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论文——李鸿章
近代史论文——浅谈李鸿章
纵观历史,人物万千,可是人们对其的评价,几乎都逃不出一个极端化的范畴。
在人们眼里伟大的人没有瑕疵,而卑鄙的人没有一点人性。
李鸿章就是其中的典型。
可是李鸿章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在人们眼里,他就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卖国贼,《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这两条罪状就足以让人们将他彻底钉死在卖国贼的柱子上,永世不得翻身。
他真的只是一个卖国贼吗?我不以为然,在我看来李鸿章是功大于过。
诚然他为了家族和自己的利益,受过贿赂,打压他人产业。
但是他对于中国,对于历史的巨大贡献是不可磨灭的,绝不是一个卖国贼就可以掩盖一切的!作为政治立场和他对立的梁启超曾经说过: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悲李鸿章之遇。
既然两者对立他的话应当有相当的可信度。
也许有人说,一家之言而已。
那就来纵观其一生,再做评价。
李鸿章出身于翰林,清代文贵武贱,但他后来毅然从戎,虽然其中有吕贤基的原因,但大部分还是出于李自己的主观意愿。
他为什么毅然从戎呢?因为时年正值太平天国运动,神会动乱不堪。
太平天国运动,使农民阶级的反抗运动,是农民阶级反抗精神的体现,可是在那个内忧外患的时代,对于中国需要的是富强,是统一,是一个强大的政府!因此,作为有远见的他又怎么会置之事外,唯有挺身而出。
1862年,他因“功”被委任为江苏巡抚,三年后又署两江总督,镇压捻军。
1870年,他接替曾国藩,就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开始逐步掌管清廷政治、军事、经济、外交大权。
1899年到1900年任两广总督,授武英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
他在施政过程中的核心是办洋务,被称为洋务运动的代表者或奠基人。
李鸿章当时中国极少数能够正确对待西方技术的人之一,他在顽固派的阻挠和谩骂之下,极力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
在他的主持下,中国出现了第一个大型兵工厂,第一座炼钢炉,第一条铁路,第一个煤矿,第一个纺织厂,第一支近代海军,第一艘轮船,第一个到西方的留学生等等,洋务派创造了中国近代的许许多多的第一,无疑为中国的近代化迈出了第一步。
近代史论文李鸿章与《辛丑条约》
论李鸿章与《辛丑条约》1901年9月7日,一位老人带病代表大清国与十一国签署了中国近代历史上著名的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
他在签字回来的时候大口的吐着血,并于两个月后因胃出血而死。
《辛丑条约》是他所签署的三十几个条约中的最后一份。
一百多年来他一直身背卖国贼的骂名,但谁又能看透他背后的辛酸,他只是大清国的一个傀儡木偶,他只是大清国的一个台前表演者,这位老人便是晚清重臣及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李鸿章。
李鸿章是晚清最著名的外交大臣,他的后半生致力于晚清的外交事业,他也是淮军和北洋海师的创始人和统帅人,是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他曾被当时的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但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李鸿章被视为卖国贼,贪生怕死又向往荣华富贵的小人,甚至在京剧中李鸿章的脸谱往往都被化作卖国贼的样子。
一切只因为李鸿章代表大清国与侵略者们签下了一个又一个的不平等条约,其中最著名的也是使大清国损失最惨重的便是《辛丑条约》。
但这一切真的是李鸿章所主导并积极去参加的吗?并不是这样,历史总是会蒙蔽人们的眼睛,让我们透过历史的现象去看本质。
他也有上司,一个真正贪生怕死却又放不下“天朝上国”这空架子而不主动打开国门的女人——慈禧太后。
古时候的中国是一个封建专制的大型帝国,皇权高度集中,皇帝的旨意代表一切,那时慈禧太后操纵年轻的皇帝,垂帘听政,独揽大权,昏庸无道,满朝文武都不敢对慈禧太后有异议,只得服从。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激烈争夺和瓜分中国,列强用枪炮攻击着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大清国,并几乎不费力的砸开了慈禧太后的府邸—北京紫禁城。
随后,慈禧太后携着光绪皇帝以及亲信的大臣慌忙出逃至西安。
清王朝被迫向帝国主义列强求和,但列强接受求和的条件就是签订这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当时慈禧太后自身都难保何顾大清国的荣誉与利益,随即命李鸿章留在北京与十一国签订这款条约。
每每战败求和签订不平等条约时慈禧太后总会想到李鸿章,身为洋务运动发起人之一和大清国最出色的大臣李鸿章深知外国人的厉害与大清国的不足,被派出作为大清国的代表也是情理之中之事,并且在李鸿章签订《辛丑条约》之前他已经代表大清国签订了三十几个条约,所谓颇有经验。
近代史结课短论文:李鸿章评价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期末论文水浅舟大,无力回天——谈李鸿章摘要李鸿章一生跌宕起伏,后世毁誉参半,身处清廷晚期时代的动荡之中,身不由己卷入了这个混乱的漩涡。
这位晚清第一外交家,历史书上的“卖国贼”一生试图挽大厦之将倾,然而不过螳臂当车,徒劳无功。
他绝不可耻,又并非圣人。
本文试图从李鸿章的传记和外媒记载中分析李鸿章的功过,和他的无奈。
一、李鸿章其人“天下唯庸人无咎无誉。
”梁启超在《李鸿章传》开篇第一句话,就给李鸿章的一生做了最好的注解。
在“财神”诞辰降临人世的李文安,与他“吾教诸子发愤读书,皆嶷疑有立,岂忧贫哉!”的堪称封建式贤妻良母的夫人李氏育有六个儿子,依次为瀚章、鸿章、鹤章、蕴章、凤章、昭庆,其中排行第二的就是李鸿章。
