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规范

合集下载

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规范(试行)

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规范(试行)

一、总则
本规范与原规范之间具有连续性和继承 性。针对新探测系统的特点同时结合了世界 气象组织的技术要求,在总体测量准确度、 探测数据处理、资料质量控制、资料传输、 技术维护和保障等方面作出了新的规定。
二、高空气象探测站
• 环境要求:遮挡仰角不得高于5 (下风方向 120内不得高于2。 ) • 高空气象探测站要建立基准位置标识, 作为位 置测量的基点。 • 探测系统的设备要有良好的雷电防护设施。 • 定时高空气象探测时次是指北京时02时、08时、 14时、20时,正点施放时间分别是北京时01时 15分、07时15分、13时15分、19时15分。
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规范 (试行)
2003版
一、总则
59型探空仪—701二次测风雷达探测系统已工作了 近四十年,在我国气象事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气象现代化 进程和电子技术的发 展,电子探空仪—L 波段二次测风雷达、 GPS高空气象探测系 统已开始投入业务使 用。为了更好地发挥 新系统的作用,特制 订本规范。
–选取温湿特性层 温湿特性层是指温度或湿度层结曲线的显 著转折点。 选择条件:地面层;施放终止层;对流层顶; 对流层顶以下厚度大于400米的等温层的起始 点和终止点;对流层顶以下温差大于1度的逆 温层的起始点和终止点 ;温(或湿、压)缺 测层起、止点,中间再任选一层;云底和云 顶 ;在110-100hPa之间,如果没有温湿特性 层,则应在此范围内加选一层;
注:重放球在正点施放时间后75分钟内进行,若 超过时限,可不进行重放球。例如7:15分放球,若 8:30前出现上述情况,则重放球,超过8:30, 则不再重放球。近地层出现高空风缺测,指晴空或云高 3KM以上时,记录未达3KM(距地)等。当高海拔 地区台站进行观测时,若数据达已500毫巴但纪录不足10 分钟,也必须进行重放球。关于5500米的要求,适用于 选择大风的情况下。

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规范

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规范

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规范(试行)(2003版)中国气象局监测网络司2002年11月目录第一章总则…………………………………………………………………………( 1 ) 第二章高空气象探测站……………………………………………………………( 1 ) 第三章探测装备……………………………………………………………………( 2 ) 第四章设备维护检测………………………………………………………………( 4 ) 第五章高空气象探测技术人员……………………………………………………( 4 ) 第六章探测前准备工作……………………………………………………………( 4 ) 第七章施放及探测…………………………………………………………………( 5 ) 第八章数据处理……………………………………………………………………( 6 ) 第九章编制月报表…………………………………………………………………( 13 ) 第十章台站质量控制………………………………………………………………( 13 ) 第十一章高空气象探测网质量保证体系……………………………………………( 14 ) 第十二章资料传送和管理……………………………………………………………( 14 ) 附录一:高空探测常用计算公式和参数……………………………………………( 16 )附录二:存盘数据文件名及内容与格式……………………………………………( 26 )第一章总则59型探空仪—701二次测风雷达探测系统已工作了近四十年,在我国气象事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气象现代化进程和电子技术的发展,电子探空仪—L波段二次测风雷达、GPS高空气象探测系统已开始投入业务使用。

为了更好地发挥新系统的作用,特制订本规范。

1.1常规高空气象探测是指采用气球自由升空方式对自地球表面到几万米高度空间空气运动的状态(风向、风速)和气象要素(气压、温度、湿度)的变化进行探测、收集、处理的活动和工作过程。

气象观测规程

气象观测规程

气象观测规程一、引言气象观测是研究天气和气候的重要手段,对于气象预测、环境保护、农业生产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本文将围绕气象观测规程展开论述,包括观测仪器要求、观测方法、观测数据处理等方面内容。

二、观测仪器要求1.温度观测仪器:应选用精度高、稳定性好的温度计进行观测,能够覆盖常见的气象温度变化范围。

2.湿度观测仪器:应选用准确可靠的湿度计进行观测,能够实时测量气体中的湿度含量。

3.风力观测仪器:应选用先进的风力仪器,能够准确测量风速和风向,并能有效抵抗恶劣的观测环境。

4.气压观测仪器:应选用高精度、稳定性好的气压计进行观测,能够准确测量大气压强的变化。

5.降水观测仪器:应选用高灵敏度、高分辨率的降水量计进行观测,能够精确测量降水量和降水形态。

三、观测方法1.温度观测方法:在观测过程中,应对温度计进行补正,确保准确记录气温值。

观测时应注意测量仪器的放置位置和环境影响,避免暴晒或阴影过度的情况。

2.湿度观测方法:观测湿度时,应保持仪器周围的空气流动性,以确保准确测量所观测空气的湿度。

在观测期间,应防止仪器受到雨水等外界因素的干扰。

3.风力观测方法:观测风力时,应考虑地面摩擦的影响,并选取合适的高度进行观测。

观测仪器的摆放位置应避开阻力物,以减少风速误差。

4.气压观测方法:观测气压时,应注意校正观测位置的高度差引起的压强变化。

在进行气压观测时,应保持观测仪器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5.降水观测方法:观测降水时,应记录降水形态、时间和降水量等信息。

观测仪器的放置位置应选择避免干扰的区域,并及时对降水量计进行清洗和维护。

四、观测数据处理1.观测数据录入:观测数据应及时准确地录入气象观测系统,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2.数据质量控制:对于观测数据进行质量控制,应采用先进的算法和方法,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数据存储与管理:观测数据应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存储和管理,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可访问性。

4.数据分析与应用:观测数据应用于气候预测、气象研究等领域时,应进行充分的数据分析和处理,确保应用结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规范

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规范

附件1常规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规范中国气象局2010年5月前言59型探空仪—701二次测风雷达观测系统已工作了近五十年,在我国气象事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气象观测业务现代化进程和电子技术的发展,L波段二次测风雷达—电子探空仪等新型高空气象观测系统陆续投入业务使用,结合世界气象组织《气象仪器和观测方法指南》(第六版)(世界气象组织,2005年)的技术要求,及时总结我国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规范执行方面的经验,更好地发挥新系统的作用,在《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规范(试行)》(2003版)的基础上修订和完善,编制了本规范。

