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研究新进展
针灸经络研究的新进展——世界针灸学术大会“经络与针灸机理研究”论坛学术报告综述
![针灸经络研究的新进展——世界针灸学术大会“经络与针灸机理研究”论坛学术报告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256ea73e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fa.png)
针灸经络研究的新进展——世界针灸学术大会“经络与针灸机理研究”论坛学术报告综述在近日召开的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以下简称世界针联)成立20周年暨世界针灸学术大会“经络与针灸机理研究”论坛上,来自国内及日本、美国、韩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越南、比利时的有关专家、学者围绕“系统生物学与针灸/经络”的主题,共同探讨针灸经络研究中的一些问题。
中国中医科学院朱兵教授作了题为《国外古代医学中的类“经络”系统》的报告。
他通过收集世界几大文明古国的文献资料,发现国外也有类经络系统的文献记载。
成文于公元前1500年以前的古埃及医学纸草文书记录了现代解剖学定位无法解明和生理学功能难以阐述的“管道”(metu—史学家通常把它翻译为chan?鄄nels)系统。
大多数的疾病治疗都是疏通metu,调节metu,平衡metu,从metu中排除有害物质,恢复metu的正常功能。
古埃及人认为人体的metu形成相互连接的管道网络,并能进行能量与信息的流通,具有沟通身体外部与内部器官的作用,这与经络-脏腑联系功能的描述雷同。
公元前2世纪古希腊医学之父希波格拉底的著作中,也有描述人体表面的联系通道“phleps”,它的循行路线大多与中医的经络相同,竟能也有类似“腰背委中求”的内容。
因此,在医学发展的萌芽阶段,可能都有类似channel或经脉一类的联系通道的叙述。
用现代生物学认识针灸经络现象是中医现代化的重点。
目前这一领域众说纷纭。
任教于哈佛医学院的商成博士检索研读大量文献后认为,经络起源于生物的生长调控系统,由胚胎发育的组织中心网络演变而来。
生长调控系统是形成、维持和调节所有生理系统的基础,包括神经、免疫、循环等系统。
生长调控模型涵盖了针灸的神经生理学模型,解释了耳穴分布、针灸的长期效应、针灸多模式非特异性刺激的效果等其他生物学模型难以解释的现象。
生长调控模型的多项预言(如组织中心有高电导及针灸有广泛的生长调控作用),已在现代生物学及针灸研究中得到证实,是针灸研究领域中具有跨学科预言能力并得到证实的理论。
中医经络学的研究进展
![中医经络学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d02d5e98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db.png)
中医经络学的研究进展中医经络学作为中医学中重要的理论体系之一,一直以来备受关注。
经络理论在中医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据其理论,人体的经络是一种传导气血与信息的通道,贯穿全身,联系脏腑组织,调节阴阳平衡。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医经络学的研究也在逐渐深入,为临床应用提供了更为科学的依据。
1.经络的形态结构中医经络学认为,经络是人体内部神经、血管、淋巴管等多种组织结构的统称,它们在人体内部呈现为一种特殊的形态结构。
经络的形态结构具有特异性,包括经脉的走向、分布、连接方式等。
传统上,中医对经络的形态结构多采用经络图表形式进行描述,如《素问》中的经络图。
2.经络的功能特点根据中医经络理论,经络除了具有形态结构外,还有着特殊的生理功能。
经络具有传导、调节、保护等功能,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通道。
通过研究发现,经络是人体内部信息传递的桥梁,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3.中医经络学的研究方法在研究中医经络学的过程中,科学家们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如解剖学研究、生理学实验、影像学观察等。
通过这些方法,科学家们逐渐揭示了经络的生理特征、病理变化等内容,为中医经络学的研究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数据支持。
4.现代技术在中医经络学研究中的应用随着现代技术的不断进步,中医经络学的研究也受益于此。
如磁共振成像技术、电生理技术等在中医经络学的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这些技术为研究人员提供了更为直观、全面的信息,有助于深入理解经络的结构与功能。
5.中医经络学的临床应用中医经络学的研究不仅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在临床应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如针灸、推拿等治疗手段就是基于经络学理论来进行的,经络学的研究有助于提高中医治疗效果,为患者的康复带来更多的希望。
6.中医经络学的未来展望随着中医经络学的不断深入研究,相信在未来将会有更多的发现与突破。
基于中医经络学的理论,研究人员也许能够找到更多的治疗手段,为传统中医学的继续发展带来新的动力,为人类健康事业贡献更多的科学成果。
中医经络的现代研究及进展
![中医经络的现代研究及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26d0bbaf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1d23d6c.png)
中医经络的现代研究及进展众所周知,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经络理论则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
经络理论认为,人体内部有着复杂而密集的经络系统,它们贯穿全身,连接脏腑和组织器官,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维持身体的健康和功能。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中医经络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进展。
一、经络在解剖学与生理学上的研究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中医所描述的经络系统在解剖和生理学方面具有一定的实质基础。
通过现代解剖和影像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们揭示了人体内穴位的存在及其在神经、血管和淋巴系统中的分布。
