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论文李鸿章与《辛丑条约》

合集下载

近代史论文——浅谈李鸿章

近代史论文——浅谈李鸿章

纵观历史,人物万千,可是人们对其的评价,几乎都逃不出一个极端化的范畴。

在人们眼里伟大的人没有瑕疵,而卑鄙的人没有一点人性。

李鸿章就是其中的典型。

可是李鸿章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在人们眼里,他就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卖国贼,《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这两条罪状就足以让人们将他彻底钉死在卖国贼的柱子上,永世不得翻身。

他真的只是一个卖国贼吗?我不以为然,在我看来李鸿章是功大于过。

诚然他为了家族和自己的利益,受过贿赂,打压他人产业。

但是他对于中国,对于历史的巨大贡献是不可磨灭的,绝不是一个卖国贼就可以掩盖一切的!作为政治立场和他对立的梁启超曾经说过: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悲李鸿章之遇。

既然两者对立他的话应当有相当的可信度。

也许有人说,一家之言而已。

那就来纵观其一生,再做评价。

李鸿章出身于翰林,清代文贵武贱,但他后来毅然从戎,虽然其中有吕贤基的原因,但大部分还是出于李自己的主观意愿。

他为什么毅然从戎呢?因为时年正值太平天国运动,神会动乱不堪。

太平天国运动,使农民阶级的反抗运动,是农民阶级反抗精神的体现,可是在那个内忧外患的时代,对于中国需要的是富强,是统一,是一个强大的政府!因此,作为有远见的他又怎么会置之事外,唯有挺身而出。

1862年,他因“功”被委任为江苏巡抚,三年后又署两江总督,镇压捻军。

1870年,他接替曾国藩,就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开始逐步掌管清廷政治、军事、经济、外交大权。

1899年到1900年任两广总督,授武英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

他在施政过程中的核心是办洋务,被称为洋务运动的代表者或奠基人。

李鸿章当时中国极少数能够正确对待西方技术的人之一,他在顽固派的阻挠和谩骂之下,极力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

在他的主持下,中国出现了第一个大型兵工厂,第一座炼钢炉,第一条铁路,第一个煤矿,第一个纺织厂,第一支近代海军,第一艘轮船,第一个到西方的留学生等等,洋务派创造了中国近代的许许多多的第一,无疑为中国的近代化迈出了第一步。

历史解密李鸿章日本签订《辛丑条约》时有着怎样的无奈

历史解密李鸿章日本签订《辛丑条约》时有着怎样的无奈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李鸿章日本签订《辛丑条约》时有着怎样的无奈导语:1894年8月1日,甲午战争正式爆发。

李鸿章被任命为清军的最高统帅。

战争从一开始就朝着李鸿章最不愿看到的局面直转而下。

那段时间,李鸿章不1894年8月1日,甲午战争正式爆发。

李鸿章被任命为清军的最高统帅。

战争从一开始就朝着李鸿章最不愿看到的局面直转而下。

那段时间,李鸿章不时地听到传来一个又一个晴天霹雳。

这种莫名其妙的溃败方式,让李鸿章比谁都苦涩,比谁都委屈,也比谁都愤懑。

他的朋友吴汝纶曾经回忆说:“平壤之败,李相国痛哭流涕,彻夜不寐……及旅顺失守,愤不欲生。

”朝廷向日本提出了议和的倡议。

输光了的李鸿章愧于与日本人面对面,当恭亲王试探着让李鸿章前去日本议和时,李鸿章选定的人物,是在天津海关工作20余年、对李鸿章忠心耿耿的德国人德璀琳。

在节节胜利的情况下,日本当然不想立即收兵,他们想占领东三省部分领土,以此来逼迫清国做出更大的让步。

更何况,中国政府此时派来的是一名洋人,很可能是来打探虚实的。

德璀琳灰溜溜地回到中国。

1895年2月1日,清政府又派张荫桓和邵友濂二人赴日,第二天,双方互换国书。

伊藤博文发现张荫桓和邵友濂所携带的国书文字中有“一切事件,电达总理衙门转奏裁决”内容,认定二人授权不足,拒绝与他们谈判。

伊藤博文问伍廷芳:“你方为什么不派遣重臣来呢?请问恭亲王为什么不能来敝国?”伍廷芳答道:“恭亲王位高权重,无法走开。

”“那么李鸿章中堂大人可以主持议和,贵国怎么不派他来?”伍廷芳随之反问:“我今天是和您闲谈,那我顺便问问,如果李中堂奉命前来议和,贵国愿意订约吗?”伊藤博文自然能够听出伍廷芳的弦外之音,回答得也是滴水不漏:“如果中堂前来,我国自然生活常识分享。

近代史结课短论文:李鸿章评价

近代史结课短论文:李鸿章评价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期末论文水浅舟大,无力回天——谈李鸿章摘要李鸿章一生跌宕起伏,后世毁誉参半,身处清廷晚期时代的动荡之中,身不由己卷入了这个混乱的漩涡。

这位晚清第一外交家,历史书上的“卖国贼”一生试图挽大厦之将倾,然而不过螳臂当车,徒劳无功。

他绝不可耻,又并非圣人。

本文试图从李鸿章的传记和外媒记载中分析李鸿章的功过,和他的无奈。

一、李鸿章其人“天下唯庸人无咎无誉。

”梁启超在《李鸿章传》开篇第一句话,就给李鸿章的一生做了最好的注解。

在“财神”诞辰降临人世的李文安,与他“吾教诸子发愤读书,皆嶷疑有立,岂忧贫哉!”的堪称封建式贤妻良母的夫人李氏育有六个儿子,依次为瀚章、鸿章、鹤章、蕴章、凤章、昭庆,其中排行第二的就是李鸿章。