本规范与《高空气象观测规范》(1977年)和《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规范(试行)》(2003年)之间具有连续性和继承性。

在历时近三年的编制过程中,多次多层面征求意见,反复讨论修改,先后几易其稿,最终完成本规范编写。

本规范对高空气象观测的基本任务、观测方法、技术要求以及观测记录处理方法等进行了规定。

各类观测系统的具体安装、操作和维护及软件使用方法由相应的使用手册进行规定,并作为本规范的重要补充。

本规范的修改和解释权属中国气象局。

本规范由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组织,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编写,李伟、许正旭、陈永清、马舒庆、刘凤琴、张宇、陈益玲、吴桂根、夏峰、郭启云、赵培涛等同志参加编写。

目录前言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高空气象观测站 (1)第三章观测装备 (3)第四章设备维护检测 (5)第五章高空气象观测技术人员 (5)第六章高空压、温、湿、风观测 (5)第七章观测前准备工作 (6)第八章探空仪施放及观测 (6)第九章观测数据实时处理 (8)第十章报告电码编制及传输 (14)第十一章月报表编制 (15)第十二章测站质量保证 (16)第十三章高空气象观测网质量保证 (16)第十四章资料管理 (17)附件A 高空观测常用计算公式和参数 (18)附件B 数据文件命名规则 (34)附件C 探空系统秒级观测资料上传文件格式 (38)附件D 高空全月观测数据归档格式 (51)第一章总则常规高空气象观测是指采用气球携带无线电探空仪,以自由升空方式对自地球表面到几万米高度空间的大气气象要素(气压、温度、湿度)和运动状态(风向风速)等的变化进行观测、收集、处理的活动和工作过程。

常规高空气象探测业务规范(刘)

常规高空气象探测业务规范(刘)

雷达测风-探空系统 1、地面系统 主动测风 被动接收 2、探空气球 3、探空仪 温度 湿度 气压 (风)
探空体制未来发展
向国际接轨,采用卫星导航测风
阳江第八届国际探空比对


阳江第8届探空仪系统国际比对主要目的: (1)通过热带/亚热带高湿度条件下的高 质量业务探空仪和研究型探空仪性能对 比,为一些国家的区域基本气候网/区域基 本天气网、高空基准观测站选用高质量业 务探空仪提供参考。 (2)多种地基遥感设备参加辅助遥感观 测,为综合观测方法研究提供基础。
3. 北斗GPS探空仪研制概况
• •


从本世纪初,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就开始着手研制北 斗探空系统的准备; 2010年,北斗GPS探空仪研制进入了北斗导航卫星系统重大 专项的民用应用项目; 2011年,北斗探空仪研发通过中国气象局公益性行业专项 的批准; 2010年7月世界气象组织(WMO)在我国广东阳江举行第八 届国际探空仪系统比对试验 ,北斗办领导提出能否在这样 的国际气象活动舞台上展示我国北斗导航卫星系统的气象 应用,将有重大的影响和意义。
3.修订的背景及意义
探空资料非常重要,探测的高空观测记录是 通过在全球观测网络每天施放无线电探空 仪获取的,这些探空仪提供了自20世纪30 年代以来的高空气象变量的数据库。
3.修订的背景及意义
高空探测历史

1928年,前苏联II·H莫尔恰夫发明了无线电探空仪。体积 小巧,观测简便,探测结果可靠,探测高度一般达到10千 米~15千米,因而很快成为高空气象观测普遍使用的工具。 1931年12月,芬兰维萨拉公司的创始人维萨拉也发明了著 名的芬式无线电探空仪。这类探空仪是现今探测30~40千 米以下高度高空气象要素的主要仪器,全世界都在使用。

气象观测安全操作规程

气象观测安全操作规程

气象观测安全操作规程气象观测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它对于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气象观测的目的是为了准确掌握大气的变化规律,提供可靠的气象预报和数据支持。

然而,在进行气象观测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安全隐患。

为了确保观测工作的顺利进行,减少事故和意外的发生,制定一套科学的气象观测安全操作规程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为了确保气象观测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必须严格遵循仪器设备的使用规范。

在使用气象观测仪器之前,必须对仪器进行仔细的检查。

检查仪器是否完好无损,各个部件是否安装牢固,是否具备正常的工作状态。

同时,还要对仪器的电源线和接地进行检查,确保没有漏电和短路等安全隐患。

在使用过程中,要按照仪器的操作说明进行操作,不得随意更改和调整仪器的工作参数,以免影响观测的准确度和安全性。

其次,观测现场的环境和条件也是影响气象观测安全的重要因素。

在进行观测之前,必须对观测现场进行全面的安全评估和风险控制。

评估现场周围的环境因素,如是否有高压电线、大型机械设备等。

同时,还要考虑观测现场的气候条件,如强风、雨雪、雷电等天气情况,以及是否存在滑坡、塌方等地质灾害隐患。

在评估风险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安全措施,如设置警示标识、固定设备、设置安全护栏等,确保观测人员的安全。

第三,观测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操作技能也是确保气象观测安全的重要因素。

观测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熟悉气象观测仪器的操作原理和使用方法。

在进行观测之前,观测人员必须经过严格的培训和考核,确保其有足够的能力和技术进行气象观测。

同时,观测人员还要时刻保持警觉,注意观测现场的变化和异常情况。

如发现有危险和安全隐患时,必须及时采取措施,停止观测并报告相关部门。

最后,就是观测工作的数据记录和存储。

观测工作完成后,必须及时整理和记录观测数据。

数据记录要准确无误,避免因疏忽和错误导致数据的失真和遗漏。

同时,观测数据的存储和保管也是非常重要的。

观测数据是气象预报和科学研究的重要依据,必须采取措施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L波段高空气象观测系统建设规范