此外,研究还发现,在某些穴位附近存在着较高的电导率和血流量,这与中医所言的经络传导方式相符。
这些研究为中医经络理论提供了现代科学的解释,也为经络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经络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传统中医理论中强调了人体经络系统与健康之间的密切关系,认为病理状态可通过经络的变化来诊断和治疗。
近年来,许多临床研究证实了这一理论在某些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例如,针灸作为中医经络疗法的代表,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许多研究表明,针刺穴位可调节身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此外,一些研究也探究了经络疗法在痛症、消化系统疾病、皮肤病等方面的应用,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三、经络在运动和康复中的作用经络系统在体内不仅起到调节病理状态的作用,还对人体的运动和康复有一定的影响。
近年来,许多研究关注运动对经络系统的影响以及经络对运动效果的调节作用。
研究表明,适当的运动能够增加经络的血液灌注,改善运动性能,并在一定程度上预防运动相关疾病。
此外,经络运动疗法也逐渐受到重视,该疗法通过特定的运动方式和力学刺激,调节经络系统,促进身体康复和健康。
总结起来,中医经络的现代研究在解剖学、生理学、临床医学以及运动康复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通过对经络系统的深入研究,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医经络理论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中医经络学的新技术与新方法研究
![中医经络学的新技术与新方法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1e5cd32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a168745.png)
中医经络学的新技术与新方法研究近年来,中医经络学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深入的研究。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中医经络学领域也出现了许多新的技术和方法,为中医学的发展和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本文将介绍几种有代表性的中医经络学的新技术与新方法,并对其进行阐述和讨论。
一、经络图像技术经络图像技术是通过使用红外热成像仪或其他成像设备,对人体的经络进行实时的观测和记录。
这种技术可以直观地显示出人体经络的分布和活动情况,为中医经络学的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了一种重要的工具。
利用经络图像技术,中医医师可以更加准确地定位经络的位置和通畅情况,对于诊断疾病和评估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激光针灸技术激光针灸技术是将激光技术与传统针灸相结合,通过激光光束的照射来刺激人体的经络穴位,以达到治疗疾病和调节人体功能的目的。
相比传统的针灸疗法,激光针灸技术具有非接触、无创伤、无痛苦等优势,更适合于一些对针灸疗法不适应的患者。
激光针灸技术的出现,为中医经络学的研究和应用开辟了新的领域,也为广大患者提供了更加便捷和有效的治疗方式。
三、经络电生理技术经络电生理技术是通过在人体经络穴位上放置电极,通过测量电流、电压和电阻等参数来评估经络的状态和功能。
这种技术可以帮助中医医师更加准确地了解人体经络系统的活动规律,判断经络的通畅情况和功能状态,对于中医的辨证施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经络电生理技术的出现,不仅提高了中医诊疗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也为中医经络学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法。
四、经络穴位模拟技术经络穴位模拟技术是利用电磁、声波等物理方法对经络穴位进行刺激和模拟,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和经络功能。
这种技术可以模拟中医的针灸、推拿等手法,对经络进行刺激和调理,从而达到治疗疾病和促进身体健康的效果。
经络穴位模拟技术的应用范围广泛,不仅可以用于治疗疾病,还可以用于保健和康复等方面。
总结起来,中医经络学的新技术与新方法的研究为中医学的发展和应用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
中医经络学的新探索与发现
![中医经络学的新探索与发现](https://img.taocdn.com/s3/m/39e013d3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c0ada45.png)
中医经络学的新探索与发现中医经络学作为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一直以来都受到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经络学主要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并通过治疗调理经络,达到治疗疾病、保健养生的目的。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研究方法的不断改进,中医经络学在新的领域和层面上进行了更深入的探索与发现,为其在临床实践和学术研究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现代科技手段在中医经络学研究中的应用传统上,中医经络学的研究主要依靠经验观察和临床实践,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主观性和局限性。
近些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科技手段开始在中医经络学的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
1. 激光扫描技术:通过激光扫描技术,可以非侵入性地观察和记录人体经络系统的分布情况,提供了可视化的数据支持。