鸿章在文安诸子中,排行第二,他踏上人生旅途之日,正是中国封建社会进入末世、清王朝面临深刻的政治经济危机、西方殖民主义者把侵略触角伸进神州大地之时,社会环境的薰陶,家庭出身的影响,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使少年时期的鸿章把自己的前途寄托于科举功名,期望有朝一日通过科举的门径登上仕途,挤进统治阶级的行列。
当上令人仰望的翰林院编修以后,李鸿章踌躇满志,意气风发,他本想设法接近皇帝,攀附权贵,沿着传统的升官之路走下去,怎奈“生于末世这偏消”!从太平军起义,李鸿章前去平反开始,他的一生就注定跌宕起伏。
二、悲剧外交家1870年,此时发生了一件决定曾李二人命运的大事,即天津教案。
这是一场平民攻击法国教会的事件,清廷本认命曾国藩处理此事,曾国藩审时度势,认为应当按律处死相关责任人,然而清廷和民众均认为这是一种软弱的行为,朝野上下甚至一度要求与法国一战。
由于曾国藩和法国人的协议与朝廷和民众的期望差距太大,曾国藩甚至背上了卖国贼的骂名,朝廷随即让李鸿章接替曾国藩,交接当年,曾问李:“你与洋人交涉,准备怎么办?”李回答:“我想与洋人交涉,不管什么只同他打痞子腔。
”而当年的法国正忙于与普鲁士的普法战争,无暇顾及远东事物,因此李鸿章说啥法国人就当是啥了。
中国近代史论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文---浅谈李鸿章的功与过学院:历史文化学院专业:人力资源管理姓名:迟骋学号:**************: ***浅谈李鸿章的功与过1840年的一声枪响,拉开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序幕,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严重危害中国主权,然而朝廷上的大多数人并没有因为鸦片战争而改变对西方的看法,所以更不用说向一向所轻视的的“夷人”学习西方的技术了,再加上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加紧侵犯中国,反而引致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但是,正在中国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变局,且是被动落后挨打的情况下,一个新兴的统治阶级改革派——洋务派,从清王朝统治集团的高层产生出来。
用他们传统儒家经世致用的旗帜,提倡和标榜“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力图挽封建末世的狂澜于既倒。
而其中的领袖人物,就是李鸿章。
说起晚清权臣李鸿章,大家总是会把他与卖国贼联系到一起,然而十九世纪下半叶的中国,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大转型时期,对于朝廷来说,一方面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用鸦片和洋枪大炮军舰,逼迫中国实行“门户开放”,另一方面各地的起义运动又层出不穷,李鸿章作为晚清封建官僚,其主观动机是为了维护清朝专制统治,所以他必须去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并且西方列强的欺压,对于当时风雨飘摇、充满变数的中国来说,李鸿章也是有心无力。
所以,我们应该抛弃过去的偏见,全面客观的看待李鸿章的功与过。
“丈夫只手把吴钩,义气高于百尺楼。
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这是李鸿章少时进京赶考写下的一首诗,他二十四岁就考中进士,说明他不仅勤奋,而且理学修养很高。
但我认为这高度的理学修养恰恰是他人生悲剧的奠基石,作为一个必不可免走向没落的封建国家的高官,他不得不担负不该由他自己担负的家国重任,在夙夜忧思,人心惶惶中,为维持一个朽不堪言的衰败社会,蒙受了深重的耻辱和误解。
他一生共签下30多个条约,大多为不平等条约,也曾在太平军的战斗中杀戮投降之人,在中日甲午战争中,也是由于他的失误指挥致使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再加上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人民的生活越来越苦不堪言,也许这就是人们总是把他称为千古罪人的原因吧。
中国近代史论文--李鸿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文李鸿章李鸿章发迹史:李鸿章,安徽合肥人,李鸿章作为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晚清重臣,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李鸿章(1823-1901),亦称李合肥,汉族人,本名章桐,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
其先祖本姓许,李鸿章从江西湖口迁至安徽省庐州府合肥县。
李鸿章的八世祖许迎溪将次子慎所过继给姻亲李心庄。
李家到李鸿章高祖时,终于勤俭致富,有田二顷。
父亲李文安(1801-1855)经多年苦读,终于在道光十八年(1838年)与曾国藩同年考取同榜进士,使李氏家族成为当地名门望族。
至于李鸿章本人,生前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身后被慈禧太后称赞为“再造玄黄”之人。
清朝追赠其为太傅、晋一等肃毅侯、谥文忠,赐白银五千两治丧,在其原籍和立功省建祠10处,京师祠由地方官员定期祭祀。
清代汉族官员京师建祠仅此一人。
李文安在科举入仕前,长期在家乡以课馆为业。
李鸿章六岁就进入家馆棣华书屋学习。
他少年聪慧,先后拜堂伯李仿仙和合肥名士徐子苓为师,攻读经史,打下扎实的学问功底。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第一次科考落榜,住京曾国藩宅邸受曾补习教导;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二十四岁的李鸿章考中进士,选入翰林院任庶吉士。
同时,受业曾国藩门下,讲求经世之学。
三年后翰林院散馆,获留馆任翰林院编修。
