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辩论:李鸿章
近代史结课短论文:李鸿章评价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期末论文水浅舟大,无力回天——谈李鸿章摘要李鸿章一生跌宕起伏,后世毁誉参半,身处清廷晚期时代的动荡之中,身不由己卷入了这个混乱的漩涡。
这位晚清第一外交家,历史书上的“卖国贼”一生试图挽大厦之将倾,然而不过螳臂当车,徒劳无功。
他绝不可耻,又并非圣人。
本文试图从李鸿章的传记和外媒记载中分析李鸿章的功过,和他的无奈。
一、李鸿章其人“天下唯庸人无咎无誉。
”梁启超在《李鸿章传》开篇第一句话,就给李鸿章的一生做了最好的注解。
在“财神”诞辰降临人世的李文安,与他“吾教诸子发愤读书,皆嶷疑有立,岂忧贫哉!”的堪称封建式贤妻良母的夫人李氏育有六个儿子,依次为瀚章、鸿章、鹤章、蕴章、凤章、昭庆,其中排行第二的就是李鸿章。
鸿章在文安诸子中,排行第二,他踏上人生旅途之日,正是中国封建社会进入末世、清王朝面临深刻的政治经济危机、西方殖民主义者把侵略触角伸进神州大地之时,社会环境的薰陶,家庭出身的影响,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使少年时期的鸿章把自己的前途寄托于科举功名,期望有朝一日通过科举的门径登上仕途,挤进统治阶级的行列。
当上令人仰望的翰林院编修以后,李鸿章踌躇满志,意气风发,他本想设法接近皇帝,攀附权贵,沿着传统的升官之路走下去,怎奈“生于末世这偏消”!从太平军起义,李鸿章前去平反开始,他的一生就注定跌宕起伏。
二、悲剧外交家1870年,此时发生了一件决定曾李二人命运的大事,即天津教案。
这是一场平民攻击法国教会的事件,清廷本认命曾国藩处理此事,曾国藩审时度势,认为应当按律处死相关责任人,然而清廷和民众均认为这是一种软弱的行为,朝野上下甚至一度要求与法国一战。
由于曾国藩和法国人的协议与朝廷和民众的期望差距太大,曾国藩甚至背上了卖国贼的骂名,朝廷随即让李鸿章接替曾国藩,交接当年,曾问李:“你与洋人交涉,准备怎么办?”李回答:“我想与洋人交涉,不管什么只同他打痞子腔。
”而当年的法国正忙于与普鲁士的普法战争,无暇顾及远东事物,因此李鸿章说啥法国人就当是啥了。
中国近代史论文--李鸿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文李鸿章李鸿章发迹史:李鸿章,安徽合肥人,李鸿章作为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晚清重臣,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李鸿章(1823-1901),亦称李合肥,汉族人,本名章桐,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
其先祖本姓许,李鸿章从江西湖口迁至安徽省庐州府合肥县。
李鸿章的八世祖许迎溪将次子慎所过继给姻亲李心庄。
李家到李鸿章高祖时,终于勤俭致富,有田二顷。
父亲李文安(1801-1855)经多年苦读,终于在道光十八年(1838年)与曾国藩同年考取同榜进士,使李氏家族成为当地名门望族。
至于李鸿章本人,生前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身后被慈禧太后称赞为“再造玄黄”之人。
清朝追赠其为太傅、晋一等肃毅侯、谥文忠,赐白银五千两治丧,在其原籍和立功省建祠10处,京师祠由地方官员定期祭祀。
清代汉族官员京师建祠仅此一人。
李文安在科举入仕前,长期在家乡以课馆为业。
李鸿章六岁就进入家馆棣华书屋学习。
他少年聪慧,先后拜堂伯李仿仙和合肥名士徐子苓为师,攻读经史,打下扎实的学问功底。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第一次科考落榜,住京曾国藩宅邸受曾补习教导;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二十四岁的李鸿章考中进士,选入翰林院任庶吉士。
同时,受业曾国藩门下,讲求经世之学。
三年后翰林院散馆,获留馆任翰林院编修。
1863年和1864年他率淮军攻陷苏州、常州等地,和湘军一起镇压了太平天国。
从60年代起,李鸿章积极筹建新式军事工业,仿造外国船、炮,开始从事标榜“自强”的洋务事业。
标榜“自强”进而“求富”,主要以“官督商办”的形式创办了一系列民用企业。
光绪十四年(1888)建成北洋海军。
为培养“自强”“求富”所需人才,还创办各类新式学堂。
李鸿章所要进行的事业是想让中国工业化,军事化,教育化,但他只成功了一半。
中外力量对比悬殊的格局,使李鸿章产生了严重的惧外思想,在对外交涉中始终坚持“委曲求全”的方针光绪二十一年二月十八日,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李鸿章受命,作为全权大臣赴日本议和,在《马关条约》签字。
历史作业:对李鸿章的评价
中国近代历史人物评述——李鸿章一、序言: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国愤史,民怒史,心伤史,充满着血泪与屈辱。
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到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中国就一直被西方列强欺辱,战败、赔款、割地,是中国严重丧失领土的完整和人民主权。
说起清末的“卖国贼”、“千古罪人”,人们总会想到那个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只是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晚清权臣李鸿章,这也是世人对他的评价。