这对于经络的准确定位和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2. 红外热像技术:红外热像技术可以测量人体表面的温度分布,通过观察经络所对应的部位的温度变化,可以间接反映出经络的活动情况,进而分析与诊断相关的疾病。
3. 超声技术:通过超声技术,可以实时观察和记录经络系统的血流情况,包括血管的形态和血流速度等参数。
这为进一步探索经络的运行机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这些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使得中医经络学的研究更加客观、准确,也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更有力的科学支持。
二、中医经络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中医经络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的新发现和突破。
1. 生物学:现代生物学研究表明,人体经络系统与神经、血管和淋巴系统密切相关。
中医经络学与生物学的交叉研究,进一步揭示了经络系统与人体器官、组织和细胞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其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2. 神经科学:中医经络学的研究发现,经络系统与神经系统存在密切的联系,特别是在神经调节和传导方面。
通过与神经科学的交叉研究,我们对于经络系统的功能和作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为经络的针灸和按摩等治疗方法的机理提供了新的解释。
国际经络研究新进展
![国际经络研究新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f1715f4aa2161479171128a2.png)
龙源期刊网 国际经络研究新进展作者:来源:《中国中医药信息》2013年第01期2012年11月27日,在中国中医科学院举办的中医药创新系列讲座上,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著名神经科学家福克斯教授提出了“经络信号的容积传输”理论。
针灸的神奇疗效早已为世人所知,具有很高的国际声誉。
但针灸的根基经络理论研究却进展甚微,除了我国20世纪中期开展大规模的经络研究外,国际上也有国家或机构进行经络研究,但结论寥寥,经络的实质、经络的机制等仍无定论。
目前经络研究主要有两大派,即神经传输派与体液传输派,其理论均有可取之处和颇多不足。
福克斯教授与意大利的阿格那提教授经过长期研究,共同创立了容积传输学说,认为脑内一些单胺类神经元的递质可从突触和非突触部位漏出到细胞外,在细胞外液或脑脊液中传输,进而对远隔部位的神经元产生调节作用。
容积传输学说的提出,使得争论不休的神经派和体液派产生了交集,有了融会为一共同发展的可能性,或将成为经络理论研究的一个突破点。
福克斯教授认为,容积传输与经典的神经突触传输相比,其速度较快、作用范围大、专一性低、涉及的细胞类型与分子类型更多。
由于传输发生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基质结构和细胞外液的流动方式对容积传输有着很大的影响。
浓度梯度、电场梯度、温度梯度和压力梯度等物理因素是容积传输的动力来源,因此自身的能量消耗较低,在一定的条件下可形成毫米甚至厘米级的长距离传输。
许多专家认为,容积传输学说对中医极富启发,其特点与针灸经络有诸多相似之处,对解释循经感传现象中的慢速性和跨节段传导等有很大帮助,在循经路线上存在着有利于细胞外液流动的低流阻通道,这一通道对容积传输信号的长距离迁移非常有利,可形成神经-体液接力式的传递,该学说有望为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提供新动力。
据悉,福克斯教授近年来已将目光投向东方,担任了国际针灸经络研究奖的评奖委员会主席,致力于东西方科学的融合。
(本刊通讯员)。
中医经络理论与针灸疗法的研究进展
![中医经络理论与针灸疗法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8bc3ebab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36.png)
中医经络理论与针灸疗法的研究进展一、引言中医经络理论与针灸疗法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和演变。
本文旨在对中医经络理论及其在针灸疗法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全面而准确的介绍,以增进对这一传统医学领域的了解。
在本文中,将首先对中医经络理论进行整体概述,然后重点关注针灸疗法的应用和相关研究进展。
二、中医经络理论的概述中医经络理论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是指人体经脉系统的构成和功能特点。
根据中医经络理论,人体内部存在着一套密布的经络网络,通过经络可以调节和运输气血等生物信息物质,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中医经络理论的核心观点包括:经络的系统性、连续性、循环性,以及经络与脏腑、组织器官的密切关联等。
在经络理论中,经络被分为十四条主要经络和数百条络脉。
经络的走行路径沿着人体表面和内脏器官,形成了一个相互交通的网络系统。
经络包括经脉和络脉,其中经脉是运输气血的主要通道,络脉则是分布于皮肤、肌肉、腱膜等组织中的辅助通道。
中医经络理论认为,通过调节经络的运行状态,可以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养生的目的。
三、针灸疗法的应用针灸疗法是中医学中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利用针刺或刺激特定穴位以调节经络和恢复人体平衡。
针灸疗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而今天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
在针灸疗法中,医生通过刺激经络系统中的特定穴位,可以改善气血循环、调整脏腑功能、缓解疼痛等。
具体的治疗方法包括针刺、艾灸、拔罐等。
针灸疗法在各个疾病领域均有应用,例如疼痛病、内科病、妇科病等。
对于一些慢性病,针灸疗法也有一定的疗效。
此外,针灸疗法还可以与传统草药治疗相结合,形成中医药综合疗法体系。
这种结合治疗可以综合利用中药的药效和针灸的疗效,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副作用。
由于其丰富的临床应用和疗效明显,针灸疗法得到了许多国际学术界和患者的认可和推崇。
四、中医经络理论与针灸疗法的研究进展近年来,中医经络理论和针灸疗法的研究进展持续不断。
经络又?叒叕被发现了?