1863年和1864年他率淮军攻陷苏州、常州等地,和湘军一起镇压了太平天国。
从60年代起,李鸿章积极筹建新式军事工业,仿造外国船、炮,开始从事标榜“自强”的洋务事业。
标榜“自强”进而“求富”,主要以“官督商办”的形式创办了一系列民用企业。
光绪十四年(1888)建成北洋海军。
为培养“自强”“求富”所需人才,还创办各类新式学堂。
李鸿章所要进行的事业是想让中国工业化,军事化,教育化,但他只成功了一半。
中外力量对比悬殊的格局,使李鸿章产生了严重的惧外思想,在对外交涉中始终坚持“委曲求全”的方针光绪二十一年二月十八日,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李鸿章受命,作为全权大臣赴日本议和,在《马关条约》签字。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李鸿章的那些事
题目:李鸿章的那些故事摘要: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在中国社会发生的洋务运动,是一场清政府为了拯救其垂危统治,以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创办和发展军用工业、民用工业企业,编练建设新式海军海防、陆军,并相应培养新型人才为中心,以达到富强目的的活动。
从一定意义上说,洋务运动是中国早期的近代化运动。
洋等人,而经营时间最长、兴办洋务事业最多、贡献最大的则是李鸿章。
洋务运动初期,李鸿章是洋务派中最先从行动上向西方学习的人。
1870年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坐上了封疆大吏的第一把交椅,拱卫京师达25年之久,成为“疆臣领袖”,“真正宰相”。
这期间,李鸿章大刀阔斧地兴办洋务,引领全国的洋务事业,成为洋务运动的旗手,洋务派的首领,作出了惊人的业绩。
关键词:全权大臣,外交,不平等条约一:人物简介(一)历史经过:1865年,李鸿章在署理两江总督任上,鉴于原设三局设备不全,在曾国藩支持下,收购了上海虹口美商旗记铁厂,与韩殿甲、丁日昌的两局合并,扩建为江南制造局。
与此同时,苏州机器局亦随李鸿章迁往南京,扩建为金陵机器局。
于是,中国近代早期的四大军工企业中,李鸿章一人就创办了三个。
尔后,在引进西方设备进行近代化生产的实际操作中,他又进一步得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或专设一科取士,士终身悬以为富贵功名之鹄,则业可成,艺可精,而才亦可集”,反映出其认识的深化。
同治十一年底,李鸿章抓住时机,督办创立了“轮船招商局”。
这是中国第一家民营轮船公司,也是中国近代最大的民用企业。
其后,在整个七八十年代,李鸿章先后创办了河北磁州煤铁矿、江西兴国煤矿、湖北广济煤矿、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山东峄县煤矿、天津电报总局、唐胥铁路、上海电报总局、津沽铁路、漠河金矿、热河四道沟铜矿及三山铅银矿、上海华盛纺织总厂等一系列民用企业,涉及矿业、铁路、纺织、电信等各行各业。
近代史纲要论文——李鸿章过渡历史时期的杰士
李鸿章——过渡历史时期的杰士姓名:xxx班级:xxx学号:xxx李鸿章——过渡历史时期的杰士摘要:话说到晚清重臣李鸿章,“卖国贼”“千古罪人”,是首先从我们脑子闪过的形容词,因为他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为数众多的不平等条约,因为他致甲午战争中方大败……但是,当平心静气用理性的眼光来思考和分析者一中国近代史上最具争议、毁誉参半的任务时才发现:作为一个生活在封建末世中的风云历史人物,他,不过是一颗被历史所玩弄的棋子罢了。
关键词:李鸿章中国近代史洋务李鸿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亦称李合肥,本名章桐,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作为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晚清重臣,他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
①日往星来,岁月如梭,随着历史长河的奔腾前进,人类走过了一条漫长而不同寻常的路:多少事如烟逝,多少事流传百世,多少人悄然而去,多少人浮沉史海。
而路是人走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能在人群中鹤立鸡群、名垂千古之人是少之又少。
李鸿章,便以他的忠诚和执着,敢于作为和超与常人的才华和能力,使其在后人的记忆中铭刻。
历史已过去,但并未死去,所以我们对于这个卓越的夹缝人物的记忆定会久长。
上初中历史课的时间,便在课本上得知此人物的劣迹斑斑,似乎从甲午中日战争的一味退让导致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到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的签订,都是他一个人在起着主导作用。
然而随着人乃至的渐行成熟和知识面的不断扩大,了解了更多关于这个晚清的风云人物后,我又有了新的认知:他的忍耐、执着、忠诚和才能,无不卓越完美,仅仅是身处历史时期的特殊性,历史把太多的罪责给予了这位大智大勇的人物。
一、“壮年戎马”的李鸿章(军事才能的集中体现)李鸿章的风雨一生,是曾国藩的一阵风让他这个投笔从戎的小人物借风扶摇而上:奉曾国藩之命整理团练,招募新兵编练淮军。
后在1864年,率部攻克常州,再攻占太平天国首府南京。
近代史论文人物李鸿章
近代史论文人物李鸿章从文献来看,对李鸿章外交思想和策略的把握,既存在着完全否定的意见,也有赞誉有加,甚至把李鸿章奉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外交家的观点。
下面是为大家推荐的近代史论文人物李鸿章,供大家参考。
近代史论文人物李鸿章范文一:晚清风云人物李鸿章李鸿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桐,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作为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晚清重臣,他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李鸿章是晚清重臣,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每当揭开中国近现代史,就不可能不面对李鸿章及其所代表的晚清政府。