鸿章在文安诸子中,排行第二,他踏上人生旅途之日,正是中国封建社会进入末世、清王朝面临深刻的政治经济危机、西方殖民主义者把侵略触角伸进神州大地之时,社会环境的薰陶,家庭出身的影响,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使少年时期的鸿章把自己的前途寄托于科举功名,期望有朝一日通过科举的门径登上仕途,挤进统治阶级的行列。

当上令人仰望的翰林院编修以后,李鸿章踌躇满志,意气风发,他本想设法接近皇帝,攀附权贵,沿着传统的升官之路走下去,怎奈“生于末世这偏消”!从太平军起义,李鸿章前去平反开始,他的一生就注定跌宕起伏。

二、悲剧外交家1870年,此时发生了一件决定曾李二人命运的大事,即天津教案。

这是一场平民攻击法国教会的事件,清廷本认命曾国藩处理此事,曾国藩审时度势,认为应当按律处死相关责任人,然而清廷和民众均认为这是一种软弱的行为,朝野上下甚至一度要求与法国一战。

由于曾国藩和法国人的协议与朝廷和民众的期望差距太大,曾国藩甚至背上了卖国贼的骂名,朝廷随即让李鸿章接替曾国藩,交接当年,曾问李:“你与洋人交涉,准备怎么办?”李回答:“我想与洋人交涉,不管什么只同他打痞子腔。

”而当年的法国正忙于与普鲁士的普法战争,无暇顾及远东事物,因此李鸿章说啥法国人就当是啥了。

近代史论文:浅析李鸿章的历史功过

近代史论文:浅析李鸿章的历史功过

浅析李鸿章的历史功过摘要: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

“四十年来,中国之大事,无不与李鸿章有关系。

”对这样一个复杂人物的评价,在他盖棺后的近百年来“论犹未定”。

误国、卖国之罪不可否定,但也还有爱国进取之心。

他作为近代中国一位非常复杂的历史人物,在不同时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李鸿章虽然难以承载“英雄”桂冠,但为“时势所造”和影响“时势”进程则是不争的事实。

看待一个人应客观更立体,这个擅长外交的李中堂也绝不是一无是处。

如果我们抛弃故有的偏见,客观地考察他的生平,去阅读这位晚清重臣的一生,我想大家会发现一个与以往观点不同的李鸿章。

关键词:李鸿章、洋务运动、近代化、外交、忠臣正文:李鸿章所处的时代是中国遇到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海禁大开、强邻环绕的时代,是中华文明遇到西方文明挑战,中国开始重新认识自己,从封建专制国家向近代国家转型的时代。

中国第一支海军,第一批留学生,第一个煤矿,第一个驻外使领馆,第一条铁路,第一个电报,这些第一个无不刻着李鸿章的名字。

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这些内忧外患中到处都有李鸿章的影子。

李鸿章的个人命运是末代中国从衰落走向灭亡的见证,是中国逐渐被迫开放的写实,他是中国驶向世界的第一个舵手。

李鸿章是何许人?李鸿章字渐甫,号少荃,1823年(道光三年)生于安徽省庐州府合肥县的一个官僚地主家庭。

1847年在科举的道路上爬上了进士的名位,开始跻身于封建统治者的行列。

从他步入仕途官阶之始,就正是西方列强肆志于东方,“西力东渐”的时代。

李鸿章活跃于政治舞台之日,正值晚清社会从传统向近代、从独立国家向半殖民地演化的过渡时代。

时代造就了李鸿章,而李鸿章也以自己的言行在绚丽多彩的时代画卷上深深地打上了个人的印记。

李鸿章人生旅途,跨越道、咸、同、光四朝,出将入相,“坐镇北洋,遥执朝政”,涉及晚清几乎所有重大历史事件。

他身为清朝“柱石重臣”,植根于封建主义而又倾向资本主义,忠实于传统营垒而又颇具改革精神,所言所行,往往新旧纷呈,中西杂糅,内则“开拓”与“因循”毕具,外则抗争与妥协并存,因而有时是顺乎时代潮流,有时又是阻挡历史车轮。

中国近代史论文--李鸿章

中国近代史论文--李鸿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文李鸿章李鸿章发迹史:李鸿章,安徽合肥人,李鸿章作为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晚清重臣,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李鸿章(1823-1901),亦称李合肥,汉族人,本名章桐,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

其先祖本姓许,李鸿章从江西湖口迁至安徽省庐州府合肥县。

李鸿章的八世祖许迎溪将次子慎所过继给姻亲李心庄。

李家到李鸿章高祖时,终于勤俭致富,有田二顷。

父亲李文安(1801-1855)经多年苦读,终于在道光十八年(1838年)与曾国藩同年考取同榜进士,使李氏家族成为当地名门望族。

至于李鸿章本人,生前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身后被慈禧太后称赞为“再造玄黄”之人。

清朝追赠其为太傅、晋一等肃毅侯、谥文忠,赐白银五千两治丧,在其原籍和立功省建祠10处,京师祠由地方官员定期祭祀。

清代汉族官员京师建祠仅此一人。

李文安在科举入仕前,长期在家乡以课馆为业。

李鸿章六岁就进入家馆棣华书屋学习。

他少年聪慧,先后拜堂伯李仿仙和合肥名士徐子苓为师,攻读经史,打下扎实的学问功底。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第一次科考落榜,住京曾国藩宅邸受曾补习教导;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二十四岁的李鸿章考中进士,选入翰林院任庶吉士。

同时,受业曾国藩门下,讲求经世之学。

三年后翰林院散馆,获留馆任翰林院编修。

1863年和1864年他率淮军攻陷苏州、常州等地,和湘军一起镇压了太平天国。

从60年代起,李鸿章积极筹建新式军事工业,仿造外国船、炮,开始从事标榜“自强”的洋务事业。

标榜“自强”进而“求富”,主要以“官督商办”的形式创办了一系列民用企业。

光绪十四年(1888)建成北洋海军。

为培养“自强”“求富”所需人才,还创办各类新式学堂。

李鸿章所要进行的事业是想让中国工业化,军事化,教育化,但他只成功了一半。

中外力量对比悬殊的格局,使李鸿章产生了严重的惧外思想,在对外交涉中始终坚持“委曲求全”的方针光绪二十一年二月十八日,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李鸿章受命,作为全权大臣赴日本议和,在《马关条约》签字。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李鸿章的那些事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李鸿章的那些事