![经络又?叒叕被发现了?](https://img.taocdn.com/s3/m/53788f12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02.png)
经络又㕛叒叕被发现了?4月1日,一篇有关中医经络的新发现在网上引发热议。
在这篇题为《科研人员首次清晰观察到沿人体经络穴位迁移的连续荧光线》的报道中,介绍了“国际期刊《循证补充和替代医学》于3月29日发表的一篇论文”,“以新奥集团生命科技研究院为主的研究人员首次清晰观察到沿人体经络穴位迁移的连续荧光线,这项工作为证实中医经络的存在提供了有力佐证。
”报道内附上了一张“心包经手臂部分超过20cm长的清晰经络荧光影像”图片。
而不得不提到的是,每当类似研究见诸报端时,激烈的讨论一定充斥着各大平台,其中不乏极端者:而在这些激烈的讨论背后,我们不妨仔细研究一下这篇论文的实验设计和逻辑性。
研究回顾:融入现代科技的传统针灸研究这一研究由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哈佛医学院贝丝以色列女执事医学中心等机构的学者参与,文章在摘要部分即指出:针灸经络的解剖学基础仍然是神秘的。
尽管人们已经将注意力集中在与肌间/肌内筋膜或较低电阻抗的潜在相关性上,但在过去40年中进行的动物研究表明,在皮肤部位注射的示踪染料(特别是Tc-99m pertechnetate)会产生与针灸经络。
为了评估这种现象是否在人类中也可以观察到,研究者在针刺点(PC5,PC6和PC7)和非穴位对照都向真皮层注射了两种荧光染料-荧光素钠和吲哚菁绿(ICG)。
15名健康志愿者参加了这项研究。
在PC6注射的19种荧光素试验中,15个(79%)与染料沿与心包子午线紧密匹配的路径向近端缓慢扩散有关。
此外,染料在精确的穴位PC3处出现并向近端聚结。
在PC5,PC6或PC7穴位处注射ICG时,在靠近注射部位处有相似的轨迹,但当向近端迁移时发散,未能收敛在PC3穴位上。
在对照组PC6相邻处注射任何一种染料都不会产生任何明显的线性途径。
超声成像和静脉定位装置都没有在可视化的示踪剂通路处显示任何相应的血管(动脉或静脉),但确实显示了与肌间筋膜的相关性。
或PC7在靠近注射部位处显示相似的轨迹,但在向近端迁移时会发散,无法在穴位PC3上收敛。
中医经络的现代研究及进展演示文稿
![中医经络的现代研究及进展演示文稿](https://img.taocdn.com/s3/m/531cfc4183d049649b6658d4.png)
成为指导针灸推拿、临床各科的重要依 据。
千百年的医疗实践证明经络学说的 主流是正确的,它的理论思想与现代科 学发展的前沿合拍,尤其与生命科学的 研究关系密切,因此经络研究有广阔的 前景。
各国学者对经络学说的认识不断加 深,并投入很大的力量进行研究。几十 年来围绕经络研究的争论层出不穷。成 为中国医学科学工作中争论最激烈、又 备受人们重视的课题。
◆经络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其中循经感传 尤为多见,它普遍地存在,是一种正常的生命 现象。
◆人体体表可以观察到与古典经脉循行路 线基本一致的线路。它与人体功能的调节密切 相关。
◆经脉和脏腑间确有相对特异性联系。
1.皮肤电阻和电位检测法
四十多年 来中外学者用电学方法,采用 皮肤电阻抗为指标进行研究,50年代初,日本 发现人体体表存在26条低电阻连线,称为良导 络。它的径路与古典经脉线路相似。
2 同位素示踪法
中国学者和国外学者从60年代即采 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研究经络。采用 在穴位上注入P32观察到所测12条示踪轨 迹与古典经脉线基本一致。近年来采用 高锝酸钠注入穴位,用大视野数字 照相 机记录。
观察到
①四肢部可迁移30-110CM,轨迹主要位于皮 下;
②移行速度3.5-76cm/m,在非穴位注射则有 淤积;
北京市中医医院和河北保定地区中 医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教学医院)的 学者发现运用传统的手段进行催气运针, 循经感传出现率达80%以上.气功入静者 可以诱发循经感传,其出现率达80%,而且 多数人都可通达经脉全程。证实了明代 李时珍所说“内景隧道,惟返观者能明 察之”。
在病人身上还发现有循经性疼痛、 麻感、痠、痒及走窜感;冷、热及水流 感。与古典经脉记载相吻合。病程短者 2-3天、长者达15年仍存在这种现象。称 为循经感觉病。循经感传、隐性循经感 传、循经皮肤病、循经疼痛和循经感觉 异常,均基本符合古典经脉线的记载, 为国内外学者所承认。
国际经络研究的十一项重大突破之三
![国际经络研究的十一项重大突破之三](https://img.taocdn.com/s3/m/a378a93d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8c.png)
国际经络研究的十一项重大突破之三
经络全程都存在低阻抗特性。
人类第一次用生物物理学方法证明经脉全程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是经络学研究的第三次重大突破。
无论显性的还是隐性的感传现象,均属经络的感觉生理学范畴。
从80年代前后开始的经络生物物理学研究,是从另一个领域通过各种物理学方法客观地研究经络的物质性。
经络隐性感传线的低阻抗特性,是北京大学的科研人员发现的。
这一发现,表明经络系统的主导和核心部分是十二经脉,其在体表的循行路线不仅具有特殊的感觉特性,而且具有低阻抗特性。
隐性感传线的低阻抗特性主要表现在体表,其宽度在1-3毫米之间,其位置在同一个体或不同个体不变,而且和古典经脉线重合一致。
经脉线的低阻抗特性发展了50年代经络穴位低阻抗特性的研究,这是人类第一次用生物物理学方法,证明经脉全程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因而是经络学研究的第三项重大突破。
经络全程存在低阻抗特性。
经络研究的十大进展(经典)
![经络研究的十大进展(经典)](https://img.taocdn.com/s3/m/ae7d5faad1f34693daef3e91.png)
现代经络研究的十大进展我国现代经络研究从五十年代起就一直着眼于针灸临床最常见的一种经络现象,即古人称之为针灸的“得气”现象,而今称之为“循经感传现象”,指的是针刺时患者常常感到一种从穴位治着经络传导的特殊的“酸、麻、胀”的感觉传导现象,从此我国经络的大规模,系统的研究,从主观到客观,从现象到原理,从原理到本质,工作蓬勃发展,50年来形成一支我国独特的经络研究队伍,取得了世人瞩目的十项重大成果,现依次简述如下:1循经感传现象的系统研究70年代,解放军309医院的协作组对循经感传现象进行了专题调查,结果发现,低频脉冲电刺激受实验者的十二经脉“井”穴,在人群中随机采样,1000例中有13例特殊敏感,得气可以贯穿全经,这一现象公布后,立即引起我国针灸界和生物学界高度重视,纷纷组织专题在各地区进行调查,到1977年已经调查了17万人,其结果与309报告相近,说明在人群中,这种显著的经络敏感人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按一定比例分布的,以后北京市中医院针灸科又和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合作,发现了另一种经络感传现象,现在国际上称为隐形经络感传现像,其出现率在人群在占98%,从此2500年前《黄帝内经》所描述的十四经被我国学者再度发现,而引起了世界学者的重视。
