸿章作为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晚清重臣,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李鸿章(1823-1901),亦称李合肥,汉族人,本名章桐,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

其先祖本姓许,李鸿章从江西湖口迁至安徽省庐州府合肥县。

李鸿章的八世祖许迎溪将次子慎所过继给姻亲李心庄。

李家到李鸿章高祖时,终于勤俭致富,有田二顷。

父亲李文安(1801-1855)经多年苦读,终于在道光十八年(1838年)与曾国藩同年考取同榜进士,使李氏家族成为当地名门望族。

至于李鸿章本人,生前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身后被慈禧太后称赞为“再造玄黄”之人。

清朝追赠其为太傅、晋一等肃毅侯、谥文忠,赐白银五千两治丧,在其原籍和立功省建祠10处,京师祠由地方官员定期祭祀。

清代汉族官员京师建祠仅此一人。

李文安在科举入仕前,长期在家乡以课馆为业。

李鸿章六岁就进入家馆棣华书屋学习。

他少年聪慧,先后拜堂伯李仿仙和合肥名士徐子苓为师,攻读经史,打下扎实的学问功底。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第一次科考落榜,住京曾国藩宅邸受曾补习教导;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二十四岁的李鸿章考中进士,选入翰林院任庶吉士。

同时,受业曾国藩门下,讲求经世之学。

三年后翰林院散馆,获留馆任翰林院编修。

1863年和1864年他率淮军攻陷苏州、常州等地,和湘军一起镇压了太平天国。

从60年代起,李鸿章积极筹建新式军事工业,仿造外国船、炮,开始从事标榜“自强”的洋务事业。

标榜“自强”进而“求富”,主要以“官督商办”的形式创办了一系列民用企业。

光绪十四年(1888)建成北洋海军。

为培养“自强”“求富”所需人才,还创办各类新式学堂。

李鸿章所要进行的事业是想让中国工业化,军事化,教育化,但他只成功了一半。

中外力量对比悬殊的格局,使李鸿章产生了严重的惧外思想,在对外交涉中始终坚持“委曲求全”的方针光绪二十一年二月十八日,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李鸿章受命,作为全权大臣赴日本议和,在《马关条约》签字。

对李鸿章的再认识历史论文

对李鸿章的再认识历史论文

人们说去李鸿章,总会想到“卖国贼”“千古罪人”这样的评价。

确实,他曾作出了许多错误的决策,如:过于避战和重视海防而愿意牺牲整个新疆,放弃疆防,在与日本的甲午战争中的指挥失误导致军舰在威海卫被歼灭。

他签订了《南京条约》《中日天津会议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的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求和派、软弱派,他用中国最先进的武器最精锐的部队镇压了由农民领袖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起义运动。

但是,当我们换个角度来思考时,我们会发现,李鸿章是一个在传统和现实之间徘徊矛盾的人,是一个处在夹缝中求生存的人,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李鸿章无法解决两种独立发展文明体系的冲突,李鸿章处在一个传统外交体制解体的历史悲剧中,他力图建立新的原则和适应时代发展潮流的体制改革,但在当时的局势之下构成了难以调和的矛盾。

1.洋务运动1865年至1874年,李鸿章多次强调,中外之局势是“实为数,千年来有之变局”深切认识到中国必须开放、与西方竞争,这才兴起了洋务运动。

由于李鸿章的主持参与,洋务派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条铁路、第一座钢铁厂、第一座机器制造厂、第一所近代化军校、第一支近代海军舰队等。

有李鸿章和曾国藩共同创造的安庆军械所,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等。

这些企业不但促进了没落的清王朝的工业化,而且在财政上为清政府提供了大量稳定的资金,李鸿章的变局观如实地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征。

2.塞防与海防之争李鸿章的现代海权意识在塞防与海防之争上得到了深刻的体现。

当时,清政府面临着严重的名族危机,西部新疆几乎丧失,东面觊觎台湾,这实际上还牵涉到财政问题和国防思想现代化的问题。

在财政问题上,左宗棠时任陕甘总督,督师西北,新疆是西北要塞,认为新疆“尺寸不可让”,而当时国家财政不可能同时打赢两场战争,左宗棠后来出师新疆相当一部分资金还是靠自筹,在国防思想现代化的问题上左宗棠的理论比李鸿章的理论似乎更有煽动性。

他主张塞防和海防并重,最后,李鸿章被委任北洋大臣,而北洋水师和南洋水师的建设,是中国国防现代化的开始:一方面改变了传统上注重内陆的防御战略,另一方面现代化海军的建设,成为推动中国国防现代化的重要契机,而这一点是塞防论所不能达到的,这次争论的结果初步改变了中国已经延续千年的国防战略格局,对中国近代国防的重要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鸿章的作文素材

李鸿章的作文素材

防汛抗旱工作总结怎么写_防汛工作总结尊敬的领导、各位同事:在过去的一年中,我们团队经过努力和奋斗,开展了一系列的防汛抗旱工作。

经过反思和总结,现将防汛抗旱工作总结如下:一、工作回顾在去年,在气象部门的预警下,我团队迅速行动,制定了详细的防汛抗旱方案,并成立了领导小组,明确各个成员的职责和任务。

我们通过完善的组织机构,确保了工作的顺利进行。

在工作过程中,我们注重加强与各相关部门的合作与沟通,共同制定和实施防汛抗旱预案,并及时转达给各个层面的领导。

在防汛工作中,我们重点加强堤防巡查和排涝工作,保障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我们也加强了水资源管理和节约措施,提高了抗旱能力。

组织开展了节约用水宣传活动,向广大群众普及节水常识,引导群众节约用水。

二、工作成果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成功实现了防汛抗旱的目标,取得了以下的工作成果:1. 建立了完善的组织机构和工作流程,保证了工作的高效进行。

2. 加强了与相关部门的合作与沟通,提高了工作的协同性和整体效果。

3. 加强了堤防巡查和排涝工作,确保了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4. 提高了防汛抗旱工作的宣传力度,增强了公众的防范意识和应急预案。

5. 加强了水资源管理和节约措施,提高了抗旱能力。

三、存在的问题在开展防汛抗旱工作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1. 组织协调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2. 部分工作人员对于防汛抗旱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工作态度有待提高。