题目:李鸿章的那些故事摘要: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在中国社会发生的洋务运动,是一场清政府为了拯救其垂危统治,以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创办和发展军用工业、民用工业企业,编练建设新式海军海防、陆军,并相应培养新型人才为中心,以达到富强目的的活动。

从一定意义上说,洋务运动是中国早期的近代化运动。

洋等人,而经营时间最长、兴办洋务事业最多、贡献最大的则是李鸿章。

洋务运动初期,李鸿章是洋务派中最先从行动上向西方学习的人。

1870年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坐上了封疆大吏的第一把交椅,拱卫京师达25年之久,成为“疆臣领袖”,“真正宰相”。

这期间,李鸿章大刀阔斧地兴办洋务,引领全国的洋务事业,成为洋务运动的旗手,洋务派的首领,作出了惊人的业绩。

关键词:全权大臣,外交,不平等条约一:人物简介(一)历史经过:1865年,李鸿章在署理两江总督任上,鉴于原设三局设备不全,在曾国藩支持下,收购了上海虹口美商旗记铁厂,与韩殿甲、丁日昌的两局合并,扩建为江南制造局。

与此同时,苏州机器局亦随李鸿章迁往南京,扩建为金陵机器局。

于是,中国近代早期的四大军工企业中,李鸿章一人就创办了三个。

尔后,在引进西方设备进行近代化生产的实际操作中,他又进一步得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或专设一科取士,士终身悬以为富贵功名之鹄,则业可成,艺可精,而才亦可集”,反映出其认识的深化。

同治十一年底,李鸿章抓住时机,督办创立了“轮船招商局”。

这是中国第一家民营轮船公司,也是中国近代最大的民用企业。

其后,在整个七八十年代,李鸿章先后创办了河北磁州煤铁矿、江西兴国煤矿、湖北广济煤矿、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山东峄县煤矿、天津电报总局、唐胥铁路、上海电报总局、津沽铁路、漠河金矿、热河四道沟铜矿及三山铅银矿、上海华盛纺织总厂等一系列民用企业,涉及矿业、铁路、纺织、电信等各行各业。

对李鸿章的再认识历史论文

对李鸿章的再认识历史论文

人们说去李鸿章,总会想到“卖国贼”“千古罪人”这样的评价。

确实,他曾作出了许多错误的决策,如:过于避战和重视海防而愿意牺牲整个新疆,放弃疆防,在与日本的甲午战争中的指挥失误导致军舰在威海卫被歼灭。

他签订了《南京条约》《中日天津会议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的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求和派、软弱派,他用中国最先进的武器最精锐的部队镇压了由农民领袖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起义运动。

但是,当我们换个角度来思考时,我们会发现,李鸿章是一个在传统和现实之间徘徊矛盾的人,是一个处在夹缝中求生存的人,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李鸿章无法解决两种独立发展文明体系的冲突,李鸿章处在一个传统外交体制解体的历史悲剧中,他力图建立新的原则和适应时代发展潮流的体制改革,但在当时的局势之下构成了难以调和的矛盾。

1.洋务运动1865年至1874年,李鸿章多次强调,中外之局势是“实为数,千年来有之变局”深切认识到中国必须开放、与西方竞争,这才兴起了洋务运动。

由于李鸿章的主持参与,洋务派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条铁路、第一座钢铁厂、第一座机器制造厂、第一所近代化军校、第一支近代海军舰队等。

有李鸿章和曾国藩共同创造的安庆军械所,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等。

这些企业不但促进了没落的清王朝的工业化,而且在财政上为清政府提供了大量稳定的资金,李鸿章的变局观如实地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征。

2.塞防与海防之争李鸿章的现代海权意识在塞防与海防之争上得到了深刻的体现。

当时,清政府面临着严重的名族危机,西部新疆几乎丧失,东面觊觎台湾,这实际上还牵涉到财政问题和国防思想现代化的问题。

在财政问题上,左宗棠时任陕甘总督,督师西北,新疆是西北要塞,认为新疆“尺寸不可让”,而当时国家财政不可能同时打赢两场战争,左宗棠后来出师新疆相当一部分资金还是靠自筹,在国防思想现代化的问题上左宗棠的理论比李鸿章的理论似乎更有煽动性。

他主张塞防和海防并重,最后,李鸿章被委任北洋大臣,而北洋水师和南洋水师的建设,是中国国防现代化的开始:一方面改变了传统上注重内陆的防御战略,另一方面现代化海军的建设,成为推动中国国防现代化的重要契机,而这一点是塞防论所不能达到的,这次争论的结果初步改变了中国已经延续千年的国防战略格局,对中国近代国防的重要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八上近代人物小论文

八上近代人物小论文

八上近代人物小论文19世纪中后期,国际政治风云变幻,清王朝大厦将倾。

李鸿章作为晚清第一重臣,影响着中国的内政外交,是中国近代史学习不可规避的人物。

时人评之为“中国第一人”,梁启超评之“是为时势所造之英雄,非造时势之英雄也”[1];苑书义评之为“过渡时代之过渡人物”[2];其自评为大清的“裱糊匠”[3]。

他既傲慢清高又忠诚仗义,既阴险狡诈又锋芒毕露,既争强好胜又忍耐宽容,既冷酷蛮横又温情脉脉,既开明通达又迂腐不化,既坚忍顽强又妥协怯懦——集矛盾性格于一身,这样的性格矛盾同时也体现了新旧时代的思想交锋。