2十四经的生物物理学定位及其形态学基础80年代,国家科委,卫生部和中医药管理局制定了“七五”经络研究项目〈十四经客观检测〉。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用三种生物物理方,即隐性循经感传,高振动声和低阻抗,对人体十四经脉的全程进行检测,发现三种方法检测的实验经络线互相重合,其宽度在一毫米范围以内,并与古典经脉图谱高度吻合,该协作组还发现经脉线的三种特性与经脉下的四种形态学特征密切相关,从而提出经脉乃是“多层次,多形态,多功能的立体调控系统。
”的假说。
总之,这项工作证实古人发现经脉不仅是客观存在而具有严格,精确的科学定位。
3放射核毒循经脉运动的研究“七五”期间,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和解放军总医院,在1100正常人和300例患者身上进行放射核素穴位注射并在Y照相机下显示其运行路线,发现十四经均有循行运动核素的特征,近来年该院又和北京炎黄经络研究中心协作,应用正电子断层扫描(PET)技术,首先发现核素注入正常人胃经小腿、大腿的实验经脉线后,核素在不同深度运行,从而确定了经脉线的三维定位。
中医经络学的新理论和新技术研究
![中医经络学的新理论和新技术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c9c90a26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01.png)
中医经络学的新理论和新技术研究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中医经络学研究的深入,一系列新理论和新技术应运而生,为中医经络学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新的突破口。
本文将探讨其中的一些重要进展,并分析其对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的影响。
一、经络系统的新认识传统中医理论认为,经络系统是人体内部经脉的通道,负责运输气血,维护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然而,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使我们对经络系统的认识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首先,通过应用影像学技术,如CT扫描、MRI等,研究者成功地在人体内部观察到了与中医经络相吻合的微细通道。
这一发现直接验证了传统中医学关于经络存在的理论,并为进一步研究经络系统提供了直接的证据。
其次,许多研究表明,经络系统与整个人体的多个系统密切相关。
例如,经络系统与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等之间存在着复杂且相互作用的关系。
这些研究为中医经络理论提供了更深层次的科学解释,使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的融合变得更加可能。
二、新技术在经络研究中的应用除了新的理论认识,新技术的应用也为中医经络学的研究带来了新的突破。
以下将介绍一些在经络研究中应用广泛的新技术。
1. 高分辨率电子显微镜技术借助高分辨率电子显微镜技术,研究者可以观察到更加精细的经络结构。
例如,他们发现经络内壁具有多孔结构、嵌入有微小通道等,这些结构对经络内运输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还发现了许多经络中存在的微粒物质,如血小板、白细胞等,这些物质与经络系统的功能密切相关。
2. 红外成像技术红外成像技术是一种无创的、非侵入性的检测技术,可以通过测量和分析人体表面的红外辐射来评估经络状态。
研究表明,红外成像技术可以提供关于经络炎症、血液循环等方面的重要信息,为经络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手段。
3. 细胞生物学和基因组学技术近年来,借助细胞生物学和基因组学技术,研究者对经络系统的细胞组成和分子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们发现经络系统中存在特定的细胞类型和基因表达模式,这些细胞和基因的功能与经络的形成和调控密切相关。
经络穴位之现代研究进展
![经络穴位之现代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24ca811c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cc.png)
经络穴位之现代研究进展现代对经络腧穴系统之研究,包含在解剖组织学之探讨,腧穴功能、生物物理特性的研究,腧穴脏腑相关及临床诊断之研究等等。
腧穴形态结构特异性研究为寻找腧穴在形态上的特殊结构,学者早期由解剖入手,而知道百分之五十的人体穴位其下方有神经通过,而剩下的百分之五十与神经干相差亦不超过0.5厘米],然而并不能解释经络腧穴的特异性。
近年来的穴位形态学研究,已从大体解剖方向过渡向穴位的巨微结构形态学,而认为穴位是一个多层次的立体结构,穴位周围的微血管分支、神经分支、淋巴管分支和交通十分丰富,并明显多于非穴位处]。
大部分的穴位都有细小神经分支通过,据统计穴位34.2%位于大神经干上,90%穴位于神经干周围,经组织学观察大多数穴位的神经末梢丰富。
约有45.5%的穴位在大血管周围,18.6%穴位在血管上,组织学观察到穴位的小血管和毛细血管网在皮下组织内异常丰富,约占99.6%,而淋巴管分支亦十分丰富。
随着科技进步,亦有运用计算器三维重构技术来展示穴位组织结构及其毗邻组织的穴间立体结构]。
又从结缔组织的观察中发现,在胆经、肺经、胃经腧穴上,发现到钙元素特别丰富的关系]。
生物物理特异性研究自二十世纪五○年代初期,日人中谷义雄率先报导良导络等经络皮肤低电阻现象以来,中国学者在对经穴的生物物理特性,做了重大的工作。
大量的资料报导,人体经络具“隐性循经感传线”的特色,并普偏存在于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人群中,其宽度约一至三毫米,且位置稳定不变,与十四条古典经脉线相吻合。
而此亦与“循经低阻线”相一致,宽约一毫米,以及“高振动声传导线”一致。
经由这些研究,还发现在经络的横断面上,不同的层次有不同的结构。
(1)皮肤角质层。
经络在线角质层变薄,是循经低电阻抗特性的物质基础。
(2)表皮层和真皮层的乳头层。
这里感觉神经末梢分布集中,是隐性感传线感觉过敏的原因。
(3)真皮层和皮下结缔组织。
神经束和肥大细胞相对集中,可能是发生循经敏感和感传的物质基础。
中医经络理论的研究进展
![中医经络理论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0fe0f13d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40ecc68.png)
