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辩论:李鸿章
近代史结课短论文:李鸿章评价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期末论文
水浅舟大,无力回天——谈李鸿章
摘要
李鸿章一生跌宕起伏,后世毁誉参半,身处清廷晚期时代的动荡之中,身不由己卷入了这个混乱的漩涡。这位晚清第一外交家,历史书上的“卖国贼”一生试图挽大厦之将倾,然而不过螳臂当车,徒劳无功。他绝不可耻,又并非圣人。本文试图从李鸿章的传记和外媒记载中分析李鸿章的功过,和他的无奈。
一、李鸿章其人
“天下唯庸人无咎无誉。”
梁启超在《李鸿章传》开篇第一句话,就给李鸿章的一生做了最好的注解。
在“财神”诞辰降临人世的李文安,与他“吾教诸子发愤读书,皆嶷疑有立,
岂忧贫哉!”的堪称封建式贤妻良母的夫人李氏育有六个儿子,依次为瀚章、鸿
章、鹤章、蕴章、凤章、昭庆,其中排行第二的就是李鸿章。
鸿章在文安诸子中,排行第二,他踏上人生旅途之日,正是中国封建社会进
入末世、清王朝面临深刻的政治经济危机、西方殖民主义者把侵略触角伸进神州
大地之时,社会环境的薰陶,家庭出身的影响,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使少年时
期的鸿章把自己的前途寄托于科举功名,期望有朝一日通过科举的门径登上仕途,
挤进统治阶级的行列。
当上令人仰望的翰林院编修以后,李鸿章踌躇满志,意气风发,他本想设法
接近皇帝,攀附权贵,沿着传统的升官之路走下去,怎奈“生于末世这偏消”!
从太平军起义,李鸿章前去平反开始,他的一生就注定跌宕起伏。
二、悲剧外交家
1870年,此时发生了一件决定曾李二人命运的大事,即天津教案。这是一
场平民攻击法国教会的事件,清廷本认命曾国藩处理此事,曾国藩审时度势,认
为应当按律处死相关责任人,然而清廷和民众均认为这是一种软弱的行为,朝野
李鸿章的过错总结
李鸿章的过错总结
引言
李鸿章(1823年-1901年),字绍齐,冀州人。他是晚清时期的一位重要政
治家和军事家,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重要影响。然而,尽管李鸿章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他的一些政策和做法却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后果。本文将对李鸿章的过错进行总结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看法。
一、不当的外交政策
李鸿章在晚清时期担任重要的外交和谈判使节,但他的外交政策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他过于妥协和让步,对外国势力和列强的侵略行为屈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和利益。例如,他在《马关条约》中被迫接受一系列不平等的条款,割让中国领土,使中国处于更加被动和边缘化的地位。
其次,李鸿章与俄国的外交策略也存在问题。在东北三省的割让问题上,他过
于迁就俄国的利益,没有坚决捍卫中国的领土完整。这导致中国一部分领土被割让给俄国,后来成为了重要的战略威胁。
二、鼓励沉溺于享乐和享受的生活方式
李鸿章在晚清时期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中,推动了一种沉溺于享乐和享受的生活
方式。他自己就是个极端奢侈的享乐主义者,生活奢华,以住洋房、穿西装为标志,过着与中国传统价值观背道而驰的生活。这种生活方式的推崇,使得有限的资源被滥用,财富集中在极少数人手中,造成了社会的不公平和不稳定。
三、经济落后的管理思维
李鸿章在经济管理方面也存在一些过错。他推行的洋务运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
推动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但管理思维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封建时代。他对洋务运动的推动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例如贪污腐败现象多发,导致资金浪费和资源不合理配置。
此外,他过度依赖外国技术和工程师,没有加强本土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李鸿章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及影响
诚如梁启超所言:“李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李鸿章必为十九世纪世界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极其重要而又十分复杂的的人物。他是忠臣、儒臣、军事家、政治家和外交家,在晚清宦海中沉浮近半个世纪里,在中国与世界始有关系的时代里,始终处于“千古变局”的各种矛盾旋涡中。正因为如此,在他死后百年间,对他的研究和评价从未停止,但“盖棺”而“论者犹未定也”。长期以来国内外史学界对他的评价不一而足,见仁见智。誉者赞其为“中兴明臣”、“推进中国近代化的代表人物”,毁者则贬之为“卖国贼”、“误国能臣”。笔者将根据马克思辨证唯物观,客观地对李鸿章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及影响进行阐述。