3. 预防控制措施还有待完善,特别是在抗旱方面的工作需要加强。

四、改进措施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为了进一步提高防汛抗旱工作的效果和水平,我们提出以下改进措施:1. 加强组织协调与沟通,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

2. 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防汛抗旱意识和技能。

五、展望未来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加强防汛抗旱工作,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和能力。

我们也将积极吸取经验和教训,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和措施,为建设更加安全和稳定的社会环境做出贡献。

历史小论文

历史小论文

看人当一分为二――我眼中的历史人物李鸿章如果说我们华夏5000年文明史是一片广袤而深邃的天空,那么,历史人物就是点缀于天空之中的一个个璀灿夺目的星星。

星星虽不足以与天空并论,星光虽不足以与日月争辉,然而,他们依然努力书写着历史的辉煌,勇敢承载着历史赋予的重任……在所有的历史人物中,我最喜欢研究的便是时任清代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的李鸿章。

听到这句话,可能许多人会大加嘲讽,或者嗤之以鼻。

请不要误会,我说的“喜欢”针对的是研究的过程,而并非研究对象。

如果你还是不相信,那么,就请认真阅读下面“我”的研究成果吧:一、“讨厌”李鸿章“讨厌”是我对李鸿章的第一感觉。

当时的清廷昏庸无能,腐朽衰败;慈禧专政,势奢极欲,纲纪败坏;而皇帝羸弱,拘谨怯弱;官吏贪赃枉法,醉生梦死的现实条件下,李鸿章――这位朝廷重臣没能力挽狂澜,反而同流合污,惟慈禧马首是瞻。

在列强的淫威之下,李鸿章不断地妥协、屈服,最终导致了“国将不国”的可悲结局。

在与列强的较量中,到底是战还是和,李鸿章左右摇摆,最终自酿苦果。

中法战争中,李鸿章奉行妥协,把中国的胜利作为与法国外交求和妥协的资本,最后签订《中法新约》,致使中国不败而败。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慈禧害怕战事破坏自己的六十大寿,指示李鸿章不可再生事端,此时的李鸿章又对日本妥协投降,又命令清军“先定守局,再图进取”。

黄海大战后,李鸿章极力夸大战后损失,采取“保船避战”,命令北洋舰队躲入威海卫军港,不许出海迎敌。

日军围攻威海卫,李鸿章下令不准出战,北洋舰队被困港内,坐以待毙,全军覆灭……甲午战争后李鸿章受清廷委派,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面对在原则大事劣迹斑斑的李鸿章,此时,我们除了“讨厌”“憎恨”还会有什么呢?二、“喜欢”李鸿章不过话又说回来,看人也应该一分为二。

李鸿章做对了什么?他主导了洋务运动,虽然最终没有改变国家羸弱的事实,但称的上一个积极的探索,是自救自强的表现。

这是最应该肯定的。

李鸿章论文

李鸿章论文

李鸿章的辛酸泪与鲜为人知的一面摘要:在中国近代化路途中有一位著名人物,他主管清廷外交与军事长达二十年之久,期间曾因签订过丧权辱国的条约而很长一段时间都为人诟病,但他的背后做过的实事又有多少人真正了解。

他的救国思想、变法主张、洋务运动、外交策略等。

让我们更加接近一个鲜为人知的李鸿章,并品尝其间的辛酸泪。

关键词:李鸿章洋务运动铁路建设外交救国思想。

正文:李鸿章本为文人,投身军旅,统率淮军镇压太平天国与捻军起义,在晚清的官场中一路顺风,扶摇直上,从江苏巡抚、署两江总督、湖广总督、1870年调任直隶总督,接着被清廷授予武英殿大学士,爬上权利高峰,代表倾听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同时致力于引进先进的西方科学技术,开办近代工矿企业与交通业,建立新式陆海军,创办学堂,培养人才,揭开了中国近代化序幕,是晚清洋务运动代表人物,一下让我们从几点来介绍一个鲜为人知的李鸿章。

《一》:报国思想李鸿章从在晚清政坛上崭露头角之日起,就极其重视人才。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社会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为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确保大清王朝的统治,李鸿章殚精竭虑屡次上书纵论时局,认为,中国要想走上富强之路,“练兵、简器、造船、筹饷、用人、持久六条均为救时之要务”,最关键的还在于“变法和用人”尤以人才为急务“用人最为急务,储才尤为远图”,他曾剖析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的原因,就在于“端绪甚大,经纬需才,穷天下之力,犹虑莫殚莫究,病在无人”。

挽救民族危亡,急需大批具有先进科技文化知识的人才。

李鸿章对封建官场的种种弊端深恶痛绝,说:“京宦不识外事,偏又喜谈外事,言之娓娓动听,丝毫不管要害”,“中土人才多空谈学问,仕宦于此道漫不究心,故洋务都无长进”,遇到创新之举“文人学士动以崇尚异端,光怪陆离见责”。

新式人才的缺乏,造成清朝举国上下的沉沉暮气和甚嚣尘上的惰性势力‘当轴风气往往见贤而不能进,见不善而不能退,此类是上下相忍为国习,为合同。

八上近代人物小论文

八上近代人物小论文

八上近代人物小论文19世纪中后期,国际政治风云变幻,清王朝大厦将倾。

李鸿章作为晚清第一重臣,影响着中国的内政外交,是中国近代史学习不可规避的人物。

时人评之为“中国第一人”,梁启超评之“是为时势所造之英雄,非造时势之英雄也”[1];苑书义评之为“过渡时代之过渡人物”[2];其自评为大清的“裱糊匠”[3]。

他既傲慢清高又忠诚仗义,既阴险狡诈又锋芒毕露,既争强好胜又忍耐宽容,既冷酷蛮横又温情脉脉,既开明通达又迂腐不化,既坚忍顽强又妥协怯懦——集矛盾性格于一身,这样的性格矛盾同时也体现了新旧时代的思想交锋。

一、李鸿章与其矛盾性格的形成李鸿章(1823~1901年),字子黻、渐甫,号少荃、仪叟,谥文忠,安徽合肥人。

他是官僚家庭出身,此后走上“学而优则仕”的封建正统道路。

19世纪中期,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李鸿章统带淮扬水师,后组建淮军,镇压太平军和捻军。