L波段高空气象观测系统建设规范

L波段高空气象观测系统建设规范1)L波段高空气象观测系统建设指南场室建设要求⑴场地要求①站址环境站址应选择在城市的上风方向。

站址的供电、通讯、电磁环境符合探空业务要求。

②高空观测场高空气象观测场四周要平坦、空旷、开阔,半径50米范围内无架空电线、建筑物、林木等障碍物。

障碍物对观测系统雷达天线形成的遮挡仰角不得高于5º,特别是测站盛行风(要考虑盛行风方向的季节变化)下风方向120º以内的障碍物对高空观测系统雷达天线形成的遮挡仰角不得高于2º。

③施放地点的选择和建设施放地点应选择在放球场内便于自动跟踪、不易丢球的位置。

根据GFE(L)波段二次测风雷达的技术要求,放球点与雷达天线的距离应大于30米,并要尽量保持在同一水平面上,雷达天线与放球点之间应无障碍物遮挡。

在放球点要建有探空仪悬挂装置(该装置不能用金属制作),便于雷达调谐接收和跟踪信号。

④地面资料获取设备及照明设备高空气象观测场(室)内要建有获取地面气压、温度、湿度、风向、风速等气象要素的设备,以便读取瞬间探空数据。

获取地面气象要素设备的安装要符合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要求,并且放球点与地面气象要素设备要尽量保持在同一水平面上(保证施放时探空仪高度与地面气压设备的高差不超过4米),距离不得大于100米。

百叶箱建议使用玻璃钢制品,木制百叶箱要按时粉刷。

高空气象观测场内要建有夜间照明设施,以满足夜间高空观测施放的需要。

2) L波段二次测风雷达架设点的选择和建设⑴雷达天线的架设场地应选择在值班室盛行风的下风方向。

⑵雷达天线要尽可能架设在平地上,保证从地面开始连续跟踪探空仪。

如因特殊原因需架设在楼顶时,新建楼应一体设计,在旧楼改造必须符合建筑的承重要求,并且雷达天线对放球点的俯角不大于6º。

经纬仪距雷达天线不得超过20米,以满足雷达和经纬仪对比观测的技术要求。

——天线架设在地表面上时,直径须大于4米,厚度≥30厘米(地下不小于15厘米、地上15厘米)。

高空气象探测业务规章制度(2008版)

高空气象探测业务规章制度(2008版)

高空气象探测业务规章制度(2008版)1. 第一章 值班和交接班制度1.1. 第一节 值班制度1.严格执行高空气象探测业务规范和相关技术规定,认真做好施放前各项准备工作,及时准确完成本班各项任务。

2.值班时严守岗位,不擅离职守,集中精力工作,不做与值班无关的事;不私自代班、调班;保持值班室整洁;无关人员严禁随意进入值班室。

3.每次探测须2人以上值班。

遇大风、大雾、雷雨等异常天气,应根据情况,适当增加人员协助放球。

计算班(主班)应在规定放球时间前1小时到班,校对班(副班)应在规定放球前半小时到岗。

4.根据施放瞬间的风向,适时选择放球场地,保证在各种恶劣天气下能放出气球,雷达、经纬仪能在一分钟内抓到气球,气球过顶时不丢球,全程不丢失记录。

5.数据采集、雷达操作、经纬仪观测要集中精力,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操作;取准取全第一性高空气象探测资料。

6.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程,记录处理准确、及时;班内必须互校,按时发报。

7.值班前要对计时设备对时、校正,对备份设备(包括701雷达系统、L波段备份接收系统、经纬仪等)进行检查,确保设备状态良好,遇有特殊情况能随时开机和正常工作。

8.认真填写纸质和电子文档值班工作日志及相关表薄,注意观测和积累本地的天气变化特征。

9.站(组)长和机务人员要坚持参加一定量的业务值班,遇有重要任务和复杂天气时做好组织、指挥和保障工作。

10.严禁在业务用机上运行非业务软件。

1.2. 第二节 交接班制度1.接班员在班前注意休息,严禁酗酒,按时到岗,认真做好值班前的一切准备工作。

2.交班员要将观测使用的设备、消耗器材等情况向接班员交待清楚,值班日志上应填写本班出现的问题和需要下一班继续完成的任务及注意事项。

2. 第二章 业务学习制度1.业务学习采取集体学习和自学相结合,集体学习每周不得少于一次。

2.学习内容要密切联系业务工作实际,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达到“四懂得”、“两熟练”,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工作效率。

常规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规范

常规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规范

常规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规范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对气象观测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尤其是高空气象观测,需要更加准确、精细的数据支撑,为各行各业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保障。

本文将从常规高空气象观测的业务规范方面,探讨如何提高高空气象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应用价值。

一、常规高空气象观测的基本要求高空气象观测的基本要求是准确、全面、时效性强。

这需要气象观测人员遵循规范,严格执行观测流程和操作规程,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

具体如下:1. 观测仪器和设备的维护保养必须定期进行,各项参数应当严格测试和校验。

同时,气象观测人员必须熟悉观测设备的使用规范和操作流程,确保设备正常运转。

2. 观测站点的建设和选址要符合相关规范要求,要求站点能够充分反应对应高空气象要素的变化,确保观测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3. 观测工作必须按照规定的观测时间和频次进行,不得因故障、天气原因或其他因素而中断或延迟,同时要保证观测数据的及时报送和处理。

4. 气象观测人员必须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理解高空气象观测的重要性和意义,熟悉观测规程、标准和流程,能够准确解读和处理气象数据。

二、常规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规范1. 观测项目及频次常规高空气象观测的项目涉及高空温度、湿度、风速、风向等多个参数,其中空气温度和湿度的观测频次通常为每日两次,风速、风向和气压的观测频次为每日四次,这个频次应该在不同情况下得到适应,比如,在异常气候状况下需要增加观测频次。

2. 注意事项在进行气象观测工作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观测地点应该选择开阔、无遮挡、维护容易,并且必须遵循规定的选址要求。