中医经络理论的研究进展近年来,中医经络理论的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
中医经络理论认为人体内存在着一系列的经络,通过这些经络可以使得气血流通、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
本文将对中医经络理论的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一、经络系统的存在与功能中医经络理论认为,人体内存在着一个被称为经络系统的网络结构。
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贯穿于全身各部位。
经脉是主要的通道,络脉则是与之相连的次要通道。
这些脉络相互贯通,形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经络系统起到了重要的功能。
首先,经络系统是气血流动的通道。
经络系统中的经脉可以传输气血,使得气血能够在全身各个部位进行循环。
其次,经络系统还是人体生理功能调节的重要途径。
经络系统中的气血通过调节和影响全身的生理机能,从而起到了调节和平衡人体的作用。
最后,经络系统还起到了导引和转运作用。
通过经络系统,人体内的营养物质和药物可以快速传输到需要的部位,发挥其疗效。
二、经络系统的研究方法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研究经络系统的方法也在不断创新和改进。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研究方法:1. 影像学技术:包括X线、CT、MRI等技术,可以用于观察和研究经络系统的形态、分布和变化。
2. 经络活动监测技术:如红外成像、红外热像仪等技术,可以通过监测经络系统的热量分布和活动来了解其功能状态。
3. 经络穴位刺激技术:通过刺激经络系统中的特定穴位,如针灸、推拿、按摩等,以探究经络系统对刺激的反应和调节作用。
4. 经络电流检测技术:通过测量经络中的电流变化,如皮电反应等,可以了解经络系统的电活动及其变化。
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研究方法,研究者们还在不断尝试和探索新的方法,以更加全面和准确地理解和揭示中医经络系统的本质。
三、经络系统和疾病的关系中医经络理论认为,经络系统的不畅通或者功能紊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这与现代医学的观点有所不同,因此,研究经络系统与疾病关系的科学验证一直是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
目前的研究表明,经络系统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经络的生物物理学、化学特性的研究进展
![经络的生物物理学、化学特性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92deeb18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0f6f849.png)
经络的生物物理学、化学特性的研究进展一、内容综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经络的生物物理学和化学特性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本文将对近年来在经络生物物理学和化学特性研究领域的主要成果进行概述,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经络具有丰富的生物物理特性。
例如通过电生理学方法发现,经络系统中存在局部电流分布异常现象,这些异常电流与穴位的位置密切相关。
此外经络还表现出良好的声学特性,如在超声波检测中可以观察到明显的回波信号。
同时经络还具有一定的热传导性能,可以通过红外光谱技术对其进行研究。
经络的化学特性研究主要关注其在药物传输过程中的作用机制。
近年来研究人员发现,经络在药物传输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能够显著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靶向性。
此外通过对经络中各种物质成分的分析,发现经络内存在多种活性物质,如生物碱、皂苷类化合物等,这些物质可能参与调节机体的生理功能。
同时经络还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可以清除体内的自由基,保护细胞免受损伤。
近年来神经生物学领域的研究也为经络的生物物理学和化学特性提供了新的视角。
例如通过脑电图(EEG)技术观察到穴位刺激后大脑皮层功能的改变,进一步证实了穴位与大脑功能之间的关联。
此外神经递质在经络中的传递也成为研究热点,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在穴位刺激后的传递过程得到了深入探讨。
中医络病理论是中医学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揭示经络的生物物理学和化学特性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医络病理论得到了更为深入的研究。
研究人员从分子水平、细胞水平和整体水平等多个层面探讨了络病的发生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近年来在经络的生物物理学、化学特性以及中医络病理论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然而目前仍存在许多未解之谜,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1. 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生物学、物理学、化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中医经络学的新技术与新方法研究
![中医经络学的新技术与新方法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c469d4e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4dad717.png)
中医经络学的新技术与新方法研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中医经络学领域也在不断探索新的技术和方法。
本文将探讨中医经络学的新技术与新方法研究。
一、中医经络学的基本概念
中医经络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规律和特点的学科。
经络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是血液、气息、营养物质等在体内输送的通道,贯穿全身。