此后,李鸿章累任江苏巡抚、湖广总督、直隶总督,后又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筹办洋务,成为同治、光绪两朝的地方重臣。

因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手握兵权,有人甚至称其“坐镇北洋,遥执朝政”。

外交上,他坚持“外须和戎,内须变法”的原则,处理过许多重大对外交涉,是中国外交的第一人,“负重望于外国”,却“负重谤于中国”[1]。

观其一生,少年科第、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一路扶摇,但自甲午一役之日,国人皆斥为“卖国贼”。

把整个中国社会的成败责任担于李一人之肩,这是李鸿章的悲剧,亦是国人本身的悲剧。

19世纪的世界正激荡在工业革命的浪潮中,资产阶级革命蓬勃兴起,西方文明正在大步发展,而晚清的中国却江河日下。

中国封建社会已去向末路,同时却要面对代表先进社会前进方向的陌生敌人——帝国主义列强。

中国人无法也无从参照历史,更不能叩问先祖,只能在摸索中前进。

作为满清开明官员的李鸿章,其性格自然结合了这样新旧时代的双重特点。

在这样的时代里,由于受清政府的局限、受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及长期官场氛围的熏陶和外交实践的感染,李鸿章逐渐形成了一种矛盾的性格。

关于李鸿章的历史小作文

关于李鸿章的历史小作文

关于李鸿章的历史小作文
《说说李鸿章》
嘿,咱今天来聊聊李鸿章这个人呐。

我记得有一次在书上看到过一个关于他的小故事,特别有意思。

当年李鸿章去国外访问,参加一个晚宴。

那晚宴上可都是些外国人,各种豪华大餐摆了一桌子。

咱老李啊,平时可能也没见过那么多新奇的玩意儿。

人家给他上了一道冰淇淋,他一看,哟呵,这玩意儿冒着烟呢,心想肯定很烫嘴呀,于是就等啊等,等那“烟”散了才敢去吃。

结果一吃才发现,原来这东西是凉的,把他冰得一哆嗦,哈哈哈。

从这就能看出,李鸿章也是头一次见这西洋玩意儿,闹了个小笑话。

你看,通过这么一件小小的事儿,就能看出那时的中国和西方确实有很大的差距呀。

李鸿章呢,处在那个年代,也是有他的难处和无奈。

他想努力去改变一些东西,但又好像无力回天。

李鸿章的一生那真是复杂又充满故事,这件关于冰淇淋的小趣事就像是他人生中的一个小插曲。

尽管岁月已经远去,但他的形象和他经历的那些事儿,还是会让我们后人时不时地想去琢磨琢磨呢。

哎,这就是李鸿章呀!。

李鸿章作文标题

李鸿章作文标题

李鸿章作文标题篇一:《李鸿章》在历史的长河中,李鸿章就像一个复杂而又模糊的身影,时而被骂得狗血淋头,时而又被人稍稍理解,这个人物啊,真的是充满了争议性。

我记得我第一次听到李鸿章这个名字的时候,还是在初中的历史课上。

那时候老师讲到晚清的那些事儿,说他签了好多不平等条约,什么《马关条约》啊之类的。

我当时就想,这人肯定是个大坏蛋,卖国贼啊,把中国的土地和权益就这么拱手让人,那感觉就像是把自己家的宝贝,不,是超级珍贵的传家宝,随随便便就给了外人,而且还没有啥反抗似的。

哼,我当时对他那是满满的厌恶。

可是啊,后来我长大了些,看了更多的书,了解了更多的历史背景,我就开始有点犹豫了。

也许,李鸿章并没有我当初想的那么简单呢?你想啊,晚清那时候就像一艘破船,到处都是漏洞,风雨飘摇的。

他呢,就像是一个不太合格的修补匠,虽然手艺不咋地,但也在努力地堵那些窟窿。

他签那些条约,可能也是被逼无奈啊。

就好比一个人被人用枪指着脑袋,让他做一些不情愿的事情,他能怎么办呢?也许反抗的结果就是脑袋开花,那时候整个国家可能会陷入更糟糕的境地。

我就想象着他去日本签《马关条约》的场景。

他一个老人,颤颤巍巍地坐在谈判桌上,对面是那些贪婪的日本侵略者。

他心里肯定不好受,就像被一块大石头压着,喘不过气来。

他可能想为国家争取点什么,哪怕一点点,可是日本那边就像一群饿狼,根本不松口。

他当时的心情该是多么的绝望啊。

他也许会想:“我这是造了什么孽啊,怎么把国家搞成这个样子,现在还要我来签这个卖国的条约。

”不过呢,我也知道,他也有他的问题。

他办洋务运动,虽然是想让国家富强起来,但是感觉就像是在旧房子上刷一层新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什么。

他可能有点太保守了,没有那种彻底变革的勇气。

就像一个人病得很重,他只是给病人吃点止痛药,而不是从根上治病。

所以啊,李鸿章这个人物,真的很难用简单的好坏来评判。

他就像是一个混合体,有无奈,有软弱,也有那么一点点想要拯救国家的努力。

李鸿章的是非功过---历史论文

李鸿章的是非功过---历史论文

功过是非李鸿章摘要提起李鸿章,国人们必然会联想到“这是个卖国贼”。

确实,李鸿章跟着西太后做了不少祸国殃民的坏事,也签了许多至今倍感屈辱的条约。

但他也并非是一个只有是非而无功的人。

李鸿章是晚清伟大的人物,他继承老师曾国藩的事业,开启中国看世界的新眼光,他是一个真正开眼看世界的中国文人与官吏。

关键词李鸿章功过是非洋务运动不平等条约中国发展李鸿章,不仅是一位影响了近代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晚清军政重臣,而且也是一位中国近代史上争议最大的历史人物。