(2)观测设备应该保养和维修好,不能出现故障,无法正常发挥作用的设备必须及时更换。

(3)在进行气象观测的过程中,必须确保观测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避免出现误差。

(4)气象观测人员必须具备丰富的气象学和观测技能,熟悉常规高空气象观测的流程和操作规程。

3. 数据报送在气象观测工作结束后,必须及时将观测数据报送到指定的监测中心。

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规范共61页

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规范共61页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谢谢你的阅读
❖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规范
26、机遇对于有准备的头脑有特别的 亲和力 。 27、自信是人格的核心。
28、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 量泉源 之一, 也是成 功的利 器之一 。没有 它,天 才也会 在矛盾 无定的 迷径中 ,徒劳 无功。- -查士 德斐尔 爵士。 29、困难就是机遇。--温斯顿.丘吉 尔。 30、我奋斗,所以我快乐。--格林斯 潘。

{业务管理}常规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规范

{业务管理}常规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规范

{业务管理}常规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规范附件1常规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规范中国气象局2010年5月前言59型探空仪—701二次测风雷达观测系统已工作了近五十年,在我国气象事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气象观测业务现代化进程和电子技术的发展,L波段二次测风雷达—电子探空仪等新型高空气象观测系统陆续投入业务使用,结合世界气象组织《气象仪器和观测方法指南》(第六版)(世界气象组织,2005年)的技术要求,及时总结我国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规范执行方面的经验,更好地发挥新系统的作用,在《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规范(试行)》(2003版)的基础上修订和完善,编制了本规范。

本规范与《高空气象观测规范》(1977年)和《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规范(试行)》(2003年)之间具有连续性和继承性。

在历时近三年的编制过程中,多次多层面征求意见,反复讨论修改,先后几易其稿,最终完成本规范编写。

本规范对高空气象观测的基本任务、观测方法、技术要求以及观测记录处理方法等进行了规定。

各类观测系统的具体安装、操作和维护及软件使用方法由相应的使用手册进行规定,并作为本规范的重要补充。

本规范的修改和解释权属中国气象局。

本规范由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组织,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编写,李伟、许正旭、陈永清、马舒庆、刘凤琴、张宇、陈益玲、吴桂根、夏峰、郭启云、赵培涛等同志参加编写。

目录前言第一章总则1第二章高空气象观测站1第三章观测装备3第四章设备维护检测4第五章高空气象观测技术人员5第六章高空压、温、湿、风观测5第七章观测前准备工作6第八章探空仪施放及观测6第九章观测数据实时处理7第十章报告电码编制及传输14第十一章月报表编制一五第十二章测站质量保证一五第十三章高空气象观测网质量保证16第十四章资料管理16附件A高空观测常用计算公式和参数一八附件B数据文件命名规则34附件C探空系统秒级观测资料上传文件格式38附件D高空全月观测数据归档格式51第一章总则常规高空气象观测是指采用气球携带无线电探空仪,以自由升空方式对自地球表面到几万米高度空间的大气气象要素(气压、温度、湿度)和运动状态(风向风速)等的变化进行观测、收集、处理的活动和工作过程。

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规范(试行)(2003版)

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规范(试行)(2003版)

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规范(试行)(2003版)中国气象局监测网络司2002年11月目录第一章总则…………………………………………………………………………( 1 ) 第二章高空气象探测站……………………………………………………………( 1 ) 第三章探测装备……………………………………………………………………( 2 ) 第四章设备维护检测………………………………………………………………( 4 ) 第五章高空气象探测技术人员……………………………………………………( 4 ) 第六章探测前准备工作……………………………………………………………( 4 ) 第七章施放及探测…………………………………………………………………( 5 ) 第八章数据处理……………………………………………………………………( 6 ) 第九章编制月报表…………………………………………………………………( 13 ) 第十章台站质量控制………………………………………………………………( 13 ) 第十一章高空气象探测网质量保证体系……………………………………………( 14 ) 第十二章资料传送和管理……………………………………………………………( 14 ) 附录一:高空探测常用计算公式和参数……………………………………………( 16 )附录二:存盘数据文件名及内容与格式……………………………………………( 26 )第一章总则59型探空仪—701二次测风雷达探测系统已工作了近四十年,在我国气象事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气象现代化进程和电子技术的发展,电子探空仪—L波段二次测风雷达、GPS高空气象探测系统已开始投入业务使用。

为了更好地发挥新系统的作用,特制订本规范。

1.1常规高空气象探测是指采用气球自由升空方式对自地球表面到几万米高度空间空气运动的状态(风向、风速)和气象要素(气压、温度、湿度)的变化进行探测、收集、处理的活动和工作过程。

常规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规范----...

常规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规范----...

常规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规范----...第一篇:常规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规范----------------------------------------------------------------------删节版(xiexiebang推荐)第八章探空仪施放及观测8.1 施放探空仪 8.1.1 施放时间定时常规高空气象观测应在正点进行,不得提前施放。

如在正点后75分钟内无法放球,该时次观测停止进行。

8.1.2 施放地点根据天气和环境情况,施放地点应选在便于自动跟踪、不易丢球的位置。

为避免近地层记录出现不连续或丢失部分资料,施放时探空仪高度与本站气压表应在同一水平面上(高度差不大于4米),高度差≥1米时,必须订正;施放时探空仪与瞬间观测的仪器应处于同一环境,两者的水平距离不应超过100米。

施放瞬间放球点作为高空风计算坐标的原点。

8.1.3 海拔高度探空(压、温、湿)海拔高度以测站水银槽面的海拔高度为基准;测风海拔高度以定向天线光电轴中心或经纬仪镜筒的海拔高度为基准;卫星导航定位测风系统的海拔高度以天线接收信号天线平面的海拔高度为基准。