纵观李鸿章一生,可圈可点处众多,但是在皇权体制下,没有实现其抱负,这是民族和个人的悲哀。
李鸿章是那个时代的精英。
国之大器,百年不遇。
建国后对李鸿章的评价大有偏颇,往往把李鸿章脸谱化为卖国贼,这个观点和历史是不符合的。
我们应该本着尊重历史尊重现实的态度和原则,来重新审视这一风云人物,做出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
李鸿章是晚清最杰出的外交家,他的后半生致力于中国的外交事业,虽然几乎所有的卖国条约上都有他的签名,但是在当时那种国际大环境下他已经尽到一个外交家的全部努力了。
所有对外关系交涉的失败是因为当时中国腐朽的政治制度,贫弱的经济基础和软弱的国际地位,而这一切归根到底是因为以慈禧为首的满清皇室势力。
这些人为了掩饰自己的无能只能把所有的罪过都推给直接出面做事的下人——李鸿章。
从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一直到新中国建立这将近100年的时间里以李鸿章为首的一代又一代中国外交家利用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尽一切可能的维持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维护了中国的国体大致完整使中国没有像南亚各国那样彻底的沦为殖民地,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复兴保留的一份坚实的基础。
近代史考试论文 李鸿章与中国军队近代化
本科生考试论文论文题目:李鸿章与中国军队近代化姓名:学号:班级:1班年级:2012级专业:法学学院:法学院指导教师:完成时间:2013年 6 月12日作者声明本考试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由本人独立撰写完成的,没有剽窃、抄袭、造假等违反道德、学术规范和其他侵权行为。
对本论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因本毕业论文引起的法律结果完全由本人承担。
毕业论文成果归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所有。
特此声明。
作者专业:法学作者学号:作者签名:20 年月日李鸿章与中国军队近代化XXXLi Hongzhang and China’s military modernizationX, XX2013年6 月12日摘要李鸿章是一个颇具争议的人物,毁誉参半。
本文试从军队近代化的角度来分析近代李鸿章对我国军队近代化的影响。
本文主要从李鸿章组建的淮军和北洋水师入手,首先根据各个文献,总结并提出近代化军队的特点,然后,就淮军与北洋水师的特点与之进行比较,并最终得出结论:淮军只能算是“半近代化”的陆军,北洋水师在可以算是“近代化”的海军,而李鸿章在中国军队近代化中功不可没,他不但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军队的近代化,并且也连带着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本文的创新之处就在于,与以往的论文使用模糊的“近代化”“军队近代化”“近代化军队”的概念不同,笔者首先就利用文献资料给出了近代化军队的特点,并且阐明“近代化军队”与“军队近代化”的关系,然后以此为理论基础,探讨李鸿章与中国军队近代化的关系。
关键词:近代化;军队;李鸿章AbstractLi hongzhang is a person with much controversy, and he gets both praise and blame. This paper tries to analyze Li hongzhang…s influence on China…s military modernization in terms of the military modernization. This paper begins from the building-up of Huai army and North-ocean navy, and firstly sums up the features of modernized military and then compares the features of Huai army and North-ocean navy with them one by one; finally this paper draws a conclusion that Huai army is an “half-modernized” army and North-ocean navy is a modernized navy. And Li hongzhang…s contribution can‟t be neglected. He not only pushed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s military heavily but also pushed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This paper‟s innovation place is that this paper does not use the obscure concept “modernization””modernized military””military modernization”like former papers. Author firstly gives some features of modernized military by summing up many papers, and sets forth the relation between “modernized military” and “military modernization”, and then basing on it, discusses the relation between Li hongzhang and China‟ military modernization.Key words: Modernization; military; Li hongzhang目录引论 (1)一、军队近代化的概念 (1)二、李鸿章在军队创建上的作为 (2)三、李鸿章与中国军队近代化的关系 (5)结语 (6)主要参考文献 (7)附录 (8)附录一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建议 (8)后记 (9)引论李鸿章,作为一位在中国近代的历史人物,人们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然而,据我们所学的历史来看,李鸿章多是作为反面人物出现,比如在《马关条约》的签订中,李鸿章就是中方的代表。