事物具有普遍联系的特点,凡是一个国家的当前社会现象,一定与这个国家此前的历史有联系;要评价历史风云人物李鸿章,自然要联系中国几千年来政权变化更迭的大趋势及历史发展规律,观察当时中国及世界风云变幻的局势。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明确三点:第一,中国近代史始于何时。史学家在近代化的研究中,有认为始于鸦片战争,也有认为是由戊戌变法开始,也有认为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洋务运动开始时算起。笔者认为始于鸦片战争比较近乎事实。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入侵略、压迫中国人民,同时中国人民奋起反抗,民族意识觉醒。第二,李鸿章所处的国家及所生的时代。李鸿章所处的国家是一个数千年的皇权专制国家,又恰好赶上这种政体的专制程度达到极点的时代;是满洲人统治的汉族国家,而且又赶上满汉杂居多年,汉人的权力开始逐渐恢复的时代。李鸿章作为清王朝的汉臣,权倾一时,位极人臣,却兢兢业业,没有野心,这正是与他所处的国家及所生时代有关。第三,当时中国的形势。在李鸿章初生之时,欧洲大陆局势已经平稳,欧洲各国不在相互对抗侵略,而是专门养精蓄锐,把战略投放到东方;同时,清政府腐败成风,官吏骄纵横行,外国给予的耻辱纷纷到来,百姓苦不堪言,中国内乱时常发生。这“内忧外患”形势,引发太平军、捻军猖獗,李鸿章建立淮军、兴办洋务、处理外交,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推动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
近代史论文李鸿章与《辛丑条约》
论李鸿章与《辛丑条约》
1901年9月7日,一位老人带病代表大清国与十一国签署了中国近代历史上著名的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他在签字回来的时候大口的吐着血,并于两个月后因胃出血而死。《辛丑条约》是他所签署的三十几个条约中的最后一份。一百多年来他一直身背卖国贼的骂名,但谁又能看透他背后的辛酸,他只是大清国的一个傀儡木偶,他只是大清国的一个台前表演者,这位老人便是晚清重臣及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李鸿章。
李鸿章是晚清最著名的外交大臣,他的后半生致力于晚清的外交事业,他也是淮军和北洋海师的创始人和统帅人,是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他曾被当时的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但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李鸿章被视为卖国贼,贪生怕死又向往荣华富贵的小人,甚至在京剧中李鸿章的脸谱往往都被化作卖国贼的样子。一切只因为李鸿章代表大清国与侵略者们签下了一个又一个的不平等条约,其中最著名的也是使大清国损失最惨重的便是《辛丑条约》。但这一切真的是李鸿章所主导并积极去参加的吗?并不是这样,历史总是会蒙蔽人们的眼睛,让我们透过历史的现象去看本质。他也有上司,一个真正贪生怕死却又放不下“天朝上国”这空架子而不主动打开国门的女人——慈禧太后。古时候的中国是一个封建专制的大型帝国,皇权高度集中,皇帝的旨意代表一切,那时慈禧太后操纵年轻的皇帝,垂帘听政,独揽大权,昏庸无道,满朝文武都不敢对慈禧太后有异议,只得服从。19
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激烈争夺和瓜分中国,列强用枪炮攻击着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大清国,并几乎不费力的砸开了慈禧太后的府邸—北京紫禁城。随后,慈禧太后携着光绪皇帝以及亲信的大臣慌忙出逃至西安。清王朝被迫向帝国主义列强求和,但列强接受求和的条件就是签订这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当时慈禧太后自身都难保何顾大清国的荣誉与利益,随即命李鸿章留在北京与十一国签订这款条约。每每战败求和签订不平等条约时慈禧太后总会想到李鸿章,身为洋务运动发起人之一和大清国最出色的大臣李鸿章深知外国人的厉害与大清国的不足,被派出作为大清国的代表也是情理之中之事,并且在李鸿章签订《辛丑条约》之前他已经代表大清国签订了三十几个条约,所谓颇有经验。在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时,李鸿章在条约中对每一个字都会较真,争取最大限度的为大清国拿回那残存的尊严和本属于自己国家的银元,但伊藤博文毫不退让并要求大清国在一个月之内把条约上所写的两亿两白银还清,李鸿章的固执使会议不得不暂停,在第二天前往会场时,人群中突然冲出一个人对着李鸿章开了一枪后迅速消失在人群中,这一枪正中李鸿章的左脸颊,侍卫们急忙扶他回驿站疗伤,李鸿章醒了之后长叹:“此血可以报国矣!”并以此为由硬是把还款时间从一个月延长到两个月。但这次,当已经七十八岁的李鸿章面对着帝国主义十一国代表们的贪婪笑容和强硬的态度,面对着这份赔款数额巨大的条约和已经千疮百孔的大清国时,李鸿章作为一个臣子,即使再伟大也只得听从主子的命令。终了,这位孤傲倔强的老人不得不低下了头,毕竟“弱国无外交”。这一刻,他是在为慈禧太后和光绪
近代史论文:浅析李鸿章的历史功过
浅析李鸿章的历史功过
摘要: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四十年来,中国之大事,无
不与李鸿章有关系。”对这样一个复杂人物的评价,在他盖棺后的近百年来“论犹未定”。误国、卖国之罪不可否定,但也还有爱国进取之心。他作为近代中国一位非常复杂的历史人物,在不同时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李鸿章虽然难以承载“英雄”桂冠,但为“时势所造”和影响“时势”进程则是不争的事实。看待一个人应客观更立体,这个擅长外交的李中堂也绝不是一无是处。如果我们抛弃故有的偏见,客观地考察他的生平,去阅读这位晚清重臣的一生,我想大家会发现一个与以往观点不同的李鸿章。