8.1.4 施放瞬间地面气象要素获取应在施放前后5分钟内进行施放瞬间压、温、湿、风向风速及云状、云量、能见度和天气现象等气象要素的观测。

施放瞬间地面气象要素通过高空气象观测站施放环境的观测仪器获取。

8.2 观测期间监控探空仪施放后应密切注视观测系统工作状态,获取完整、高质量的观测资料。

8.3 观测终止遇球炸、探空仪故障(超出表2规定的时间)、雷达故障等情况时可终止观测。

8.4 重放球8.4.1 当观测获取的可用数据未达500hPa,应在规定时间(正点放球后75分钟)内重放球。

8.4.2 观测获取的可用数据已达500hPa,但时间不足10分钟,应在规定时间(正点放球后75分钟)内重放球。

8.4.3 遇有压、温、湿数据连续缺测或可信度差的时间超过规定要求(见表2)的,应在规定时间内重放球。

高空气象探测业务

高空气象探测业务

目录值班和交接班制度 (3)(一)值班制度 (3)(二)交接班制度 (3)业务学习制度 (4)数据质量预审和上传制度 (5)场地、仪器设备维护制度 (5)工作检查和报告制度 (6)(一)工作检查制度 (6)(二)报告制度 (7)高空探测业务应急处理办法 (8)水电解制氢岗位职责和工作制度 (10)(一)岗位职责 (10)水电解制氢安全生产制度 (11)QDQ型水电解制氢设备维护维护制度 (12)QDQ型水电解制氢设备操作程序 (14)GX型水电解制氢系统设备维护制度 (16)GX型水电解制氢设备操作流程 (18)附表 (20)高空气象探测系统值班工作日志 (21)高空气象探测系统设备维护登记簿 (22)高空气象探测系统日常维修工作日志 (25)台站环境检查报告书 (26)高空气象台站站址勘察报告书 (29)电解水制氢装置安装(大修)验收证书 (35)电解水制氢机设备安装(大修)测试检验报告 (36)水电解制氢设备值班记录表 (37)水电解制氢设备维护工作日志 (38)值班和交接班制度(一)值班制度1.严格执行高空气象探测规范和技术规定,做好施放前各项准备工作,及时准确完成本班各项工作任务。

2.值班时严守岗位,不擅离职守,集中精力工作,不做与值班无关的事;不私自代班、调班,无关人员严禁随意进入值班室;保持值班室整洁。

3.每次探测必须2人以上值班。

大风、大雾、雷雨等异常天气,根据情况适当增加人员协助放球。

值班人员应在规定放球时间前半小时到班(使用59-701系统的提前45分钟),不迟到。

4.熟悉本站不同季节的盛行风向,适时选择放球场地,确保雷达跟踪无误,避免丢球的现象发生。

5.数据采集、雷达操作、经纬仪观测要集中精力,严守规定,熟练各种设备和计算机程序操作,取准取全第一性高空气象探测资料。

6. 严格操作规程,记录处理准确、及时,班内必须互校,按时发报,确保内在质量的提高。

7.所用钟表、计算机时间,每天定点对时,按时校正。

常规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规范

常规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规范

常规⾼空⽓象观测业务规范第⼀章总则常规⾼空⽓象观测是指⽓球携带⽆线电探空仪,以⾃由升空⽅式对⾃地球表⾯到⼏万⽶⾼度空间的⼤⽓⽓象要素(⽓压、温度、湿度)和运动状态(风向、风速)等的变化进⾏观测、收集、处理的活动和⼯作过程。

1.1 本规范适⽤于L波段⼆次测风雷达---电⼦探空仪、⽆线电经纬仪、卫星导航定位探空等常规⾼空⽓象观测系统。

1.2 本规范设计常规⾼空⽓象观测业务管理、探测环境、仪器设备、数据采集、数据处理、编制报告电码、资料传输及质量监控等⽅⾯内容。

1.3 编写本规范的主要依据《⽓象法》《⾼空⽓象观测规范》《常规⾼空⽓象那个探测规范(试⾏)》《⾼空压、温、湿风报告电码(GD—04III)》《⾼空风报告电码(GD—03III)》《⾼空⽓候⽉报电码》《⽓象仪器和观测⽅法指南》《氢氧站设计规范》《氢⽓使⽤安全技术规程》第⼆章⾼空⽓象观测站2.1 ⾼空⽓象观测站环境要求2.1.1 采⽤定向天线(雷达)观测系统的⾼空⽓象观测站应四周开阔,障碍物对观测系统天线形成的遮挡仰⾓不得⾼于5 °,特别是观测站盛⾏风下风向120°范围内的障碍物对观测系统的天线形成的遮挡仰⾓不得⾼于2°。

在观测⽓球施放场地半径50m 范围内要求平坦空旷,⽆架空电线、建筑、林⽊等障碍物。

2.1.2 采⽤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空⽓象观测站应四周开阔,障碍物对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接收天线形成的遮挡仰⾓不得⾼于5°。

在⽓球施放场地半径50m范围内要求平坦空旷,⽆架空电线、变压器、建筑、林⽊等障碍物。

2.1.3⾼空⽓象观测站的电磁环境应满⾜观测系统的要求。

由国家⽆线电频率管理部门审定的⾼空⽓象探空系统所使⽤的⽆线电频段,不允许其他部门或个⼈⾮法使⽤。

2.1.4⾼空⽓象观测站应有符合国家供电规范的电源和满⾜实时资料传输要求的通信⽅式,⽔、电、暖、交通等附属设施齐全、便利。

2.2 ⾼空⽓象观测站业务要求2.2.1 保护探测环境,保证观测资料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空军气象观测规范