但是,当我们站在理性的角度去思考李鸿章时,我们发现,他所处的那个封建旧社会和君主制度的尴尬时代就注定了他不能实现其理想抱负、施展个人才华的个人悲剧,这也是一个民族的悲哀。
纵观李鸿章一生,可圈可点众多。
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对李鸿章的评价是这样的:“吾敬李鸿章之材,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国之大器,生不逢时。
李鸿章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应该是功大于过的,他在中国经济和外交的现代化建设上作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
二、人物简介:李鸿章,字少荃,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世人多称“李中堂”。
他是淮军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也是清末的外交家、政治家。
他受业于曾国藩门下,继曾国藩之后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并得到西太后的器重,参与掌管清政府的外交、军事、经济大权,成为清末最显赫的封疆大吏。
在太平天国时期,他多次领兵与太平军作战,镇压太平军。
他是一个真正看世界的中国文人与官吏,他开启了中国看世界的大门。
林则徐也是看世界的文人与官吏,但他属于旧时代的文人与官吏,他所开启的战争世界是企图将外国人全部驱逐出中国,所以最后以失败告终。
而李鸿章看的世界比林则徐来得伟大。
他纵观世界各国的发展,深感中国积弱不振的原因在于“贫穷”,得出“现富后强”的认知。
他一手创建出的淮军成为充当国防军角色的常备军,而以他为领袖的淮军也成为了当时实力最强的一个洋务派集团,并在其带领下,开始了中国早期的洋务——自强——近代化运动。
三、生平事迹与功过1、创建淮军咸丰十年(1860年),清政府在太平军的攻击下,失去了整个长江下游的最后一支主力军。
浅评李鸿章
浅评李鸿章摘要: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对中国的近代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在近代外交上更是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他也是个备受争议的人,建国后对李鸿章的评价大有偏颇,往往把李鸿章脸谱化为卖国贼,这个观点和历史是不符合的。
后是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
本文通过介绍李鸿章的一生,来对其进行辩证的评价。
关键词:李鸿章,中国近代,人物评价正文:一、李鸿章简介在中国封建制度中,自秦始皇立郡县制到雍正帝设军机处,中央政权最大限度的集中到了皇帝手中。
专制制度在神州大地上历经二千余年的发展达到顶峰后,终于走向了衰败。
而与此同时,西方资本主义终于摆脱了中世纪的枷锁,释出虎狼本性,以肆志于东方。
李鸿章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诞生,成长。
李鸿章,字渐甫,号少荃,安徽庐州府合肥县人,生于1823年,卒于1901年,享年78岁。
青年李鸿章天资过人,志向高远,这可以从李鸿章20岁时所写的一首诗中看出:“丈夫事业最当时,一误流光后悔迟。
壮志不消三尺剑,七彩欲试万言诗。
闻鸡不觉身先舞,对镜方知颊有髭。
昔日儿童今弱冠,浮生碌碌竟何为?”1843年,李鸿章在庐州学府被选为优贡,赴京准备来年的顺天府乡试。
后以文学受知于曾国藩,成为曾国藩的弟子。
李鸿章25岁时考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不久,金田起义爆发绿营军腐朽日甚,不堪一战。
而曾国藩奉命组建的湘军却屡建奇功,清廷于是又派了一些京官回乡“练勇”。
李鸿章表现的相当积极,认为这是一个报销军国,建功立业的好机会。
当李鸿章背着行李千里迢迢赶回庐州时,庐州已失守。
太平军分据近地,形成犄角之势,安徽巡抚福济数次欲收复庐州而不得,李鸿章建议他先取含山,巢县,以绝敌援。
福济命他领兵前往,果将二县收复。
不久,庐州也被收复。
李鸿章善领兵作战的名声从此传开。
然而,李鸿章的战功却受到上级福济的猜忌。
受到排挤的李鸿章几乎不能自立于乡里,这是当年一心想要施展才华,报效国家的他所没料到的。
因而情绪十分低落,闲赋在家是,他写了《明光村镇旅店题壁》一诗抒发胸中怨气:“巢湖看尽又洪湖,乐土东南此一隅。
近代史之李鸿章
3 谈判失败,签订了耻 辱的《马关条关》, 成为台湾岛从中国分 割出去的历史之源, 还约定了列强可以在 中国开工厂的特权, 使得中国大大地半殖 民地化了。
李鸿章真的如大家认为的这样吗?
列宁指出:“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 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 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 新的东西。”(《评经济浪漫主义》)
李鸿章趣事二
“李鸿章杂烩”
一次,李鸿章宴请洋人。酒过几巡,菜上一道又一道, 吃了几个小时,洋人还不肯罢休。总管悄悄对李鸿章说: “中堂大人,菜吃完了,怎么办?”李鸿章略一思索,说道: “把撤下去的残菜用大盆装着端上来,要加热。”总管满面 含笑而去。不一会儿,一大盆热气腾腾的残菜端上来了。洋 人纷纷下箸,并且都说好吃极了。一洋商问道:“中堂大人, 你们中国有个奇怪的习惯,总是把好吃的放在最后!这好吃 的菜叫什么名字?”