他的是非功过,百年来评论不断,有人予以同情,有人以近乎残酷的论调将其一棍子打死。

然而我认为,李鸿章的所作所为皆处于当时之大背景下,我们不应以现代人之眼光去评价那个时代的人。

1958年他的棺枢被挖出,然而随着当时人们的一致痛骂尸体也遭遇了车裂之厄当年权倾一时的晚清重臣就这样彻底的粉身碎骨了。

时至今日关于他的功过是非仍有着太多的争议。

他是外国人眼中的爱国者万国运动会时是他在世界人民面前唱起了中国的民间小调《茉莉花》他兴办洋务、筹建海军、积极斡旋于不同的国家之间然而一人之力又怎能承担起整个国运之悲凉?他是国民眼中的卖国贼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让他留下千古骂名。

然而时值临终,问及国事,他欲语泪先流……早在与太平军作战的时候,李鸿章就已显露出他与大清国多数官员的不同之处:他对外国的科学技术及先进的武器有着极大的兴趣。

19世纪60年代李鸿章在上海开办了中国最大的一家军事企业——江南制造总局,开始了他祈盼中国自强的洋务生涯。

19世纪 70年代,他又以求富为名创办了中国第一家近代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

在培养人才方面,1863年他在上海设立广方言馆,为中国培养了一批外语和自然科学的新人才。

此外,他还苦心经营北洋海军。

虽然洋务运动未能使中国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但是在当时国民尚处愚昧阶段,满朝文武仍以天朝大国自居的情况下,敢于学习、引进新生事物,将“师夷长技”投入实践,李鸿章的眼光不可谓不远,胆识不可谓不大。

我的论文【近代史】

我的论文【近代史】

我的论文【近代史】亦荣亦辱的近代权臣——李鸿章我国的近代史自1840年英吉利用坚船利炮打开我国海上大门开始。

也许,这样的不和谐的开端就昭示着我国在这之后100多年的近代史注定是一个人民受煎熬并在煎熬中求发展并走向独立的过程。

在近代史的过程中,每个地方都涌现出了一大批在历史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的人物。

如果我们把近代史比作一场京剧表演。

那么他们有的人或许是扮着红脸上台的忠臣良将,有的则可能是白色脸颊的卖国小人。

不过也有的人物却不这么简单,他们的粉墨登场与很大一部分的人不同,因为他们的扮相并不是那么的清晰,连我们这些甚至100多年后的台下的观众也难以分辨他们到底唱得是红脸还是白脸。

在这其中,安徽的李鸿章便是一个明显的代表。

李鸿章,生于1823年2月15日,卒于1901年11月7日,本名铜章,安徽合肥市人。

因在家排行老二,所以民间有人称他“李二先生”。

李鸿章于1847年,即道光二十七年中进士,从此迈入官场。

1853年,他受命回乡办团练用以和太平天国军队作战。

1858年,他进入曾国藩的门下办理营务。

1860年,他统领淮扬水师,因为表现出色,得到曾国藩的赏识并得以被举荐。

1862年,以他为中心的淮军组成。

1864年,在湘军的配合下,他镇压了太平天国。

从此时起,他已经走入了晚清权力的中心。

19世纪60年代的时候,由于清政府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受挫,一些思想先进的人士就想着要图强,想着要“师夷长技以制夷”。

他们就是近代史上鼎鼎有名的“洋务派”。

自然,李鸿章也是其中的一员。

在晚清权臣中,李鸿章是最具洞察力的一些人中的一个。

李鸿章对时局有明确的看法,并为此提出著名的“千古变局”的命题。

在1865年、1872年和1874年他在致友人的信及若干奏折中,他曾多次强调,中外之局势是“实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认为“但求外敦和好,内要自强”,觉得“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只有掌握了“制器”的方法,才能具备与西方竞争的实力。

近代史小论文

近代史小论文

近人李鸿章109年前的1901年11月7日,李鸿章在屈辱和病痛中辞世。

生当“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李鸿章,生前身后都遭到诟病。

常言道,人生盖棺论定,一日未死,即一日忧责未已。

然而,对于李鸿章,这位清朝末期操办大清外交数十年的重臣来说,评价至今仍褒贬不一。

批评者称之为“卖国贼”,称赞者说他是第一流的“外交家”,更有人称其为“东方的俾斯麦”,盖棺百年至今仍无定论。

李鸿章,这位自喻为“裱糊匠”并得到慈禧无以复加的信任以及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徘徊、矛盾的清末名臣,为奄奄一息的清朝庭鞍前马后四十年,从充满血雨兴风的军事成就到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再到褒贬不一的和戎外交;他所涉猎的国防工业,商业,教育,外交各领域,虽说有些是逆历史潮流而动,但不少却实实在在地促进了历史的发展。

不管是称赞或批判,其在晚清重要地位不容否认。

正如梁启超为其作传时称,“四十年来,中国大事,几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系。

”、“自李鸿章之名出现于世界以来,五洲万国人士,几于见有李鸿章,不见有中国。

一言蔽之,则以李鸿章为中国独一无二之代表人也。

”李鸿章,本名章桐,字渐甫(一字子黻),号少荃,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生于清道光三年正月初五(公元1823年2月15日),安徽合肥人。

中国清朝末期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淮军创始人和统帅。

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在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眼中,被视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李鸿章出生时,英国等国的鸦片走私已步步深入。

至1840年,李鸿章十八岁时,第一次鸦片战争终于爆发。

随着《南京条约》的签定,中国随着清政府正式走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从那时起,清政府已是风雨飘摇。

生逢大清国最黑暗、最动荡的年代,李鸿章的每一次“出场”无不是在国家存亡危急之时,大清国要他承担的无不是“人情所最难堪”之事。

每一次在国家面临危机时出来收拾残局的李鸿章,被国人目为卖国者,只有全体军机大臣在上奏给皇帝的一份奏折中说过的“中国之败全由不西化之故,非鸿章之过”,曾令李鸿章老泪纵横。

近代史论文人物李鸿章

近代史论文人物李鸿章

近代史论文人物李鸿章近代史论文人物李鸿章从文献来看,对李鸿章外交思想和策略的把握,既存在着完全否定的意见,也有赞誉有加,甚至把李鸿章奉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外交家的观点。

下面是为大家推荐的近代史论文人物李鸿章,供大家参考。

近代史论文人物李鸿章范文一:晚清风云人物李鸿章李鸿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桐,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作为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晚清重臣,他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李鸿章是晚清重臣,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每当揭开中国近现代史,就不可能不面对李鸿章及其所代表的晚清政府。