空军气象观测规范

空军气象观测规范
空军气象观测包括空中、陆地和海上的气象观测,提供有关飞行安全的气象信息支持
空中运行安全和军事行动。

空军气象观测以测量、记录、分析、估算和预报的方式,在气
象观测单元和气象观测报告中,记录空中、陆地和海上的气象参数,以保证空中飞行安全。

空军气象观测规范规定,全军各级机场必须对空中气象参数进行观测,以确保空中安全,包括气温、湿度、能见度、压力、风力、风向、云量和垂直位置等。

海上态势气象观测,包括气温、湿度、气压、风力、风向、云状、能见度和浪高。

此外,定期陆地救灾气
象观测,包括土壤温度、参考温度和大气压力等也有必要被记录在报告中。

气象观测数据及时传递,要求及时、准确、完整地记录包括气象参数,记录应保持清晰,数据格式标准化,同时应做好报告汇总和归档工作,以便于后续分析和检验。

气象观测装置不断更新,空军气象观测相关的各种装备应根据气象观测、检测和报告
的要求而定,进行定期检查和校准,以确保气象观测具有准确性和可靠性。

空军气象观测的标准在不断更新完善,不断增加气象要素因素的观测,完善气象观测
记录以及气象观测数据的报告标准,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军事行动需求,保证空中飞行安全。

此外,气象观测应定期开展考核,以确保气象观测操作标准执行规范和准确性。

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规范试行

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规范试行
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规范试行
➢ 优化数据 ➢ 建立准确、优化基本数据文件 ➢ 计算规定输出数据
➢ 规定等压面为:1000,925,850,700,600, 500,400,300,250,200,150,100,70,50, 40,30,20,15,10,7,5hPa。 (当某规定 等压面在测站拔海高度以下时,不计算。)
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规范试行
八、实时探测数据处理
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规范试行
• B) 在150hPa-40hPa之间选第二对流层顶: • 情况一:如果不存在第一对流层顶
温度垂直递减率≤2℃/km的最低高度,假 如此高度以上2km及以内的任何高度与此高度间 的平均温度垂直递减率也都≤2℃/ km ,则此 最低高度应选为第二对流层顶。
生产许可证
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规范试行
四、设备维护检测
➢ 严格按装备维护说明或维修手册规定进行定期 维护保养,使其处于良好工作状态。
➢ L波段雷达的定期维护包括日常维护、季度维 护、年维护三种。
➢ 雷达的标定也是维护的一项重要任务,包括: 水平、方位角、仰角零度、光电机械轴一致性 等内容,一般为每月进行1次。
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规范试行
机械式探空仪
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规范试行
电子探空仪
电子探空仪传感器介绍: (1)热敏电阻(或电容):
由阻容和其他器件组成槽路,压、 温、湿变化引起阻抗的变化。
(2)湿敏电阻(或电容): 槽路电参数随之变化,测量电参 数值变化,从而得到要素值。
(3)硅晶体(镍铬钛空盒)。
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规范试行
如果存在第一对流层顶在第一对流层顶以上存在一个厚度至少达1km平均温度垂直递减率3km的过渡层在此过渡层以上又出现温度垂直递减率2km的最低高度假如此高度以上2km及以内的任何高度与此高度间的平均温度垂直递减率也都2km则此最低高度也应选为第二对流层顶

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规范.docx

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规范.docx

附件 1常规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规范中国气象局2010年5月前言59型探空仪— 701二次测风雷达观测系统已工作了近五十年,在我国气象事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气象观测业务现代化进程和电子技术的发展,L波段二次测风雷达—电子探空仪等新型高空气象观测系统陆续投入业务使用 , 结合世界气象组织《气象仪器和观测方法指南》(第六版)(世界气象组织,2005 年)的技术要求,及时总结我国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规范执行方面的经验,更好地发挥新系统的作用,在《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规范(试行)》( 2003版)的基础上修订和完善,编制了本规范。

本规范与《高空气象观测规范》( 1977年)和《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规范(试行)》( 2003年)之间具有连续性和继承性。

在历时近三年的编制过程中,多次多层面征求意见,反复讨论修改,先后几易其稿,最终完成本规范编写。

本规范对高空气象观测的基本任务、观测方法、技术要求以及观测记录处理方法等进行了规定。

各类观测系统的具体安装、操作和维护及软件使用方法由相应的使用手册进行规定,并作为本规范的重要补充。

本规范的修改和解释权属中国气象局。

本规范由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组织,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编写,李伟、许正旭、陈永清、马舒庆、刘凤琴、张宇、陈益玲、吴桂根、夏峰、郭启云、赵培涛等同志参加编写。

目录前言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高空气象观测站. (1)第三章观测装备. (3)第四章设备维护检测. (5)第五章高空气象观测技术人员. (5)第六章高空压、温、湿、风观测 (5)第七章观测前准备工作. (6)第八章探空仪施放及观测. (6)第九章观测数据实时处理. (8)第十章报告电码编制及传输. (14)第十一章月报表编制. (15)第十二章测站质量保证. (16)第十三章高空气象观测网质量保证. (16)第十四章资料管理 (17)附件 A高空观测常用计算公式和参数 (18)附件 B数据文件命名规则 (34)附件 C探空系统秒级观测资料上传文件格式 (38)附件 D高空全月观测数据归档格式 (51)第一章总则常规高空气象观测是指采用气球携带无线电探空仪,以自由升空方式对自地球表面到几万米高度空间的大气气象要素(气压、温度、湿度)和运动状态(风向风速)等的变化进行观测、收集、处理的活动和工作过程。

气象台气象观测规程

气象台气象观测规程

气象台气象观测规程气象台气象观测规程是现代气象工作中非常重要的指导文件,它规定了气象观测的流程、方法和要求,保证了气象观测数据的质量和准确性。

本文将从规程的制定背景、内容概述和实施效果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气象台气象观测规程的制定背景是气象工作的需要。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气象工作在国家经济建设、生产生活和安全防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了提高气象观测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制定规程是必然选择。

规程的制定需要充分考虑现实需求和技术条件,保证规程的实施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

其次,气象台气象观测规程主要包括观测流程、观测方法和观测要求三个方面。

观测流程是指整个观测过程的步骤和环节,包括观测设备的校准、观测数据的记录和存储等;观测方法是指气象要素的观测方式和操作规范,如气温的测量方法、风向风速的观测方法等;观测要求是指观测人员需要遵守的规定和准则,如观测时间的选择、观测地点的确定等。