关键词:李鸿章、洋务运动、近代化、外交、忠臣
正文:李鸿章所处的时代是中国遇到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海禁大开、强邻环绕的时代,是中华文明遇到西方文明挑战,中国开始重新认识自己,从封建专制国家向近代国家转型的时代。中国第一支海军,第一批留学生,第一个煤矿,第一个驻外使领馆,第一条铁路,第一个电报,这些第一个无不刻着李鸿章的名字。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这些内忧外患中到处都有李鸿章的影子。李鸿章的个人命运是末代中国从衰落走向灭亡的见证,是中国逐渐被迫开放的写实,他是中国驶向世界的第一个舵手。
李鸿章是何许人?李鸿章字渐甫,号少荃,1823年(道光三年)生于安徽省庐州府合肥县的一个官僚地主家庭。1847年在科举的道路上爬上了进士的名位,开始跻身于封建统治者的行列。
从他步入仕途官阶之始,就正是西方列强肆志于东方,“西力东渐”的时代。李鸿章活跃于政治舞台之日,正值晚清社会从传统向近代、从独立国家向半殖民地演化的过渡时代。时代造就了李鸿章,而李鸿章也以自己的言行在绚丽多彩的时代画卷上深深地打上了个人的印记。李鸿章人生旅途,跨越道、咸、同、光四朝,出将入相,“坐镇北洋,遥执朝政”,涉及晚清几乎所有重大历史事件。他身为清朝“柱石重臣”,植根于封建主义而又倾向资本主义,忠实于传统营垒而又颇具改革精神,所言所行,往往新旧纷呈,中西杂糅,内则“开拓”与“因循”毕具,外则抗争与妥协并存,因而有时是顺乎时代潮流,有时又是阻挡历史车轮。
近代史之李鸿章
李鸿章趣事二
“李鸿章杂烩”
一次,李鸿章宴请洋人。酒过几巡,菜上一道又一道, 吃了几个小时,洋人还不肯罢休。总管悄悄对李鸿章说: “中堂大人,菜吃完了,怎么办?”李鸿章略一思索,说道: “把撤下去的残菜用大盆装着端上来,要加热。”总管满面 含笑而去。不一会儿,一大盆热气腾腾的残菜端上来了。洋 人纷纷下箸,并且都说好吃极了。一洋商问道:“中堂大人, 你们中国有个奇怪的习惯,总是把好吃的放在最后!这好吃 的菜叫什么名字?”
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外交的先行者(虽然他签订 了《马关条约》)。他还曾周游列国,如美国、 日本。
李鸿章不为人知的一面
凄惨晚年 —— 临事方知一死难
79岁高龄的李鸿章,在《辛丑条约》签订之后,内外交煎,累 月发烧吐血,卧床不起。在他临咽气之前数小时,俄国公使还不放 过他,来病榻前纠缠,逼其画押把整个东北作为俄国的“保护地”。 李鸿章这次再也不肯上当,抵死不签,继而引发大吐血。 临终,他嘴里还在痛骂向慈禧力荐义和团的前任山东巡抚, “毓贤误国!” 正如毛泽东评价李鸿章的那一句:“舟大而水浅也。”他 是个强人,但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已是末路,大舟被小水所误,徒劳 搁浅,是个人在时代中的悲剧。 忠心耿耿跟随了他40年的老臣周 馥此刻守在李鸿章床边,见李已经咽气,但双目炯炯不闭,遂哭出 声来:“未了之事我辈可了,请公放心去吧!”李鸿章“目乃瞑, 犹溜涕口动欲语,可伤也”。(周馥《李文忠公七律诗》注)
近代史论文人物李鸿章
近代史论文人物李鸿章
从文献来看,对李鸿章外交思想和策略的把握,既存在着完全否定的意见,也有赞誉有加,甚至把李鸿章奉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外交家的观点。
下面是为大家推荐的近代史论文人物李鸿章,供大家参考。
近代史论文人物李鸿章范文一:晚清风云人物李鸿章李鸿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桐,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作为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晚清重臣,他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李鸿章是晚清重臣,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每当揭开中国近现代史,就不可能不面对李鸿章及其所代表的晚清政府。
纵观李鸿章一生,可圈可点处众多,但是在皇权体制下,没有实现其抱负,这是民族和个人的悲哀。
李鸿章是那个时代的精英。
国之大器,百年不遇。
建国后对李鸿章的评价大有偏颇,往往把李鸿章脸谱化为卖国贼,
这个观点和历史是不符合的。
我们应该本着尊重历史尊重现实的态度和原则,来重新审视这一风云人物,做出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
李鸿章是晚清最杰出的外交家,他的后半生致力于中国的外交事业,虽然几乎所有的卖国条约上都有他的签名,但是在当时那种国际大环境下他已经尽到一个外交家的全部努力了。
所有对外关系交涉的失败是因为当时中国腐朽的政治制度,贫弱的经济基础和软弱的国际地位,而这一切归根到底是因为以慈禧为首的满清皇室势力。
这些人为了掩饰自己的无能只能把所有的罪过都推给直接出面做事的下人——李鸿章。
近代史论文:浅析李鸿章的历史功过
浅析李鸿章的历史功过
摘要: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四十年来,中国之大事,无
不与李鸿章有关系。”对这样一个复杂人物的评价,在他盖棺后的近百年来“论犹未定”。误国、卖国之罪不可否定,但也还有爱国进取之心。他作为近代中国一位非常复杂的历史人物,在不同时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李鸿章虽然难以承载“英雄”桂冠,但为“时势所造”和影响“时势”进程则是不争的事实。看待一个人应客观更立体,这个擅长外交的李中堂也绝不是一无是处。如果我们抛弃故有的偏见,客观地考察他的生平,去阅读这位晚清重臣的一生,我想大家会发现一个与以往观点不同的李鸿章。