李鸿章作为晚清封建官僚,尽管其主观动机是为了维护清朝专制统治, 但他在任期间,以“练兵制器”为核心,引进西方军事技术和民用技 术,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 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因此其可说是中国近代化的第一人,但和当时世 界资本主义化的潮流相比,他顽固维护清朝封建专制统治,只学技术, 不学制度、思想和文化,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不能从根本 上改变中国社会的落后状态,因此其进步的作用是有限的。另一方面, 李鸿章在对外战争中,战略失误,指挥失当,对甲午战争的失败负有 不可推卸的领导责任,战后代表清政府签订卖国的《马关条约》,尽 管是被迫的,但客观上确实是丧权辱国,因此说其是卖国贼也毫不过 分。总之,李鸿章尽管是晚清有一定作为的封建政治家,他领导的洋 务运动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但他向西方的学习存在着本质的局限性, 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同时他对外卖国,是清朝主要的卖国贼 之一。 过去多年来我们的历史书打着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旗号,其实却对历 史人物求全责备,存在着严重的脸谱化倾向。比如对李鸿章,单纯强 调他反动卖国的一面,对其领导的洋务运动也基本上全盘否定,看不 到它对中国近代化发展的促进作用,因此是片面的。但另一方面,我 们在看到李鸿章进步性一面的同时,也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对李鸿 章的卖国也大加谅解,说成是“不得已而为之”。评价历史的主要标 准是看其客观效果,但同时也要了解其主观动机(尽管是第二位的)。
我眼中的李鸿章
我眼中的李鸿章天下唯庸人无咎无誉——梁启超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也是一部中华人民在中华民族面临生存危机时的探索,斗争与反抗史。
在这期间,涌现出了无数惊才绝艳之辈,他们对中国的生存与前进方向的选择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而李鸿章作为办洋务创近代工业的北洋大臣,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独属于他的浓浓的一笔。
很多人眼中的李鸿章是洋人的走狗,卖国贼的典型代表,许多清末电视剧中的大反派不外乎就是他和李莲英。
的确,世人这么看他也有其道理。
对于中国迫害最深的《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尽是由他签订,中日甲午战争时中国海军的全军覆没也是由他所造成的。
但有时,结果不一定就是一切。
大清国最终的覆灭、甲午战争的失利以及《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签订本身不能证明李鸿章是一个卖国贼。
在政治腐败的前提下,丧权辱国不是哪个人(尤其是一个臣子)的事情。
谁来签订条约本身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如何探究事件本身内在的深刻原因。
作为一个政治家,李鸿章其实是无为也没有办法有所作为的。
他最终使自己成了朝廷内外的出气筒和国家衰亡的替罪羊。
其实,李鸿章的一身,可谓是尽瘁国是,胆识过人。
在反对太平军的战争中,与奕 ,曾国藩,左宗棠一起效法西式军队,请外教,用火器以保证战争的胜利。
同时,他利用与洋人接触的机会学习西人强大之科技,创办工厂制造军用火器,开办矿厂与制造局,发展轮船,电报与铁路事业。
更是敢于将大清的学子派往西洋作为留学生这在客观上也为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打下了一定基础。
有人会说,李鸿章镇压了农民起义,是一个血腥刽子手,是一个清廷帮凶。
但这样的说法过于偏激,对于一个延续了2000年以忠孝来治国的理念,李鸿章的做法其实毫无错误,不忠者应当镇压,对于封建王朝来说实在是天经地义。
就连人人称颂的岳飞也多次的镇压过农民起义,使得摇摇欲坠的宋王朝得以苟延残喘了几年。
故而这实在不足以评价一个人的善恶。
而对李鸿章影响最大的一个洋务运动就是创办北洋水师,它既是中国清朝后期建立的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也是日后李鸿章饱受非议的源泉。
评李鸿章
评李鸿章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极为重要的人物,如梁启超所说, 19 世纪末“四十年来, 中国大事几无一事不与李鸿章有关系”。
[1]李鸿章作为晚清重臣在官场上吒咤风云,纵横捭阖。
他从事洋务运动30 余年,创办中国近代第一批军事、民用工业,并革新教育,培养人才,堪称中国近代化的第一人。
但与此同时,他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其所坚持的中庸的求和外交思想,使他背上了千古骂名。
一、李鸿章的洋务思想李鸿章是晚清洋务派的重要领袖,在19世纪持续将近三十年的洋务运动之中,他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当时中国遭受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中国成为西方列强瓜分和掠夺的对象,同时国内的农民起义不断爆发,李鸿章将当时局势概括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和“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这两句话简明扼要,引人深思,深刻地凸显了当时清政府面临的岌岌可危的局面。
而中国唯一的办法就是自强,李鸿章用敏锐的时代眼光,看到在国家面临危局之时,洋务运动可以让饱受侵略和欺凌的古老中国走向富强走向文明,他所说的“我朝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自应建数千年未有之奇业”,体现了李鸿章兴办洋务运动的决心与信心。
李鸿章提出办洋务的总纲是“外须和戎”“内须变法”,这思想贯穿于整个洋务运动时期。
李鸿章认为当时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的实力过于悬殊,应当避免与西方列强发生军事冲突,同时遵守与西方列强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按照条约办事就可以与列强和平共处。
这种思想显然是存在问题的,但是在当时清政府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又必须承认其存在一定的合理性。
当时敌强我弱,清政府妄图改变不平等条约,与西方列强展开斗争显然是不可能的。
而对外保持“和局”的真正目的是为清政府开展洋务运动创造一个和平稳定的环境,通过创办军事工业、近代海军以自强,创办民用企业以求富,增强与洋人抗争的能力。
李鸿章作为洋务派的代表,开始的时候他认为中国只需要学习外国的“利器”和“制器之器”,至于政治、教育、文化等方面则没有必要学习。
近代史论文人物李鸿章
近代史论文人物李鸿章从文献来看,对李鸿章外交思想和策略的把握,既存在着完全否定的意见,也有赞誉有加,甚至把李鸿章奉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外交家的观点。
下面是为大家推荐的近代史论文人物李鸿章,供大家参考。
近代史论文人物李鸿章范文一:晚清风云人物李鸿章李鸿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桐,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作为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晚清重臣,他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李鸿章是晚清重臣,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每当揭开中国近现代史,就不可能不面对李鸿章及其所代表的晚清政府。