规程要求观测人员严格按照规程的要求进行观测,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气象台气象观测规程的实施效果是衡量规程质量和有效性的重要标准。

通过规程的实施,可以保证气象观测数据的质量和准确性。

规程要求观测人员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熟练操作观测设备,正确记录观测数据。

规程还要求观测人员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观测,确保观测数据具有可比性和可靠性。

同时,规程还规定了数据的传输和存储方式,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然而,气象台气象观测规程的执行存在一定的问题和挑战。

首先,由于气象观测工作的特殊性,观测人员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和责任心。

然而,由于工作环境复杂和观测条件限制,观测人员常常面临一些困难和压力,这对规程的执行提出了挑战。

其次,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观测设备的更新换代,规程需要不断修订和更新,以适应新的观测技术和方法。

此外,规程的执行也需要相关部门和机构的支持和监督,确保规程的执行效果和质量。

综上所述,气象台气象观测规程在现代气象工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1常规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规范中国气象局2010年5月前言59型探空仪—701二次测风雷达观测系统已工作了近五十年,在我国气象事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气象观测业务现代化进程和电子技术的发展,L波段二次测风雷达—电子探空仪等新型高空气象观测系统陆续投入业务使用,结合世界气象组织《气象仪器和观测方法指南》(第六版)(世界气象组织,2005年)的技术要求,及时总结我国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规范执行方面的经验,更好地发挥新系统的作用,在《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规范(试行)》(2003版)的基础上修订和完善,编制了本规范。

本规范与《高空气象观测规范》(1977年)和《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规范(试行)》(2003年)之间具有连续性和继承性。

在历时近三年的编制过程中,多次多层面征求意见,反复讨论修改,先后几易其稿,最终完成本规范编写。

本规范对高空气象观测的基本任务、观测方法、技术要求以及观测记录处理方法等进行了规定。

各类观测系统的具体安装、操作和维护及软件使用方法由相应的使用手册进行规定,并作为本规范的重要补充。

本规范的修改和解释权属中国气象局。

本规范由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组织,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编写,李伟、许正旭、陈永清、马舒庆、刘凤琴、张宇、陈益玲、吴桂根、夏峰、郭启云、赵培涛等同志参加编写。

目录前言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高空气象观测站 (1)第三章观测装备 (3)第四章设备维护检测 (5)第五章高空气象观测技术人员 (5)第六章高空压、温、湿、风观测 (5)第七章观测前准备工作 (6)第八章探空仪施放及观测 (6)第九章观测数据实时处理 (8)第十章报告电码编制及传输 (14)第十一章月报表编制 (15)第十二章测站质量保证 (16)第十三章高空气象观测网质量保证 (16)第十四章资料管理 (17)附件A 高空观测常用计算公式和参数 (18)附件B 数据文件命名规则 (34)附件C 探空系统秒级观测资料上传文件格式 (38)附件D 高空全月观测数据归档格式 (51)第一章总则常规高空气象观测是指采用气球携带无线电探空仪,以自由升空方式对自地球表面到几万米高度空间的大气气象要素(气压、温度、湿度)和运动状态(风向风速)等的变化进行观测、收集、处理的活动和工作过程。

1.1 本规范适用于L波段二次测风雷达—电子探空仪、无线电经纬仪、卫星导航定位探空等常规高空气象观测系统。

1.2 本规范涉及常规高空气象观测业务管理、探测环境、仪器设备、数据采集、数据处理、编制报告电码、资料传输及质量监控等方面的内容。

1.3 编写本规范的主要依据:《气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2001年)《高空气象观测规范》(中央气象局,1977年4月)《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规范(试行)》(中国气象局, 2003年)《高空压、温、湿风报告电码(GD—04Ⅲ)》(国家气象局,1982年12月)《高空风报告电码(GD—03Ⅲ)》(国家气象局,1982年12月)《高空气候月报电码(FM75—Ⅵ)》(国家气象局,1982年12月)《气象仪器和观测方法指南》(第六版)(世界气象组织,2005年)《氢氧站设计规范》( GB50177—2005)《氢气使用安全技术规程》(GB4962—2008)第二章高空气象观测站2.1 高空气象观测站环境要求2.1.1 采用定向天线(雷达)观测系统的高空气象观测站应四周开阔,障碍物对观测系统天线形成的遮挡仰角不得高于5︒,特别是观测站盛行风下风方向120︒范围内的障碍物对观测系统的天线形成的遮挡仰角不得高于2︒。

在观测气球施放场地半径50m范围内要求平坦空旷,无架空电线、建筑、林木等障碍物。

2.1.2 卫星导航定位系统高空气象观测站应四周开阔,障碍物对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接收天线形成的遮挡仰角不得高于5︒。

在气球施放场地半径50m范围内要求平坦空旷,无架空电线、变压器、建筑、林木等障碍物。

2.1.3 高空气象观测站的电磁环境应满足观测系统的要求。

由国家无线电频率管理部门审定的气象探空系统所使用的无线电频段,不允许其他部门或个人非法使用。

2.1.4 高空气象观测站应有符合国家供电规范的电源和满足实时资料传输要求的通信方式。

其水、电、暖、交通等附属设施齐全、便利。

2.2 高空气象观测站业务要求2.2.1 保护探测环境,保证观测资料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2.2.2 按要求取准、取全具有代表性、准确性、比较性的第一手观测数据,及时上传观测资料。

报送每时次观测的完整数据(包括仪器和设备参数、软件系统参数、探测环境参数、台站工作参数、质量控制参数等)。

按时、准确地提供高空气压、温度、湿度和风观测数据的月数据文件。

2.2.3 观测设备按照设备技术手册的要求安装、维护、检查和检定,确保设备工作状态稳定;做好观测仪器换型的对比评估等工作。

2.2.4 观测资料要按照规定的标准、方法进行质量控制。

2.3 值班工作室应符合相应观测设备安装和使用的技术要求。

2.4 观测系统设施与设备要采取有效的雷电和静电防护措施,保护设备不受损害。

2.5 高空气象观测站制(储、用)氢要求2.5.1 制(储、用)氢室应选择远离繁华的市区、住宅和火源区域;不宜位于明火源的下风方;制(储、用)氢室与民用建筑的距离必须大于25m以上,与重要建筑的距离大于50m以上。