纵观李鸿章一生,可圈可点处众多,但是在皇权体制下,没有实现其抱负,这是民族和个人的悲哀。

李鸿章是那个时代的精英。

国之大器,百年不遇。

建国后对李鸿章的评价大有偏颇,往往把李鸿章脸谱化为卖国贼,这个观点和历史是不符合的。

我们应该本着尊重历史尊重现实的态度和原则,来重新审视这一风云人物,做出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

李鸿章是晚清最杰出的外交家,他的后半生致力于中国的外交事业,虽然几乎所有的卖国条约上都有他的签名,但是在当时那种国际大环境下他已经尽到一个外交家的全部努力了。

所有对外关系交涉的失败是因为当时中国腐朽的政治制度,贫弱的经济基础和软弱的国际地位,而这一切归根到底是因为以慈禧为首的满清皇室势力。

这些人为了掩饰自己的无能只能把所有的罪过都推给直接出面做事的下人——李鸿章。

从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一直到新中国建立这将近100年的时间里以李鸿章为首的一代又一代中国外交家利用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尽一切可能的维持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维护了中国的国体大致完整使中国没有像南亚各国那样彻底的沦为殖民地,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复兴保留的一份坚实的基础。

李鸿章论文

李鸿章论文

论李鸿章李鸿章出身翰林,清代文贵武贱,但是在国家危难之时,李鸿章毅然投笔从戎,选择为国而战。

就单凭这一点,我们就足可以看得出李鸿章是有民族气节的,是充满一身正气的。

作为清政府的官僚,李鸿章是第一个觉醒,第一个具有深谋远虑的人,第一个看清国情。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在众多北洋大臣中李鸿章是第一个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的人,是当时极少数能够正确对待西方技术的人,是顶着顽固派的阻挠和谩骂之下第一个掀起洋务运动的人。

最后虽然洋务运动失败了,但是这并不代表着李鸿章是失败的,因为李鸿章倡导的引入西方的技术的理念是正确的,毕竟在洋务运动中,中国的工业和军事得到了增强,社会得到了进步。

除了洋务运动以外,人们关于李鸿章争论最多的就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的一事。

有许多人都认为是李鸿章坐失战机,但是你们这些人就没有考虑过李鸿章为什么不主动出击吗?如果当时我北洋舰队是战备精良的精英舰队,可以将敌舰分分钟摧毁与无形当中的话,李鸿章当然就不会去等待了,他当然就会去出战了。

然而事实却恰恰相反,当时海军军费的挪用,旧式军队的腐败,官僚的惧战以及当时中国主力舰的舰速、炮弹数量、射炮速度都远不如敌舰,在这等劣势下,根本无法出战,即使是出战了也是败。

正是因为这样,李鸿章才选择了守势,保存实力,而不是愚蠢的去送死!还有就是,李鸿章仅仅是办事的而已,真正发号施令的是皇太后。

战败后,需要李鸿章去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我们都知道他是一个爱国志士,这种事他自然不愿意去签订,但是他又无可奈何,在皇太后的命令下,他不得不去。

仅仅因为这些李鸿章就应该背下卖国贼的骂名吗?我却不是这样认为,我认为真正应该背下着骂名的人应该是皇太后,因为多有的一切都是她造成的。

综上所述,我认为中堂大人是真正的爱国志士而并非卖国贼。

近代史李鸿章小论文

近代史李鸿章小论文

近代史李鸿章小论文范文一:论李鸿章李鸿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桐,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作为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晚清重臣,生前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身后被慈禧太后称赞为“再造玄黄”之人。

清朝追赠其为太傅、晋一等肃毅侯、谥文忠,赐白银五千两治丧,在其原籍和立功省建祠10处,京师祠由地方官员定期祭祀。

清代汉族官员京师建祠仅此一人。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引用百度知道李鸿章,是近代史中一位很出名的人物,其一生几项事迹对当时影响极大,甚至影响今日:发起洋务运动和签订各种不平等条约。

洋务运动的内容很广泛,涉及军事、政治、经济、教育,外交等,而以“自强”为名,兴办军事工业并围绕军事工业开办其他企业,建立新式武器装备的陆海军,是其主要内容。

从60年代开始开办江南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安庆内军械所等近代军事工业。

其中,江南制造局是中国第一个较大的官办军事工厂,1865年由李鸿章在上海创办,全厂约2000余人,主要制造枪炮、弹药、水雷等军用品,同时还制造轮船,1867年后开始制造船舰。

福州船政局是清政府创办的规模最大的船舶修造厂,1866年由左宗棠在福州创办,全厂约1700余人,以制造大小战舰为主。

安庆内军械所是清政府最早开办的近代兵工厂,1861年12月由曾国藩在安庆创建,厂子规模不大,主要制造子弹、火药、炮弹等武器。

除创办上述一类工厂外,还派遣留学生学习技术。

但是,洋务派兴办军事工业的过程中,遇到了难以解决的问题,最主要的就是资金、原料、燃料和交通运输等方面的困难。

于是,洋务派在“求富”的口号下,从70年代起采取官办、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等方式,开办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唐山胥各庄铁路、上海机器织布局、兰州织呢局等民用企业。

中国近代史纲要关于李鸿章的论文

中国近代史纲要关于李鸿章的论文

中国近代史纲要关于李鸿章的论文李鸿章是清朝重臣,看到清朝的落后,他希望通过引进西方先进科技、努力发展国家经济、改革教育和培养人才,以及弱国外交政策以实现洋务运动。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中国近代史纲要关于李鸿章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中国近代史纲要关于李鸿章的论文篇一《论李鸿章的洋务思想》摘要: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被迫与列强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李鸿章是清朝重臣,看到清朝的落后,他希望通过引进西方先进科技、努力发展国家经济、改革教育和培养人才,以及弱国外交政策以实现洋务运动。

但无可否认的是其思想有其缺陷和不足之处。

然而这并不妨碍李鸿章洋务思想对中国近现代化所起的推动作用,其中部分经典理论对现当今社会的发展仍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李鸿章;洋务思想;现代化;借鉴一、李鸿章洋务思想所形成的时代背景清朝初期社会和经济比较发达,经历过“康乾盛世”的阶段,然而从乾隆末期开始,社会的经济政治日趋落后。