纵观李鸿章一生,可圈可点处众多,但是在皇权体制下,没有实现其抱负,这是民族和个人的悲哀。
李鸿章是那个时代的精英。
国之大器,百年不遇。
建国后对李鸿章的评价大有偏颇,往往把李鸿章脸谱化为卖国贼,这个观点和历史是不符合的。
我们应该本着尊重历史尊重现实的态度和原则,来重新审视这一风云人物,做出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
李鸿章是晚清最杰出的外交家,他的后半生致力于中国的外交事业,虽然几乎所有的卖国条约上都有他的签名,但是在当时那种国际大环境下他已经尽到一个外交家的全部努力了。
所有对外关系交涉的失败是因为当时中国腐朽的政治制度,贫弱的经济基础和软弱的国际地位,而这一切归根到底是因为以慈禧为首的满清皇室势力。
这些人为了掩饰自己的无能只能把所有的罪过都推给直接出面做事的下人——李鸿章。
从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一直到新中国建立这将近100年的时间里以李鸿章为首的一代又一代中国外交家利用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尽一切可能的维持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维护了中国的国体大致完整使中国没有像南亚各国那样彻底的沦为殖民地,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复兴保留的一份坚实的基础。
论李鸿章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论李鸿章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西哲有恒言曰:时势造英雄。
我认为,李鸿章当得起“英雄”二字。
他穷其一生为清廷的发展做出努力,太平天国和捻军败在他手上,洋务运动在他的领导下蓬勃发展;同样的,他也会犯错误,甲午中日战争的全军覆没到各种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对于这样一个在历史上褒贬不一,毁誉参半的人物,梁启超曾说:“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摘自《李鸿章传》)而我并非想为其正名,亦无意诽谤,只想从相对客观、公正的角度,以时间发展为线索谈谈我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太平天国淮军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海战戊戌变法不平等条约一、太平天国被后世史学家和百姓骂成是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其实是对李鸿章不公平的,对太平天国也是太过抬举了。
近代以来社会各界对太平天国的不同评价各式各样,如胡适认为“太平天国之乱”使中国几十年不曾恢复元气,是应该谴责的,孙中山也说,“五十年前的太平天国及时为民族革命的代表,带也只是民族革命,革命应仍不免专制,此等革命不算成功”(摘自《民生主义与社会革命》)。
而太平天国所宣扬的生而平等在定都天京之后就变了样子,失去了原有的代表农民阶级的农民革命的实质,内讧四起,骄傲自满,封建地主阶级的腐朽思想愈来愈多的侵蚀到革命队伍里,大兴土木建筑王宫,养尊处优,生活奢靡,其充其量不过是使封建制度换了姓氏而已。
而李鸿章在此次推翻太平天国的运动中不过是作为曾国藩的幕僚助其作战,即使是后来创建淮军,也只是其推手而已,所以即使没有李鸿章太平天国也会走向末路。
但是,不同的是,这次运动的推翻在李鸿章身上显示出来的效应可以说是巨大的。
他不仅借曾国藩之势,得曾国藩之助创立了属于自己的李家军——淮军。
而且深切体会到了“洋枪洋炮”的威力。
所以,他精选军官担任不同职务,任用其能并以西式武器装备部队,坚持新法练兵以改进淮军的战斗力。
由此第一支真正意义上的近代化军队就在李鸿章手下诞生了。
他意识到了这个世界是由不同力量的竞争者所组成,西方在武器和技术方面都以大大超越中国,所以在军事上,他开始采用西化管理并装备了西式器械,对于中国军事近代化有重要意义,中国军事近代史开始了。
浅谈李鸿章
浅谈李鸿章谈起中国近代史就不得不说李鸿章这位非常复杂的历史人物。
李鸿章作为晚清四大名臣之一,历来对其褒贬不一,不同人对他有着不同的评价。
有人认为由于时任内阁总理大臣的他跟外国列强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而称他为卖国贼。
也有人由于在近代兴办洋务运动而说他是近代一名了不起的功臣。
可以说李鸿章是晚清得以延续的功臣亦是葬送晚清的罪人。
晚清因他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不至于过早沉沦,也因他导致北洋覆灭加速灭亡。
“一生荣华出曾门,三朝辅政至中堂。
少时有志匡华夏,老来失策亲虎狼。
马关喋血卖国契,糊裱难堵漏风墙。
辛丑叠恨终呕命,至死屈身背骂名。
”写尽了李鸿章的浮华一世,年少功成、中年得意、晚年凄凉。
看李鸿章一生不得不佩服其的才略,同时又为其感到悲凉。
为官四十载,遭遇创纪录的800多次弹劾,有的是小人告密,有的是上司打压,有的是亲信背叛,有的是政敌陷害,有的是捕风捉影,有的是证据确凿,面对无数或明或暗的对手,一次又一次的政治风暴,他都能稳如泰山,不起波澜,可见其智其才。
读过李鸿章的人都会对其的为官之道所拜服,无论对错在为官之上他是成功的。
个人认为其之所以能够屹立不倒,全靠取悦上司、见风使舵、报喜不报忧。
虽说不是一个清官该做的,但时代的决定,让其只能独善其身,买国贼的帽子让他饱受骂名。
对于李鸿章所犯的错最让世人记住的就是马关条约的签订,但仔细去看待历史就会发现李鸿章的可怜可悲。
当时中国国力衰弱,光绪、慈溪昏庸,白白葬送国力,致使日本侵犯。
倘若国力强盛,谁会去签卖国条约,再说满朝文武百官谁敢站出来、谁又有能力签定马关条约,所以说李鸿章不仅是大清当权者的替罪羊,亦是拯救晚清的功臣,所以李鸿章可悲的挂上卖国贼的骂名。
李鸿章也是很有思想的革命家,在促进近代中国的发展历程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李鸿章是晚清中国官僚集团中较为清醒和理性地对待“千古变局”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力图建立中国对外关系的新的明确的原则和适应性的方式,但他的思想充满着矛盾:他认识到时代变局需要中国变革,而又无法从体制上乃至文化上采取根本的变革;他实现了从崇拜皇权到推崇国权的政治价值观的转变,证明他本质上仍是一位现实主义的外交家,但他在外交操作上的现实主义与晚清外交面临的两难:既要维护帝国的传统外交体制??天朝礼治体系或朝贡体系的传统理想,又要适应完全对立的现代民族国家的国际关系体系的现实,便构成了难以调和的矛盾。
2022年近代史人物评价李鸿章 3篇
2022年近代史人物评价李鸿章 3篇摘要:评论历史人物不能仅仅以三七开、四六开等中间人物来进行评论,应全面具体的进行分析。
评价李鸿章也不能仅仅就以外交为据,就下定论,应全面看待其一生,对其为官、外交、洋务等方面进行深刻的了解后再具体客观地进行评定。
_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所奉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已经实行不下去了。
此时的__只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是成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二是争取民族生存和发展、积极学习西方,促进__社会由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转型。
李鸿章在领略到洋枪洋炮的厉害后,冲破重重阻力,开始了__的第一次近代化运动-洋务运动。
所以有人认为:李鸿章是__近代化的开拓者、奠基人李鸿章是向__近代化迈出第一步的代表人物.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李鸿章的主张明显是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他倡导的洋务运动推动了__近代化的发展,在这方面来说对于清朝的发展是有功的。