关键词:李鸿章、洋务运动、近代化、外交、忠臣
正文:李鸿章所处的时代是中国遇到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海禁大开、强邻环绕的时代,是中华文明遇到西方文明挑战,中国开始重新认识自己,从封建专制国家向近代国家转型的时代。中国第一支海军,第一批留学生,第一个煤矿,第一个驻外使领馆,第一条铁路,第一个电报,这些第一个无不刻着李鸿章的名字。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这些内忧外患中到处都有李鸿章的影子。李鸿章的个人命运是末代中国从衰落走向灭亡的见证,是中国逐渐被迫开放的写实,他是中国驶向世界的第一个舵手。
李鸿章是何许人?李鸿章字渐甫,号少荃,1823年(道光三年)生于安徽省庐州府合肥县的一个官僚地主家庭。1847年在科举的道路上爬上了进士的名位,开始跻身于封建统治者的行列。
从他步入仕途官阶之始,就正是西方列强肆志于东方,“西力东渐”的时代。李鸿章活跃于政治舞台之日,正值晚清社会从传统向近代、从独立国家向半殖民地演化的过渡时代。时代造就了李鸿章,而李鸿章也以自己的言行在绚丽多彩的时代画卷上深深地打上了个人的印记。李鸿章人生旅途,跨越道、咸、同、光四朝,出将入相,“坐镇北洋,遥执朝政”,涉及晚清几乎所有重大历史事件。他身为清朝“柱石重臣”,植根于封建主义而又倾向资本主义,忠实于传统营垒而又颇具改革精神,所言所行,往往新旧纷呈,中西杂糅,内则“开拓”与“因循”毕具,外则抗争与妥协并存,因而有时是顺乎时代潮流,有时又是阻挡历史车轮。
关于中国近代史人物评价的论文
关于中国近代史人物评价的论文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伤心史,因为中国近代史充满了血泪与屈辱,但是时势造英雄,也涌现出了不少关键人物。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近代史人物的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近代史人物的论文篇一:《浅评李鸿章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摘要:他,极力主张兴办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他,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几个重要的不平等条约,丧权辱国;他,坚决反对左宗棠收复新疆,差使中国失去了西北的大面积领土……他,就是功过是非集于一身,在近代史上被纵说纷纭、评判好坏不一的清廷官员——李鸿章。我幵非为其正名,亦无意恣意诽谤,只是根据辩证唯物观点,站在尽量公正的立场分析他对于中国近代史不可磨灭的影响,或好或坏。
关键词:中国近代史李鸿章
晚清重臣李鸿章,他少年科举,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兴办洋务运动,签订了多个不平等条约,最后哀荣。从他步入仕途之始,“四十年来,中国之大事,无不与李鸿章有关系。”对这样一个复杂人物的评价,在他盖棺后的100多年来“论犹未定”。有说其有误国、卖国之罪的,一说他有爱国进取之心,是非功过留待后人评论不过是过世亐烟罢,我也只是仅仅根据其人其事对近代史的影响谈些个人看法,毕竟在近代史上他的名字将永远镌刻不灭,一味颂扬或者盲目贬斥都暂且放开一旁吧。
根据历史先后顺序,我拣选了一些重要事件,且发表我的一愚之见。
一、“壮年戎马”
壮年李鸿章,是考取功名之后,投笔从戎的。那时的他,初出茅庐,被曾国藩赏识。他曾奉曾国藩之命整顿团练,招募新兵编练淮军。1864年,率部攻兊常州,再攻占太平天国首府南京。1865年,署两江总督。旋调集淮军6万人赴河南镇压捻军,接替曾国藩为“剿捻钦差大臣”。可以说他是戎马十年了。
中国近代历史李鸿章评价
中国近代历史人物李鸿章评价
晚清权臣李鸿章,他成了中国近代史上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李鸿章(1823.2.15-1901.11.7),本名铜章,安徽合肥人。因行二,故民间又称“李二先生”。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道光二十七年(1847)中进士。同时,受业曾国藩门下,讲求经世之学。咸丰三年(1853)受命回籍办团练,多次领兵与太平军作战。1863年和1864年他率淮军攻陷苏州、常州等地和湘军一起镇压了太平天国。
60年代起,李鸿章积极筹建新式军事工业,仿造外国船、炮,开始从事“自强”的洋务事业。1865年分别在上海和江宁(今江苏南京)创立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和金陵机器制造局。同年署理两江总督,1866年,继曾国藩署钦差大臣,专办镇压捻军事务。
1898,李鸿章赴欧洲。在俄国接受沙皇贿赂(此情节疑是日本伪造消息,存疑),与俄国签订了《中俄密约》。《中俄密约》是沙俄以不正当手段诱迫清政府签订的彻头彻尾的强盗条约。它的签订,使俄国不费一枪一弹,实际上把中国东北变成了俄国的势力范围。这对于俄国将侵略矛头进一步伸向华北及长江流域,进一步对清政府施加影响,争夺远东霸权,具有重要意义。李鸿章在1901年签定了卖国的《辛丑条约》。1901年11月去世。
有人说“李鸿章是个好人.但是生不逢时,被推到了浪尖口,结果被人们骂为汉奸.这实在是千古大冤,西太后才是真正的幕后凶手”,也有人说“李鸿章在历史上是个悲剧性的人物,他写的一手好字,是个大才子。死后也没留下什么遗产,可谓也是个清官”。历史对李鸿章的评价有好有坏,让人感到可惜,中国就是在他那个年代才开始衰败的,所以他也是有责任的.