一、李鸿章与其矛盾性格的形成李鸿章(1823~1901年),字子黻、渐甫,号少荃、仪叟,谥文忠,安徽合肥人。

他是官僚家庭出身,此后走上“学而优则仕”的封建正统道路。

19世纪中期,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李鸿章统带淮扬水师,后组建淮军,镇压太平军和捻军。

此后,李鸿章累任江苏巡抚、湖广总督、直隶总督,后又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筹办洋务,成为同治、光绪两朝的地方重臣。

因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手握兵权,有人甚至称其“坐镇北洋,遥执朝政”。

外交上,他坚持“外须和戎,内须变法”的原则,处理过许多重大对外交涉,是中国外交的第一人,“负重望于外国”,却“负重谤于中国”[1]。

观其一生,少年科第、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一路扶摇,但自甲午一役之日,国人皆斥为“卖国贼”。

把整个中国社会的成败责任担于李一人之肩,这是李鸿章的悲剧,亦是国人本身的悲剧。

19世纪的世界正激荡在工业革命的浪潮中,资产阶级革命蓬勃兴起,西方文明正在大步发展,而晚清的中国却江河日下。

中国封建社会已去向末路,同时却要面对代表先进社会前进方向的陌生敌人——帝国主义列强。

中国人无法也无从参照历史,更不能叩问先祖,只能在摸索中前进。

作为满清开明官员的李鸿章,其性格自然结合了这样新旧时代的双重特点。

在这样的时代里,由于受清政府的局限、受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及长期官场氛围的熏陶和外交实践的感染,李鸿章逐渐形成了一种矛盾的性格。

论李鸿章的外交思想

论李鸿章的外交思想

论李鸿章的外交思想有人说,“近百年中国史上只出了两个半外交家”,而李鸿章正是其中一个。

从天津教案中初涉外交,台湾事件中舌战日本来使,中法之战中极力斡旋,马关议和中血溅袍服,割让辽东后联俄制日,直到《辛丑条约》的签订,始终能看见李鸿章的身影。

1901年11月7日,大清王朝显赫一时的封疆大吏李鸿章终于不堪沉疴而溘离那个风雨动荡的年代。

人们不无遗憾地看到在其一手操办的对外交涉,诸如天津教案、中日修好条规、中法新约、马关条约、中俄密约、……无一胜数,堪称是民族之不幸。

因此有人认为,就“李鸿章的个人历史,几乎就是近代中国国力衰败的历史,是近代中国沦为外国列强半殖民地的历史”。

为何李鸿章在其主政期间会在外交上导致一连串的失败,为何李鸿章会在对日对俄的外交活动中连连地卑躬屈膝,其根源是什么?本文重点从以下内容给予剖析。

一、李鸿章外交思想形成的社会大势在19世纪60年代的中国,开始经历了一次重大的外交军事和工业生产方式的变革。

这里首先是由于西方列强在侵略中国的活动中采取了“合作政策”。

它们为了巩固和扩大自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所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所攫取的利益,在有关侵华的重大问题上彼此进行“协商与合作”,以达到共同的侵略目的。

然而,此时清政府已无力抗拒列强的要求,只能是卑躬屈膝,对外一味采取妥协退让的方针。

在这种所谓的“中外和好”的“和局”面前,经历了绞杀太平天国及捻军起义的高官大吏,诸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之流亲眼看到了西方侵略者船坚炮利的“长技”,从而预感到一种潜在的长远威胁。

李鸿章多次强调购买外洋船炮乃是“今日救时之第一要务”。

指出“轮船之速,洋炮之远,在英法则夸其独有,在中华则罕于所见”,进而主张应“广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之,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逆,可以存远略。

”鸿章窃以为天下事穷则变,变则通.总的来说,李鸿章之流就是要“讲求洋器”,平定发捻,自立自强,抵御外患,重点是放在购船、造炮、练兵等军事方面。

大学中国近代史期末论文范文

大学中国近代史期末论文范文

大学中国近代史期末论文范文中国近代史经过了二十世纪的风雨历程,已经发展成为大学教学课程中一门相对独立而成熟的学科。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大学中国近代史论文范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大学中国近代史论文篇一:《浅析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的功与过》摘要:李鸿章是中国近代社会颇有争议的政治人物之一。

他一方面推行洋务运动,图谋富强,促进了中国近代化事业的起步,备受当时国内的关注,名噪一时。

另一方面,他效忠清王朝,代表清政府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一贯坚持妥协政策,对外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大肆出卖国家主权,民族利益,而成为中国近代的一大卖国贼。