论李鸿章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论李鸿章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西哲有恒言曰:时势造英雄。
我认为,李鸿章当得起“英雄”二字。
他穷其一生为清廷的发展做出努力,太平天国和捻军败在他手上,洋务运动在他的领导下蓬勃发展;同样的,他也会犯错误,甲午中日战争的全军覆没到各种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对于这样一个在历史上褒贬不一,毁誉参半的人物,梁启超曾说:“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摘自《李鸿章传》)而我并非想为其正名,亦无意诽谤,只想从相对客观、公正的角度,以时间发展为线索谈谈我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太平天国淮军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海战戊戌变法不平等条约一、太平天国被后世史学家和百姓骂成是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其实是对李鸿章不公平的,对太平天国也是太过抬举了。
近代以来社会各界对太平天国的不同评价各式各样,如胡适认为“太平天国之乱”使中国几十年不曾恢复元气,是应该谴责的,孙中山也说,“五十年前的太平天国及时为民族革命的代表,带也只是民族革命,革命应仍不免专制,此等革命不算成功”(摘自《民生主义与社会革命》)。
而太平天国所宣扬的生而平等在定都天京之后就变了样子,失去了原有的代表农民阶级的农民革命的实质,内讧四起,骄傲自满,封建地主阶级的腐朽思想愈来愈多的侵蚀到革命队伍里,大兴土木建筑王宫,养尊处优,生活奢靡,其充其量不过是使封建制度换了姓氏而已。
而李鸿章在此次推翻太平天国的运动中不过是作为曾国藩的幕僚助其作战,即使是后来创建淮军,也只是其推手而已,所以即使没有李鸿章太平天国也会走向末路。
但是,不同的是,这次运动的推翻在李鸿章身上显示出来的效应可以说是巨大的。
他不仅借曾国藩之势,得曾国藩之助创立了属于自己的李家军——淮军。
而且深切体会到了“洋枪洋炮”的威力。
所以,他精选军官担任不同职务,任用其能并以西式武器装备部队,坚持新法练兵以改进淮军的战斗力。
由此第一支真正意义上的近代化军队就在李鸿章手下诞生了。
他意识到了这个世界是由不同力量的竞争者所组成,西方在武器和技术方面都以大大超越中国,所以在军事上,他开始采用西化管理并装备了西式器械,对于中国军事近代化有重要意义,中国军事近代史开始了。
李鸿章创办的近代企业
李鸿章创办的近代企业近代史小论文-论李鸿章(洪杰)论李鸿章李鸿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桐,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作为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晚清重臣,生前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身后被慈禧太后称赞为再造玄黄之人。
清朝追赠其为太傅、晋一等肃毅侯、谥文忠,赐白银五千两治丧,在其原籍和立功省建祠10处,京师祠由地方官员定期祭祀。
清代汉族官员京师建祠仅此一人。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引用百度知道)李鸿章,是近代史中一位很出名的人物,其一生几项事迹对当时影响极大,甚至影响今日:发起洋务运动和签订各种不平等条约。
洋务运动的内容很广泛,涉及军事、政治、经济、教育,外交等,而以自强为名,兴办军事工业并围绕军事工业开办其他企业,建立新式武器装备的陆海军,是其主要内容。
从60年代开始开办江南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安庆内军械所等近代军事工业。
其中,江南制造局是中国第一个较大的官办军事工厂,1865年由李鸿章在上海创办,全厂约2000余人,主要制造枪炮、弹药、水雷等军用品,同时还制造轮船,1867年后开始制造船舰。
福州船政局是清政府创办的规模最大的船舶修造厂,1866年由左宗棠在福州创办,全厂约1700余人,以制造大小战舰为主。
安庆内军械所是清政府最早开办的近代兵工厂,1861年12月由曾国藩在安庆创建,厂子规模不大,主要制造子弹、火药、炮弹等武器。
除创办上述一类工厂外,还派遣留学生学习技术。
但是,洋务派兴办军事工业的过程中,遇到了难以解决的问题,最主要的就是资金、原料、燃料和交通运输等方面的困难。
于是,洋务派在求富的口号下,从70年代起采取官办、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等方式,开办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唐山胥各庄铁路、上海机器织布局、兰州织呢局等民用企业。
近代史人物评价李鸿章 3篇
近代史人物评价李鸿章3篇摘要:评论历史人物不能仅仅以三七开、四六开等"中间人物"来进行评论,应全面具体的进行分析。
评价李鸿章也不能仅仅就以外交为据,就下定论,应全面看待其一生,对其为官、外交、洋务等方面进行深刻的了解后再具体客观地进行评定。