论李鸿章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论李鸿章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西哲有恒言曰:时势造英雄。我认为,李鸿章当得起“英雄”二字。他穷其一生为清廷的发展做出努力,太平天国和捻军败在他手上,洋务运动在他的领导下蓬勃发展;同样的,他也会犯错误,甲午中日战争的全军覆没到各种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对于这样一个在历史上褒贬不一,毁誉参半的人物,梁启超曾说:“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摘自《李鸿章传》)而我并非想为其正名,亦无意诽谤,只想从相对客观、公正的角度,以时间发展为线索谈谈我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太平天国淮军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海战戊戌变法不平等条约
一、太平天国
被后世史学家和百姓骂成是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其实是对李鸿章不公
平的,对太平天国也是太过抬举了。近代以来社会各界对太平天国的不同评价各式各样,如胡适认为“太平天国之乱”使中国几十年不曾恢复元气,是应该谴责的,孙中山也说,“五十年前的太平天国及时为民族革命的代表,带也只是民族革命,革命应仍不免专制,此等革命不算成功”(摘自《民生主义与社会革命》)。而太平天国所宣扬的生而平等在定都天京之后就变了样子,失去了原有的代表农民阶级的农民革命的实质,内讧四起,骄傲自满,封建地主阶级的腐朽思想愈来愈多的侵蚀到革命队伍里,大兴土木建筑王宫,养尊处优,生活奢靡,其充其量不过是使封建制度换了姓氏而已。而李鸿章在此次推翻太平天国的运动中不过是作为曾国藩的幕僚助其作战,即使是后来创建淮军,也只是其推手而已,所以即使没有李鸿章太平天国也会走向末路。但是,不同的是,这次运动的推翻在李鸿章身上显示出来的效应可以说是巨大的。他不仅借曾国藩之势,得曾国藩之助创立了属于自己的李家军——淮军。而且深切体会到了“洋枪洋炮”的威力。所以,他精选军官担任不同职务,任用其能并以西式武器装备部队,坚持新法练兵以改进淮军的战斗力。由此第一支真正意义上的近代化军队就在李鸿章手下诞生了。
对李鸿章的思想改观以及对近代史的新掘认识
对李鸿章的思想改观以及对近代史的新掘认识:
在我以前所接受的知识中,就说李鸿章是一个惟命是从的顽固守旧派,还签下了奇耻大辱的《马关条约》,当时就认为李鸿章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卖国贼。而看了《走向共和》后我对李鸿章的认识完全改变了,总的来说我觉得李鸿章是一个比较悲情`憋屈的历史人物,在才能和智谋方面他不输给任何人,至于那莫名的卖国贼之名,这不该是李鸿章所应背负的,在此我要为李鸿章平反。
1894年11月,大清王朝的军队早已经无影无踪了,偌大的大连已经逃得没有了一兵一卒。日本人不费一枪一炮,攻陷了大连,而就在这时,北京紫禁城内张灯结彩,隆重庆祝大清国慈禧太后的60大寿。由于甲午战争战败,光绪想起了身为直隶总督,北洋通商大臣和北洋海军实际负责人的李鸿章,你李鸿章干什么去了,搞这么多年的海军,就这样被消灭,于是光绪宣布李鸿章下课,拔去三眼花翎,削去黄马褂。我不知道光绪在问责李鸿章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自己更有责任,有没有想过自己更有责任,有没有想过自己的大姨妈慈禧为了修建颐和园用了多少海军军费,自己的爹爹头号拜金哥奕挥霍了多少海军军费,自己大婚用了多少银子……打败仗了,想起李鸿章了,开始收拾李鸿章了,为什么不追究自己的责任呢?打不过就要求和,这是从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大清朝的法宝,后来光绪派了两个人去议和,日本人认为他们不够档次,这时候,他们又想起了李鸿章,皇帝嘛,在外国人面前很阳,但在自己的臣民面前却很爷们,召曰:李鸿章著星速来京请训,切勿刻迟……这哪里是对大臣的口气,简直是狗的待遇。用着李鸿章了,怎么办?赏还翎顶,开复革,赏还黄马褂。李鸿章也当然知道,怎么办?敢不去吗,必须得去。战败者去和战胜者谈判,本身就是很丢人的事情,愿意去就是一种勇气,为了和谈成功,清政府连割让土地的权限都交给了李鸿章,这样一来,李鸿章就成了“全权大臣”。说是全权,这次和日本谈判割不割地`赔多少款以及最后的决定权,又岂能是李鸿章这个被呼来唤去的大臣所能决定了的。所谓的“全权”,其实就是能不能发挥口舌之能少割一些土地少赔一些款,然后成替罪羊把条约签了。和法国签条约的教训,李鸿章当然不会忘,但皇帝让去,只能咬牙挺着。1895年3月14日,李鸿章由天津乘船前往日本,踏上了中日谈判的艰难之路。李鸿章深知此次议和的最大难题是割地问题,于是他奉召到京后首先“访问”列强驻华公使,再次请求美·英·俄·法等国出面干涉,促使日本放弃割地要求,但这怎么可能呢,列强正准备利益均沾呢,谁会帮你啊?据说,在《马关条约》签字的最后时刻,李鸿章老泪纵横地对身边的美国顾问说过这样一句话:“万一谈判不成,只有迁都陕西,和日本长期作战,日本必不能征服中国,中国可以抵抗到无尽期。日本最后必败求和。”当时,李鸿章依然是清醒的,但他没有决定权。可是,他却背上了卖国贼的骂名。
2022年近代史人物评价李鸿章 3篇
2022年近代史人物评价李鸿章 3篇
摘要:评论历史人物不能仅仅以三七开、四六开等中间人物来进行评论,应全面具体的进行分析。评价李鸿章也不能仅仅就以外交为据,就下定论,应全面看待其一生,对其为官、外交、洋务等方面进行深刻的了解后再具体客观地进行评定。