社会阶级矛盾日益加剧,生产力水平不断下降,政治腐败,社会的风气每况愈下。

当西方爆发工业革命的时候,清王朝开始“闭关锁国”的政策,逐渐与世界脱轨。

二、李鸿章洋务思想其基本内容(一)军事自强购置海外枪只弹炮、造器练兵、筹备海防等等是其军事自强思想的主要表现。

李鸿章认为:“国家百用可省,独练兵设备万不可省”。

这之后,他着手筹办西方枪炮,开办军事工业,其中包括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和天津机器局。

这些军事工业一定意义上促进了我国军事近代化的发展。

从19世纪70年代起,他开始积极筹备海防,并开办近代海军[1]。

出发点则是防御国外侵略势力。

他的军事自强思想还表现在革新军制方面。

他了解到旗兵、绿营军的朽败、武器的落伍,深感到实行变革刻不容缓。

但由于一些客观原因,变革的举措大多没有得到落实。

(二)经济自强“求强”是李鸿章洋务思想的主题思想,其实现的主要方法就是军事强盛,他以为国力强盛、军队强大是实现经济方面的自强与富有是的条件和根本。

历史小论文

历史小论文

历史小论文标题:生前一品宰相,后世两重天地——浅谈李鸿章【内容提要】100字以内【关键词】4-5个正文部分(2000~3000)李鸿章是清末重臣,曾担任直隶总督、北洋通商大臣,组建了湘军和北洋水师,在中国近代史上影响甚大。

然而,却因代表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后,成了历史上争议很大的人物,甚至,被骂作卖国贼。

而我认为,这个老人却是伟大的,无奈的,可怜的。

1872年,四十九岁的李鸿章主持开展了洋务运动,主张“自强、求富”,是当时中国极少数能够正确对待西方技术的人之一,他在顽固派的阻挠和谩骂之下,极力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

在他的主持下,中国出现了第一个大型兵工厂,第一座炼钢炉,第一条铁路,第一个煤矿,第一个纺织厂,第一个到西方的留学生……洋务派创造了中国近代的许许多多的第一,无疑为中国的近代化迈出了第一步。

从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中国近代化开始的标志。

不久后,李鸿章又建立了北洋水师, 在1888年时,北洋水师从舰艇装备到官兵素质在全世界排名第九(当时美国排第十二),在亚洲排名第一。

由此可见,在这水师上面,李鸿章花费的心血有多大。

这个时候的李鸿章是辉煌的。

直到甲午海战。

中国战败。

李鸿章受命,作为全权大臣赴日本议和。

尽管行前清廷已授予李鸿章割地赔款的全权,但他仍期望“争得一分有一分之益”,与日方代表反复辩论。

谈判时坐的凳子竟都要比日本人矮半截。

在第三次谈判后,李鸿章于会住处的路上遇刺,世界舆论哗然,日方因此在和谈条件上稍有收敛。

三月十六日,李鸿章伤稍愈,双方第四次谈判,日方对中国赔款2亿两白银(原本是3亿两,因李鸿章被刺而减1亿),割让辽东半岛及台湾澎湖等要求表示不再让步,日方和谈代表伊藤博文谓,李鸿章面前“但有允与不允两句话而已”。

事后日方继以增兵再战进行恫吓。

李鸿章等连发电报请示,光绪皇帝同意签约,命令“即遵前旨与之定约”。

二十三日,《马关条约》签字。

他说世上最难写的是自己的名字,名字一签,代表的是国耻,以及个人的名誉;但他不得不签,弱国无外交,他在什么筹码都没有的时候与日本谈判,还是用生命换来了1亿的减价,当时,这位老人七十三岁。

近代史小论文-李鸿章

近代史小论文-李鸿章

李鸿章晚晴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为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安徽合肥人,曾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唯一有能耐可与世界争一长短的人”,慈溪太后称之为“再造玄黄之人”,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与俾斯麦,格兰特并称为“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

作为曾国藩的学生,李鸿章创建了淮军,两师徒联手最终为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有人说因为其杀人太多牵涉到对淮军和湘军的整体评价,但是李作为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首先要维护其阶级利益,因此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兴办洋务运动都是阶级表现。

但是李是作为晚晴政坛不可少的开明的士大夫,深知中国落后主张向西方学习,兴办了江南制造总局,天津机器制造局,上海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等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企业。

他还积极创建海防事业,创建北洋水军;派人出国留学,创办学堂客观上有利于近代化的发展,这些都是属于李为中国历史作出的精彩的贡献,虽然并未改变中国落后的局面但是很大程度上为后来事业奠定了基础何况身处一个大动荡年代他的这些贡献不可磨灭。

其后期对外战争极力妥协,压制爱国军民热情,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的确是其最不光彩的地方。

但在弱肉强食,强盗掠夺,弱国无外交的国际大环境中,愚昧无知的满清贵族连签约都没能力干的活,只有李中堂懂外交。

签订卖国辱权的条约是最吃力不讨好的,李鸿章为大清王朝背了一大个黑锅,每次谈判都是都是在通过权衡将损失降到最小,但是还是身背“卖国贼”的称号,但是很多人不曾想到的是在马关时遭受刺客袭击,仍为了维护清政府利益与日本周璇,但是由于电报被截取,最终在谈判中还是失败,从此背上了卖国贼的骂名。

另外,他没有摆脱晚晴政治的陋习存在着贪污腐败的一面,也没有认识到中国落后的渊源是政治制度的落后,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源。

