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妙凝:濒危语言系列独家报道之《保护母语与推广通用语不可偏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妙凝:濒危语言系列独家报道
《保护母语与推广通用语不可偏废》
——访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中心主任黄行
2014年11月28日中国社会科学报
濒危语言的抢救与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语言身份认定、语言濒危标准、语言保护的执行标准、语言调查保护操作规范、语言多媒体数据库开发等重要内容。

我国在开展濒危语言标准的调研、论证及制订工作时,如何既参考濒危语言认定的国际标准,又适应中国国情?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中心主任黄行。

既要“使用发展”又要“科学保护”
《中国社会科学报》:我国是多民族多语言国家。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及近20年来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我国少数民族语言状况特别是濒危语言状况发生了哪些变化?
黄行:市场经济最重要的特点就是追求标准和效率,而我国标准化程度和社会交际效率最高的语言工具是国家通用语言(普通话),少数民族语言在市场效益方面处于显著的弱势和劣势地位。

因此,在市场机制带动下,国家通用语言会越来越普及,少数民族语言的使用功能则越来越弱,使用人口越来越少,有些甚至趋于濒危。

比如,苗语可能是我国方言分歧最大的语言,可分三大方言和几十种次方言、土语。

三大主要方言使用四种完全不能沟通的苗文(不包括境内外不同的苗文),方言内部下位的次方言和土语差异也非常大,相互不能通话。

因此,像苗语这种有几百万人使用的少数民族语言,由于没有标准语等相应的语言规范,其进入学校、媒体及经济社会生活在客观上存在很大困难。

《中国社会科学报》:新中国成立以来,政府和有关机构对我国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做
过多次全面调查,根据语言的实际变化制定了相应的宏观政策。

近年来我国在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特别是濒危语言方面有何新政策?与之前的政策相比有何变化?
黄行:近年来,我国民族语言状况发生了一些变化,这些变化也引起国家宏观语言政策的调整。

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将“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作为当前国家语言文字工作的指导思想。

与以往“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的民族语言政策相比,“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要求民族语文工作既要“使用发展”又要“科学保护”。

这表明,在国家语言的使用发展层面,相当多的少数民族语言的活力和功能已逐渐衰退,甚至急需抢救与保护,因此当前民族语言政策规划的重点,客观上已经转向对少数民族语言资源的保护。

语言身份认证标准国内外存分歧
《中国社会科学报》:保护濒危语言是全世界共同面对的重要课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机构就濒危语言保护制定了若干标准,对濒危语言的保护起到了促进作用。

我国的濒危语言保护在规范与标准方面与国际标准是否存在差异?
黄行:濒危语言认证首先需要解决语言身份认证问题。

目前,在语言身份认证上,还缺少国际与国内公认的规范与标准。

比如,国际上对语言身份的认证一般采用语言沟通度和语言认同度标准。

中国语言学界对语言身份的认证则比较强调语言群体的民族族属和语言之间的历史联系,即同一民族尽量使用共同的语言。

现代语言内部诸方言如不能通话,那么通过它们同源词的历史联系(特别是存在历史上形成的共同文字和书面语),可将之视为同一种语言。

由于对同样的语言事实所用的语言身份认证标准不同,中国学术界和国际组织对中国语言识别与划分的结果在数量上有较大悬殊,即中国学界认证的约130种中国(包括台港澳地区)的语言,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标准化组织和世界少数民族语文研究院等国际机构的文件中,被认证为300种左右的独立语言。

对中国语言身份及数量认证的分歧,则会导致对中国濒危语言状况产生认识上的分歧。

推广通用语是保障民族平等之重举
《中国社会科学报》:濒危语言抢救与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

您认为,国家在制定政策时,除了参照国际标准,还应考虑哪些国情进行有效保护?
黄行:由于国情不同,我国政府抢救保护濒危语言的做法和国际组织存在较大差别。

例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倡开展濒危语言母语教育,而我国只有使用传统民族文字的蒙古语、藏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朝鲜语等地区的学校开设民族语言课程,其他少数民族语言地区的学校基本只用汉语文教学。

民族地区学校的双语教学,一般是指需要时使用民族语言作为课堂辅助语言,解释和教授汉语文教材的内容,没有正式的民族语言教学大纲、教材和教学法。

我国政府采取“科学保护语言”的理念和措施,将我国丰富多样的语言文字视作宝贵的文化和经济资源,《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增强全社会的语言资源观念和语言保护意识,加强各民族语言文字的科学研究和资源开发利用,推动语言资源共享,充分挖掘、合理利用语言资源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建立和完善语言资源库,探索方言使用和保护的科学途径,用现代技术手段记录保存少数民族濒危语言。

”少数民族语
言保护也包括语言文字的信息化建设,即“研制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规范标准。

加快制订社会应用和信息化急需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基础规范标准。

做好少数民族语言的术语规范化工作。

建设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数据库。

收集梳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发展历史和文化信息,建设少数民族语言文化资源库和传统通用少数民族语言的大规模语料库”。

这些“科学保护语言”的理念和措施适用于保持较好活力的语言,对于那些使用人口很少、濒危程度严重的语言恐难适用。

另外,我想强调的是,我国少数民族的语言问题实际上存在两个相关的维度,一是少数民族母语的保护问题,另一个是少数民族学习使用国家通用语言的问题。

为少数民族创造使用发展母语的条件和提高少数民族运用国家通用语言的能力,是两项充分保障少数民族平等的语言社会生活的基本举措。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国家语言生活重要的知识信息交流传播工具,我国绝大多数现代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的知识信息,都是通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产生、传播和应用的,不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就无法平等和充分地参与国家社会生活。

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少数民族群众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有利于获得良好的经济收入、教育资源、就业机会、社会保障、卫生保健、居住条件、公共文化服务等“生存权和发展权”。

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和普及工作早在其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已基本完成,而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普及程度还远远达不到现代化国家应有的水平,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仍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和任务。

保护母语和推广国家通用语言具有同等重要的战略意义,某种程度上,在民族地区推广国家通用语言的紧迫性更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