_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所奉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已经实行不下去了。此时的__只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是成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二是争取民族生存和发展、积极学习西方,促进__社会由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转型。李鸿章在领略到洋枪洋炮的厉害后,冲破重重阻力,开始了__的第一次近代化运动-洋务运动。所以有人认为:李鸿章是__近代化的开拓者、奠基人李鸿章是向__近代化迈出第一步的代表人物.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李鸿章的主张明显是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他倡导的洋务运动推动了__近代化的发展,在这方面来说对于清朝的发展是有功的。李鸿章能在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看清历史发展的走向,并适时的做出相应的举措,所以堪称是一代杰出人物。
一、考察历史人物一生活动的全过程
分析历史人物一生活动的全过程 , 弄清其思想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 , 对历史人物本身作历史考察 . 这是从历史人物自身成长的线索中考察他的思想行为归宿的基本方法。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伟人也是人,伟人也会犯错误,但是他对社会的发展的贡献亦是不可以磨灭的。每个人的一生所处的环境、所经历的事情是不一样的,每个人一生在不同的阶段所经历的事情也是不同的,所以其
阅历也在不变变化,从而其对事物的认识也在不断的发生改变。所以评价一个人不能说只停留一个时间段,应该对历史人物进行宏观全面的认识再对其进行评价。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评价李鸿章 2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评价李鸿章
梁启超如何评价李鸿章:在诸葛亮之下郭子仪之上一提起李鸿章,更多的人会把他与“卖国贼”、“民族罪人”的字眼联系起来。
说起晚清权臣李鸿章,人们总是会想到“卖国贼”、“千古罪人”这样的评价。但是,当我们平心静气、理性来思考李鸿章所处时代,大厦将倾的尴尬境地的时候,李鸿章无法也不能承担晚清对外交往失败的悲剧后果。
纵观李鸿章一生纵观李鸿章一生纵观李鸿章一生纵观李鸿章一生,可圈可点处众多可圈可点处众多可圈可点处众多可圈可点处众多,但是在皇权体制下但是在皇权体制下但是在皇权体制下但是在皇权体制下,没有实现其抱负没有实现其抱负没有实现其抱负没有实现其抱负,这是民族和个人的悲哀这是民族和个人的悲哀这是民族和个人的悲哀这是民族和个人的悲哀。李鸿章是那个时代的精英李鸿章是那个时代的精英李鸿章是那个时代的精英李鸿章是那个时代的精英。国之大器国之大器国之大器国之大器,百年不遇百年不遇百年不遇百年不遇.... 建国后对李鸿章的评价大有偏颇建国后对李鸿章的评价大有偏颇建国后对李鸿章的评价大有偏颇建国后对李鸿章的评价大有偏颇,往往把李鸿章脸谱化为卖国贼往往把李鸿章脸谱化
为卖国贼往往把李鸿章脸谱化为卖国贼往往把李鸿章脸谱化为卖国贼,这个观这个观这个观这个观点和历史是不符合的点和历史是不符合的点和历史是不符合的点和历史是不符合的。
下面我从三个方面来评价李鸿章
∙实干爱国者在中国封建制度中,自秦始皇立郡县制到雍正帝设军机处,中央政权最大限度的集中到了皇帝手中。专制制度在神州大地上历经二千余年的发展达到顶峰后,终于走向了衰败。而与此同时,西方资本主义终于摆脱了中世纪的枷锁,释出虎狼本性,以肆志于东方。青年李鸿章天资过人,志向高远,这可以从李鸿章20岁时所写的一首诗中看出:“丈夫事业最当时,一误流光后悔迟。壮志不消三尺剑,七彩欲试万言诗。闻鸡不觉身先舞,对镜方知颊有髭。昔日儿童今弱冠,浮生碌碌竟何为?(李鸿章:《二十自述》)在军事上,李鸿章东征西讨,剿太平军,定捻军,以其实际行动维护着在风雨中飘摇的清廷。而在平定内乱的战争中,李鸿章更是认识到了西洋军事的厉害,极力将自己的军队西化。招揽人才,购买先进武器,雇请外国教官,学习西人军队的战争方式。
中国近代历史人物评述——李鸿章
中国近代历史人物评述——李鸿章
摘要:
李鸿章是晚清重臣,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他是朝廷,洋务派眼中的英雄,他也是清流派,革命派眼中的“奸臣”。纵观李鸿章一生,他是一位优秀的外交人才,是近代化脚步的推进者,但也是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者,是错误边防政策的制定者。我们应该本着尊重历史、尊重现实的态度和原则,来重新审视这一历史人物,做出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
关键词:李鸿章;近代史;功过;
一、李鸿章生平
李鸿章,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他为李中堂,亦称李合肥。谥文忠。他是晚清重臣,是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是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称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同时他也被称为“东方俾斯麦”。他是“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光绪皇帝将李鸿章树立成“忠臣”的榜样,要求人臣模仿。他代表清朝签订了《马关条约》等条约。同时他本人也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二、李鸿章的功