关键词:李鸿章洋务运动近代化时代的悲剧一、李鸿章的发迹李鸿章(1823—1901)晚清重臣,洋务派地方代表。

字少荃,安徽合肥人,道光进士。

1838年,年幼的李鸿章随父李文安入京,拜殿试进士曾国藩为师,九年以后,他殿试高中钦点翰林。

1851年,太平天国金田起义爆发,他由文臣而至六部拜卿相的仕途被打乱了,历史却另外安排了他的发迹之路。

1853年4月同乡刑部侍郎吕贤基上书咸丰帝自请回乡编练团勇,以靖国难,邀李鸿章协办。

李鸿章从此走上了从军旅生涯中谋进身之阶的道路。

1856年怀才不遇的他改投恩师曾国藩湘军大营,迈出了人生辉煌的第一步。

在曾国藩的精心培育和教诲下,李鸿章稳健持重,老成世故。

1861年,为兼顾东南,保有上海这个重要的通商口岸,实现东西夹击江浙太平军的战略意图,曾国藩派李鸿章渡江北上入淮,编练淮军。

1862年4月,李鸿章率淮军由安庆乘英国轮船到上海,与外国侵略者华尔组建的洋枪队守上海,不久攻陷苏州、常州。

在平息东南太平军中战功显赫,升任江西巡抚。

1865年署任两江总督,镇压捻军。

1870年由曾国藩推荐,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掌握军政、外交大权。

在汉族官僚势力三大核心人物中,曾国藩无意权柄、离位又早逝;左宗棠经营西北,苦于国难,到处消防救火,湘军被遣散,远戍边疆而势微。

唯李鸿章淮军一支独大,成为大清的擎天支柱、国之藩篱。

李鸿章

李鸿章

小议李鸿章在中国近代屈辱史上,似乎都少不了李鸿章。

历史毕竟需要反面教材,李鸿章签了那么多丧权辱国的条约,自然首当其冲。

但是,当我们平心静气、理性来思考李鸿章所处时代大厦将倾的尴尬境地的时候,我们发现,李鸿章无法也不能承担晚清对外交往失败的悲剧后果。

是的,他签订了《马关条约》,签订了《辛丑条约》。

大多数人都会为他一生所从事的“洋务”而痛骂他,诚想,那时除了李鸿章,还有哪个头上是顶戴花翎,脑后拖着辫子的官员可以同外国人周旋。

李鸿章做为大清国的“外交家”,在战败求和谈判中,除了把损失减到最小,他也是无可奈何,每次谈判,他总是面临两难选择,他除了通过权衡从中两害取其轻,对于其他,他是无能为力了。

每一次在国家临危机时,总要出来收拾残局的李鸿章,被国人视为卖国贼。

但国人可曾想过,每次签定了不平等条约,他自己也要遭爱多少伤痛与心痛的折磨,尤其是在日本马关,他不仅在马关遭受刺客的袭击,更在伤痛之下,仍坚持与日本,极力维护清政府的利益,却在带着脸上的绷带与《马关条约》国时受到各方面的压力。

其中的困处,除了亲身经历,是不能能彻知晓的。

当大清王朝被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大门的时候,面临着内忧外患。

一些封建士大夫视而不见,或者认为外国器械是奇技淫巧,把洋枪洋炮当作妖法,对他们而言,只有莫名的恐惧;或认为外国利器神妙莫测,无法学习;认为学习西方就是以夷变夏。

李鸿章当时中国极少数能够正确对待西方技术的人之一,他在顽固派的阻挠和谩骂之下,极力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

在他的主持下,中国出现了第一个大型兵工厂,第一座炼钢炉,第一条铁路,第一个煤矿,第一个纺织厂,第一支近代海军,第一艘轮船,第一个到西方的留学生等等,洋务派创造了中国近代的许许多多的第一,无疑为中国的近代化迈出了第一步。

李鸿章为大清国国计民生近代化所奠基的所有事业,令他身后的国人一直在受益。

他是对中国近代化产生了到关重要影响的洋务运动的中坚。

评价一个人,中国人一向的定论与百年以来的世界舆论截然不同,有人对李鸿间的评价是:知西来大势,识外国文明,想效法自强,有卓越的眼光和敏锐的手腕。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中最深痛的悲剧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中最深痛的悲剧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中最深痛的悲剧这是我正在进行的写作计划,有兴趣者可订阅,点击:我的不阉割文章写作计划订阅文章均不公开,只供稿给订阅者。

不发布于公众号上。

若想了解更多知识,可订阅。

每一篇供稿文章,都会是原创长文。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中最深痛的悲剧作者:张鸣(著名历史学者)摘要然而,李鸿章还是去了,忍辱负重地去了。

同文馆的总教习,后来京师大学堂的总教习,美国人丁韪良说,这么一来,李鸿章肯定会被愚昧的清人当作出卖领土的罪人所唾弃和咒骂。

但是,恰是因为这件事,丁韪良认为,李鸿章登上了中国政治家的顶峰,赢得了他的无上尊敬。

在历史上,中国人的名字,除了孔子之外,罕有越出国界的,但李鸿章却是个例外。

好多西方人,都知道中国有个政治家叫做李鸿章,美国有道菜叫做李鸿章杂烩,说明他的名字,已经进入了美国的市民耳朵里。

甚至有人,称他为中国的俾斯麦。

无疑,作为一个政治人物,他是成功的。

他的事业,事实上已经超越了他一向佩服的曾国藩,自打他练淮军起,直到辛丑条约的签订,晚清四十年的历史,几乎每一页,都有他的痕迹。

直隶总督是清朝最重要,也最为要害的地方大员,没有人能持续在这个位置上坐上十年以上的,但他一干就是二十年。

不是直隶离不开他,而是总理衙门,确切地说,是大清的外交或者说洋务离不开他。

他主持以及影响了晚清的外交,编练了淮军和后来的练军,组建了能排在亚洲第一的北洋海军。

他办的洋务产业,是自强运动中所有洋务事业中最好的。

也可以说,唯一能盈利,而且延续下去的洋务事业,无一不是出自他的手,或者由于他的庇护。

中国的轮船航运事业,铁路事业,电报事业,都是他的功劳。

在那个封闭保守迷信的岁月,办这样的事业,筚路蓝缕之功,怎么说都不过分。

然而,他却是一个悲剧,中国近代历史中最深痛的悲剧。

因为,在多少年的近代史讲述中,他都是排在第一号的卖国贼,坏名声,超过同时代任何一个人。

晚年他对人讲,他不过是一个大清的裱糊匠,干的事儿,从外面看还行,但一有风吹雨打,就露馅了。

近代史李鸿章小论文

近代史李鸿章小论文

近代史李鸿章小论文范文一:论李鸿章李鸿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桐,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作为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晚清重臣,生前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身后被慈禧太后称赞为“再造玄黄”之人。

清朝追赠其为太傅、晋一等肃毅侯、谥文忠,赐白银五千两治丧,在其原籍和立功省建祠10处,京师祠由地方官员定期祭祀。

清代汉族官员京师建祠仅此一人。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引用百度知道李鸿章,是近代史中一位很出名的人物,其一生几项事迹对当时影响极大,甚至影响今日:发起洋务运动和签订各种不平等条约。