经络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二、中医经络学的传统方法
传统中医经络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四诊、脉诊、舌诊等。
通过对患者的望闻问切等方法进行诊断,了解患者的体质、病理状态等,从而制定治疗方案。
三、中医经络学的新技术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中医经络学的研究也在不断引入新技术。
其中,影像学技术在中医经络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如MRI、CT等影像技术可以清晰显示人体内部的经络分布情况,为临床诊断提供了重要依据。
四、中医经络学的新方法
除了传统的诊断方法外,中医经络学还在引入新的方法。
比如现代的计算机辅助诊断技术,可以通过对患者的症状、脉象等数据进行分析,帮助医生做出更准确的诊断。
五、中医经络学的未来发展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应用,中医经络学的研究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未来,中医经络学可能会与现代医学相结合,为人们的健康提供更好的服务。
六、结语
中医经络学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引入为中医经络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我们期待中医经络学在未来能取得更大的突破,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医经络学研究的新进展
![中医经络学研究的新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23363971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6283470.png)
中医经络学研究的新进展近年来,中医经络学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为理解和应用中医经络理论提供了更多的科学证据和实践指导。
中医经络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探讨了人体经络系统的结构、功能和调控机制。
以下将从新的研究方法和技术、经络学与疾病关系的研究和中医经络学在临床应用方面的新进展三个方面介绍中医经络学研究的新进展。
一、新的研究方法和技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中医经络学的研究也得到了新的推动。
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是基于现代生物医学技术的结构和功能研究。
通过使用显微解剖技术、电镜技术、X线成像技术等,研究者们对人体经络系统进行了更加细致的观察和描述,揭示了经络系统的组织结构和分布规律。
另一种新的研究方法是基于物质传递的荧光标记技术。
研究者们使用荧光标记物质经穴位或经络注入体内,通过观察荧光标记物质的运动轨迹和分布情况,揭示了经络系统在信息传递中的重要作用。
这种方法为中医药的疗效评估、经络穴位定位等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此外,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等现代生物学技术也被应用于中医经络学的研究中。
研究者们通过研究经络组织中的基因表达和蛋白质合成等分子水平的变化,揭示了经络系统的分子调控机制和相关疾病的分子机理。
这为中医经络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二、经络学与疾病关系的研究近年来,中医经络学与疾病关系的研究也取得了一系列新的突破。
研究者们通过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发现经络系统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研究者们发现,某些疾病的发生与经络系统的畅通与否密切相关。
经络堵塞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容易导致疾病的发生。
而通过经络通则,可以促进气血运行,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预防和治疗疾病。
此外,研究者们还发现经络系统与一些疾病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
例如,经络系统的失调可能会导致局部炎症反应,引发炎症性疾病的发生。
经络系统的调节失常还可能导致机体内外环境的紊乱,从而诱发代谢性疾病等。
三、中医经络学在临床应用方面的新进展中医经络学的研究成果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还得到了在临床实践中的广泛应用。
中医经络学研究的新进展
![中医经络学研究的新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e14db401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3c.png)
中医经络学研究的新进展中医经络学作为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医经络学的研究也在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本文将就中医经络学研究的新进展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中医经络学的基本理论中医经络学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理论包括经络的概念、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内容。
经络是中医学中的重要概念,它是沟通人体各部位的通道,贯穿全身。
通过经络的流动,可以保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而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则是经络系统中的主要通道,贯穿人体的各个脏腑组织,起着调节阴阳平衡、气血运行的重要作用。
二、中医经络学的研究方法中医经络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临床观察、实验研究和现代科技手段等。