但是人无完人,梁启超曾说过:“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关于李鸿章的历史小作文

关于李鸿章的历史小作文

关于李鸿章的历史小作文
说起李鸿章,这可是个在历史上颇具争议的人物。

有人说他是卖国贼,有人说他也有自己的难处和无奈。

李鸿章那时候啊,清朝已经是摇摇欲坠,到处都是麻烦事儿。

他就像一个努力想修补破房子的工匠,可这房子的窟窿实在是太多,补都补不过来。

他搞洋务运动,想让国家强大起来,办工厂、建海军,忙得不亦乐乎。

那北洋水师一开始也确实挺威风,让人们看到了一丝希望。

可后来呢,甲午战争一打,北洋水师败得那叫一个惨。

这一下,李鸿章就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

很多人骂他,说他没用,把好好的水师给弄垮了。

但咱仔细想想,这事儿能全怪他一个人吗?
他去和外国人谈判,签了那些不平等条约。

这事儿确实让人气愤,国家的土地、银子就这么被割让、赔出去了。

可他或许也是没办法,清朝太弱,不签可能后果更严重。

他就像一个被推到前台的替罪羊,背上了千古骂名。

不管怎么说,李鸿章在那个混乱的时代,也是努力过、挣扎过的。

他的功过是非,也许不是我们一两句话就能说得清楚的。

但通过了解他,能让我们更明白那个时代的艰难,也更珍惜现在的好日子。

李鸿章作文标题

李鸿章作文标题

李鸿章作文标题《李鸿章》篇一李鸿章,这个名字在历史的长河中犹如一颗复杂而又璀璨的星。

在我的印象里,他就像一个在时代的暴风雨中艰难掌舵的老船夫。

我第一次真正接触到李鸿章这个人物,是在历史课上。

当时老师讲到晚清那段黑暗又屈辱的历史,李鸿章的名字不断地被提及。

我就想啊,这人是谁啊?怎么老是跟那些丧权辱国的条约挂上钩呢?那时的我,单纯地觉得他可能就是个“卖国贼”。

你想啊,《马关条约》《辛丑条约》这些条约一签,那可都是把国家的大片土地、大量钱财拱手让人啊,这在我当时的小脑袋里,简直就是不可饶恕的罪过。

可是,随着我慢慢长大,读了更多关于他的书,了解了更多那个时代的背景后,我就有点犹豫了。

也许,李鸿章并不是我一开始认为的那样简单的“坏人”。

晚清就像一艘千疮百孔的破船,随时都可能沉没。

而李鸿章呢,他就像是那个被硬推到船头去堵漏的人。

西方列强就像一群饿狼,张牙舞爪地围着这艘破船。

他能有什么办法呢?他也想让国家强大起来,也许他也有自己的梦想,想把这艘破船修修补补,驶向光明的未来。

我想象着他签订条约时的场景,那一定是无比的屈辱。

他可能就像一个被人揪住辫子,不得不低下头的可怜人。

他的手在颤抖,心里在滴血,可是他又不能不签。

毕竟,当时的清政府已经腐朽到了骨子里,就像一棵内部已经被蛀空的大树,风一吹就倒。

他李鸿章再有本事,又能怎样呢?有时候我就在想,要是我处在他的位置,我能做得比他好吗?我可能连站在那些列强面前的勇气都没有。

他在外交舞台上,周旋于各国之间,就像一个孤独的舞者,周围都是虎视眈眈的敌人。

他试图用他的智慧和手段,为这个摇摇欲坠的国家争取哪怕一点点的利益。

虽然结果可能不尽如人意,但他的努力,也许不应该被完全忽视。

他创办洋务运动,想要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来拯救中国。

这就像一个久病的人,想要学习别人强身健体的方法来让自己好起来。

他建立工厂,发展海军,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他为了这个国家在努力的证明。

虽然最后甲午战争失败了,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但他的初衷是好的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词:李鸿章,洋务运动,爱国
摘要:李鸿章作为一个影响了晚清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汉族官僚。

可以说是中国历史进程中的一个悲剧人物。

一生奔波劳累,是洋务运动中做事最多的的人。

最后却落得被时人、后人唾骂的卖国贼。

今天,我们应该抛弃过去的偏见,全面客观的看待这样一个历史人物。

“丈夫只手把吴钩,义气高于百尺楼。

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一位历史学家曾经说过,晚清只要搞懂三个人,就可以把晚清历史的枢纽、着眼点找到。

这三个人是:慈禧,李鸿章,赫德。

慈禧代表清王朝满族贵族的最高统治者,太平天国后,清朝权力中心下移,地方汉族大员崛起。

湘系,淮系,北洋。

当中时间最长,做事最多的就是李鸿章。

赫德代表洋人和西方势力。

这足见李鸿章的分量。

关于如何评价李鸿章,我想先从李鸿章对自己的评价入手,甲午战争使他一生事业名声扫地,他也承认自己少年科第,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一路扶摇,没想到甲午一战,把我这个纸糊的灯笼给捅破了。

现在我们一步一步来看。

首先,李鸿章并非出生于大地主大官僚家庭,他的祖先一直到他的祖父才有了两倾地。

李鸿章24岁就中了进士。

过去有种说法,叫五十少进士,二十老明经。

就是说五十岁能中进士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像小说范进中举的人层出不穷。

可以说李鸿章是很刻苦,而且理学修养很高。

在19世纪50年代,太平天国横扫中国江南地区,清朝的“八旗”,“绿营”不堪一击。

是靠汉族大员的团练才将其平定。

其中就包括李鸿章的淮军。

过去李鸿章镇压太平天国被称为是他的一项“罪证”。

我认为这是因为受过去得意识形态影响,凡是镇压农民起义的就是反动势力,尤其在文化的革命时期。

凡是不“革命”的就是反动的顽固派,而在那个时期“革命”其实是被理解成“造反”,只有造反才是对的,所谓“造反有理”。

历史作者梅毅(赫连勃勃大王)在他的新书《极乐诱惑———太平天国的兴亡》中评价太平天国是世间的“祸胎”,没有任何先进的东西可言。

虽然很多起义者追随太平天国,认为可以实现有田同耕,有饭同食的理想国。

可惜“人们对天堂的渴望,往往导致其最终堕入地狱的深渊”。

经过了太平天国,捻军两次大规模的内战后,李鸿章凭借军事力量起来了。

这时正值英法连军火烧圆明园。

让李鸿章看到西方的船坚炮利,势不可挡。

他立刻对淮军进行现代化改革,用现代兵器武装,此后30年,淮军基本充当了国防军主力。

又组建了北洋海军,是中国现代化的一颗明珠。

这两支队伍在中国近代反侵略战争和国防近代化的过程中,是应该肯定的。

趋新实物,是李鸿章的特点,他认识到中国应该建立自己的民族工业,不能只向外国人买兵器,所以他积极投身洋务,作为晚清五大洋务集团,拉开了近40年“洋务运动”“同光中兴”的序幕(而且他也是谢幕者)。