关键词:历史人物;评价;方法;李鸿章所谓的历史人物,他不是指历史长海中任意的一个人,而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作用或者说具有重大影响的人。
具体应该怎样去评价历史人物,或者说评论历史人物的方法是什么,每个人的角度不同,所以方法也会有所差别。
李振宏先生说:"分析历史人物活动的时代条件及各种社会矛盾,把历史人物紧紧置于他所处的社会时代之中,看他的活动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当时社会的伟大需要。
这是我们认识历史人物活动的时代价值的基本方法。
"李鸿章,晚清四大中兴名臣之一,他为清政府劳碌了一生,但其死后却没能像他老师曾国藩一样受到世人敬仰。
因为其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卖国贼"、"大奸臣"的帽子戴在他的头上,背负了一百多年的骂名,至今仍是毁誉不一。
1840年鸦片战争暴发,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所奉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已经实行不下去了。
此时的中国只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是成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二是争取民族生存和发展、积极学习西方,促进中国社会由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转型。
李鸿章在领略到洋枪洋炮的厉害后,冲破重重阻力,开始了中国的第一次"近代化运动"-洋务运动。
所以有人认为:"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化的开拓者、奠基人"李鸿章是"向中国近代化迈出第一步的代表人物".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李鸿章的主张明显是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他倡导的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在这方面来说对于清朝的发展是有功的。
李鸿章能在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看清历史发展的走向,并适时的做出相应的举措,所以堪称是一代杰出人物。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评价李鸿章 2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评价李鸿章梁启超如何评价李鸿章:在诸葛亮之下郭子仪之上一提起李鸿章,更多的人会把他与“卖国贼”、“民族罪人”的字眼联系起来。
说起晚清权臣李鸿章,人们总是会想到“卖国贼”、“千古罪人”这样的评价。
但是,当我们平心静气、理性来思考李鸿章所处时代,大厦将倾的尴尬境地的时候,李鸿章无法也不能承担晚清对外交往失败的悲剧后果。
纵观李鸿章一生纵观李鸿章一生纵观李鸿章一生纵观李鸿章一生,可圈可点处众多可圈可点处众多可圈可点处众多可圈可点处众多,但是在皇权体制下但是在皇权体制下但是在皇权体制下但是在皇权体制下,没有实现其抱负没有实现其抱负没有实现其抱负没有实现其抱负,这是民族和个人的悲哀这是民族和个人的悲哀这是民族和个人的悲哀这是民族和个人的悲哀。
李鸿章是那个时代的精英李鸿章是那个时代的精英李鸿章是那个时代的精英李鸿章是那个时代的精英。
国之大器国之大器国之大器国之大器,百年不遇百年不遇百年不遇百年不遇.... 建国后对李鸿章的评价大有偏颇建国后对李鸿章的评价大有偏颇建国后对李鸿章的评价大有偏颇建国后对李鸿章的评价大有偏颇,往往把李鸿章脸谱化为卖国贼往往把李鸿章脸谱化为卖国贼往往把李鸿章脸谱化为卖国贼往往把李鸿章脸谱化为卖国贼,这个观这个观这个观这个观点和历史是不符合的点和历史是不符合的点和历史是不符合的点和历史是不符合的。
下面我从三个方面来评价李鸿章∙实干爱国者在中国封建制度中,自秦始皇立郡县制到雍正帝设军机处,中央政权最大限度的集中到了皇帝手中。
专制制度在神州大地上历经二千余年的发展达到顶峰后,终于走向了衰败。
而与此同时,西方资本主义终于摆脱了中世纪的枷锁,释出虎狼本性,以肆志于东方。
青年李鸿章天资过人,志向高远,这可以从李鸿章20岁时所写的一首诗中看出:“丈夫事业最当时,一误流光后悔迟。
壮志不消三尺剑,七彩欲试万言诗。
闻鸡不觉身先舞,对镜方知颊有髭。
昔日儿童今弱冠,浮生碌碌竟何为?(李鸿章:《二十自述》)在军事上,李鸿章东征西讨,剿太平军,定捻军,以其实际行动维护着在风雨中飘摇的清廷。
近代史小论文-李鸿章
李鸿章晚晴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为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安徽合肥人,曾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唯一有能耐可与世界争一长短的人”,慈溪太后称之为“再造玄黄之人”,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与俾斯麦,格兰特并称为“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
作为曾国藩的学生,李鸿章创建了淮军,两师徒联手最终为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有人说因为其杀人太多牵涉到对淮军和湘军的整体评价,但是李作为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首先要维护其阶级利益,因此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兴办洋务运动都是阶级表现。
但是李是作为晚晴政坛不可少的开明的士大夫,深知中国落后主张向西方学习,兴办了江南制造总局,天津机器制造局,上海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等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企业。