李鸿章能在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看清历史发展的走向,并适时的做出相应的举措,所以堪称是一代杰出人物。
一、考察历史人物一生活动的全过程分析历史人物一生活动的全过程 , 弄清其思想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 , 对历史人物本身作历史考察 . 这是从历史人物自身成长的线索中考察他的思想行为归宿的基本方法。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伟人也是人,伟人也会犯错误,但是他对社会的发展的贡献亦是不可以磨灭的。
每个人的一生所处的环境、所经历的事情是不一样的,每个人一生在不同的阶段所经历的事情也是不同的,所以其阅历也在不变变化,从而其对事物的认识也在不断的发生改变。
所以评价一个人不能说只停留一个时间段,应该对历史人物进行宏观全面的认识再对其进行评价。
欧阳跃峰先生提出李鸿章既不是职业的外交家,也不是专职的外交官员,而是另有职责的地方官员。
李鸿章一生中从事外交活动的时间累计起来,也远不及他作为封疆大吏主持地方军政事务的时间多。
忽视其本身职权范围内的大量政务活动,而仅仅抓住临时派任的外交活动作为评价李鸿章的主要依据,未免有以偏概全之嫌。
对李鸿章的看法
对李鸿章的看法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人物,他生前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身后被慈禧太后称赞为“再造玄黄”之人,可以说在当时他几乎处于左右朝局的地位。
著名学者梁启超也曾指出:“四十年来,中国大事,几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系。
”李鸿章这个人从不同的角度来看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认为他是当时清朝不可或缺的支柱,当然也会有人认为他是卖国贼,有不少人都只看到了他对内镇压太平天国,对外又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的这一面。
在我看来,历史上的各个风云人物,无不有功有过,没有一个人敢说是完美的。
李鸿章当然也不例外,对于李鸿章在镇压农民起义和经手签订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的劣迹,当然是予以否定的,但是如果结合当时他所处的环境来看又是无可厚非的,为了他们的阶级利益时,镇压农民起义又是必须的。
就拿我们的禁烟英雄林则徐来说,在鸦片战争中虽是个抗击外国侵略者的民族英雄,但是为了绞杀太平天国革命,他竟不顾病体之难,还以当年戎马生涯时“苟利国家生死外,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词句勉励自己,做了第一任“剿匪总司令”。
戊戌维新运动的领袖康有为,也时刻提醒统治者要防止农民揭竿而起,把自己置于农民起义的对立面。
由此可见,不单单是李鸿章一人采取了与人民为敌的态度,包括那些曾在历史上有过功绩,而且被后人加以肯定的进步人物,在阶级矛盾激化时,统统都是站在劳动群众的对立面的。
所以对于李鸿章来说,有时候做事情都是会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就是他们这些人的宿命。
还有像签订《马关条约》之类的事情如果都算在李鸿章一个人头上也未免太过,他虽然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在敌人的坚船利炮面前,无论清政府派谁去议和结果都是一样的,只不过李鸿章正好成了背黑锅的人。
有人说林则徐是近代史上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但我觉得李鸿章才是真正意义上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是早期洋务运动的领袖,他很早就提出了:“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外国利器,欲学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用其人。
中国近代史人物评述——李鸿章
中国近代史人物评述——李鸿章摘要:李鸿章作为一个影响了晚清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汉族官僚。
可以说是中国历史进程中的一个悲剧人物。
一生奔波劳累,是洋务运动中做事最多的的人。
最后却落得被时人、后人唾骂的卖国贼。
今天,我们应该抛弃过去的偏见,全面客观的看待这样一个历史人物。
关键词:李鸿章、洋务运动、爱国、帝国主义、外交人物简介: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铜,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作为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领袖、晚清重臣,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慈禧太后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与俾斯麦、格兰特并称为“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
正文:前言:中国近代史指的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的历史。
1840年,英国对清帝国发动了鸦片战争,中国的历史由此发生了重大转折。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帝国主义势力的入侵、外国资本的流入,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一个独立的国家逐渐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
关于如何评价李鸿章,我想先从李鸿章对自己的评价入手,甲午战争使他一生事业名声扫地,他也承认自己少年科第,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一路扶摇,没想到甲午一战,把我这个纸糊的灯笼给捅破了。
现在我们一步一步来看。
李鸿章军功显赫,历任江苏巡抚、湖广总督,终于在1870年继曾国藩出任直隶总督,后又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筹办洋务,成为同治、光绪两朝的地方重臣。
因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手握兵权,统领一方,有人甚至称其“坐镇北洋,遥执朝政”。
中国近代历史人物评述——李鸿章
中国近代历史人物评述——李鸿章摘要:李鸿章是晚清重臣,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他是朝廷,洋务派眼中的英雄,他也是清流派,革命派眼中的“奸臣”。
纵观李鸿章一生,他是一位优秀的外交人才,是近代化脚步的推进者,但也是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者,是错误边防政策的制定者。
我们应该本着尊重历史、尊重现实的态度和原则,来重新审视这一历史人物,做出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
关键词:李鸿章;近代史;功过;一、李鸿章生平李鸿章,安徽合肥人。
世人多尊称他为李中堂,亦称李合肥。
谥文忠。
他是晚清重臣,是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他是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
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称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同时他也被称为“东方俾斯麦”。