一方面,他办实业,铁路、海防都是他最早创办的,另外他创办了中国最早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电报也,据说创造了47个第一,非常不容易。

另一方面,他同时看到光有造机器的的机器不行,还要有造机器的人和懂原理的人。

于是他派遣留学生。

近代留美幼童,福州船政学堂,陆军军官,都是李鸿章派的,不过留学周期太长,而洋务急需人才,于是聘请洋人,聘请土籍科学家如徐寿、华恒芳等。

另外设立翻译官,翻译了很多科学、军事方面的书籍然后办学堂,做了很多事情。

在办军事工业后发现国不富就无法养兵。

于是又办民用工业,办轮船招商局和洋人争利,开煤矿。

办民用工业钱不够用,他就想出了一个办法。

官方出一股,民间资本出一股,总的是国家控股,官督商办。

这在当时是一个全新的体制。

事实上,李鸿章搞洋务是阻力重重的,很多人认为他大逆不道。

比如造轮船,要大机器生产。

当时很多顽固派就反对,而且势力很大,认为立国之道在人心,在孔孟之道,不在于机器,那是奇技淫巧。

以洋人为师就是乱我中华,就是用夷变夏。

至于修铁路,19世纪70年代初就提出来了,最后1889年慈禧下懿旨批准,在那么紧急的情况下耽误了20年。

在期
间李鸿章修了一条70公里的铁路用来运煤,当时遭到反对。

结果不敢跑蒸汽机车,而是用骡子在铁轨上拉着跑。

至于洋务运动需要的技术人才,在当时根本没有人愿意学,认为只有孔孟之道才是正道。

比如严复就是想走功名之路,但后来父亲死了,家里很穷,他才进福州船政学堂。

在洋务派和顽固派历次的争论中,顽固派总是把技术性的问题上升到道德层面,上升到违反孔孟之道。

中国人有种泛道德化的倾向,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纵观整个洋务运动,李鸿章克服了重重困难,中国才取得来之不易的一点点近代化的进步。

由此观之,李鸿章是个爱国士大夫。

李鸿章被指责最多的就是甲午战败,签署中日《马关条约》。

李鸿章早就认识到了日本的威胁。

1874年李鸿章就说“泰西虽强,尚在七万里之外,日本则近在户闼,视我虚实,诚为中国永远大患。

”他创立北洋水师时就指出“今日所以谋创水师不遗余力者,大半为制御日本起见。

”甲午战争中李鸿章下令不许出战有诸多原因。

首先是慈禧60大寿,不能被一场战争搅和。

其次,他深知中国30年的军事变革,不过是一座纸片糊的破房子,实际上不足以战胜日本。

其实李鸿章了解自己部队的腐败,之道不能打,只能养成猛虎在山之势威慑日本。

电视剧《走向共和》里李鸿章对荣禄说过一段话,虽然未必是历史事实,但很精辟。

他说自己不过是大清的裱糊匠,把一栋破屋子涂的很光鲜,有些小风小雨弄破了几个洞再糊上就好了。

但一旦遇上暴风雨,就免不了倒掉的结局。

这个暴风雨就是日本。

在百弊丛生的中国,他根本不能以一人之力补天,被日本战胜是必然的。

我们过去总提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可是不能说盛世的、革命的历史是人民创造的,而屈辱的历史就是几个“窃国大盗”“卖国贼”创造的吧!李鸿章做了一个衰落国家的替罪羊。

至于后来的《辛丑条约》的签订,李鸿章没有什么责任,战争的挑起和整个过程李鸿章都没有参与。

他还和张之洞,刘坤一搞了个“东南互保”,保存了一点实力和中国经济的命脉,一方面没有彻底激怒洋人,另一方面使谈判有了一点最起码的本钱。

纵观李鸿章的一生都在为国家奔波劳碌,为中国最早的现代化奠定基础,尽自己说能强国,说他“卖国”其实是毫无道理的。

当然,李鸿章在强国的同时,也有许多错误和不足的地方。

比如他搞军事工业现代化,却没有对军事体制尤其是陆军进行多大的革新,没有形成军官团及其精神。

还有就是他任人唯亲,尤其是对同乡的照顾。

淮军1300多名军官中700多人是安徽人。

再就是只重视对器物的变革,没有进行政府体制的变革,没有行政效率的提升。

即使在淮系内部也没有现代管理体制的样子,还是古代幕府的延伸。

李鸿章作为一个新旧交替的任务,一方面以前所未有的的眼光来看待世界,一方面也没有脱离出传统的官僚作风,但是我们不能苛求古人,在那样一个时代,能够做到他这点,我认为已经非常难得了。

通过对李鸿章的认识,我觉得今天的中国也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比如洋务运动时期搞的官督商办,一百年后我们的改革也在用。

我们今天的国有企业改革也是国家控股。

这在改革刚开始的时候可以刺激民间资本的投入,可是不能根本的解决问题,因为实际掌权的的仍然是官员,商人没有发言权,导致企业仍然死气沉沉,官商很难融合。

洋务运动的官督商办企业因此倒了,我们现在的改革如果不能再向前迈一步,实现私有制,那将是很危险的。

再有就是只重器物层面的改革,而没有对政治体制的改革,最终导致洋务运动的失败,今天我们的改革至少也要消除那些政治方面一切限制经济自由健康发展的东西。

另外李鸿章的改革没有系统的理论和指导思想,这使他在与顽固派的争论中总是处于劣势,最后这能自己低头做事,所以不论做什么都应该有系统的思想作支撑。

还有李鸿章的变革是进入体制内的最高层进行的,这样代价很小,如果是靠革命变革,那对人民和国家都会造成巨大破坏。

再有李鸿章的军事现代化变革也没有组织军队的腐败,直接造成了甲午战争的失败,也是我们今天要注意的。

最后,李鸿章对外国有一种恐惧的心里,很“畏外”。

我们今天在同外国打交
道时应该挺起脊梁,据理力争。

对于个人来说,李鸿章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他是先攻学历资本,获得后立刻转向实力和道德资本,环环相扣,缺一不可,也不能颠倒顺序,这也是对于个人来说是要学习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