他还积极创建海防事业,创建北洋水军;派人出国留学,创办学堂客观上有利于近代化的发展,这些都是属于李为中国历史作出的精彩的贡献,虽然并未改变中国落后的局面但是很大程度上为后来事业奠定了基础何况身处一个大动荡年代他的这些贡献不可磨灭。
其后期对外战争极力妥协,压制爱国军民热情,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的确是其最不光彩的地方。
但在弱肉强食,强盗掠夺,弱国无外交的国际大环境中,愚昧无知的满清贵族连签约都没能力干的活,只有李中堂懂外交。
签订卖国辱权的条约是最吃力不讨好的,李鸿章为大清王朝背了一大个黑锅,每次谈判都是都是在通过权衡将损失降到最小,但是还是身背“卖国贼”的称号,但是很多人不曾想到的是在马关时遭受刺客袭击,仍为了维护清政府利益与日本周璇,但是由于电报被截取,最终在谈判中还是失败,从此背上了卖国贼的骂名。
另外,他没有摆脱晚晴政治的陋习存在着贪污腐败的一面,也没有认识到中国落后的渊源是政治制度的落后,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源。
但是人无完人,梁启超曾说过:“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评价李鸿章的功过
评价李鸿章的功过篇一:近代史论文:浅析李鸿章的历史功过浅析李鸿章的历史功过摘要: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
“四十年来,中国之大事,无不与李鸿章有关系。
”对这样一个复杂人物的评价,在他盖棺后的近百年来“论犹未定”。
误国、卖国之罪不可否定,但也还有爱国进取之心。
他作为近代中国一位非常复杂的历史人物,在不同时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李鸿章虽然难以承载“英雄”桂冠,但为“时势所造”和影响“时势”进程则是不争的事实。
看待一个人应客观更立体,这个擅长外交的李中堂也绝不是一无是处。
如果我们抛弃故有的偏见,客观地考察他的生平,去阅读这位晚清重臣的一生,我想大家会发现一个与以往观点不同的李鸿章。
关键词:李鸿章、洋务运动、近代化、外交、忠臣正文:李鸿章所处的时代是中国遇到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海禁大开、强邻环绕的时代,是中华文明遇到西方文明挑战,中国开始重新认识自己,从封建专制国家向近代国家转型的时代。
中国第一支海军,第一批留学生,第一个煤矿,第一个驻外使领馆,第一条铁路,第一个电报,这些第一个无不刻着李鸿章的名字。
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这些内忧外患中到处都有李鸿章的影子。
李鸿章的个人命运是末代中国从衰落走向灭亡的见证,是中国逐渐被迫开放的写实,他是中国驶向世界的第一个舵手。
李鸿章是何许人?李鸿章字渐甫,号少荃,1823年(道光三年)生于安徽省庐州府合肥县的一个官僚地主家庭。
1847年在科举的道路上爬上了进士的名位,开始跻身于封建统治者的行列。
从他步入仕途官阶之始,就正是西方列强肆志于东方,“西力东渐”的时代。
李鸿章活跃于政治舞台之日,正值晚清社会从传统向近代、从独立国家向半殖民地演化的过渡时代。
时代造就了李鸿章,而李鸿章也以自己的言行在绚丽多彩的时代画卷上深深地打上了个人的印记。
李鸿章人生旅途,跨越道、咸、同、光四朝,出将入相,“坐镇北洋,遥执朝政”,涉及晚清几乎所有重大历史事件。
李鸿章论文
李鸿章论文
李鸿章(1823年-1901年),字木子,号蓟峰,清朝末年的政
治家和军事家,其在晚清政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的论文主要涉及中国的政治、军事和社会经济等方面的议题。
李鸿章的论文包括《疆域论》、《海防略论》、《民瘼说》等。
《疆域论》是李鸿章关于中国领土疆域问题的论文,主要阐述中国的疆域应该包括哪些地区以及如何维护领土完整。
他提出中国应该通过扩张实力来维护国家的领土完整,特别是对于边疆地区应加强军事防御并与邻国达成边界协议。
《海防略论》是李鸿章关于中国海防工作的论文,主张中国应加强海军力量,并采取积极防御策略,保护国家的海洋权益。
《民瘼说》是李鸿章对中国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观点表达。
他认为中国社会存在诸多问题,如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官僚主义的盛行、贪污腐败等,这些问题导致社会矛盾日益加剧,国家面临巨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困境。
他主张进行政治改革和社会改革,以解决这些问题,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李鸿章的论文对中国晚清政治和近代化进程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他的思想和观点也引起了当时社会上的关注和讨论。
然而,他的政治观点在中国近代史上也受到了一些争议和批评。
八上近代人物小论文
八上近代人物小论文19世纪中后期,国际政治风云变幻,清王朝大厦将倾。
李鸿章作为晚清第一重臣,影响着中国的内政外交,是中国近代史学习不可规避的人物。
时人评之为“中国第一人”,梁启超评之“是为时势所造之英雄,非造时势之英雄也”[1];苑书义评之为“过渡时代之过渡人物”[2];其自评为大清的“裱糊匠”[3]。
他既傲慢清高又忠诚仗义,既阴险狡诈又锋芒毕露,既争强好胜又忍耐宽容,既冷酷蛮横又温情脉脉,既开明通达又迂腐不化,既坚忍顽强又妥协怯懦——集矛盾性格于一身,这样的性格矛盾同时也体现了新旧时代的思想交锋。
一、李鸿章与其矛盾性格的形成李鸿章(1823~1901年),字子黻、渐甫,号少荃、仪叟,谥文忠,安徽合肥人。
他是官僚家庭出身,此后走上“学而优则仕”的封建正统道路。
19世纪中期,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李鸿章统带淮扬水师,后组建淮军,镇压太平军和捻军。
此后,李鸿章累任江苏巡抚、湖广总督、直隶总督,后又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筹办洋务,成为同治、光绪两朝的地方重臣。