他是“中兴四大名臣”之一。
光绪皇帝将李鸿章树立成“忠臣”的榜样,要求人臣模仿。
他代表清朝签订了《马关条约》等条约。
同时他本人也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二、李鸿章的功李鸿章一生都在尽力维护中国的利益,他主张洋务运动,采取了编练新军等措施。
企图通过器物制度的变革来振兴大清,但是这仍然无法改中国落后的面貌。
对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他也曾据理力争,通过自己的努力减轻国家的损失。
他作为一个外交家,也曾只身前去同列强谈判,最终实现不割地而平息事件。
奈何国力羸弱,清朝腐败不堪,他虽有报国之心,但却无报国之力。
(一)兴办国防,促进军事近代化1.主张海防,建立海军及舰队李鸿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将海防放到战略地位的大臣,李鸿章见证了外国列强的坚船利炮。
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让他深刻体会到建设海军的重要性。
十七、十八世纪,西方进入了海洋时代,新航路的开辟,造船技术的提升,让他们不再只满足于进行简单的货物交易。
晚清仍然处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之中。
李鸿章是地方实力派大臣,他比中央的大臣更清楚国内当时的形式,而且更知道海防建设的重要之处。
因此他提出了重海防的思想。
在他的主持下,清朝建设了由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舰队组成的海军。
我所了解的李鸿章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我所了解的李鸿章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李鸿章极力主张兴办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他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几个重要的不平等条约,丧权辱国;他坚决反对左宗棠收复新疆,差使中国失去了西北的大面积领土。
他是一名有功有过,在近代史上被纵说纷纭、褒贬不一的清廷官员。
今日我站在公正客观的立场上分析他对于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晚清重臣李鸿章,他少年科举,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兴办洋务运动,签订了多个不平等条约,最后哀荣。
从李鸿章开始做官,几十年来,中国的大事,都与李鸿章有关系。
”对这样一个复杂人物的评价,在他死后几百多年也未停止争论。
有人说他有卖国求荣之罪的,也有人说他有爱国进取之心,是非功过留待后人评论不过是过世云烟罢,我也只是仅仅根据其人其事对近代史的影响谈些个人看法,毕竟在近代史上他的名字将永垂不朽,将赞扬和批评放置一边,根据历史先后顺序,我拣选了一些重要事件,且发表我的简介。
一、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被后人唾骂成是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其实这不是对李鸿章的误解,也是对太平天国的错误认识。
事实上,太平天国自从定都南京之后,就失去了原先的代表农民阶级的本质,内讧四起,骄傲自满,封建地主阶级的思想开始侵蚀到革命队伍内部。
其次,当时的李鸿章并非镇压太平天国的主角,作为书生出谋划策,他仅仅是个配角罢了。
由此可见,李鸿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不过只是顺应历史发展,作为农民政权本身具有局限性的太平天国始终都会失败,而李鸿章便成为了恰好终其末路的人而已。
二、反对收复新疆此时,俄国占据着伊犁,英国也虎视眈眈,意图瓜分西北。
160万平方公里的新疆,在大清地图上形如虚设,新疆从大清的“实际版图”上已经消失。
他却向慈禧奏言:“新疆乃化外之地,茫茫沙漠,赤地千里,土地瘠薄,人烟稀少。
乾隆年间平定新疆,倾全国之力,徒然收数千里旷地,增加千百万开支,实在得不偿失。
依臣看,新疆不复,与肢体之元气无伤,收回伊犁,更是不如不收回为好。
”他用“海防”重于“塞防”的理由反对收复新疆之举,并听之任之,只求不伤元气,这是他对祖国河山的冷漠。
中国近代史人物分析:李鸿章
李鸿章(1823-1901),晚清名臣,洋 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安徽合肥人, 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 章铜,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 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作 为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 倡导者之一、晚清重臣,他官至直隶总 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 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 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日本 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 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慈禧太后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著有 《李文忠公全集》。
19世纪初,英、法、美等西方主要资本 主义国家先后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已 经完成或正在进行工业革命。资本主义 经济迅速发展,资本家迫切需要掠夺海 外殖民地作为商品市场和原料供应地。 与此同时,清朝政府适行闭关锁国,拒 绝接受西方蛮夷文化。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清政府被迫与英 国签订《南京条约》,赔款割地。也正是 鸦片战争让其他资本主义强国看到了清政 府的无能与软弱!随后的一系列战争促使 清王朝签订了一个又一个的不平等条约。 于是,清朝渐渐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中国陷入了空前的民族危机中。
正面: 近代史学家唐德刚(安徽合肥人,李鸿章 同乡)认为其“内悦昏君,外御列强”,是自 有近代外交以来,中国出了“两个半”外交家 的其中一个(另外,周恩来是一个,顾维钧是 半个。) 美国总统格兰特称李为当时世界上四大伟 人之首,与当时英国首相本杰明·迪斯雷利, 法国总理甘必大,德国宰相俾斯麦齐名。 梁启超则说:“自李鸿章之名出现于世界 以来,五洲万国人士,几于见有李鸿章,不见 有中国。一言蔽之,则以李鸿章为中国独一无 二之代表人也”
负面: 清朝和法国的战争结束 后,李签订条约放弃对越宗 主权,左宗棠评价李鸿章是: “对清朝而言,十个法国将 军,也比不上一个李鸿章坏 事”;“李鸿章误尽苍生, 将落个千古骂名”
浅谈对李鸿章的评价
浅谈对李鸿章的评价1000字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政治家、外交家和军事家,他的一生历经起伏,涉及到很多重大事件和历史问题。
因此,对于他的评价也会涉及很多方面。
首先,李鸿章是一位有爱国心的政治家。
他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家庭,受过熏陶的他深知家国天下的重要,对于维护国家的利益努力尽忠职守。
他反对封建势力的压迫,支持改革开放,积极推动自强运动,不断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为国家的根本利益奋斗终身。
其次,李鸿章是一位杰出的外交家。