制氢室、储氢室和充气室均为防爆间,应采用轻质屋顶和有利于泄压的门窗,各房间门、窗的面积与房间体积的比值介于0.05~0.22(m2/m3)。

2.5.2 制(储、用)氢室通风良好,严禁烟火,室外要有明显的警示标志,并有健全的安全措施。

化学制氢用的苛性钠、矽铁粉必须分别存放。

制氢室、储氢室和充气室必须互为独立,且制氢室和储氢室两者的距离≥5m。

顶棚和墙壁采用阻燃材料建造。

2.5.3 水电解制氢设备主机的工作环境要求在0℃以上。

2.5.4 制(储、用)氢室供电装置必须符合《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等要求。

并安装防爆灯和防爆开关。

配备必要的消防设施。

2.5.5 制(储、用)氢室具备良好的防雷和防静电设施,其接地电阻应小于4Ω。

并定期检查防雷和防静电接地的有效性,确保接地牢固可靠。

2.5.6 制(储、用)氢设备要进行定期的检查、维护和检定。

2.6 观测时次2.6.1 定时高空气象观测时次是指北京时02时、08时、14时、20时,正点施放时间分别是北京时01时15分、07时15分、13时15分、19时15分。

各高空气象观测站具体进行观测的时次及项目由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规定。

2.6.2 需临时增加高空气象观测时,须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上气象主管机构批准,并报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备案。

2.7 做好观测人员的技术培训工作;严格执行业务规章制度和质量考核办法。

第三章观测装备3.1 无线电探空仪:由温度、湿度、气压传感器,测量电路,控制(解码)电路,发射电路和电池等部分组成。

探空仪传感器的测量范围分别为:温度从50℃至―90℃;湿度从1%至100%(RH);气压从1050hPa至1hPa,观测精度应符合规定要求。

3.1.1 温度传感器:对环境温度的变化必须具有充分快的反应速率,以确保上升过程中热滞后造成的系统误差<0.1℃/km。

3.1.2 湿度传感器: 与大气中水分子自由迅速交换,能够真实反应大气中水汽的分布情况。

3.1.3 气压传感器:在1050至5hPa的动态范围内保持其准确度,并在规定较低气压下仍具有0.1hPa的分辨率。

3.1.4 测量、控制(解码)和发射电路:测量、控制(解码)电路必须加装参考器和电子转换器。

用于二次雷达的探空仪应具有无线电应答器。

卫星导航定位探空系统应具有无线电导航讯号接收和发射功能。

探空仪无线电频谱宽度满足有关技术规定的要求。

3.1.5 电池:无线电探空仪所使用的电池应具有充足的容量,在温度15℃条件下能提供100分钟及以上的电能,且输出电压降低幅度不能高于标称电压的5%。

而当温度从15℃降至–10℃时,输出电压不应降低标称电压的10%以上。

电池不应对人体和环境造成危害。

3.2 探空仪基测箱:探空仪基测箱是对探空仪温度、湿度传感器在探空仪施放前与检测箱内温度、湿度的标准器进行比对的综合性检测设备。

探空仪基测箱内环境要稳定,智能化程度高,尽可能消除由于操作而引起的误差。

定期对基测箱内标准器进行检定。

3.3 探空气球:具有良好的弹性、防老化性和耐低温性。

高空气象观测站根据其观测业务的要求,选用相应型号的探空气球。

探空气球按用途和质量主要有两种:经纬仪测风气球(如:30g气球)和探空气球(如:300g、750g、800g、1600g气球等),经纬仪测风气球为红色、黑色或胶乳本色,探空气球为胶乳本色。

3.4 数据采集系统3.4.1 测风雷达:由接收、发射、天线和伺服系统等组成。

具备对压、温、湿、仰角、方位角、斜距等基本数据的接收和处理功能。

雷达的性能指标应符合其功能规格书的要求。

3.4.2 卫星导航定位接收系统:能够接收和处理卫星导航定位探空仪发回地面的信号,利用卫星星历解算导航电文,通过数据处理软件完成高空气象要素观测。

3.4.3 数据处理终端: 数据处理终端由硬件和软件组成。

硬件要满足系统的基本配置需求,软件要符合规范要求。

3.5 常规高空气象观测仪器设备的总体测量准确度要求高空气象观测仪器装备的测量准确度应当满足气象业务的规定要求。

根据目前生产技术水平及发展的趋势,高空气象观测仪器总体测量准确度应达到表1的要求。

表1:高空气象观测仪器总体测量准确度要求第四章设备维护检测4.1 高空气象观测业务所使用的装备必须具有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颁发的使用许可证。

4.2 观测系统装备应严格按系统装备维护说明或维修手册规定进行定期标定、检查、维护和保养,以使观测系统装备处于良好工作状态。

4.3 观测系统的检测和校准仪器、仪表应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其附件保持完整和齐备;必须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4.4 凡用于测量的标准器、仪表、设备及器具必须严格按计量法规、规范进行保养和计量校准。

4.5 数据处理终端(计算机)的时间应于每日19时与标准时间(北京时)进行对时,当计算机时间与标准时间相差大于30秒时,要对计算机时间进行修正。

4.6 严禁使用超检仪器。

第五章高空气象观测技术人员5.1 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5.2 掌握常规高空气象观测所需的基础理论和方法。

5.3 熟练掌握高空气象观测系统装备的基本工作原理和操作、检测、维护、校准等方法。

5.4 必须持有省级及以上气象主管机构考核颁发的高空气象观测岗位证书。

第六章高空压、温、湿、风观测6.1 高空压、温、湿观测是由气球携带无线电探空仪升空,将实时观测的压、温、湿等高空气象数据传送至地面接收设备。

6.2 高空风观测采用定向天线(雷达)跟踪、经纬仪或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等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