因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手握兵权,有人甚至称其“坐镇北洋,遥执朝政”。
外交上,他坚持“外须和戎,内须变法”的原则,处理过许多重大对外交涉,是中国外交的第一人,“负重望于外国”,却“负重谤于中国”[1]。
观其一生,少年科第、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一路扶摇,但自甲午一役之日,国人皆斥为“卖国贼”。
把整个中国社会的成败责任担于李一人之肩,这是李鸿章的悲剧,亦是国人本身的悲剧。
19世纪的世界正激荡在工业革命的浪潮中,资产阶级革命蓬勃兴起,西方文明正在大步发展,而晚清的中国却江河日下。
中国封建社会已去向末路,同时却要面对代表先进社会前进方向的陌生敌人——帝国主义列强。
中国人无法也无从参照历史,更不能叩问先祖,只能在摸索中前进。
作为满清开明官员的李鸿章,其性格自然结合了这样新旧时代的双重特点。
在这样的时代里,由于受清政府的局限、受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及长期官场氛围的熏陶和外交实践的感染,李鸿章逐渐形成了一种矛盾的性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李鸿章传》有感
书名:李鸿章传出版社:中华书局时间:2012年8月
作者: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
近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学者。
任公之学术涉猎广泛,且均有建树,其中尤以史学研究成绩最著,其《中国历史研究法》及其《补编》、《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清代学术概念》等等,已成为今人国学入门之必读书目。
梁启超先生心中的理想传记,“是以一个伟大人物对于时代有特殊关系者为中心,将周围关系事实归纳其中;横的竖的,网罗无遗。
……此种专传,其对象虽之一个人,而目的不在一个人”。
以此而言,《李鸿章传》则正为其理想之人物传记。
全书提纲挈领,紧紧围绕李鸿章一生之关键活动,分列“李鸿章之位置”、“李鸿章未达以前及其时中国之形势”、“兵家之李鸿章”、“洋务时代之李鸿章”、“中日甲午战争之李鸿章”、“外交家之李鸿章”、“投闲时代之李鸿章”、“李鸿章之末路”等主题,夹叙夹议,纵论李鸿章之一生。
这本书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洋务时代之李鸿章”、“中日甲午战争之李鸿章”。
洋务时代之李鸿章—“洋务”泛指清政府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生关系的一切事务。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在中国社会发生的洋务运动,是一场清政府为了拯救其垂危统治,以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创办和发展军用工业、民用工业企业,编练建设新式海军海防、陆军,并相应培养新型人才为中心,以达到目的的活动。
书中指出“李鸿章所办洋务,略举于是矣。
综其大纲,不出二端:一曰军事,如购船、购械、造船、造械、筑炮台、缮船坞等是也;二曰商务,如铁路、招商局、织布局、电报局、开平煤矿、漠河金矿等是也。
”同时他兴革教育,培养新式人才。
在洋务运动过程中,李鸿章深感人才的重要性。
他看到科举培养出来的人,“沉浸于章句小楷之积习”,“所用非所学,所学非所用”,不符合洋务事业的要求,必须变革科举制度,培养新人。
中日甲午战争:它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
在这次战役中,李鸿章苦心经营20年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对于李鸿章而言,甲午战败是他一生的耻辱,签订《马关条约》更是他一生的耻辱。
正如书中所说,李鸿章失去机会一共有三件事,“光绪十一年,李鸿章与伊藤博文在天津定约,载明异日朝鲜有事,中日两国欲派兵往,必先互相知照。
于是朝鲜又似为中日两邦共同保护之国,名实离奇,不可思议。
后此两国各执一理,纠缠不清,实基于是,而其祸本不得不谓外交遗策胎之。
此为李鸿章失机第一事。
”“论者谓袁世凯欲借端以邀战功,故张大其词,生此波澜,而不料日本之蹑其后也,果尔,则是以一念之私,遂至毒十余万之生灵,隳数千年之国体。
袁故不能辞其责,而用袁听袁者,不谓失知人之明哉?此为李鸿章失机第二事。
”“平时兵力,已不能如人,而临时战备,又复着着落后,使敌尽扼要冲,主容易位,盖未交绥而胜负之数已见矣。
此为李鸿章失机第三事。
”三机既失,战事遂开。
我眼中的李鸿章1、是推动中国社会从传统向近代转轨的一个人,李鸿章堪称洋务运动的首脑和旗帜。
洋务运动是时代的产物,是对外国殖民地侵略和世界近代化浪潮冲击所做出的积极回应,是中西文化碰撞和交融的初步结果。
虽然不可能使中国摆脱传统的农业社会,实现资本主义近代化,但却导致封建体制的破裂和资本主义的萌生,从而使中国社会在从传统向近代转轨的路途上迈出了第一步。
2、是促进中国向半殖民地沉沦的一个人,李鸿章长期跻身于晚晴“外交第一冲要”。
外交的成败,取决于综合国力的强弱和外交政策的正误。
李鸿章推行
外交时有得也有失,而且失大于得。
他亲手与外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这些丧权辱国的条约标志着中国从独立国向半殖民地沦陷的历史进程。
中国对外战争的失败和丧权辱国条约的签订,归根到底,源于社会制度的落后和清朝统治的腐朽。
3、是腐朽王朝的忠臣,李鸿章是清王朝的忠臣,他出身于崇尚宋学的官僚地主家庭,自幼收到严格的封建传统教育,从而成长为纲常名教的信徒。
在他心目中,忠君概念根深蒂固,因此他与清政府互相存在,荣辱与共。
文献:李鸿章传苑书义人民出版社 2004年5月
李鸿章传梁启超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年1月
李鸿章的外交生活董丛林团结出版社 2008年1月
冶金14-A2班
虎晓东(120143204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