李鸿章一生都在尽力维护中国的利益,他主张洋务运动,采取了编练新军等措施。企图通过器物制度的变革来振兴大清,但是这仍然无法改中国落后的面貌。对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他也曾据理力争,通过自己的努力减轻国家的损失。他作为一个外交家,也曾只身前去同列强谈判,最终实现不割地而平息事件。奈何国力羸弱,清朝腐败不堪,他虽有报国之心,但却无报国之力。(一)兴办国防,促进军事近代化
1.主张海防,建立海军及舰队
李鸿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将海防放到战略地位的大臣,李鸿章见证了外国列强的坚船利炮。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让他深刻体会到建设海军的重要性。十七、十八世纪,西方进入了海洋时代,新航路的开辟,造船技术的提升,让他们不再只满足于进行简单的货物交易。晚清仍然处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之中。李鸿章是地方实力派大臣,他比中央的大臣更清楚国内当时的形式,而且更知道海防建设的重要之处。因此他提出了重海防的思想。在他的主持下,清朝建设了由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舰队组成的海军。
我所了解的李鸿章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我所了解的李鸿章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李鸿章极力主张兴办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他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几个重要的不平等条约,丧权辱国;他坚决反对左宗棠收复新疆,差使中国失去了西北的大面积领土。他是一名有功有过,在近代史上被纵说纷纭、褒贬不一的清廷官员。今日我站在公正客观的立场上分析他对于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晚清重臣李鸿章,他少年科举,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兴办洋务运动,签订了多个不平等条约,最后哀荣。从李鸿章开始做官,几十年来,中国的大事,都与李鸿章有关系。”对这样一个复杂人物的评价,在他死后几百多年也未停止争论。有人说他有卖国求荣之罪的,也有人说他有爱国进取之心,是非功过留待后人评论不过是过世云烟罢,我也只是仅仅根据其人其事对近代史的影响谈些个人看法,毕竟在近代史上他的名字将永垂不朽,将赞扬和批评放置一边,根据历史先后顺序,我拣选了一些重要事件,且发表我的简介。
一、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被后人唾骂成是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其实这不是对李鸿章的误解,也是对太平天国的错误认识。事实上,太平天国自从定都南京之后,就失去了原先的代表农民阶级的本质,内讧四起,骄傲自满,封建地主阶级的思想开始侵蚀到革命队伍内部。其次,当时的李鸿章并非镇压太平天国的主角,作为书生出谋划策,他仅仅是个配角罢了。由此可见,李鸿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不过只是顺应历史发展,作为农民政权本身具有局限性的太平天国始终都会失败,而李鸿章便成为了恰好终其末路的人而已。
二、反对收复新疆
此时,俄国占据着伊犁,英国也虎视眈眈,意图瓜分西北。 160万平方公里的新疆,在大清地图上形如虚设,新疆从大清的“实际版图”上已经消失。他却向慈禧奏言:“新疆乃化外之地,茫茫沙漠,赤地千里,土地瘠薄,人烟稀少。乾隆年间平定新疆,倾全国之力,徒然收数千里旷地,增加千百万开支,实在得不偿失。依臣看,新疆不复,与肢体之元气无伤,收回伊犁,更是不如不收回为好。”他用“海防”重于“塞防”的理由反对收复新疆之举,并听之任之,只求不伤元气,这是他对祖国河山的冷漠。尽管在左宗棠的坚持下终在一年后全境收复新疆,但李鸿章在处理这件事上,差点使中国受到割让土地的耻辱,是无可争议的事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辩题. 辩题:李鸿章是千古罪人还是一代能臣?
2.选取原因与价值
原因:李鸿章不仅是中国近代史上争议最大的历史人物之一,也是一位影响了近代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晚清军政重臣。李鸿章是晚清时期的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与奕?、曾国藩等人主动引进西方设备和技术,积极创设近代企业,兴办洋务,为我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做出了贡献。但他也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多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严重损害了我国的利益。那么,李鸿章一生的所作所为究竟称得上是罪人,还是能臣?他的功与过究竟哪个更大一些呢?