通过临床观察可以总结经络学的一些规律和特点,为中医临床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实验研究则可以通过动物实验和体外实验等手段,验证中医经络学理论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而现代科技手段如MRI、CT等影像学技术,可以更直观地观察和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三、中医经络学的新进展近年来,中医经络学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新的进展。
一方面,在临床实践中,越来越多的中医医生开始注重经络系统的诊断和治疗,通过经络推拿、针灸等手法,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另一方面,在科学研究领域,越来越多的科研机构开始将现代科技手段应用于中医经络学的研究中,如利用MRI技术观察经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研究经络系统的生物学基础等。
四、中医经络学的未来展望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中医经络学的研究将会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未来,我们可以通过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现代科技手段,深入探讨经络系统的分子水平机制,解析经络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为中医临床诊疗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同时,中医经络学也可以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推动医学领域的发展。
综上所述,中医经络学作为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的新进展将有望为中医学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人体经络研究的新进展—介绍新书《从树木到森林—经络实质研究述评》-推荐下载
![人体经络研究的新进展—介绍新书《从树木到森林—经络实质研究述评》-推荐下载](https://img.taocdn.com/s3/m/adac10d21a37f111f0855b2e.png)
人体经络研究的新进展——Recent Progress of Meridian Research---介绍新书《从树木到森林—经络实质研究述评》A new book ‘From Trees to the Forest --A Reviewof Research on the Essence of Meridian’2013年2月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了唐甦先生编写的关于经络研究的新书《从树木到森林— 经络实质研究述评》,这本书的面世为经络实质的学术研究领域带来一缕清风。
In February 2013, Beijing Yanshan Press published a new book by Mr. Tang Su, ‘From Trees to the Forest—A Review of Research on the Essence of Meridian’, which brought some fresh air to meridian research.关于经络实质的探讨与中医学中的诊断、治疗、调理和保健密切相关,没有成熟的经络理论为指导,中医的发展在现代医学强势发展的大环境下举步维艰。
虽然近70年来,经络实质理论研究在现代科学技术的介入下有了长足进展,但各学派之间缺乏横向交流,都只强调各自理论的科学性和第一性,使经络研究处于盲人摸象,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说不清理还乱的状态,所以在这种环境下发展的理论很难在整体性、逻辑性和科学性等方面都得到认可,而这也是经络实质研究多年来没有突破性进展的根本原因。
现在国内就连申请经络专题的研究经费都会遭到质疑,经络研究整体形势处于低潮期。
The research on the essence of meridian is closely related to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in its diagnosis, therapy, regulation and health care. Without the guidance of mature meridian theory, TCM is difficult to develop in the environment of strong development of modern western medicine. In the last seventy years,the research on the essence of meridian theory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with the help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owever, due to the lack of horizont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different schools who only emphasized the scientificity and primacy of their own theories, the research of meridian was incomplete. Thus the theory of meridian developed in such academic environment was not fully accepted by the world in an integral, logical and scientific way. And that is the reason why no breakthrough was obtained in the research of meridian essence in many years. Nowadays, as even the application for meridian research funding is challenged in China, the meridians study is indeed at its bottom.虽然中医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史上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但其核心基础理论,也就是“经络的实质”不能通过现代医学的理论完整、正确的诠释,则使人们怀疑其科学性,甚至成为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否定中医的借口,因此正如祝总骧老先生所说:“中医学是中国人的医学,应该由中国的学者说清楚”。