洋务运动的内容很广泛,涉及军事、政治、经济、教育,外交等,而以“自强”为名,兴办军事工业并围绕军事工业开办其他企业,建立新式武器装备的陆海军,是其主要内容。

从60年代开始开办江南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安庆内军械所等近代军事工业。

其中,江南制造局是中国第一个较大的官办军事工厂,1865年由李鸿章在上海创办,全厂约2000余人,主要制造枪炮、弹药、水雷等军用品,同时还制造轮船,1867年后开始制造船舰。

福州船政局是清政府创办的规模最大的船舶修造厂,1866年由左宗棠在福州创办,全厂约1700余人,以制造大小战舰为主。

安庆内军械所是清政府最早开办的近代兵工厂,1861年12月由曾国藩在安庆创建,厂子规模不大,主要制造子弹、火药、炮弹等武器。

除创办上述一类工厂外,还派遣留学生学习技术。

但是,洋务派兴办军事工业的过程中,遇到了难以解决的问题,最主要的就是资金、原料、燃料和交通运输等方面的困难。

于是,洋务派在“求富”的口号下,从70年代起采取官办、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等方式,开办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唐山胥各庄铁路、上海机器织布局、兰州织呢局等民用企业。

中国近代史纲要关于李鸿章的论文

中国近代史纲要关于李鸿章的论文

中国近代史纲要关于李鸿章的论文李鸿章是清朝重臣,看到清朝的落后,他希望通过引进西方先进科技、努力发展国家经济、改革教育和培养人才,以及弱国外交政策以实现洋务运动。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中国近代史纲要关于李鸿章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中国近代史纲要关于李鸿章的论文篇一《论李鸿章的洋务思想》摘要: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被迫与列强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李鸿章是清朝重臣,看到清朝的落后,他希望通过引进西方先进科技、努力发展国家经济、改革教育和培养人才,以及弱国外交政策以实现洋务运动。

但无可否认的是其思想有其缺陷和不足之处。

然而这并不妨碍李鸿章洋务思想对中国近现代化所起的推动作用,其中部分经典理论对现当今社会的发展仍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李鸿章;洋务思想;现代化;借鉴一、李鸿章洋务思想所形成的时代背景清朝初期社会和经济比较发达,经历过“康乾盛世”的阶段,然而从乾隆末期开始,社会的经济政治日趋落后。

社会阶级矛盾日益加剧,生产力水平不断下降,政治腐败,社会的风气每况愈下。

当西方爆发工业革命的时候,清王朝开始“闭关锁国”的政策,逐渐与世界脱轨。

二、李鸿章洋务思想其基本内容(一)军事自强购置海外枪只弹炮、造器练兵、筹备海防等等是其军事自强思想的主要表现。

李鸿章认为:“国家百用可省,独练兵设备万不可省”。

这之后,他着手筹办西方枪炮,开办军事工业,其中包括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和天津机器局。

这些军事工业一定意义上促进了我国军事近代化的发展。

从19世纪70年代起,他开始积极筹备海防,并开办近代海军[1]。

出发点则是防御国外侵略势力。

他的军事自强思想还表现在革新军制方面。

他了解到旗兵、绿营军的朽败、武器的落伍,深感到实行变革刻不容缓。

但由于一些客观原因,变革的举措大多没有得到落实。

(二)经济自强“求强”是李鸿章洋务思想的主题思想,其实现的主要方法就是军事强盛,他以为国力强盛、军队强大是实现经济方面的自强与富有是的条件和根本。

关于李鸿章的近代史论文(2)

关于李鸿章的近代史论文(2)

关于李鸿章的近代史论文(2)关于李鸿章的近代史论文篇二《对李鸿章的再认识》【摘要】时人所忆之李鸿章,都赋其以“卖国贼”的名号,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办洋务如糊纸浆,倒富了外国奸人,可谓办事不足,败事有余。

然而,李鸿章在大清朝却是一位“能臣”,若不是时代的错身,也不致招来一世的骂名。

【关键词】李鸿章;科举;洋务;时代一、李鸿章少年是个有志青年李鸿章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瑶海区磨店乡祠堂村的一家低级官僚地主家庭。

父亲李文安时任京官,共有六子,李鸿章排行老二。

李文安很注重对儿子们的教育,李鸿章和当时的少年们一样,攻读经史为科举考试而摇头呤诵数十载。

终于他在科举考试中层层突进。

1840年,李鸿章考取了秀才,1843年被选为优贡。

除了才能,李鸿章少年时也很有远大抱负的:“丈夫事业正当时,一误流光悔后迟。

壮志不消三尺剑,奇才欲试万言诗。

闻鸡不觉身先舞,对镜方知颊有髭。

昔日儿童今弱冠,浮生碌碌竟何为。

” [1] (李鸿章《二十自述》)这首诗是李鸿章于20岁写的,足以见其雄心壮志,胸怀远大抱负,也可见他当时年少方刚的血气。

然而,他的抱负却与时代错身了,他的志向和价值观还停留在儒家的“出世”上,不懂什么是真正的“国”,不懂什么是“民”,不懂什么是“臣”。

正是根深蒂固的封建观念的孕育,才导致他人生的悲剧。

二、李鸿章开始走向仕途在那样的时代,人民是国家的奴隶,科举制正是选拔出统治者直辖的奴隶,而后者只是稍微比前者高一点,却还悲剧地认为自己已经达到了人生之目标。

在李鸿章24岁时中了进士,被授予翰林院院士。

但当时“太平天国运动”正在兴起,朝廷派大批官员回乡组织民团与太平军作战,李鸿章也是其中之一,李鸿章的军事天赋在平捻军的过程中间渐渐显露。

巢湖之战,攻克含山,庐州,他功不可没。

但由于官场险恶,李鸿章立功却被人陷害,他只有离职去投奔曾国潘。

曾国潘是李鸿章父亲李文安的同年进士好友,因此对李鸿章颇为照顾,而正是有了这样一位老师,李鸿章的仕途似乎更加光明了。

历史解密李鸿章最后的外交演出 代表清朝签署辛丑条约

历史解密李鸿章最后的外交演出 代表清朝签署辛丑条约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李鸿章最后的外交演出代表清朝签署辛丑条约
导语:如果说《辛丑条约》的空前屈辱及李鸿章的悲凉离世,宣告了旧外交的惨败与终结的话,那么亦是从辛丑开始,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
如果说《辛丑条约》的空前屈辱及李鸿章的悲凉离世,宣告了旧外交的惨败与终结的话,那么亦是从辛丑开始,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这标志了在内外交困的时代,在李鸿章的经验教训里,中国近代外交酝酿着又一次艰难启程。