价值:历史的海洋让我们认识到,漂流在历史之海中的人物从来都是值得世人去借鉴或考评的样本,“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人物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在评价历史人物时要把人物放在他所处的历史条件下来进行,决不能脱离当时的社会现实。正确地评价历史人物能让我们客观地看待事实和真相,不以偏概全,在生活中也能学会客观看待事物。
3.正方:李鸿章是千古罪人反方:李鸿章是一代能臣
4.正文:
正方:
1. 青年时代伙同曾国藩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极力维护清王朝腐朽统治,成为农民革命的刽子手,代表历史的反动。
2. 同治十年,沙皇俄国与新疆游匪阿古柏勾结,出重兵占领了新疆伊犁地区,并妄图鲸吞整个新疆。以李鸿章为代表的一伙人竟然想放弃西北大片国土,极力反对左宗棠西征,这更加体现其应对大事软弱的一面。
3. 1883年底,法国军队攻击驻越清军,中法战争爆发。但是在这危急时刻,李鸿章却采取了“不可衅自我开”的妥协退让方针,把战争的主动权拱手让给了法国人,使清军在军事上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1884年7月,当法国舰队司令孤拔率领法国舰队以游历为名,强行进入福建水师基地——马尾军港时,李鸿章再三告诫福建水师“未可与欧洲列强轻言战事”,还严谕“不准先行发炮,违者虽胜亦斩”。结果福建水师伤亡惨重,11艘军舰全军覆没。
年,甲午战争爆发后,李鸿章命令清军“先定守局,再图进取”。致使七万清军滞留平壤,贻误了战机。平壤战役发生后,李鸿章在中日战争中害怕北洋水师的失败会危及自己在清政府中的地位,为保存自己派系的实力,借口北洋水师“仅是守口,实难纵令海战”,命令北洋舰队“保船避战”,躲进威海卫军港,不准巡海迎敌,使黄海制海权为日本舰队所控制。
5. 李鸿章签订许多不平等条约。1885年《中法新约》使法国控制越南,中国西南门户大开。1895年《马关条约》不仅仅中国丢掉了台湾,而且还有2亿两白银的赔款。赔款相当于日本20年或清政府3年的财政收入,这难道能忽视吗?
据此,我方认为李鸿章罪行累累,罄竹难书,他绝对是千古罪人。
反方:
我方坚持认为李鸿章在历史的推动中有其相当积极的作用。
1.那时除了李鸿章,还有哪个头上大清官员可以同外国人周旋?每一次在国家临危机时,总是李鸿章要出来收拾残局。
2.李鸿章可以说是一个伴随着近代洋务运动潮流而产生的标志性人物,在洋务方面有突出的成就。他创办了中国第一个近代军事企业,上海洋枪三局。他早期在“自强”口号下筹建军事工业,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创办民用工业。他还派遣留学生,兴办洋务学堂,培养新式人才。不仅如此,由于李鸿章的主持和参与,洋务派还兴建了第一条铁路,第一座钢铁厂,第一座机器制造厂,第一所近代化军校,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等等。在经济方面,他创办的一些军事工业及民用工业,如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都管理有方,能和外国企业竞争,也维护民族的利益,这难道不是从大局出发吗?
3.日本人对李鸿间的评价是:知西来大势,识外国文明,想效法自强,有卓越的眼光和敏锐的手腕。从中可见,李鸿章是大清晚期的英雄。
4.李鸿章从长计议,主张求和。他是想让国家安定,趁此时努力富强国家,他的想法是没有错的。李鸿章作为大清的“外交家”,在战败求和谈判中,除了把损失减到最小,他也无可奈何。每次谈判,他总是面临两难选择。除了通过权衡从中两害取其轻,对于其他,他无能为力。如果签约的不是李鸿章,历史也不会改变,将会由另一个人签约,那么我想这个人现在恐怕也会被称为“卖国贼”!
正方:李鸿章是搞过洋务,但我们能因为秦桧搞过书法所以就否认他是汉奸吗?能因为汪精卫在文学上的造诣就否认他是卖国贼吗?同理,我们难道能因为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上的贡献就否认他前述所做的那些恶事?
反方:首先,李鸿章并不是秦桧汪精卫之流!其次,众所周知,洋务运动破产的根本原因是清政府制度的腐败,正方不应该如此嫁祸李鸿章。这个原因同样适合当时中国外交上的失败,弱国无外交,一个又软弱又腐败、在战争中失败的国家就更没有外交了。李鸿章作为一个封建官僚,在外交场合使出了浑身解数,极力维护国家利益。举个例子,他在签订《马关条约》的过程中,被一个日本浪人刺杀,眼睛受重伤,他利用这个事件作为筹码大做文章,迫使日本人修改了很多条款,比如把赔款从4亿两还价到2亿两,这难道不是他的功绩吗?
正方:但是另一个例子请问反方又如何解释呢?《中俄密约》签订后,俄方和李鸿章订下私人协议,只要《密约》能够顺利执行,李某便能得到300万卢布的酬谢。有人怀疑这是李某在寄往总理府的电报中数次替俄国恫吓清朝的原因,而300万卢布相当于今天的3亿元人民币!
反方:且不说这资料的真实性现在历史界也在探讨,就说列强一再找李鸿章谈判不也恰恰说明了他才能杰出,只有他才能代表中国政府吗?
正方:是因为李鸿章卖国卖出了名!在和日本谈判之前,李鸿章早已卖国卖到臭名远扬的地步了,不然日本人也不会别人不要就要李鸿章。
反方:中国是以战败国的身份签约的。李鸿章去日本去俄国是奉命行事,别无选择。
总结:评价一个人必须明确两点,即此人所处的历史背景和他的所作所为。在中国被动落后挨打的局面下,由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用鸦片和洋枪大炮军舰,逼迫中国实行所谓“门户开放”的大变局当中,李鸿章提倡和标榜“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力图挽封建末世的狂澜于既倒。李鸿章在晚清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