他在外交领域陆续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受度支矿务局指派,与英国达成《马关条约》,这一条约解决了中英两国在贸易和领土等问题上的纠纷,为两国未来的关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另外,他还成功地让德国,法国等国家与中国达成贸易协议,为清代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除此之外,李鸿章还是一位值得敬佩的军事家。
在他担任大元帅时,与众将士一起在太平天国运动中,击退了太平天主洪秀全以及他的军队,在践行了故国忠诚的同时还保卫了自己的家乡。
而在甲午战争中,李鸿章发挥了重要作用,领导中国的外交谈判,成功让列强停火,保护了中国的领土和主权。
不过,人无完人。
李鸿章虽然在近代的中国历史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还是有一些负面的评价。
有一些人认为,李鸿章是一个忠于清朝封建政权的反动派。
他与列强达成的一些协议,有的对中国是不利的。
此外,他一些行为被视为过度跟随外国势力,蔑视民众的期望,这引起了很多人的反感。
综上所述,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他在政治、外交、军事等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他的高尚品德和杰出才能,对于中国改革开放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但作为一个历史人物,他也是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评价。
无论如何,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发人深思。
对李鸿章的看法
对李鸿章的看法历史上一直对李鸿章有很多的看法,当然贬大于褒,因为他签订了很多的不公等的条约,让当时的中国,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中国,更是雪上加霜,民不聊生。
然而我对于他的看法,却不这么样,我觉得他不仅是中国近代史,晚清中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更是一个了不起的人才,我不能说他是一个纯粹的爱国人士,但我可以说他对中国近代史所做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他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李鸿章他一开始组建了淮军,并率领淮军和湘军,击溃了太平天国,挽救了摇摇欲坠的清政府,可以说那时他,就已经显示出他过人的才干和无畏的领军智慧。
我对他印象特别深的是他开展的洋务运动,让处于封建边缘的中国社会,接受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来发展自己国家的经济,他是一位了不起的自强启蒙人士。
他通过以夷制夷的外交手段,使中国赢得了尽可能多的和平时间,也是他不小的功绩。
他建立的北洋舰队是当时亚洲最大,最强的舰队,显示了中国强大海军的实力。
对于在甲午战争时,他让北洋舰队不抵抗,使舰队全军覆没,我们有不同的看法,也不能完全说是他的无能,有的历史资料上说,他这样是为了不让中国受更大的损失,当然,有点说过不去的感觉,但是在被迫签不公等条约时,他确实和外国人谈了好长时间,尽他最大的能力去减少赔款数目,并且还在谈判时受伤,好像是被外国人打了一枪。
有这样的几段话:据说他在签字前的最后关头,曾经老泪纵横地对使团的美国顾问科士达说:“万一谈判不成,只有迁都陕西,和日本长期作战,日本必不能征服中国,中国可以抵抗到无尽期。
日本最后必败求和。
”也正是因为马关签约的强烈刺激,李鸿章发誓“终身不履日地”。
两年后他出使欧美各国回来,途经日本横滨,再也不愿登岸,当时需要换乘轮船,要用小船摆渡,他一看是日本船,就怎么也不肯上,最后没有办法,只好在两艘轮船之间架了一块木板,75岁高龄老人啊,又是在呼呼悠悠地海面上,毅然决然地蹒跚着步子,慢慢腾腾地挪过去。
①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来,历史的他,不是现在很多书上所写得那样的!我一直都不是很赞成当初我学历史时,书上所写关于李鸿章的评价,我有自己的看法。
近代史小论文-李鸿章
李鸿章晚晴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为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安徽合肥人,曾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唯一有能耐可与世界争一长短的人”,慈溪太后称之为“再造玄黄之人”,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与俾斯麦,格兰特并称为“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
作为曾国藩的学生,李鸿章创建了淮军,两师徒联手最终为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有人说因为其杀人太多牵涉到对淮军和湘军的整体评价,但是李作为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首先要维护其阶级利益,因此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兴办洋务运动都是阶级表现。
但是李是作为晚晴政坛不可少的开明的士大夫,深知中国落后主张向西方学习,兴办了江南制造总局,天津机器制造局,上海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等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企业。
他还积极创建海防事业,创建北洋水军;派人出国留学,创办学堂客观上有利于近代化的发展,这些都是属于李为中国历史作出的精彩的贡献,虽然并未改变中国落后的局面但是很大程度上为后来事业奠定了基础何况身处一个大动荡年代他的这些贡献不可磨灭。
其后期对外战争极力妥协,压制爱国军民热情,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的确是其最不光彩的地方。
但在弱肉强食,强盗掠夺,弱国无外交的国际大环境中,愚昧无知的满清贵族连签约都没能力干的活,只有李中堂懂外交。
签订卖国辱权的条约是最吃力不讨好的,李鸿章为大清王朝背了一大个黑锅,每次谈判都是都是在通过权衡将损失降到最小,但是还是身背“卖国贼”的称号,但是很多人不曾想到的是在马关时遭受刺客袭击,仍为了维护清政府利益与日本周璇,但是由于电报被截取,最终在谈判中还是失败,从此背上了卖国贼的骂名。
另外,他没有摆脱晚晴政治的陋习存在着贪污腐败的一面,也没有认识到中国落后的渊源是政治制度的落后,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源。
但是人无完人,梁启超曾说过:“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辩题. 辩题:李鸿章是千古罪人还是一代能臣?
2.选取原因与价值
原因:李鸿章不仅是中国近代史上争议最大的历史人物之一,也是一位影响了近代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晚清军政重臣。
李鸿章是晚清时期的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与奕?、曾国藩等人主动引进西方设备和技术,积极创设近代企业,兴办洋务,为我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做出了贡献。
但他也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多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严重损害了我国的利益。
那么,李鸿章一生的所作所为究竟称得上是罪人,还是能臣?他的功与过究竟哪个更大一些呢?