1900年7月,素来庄严整肃的广州天字码头,一派阵仗威严的场面。

自清朝雍正年间以来,天字码头就被指定为官方码头,但凡官员走水路至广州或离开广州都经由此地。

在这一日,广东那些显赫权要的人物又纷纷聚集到此,这一次,他们将要送别的是一位77岁的老人,也是当日朝廷重整大局的希望所在,他就是李鸿章。

自6月21日,清廷向十一国同时宣战以来,局面遂日益不可收拾。

那时,刚到广州就任两广总督不久的李鸿章,便接连收到来自北京的电文,催促其速速北上以纾国难。

7月8日,清廷又任李鸿章为直隶总督、北洋大臣。

7月16日,身在广州的李鸿章得此消息后,方才决定北上赴任。

次日午间,李鸿章在近日亭与他广东的同僚作别后,便登上招商局一艘名为“安平号”的轮船。

那天,天气甚热,李鸿章身穿蓝色细葛短衫,着鲁风履,倚在小藤榻上。

一番宦海沉浮后,李鸿章又重新回到了权力的巅峰,他即将赴任的职位——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是大清国封疆大吏中的最高职位。

而且,曾经被举国唾骂为“卖国贼”的他,此刻重新身负起天下人的厚望。

不仅是慈禧,疆吏群臣也都对李鸿章北上的事情表示了极大的关注,生活常识分享。

辛丑条约签订120周年论文

辛丑条约签订120周年论文

辛丑条约签订120周年论文120年前的今天,1901年9月7日,清政府代表奕劻、李鸿章与英、美、俄、法、德、意、日、奥、比、西、荷十一国外交代表,签订《辛丑条约》。

条约规定:中国对各国赔款4.5亿两白银,价息合计超过9.8亿两白银;失去对关税和盐税的控制;外国可以在中国驻军!《辛丑条约》是中国清政府与英国、美国、法国、德国、俄国、日本、意大利、奥匈帝国、西班牙、荷兰和比利时在义和团运动失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签订的一个和平协定,被认为是中国自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签署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之一。

当时为辛丑年,故名《辛丑条约》。

阳历9月7日,因此有“九七国耻”一说。

沧桑百年,换了人间!一百二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我们永远铭记曾经有过的屈辱,只是在时刻提醒自己,面对西方殖民帝国,落后就要挨打。

中华民族一直以来都是爱好和平的民族,即便我们真正的强大了,我们也永远学不会强权。

这一点可以从东西方海上霸权可以看出,郑和下西洋,我们输出的是和平、友谊,而西方从“两牙”开始,带给世界的就是殖民、屠杀。

中华民族强大时的历史就是世界和平的历史,上下五千年了,若论打打杀杀斗智斗勇,早已经贯穿咱们几千年历史了,咱不怕,但我们玩腻了,现在更加热爱一个和平的世界。

虽说善战,但从不好战,咱们奉行的是“惟贤惟德,能服于人”,追求的是“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大同世界。

勿忘国耻,120周年沧海桑田,我们真正站起来,有底气和当初欺辱我们的国家说一声“你没有资格在我们的国土上为所欲为”这是我们多少辈人的牺牲和辛劳换来的底气!我辈自当铭记历史!生在盛世,我很骄傲。

先辈之热血,历史之教训,骄傲亦不敢忘!。

2014年中考满分作文700字:论李鸿章

2014年中考满分作文700字:论李鸿章

2014年中考满分作文700字:论李鸿章导语:中考临近,大家都在进入最后的紧张备考复习阶段,作文在考试中占着重要的地位,语文想拿高分作文必须得拿高分,下面店铺给大家推荐一些历年高考的满分优秀作文供大家借鉴学习,欢迎阅读。

晚清腐朽的冷风不断在他脸前飘过,帝国主义入侵的步伐在他耳边闪过,清军战败的消息不断地摆到他桌上,和谈的进行耗费着自己本应安度的后半生,他是清政府唯一一位能够与帝国主义战胜国进行真正谈判的官员,他是唯一一位在言词上完败帝国主义战胜国的外交大臣,他就是晚清全权大臣李鸿章。

李鸿章接手的签订的第一份条约为《中日修好条规》,这是一份平等条约,标志着中日关系有了一个新进展,但好景不长,日本公然于1874年出兵台湾,清军战败,李鸿章再次被任命为外交大臣,与日进行谈判,虽然签订了《中日台事条约》,但野心勃勃的日本在5年后吞并了琉球群岛,严重威胁到台湾安全,1876年,英军出兵干涉我国,李鸿章接手了他签订的第一份不平等条约《中英烟台条约》,他没想到,随后的条约不再平等了,随着这份条约的签订,晚清政府的腐朽局面开始败露出来,一份份战败消息令他心里冻寒,每一次奔赴谈判会场他没有一丝焦急,没有一丝害怕,仅有心里充满的那份自信心,凭着接手的不平等条约签订的经验,他让战胜国的一方不敢直接摆出骄傲姿态,而是尊称他为李中堂。

他每次都尽可能的恳求战胜国减轻条约的赔偿额,取消割地,但每次都得到失败的回报,即便如此,他以后的每次谈判都仍然充满自信,李鸿章接手的最后一份条约为《辛丑条约》,年迈的他在签订这份条约后背上千古骂名。

不久,李鸿章结束了他的外交生涯,离开了人世,享年78岁。

李鸿章的一生几乎全部用在了外交上,他迫切的希望拥有一次真正的平等外交,让清政府走出腐朽局面,但,历史的天空拒绝了他这一要求,但他在和谈上坚持不懈充满自信的精神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李鸿章与《辛丑条约》
1901年9月7日,一位老人带病代表大清国与十一国签署了中国近代历史上著名的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

他在签字回来的时候大口的吐着血,并于两个月后因胃出血而死。

《辛丑条约》是他所签署的三十几个条约中的最后一份。

一百多年来他一直身背卖国贼的骂名,但谁又能看透他背后的辛酸,他只是大清国的一个傀儡木偶,他只是大清国的一个台前表演者,这位老人便是晚清重臣及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李鸿章。

李鸿章是晚清最著名的外交大臣,他的后半生致力于晚清的外交事业,他也是淮军和北洋海师的创始人和统帅人,是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他曾被当时的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但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李鸿章被视为卖国贼,贪生怕死又向往荣华富贵的小人,甚至在京剧中李鸿章的脸谱往往都被化作卖国贼的样子。

一切只因为李鸿章代表大清国与侵略者们签下了一个又一个的不平等条约,其中最著名的也是使大清国损失最惨重的便是《辛丑条约》。

但这一切真的是李鸿章所主导并积极去参加的吗?并不是这样,历史总是会蒙蔽人们的眼睛,让我们透过历史的现象去看本质。

他也有上司,一个真正贪生怕死却又放不下“天朝上国”这空架子而不主动打开国门的女人——慈禧太后。

古时候的中国是一个封建专制的大型帝国,皇权高度集中,皇帝的旨意代表一切,那时慈禧太后操纵年轻的皇帝,垂帘听政,独揽大权,昏庸无道,满朝文武都不敢对慈禧太后有异议,只得服从。

19
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激烈争夺和瓜分中国,列强用枪炮攻击着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大清国,并几乎不费力的砸开了慈禧太后的府邸—北京紫禁城。

随后,慈禧太后携着光绪皇帝以及亲信的大臣慌忙出逃至西安。

清王朝被迫向帝国主义列强求和,但列强接受求和的条件就是签订这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当时慈禧太后自身都难保何顾大清国的荣誉与利益,随即命李鸿章留在北京与十一国签订这款条约。

每每战败求和签订不平等条约时慈禧太后总会想到李鸿章,身为洋务运动发起人之一和大清国最出色的大臣李鸿章深知外国人的厉害与大清国的不足,被派出作为大清国的代表也是情理之中之事,并且在李鸿章签订《辛丑条约》之前他已经代表大清国签订了三十几个条约,所谓颇有经验。

在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时,李鸿章在条约中对每一个字都会较真,争取最大限度的为大清国拿回那残存的尊严和本属于自己国家的银元,但伊藤博文毫不退让并要求大清国在一个月之内把条约上所写的两亿两白银还清,李鸿章的固执使会议不得不暂停,在第二天前往会场时,人群中突然冲出一个人对着李鸿章开了一枪后迅速消失在人群中,这一枪正中李鸿章的左脸颊,侍卫们急忙扶他回驿站疗伤,李鸿章醒了之后长叹:“此血可以报国矣!”并以此为由硬是把还款时间从一个月延长到两个月。

但这次,当已经七十八岁的李鸿章面对着帝国主义十一国代表们的贪婪笑容和强硬的态度,面对着这份赔款数额巨大的条约和已经千疮百孔的大清国时,李鸿章作为一个臣子,即使再伟大也只得听从主子的命令。

终了,这位孤傲倔强的老人不得不低下了头,毕竟“弱国无外交”。

这一刻,他是在为慈禧太后和光绪
皇帝低头,为祖国低头,国家的尊严如同碎纸一般被践踏在侵略者的脚下。

李鸿章握紧手中的笔用尽最后的力气在条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这一笔便是他外交生涯的结束,这一笔他清楚他所要背负的是卖国的骂名,但他独自承受了,他将“李鸿章”三个字签成了“肃”字的模样,这三个字挤在一起,既虚弱无力,又尖酸悲苦。

欲以“肃毅伯”这虚无的空职来落下这个耻辱的款,可是再怎么画押也没有逃掉世人对他的谩骂,国内的民众不理解这位老人的艰难,愤青们要杀了他以报国恨,可是他又有什么错!李鸿章一生致力于大清国的建设,只可惜生不逢时,国家需要的时候便挺身而出,国人不知道李鸿章为了国家所做的一切和所付出的心血,不知道在签订《辛丑条约》后落笔的那一刹那李鸿章在众目睽睽之下的放声痛哭,口吐鲜血。

他没有最高决定权,他能做的只是去谈判,去尽自己最大努力争取微薄的改变,他只是一朝之臣,却换不来一丝怜悯和同情,换不来民众对他的宽慰和理解。

屡战屡败的大清国,若是换一个人来顶替李鸿章的位臵,我相信他不会做的比李鸿章更好,在满朝文武中挺身而出的也只有李鸿章,他崇尚忠君思想,望挽救国民于民族危机之中,但最终他还是失败了,他成了满清的牺牲品,成了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的牺牲品。

确实,在多次外交中的失败方面,李鸿章也有着不可推卸的失误和责任,但最大的责任人应该是慈禧太后和封建的专制制度。

《辛丑条约》耗尽了这位老人最后的力气,1901年,是一个悲哀的年份,李鸿章带着太多的遗憾,太多的委屈在咒骂声和唾弃中离世,这次他终于可以放下
扛了半个世纪之多的大清国,不用再理会那些无聊的谩骂和不知情者的侮辱,也不用在乎这个时代留给他的那些无奈和耻辱。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海外尘氛犹未息,请君莫作等闲看!”这是李鸿章凄凉婉转的人生悲唱。

我想:拥有李鸿章是大清国的大幸,身为大清国的臣子却是李鸿章的不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