价值:历史的海洋让我们认识到,漂流在历史之海中的人物从来都是值得世人去借鉴或考评的样本,“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人物没有绝对的好与坏。
在评价历史人物时要把人物放在他所处的历史条件下来进行,决不能脱离当时的社会现实。
正确地评价历史人物能让我们客观地看待事实和真相,不以偏概全,在生活中也能学会客观看待事物。
3.正方:李鸿章是千古罪人反方:李鸿章是一代能臣
4.正文:
正方:
1. 青年时代伙同曾国藩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极力维护清王朝腐朽统治,成为农民革命的刽子手,代表历史的反动。
2. 同治十年,沙皇俄国与新疆游匪阿古柏勾结,出重兵占领了新疆伊犁地区,并妄图鲸吞整个新疆。
以李鸿章为代表的一伙人竟然想放弃西北大片国土,极力反对左宗棠西征,这更加体现其应对大事软弱的一面。
3. 1883年底,法国军队攻击驻越清军,中法战争爆发。
但是在这危急时刻,李鸿章却采取了“不可衅自我开”的妥协退让方针,把战争的主动权拱手让给了法国人,使清军在军事上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
1884年7月,当法国舰队司令孤拔率领法国舰队以游历为名,强行进入福建水师基地——马尾军港时,李鸿章再三告诫福建水师“未可与欧洲列强轻言战事”,还严谕“不准先行发炮,违者虽胜亦斩”。
结果福建水师伤亡惨重,11艘军舰全军覆没。
年,甲午战争爆发后,李鸿章命令清军“先定守局,再图进取”。
致使七万清军滞留平壤,贻误了战机。
平壤战役发生后,李鸿章在中日战争中害怕北洋水师的失败会危及自己在清政府中的地位,为保存自己派系的实力,借口北洋水师“仅是守口,实难纵令海战”,命令北洋舰队“保船避战”,躲进威海卫军港,不准巡海迎敌,使黄海制海权为日本舰队所控制。
5. 李鸿章签订许多不平等条约。
1885年《中法新约》使法国控制越南,中国西南门户大开。
1895年《马关条约》不仅仅中国丢掉了台湾,而且还有2亿两白银的赔款。
赔款相当于日本20年或清政府3年的财政收入,这难道能忽视吗?
据此,我方认为李鸿章罪行累累,罄竹难书,他绝对是千古罪人。
反方:
我方坚持认为李鸿章在历史的推动中有其相当积极的作用。
1.那时除了李鸿章,还有哪个头上大清官员可以同外国人周旋?每一次在国家临危机时,总是李鸿章要出来收拾残局。
2.李鸿章可以说是一个伴随着近代洋务运动潮流而产生的标志性人物,在洋务方面有突出的成就。
他创办了中国第一个近代军事企业,上海洋枪三局。
他早期在“自强”口号下筹建军事工业,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创办民用工业。
他还派遣留学生,兴办洋务学堂,培养新式人才。
不仅如此,由于李鸿章的主持和参与,洋务派还兴建了第一条铁路,第一座钢铁厂,第一座机器制造厂,第一所近代化军校,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等等。
在经济方面,他创办的一些军事工业及民用工业,如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都管理有方,能和外国企业竞争,也维护民族的利益,这难道不是从大局出发吗?
3.日本人对李鸿间的评价是:知西来大势,识外国文明,想效法自强,有卓越的眼光和敏锐的手腕。
从中可见,李鸿章是大清晚期的英雄。
4.李鸿章从长计议,主张求和。
他是想让国家安定,趁此时努力富强国家,他的想法是没有错的。
李鸿章作为大清的“外交家”,在战败求和谈判中,除了把损失减到最小,他也无可奈何。
每次谈判,他总是面临两难选择。
除了通过权衡从中两害取其轻,对于其他,他无能为力。
如果签约的不是李鸿章,历史也不会改变,将会由另一个人签约,那么我想这个人现在恐怕也会被称为“卖国贼”!
正方:李鸿章是搞过洋务,但我们能因为秦桧搞过书法所以就否认他是汉奸吗?能因为汪精卫在文学上的造诣就否认他是卖国贼吗?同理,我们难道能因为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上的贡献就否认他前述所做的那些恶事?
反方:首先,李鸿章并不是秦桧汪精卫之流!其次,众所周知,洋务运动破产的根本原因是清政府制度的腐败,正方不应该如此嫁祸李鸿章。
这个原因同样适合当时中国外交上的失败,弱国无外交,一个又软弱又腐败、在战争中失败的国家就更没有外交了。
李鸿章作为一个封建官僚,在外交场合使出了浑身解数,极力维护国家利益。
举个例子,他在签订《马关条约》的过程中,被一个日本浪人刺杀,眼睛受重伤,他利用这个事件作为筹码大做文章,迫使日本人修改了很多条款,比如把赔款从4亿两还价到2亿两,这难道不是他的功绩吗?
正方:但是另一个例子请问反方又如何解释呢?《中俄密约》签订后,俄方和李鸿章订下私人协议,只要《密约》能够顺利执行,李某便能得到300万卢布的酬谢。
有人怀疑这是李某在寄往总理府的电报中数次替俄国恫吓清朝的原因,而300万卢布相当于今天的3亿元人民币!
反方:且不说这资料的真实性现在历史界也在探讨,就说列强一再找李鸿章谈判不也恰恰说明了他才能杰出,只有他才能代表中国政府吗?
正方:是因为李鸿章卖国卖出了名!在和日本谈判之前,李鸿章早已卖国卖到臭名远扬的地步了,不然日本人也不会别人不要就要李鸿章。
反方:中国是以战败国的身份签约的。
李鸿章去日本去俄国是奉命行事,别无选择。
总结:评价一个人必须明确两点,即此人所处的历史背景和他的所作所为。
在中国被动落后挨打的局面下,由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用鸦片和洋枪大炮军舰,逼迫中国实行所谓“门户开放”的大变局当中,李鸿章提倡和标榜“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力图挽封建末世的狂澜于既倒。
李鸿章在晚清社
会政治舞台上纵横捭阖,活动了整整四十年,其时间之长、涉及的领域之广、所做的事情之多,是任何同时代的政治家所无法比拟的。
诚然,李鸿章一生代表清政府签下了大大小小约30个不平等条约,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李鸿章也有不得已的原因。
当年的真相我们已无法知晓,但历史人物却不能用简单的好或坏来判定。
只有把历史人物放在历史历史背景中做出客观的评价,才能真正认识历史,学会“以史为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